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营企业(精选12篇)
西部民营企业 篇1
西部民营企业在西部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 对西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西部地区的工业企业中, 小型企业占82%以上, 民营企业合计可占到西部各省工业企业总数的90%以上[1]。但民营企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 导致其受宏观经济影响大, 且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危机。一旦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突变, 将影响西部民营企业的生存能力, 严重时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2008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接踵而至的是我国大量民营企业的倒闭。我国民营企业缺乏直接融资途径, 负债是其主要的融资方式, 即使这一方式也难以获得几大国有金融机构贷款。在过度投机的融资氛围中, 以宏观调控为导火线的温州债务危机是我国企业长期没有关注和认识到蕴含于企业财务信息中的财务危机预警信息的恶果。
1 西部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因素
民营企业规模较小, 拥有灵活的经营模式、更低的生产成本及更高的经营效率。但在市场的竞争中, 民营企业又受制于如政策法律、管理技术、设备落后、金融体系、融资困难等多种因素。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中, 资金是这些民营企业生存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另一方面, 在欧债危机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阶段, 除了缺乏资金, 一些企业的产品缺乏市场, 或者因利润微薄而无力参与市场竞争, 凸显了这些企业在投资及经营方面同样存在缺乏创新和经验等问题。
西部各省区的中小型工业企业都存在偿债能力弱、经营能力低、盈利能力差, 存量资产刚性化的问题, 因而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和创造的利润很低[2]。这诠释了该类企业在重大金融、经济浪潮中难以为继的原因:
(1) 融资风险。融资门槛是制约西部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民营企业的自身缺陷和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迫使我国民营企业选择盲目、激进、不适当的融资方式, 日积月累, 造成了巨大的融资风险。根据调查, 大部分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都在75%以上, 利息保障倍数较低, 面临的财务风险很大[3]。
(2) 投资风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的核心是经营, 经营的核心是决策, 决策的核心是创新。”我国西部民营企业的投资创新意识严重不足, 盲目模仿大型国企投资模式, 又不拥有制度安排给国企的特许权, 导致其无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3) 经营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而累积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就是“现金—资产—现金 (增值) ”的循环过程, 而融资能力差及投资回报率低均使这个循环处于恶性运转中;生产经营活动不顺畅, 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 财务风险难以避免。大部分上市公司直接融资大大大于现金分配, 投资远大于收益, 体现国内企业的一个普遍缺陷。
(4) 现金流量风险。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企业日常经营所需资金的最主要来源。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企业被迫以赊销的方式促进销售、扩大销售额。这样一来, 不仅大量资金不能收回, 而且银行贷款也难以获得。
(5) 外汇风险。随着制造业西移, 已有不少西部民营企业以出口为导向。但这些企业规模大多较小, 没有设置专门的汇率风险管理部门和人员, 对国际金融市场动向不敏感, 不能熟练运用各类衍生金融工具, 无法有效地防范外汇风险。从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巨大影响可以看出, 外汇风险对涉及进出口业务的民营企业的财务影响是巨大的。
(6) 其他风险。西部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还会因担保等活动承担一定担保和连带责任的风险。特别是因出现初步融资难而创新的互保贷款融资模式, 拉大了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 掩盖了互保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2 企业财务预警指标选择原则
(1) 可预见性原则。可预见性原则指选择的指标变化应该具有预示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变动及其发展趋势的能力, 是财务预警系统的重点。
(2) 可操作性原则。预警模型要简便, 易于操作、实施和解读, 以满足西部民营企业管理者及社会各层次信息使用者对经营监督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需求。
(3) 成本效益原则。西部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 人力、财力资源有限, 经营业务相对简单, 因而构建财务预警模型时, 应尽可能简单、实用且有效。
(4) 敏感性原则。西部民营企业需要能与企业运营过程相适应的管控方法, 应把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整合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 进行动态的监控和有效管控。如果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 应该与之衔接, 共享信息资源。
3 西部民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3.1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财务预警分析通过计算、分析企业财务报告等经营资料中的数据及指标, 可以揭示或预测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及经营困难。企业根据分析结论, 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财务状况, 使企业远离财务问题。
常见的财务预警模型有五种:单变量判定模型、多变量判定模型、Zeta信用风险模型、逻辑回归分析和神经网络模型。
单变量判定模型的不足是这些单个比率都只反映企业风险程度的一个方面, 并且当它们彼此不完全一致时, 指标的警示作用可能被抵销, 因而其有效性受到一定的限制[4]。多变量判定模型计算简便, 容易理解, 操作性强, 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更加实用, 能够非常简便地对企业未来一年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5]。
3.2 多变量判定模型
多变量模型是指使用多个变量组成的鉴别函数来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模型。最早使用多变量判定分析 (Multiple Discriminant Analysis, MDA) 研究企业财务失败预警的是美国纽约大学的学者爱德华·阿尔曼 (Edward Altman) 。他选取了1946~1965年间的33家破产的和正常经营的公司, 使用了22个财务比率来分析公司潜在的失败危机。他从财务报告中计算出一组反映企业财务危机程度的财务比率, 再将这些比率按照对财务危机警示作用的大小给予不同的权重, 合并入一个函数方程——Z-Score模型。
(1) 阿尔曼于1968第一次设计提出的适用于上市公司的Z-Score模型:
其中, X1=营运资本/总资产, X2=留存收益/资产, X3=息税前收益/资产, X4=普通股和优先股的市场价值总额/总负债, X5=销售收入/总资产。根据这一模型计算, Z值越低, 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越大。使用判定如表1。
(2) 阿尔曼修订后适用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Z-Score模型:
X1、X2、X3、X4、X5的含义同上。使用判定与表1相同, 不过要注意Z值计算不同。
(3) 阿尔曼修订后适用于私营或者非上市其他制造业公司的Z-Score模型:
其中, X1、X2、X3的含义同前, 可以直接通过财务报表获取, X4=股东权益/总负债。由于小型公司的X5=销售收入/总资产波动大, 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对其不敏感, 故在模型中不再使用此指标。使用判定如表2。
(4) 阿尔曼修订后适用于私营或非上市的非制造业公司的Z-Score模型:
X1、X2、X3、X4的含义同上。使用判定如表3。
阿尔曼设计的Z-Score模型综合考虑了企业的资产规模、变现能力、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等方面的因素, 使用该模型对欧美公司破产进行预测的准确率达70%~90%, 在破产前一年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5%。
4 治理西部民营企业财务危机的对策
根据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提示, 针对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企业应及时采取措施, 改善财务状况, 降低财务风险, 促进企业持久健康发展:
(1) 重视融资管理, 健全财务结构, 保证资金的可持续性;
(2) 加强投资管理, 增强创新思维, 提高投资决策的水平;
(3) 规范生产程序, 明确经营目标, 提高企业资金的效率;
(4) 加强现金流管理, 保证现金流量充足且高效;
(5) 专业化外汇业务, 任命专业人士并成立专项部门对企业外汇交易进行管理。
企业通过建立财务危机防范机制, 对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进行战略设计, 利用财务的预警指标, 变被动为主动, 尽量避免危机发生。
5 结语
西部民营企业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西部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绝大部份没有上市, 因而在使用Z-Score模型时, 主要使用模型 (3) 和模型 (4) 。另外, 对于有一定规模且具较大不确定性的民营制造业, 主要使用模型 (3) 。借鉴国内外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上的经验, 财务预警动态管控框架体系能为西部民营企业纠正错误经营决策、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提供可靠依据。
摘要:针对中国西部民营企业财务现状与特征, 本文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以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 参照Z-Score模型对企业的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控并预警, 控制财务风险,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危机,Z-Score,财务危机预警
参考文献
[1]陈其安, 赖琴云.中国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1) .
[2]刘秀兰, 王珏.西部地区中小型工业企业财务及经营状况问题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9) .
[3]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司.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对策——非公有制经济情况反映之六[N].民营企业简报, 2004 (59) .
[4]向德伟.运用“记分法”评价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02 (11) .
[5]马辉, 金浩.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效果的比较[J].统计与决策, 2007 (23) .
