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激发创新

2024-12-11

创新方法激发创新(共12篇)

创新方法激发创新 篇1

教学设计

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 经过猜想, 讨论, 归纳得出位似图形的性质: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进行演示, 帮助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

2.想一想:

本章已学过哪几种放大图形的方法?

(使用多媒体, 演示利用橡皮筋法放大图形, 动态直观, 清晰明了, 进一步验证它属于位似图形的作法)

3.做一做:

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同学们谈一谈自已的感受。

教学反思

“位似三角形”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亲自操作、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三角形相似的第一个简单的识别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看到, 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在这节课中,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感受较好:

(一) 、这一节课通过情景创设, 引入新知较恰当, 切合实际。教师用4分钟回顾提高后, 教师用教学用的三角板提出要学生举起看起来与老师的这块相似的一块学生用三角板。接着让学生通过猜测、变量、计算和比较得出两块三角板相似的结论。这样引入能很好的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乐趣, 从而能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 、这节课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活动的机会。不论是回顾旧知, 还是探究新知, 都是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探索。比如量一量、做一做这些设计都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 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新理念。

(三) 、教师在这节课中, 通过设计问题和启发、引导, 让学生悟出学习方法和途径,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比例对位似图形, 教师提出这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理由是什么?对任意两个图形, 老师请学生量一量、做一做, 结果都是由学生自己操作、判断得出。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

创新方法激发创新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国家竞争与较量中制胜的核心战略资源。党中央明确提出要“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已成为搞好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

一、识才尊贤——完善人才使用的环境机制

良好的环境机制所渲染出的环境氛围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达到科学用人目标的必备条件。人才的使用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保障。要创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营造“选贤任能、不拘一格”的舆论氛围,通过引入人力资源观念和理论,逐步在全社会输入、确立这种观念,并在实践中采取种种措施、手段加以强化,使其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当前,人才兴国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应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国家关于人才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增强人才兴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人才意识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充分激发人民的创业勇气、创新锐气、创优志气和创造胆气,这是经济赶超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区在认真贯彻无锡市委、市政府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东方硅谷”决策部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经济社会转型,深入推进人才优先战略,紧紧抓住“无锡千人计划”实施的有利契机,确立“科教兴区、人才强区、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区”主战略,通过创新政策体系,大力实施“锡山百人计划”,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让人才创新的智慧充分涌流。

二、用养并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人才使用应遵循客观规律,不能一味讲贡献,否则可能会使人才精力、体力、智力透支严重。为了使人才保持并不断增加其工作能量,人才使用应该有后蓄补充,遵循边开发使用边培养提高的原则,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及时不断地给人才蓄量储能, 这样不仅能够保持人才的活力, 而且能使人才积聚更多的使用潜力,永远保持最佳产出状态,形成人才使用的良性循环。因此,领导者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用养并重,重视人才的才能输入,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人才的知识继承和积累,忽视知识创新和能力开发的做法。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针对不同人才的成长规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除了有计划地组织人才进行系统的进修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以多种形式对人才进行培养和锻炼,构筑人才终身教育机制,不断地增强其适应形势发展的创新能力。反之,若只用不养,那无异于竭泽而渔。

三、公平至上——建立公平的人才激励机制

激发创新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篇3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草地上有18头大牛,24头小牛,大牛和小牛一共有多少头?学生读完题后,在个体和集体的合作下,提出了新的问题:大牛比小牛少了多少头?小牛比大牛多了多少头?再有多少头大牛就和小牛一样多?……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而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性、想象力。鼓励学生多角度去理解问题,积极探索,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若干份”“一份”和“几份”的理解,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平台,并出示填分子、分母的填空题,让学生自由填空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

三、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我求知意识,发展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操作中配合,在作业中互助”。例如在教《简便计算》时,我出示25×32后,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再分组合作,讨论不同的解法,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找出最简捷的方法。

四、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培养创新习惯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数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要为每个学生准备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来认识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l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把讲台变舞台,让学生当演员,分别表演“相对、相向、相背而行;同时、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的情景。这些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使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激发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知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五、合理设计,感受成功的乐趣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是学生前进的永久动力,也是唤起学生兴趣的关键。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我先让学生自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再充分利用教具,让学生亲自操作,在操作中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归纳概括,掌握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创新能力。

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 篇4

苏钢集团改制3年来, 在管理变革、技术创新、项目改造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 由于苏钢历史的原因, 与周边冶金企业相比, 在企业规模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苏钢集团决定从普通钢生产向优特钢生产转型, 走精品之路, 这对于长期从事普钢生产的苏钢来说, 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而如何用科学的手段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 在这时就是企业转型制胜的一个关键。

企业转型不仅是管理理念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注重“人”这个现代企业管理的“活资源”的有效开发。用科学的手段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 形成以创新为荣的企业文化。

在苏钢3000多名员工中,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近500人, 并有一大批操作能手。苏钢在不久前开展的核心人才和岗位技术能手的选拔活动中, 有一大批岗位精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苏钢在人力资源储备上具备了技术创新的条件。

1科学方法的建立与分析

1.1搭建员工创新的平台, 让员工有创新的机会

很多员工对本专业工作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 有的员工之所以一生中没有创新的成果, 其实质是存在潜意识的创新障碍, 如缺乏自信心、个人的合理化建议被冷落、有自卑心理等。搭建员工创新的平台, 就是帮助员工树立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创新的机会, 以激励员工的创新潜能, 如开展员工合理化建议活动、选拔多层次核心人才和岗位技术能手活动等。

