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及其前景(共8篇)
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及其前景 篇1
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及其前景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历程。
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观念,正经人是不能经商的。历史上中国只有一个地区比较特殊,就是会昌和晋昌,经商是很有名气的。会昌经商发达了以后,后代很少在商业上发展,一流的人才做学问去了,二流的人才做官去了,三流的人才当兵去了。只有晋昌是特殊的,清朝时候由于慈禧太后避乱,往西安去,在山西感觉不错,朝廷认同了山西的作法。山西晋昌一流人才经商,二流的当兵,三流的做官。后来发展就不行了。进入现代,官本位愈来愈厉害,民营为代表的工商业愈来愈受贬。我们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间有一首歌唱的是“工农商学兵”,建国以后慢慢变成了“工农兵学商”。到文革当中就没有“商”了,成了“党政军民学”。张永枚写了首长诗《西沙之战》,当中有一段话:“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齐声高唱《东方红》。”那个时候正是“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时候,那时干民营企业是犯罪呀!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对正常的经济生活的扼制发展到了一个疯狂的程度。由此可见,中国的民营企业道路很艰难。其原因就是官本位贬斥工商业。官本位在贬斥民营企业的同时,就只有搞官营,于是走了一条官营的路。“洋务运动”,李鸿章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官营的模式。以后到了地主土地兼并,到四大家族,高度集中,就是官商。建国以后,从一开始就是苏联模式,慢慢的组成了国营企业,到了1956年,手工业、工商业改造。慢慢一大二公,后来又割资本主义尾巴,把民营企业彻底割掉了。实践证明,官营企业没有活力。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速率很低,我们宣传3/4的人口解决了温饱,人民生活幸福,大家都很陶醉。1974年,邓小平出席联大会议,在飞机上有一组镜头,从上往下看,很美呀,那法国的房子漂亮得很,资本主义很繁荣,我们才开了眼界,感觉受骗了,人们一下子觉悟了。我们说人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其实我们比人家落后多了。经过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得到了增强,但毕竟还很贫因。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现在发展民营经济,一定要正本清源。对我们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长期的中央集权统治,封建的官本位,我们民营企业要起到摧枯拉朽的作用。
官营和民营,在我们国家始终是一对矛盾,官营压倒了民营,这就使中国长期缺乏活力。所以打压了民营企业,就是打压了一切民营企业家,打压了一切可以在这里生活的员工,打压了一切民生,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中国拨乱反正这么些年,不搞民营经济,怎么行?民营经济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问题。孙中山很伟大,他强调民生,强调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他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深层文化观念的根本性的改变,是把中国推向世界文明大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第二,中国民营企业为什么这么难以发展?其原因是中国始终处于社会结构调整的动荡时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就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洞开国门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引起的震动并不是很大,大的是1894、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因为1840年的时候中国非常闭塞,鸦片战争的地方比较局部,解决的比较快,只是在中国的知识界即有识之士、志士仁人中震动比较大,大家感到国耻,但是并没有真正触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
为什么甲午海战就震动了呢?因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搞“洋务运动”,研究怎么样把国家强盛起来,不被夷人欺负。这个时候国门慢慢打开了,信息也就进来了,知道
了我们东边有个小小的小日本,明代老是叫倭寇,不成气候的强盗,现在发展起来了,一打就把我们打败了,奇耻大辱啊!这个时候对中国的触动非常大,大家恍然大悟,感觉到过去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失败是“旧君主当上了新都督”,没有什么变化,光去学人家的所谓“硬件”即买枪炮啊,叫图其皮毛。后来研究日本,他为什么发达起来了呢?他是搞了“明治维新”,改变了社会的政治结构。这个时候革命党就起来了,发现这一套东西不行,就推翻了满清,以后军阀混战,这就是中国社会的结构调整,最终都是为了国富民强,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这个调整,找来找去找不到一条好路子,孙中山也没有找到,他开始说要学德国的“精良”,美国的“开放”,他找人家要钱,人家都不理他,他醒悟了,说:“他们断没有使我们民族强大的意图!”他最后被迫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结构调整为“苏联模式”。建国前,处在兵荒马乱的动荡之中,建国以后,一直在冷战的状态下,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怎么发展呢?还有一个原因,受洋货的冲击。由于有这三个原因,中国的民营企业就有这样几个结果:一是上不了规模;二是商业型成分超过工业型的成分,实际上不是实业救国,流通大于制造;三是搞得稍为象样一点的,又有地方势力的介入,成为一种“准官僚”;四是技术等级接近,基本上是小加工,前店后厂。
中国的民营企业为什么发展这么艰难?是有它特定的背景和文化传统的,有它的历史的沿革。建国以后长期的备战,弦都崩得很紧,政治上管束很严,经济上控制得很紧,基本国策上是打压民营企业的。对民营企业认为是“非法”。结果是两方面互动,民营企业得不到发展,人民心理上蒙着浓厚的阴影,活得也不很健康,国家的发展不仅很缓慢,而且也很危险,到了崩溃的边缘。
打压民营企业,就是打压民生,打压人的一种正常的创造性,就是把你的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把你的人搞得不象人。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人也觉悟了,了解了国外的情况,大气候变了。现在民营企业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总量是前所未有的,为什么发展这么快?
一是真正有了工商实力,现在二分天下有其一,吸纳就业人口多,有统计资料说吸纳就业人口达60%。现在有的地方国营企业下岗工人游行,要饭吃,说“我青春献给党,老了没人养,想问自己要,单位要下岗”。民营企业吸纳下岗人员,可开形成社会的良性循环。
二是民营企业取得了正宗的正统地位,这是官方认可的,更重要的是在国民心上,过去认为干民营企业心里不踏实,现在有了新的认识。
三是今后发展的程度还要提高,大有要民营企业救活国有企业的趋势,卖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来买。这不是民营来救国营吗?民营企业的发展相互结合起来看,可以说:和我们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是整个国民生活的深层结构的自明末清初以来的革命性的转折。这就是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的实质。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
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无可限量。为什么样这样说呢?应该放在时代改变了这样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现在90年代和20年代相比,时代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民营企业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更能跟上潮流。八十年代,政治经济军事问题因扰得很严重,加剧了冷战思维。冷战思维在国际上表现为“打压”,当时的发展环境不适宜民营企业发展。八十年代,我们和越南打了一仗,那时候叫“北重南轻”,北重,就是对付苏联;周边国家和我们的关系比较紧张。印度闹得很凶,台湾也开始造地对空导弹,日本军事发展很厉害,我们国际环境很差,与美国的关系很不好。民营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只有自生自灭。
到了九十年代,国营企业这老母鸡就是不下蛋,只有靠小母鸡下蛋。这个时候是没有负担的、人员包袱轻的、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民营企业打的就是游击战。在现代条件下,国营企业是打正规战的,可以有限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但是他的人才素质,官员队伍都很难适应现代激烈的竞争局面。而民营企业轻装上阵,有创新机制,更适应时代发展。国营企业要靠民营企业来带动。不敢说今后民营企业包打天下,但必然是“二分天下有其一”。以后国有企业少了,也就慢慢地走上良性轨道,运用民营企业的运行机制了。法国铁路不得不改为民营,日本也是这样。德国之所以发展得比较慢,就是国营成分太重。
三、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很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机会要抓住,优势要变成现实。具体分析起来,是有很多困难的,一是文化问题,有人说拼到最后拼文化,我认为这话是很有哲理的,文化不是一般企业的循规蹈矩,是一种凝聚力,是一种崇高的自信心,一种文明程度,也是一种创造力,拼到最后就是拼这些东西。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个平台了,进入良性循环了,就拼文化了。冯巩讲得有道理,人生三阶段:一阶段是拼业务,拼能力;二阶段是拼人格,拼品质;三阶段拼身体,你能力再强,人格再高尚,没有好的身体也不行。这个身体包括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文化问题讲起来很玄虚,其实也很具体。日本侵华的时候,对中国文化研究得很透彻,他们给士兵发小册子,告诉哪个地方的人是个什么特点,什么优点,什么缺点。他们研究得很具体。我们现在看企业,东北的企业为什么现在是这种状况?这是一个文化问题。说企业老化,这只是一个问题,但不单单是这个问题,包括广东,广东在中华民族两次大的关键时刻都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一次是孙中山革命,北伐,还有一次就是改革。现在就不行了,他有他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就是,他可以卖土地,让外国人来搞,但是他有狭隘性,好象他不是属于汉文化的中心地域似的,往前走就有困难。东北也是这种情况。东北本溪一个国有企业400万他不卖,结果100万卖掉了。这是什么问题呢?这是文化。东北就是一种官本位很浓厚的“面子文化”。文化素养问题。因为满清入关带走一批精英,国民党撤走也带走了一批精英,林彪入关也带走了一批精英。东北人“面子文化”很重,不送礼办不成事。我认为这样的人是好干部:
一、干工作,二、有一点能力,三、私心也不要太重,四、会休息,因为你累,员工也跟着你累呀。广东的官民关系还比较融洽。发展民营企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企业人员的素质问题。现在特别需要经营型的科技人才和思想型的实业家。需要行动型的文科人才,魅力型的官员。因为现在环境变了,竞争的条件也变了。过去好象是刑满释放的`,胆子大的,没有包袱的,背水一战拼个鱼死网破的,没办法只好搞搞个体,打打擦边球,撞撞高压电,反正闯过去就闯过去了。那是原始积累的起步阶段,包括商人,经营家,新型农场主,胆大加拼命,只识弯弓射大雕啊!现在就不行了!特别需要提高素质,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及其前景 篇2
