品系选择(精选7篇)
品系选择 篇1
“双百工程”的实施, 使抚州市南丰蜜桔 (以下简称“蜜桔”) 产业在数量规模上 (面积与产量方面。下同) 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仅用了3年时间, 面积扩大了2.27万hm2, 达到了6万hm2, 产量实现了翻番, 总产已达90万t。然而, 经济效益却并没有随着数量规模的快速扩张而相应提高, 2008年桔农的种植效益不但没有相应增长, 反而有所下降。为此, 本文以抚州市南丰蜜桔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 力求从宏观产销态势以及蜜桔产业的实际出发, 以提高果实品质、增强应市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为切入点, 阐述调优品种 (品系) 结构的战略意义;并着重就调优品种 (品系) 结构的路径选择及其相关构想展开论述, 发表一管之见。
1 蜜桔产业面临着挑战
1.1 产能过剩初露端倪
一方面, 2008年我国柑桔栽培面积已达206.7万hm2, 总产达2200万t, 已超过美国和巴西, 面积与总产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且发展势头强劲, 前5年的面积与产量分别以6.6%和11.25%的速度递增。即使柑桔面积不再扩大, 但因每年以33.33多万hm2规模的投产面积递增, 总产仍处于增长态势。目前国内人均柑桔占有量已达16.3kg, 2007年人均柑桔鲜果消费量13.8kg, 比世界人均消费水平18.7kg少3.9kg。诸多学者据此认为我国鲜桔消费潜力仍非常巨大。其实不然, 一个国家消费能力的大小, 必然受人均收入水平所制约。若从我国人均GDP与世界人均GDP比较来考量, 则情况大不一样。目前世界人均GDP逾9300美元, 而我国仅为3200美元, 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因此, 笔者认为国内鲜桔消费能力难于有大的提高, 事实上市场已经饱和, 产能过剩已初端倪。另一方面, 外贸出口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一个副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愈来愈严重, “绿色壁垒”更加森严。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对柑桔产品采取诸如提高反倾销税和更为苛刻的农药残留检验标准等措施限制进口, 随着出口果园注册制度的实施, 柑桔出口的门槛会越来越高。
如此看来, 我国柑桔产量不仅仅是结构性过剩, 总体产能过剩也已经初露端倪。在此状态下, 优胜劣汰法则最能得到充分显现。果实品质的优劣与应市能力的大小, 就成了蜜桔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1.2 南丰蜜桔比较优势呈下降态势
值得重视的是, 就果实品质与市场适应能力而言, 南丰蜜桔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几年来, 广东沙糖桔以其含糖量高和极其化渣等特点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而深受市场追捧, 并受此刺激而呈强劲发展态势, 面积与产量均远超过南丰蜜桔。不幸的是, 南丰蜜桔正好在含糖量和化渣程度方面逊于沙糖桔, 从而使得有着1300多年悠久历史、素以“贡桔”闻名、一向以独特的风味占尽风头的南丰蜜桔产业面临着强势竞争对手的严峻挑战, 比较优势呈下降态势。与沙糖桔比较, 南丰蜜桔比较优势仅在于上市较早。
1.3 现有品种 (品系) 结构滞后市场发展
抚州市蜜桔产业, 目前处于南丰蜜桔一花独放的状态, 但也存在中晚熟品系偏多、早熟品系偏少的弊端, 优良单株的纯品系南丰蜜桔栽培面积比例不是很大。这在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无论是品种结构还是品系结构, 与市场发展的需求均不相适应。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 必须以提高果实品质、增强应市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为切入点, 在通过提高栽培管理水平以力求提高南丰蜜桔品质的同时, 着力调优品种 (品系) 结构, 对于增强抚州市蜜桔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致从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它事关“双百工程”的成败。
2 优化蜜桔品种 (品系) 结构的可能途径
2.1 数量扩张型结构调整
在不对现有栽培品种 (品系) 施行改造的前提下, 通过扩大优良品种 (品系) 的栽培面积来改善现有整体品种 (品系) 结构比例, 是蜜桔产业处于初始阶段, 且效果最为理想的优化品种 (品系) 结构的方式。但是, 蜜桔产业通过3年来“双百工程”的实施, 就数量规模而言, 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 都基本实现了“双百”预期目标, 再实行面积上的扩张, 可供开发的山地资源已难于承载。而且, 就蜜桔产业的现状而言, 其瓶颈不是规模不够大, 而是品质方面的市场竞争力 (直接反应在经济效益方面) 有赖于进一步提高。
2.2 自然淘汰型结构调整
即使不扩大栽培面积, 因其市场竞争原因, 在政府不干预的情况下, 蜜桔生产者对于那些不适应市场需求、售价低、种植经济效益差的品种 (品系) , 自然会抛荒弃管, 或者由于自然灾害原因 (比如冻害) , 淘汰劣质品种 (品系) , 减少总体栽培面积, 提高优良品种 (品系) 的结构比例, 从而自然实现整个蜜桔产业的品种 (品系) 结构的优化。事实上, 那些多年生农作物品种 (品系) 结构, 往往是通过此种方式而自然实现优化的。但这种方式, 不仅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 对于蜜桔产业而言, 势必造成现有资源的巨大浪费, 导致非常不利的社会影响, 甚至于会动摇抚州市蜜桔产业的根基。尽管这种情形的出现, 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于避免的, 但作为政府, 任其自然淘汰总不是一种积极态度。
2.3 改造型结构调整
即在不扩大或基本不扩大现有栽培面积的情形下, 进行高接换种, 扩大优良品种 (品系) 栽植比例, 从而实现品种 (品系) 结构的优化。
当然, 在现实的蜜桔产业发展过程中, 其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往往上述3种方式兼而有之。但在某一个阶段上, 又往往是以其中的一种方式为主导。在通过提高栽培管理水平从而增进果实品质的同时, 选择第3种方式优化品种 (品系) 结构, 是比较优选的路径。但此种路径选择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必须解决优良品种 (品系) 的接穗资源问题。
3 自然芽变选种、高接换种实现途径
在具体实施自然芽变选种、高接换种调优品种 (品系) 结构时, 需要着力考虑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确立选种目标