搭建创新平台的形式很多, 如有的单位开展“创新在我身边”活动等, 都是属于激发员工创新潜能的手段。之所以要这样做, 就是要挖掘潜创新能力为真创新创造基础, 让企业拥有更多新颖的、独创的、有价值性的创新成果。创新需要一种氛围, 需要全员的参与, 从而形成强大的创新势能, 就能推动公司的创新从低级向高级的迈进。

1.2设立精神和物资的奖励措施, 形成建设性激励

人在潜意识中总是不断地去找寻更好的方法, 以便使自己取得最佳的利益, 而设立荣誉和一定的物资奖励计划, 恰恰就是和人的潜意识处于一个完全和谐合拍、共鸣共振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 个人蕴藏的内心力量, 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出来, 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成功。苏钢集团设立的《科技进步项目实施奖励办法》就是一个好的范例。但激励的形式和方法可以不断挖掘, 关键是要和员工的合理欲望达到共鸣共振的境界。所以, 制定员工精神和物资奖励项目, 一定要了解员工目前最关心和希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

1.3制定科学的目标, 形成压力和动力的和谐统一

科学的目标应该是清晰的、明确的, 且超越员工自身能力以上一定限度的。

成功的渴望与生俱来, 自我价值实现的意向人人都有, 如果制定的目标是员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达到的, 就不可能是创新的目标, 即使员工完成了目标, 也缺少一种成就感。因此, 要制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帮助员工自我设计和规划, 使员工既看到目标的高度和难度, 又感到经过奋斗可以达到。例如, 美国密苏里州一家钢铁公司的炼钢车间一直完不成生产计划, 部门经理跟中班劳动后就问工人生产了多少炉钢水, 工人说6炉, 于是经理在地上写了一个大大的“6”字, 上夜班的工人看见后问是怎么回事, 上中班的工人说, 经理跟班劳动后写下的生产炉数, 于是夜班的工人在生产结束后在地上写了一个大大的“7”字, 上早班的工人知道后, 情绪被极大地调动, 下班后在地上写了一个大大的“10”字。

用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来制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既给了员工一定的压力, 同时又给了员工相应的动力, 形成压力和动力的和谐统一, 从而激发员工的潜能, 是制定科学的目标计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4给员工创新的实践, 允许创新失败

“失败是成功之母”, 如果因为一次失败而中止了创新计划, 就会抑制员工的创新潜能, 关键是要用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的态度看待创新的失败, 失败说明了人的潜能尚未开发到极限, 而且任何失败都孕育着成功。一次次的创新实践就能使员工一次次地在潜能金矿中发掘, 如“马太效应”那样, 越开发、越使用, 就越多越强。

可以想象, 一次产品研发失败或一次装备革新失败, 会给企业带来物资上和经济上的不小损失, 对于创新员工来说, 面临的压力更大, 这就逼着创新者在新条件、新情况、新问题中背水一战, 使人的潜能得到极限发挥, 获得超常规的成果。

当然, 创新确实有层次之分, 有高低不同, 人的知识潜能不同, 决定了创新的层次不同, 如一个普通操作工人, 你要他去进行高层次新钢种的开发, 这样的实践注定不会成功, 但是如果给他的课题是如何提高工效, 提高产品质量, 这样的实践就孕育着成功。

给每一个员工以创新的实践机会并允许失败, 利于员工的成长, 也利于公司的壮大。

1.5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及时提高员工的创新技能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是增加员工技能基本储量及促使潜能发挥的最佳方法。而掌握着专业的知识或特别技能的人不仅可以改变个人的人生, 也可以改变一个企业。

培训的模式有多种多样, 结合企业和员工的特点来确定不同的培训模式, 灵活地运用各种培训方法同样是管理创新的研发课题。目前通用的是系统型模式, 如调查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实施计划等。但培训模式不拘泥于单一模式, 如因项目研发采用谘询模式、在基层采用学习型团队模式都是有效的培训方法。这里要强调的是对特别的人要用特别的方法, 如承担重大课题的领军人物、正在从事某项攻关的团队成员等。

培训既是关心新进公司的员工, 更是针对已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员工, 开发高层次智力技能, 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潜能, 从而获得更高级的成果。

培训效果的评估有助于不断地修订培训计划和方法, 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员工的潜能。

2结束语

创新精神 激发创造能力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有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激发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罗恩菲德说过:“在艺术教育界,艺术只是一处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目标就已达到。”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另外,作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同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或在课业训练中,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地思考总结,只是一味地模仿,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激发学生创造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⒈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是创造展翅飞翔的促发剂。孩子对大千世界了解不多,对新鲜的事物,对有趣的小动物等总会看得发呆、出神,甚至对没有生命的玩具等物品也总要亲眼看一盾、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有时还会刨根问底,问个没完没了。孩子对某种新事物问个不停,实际上他是在探索、研究,想发现其中的奥秘。孩子对种探索的愿望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创造能力的最基本条件。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究好奇心,这不啻是个奇迹;因为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发它以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长,没有这种自由,它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毁灭。认为洞察和探究的乐趣可以用压制的手段和责任感来促成,那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应鼓励孩子多问,对他们的想法、问题不管正确与否,都要认真对待,并加以引导、指导。如果教师对孩子的想法、问题认为不切实际、异想天开,而采取不理不睬,或敷衍应答,甚至嘲笑责备的态度,则势必会压抑和阻碍孩子的好奇心,从而影响其想象力的发展。

