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经济合作

2024-08-19

民营企业经济合作(精选12篇)

民营企业经济合作 篇1

摘要: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所有制形式,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作用越来越大。民营经济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蕴含无穷的活力, 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出口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安阳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例, 分析制约安阳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逐渐成为推动安阳市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社会投资、增加出口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整体上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 从企业自身素质看, 民营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弱、生产集中度不高、产业协作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等问题。因此, 政府部门必须抓住机遇, 创造条件, 进一步引导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使民营经济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安阳市民营经济状况分析

随着安阳市政府对政策、体制和投资环境的改善, 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和行业限制的进一步放宽, 安阳市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 并引导民营企业投资于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领域, 提倡全民创业, 并加强创业指导, 逐步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完善金融信贷、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服务, 使安阳市的民营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1、基本状况

据统计, 截至2010年6月底, 安阳市实有国有、集体企业6325户, 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52%。除国有、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户数因为政策性原因呈下滑趋势外, 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实现快速发展, 增长速度都在两位数以上。其状况如下。

(1) 私营企业。2010年6月底, 安阳市实有私营企业15983户 (其中个人独资企业2139户、合伙企业361户、有限责任公司13478户、股份有限公司5户) ,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04%;投资者人数41728人,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8.98%;雇工人数104147人,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3.19%;注册资本2728087.7万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3.17%。今年上半年私营企业新开业1433户, 比去年同期增长14%。从产业结构看, 第三产业实有私营企业11582户, 占总户数的72.5%,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6.72%, 发展速度最快。第一产业实有私营企业352户, 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2.2%,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6.62%。第二产业实有私营企业4049户, 占总户数的25.3%, 发展速度最慢,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09%。批发和零售业为私营经济首选行业。从行业结构看, 在已登记的15983家私营企业中, 位于首位的仍是批发和零售业, 有8259户, 占总户数的51.77%;其次为制造业3436户, 占总户数的21.5%;第三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821户, 占总户数的5.1%。

(2) 个体企业。2010年6月底, 安阳市实有个体工商户107194户, 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6.06%;从业人员为248539人, 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5.51%;资金数额190932.59万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40.88%。对于个体工商户来说, 由于第三产业的服务属性, 且进入门槛较低, 更适宜规模较小的个体工商户这种经济组织开展经营, 因此绝大多数个体工商户都选择从事第三产业。因而, 进入的批发零售业居各行业之首。目前, 安阳市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有96430户, 占总户数的89.96%, 资金数额149787.54万元, 占总资金数额的78.45%。第二产业个体工商户有10432户, 占总数的9.73%;第一产业个体工商户有332户, 占总数的0.31%。从行业分布情况看, 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 有69746户, 占总户数的62.07%;其次为住宿和餐饮业, 有11699户;第三为制造业, 有10289户;第四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有9880户。增长最为迅速的是批发和零售业。

(3) 农业合作社。2010年6月底, 安阳市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02户,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519户, 增长314.49%;成员总数12879人,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425人, 增长189.16%;出资总额120788.24万元。主要分布在以种植业为主的5个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现金出资, 其中出资100万元以下的1535户, 占总数的76.67%;出资100—500万元的446户, 占总数的22.28%;出资500—1000万元的16户, 占总数的0.8%;出资1000万元—1亿元的5户, 占总数的0.28%。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市场准入门槛低, 容易进入;二是优惠政策多,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三是被确定为乡镇政府年终考核目标, 得到基层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

2、发展特点

(1) 产业规模得到快速扩大, 民营经济保持良好势头。2010年安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17.26亿元, 增长27.17%, 实现利润182.75亿元, 增长34.02%;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利润176.1亿元, 增长30.1%。其中, 民营企业总资产贡献率47.9%, 成本费用利润率13.6%, 资产负债率37.6%, 产品销售率98.5%, 全员劳动生产率292096.0元/人年。优势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安阳市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64家, 其中50亿元6家, 10亿元37家, 5亿元35家。

(2) 民营企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投入的不断增加、结构的不断优化, 一批新能源骨干企业异军突起, 一批新能源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带动了秸秆发电、风能发电、车用沼气、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合成二甲醚等相关项目建设, 新能源产业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安阳市被授予“全国光伏产业基地”称号, 形成冶金建材、煤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和新能源即“6+1”的主导产业新格局, 新能光伏产业成为安阳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同时还被纳入省重点支撑产业。安阳市新能源谷建设已具雏形, 成为安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3) 民营企业战略重组取得重大突破。安阳永兴钢铁与沙钢集团实现战略重组, 河南永煤集团与安阳鑫龙煤业实现战略重组, 安阳铜冶四大煤化工企业与永煤、沙钢、宝钢达成合作意向;安阳昌泰公司与中房集团签订战略管理费用协议;以鑫盛机床为核心, 整合安阳周边13家加工制造资源, 形成数控机床产业集聚区;汤阴豫鑫木糖公司与丹麦丹尼斯克公司合作组建了丹尼斯克甜味剂公司;支持无缝钢管生产企业联合重组, 打造无缝钢管生产基地等。安阳市煤炭兼并重组基本完成, 煤炭企业资源得到优化整合, 确保了煤炭行业安全发展。通过企业间战略重组, 安阳市产业链条不断丰富和完善, 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4)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各个环节。现有70%的工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横向联系, 部分企业成为科研院所的试验基地。13家企业技术中心被确定为省级技术中心, 4家企业被确定为省创新型企业, 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安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2.2亿元, 增长29.7%。

(5) 吸纳就业能力提升。由于私营经济、个体工商户、农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对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吸纳了大量城乡剩余劳动力, 改变了安阳市的就业形势, 减轻了就业压力。民营经济在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后民营经济在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方面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安阳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外部环境差

目前在发展民营经济环境方面, 部分地方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行为, 严重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形象, 挫伤了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同时, 在法规制定和优惠政策的落实上仍不尽如人意, 经营领域开放程度低。大部分民营企业认为政策法规环境“一般”, 许多方面的政策法规亟待改善和配套, 市场进入门槛高。由于政策不到位, 民营企业在贷款、用地、出国、招聘、引进技术、申报项目等方面都受到制约。

2、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一, 符合民营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贷款业务少, 银行在开办各种贷款业务时, 没有针对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的适应性贷款业务, 例如无形资产抵押、品牌抵押等。第二, 贷款审批程序和环节多, 贷款范围小。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方面, 各类金融机构在执行国家政策时, 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采取的实际做法明显不一, 尤其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 民营企业想在银行获得资金支持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主体惜贷和不贷, 同时也缺少针对民营经济主体的专门的融资平台。第三, 对民营企业所有制的歧视。在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兼并和收购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小, 给企业直接融资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第四, 非国有金融部门缺乏。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堵塞, 另一方面是一直没能较好地发展一个与民营经济对应的非国有金融部门, 没有发展一批与民营企业业务需要相适应的非国有中小银行, 目前虽然存在一些中小金融机构, 但由于其自身规模较小, 融资能力弱, 不能担当起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任。

3、规模偏小,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民营经济由于自身因素, 规模和产量往往很难突破。通过调查发现, 安阳市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龙头民营企业屈指可数。如目前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下的达12122户, 占总户数的75.98%;100—500万元的2676户, 占总户数的16.75%;500—1000万元的为667户, 占总户数的4.17%;1000万元—1亿元的为509户, 占总户数的3.2%;亿元以上的为9户, 占总户数的0.06%。其次, 档次偏低,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民营企业发展基本局限于本地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 新上项目普遍起点较低, 有的项目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 能够挤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较少。

4、人才匮乏

安阳市大部分民营企业仍沿袭传统的家长式、家族式和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企业制度还处于低水平阶段, 经营管理上有很大的漏洞, 缺乏竞争机制和经营管理战略, 没有明确的目标, 决策随意化。调查表明, 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都是以丈夫当家, 妻子管钱, 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做工的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存在。一部分民营企业实现温饱以后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封闭自守, 不愿意合作, 难以发展壮大。另外, 大部分民营企业不注重培养人才, 在人才使用上短期行为严重, 重使用, 轻培养, 长期缺乏技术骨干、管理人才、营销人才, 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三、促进安阳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1) 优化政策环境, 放开经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以外, 凡是鼓励和允许外资企业进入的领域, 内资民营企业都可以进入, 凡是国有企业享有的待遇, 民营企业都可以享有。对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 要鼓励民营经济进入, 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 拓展其发展空间和领域。对现行相关政策进行清理和修订, 取消对民营经济的各种限制, 破除体制限制、地区分割、行业壁垒和人为障碍。鼓励民营业主投资安阳市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参与能源、交通、水利、环保、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电力、供水、公交、污水垃圾处理、环卫、绿化、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城乡基础和城市公用事业建设。

(2) 优化经营环境, 放水养鱼。合理界定民营企业征收的税种和税率, 切实落实民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尽量减少土地使用税, 逐步降低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费用和治理滥收费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收费, 减轻企业负担, 涵养税源, 培育壮大民营企业。

2、拓宽融资渠道, 为民营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1) 创新金融体制, 吸引民间投资。积极发展新型金融机构, 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参股各类金融机构, 形成民营金融机构与国有商业银行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探索建立社区银行, 加快发展一大批布局合理的村镇银行, 大力支持发展财务公司、担保公司、融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建立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

(2)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通过财政预算、税收补贴、土地费出让等多种途径积极筹措担保资金, 认真组织实施担保贷款, 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工商、税务、银行、统计、法院等部门要共同参与建设信用体系, 包括扩大贷款担保公司规模, 组建新的股份制担保公司, 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化的信用担保服务。