针对市场需求和南丰蜜桔竞争对手——沙糖桔的优、劣势考虑, 确立选种目标, 最为关键。这些目标指标包括: (1) 早熟性能好。可以定位在10月中旬以前上市, 愈早愈好。 (2) 果实化渣程度高, 果肉质地细嫩。这是南丰蜜桔的最大不足之处, 也恰好是沙糖桔的最大优势所在。 (3) 味浓甜而纯正。这是沙糖桔又一大优势。对于早熟品种而言, 我们没有必要强调一定要达到沙糖桔的水平, 可以考虑固形物含量以不低于12%为标准, 且应力求味浓甜而纯正, 有香味, 无异味。 (4) 果实外观。要求果实扁圆形且整齐度高, 果实大小与南丰蜜桔大果型相当或稍大, 皮色橙黄且富有光泽、果皮细嫩 (沙糖桔外观最大的弱点就是果皮粗糙) 。 (5) 无核或少核。平均每个柑桔不宜超过2粒种籽。 (6) 丰产、稳产性能好, 抗逆性、尤其是抗寒性强。
3.2 把柑桔选种、鉴评纳入基地县 (区) 考核目标
“双百工程”基地县 (区) , 应将柑桔选种、鉴评、高接换种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纳入考核范围, 进行目标管理。通过基地县 (区) 和重点乡 (镇) 的果业局 (办) , 发动群众, 报种、选种, 市、县 (区) 二级逐级组织擂台赛, 对于优胜单株予以重奖。
3.3 建立柑桔良种选育发展基金, 纳入市、县 (区) 财政预算
此发展基金, 主要用于柑桔良种选育的研发和高接换种大户的补贴。
3.4 创建品种选育和品种审定地方性法规机制
建议南丰蜜桔研究会下设柑桔良种选育课题组, 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柑桔良种选育研发工作。参照水稻品种审定机制, 由抚州市人民政府聘请南丰蜜桔研究会相关专家组建柑桔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江西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为法律依据, 制定《柑桔品种管理实施办法》, 对柑桔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良种选育、品种审定、苗木管理与经营进行具体规定, 以地方性法规形式, 由抚州市人大常委会颁发实施, 从而使抚州市柑桔品种选育工作逐渐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耐寒桉树品系测定试验 篇2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点位于东经117°33ˊ44″, 北纬25°7ˊ20″的漳州市华安西陂国有林场, 试验林设在路亭工区6林班3大班1小班, 该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均温20.8℃, 年均降水量1448~2023mm, 无霜期无霜期约305d。林地为马尾松采伐迹地, 海拔338m, 坡向西, 坡度25°。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红壤, 土层厚度大于100cm, 腐质层厚度3cm, 林下植被主要有管茅、苦竹、矮灌等, 立地等级Ⅱ类地。造林总面积92亩, 其中试验林面积6亩。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供试验桉树品系有: (1) ED1-邓恩桉组培苗、 (2) L34-柳桉组培苗、 (3) HL-柳桉组培苗、 (4) 广3-韦赤桉组培苗、 (5) S3-巨桉组培苗、 (6) Eg5-巨桉组培苗、 (7) 邓恩桉实生苗 (对照) 。其中广3由福建林科院从广西林科院引进, 由仙游赖店鑫昌苗圃繁育, 其它品系均由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中心繁育, 苗高15~20cm。苗木全部由福建林科院桉树种苗攻关项目组负责调度。
2.2 试验设计与造林
以品系为处理, 随机区组设计, 重复3次, 每处理小区约2亩, 初植密度1665株.hm-2, 株行距2m×3m。造林措施为:造林地经全面劈草、炼山及残留物进行堆烧后, 块状整地挖明穴, 穴规格60cm×40cm×30cm, 造林前一周施钙镁磷肥500g/穴作基肥后回表土。苗木于2010年5月中旬定植, 15d后调查成活率并补植, 当年造林后1个月半每株施尿素50g, 次年5月份和9月份结合块状抚育除草, 每次分别施复合肥250g/株。造林时苗木沾白蚁驱避药液 (800倍稀释液) 以防白蚁危害。
2.3 野外调查与数据处理
造林后每年终调查各样地林木树高、胸径、冠幅、保存率等生长量指标, 以及风害、旱害、寒害和病虫害等情况并收集自然灾害气候资料。2012年12月, 对各类试验林进行每木调查和林相观测。材积采用福建省桉树二元材积公式 (福建省桉树丰产标准, 2003) :V=0.00003546D1.782514957H1.256710514计算。数据统计分析由DPS软件完成。
其中寒害情况分析, 参照国家林木寒害分级标准, 并结合桉树的受冻特点, 将按树受冻后的生态反映分为六级, 其标准见表1。在调查中, 对照桉树冻害分级标准逐株目测调查评定冻害级, 并采用冻害指数表示桉树受冻程度的轻重, 其计算式为:冻害指数=∑受冻级代表值×该级受冻株数/ (冻害最高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 =平均冻害级代表值/冻害最高级代表值[3]。
※:F (5, 10) 0.05/0.01=3.326/5.636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系的适应性分析
不同品系的遗传基因不同, 适应性相差较大。从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看, 参试的7个品系的造林当年成活率除邓恩桉组培苗 (Ed1) 相对较低外 (93.4%) , 其他品系的成活率均高达95%以上。至3a生时, 参试品系包括对照的保存率仍较高, 达92%以上, 但由于不同品系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及遗传差异, 不同品系间的保存率相差较大。经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品系间保存率的差异不1年生达显著水平, 3年生达到极显著水平 (F1a=4.267**, F3a=10.186**) , 其中S3巨桉组培苗、邓恩桉实生苗和Ed1邓恩桉组培苗的保存率相对较低, 而广3、柳桉系列品系和巨桉 (Eg5) 的保存率较高。
从速生性来看, 1a生和3a生时的生长量全面调查结果 (表2) 可以看出, 1a生时树高、胸径生长量以韦赤桉无性系 (广3) 、柳桉无性系HL和L34为最高, 达4.3~4.9m和4.1~4.8cm, 而巨桉和邓恩桉无性系早期生长较慢。3生时, 参试品系间的生长量仍以韦赤桉广3为最高, 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达13.3m、12.5cm和0.0830m3, 其次为L34、HL, 而巨桉S3、邓恩桉Ed1和邓恩桉实生林生长量较低。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表1) , 不论是1a还是3a生, 参试品系间的树高、胸径或材积生长量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对3a生 (接近半个轮伐期, 性状已基本稳定, 可反映主伐时的情况) 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表明 (表3) , 广3、L34、HL、Eg5的树高、胸径、材积均极显著地高于巨桉S3、邓恩桉实生林和邓恩桉Ed1, 广3和L34的胸径、材积也极显著地高于Eg5。总的来看, 广3、L34、HL生长量较高, 在该区较高海拔山地有种植前景, 可进一步试种。
注:两两间含有相同字母的为没有差异, 否则有差异;小写字母为5%差异水平, 大写字母为1%差异水平.