在教学美术第四册《美丽的鱼》一课中,可以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情境导入:“上一次,我们画了一幅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其中有许多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鱼,同学们也知道了在大海中大鱼吃小鱼的规律,那你信不信有小鱼吃大鱼的呢?”许多同学对此心存怀疑,有的睁大眼睛,有的张大了嘴巴,有的挺直了身板……现在,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小鱼是怎样吃大鱼的呢?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应答“想”,我端出一个装着金鱼的鱼缸放在讲台上,又把在塑料袋中几条两天没有喂食的嘎鱼放入鱼缸中,小鱼凶恶地向大鱼冲去……,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围到讲台旁看小鱼吃大鱼的精彩画面。由于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同学们个个观察的非常仔细。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发问:“你看到小鱼吃大鱼了吗?”“看到了”。“小鱼为什么能吃大鱼?”有的回答:“小鱼的嘴很大,里面还有小牙齿”;“金鱼游的太慢,也太老实”;“小嘎鱼身上的花纹也很好看呢!”……在小朋友们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用彩色纸粘贴出美的鱼,在保持鱼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可以不拘泥真实鱼的原形,大胆进行简化、夸张,让你的小鱼更生动、鲜明。⒉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新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引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发展。教师要及时发现具有创新精神的少数学生,并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从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或大胆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展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⒊突破惯有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旧有思维方式的束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定势心理。这种心理会严重地限制思维的发散,思维活动死板单一,妨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秧田”式座位为“O”型或“□”型,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坐姿,桌凳的整齐,教室的安静等一些常规,让学生分组学习。构思时让学生间相互交流,每一幅画完成一部分或者结束之前留有一定时间,相互观摩、交流,产生链式反应,使一种新想法激起更多的观点。比如创作《遨游术空》这一课,有的学生画自己登上了月球。通过观看交流,产生了“灵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画与星星跳舞,有的画坐飞船游太空,有的画地球搬家,有的画到银河遨游……小组交流观摩使课堂教学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课堂常规活而有序,“形散而神不散”,学生轻轻松松想,无拘无束画,你能想到此,我能想到彼。在交往中拓宽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⒋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为想象奠定基础

因为想象是客观外界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不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人们常赞叹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想象力丰富。殊不知爱迪生从小勤奋好学,10岁就阅读了《美国史》、《大英百科全书》,11岁就阅读了牛顿的一些著作,以后又阅读了大量的著作。正因为他从小涉猎各种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才为他以后发挥超常的想象力,发明2000多项东西打下基础。实践也证明,知识经验越广博、丰富的学生,其想象力也越丰富。所以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利用各种先进媒体如电视、电影、幻灯片等,也可以通过参观、郊游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⒌选择多渠道、多角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无的放矢”,使小学生选材无所羁绊。小学生有许多与成人不同的想法,他们思维活跃,无所顾虑。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①在范画上“添东西”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特大树,然后让学生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上台添画。学生兴趣盎然,一个个争先恐后来添画,最后删去一些比较杂乱的画,一幅《树的畅想》图就诞生了。

②根据课文想象面。譬如学习了《乌鸦与狐狸》一文,根据课文内容的描写和插图,我让他们创作一幅《乌鸦与狐狸重逢》的画,学生想象奇特,作品也各具独特的风格。

③画科学幻想画。由于学生们爱看科幻的画片,听科幻故事,头脑里对科学的幻想也就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因此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④画大自然的画。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创新来源于生活,而不是书本。的确,生活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有形、有情、有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扩大视野,从中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加深学生对自然美的体会,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如:学生春游回来,我问他们这次有哪些收获,大家畅所欲言。我说能不能把它画下来,同学们可兴奋了,于是就让他们创作一幅《春游归来》图。刚开始,学生们的画面都缺乏个性,有些雷同。我又启发他们回想在春游中最感兴趣的地方和事,及最美的景点,然后作画。经启发,学生们画的春游图千姿百态、色调各异,有的画田野里的美景,有的画野炊,有的画满山的树和花,基本上达到了我的要求。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借助讲故事、看动画片、听音乐等方法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可通过谈一谈、问一问,说出他们喜欢的事,按常规不可能做的事,平时想也不敢想的事;还可以通过“吹牛”、“说大话”等形式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大胆地、无拘束地画出自己的世界来。这些做法不仅使大脑活动起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21世纪是“创新的新世纪”,美术教育是“创造未来人”的特殊雕塑家,创新教育是教学的主旋律。“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出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陶行知先生语)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调查法

主要指搜集,从那些就近的、容易找到的材料着手,根据研究的需要,寻找那些分散在各处、不易得到的资料。使用现代教育网络搜索,快速查找、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在平时经常注意积累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2、教学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试图运用国内外一些教育理论来解释和解决教材教法问题,广搜博采,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大量具体材料经验。重视美术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重视教学反思,重视学习过程的和谐。

3、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新一轮课改 提出“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等等概念。教师,应当拥有教学研究的能力,应当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我们做此课题研究,要求实验教师积累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及时进行分析反思,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促进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努力做研究型的教师

六 课题研究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在学段目标下形成生成亮点,内涵丰富的美术学习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2、个性化原则。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个性,找到自己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3、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建立新型的学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开放性原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并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七、课题实施途径:

1、根据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课题组成员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拟定实验目标,方法和实施计划。

2、根据计划设计实施方案,并在实验班进行实验。

3、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教案,并在课堂中搜集资料,将点滴生成情况整理成文。

4、及时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经验和存在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实验提供参考。

八、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实验时间为3年(2008年9月——2011年9月)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9月)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内容:

学习教育理论,选定申报,制定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

调查分析目前学校各年级美术课堂现状及存在问题。

确定课题组人员,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

课题研究实验阶段。

1、讨论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2、以学习、讨论、课例研究、反思、小结、论文为主要形式,开展课题的实施和研究。

3、以学期为单位,制定研究计划,开展实验,材料整理、小结。

4、及时反思调整,再研究。

第三阶段(2010年9月——2011年9月)