(3) 加快诚信建设步伐, 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逐步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机制, 制定实施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制度, 鼓励支持成立民间信用协会, 引导、约束和激励民营企业诚信守法。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有借有还, 再借不难”的信用氛围, 帮助民营企业建立诚信守约机制, 提高诚信经营意识。对正常发展、合法经营、信誉良好的民营企业, 要在贷款上予以倾斜, 支持其做大做强。对那些素质低下、信誉较差, 有钱不还、恶意拖欠的民营企业, 要以法律法规严厉制裁, 减少金融风险。

3、推动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1) 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 推动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合理化, 鼓励民营企业积极研发新产品, 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加快民营企业产业改造,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提高市场竞争力。

(2) 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 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交通、通信、旅游等传统行业以及以科技教育、信息咨询为代表的新型行业。安阳市是第三产业欠发达地区, 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最具活力、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兴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3) 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有特色才有优势, 有优势才有市场。推动安阳市民营企业的发展, 要特别注意培育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 推动形成专业镇、专业村、专业街和专业区, 构成群体优势, 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4、加快人才培养, 为民营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1) 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 建立健全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长效机制, 定期组织专场招聘会或召开人才新闻发布会, 为企业引进高端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2) 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首先是培训企业家队伍, 探索开办适合民营企业家需求的专业和课程, 提高民营企业法人素质。其次是培训企业实用人才, 整合大专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 有计划、按步骤、分类别实施民营企业人才培训。

5、加速集聚区经济建设步伐, 构筑民营经济发展新平台

(1) 加快发展集聚区经济, 搭建经济发展平台, 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成功经验, 也是加快安阳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捷径。工业集聚区和商贸市场是聚集民间的“物流、人流、资金流”的重要场所, 是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优势, 促进块状经济和发挥龙头企业影响作用的有效方式。

(2) 引导民营企业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 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科技项目开发,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大力促进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 提高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 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生产、连锁经营, 形成现代化的产业群和经营链, 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经营, 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执树:我国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破解之策[J].求实, 2010 (5) .

[2]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7 (2009—2010)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民营企业经济合作 篇2

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益途径

1.营销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网络营销已基本取代传统营销一举成为当下最为便捷高效的产品营销模式。一般大型企业的运营模式是通过自己的门户网站及网络商城等销售产品,而中小企业基于运营资金与人力资源的考虑通常选择合作渠道,而合作渠道也是不尽相同,如以有偿的形式在一些出名的门户网站做宣传,又或选择在网络上与别的企业进行流量合作的合作模式。

2.资金

资本乃企业壮大的助跑机与强心剂,要使企业在现有条件下发挥出最大的市场潜力就需要一套合理且高效的企业管理机制,同时创新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保证企业在起步之初既具先发制人之势。而充足的资本,则能让企业腾挪自如,迅速扩张,如同雪球般越滚愈大,从而使得企业不必拘束于资金的困顿下而能更自由地进行市场竞争中操作。

3.优势

企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自身技术的支持,因此企业要致力于技术的开发研究,使其在行业同类产品中始终居于翘楚地位。尽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比不上大型企业,但是中小企业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如灵活机动,组织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人员紧凑等等。故中小企业需集中自身的优势资源,一心一意地攻占一个市场领域,直到慢慢壮大到可以与大型企业比肩。否则的话就会分散企业资源,不仅失去自身优势,且陷入被动跟跑的不良处境里。

4.生产

(1)劳动生产率劳动者于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对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称为劳动生产率。生产率越高,产耗就越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越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管理者要依照不同员工的不同情况来安排最合适他们的工作,以充分挖掘员工潜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有力贡献;其次要重视起激励的潜在作用,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项。物质激励是指通过增加工资,企业分红等手段来鼓励职工努力工作;精神激励则是指在工作中积极肯定员工的建议或见解,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给他们以主人翁的感觉。最后,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事实证明,每个成功的企业的成功之处都包含科技创新一项。因此企业唯有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才能够保证企业将来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2)创新风险评估创新有风险,不仅有风险,而且风险很大。一旦取得成功,固然会远远超越对手,而倘若失败,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而且甚而会导致企业破产,对企业的前途来讲十分不利。创新非企业建立之初的终极目的,经济效益才是企业的本质动因。因此,在进行一项创新项目时,一定要根据慎重的市场调查来定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因此就要放弃创新,裹足不前。恰好相反,企业更是要创造激励企业所有员工创新的`制度与平台,树立企业的创新文化。惟其如此,企业才会常更常新,永驻时代前沿。

5.人员

本质而言,人的行为决定了人的一切。因此我们不仅要针对企业内部进行必要的管理,培训等等一切应有之举措,更要开拓视野,面向大众来吸纳经验教训。(1)企业管理层。领导者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认识,不要认为说既已身为领导就不再需要学习深造,将学习深造当成员工们才会才该做的事,而自身却忘乎所以,固步自封,以为自己已掌握事物规律,可以轻松面对一切危机。(2)企业员工。①制定精确的招聘计划,在招聘时即通过层层面试来筛选最适合的员工;②.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要允许员工自主强化,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构建公平的工作环境;③.创造科学的淘汰规则,采用优胜劣汰的用人方式,以激励员工积极进取,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3)消费目标群。企业的产品即使再好也要进行不间断的产品推销,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要不遗余力地尽最大可能地把握一切机会来向目标受众群体宣传产品的优点。在宣传上可以采用夸张手法,以求将产品的优势完全凸现出来,给消费者的心理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要有分寸地向消费者介绍敌对企业的产品的不足,让其在两相比较下最终选择本企业的产品。

二、结论

“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 篇3

“民营经济”的强劲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事实表明,在中国所有制经济增长方面,“民营经济”是发展最快的,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在国企“减员增效”的“调整”中,容纳百川,承担化解了全国新增就业人数的70%以上。一份资料表明,“民营企业1200万投资人和近3000万个体工商户,不仅解决了自己一家人的生计问题,而且解决了上亿人的就业问题。”

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纵论非公经济”,颇有精彩之言,发人深省:“‘民营经济’是创新经济,通过自主创新,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民营经济’又是富民经济,培育出几千万个中产阶级,浩浩荡荡提前进入小康社会,对转换我国的社会结构起到关键作用。”一位政府官员在调查中发现:哪里“民营经济”发展最快,哪里的老百姓也就最富;哪里老百姓最穷,哪里“民营经济”发展肯定最差。由此可见,大兴“民营经济”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举措,而并非像某些人说的“民营企业家”掘大了我国贫富差距的鸿沟。相反,倒是国营垄断行业的“掌门人”,在老百姓“心里的那杆秤”中,因为“三高”——“產品价格高,牟取利润高,待遇非常高”,让人们心态失去了“平衡”,顿生几许“怨气”,怪罪在“国资委”头上。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中国“民营经济”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无须讳言,“民营经济”的奋斗之路,风风雨雨,难于蜀道,酸甜苦辣,一应俱全。然而,让人足以欣慰的是,每在关键时刻,党中央总要出来指明航程。诸如“保护财产”、“享受国民待遇”等这些重大问题,都已经写进了“最高大法”。年前又传来“利好”消息:“非公经济36条”实施细则有望今年出台,这将是打碎“玻璃门”的利器。仔细想想,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放宽准入”,到十七大再次强调,“三年多来打不破一‘扇玻璃门’”,可见阻力之大。

难在哪里?值得反思。最近读到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业界的专家们调查后指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多个新误区。国企以能力强为理由盲目扩张,在竞争性领域“与民争利”,挤压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外资化倾向,令人担忧;而国资委对国企的管理也仍未理顺。报告还特别指出:一些中央企业借助规模、资金等优势,开始了一轮跑马圈地式的“新国资运动”,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增长和高盈利。不少地方政府加大对竞争性领域的投资,重现新一轮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中央企业“好大喜功”,盲目扩张,存在强烈的做大冲动。专家还为“新国资运动”把脉,指出其冲动后带来的“三大”弊端:一是影响市场化和经济运行效率,挤压民企发展;二是国有资产过于庞大,增加监管难度;三是忽视国企进一步改革,导致旧体制复归。……窃以为,专家的把脉值得认真研究。倘若“新国资运动”的态势继续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也无法实现“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旁观者清。世界银行的一位官员在“中国投资环境论坛”上说,“中国民营投资要比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大。‘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过去1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这位“洋人官员”还搬出了中国的统计数据:1998至2005年的8年间,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大幅下降,约减少50%之多;外资企业就业人数同期增长了1倍;而在此期间,民营企业增长了10倍,创造的就业总量远远大于外企。

民营经济未来的经济环境 篇4

经济增长背景下, 企业竞争充分, 为企业改造升级、优化结构、提高产业素质, 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契机。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 中国民营经济如何面对出口订单下滑、内需增长乏力、融资周转艰难等问题, 在复苏与调整时期, 民营经济如何健康发展, 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

主持人单忠东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首先请各位一起来回顾并探讨一下在2009年的宏观经济背景下, 民营经济的发展境况如何, 是否正如众家所说是一个漂亮的V字型?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至于是什么形, 漂亮不漂亮, 历史会更好的说明。我想说一条,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超出预期”。不仅超出了国际上的判断, 也超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判断。在半年前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说是V型, 或者是类似这样的复苏。

张立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 :我认为2009年是我们国家经济经受到空前严峻的考验却交出了圆满答卷的一年。这一年我们不仅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冲击下成功“保八”, 而且为中长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营经济也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并且同时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看, 2009年在国家经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李稻葵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金融危机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主导政策和措施, 实现V型反弹。可以说, 为应对经济危机, 2009年的钟摆朝向了政府一边。而到了2010年, 以至于未来2~3年, 钟摆一定会朝着民营经济发展摆回来。

