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系

2024-09-26

不同品系(共9篇)

不同品系 篇1

摘要:初步调查分析了福建省内外14个油茶优良无性系在闽东福安种植当年的成活、生长表现及病害发生情况。油茶各品系造林成活率为50.0%89.2%, 以轻基质营养袋苗造林成活率高。不同品系的苗高、当年抽梢、冠径生长差异大;闽杂优15、闽杂优20、闽杂优16、赣州油2号、岑软2号、岑软3号、岑软11号生长快、冠径大;闽杂优26、赣州油18号等生长缓慢、冠径窄;闽杂优19、闽杂优1、赣州油14号、赣州油15号、赣州油7号等生长居中。各品系地径生长相近。受苗木病源、气候、林地等因子影响, 参试品系均不同程度地感染油茶炭疽病, 其中闽杂优品系感染率最高, 89.07%中度受害;赣州油无性系病害感染居中, 岑溪软枝油茶受害最低。岑软3号、岑软11号、赣州油18号3个品系抗病力较强。

关键词:油茶,优良无性系,早期生长,闽东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 与油棕、油橄榄、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 其种子含油率高, 油脂品质好, 综合利用价值高, 栽培历史悠久, 适宜性强;现在湖南、江西、浙江、广西、广东、福建等14个省区的低山丘陵广泛栽培[1]。福安地处闽东地区,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 自然条件优越, 是福建省油茶主产区, 也是国家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 油茶现有面积超过8 000 hm2, 产油量逾300 t[2]。福安化蛟林场曾是福建省油茶专属林场, 目前拥有油茶林533.33 hm2, 但由于实生种子苗造林, 产量低, 产茶油不足75 kg/hm2, 效益差。作为经济林树种, 油茶必须采取高产良种和丰产栽培技术种植, 才能获得持续的高产稳产, 其中良种是高产高效的基础。近年来, 国家、省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 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以扶持, 大力推广油茶高产品种种植。湖南、江西、广西、福建等省份均选育了大量油茶高产无性系, 产茶油达450~750 kg/hm2以上, 大大超过实生苗林分[3]。然而, 油茶不同品系有一定的生态适应性, 闽东地区不少种植户引种长林、赣、湘林等无性系, 这些品系是否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 是否表现适生高产, 需要进行深入了解。为此, 福安化蛟林场在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资助下, 于2012年2月引进省内外油茶高产无性系, 建立良种测定林, 2012年底全面对省内外不同品系开展成活率和当年生长调查, 并初步分析不同品系在造林当年的生长规律及适应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闽东沿海山区, 位于福安化蛟国有林场沃里工区11林班1大班4小班, 东经119°41′58″~119°42′03″, 北纬27°00′43″~27°00′48″, 海拔146 m,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 年均气温14~20℃, 7月最热, 月均温24~30℃;1月最冷, 月均温4~10℃。年均≥10℃的活动积温4 000~6 500℃。年均降雨量1 350~2 150 mm, 以春夏季多, 3—6月降水量680~950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44.2%~56.0%;7—9月台风雷雨季降水量430~800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30%~38%;10月至次年2月少雨, 降水量240~400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14%~21%;年均相对湿度78%~84%, 蒸发量1 529.5 mm, 无霜期230~300 d。土壤为酸性红壤, 立地Ⅱ~Ⅲ类, 坡向南、西南, 坡度23°~25°, 前茬为油茶稀疏林地。

1.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有福建省油茶闽杂优1、闽杂优15、闽杂优16、闽杂优19、闽杂优20、闽杂优26和省外赣州油2号、赣州油7号、赣州油14号、赣州油15号、赣州油18号、岑软2号、岑软3号、岑软11号14个优良无性系。其中, 闽杂优品系苗木从闽侯桐口国有林场引进, 赣州油无性系由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自江西省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购入提供, 岑软无性系是广西林科院选育的国家良种, 由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提供苗木。苗木均为二年生芽苗砧嫁接苗, 其中闽杂优、赣州油无性系为裸根苗, 岑软无性系为轻基质容器袋苗。2012年2月下旬阴雨天造林, 种植时苗高25~35cm, 地径0.3~0.4 cm, 均为一级合格苗木。种植前裸根苗打浆, 营养袋苗浸透水。

1.3 试验方法

试验林的林地清理、整地、种植、管护等采取常规的油茶丰产栽培技术[3]。林地经清杂炼山, 采取机械开设水平梯带整地, 带面宽2.2~3.0 m。株行距2.2 m×3.0 m, 初植密度1 500株/hm2, 挖穴大小60 cm×40 cm×40 cm, 施有机肥2kg/穴于底部作基肥。试验根据品系的成熟期分为3个区, 分别是:立冬成熟的杂优区, 霜降成熟的赣州油区、岑软区, 各区分布在坡向、坡位、土壤条件大致相同的山坡上。苗木按照油茶优树无性系测定林的试验方法进行排列设计[4], 每个无性系7~10株, 设6个重复, 共种植42~60株, 随机排列。种植当年5—6月块状抚育, 进行松土锄草, 施复合肥50 g/株;同时在6月下旬油茶病害发生时进行调查, 并用波尔多液药物防治, 10月再次松土锄草。

1.4 调查方法

2012年12月对试验林进行每株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成活率、树高、当年抽梢长度、地径、冠径、病虫害感染等情况。病害轻微的记录为1, 中度为2, 严重为3, 无病虫感染记为0。数据输入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茶不同品系的造林成活率

14个油茶无性系的造林成活率调查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 各个品系造林成活率为50.0%~89.2%, 相差很大。不同来源的油茶品系造林成活率差异明显, 其中:闽杂优6个品系成活率为58.2%~89.2%, 平均73.8%, 以闽杂优1成活率最低, 为58.2%。赣州油5个无性系成活率均比较低, 为50.0%~66.7%, 平均60.1%, 且各品系间相差不大。岑软无性系成活率较高, 为74.3%~77.2%, 平均75.8%, 品系间差异不大。分析原因, 由于造林苗木均为二年生嫁接大苗, 其中赣州油品系苗来自江西省赣州, 为裸根苗, 路途远, 起苗后第3天才到造林地种植, 耽误时间长, 导致成活较少。而闽杂优品系从较近的闽侯桐口林场购入, 起苗后当天运抵山场浇水处理, 第2天及时种植, 成活率较高。岑软品系苗为轻基质营养袋苗, 起苗运输后第2天浸透水后种植, 成活率更高。另外, 由于2012年春夏季节长时间持续降雨, 6月底至7月初又遇20 d以上连续高温干旱, 导致参试品系总体成活率不高。

2.2 油茶不同品系的生长表现

14个油茶不同品系造林1年的幼树高、地径生长及当年抽梢长度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 不同成熟期的油茶品系的高、地径、冠径等生长差异较大。

从高生长来看, 不同品系造林当年底苗高为43.10~56.20 cm, 高矮相差13.10 cm;当年抽梢长9.00~27.30 cm, 相差大约3倍。在福建省油茶闽杂优6个品系中, 闽杂优15、闽杂优20、闽杂优16等3个品系生长最快, 当年抽梢22.50~24.95 cm, 全株高51.4~56.2 cm, 其次为闽杂优19、闽杂优1, 生长中等, 当年抽梢14.25~19.34 cm, 苗高约48 cm;闽杂优26生长最慢, 平均抽梢仅9.19 cm。对于5个赣州油无性系, 赣州油2号、赣州油14号生长较好, 苗高49.15~50.54 cm, 当年抽梢18.38~20.00 cm, 其次是赣州油15号、赣州油7号, 当年抽梢约13 cm, 而赣州油18号生长最慢, 当年抽梢仅9.00 cm。这些赣州油品系的高生长变化与杂优品系相似, 但是总体生长不如杂优品系快, 是否由于气候的

差异造成适应性慢些, 还有待今后继续跟踪观测。

来自广西的良种岑溪软枝油茶2号、3号、11号的幼树高、地径生长快且相近, 当年抽梢长26.43~27.30 cm, 在参试14个品系中增长速度最快。这些无性系是轻基质容器苗, 虽然造林时苗高低于闽杂优、赣州油等裸根苗, 但他们生长迅速, 抽梢展叶早于闽杂优和赣州油品系, 具有岑溪软枝油茶早期速生的特点。