课题研究阶段

1、根据第二阶段研究过程,整理材料并汇编。

2、总结研究成果,上升理论高层得出研究结论。

3、完成实验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通过实验前后的对比,将和谐渗透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学生在美术学习兴趣、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及美术整体素养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的资料;

2、形成学生资料集:课题开展以来学生所收集并有效加以利用了的资料及学习随感集;反映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和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的记实及获奖成绩。

3、形成教师资料集:所有参与课题教师的教学案例、随笔及论文。(多媒体课件;活动课录像;活动课照片)

4、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十、课题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组

课题组负责人:樊士花

课题组成员 :黄婷 王伟 王健 张瑞典 李钦飞

2、确定课题实验班级:1——6年级部分班级。

3、课题组人员具体分工:

黄婷---特邀顾问,负责对课题方案审查、研究过程疑难问题进行指导。

王伟——负责组织实施课题方案,负责召集课题实验人员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与协调管理工作,负责课题组学习研究活动统筹安排。王建——负责组织课题组成员拟定实验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课题组活动具体安排。管理课题相关资料和数据,做好会议纪录。

李钦飞——负责协助课题组负责人组织课题组开展活动,协助管理课题相关资料和数据,做好会议纪录。

黄婷 王伟——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

课题组全体人员——积累案例,成果展示。根据教学实际,制定具体实验内容、计划,并在实验班级组织实施。

4、管理规定

((1)本课题负责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文件;对组员的《研究方案》和《实验措施》进行审定,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对组员进行指导、培训、检查和评估;组织各种类型的交流。课题主要负责人应将课题实施、取得成果及经费使用情况向所在单位和省、市教科所填报检查报告表。

(2)课题实验成员负责组织学生实验,参加培训活动,学习,参观,交流,上公开课,撰写论文,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如教案、论文、实验记录、心得体会、反思等。

(3)课题组成员共享课题最终成果。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创新激发文化活力 篇6

那一年,美国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来到位于中原的古城开封——这个公元一千年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但他发现“今天的开封肮脏贫穷,连个省会也不是,地位无足轻重,所以连机场都没有。”克里斯托夫深有感触,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上述的评论《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提醒美国人不要“流连不前”。

当代中原文化的相对落寞与历史上的精彩绝伦产生的巨大反差,令今人亦有“辉煌如过眼烟云”的感触。我们不能躺在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中而踟蹰不前。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复兴中原文化,成为当前的发展契机,而这需要文化体制的改革、文化机制的创新。

文化改革风起云涌

将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成为河南近些年来的政策考虑。

早在2004年12月,河南正式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

2005年9月,河南发布《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

2006年10月,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确立了“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任务……

建立起适应市场机制的经营主体,实现文化的生产经营活力、市场竞争实力和产业辐射能力。近年来,一批植根于中原的文化产业龙头开始崛起,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2000年7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随后于2003年6月被中宣部正式确定为全国报业集团4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集团已经成为拥有十报两刊一网站、从报业经营到多元经营并位居全国前列的传媒集团。集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报业、新媒体、图书发行与物流配送、印刷、酒店旅游、房地产6大支柱产业。

文化改革风起云涌,收获的是捷报频传。

2007年10月28日,在原河南出版集团的基础上,经整体“事转企”成立了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以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印制、发行、版权贸易为主业,形成了编印发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格局。集团现有包括10家出版社、134家出版发行单位在内的156家成员单位和3个控股企业,职工总数2万余人,资产总额70多亿元,是目前河南省最大的文化产业集团。该集团综合实力位列全国服务业500强第150位。

2006年1月21日,由河南电影制片厂转制而来的河南影视集团揭牌。该集团成立以来,实现总收入比改制之前15年收入之和还要多。

截至2009年年底,河南文化影视集团下属的奥斯卡电影院线以来,河南奥斯卡院线已经拥有影城36家、银幕157块,覆盖河南、山西、陕西、河北、海南、新疆等省(区),电影票房收入、观众人次连续4年以60%的幅度递增,成为全国强势电影院线之一。

2009年11月10日,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河南省唯一大型综合国有艺术表演院团——河南省歌舞剧院“事转企”改革工作和河南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據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共有68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339.64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2%,发展到2010年的780亿元和3.4%,年增速达18%以上。

体制创新带动艺术创新

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较为高级的一种形态,而河南所拥有的丰厚文化资源为其提供了创意的资源和基础。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郑州歌舞剧院打造的《水月洛神》将流传1800多年的中国古典爱情故事进行了全新演绎。

《水月洛神》自2010年12月首演以来,先后在祭祖大典及河南戏剧节等场合上演,并于2011年3月份晋京演出,广受观众、专家、领导的好评。中国文联副主席白淑湘由衷表示,《水月洛神》为舞蹈史上增加了一部非常好的正剧。有媒体赞誉《水月洛神》是又一张“河南文化名片”。

之前,郑州歌舞剧院打造的《风中少林》深深打动了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荣获我国舞蹈艺术界的最高奖项——荷花奖金奖。《风中少林》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家地方院团能取得不俗成绩,正是得益于机制创新所带来的活力。

郑州歌舞剧院是于2004年3月成立的河南首家股份制文化公司。公司以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方式,从事艺术产品的创作生产和运营开发。

在用人机制上,该公司实行创作人员委约制、主要演员签约制、演职人员聘用制。在管理机制上,建立“竞争上岗、目标管理、绩效考评、择优培养、末位淘汰”制度。在分配机制上,实行工资绩效挂钩、医保统筹社会化的公司薪酬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践证明,演艺团体只要坚持体制创新,以体制创新带动艺术创新,不仅能获得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能创造杰出的艺术成就。