1.1 内涵
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 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首先提出, 目前主要指那些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 产品 (服务) 种类单一, 规模和产值较小, 从业人员较少的经济组织。
1.2 特点
(1) 主要集中金属与非金属制造、加工业、纺织服装皮毛业、电子机械设备制造业以及食品饮料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高科技信息技术产业。
(2) 出资来源和形式多元化。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自有资金、亲戚朋友借款, 很少有正式的融资渠道。[1]投入的资金既可以是实物资产、知识产权, 也可以是货币资金。
(3) 投资主体和组织形式多元化。投资人既可以是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复员军人、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征地拆迁失地农民, 也可以是其他城乡无业居民;在创建小微型企业时, 既可以申办成个体工商户、独资企业, 又可以是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限责任公司。
(4) 生产销售灵活。小微型企业大部分是以“前村后店”的模式组织生产运作, 质量管理不很完善, 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和手工艺。销售上采用直销方式, 且以服务本地市场为主, 运作方式灵活而富有流动性。
1.3 中小微型企业在产业经济中存在的意义
1.3.1 减少贫困的有效途径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例, 它们往往为处境最艰难的家庭提供主要经济保障。对个人、家庭和国家经济的深远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减少贫穷化方面具有其重要的作用。
1.3.2 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
投资的劳动力 (就业容量) 和单位产值使用劳动力 (就业弹性) 都明显高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而且创办微型企业所使用的资源少, 对环境的适用性更强, 新微型企业创办速度更快, 从而使得数目众多的微型企业在总量上提供社会的就业机会更多些。
1.3.3 培训大批的企业家, 提高了民族素质
可以培训大批的企业家, 从而提高整个民族创造欲、革新意识、冒险精神、勇于开拓的素质。企业家是在企业优胜劣汰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胜利和失败是企业家必须面对的两道门槛, 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是衡量成功企业家的标尺。
1.3.4 培育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力
中小微型企业规模虽小, 但数量庞大, 依靠团队力量, 会产生所谓的“蝴蝶效应”。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型企业或公司就是由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而来的。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统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每年新形成企业300多万个, 90%以上为小企业和微型企业。
2 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
近几年来, 很多学者都对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多方面调研。通过调查发现, 当前, 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2.1 要素依赖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要素价格低廉, 中小微型企业习惯以低价战略赢得利润。但近年来原材料、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劳动者工资也水涨船高, 而产品销售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不能大幅提高, 导致企业利润很难维持, 经营陷入困境。[3]近几年来, 原材料、劳动力、租金、资金等多项成本大幅上涨, 加之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缺乏议价能力, 无法通过定价转移成本, 于是利润空间遭到压缩。
2.2 缺乏诚信
一些中小微型企业缺乏诚信不仅体现在产品质量和日常经营方面, 而且在贷款、纳税时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些中小微型企业有多套账目和报表, 有些是请专门的所谓“高手”编造的, 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相背离。[2]
2.3 管理粗放
从发展历程看, 中小微型企业往往带有小作坊式的个体经营的烙印, 在形式上具备了一个企业的架构, 但在经营决策中容易出现家长式的一言堂、随意性的情况;内部管理粗放, 财务制度和用人制度混乱。
2.4 融资困难
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高达40%~50%的年利率。尽管多年来国家为了改善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 不遗余力地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民间等多种渠道消除阻碍小微企业融资的因素, 但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善。中小微型企业的根本问题在于自身经营不景气、利润回报低、风险却异常大, 吸引不到包括信贷资金在内的资本青睐。信贷资本不敢贸然进入风险大、经营差、不确定性强、利润低或者亏损的企业里。
2.5 负担较重
我国现行税费项目繁多, 工业企业涉及税费种类达11种。企业对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没有太大意见, 主要是对土地使用税、房屋使用税等有看法, 认为征收的方式和依据不合适, 负担也较重。
2.6 缺乏人才
调查显示, 70%以上的企业面临用工短缺困境, 缺少高管和专业技工的问题较为突出, 而且人员流动大, 严重影响了生产。主要原因是中小微企业的产品附加值较低, 利润薄, 无法提供较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不能解决人才的落户、职务晋升、子女入学、未来发展等问题, 高级人才不愿意仅仅为了一点高工资来工作, 即使来了也很难留住, 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人才容易被大企业挖走, 招不来、留不住。
3 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前景应采取的措施
3.1 发展思路
中小微型企业应该稳住心态, 做自己最擅长的产品, 突出主业, 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从追求产品数量到追求产品质量和品牌, 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4]在战略选择上要与战略新兴产业靠拢;在资源利用上坚持循环、节约;在生产上坚持低排放、高效益;在产品上坚持绿色、无污染。
3.2 融资服务
一是间接融资。事先要了解银行的放贷政策及放贷倾向, 有的放矢主动接触大型商业银行或地方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 为放贷机构介绍自己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 并提供合格的财务报表, 争取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二是直接融资。到证券市场、股权交易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进行融资, 或引进战略投资者, 不能因为怕露富、怕分权、怕分钱而不去上市或不肯引进投资者。
3.3 技术升级
中小微型企业应该坚持内涵发展, 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一是联合创新。同行业中小微型企业之间可以联合起来搞创新, 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共同分享创新成果, 实现企业实力的提升, 提高在行业内的整体地位。二是产学研结合。与高校、科研院所结成战略联盟, 共同研发新技术, 开发新产品, 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3.4 信息服务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纳税及用工等, 建立企业信用考核评级档案, 信用社全程参与监控, 为企业建立经济档案、诚信档案, 录入征信系统, 全面搭建起综合评价体系, 构建良好监督机制, 增强政府、信用社对企业情况掌握, 规避资金发放风险。
3.5 政策扶持
政府部门对经营状况良好、有发展潜力、对本地经济发展有促进、基础条件扎实的中小微型企业, 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政策, 采取资金扶持、信贷支持、人才的协调配置、特有技术的维护保护等措施。对同行业中基础条件差、产品质量不过关、技术落后缺乏创新能力的中小微型企业, 建立退出机制, 合理限制企业的数量, 避免无序发展。同时建立优化、兼并、整合平台, 科学布局产业发展。
小微企业要通过校园招聘, 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招收大量的专业财会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 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与用人机制, 避免走家族式管理的道路。
解决中小微型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 既要重视融资难等具体问题、表象问题, 更要重视认识、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根本性问题。只有多管齐下, 才能使小微企业的发展迈上新的阶段、新的台阶。
摘要:自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出台后, 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国务院专门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等9项政策措施。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目前已经突破1000万户, 占企业总数大部分。中小微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中小微型企业概念特点及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以引导和帮助中小微型企业稳健经营、增强赢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关键词: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魏开文.关于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与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关系模式的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 2001 (7) .
[2]曹凤岐.建立和健全中小微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 2001 (5) .
[3]罗怀中.中小微型企业发展难题及解决途径[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 .