突破瓶颈

单忠东:看来大家的观点基本一致, 给出了相对乐观的分析。我们取得的成绩确实超过了预期。但是在2009年交出经济超过预期这份值得骄傲的问卷之后, 或者说同时, 有没有遗留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2010新财年解决?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在我们的脑子里, 我们的思维方式需要转变。比如讲到短期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的时候, 经济学家有一套分析模型:需求、投资、政府支出、进出口……所有这些都是对需求起作用, 在短期内是对的, 因为供给、产能过剩。但在长期却完全不是这样。真正支持一个国家持续增长的因素不是这个框架, 而是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制度环境。只有这几个变量才是供给, 而在这些变量里面, 民营经济的分量非常重。

在中国, 民营经济对制度环境尤其是竞争环境来说特别重要。国有企业和政府企业在近几年确实有了很大改进, 但它既是制度和规则的制定者, 又是制度和规则下的竞争者的双重身份使得市场很难形成健康竞争。谁能来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只有和国家与政府分离所有权的民营经济。而这恰恰是一个国家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徐风云 (锐丰音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过去的2009年我一直有个困惑。在国家出台刺激政策以后, 很多地级政府在大规模的政策上出现了历史性的倒退。举例来说, 现在国内很多地市一级的政府在招投标当中大量引用的一句话是, “要求国际领先, 世界一流”。后来事实证明这句话要求的原来是产品百分百原装进口。好像在很大一部分人的眼中, 世界一流和国际领先就是要把中国所有的产品全部排除到外面去, 只有进口的才是一流的。而且很可笑的是, 很多地方百分之百标注国外进口的产品是我让别人贴牌生产的, 他的技术标准还不如我的高。所以说我们不要特殊的政策, 只要一个公平的机会。

单忠东:这就提到了不公平待遇的问题, 就是政府不正视民营企业的能力偏见。还有一个具体体现是我们有些政府对民营企业提高要求, 让民企无法参与竞争, 而这些要求甚至外企都做不到。

李稻葵:不公平待遇是客观存在的, 有深刻的制度上的原因。因为传统来讲, 国企的本质就是政府的延伸, 而政府跟民营企业就有一种天然的隔阂。打个比方, 政府内部信息的传递是不流畅的, 需要把它变成一个硬信息才能传递, 软信息传递不了。而很多民营企业的产品质量很难上升为硬信息。所以一旦宏观经济里面政府的作用大了, 投资多了, 一些对民营企业的不公平待遇自然而然就多了。

然而, 实际上迫于在经济运行中的压力, 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们现在一点都不乐观。他们担心的是经济结构如果不转型的话, 我们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前景将受到损害, 将不能实现。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依靠民营经济, 只不过现在需要的是民营企业家抓住机遇。

计划经济VS市场经济

单忠东:确实有一种议论说是政府有干预经济的强烈趋势, 然而很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都强烈赞成民营企业向市场化发展, 如此就产生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意见。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张立群:2009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 我认为有两个支持因素, 第一个是政府的宏观调控, 为支持经济增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第二个就是中国经济自身所具备的一系列的有利条件, 包括潜力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充裕的支持经济增长的资金和劳动力以及技术等方面。假如只有政府的政策的刺激而没有这一系列的保障条件, 中国经济2009年“保八”是很难实现的。因此,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政府政策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独特的经济发展条件。

在这个基础上, 2009年的经济成就也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 市场力量正处在很快的恢复之中。从需求角度来说, 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升级, 汽车市场、住房市场等超出预期的恢复, 这种恢复带动了汽车工业、房地产投资和建筑业超出预期的加快恢复。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 国内需求增长的进一步保持需要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进一步转变。

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首先是政府支持投资增长的政策应该逐步的收敛。去年12月份中央发出一个很明确的信号, 即今年在财政政策方面重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主要保证在建项目的资金需要, 对于新开工的政府项目要从严控制。这就意味着今年在政府投资方面有一个趋于收敛的变化。然后是加快来自于市场和企业的投资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多方面的政策措施, 意义正在于此。

2010年的投资增长应该是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回到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水平。这个增长是可持续的, 而且内在效益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从总需求来看, 外部需求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 比如从2009年的负增长16%转变到正增长10%左右。从投资增长和外贸出口的增长综合起来看, 如果消费保持和去年大体相当的比较平稳的增长, 2010总需求的增长应该比2009年有一个温和的提高, 比如说达到9.5%左右。

在这样一个经济增长背景下, 企业的竞争会比较充分, 对于企业改造升级、优化经济结构、通过竞争提高产业素质来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这对于民营经济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怎样应对困难, 把握机遇, 实现民营经济第二轮长期繁荣, 是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展望新财年

单忠东:看来民营企业肩膀上的任务很重, 担任着我国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那么在座的嘉宾对今年或未来几年的经济形势是乐观还是不乐观?或者说悲观?

陈荣华 (太阳雨太阳能集团总经理) :2010年我认为将会有一个惯性的增长, 到2011年开始就会出现比较大的麻烦。因为今年整个经济的发展90%来自于投资的贡献, 2010年还会有一个惯性的滞后的效应拉动经济保持增长。然而所有的危机后重建需要各种因素的组合才能完成, 如果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如果不实施一种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 猛药施完以后就会产生负面效果, 效益保持不了多长时间。

钱颖一:2009年的民营经济确实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从现实来看, 在2010年或者今后2~3年, 民营经济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而这恰恰是去年国家在经济政策各方面的成功所带来的后遗症。去年的情况比较特殊。从经济学角度讲, 中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在短期内需要刺激经济, 所以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力度很大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我们从中误读, 以为政府在经济中万能的话, 这就会对今后的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我们应该借成功的势头来推进民营经济, 而不要因为成功走入误区。

论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作用 篇5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目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已发挥出重要作用并呈现出显著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 经济增长 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和各项政策的放宽,民营经济逐步发展起来,我们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它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民营经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政府限制其发展,到提倡和激励其发展,直到今天大力发展的过程,其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主要表现为:

形成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尽管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但是民营经济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在中国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约1000万户,其中国有企业约20万户,另外的98%均为民营企业,还有个体工商户2800万。非国有部门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60%。自1980年以来,非国有部门产值

以平均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推动了市场化的进程

民营经济从萌芽到发展,就天然地与市场经济融合在一起。企业以市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国有和集体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大背景下,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而民营经济就业持续增长。实践表明,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人员净减少的同时,是民营企业增加了就业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以计算机、通讯、生物工程和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一些民营企业不甘示弱,积极参与。在上海确认的1743户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有312户,占总数的17.9%。在上海具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一区六园”内,民营高科技企业占主要部分。在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已从过去的配角转换为主力军,目前对北京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60%。

形成了独特的民营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文化是一种以经营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企业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使民营企业在组织

管理上实现了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演变,从企业战略上实现了从片面追求产量与低价竞争到注重品牌形象和质量信用的根本性转变,民营企业文化以独特的品位和凝聚力以及创新精神,造就了一批风险意识强、市场洞察力敏锐、敢于创新突破,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

将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加速中西部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目前累计有8846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率先到老少边穷地区投资扶贫,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民营经济的发展特点

从民营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民营经济发展中呈现出以下特点: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寿命延长 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11月,我国私营企业数达297万户,注册资金超过33470亿元。在第五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中,被调查企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250万元,比1999年增长了66.7%;实收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重为18.8%,比1999年增长了7.8%。几次调查的对比表明,私营企业的平均经营年数从1993年的5.91年延长到2002年的7.04年。

发展速度快且平稳 据统计,私营企业户数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私营企业注册资本以每年60%以上的速度增长;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私营企业产值以年均50%左右的速度增长,税收以年均70%左右的速度增长,就业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

行业分布渐趋合理 民营经济发展初期主导行业是制造业,近几年逐步向第三产业发展,目前已涉足计算机、通讯、生物工程和微电子等高新技术领域,涌现出一批产值超过亿元的优秀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有一些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重组,建立公司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确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并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实现了跨越发展。在上海、深圳股市中民营企业尤其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股市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

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国家取消了一些对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限制政策,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较为宽松的大环境,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和体制的局限,民营经济在加快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产品层次偏低,技术落后 虽然这几年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就单个企业来说,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技术落后的情况。据对某省私营企业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先进性一般,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只有4.79%,中等水平的占41.01%,落后的占54.2%;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占36.23%,中等的占61.68%,落后的占2%。从企业产品科技含量来看,有18.13%的企业产品科技含

量较高,67.71%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一般,其余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预期向好 篇6

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5%,增速比1-8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从投资需求角度看,中国经济正在从底部开始回升。

当前投资呈现出一些新的亮点,主要体现在投资结构的调整和转变上。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产能扩张比较快,一、三产业投入相对不足。而从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第二产业增速比1-8月份有所回落,而第一、第三产业的固定投资增速比1-8月有所提高。这表明投资在向农业和服务业倾斜,有利于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投资结构调整的另一个亮点,体现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投资有所增加。这几个月国家批准的投资项目,大多都与民生紧密相关,例如城市轻轨交通、清洁能源、经适房建设等等。

不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比如取消一些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中小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附加收费项目,等等。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新经济视角下民营企业资金管理 篇7

新经济也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更新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形成了新型经济态势,其特征在于快速高水平的增长、通胀率低、失业率下降等。通常来说,新经济反映出了持续高效、健康良好的经济发展。新经济视角下的重要特点在于基于知识这一重要资源, 推动企业的持续全面发展。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更是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形成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知识经济下现代社会管理体制持续优化,信息资源则变成了民营企业经营生产十分重要的资源之一, 资金管理需要同新经济时代特点同步, 进而令资金管理体现全新的特征。首先,企业面临的融资筹资范围逐步扩展,进而为自身增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另外, 还可辅助企业构建形成更新的财富观,令其投资发展环境全面扩充,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丰富的机遇。新经济视角下, 企业资金内在价值显现为今后现金流量现值, 民营企业知识资产以及内部因素为其现金流入增加了较多不确定性。尤其是投资价值会面临高风险。因此,需要民营企业全面重视资金管理, 推动其在新经济环境下能够更加高效、持久、健康地发展。从企业规模来讲,民营企业一般在资金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薄弱性。因而做好资金管理则更为重要,不但可辅助企业有效防范风险,而且能确保企业实现健康良性发展。新经济视角下,民营企业强化资金管理的主体目标在于,推动企业实现合法健康的经营,将我国法规制度以及政策方针作为引导,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强化管控监督,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更为有效且合法,确保企业拥有资金的可靠整体,预防企业经费的不良流失,有效管控资金风险。