动漫这一现代艺术,也已成为中原当代文化的一支奇葩。

2011年11月11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荣获“中国创意产业最佳园区奖”,跻身2011全国10个创意产业最佳园区之列。据该基地管委会主任、河南动漫协会会长张国晓介绍,动漫基地集聚发展效应已经显现,目前已经入驻动漫企业69家,占全省的80%以上;2010年动画片产量达到6200分钟,居全国第八、中部第一。

文化旅游让当代触摸历史

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给旅游注入文化因子的文化旅游兴起,成为中原旅游的趋势。把中原的厚重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人可触摸的旅游产品,正成为中原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亮点。

2004年,因在桂林制作《印象·刘三姐》并大获成功而被誉为“中国实景演出第一人”的梅帅元受邀考察少林寺。随后,梅帅元决定将旅游与少林寺的禅文化进行完美结合,策划创作《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并由河南兆腾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天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西维尼纶集团、嵩山少林寺等四方联合组建“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负责此项目的运作。

2007年4月26日,由梅帅元、谭盾、易中天、黄豆豆、释永信等“明星阵容”担任主创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始正式运营,当年演出210场,接待海内外客人20余万。

创新方法激发创新 篇7

1 巧设意境, 培养兴趣

在小学中, 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很容易受到一些外界条件影响, 产生激动、兴奋的心理, 从而萌发出对事物的探索心理状态, 故而, 合理创新的学习环境,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乐意接受的导课环境, 并成功地让学生集中精神与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促使进入渴望学习的状态, 为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上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经常会根据教材来引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故事情节和笑话等方面的内容导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例如:笔者在对小数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行导课教授时, 都会这样做, 教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 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喜羊羊和美羊羊。师:“喜羊羊和美羊羊是好朋友, 听它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呢?”课件播放语音故事:一听故事, 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故事中涉及到住村东头种村西头长方形土地的喜羊羊和住村西头种村东头正方形土地的美羊羊为了各自的方便想换地, 但它们的土地形状不同, 它们对这一问题犯了难:要怎么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求每块地的面积比大小。师:你能求出每块地的面积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 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 求知欲望也会增强。笔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 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意境, 通过恰当地开展一些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游戏竞赛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成功的机会,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多鼓励, 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学习了混合运算后, 笔者安排以下游戏环节:3人一组, 每人出一张扑克牌, 看谁先凑出18, 谁算出来牌就归谁, 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使学生的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得到复习, 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 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 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 转换角色, 增强效果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建立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前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调动所有的感官, 不断地收集学生在活动中发出的信息, 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并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等, 以便充分地利用教学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及时鼓励和启发;当学生有所成绩时, 给予充分肯定。笔者不断创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使教学形式体现出多样化, 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能活泼、愉快地学习, 从而真正地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 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 让学生多“看一看”, 让学生多“做一做”, 让学生多“说一说”, 充分地让他们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有些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 只凭口头讲解又很难解释清楚的数学应用题, 通过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 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体育室里有7个排球, 4个篮球, 9个足球, 求:足球和排球一共有多少个?”在这道题中给了我们3个条件, 1个问题。那解题过程中是不是3个条件都要用到呢?往往有些同学是一看到“求一共”就很自然地把3个都加起来, 就完了, 不去思考它的问题, 可见在应用题中看问题是很关键的。只有去分析问题, 你才能解决问题。在这一题中我们要先观察是求谁和谁的一共, (足球和排球) 问题就好解决了。

3 关系融洽, 活跃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要通过语言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这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大。教师通过富有激情、鼓励及赞扬的语言,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认知, 从而获得优良成绩。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选择及个性, 不过分批评指责有过错的学生, 给予他们改过的时间与机会, 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 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所以, 笔者在教学中尽量地采用“你真棒!”“你太厉害啦!”“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4 自主探究, 实现自我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有学生把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 学习者不实行“自我创造”, 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 笔者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 而是给他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片, 让他们自己探究, 自己创造, 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 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综上所述, 该文通过巧设意境, 培养兴趣、转换角色, 增强效果、关系融洽, 活跃气氛、自主探究, 实现自我创造这4个方面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 激发了其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了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芳琴.利用数学“美”的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美的教学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3 (1) :116-118.

[2]刘玲玲.活动的课堂, 快乐的数学[J].考试周刊, 2012 (67) :67-68.

创新方法激发创新 篇8

关键词:室内设计,课堂教学,创新

室内设计要求设计者根据受众对象需求, 对空间进行规划、装饰, 并对造型、结构、设备进行理性改造与创新。从这个角度讲, 《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目的就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然而传统《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模式, 由于教育理念的偏颇、教育方法陈旧等原因, 导致学生的创造潜能依旧“沉睡”。而在现代社会, 公司企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设计师, 高校的室内设计教学任重而道远。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一、激发创造潜能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激发创造想象力的最核心要素就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 是指能产生创造性新成果的思维活动”。从这个角度讲, 现代思维形式如灵感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等都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本文将结合室内设计教学方法, 通过对部分相对重要的思维培养进行阐述, 以探究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室内设计原理》课堂教学方法。

1.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统一

(1) 形象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是“将对具体事物的感性表象上升为意象, 将记忆中的形象的表象作为思维材料, 以联想和想象的形式对其进行再现、分解和组合, 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其中的“具体事物”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来讲, 就是教师对学生感官认知刺激所呈现的事物。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 将抽象知识以形象的图、文、动画, 配以生动的音乐展现出来, 使学生开阔视野的同时, 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此外, 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大量的资料整合, 形成基础性与多元性知识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培养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内涵, 为其展开天马行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打好坚实基础。

