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民营企业

2024-10-12

县域民营企业(精选12篇)

县域民营企业 篇1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县域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县域民营企业由于数量多和分布面广、在技术创新方面更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因此在满足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扩大就业、维持社会稳定、活跃经济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中小企业贷款仅占总额的22% ,占新增贷款额的16. 9% ,而信贷利率水平则在12% ~ 18% ,融资成本达到融资额度的10% 以上。县域民营企业在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提供就业岗位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从银行得到的贷款比例只能占到全国贷款总额的五分之一,可见,县域民营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的困难。

2 县域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2. 1 融资渠道不畅

由于规模等自身因素限制,县域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方面的突出特点表现为 “小、频、急、快” 等特征,但从银行信贷角度考虑,一般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民营企业的贷款缺乏动力,主要因素归结于该类企业的信贷业务无论从质量与数量上都与国有大型企业业务有一定差距,因此,县域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大部分是由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予以满足,所以,县域民营企业在融资供给方面缺乏丰富的银行融资资源。另外,县域民营企业也有部分融资渠道是依靠民间借贷,但是民间自发的借贷往往利率较高,且借贷不规范并缺乏相应的管制,国家一直也未将民间借贷纳入我国的金融体系之中,因此民间借贷的方式较为粗放,且风险较高。而资本市场使县域民营企业无望从直接融资渠道上筹集资金。在资本市场上,国家实行核准制和额度管理的方式,重点支持国企的改制和融资,较高的融资门槛,只有极少数大型民营企业有能力在该市场内融资,而适合大多数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地方性资本市场暂未开放,因而县域民营企业从直接融资渠道获得的资金也极为有限。

2. 2 融资体制不健全导致融资范围受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集约化经营管理,该模式在经营绩效上能够集中充足的信贷资源满足高端客户的信贷需求而满足银行自身的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对县域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从而弱化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与此同时,银行内部贷款激励机制不够科学与完善。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银行信贷的道德风险,往往实行较为严苛的贷款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信贷业务做到 “零风险”,对于银行信贷人员 “尽职免责”有较高且无法 “落地”的实施标准,因此,对于任何原因造成的贷款逾期一律实行 “谁放谁收回”的责任制度,一旦发生风险,该项信贷业务的信贷人员将会承担撤、降、停职收贷或以薪抵贷的管理办法。由于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损伤了基层信贷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工作主动性,对于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产生 “惜贷”、“惧贷”的状况。

2. 3 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县域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报表账册不全、财务管理水平低、信息披露意识差,在信贷市场上的县域民营企业作为信贷资金的实际需求者与使用者,在信贷资金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及风险与收益水平等方面掌握着商业银行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商业银行为了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必然减少对县域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供给,这也是县域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一些县域民营企业并未真正形成良好的理念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多数县域民营企业没有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财务方面,大部分的县域民营企业财务数据缺失、失真; 在生产经营方面,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经营粗放,甚至有些企业为了完成原始积累而不择手段,造成信用等级低下。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难以从一般渠道获取所需企业的真实信息,信用等级难易评判,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对这样的企业开展信贷业务。所以,商业银行为降低贷款风险,就减少对该类企业的信贷业务。

2. 4 担保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县域民营企业在组织结构上一般都为家族式企业,其资本结构单一,难以从外界取得担保。由于担保体系的不完善,商业银行为了降低风险权重,纷纷降低该类企业的信用贷款比重,增加质押、抵押和担保贷款的比例。但是,由于该类企业难以提供足额价值的担保物,也不能提供符合银行要求的担保人,因此融资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国内专业的担保业务市场还不成熟且为县域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机构少,并存在部门垄断,进而导致县域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

3 完善县域民营企业融资体系的对策

3. 1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

一方面,发展适应县域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并完善其融资渠道。发展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使其成为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同时,国家应从现有政策性银行( 如农业发展银行) 派生出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的贷款部门,并通过立法强制,保证政策性银行对县域民营企业的融资比例,同时,在立法层面上加强规范民间借贷,放宽对民间借贷的管制,鼓励民间存量资本顺畅流入民营企业,对民间借贷活动进行有效引导,使民间金融借贷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定位于服务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的民营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完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机制,调整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同时,建立商业银行科学的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制定合理的奖惩办法,纠正当前只罚不奖、重罚轻奖的信贷考核方式,提高银行信贷人员营销积极性。

3. 2 建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

首先,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建立与健全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运用国家政策法规等方法来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从制度上缓解县域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其次,建立一个权威的非公有制企业管理机构,由该机构贯彻有关非公有制企业的政策法规并为其提供包括贷款担保、信息、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最后,建立一个完善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以减少与分散金融机构该类企业的信贷风险,鼓励其向县域民营企业贷款。

3. 3 加强企业与银行系统的信息沟通

可先在民营经济发展领先地区建立县域民营企业信息库。通过互联网和金融机构的管理信息系统共同实现。将县域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注册资本、运营状况、财务报表等信息网络化,并根据企业各项目变动情况及时更新。该信息可由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录入,但必须通过工商、税务等部门核准并受其监督,以确保录入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通过逐步发展,使其发展成为全国统一标准的信息库。这样便保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真实的企业相关信息。

3. 4 设立融资担保资金

根据县域民营企业担保难的实际情况,需要建立多种组织形式参与、多种资金来源、多层次结构的融资担保体系。一是由政府出资组建县域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在社会贷款担保机制尚未建立健全时,首先启动国家政策性担保尤为紧要,应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安排出一定的比例,成立国家贷款担保基金,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确立其非营利性质,规范运作方式,并建立和完善其政策性担保的风险补偿机制,以扶持民营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法律的有效保护,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进入担保业,设立各种形式的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县域民营企业融资提供商业性担保。三是由政府出资组建再担保机构,为商业性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以此支持和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积极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摘要:在我国,县域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上升,数量众多的县域民营企业在扩大就业、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社会信用环境还不成熟,县域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时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表现为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等问题。文章对此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县域民营企业,融资,融资渠道

县域民营企业 篇2

县联社: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进入L型轨道,再加上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出现了经济“三期叠加”大背景,民营实体经济出现两极分化,县域企业由于规模、生产技术、管理手段、资金运用等多方面低于国家标准行业水平,造成悲观气氛浓厚,同时也出现了“隐形不良”和“僵尸企业”,尤其是“僵尸企业”长期占用资金等资源却难以产生效益,对我部“三个月欠息压降、利息收入和到期收回率”等各项任务产生较大影响,在社会上产生民间借贷纠纷、司法冻结、恶意逃废、联手欺诈等种种现象,对联社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产生较大障碍,同时也带来较多社会负面影响。为此,我部集中力量对我部涉及贷款的家企业进行摸底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企业各项分类情况