民营企业要合理科学的筹集资金, 确保资金资源发挥最大化应用价值,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民营企业资金管理工作要持续地优化更新工作体制,满足企业适应新经济环境需要,形成良好的资金管控与考评制度,强化预算管理与资金管控,推动民营企业的全面发展。资金管理渗透到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环节之中,外部单位、内部机构及工作人员同资金活动均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倘若在这些环节上形成差错,均会引发资金的不良损失,对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升产生抑制作用。民营企业尤其在应加强资金管理,通过其快速发现并预警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或出现的问题, 有效地缩减资金风险,确保资金的可靠安全。

民营企业为实现有序的生产经营, 需要储备足够的流动资金。为强化资金管理,应针对民营企业今后可依靠的资源、具体的发展状况实施有效的预测分析, 做好筹资融资, 实施科学投资,合理调剂各经营阶段中资金的余缺,推动资金流动发展的均衡性,以全面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2新经济视角下民营企业资金管理包含的问题

纵观当前民营企业, 不难看出众多经营管理者已意识到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然而仍有一些企业领导没能认清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现金流量的深刻含义, 在运用以及筹集资金过程中没能做好资金的统筹计划及安排, 在运用资金的过程中更显得较为盲目,令资金留存量较大、富余过多,对其使用效率形成了负面影响。再者认识不足还会导致企业资金不充足、负债水平较高以及过度负债的现象,令其身陷更多的债务中,甚至引发资金链的不良断裂,不但对其经营生产形成了负面影响,更甚者还会使企业面临更大的损失。

虽然一些民营企业能够了解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并建立了有关资金管理体制,然而其体制并没有构成完善的系统,一些民营企业制定的资金管理体制同现实状况并不符合, 内容不够细致。例如,新经济环境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动向,民营企业需要应对更为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 一些民营企业为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通过商业信用模式销售产品,却没能对于赊销对策进行相应的规定。如明确最大赊销策略的标准额度、回收资金的具体时间段、信用优惠的力度等,使得企业由于赊销而形成了大量应收账款,其资金循环也会受到波及,民营企业需要通过向外融资补充资金的不足, 对其资金应用效率形成了负面影响。再如,一些民营企业没能依照企业现实经营状况做研究分析,无法清晰明确最合理的资金保有量,有关管控制度亦不完善。

当前,有些民营企业资金管理仍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在应用资金的阶段中,可通过集中管控的模式,然而应用资金却被较多部门或体系分散占用,较难完成归集处理。一些民营企业子公司进行多头开户,导致资金较为分散,影响了其周转率。再加上一些民营企业具备的调剂资金水平不足,应用资金过于自由,使得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

新经济环境下,有些民营企业虽然更为重视资金管理,而在监控管理上则有所欠缺。有些民营企业对资金运营无法实施有效合理的内外监控,欠缺事前的预测、事中的深入管控,和事后对资金运用的有效分析,导致出现了资金流转环节不紧凑、内部审计管理无法全面发挥工作职能,资金管控制度流于形式、欠缺合理的评价考核等问题。一些民营企业内部成员的投资资金管理以及监管环节的资金开支没能依照具体的流程与体制执行,欠缺应有的监控措施, 致使企业资金管理陷入了较为混乱的局面,更有甚者会形成大量的资金流失。由于在信息快速更新发展的新经济环境下,欠缺资金管理工作的反馈评估工作体制,欠缺灵活有效的变通能力,令企业资金动作过于紧张,正常经营生产秩序受到了不良影响。

3新经济视角下民营企业资金管理科学策略

3.1 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形成良好的资金管理工作意识

为促进民营企业提升综合实力, 首先应从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建设入手,进而可为资金管理工作夯实基础。财务人员为民营企业从事资金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 其专业综合素质与会计信息整体性以及可靠性密切关联, 对货币资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应积极做好企业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以及专业技能训练, 不但要通过培训提升财务人员责任感、明确自身工作职能,还应强化专业理论以及工作实务能力的训练,创建形成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的长效培训教育机制,利用长期、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培养财务人员强化职业判断技能与业务处理水平。在实践工作中若发现资金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应精准地做出判断,以确保资金的全面完整性。

对于资金管理工作,不仅要在思想上给予足够重视,还应健全资金管理体系,提升在整体资金管理工作的决策能力。另外,应在企业内部宣传倡导资金管理工作观念, 令企业全体人员明确资金管理的内在重要性,在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进行时,员工均能自觉主动地依照资金管理工作体制执行, 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3.2 创建健全的资金管理工作系统 ,强化内部审计管理

民营企业应全面契合新经济环境特征, 依照具体的业务工作,创建良好的资金管理系统。清晰具体的工作目标以及责任,编制形成集中管控的方式以及审批流程, 依照企业战略目标规划、市场占有率、发展趋势,针对其今后的损益以及资金盈缺状况实施预测分析,评估判断出企业长久的偿债水平,依照经营发展状况以及市场环境适时合理地做出修订。新经济环境下,网络技术快速发展, 企业实施网络交易以及通过在线支付的模式不断增加,针对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的资金支付,民营企业应同银行机构签署有关安全协议,清晰双方责任以及义务,针对具体的交易范畴做好限制管理,以强化资金交易的安全可靠性。在资金支付模式以及限额引发变化的过程中, 应全面依据资金管理审批授权流程开展。操作人员应按照资金审批权限完成授权,设置相应的密码,依照操作体制实施规范化运行。资金交易阶段中,不相容职位应全面分开,同时配备专项资金管控人员,针对具体的支付以及交易行为作出评估审核。内审管理是民营企业有效防范风险、提升综合实力的主体模式与重要砝码,为此应在资金管控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并为具体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如果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还可聘请社会的中介机构定期做好企业资金收支的核查评估,利用监督管控令资金在管理以及活动阶段实现“零风险、低成本、高效益”的资金管控原则;预防引发不必要的资源、资金流失或是亏损现象。

4结语

新经济视角下, 民营企业在持续经营发展阶段需要应对全新的挑战与考验。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更是面临了各类新问题以及高风险。为此,应把握新经济时代的鲜明特征强化资金管理,把握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技术的良好发展趋势,提升资金管理工作意识,预防信息条件下资金管理的更大风险,创建健全良好的决策管理机制,强化资金收支内部审计管理,推动民营企业实现高速、健康的发展与升华。

摘要:新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资金管理显现出了较新的特征并面临了更大的风险。本文由新经济视角入手,分析了民营企业进行资金管理阶段中包含的问题,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对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既好又快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论民营企业与福建经济发展 篇8

1 民营企业支撑起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半壁江山

(1) 民营企业成为推动福建省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统计数字显示, 2005年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4%, 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出口交货值分别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出口交货值的56.7%、46.6%和58.5%。2006年福建省民营经济出口快速增长, 累计出口107.28亿美元, 同比增长41.9%, 明显高于外资企业13.1%, 国有企业7.37%;拉动全省出口增长9.1个百分点。成为外贸出口的主要拉动力。

(2) 民营企业涉足的产业领域扩大, 并已注重品牌塑造。

福建已初步形成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纺织、服装、鞋业、工艺陶瓷、电子电机等产业集群, 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此外, 制造业, 贸易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迅速, 产业分布趋于优化;同时, 产品结构从低档次、松散型逐步向系列化、集群化方向转变, 并注重品牌塑造和科技创新。全省共有五十三家民营企业获得“中国名牌”称号, 数量占全省“中国名牌”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3) 在投资领域, 福建省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表现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 除福建本省外, 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的闽商有二三百万之巨, 截至二00五年底在外闽商回家兴办的企业达两万多家, 总投资三百多亿美元;根据福建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06年上半年民间投资463.94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47.8%。民间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升到42.5%, 比国有投资高6.3个百分点, 比外商和港澳台投资高21.2个百分点, 其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贡献率高达45.8%。民间投资的提速, 被视为福建“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的重要标志。

可见, 民营企业对福建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基础和加速的作用, 日益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支撑点、贡献点。然而,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民营企业过去所形成的先发优势、体制优势和竞争优势正逐渐弱化, 制约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因素日益显化, 民营企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2 制约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因素

(1) 民营企业的自身弱点。

民营企业是凭借原有的历史、地域、文化和政策优势逐渐发展起来的, 属家族式经营, 相当部分经营者素质不高,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健全;社会诚信意识不足, 部分企业账目不实、偷漏税款、制假售假, 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劳动纠纷不断, 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现象较为普遍。

(2) 政策不平等, 观念歧视仍然存在, 市场准入限制多。

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 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 使得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还比较狭窄, 很多领域不敢涉及。

(3) 融资问题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拦路虎。

民营企业主要靠自我积累创业发展, 本钱少、底子薄, 要发展壮大, 迫切需要外部资金注入, 尤其是长期发展资金。发展面临严重的融资难题, 不但创办新企业或扩大再生产需要融资, 就是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也需要融资。我国证券市场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 民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向亲戚、“地下钱庄”的借款, 或以内部职工筹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及利用企业经营利润来积累发展资金。现有间接融资渠道很难满足民营企业发展、再创业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结果是民营企业发展受限, 缺少经营、科研人才, 市场竞争能力低, 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企业规模长不大、实力做不强。