(2) 逻辑思维的培养

除了感性的形象思维, 理性的逻辑思维分析至关重要。知识的讲解并非无序的感官图文呈现, 而是将其循序渐进系统性展现出来, 从而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归纳能力。比如, 用PPT课件讲解室内设计八大风格流派时, 为了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 教师可以将各流派以伞状图展示, 每个流派附超链接内容。这样, 每讲完一个流派后, 又超链接回到伞状图界面, 为学生呈现了清晰的逻辑思路脉络, 同时经过反复的图片视觉刺激, 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2.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

(1) 发散思维的培养

诚然, 丰富的知识基础是学生必需的创造材料, 但知识的束缚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式。创造力的激发需要消除阻碍创造性思维的惯性思维。发散思维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针对同一问题探究多种解决方法, 产生大量不同的设想, 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具体为侧向思维、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运用。

(2) 聚合思维的培养

通过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 使其快速从已知复杂信息中, 正确淘汰或选取信息, 从而得出最优化的逻辑结论。教师可以“同构手法”为例, 先运用发散性思维对设计作品或案例的各种内容, 以异于寻常的方式进行解构, 再通过聚合思维提取相同元素, 然后重新组建新的艺术形式, 从而完成“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在整个设计创造过程中收放自如。

(二) 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源点。因此, 教师在教学课堂上, 一方面要着重向学生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中, 不断将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引出,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怀疑

“怀疑可以引起空白和研究反射, 具备了此反射, 思维便能应运而生”。但由于学生在学习阶段, 因认知模式的建立环节比较薄弱, 其潜意识中, 容易对教师提及的或已出版的设计作品持赞同态度, 而缺乏独立见解, 因而阻碍学生思维发散。教师应重视改变学生的“依赖观念”, 并鼓励学生对某些作品说“不”, 通过对作品的质疑, 实现自我评价与调控, 扬长避短, 激发自主创作并完善自己的作品。

2. 培养学生的课堂问题意识

教师在《室内设计原理》的课堂上围绕“问题”教学, 以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为思路,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使其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 激发创造潜力。所谓“勤思则疑”, 勤于思考的人更容易进入思维状态, 其潜意识也更容易被激活。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 要不断引出新问题和新构想, 使学生思维产生连贯性, 并保持活跃的状态, 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三) 学生创造动机的培养

当主体心理渴望创造时才有可能产生行为创造。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制造创造机遇, 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动机包括内源性创造动机和外源性创造动机。

1. 内源性创造动机的产生

内源性创造动机的产生主要源于教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利用, 与智力因素相比, 情感、兴趣、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心理因素是教学中最活跃的激发创造潜能的因素。

(1) 培养学生创造的兴趣与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前提。因此, 教师备课时, 考虑课程内容与学生年龄兴趣相投的同时, 还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基于学生的认知不平衡理论, 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学生因当前知识与所认知的旧知识有差异时, 而产生好奇感或紧张感,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认真思考, “认知上的好奇感得到满足, 紧张感得到解除, 学生就会产生努力后的喜悦、满足和轻松的情绪。这种体验能比较稳固和积极地为下次认知动机形成起到强化和促进效果”。

(2) 构建健康的情绪氛围和心理品格

①情绪环境氛围的营造

“研究表明, 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 情绪的波动可以帮助人们思考未来, 考虑各种可能的结果……可见, 情绪是一个动机系统, 它具有动力作用, 能激发人的创造潜能来解决复杂的问题”5。因此教师应在《室内设计原理》课堂中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造, 对学生新奇的念头和做法, 给予支持和肯定, 营造理性化与情感化统一的教学氛围, 使其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友善, 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从而最大化扩大学生心理发展空间, 这对学生艺术的发展和创造力的萌发至关重要。

②健康人格品质的塑造

学生在创造过程中, 可能因可行性不足、艺术性不够丰富等原因而遭受挫败, 因此培养学生大无畏精神也非常重要, 才能使其冲破束缚与阻碍, 展翅高飞。其次, 需引导树立崇高理想, 提高抱负水平。抱负水平与创造动机呈正相关。教师通过提升学生自我价值, 从而克服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功利意识, 使学生产生纯洁的内源性动机。

2. 外源性创造动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地对已达到目标或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实际”或精神奖励, 对未达标的同学予以惩戒。此处的“实际”是指可以用平时成绩来体现, 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产生更强的内源性创造动机, 从而引发更多的创造可能。需要指出的是, 要适度利用这种奖惩形式的外源性创造动机, 可以制定一个标准, 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功利意识的恶性膨胀, 使教学结果适得其反。

二、课堂激发创造潜能的主要教学手段

基于《室内设计原理》的课堂教学创新方法的研究, 笔者归纳出相对适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包括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大小课结合”教学法。

(一)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大部分学生由于思维惯性, 往往对室内设计的思维模式停留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二维平面上, 而对三维空间的设计不够发散, 在《室内设计原理》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选取典型设计例进行剖析, 分析典型案例所涉及的设计原理、运用方法、设计创新点等, 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自主思考过程。学生通过分析案例, 能更加形象地理解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 并且对今后的设计创意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中国矿业大学的曾勇老师、江西财经大学的胡援成老师、郑州大学的李梦如老师等, 也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激发学生自主创造能潜能的有效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启发式教育就是通过“点到为止”知识传递,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必须抛弃“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方法, 而采用PLB问题教学法, 通过巧妙合理的设疑、示疑, 为学生预设问题情境, 创造合适的时机, 在学生“愤”时“启”, “悱”时“发”,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使其掌握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最终实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提升。清华大学范钦珊老师、北京理工大学梅凤翔老师、中央民族大学金炳镐老师等国家级教学名师都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