3.2 不同品系的抗逆性分析
该区属沿海山区, 遭受台风袭击的可能性小, 试验期间, 闽东南沿海虽经历了“海鸥”、“凤凰”、“鹦鹉”、“森拉克”等多次台风的袭击, 但该区受影响较小, 阵风通常5~6级, 参试的品系中仅邓恩桉实生苗因林分分化比较严重, 个别单株径高比例严重失调而出现被吹倒、吹弯, Eg5、S3巨桉组培苗主杆有小部分被风折, 其他品系均无风害现象。此外, 试验林未出现严重旱害和病虫危害, 因此, 就该区来说, 抗风性不是品系选择的主要依据。但是, 由于该区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气候过度区域, 寒害是限制桉树发展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在幼林阶段, 因枝、叶比较嫩弱, 寒害往往成了限制桉树生长的主导因子。因不同品系的生态适应性不同, 其耐寒性也不同。
据2010年至2012年间的冬寒害调查表明 (表4) , 2010年冬, 该林地低温达-3.5℃, 除邓恩桉基本上无受冻外, 其他无性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的冻害症状, 其中广3受冻严重达Ⅲ级, 其次巨桉Eg5和S3树冠受冻长度达60cm左右, 受冻等级达Ⅱ级, 而柳桉无性系L34和HL耐寒性相对较强, 树梢受冻长度仅约30cm。2011年冬, 该试验地低温为-2.5~-3.0℃, 由于2a生的树体抗性本身增强, 其中广3、巨桉Eg5和S3仅嫩梢受冻长度达40cm左右, 冻害等级Ⅰ, 其它品系仅少量嫩叶失色而无明显受冻。2012年冬该区无明显典型的低温寒流, 试验林正常, 均为受冻现象。综合3次的调查情况来看, 不同品系间耐寒能力依次为:邓恩桉 (0据项目组在闽西北试验表明, 可耐-5℃低温) 、柳桉L34和HL (大体上可耐-3.0~-3.5℃的短暂低温寒流) 、广3和巨桉Eg5、S3 (大体可耐-2.5~-3.0℃低温。此外, 调查中发现, 海拔高度、坡向和坡度等不同类型的立地条件, 也与桉树发生的冻害程度相关。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坡向, 朝南坡的只有顶梢冻害, 而北坡方向的基本上折干倒伏, 由地形不同造成的桉树危害差异比较明显, 坡度小、地形开阔、对流好的地点冻害相对轻微。
4 结论和讨论
(1) 通过对参试的邓恩桉组培苗ED1、柳桉组培苗L34和HL、韦赤桉组培苗广3、巨桉组培苗S3和Eg5以及邓恩桉实生苗 (对照) 的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的观测调查, 结果表明, 韦赤桉无性系 (广3) 、柳桉无性系HL和L34的适应性较强、速生, 1a生树高、胸径可达4.3~4.9m和4.1~4.8cm, 3a生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达11.0-13.3m、12.0~12.5cm和0.0624~0.0830m3, 可耐-3.0~-3.5℃的低温, 适宜我市山区县海拔500m以下山地栽培;邓恩桉组培苗ED1和实生苗、的适应性、抗逆性较强, 但速生性较差, 特别是邓恩桉实生苗长势一般, 分化严重, 不提倡种植, 有待选育出速生的无性系后在推广;巨桉无性系Eg5和S3的速生性、适应性一般, 不宜在我区推广种植。
(2) 对于初步选择的优良无性系, 今后应进一步针对性地扩大栽培。同时, 速生性和耐寒性除了与林木本身的遗传特性有关外, 还与海拔、小地形因子以及寒流的持续时间等有关, 至于所选出的既速生且耐寒性较强的优良品系的确切种植海拔高度, 还有待于今后在推广栽培中进一步调查观测。
参考文献
[1]白嘉雨, 主编.桉树速生丰产培育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8.
[2]张顺恒, 洪长福, 李宝福, 等.闽南山地桉树种/种源的选择试验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 (2) .
铁岭地区抗寒杂交榛优良品系筛选 篇3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基点分别位于铁岭县八家沟村、西丰县景贤村、铁岭县北地村和昌图县东张家村, 四个基点涵盖铁岭东部浅山区和中部丘陵地区, 适合发展杂交榛生产。该地域属低山丘陵温暖农业气候, 年平均气温6~7℃, 各试验基点观测到2006年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八家沟基点-16.0℃;北地基点-14.9℃;景贤基点-16.7℃;东张家基点-13.5℃。铁岭地区≥10℃的有效积温为3200~3300℃, 无霜期150~160天, 日照时数3000小时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 年蒸发量1440毫米左右。试验地土壤多为棕色森林土, pH值6.2~6.7。
2. 试验方法
将试验杂交榛品系从越冬表现、果实数量与性状、丰产性三个方面进行逐级筛选, 最终选出适合铁岭地区栽培的品系。
二、结果与分析
1. 从越冬表现筛选
休眠是杂交榛应对冬季低温的正常生理活动, 在0~7.2℃条件下, 需700~1000小时才能通过自然休眠。从栽培角度讲, 如果秋季杂交榛树枝条能够及时停止生长, 生理活动逐渐减弱, 内部组织做好越冬准备, 则可保证树体安全越冬。试验证明:杂交榛中的一些抗寒能力较强的品系, 如84-263、平欧110、84-254、82-7、80-43等, 在常规栽培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好的越冬能力, 即越冬后其顶芽和枝条中部以上芽眼皆可正常萌发。然而越冬能力相对较弱的杂交榛品系, 如82-8、83-62、82-18、82-14等, 虽然其总存活率也可达70%~86%, 但其发芽位置皆为枝条中下部, 即使在暖冬条件下, 幼龄杂交榛树当年生枝条的干皱现象仍较严重, 许多榛树的地上部分因生理干旱现象而失去正常萌发能力, 只能从地表根茎处重新萌生不定芽, 形成新的地上部分, 很明显, 这些杂交榛品系不适合在铁岭地区发展。
2. 从果实数量与性状筛选
能够安全越冬的杂交榛幼树, 栽植后2~3年开始结果。其榛果大小、果型长短、果皮厚薄、出仁率高低等性状, 因品系不同而各异。杂交榛果实平均重量为1.3~4.4克, 是野生平榛重1.6~5.5倍;果壳厚度1~2毫米, 比野生平榛薄0.22毫米;果实出仁率36.54%~50.96%, 比野生平榛高1.7~2.0倍。
3. 从丰产性筛选
在中等肥沃的土壤条件下, 按常规管理, 杂交榛品系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状。试验证明, 栽植后第四年可实现株产榛果0.85~1.05公斤, 按照2米×3米的栽植株行距, 可实现亩产榛果100公斤, 是铁岭地区现行野生平榛亩产量的10倍左右, 并且在栽后第七年进入丰产期, 其中的高产品系如84-263、84-36等, 可亩产榛果148.5~207.2公斤, 是野生平榛亩产量的10~14倍。