3 解决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办法措施

复旦大学张军教授说,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途径是激活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很好, 是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二十年增长的最重要源泉’。可见,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民营企业是关键。要使福建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就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民营企业要走出家族式管理和封闭式运行, 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通过所有权、管理权和收益权的共享, 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同外部社会资源的结合、“家人”与“外人”的融合, 提高经营者素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引导法律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援助, 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增强依法治企的能力, 促使民营企业依法规范经营;发挥各种商会、协会、同业公会等中介组织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诚信意识;以克服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容易产生的假冒伪劣、粗制滥造、不重信誉、单打独斗的倾向。

(2) 改变观念, 放宽市场准入。

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理顺管理体制, 加强指导和服务。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对民营企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 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 实行同等待遇。进一步开放市场准入领域、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手续, 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吸引、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 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各类投资者的积极性, 真正实行企业自主投资, 自负盈亏, 促进投资效率持续提高。

(3) 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

①在企业上市问题上, 坚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 重点推动达到一定规模的、高科技行业的、符合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 包括海外上市、买壳上市等多种模式, 同时, 争取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②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营企业融资领域。在民间互助性的融资形式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同时, 可组建民营资本金融机构或建立投资基金。③积极发展各类有助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机构。如:企业、专业协会之类的民间组织集资建立商业性的或政府拨款设立的非营利性担保公司等。④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 记录企业纳税、信贷、合同履约率、遵守法律等情况, 供社会查询, 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⑤推进金融创新, 建立自主创新贷款激励与风险补偿机制, 降低信贷门槛, 增加信贷品种, 简化信贷手续, 为企业创新提供宽松、便利的融资环境。

此外, 政府还应加强法制、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间机构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建设, 完善财税制度, 完善人才市场服务,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投资、融资、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创业辅导、管理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扶持规模民营企业打造品牌的能力, 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从而促进本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闽委发[2005]9号

[2]黄仁华, 黄文忠, 许红琳.福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研究[J].福建:经济信息网, 2006-4

民营企业经济合作 篇9

关键词:企业,经济统计学,特点,经济效益,信息统计

一、前言

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变化不仅直接反映在财务指标上, 也反映在内外因素环境变化对企业经济的影响。财务指标主要是将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反映出来, 主要为企业下个阶段经营目标战略的调整提供必要的依据, 无法承担起企业整个经济活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性作用。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所以必须利用信息统计功能, 将影响企业效益增长的各项因素进行统计量化, 为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提供有效的分析和决策信息基础。

二、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基本特点

纵观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 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生产经营活动稳定性不足。这个特点在中小型的企业体现得较为明显, 企业在前期发展阶段, 具备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综合实力较弱。但是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企业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调整, 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往往会随着投入资源与要素的变化而发生显著性变化, 例如企业加大对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引进力度, 就可能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带来有力的促进作用。并且企业处在不同的时期的发展阶段, 其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会具有显著性差异, 例如国家经济政策的颁布、行业竞争企业的发展状况等也会相应地变化, 这些对本企业的经济发展而言是一场严重的冲击行业活动。正因为企业各种要素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 才体现出通过及时的信息统计对分析企业效益的必要性。二是非市场影响因素众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很大程度是由企业管理层和所有者的具备的管理能力以及经营能力决定的。很多的企业能够实现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的目标, 就是他们的企业能够及时处理掉阻碍发展的障碍, 能够在不同发展阶段根据信息统计做出科学的规划、控制以及分析, 为采取经济决策做出及时的支撑依据。三是政策因素影响深远。在国内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对行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企业只是行业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准确认识国家政策颁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才能为企业合理做出调整提供正常依据。多样化与复杂化的非市场因素存在, 给企业开展经济信息的统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四是公开度与透明度不足。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活动内容或是经济指标大多数作为商业机密不可对外完全公开。作为专门研究经济领域的相关学者想要获得完整真实的统计数据信息是无法实现的。然而企业内部关于信息统计与分析大部分是停留在财务与经营战略层面, 难以发挥系统化的研究功能, 所以相对而言也就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究。而对于企业外界的研究人员来说, 企业大部分向外界公开的内容是经营成果, 也许研究人员可以以宏观的经济角度分析企业该行为的背后原因。虽然说经营与管理层面的经济活动是企业对外公开数据信息的内在驱动, 但是由于难以洞察和了解企业内部涉及的经济活动与管理活动的信息, 加上企业不同时期其经营活动呈现出的动态化特点, 这也是针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专项研究, 难以形成统一化的信息统计和分析的一大障碍。

三、影响企业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基本因素与规律

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一般是经过市场或是财务内部指标进行反映。市场指标一般包括企业形象、市场占有率以及市场综合影响力等, 而财务指标则包括利润率、企业负债率以及收支情况等。对任何企业的经营制指标的评价必定需要以企业本身的特性以及行业发展特性为出发点, 不可以偏概全。例如对企业总体利润率的评价, 竞争地位不平等的企业只可进行利润率的横向比较。对企业经营指标的评价也只局限于分析企业内部的指标的数量大小, 例如某企业年度的经济增长率为由上半年的10%降至下半年的7.5%, 这不就是证明企业的经济发展能力下降。所以针对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评价, 应以企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 综合企业发展阶段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对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统计与分析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对影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是有效进行统计信息工作的前提。从前文的叙述可知, 影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内容。 (1) 客观经济环境:这个因素是企业无法抗拒和避免的, 它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应将其作为分析和评价经济效益的基础性变量。 (2) 发展阶段。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经营状况是不同的, 所以企业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应以企业发展现阶段为出发点。 (3) 财务指标。企业内部的财务指标能够有效反映出非市场要素对企业经济活动造成影响结果, 企业应合理评价财务指标, 为企业发展提供正确的财务信息依据。 (4) 人为因素。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想要全面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 应综合以上四大虚拟变量, 为开展经济统计工作开拓多角度的研究视野。

四、经济统计学角度下统计信息的基本特点

间接性特点。统计信息是通过同信息进行综合有效的统计, 并通过统计所得数据用以描述和反映事实的过程。统计所得数据是将能够收集和了解到的事实和知识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 实际上也是将事实量化的一个过程, 是对存在的事实进行间接性的呈现和反映, 这是这样某些统计信息就具备了间接性的特点。数值性特点。经济信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数据反映事实, 统计信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对数字进行统计, 反映事实的形式是通过分组进行比较, 这是数值性特点的体现。矛盾性。企业的经济信息要求呈现和反映出事实的真面目, 所以时间的及时性必须把握好, 以保证信息的时鲜性, 但是统计信息主要是对企业过去经济实况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并以此预测企业经济今后的发展趋势, 体现的是针对性特点, 难以符合时鲜性的要求, 这体现了统计信息的矛盾性。

五、经济统计学角度下统计信息的基本功能

1.存贮功能

统计和分析资料的最终成果就是统计信息, 主要将企业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以统计的形式完整记录下来, 以保存重要的经济信息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没有做这项工作, 那么过去重要的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则会被新一轮的经济活动所覆盖。证实统计信息具备存储功能, 后期负责统计信息工作的人员不用再重复前人的工作, 可直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以节省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对企业过往财务报表的研究和分析也属于后期研究的内容。

2.沟通及交流的功能

统计信息的工作是建立在企业原本的经济状况与信息收集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化的整合、归类、评价和整理得出了系列数据信息, 呈现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状况以及社会效益发展情况, 因此具备沟通的基本的功能。

3.服务与决策的功能

统计信息作为社会公众对身边社会进行有效认识的基础媒介, 对企业的领导层实施分析和决策机制具有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 可见它具备的服务与决策的功能是统计信息最为常见与实用的作用。统计信息提供的服务功能主要建立在存储与沟通功能的基础上, 为企业领导层对统计所得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分析, 全面了解企业过往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发展现状, 并为最终作出决策行为提供必要的依据。

六、信息统计在企业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应用

1.是企业加强经济核算能力, 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

统计信息工作有助于企业不断完善经济核算能力, 从而为经济效益的增长贡献力量。企业内部开展各项生产与经营活动时, 必定会对消耗成本进行核算, 通过利用信息统计对经济成本的核算总体数据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查找核算数据呈现出来的经济问题, 不断减少企业成本支出, 这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渠道, 也是不断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如果企业能够通过统计信息环节查漏补缺, 不断缩小生产经营成本消耗, 企业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目标将会顺利实现。

2.是企业高效发挥决策机制作用的助推器

统计工作常见的功能作用是为企业经营证与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 为企业执行内部控制或是实施决策机制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处于市场经济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下, 企业只有不断整合现有数据资源, 以企业自身发展实际为出发点, 综合企业效益发展现状信息, 重新整合与统计各项经济资料, 为企业实施新的经营战略提供依据, 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方案, 以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3.为企业推进有效改革的提供条件

无论是处于过去计划经济市场的背景下, 还是处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形势下, 统计工作都在不断对企业过去发展状况进行高效总结, 并对未来发展的经济预测提供科学的规划方案, 对企业生产与经营各项活动进行高效的控制和管理, 为企业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默默地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深入改革, 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面临的发展风险也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 给企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的压力。因此, 企业的统计工作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不仅要满需报表任务的需要, 还要适应企业经营与管理发展的信息需要, 为企业推进合理划的管理改革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七、结束语

从经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是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基本渠道。统计信息不仅是企业统计工作不断发展的重要成果, 也是企业内部实施创新化改革重要的构成部分, 它反映的是信息作为重要的一种资源, 在社会信息领域占据的主体位置, 对企业领导层实施科学的经济决策发挥快乐多种作用。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市场指标、人员要素以及资本要素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企业在开展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时, 应将统计信息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 充分发挥其在查找、分析经济问题, 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多重作用, 为企业寻求最佳的经营发展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以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小艳.略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9 (19) :118-129.