(三) 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洛扎诺夫认为:“即便是最强烈的观念, 除非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相结合, 和他的态度动机相结合, 和他对某一事物的期待相结合, 和他的兴趣需要相结合, 并且和他的个人的情绪、智能、意志、记忆要求等特性协调, 否则是不能产生暗示效果的”。因此, 教师在备课选材时, 应着重考虑课程的趣味性、创意性、新颖性。在《室内设计原理》课堂教学中, “采取多种手段, 精心组织各种暗示因素, 将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与其参与活动的动机、情绪、兴趣、需要和期待等相结合, 创造了人与环境的共振系统, 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开发、利用”。中国农业大学刘庆昌老师、东北师范大学田克勤老师、河海大学赵振兴等国家级教学名师就善于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加强知识记忆的有效方法。在该课程实验教学中, 教师尽可能将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作为实验项目, 设置合理的项目任务、任务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可行性准备, 让学生能参与到现场测量、绘制平面结构图, 再到方案设计、设计评价, 公司会采纳优秀的设计方案进行样板房或委托项目的施工, 让学生能参与到实际设计项目中, 感受整个设计流程, 真正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同时拓宽知识面,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创造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清华大学吴庆余老师、北京师范大学舒华老师等国家级教学名师也擅长结合科研项目感染学生。

(五) “大小课结合”的教学法

“大小课结合”教学法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有效方法。结合《室内设计原理》的特点, 可将课程分为以“以教师为指导”的“大课堂”教学模式——“理论课”, 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小课堂”教学模式——“点评课”和“课堂实践课”。通过将“大小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形式, 优化主导型与主动性相统一的教学过程。

例如在“点评课”中, 教师在上课前可以邀请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配合备课。在完成过程中, 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 也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并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而“小组协作”不仅能锻炼组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且在组员准备课件的讨论过程中, 因头脑风暴的交融, 使创新意识发生碰撞从而激发创造潜能。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是师生与生生共时性合作的体现, 通过任务分配使学生对当前活动持有一种“属我”的正向态度, 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负责的态度参与到共性活动中时,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清华大学申永胜老师、中央财经大学李健老师等国家级教学名师的教学方式也体现“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理念。

三、总结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室内设计原理》课堂上, 教师的身份并非只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应是个性发展的引导者, 创造力的激发者。《室内设计原理》相对于其他学科的课程, 尤其重视艺术修养和创造力。对于艺术设计来说, 没有标准, 只有创造和创新, 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孔庆新, 孔宪毅.试论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点、分类、规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8, 02:25-31+111-112.

[2]于德弘, 陆根书.论创造与创造力开发[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4:82-89.

[3]吴志坚.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江苏:文教资料, 2009 (29) .

[4]张之琼.运用认知教学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求知欲[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118-119.

[5]朱德利.注重情商培养激发创造潜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2, Z2:22-24.

[6]王敏勤.一种快速的教学方法——暗示学的理论和实践[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篇9

一、紧扣教学内容, 改进、完善教学方式

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技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底指标”, 也是培养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条件。古人说:“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如果连这些最基础的东西都丢了, 如何做到举一反三呢?所以, 语文教师首先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把语文基础知识学得扎实深厚, 除语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外, 创新还需要一定的精神方面基础。它大致包括了勇于质疑的胆识, 发现缺陷或不足的习惯, 追求真理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 广阔而又灵活的思维方式等。而这些都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 在教师的带动和影响下, 逐渐积淀形成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探索、改革, 使其逐步完善, 是非常必要的。

“艺术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通往成功的天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实行开放式教学, 结合学生发散思维, 发展学生个体素质, 是创新学习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大力提倡教学民主, 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之下, 教师与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才能被激活、为诱发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思维提供外部的条件,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 让他们永葆好奇心, 让他们拥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引发、组织、示范、释疑、激励等手段, 使学生按照创造思维的规律去进行创造思维的实践。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 相辅相成的。

二、充分挖掘学科的特点, 大胆想象, 促进创造

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四个特点:工具性、形象性、丰富性和实用性。这使得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汉字是具象的, 许多汉字, 形声俱备, 含义深邃, 形体美观。所以有人说, 汉字是具有灵性的, 创造的空间特别大。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们应进行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 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 注重音、形、义结合, 借助汉语拼音在游戏中识字, 在活动中认字,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由汉字排列组合而构成的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更是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 让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改写、续写。在教学《坐井观天》时, 学完课文内容后, 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青蛙能跳出井口, 它会怎样?请你说一说, 再写下来, 问题提出后, 学生踊跃回答, 答案各异, 在讨论的过程中,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与写作能力, 一举两得。此外, 还可以通过画画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生动形象,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表现出来。例如:教学《五彩池》, 为了使学生了解五彩池形状的多、异, 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而且不同的作画, 正体现了学生的理解和创意。

三、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任何卓有成效的发明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教学中,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教学《司马光砸缸》时, 学生都懂得救人的关键是人与水相离, 按常规是把人捞起, 即人离开水, 但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 司马光逆向思维, 砸开水缸, 用这样的方式让人水分离, 也是可取的。通过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找找现实生活中, 你是否碰到过类似的例子呢?举一反三, 大胆求异,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 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的矛盾词:“焦急”而又“耐心”。这样的质疑, 学生在问中学, 学中问, 学会质疑,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在了实处。