公司业务部月贷款余额万元,笔数笔,企业家。

按照行业分类:

1、棉纺类企业贷款万元,笔数笔;

2、电子科技类贷款万元,笔数笔;

3、涉农加工类贷款万元,笔数笔;

4、制造业及酒店其他类贷款万元,笔数笔。

按结息方式分类:

1、能够按月结息的户数户,占总户数%,金额万元,占总贷款余额%;

2、不能及时按月结息(使用保证金或注入资金)或长期欠息的户数户,占总户数%,金额万元,占总贷款余额%。(9月日企业欠息清册显示:欠息笔数笔,欠息金额万元,欠息 万元)

按目前摸底调查生产情况分类:

1、目前正常生产家企业,贷款金额万元;

2、半生产企业家,贷款金额万元;

3、停产企业家,贷款金额万元,(其中停产企业涉及棉纺企业家,占企业户数%,占棉纺企业家的%,贷款金额万元,占棉纺行业贷款%。)

二、根据目前现状,我部对准县域企业分析目前成因:

1、国家经济形势硬着陆,造成部分行业持续走弱,我县大

部分企业属于基础低附加值、科技含量较低的行业,前期组建资金来源部分属于民间借贷,中期商业银行压、抽、限贷,造成资金成本进一步上升,每月生产利润不足付息(银行利息、借贷利息等),最近形势随平稳,但应收账款不断增长(坏账、死帐一般占50%以上),企业自身流资极其短缺,造成部分企业不愿或不能结息。

2、成本逐年增大:

1、大部分企业以前可以赊账购买原材料,目前必须现金付款购买原料;

2、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增长,工人工资、水电费和税费也不断增长,企业利润走窄,支出压力不堪重负;

3、隐形成本也不断增大,企业前期投资购买的机器设备,由于经济增速和换代速度增速,机器购置后摊销加速。

3、由于我县企业前期办理互保和联保的贷款较多,多数企

业根据自身利益考虑,变相逃避债务,个人和企业信誉变差,联手不结息,到期贷款债务听之任之,没有主动结息、还款意愿。一家不结息,互保、联保的企业也开始不再配合银行工作,只能贷款不能还款。

三、“僵尸企业”分类及说明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具有“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以及绑架勒索性的特征。目前,“僵尸企业”还没有一致的认定标准。我们从“僵尸企业”的特性入手,归纳出认定标准的3个层面:企业生产经营持续不景气、融资风险高、外部依赖性强,凡符合以上3项的贷款企业,本文即将其归为“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基本情况:

1、是以贷款质量差、产值利润下降、处于停歇业等为主要特征。

2、是行业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制造业占比超七成。

3、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

“僵尸企业”融资状况及影响:

1、“僵尸企业”占用信贷资源却不产生对应效益,贷款质量差,信贷风险高。

2、是从民间借贷看,不少企业涉足民间借贷,加剧经营困难和信贷风险。

3、这些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属于限制性行业、不良贷款比例高、以贷还贷的特性明显,易形成恶性循环,资产负债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

4、是从影响程度看,不利于公司部存量盘活、结构调整,易引发社会问题。

所以从僵尸企业界定和入手化解目前存在的风险是关键所在,解决这些企业对我社带来风险,也就能够平稳渡过国家“三期叠加”经济困难时期,目前界定了家企业为“僵尸企业”(附表2),涉及贷款万元。

这些企业长期欠息,无还款意愿,资产抵押他处,部分账户遭到起诉冻结,长期停产或已承包他人生产,如能及时化解这些僵尸企业,其他风险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四、公司部工作措施

公司部对企业欠息和生产不正常的现象作出多种积极措施,等待企业自主转型和国家经济形势转暖。就目前公司部应对措施:

1、系统性风险排查和信贷资金流向管控并举。

公司部加大了对困难企业、问题企业的排查力度,加强对到期 贷款跟踪监测,提前介入、帮扶,与企业共商对策,尽可能做到风险调查无盲点。同时,主动引导信贷投向,优化客户结构,并加大对贷款资金流向的监管,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企业经营,防止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开发、股市期货,或通过不同渠道进入民间借贷等。

2、是贷款续贷和维持授信降解信贷风险。

通过资金池的手段进行贷款到期还款化解风险,在企业贷款到 期前,公司部提前开展企业贷款手续审查、审批,根据客户还本付息能力、抵押资产期限情况,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转贷或借新还旧,逐步降解、缓释风险。

3、是追加担保和转换债务强化还款来源。

强化第二还款来源管理,对于部分企业暂时没有现金流量,无法 压缩贷款本息的客户,各银行通过变更或追加抵质押担保、转换债务主体等方式降低贷款的整体风险。

4、是利用利率杠杆机制和降低利率减轻企业还贷压力。在三个月压降任务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利用抵、质押利率低于担保贷款利率,自动扣划利率优惠和账户流水存款等措施,使部分企业老板算经济账,主动按月。

5、是资产重组和资产转让等多方式盘活不良资产。对于确已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回收的、事实上形成了不良的“僵尸企业”贷款,公司部积极通过资产重组、资产转让、抵押拍卖等方式盘活不良资产。不断提高优质企业主动代偿或重组“僵尸企业”的意愿,把不良贷款资产转化为优质贷款资产,既降低了隐形不良贷款规模,新增贷款质量也得以保证。

县域规模企业融资问题探析 篇3

摘要在当今社会,资金紧、融资难是长期以来制约县域规模以上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县域规模企业融资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县域规模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方式单一,直接外源融资难的问题,进而从企业自身、金融机构、社会环境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善规模企业融资状况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规模企业资金融资

一、县域规模企业的融资状况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不能筹集所需资金,企业的各项计划就不能进行,正常生产经营也受影响。因此,融资是其运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一个县城而言,其规模以上企业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但资金紧、融资难是制约其规模以上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了解县域规模以上企业的融资状况,本文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县域规模以上企业融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这些企业融资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规模企业获取银行贷款难

规模以上企业虽然较小企业在融资上具有诸多的优势,但贷款难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商业银行的贷款准入关口多,利率高、贷款额度难以满足需要;政策性银行利率低、贷款额度较大,但准入环节多、贷款手续比较繁杂。同时,企业普遍对贷款担保比较头疼,贷款担保比较困难;一家企业在几家银行同时贷款,企业资产是有限的,从而贷款抵押难度较大。