西部民营企业 篇2
架构新的丝绸之路,促进西部空港大发展。——曾庆红
● 企业宗旨——“两谋”原则
为企业谋发展
为员工谋利益 ● 工作方针——“五个统一”方针
做大与做强的统一 安全、服务、效益的统一
加强管理与转换机制、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 内部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统一 提高员工素质与提升企业品质的统一 ● 工作思路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航空市场为主战场,以安全服务为两翼,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文化为支撑,促进集团又好又快发展。● 管理标准
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 与市场接轨 与国际标准接轨 ● 核心价值观
为员工创造事业 为客户创造满意 为所有者创造财富 为社会创造文明
● 管理人员评价标准
看状态 看思路 看结果 ●管理人员道德标准
志向要高远 情趣要高雅 行为要高洁 ● 党委书记工作要求
把关定向 造势育人 排忧解难 拾遗补阙 ● 员工忠诚企业要求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主动适应改革变化 自觉维护企业形象 关心企业发展建设 与企业荣辱与共 ● 管理理念
◆ 集团化管理
宏观控制
微观放活 独立运行
共谋发展 充分发挥集团公司、成员企业和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 支线机场管理
积极扶持
因地制宜 自力更生
自我发展 ◆ 机场建设管理
功能完善
流程合理
节约资源 控制投资 特色突出 方便旅客
绿色环保 ◆ 辅业公司管理
政策给足
改革到位
支持到边
断其后路
不生就死 ◆ 环境形象建设
环境和形象也是生产力 也是凝聚力 也会出效益 ◆ 安全管理
第一,安全是机场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基本前提,是永恒的主题和永远需要解决的矛盾。因此,在任何时候,安全第一的思想不能动摇,安全第一的责任不能淡化,安全第一的工作不能松懈。
第二,安全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安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要从零开始。
第三,安全是相对的,并不等于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消极被动的。恰恰相反,安全工作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只要工作到位,安全是有保证的。
第四,安全是反映机场工作的综合指标。既是服务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效益的重要保证;既是企业生存的本质要求,也是企业品牌的基本要素。因此,有了安全不一定就有一切,但没有 3 安全一切都没有。
第五,保证安全要靠法律、靠规章、靠制度,不能靠波浪式、运动式、经验式管理,不能搞短期行为。只有严格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安全。
第六,人是安全生产中最积极、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因此,安全工作要以人为本,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业务技能,才能为保证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 服务工作
第一,服务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竞争力。企业效益通过服务去创造,企业品牌通过服务去树立,企业文化通过服务去体现,企业战略通过服务去实现。
第二,做好服务工作,必须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必须实施严密的过程控制,必须落实在员工的行为当中。
西部民营企业 篇3
关键词 西部民营企业 市场营销 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民营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亮点。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9月,全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已达718.5万户,注册资本达到13.6万亿元,较2008年底分别增长了9.29%和15.8%。民营企业成为我国数量最多的一个企业群体。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比2008年底增加了1144.5万人,增长了8.4%,其中城镇新增就业的90%以上都是民营经济解决的,而实际从业人员接近两亿。涉及机械制造、房地产建筑、家具、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商品批发零售等行业,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在不断扩大。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根据规划,成渝经济区未来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成渝经济区涵括四川15个市,以及重庆31个区县,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1.58万亿元人民币。其5大战略定位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或经济高地;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陆开放示范区和生态安全保障区。成渝经济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经济高地,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等三大增长极,呈东西犄角鼎立之势。因此,成渝经济区获批,给川渝两地的民营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民营企业发展迅速,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正不断增强,但与沿海省份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0中国民营企业500家”,共有34家西部地区的企业入围,四川民营企业占了11个席位,领跑西部其他省份。造成差距的原因除了内陆地理因素;以及历史上西部地区实施的是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一直是国有经济占主体,民营企业综合实力较弱、规模普遍较小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自身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就西部民营企业在市场营销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企业文化定位模糊,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本质认识和足够重视
企业文化是一种内聚力,不仅能促进和创造出卓越的经营业绩,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少西部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体系很不完善,定位模糊。有的由公司管理人员不经调研而随意编造出来;有的简单借鉴先进企业的企业文化——别人的企业文化;有的把学术上的先进的思想生搬硬套过来;企业文化等同于墙上的标语,重视程度不够。还有的仅仅停留在企业的远景规划层面,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相脱离。这样的企业理念很容易割裂企业历史,只重视前瞻性的视野,缺乏对企业现状的分析,不具备可操作性。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好的理念和行为模式,不断地提出新的企业文化理念、行为标准,期望员工遵循。但是这样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标准太多,不成体系,结果是员工难以理解混乱的文化理念、执行力也差。
二、营销战略的认识不足,流于形式
企业面对市场的庞大繁杂,并非所有的市场机会都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也不是每一个市场都是企业可以接受和能够进入的,企业需要从众多子市场中寻找有营销价值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在SWOT分析基础之上,整合营销战略、精确其市场定位,寻找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营销战略蕴含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西部民营企业的营销战略往往认识不足,流于形式。对于自身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被动的调整发展方向、盲目跟风。既没有走出多元化的路子,又浪费了自身的优势资源,丢掉了自己原有的市场份额。
三、营销观念过于保守,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市场营销观念应该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化。西部民营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过于保守,其核心理念就是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卖什么。消极被动地顺从和适应外部经营,而不会采取适当措施,积极主动地影响外部经营环境,缺乏大市场营销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其市场营销目标仅仅是千方百计地发现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很少尝试采用营销新理念去创造或引导消费者的需要。不能很好地综合运用绿色营销观念、整合营销观念、服务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来指导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使得这些营销理念成为时髦的口号。
四、注重推销,整体营销功能不足,没有全员营销意识
现代营销就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全员营销,而不少西部民营企业只注重推销,销售部往往无法整合财务部、策划部、生产部等相关部门,整体营销功能不足,使营销组合策略缺乏执行力。而且企业的营销模式单一,认为营销=广告+促销,注重推销,强调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认为企业只要围绕4P制定灵活的营销组合,产品的销售就有保障,忽略了4C(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但是,如今的消费者更强调消费的个性化、人文化与多样化。民营企业只有在认真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消费者为中心正确选择运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成本、沟通等营销策略,确保消费者满意地购买和消费,企业的品牌和形象才会在市场中巍然挺立。
五、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激励机制单一,薪酬不合理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西部民营企业往往对人才重视程度不够,任人唯亲;现代管理意识不强,小富即安,家族式管理色彩浓厚。常有重客户轻员工的理念。把顾客当成上帝,只要是顾客的需求,都竭尽所能去满足,而员工的工资薪酬没有按时发放也无所谓。并且对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缺乏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评价;激励措施单一、薪酬不合理,导致员工没有安全感、忠诚度不高,缺乏积极性。由于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流动大,使得部分岗位处于空缺状态,职业经理人管理问题多多,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
六、没有及时建立网络营销的渠道,忽视了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
在传统的商业环境下,企业运用营销策略的模式往往受到传统媒体环境的限制,导致企业有很好的产品,而且制定了很好的营销策略,却无法运用到市场中。而现在,企业可以依托网络新媒体来展示营销策略、产品特点、经营理念。并且能直接面对消费者,生产个性化产品,实施差异化营销,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购买。不少西部民营企业没有及时建立网络营销的渠道,忽视了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网络营销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商务运营模式,也对企业在新环境下的经营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而西部民营企业在网络虚拟办公、电子货币、知识管理、网络增值服务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只有重视了上述问题,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道路,西部民营企业才能后发给力,通过获取竞争优势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科特勒.营梢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田天沐.浅谈民营企业营销近视症的成因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6,(4):50-51.