“完美”的发展历程及前景 篇3
[关键词]历程经营理念发展趋势
一、关于完美
1、完美公司发展历程。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完美公司”)是马来西亚完美资源有限公司于1994年3月投资设立的侨资企业。1998年8月,完美公司经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内贸易局等三个部门批准,正式成为采用店铺式经营,并雇佣推销人员的十家外商投资转型企业之一。目前,完美公司已经健全了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也迈出了国际化的坚实步伐,先后将产品销售及服务扩展到马来西亚、香港、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地。
2、完美的主要产品。完美公司主要生产健康食品系列、个人护理品系列、家居日用品系列、玛丽艳美容护肤品四大系列产品。
3、优质的生产工艺。2002年6月,完美公司先后通过保健食品GMP认证、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认证、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四项国际权威认证,其后又于2003年3月顺利通过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清真食品认证。2005年8月,完美公司与拥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之称的江南大学联合组建研发中心,极大地提升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对研发成果的综合利用能力。2005年10月,完美六种营养保健食品全部通过“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兴奋剂检测中心”的兴奋剂检测,证明产品不含任何国家及国际禁止运动员服用的违禁成分。
4、可靠的产品质量。早在2002年,完美营养保健食品系列、个人护理品系列、家居日用品系列和玛丽艳美容护肤品系列就已经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评为“中国消费者放心产品信誉品牌”;2005年,完美公司被中国质量信用评价中心评为“AAA+级中国质量信用企业”;继2004年和2005年中国食品安全年会组委会连续两年将完美公司评为“2004-2005年度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和“2005-2006年度全国食品安全百佳先进单位”,2006年,完美公司被中国食品安全年会组委会评为“2006年度全国食品安全十强企业。等等。
5、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完美公司在投资逾千万美元的总部二期工程(其中包括采用德国ASRS全智能化仓储系统的物流控制中心、智能化办公大楼和星级员工宿舍等)正式投入使用后,又在江苏省扬州市投资建设新的生产基地——扬州完美日用品有限公司,项目总占地面积为358亩,首期投资3,000万美元,建成之后将以一流的研发、生产设施,为完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劲保障与支援……。2006年7月,以物流中转仓为主体的完美公司总部三期工程竣工,极大地改善了产成品的存储及周转效率。
二、完美与雅芳、安利的联系和不同
1、关于雅芳
雅芳在销售市场上的成功,给人的启发是:让直销行为转化为较传统的专柜、专卖店方式,在中国市场上是有生存土壤的。雅芳在向传统完全转型的状态下,公司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另一点不得不提出来的是:对于那些没有条件创业的人士来讲,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白手创业的机会了。因为做一个专柜、专卖店,再怎么也得投资上万元,这对于一个想迅速白手创业的人来讲,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门坎了。
2、关于安利。而安利在以网络发展为主线方式上的成功,也同样体现了中国民众创业梦想的激情。安利也开始实施经销商制度,不过依然固守经销商自己不能开设小型店铺,只能以非临街的方式进行经营的传统观念,这种做法主要是在保护它一贯坚持的直销无店铺理念的经销商利益。
3、完美公司的销售措施。(1)完美的销售方式。完美现在采取的方式是兼顾两家之长。根据完美转型方案。完美鼓励原公司推销员开店经营,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伙伴。愿意继续消费完美产品的原推销员,通过免费登记,成为完美优惠顾客,享受优惠折扣。所有完美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批发零售价格。完美现在最绝的一点是其推销员可以像安利推销员一样,不仅仅依靠店面,而是全力以赴的向外开拓客户市场,当推销员达到初级经理的业绩且业绩相对稳定时,又可以让其收入开始进入所谓的实业状态——即在公司总部的指导下,自开一个像雅芳专卖店一样的销售完美产品的专设店铺。这就实现了虚实相结合的路子,既以店为依托,体现实业的稳定可靠特征,同时又以客户网络,将顾客牢牢地锁定在其专卖店之下。(2)“守法经营”的理念。与一般直销企业不同的是,中山完美无论在直销经营时还是在转型后,一直以“守法经营、永续经营”作为企业发展的理念。企业经营者认为,只有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才能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而只有永续经营,才能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保证推销员的利益,使公司稳步发展。(3)完美公司制度的特点。完美公司的制度有它两个特点:一是在综合方面,不同的公司利润分配点不一样,有的侧重前期收入,有的侧重后期收入,而完美在这里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兼顾了消费者,直销商和公司几方的利益,取得了整体平衡的发展。二是业务员销售业绩方面,完美业务员的销售业绩累积不归零,不受时间限制。
4、完美的经营方式与安利的不同。安利的制度相对完美就有了一定的差别,安利的业务员只能按自己推销给最终消费者的产品金额取得相应的报酬,业务员的全部报酬由顾客服务报酬和销售报酬两部分组成。在管理方面,完美与安利的区别则要小的多,他们同样看重领导的职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传达理念,合理授权。
三、强化业绩
1、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笔者认为要提高产品竞争力,首先必须分析各相关因素,主要有:①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为什么顾客要购买我的产品,而不是竞争对手的”或者“顾客为什么选择别的企业的产品,而不选我公司的”?假如我们没有仔细分析过,在推销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产品到底比别人好在哪里或者别人的比你的好在哪里。②分析顾客购买或不购买的原因。要记住一句话“了解你的顾客和了解你的产品一样重要”。只有充分了解顾客的各种特质,才能知道如何做好产品介绍的方式,改善推销的方法。
2、顾客心理分析。其次要针对顾客的“不放心”心理,给顾客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在推销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向顾客证明你所说的,尽可能地让他们相信你。每一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会有恐惧感,他怕做错决定,怕花错钱,所以你必须给他安全感。
3、抓住顾客购买的关键点。再次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强化,如①找到顾客购买的关键点。每一个顾客都有一个“key buying point”,也就是他会购买产品的主要目的。也许你产品的特色有十一项,但可能只有一项对他来讲是最重要的,那个最重要的目的假如没有掌握住,讲其他的没什么用。②反复刺激顾客的购买关键点。关于市场占有率方面,应该在“完美”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情况下,公司本身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扩大市场覆盖面,通过一些公益活动来扩大知名度,如:敬老人,献真情;捐资助学,表爱心……总而言之,抓住了顾客,就等于抓住了市场,这就是核心。
4、进一步加强企业形象塑造。完美公司建立的十几年间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今后,还应坚持下去。关心公益事业能使公司获得公众的好感,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使公众相信企业的诚信,从而提高企业产品销量,带来丰厚的利润。
5、加强内部管理。在管理中注意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如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奖罚结合,以奖为主,及时强化,以提高职员的责任心,激励他们努力工作,进一步提高个人销售业绩。
四、预测完美的未来发展趋势
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及其前景 篇4
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从机械、电子、汽车、建筑,到纺织、花卉、食品、家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国际专业展。近年来我国会展业总规模保持近20%的增长速度,展会数量由1000多个增加到5000多个。2007年,全国展览总面积近600万平方米。展览项目,1997年我国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7年已接近4000个。无论是从展览基础设施、会展从业人员队伍,还是从会展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看,我国会展业都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我国正在步入世界会展大国的行列。
然而,自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 中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会展业产生明显影响。据统计,2008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组展单位出国举办的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一千八百多项,但2008年底,实际举办的展览会只有一千项,实施率约百分之五十五,与2007年相比,实施率下降了五个百分点。在国内展览方面,组展单位也感受到了压力,展览面积与参展企业都在减少,招展招商困难突出。参展商为了节约成本,有选择地参加展会,导致会展数量明显下降。
因此,各地方政府在扶持会展业的发展上做出了不同的尝试。其中,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就是财政上的扶持。据香港贸发局有关负责人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2009年,香港特区政府将对香港会展业给予财政支持:一方面,为组展企业进行整体宣传拨款,在国内和周边地区以及全球重要贸易国家开展香港展会宣传;另一方面,采取“1+1”的补助模式,即组展单位增加1元投入,政府配套补助1元。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区政府还资助重要买家赴港参观采购。据悉,2008年香港贸发局拿出1.2亿港元扶持会展业,其中,8000万港
元用来资助那些发展中国家赴港参展商的交通、生活补助费,另外的4000万港元用来补助参展商展会期间的宣传。
为了帮助会展业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在京举行了会展业政策推介会。据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性会议,按照京地税营[2005]578号文件,可享受差额纳税。
同时,把现代会展业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海,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改革开放、服务全国”的会展业发展思路,制定了《上海会展业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上海会展发展的目标和举措,使会展业成为提升上海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关于会展业对国民经济的强势拉动作用,国际上有1∶9的说法,即会展业的直接收入是1的话,其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收入将达到9。2007年全国各类展览项目已接近4000个,直接收入达140亿元人民币,由此带动相关行业收入近1300亿元,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及其前景 篇5
一、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专业前身电机系建立于1952年,是中国高校中建立最早的电机系之一。其支撑学科为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下设四个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其中电机与电器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半个世纪以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专业毕业生中有以李长春为代表的各级领导者、以饶芳权和封锡盛院士为代表的学者、以耿昭杰为代表的企业家以及一批国民经济各领域的骨干。截止2008年,已培养出本科生9950人,硕士生1460人,博士生230人,博士后28人。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为1500人,其中本科生1000人,研究生500人。专业建立以来,承担并完成了大量科研和工程项目,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居国内高校前列。在高环境电机与电器、电动汽车技术、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和电网调度、电能品质控制、特种电源和电力传动等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历史
希腊学者米利都是最早对电有认识的人,他观察用布摩擦琥珀后,会吸引如羽毛等轻小的东西。但是最早对静电有系统和科学的研究则是从17世纪开始的。17世纪的英国医生吉尔伯特所著的书中,对“电”进行了最早的论述,英语“E-lectric”一词即起源于希腊语“Electrica”和拉丁语“Electrum”。随后,英国人格雷发现了电的导体和绝缘体。法国人杜菲在众多实验中发现,几乎所有物质都可以摩擦生电,并且他更仔细地发现,所产生的电有两种,带有异种电者会相互吸引,带有同种电者会相互排斥。
18世纪美国人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证明了电的存在。19世纪上半叶,安培安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9世纪下半叶,电磁理论集大成者麦克斯韦尔的理论为电气工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大学陆续设置了电气工程专业。
1908年,南洋大学堂(交通大学前身)设置了电机专科,这是我国大学最早的电气工程专业,至今已有一个世纪。1920年,东南大学设置了电机工程系。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1949年后,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也出现了一批机电学院,这些学院基本上都有电机工程系。1958年,在北京电力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电力学院,当时的电力工程系设有“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高压电技术专业”等,它们就是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