2.规模企业融资方式单一

县域规模以上企业融资主要靠银行贷款和上级拨款,除部分企业依靠股份筹集、职工集资等方式外,其他多数企业很少运用其他正规的融资方式。

3.规模企业获得直接外源融资难

大型企业的直接外源融资主要是通过发行股票的股权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的债券融资。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县域规模企业都还没有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融资。从股权融资来说,上市的门槛太高,大多数规模企业没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解决急需的资金。从债券融资来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而且债券发行额度的要求较高,因此县域规模企业几乎没有进行过债券融资。

二、规模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自身方面:企业产业结构单一;融资信用不高

县域规模企业大多集中在传统产业,一些规模企业产业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以科技及高新产业为动力支撑的规模企业数量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放贷热情和信心 。

另外,县域规模企业在信用评级中资信等级普遍不高,信息披露意识差。一些企业的财务体制还不是很完善,部分企业甚至通过各种方法逃避银行债务。信用较差的企业不仅自身难以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也影响了企业的信誉以及银行对企业信用评级,更加恶化了企业的贷款环境,使企业得到信贷资金支持的难度提高。

2.金融机构方面:服务能力不强;信贷制度过严

由于金融机构受自身监管要求和贷款条件限制,金融机构对规模以上企业的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一些金融机构考虑自身不良贷款率等问题从而拒绝为县域规模以上企业提供服务和贷款。规模以上企业的业务也就受到金融机构的制约从而不能有效开展。

此外,金融机构在贷款上一般都实行“三岗”分离政策,即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并严格制定了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贷款增加了难度。

3.社会环境方面:信用评判客观性不足;担保中介不完善

贷款银行了解企业信用状况渠道较少,准确及时了解企业投资经营、盈利、对外担保、财产抵押情况难度较大,对企业超能力担保和资产重复抵押不能有效防范。企业资信信息获取较难,客观上也影响银行贷款积极性。

另一方面,县域担保中介机构刚刚起步,还未形成一定规模的担保中间体系,规模以上企业很难通过信用担保的中介机构进行担保贷款。

三、改善县域规模企业融资状况的对策建议

1.企业应提高自身素质,健全财务信息

县域企业应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管理模式,重视生产和科技的力量,使企业保持活力并不断发展,同时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

在财务方面,县域企业首先要健全自身的财务制度,树立良好的财务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借贷信誉。 二是要真实准确地呈报企业的财务信息,及时披露资产负债利润状况。三是要利用好银行提供的结算体系,规范资金运作和周转,将合作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便利发挥到最大化。

2.金融机构应该发挥其融资主渠道的作用,支持规模企业的发展

银行在贷款观念方面,应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要摘掉放贷时的有色眼镜,以平等的法人关系、契约关系来对待与县域企业的信用关系;二是银行应该区分对待县域企业,对那些有技术、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银行应该大胆放贷;三要纠正县域企业在贷款抵押等方面的不公正待遇,县域企业也应当享有跟国有企业相同的贷款抵押待遇的权利;四在对贷款审批和管理上,银行应对县域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也应当一视同仁,不应该对县域企业的贷款挑三拣四或者不予批准。在抵押贷款手续的办理中,应降低费用,适当延长各种评估的有效期限。

3.政府應该出台支持规模企业发展的导向政策

在规模企业发展的现阶段,资金的获取同样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资金、政策、法律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由于政府的资金支持相对于数量较多的规模企业来说是有限的,因此,在多个层面的支持和引导中政策的支持成为非常关键的一步,出台有利于规模企业发展的导向政策,营造有利的外部融资环境是创建规模企业制度保障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翁振荣.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对浙江嘉兴市企业的调查.开放导报.2007(03).

[2]白贻民.浅析私募股权融资的退出机制.商情.2009(09).

[3]任淑华.新时期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商业文化.2011(05).

县域民营企业 篇4

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8%, 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约占GDP60%, 上缴税收约占总额50%, 提供了75%以上就业, 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然而中小企业因规模小、资源有限等原因, 易受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发展面临约束。

目前, 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研究较少。孙永正 (2007) 通过对五市企业调查, 得出中小企业对发展环境的满意度总体一般, 部分偏低的结论。Nelson、Winter (1982) 揭示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战略、资源与环境的互动演化与匹配规律。已有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但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环境范畴没有包含宏观政策、宏观经济、市场等因素;二是没有细分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对环境的评价。本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 分析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对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 据此提出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建议。

一、样本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通过随机抽样法, 本研究选择江苏省, 于2012年7月对345家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 中型企业占28.6%, 其余为小型企业。

样本企业的成立时间、规模、性质、组织形式及生产经营情况如下。

1. 2000年以后, 中小企业数目增长很快。87.8%的中小企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

2.中小企业规模减小。90年代中期以后, 企业平均注册资本、职工人数减少。在发展过程中, 对产品技术、质量等日益重视, 高管人数占比下降, 小企业致力于打造精干有效的组织制度。

3.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 以有限责任制为主。国有企业2家;集体企业5家;私营企业占85.1%;“三资”企业24家, 占10.5%;还有4家联营企业。组织形式上, 85.1%企业为有限责任制, 股份制企业占7.2%, 股份合作制占2.2%, 合伙制占0.5%。 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大多是传统制造业, 发展稳定。

4.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在样本企业中, 产销率达99.49%, 盈利能力较强。总资产利润率为6.14%, 净资产利润率达20.04%。大多数企业认为其产品在市场中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占有率小, 只有少数几家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高端水平。

二、中小企业对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的评价

为了解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问卷中设计了相应问题, 其中, 政策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税收、 金融和劳动用工政策等, 宏观经济环境包括物价、汇率和竞争程度等。

回答“对企业影响最大的政策”的230家企业中, 66家认为税收, 65家认为金融, 46家认为劳动用工, 38家认为产业, 6家认为法律政策, 两家认为所有政策都有影响。

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纺织类企业影响较大。机械、 建材等行业普遍认为政策环境较宽松;纺织类企业受国家产业、出口退税、劳动用工、环保等影响较大。不少企业表示税负重, 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难以上涨, 利润空间缩小, 税收占利润比例上升。劳动用工方面, 劳动力市场中熟练技术工走向卖方市场, 新的劳动用工政策使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两方面引起工资水平上涨、企业为职工办理的社会保障支出增加。

对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的评价中, 163家企业对此作出了回答。两家认为非常有利, 16家认为有利, 83家认为一般, 56家认为不利, 6家认为非常不利。当问到“对企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时, 有230家企业做出了回答, 其中有113家企业认为物价水平, 16家认为汇率, 67家认为竞争程度, 28家认为影响利率, 6家企业认为没有影响。物价上涨触动了不少企业, 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使出口企业感到压力较大。利率方面, 大多数企业认为能接受现在的利率水平。