西部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坎 篇4
一、西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五大战略坎
1.第一坎:
许多民营企业误把发展战略等同于策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西部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普遍偏低, 造成对企业发展战略缺乏足够认识, 没有认识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因此, 也就没有去认真研究、考虑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简单地把企业发展策略等同于发展战略, 短期行为表现突出, 没有发展的长期规划。这一类型的企业实际上根本没有发展战略, 企业就像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没有舵手一样, 既没有既定的方向也没有既定的目标。因此, 许多民营企业总是“长不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第二坎:
发展战略的制定缺乏必要的环境分析。在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中, 许多民营企业带有浓厚的经验主义和短期行为, 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缺乏必要的分析。发展战略的制定更多的是来自于企业主的灵感和冲动;或是模仿别的企业的成功战略, 甚至急功近利, 做出短期趋利的决策。这样的做法弱化了发展战略的作用和功能,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百病缠身也就在所难免。
3.第三坎:
发展战略的制定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 具有严密的结构和体系。总目标与分目标, 分目标与分目标之间要相互匹配、支撑, 实现最佳的功能互补;同时要求目标与实施措施要能够相匹配, 任何战略如果没有具体的措施支撑, 只能是空谈。但是很多民营企业片面追求企业做大、做强, 提出一些与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不相匹配的发展目标;或是盲目地上大项目, 搞兼并收购, 实行所谓的资本运营战略;或搞所谓集团化, 摆空架子;或是赶时髦搞所谓多元化, 似乎什么都能搞, 结果什么都没有搞好, 从而掉入多元化的陷阱, 上演了一幕又一幕蛇吞象被噎死的悲壮场面。比如宝光药业和德隆集团等公司就吃了这种战略的苦头。中国有句古话,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民营企业短命的根源就在于创业之初就没有认认真真地进行战略规划。如果不能够对发展战略的制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要想增加, 无异于是痴人说梦话。
4.第四坎:
发展战略的实施随意性大, 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很多民营企业家在发展战略实施上表现出强烈的机会主义和急功近利心理, 希望制定的战略一蹴而就。殊不知世间万物都有其运动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有序性, 战略的实施也不例外。太多的民营企业没有选择循序渐进的战略推进方式而选择了跳跃式的推进方式, 梦想着一朝就实现超常规发展。于是乎他们或靠钻法律的空子, 或靠企业通过兼并收购, 或靠自己所拥有的人脉情脉到处找关系;或靠广告“轰炸”和人海战术等等。这些都说明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表现出了太大的随意性。民营企业必须要着眼于长期效益, 从组织结构、资源和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对战略的实施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否则, 就难以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和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5.第五坎:
漠视发展战略的反馈和控制。或者对发展战略的制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或者战略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或者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随意性太大等太多因素造成民营企业主对战略的反馈和控制工作漠视。很多民营企业不注重对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反馈和控制, 漠视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导致实际执行结果与与预期目标常常出现很大的差异, 却把责任归咎于员工的执行不力, 其实根源往往在于战略的实施本身缺乏反馈和控制。
二、解决西部民营企业发展战略坎的对策和建议
1.正确认识企业发展战略与策略的关系。
什么是发展战略?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企业发展战略就是回答“企业是什么?企业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本质上来说, 战略是在清晰认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在实力的基础上确定企业与环境的最佳契合点, 这个契合点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不能够搞清楚战略的正确涵义, 要想从思想上转变对战略的认识进而正确理解发展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是很难的。从上述定义我们知道发展战略事关全局, 注重对企业长远发展做出规划。战略对策略具有指导作用, 任何具体策略的制定都不能脱离战略的指导。战略注重的是企业的长远利益, 而策略则关注的是企业短期的利益。民营企业如果不重视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不能把战略与策略的辩证关系搞清楚, 是很难做大、做强的, 那么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的口号。
2.正确选择公司的发展战略。
民营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 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而战略选择成功的关键就是要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配套, 尤其是要与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相配套。民企可以从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也可通过强化管理, 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来达到目的。在这一点上, 我们民营企业千万注意不要贪大求全, 方方面面都想做强, 结果可能没有一个环节能够具有竞争力。著名学者李亚特别指出:民营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产品单一、可替代性强的OEM生产战略是难以在国际化产业分工竞争中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 这种战略抗风险能力较弱, 2003年“非典”期间民企受到的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对我们西部的民营企业尤其具有借鉴作用。因此, 民营企业应不断强化自身实力, 通过强化战略决策来实现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
3.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制定战略, 最主要的是环境调查。古人云:“天时, 地利, 人和", 用在管理上实际讲的就是内外部的环境问题。发展战略的制定不是决策者的凭空想象, 必须要进行大量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分析外部环境主要是找出存在的发展机会和避开存在的威胁, 对内部环境的分析主要是找出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环境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依据和限制的条件。不同的外部环境需要不同的战略与之匹配;企业所拥有的能力是支持战略实施的基础, 任何能够适应环境的战略, 如果没有执行或实施战略的企业能力作为支撑点, 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 民营企业家要下大力气进行PEST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国外大公司一般每年要投入总销售额的3%~5%进行环境调查分析以为决策提供依据。民营企业家只有在充分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才可能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进而把目标层层分解并制定相关的配套。试想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如果搞不清楚自己企业目前面临的威胁是什么?机会又在哪里?优势是什么?弱势又在哪里?怎么可能找出最佳的组合呢?
4.制定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战略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必要的保障措施, 民营企业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 提供组织保障。系统论认为, 事物的结构决定其功能, 同样的东西, 结构不同, 所产生的功能迥然相异。因此, 一个组织的结构决定着该组织的功能以及功能的发挥。美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钱德勒在其著作《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指出:战略与结构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组织的结构要服从于组织的战略。因此, 一旦企业制定了发展战略, 就必须选择相应的组织结构与之相匹配才可能实现战略目标。第二, 人力资源保障。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 企业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一项事业是需要一支优秀的人才团队去成就的, 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 要在“人”上做长远规划, 才可能为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第三, 企业文化的建设。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先行。它已是企业实现经济腾飞的必要和先决条件, 也是成功企业家的共识。国外著名的百年企业均以浓厚的文化根基来保持企业的强大发展动力, 因此, 民营企业为了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 必须要营造有利于战略实施的企业文化。
5.加强对战略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内外部环境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企业制定的战略往往是根据某一阶段的形势而做出的谋划, 大多数情况下每一阶段的性质都是不一样的, 这是由商业竞争的特点决定的。再好的战略, 如果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也会导致战略的失败。因此, 企业要想有效实施发展战略就必须在实施过程中对原有方案不断、及时地进行评价、检验和调整, 以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战略。这就要求我们的民营企业在战略实施之初就必须把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甚至是个人, 确定相应的评价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对工作成绩进行评价, 在评价时要注意:企业不仅要将实际绩效与评价标准或目标比较, 而且还应该将自己的实际工作成绩与竞争对手相对照, 以便采取更为适当的纠正措施;最后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反馈, 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这是战略控制的目的之所在。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西部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五大战略方面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为西部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民营企业,战略坎,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福海.战略管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提高中西部企业竞争力的思考 篇5
提高中西部企业竞争力的思考
加入WTO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给我国中西部企业带来了极大机遇及挑战.一方面中西部市场的继续开放及国际市场的打开,给中西部地区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商机;另一方面,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及发达国家企业的加入竞争,给本来就基础较弱的中西部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作 者:李蓝波 作者单位:湛江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刊 名:改革与战略 PKU英文刊名:REFORM AND STRATEGY年,卷(期):“”(10)分类号:F27关键词:
论西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 篇6
劳动者素质大幅度提高,使得西部人力
资本与自然资本相匹配。随着我国经济
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将一些产业传递
到西部,西部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求拥有
与之相适应的劳动者。大多国内学者认
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单纯依靠投入物质
资本和开发环境资本来促进西部大开
发,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也受
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严重桎
梏,只有积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
高人力资本存量,才能将其潜在的资源
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如何提高
西部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西部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西部地区人1212.85亿,占全国总人口
的23.1%。掘资料表明,1998年东部地区
平均每100人拥有科技人员18人,西部地
区仅为2人;东部地区乡镇领导大专以上
学历的占64%,西部不足20%;全国国有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东部为51%,而西部
仅为17%。而且稀少人才还在不停地外
流,其严重程度远胜过资金和其它资源
的外流。西部要开发就必须采取措施改
变这种人才匮乏的现状。而西部企业人
力资本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资
本产权不明晰。
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人力资本
投资主体间的利益就会模糊不清,就不
能确定其投资能带来多少权益。传统的
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观点是人力资本产
权仅属于人力资本载体个人(被投资
人)所有,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得到
的只是人力资本的使用权,随着人力资
本流动壁垒的逐步解除,被投资培训的
员工可能会离开原企业,流向待遇更好
的单位。人力资本投资所具有的这种风
险使得西部企业对其投资的激励不足,
因为他们投资却得不到人力资本产权,
担心人力资本载体的流失而蒙受巨大损
失。由此可见,人力资本产权结构和归属
的不明晰,严重地扪‘击了西部企业进行
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二、人力资本产权的结构
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财产的一种形
式,与物质资本一样具有产权。在产权理
论中,产权结构被习惯地理解为产权的
权能结构,一般将产权的权能划分为四
项,即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
按照这种传统产权观点,人力资本产权
的四项权能可以分离,分别属于不同主
体,形成一种多维的人力资本产权权能
结构,即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拥有人力
资本的所有权,企业或国家拥有人力资
本的使用权和处置权,个人占有人力资
本所有权的收益权,企业或国家占有人
力资本使用权和处置权的收益权。在理
论界,这种人力资本产权结构观点十分
流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力资本运
营过程中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客观事实,
但关于人力资本产权的这种观点存在很
大的逻辑矛盾。
产权结构是产权理论研究的一个重
要方面,产权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关于财
产的各种权利及其主体相互之间的关
系。关于产权结构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