从地径生长来看, 油茶不同品系经过一年生长地径达0.44~0.68 cm, 粗细相差0.24 cm。这种差异主要存在于不同来源的品系间, 而在同一来源的品系内差异不大, 如闽杂优品系地径为0.58~0.66 cm, 赣州油无性系地径为0.52~0.68cm, 相差无几。而岑软2号、3号、11号地径0.44~0.51 cm, 品系内差异不大, 但与闽杂优、赣州油的差异明显。岑软品系地径较小, 但高生长却表现快速, 尽管造林时的苗高明显低于闽杂优、赣州油品系苗, 但到年底苗高却与闽杂优、赣州油品系苗相当。

从冠径生长来看, 闽杂优、赣州油等无性系的冠径生长变化规律与相应品系的高生长变化相似。高生长良好的闽杂优15、闽杂优20、闽杂优16、闽杂优19、闽杂优1、赣州油2号、赣州油14号、赣州油15号等无性系的冠径生长也较好, 平均20.44~31.90 cm, 生长慢的赣州油7号、赣州油18号的冠径窄, 仅15.50~17.21 cm。而岑溪软枝油茶3个无性系虽然高、地径生长十分相近, 但是岑软11号的冠径明显大于岑软2号、岑软3号, 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2.3 油茶不同品系的病虫害发生情况

6月下旬对14个油茶品系进行病虫危害的观测, 发现这些品系不同程度地感染油茶炭疽病, 但虫害少, 仅见蚜虫, 未构成灾害。油茶各品系每株病害调查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 油茶不同来源、不同品系的病害感染率不同。其中:闽杂优品系病害感染严重, 89.07%为中等受害, 10.93%为轻度受害, 闽杂优20、闽杂优16全部呈中度感染。赣州油品系轻度、中度受害分别达49.80%、44.33%, 个别单株严重感染。岑溪软枝油茶的64.46%苗木轻度感染, 33.33%为中度感染, 是参试苗木中受害最轻的。造成这些油茶品系病害高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杂优品系的苗木引进时已有初步的炭疽病感染源, 二是种植林地原为油茶重茬林地, 原土壤有一定的病原菌, 三是2012年4—6月雨季长, 降水量大, 导致林地十分潮湿, 雨停后又出现持续高温, 高温高湿的微环境极易使原病原菌快速滋生繁殖, 造成林分炭疽病暴发, 虽然用波尔多液药物防治了2次, 但仍无法根除。从调查结果看, 岑软3号、岑软11号、赣州油18号3个品系感染率低, 抗病力较强。

(%)

3 结论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知, 油茶不同来源、不同品系在造林当年的苗高、地径、冠径生长及成活率、病虫害感染率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造林成活率方面, 岑软品系、闽杂优品系苗成活率较高, 分别为75.8%、73.8%;赣州油品系成活率较低, 为60.1%。成活率高低受起苗到种植的时间长短影响, 同时轻基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较高。

在高、地径生长方面, 闽杂优15、闽杂优20、闽杂优16、赣州油2号、岑软2号、岑软3号、岑软11号等7个无性系生长快, 当年抽梢长达20.00~27.33 cm;闽杂优26、赣州油18号2个品系生长缓慢, 当年抽梢仅约9 cm;而闽杂优19、闽杂优1号、赣州油14号、赣州油15号、赣州油7号5个品系生长居中。不同来源的各品系地径生长相近。从冠径生长看, 高生长快的均表现出冠径宽, 同时生长中等的赣州油14号、赣州油15号等的冠径也较大, 超过20 cm。其他生长慢的品系冠径也窄。

在病害感染方面, 所有参试油茶品系均不同程度受到炭疽病的危害, 其中:杂优品系病害感染率高, 89.07%呈中度受害;赣州油品系受害居中, 轻度、中度危害各半;岑软品系70%为轻度受害。岑软3号、岑软11号、赣州油18号3个品系抗病性较强。危害原因有苗木、气候、林地等多个方面。为减少或避免病虫害发生, 要严格加强对出圃苗木病虫害的检疫工作, 造林前最好预先喷洒药物进行防治, 同时要加强造林地病虫感染源的清除;最后, 要尽量选择高产、抗性强的品系种植。

参考文献

[1]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2]吴光华.福安市油茶现状与发展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 2008 (2) :6365.

[3]国家油茶科学中心.油茶高效实用栽培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4]国家林业局.LY/T 1730.1-2008油茶第1部分:优树选择和优良无性系选育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不同品系 篇2

关键词:小麦品系;种子萌发;PEG-6000

中图分类号:S512.1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0-0051-03

干旱胁迫贯穿小麦播种至收获的整个生育过程,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作物抗旱性研究成为植物抗逆性研究中的重中之重[1]。在我国一些地区,经常出现夏秋连旱,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不仅延迟小麦播期,影响种子萌发,还易造成分蘖和成穗率下降以及灌浆受阻,最终导致产量严重下降。在生产上,人们常常采取抗旱锻炼如蹲苗、搁苗和饿苗等措施提高小麦抗旱能力[2],然而上述措施存在难以操作、成本增加等问题。通过挖掘小麦自身的耐旱遗传潜力、选育耐旱品种是减轻和抵御干旱胁迫的理想途径。本项研究利用已有的12个小麦育种材料,探讨PEG-6000对不同品系种子萌发的影响,期望从中筛选出对PEG-6000胁迫非敏感品系,为小麦耐旱育种提供良好的亲本材料。1 材料与方法

供试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系12个,为9611、2003/22、051287、501、偃4100、9612、00-482、2003(73)、9711、 986、520、527。分别从中挑选籽粒饱满、无病虫害、大小均匀和颜色一致的种子50粒,用2%的H2O2 消毒5 min后再用蒸馏水反复洗净,然后浸没于20 ml 的5%、10%、15%、20% PEG-6000 溶液中,对照加入等量蒸馏水,12 h后取出,将籽粒均匀放在直径9 cm培养皿中的滤纸上。培养皿中分别加入5%、10%、15%、20% PEG-6000溶液10 ml,然后置于光照培养箱中萌发,光照/黑暗温度为30℃/20℃,光强为2 000 μmol/m2·s。每个品种重复3次。5天后统计种子发芽粒数,测定每条根的根长及芽长。

2 结果与分析

2.1 PEG-6000对不同品系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表1显示,不同浓度PEG-6000对12个小麦品系种子发芽率呈现明显不同的影响。PEG-6000处理能提高9611、2003/22、501、偃4100和2003(73)的发芽率,PEG-6000促进这些品系种

子萌发的浓度存在很大差异,如5%PEG-6000处理能提高2003/22的发芽率,10% PEG-6000处理能提高9611、2003/22和偃4100的发芽率,15% PEG-6000处理能提高9611的发芽率,20% PEG-6000处理能提高501的发芽率。相反, 051287、9612、00-482、9711、986、520、527对PEG-6000处理表现敏感,5% PEG-6000处理就能降低其发芽率。

2.2 PEG-6000对不同品系小麦种子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的影响

表2显示,不同浓度PEG-6000处理对12个小麦品系种子初生根和次生根根长呈现明显不同的影响。5%、10% PEG-6000能不同程度地促进9611、2003/22、501、偃4100、9612、2003(73)、9711、986、527品系的初生根和次生根伸长,其中9611、2003(73) 和527品系在5% PEG-6000处理时促进程度较大,在10% PEG-6000处理时促进程度下降,其余品系则在10% PEG-6000处理时促进程度最大。个别品系如520对PEG-6000表现比较敏感,5%、10%、15%、20% PEG-6000处理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其初生根和次生根伸长。有些品系如051287和00-482,5% PEG-6000处理能抑制其根伸长,而10% PEG-6000处理却促进其根伸长。此外,15% PEG-6000处理仍能促进501品系初生根和次生根伸长,却抑制其余品系根的伸长。20% PEG-6000处理严重抑制所有品系初生根和次生根的伸长,

2.3 PEG-6000对不同品系小麦种子平均芽长的影响

表3显示,不同浓度PEG-6000对不同品系小麦胚芽伸长影响不同。5% PEG-6000处理能抑制2003/22、偃4100、9612、00-482、9711、986、520和527品系胚芽伸长,而促进9611、501和2003(73)等品系胚芽伸长,而对于051287品系胚芽伸长无影响。10%、15%和20% PEG-6000明显抑制所有品系胚芽伸长,501对不同浓度PEG-6000胁迫表现不敏感,胚芽伸长抑制程度较小。