三、结论与建议
1. 铁岭地区发展杂交榛栽培产业, 应着重选择背风向阳的正阳坡或不受当地冬季主风向——西北风危害的半阳坡, 选择定植抗寒能力较强的杂交榛优良品种 (品系) , 如8 4-254、平欧110、8 4-263、82-7及80-43等。
2. 在杂交榛幼树阶段, 为提高其越冬能力, 可于秋后榛树落叶前对其喷施植物抗寒剂, 或于初冬时榛树落叶后, 对当年生枝条喷涂抗植物抽条剂。
3. 在栽培技术方面, 注意秋后不要施氮肥, 应偏重磷钾肥, 以促进杂交榛幼树当年生枝条木质化, 利于安全越冬。
品系选择 篇4
关键词:油茶,优良无性系,早期生长,闽东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 与油棕、油橄榄、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 其种子含油率高, 油脂品质好, 综合利用价值高, 栽培历史悠久, 适宜性强;现在湖南、江西、浙江、广西、广东、福建等14个省区的低山丘陵广泛栽培[1]。福安地处闽东地区,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 自然条件优越, 是福建省油茶主产区, 也是国家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 油茶现有面积超过8 000 hm2, 产油量逾300 t[2]。福安化蛟林场曾是福建省油茶专属林场, 目前拥有油茶林533.33 hm2, 但由于实生种子苗造林, 产量低, 产茶油不足75 kg/hm2, 效益差。作为经济林树种, 油茶必须采取高产良种和丰产栽培技术种植, 才能获得持续的高产稳产, 其中良种是高产高效的基础。近年来, 国家、省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 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以扶持, 大力推广油茶高产品种种植。湖南、江西、广西、福建等省份均选育了大量油茶高产无性系, 产茶油达450~750 kg/hm2以上, 大大超过实生苗林分[3]。然而, 油茶不同品系有一定的生态适应性, 闽东地区不少种植户引种长林、赣、湘林等无性系, 这些品系是否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 是否表现适生高产, 需要进行深入了解。为此, 福安化蛟林场在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资助下, 于2012年2月引进省内外油茶高产无性系, 建立良种测定林, 2012年底全面对省内外不同品系开展成活率和当年生长调查, 并初步分析不同品系在造林当年的生长规律及适应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闽东沿海山区, 位于福安化蛟国有林场沃里工区11林班1大班4小班, 东经119°41′58″~119°42′03″, 北纬27°00′43″~27°00′48″, 海拔146 m,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 年均气温14~20℃, 7月最热, 月均温24~30℃;1月最冷, 月均温4~10℃。年均≥10℃的活动积温4 000~6 500℃。年均降雨量1 350~2 150 mm, 以春夏季多, 3—6月降水量680~950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44.2%~56.0%;7—9月台风雷雨季降水量430~800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30%~38%;10月至次年2月少雨, 降水量240~400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14%~21%;年均相对湿度78%~84%, 蒸发量1 529.5 mm, 无霜期230~300 d。土壤为酸性红壤, 立地Ⅱ~Ⅲ类, 坡向南、西南, 坡度23°~25°, 前茬为油茶稀疏林地。
1.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有福建省油茶闽杂优1、闽杂优15、闽杂优16、闽杂优19、闽杂优20、闽杂优26和省外赣州油2号、赣州油7号、赣州油14号、赣州油15号、赣州油18号、岑软2号、岑软3号、岑软11号14个优良无性系。其中, 闽杂优品系苗木从闽侯桐口国有林场引进, 赣州油无性系由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自江西省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购入提供, 岑软无性系是广西林科院选育的国家良种, 由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提供苗木。苗木均为二年生芽苗砧嫁接苗, 其中闽杂优、赣州油无性系为裸根苗, 岑软无性系为轻基质容器袋苗。2012年2月下旬阴雨天造林, 种植时苗高25~35cm, 地径0.3~0.4 cm, 均为一级合格苗木。种植前裸根苗打浆, 营养袋苗浸透水。
1.3 试验方法
试验林的林地清理、整地、种植、管护等采取常规的油茶丰产栽培技术[3]。林地经清杂炼山, 采取机械开设水平梯带整地, 带面宽2.2~3.0 m。株行距2.2 m×3.0 m, 初植密度1 500株/hm2, 挖穴大小60 cm×40 cm×40 cm, 施有机肥2kg/穴于底部作基肥。试验根据品系的成熟期分为3个区, 分别是:立冬成熟的杂优区, 霜降成熟的赣州油区、岑软区, 各区分布在坡向、坡位、土壤条件大致相同的山坡上。苗木按照油茶优树无性系测定林的试验方法进行排列设计[4], 每个无性系7~10株, 设6个重复, 共种植42~60株, 随机排列。种植当年5—6月块状抚育, 进行松土锄草, 施复合肥50 g/株;同时在6月下旬油茶病害发生时进行调查, 并用波尔多液药物防治, 10月再次松土锄草。
1.4 调查方法
2012年12月对试验林进行每株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成活率、树高、当年抽梢长度、地径、冠径、病虫害感染等情况。病害轻微的记录为1, 中度为2, 严重为3, 无病虫感染记为0。数据输入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茶不同品系的造林成活率