三、中小企业对发展要素的评价

资金、人才、技术、市场、政府支持和产权保护等要素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从对样本企业“影响企业发展的要素”的调查结果看, 资金被认为影响最大, 其次是市场和人才, 再次是技术、政府支持和产权保护。同时, 大多数企业对技术和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查显示, 关于“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投资占总投入的比例”, 55.8%企业在5%以下, 以致大多数企业产品处于国内中端市场。另外, 民营为主的中小企业认为, 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很少, 这显示了当地政府的政策意图之一。

为进一步考察中小企业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 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本文将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环境因素和要素列表 (略) , 将以上影响程度为很大、有影响、影响很小和没有影响, 分别记分为5、3、1、0;对其分别计分, 计算均值和标准差。从统计指标看, 人才、市场、 技术和政府支持对企业成长有较大的影响;其中, 市场环境的均值超过5, 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严重影响;此外, 企业规模、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资金利息成本的均值在4.0以上, 表示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而企业的所有制和企业组织形式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很小。

四、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综上, 宏观政策方面, 税收和劳动用工政策近年来对企业影响较大, 其次是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宏观环境方面, 物价上涨已对企业产生了一定影响, 人民币升值和利率上调对出口企业和竞争充分行业影响较大;资金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扶持有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小企业已成为政策重点。目前, 这类政策越来越重视扶持处于生命周期早期阶段的高新技术小企业, 努力挖掘这类企业的发展潜力。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等手段来推动新型科技企业的创业和成长, 具体主要涉及资金支持、管理支持和经营环境支持三个方面。管理支持则主要集中在培训和咨询服务方面。还通过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提供税收优惠和在全球市场范围保护知识产权等手段, 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摘要: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江苏省县域中小企业的实地抽样调查数据, 实证分析中小企业对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的评价, 并分析中小企业对资金、人才、技术、市场、政府支持和产权保护这些发展要素的评价, 得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宏观政策,经济环境,评价

参考文献

[1]欧新黔.就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答记者问[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 2008-09-23.

[2]宝贡敏.转型时期企业生存发展环境进化与企业成长战略演变[J].中国软科学, 2004, (12) .

[3]孙永正.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满意度实证分析——以上海、苏州、温州、无锡、常州五市为例[J].学术交流, 2007, (12) .

[4]Nelson RR, Winter S.1982.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县域国有企业融资经营调研报告 篇5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按照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同时,总书记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进一步解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推动县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献计献策,2018年4月初,我先后与县公司、县公司、县公司、县司等县属国有重点企业的财务会计、经营管理层交流,以及县国资办的统计数据查询,对县属国有企业的运行现状和融资状况进行了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县属国有企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户数:截至2017年12月末,县属国有企业纳入国资统计共有24户,从业人员675人。主要涉及市政基础设施、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房产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供水、文化旅游、融资平台、和金融担保服务等行业。分为功能要素类、市场竞争类、公共服务类三类。

(二)资产状况:2017年末,县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14.45 亿元,比上年增加19.93 亿元,增幅10.25%。增幅较大的主要是路桥公司、旅投公司、公司等国有企业。其中,公司资产比上年增加了5.5亿元。县属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7920.83万元,较上年多亏损6838.72万元。长期借款(金 融机构贷款)余额58.52亿元。资产负债率较高,县属国有企业普遍亏损。经营业绩不理想,抗风险能力很差。

(三)市场经营方向:公司的主要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目前,无新的开发项目。旅投公司主要是旅游开发、建设及旅游文化经营;兴公司主要承接市政设施、医疗卫生、教育设施等政府公益类基础设施建设;桥公司主要是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承担了县上的主要融资任务;鹏公司和聚公司主要作为融资平台。从以上几家县属重点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向看,我县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很弱。

二、存在的不足。

(一)企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1.部分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较差。如公司的门市,几年前公开竞租失败,给商家和企业都带来损失。公司储备的土地,近四成闲置,部分土地抵押给银行。已转让给入园企业的土地款长期无法收回。无法实现资产有效经营,未能及时形成企业的经营收益。诸如此类资产管理的问题,导致企业在资产经营收益方面长期亏损。

2.优质经营性资产比重低,资本结构不合理。部分企业资产中,政府投资的办公楼、土地等非经营性资产占比较大,此类资产不具备资产经营和银企合作的担保抵押条件,不能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企业实收资本构成看,企业自身盈利能力不强,自我积累过低。企业实收资本总额达20.07亿元,其 中国有资本20.07亿元,占比100%。企业自有资金非常有限,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普遍缺乏流动资金和后续发展资金。

(二)企业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存在政企混合管理的现象。部分县属国有企业是依托主管部门业务成立,主管部门实际对企业具有控制权。部分企业人员、财务与主管部门重叠混合,如公司、公司、大桥公司。二是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层班子配备不齐等问题,造成企业存在经营管理、决策议事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三)企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企业流动资金困难,负债率偏高。2017年末,县属国有企业银行贷款余额为58.52亿元,资产负债率平均达到63.96%,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生产发展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较高的负债率,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二是企业资产收益率普遍较低。县属国有重点企业的公司、鼎公司、开发公司、大桥公司等企业大部分属于承担政府融资、市政设施、住房保障、工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职能的企业,因业务的特殊性,造成其低盈利性甚至亏损的特点。除收到中央补助资金和有限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外,大部分资金只能通过企业自筹或银行贷款取得,还贷压力大,影响企业效益。三是企业在引进人才用人机制上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大多数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和任用仍按照行政干部任用的模式和程序进行。

三、几点建议。

以不断增强县属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为目标,坚持政企分开,优化资产、合理重组,突出主业、做优做强,管理提升、转型增效,加快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一)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市场化经营机制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企业组织、管理、考核等规章制度,提高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一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董事会建设,配齐董事会人员,依法落实董事会职权,完善董事会议事规则,不断提高董事会决策水平。创新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机制,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选拔机制,逐步减少行政任命管理人员,加大市场化选聘和管理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完善国有企业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对市场化聘任的企业管理人员,研究建立市场化薪酬协商机制,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风险和责任来确定薪酬水平。(二)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推进国企整合重组。

县域民营企业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还能促进了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是指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劳动者为主体,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县域为范围,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为主题,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行政性区域经济。