3 讨论与结论

干旱是小麦生产中主要的自然灾害,小麦从播种到收获,易遭遇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从而导致产量下降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充分挖掘小麦自身耐旱的遗传潜力,选育耐旱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干旱胁迫对不同生育期小麦的危害。

PEG-6000是一种渗透调节剂,利用PEG-6000溶液可模拟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大量研究表明,PEG-6000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种子萌发[3~5], 且品种间敏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6]。在本项研究中,较低浓度(5%)PEG-6000对一些品系种子萌发存在明显的抑制效应,这些品系种子对PEG-6000胁迫表现较为敏感。在较高浓度PEG-6000处理下,几乎所有供试品系(501除外)都呈现抑制效应。研究还发现,一定浓度的PEG-6000处理,可提高另外一些品系种子发芽率。文献显示,PEG-6000能促进水稻和番茄等种子萌发[5, 7]。PEG-6000促进种子萌发的原因在于降低了种子吸水速率,使种子膜系统得到较好修复,并提前启动与萌发相关的各种代谢[8~10]。可见,小麦种子对PEG-6000胁迫存在明显的品系差异。

PEG-6000处理对不同品系萌发种子胚芽和幼根伸长影响不同,主要表现在抑制胚芽伸长,而促进初生根和次生根伸长,这样有利于降低蒸腾作用,减少胚芽中水分损失,促进根系下扎,利用较深土层水分,从而提高抗旱能力。可见,不同小麦品系对干旱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PEG-6000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系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种子萌发,抑制胚芽伸长,促进初生根和次生根伸长,这种影响是一种生理上的适应,有利于缓解干旱胁迫造成的不利影响。根据这种特性,我们可以结合种子发芽率、根长和芽长,初步筛选出对干旱胁迫非敏感材料,为在小麦其他生育期结合形态、生理、生化和遗传等特性进一步筛选提供候选材料。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以初步确定9611和2003(73)为较好的候选亲本材料。参 考 文 献:

[1]张 斌,秦 岭,王莹莹,等.作物抗旱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1, 12:22-26.

[2]譚晓荣,伏 毅,戴 媛.干旱锻炼提高小麦幼苗抗旱性的抗氧化机理研究[J].作物杂志,2009,5:19-23.

[3]李培英, 孙宗玖, 阿不来提. PEG模拟干旱胁迫下29份偃麦草种质种子萌发期抗旱性评价[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1):32-39.

[4]宋军生,王 芳,鱼小军.PEG胁迫对板蓝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种子, 2011,30(11):11-14.

[5]杨 柳, 周瑞阳, 金声杨.PEG模拟干旱胁迫对11份黄麻种子萌发的效应[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7):715-718.

[6]张 倩,张洪生,盖伟玲,等.玉米品种早期抗旱性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1, 2:21-23.

[7]孙柳青,朱永良,程 英.PEG引发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J].上海蔬菜,2010,2: 68-69.

[8]华智锐, 李小玲.PEG处理对商洛黄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种子,2011, 30(1):102-104.

[9]孙园园,孙永健,王明田,等.种子引发对水分胁迫下水稻发芽及幼苗生理性状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5(11):1931-1940.

不同品系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为0.65 hm2, 用网片进行隔拦成3格, 分别为1号、2号、3号, 对应面积0.2、0.22、0.23 hm2, 水深1.2~1.8 m;池塘形状为长方形、东西方向, 有利于通风和日照;池底平坦, 沙壤土, 池底淤泥在10~20 cm以内, 池塘保水性好, 不漏水;池塘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系统;电力及渔机配套电力有保障, 有足够功率的柴油发电机作为自备电源;每格池塘配备1.5 k W叶轮式增氧机1台。

1.2 水质条件

池塘的养殖用水为地面水和井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的要求;水量能满足渔业生产的需要, 在渔业生产的主要季节有充足的水量进入池塘, 用于池塘注水、换水, 在生产季节的换水量一次换水10%~20%。

1.3 放养前准备

清理修整池塘的护坡、池底、进排水系统等;修整鱼塘后, 干法清塘, 用生石灰75 kg清塘清毒。7 d后, 开始注水0.8 m, 注水经60目过滤网除杂等敌害生物;按每667m2施用经过发酵腐熟的有机畜禽粪肥200 kg培育水质。

1.4 鱼种的放养

放养的鱼种来自本单位选育红罗非鱼品系的扩繁良种。放养的时间为4月20日, 水温稳定在18 ℃以上。鱼种放养后全池泼洒聚维酮碘制剂进行消毒。为了有利于池塘的水质调节、提高水体的生产力及增加养殖效益, 搭配了鲢鱼、鳙鱼和鲫鱼 (见表1) 。

1.5 饲养投喂

用全价配合颗粒饲料投喂, 饲料蛋白含量不低于30%。饲料不变质、物理性状良好、营养成份稳定, 饲料加工均匀度、饲料原料的粒度符合水产饲料加工的质量要求, 具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口性。

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溶氧及水质状况定时、定量投喂。每日投喂2次, 08:00-09:00, 下午18:00-19:00;人工投饲在池塘中设定点投饲, 日投喂量按存塘量×日成长率 (参考值1.3%) ×饲料系数 (取经验值1.7) , 次日投喂量按日上日的投喂量×1.013, 依此类推。

每格池塘配备1台投饲机。投饲机投喂比手工投喂可以节约饲料, 且鱼体摄食均匀、鱼体个体大小均匀。

1.6 日常管理

水质管理是池塘养殖获得高产, 实施健康养殖的技术关键之一。主要调节措施有:水质保持活、爽、嫩。通过施肥、排注水控制、使用生石灰、生物制剂等措施调节水质, 使池水透明度在30 cm左右;p H值保持在7~8, 水质调节可使用生石灰、氯制剂等, 使用生石灰控制池水的酸碱度, 每月泼洒生石灰水一次, 水深1 m时, 10 kg/667 m2。

每天开机2次, 保持水中的溶解氧在4 mg/L以上。利用生物增氧, 控制池水适宜肥度;经常注入新水补充池水, 防止水质过肥等以便减少耗氧因子对溶解氧的消耗。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池塘于2014年10月15-25日进行全塘起捕销售。池塘收获情况见表2。

3 结论与讨论

在同一池塘的养殖环境下, 水质的条件是几乎相同的。从表2的养殖收获情况看, 同样的放养密度、规格相差不大的3个品系红罗非鱼苗种经过6个月的饲养, 在生长速度上, 佛罗里达品系红罗非鱼最快, 珍珠白品系红罗非鱼次之, 关岛品系红罗非鱼最慢;在池塘的单产上看, 佛罗里达品系红罗非鱼和珍珠白品系红罗非相差不大;从体色上分析, 粉红色的佛罗里达品系红罗非鱼和珍珠白品系红罗非的生长最快, 而橘红色的关岛品系红罗非鱼则生长较慢, 这表明红罗非鱼的生长与体色有关。

摘要:对3个不同品系红罗非鱼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对比养殖, 以期探讨生长速度与体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个体增质量方面, 佛罗里达品系比珍珠白品系、关岛品系分别高出7.9%、38.5%;体色方面, 粉红色的佛罗里达品系和珍珠白品系生长速度、起捕平均规格, 单位面积净产量和肥满度, 均高于橘红色的关岛品系。本试验结果为不同品系红罗非鱼进一步开展人工养殖和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推荐三个獭兔优质品系 篇4

2.德系獭兔 我国于1997年从德国引进。德系獭兔体型大,被毛丰厚、平整、有弹性、密度大,并具有皮肉兼用的特点。其外貌特征是:体大粗重,头方嘴圆,尤其是公兔更为明显;耳厚而大,四肢粗壮有力,全身结构匀称。据有关资料,德系獭兔成年体重平均为4081克,体长41.7厘米,胸围38.9厘米,耳长11.1厘米,耳宽6.4厘米,头长10.8厘米,头宽11.2厘米。体重与体长高于同条件饲养的美系獭兔。德系獭兔妊娠期平均为32天,胎平均产崽6.8只,初生个体重达54.7克。早期生长速度快,6月龄体重可达4.9公斤。用德系獭兔作父本与美系母獭兔杂交,其后代表现良好。