14个油茶无性系的造林成活率调查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 各个品系造林成活率为50.0%~89.2%, 相差很大。不同来源的油茶品系造林成活率差异明显, 其中:闽杂优6个品系成活率为58.2%~89.2%, 平均73.8%, 以闽杂优1成活率最低, 为58.2%。赣州油5个无性系成活率均比较低, 为50.0%~66.7%, 平均60.1%, 且各品系间相差不大。岑软无性系成活率较高, 为74.3%~77.2%, 平均75.8%, 品系间差异不大。分析原因, 由于造林苗木均为二年生嫁接大苗, 其中赣州油品系苗来自江西省赣州, 为裸根苗, 路途远, 起苗后第3天才到造林地种植, 耽误时间长, 导致成活较少。而闽杂优品系从较近的闽侯桐口林场购入, 起苗后当天运抵山场浇水处理, 第2天及时种植, 成活率较高。岑软品系苗为轻基质营养袋苗, 起苗运输后第2天浸透水后种植, 成活率更高。另外, 由于2012年春夏季节长时间持续降雨, 6月底至7月初又遇20 d以上连续高温干旱, 导致参试品系总体成活率不高。
2.2 油茶不同品系的生长表现
14个油茶不同品系造林1年的幼树高、地径生长及当年抽梢长度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 不同成熟期的油茶品系的高、地径、冠径等生长差异较大。
从高生长来看, 不同品系造林当年底苗高为43.10~56.20 cm, 高矮相差13.10 cm;当年抽梢长9.00~27.30 cm, 相差大约3倍。在福建省油茶闽杂优6个品系中, 闽杂优15、闽杂优20、闽杂优16等3个品系生长最快, 当年抽梢22.50~24.95 cm, 全株高51.4~56.2 cm, 其次为闽杂优19、闽杂优1, 生长中等, 当年抽梢14.25~19.34 cm, 苗高约48 cm;闽杂优26生长最慢, 平均抽梢仅9.19 cm。对于5个赣州油无性系, 赣州油2号、赣州油14号生长较好, 苗高49.15~50.54 cm, 当年抽梢18.38~20.00 cm, 其次是赣州油15号、赣州油7号, 当年抽梢约13 cm, 而赣州油18号生长最慢, 当年抽梢仅9.00 cm。这些赣州油品系的高生长变化与杂优品系相似, 但是总体生长不如杂优品系快, 是否由于气候的
差异造成适应性慢些, 还有待今后继续跟踪观测。
来自广西的良种岑溪软枝油茶2号、3号、11号的幼树高、地径生长快且相近, 当年抽梢长26.43~27.30 cm, 在参试14个品系中增长速度最快。这些无性系是轻基质容器苗, 虽然造林时苗高低于闽杂优、赣州油等裸根苗, 但他们生长迅速, 抽梢展叶早于闽杂优和赣州油品系, 具有岑溪软枝油茶早期速生的特点。
从地径生长来看, 油茶不同品系经过一年生长地径达0.44~0.68 cm, 粗细相差0.24 cm。这种差异主要存在于不同来源的品系间, 而在同一来源的品系内差异不大, 如闽杂优品系地径为0.58~0.66 cm, 赣州油无性系地径为0.52~0.68cm, 相差无几。而岑软2号、3号、11号地径0.44~0.51 cm, 品系内差异不大, 但与闽杂优、赣州油的差异明显。岑软品系地径较小, 但高生长却表现快速, 尽管造林时的苗高明显低于闽杂优、赣州油品系苗, 但到年底苗高却与闽杂优、赣州油品系苗相当。
从冠径生长来看, 闽杂优、赣州油等无性系的冠径生长变化规律与相应品系的高生长变化相似。高生长良好的闽杂优15、闽杂优20、闽杂优16、闽杂优19、闽杂优1、赣州油2号、赣州油14号、赣州油15号等无性系的冠径生长也较好, 平均20.44~31.90 cm, 生长慢的赣州油7号、赣州油18号的冠径窄, 仅15.50~17.21 cm。而岑溪软枝油茶3个无性系虽然高、地径生长十分相近, 但是岑软11号的冠径明显大于岑软2号、岑软3号, 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2.3 油茶不同品系的病虫害发生情况
6月下旬对14个油茶品系进行病虫危害的观测, 发现这些品系不同程度地感染油茶炭疽病, 但虫害少, 仅见蚜虫, 未构成灾害。油茶各品系每株病害调查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 油茶不同来源、不同品系的病害感染率不同。其中:闽杂优品系病害感染严重, 89.07%为中等受害, 10.93%为轻度受害, 闽杂优20、闽杂优16全部呈中度感染。赣州油品系轻度、中度受害分别达49.80%、44.33%, 个别单株严重感染。岑溪软枝油茶的64.46%苗木轻度感染, 33.33%为中度感染, 是参试苗木中受害最轻的。造成这些油茶品系病害高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杂优品系的苗木引进时已有初步的炭疽病感染源, 二是种植林地原为油茶重茬林地, 原土壤有一定的病原菌, 三是2012年4—6月雨季长, 降水量大, 导致林地十分潮湿, 雨停后又出现持续高温, 高温高湿的微环境极易使原病原菌快速滋生繁殖, 造成林分炭疽病暴发, 虽然用波尔多液药物防治了2次, 但仍无法根除。从调查结果看, 岑软3号、岑软11号、赣州油18号3个品系感染率低, 抗病力较强。
(%)
3 结论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知, 油茶不同来源、不同品系在造林当年的苗高、地径、冠径生长及成活率、病虫害感染率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造林成活率方面, 岑软品系、闽杂优品系苗成活率较高, 分别为75.8%、73.8%;赣州油品系成活率较低, 为60.1%。成活率高低受起苗到种植的时间长短影响, 同时轻基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较高。
在高、地径生长方面, 闽杂优15、闽杂优20、闽杂优16、赣州油2号、岑软2号、岑软3号、岑软11号等7个无性系生长快, 当年抽梢长达20.00~27.33 cm;闽杂优26、赣州油18号2个品系生长缓慢, 当年抽梢仅约9 cm;而闽杂优19、闽杂优1号、赣州油14号、赣州油15号、赣州油7号5个品系生长居中。不同来源的各品系地径生长相近。从冠径生长看, 高生长快的均表现出冠径宽, 同时生长中等的赣州油14号、赣州油15号等的冠径也较大, 超过20 cm。其他生长慢的品系冠径也窄。
在病害感染方面, 所有参试油茶品系均不同程度受到炭疽病的危害, 其中:杂优品系病害感染率高, 89.07%呈中度受害;赣州油品系受害居中, 轻度、中度危害各半;岑软品系70%为轻度受害。岑软3号、岑软11号、赣州油18号3个品系抗病性较强。危害原因有苗木、气候、林地等多个方面。为减少或避免病虫害发生, 要严格加强对出圃苗木病虫害的检疫工作, 造林前最好预先喷洒药物进行防治, 同时要加强造林地病虫感染源的清除;最后, 要尽量选择高产、抗性强的品系种植。
参考文献
[1]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2]吴光华.福安市油茶现状与发展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 2008 (2) :6365.