(二)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1)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就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经济部门依据本区域、部门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分析和估量而制定出来的指导经济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实施途径。经济发展战略从所涉及的范围又分为: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中观经济发展战略和微观经济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属于中观经济发展战略,是根据县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县域在所属的经济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在较长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而进行的具有全局性、综合性的谋划。(2)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出发,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各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各因素、条件等进行分析,研究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采取全局性、综合性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一)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发展。在此发展目标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教育、卫生、医疗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得到了全面发展,产值增幅较大;人均收入得到了提高,就业人口数量增加,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从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范围来看,仍然处于不利地位,表现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等。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1)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主体不明确。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过于依赖各级政府的扶持和干预,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较弱;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相脱节,经济发展的促进性较弱。(2)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特别是传统农业比重较高,工业和商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层次不合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于长期受重传统重农轻商思想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忽视了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3)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小,城镇化发展落后,经济结构单一。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城镇密度和面积小,城镇化水平低,规模经济效应得不到发挥,经济力量薄弱,城镇经济的辐射功能差,经济发展较慢。

三、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一)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1)明确经济发展主体原则。明确县域经济的发展主体,才能发展县域经济。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劳动者。认真处理好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与县域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的关系,才能有效调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2)实施工业化导向原则。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受到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技术相对落后,工业化程度低。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努力改变生产技术,使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化发展,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现状。(3)发展特色,突出特色原则。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相对特殊,其县域内资源、文化等相对特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要从特色出发,体现经济的特色优越性和特色潜力,以特色作为出发点,打造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4)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中,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中心城市与农村等发展的关系,发展县城、乡镇的经济辐射作用,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5)构建循环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原则。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丰富。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积极构建循环经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1)确定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县域经济发展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和保障,但是与其他县域相比,其素质技能较低。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推行中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等,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实现传统农业化向现代工业化的转变。(2)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特色经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必然要求突出特色,强调特色,以特色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利用优势资源,不断开拓创新,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业、特色文化产业等,全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3)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立文明的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4)政府及职能部门健全市场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全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属于行政性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政府及职能部门运用有效的政策和法规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扶持和宏观调控,建立县域经济服务性的政府,健全市场机制,合理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战略的统筹和指导。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不仅能调动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 廖乐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策略探析 篇7

一、当前发展县域民营经济的机遇

1.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机遇。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发展与世界步伐的衔接越来越紧密,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世界经济一体化给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不仅为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为县域民营经济的壮大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人力资源保障。当前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深度逐步增加,经济成为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但是这些内容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为此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县域民营经济应如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国家政策上的突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政策对县域民营经济的支持越来越完善,政策的科学新和合理性不断显现。自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限制越来越少,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越来越完善,而且这些政策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大。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民营经济的支撑政策也更加细致,具体到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也更具操作新和可行性。目前国家制定了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详细政策,并在这些政策执行过程中给予高度的重视。因此,就县域民营积极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国家政策对于它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利用好国家政策对县域民营经济的支持是当前县域民营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

3.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经济结构成绩。这项战略的实施首先从国有经济开始。当前一些国有大型企业政策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淘汰一些落后产能,但是这需要在短时间内有一个适应期,一些产能还无法直接退出市场。因此这需要民营经济,尤其是县域民营经济发挥中间作用,承接国有经济转型造成的短暂市场空白期。这对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他们的发展和完善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成为影响和导致他们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发挥了经济政策作用。

二、当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民营经济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中国县域民营经济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这与这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历程存在很大关系。中国县域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多为地方中小企业,有的甚至直接是家庭作坊转化而来,虽然经济长期生存, 积累了相关的竞争经验。但是在企业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没有科学的管理理念支撑,无法实现企业管理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对企业管理措施和具体技术的应用不够熟练。 企业管理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贡献率不高等现象在中国县域民营经济中大量存在。据江苏省中小企业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江苏省在县级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为120 356家,其中新增8 062家,破产或者倒闭10 632家。造成这些中小企业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管理方面的漏洞长期存在给其他方面的健全和发展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2.县域民营经济的创新水平不高。当前,县域民营经济的创新实力不足,创新驱动力对企业发展的贡献不大,是造成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在这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和障碍也为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不良影响。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创新驱动力不足主要表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个方面。目前县域民营经济的所从属的经济部门大多是简单的加工制造业,这些技术门槛较低,适合大量复制和重复操作。技术含量较低,而且技术创新的潜力不大。因此这些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市场竞争力较低。这种企业经营模式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而且也非常不利于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实现。以此,县域民营经济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下大力气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

3.人力资源工作不力。随着中国经济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程度不断加深,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加强,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为此目前很多现代大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都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为自己的发展准备了一直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但是目前中国县域民营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同时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人力资源工作的不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激励机制不合理,无法激发现有人才的最大潜力;二是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不合理,没有从烦琐的人事工作中解放出来。其中,县域民营经济激励机制的不科学给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人为因素对激励措施的干扰较大,无法正确地体现效率与报酬的正确关系。

三、推动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策略

县域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成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县域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不但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影响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为此应当针对当前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改造县域民营经济企业管理工作。当前,中国县域民营经济发展道路上的第一障碍就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企业生产和管理效率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生产要素的潜力不能通过管理环节释放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的滞后性。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为,企业管理应当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在管理中应当以员工为中心开展工作,提供服务式的管理[3]。在为员工服好务的情况下使他们轻松自如,主动能动地投入到工作当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员工的这种工作状态是对企业发展最为有利的。但是这种工作状态是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刺激下产生的。为此县域民营经济中的中小企业首先要改造和提升自己的管理理念,树立以员工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加强和提升管理效率,制定管理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成果,为整个企业管理提供有力的借鉴。提升这些企业的管理水平仅靠管理理念的创新还不足以支撑局面,同时还要在管理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创新上投入相关的人力物力资源,建立一套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管理模式。

2.提升县域民营经济的创新水平。创新是未来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最基本保障,提升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首先要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入手,不断加强他们在创新工作中的人才动力支持。提升县域民营经济的创新水平首先要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开始,当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技术含量不高,产业机构不合理,由此造成创新前景不乐观。为此,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协调科研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科技成果转化关系,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实力提升。同时还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主动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还要在不断增强科技实力的基础上,实现科技创新战略。总之,增强企业创新实力和创新水平是促进当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质量的一项关键基础。

3.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县域经济人才队伍。人力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前县域经济在各方面发展中遭遇的严重瓶颈主要来自于人力资源工作的乏力。为此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当前县域经济应当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应当注重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开始,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确保他们在工作中能过最大程度的发挥潜力,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另外,还要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探索人力资源外包工作,将企业主要精力放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方面,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舒城县域经济内的企业发展 篇8