3.法系獭兔 獭兔本源于法国,迄今的法系獭兔经过几十年的选育,取得了较大的遗传进展。1998年山东省荣成玉兔牧业公司从法国引进了黑、白、蓝3个毛色色型的原种法系獭兔,实行全封闭兔舍饲养,表现有较好的生产性能。法系獭兔主要特征特性是:体型较大,体较长,胸宽深、背宽平,四肢粗壮;头圆颈粗,嘴巴平齐,无明显肉髯;耳朵短,耳壳薄呈“V”形上举,眉须弯曲,被毛浓密平齐,分布较均匀,粗毛比例小,毛纤维长度1.6 ~ 1.8厘米。法系獭兔成年体重平均为4850克,体长54厘米,胸围41厘米,耳长11.5厘米,耳宽6.2厘米。生长发育快,90日龄时体重达2460克,150日龄平均达3850克。初配年龄公兔为25 ~ 26周龄,母兔为23 ~ 24周龄,每胎平均产活崽8.5只;母兔的母性良好,护崽能力强,泌乳量大,仔兔21日龄窝重2850克,每胎断乳仔兔7.8只,35日龄断乳个体体重800克。商品獭兔5 ~ 5.5月龄出栏,体重达3.8 ~ 4.2公斤,皮张面积1333平方厘米以上,被毛质量好,95%以上达到一级皮标准。

不同品系 篇5

1 血鹦鹉鱼的繁殖技术

1.1 亲鱼培育

亲鱼放养前, 培育缸用浓度为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2 d, 清水冲洗后注水35 cm, 曝气。血鹦鹉鱼是两种南美洲慈鲷科鱼类杂交所得的第一子代 (F1) 。它的父本为红魔鬼鱼, 母本为紫红火口鱼[1]。因为红魔鬼鱼和紫红火口鱼生性凶猛好斗, 有很强的领域性, 会激烈地攻击、撕咬侵入它领地的鱼, 直到把对方咬死为止。所以为了减少损失, 在亲鱼交配前需要采用手术给亲鱼剪嘴[2]。

将每组已剪嘴的亲鱼 (1条红魔鬼雄鱼和1条紫红火口雌鱼) 放入培育缸中, 并投喂冰鲜小虾, 。日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6.5%~7.5%。每日定时投喂, 分别于8:30和16:00进行。每天定时吸污, 并保持缸内水体呈微流水状态, 培育室内全天光照强度应控制为1000 lux左右, 培育缸中的水温应保持在28℃~30℃, 以促进亲鱼性腺发育。

1.2 苗种繁殖

促熟培育后的亲鱼每30 d左右产卵一次。当发现红魔鬼的生殖突起明显下垂;紫红火口腹部显著肥圆膨大, 说明即将产卵。这时应及时在放入一块20 cm×15 cm大小的瓷砖作为产卵板, 以供亲鱼产卵使用。待亲鱼熟悉产卵环境后, 紫红火口雌鱼会贴着产卵板产下黏性卵, 红魔鬼雄鱼紧随其后排放精子受精, 整个过程持续1 h左右。产卵期间应维持培育缸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且保持周围环境安静, 切勿惊扰亲鱼。亲鱼每次产卵一般为800~1200粒。由于亲鱼有吞食卵子的习性, 所以产卵结束后需及时将附着着受精卵的产卵板从培育缸移入孵化缸进行孵化。孵化期间孵化缸水温应维持在28℃~30℃, 切忌水温剧烈变化而影响孵化率。孵化用水的p H值为7.5~8.1, 溶解氧为5 mg/L以上, 微充气, 孵化室24 h光照强度控制在1000 lux左右。经过72个小时后, 就可以自然孵化出仔鱼。

血鹦鹉鱼在长到5 cm之前, 一般放养密度为800~1000尾/m3。当小鱼长到2~4 cm时, 放养密度要变为300~400尾/m3。在血鹦鹉幼鱼时期, 刚孵出的仔鱼尚未开口, 以卵黄囊为营养源维持生命。待5~7 d后仔鱼游向水面时开始进食, 一般以鱼虱子、线虫等生物饲料喂养。20 d左右当鱼苗长到2 cm时, 可以转为用人工配合饲料喂养。所选用的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该在32%左右加入虾红素的扬色饲料。

1.3 苗种培育

将孵出25 d左右, 长约1.5 cm的鱼苗分养至苗种培育缸进行培育。放养密度控制在1000尾/缸。投喂高蛋白苗种配合饲料 (粗蛋白含量为48%以上) , 具体根据苗种摄食情况而定[3]。体长小于2.5 cm的苗种每日投喂4次, 分别于7:30、10:00、12:00、14:30进行投喂。体长大于2.5 cm的苗种每日投喂3次, 分别于7:30、10:30、14:30进行。培育期间, 养殖水温控制在26℃~28℃, p H值为7.5~8.1, 充气增氧, 每天定时排污并换水1/3~1/2, 确保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同时根据头型、体型、体色、斑点情况对体长3 cm左右的苗种进行筛选, 剔除品质不佳的苗种[4]。

2 血鹦鹉鱼的另一种繁殖方法

2.1 背景技术

血鹦鹉杂交变种鱼的体型和颜色多变不一。特级的血鹦鹉鱼体色呈鲜红色, 头背部明显隆起, 体长与体高之比为1.5左右, 嘴型呈“Y”形, 鳃盖翻而不露。然而通过这种杂交方法繁育的血鹦鹉鱼成品率和褪色率都比较低, 成品率一般在30%左右, 高等级血鹦鹉的成品率则更低。本部分将提供一种获得成品率高、褪色率高、等级高、更具观赏性血鹦鹉鱼的繁殖方法。

2.2 繁殖方法

亲鱼选择:其特点为亲鱼选用火鹤雌鱼作为母本, 父本为紫红火口雄鱼。母本选择性成熟、健康、饱满、个头大、圆润、色泽漂亮的火鹤鱼。父本选择一尾性成熟、健康、个头大、体长、色泽鲜艳的紫红火口鱼。

配对繁殖:将亲鱼放置在同一鱼缸内饲养。水温保持在27℃~28℃, 鱼缸的中间设置隔网。用小河虾饲养10~15 d, 当母本火鹤鱼和父本紫红火口鱼不再打斗时除去隔网。母本火鹤鱼排卵, 父本紫红火口鱼点精。受精完毕后, 再插上隔网, 将母本火鹤鱼和父本紫红火口鱼分隔开。然后取出受精卵, 置于水温为27℃~28℃的孵化缸内进行孵化。将孵化缸内的水质控制为偏酸性, 经过3 d左右, 受精卵便可以孵化出小鱼苗。再经过3 d, 鱼苗腹部的卵黄囊就会消失, 此时的鱼苗就可以自由的游动和觅食, 并可以摄食藻水或孵化的丰年虾卵。

3 结论

由于鹦鹉鱼为杂交所得, 其遗传基因十分不稳定, 再加上人工雕琢, 市场上便出现了许多形色各异的改良品种。杂交繁殖鹦鹉鱼的各个品种形态不一, 这与动物的遗传基因配型有关, 今后还将有待科研学者的进一步探索。

摘要:选用紫红火口鱼为母本、红魔鬼鱼为父本, 探索鹦鹉鱼品系繁殖管理、苗种培育、饵料的选择和投喂量、添加剂对繁殖的影响。介绍另一种血鹦鹉鱼的繁殖方法, 亲鱼母本选用火鹤鱼, 父本选用紫红火口鱼。由于鹦鹉鱼为杂交所得, 其遗传基因十分不稳定, 再加上人工雕琢, 便出现了许多形色各异的鹦鹉鱼改良品种。

关键词:鹦鹉鱼,繁殖,母本,父本

参考文献

[1]王甘翔, 潘亚均.血鹦鹉苗种繁育技术[J].科学养鱼, 2009 (2) :72-73.

[2]秦涛, 刘猛, 王健华, 等.血鹦鹉的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 2007, 25 (3) :24-25.

[3]石英, 冷向军, 李小勤, 等.血鹦鹉对饲料蛋白需求量的研究[M].北京:中国水产学会, 2007.

[4]何丽, 陈再忠.血鹦鹉的体型及生殖潜力评价[J].水产科技情报, 2008, 34 (5) :14-15.

[5]黄雪金, 杨慧林, 陆永明, 等.一种血鹦鹉鱼的繁殖方法[P].中国专利:100998322A, 2007-07-18.