196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电教研室部分教师和学生并入北京电力学院,充实了该专业的力量。1961至196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又有发电、高压和电自三个专业的10名研究生转入北京电力学院,开启了研究生培养的先河。1977年,恢复高考后,大部分学校的“电机工程系”陆续改为“电气工程系”。1986年,国务院批准“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8年,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专业目录调整,将电工类专业和电子与信息类专业和电子与信息类专业合并为“电气信息类”,专业数大大减少,专业口径大大拓宽。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前景
“自动化”一是属于信息产业。信息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发展快、需要人才多、待遇高,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作为信息产业中的重要一员,自动化专业同样有着光辉的前途。二是自动化应用范围广。目前,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可以同自动控制挂 上钩,现代化的农业、国防也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三是本专业对于个人发展非常有利。本专业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广,所学的东西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多。这也与本专业的来历有关,自动化专业大部分源于计算机或者电子工程系的自动控制专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篇6
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 张正义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早在公社化以前的合作化运动中,中国农村就产生了农业和副业相结合的互助合作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全国小化肥、小农药、小农机、小水电、小水泥等“五小”社队工业迅速发展。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对社队企业的地位与作用、发展方向、生产经营范围、所有制形式、组织领导、优惠政策等作了具体规定,肯定了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和部党组《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第一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把社队办企业、部分社员(村民)合作企业、其他形式合作工生和个体企业称为“乡镇企业”,亦即通常所说的乡办企业、村办企业、联户办企业整个体私营企业这四个“轮子”。当然.从1997年开始,农业部负责的乡镇企业统计已不再按。四个轮子”,而是按“集体企业”和“私有企业”标准将乡镇企业划分为两大类。
在我们看来,所谓的乡镇企业,不管其属于怎样的所有制类型,都是指具有农民身份的人在农村地区兴办的以非农产业为主的企业群体。在社会结构意义上,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基本力量,是农民创办的用以求生存求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地位、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的组织形式。乡镇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是农民和乡村集体.这导致了村民、乡村集体对企业的直接控制。实际上,只要是乡村居民和集体的资本在企业资本总额中占绝对重要地位,并导致乡村居民和集体对企业的直接控制,从而带有乡村居民和集体直接参与工业化过程的性质的企业,都是“乡镇企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主要走过了四个阶段:
(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1988)
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和四号文件肯定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
量”,有利于“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避免农民涌进城市”,大大地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从1983年到1988年的五年间.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016亿元增长到6495亿元.年平均递增44.9%;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24.3%提高到58.1%;乡镇企业职工人数由3234万人增加到954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6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由9.3%提高到23.8%。这是农村工业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1985年。全国每个农业人口从乡镇企业中得到的收入已经由1978年的20.1元增加到了133.79元,增长了5.7倍;其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1978年的15%增加到了1985年的34%。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这一比重甚至高达70%~80%。农民收入增长与乡镇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一阶段的乡镇企业发展具有如下特点:①农民联户办及个体企业发展快,促进了乡镇企业高速增长;②从“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逐渐转向了全国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企业;③由分散的企业经营转向专业化、社会化的协作生产.产生了一大批企业集团或企业群体;④由运用传统技术转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二)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1989~1991)
1988年9月,中共第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政策。乡镇企业开始了为期3年的“调整、整顿、改造、提高”历程,国家财政、银行紧缩对乡镇企业的信贷规模,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对一些重要生产资料恢复垄断专营,乡镇企业原材料来源受到影响。各地还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关停并转了一批能耗大、效益差、污染重的小企业.并且加强了对乡镇企业的税收、财务整顿1989年有300多万个乡镇企业被关停。2万多个乡镇企业在建项目被暂停。1989年乡镇企业增长速度、经济效率比前几年有所下降。调整使乡镇企业发展面临困难。也为企业提高素质提供了机遇.到1990年,从业人员9265万人,比1988年减少280万人;但与此同时,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8461亿元,比1988年增长30.26%.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58.1%上升到59.1%。可见,尽管面临许多困难,这一时期的农村工业化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发展特点是:①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市场导向突出;②企业有权自行决定经营项目、设备购置、劳动力使用、劳动报酬、利润分配,经营者和职工的责任感强,竞争意识强;③乡镇企业职工多数亦工亦农,“进厂不离乡”;④乡镇企业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提供积累,乡镇企业利润约有一半左右上交乡村用于农业生产、教育、村镇建设及农村各项事业建设投资。但这一时期的乡镇企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一方面,乡镇企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素质普遍较低、资金不足;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小、起伏大,1990年乡村企业平均就业规模为31.6人,固定资产原值15.14万元,联户、个体企业规模更小。规模小固然有利于灵活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但也难以形成足够的技术积累和名牌产品。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乡镇企业大量阻塞在低档次和非技术密集的产品生产领域,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高速增长阶段(1992~1995)
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对乡镇企业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将持续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而给予充分肯定。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了继续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市场发展和政策导向使乡镇企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
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发展快,增长率高,在1992~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6.5%;
(2)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分别占到了全国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5%和25.1%;
(3)乡镇企业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体部分,以总产值计算,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4倍;以增加值计算.乡镇企业是农林牧渔业的I倍多; 从副业情况看。1995年全国4.5亿乡村劳动力中,已有28.6%的劳动力在乡镇企业稳定就业;
(4)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加快,1994年全国乡镇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3.9%。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60%以上;
(5)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初具规模,1995年,全国出口型乡镇企业达12万家,其中396家取得了进出口经营权,近千家乡镇企业办到海外,乡镇企业成为出口创汇的一支重要力量;
(6)企业集团显示出强大经济实力。1992年.全国出现了300多家总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至1995年底全国共有5014个乡镇企业集团。
从上述这些特征来看,乡镇企业的发展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农村工业化的基础更加稳固,从而也为农村全面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乡镇企业在这一阶段也还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难题。从其内部来看,首先,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工工业产值占到了全部产值的80%,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其次.整体技术装备条件仍然较差,绝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水平上,1986~1990年间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对其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只及国有企业的一半。第三,乡镇企业产品质量总体不稳定,不合格产品分布面广。1993年第四季度国家对乡镇企业产品进行的抽查结果表明,乡镇企业产品合格率为6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第四,集体乡镇企业产权不明晰导致政企不分、责任不分、负盈不负亏的情况普遍存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滑坡。第五.乡镇企业布局仍然非常分散,这不仅导致土地浪费更加严重,污染点多面广难以治理,而且也损失了对现代产业经济来说至关重要当的集聚效应。1992年的调 查结果表明。在全国2079万家乡镇企业中,约有1900多万家分散地建在自然村里,这种状况至今没有多少改观。从外部环境来看,乡镇企业也面临许多新的不利因素。一方面,乡镇企业资金短缺较严重,而国有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占全社会贷款总额的比重偏低,尤其是国家扶持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专项贷款到位差。另一方面,从1994年起,国家实施新税制,乡镇企业的税赋增加,仅1994年乡镇企业的正式税赋和非正式税赋比上一年增加了695亿元,导致乡镇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下降了1个百分点。当然,对于乡镇企业来说,其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可能是更为重要的。
(四)改制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市场由短缺经济转向饱和经济,双轨经济转向单轨经济,暴利经济转向微利经济,因计划经济束缚而被压抑的能量已经充分释放,这些变化导致乡镇企业起步阶段的机制优势、政策优惠、市场环境优越等有利条件日渐丧失。高速发展了20多年的乡镇企业,其内部固有的矛盾现在越发突出:政企不分、经营方式落后;负债率高,技术老化;“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生存方式已无法适应市场。面对挑战,乡镇企业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第一。以前曾经被忽视的乡镇企业产权矛盾日益突出,明确产权、提高效益的迫切需要提上乡镇企业发展的议事rj程。通过改制重组,乡镇企业的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混合化,经营体制不再单一,乡镇企业由以前的某种成分主导型经济向多种成分混合型经济转换,最突出的就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相互融合。苏南地区本是集体经济的一统天下,但到1998年,经过全面改制以后,乡村集体企业中非集体资本比例达到40%;以个体和私营经济为主的温州,一些乡镇企业也在分散中联合起来.组建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伙制企业,实现资本的社会化。