关键词:舒城县,县域经济,企业发展

2008年的假期,笔者有幸能和队友们深入安徽省舒城县经济开发区,用年轻的思维去追赶企业发展的步伐。以点盖面,同高层对话,发现“走出去”是这些企业的共同道路和目标。几年的时间里,舒城民营企业在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中逐渐放眼全球,从打拼国内市场上升到拓展海外市场,从利用县域资源到利用国内外资源,已形成安徽经济的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大章节,但这其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于是,我们就此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位于安徽省六安市的舒城县,地处大别山东麓、江淮之间。初来便感到它是一个宁静舒适的小县城:龙头塔下,万佛湖畔,生活充满着简单和美的气息。为深入了解全县以工业富县主战略和招商引资核心战略,我们选择其经济开发区的几家代表性企业为研究对象。不可否认,想要在今日的国内国际市场左右逢源、从容指点江山实属不易,这些企业的“走出去”之路是逼出来的,也是智慧的选择。舒城民营企业家们在拓展市场的摸爬滚打中,付出了更多艰辛,使得现在的经开区承载了地区发展的希望和梦想,创造了可观的GDP。因为是在白纸上作画,所以,这些企业的发展之路很美丽,也很有经济价值。

不论哪个城镇,都会有各自独特的优势。立足资源优势、放大优势,这才是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基本途径。舒城经开区是工业集中区,不仅注重实现产业配套,更强调本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这一点在招商引资战略中就明确地展现了出来。

一、招商引资

在追求新的发展中,舒城县进一步调整招商思路,逐步实现由“招商”到“选商”的转变———选的是优商,是考虑到全县环境保护的企业项目。他们通过主动营造投资环境,依托本县的强势资源,有选择地招来商客,从而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例如,园区致力于实现绿色循环经济,对投资商有非常严格的环保要求,只要是超过一定污染限度并不能自理的企业都不予入驻。这种增强主动选择性的招商策略,表面上看似乎错过了一些市场投资份额高的投资商,实际从根源上加强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招商突出招大招强。园区把引进大项目、有自主技术创新和工业生产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并逐渐加大了对服务产业的涉及,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安徽华银茶油有限公司为例,其依托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广、品质优的农业资源优势,从事绿茶、特种茶、有机茶等的生产加工及销售。在技术方面,该公司注重校企对接,与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进行科研合作,从而保证了公司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经过几年的艰辛开拓,国际茶油销售的局面已打开,价格也是逐步攀升,前景乐观。

再次,健全招商网络。舒城县不仅将与其毗邻的省会合肥调整为重点招商区域,建立协作关系,还在深圳、苏州、北京等地设立联络处,实行专业招商。目前已形成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招商引资新格局。考虑到县域经济的长期稳步前进,还积极引导鼓励在外创业者回乡创业,以情招商来实现双向发展。总之,联络客商、扩大影响力是招商引资的基础。

二、县域特色与企业发展分析

1. 竞争优势

将特色资源应用到经济产业,是县域经济能开放发展的关键之一。正所谓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纵观实力较强的企业发展,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路就是以开放的眼界和积极的姿态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利用县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整合优势资源提升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以下将以舒城县企业中值得提及的食品加工类和轻纺服饰类为例,以点带面的分析这些企业发展的特点。

(1)资源优势。

舒城的优茶、粮油、水产、林果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原料相对充足。尤其是品种优良的皖西大白鹅,全县有100多家羽绒加工企业,占据了全国70%多的鸭毛交易市场。其中,安徽琦绒公司拥有专业化养殖基地50多个,带动本地专业养殖户1 000余户,为皖西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舒城生态环境优越,万佛湖达地表二类水标准,适合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发展工业的同时可重点发展效益农业及生态旅游,走绿色循环经济道路。现今区域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只要不断加以优化,积极引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即可进一步壮大。

(2)成本优势。

县区人力资源丰富,常住居民2.1万人,劳动力素质高、成本低。开发区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加快了县域经济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的过程。

当地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优惠。只要满足一定的环保要求,入住经开区的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出让、税收减免等方面享有独特的投资优惠政策,环境很宽松。

(3)市场优势。

消费市场的启动及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舒城经济开发区里的食品加工类、轻纺服饰类、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是县域经济开放式发展的极佳载体和突破口。在这其中加快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将提高产业效益。

以茶油的加工为例。安徽省家乐福等超市里茶油平均价格是39.5元/公斤,在美国精致茶油价格为12美元/公斤,市场需求量巨大。舒城有7 300公顷茶油林,这种多年生树木的收益期长达50年以上,若重点研制开发茶油品种,则经济效益显著。

(4)集群优势。

具体来说就是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值得提到的是安徽诚信包装公司,该公司不仅向外地销售产品,还向开发区内各企业提供包装材料。园区内的企业应如此集中于生产特色产品服务为核心的企业及相关配套产品的加工企业,以形成上下游的供应链关系。县区的很多单个企业规模并不大,但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在空间上聚集,而是通过专业化生产与协作,形成一个相互之间有密集联系的网络系统。这就加强了集群的竞争力和区域品牌的影响力。

2. 竞争劣势

(1)品牌知名度低。

虽然舒城县域资源丰富,但深加工和终极消费品的转化能力不足。传统工业化比重较大,企业规模小,知名品牌少,资源开发成本不断增加。在当今的品牌消费时代,县区企业在品牌塑造上明显缺乏力度,在更大的市场半径上很难独树一帜。实际上,县域经济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上升为区域品牌和区域知名度的竞争。对企业来说,好的品牌会带来持久竞争力和高附加值,企业的开放式发展就是要以知名度来辐射市场的。

(2)技术创新受束缚。

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及竞争强度的加深,县区企业生产缺少科技含量,模仿多于创新。在调研中不乏有一些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但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大多数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和技术提升体制尚不健全,后续发展能力较弱,难以支撑和带动整个县域工业的发展。加之科研资金缺乏,一些企业引进技术人才也很困难。

(3)网络观念落后。

地域限制使得县区的开放程度不能和大城市相比,但企业家的思想观念就更不能被禁锢。舒城大部分企业利用互联网还仅仅是停留在挂名收订单的基础上,网络应用功能少、信息更新慢,甚而有很多是空内容。由此可看出,他们满足的仅是现有销售量和收入,缺乏冒险精神,视野不宽。若一个企业始终只是一个为他人订单服务的加工厂,不会主动寻找和发展市场,那便是最致命的要素。

(4)周边竞争强。

舒城县经开区距离合肥经开区仅36公里,在产业项目上合作和对接的同时,也存在相互竞争。如何在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凸显自身价值,与内外界企业联合经营,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相对于合肥这样资金雄厚的大城市来说,舒城县区企业很明显表现出资金短缺的问题。企业建设跟不上招商步伐,直观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原因是企业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积累和积蓄,融资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