不同品系 篇6

铁皮石斛是兰科石斛属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是传统名贵珍稀中药材,在民间素有“救命仙草”之称,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润肺止咳、延年益寿等功效。成书于1000多年前的《道藏》尊其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1],在食用、医用及保健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3,4]。

野生铁皮石斛种子极为细小,胚胎发育不完全,无胚乳组织,在自然状态下发芽率极低,有性繁殖困难[5]。常年盲目的开采已经导致野生铁皮石斛资源濒临灭绝,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一珍稀中药材品种,人工选育并进行大面积棚育种植铁皮石斛的产业蓬勃发展。由于铁皮石斛野生资源生长环境苛刻,为防止种植植株品质的退化,人工种植一般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将铁皮石斛种植在原产地,如云南、浙江、安徽等地,尽量减少自然环境的变化;二是,通过模拟野生环境,利用一些措施制造最适宜铁皮石斛生长的独特“小气候”,保证铁皮石斛的品种和品质的稳定性[6]。

虽然近年来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的相关研究已逐步开展,如组织培养技术已趋于成熟,但仍存在不少困难。例如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育苗难并且生长周期长达3-5年,这些限制性因素给铁皮石斛种植产业的推广带来了阻力[7]。另外,人工培育的铁皮石斛品质是否能够达到野生资源的标准,是否能够替代野生铁皮石斛资源也是一项重要考察指标[8]。本文选取以龙虎山野生铁皮石斛种源为基础进行驯化培养、人工繁殖的“龙虎1号”石斛与“天元2号”、“天元5号”两品系石斛进行一年生、三年生苗生长情况、抗逆性、产量与质量等参数对比,分析三品系种苗的环境适应性、生长经济性状等方面品性,为铁皮石斛优质种苗筛选提供依据。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

选取“龙虎1号”铁皮石斛为目标品系,另外选择两种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品系“天元2号”和“天元5号”作为对照,进行一年生和三年生的石斛生长情况、抗逆性、产量与质量等品性分析对比。实验地点选择龙虎山铁皮石斛种植基地钢架单体棚内。栽种方式采用苗床离地栽培方式,床高50cm,宽150cm,上铺树皮等混合基质。大棚内各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光照等)保持一致,每个品种种植1行,每个品种5次重复,随机排列,每行20丛,每丛6株,采用75%的遮光网,喷雾灌溉。

1.2 炼苗方法

选用大小规格一致的3个品系(“龙虎1号”、“天元2号”、“天元5号”)石斛,苗高3~8 cm,有3~6片展开叶,根系发达,根长1~3 cm的丛生苗出瓶,每丛3~10株,用0.01%高锰酸钾或0.1%多菌灵浸泡3~5min,稍微晾干后按5cm×5cm的密度栽入已准备好的基质中。基质含水量以40%~60%为宜。雨季根据基质湿度调整喷雾次数,以防因湿度过大而引起烂根、烂苗。

1.3 田间管理

栽种后应保持湿润的环境。旱季每天浇透基质使其充分吸水,盛夏温度超过30℃时可喷雾提高湿度并降低温度缓解暑热。定植成活后开始进行追肥,每年2次。此外,还采用0.1%~0.3%磷酸二氢钾和尿素进行叶面喷施,每半月喷施1次。实验地点病害防治主要采用药物喷洒,虫害则采取药物喷洒与人工捕捉相结合的方法。保持棚内卫生清洁并及时清除杂草。

1.4 数据调查

调查“龙虎1号”、“天元2号”、“天元5号”三品系一年生和三年生苗生长情况、抗逆性、产量与质量等参数,每品系随机抽取50丛进行采样观察。

2 结果与讨论

2.1 一年生铁皮石斛品性鉴定分析

2.1.1 生长情况

组培苗栽培20d左右,受伤的根吸水开始恢复活力,原有根根尖部由硬变软,由灰白色变为嫩白色或淡绿色,部分根分生新根,新生根根尖嫩绿色,并吸附在基质上。3个月后移栽的“龙虎1号”石斛成活率不仅较“天元2号”、“天元5号”高,且苗粗,叶多、宽大,油亮,长势好。“天元2号”、“天元5号”则长势一般。

2.1.2 抗逆性

龙虎1号石斛较“天元2号”、“天元5号”抗夏季高温、冬季低温性强。“天元2号”易发叶斑病、根腐病,“天元5号”则易发疫病,相比较而言,“龙虎1号”极少发病。虫害方面,雨季易发蜗牛及蛞蝓,三品系无差异,此外“天元2号”易发红蜘蛛虫害。

2.1.3 品性综合结果

综合以上参考指标,可以看出在抗逆性方面“龙虎1号”石斛优于其他2个品系。如表1所示,“龙虎1号”和“天元5号”的一年栽培苗产量指标高于“天元2号”,但“天元2号”、“天元5号”2个品系的多糖含量指标则大大低于“龙虎1号”。“龙虎1号”和“天元5号”的折干率明显高于“天元2号”。三品系各具优点,但就当地适应性、产量和多糖含量而言,“龙虎1号”石斛品系更适于当地栽培。

2.2 三年生铁皮石斛品性鉴定分析

2.2.1 生长情况

三年生苗老枝着叶少或无,茎上或有新芽着生。植株基部有抽发新芽情况,整个植株成丛。植株大部分在3月中旬,开始有新芽萌发。芽的生长速度较快,生长期短,从萌芽到茎株长度生长趋于稳定,只需要60~70d的时间。新萌发的芽比两年生苗萌发的芽更粗壮,长势旺盛。“龙虎1号”,“天元2号”植株较高大,“天元5号”株型矮小。

2.2.2 开花结果习性

三年生苗2月底花芽开始萌发,几乎所有茎株上都有花芽着生。3月上旬花芽长约1~2cm,3月中旬花序平均长约6cm,3月底开始进入始花期,小花由下而上次递开放,整个花序上的小花完全开放需要1~2d。4月初进入盛花期。盛花时,“龙虎1号”石斛花序平均长10cm,每花序有小花11朵左右,“天元5号”则相比较花序短开花较少,“天元2号”与“龙虎1号”相差不大。至5月下旬为末花期。从花芽出现到开始开花,需要1个月左右,一个花序从始花到末花其花期为10~13d。

2.2.3 抗逆性

“天元2号”石斛出现少量冻害,“龙虎1号”和“天元5号”几乎无冻害出现。“天元2号”叶斑病发病较其他两品系严重,发病率在30%左右。

2.2.4 品性综合结果

栽培30个月以上的“龙虎1号”品系与“天元2号”、“天元5号”的对比试验结果:目标品系“龙虎1号”全株产量为1765kg,较“天元2号”和“天元5号”分别高22%和10.1%。“龙虎1号”茎段多糖含量为46.6%,较“天元2号”和“天元5号”分别高25.2%和12.9%。“龙虎1号”折干率为24.67%,较“天元2号”和“天元5号”分别高43.1%和7.93%,如表2所示。显然综合各项指标,“龙虎1号”石斛在产量、抗逆性、多糖含量等多个方面都占优,适合当地栽培推广。

摘要:铁皮石斛被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近年来,由于需求量增加和自然繁殖困难等原因,野生铁皮石斛资源日趋濒危。通过种苗选育、驯化并进行人工繁殖是目前解决铁皮石斛资源紧缺的关键技术手段。本文实验选取以龙虎山野生铁皮石斛种源为基础进行驯化培养、人工繁殖的“龙虎1号”石斛与“天元2号”、“天元5号”两品系石斛进行一年生、三年生苗生长情况、抗逆性、产量与质量等参数对比,分析三品系种苗的环境适应性、生长经济性状等方面品性。综合各项实验指标,“龙虎1号”石斛在产量、抗逆性、多糖含量等多个方面均相比其它两个品系占优势,适合在龙虎山当地推广栽培。实验结论为龙虎山铁皮石斛优质种苗筛选提供依据。

关键词:铁皮石斛,种苗筛选,龙虎1号,多糖

参考文献

[1]吕圭源,颜美秋,陈素红.铁皮石斛功效相关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4):489-493.

[2]徐红,王峥涛,丁家宜,等.药用石斛生物技术的研究概况[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20(1):1-4.

[3]魏小勇,方花.石斛属药用植物生物工程研究[J].中国药通报,2004,3(6):45-47.

[4]刘静,何涛,淳泽.分子标记技术在石斛属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14(6):855-862.

[5]张志勇,齐泽民,黄作喜.铁皮石斛生物技术研究进展[J].核农学报,2014,28(4):0605-0610.

[6]袁正仿,张苏锋,远凌威.铁皮石斛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2):49.

[7]谌红辉,冯昌林,吴天贵,等.铁皮石斛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8(11):182-189.