产权结构涉及到一系列的权利及主体,
传统产权理论中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
产权权利主要包括以上四种权利。这四
种具体权利能较好地解释独立物财产的
产权结构,因而,被理论和实践广泛地接
受和运用。但是,人力资本的这四种权能
之间具有严重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例如,
收益权是所有权、使用权的结果,其本身
是所有权、使用权应包含的内容,或者是
不同于所有权、使用权的又一个层次的
问题。所有权与使用权、处置权与使用权
似乎也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使用人力
资本的权利是人力资本所有权的应有内
容,使用人力资本的权利本身就是一种
处分权。人力资本除了以上四种产权权
能外,还有其它权能,如占有权、支配权、
控制权等。因此,准确、清晰地划分人力
资本产权权能虽然是必要的,但是几乎
是徒劳的。在人力资本产权结构的研究
中,应避开严格的产权权能划分,重点探
讨人力资本的参与主体以及其在人力资
本投资运营中的地位、作用、行使产权的
方式等问题。
三、西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
鉴于现代人力资本产权结构特点,
现代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种既有相互独
立,又有相互交叉的结构。人力资本的天
然载体(个人)对其人力资本投资能获
得人力资本的部分产权;人力资本非载
体(企业和国家)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
也能获得人力资本的部分产权。所以,明
晰人力资本产权的重点不是产权权能的
划分,而是个人、企业、国家分别占有人
力资本产权的侧重点以及其行使人力资
本产权的方式。企业进行人力资本的培
训和开发是保证企业获得充足人力资本
的产权支持,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利
益最大化;企业是否进行相关投资,投资
积极性的高低,投资数量多少,投资结构
的安排,都要看能否实现利益最大化。而
投资利益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投资主体之
间的产权关系及社会对人力资本产权的
保护状态。只有合理地划分人力资本产
权结构和归属,企业才能(下转第26页)
(上接第27页)够获得人力资本产权,以
取得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才会进
行和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因而,对人力资
本产权的拥有就成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本
投资的动力。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建议:第
一,建立人力资本产权认定与协调机制。
与人力资本投资相对应,坚持“准投资准
所有”的原则,认定并协调个人、企业、国
家之间的人力资本产权关系。认定人力
资本产权并不在于划分人力资本产权权
能,而关键在于碗定个人、企业、国家分
别行使人力资本产权的方式和侧重点。
第二,建立人力资本产权的流动与交易
机制。国家应通过立法手段建立完苦的
人力资本市场体系,使人力资本产权按
照其内容和对象可以进行部分产权的交
易,以实现产权的部分流动。人力资本产
权交易不仅仅是人才流动问题,伴随企
业间人才流动,还有企业的人力资本产
权流动。这是因为如果人才流出企业进
行了相应人力资本投资,那么该企业应
拥有部分人力资本产权,作为人力资本
投资主体企业府该通过人力资本产权交
易收回只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以此规避
风险,从而提高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的积极性。现代人力资本产权的流动与
交易机制既要确保人才在企业间、国家间
能够自由流动,又要确保人才流出企业、流
出国家获得相应人力资本产权的补偿。现
代人力资本的流动与交易不能简单地理解
为人力资本天然载体的个人行为,其可能
也伴随着企业行为,甚至国家行为。
总之,现代人力资本产权应在不影
响人力资本天然载体利益的情况下界定
给人力资本非载体的投资者(企业和国
家)。因为产权经济学理论发现,由单一
主体完整地行使产权是不经济的。㈩让
部分产权给他人,由多元化的主体共同
占有并行使人力资本产权,以达到优化
人力资本产权结构、提高人力资本投资
效率,从而达到提高西部企业进行人力
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现状,成因,对策
一、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内部积累 (留存收益和折旧) 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外源融资是企业吸收其他投资主体的闲置资金, 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投资的过程。
(一) 内源融资的现状
中国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的内源融资总体状况表现不太理想, 主要体现在:
1. 企业分配中留利太少, 自身积累意识差。
中小民营企业一般自有资金较少。2009年, 全国独立核算的小型企业平均每个企业资本金只有23万元, 约为同期中型企业1/11, 为大型企业的1/65[1], 由于投入少, 产出自然就小, 交完所得税后所剩无几。另外, 中小民营企业一般自我积累意识较差, 缺乏长期经营理念, 在利润分配上存在短期化倾向, 将利润除保证国家法定盈余公积金外几乎全部用于分配, 很少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留存盈利来弥补将来的资金的不足。有的企业经营处于亏损状态, 根本无利可留, 也就谈不上有所积累。
2. 折旧率过低, 无法满足企业设备技术更新的需要。
折旧费的目的首先为满足企业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以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 还应在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条件下, 保持企业竞争能力。长期以来, 中国一直实行低折旧政策, 如机器设备类的折旧率9.6%, 不动产的折旧率是3.86%[2], 由于折旧率太低, 使企业无法满足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需要, 导致企业设备、工艺、产品严重老化, 技术改造不足, 重置投资能力不高。
(二) 间接融资的现状
中国中小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主要集中于银行贷款。在最近一次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所作的调查对象中, 以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为主的企业占72.5%, 内部集资的企业占8.7%, 利用商业汇票及保理等其他金融工具作为融资手段的比例仅占2%[3]。在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中, 中小民营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中国中小民营企业东部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发展都比较落后。另外, 几种间接融资方式包括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在中西部地区都处于起步阶段, 其中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基金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都是个很陌生的名词, 中小民营企业几乎都没有考虑这些方式进行融资。
(三) 直接融资的现状
直接融资是资金短缺的部门在资本市场上出售自身的有价证券 (企业债券、股票) , 以获得所需要的资金的融资行为。中国《公司法》和《证券法》规定, 发行人上市的审批的条件之一;发行后股本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 000万元。这对于资产规模不大, 资本金有限的大量中小民营企业来说, 难以达到此要求, 导致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被拒于中国证券市场门外。在全国所有的上市公司中, 中小民营企业所占比例目前还达不到3%[4]。
二、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1.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市场上, 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根据资本有效市场理论:如果信息是完全透明的, 以及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是充分理性和合理的, 并且不存在信息成本, 就不会有决策的失误, 资源也可达到最优配置。但是, 信息完全透明仅仅是一个理论的假设, 在金融领域的信息从来就是不完全的, 加上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的不公开性, 更增大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 银行很难抉择是否发放贷款。
2.中小金融机构欠缺或实力不强。中西部中小金融机构无法健康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思想观念落后, 遍布城乡的中小金融机构法人治理不完善, 地方政府也没有充分承担起行业主管的责任, 以致这些机构经营中常出现困难和问题, 这些很不利于中西部地方性金融公司的发展; (2) 中西部地区企业素质较低, 经营环境差加上内部风险控制不严等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各类中小金融机构投资难于收回, 不良资产比重远远大于国有商业银行; (3) 中西部属于人才匮乏地区, 中小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差, 直接影响了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4) 中小金融机构在中西部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 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网络信息成本。
3.中西部地区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由于目前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偏低, 风险度较难准确把握, 符合担保机构准入条件的企业还不多, 一方面, 由于中西部担保机构起步晚、规模小、地区分布不均等, 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另一方面, 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条件过于苛刻, 偏好房地产为抵押品, 这是因为资产交易市场不够发达, 同时银行缺乏对其他资产如机器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的鉴别和定价能力, 这些都严重影响企业融资能力。
4.中西部地区缺乏信用评估和监督体系, 无法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中西部金融市场上信用评估和监督制度不健全导致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企业评级制度不健全使得资金供方对资金需方的逆向选择的监督成本过高, 降低了市场配置效率。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非常重视, 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而中西部目前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远远适应不了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 更是满足不了企业融资的基本要求。
三、解决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1.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组织机构。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组织机构是解决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 主要包括建立多层次的银行融资体系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两方面: (1) 构建多层次的银行融资体系。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中小民营企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它们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市场。银行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新的利润收益点。首先, 银行应该在坚持经营原则的前提下,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目标, 积极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前途、有信誉的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群。其次, 银行应该进一步公开信贷政策, 简化业务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最后, 建立一个包括一大批独立的中小银行或其他贷款性金融结构、中小民营企业合作性的金融机构、专门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机构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这是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对策。从制度结构变迁的进程来看, 民间金融制度安排的实现需要培育以下微观基础和市场制度;第一, 国家应放宽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人限制, 激励内生于民营经济的金融机构的产生。第二, 城市信用合作社及改制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等, 掌握有充分的客户信息和决策经验, 可以更好地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条件。 (2) 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目前, 抵押和担保贷款是中西部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 而且商业银行在发放抵押贷款时偏好不动产抵押, 发放担保贷款时要求百分之百担保。单一的贷款种类和严格的抵押、担保条件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得到资金。
2.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1) 建立“创业板”市场。发达的资本市场应该是能满足不同融资者需求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中国的股票可以设立上市条件较低, 专门为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创业板”市场。在中国有关制度层面无法跟进、且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又日益增加的形势下, 为了避免因设立创业板造成的过大风险而带来的阻力, 可以先推出中小企业板, 逐渐向创业板过渡。 (2) 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理顺企业债券发行审核体制,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应逐步放松规模限制, 扩大发行额度。要完善债券担保和信用评级制度, 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此外, 还可适当放开债券利率、丰富债券品种, 让企业以其可承受的利率获得生产发展所需的资金。
3.建立健全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等级低、担保抵押品少、信用体系不健全是造成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外源间接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又难以使其从内部的发展中完全克服这一不利因素。因此建立适合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的、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这一顽症的根本出路。主要包括制定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 设立健全的信用担保机构两个方面。创新担保方式, 积极探索反担保、再担保措施。对中西部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给予政策性鼓励。同时还要注意制定完善的融资担保、抵押制度, 积极探索担保创新。
4.拓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目前, 在中西部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把融资目光过多地集中在银行贷款和证券市场上, 较少考虑到利用其他工具和渠道进行融资, 从而造成融资视野较为狭窄。其实, 尽管目前中西部融资工具品种比较少, 但除银行贷款和证券市场以外, 还是有一些新型工具, 如典当融资、金融租赁、信用担保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保理信托、买方信贷等可以利用。民间借贷在信息与资金等方面也便于沟通, 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也较低。一旦民间借贷形式发展成熟了、完善了, 可以把它改造成中小民营银行。上述新型融资方式均不失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好方法。中小民营企业应该积极学会利用各种新的金融工具, 以有效地拓展融资渠道, 最大限度地解决融资难题。
参考文献
[1]赵文杰.中国商业信贷行为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5, (1) .