三、舒城县域企业深化发展的建议

县域经济强调的是区域优势和区域效应,更加凸显凝聚力、协同力、聚集效应及各要素的互补,并力图打破僵化的区位束缚。这就要求生存于其中的企业应在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中,发挥自己最大比较优势的同时携手合作。企业家们也需掌握丰富的信息、创新的观念和敏锐的眼光,从而使产品和服务延伸遍布全球各地的目标顾客。在思考县域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对安徽省舒城县的企业深化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明确发展方向,突出特色优势

首先,县区应该对自身的优势、劣势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根据不同的企业状况、资源条件等因素明确各企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主导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其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特定资源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由此决定了县域经济必然是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企业发展也应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其次,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效应。龙头企业在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它们常常代表着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又是当地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摇篮,可以带动周围一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并进行市场和技术辐射以及人才输送。

(2)加强品牌建设

要形成市场辐射力强的企业,品牌效应的作用不可低估。对于县域特色产业来说,企业的产品品牌和地方产业知名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企业的知名品牌会增加当地产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县域产业的知名度又会使当地该产业的所有企业受益。中小企业普遍认为创立品牌投入大、时间长,自身缺乏相应的实力。因此,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增强对此方面的建设。如通过网站,举办专业会展、交易洽谈会,举办旅游和文化节等手段来强化县域企业的整体形象,以整合起来的品牌优势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3)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能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关键就在于掌握自主研究开发的核心技术,从而避免沿袭以前仿制和低价竞销的老路,受制于他人。舒城企业应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转向资源开发技术与市场开拓技术并重,将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一体化。同时,继续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技术转化能力。

(4)搭建信息平台,扩展营销网络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知识、技术和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共享成为可能。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的全球化进程,而不是仅局限在一个地区的范围内。企业应通过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博览会、展销会等沟通交往的多种形式,搭建信息平台,促进产品服务的信息交流。

(5)产业结构优化

舒城县目前正以工业为主转向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着力发展旅游业及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由此带来了交通运输、旅馆服务、饮食业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形成旅游业连锁效应,拉动周边地区人口聚集。同时也能与周边地区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发展良好的产业配套关系。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可将制造加工逐步向周边地区转移,而本企业可优先发展贸易和研发能力,将生产过程外包,增强地区间的企业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如果说现在的安徽经济是一幅瑰丽多彩的历史画卷,那么,各县区的企业发展便是成千上万朵灿烂的花束。俯观皖之大地,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形象正逐步走向国内外市场。面对未来市场需求和激烈竞争,有远见、有勇气的县域企业才能顺应发展、正视挑战、摈弃落后,以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安徽省舒城县经济开发区网.http://www.ahsckf.gov.cn

[2]包亚钧.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区域经济发展[J].海派经济学:第2辑, 2003, (7) .

[3]厉无畏, 王玉梅.价值链分解与整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措施[C].从理论到现实的经济学思考[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 2005, (4) .

[4]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论坛:百强县传授“发家”经[N].经济晚报, 2005-06-20.

县域民营企业 篇9

一、县域中小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绩效考核走过场

县域中小企业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制定的绩效考核指标不规范, 缺少必要的操作流程, 甚至, 有些企业在绩效考核中根本没有绩效考核指标, 就是考核了, 操作性也不强, 没有一点利用价值。

(二) 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指标过于传统

在进行县域中小企业改革前, 从宏观方面讲, 国家和政府对企业好坏的评价往往注重绝对值考核指标, 更多的体现在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总额、利税总额的增长上, 后期又引入职工总人数、职工工资总额等指标, 1993年实行新的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后, 随着国有经营机制的转换, 国家对企业的厂长、经理实行了年度经营责任制的考核, 更多将盈利状况指标、资产管理指标、债务风险状况指标、经营增长状况指标引入了对经营者年薪制及年度工作的考核, 同时, 企业内部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 将产供销各环节的一些定性与定量的指标, 将自己的先进指标、行业指标纳入了企业内部考核责任制, 这些对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 推动走集约经营的道路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针对县域企业, 从社会层面来讲, 传统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从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职工人数、职工工资总额这些指标来看, 更多的体现社会对企业评价和反映企业对社会创造的价值评估上, 突出企业解决地方人员就业及对当地财政的贡献, 没有真正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效益;从企业层面来讲, 由于投资主体单元化, 企业的盈利状况指标、资产管理指标、债务风险状况指标、经营增长状况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效益, 但很多指标缺乏可比性、假设上的连贯性, 不能对企业内部运行进行客观反映;从企业内部层面来看, 一般企业都是将产量与质量指标与各车间的绩效考核挂钩, 没有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益, 使得内部考核与企业战略目标脱节。

(三) 考核方法简单, 考核指标单一目

前, 县域中小企业往往采用上对下的考核形式, 考核者作为单位领导, 由于与职工的私人友情、个人的偏好等因素将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单一的人员考核往往由于考核者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员工的行为, 同时考核者本身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做出细致的评估, 导致考核信息的欠缺而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考核意见, 使考核结果不客观, 甚至会导致上下级关系趋于紧张, 带来负面结果。

二、县域中小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 充分认识开展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绩效考核不是为了制造员工间的差距, 而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的长处和短处, 以扬长避短, 进而有所改进和提高。绩效考核要以尊重员工的价值创造为主旨, 它虽是按行政职能结构形成的一种纵向延伸的考核体系, 但也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交互过程, 考核者必须把工作要项、目标以及工作价值观传递给被考核者, 赢得广大员工的支持, 使双方达成共识与承诺, 形成一个良好的考核环境。同时, 还可以借助纵向延伸的考核体系, 在企业中形成价值创造的传导和放大机制。

(二) 制定绩效考核的目的与原则

首先了解工作绩效, 考核目标体系的可实施性, 为选人、用人、评人、激励人提供依据;完善组织工作, 为职位变迁提供依据;为分配体系的落实提供依据;为进行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和经营提供信息;为组织变革和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监督检查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进程与成效。在考核原则上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开、公平、科学, 真实、准确;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责、权、利相结合, 考核方法要科学、可行, 考核周期要适当, 考核计分要合理, 考核结果要反馈, 考核人员要合格、到位, 考核要规范化、制度化。

(三) 利用定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将企业盈利状况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 , 资产质量状况指标 (总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款率, 债务风险状况指标 (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 , 经营增长状况指标 (销售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 引入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行业标准对比评价, 应用功效系数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判;从非定量指标来看, 从战略管理、发展创新、经营决策、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入手, 对照行业标准, 对企业管理绩效进行分析评议;最后通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评判, 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做为市场的主体, 必须紧紧依靠市场求生存与发展, 从企业内部管理与市场的变化节奏上入手, 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以财务因素之外, 着重从客户关注的产品质量、产品性能、产品的后期服务、产品价格、产品的使用周期等方面;从内部业务流程指标方面;从员工能力、信息系统能力、授权与相互配合以及激励效果方面入手, 确定其目标、指标值和措施, 通过建立完整、系统、科学的内部考核体系, 结合企业各单位、内部各机构的目标值与企业实际运行, 对其企业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以市场为导向, 推进企业不断创新, 根据企业确立的发展战略, 推进企业发展。

县域民营企业 篇10

参考文献

[1]杨奇星.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升级的政策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Z1) .