不同品系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试验所用的杜洛克品系是北京茶棚种猪场所提供的种猪。杂交母本为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猪场提供的大长、土杂猪等杂交母猪。

1.2 测定方法

1.2.1 繁殖性能:

在学院猪场饲养管理条件下, 记载母猪的产仔数、产活仔数、仔猪初生重和35日龄断奶头数与断奶窝重, 统计并计算成活率和育成率。

1.2.2 肥育性能:

根据《瘦肉型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操作规程》进行测定, 前期 (30~60 kg) 每千克饲料含消化能13.42 MJ、粗蛋白质16.6%, 后期 (61~100 kg) 每千克饲料含消化能13.27MJ、粗蛋白质15.2%, 采取粉料、小群饲养, 日喂3次;测定体重30~100 kg, 结束后进行活体测膘、估测瘦肉率并进行屠宰测定。计算日增重、胴体平均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为了提高准确度, 避免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每项试验测定均专人饲养, 统一配种。在相同季节产仔, 时间集中在15~30 d内, 性能测定均在相同时间进行, 以消除饲养和环境对选种的干扰。

1.2.3 试猪及分组:

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经产母猪所产的台杜×大长、台杜×土杂、美杜×大长、美杜×土杂、台美杜×大长、台美杜×土杂 (即台系杜洛克、美系杜洛克、大长二元母猪、土杂母猪) 断奶仔猪各23头, 预试期为7 d, 然后转入正试期。

1.2.4 饲养管理:

预试期编号、去势、驱虫、防疫, 按组合方式分组单圈饲养试猪日喂3次, 生食粉料, 供给充足饮水。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效果测定

为了探讨台系、美系和台美系杜洛克公猪与大长、土杂的繁殖性能和杂交一代猪生长育肥性能, 进行杂交配合力测定。

2.1.1 繁殖性能:

用台系、美系和台美系公猪与大长、土杂母猪杂交, 了解其公猪的繁殖性能。由表1可知, 杂交品系的公猪繁殖性能好于纯系, 特别台美系20日龄的头数和窝重都较理想。经F检验, 各组合间产仔数差异不显著 (P>0.05) 。

2.2.2 生长发育:

台美系、台系、美系杜洛克♂与大长、土杂♀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情况, 结果见表2。生长速度方面, 台美系的杂交效果好于其它两个父本;料重比方面, 纯系比杂交系好。经F检验, 台美系后代猪日增重与其它两个品系有显著差异 (P<0.05) 。

cm、cm2、%

2.2.3 胴体性状:

为了解杂交组合的胴体性状, 每个组合屠宰3头, 结果见表3.表3说明台系猪胴体性状最佳。

3 讨论与结论

研究以台美系 (50︰50) 杜洛克猪作母本, 经回交和杂交来探讨繁殖效果, 结果表明美系回交和杂交好于台系回交, 也间接表明了美系繁殖性能要好于台系。从不同品系间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测定结果看, 杂交系猪比纯系猪好, 胴体性状纯系猪比杂交系猪要好, 表明生长发育性状存在着杂种优势。

研究表明, 猪品系间的杂交对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有一定作用, 能促使优质高效商品猪生产的发展, 同时对研究形成新的品系猪群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瑞国、史延康、吴志强.杜长大与长 (大) ×本肉猪肥育试验报告.养猪, 2002 (1) :22~23

[2]张微、魏国生、张索坤.影响猪肉品质的主要因素.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4 (2) :22~23

[3]王林云.优质猪肉生产和地方品种利用.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1 (5) :18

不同品系 篇8

罗非鱼(Oreochromis)多数为广盐性种类,已成为中国主要养殖鱼类之一,产量仅次于草鱼(Ctenopharyn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2]。尼罗罗非鱼(O.niloticus)生长快、耐受性强、易繁殖,是罗非鱼养殖中的最大品种。不同研究试验表明,未经驯化的尼罗罗非鱼可直接在盐度为5~10的水体中养殖[3],直接移植咸水的上限盐度为18[4]。在慢性逐步驯化条件下,50%死亡盐度(MLS)为46.3±3.4[5]、54.22±2.51[6],96 h半致死盐度(MSL-96)为38.48[7];驯化后可在盐度20下生长[4],甚至可在盐度24的咸水中产卵[8]。碱性毒性试验表明,p H为9.44、总碱度为41.6 mmol·L-1条件下尼罗罗非鱼鱼苗96 h内不会发生死亡;p H为9.62、总碱度为48.2 mmol·L-1条件下半致死时间为24.4 h,其耐碱性能显著高于草鱼、鲢、鳙等[9,10,11]。以上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适合在一定盐碱范围水体内养殖,且在中国河北等地取得了试养成功[12]。笔者试验选取了上海、山东和河北地区的3个不同品系尼罗罗非鱼幼鱼,比较它们在不同盐度、碱度、盐碱混合梯度下的网箱养殖性能差异,进一步探索尼罗罗非鱼适宜养殖的盐碱范围,为耐盐碱罗非鱼养殖品种的驯化、筛选最佳育种材料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尼罗罗非鱼分别取自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种质资源试验站的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代F16、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1988年自埃及引进的尼罗罗非鱼后代和河北中捷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的吉富品系选育后代F13,以下分别简称为上海品系、山东品系、河北品系。鱼苗的平均初始体质量分别为上海品系(0.94±0.24)g、山东品系(0.93±0.24)g、河北品系(0.90±0.25)g。鱼苗运至河北省中捷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在水泥池(5.8 m×4.8 m×1.6 m)中分别培育。

1.2 试验用水

试验用水由良种场附近盐洼子内的海水和地下深井水混合配制而成。盐度组(0、15和20,组别为S0、S15和S20)中S0为地下深井水,其他盐度组是将海水与地下井水按不同比例勾兑而成的盐水;碱度组(1 g·L-1、2 g·L-1和3 g·L-1,组别为A1、A2和A3)是在地下井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碳酸氢钠(Na HCO3)分析纯配制而成的碱水;盐碱混合组(15,1 g·L-1;15,2 g·L-1;15,3 g·L-1;20,1 g·L-1;20,2 g·L-1和20,3 g·L-1,组别为S15A1、S15A2、S15A3、S20A1、S20A2和S20A3)用水事先在兑水池中配好盐度,再按水的体积加入不同质量Na HCO3分析纯配制而成,待水质混匀、完全沉淀后用自吸泵将其抽入各处理组池中。盐度用WYY-Ⅰ型光学折射盐度计测量,碱度用多参数水质检测仪HI 83200测量,p 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分别用试剂盒测试。

1.3 试验方法

盐度组、碱度组梯度范围参照前期预试验结果设定。分别在12个不同盐度(S0、S15和S20)、碱度(A1、A2和A3)、盐碱混合(S15A1、S15A2、S15A3、S20A1、S20A2和S20A3)水泥试验池中各挂入6个网箱(2 m×1 m×1 m),3个品系各设2个重复。筛选体质健康、规格相近的尼罗罗非鱼鱼苗,参照李学军等[13]的方法进行慢性驯化,使其逐渐适应试验设置的浓度范围。驯化适应后每网箱放苗30尾。

养殖时间为2012年8月1日至10月2日,共计62 d。试验期间投喂山东升索渔用饲料,每天定时喂食,保证充分摄食。每天观察鱼的摄食情况,检查、记录每个网箱鱼的死亡数。一周换水1次,换水量约为总水体的1/3。定期刷洗网箱,以确保网箱与池水间的水流交换畅通。试验期间水泥池内的水温23~27℃,溶解氧质量浓度5.4~7.3 mg·L-1,氨氮质量浓度0~0.4 mg·L-1,亚硝酸盐质量浓度0~0.2 mg·L-1和p H 8.3~9.3。每隔20 d测量网箱内所有鱼的体质量和全长,体质量精确到0.01 g,全长精确到1 mm。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不同处理组间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s'多重比较进行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水平。

采用以下公式[14]进行计算:

式中W1、W2分别为t1日龄、t2日龄的平均体质量,SD为标准差,W为平均体质量。

2 结果

上海、山东、河北3个品系尼罗罗非鱼在单盐组、单碱组以及不同盐碱梯度混合组中养殖的成活率、日均增重率及体质量变异系数分别见表1、表2、表3。

注:同一栏内平均值后字母相同者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后表同此Notes:Means in the same column with same superscript letters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while those with different superscrip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The same case in the following tables.