[2]高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J].企业发展, 2006, (5) .
[3]杨静.发展民间融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讨[J].技术与市场, 2007, (9) .
西部民营企业 篇8
2011年3月1日, 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根据规划, 成渝经济区未来发展目标是, 力争到2015年, 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成渝经济区涵括四川15个市, 以及重庆31个区县, 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 人口9840.7万, GDP总量1.58万亿元人民币。其5大战略定位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或经济高地;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陆开放示范区和生态安全保障区。成渝经济区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经济高地, 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等三大增长极, 呈东西犄角鼎立之势。因此, 成渝经济区获批, 给川渝两地的民营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正不断增强, 但与沿海省份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0中国民营企业500家”, 共有34家西部地区的企业入围, 四川民营企业占了11个席位, 领跑西部其他省份。造成差距的原因除了内陆地理因素;以及历史上西部地区实施的是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一直是国有经济占主体, 民营企业综合实力较弱、规模普遍较小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自身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就西部民营企业在市场营销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1 企业文化定位模糊, 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本质认识和足够重视
企业文化是一种内聚力, 不仅能促进和创造出卓越的经营业绩, 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少西部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体系很不完善, 定位模糊。有的由公司管理人员不经调研而随意编造出来;有的简单借鉴先进企业的企业文化——别人的企业文化;有的把学术上的先进的思想生搬硬套过来;企业文化等同于墙上的标语, 重视程度不够。还有的仅仅停留在企业的远景规划层面, 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相脱离。这样的企业理念很容易割裂企业历史, 只重视前瞻性的视野, 缺乏对企业现状的分析, 不具备可操作性。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不断发现好的理念和行为模式, 不断的提出新的企业文化理念、行为标准, 期望员工遵循。但是这样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标准太多, 不成体系, 结果是员工难以理解混乱的文化理念、执行力也差。
2 营销战略的认识不足, 流于形式
企业面对市场的庞大繁杂, 并非所有的市场机会都具有同等的吸引力, 也不是每一个市场都是企业可以接受和能够进入的, 企业需要从众多子市场中寻找有营销价值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在SWOT分析基础之上, 整合营销战略、精确其市场定位, 寻找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营销战略蕴含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 西部民营企业的营销战略往往认识不足, 流于形式。对于自身的市场定位不准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被动的调整发展方向、盲目跟风。既没有走出多元化的路子, 又浪费了自身的优势资源, 丢掉了自己原有的市场份额。
3 营销观念过于保守, 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市场营销观念应该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化。西部民营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过于保守, 其核心理念就是消费者需要什么, 就生产什么、卖什么。消极被动地顺从和适应外部经营, 而不会采取适当措施, 积极主动地影响外部经营环境, 缺乏大市场营销理念,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其市场营销目标仅仅是千方百计地发现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很少尝试采用营销新理念去创造或引导消费者的需要。不能很好地综合运用绿色营销观念、整合营销观念、服务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来指导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使得这些营销理念成为时髦的口号。
4 注重推销, 整体营销功能不足, 没有全员营销意识
现代营销就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全员营销, 而不少西部民营企业只注重推销, 销售部往往无法整合财务部、策划部、生产部等相关部门, 整体营销功能不足, 使营销组合策略缺乏执行力。而且企业的营销模式单一, 认为营销=广告+促销, 注重推销, 强调4P (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 认为企业只要围绕4P制定灵活的营销组合, 产品的销售就有保障, 忽略了4C (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 。但是, 如今的消费者更强调消费的个性化、人文化与多样化。民营企业只有在认真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以消费者为中心正确选择运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成本、沟通等营销策略, 确保消费者满意地购买和消费, 企业的品牌和形象才会在市场中巍然挺立。
5 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 激励机制单一, 薪酬不合理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西部民营企业往往对人才重视程度不够, 任人唯亲;现代管理意识不强, 小富即安, 家族式管理色彩浓厚。常有重客户轻员工的理念。把顾客当成上帝, 只要是顾客的需求, 都竭尽所能去满足, 而员工的工资薪酬没有按时发放也无所谓。并且对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 缺乏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评价;激励措施单一、薪酬不合理, 导致员工没有安全感、忠诚度不高, 缺乏积极性。由于激励机制不完善, 人才流动大, 使得部分岗位处于空缺状态, 职业经理人管理问题多多,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
6 没有及时建立网络营销的渠道, 忽视了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
在传统的商业环境下, 企业运用营销策略的模式往往受到传统媒体环境的限制, 导致企业有很好的产品, 而且制定了很好的营销策略, 却无法运用到市场中。而现在, 企业可以依托网络新媒体来展示营销策略、产品特点、经营理念。并且能直接面对消费者, 生产个性化产品, 实施差异化营销, 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购买。不少西部民营企业没有及时建立网络营销的渠道, 忽视了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网络营销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商务运营模式, 也对企业在新环境下的经营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而西部民营企业在网络虚拟办公、电子货币、知识管理、网络增值服务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只有重视了上述问题, 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道路, 西部民营企业才能后发给力, 通过获取竞争优势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科特勒.营梢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田天沐.浅谈民营企业营销近视症的成因及对策[J].北方经济, 2006, (4) :50-51.
西部民营企业 篇9
1 西部地区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落后的表现
1.1 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混乱, 专业人员配备欠缺
在机构设置上, 国外先进企业如通用、摩根大通等均设有专门负责招聘、考评、薪酬、激励、培训、社会保障和劳资关系等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这个机构能够参与到企业核心战略的制定当中, 协调企业的不同事务。而在我国西部中小民营企业中, 由于观念滞后以及对外交流欠缺, 人力资源部门设置不规范。一些企业不设置人力资源部门, 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由后勤或者行政部的人兼任, 而另一些企业虽然设置了人力资源部门, 但是其职能也只是停留在工资发放、档案管理等简单劳动当中, 无法参与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决策。
在专业人员配备上, 中小民营企业出于自身实力弱小、资金欠缺或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的考虑, 往往不会刻意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在西部中小民营企业中, 负责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员非常欠缺,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高学历的专业人员不足;二是即使拥有不错的学历, 但方向不对口;三是在入司前缺乏实践经历而在入司后缺乏培训机会。
1.2 公司缺乏人力资源战略定位, 人力资源管理以“事”为中心
众所周知, “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等现代企业管理学派已经多次论证“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人而非事”, “人是企业中最不可替代、最具竞争性的资源”。减少行政命令, 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创新性和自主性, 更加有利于企业的活力和长远发展。而在西部中小民营企业里, 人员录用、晋升考评、薪酬标准等决定权集中于企业主, 人力资源管理者只是围绕其命令开展工作, 是典型的以“事”为主, 缺乏以“人”为本的精神, 这是西部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最集中的体现。
1.3 企业人员招聘制度扭曲, 选拔人才标准单一
通过对比发现, 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西部中小民营企业在人员招聘制度上同国内外大公司存在很大差距。国内外的大型公司在招聘人员时, 录用与否更多参照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展现出的工作
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王鸿屹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吴娅媛
能力、发展潜力、可塑性等, 依不同评分标准综合而定;而西部中小民营企业在招聘人才时, 程序过于简单, 缺乏一定的标准, 通常是企业负责人看某个应聘者专业更好或者仅仅因为对这个人感觉好就录用, 很难做到客观考察。
1.4 家族式经营, 内部考评、薪酬、晋升制度不合理
西部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是企业主依靠个人能力、通过苦心经营创办发展而来的, 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和企业主存在亲属关系。这对于一个初创阶段的企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亲情纽带可使整个企业目标一致。然而, 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由于企业内部家族成员的争夺, 企业内部考评无效、薪酬不公、晋升随意就成为了必然。
2 西部地区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落后的主要原因
2.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欠缺
西部地区远离国家经济政治中心, 缺乏与外界沟通机会, 而企业管理者即所有者大多从创业而来, 不具备当代企业的管理知识, 这就使得西部中小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面十分欠缺。
2.2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落后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 在中小企业初创和成长阶段, 因市场环境恶劣、企业实力有限, 企业应当将更多资源配置到生产、销售活动中;然而, 伴随企业实力的壮大, 企业应当将更多的资源转移到员工身上, 提高员工能动性、加强培训、制定激励制度等, 即更注重人的作用, 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西部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却缺乏这样的观念, 他们更多地是在思考如何利用已有资金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如何减少工人工资以控制成本等。
2.3 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欠缺
缺乏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西部中小民营企业, 大多都是采用上传下达的“命令式”制度来进行企业管理, 经营运作往往凭靠最高管理者的能力和偏好, 人力资源部门没有发挥战略制定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仅提供了执行能力而未发挥思考能力。在晋升、考评活动中, 人力资源部门往往是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 仅看最高管理者的眼光行事。
3 改善西部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3.1 引入经理人制度使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
引入经理人制度, 实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于西部中小民营企业有诸多好处。首先, 职业经理人接受过良好的企业管理教育,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更多先进经验;其次, 职业经理人的介入, 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内部家族关系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再次, 职业经理人的引入, 能更好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有利于这些中
参考文献
[1]李佑颐, 赵曙明.人力资源的战略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1) .