[3]国家油茶科学中心.油茶高效实用栽培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品系选择 篇5
1苗木繁育点概况
岗上镇位于南昌市的南面,北与县城所在地莲塘镇相邻,东与向塘省级开发区接壤,西傍赣江黄金水道, 交通区位优势凸显。 气候温和湿润, 年均气温17.5 ℃。四季分明,土地肥沃,以红壤土,砂质为主。年日照时数18 811.4 h,年均降雨量1 567 mm,无霜期279 d。 育苗地处冈上镇黄台村,苗圃原为水稻田地经过开沟整地改为园林绿化苗地,圃地地势开阔,排水通畅,项目做为赣无油茶嫁接育苗生产与试验基地。
2试脸内容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本研究选取赣无油茶25个优良无性系为试验材料,2013年6月采取芽苗砧嫁接法,大田移植后采取相同的管理措施。
2.2调查方法
2015年2月上旬,每个品种选择代表性的地块 , 面积为1 m×1 m的样方,从样方内挖取30株根系完整的油茶2年生实生苗木,实测苗高(H)、地径(D)、分枝数、主根长(L)、主根直径(D)。 生物量测定分别采取同品系10株起用精确度0.1 g的电子天秤称取鲜重 (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分开 ), 干重则在70 ℃~80 ℃ 杀青后烘干至恒重分测地上与地下部分, 由此共得25个无性系样方750株高产油茶各品系油茶嫁接苗的苗木形态与质量数据。
2.3数据处理
方差分析采用SPSS12.0与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
3结果与分析
分别测定油茶各无性系的苗高、地径、分枝数、鲜重、干重、叶鲜重、叶干重、根鲜重、根干重、根径比等指标的平均值见表1。 赣无系列油茶苗平均苗高与地径均达到了一级苗生长标准[11]。 各无性系地下部分的生物量的变异幅度大于地上部分形态生长的;根干重、根鲜重、根茎比(干、湿)及分枝数的变化幅度较大,超过25%,表明赣无油茶不同无性系间地下部分分化程度较大;地上部分除分枝数外,其变异系数均在10%左右。 变异强度依次是根干重>分枝>根茎比> 根鲜重>干重>根茎比>鲜重>主根长>叶鲜重>叶干重>根占干重比>根占鲜重比>苗高>地径>根直径,不同品种的地上与地下生长指标的差异显著。
3.1不同品种生长形态指标相关分析
25个赣无油茶品种苗木的生长形态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其主成分分析的相关矩阵。 由表2知赣无油茶苗木的鲜重与干重、根干重、叶鲜重、根鲜重、 根茎比、地径呈显著相关关系,但与苗高、分枝数及主根直径不相关。叶鲜重与根鲜重、苗高、地径、分枝数主根直径之间显著相关。 根鲜重、 根干重均与根径 (干、湿比)、根占干(湿)重比及地径显著正相关。
3.2赣无油茶苗木生长形态指标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 对油茶25个无性系的两年生嫁接苗进行质量指标综合评价,采用了鲜重、总干重、 叶干重、根干重、叶鲜重、根鲜重、根茎比(湿)、根茎比 ( 干 )、 根占鲜重比 、 根占干重比 、 苗高 、 地径 、 分枝数、主根直径、主根长与一级侧根长16个指标。 表3中, 前4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5.80%,29.64%、 8.41% 和7.15% , 累积贡献率达到了91.00% , 已能反映16个生长指标的大部分信息,说明PC1、PC2、PC3和PC4四个主成分起的作用最为重要。
3.3不同形态生长指标所起作用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通过前4个主成分反映的各指标在油茶优良无性系品质测定中所起的作用有差异, 根据16个生长指标的相关矩阵及表4的主成分分析因子载荷阵可知,PC1中主要由变量鲜重、干重、根干重、根鲜重、根茎(干、湿)比、根占(鲜、干)重百分比及地径决定,它们作用在第一因子的荷载分别为0.932、 0.962、0.988、0.991、0.846、0.857、0.794、0.817与0.577; 且呈正相关;PC2主要由叶干重、叶鲜重、苗高、地径、 分枝数、主根直径及一级侧根长决定,作用载荷分别为0.834、0.832、0.556、0.456、0.731和0.708, 且呈正相关,但与根茎比、根占全重比呈负相关;PC3主要由苗高、主干直径和一级侧根长决定,其作用载荷分别为-0.484、0.620与0.619;PC4中地径与主根长起了决定,作用载荷分别为-0.474与0.804。 由于第一主成分贡献率达45.80%,因此,变量鲜重、干重、根干重、根鲜重、根茎(干、湿)比、根占(鲜、干)重百分比及地径在赣无系列油茶嫁接苗质量评价的15个性状指标中占据决定地位。
3.4参试各无性系品质优劣排序
各品系主成分值见表5。 表5列出了所有参试品种的4个主成分值,根据公式∑λjuj(λ: 主成分贡献率,u:油茶品系主成分值,j:1~4,),可以比较赣无油茶各品种的苗木质量优劣。
从表5中可看出,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实能从许多方面综合反映各品系的品质优劣 。 根据表5得出苗木质量最优的的品种有赣447、赣83-1、赣无2、赣无1、赣84-3,综合苗木质量稍差的有赣无24、赣永5、 赣无11、赣55、赣71。
4结论与讨论
1)油茶25个无性系苗木生长指标中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变异幅度大于地上部分的;根干重、根鲜重、根茎比(干、湿)及分枝数的变化幅度超过25%,表明赣无油茶各无性系间地下部分分化程度较大; 地上部分除分枝数外,其变异系数均在10%左右。 不同品种的地上与地下生长指标的差异显著。
2) 赣无油茶25个无性系苗木的鲜重与干重、根干重、叶鲜重、根鲜重、根茎比、地径呈显著相关, 但与苗高、 分枝数及主根直径不相关叶鲜重与根鲜重、苗高、地径、分枝数、主根直径显著相关;根鲜重、根干重均与根径(干、湿比)、根占干 (湿)重比及地径显著正相关 。
3)主成分分析可将赣油茶优良无性系苗木的16个生长性状筛选为4个主成分。 4个主成分提供了原性状91.00%的信息,且是综合的、相互独立的指标所以将主成分分析用于油茶良种嫁接苗的质量比较与优中选优,既能把握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又能简化选择程序,比采用权重比较方法快捷,且更具有科学性。 16个苗木质量性状评价指标中,鲜重、干重、叶与根干重、根鲜重、根茎比、根占总重百分比及地径占据决定地位。
4)利用因子分析法 、主成分值及回归法 ,得出的油茶25个无性系品质优劣顺序依次是: 赣447,赣83-1,赣无2,赣无1,赣石84-3,兴46,赣8,永6,无12, 赣70, 赣6, 赣兴48, 赣抚20, 赣石83 -4, 赣无15, 赣68, 赣石84 -8, 赣无24, 赣永5, 赣无11, 赣55,赣71。