2.1 成活率

随着盐度、碱度、盐碱混合梯度的增加,除山东品系S15组成活率低于S20组外,3个品系尼罗罗非鱼的成活率大体上呈下降趋势(P>0.05)。同一处理组中3个品系尼罗罗非鱼成活率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2.2 体质量变异系数

S15、S20组中上海、山东品系体质量变异系数小于河北品系(P<0.05)。A1组中上海品系小于山东、河北品系(P<0.05),A2组中上海、山东品系小于河北品系(P<0.05),A3组中山东品系小于上海、河北品系(P<0.05)。混合组S15A1、S15A2、S15A3中上海品系小于山东、河北品系(P<0.05);S20A1组中河北品系变异最小,S20A2和S20A3组中上海品系变异最小(P<0.05)。

2.3 日均增重率

2.3.1 单盐组

随着盐度增加,3个品系尼罗罗非鱼日均增重率均呈下降趋势(图1-A)。上海品系S20组日均增重率显著小于S0组(P<0.05);山东品系和河北品系S15、S20组均显著小于S0组(P<0.05)。S15组山东品系日均增重率小于上海品系(P<0.05)、河北品系(P>0.05);S20组上海品系日均增重率显著大于山东、河北品系(P<0.05)。

2.3.2 单碱组

单碱条件下各品系尼罗罗非鱼日均增重率见图1-B。上海品系日均增重率随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A1组显著大于A2和A3组(P<0.05)。山东品系A1、A2与A3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但以A2组最大。河北品系A3组日均增重率最低,与A1、A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1组上海品系日均增重率显著大于山东、河北品系(P<0.05);A2组山东品系日均增重率大于上海(P>0.05)、河北品系(P<0.05);A3组上海品系日均增重率大于山东品系、河北品系(P>0.05)。

不同盐度组(A)、碱度组(B)和盐碱混合组(C)中3品系尼罗罗非鱼日均增重率比较AGR comparison among three strains of O.niloticus juvenile under different salinity(A),alkalinity(B)and salinity-alkalinity(C)treatments

2.3.3 盐碱混合组

各盐碱混合组的日均增重率表现见图1-C。上海品系日均增重率在S15A1、S15A2和S15A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S20A1显著大于S20A3组(P<0.05)。山东品系日均增重率S15A1组显著大于其他混合组(P<0.05)。河北品系日均增重率S15A1组显著大于S15A2和S15A3组(P<0.05),S20A1和S20A2组显著大于S20A3(P<0.05)。S15A1组3个品系间的日均增重率无显著差异(P>0.05)。S15A2和S15A3组山东品系显著小于上海品系(P<0.05),与河北品系间差异不显著(P>0.05)。S20A1和S20A2组河北品系显著大于山东品系(P<0.05)。S20A3组3品系间日均增重率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尼罗罗非鱼为淡水鱼类,在单盐因子胁迫下生长速度受到抑制、成活率降低,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5,16]。盐度可直接影响血浆离子间比值,破坏鱼类的渗透压平衡,继而通过影响鱼类的标准代谢速率、摄食率、食物转换效率、激素释放等而抑制尼罗罗非鱼生长[17,18,19]。笔者试验设置的盐度范围内3个品系尼罗罗非鱼幼鱼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与淡水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尼罗罗非鱼具有一定的盐度适应性,驯化后可以在半咸水中推广养殖。

随着碱度升高,尼罗罗非鱼生长速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表明碱度对尼罗罗非鱼生长有一定胁迫作用。有关碱度对鱼类毒性与耐受性的研究表明,适宜的碱度有利于促进鱼类摄食、生长和饵料利用,但超过适宜范围时就会明显影响鱼类生长[22,23],这可能与碱度影响鱼类消化酶活性和能量分配有关[20]。尼罗罗非鱼耐碱性能比其他淡水养殖种类鲢、鳙和草鱼高[9,10]。该试验中3个品系尼罗罗非鱼在各碱度处理组中的成活率较高(96.5%以上),在A3碱度内也能较好存活并生长良好,日增重率达0.53 g·d-1以上,表明它也是耐碱性较强的鱼类。由于笔者试验设置的碱度值较尼罗罗非鱼碱度耐受上限偏低,未能观察到明显的碱度影响生长变化趋势,今后可扩大试验碱度范围。

盐碱混合处理组中3个品系尼罗罗非鱼日均增重率的结果表明,盐度、碱度双重因子对尼罗罗非鱼生长抑制作用较单盐因子、单碱因子增强。研究显示,盐碱度对鱼类的致毒效应有协同影响[21,22];随着盐碱混合浓度的增加,盐碱度对鱼类的毒性增强[23],盐碱处理组S20A1、S20A2和S20A3组中尼罗罗非鱼的生长状况劣于盐碱处理组S15A1、S15A2和S15A3。盐碱混合组中3个品系尼罗罗非鱼的成活率与淡水组、单盐组、单碱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是由于幼鱼在养殖前期进行的慢性驯化使其耐受盐碱性能增强。但在生长性能方面,随着盐碱长期持续作用,盐碱混合梯度下3个品系尼罗罗非鱼表现出不同水平的生长抑制,生长速度较与单盐组、单碱组减慢。在盐碱混合水体中,鱼类生长同时受到盐度、碱度、p H等多种因子的综合抑制作用,因而,盐碱双因子比单因子胁迫作用更强。

研究表明,有些罗非鱼种类的耐盐碱性能极强,如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6]、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24]、Magadi罗非鱼(Alcolapia grahami)[25],但由于它们生长性能差,开发利用价值不大。另有研究表明,一些适宜咸水湖泊生长的鱼类,如卡拉白鱼(Chalcalbumus chalcoides aralensis)幼鱼在Na Cl质量浓度5 g·L-1、Na HCO3质量浓度2 g·L-1(碱度23.65 mmol·L-1)条件下,60 d养殖对其生长无影响[23],滩头雅罗鱼(Tribolodon brandti)幼鱼Na Cl安全质量浓度为8.52 g·L-1、Na HCO3安全浓度为18.79 mmol·L-1[26]。笔者试验表明,慢性驯化后的尼罗罗非鱼在设定盐碱范围中仍保持一定的养殖生长性能。因此,尼罗罗非鱼是开展耐盐碱选育的适宜种类。笔者还观察到不同品系尼罗罗非鱼在不同盐碱处理组中的生长表现并不一致。如上海品系在S15、S20盐度组,山东品系在A2碱度组、S15A1盐碱混合组,河北品系在S20A1、S20A2盐碱混合组中有一定的相对生长优势。这些表现差异或与品系遗传背景不同有关,由于3个品系分属不同遗传来源,上海品系为新吉富罗非鱼选育F16,山东品系为埃及引进尼罗罗非鱼后代,河北品系为吉富品系选育后代F13,经多代不同选育,不同品系对环境耐受性能产生一定的差异;或与其保种地域水质环境有关,如沧州地区为华北沿海盐碱地区,养殖用水本身含有一定盐碱度,由于长期驯化适应,该品系耐盐碱性能得到提高。今后应继续观察盐碱胁迫下不同品系尼罗罗非鱼成鱼阶段的生长性能,进一步评估筛选适合不同盐碱养殖环境的最佳品系,为耐盐碱尼罗罗非鱼驯化、选育提供育种材料。

摘要:以慢性驯化后的上海、山东、河北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为试验材料,比较它们在盐度组(0、15和20)、碳酸氢钠(NaHCO3)碱度组(1 g.L-1、2 g.L-1和3 g.L-1)以及盐碱混合组(15,1 g.L-1;15,2 g.L-1;15,3 g.L-1;20,1 g.L-1;20,2 g.L-1和20,3 g.L-1)条件下网箱养殖成活率和日均增重率差异。62d试验结果表明,上海、山东、河北品系尼罗罗非鱼幼鱼在不同盐度、碱度、盐碱混合处理组中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日均增重率的差异显著(P<0.05)。随着盐度、碱度增加,尼罗罗非鱼生长速度大体呈下降趋势;盐碱混合组生长速度较单盐、单碱组减慢。还发现不同品系尼罗罗非鱼在不同盐碱梯度下表现出不同的相对生长优势。研究结果为尼罗罗非鱼适宜养殖的盐碱范围确定、品系筛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耐寒桉树品系测定试验 篇9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点位于东经117°33ˊ44″, 北纬25°7ˊ20″的漳州市华安西陂国有林场, 试验林设在路亭工区6林班3大班1小班, 该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均温20.8℃, 年均降水量1448~2023mm, 无霜期无霜期约305d。林地为马尾松采伐迹地, 海拔338m, 坡向西, 坡度25°。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红壤, 土层厚度大于100cm, 腐质层厚度3cm, 林下植被主要有管茅、苦竹、矮灌等, 立地等级Ⅱ类地。造林总面积92亩, 其中试验林面积6亩。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供试验桉树品系有: (1) ED1-邓恩桉组培苗、 (2) L34-柳桉组培苗、 (3) HL-柳桉组培苗、 (4) 广3-韦赤桉组培苗、 (5) S3-巨桉组培苗、 (6) Eg5-巨桉组培苗、 (7) 邓恩桉实生苗 (对照) 。其中广3由福建林科院从广西林科院引进, 由仙游赖店鑫昌苗圃繁育, 其它品系均由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生物中心繁育, 苗高15~20cm。苗木全部由福建林科院桉树种苗攻关项目组负责调度。