第二,外向型经济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拉动力量。从材料到设备、从人才到技术、从管理到文化,乡镇企业开始博采同业众长,全面对接世界名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平均每年递增40%,生产出口产品的乡镇企业发展到124000家,1600家乡镇企业具有了进出口经营权.累计利用外资290亿美元.境外办厂4000多家。境外投资200亿元人民币。一些出口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后,出口额成倍增长,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迅速提高。乡镇企业的外向开展提高了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水平。
第三,上规模、高科技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乡镇企业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1998年底,全国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4600多家,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0.02%,而其创造的营业收入却占全部乡镇
企业收入的22.6%。在江苏,乡镇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日益扩大。江苏人总结自己的发展经验是:20世纪70年代靠“早”.80年代靠“多”,90年代靠“大”。现在,江苏乡镇企业起步阶段的“土枪土炮”正在被逐步淘汰.所装备的国内先进设备和国际先进设备已超过l/3,一批重点企业集团的主要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大中型企业迅速崛起同时,同时,还有不少乡镇企业率先冲破家族血缘关系和小农意识的束缚,广招天下贤才为己所用。世界最大的牙刷生产基地江苏三笑集团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10年来先后从全国各地引进了200多名各类人才。目前,这家企业的副总没有一名是家族成员,全是外聘。红豆集团在全国乡镇企业中率先将其人才战略的触须伸向海外,先后从台湾、香港、意大利、日本聘请了众多专家加盟企业的技术开发。为激励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江苏双良集团制定了四大科技政策:失败不责难,成功给重奖;科研经费不受限制,优先保证;科技项目开发实行招标制度,中标者可自由组阁;科技成果奖励与销售利润挂钩。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双良的科技人员不断有成果问世,形成了每两个月实现一次技术改进,每半年开发一个新品种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自身也由13年前的一家乡村小作坊一跃而为今日中国制冷行业的最大企业。高科技和优秀人才推动江苏乡镇企业抢先一步实施名牌战略,相继创出红豆、森达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名牌产品。
第四,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紧密联合。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通过体制和技术上的改造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1998年,全国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有35万家。这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工业化,为农业实现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打下了基础。
第五.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互为依托,寻求共同发展。1998年底全国已有100多万个乡镇企业聚集在各类工业小区和小城镇中。原来,浙江省温岭市的乡镇企业的空间布局特征是“低、小、散”,生产要素集聚水平低。基础设施共享性差,工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较重,治理难度大。针对这些问题,温岭市制订了新的城乡规划,运用市场机制,走以建设工业园区带动小城镇建设之路,促进了产业集聚和城镇开发。1998年,该市共有2000多家企业进入工业园区落户,各类专业市场达198个。乡镇企业向小区集聚,使温岭农村涌现出一个个工贸重镇、特色工业镇、现代农业中心村,加速了全市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从而也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及其前景 篇7
自2013年新三板扩容至全国以来, 新三板市场在短短一两年内经历了一波快速的增长。2013年底, 新三板挂牌公司才356家, 而到了2015年7月, 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了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量总和。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见成效, 新三板越来越成为名符其实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石, 研究和探索我国新三板市场的发展也显得越来越必要。
一、我国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新三板的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两网”阶段、“老三板”市场阶段、“新三板”初创阶段、全国统一的新三板市场阶段。
1.“两网”阶段
我国最早的场外交易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到1998年之前, 已经形成了29家地区性的证券交易中心。1992年7月, 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 (STAQ) 正式成为指定的法人股流通市场。1993年4月, 全国电子交易系统 (NET) 成立, 从事法人股转让业务。但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 国务院为整顿金融市场秩序, 将证券场外市场全部关闭。1999年9月9日, “两网”正式停止运行, 因而也留下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成为“新三板”萌芽的契机。
2.“老三板”市场的建立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同时, 为了解决两网市场关闭后“两网”挂牌公司的股份流通与转让问题和主板退市公司的善后问题, 2001年6月21日,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试点办法》, 三板市场启动。2001年7月16日, 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正式运行, 通常被称为“老三板”市场。由于制度上的缺陷, 这一市场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但也是一次推动场外市场发展的很有意义的尝试。
3.“新三板”市场的初创期
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期间, 一个是中关村试点期间, 另一个是扩大试点期间。2006年1月16日, 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标志着中关村试点期间的来临, 中关村股份报价转让系统也被称为“新三板”。2012年8月13日, 国务院批准扩大试点, 新增上海张江高新产业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区和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但扩大试点后, 由于旧有的法规和制度的限制, 发展也并不是很明显好。
4.全国统一的新三板市场的建立
2013年1月16日,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 (即股转公司) 在京揭牌运营, 标志着全国场外市场建设从试点正式走向了规范运行。2013年6月19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 至此, 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场外证券交易场所正式诞生。2013年12月, 国务院49号文出台, 又从政策上明确了新三板的性质、功能和定位。2014年8月, 做市商制度正式实施, 从制度上推动了挂牌公司股份流动性问题的解决。在此之后, 新三板市场呈现出井喷之势, 挂牌家数、融资金额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并仍在迅速地扩张, 预期更多旨在促进新三板市场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也将陆续出台。
二、我国新三板市场发展的现状
1.新三板挂牌公司现状
如上图所示, 新三板挂牌公司家数在2006年~2013年增长缓慢, 而在2014年、2015年都出现了很大幅度的攀升。究其原因, 2013年以前, 新三板尚处于试点阶段, 制度上和法规上也有很多缺陷;但2013年底新三板已经扩容至全国, 而且在2014年8月做市商制度出台, 极大地提高了挂牌公司股份的流动性, 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新三板进行融资。
截至2015年10月28日, 挂牌公司数量达3852家, 总股本达2076.59亿股, 成交金额达34004.47万元, 待审查312家, 待挂牌197家。其中, 选择做市转让家数为913家, 协议转让家数为2939家。
2.新三板公司挂牌条件
目前, 新三板市场的挂牌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营期限:依法设立且存续满两年; (2) 主营业务:业务明确, 具有持续经营能力; (3)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机制健全, 合法规范经营; (4) 股权结构:股权明晰, 股票发行和转让行为合法合规; (5) 券商督导:主办券商推荐并持续督导。
3.新三板投资者准入条件
目前, 新三板针对投资者的准入条件主要有两类, 一个是针对个人投资者, 另一个是针对机构投资者。其中, 机构投资者要求满足以下条件: (1) 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法人机构; (2) 实缴出资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合伙企业; (3) 集合信托计划、银行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或资产。而个人投资者的准入条件为: (1) 本人名下前一交易日日终证券资产500万元人民币以上; (2) 具有两年以上证券投资经验, 或具有会计、金融、投资、财经等相关专业背景或培训经历。需要说明的是, 不符合准入条件的投资者可以通过理财产品进入市场, 原已经参与挂牌公司买卖的投资者 (原300万元门槛进入的投资者) , 也保持原有交易权限不变。当然随着新三板市场挂牌标准和交易制度、监管制度等的优化, 投资者准入条件可能会有所放宽, 但新三板的发展思路还是很鲜明的。
三、新三板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1.市场流动性不足
自2013年新三板试点扩张至全国以来, 新三板市场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管从挂牌公司数量、融资金额还是影响度来看, 进步都是喜人的。但从市场成交和整体流动性来看, 情况并不乐观。截至2015年10月28日, 三板做市指数报收1321.91点, 与4月份的2500点差距明显;近期单日5亿元左右的成交量, 更与近4000家挂牌企业的体量不相符。2015年10月27日当天, 新三板整个板块的总交易金额不足2亿元, 尚不足主板市场一只股票一天的交易量, 令人深思。因此, 在市场热度不断攀升之时, 如何解决市场流动性的问题, 已是十分紧急。
2.挂牌条件过低且不够明确
从前文分析的挂牌条件可以看到, 目前的市场准入条件一是比较简单模糊, 二是门槛过低。这一方面使得大量企业蜂拥挂牌, 而质量控制主要靠挂牌券商, 这中间又存在很大的可操纵性, 有的券商为了推荐挂牌费大力推动企业挂牌, 甚至帮助企业粉刷业绩修饰污点, 不利于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新三板挂牌企业应该是具有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的, 不具投资价值的企业挂牌后, 不一定能融到资, 还要付出一大笔挂牌费用, 得不偿失, 市场也会因此混乱。
3.转板机制缺失
既然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各个市场间的协作与流动就是必要的。但目前, 一直流传的转板机制却迟迟未能落实。好的新三板企业就应该上主板、创业板, 从而获得更好的资本市场便利;而发展迟滞前景有限的主板、创业板企业也应该退市或转入新三板, 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而目前的制度, 即使新三板企业达到了主板、创业板的上市条件, 也只能选择先退新三板再重新走上市流程, 费时费力。一些长远规划上市的有潜力、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在选择新三板挂牌时也信心不足, 影响了新三板作用的发挥。
4.交易制度存在不足
目前新三板市场上的交易定价机制是协议转让定价和做市商报价两种机制并存, 这样的交易方式存在很多的问题。就协议转让来说, 交易双方自主商定转让价格, 使得成交价格不具公允且波动很大, 如“一分钱”交易的问题, 不仅损害了市场本应有的价格发现功能, 也存在偷税漏税的问题。而就做市商报价而言, 也存在诸如做市商过度操纵价格、做市中倒仓、过度追求盈利等问题。
四、新三板市场前景展望
上述这些问题出现之后, 相关部门也一定会作出相应的举措来解决这些问题。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下列制度或举措将陆续推出或应该被推出, 以推动新三板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1.控制扩容速度, 提升质量
前文已经提到, 目前我国新三板挂牌公司的数量增长十分迅速, 按这样的速度, 年底突破4000家, 2016年突破10000家都是非常有可能的。但目前市场的流动性并不是很理想, 挂牌公司质量参差不齐。因而在未来, 提高挂牌条件, 控制扩容速度, 提升挂牌公司的整体质量是势在必行的。
2.推出竞价交易制度
目前, 新三板在协议转让和做市交易两种机制下存在诸多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提升交易效率, 竞价交易的制度必将要推出。由于新三板实行“T+0”交易制度, 不设涨跌幅限制, 实行竞价交易的制度将极大活跃市场交易, 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 改善市场流动性。但实施竞价交易需以充分的信息披露作保证, 防止价格操纵现象的出现。
3.实施分层管理制度
纵观国内外场外市场的发展, 实行分层管理是市场发展的必然。我国的新三板分层, 可以根据不同的层次实行不同的市场准入制度、监管要求、投资者准入门槛、交易制度等等。这样可以更好地集中优势资源实现效率最大化, 解决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和监管有效性问题, 从而更好地推动新三板市场扩大发展。
4.畅通转板机制
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组成部分, 新三板将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 畅通转板机制, 打通优质企业进入上层板块的通道, 是强化新三板基石定位的重要举措;上层板块的部分企业也会通过转板机制转入到新三板, 形成良性互动, 在相关条件改善后也应可以予以转回, 更好地让市场发挥选择作用。
5.降低投资者门槛
目前的投资者门槛相对还是过高的, 这也是市场流动性不足的一个原因。但考虑到“机构市”的设计理念, 门槛是要有的, 但会相应降低。门槛的降低必须以其他配套的制度如分层管理、竞价交易等得到落实为基础, 如此才能保证在门槛降低以后, 新进入的投资者不会面对较大的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季节.新三板:资本市场的基石[J].经济导刊, 2010, (08) :6~9.