[2]桂霖.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关系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2 (14) :159-163.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辨析研究 篇10

关键词:企业规模经济,企业范围经济,最终产品同质性与异质性,成本项目,外部性

一、引言

企业规模经济描述了企业的产品平均成本随着“产量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而范围经济描述了企业的产品总成本随着“业务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企业范围经济的一般定义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分别由企业单独生产的成本之和”同“由企业联合生产的总成本”进行比较,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称企业联合生产时存在范围经济;反之, 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就称存在范围不经济;如果两者相等, 就称范围经济不变。

其中Csplit为各种产品分别由企业单独生产时的成本之和, Cjoint为各种产品由企业联合生产时的总成本;RSP为范围经济效应参数, 它大 (小) 于零表明各种产品联合生产时存在范围 (不) 经济效应, 它等于零表示各种产品联合生产时范围经济不变。测度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的范围经济效应的一般方法 (Clark与Speaker, 1994;Silk与Berndt, 2003;黄薇, 2007) 包括以下三步:

第一步, 根据一般成本函数的泰勒级数展开式, 假设企业具有下面形式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其中C为总成本, yi为第i种产品的产量 (i=1, 2, …, m) , pj为第j种投入要素的价格 (j=1, 2, …, n) , α0、βi、γj、λij、θjk、ρij为待估参数, ε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第二步, 运用企业的经验数据估计出 (2) 式的待估参数均值。因为零的对数无意义, 因此, 为了计算当其他产品的产量为零时某种产品单独生产的总成本, 估计 (2) 式中的待估参数与计算各种成本时需要进行Box-Cox变换。

第三步, 根据第二步估计出来的待估参数均值和公式 (1) 的原理, 计算度量范围经济效应的参数RSP, 然后对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的范围经济效应作出判断。从以上范围经济概念及其一般测度方法可见, 如果联合生产多种产品的总成本低于 (高于) 单独生产各种产品的成本之和, 那么联合生产时至少有一种产品的平均成本低于 (高于) 该产品单独生产时的平均成本;如果企业各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企业产品种类数的增加而下降 (上升) , 表明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存在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不经济效应) 。

然而, 以上范围经济概念及其一般测度方法给人们理解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时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不同种类的产品?如果X1和X2本质上是两种完全相同的产品, 例如X1是大号衬衫, X2是小号衬衫, 其他方面X1与X2完全相同;X1单独生产时的产量与平均成本分别为q1和LAC1, X2单独生产时的产量与平均成本分别为q2和LAC2, X1与X2联合生产时的产量与平均成本分别为q3 (q3=q1+q2) 和LAC3 (图1)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按照公式 (1) 来测度企业联合生产X1与X2两种产品的范围经济效应, 那么这样测度出来的实际上并不是范围经济效应, 而是规模经济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曾卫锋 (2008) 将沿着图1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移动的效应称为规模经济效应, 将图1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整体向下 (向上) 平移称为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不经济效应) 。只有将X1与X2两种产品区分为至少是不完全相同的产品, 才可能测度出符合上述范围经济概念的真正意义上的范围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的获得主要依靠产量的增加及由此所要求的资源专业化配置, 而范围经济的获得主要依靠产品种类数的增加及由此所要求的资源多元化配置。今天使用范围经济这个概念, 主要是用来分析企业资源多元化配置与专业化配置谁优谁劣的决策。如果不能区分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不同种类的产品, 就无法区分所测度的成本变化规律是属于规模经济的范畴还是范围经济的范畴, 于是, 也就无法区分是资源多元化配置更优, 还是专业化配置更优。因此, 对于范围经济效应的测度以及企业资源多元化或专业化配置的决策分析来说, 区分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不同种类的产品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二、企业最终产品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理论分析

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可以从不同种类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与生产技术差异, 以及相应的成本构成进行辨别, 涉及到企业产品成本构成的基本因素包括:研发活动、原材料与外包中间产品的采购与使用、生产技术与生产过程、营销技能与营销过程、管理技能与管理过程等。一般假设企业使用了r种不同的原材料与h种不同的外包中间产品, 使用了s种不同的生产技术进行了s个不同的生产过程 (用Tj表示, j=1, 2, …, s) , 针对特定种类的最终产品开展了g种不同的特定管理活动、k种不同的特定研发项目和m种不同的特定营销项目, 生产了n种不同的最终产品, 这n种最终产品共享了企业的一部分营销过程与管理过程。在这些基本假设条件下, 第i种最终产品的成本构成包括: (1) 特定研发成本、 (2) 特定营销成本、 (3) 原材料成本、 (4) 外包中间产品成本、 (5) 生产成本、 (6) 特定管理成本、 (7) 共享的营销与管理成本等7个“成本项目” (1) 。本文强调“成本项目”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这里的“成本项目”同会计学里的“成本项目”略有不同, 这里的“成本项目”既指企业产品成本的基本组成部分, 又指企业的基本业务范围。

第i种最终产品其产量为Yi时的平均成本ACi为:

其中c1ji、c2ji、c3ji、c4ji、c5ji、c6ji分别为第j种特定研发、特定营销、原材料、外包中间产品、生产过程和特定管理在第i种最终产品中的平均成本, czi为n种最终产品共享的营销与管理费用分摊到第i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如果某企业生产X1与X2两种最终产品, 那么这两种产品之间存在多大程度的同质性或异质性呢?从上述7个成本项目来看, X1与X2之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存在图2所示的三种可能: (1) 完全同质, 即A点所表示的情况; (2) 完全异质, 即B点所表示的情况; (3) 同质性与异质性并存, 即A、B两点之间的C点所示的情况;C点越靠近A点表明两种产品的同质程度越大, C点越靠近B点表明两种产品的异质程度越大。

如何具体度量任意两种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或异质程度呢, 这里使用图3所示的企业最终产品的产业链示意图来进行说明。在图3中r=3, h=1, s=10, g=1, k=1, m=1, n=5, 其中最终产品X5使用了特定营销项目和特定管理项目, 而其他四种最终产品共享了营销过程与管理过程。生产活动可能会受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劳动过程本身等因素的影响, 但概括来说, 各种生产技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的“工种”不同;二是相同工种的“技术等级”不同。对于不同“工种”或相同工种的不同“技术等级”, 要求所使用的劳动资料的自然技术特征或 (和) 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是不同的, 但不同的生产技术未必同劳动对象相关。例如, 缝制衬衫的生产活动, 即使作为劳动对象的布料的品质不同, 但如果是由相同“工种”及其相同“技术等级”的工人缝制出来的, 那么生产活动的技术是相同的;相反, 造船业中的焊接生产活动, 即使焊接的对象即钢板都是相同的, 但不同“技术等级”的焊接工人焊接出来的产品质量或档次是不同的。因此, 生产技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种”的差异与“技术等级”的差异上面。图3各种生产技术Tj (j=1, 2, …, 10) 的差异, 至少表现在“工种”与“技术等级”两者之一的差异上, 它们都是不同种类的生产技术。

有些种类的最终产品可能会使用到一部分相同的技术, 可以将这部分相同的技术归并为一个技术组合。技术归并所遵循的原则是:对于任意两种生产技术Tj与Tv (j≠v) , 如果它们仅使用在某几种最终产品的生产中而在其他种类的最终产品生产中都没有使用到, 就将这两种技术归并为一个技术组合;如果技术Tj与Tv在某部分最终产品生产中同时使用到, 而在其他最终产品生产中只使用到Tj与Tv的两者之一, 那么就不能将这两种技术归并在一个技术组合中。技术归并可以减少测度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计算工作量, 也可能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节约管理成本。根据技术归并的这个原则, 图3中的技术T1、T2、T3和T4可以归并为技术组合T11, T5和T6可以归并为技术组合T12, 而其他技术T7、T8、T9和T10则不能进行归并。当然, 也可以将单种技术T7、T8、T9与T10分别看成也是一个技术组合。技术归并之后, 该企业的生产技术种类或生产过程种类为s=6, 即Tj=T7, T8, …, T12。

如果该企业各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存在表1所示的成本结构, 那么根据7个成本项目当中的重叠部分的成本比重之和, 就可以说最终产品X3中的71% (19%+29%+9%+11%+3%) 同X1中的82% (35%+10%+12%+20%+5%) 是同质的, 最终产品X3中的71% (19%+29%+9%+11%+3%) 同X2中的86% (31%+28%+6%+17%+4%) 是同质的, 最终产品X3中的62% (19%+21%+8%+11%+3%) 同X4中的72% (16%+19%+22%+13%+2%) 是同质的, 最终产品X1与X2是完全同质的, 最终产品X5同其他4种最终产品是完全异质的, 等等。两种产品除了同质的部分之外, 剩余部分之间当然就是异质的了。

三、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测度

现在根据公式 (3) 与图3的原理探讨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测度方法, 从中可以辨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 企业的业务范围

所谓企业的业务范围是指企业运用其所拥有的不同“工种”或不同“技术等级”的员工操作不同事务的种类数, 该种类数越多表明企业的业务范围越宽广。企业的业务范围扩张表现在其产业链条的延伸或者进入企业之前未曾涉足的产业领域。假设企业生产经营n种最终产品, 第i种最终产品Xi与第u种最终产品Xu的平均成本分别为ACi和ACu (i≠u, u=1, 2, …, i-1, i+1, …, n) 。Xi与Xu的平均成本可分解为表2所示的7个基本的成本项目。关于企业的业务范围, 当前大多数人的习惯是从表2的横行看由企业的最终产品构成, 从纵列看由企业的成本项目构成, 而每一种最终产品由若干个基本的成本项目组成。然而, 企业的业务范围客观上只能从表2的纵列来看而不能从横行来看, 因为企业即使改变了最终产品的种类数, 但如果此时没有改变企业的成本项目的种类数, 企业的业务范围实际上没有改变;相反, 企业即使没有改变最终产品的种类数, 但如果企业在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档次中增加了成本项目的种类数, 企业的业务范围实际上就扩大了。因此, 以企业最终产品的种类数作为确定企业其业务范围的标准, 客观上是不正确的做法。表2中的成本项目就是企业的业务范围, 也就是企业各种最终产品成本构成的项目数。