摘要:对25个系列赣无油茶品种嫁接苗木的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赣无油茶品种的嫁接苗木间形态生长性状差异明显,品种间的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变异幅度明显大于地上部分形态生长的;根干重、根鲜重、根茎比(干、湿)及分枝数的变化幅度较大,地上部分除分枝数外,变异系数均在10%左右,各生长性状指标相关性显著。在苗木质量评价指标中,鲜重、干重、叶与根干重、根鲜重、根茎比、根占全重比及地径占据决定地位。利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值及回归法分析得出赣无油茶25个品种嫁接苗木质量的优劣顺序。
京凤鸡配套品系早期杂交性能研究 篇6
京凤鸡, 即北京宫廷凤凰鸡, 含dw隐性伴性基因和F凤头基因,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六五”至“十五”科技攻关基础上的延伸成果。京凤祖代鸡、父母代鸡与普通鸡相比, 具有蛋、肉品质优良, 鸡性情温顺, 好饲养易管理的特性特点:省饲料20%以上、单位面积饲养量提高25%左右、繁殖力提高15% (比土鸡提高一倍) , 并保持或超过土鸡的特色和风味, 种鸡很适合笼养人工授精、抗逆性强, 综合经济效益提高40%以上。
运用“杂种遗传力”的理论, 将dw基因的特征特性与我国鸡的优质特性与高产优质鸡的特性合成后, 用“双选育种法”进行系统选育, 将节粮生态型京凤鸡用于产业化生产中, 生产有机蛋肉食品, 满足城乡人民的特殊需求, 特开展本试验研究。
“杂种遗传力”是在20世纪末, 中国农业大学吴仲贤教授关于杂种遗传力的理论研究成果, 已经通过农业部专家组的鉴定, 并在网站上和《遗传学》杂志上进行了公布, 可以供国人技术创新研究应用。他指出:我们成功地解决了杂种优势这个难题。它将育种与进化联系起来, 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天地, 即人工选择的作用最终必将超越自然选择, 同时, 将漫长的时间大大缩短了。该研究成果扩大了运筹学的范围, 使复杂的理论变为简单, 模糊的理论变清楚, 因此杂种遗传力是一个质量概念, 是一个新突破。该成果又是辩证法在生物科学中的突破, 杂种遗传力的理论证明了在某些情况下, 表型方差是遗传方差又是环境方差。这就是杂交优势的秘密。因此V (F1) 可以表示三个不同的事物:整个表型方差, 遗传方差和环境方差。这是辩证的统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李东研究员的“生态优选育种方案及双选育种法”, 在《家禽科学》杂志, 《中国畜禽种业》杂志和《18届世界家禽研究会》上发表过, 受到专家们的肯定。将杂种遗传力理论用于产业化实践中。“双选育种法”是运用“生态优选育种方案”培育新品种的理想方法。因为它能考虑到生物体内的所有有利基因, 即显性和隐性有利基因;加性和非加性基因等有利经济效应, 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态适应性, 生产性能, 使杂种遗传潜力得到充分利用。
由于优质肉鸡目前主要是活鸡市场和传统深加工市场, 因此, 上市体重1300~1500克为宜。生态特性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抗逆性与繁殖力。
因此, 凡是数量性状都采用综合指数选择, 公式如下:
I为选择指数i观测项目, Wi加权值, h2i遗传力, Pi表型值, P表型值平均值。
当采用“双选育种法”时, 如上述A、B两系, 可分别计算IAIAB, 同样, 有IBIBA, 通过它们可计算综合选择指数IC, 例如:
根据IC值确定所选留的家系鸡。
1982~2000年采用了生态优选育种方案在培育矮脚肉鸡系列品系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培育纯种或纯系的目的就是在生产上充分利用杂种遗传力。在育种实践中“双选育种法”用“杂种遗传指数”进行选择, 用“品群系”进行产业化选种。
据资料介绍京凤鸡配套的B系—宫廷凤凰鸡是将天然的dw基因引进了配套系中, 肉质优良, 肉味醇香, 皮薄肉鲜, 完全保持了甚至超过了土鸡蛋、土鸡肉的特色和风味。含有丰富的脑黄金, 即人体必需的多不饱和酸。
京凤1号 (三黄鸡, 即成都九龙凤凰鸡) ;京凤2号, 为生态全能型黑羽青脚矮脚鸡品系在新都友谊村示范鸡场选育, 与我国黑羽鸡制种配套繁育开发。京凤3、4号为合作选育中的新合成系, 3年合成选育期基本结束。2012年已经由成都农学院周大薇教授主持进行扩繁选育期;由成都京凤科技公司孙素兰老师主持进行产业技术开发。
京凤1、2、3、4号品系及配套系, 为我国京星矮脚肉鸡配套系的延伸创新科技成果—新配套系, 可以满足我国地方鸡, 特别是西南地区, 各种羽色鸡的繁育开发。
本试验为进一步培育京凤3号, 羽色自别雌雄蛋肉配套系, 即配套的母鸡是理想的土鸡蛋鸡, 公鸡是理想的肉鸡土鸡。京凤4号, 麻羽青脚肉鸡快长配套系。
在四川成都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直属北京中农福得公司、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公司) 、成都京凤科技公司等单位首先组成京凤鸡产业科技联盟, 完成后续育种制种及产业化配套系研发任务, 将为我国乃至全球家禽产业化作出新贡献!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研究条件
2.1.1 时间
杂交试验于2010年12月30日~2011年3月30日, 试验期共91天。
2.1.2 地点
成都京凤公司提供杂交配套雏鸡和种鸡场内试验设施设备。
2.1.3 条件
基本接近农村农户饲养管理条件, 手工添料、添水, 自然光照、加补充光照, 手工清粪等, 并提供电子秤, 称重工具, 记录资料, 方式方法等。
2.1.4 防疫
按常规卫生消毒, 进行鸡新城疫、禽流感等点眼或免疫注射, 未发生疫情。
2.1.5 来源
京凤矮脚亲本从北京引进, 为祖代种鸡。并进行雏鸡白痢病检疫。父母代鸡在京凤鸡生产基地饲养、人工授精、杂交采种蛋、分别入孵、出雏记号。
2.2 试验组合设计 (见表1)
2.2.1 根据家禽育种专家拟定试验方案
试验鸡分为2组:A组为矮脚型 (♂) ×高产蛋鸡 (♀) , B组为青脚麻 (♂) ×矮脚型母鸡。
2.2.2 饲养管理周期
各试验组均采用相同的饲养管理, 1~8周龄3层笼养, 8周龄后地面平养, 采用同一种饲料营养水平 (见表2)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 在1~3周龄为预试期, 即在一般育雏场, 同一条件下, 分A、B组, 公母混合饲养。
(2) 在4~8周龄为试验期, 在京凤公司育雏舍, 分A、B组, 每组公母3 个重复小组, 每周按时称重, 记死、伤淘汰数, 记录组间饲料消耗。
(3) 屠宰试验:在13周龄时每组随机抽取公、母鸡各6只, 在成都农学院实验室, 由同学们参与进行体尺测量和屠宰、解剖等测定。
(4) 将上述观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配套杂交各组合成活率及累积饲料转化比 (见表3)
经显著性测定, 配套杂交各阶段成活率:A组比B组好, 但差异不显著。各阶段累积饲料转化比, B组公鸡转化比显著优于其他各组。但由于公鸡含DWdw基因, 为正常脚, 耗料比与B组母鸡相当, 是很好的肉鸡, 而A组母鸡是理想的矮脚蛋鸡育成期蛋鸡。
3.2 配套杂交组合生长速度 (见表4)
从表4-1、4-2看出, 按性别比较, B组公、母鸡各周龄体重均大于A组, 差异极显著 (P<0.01) 。