2.2 试验设计与造林

以品系为处理, 随机区组设计, 重复3次, 每处理小区约2亩, 初植密度1665株.hm-2, 株行距2m×3m。造林措施为:造林地经全面劈草、炼山及残留物进行堆烧后, 块状整地挖明穴, 穴规格60cm×40cm×30cm, 造林前一周施钙镁磷肥500g/穴作基肥后回表土。苗木于2010年5月中旬定植, 15d后调查成活率并补植, 当年造林后1个月半每株施尿素50g, 次年5月份和9月份结合块状抚育除草, 每次分别施复合肥250g/株。造林时苗木沾白蚁驱避药液 (800倍稀释液) 以防白蚁危害。

2.3 野外调查与数据处理

造林后每年终调查各样地林木树高、胸径、冠幅、保存率等生长量指标, 以及风害、旱害、寒害和病虫害等情况并收集自然灾害气候资料。2012年12月, 对各类试验林进行每木调查和林相观测。材积采用福建省桉树二元材积公式 (福建省桉树丰产标准, 2003) :V=0.00003546D1.782514957H1.256710514计算。数据统计分析由DPS软件完成。

其中寒害情况分析, 参照国家林木寒害分级标准, 并结合桉树的受冻特点, 将按树受冻后的生态反映分为六级, 其标准见表1。在调查中, 对照桉树冻害分级标准逐株目测调查评定冻害级, 并采用冻害指数表示桉树受冻程度的轻重, 其计算式为:冻害指数=∑受冻级代表值×该级受冻株数/ (冻害最高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 =平均冻害级代表值/冻害最高级代表值[3]。

※:F (5, 10) 0.05/0.01=3.326/5.636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系的适应性分析

不同品系的遗传基因不同, 适应性相差较大。从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看, 参试的7个品系的造林当年成活率除邓恩桉组培苗 (Ed1) 相对较低外 (93.4%) , 其他品系的成活率均高达95%以上。至3a生时, 参试品系包括对照的保存率仍较高, 达92%以上, 但由于不同品系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及遗传差异, 不同品系间的保存率相差较大。经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品系间保存率的差异不1年生达显著水平, 3年生达到极显著水平 (F1a=4.267**, F3a=10.186**) , 其中S3巨桉组培苗、邓恩桉实生苗和Ed1邓恩桉组培苗的保存率相对较低, 而广3、柳桉系列品系和巨桉 (Eg5) 的保存率较高。

从速生性来看, 1a生和3a生时的生长量全面调查结果 (表2) 可以看出, 1a生时树高、胸径生长量以韦赤桉无性系 (广3) 、柳桉无性系HL和L34为最高, 达4.3~4.9m和4.1~4.8cm, 而巨桉和邓恩桉无性系早期生长较慢。3生时, 参试品系间的生长量仍以韦赤桉广3为最高, 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达13.3m、12.5cm和0.0830m3, 其次为L34、HL, 而巨桉S3、邓恩桉Ed1和邓恩桉实生林生长量较低。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表1) , 不论是1a还是3a生, 参试品系间的树高、胸径或材积生长量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对3a生 (接近半个轮伐期, 性状已基本稳定, 可反映主伐时的情况) 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表明 (表3) , 广3、L34、HL、Eg5的树高、胸径、材积均极显著地高于巨桉S3、邓恩桉实生林和邓恩桉Ed1, 广3和L34的胸径、材积也极显著地高于Eg5。总的来看, 广3、L34、HL生长量较高, 在该区较高海拔山地有种植前景, 可进一步试种。

注:两两间含有相同字母的为没有差异, 否则有差异;小写字母为5%差异水平, 大写字母为1%差异水平.

3.2 不同品系的抗逆性分析

该区属沿海山区, 遭受台风袭击的可能性小, 试验期间, 闽东南沿海虽经历了“海鸥”、“凤凰”、“鹦鹉”、“森拉克”等多次台风的袭击, 但该区受影响较小, 阵风通常5~6级, 参试的品系中仅邓恩桉实生苗因林分分化比较严重, 个别单株径高比例严重失调而出现被吹倒、吹弯, Eg5、S3巨桉组培苗主杆有小部分被风折, 其他品系均无风害现象。此外, 试验林未出现严重旱害和病虫危害, 因此, 就该区来说, 抗风性不是品系选择的主要依据。但是, 由于该区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气候过度区域, 寒害是限制桉树发展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在幼林阶段, 因枝、叶比较嫩弱, 寒害往往成了限制桉树生长的主导因子。因不同品系的生态适应性不同, 其耐寒性也不同。

据2010年至2012年间的冬寒害调查表明 (表4) , 2010年冬, 该林地低温达-3.5℃, 除邓恩桉基本上无受冻外, 其他无性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的冻害症状, 其中广3受冻严重达Ⅲ级, 其次巨桉Eg5和S3树冠受冻长度达60cm左右, 受冻等级达Ⅱ级, 而柳桉无性系L34和HL耐寒性相对较强, 树梢受冻长度仅约30cm。2011年冬, 该试验地低温为-2.5~-3.0℃, 由于2a生的树体抗性本身增强, 其中广3、巨桉Eg5和S3仅嫩梢受冻长度达40cm左右, 冻害等级Ⅰ, 其它品系仅少量嫩叶失色而无明显受冻。2012年冬该区无明显典型的低温寒流, 试验林正常, 均为受冻现象。综合3次的调查情况来看, 不同品系间耐寒能力依次为:邓恩桉 (0据项目组在闽西北试验表明, 可耐-5℃低温) 、柳桉L34和HL (大体上可耐-3.0~-3.5℃的短暂低温寒流) 、广3和巨桉Eg5、S3 (大体可耐-2.5~-3.0℃低温。此外, 调查中发现, 海拔高度、坡向和坡度等不同类型的立地条件, 也与桉树发生的冻害程度相关。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坡向, 朝南坡的只有顶梢冻害, 而北坡方向的基本上折干倒伏, 由地形不同造成的桉树危害差异比较明显, 坡度小、地形开阔、对流好的地点冻害相对轻微。

4 结论和讨论

(1) 通过对参试的邓恩桉组培苗ED1、柳桉组培苗L34和HL、韦赤桉组培苗广3、巨桉组培苗S3和Eg5以及邓恩桉实生苗 (对照) 的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的观测调查, 结果表明, 韦赤桉无性系 (广3) 、柳桉无性系HL和L34的适应性较强、速生, 1a生树高、胸径可达4.3~4.9m和4.1~4.8cm, 3a生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达11.0-13.3m、12.0~12.5cm和0.0624~0.0830m3, 可耐-3.0~-3.5℃的低温, 适宜我市山区县海拔500m以下山地栽培;邓恩桉组培苗ED1和实生苗、的适应性、抗逆性较强, 但速生性较差, 特别是邓恩桉实生苗长势一般, 分化严重, 不提倡种植, 有待选育出速生的无性系后在推广;巨桉无性系Eg5和S3的速生性、适应性一般, 不宜在我区推广种植。

(2) 对于初步选择的优良无性系, 今后应进一步针对性地扩大栽培。同时, 速生性和耐寒性除了与林木本身的遗传特性有关外, 还与海拔、小地形因子以及寒流的持续时间等有关, 至于所选出的既速生且耐寒性较强的优良品系的确切种植海拔高度, 还有待于今后在推广栽培中进一步调查观测。

参考文献

[1]白嘉雨, 主编.桉树速生丰产培育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8.

[2]张顺恒, 洪长福, 李宝福, 等.闽南山地桉树种/种源的选择试验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 (2) .

上一篇:意识形态管理下一篇:原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