[2]舒晓婷.科学发展农业产业壮大靖安县域经济[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8) .

[3]薄锡年.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河北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 2010, (7) .

[4]张淼.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 .

[5]陈丽平.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 (现代物业下半月刊) , 2009, (6) .

县域民营企业 篇11

陈萌山强调,乡镇企业记录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奇迹,承载着推进“四化同步”、实现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光荣重任。今后发展一要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根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保鲜、包装、流通的全产业链经济,逐步形成不同区域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二要与产业梯度转移相结合,东部地区的乡镇企业要以投资设厂、参股入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加快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要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三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业为主的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四要与创新驱动战略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快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研发人才队伍和装备建设,逐步实现创新引领发展;五要与“走出去”发展战略相结合,积极有效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陈萌山要求,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一要做到服务为本。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向企业提供行业发展信息,引导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大力加强乡镇企业家和企业的宣传推介,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话语权;重点研究主要出口国家贸易壁垒和法律法规,帮助走出去企业解决国际贸易摩擦与纠纷。二要强化行业自律。健全各项行业自律管理制度,组织实施行业道德准则,大力推动行业诚信建设,规范进入和退出的机制,打造名牌协会、品牌协会,让会员感到光荣和自豪。三要打造活动平台。坚持眼睛向下、突出主题、推介为主、力求实效的原则,打造一个长期能够坚持下去的平台,每年组织开展一些有特色的活动。

县域民营企业 篇12

一、“嫁接”异地担保公司的背景

(一) 现有担保平台亟待壮大

明溪县现有2家担保机构, 其中一家为行业性担保公司, 注册资金50万元;另一家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注册资金50万元, 担保基金余额仅30万元。担保机构规模小, 担保能力有限, 即使金融部门与担保机构签订合作协议, 放大担保倍数至上限也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二) 有效担保不足, 急需解决担保困难

受建设期突破投资计划、生产成本上升、资金回笼周期延长、销售下降、产品库存不断增加等不利因素影响, 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需求因无法提供足额有效的担保而难以获得银行授信。

(三) 大量的资金需求为异地担保公司拓展业务提供了条件

一些中小企业主由于原始积累有限, 加上民间融资成本高, 迫切需要金融部门提供低成本的信贷资金扶持。企业融资需求座谈会显示, 10家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量达5510万元。而借助担保机构平台能提升中小企业“资格”, 解决有效抵押不足问题, 使之达到银行信贷准入“门槛”, 从而获得足额信贷扶持, 满足正常生产经营资金需要。

(四) 担保公司自身发展需要延伸担保空间

担保公司为进一步做大担保信贷总量, 增加手续费收入, 不断提高资本实力,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需要打破地域限制, 在异地寻找项目合作伙伴。

(五) 各种有效载体为“嫁接”异地担保公司提供了平台

针对县域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现象, 中国人民银行明溪支行多次与异地担保公司进行沟通, 邀请其参加银企项目签约会、金融产品推介会和企业融资需求座谈会等, 并介绍担保公司业务经营情况, 促进了异地担保公司与县域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的交流, 加强了金融同异地担保公司的合作, 既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又促进项目与信贷的对接。

二、异地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和做法

(一) 签订银担合作协议, 放大担保倍数, 做大信贷规模

由异地担保公司同县域金融部门签订合作协议, 约定贷款和保证金比例, 金融部门同意以1:5的比例发放贷款, 异地担保公司以担保额的20%作为保证金留存贷款金融机构。

(二) 建立“企业+异地担保公司+银行”的信贷运作模式

企业经过与银行和异地担保公司的沟通, 取得银行同意贷款和异地担保公司同意提供贷款担保意向。经由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 担保公司向金融机构出具董事会同意贷款保证意见书办理贷款手续。

(三) 反担保防范风险

异地担保公司在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同时, 也同企业签订反担保合同, 有效防范担保风险。

(四) 地方政府政策扶持

地方政府为进一步鼓励异地担保机构做大县域信贷规模, 按照担保额的5-8‰比例补偿风险金, 有效提高了异地外担保机构跨区域担保的积极性。

三、异地担保取得的成效

(一) 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两证”不全, 担保抵押困难, 加上县域担保公司担保能力有限, 通过引进异地担保公司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有效解决了企业在发展初期的资金需求。

(二) 促进担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异地担保公司在提供贷款担保时可增加担保手续费收入, 同时, 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的风险补偿金又可增加担保公司资本实力, 提升抵御风险能力。

(三) 增加银行收益, 提高金融对经济的贡献度

一方面通过异地担保公司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做大银行信贷规模, 增加利息收入。另一方面, 由于银行与异地担保公司进行合作, 借助担保平台, 实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

四、促进异地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

通过政银企座谈会、金融产品推介会等有效载体, 促进企业与银行、企业与担保公司、银行与担保公司的有效沟通, 促进项目与资金的有效对接。

(二) 降低担保合作门槛, 做大担保规模

从商业银行了解的情况看, 县域各银行对与担保公司合作都设立了一定的“门槛”, 明确要求对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必须具备的资质。金融机构能否根据实际状况, 找准最佳结合点, 适当降低与担保公司合作条件, 从而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领域, 增加县域信贷供应, 走出一条相得益彰、互利互赢的新路子。

(三)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现有对担保公司风险金补偿扶持措施的情况下, 当地政府可继续出台鼓励措施, 按照担保额的一定比例分别对异地担保机构和担保合作银行进行奖励, 进一步提高银行和异地担保机构拓展业务积极性。

摘要:文章通过对异地担保机构业务拓展情况调查, 分析了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对有效担保的迫切需求, 指出了异地担保在缓解县域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抵押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并提出了异地担保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上一篇:名牌战略下一篇:全面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