(二) 计算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

现将Xi平均成本在纵列上所分解的各项平均成本c1ji、c2ji、c3ji、c4ji、c5ji、czi作为Xu各项平均成本的计算基准, 使用“技术参数”a1ju、a2ju、a3ju、a4ju、a5ju、a6ju、azu将Xu各项平均成本表达为Xi的对应平均成本。如果Xi某项平均成本为零 (即Xi同该成本项目无关) , 就将对应的Xu该项平均成本设定为计算基准。例如, 如果c4ji=0, 就将对应的Xu该项平均成本c4ju作为其他最终产品该项平均成本的计算基准。

这里先介绍“技术参数” (表2中的所有a) 的确定方法。在表2的成本项目 (5) ~ (7) 当中, 对于任意两种最终产品Xi与Xu来说, 由于它们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使用的技术或技能是完全一样的, 于是它们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的要素密集度 (一般使用资本劳动比表示) 也就完全相等, 从而Xi与Xu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的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就完全取决于平均要素投入量的差异, 而同它们的产量无关。据此, 就可以根据Xi与Xu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的平均要素投入量的关系来确定技术参数a的数值, 并且一旦Xi与Xu的技术设计定型, 技术参数a就是一个不变的常数。例如, Xi在成本项目c52i (j=2) 中挖一个键槽需要10分钟的工时, 而Xu在成本项目c52u中挖一个类似的键槽需要20分钟的工时, 则技术参数a52u=20/10=2。当然, 也可以不按照工时而按照其他要素使用量来确定技术参数的值, 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因为它们的要素密集度是相等的。在表2的成本项目 (3) 与 (4) 当中, 技术参数就更好确定, 可以直接按照Xi与Xu在同一成本项目中原材料或外包中间产品使用量的比例来确定技术参数。在表2的成本项目 (1) 与 (2) 当中, 由于总成本Rj与Mj同产量无关, 它们是预先既定的, 所以这两个成本项目的技术参数就不能像其他成本项目那样来确定。特定的研发创造了最终产品的价值, 特定营销实现了 (也可能提高了) 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有鉴于此, 本文建议这两个成本项目的技术参数按照不同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比例来分摊。例如, 假设R1=10万元 (j=1) , 单位Xi的市场价格pi=1 000元, Xi的产量Yi=100, 单位Xu的市场价格pu=2 000元, Xu的产量Yu=200, 则单位价值Xi或Xu包含的特定研发项目成本为0.2元, 于是a11u=4。

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 a1ju与a2ju会随着产量Yi或Yu的变化而变化;第二, 表2中成本项目 (3) ~ (7) 的技术参数不同于机会成本。对于成本项目 (3) ~ (7) 来说, 一旦产品的设计定型, 技术参数是不变的常数, 它们同产量无关;然而, 在两种产品要素密集度相等的情况下, 某种成本项目的规模报酬递增会使其机会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曾卫锋, 2010) , 因此, 表2中成本项目 (3) ~ (7) 的技术参数并不是机会成本, 这一点读者不能误解。

现在来计算各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表2中的最后一列为在Xi的产量为Yi、Xu的产量为Yu (u≠i, u=1, 2, …, i-1, i+1, …, n) 时各成本项目的总成本, 该成本是企业的一个基础性的财务统计指标。根据表2的分析, 在各种成本项目的总成本、各种最终产品的产量与价格、技术参数等已知的情况下, 便可计算出最终产品Xi各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

某种最终产品的各种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由 (4) - (10) 式计算出来, 将它们相加便得到该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 (4) - (10) 式等号右边的分母相当于以最终产品Xi的产量Yi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同质部分的“当量产量”, 即全部最终产品同质部分的产量通过技术参数a转换成Xi的产量Yi。

(三) 企业规模经济的测度

最终产品Xu的产量由Yu变化到Yu*时, Xu产量Yu的变化率为αu= (Yu*-Yu) /Yu。此时, 从表2的每一行来看, 对于成本项目 (1) 与 (2) 来说, 由各种最终产品构成的总产量或“当量产量”变化率为:

其中a*bju为当量产量发生变化之后的技术参数。对于成本项目 (3) ~ (7) 来说, 由各种最终产品构成的总产量或“当量产量”变化率为:

Xu的平均成本变化率为βuu= (ACu*-ACu) /ACu, 即:

当最终产品Xu的产量变化αu时, 它也会给与其具有同质性的其他最终产品Xv的平均成本带来βuv的变化 (v≠u, v=1, 2, …, u-1, u+1, …, n;β下标的第一个字母表示产量发生变化的最终产品种类, 第二个字母表示平均成本发生变化的最终产品种类) 。βuv的计算公式类似公式 (11) , 只要将 (11) 式中所有字母下标中的u改为v就可以了。

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对于具有同质性的最终产品, 只要其中任意一种最终产品Xu的产量发生了变化而其他条件不变, 就可能引起各成本项目的总成本C3j~C6j和Cz发生变化, 从而使得Xu的平均成本及与其具有同质性的其他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发生变化;当最终产品Xu的产量变化αu时它的平均成本变化βuu, 与其具有同质性的其他最终产品Xv的平均成本变化βuv, 而且相同成本项目的规模经济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因为技术参数不小于零) , 即同质性最终产品相同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2. 对于完全异质的不同最终产品, 其中任意一种最终产品产量的变化只会引起这种产品平均成本的变化, 而不会使得其他完全异质产品的平均成本发生变化, 即完全异质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的变化是完全独立的。

3. 同质性最终产品相同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而完全异质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的变化完全独立, 这体现了企业规模经济表现出来的不是企业业务范围扩张的结果, 而是各种成本项目自身规模增大的结果。

4. 联系表2可见, 企业内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共同表现出各成本项目的规模经济性质;如果企业内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同质部分联合生产的总成本同分别单独生产的成本之和存在差异, 那这种差异属于规模经济的范畴而不是范围经济的范畴;两个完全同质的最终产品在联合生产时只存在图1所示的规模经济属性而不存在所谓的范围经济属性。

5. 当存在规模 (不) 经济效应时, 如果具有同质性的Xi与Xu进行联合生产, 那么Xi的平均成本会随着其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上升) , 但它同时也带动Xu的平均成本下降 (上升) , 从而Xi的平均成本的下降 (上升) 会被“稀释”到Xu当中去。

(四) 企业范围经济的测度

最终产品Xu与Xv单独生产时的总成本Cu与Cv分别为 (b=u, v) :

最终产品Xu与Xv联合生产时的总成本Cu+v为:

联合生产的总成本与单独生产成本之和的差额为:

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 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同质部分之间只会表现出规模经济效应, 而只有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异质部分之间才会表现出范围经济效应。有鉴于此, (14) 式应该分为两种最终产品具有相同成本项目 (同质部分, ΔCe) 与具有不同成本项目 (异质部分, ΔCf) 的两部分, 即ΔC=ΔCe+ΔCf, 其中:

其中k1≤k, m1≤m, r1+r2=r, h1+h2=h, s1+s2=s, g1+g2=g。由于同质部分ΔCe体现出来的是规模经济属性, 而异质部分ΔCf体现出来的则是范围经济属性, 因此, 只有 (16) 式才真正测度了最终产品Xu与Xv联合生产时的范围经济效应。ΔCf小于、等于、大于零, 分别称两种最终产品联合生产存在范围经济效应、范围经济不变、范围不经济效应 (2) 。概括来说, 如果企业最终产品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都不存在外部性, 则企业的范围经济不变, 而这些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表现出范围经济效应, 消极外部性表现出范围不经济效应。因此, 企业的范围经济属性只是企业内不同成本项目之间的外部性的表现;从企业内不同成本项目之间的外部性当中可以分析出企业范围 (不) 经济的来源或原因。

四、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企业多元化可分为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两大类。根据本文的分析, 如果在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中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存在较多的同质性与较少的异质性, 那么企业多元化经营涉及到较多的规模经济属性及较少的范围经济属性。相反, 如果在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中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存在较多的异质性, 甚至不同最终产品之间是完全异质的, 那么非相关多元化所涉及的规模经济属性较少而范围经济属性较多, 甚至仅仅涉及范围经济属性而不涉及规模经济属性。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及许多学者认为相关多元化经营能够充分利用范围经济利益, 而本文的分析表明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涉及较多的规模经济属性及较少的范围经济属性, 这一点似乎同当前许多学者的观点存在较大的不同。本文对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辨析, 就是为了让人们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厘清传统观念的偏差, 为今后下一步更为深入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本文对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辨析以及对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测度方法的探索, 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这对于企业资源专业化或多元化配置的决策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属性, 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完全独立性使得企业的范围经济不变, 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 而消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不经济效应。在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异质部分当中, 它们的成本项目的积极或消极外部性具体如何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或范围不经济效应, 可以运用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知识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同传统观念存在较大差异,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能与有兴趣的读者共同探讨与本文主题相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Jeffrey A.Clark and Paul J.Speaker.Economics of Scale and Scope in Banking:Evidence from a General-ized Translog Cost Func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1994, 33 (2) :3-25.

[2]Alvin J.Silk and Ernst R.Berndt.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of the Global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Service Business[J].NBER Working Paper, no.9965, 2003.

[3]曾卫锋.国际产品内贸易的理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58-59.