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 篇8
摘要〕电子化政府是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政府治理和服务的整合概念。其内涵在于建立一个虚拟政府,为公民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电子化政府对于提高政府回应力、政府政策能力、政府效率,实现开放政府和责任政府,最终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是故,建构电子政府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政府再造的新趋势。电子化政府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政府信息的公开、政府业务的电子化、政府服务的创新、以及信息技术与政府再造的整合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子化政府;政府再造
一、前言
自1960年开始萌芽发展的新兴信息科技-电子计算机,与1990年代初期开始普及的通讯科技-国际互联网相结合,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效率。电脑科技的优势在于信息处理的速度快、正确性高、而且存贮能力强,因此可以增加人的生产力、支援决策、降低成本。而互联网更是消弥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国界、疆界的藩篱,将人类生产力与价值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信息与通讯技术正在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巨大的影响,促使整个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从世界范围来看,盘据二十世纪已久的工业社会型经济逐渐为全球化的信息经济所取代,在信息社会之中,信息已取代传统的其它资源,成为战略性资源;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加工与处理已成为创造财富的基础;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已成为社会和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已成为各行业核心的管理领域;社会经济走向全球化。诸如此类的变化证明了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是真实存在的。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欲取得竞争上优势的动机正驱动各国政府去了解、适应、开发正在形成的全球性信息经济,推动社会和经济的信息化。在整个社会走向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信息化处在关键和核心的位置。这是由政府在推动国家信息化的主导地位和特殊角色,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处理组织”,以及政府管理对信息的广泛依赖所决定的。是故,为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各国政府一方面积极发展国家信息通讯基础建设(NII),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化政府。
本文探讨了电子化政府的意涵及其意义;说明了电子化政府在主要国家的发展状况;探讨了电子化政府的实现问题;
二、电子化政府的意涵与特征
对于电子化政府,时下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电子化政府就是办公室自动化,有人认为电子化政府就是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有人认为就是“政府上网”,也有人借用电子商务的概念,将其称为电子政务。“电子化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则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概念。
事实上,电子化政府的意涵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程度而不断变化和扩展的。在20世纪70-80年代,人们提出办公自动化,其主要是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处理办公室内部业务,偏重于文件的制作、传送和贮存。从80年代以后,管理信息系统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管理信息系统是适应管理者决策和有效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建立的信息加工和处理系统,重点是支援决策和满足政府管理职能对适时、准确、相关信息的需求。从90年代以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人们又提出电子化政府或网络化的政府管理这一概念,主要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等信息与通讯技术,连接政府各单位以及各资料库,进一步对各系统进行整合,并建立其电子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通过政府网络体系的建立,为社会公民提供信息和其它服务。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所谓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它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化政府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virtualgovernment),即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具体分析,电子化政府强调:
(1)倡导科技领先。政府要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整合到政府管理中去,从而实现政府管理的目标。
(2)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电子化政府,意味着政府信息的公开化,政府有责任与义务以更便利的方式,以更易理解的语言,让民众能够容易地获得政府的信息,从而创造更高的附加值。(3)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回应机制。电子化政府的目的在于建立起跨越政府机关、企业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机制,经此互动机制,公民可以获得政府的信息与服务,而政府亦可了解民众的合理需求,从而促使政府更有回应力和责任性。
(4)更有效率。电子化政府的目标之一,在于透过信息化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政府组织形式,使行政程序简单化、统一化、政府业务电脑化、网络化,从而提高政府的效率。
显然,政府信息化的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革政府,从而实现一个开放的、有回应力的负责任的和有效率的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信息化或电子化仅仅是一个工具或手段而已。
三、电子化政府的必要性和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信息处理企业”,政府治理的过程便是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处理的过程。政府的职能的履行莫不依赖于适时、准确、相关的信息。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它必须了解民众的需求;政府是导航者,需要了解环境的变迁,从而作出准确的战略选择;政府是市场失灵的矫正者,而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矫正的前提是掌握较完备的信息;政府是社会问题的管制者,而这又有赖于对社会问题信息的分析、判断和把握……。可以讲,信息及信息网络,是现代政府的神经系统,没有这个系统,政府管理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到混乱之中。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电子化政府的价值是十分重大的,举其要者在于:
・提高政府的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政府信息化,可使政府运用所获取和掌握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准确的、可靠的信息,以制定正确的决策,作出理性的判断及采取必要的行动,进而提升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水准和质量。
・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就是力量和财富。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收集者-信息源,若能充分利用此资源,实现政府信息流通和共享,必有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的参与。政府信息化可以使政府机关借助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建立政府组织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广泛的沟通网络,这种沟通网络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及行政组织部门与层级之间的限制,提高政府内外的沟通效率,及时传达政府之施政意图、方针与政策,反映公民的要求和呼声,从而提高了政府治理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借助因特网、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栏等新兴的科技方式,与民众建立一个迅速、有效的沟通途径和意见反馈机制,从而实现和扩
大公民对政府公务管理的参与。・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政府信息化,必将对政府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发生变革和冲击。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政府信息化,使传统的科层组织朝着网络组织方向发展,打破了地域、层级、部门的限制,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政府信息化,促使政府的程序和办事流程更加简明、畅通;政府信息化,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政府信息化,提高了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凡此种种,均对政府效率的提高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开放政府的根本。经由网络系统,政府信息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机密等不宜公开外,依其性质向社会、组织、企业公开使用,不仅可促使政府信息加值利用;更重要者,便于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监督政府施政,起到透明和公开的作用。实践证明,网上招标、网上采购等等对于促进政府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
正是由于电子化政府具有如此重大价值和作用,世界各国莫不把构建电子化政府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措施。
四、电子化政府:国际的发展
面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挑战,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发展政府信息化的政策,借助信息科技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与施政质量,并透过构建电子化政府提高国家竞争力。下面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例,说明电子化政府的发展
美国电子化政府
自从80年代起不断地受到预算赤字的拖累,在国会消减预算与选民的压力下,由副总统戈尔所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NationalPerformanceReview,NPR)便针对行政过程与效率、行政措施与政府服务的品质进行了重新的探讨,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Reengineering-ThroughInformationTechnology)的观念,由于传统政府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式的层级节制系统,削弱了员工的创造力与活力,因而欲透过“分散智慧”(DistributedIntelligence)的理念将信息与工具分散至整个组织当中,让员工能够收集信息并与工作一起成长(CollectInformationandWorkTogether),并增强决策人员的能力。
NPR于1993年提出“创造成本更少,运转更好的政府”(CreatingaGovernmentThatWorksBetterandCostsLess)及“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两份报告。其中,前者企图透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政府得到民众的信赖;后者乃利用信息技术来“革新”政府,提出电子化政府的概念以提升政府的生产力和效率。1994年12月“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GovernmentInformationTechnologyServices,GITS),提出“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AVisionforGovernmentInformationTechnology)报告,强调要建立起注重顾客导向的服务性政府。