[2]郑丽娟.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转变[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1) .
我国西部企业获取人才新思路 篇10
人才, 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也是企业最大的财富。现代经济的竞争焦点在于人才资源的竞争, 谁能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谁将拥有竞争的主动权优势。然而长期以来, 东西部发展中诸多方面的差距, 使得西部人才的流入量少、流出量高, 从而造成西部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缺失问题。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西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 (区、市) 常住人口的27.04%, 但是这么大比例的人口文化程度和受教育水平却与东部相比差距太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东西部几个有代表性的省份每10万人拥有各层次学历人力资源的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虽然学历并不是判定人才的唯一标准, 但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区人才的聚集度才会越高。从上面的表格中不难得出, 西部地区人口的学历教育层次明显低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 尤其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口占比更是处于弱势。在这个基础上, 西部的人才缺失问题就显得尤为严峻了, 长此以往, 人才优势的马太效应只会让西部的发展受到更大的阻碍。
二、西部企业人才缺失原因分析
随着东部这些年来的迅速发展, 其经济环境、薪酬福利、个人发展空间的大幅度改善, 吸引了众多人才竞相进入。相比之下,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存在薪酬福利缺少竞争力, 用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这些都对西部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 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是影响西部人才流向东部的最主要因素, 它直接影响到了人才自身的发展。
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西部地区的区域劣势凸显, 比如在市场空间、发展机会以及一些激励政策等方面就会产生很大的差距。而优秀人才往往选择去经济发达地区谋求发展, 他们认为那里更富有挑战性, 也有更多的机会。有关资料显示, 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对就业地的选择都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城市,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会选择去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
(二) 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从而导致了劳动者在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上的差距, 成为阻碍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 由于西部地区内部自然条件差异性大, 生活水平悬殊, 生产力布局不平衡, 也造成了人才分布的不均衡, 同时也成为阻碍人才留在西部, 或进入西部的主要障碍。
(三) 西部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 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不够科学, 对本地人才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在经济发展中, 企业用人观念相对陈旧, 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视不够。有些企业不重视人才, 出现了大学生刚就业就失业的情况。正是这种用人观念上的陈旧, 许多优秀的人才无法受到重视, 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无法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以至于在一部分人的头脑里扎根这样一条信念:有能力的人就要去经济发达地区求发展, 而回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则被看作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各地区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较》相关数据整理
(四) 西部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 表现在用人制度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缺少一定的规范性。
在制度构建上, 企业缺少严格有效的用人制度, 没有体现出公平性与合理性。在内部管理上, 企业组织结构不分明, 且存在一些不良作风, 如官僚主义、家长制等。在薪酬福利上, 这些西部地区的企业, 无论是财务方面的外部报酬还是精神方面的内部报酬, 都与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西部企业获取人才的新思路
现阶段, 西部企业一方面存在严重的人才缺失问题;另一方面在对外引进人才的竞争中又处于劣势。鉴于这种现状, 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从本地人才入手, 积极探索获取人才的新途径。这里将“本地人才”界定为以下两种:在西部地区接受教育和工作的人;在其他地区接受教育后回西部工作的人, 一般指在外地读大学而后回西部工作的学生。
(一) 发掘和培养企业内部的人才———针对第一种本地人才
1、根据员工特点, 进行特殊培训。
企业在挖掘内部人才的过程中, 既要培育员工的自我超越意识, 又要使员工们接受培训和再学习。由于个人特点不同, 所以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有针对性。比如, 有些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任务, 并不一定需要有很高学历的人来完成。这时只要从企业中选出能力相当的人, 对其进行特殊培训, 那么这些人则完全可能成为企业需要的合适人才。通过有效的培训, 可以使员工的潜在能力充分地挖掘出来, 进而可以促使一般员工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2、建立充满学习氛围的工作环境。
在组织中营造学习氛围, 要注意协调组织学习与个人学习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学习, 通过员工之间共同观察、评论、沟通、交流与相互学习, 不断提高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和企业的各种知识含量, 变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要不断地促进员工的个人学习, 使员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刺激个人成长, 使个人资本不断增值。在企业中创建一个充满浓厚学习氛围的工作环境, 也是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途径。
3、形成有竞争优势的团队。
企业在相对缺乏人才的情况下, 就更应该注意整合内部人员, 形成团队的整体优势。我们知道, 由单个最优秀的人组成的团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团队, 而最优秀的团队也不一定是每个成员都最优秀, 所以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活力。团队智慧可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 这种智慧表现为有效共同工作的能力。团队成员之间应该明确了解其他成员的特性, 知道如何取长补短, 还应该知道互相沟通。企业中每一个人各有所长, 如果一个团队能集各种特长为一体, 那么这个团队在企业中要比单个人才更有优势。
(二) 吸引学有所成后回西部工作的人才———针对第二种本地人才
1、以情感诉求为主的精神激励。
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 企业应该建立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 除了薪酬激励以外, 要更加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 如参与激励、荣誉激励和文化激励等。首先, 为员工搭建建议和反馈平台, 及时采纳员工意见, 通过让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决策, 从而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其次, 建立员工晋升通道, 对那些工作表现突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人才, 给予必要的荣誉和提升, 通过荣誉激励来激发员工自我肯定的工作动机。最后, 重视沟通和协调, 促进竞争与合作, 个性化与团队精神的结合, 通过文化激励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吸引和留住人才。
2、加强与高校的联系。
企业应该与各高校保持良好的沟通, 并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从而使其成为企业高素质人才的输出源。具体做法有:在高校内加强企业的宣传力度, 开办专场校园招聘会;把企业的一些项目授权给高校学生完成, 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双方的优选;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让其提前参与到企业的运作中, 并提早了解企业文化, 从而学生可在毕业后选择加入该企业。
3、完善制度与政策导向。
在西部开发的进程中, 在西部企业的发展中, 政府应在政策上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人才向西部流动, 并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而企业方面, 也要完善各项制度, 对人才给予充分的重视, 不可出现刚就业即失业的情况。
四、获取本地人才的比较优势
在现有的条件下, 与传统的外部人才引进途径相比, 在此提出的两种获取本地人才的途径, 更具有特殊的优势。
(一) 非物质性激励可节约成本。
对于许多回西部工作的人, 物质激励并非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相反, 他们大多有一种情感诉求, 可能出于对故土的眷恋, 或是想在家人身边工作等。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可采取精神激励的措施, 让归乡人才在工作中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而不需要以高薪来吸引他们。这方面的优势, 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物质成本, 并能达到同样具有激励性的效果。
(二) 流动率相对较低。
本地区的人出于故乡情结, 更愿意献身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旦做出成绩, 也不会马上离开。他们与企业共成长, 所以对企业有很深的感情, 甚至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对比之下, 从外地招来的人才, 很可能由于对现有条件的不满意, 则不顾企业的利益, 在短期内离职或跳槽。
(三) 更熟悉企业环境。
从企业内部培养出的人才, 更熟悉企业环境和运作情况, 因而也更容易理解企业文化, 并能察觉出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 对于企业来说, 人才不一定是适才。所以只有当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愿景达成一致时, 这样的人才才是企业最需要的。
(四) 更有归属感。
在外地学有所成后回西部工作的人, 通常有一种归属感, 愿意在自己故乡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在心有所属的同时, 他们在工作中会更加积极主动, 自发性较强。此外, 当他们取得良好的工作业绩时, 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 并以自己为企业做出的贡献为荣, 从而激发内在的工作动力。
(五) 有利于新思想和原有文化的结合。