[4]曾卫锋.国际经济学 (微观部分, 第2版)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116.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小企业 篇11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迅速增长,作用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从1977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3位,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1996年以来,中国中小企业进口与出口对全部进口与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超过60%和40%。近几年,中小企业出口和进口的年增长率分别保持在30%和25%左右。而大型企业进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10%左右。

尽管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看,中国中小企业还处于逐步发展阶段。

与中国相比,中小企业在日本和韩国等国的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日本中小企业有508.9万家,占企业数的99.7%,从业人员4168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达72.7%,制造业中小企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50.8%,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中小企业共有24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8.3%,占职工总人数的了8%,制造业中小企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5%以上。中小企业在日本和韩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其经济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合作带来商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国际贸易、投资与合作日趋活跃。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将不断加强。

东北亚各国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这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构成看,日本、韩国、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朝鲜处于4个不同层次,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日本拥有丰富的资金和技术,但资源贫乏、劳动力价格高;韩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占有优势,但同样面临资源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资源和劳动力较为丰富,市场空间大,但资金技术方面对外依赖较大;朝鲜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缺乏;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和技术,特别是在俄罗斯,中日韩三国可以在许多领域加强合作与开发。6国经济上的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为各国开展深层次合作奠定基础。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共赢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

进入21世纪,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日韩以及朝、俄、蒙的经贸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进一步加强6国间国际商务合作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成为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

小企业“走出去”

中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鼓励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吸引各国中小企业来华投资。

鼓励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商务部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内将启动境外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决策、商业动作、政府支持”的原则,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形成10个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带动和辐射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境外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

吸引中小企业来华投资

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宏观调控和产业引导,调整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积极吸收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发展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吸引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高的从事中间生产环节的中小企业转移到中国,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发挥外资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在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面临许多问题,今后,在继续吸引外商投资过程中,应重视引进高新技术跨国公司及其配套的中小企业投资,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聚集带;中西部地区受多种因素制约,与东部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国家制定出台《关于吸收外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指导意见》,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等政策措施,鼓励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向中西部地区再投资。

中小企业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

随着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统一进程的加快,对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东北亚地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对外交流不仅能给各国中小企业带来商业机会,还有助于各国中小企业开阔视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与日韩及其他国家中小企业可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结构创新,共同促进东北亚地区中小企业的商务交流与合作,各国政府可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行业协会则可发挥其联系广泛、可提供多种服务的优势,加强各国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支持体系

(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中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走向法治轨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

(2)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政策,改善中小企业的资金供应。

(3)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各类民间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各级政府及外经贸管理部门要将工作重点转到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促进、协调和服务上来。

(4)加强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快捷的外经贸信息服务对中小企业开拓东北亚区域市场和参与国际合作至关重要,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外经贸促进和信息服务措施。

中国中小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

推進国际化经营

(1)发展合作经营,建立战略联盟。为了避免过度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恶化,中小企业应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国际化的合作经营,包括与国内大企业建立网络、联盟和其它战略伙伴关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降低交易成本,还有助于发挥中小企业机制灵活、适合多品种和小批量生产的优势。

(3)采取“小而专、小而精”战略。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是可以集中力量,选择某个细分市场,进行专业化经营,走特色化道路。

(4)重视自有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实施名牌战略。贴牌生产在中小企业中非常普遍,它成为中国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一项重要战略。但从长远来看,贴牌生产只能作为手段,不是最终目标。中小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而要逐步自主开发、自创品牌,在条件允许时,必须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开展以品牌为核心的国际营销,扩大产品市场,拓展发展空间。

总之,中小企业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抓住机遇,实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

民营企业经济合作 篇12

一、从经济税收运行态势看: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彰显强劲动力

(一)民营企业经济税收贡献突出

民营企业税收贡献率稳中有升。2011—2013年,天津民营企业GDP由4 386.9亿元升至6 035.5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由38.8%升至42.0%,从税收贡献来看,税收收入由824.9亿元增至1 037.6亿元,对全市税收贡献率由37.1%升至38.9%,民营企业税收收入系数为0.93,3经济税收间基本协调。

民营企业经济税收快速增长。2011—2013年,民营企业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8.2%,高出全市税收收入增幅2.6个百分点。同时期,民营企业GDP年均现价增速约为19.3%,高出全市经济增速3.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发展良好态势带动税收快速增长。2013年,全市税收收入增长13.8%,其中民营企业税收增幅高达21.3%,对全市税收收入的增收贡献率为56.4%。

(二)民营企业经济税收运行良好

1.在生产领域,工业企业外延扩大生产和内生质量优化增长“双轮驱动”

2011—2013年,工业企业产出规模逐步扩大,增值税计税收入由5 351.6亿元增至6 248.3亿元,年均增长8.1%,产出占全部工业比重接近40%。盈利企业申报利润(国税征管企业)由55.5亿元增至122.2亿元,盈利率由2.4%升至3.5%。民营工业企业实现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协调统一。

2.在需求领域,民营企业投资、出口、消费协同增长

民营企业投资活跃。2012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 846亿元,占全市总投资的58%。2011—2013年增值税申报数据显示,民营企业购入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可抵扣进项税由25.9亿元升至33.4亿元,年均增长17.5%,分别超过国有、外资企业投资增幅6.1%和4.7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出口增势强劲。2011—2013年,民营企业外贸出口由71.6亿美元升至93.3亿美元,年均增长20%,高于全市外贸出口9.3%的年均增幅。同时期,民营企业出口退税由51.6亿元升至62.5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5.5%。

民营商业企业统领半壁江山。超过六成的商业销售4和增值税来自于民营企业。2013年,商业计税销售额为17 791亿元,占全市商业的63%;缴纳增值税101亿元,占全市商业的60.7%。

(三)民营企业涉足行业分布广泛

按流转税划分,以缴纳增值税为主的民营工商企业2013年计税销售额24 039亿元,占全市工商企业销售额的54.2%。在36个主要工商行业中,21个行业中的民营企业在天津市场占有率超过50%。在第二产业中,纺织、皮革、家具、文体用品等轻工业更是以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占有绝对统领地位。

(四)民营企业产业布局日趋优化

高端产业收入比重提高,工业产业层级不断提升。天津市大力优化工业布局,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工业结构趋于高端高质化。2011—2013年,代表工业产业升级程度的民营企业产业层级系数1不断攀升(按工业增值税计税收入计算),由182.7%升至187.9%,说明工业产业结构布局趋于优化。其中,代表工业发展综合发展水平的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占比由47.7%升至51.0%;而冶金、非金属矿产品、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值税比重由30.4%降至25.0%。

(五)民营企业生产效率稳步提升

经济发展不仅仅依靠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投入增加来带动,科技水平提高、管理能力提升、资源合理配置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要素生产率2是国内外公认的反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能力的生产率指标。天津市民营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稳步上升态势,由7.51升至7.85。3由于技术能力、管理水平、资源配置效率逐步提高因素带动民营企业产出三年年均增长2.24%。

(六)民营企业税源整体质量提高

税源质量是企业经营运行效果的综合体现。通过民营企业税源质量评价,可以从宏观上判断民营企业的基本运营状况和发展趋势。国税征管工商民营企业财务申报数据定量分析4结果显示,在2011—2013年间,2013年民营企业工业企业税源质量最好,达到93.4分。其中,核心指标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分别得分46.4分、35.5分,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民营企业的盈利状况和成长能力均较往年有所提高。

二、从省际间经济税收比较来看:天津民营企业存在差距,整体发展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一)民营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2013年,天津民营企业GDP占全市比重为42%,而全国民营企业比重为60%。与民营企业最为发达的浙江省相比,对地区整体生产总值、出口、税收的贡献分别有18、43.4、19.1个百分点的差距。与其他直辖市以及广东、浙江省相比,天津民营企业国税收入规模与税收贡献排位相对靠后,收入规模位列第5位,对国税全部税收收入的贡献位列第4位。

(二)民营企业分布相对集中于低附加值行业

按产业划分,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分布在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建筑、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轻工行业,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增值空间较小,产业集群层次不高。而电气机械、计算机通讯设备、汽车制造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高附加值行业则主要集中在国有和外资企业。按在税务部门登记的民营纳税人统计,商业纳税人高达14.2万户,占全部企业的45%;轻工业企业1.9万户;高耗能等限制性产业企业0.5万户。

(三)民营企业运营状况存在隐忧

国税工业企业财务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民营企业运营能力有所下滑,创税贡献率逐年走低。与国企、外资企业比较,民企的盈利能力为1.34%,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利润率分别为1.72%、7.03%。此外,民营企业自有资本金使用率为34.8%,明显低于外资企业(45.6%)。资产负债率较高,达到65.2%,企业财务风险加大,融资成本较高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三、从经济税收未来发展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提供便利纳税服务

(一)进一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继续利用天津市科技、人才、资金、服务、政策等柔性资源优势,充分依托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发达的流通网络,为民营企业打造竞争充分、贸易自由、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运行规范、监管透明高效的市场经济体系。可以借鉴温州、苏南、晋江、深圳、上海等先进区域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经验,全面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二)进一步消除投资贸易壁垒

继续清除不平等的差别性准入条件,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鼓励和支持民企与国企合作,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增强企业活力;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嫁接改造,扩大企业规模实力。

(三)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继续落实税收产业优惠政策,确保政策实施到位准确,发挥政策支持鼓励产业发展效应;积极贯彻对特定纳税群体企业的减税政策,减少企业纳税负担;稳步推进营改增改革,完善增值税税制,支持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升服务手段和技术水平,简化审批流程,精简办税事项,提供简捷、便利服务。

摘要: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天津民营企业为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做出突出贡献。税收是经济运行的成果体现。从税收的角度来分析天津市民营企业发展总体状况,反映与其他省市之间的差距,有助于寻找推动民营企业运行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着力点,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提升民营企业运行质量,增强天津经济发展活力和综合实力。

上一篇:加热器泄漏原因分析下一篇:智能停车场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