1993年由戈尔副总统领导“政府再造”(reinventionofgovernment),在与第一线(front-line)的联邦雇员进行访谈后,针对政府运作,提出了多达一千二百件建议事项。从中更发现藉由信息技术进行再造工程,能使政府工作运作地更顺畅并能够节约成本。因此,NPR便于同年9月7日针对官样文章(redtape)以及失灵的官僚组织(uselessbureaucracy)、无意义的法规(senselessrules)提出革新方案,郑重指出要解决政府的问题以及促进政府更有效地运作,必须进行全面性的改造,将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ial)融入原本层级分明且由上而下的政府制度,将政府定位在监督者、总管理者、人事专家、预算分析者、采购专家、会计师与查账员,并让民众与社群由基层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因此,该方案中包含两项任务:
(1)运转更好
在政府结构上由于以往集权式的制度扼杀了中层管理者与员工的创造力,因此必须针对组织进行适度的调整,以电子化处理取代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建立政府的服务标准;在政府人事上依照部门工作需要进行缩编,淘汰多余的人员与管理层级。(2)花费更少
“减少政府支出”与“缩减赤字”是政府再造的重点。除了政府在人事上的精简而节省下来的人事成本之外,停止缺乏效率的教育计划、财政计划、福利措施等,并透过信息技术减少政府的支出。并且废除不合时宜的法令规章、利用电子化过程减少纸张的浪费等。
同在1993年,NPR发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报告,企图通过信息技术改善政府的效率、产品与服务的品质,并让政府官员深入了解信息技术是下个世纪政府的基础建设,并强调一个具现代化的“电子化政府”给予民众更多机会以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政府服务。该报告中列出政府应用信息技术的三点事项:
(1)强化信息技术的领导力
信息技术有助于消弭各组织之间的界线,推动组织革新,而一个良好的领导机制,不但能够组合组织的愿景与承诺,更能确保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足以完成组织再造的工作。因此,要设立领导机构,针对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与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增进组织的绩效与服务品质。
(2)建立电子化政府
通过整合下列七项电子化的机制,使得民众与政府、各级政府之间的沟通更快速、更富有效率:
・建立全国性的、整合的电子福利支付系统;
・发展整合性的电子化取得支付信息及服务;
・发展全国性的执法及公共安全信息网络;
・提供跨越各级政府的纳税申报及缴税处理系统;
・建立国际贸易资料系统;
・建立全国性的环境指标系统;
・推动政府部门电子邮递系统。
通过电子化政府的各项机制以提供更有效率、更易于使用的服务,并取得政府服务的机会与管道。
1994年12月,美国NII小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Avisionforgovernmentinformation)报告,该报告认为改革政府不仅仅只是人事精简、减少政府赤字而已,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塑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工作。因此,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协助政府与客户间的互动”,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化政府以提供更有效率、更易于使用的服务、提供更多取得政府服务的机会与管道,并达成下列三项目标:
(1
)建立起政府资源共享的全国性愿景,将政府机构的信息技术优先顺序加以排列、让政府各级层间信息得以互通与合作,并促进与工商界的合作等。
(2)增进信息基础建设的发展以建立现代化的“电子化政府”,提供社会大众更有效率的信息与服务,快速回应民众的需求并保护隐私权。
(3)强化信息技术的领导能力,使得领导者能够善于运用各种信息科技的政策、程序并建立政府服务标准,以达成顾客导向政府的目标。
这三项目标并非仅仅增加政府的生产力,相反地,在“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报告中,GITS工作小组从顾客满意角度建立起政府的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服务的新模式,替未来美国电子化政府勾勒出蓝图。因为,当政府走向更现代化、更有生产力时,“取得政府服务的管道”便成为重点。因此,该小组提出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化政府,提供更有效率、更易使用的服务,并提供更多取用政府服务的机会与管道。在1993年NRP公布的报告中即明显地看出美国政府利用信息技术以提升政府效率的构想,而后经由NII的相关建设作为支持“电子化政府”运作的基础,而其后的GITS的报告中更欲建立起运用信息技术与顾客互动的政府机制,提出了十八项服务重点,除了前述的电子福利支付系统、公共安全信息网络、国际贸易资料系统等之外,提出了电子化支付运作的支持机制,包括了保护隐私权和信息安全、整合政府服务信息基础建设、改善信息技术的取得、增加联邦人员的生产力与提高信息技术的素养等。近年来,企业精神政府强调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现代化政府成为行政改革的主轴。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电子化的政府服务不但能为民众提供更为便利、更具弹性的服务,而且能够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品质。
英国的电子化政府
英国在1994年进行“政府信息服务”的实验计划,11月公布[Government.Direct]计划,提出新型态的公共服务以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并在[GreenPaper]中以电子型式传送政府服务给社会大众,不但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更给予民众更多的与政府往来的管道,并经由策略性的规划将信息技术推广到整体政府结构,表达出将藉由信息技术的发展,揭开一场激烈且广泛的改变的企图。其目标包括:(1)提供更好更有效率的服务;(2)改善行政的效率与公开化;(3)替纳税人看紧钱包。强调电子化政府欲以电子化的型态传送政府服务,并建立起电子化政府的原则:
(1)选择机会。除了传统的以文书、面对面地接受政府服务外,电子化传送政府服务的新方式,给予政府的大多数顾客(包括民众与商业界)更多的选择机会。
(2)信任。政府在收集与民众自身或商业有关信息时,也必须遵守资料保护的法律与相关程序,以确保信息收集过程的正当性、信息内容的正确性与准确性,尽量维护资料的安全,并准许民众能够取得有关自身的资料或修正错误的内容。
(3)可取得性。除了通过信息技术联结政府各部门外,建立电子化的单一窗口、或以全天候二十四小时与快速服务、增加外语服务等方式尽可能地提供民众取得政府服务的管道,以达成民众利用政府的“可取得性”与“容易操作”两项重要特质。
(4)效率。强调政府必须通过信息技术增加行政效率并快速回应民众的需求,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消弭政府各部门与机构间的界线并进行政府组织的简化与整合工作,使得民众不再对各部门间的界线而感到困惑,并针对政府例行的处理程序加以自动化与流程简化,以减少人工处理造成的问题并减少纸张的浪费。
(5)合理化。提供政府部门与机构间共享资源或组织功能重组的机会,以减少政府支出并简化系统。
(6)公开信息。公开信息的制度能够增加国家的竞争力与政府的开放性。除了部分受到法律规范不得公开的资料(包括国家安全、商业机密或个人隐私有关的资料)外,其它的政府信息,应该尽量以电子化形式并经过有系统的处理之后公开,让民众能够更容易地取得所需的信息。
(7)电子安全。电子环境中的安全是政府必须立即重视的问题,为了不让电子资料被他人不正当地截取与操纵,并保障电子交易过程的程序,政府必须采取相关的安全机制以维护电子环境中的安全与可靠性,例如由政府或具公信力的第三者建立个人身份与组织的认证制度,采取加密措施等。
日本的电子化政府
为了建构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日本政府在推进电子化政府方面均作了明确的规划。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行政革新的新潮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唤起民间之需要与普及,从而担负起国家高度信息化之先导角色。1993年10月临时行政改革推进审议会,将政府信息化作为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要求制定政府信息化的推动计划。1994年8月设置了[高度情报通讯社会推进总部],以内阁总理大臣为总部部长。1994年12月,由内阁会议议决通过了所谓的[政府信息化推进基本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期程,以1995年度开始,为期五年。其重点是:(1)行政信息的电子化。(高度利用行政信息,作到公务人员一人一台电脑,建立各省厅区域网路。);(2)信息提供的高度化。(发展线上服务,提供电子信息,以达到信息的共享和充分利用);(3)信息流程的顺畅化。(建立政府机关的广域网路和部会之间的电子文件的交换系统。);(4)行政手续的便捷化。(逐步实现申请手续的电子化、线上化、窗口一元化等)。日本电子化政府主要目的就是要在行政所有领域上,普遍地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政府服务的品质和效能。在此理念下,政府信息化就被定位为:一个有效率、有统合力、有应变能力的政府;一个与国民建立相互和谐?叵登夷芄宦?忝裰谛枨蟮恼???nbsp;日本政府信息化的计划目标是:依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及政府财政状况,在所有的行政领域上,积极道入,并使信息技术的利用,成为行政组织活动所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政府内部之沟通顺畅、资源共享,达成政策制定的迅速、有效。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从“纸张”之信息处理,转为通讯网络、资料电子化之信息处理。
日本政府信息化的推动基础与准备方针为:(1)行政信息的电子化及其高度利用。在政府行政领域,广泛实施电子化;视信息系统为组织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建立职员一人一台电脑或工作站的工作环境;建置能够活用外部信息的资料库;在固有的定型业务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动业务信息化,并提升现有的系统。(2)行政信息流通之畅通与整体运用。为达到各省厅间的资源共享,应统一代码、资料项目等,并使之标准化;建立省厅间的电子文书交换系统;开发一致性的资料库,加强省厅间的共同运用。(3)公共服务品质之提升。建立整合性、超时空限制的信息服务系统;配合民众需求,建立信息查询目录;建立与民众有关的行政手续、案件审查业务等信息系统。如申请、申报、商谈等业务均予以电子化、线上服务化,提供电子查询、阅览。(4)信息系统及执行环境之高度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如分散处理、多媒体等新技术的应用;跨省厅的信息系统,应使用国际标准化的.产品,以适应系统
的开放性;配合承办员自行操作及网路广域化的进展,加强信息系统及设备方面的安全对策,并充实系统监查及评价功能;积极筹建智慧型办公环境。(5)通讯网路之高度化。积极推动省厅内通讯网路及主管机关与所属机关间通讯网路的建置;尽快完成省厅间广域网路之运用管理及接续方式;为实现资源的广泛交流,中央机关网路与地方公共团体、民间网路间,应确保最适当的信息交换方式。
五、电子化政府的实现
电子化政府的建立和实现,并非是简单的引入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许多方面的变革,是建立在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具体分析,电子化政府的实现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政府信息的公开
电子化政府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在于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政府有获取信息的需求,人民也基于政治参与、经济活动和个人发展,强化了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一个国家的政府乃是该国最大的信息的收集、整理、生产、应用、扩散的机构,不仅如此,其拥有的信息也是与民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来看,向国家请求信息公开,乃属人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是谓之“知情权”(therighttoknow);反过来,公开信息乃是政府的义务和责任。是故,世界上许多国家均致力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建设,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与政府的信息供给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很多信息不论就理论上还是实际利益衡量上,都应对外公开,但未能公开,造成政府资源取得上的困难;政府信息公开没有成为一种制度性;公民缺乏整合性的获取政府信息的途径,人民要想获取一信息,并不知向哪一个单位索取。我国政府掌握了80%以上的信息,但因信息公开问题,许多信息得不到利用,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
2、发展公用电子资料库,推进其加值利用