在获取本地人才主要途径中, 通过挖掘和培养内部人才可以保持企业原有文化的延续;通过吸引学成后返青工作的人才, 可以为企业带来新思想, 注入新活力。然而, 两方面的人才并非是绝对独立的, 而是拥有共同的建设家乡的信念, 这样便形成了企业特有的人才整合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红, 王景波.如何留住人才[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蒋明新.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马虹.浅析西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优势[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西部装备工业企业竞争力战略研究 篇11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程,西部装备工业几经市场经济洗礼,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能力。在重大电力装备、重型工程机械装备、汽车摩托车制造、数控机床及数字智能型仪器仪表等行业,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有利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市场化步伐迟滞,东西部差距明显拉大,工业企业包袱沉重。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对西部装备制造企业的判断和认识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短期性,即从消极方面入手的多,将这些三线企业、国有企业视为包袱,或者作为东部经济的辅助或补充部分来考虑,却没有从积极的发展战略的角度,仔细研究西部的状况和未来。所以分析西部制造企业的现状寻找解决途径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对西部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意义进行再认识,并强调其战略地位。这种战略地位集中表现在:
第一,对推进国家战略发挥重要意义。西部装备工业有着较完整的布局,像重型机械制造、大型电站设备制造以及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分布,像数控机床企业的分布,还有内燃机企业及齿轮箱等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分布,以及汽车、摩托车与工程机械的格局,其中不乏国内领先甚至世界先进的企业或研制能力。从目前我们选择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考虑,西部装备制造企业较集中的陕西、四川、重庆等地,科技资源丰富,活动指数在全国的排位并不低。所以在“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这些国家重点投入,经过几十年培育的战略型企业,在今天对于国家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对区域振兴战略发挥带动意义。从发展规律上看,“嵌入式”企业最终还是要延长产业链条,带动整个地区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集群的形成。西部装备制造企业往往为国有企业、军工企业或央企,通常它们的高精尖技术直接服务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和军工领域,难以在当地形成扩散效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所以一旦在打通企业与区域创新系统上做文章,装备制造工业将成为西部开发的一大支柱产业。
第三,对产业发展战略发挥决定意义。西部装备制造企业中,不乏行业排头兵企业,如东电、二重、西电、特变电工、陕鼓、重齿、柳工、玉柴等等,这些企业在各自行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体制及地域等因素束缚,这些企业还不能完全但当引领行业、抢占国际制高点的重任,而从竞争形势分析,中国装备工业亟需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
由于西部装备制造企业的特殊身世,以及企业形成、发展受计划体制的作用和影响,与完全从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有着很大的差别。从结构上分析,有如下特点。
首先,这些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做电站设备的企业不生产输变电产品,缺少产业链的延伸。更不做系统控制的研制,相比之下国际同类跨国公司的产品链便丰富得多,市场也广阔得多。
其次,这些企业业务结构单一,单纯的制造业务,缺少两端业务延伸。主要产值还是来自单纯的制造业务,缺少成熟的“微笑曲线”的高附加值两端业务。而在GE这样的跨国公司的业务链上,整机和零部件的制造业务占总业务的比率已经很小了。
第三,配套体系不完整,缺少本地工业的协作辅助关系。这些企业配套体系不完整,当地的协作辅助条件差,主机厂或自成体系,或孤悬塞外,缺少完善的产业链和关联度紧密的分工协作环境,无法获得产业内的交易成本优势和外部竞争优势。
第四,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这些企业国际化程度低。表现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份额低;参与国际竞争的形式单一;从研发到销售的业务流程国际化程度较低等。
在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因历史或结构特点带来的先天缺陷之后,我们还需认识到制约西部发展的一些共同因素,归纳起来有七个方面:
第一,传统的产品结构、业务结构与企业的发展特点不相适应。
以生产工艺为核心,形成产品体系,形成了产品高度集中,各自主营业务集中在单一领域内,缺乏多元化发展能力。而国外跨国公司多为产品多元化程度很高的企业。
国外跨国公司已经形成技术研发、系统设计、采购、生产制造、安装调试、销售、维修、工程总承包,乃至金融服务等一整套完整的业务体系。而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业务领域单一,主要是制造业务,研发、设计、营销、服务能力相对较差,这与目前重大装备企业技术含量高,产业牵动大,市场变化快的特点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加快其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走成套化、产业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效益水平偏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西部一批中央直管或省市主管大型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重大装备工业的国宝级企业或行业排头兵企业。但是长期以来,企业的经济效益远远低于其社会效益。长期的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动摇了企业的社会地位。因此,这些企业必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营机制,积极探索一条“效益型”发展的路子。
第三,陈旧的组织体系与变化的市场环境不相适应。长期以来,这些大国企一直沿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强调以生产制造为核心,建立高度一体化的“大而全”的组织体系,在资源配置上,重生产、轻研发和营销,属典型的“橄榄型”的组织特征。这种陈旧的组织体系,由于生产组织环节过多,生产周期过长,在制品和备品备料的资金占用过大,易于造成资金周转率低,按期交货困难,以及对市场环境变化反应滞后等问题。
第四,封闭的资源配置与企业的发展速度不相适应。长期以来,在资源配置的方式上,这些企业一直以自我发展为主而忽视对外部资源的开放整合。
第五,僵化的经营机制与企业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西部的装备工业企业大多是老牌的国有企业,一直存在着“社会责任感较强、经济责任感较弱、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较弱”等倾向,以市场为导向,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机制尚未形成。
第六,沉重的社会负担与激烈的竞争环境不相适应。这些国企长期存在着冗员多、债务负担重、社会职能多等问题,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企业办社会职能难以彻底有效的剥离,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的工作明显落后于同行企业。
第七,粗放型的管理水平与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不相适应。企业管理工作仍停留在经验管理的阶段,管理模式固化,缺乏管理创新,同时基础管理薄弱,成本管理不实,以生产制造为中心的执行职能较强,而以研究、分析、策划为中心的参谋职能缺位。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水平与以“专业化、科学化、信息化”为基础的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相差甚远。
从以上分析可知,具有较强的生产制造体系是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经过长期技改投资,以及对技术、人才、经验长期的积累,形成了较强及较完备的制造体系。而系统集成能力是国外跨国公司的核心能力,国外跨国公司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以产品营销为主的经营模式,采用以工程总承包、技术总负责或设备总成套为主,结合技术转让,本地化生产等方式,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系统集成能力是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竞争能力的薄弱环节,要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核心在于提高装备制造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
上面分析了西部(我国)装备类国有企业的困境和弱点,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可表述为:进一步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国家保持控制力的产权多元化,尽早卸债务人员包袱);加快推进产业或企业重组。加强合作、有序竞争;增强研发能力与合理配置研发资源;以及增强营销、系统集成(工程承包)能力。整合应该在中央引导下,以资产为纽带推进,以市场导向为基本原则(不是拉郎配,而是父母之命,促进恋爱),其中要总结鞍本联合、东北特钢重组的成功经验和不足的教训,化解整合的种种制度性障碍因素。
我们认为,按照企业重组的目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四种重组模式:
一是合并同类项重组。这类重组属于“横向联合”方式。实践证明,行业经过充分竞争,必然要走向资源的整合。通过同行业资源的整合,可在短期内实现规模的扩张。鉴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集中度低、竞争过于激烈的现象,推进这类重组对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十分必要。
二是延伸产业链重组。这类重组属于“纵向联合”方式,其特点是沿技术路线、产业链条上下扩张,形成产业巨头。国外跨国公司无不是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和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产业链存在先天缺陷,产业链不完整。因此,要逐步延伸,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三是多元化重组。这类重组属于“混合重组”方式,是当代世界综合性大公司通常继“横向联合”、“纵向联合”之后采取的扩大产业范围的重组方式,通过强强联合集中资源优势,增强资产与产品的联系和契合力、品牌的凝聚力,以形成多个业务盈利点的支撑的业务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产业结构单一,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多元化很重要。装备市场的需求波动大,多元化经营能够有效的应对装备市场的潜在危机。
四是区域性重组。这类重组是在同地域范围的企业重组,属于多元化重组的一种。其特点是将技术相通、产品相近、配套性强的企业,按照同地域原则进行重组,扩大规模,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优势互补。
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投资布局,提供了可以按东部和西部分别重组的条件。
以上四种企业重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界限并非划得很清楚,一段时期内不排除综合运用,交叉重组。
按照企业重组的途径不同,大体分为两种途径:
一是整体重组。这种重组方式主要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思路,先选定或者组建一个具有很强战略控制能力的母公司,然后将装备制造企业及完善产业链所需的其他企业和科研院所分阶段、分步骤整合进母公司之中。采取整体重组的优点是可以迅速形成行业主导地位,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较大,重组的效果比较明显;其缺点是重组涉及面广,协调要求高,难度大,对原有企业的冲击较大,不利于企业的稳定。
二是分步重组。这种重组方式主要按照先局部后整体的思路,将装备制造企业按照产业链或者区域的重组模式整合成若干大型企业,随后在做强产业的基础上,再通过联合重组组成大集团。采取分步重组的优点是对重组实施的条件要求不高,重组的风险不会集中,重组的效果可以逐步显现;其缺点是重组进程缓慢,外部资源有可能被其他企业优先重组。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西部地区是我国资源能源工业、重大装备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现大部分地方国企和部分中央国企的改制工作已完成,主辅分离、分离企业办社会移交地方的工作正在进行,但尚有阻力。企业机制不活;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改制中企业办社会职能难以剥离(如消防、卫生所、幼儿园等地方不要);企业管理水平粗放等问题都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战略性调整重组步伐,创新经营模式,实现做大做强。