A组矮脚母鸡体重比B组高脚母鸡体重轻了54.44% (13周龄) , A组矮脚母鸡是蛋用土鸡的理想体重。
B组是理想的麻羽青脚肉鸡, 公母鸡体重都较大, 9周龄公鸡1314克, 母鸡1237克;A组公鸡也较大, 1127克是理想土公鸡。
B组是理想的麻羽青脚肉鸡, 公母鸡体重都较大, 13周龄公鸡2256克, 母鸡1788克;A组公鸡也较大, 1580克是理想土公鸡。
它们达到了我国土鸡肉鸡的市场标准, 在我国, 特别是西部地区有很好的销售市场。
3.3 配套杂交体尺测定结果 (见表5)
经显著性测定:按组别不同, 分析A组和B组的体尺差异, 结果见表5。A组用矮脚型鸡作父本时, F1代高脚公鸡体斜长、胸深、胫长、胫围大于矮脚母鸡, 差异极显著 (P<0.01) , 公鸡、母鸡的胸宽、胸骨长差异不显著 (P>0.05) 。试验证明母鸡是产精品土鸡蛋的理想育成鸡, 公鸡是理想的肉鸡。
经显著性测定:B组用矮脚型鸡作母本时, F1代高脚公鸡的体斜长、胸骨长大于高脚母鸡, 差异极显著 (P<0.01) , 公鸡胸宽、胸深、胫长、胫围大于母鸡, 差异不显著 (P>0.05) 。试验证明用青脚快长公鸡, 配矮脚母鸡, 商品代肉鸡生产性能很好, 是理想的肉鸡。
按性别不同, 分析A组和B组的体尺差异, 其结果见表5。A、B两组公鸡各项指标中, B组胸宽、胸骨长大于A组, 差异极显著 (P<0.01) , 体斜长、胸深、胫长、胫围差异不显著 (P>0.05) , 表明B组公鸡身体短、宽、深, 脚高细, A组公鸡身体长、脚略短粗。
母鸡各项指标中, B组母鸡胸宽、胸深、胫长、胫围大于A组母鸡, 差异极显著 (P<0.01) , 体斜长、胸骨长大于A组母鸡, 差异不显著 (P>0.05) 。经测定, 矮脚母鸡胫长比高脚母鸡短29.81%, 胫围细29.49%。这与以前报道的资料相符。
3.4 配套杂交屠宰试验结果 (见表6)
从表6看出, A组用矮脚型鸡作父本, F1代矮脚母鸡腹脂率极显著大于高脚公鸡 (P<0.01) , 公鸡腿肌率极显著高于母鸡 (P<0.01) , 在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指标上公母鸡差异不显著 (P>0.05) 。
B组用矮脚型鸡作母本, F1代高脚母鸡屠宰率、半净膛率、腹脂率大于高脚公鸡 (P<0.01或P<0.05) , 公母鸡的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差异不显著 (P<0.05) 。
从表7来看, B组公母鸡平均腿肌率和腹脂率高于A组, 差异极显著 (P<0.01) , 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两组差异不显著 (P<0.05) 。
试验说明B组公、母鸡, A组公鸡在屠宰性能方面是理想的肉用型鸡。
4 结论与商榷
(1) 矮脚型基因dw是隐性伴性遗传基因, 选择我国地方鸡品系 (土鸡肉鸡、蛋鸡) 与之配套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利用潜力大、经济价值高。本试验在接近农村农户的饲养条件下进行测定, 对我国目前农村养鸡有很的代表性和推广价值。
(2) dw基因的存在导致了伴性矮脚型蛋鸡的生长速度下降, 试验A组13周龄矮脚型母鸡比B组正常型母鸡体重轻了54.44%。本研究结果为生产中培育矮脚型蛋鸡育成鸡生产土鸡蛋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说明京凤肉种母鸡、蛋种母鸡在限制饲养期特别有利, 不需要特别的减料饲养, 它自然不会疯长, 采食少, 特别有利于鸡的健康, 提高成活率和后来的产蛋率。
(3) 本研究表明, 在父母代场采用dw鸡为母本配套生产的商品肉鸡, 能保持土鸡外貌特色:冠高鲜亮, 毛色红亮, 尾羽长, 胴体丰满结实, 腹脂沉积能力强, 含丰富脑黄金, 即人体必需的不饱和酸。具有长速快、饲料报酬高、同龄公母鸡体重差距小、一致性好、卖相佳等特点。这样为进一步培育京凤3、4系奠定了基础。
(4) 在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等性能指标上说明:A组母鸡既可以作理想的蛋用土鸡育成鸡, 又可以作理想的极品肉鸡;B组公、母鸡和A组公鸡在屠宰性能方面是理想的生态肉用型鸡。
品系选择 篇7
2008年, 丹东市北林农业研究所所长张明瀚从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农家收集的农家良种, 果实椭圆形, 平均单果重20克, 最大单果重达30克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 总糖6.8克/100克, 维生素C含量412.2毫克/100克。8年生单株棚架产量100公斤左右, 丰产性好, 抗逆性能力强, 果实品质好, 耐储性较好。适合辽东及东北地区栽培。该品系在丹东地区的成熟期在9月中下旬, 属中晚熟种。
2013年, 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所所长黄国辉从东港市十字街农家良种中收集。果实长圆形, 深绿色, 表皮光滑, 果皮薄, 口感好, 耐储藏, 商品性状好。单果重20克左右, 8年生庭院栽培单株产量100公斤以上。该品系在丹东地区一般于9月中上旬成熟, 属于中熟种。
辽东学院农学院张彦文博士选育的新品系, 平均单果重13克, 大果可达20克。丰产性好, 口感好, 有玫瑰香葡萄的香味。该品系在丹东地区一般于8月中旬成熟, 属于早熟种。
大连庄河永林野生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鲁永林在庄河步云山地区选育的农家软枣猕猴桃良种, 自用名“永丰1号”。它具有结果早、产量高、果实风味好、连续结果能力强等特点。该品系在丹东地区一般在8月末至9月初成熟, 属于早熟种。
大连庄河永林野生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鲁永林在庄河步云山地区选育的农家软枣猕猴桃良种, 自用名“永丰2号”, 在当地栽植时间较长, 它具有单序花朵结果多的特点, 果型扁圆型、果品风味佳、单果重15~25克, 每朵花序可结果6~10个, 是一个产量较高的农家良种。该品系在丹东地区一般在9月上旬成熟, 属于中熟种。
宽甸县虎山镇老边强村村民胡秉龙从野生资源中选育的品系, 自用名“龙成2号”。果实个大, 长圆柱形, 单果重可达到40克以上, 不易落果, 丰产性能好。果实商品性状好, 口感佳,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克/100克, 总糖6.8克/100克、滴定酸0.96克/100克、维生素C219毫克/100克。果实见光后果皮呈现浅紫红色。该品系在丹东地区9月末至10月上旬成熟, 属晚熟种。
7 LD1443
【品系选择】推荐阅读:
不同品系09-26
选择企业胜过选择产品11-01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05-11
别无选择的选择爱情诗歌10-02
选择温度,还是选择智慧作文900字10-05
女人选择了包容就选择了快乐随笔06-06
组工干部演讲稿:选择组工选择奉献07-11
去向选择07-16
选择教学07-20
汽油选择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