政府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能够实现高度的共享,从而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加值利用。为此,发展公用资料库并促使其加值利用便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之一。从此出发,需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的需要和重点,加快建立经济、贸易、土地、科技、环境、人口、工商管理、社会保障与福利、新闻出版等政府部门主导的电子公共资料库。规划建置具有整合、示范性质的公共资料库。扩大信息资料的交换与流通。政府各机关应在最大范围内,经合法程序,提供可利用的信息资源。
3、政府信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
构成电子化政府最底层的是政府的信息和通讯的基础结构,也可以说是政府信息流通的“导管”,它包括电缆线、光纤以及其它传送信息的设施或工具,加上把信息从一方送到另一方的控制软体。考虑到政府信息化涉及到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等重要问题,有必要思考建立电子化政府,推动政府信息化的通讯网路的基础结构,以作为政府信息交换及资源共享的平台。从国际的经验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重要的:
①推动国家信息的基础结构(NTT)的发展,加速国家信息化的步伐,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连结在一起,使整个社会彼此分享信息。
②以互联网络为基础,建构政府信息服务骨干网络GSN(GovernmentServiceNetwork),在骨干网络上提供电子窗口、电子目录、电子邮寄、电子新闻、电子民意箱等基本服务。
③发展和建设政府机关内部的局域网(intranet)应用环境,提供各级政府人员电子邮件、电子目录、电子新闻、电子信箱的能够环境。
④建设和发展电子化政府的系统平台,作为取得政府信息化服务系统及信息设施,如电话、个人电脑及工作站、自动提款机、共用信息服务站(Kiosk)等,其广泛分布于家庭、公共场所、办公场所及各级政府机关的信息设施,将提供公民以及社会各界进入政府以取得信息及服务。
⑤发展单一窗口、一站到底(one-stop)的政府信息服务。
4、政府业务的电子化
电子化政府的基础之一在于政府业务的电子化,即改变传统的政府机关的办事方式和手段。传统的办事方法、公务处理及事务管理,皆可以用现代信息及通讯技术加以改变。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业务的电子化,预期应向以下方面予以推动与发展:
电子公文。政府机关的公文处理,实施公文制作电脑化,稽催管理自动化以及电子公文交换。
电子邮寄。政府的会议通知、信息传达、政策宣传、法规颁布、意见调查等,以电子邮寄方式处理,以加快信息的流通。
电子采购。在网络安全认证的基础上,政府机关在网络上进行采购、交易支付等电子作业。人民、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有关财务处理及支付逐步经由网络处理。政府的公共建设招标和投标,亦可随着电子安全认证制度的建立,在网上进行。
电子法规。在互联网络上设立“电子法律、法规资料库”,建立电子法规信息服务网络,提供法规检索。
电子规划管理。通过网络上设立电子计划资料库,保证各机关计划的制订、执行、评估的一致性。
电子税务。通过网络提供各种税务信息服务;提供税务查询;提供纳税人利用信息卡经由网络转帐缴纳、核查税款;提供网路申报所得税、营业税等。
电子人事。提供人事及法律检索;网络招聘等。
电子工商。提供工商资料和信息、工商登记网上申报等。
电子保健。在网络上提供医政、药政、食品卫生、防疫等医疗保障的信息及服务。
电子公共事业服务。在网络上提供电力、电信、自来水、煤气等各项公共事业的自动化服务,提供查询、申报、交费等服务。
需说明的是,行政业务的电子化过程不只是单纯的增加硬件、软件设备,更需从政府组织全面性来了解信息技术的需求、组织目标与管理模式、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整体性、合理性的规划,力求突破现有的运作方式,以更经济、更有效的方法取得政府运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以及人力,促进政府信息的流通及整合,提高行政效率与效能。
4、政府服务的创新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电子化政府的特质在于它是服务型政府,即透过电子媒体创新政府的服务。电子政府期冀达成这样一个理想的服务型态:公民在尚没有走进政府机关即可获取丰富的信息;公民只需在单一机关办事,任何问题皆可随问随答,所办事情立等可取;若公民申办事情涉及到多个机关,则政府机关可在一处办理,全程服务;公民无需进入政府机关,即可经过电脑连线申办。政府服务将朝“单一窗口”、“跨机关”、“24小时”、“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质言之,电子化政府要求政府创新其服务的方式,使政府服务更为快捷、更为方便、更为畅通、更为直接、更为公平、更具有高的附加值。
6、电子化政府与政府再造
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信息化始终是与政府的再造相联系,而且是政府再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工具。信息化在促进
政府行政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率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政府管理的理念、政府治理的结构、政府程序和工作流程、政府政策和政策制定都发生了重大的冲击,信息化在促进政府反应力,提升政府沟通效率,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人力精简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节约政府开支与经费,扩大公民参与,创新政府服务等方面均显示了其比较优势。因此,电子化政府的实现必须与政府再造相结合,从目前发展来看信息技术与政府再造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层级化的,公共组织的架构,建立网络型组织;改变政府运作的流程,建立一个无缝隙的政府(seamlessgovernment),即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得到服务的政府;改变政府的职能,实现导航型政府;改变政府的治理结构,从强势国家单独治理模式转变为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实现政府治理观念的变革,确立顾客与消费者导向的政府。
7、电子政府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电子政府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整、统一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在国外,为保障政府信息化发展,许多国家均制定并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在美国有《政府信息公开法》《个人隐私权保护法》《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德国有《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俄罗斯有《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权》,在英国有《政府信息公开法》等等。这些法律对政府信息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和规范的作用。事实上涉及政府信息的立法,范围十分大,它涉及: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制度:如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公报法、行政程序法。
政府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如个人资料、隐私保护法、国家保密法、商业秘密法。政府信息存贮管理与内部传递方面的法律:如统计法、档案法。
政府信息获取方面的法律:主要涉及政府因行使管理权力所向人民强制获得同意取得的相关信息的法律制度。
8、电子化政府的安全环境
政府信息不仅是国家资产,而且是需要精心管理的重要资产。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是电子政府生命所在。信息安全涉及保密性(控制那些存取信息的人)、完整性(确保信息的更新与修改只能经由授权者进行)、可用性(确保信息授权用户总是能够存取信息)等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政府信息化正在由专属主机、封闭网路、开放式分散处理系统,逐步走向国际互联网的多媒体信息交流和业务处理,在此情况下,信息安全便成为一个头等重要的大问题。
信息安全是信息服务能否健全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系统运作环境中,无论是使用者、实体设施、应用作业、资料及档案皆应严密管理。可以预料,随着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可能面对各种的意外灾害、电脑故障、人为破坏、侵入、泄密、窜改以及其他种种电脑犯罪,政府机关必须未雨绸缪,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以确保国家、组织及人民的权益。为此必须:制订政府机关信息安全管理的办法,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标准、人员管理、资料管理、实体及网络管理、紧急应变复原处理、安全稽查和考核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政府行政机关内外建立电脑稽核制度;建立政府认证机构(CertificateAuthority),提供政府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安全认证服务;加强政府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定及推动政府机关加密(Cryptography),数位签章等信息安全标准及技术规范;建立网络安全紧急反应以及处理机制(ComputeEmergencyRespondTeam),协调政府机关处理信息安全管理事件。
9、公务员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公务员的信息素质以及应用能力的高低,是政府信息化能否落实的关键。适应政府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每一位公务员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的电脑操作以及应用能力处理政府公务以为民众服务之外,也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依其专业性质和业务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网络应用的相关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公务人员。
参考文献:
1、张成福,《中国政府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前景》,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委托研究报告,2月。
2.Andersen,D.F.andS.D.Dawes.1991.GovernmentInformationmanagementNJ:Prentice
Hall.
3.Bozeman,B.andS.Bretschneider.1986.Public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Theory
andPrescription.In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46(6):475-87.
4.Bretschneider,S..IntroductiontoaSymposiumonpublic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In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7(1):85-87.
5.Cleveland,H.1985.TheTwilightofHierarchy:SpeculationonGlobalInformationSociety.
In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45(2)185-95.
6.Cohen,S.1988.TheEffectivePublicManager.CA:Jossey-Bass.
7.CITU,,TheElectronicDeliveryofGovernmentService
8.Drucker,P.1988.TheComingoftheNewOrganization,InHarvardBusinessReview,
Jan/Feb,pp.45-50.
9.GITS.1994.AVisionforGovernmentInformationTechnologyServiceandtheNational
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
10.Kraemer,K.AndKing,J.L.1986,ComputingandPublicOrganization.InPublic
ManagementReview,vol.46,pp488-496/
11.Officeofthevicepresident,1994.ReengineeringThroughInformationTechnology.
12.Starling,G.1993.ManagingthePublicSector.4thed.CA:WadsworthCo.
13.Stowers,G.N.L1996.MovingGovernmentsOnLine:ImplementationandPolicyIssues.
【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推荐阅读: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及其对策05-30
民营企业的发展06-22
民营企业发展对策09-29
民营企业发展影响05-24
民营快递企业发展分析07-18
民营企业营销策略发展06-28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历程07-06
企业人力资源发展历程10-13
民营船舶修造企业发展07-25
浅议企业文化与民营企业发展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