二是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西部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出路,在于为特色产业重点企业做配套服务,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经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重视产业集群模式,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培育和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形成经济主体的低成本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一般产业集群区域汇聚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这样对区域内企业技术创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使西部成长出更多的像陕鼓这样的具优良服务功能的重大装备企业。
三是对西部重点行业和企业,工业城市,享受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增值税政策。纳入国家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国家试点的八个行业)。
四是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特色优势产业,落实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政策、高新技术产业的鼓励政策。在重工业领域,国家可鼓励民营企业以股权投资形式参与国有大企业的体制改革。
五是鉴于西部地区开发的现实情况,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应有所区别对待,对西部重大能源、资源开发、高新技术项目的审批、资金、土地以及配套条件(供电、铁路运输),给以优先的安排。
六是要尽快落实“60条”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政策,国家加强对各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数据库建立、标准的研发制定的投入和组织。政府采购优先考虑西部有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对西部地区单位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给以一定照顾,企业提升关键技术能力需进口的技术设备给以适当放宽。改进对企业领导的考核标准,不仅看当期利润,还应考虑培育自主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
七是从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建立统一市场出发,适时出台西部开发的法律法规。
加快《中国西部开发法》立法进程,把国家西部开发战略、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制定《西部资源战略储备法》,建立国家西部资源战略储备基金制度,建立西部开发中储备基金组织、区域各级政府、投资者等事权划分、风险防范与协调机制,以及建立各级政府、投资业主、当地原住民的利益形成、分享和保护机制,对稀有矿产资源、水源、森林、珍稀动植物等特色资源战略储备区给予专项财政补贴。有计划地动用国家储备战略准备金出让和回购道路收费权、矿产权、林权、水权等。
出台《西部开发区域经济合作法》。加快建立西部统一市场,协调开发时序和利益分配机制,实现跨区域特色资源的有序开发与流通,区域内道路、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治理等的专项管护准备金和营运财政补助政策。
出台《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制定有关的扶持政策。如专项退税、环保、运输等补贴政策,引导发达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
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篇12
我国西部人口约占全国城市人口的7.12%, 天然气能源生产约占全国的63.2%, 天然气能源消耗约占全国的19.1%:面对如此巨大的能源与消费倒挂显现, 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据调查统计我国西部城市燃气企业目前合计有85家, 城市燃气企业以3大类型为主:第一大类型以政府背景为代表的燃气企业, 例如:陕西省天然气股份公司、陕西省天然气集团:第二大类型以国企背景为代表的燃气企业, 例如:中石油昆仑能源、新疆新捷、华润燃气集团:第三大类型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燃气企业, 例如:中国燃气集团、港华燃气集团、陕西玉祥燃气、宁夏哈纳斯、新疆广汇、重庆金地燃气集团等。
由于西部城市燃气企业自身发展类型不一, 面临实际情况不同、各自资金实力的差异, 导致西部城市燃气企业面对未来选择发展方向模式不同,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三大发展趋势:第一类以占据省会城市、二线城市为主, 有充足资金来源、具有一定政府、国企发展背景, 未来发展以城市居民、商业加气站、加注站为主的服务型燃气企业。代表企业: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石油昆仑能源:第二类是以占据三四线城市为主、进入地区时间靠后、自身实力、资金有限民营企业, 主要发展以居民、工业、商业、点对点供应工业为主的服务型燃气企业。代表企业:华润燃气集团、中燃燃气、港华燃气集团、重庆金地燃气集团、陕西玉祥燃气:第三类是以占据气源产地为主, 进行能源二次深加工, 主要为城市燃气企业、商业加气站提供能源服务为主的服务型燃气企业。代表企业:宁夏哈纳斯、新疆广汇、新疆新捷、陕西省天燃气集团。
2 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未来发展几类趋势预测
西部城市燃气企业面对未来经济多元化化发展, 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及能源服务竞争激烈化的深刻变革, 西部城市燃气企业也在不断根据未来经济发展的变化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伴随着互联网不断的延伸化发展, 国家提出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 互联网日益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工业发展、商业发展等各个领域, 影响比较广泛:随着能源服务型型企业的延伸化、多元化发展, 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未来发展模式将发生多种变化, 以下就西部城市燃气企业在目前三大类企业模式下未来发展的方向趋势做以下预测:第一类以占据省会城市、二线城市为主, 有充足资金来源、对规模化发展有自己长远规划的大型、跨区域、集团化燃气企业, 他们未来发展以城市居民、商业加气站、加注站为主的服务型燃气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与时俱进的燃气企业发起二次创业。结合燃气企业在用户资源、渠道覆盖、服务团队方面的独特优势, 以社区生活综合服务平台模式, 向燃气用户及广大消费者提供智能化的增值服务。例如:中国燃气集团已经参照国外燃气企业发展模式并率先推广和实施自己的手机APP中燃慧生活服务平台, 中燃慧生活是中国燃气打造的一站式智能生活服务平台, 让燃气缴费更省更方便, 同时给您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在线订气与缴费充值、燃气报数、报装报修都可以在这里轻松完成。这里还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美食、特产, 高性价比正品家具家电燃气具, 正在以更丰富的内容连接千万人的生活和消费。这样会进一步提升燃气企业自身社会品牌和竞争优势, 提高自身社会价值和增加企业收益。同时此类燃气服务企业也已经开始利用自身占据地理位置发展分布式能源项目。一般而言, 天然气发电时的能量利用率仅为40%, 剩余60%的能量转化为500℃的高温蒸汽和200℃的热能。“普通供能方法浪费了这60%的能量, 而分布式能源系统可将天然气的能量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例如:近日, 西安国际港务区分布式能源站项目获得了西安市发改委批复。该项目是陕西省首个核准批复的区域式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该项目由陕西燃气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项目总投资5.96亿元, 规划装机容量为90 MW级 (2套32 MW级轻型燃机+2台双压余热锅炉+2×12 MW级的蒸汽轮机联合循环机组) , 用地面积3.12公顷。项目建成投产后, 年可供电39 700万k W·h, 年可供热103万吉焦;年节约标煤约23.42万t, 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8.58万t, 二氧化硫1470 t, 氮氧化物950 t。同时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治污减霾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为区域内医院、学校、商业和居民住宅等用户提供供热、供电和供冷配套服务, 大幅提升西安国际港务区综合功能配套水平。此项目的实施为燃气企业发展开拓一条新的模式。
第二类是以占据三四线城市为主、进入服务地区时间靠后、自身实力、资金有限小规模燃气企业, 主要发展以居民、工业、商业、点对点供应工业为主的服务型燃气企业。此类企业依据自身区位发展, 需结合片区内国家重大项目实施发展分布式能源, 给重大项目提供能源多重化使用价值, 使企业价值提升、效益最大, 使项目双方达到共赢。同时该类企业也在改变区域内居民的能源使用习惯, 培养新的能源使用习惯和方式, 例如冬季居民供暖, 结合国家提倡的使用清洁能源, 利用国家提供专项补助, 将煤锅炉改为燃气锅炉, 并推广使用燃气壁挂炉, 由此可以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改变当地气候环境, 为未来此类西部城市燃气企业开拓新的燃气发展道路。
第三类是以占据气源产地为主, 进行能源二次深加工, 主要为城市燃气企业、商业加气站提供能源服务为主的服务型燃气企业。这类企业利用自身占据燃气气源产地、气源价格低的优势。引入重大项目, 进行燃气发电并网、并给当地城市居民、企业供暖、供热、供电, 同时也发展LNG液化工厂, 进行能源运输贸易。例如:宁夏哈纳斯新能源集团率先和欧洲西门子合作在宁夏建立并已经投产运行占地面积250亩, 年产80万t液化天然气, 总投资19.5亿元, LNG项目储罐容积达5万方的LNG液化工厂, 该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陆上生产技术、生产设备最先进和单体最大的LNG工厂, 此工厂建设能辐射周围1300 km的区域范围, 同时带动区域内第三方物流项目的发展, 该项目投产为周围偏远地区燃气管道目前无法铺设到的城市燃气气化提供了基础能源保证, 使当地城市燃气企业的发展加快步伐, 为片区环境改变, 交通清洁能源的发展, 能源企业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也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证, 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证。同时该企业也利用区域自然条件优势积极加入和布局当地新能源发电项目。
3 结语
综合以上, 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未来发展, 必须结合当地自然、人口、经济、城市发展等因素, 以及自身周围占据能源优势来统筹发展。同时要开拓发展思路, 转变企业固有发展模式, 结合区域发展优势, 自然资源的优势条件, 开辟、选择、发展新的企业发展道路:同时结合目前互联网“+”、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为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未来发展, 自身品牌提升、社会效益最大化而努力奋斗。
摘要:我国天然气能源消费中, 西部地区生产量占全国的63.2%, 能源消耗量占全国19.1%, 中东部地区生产量占全国36.8%, 能源消耗占全国的80.2%, 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与消耗存在巨大的差异, 甚至出现能源与消费倒挂现象: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未来面对如此巨大的地区能源消耗与生产差异, 应如何发展?该文结合实际工作, 探讨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未来发发展趋势。
关键词:西部燃气企业概况,现状,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刘自伟.新疆石油管理局燃气公司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J].城市燃气, 2004 (11) :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