在对一些问题的质疑中, 学生广开思路, 纷纷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样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里, 学生情趣盎然, 课堂气氛活跃,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教学效果, 养成创新习惯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联系实际, 探索未知的能力和习惯。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后, 我问学生:“现在老师让你设计一架水上飞机, 你打算让它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同学们思维活跃, 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我设计的是水上环保机, 让它时刻清理城市里的垃圾。”有的说:“我要设计水底探测机, 让它探测海底的矿产资源。”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性思维, 形成创新习惯就是当前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个目标, 我们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注重创新习惯的发展与培养,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我在上《冀中的地道站》一课后, 刚出示“用你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心中的地道站”的综合训练题, 学生就动起了感情, 跃跃欲试:有人以诗人的角色进行赞美, 有人从画家的角度进行描绘, 有人以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虽然形式各异, 但集中表现了一个主题:学生对课文心神领会了。此时学生的收获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积累了, 而且对习惯的养成, 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 科学布置作业, 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创新方法激发创新 篇10

研发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实现“双中高”的重要支撑。2012年,为进一步深化研发体系改革,为公司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中国普天启动了对下属研发机构普天研究院(改制后更名为“普天技术”)的市场化改革,推动其由体制内拨款的“费用中心”向自负盈亏的“利润中心”转型,由单一研发职能向全产业链职能转型。

构建研发创新体系提供发展动力支撑

经历四年多的变革,普天技术在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管理体系等多领域实现了以下创新,构建了市场化的研发创新体系:一是创新了关键技术,在TD-LTE技术基础上实现了离散频谱聚合和频谱感知两大技术创新;二是创新了产品线,打造了全球首个4G宽带多媒体数字集群系统;三是创新了商业模式:与大客户开展研发领域的协同创新,并在智慧城市等领域探索新型PPP项目的运营模式;四是引入平衡计分卡等量化管理方式,基于BSC战略管理体系,建立起可操作的市场化内部结算体系,推动市场、技术和财务指标协同发展;五是创新激励与考核体系,实现了研发考核与市场业绩指标挂钩。

管理体制改革为普天技术转型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撑。2015年,普天技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再认定,获得信息系统集成资质一级资质;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中关村高成长企业百强等荣誉;自主研发的宽带集群系统在公安、电力、石油、铁路、水利、煤矿等行业专网通信市场获得广泛应用。

提升产业化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普天技术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创新体系,大大激发了全员的创新活力,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效:一是产品线大幅拓展,产业定位由单一公网产品拓展为公网、政务网、企业网、移动互联网和信息安全五大产品线,并以构建产业链为基础,提升了研发成果产业化能力;二是充分利用承担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平台优势,重点培育发展了宽带集群、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三是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地位显著提高,作为国内率先采用TD-LTE技术体制、开发满足政府和公共安全需要的宽带多媒体集群无线专网的高科技企业,推出了国内首例基于TD-LTE技术的高铁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解决方案,成为首家通过高铁重大专项第三方测试验证的厂商。

放飞心灵,激发创新 篇11

关键词:创新思维;小学语文;知识拓展

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起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起步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感情素养、真善美的辨别能力等都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片面追求学生考试分数的教学目标,紧跟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放飞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思维培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放飞学生心灵,用文学去感悟学生的情感

情绪、情感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情绪、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各种社会经验中无法用数字丈量或表达的体验。小学时期是人情绪、情感体验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情绪、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情绪表达、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的情感体系,为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定基础,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情感经历单一不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而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着表达各类情感的古诗词,如,文辞优美的现代散文、条理逻辑清楚的说明文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用古人的情感经历弥补学生的不足。

例如,在讲解五年级上册《秋思》这篇古诗时,古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绝大多数小学生没有经历过长久的离别,《秋思》中描述诗人久居他乡写信回家时的一系列举动,这些举动在学生刚开始看来有些难以理解,可是经过老师的仔细讲解,学生体会了诗人当时的思乡之情,对于诗人的举动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用优美的辞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弥补小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语言苍白无力的缺憾。例如,“喜出望外”一词表达的情感就是由于遇到没有料想到的好事而分外高兴,这样的事情可能很多学生都经历过,但在表达时缺乏相应的言辞,只能通过大白话表述,显得苍白无力,而用“喜出望外”一词就能简单准确地表达学生当时的情感状态。语文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识文断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建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更好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都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作为祖国花朵的小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应该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2.肯定学生的质疑态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有了更多接触世界的方式,因此,现在的小学对于老师课堂内容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的质疑态度应该鼓励,但老师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应该严加甄别,对于正确的应该学会接受,对于错误的或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看法应该善于正确引导,通过讲解让学生心悦诚服。

3.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提倡学生创新发展

课本知识尽管丰富,但为了学生的创新发展,应该丰富学生的阅读途径,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各种书等,从书中汲取营养,展开合理的想象,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

三、学生思维培养的意义

思维是高于知识学习的更高的层面,也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阿里巴巴、小米等现代互联网商业巨头的成功就是在一种新型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取得的,思维在很多时候往往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因为思维是超越知识学习的一种能力。因此,小学老师应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保证学生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小学时光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获取更大的成功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王扬.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

创新方法激发创新 篇12

当今世界, 科技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以大规模耗用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世界主要国家都更寄希望于科技创新, 增加创新投入,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速产业优化升级, 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先机, 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制高点。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 最关键的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我国正处在加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 更加注重自主创新, 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更好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应该看到,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迅速, 科技实力明显增强。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诸如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等深层次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 为科技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持。当前, 应着重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1 创新产学研有效结合机制

以“自愿平等、权责对等、互惠共赢”为原则, 以产业科技攻关、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升级为重点, 通过技术入股、股份合作、改制重组、技术外包、委托开发、购买成果等形式, 形成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激发科技创新各要素的活力。主要包括:

1.1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股权激励机制

企业和科研机构以产权为纽带合作建立股份制企业, 产学研各方将各自拥有的资金、技术等资源根据各方的有效需求进行整合, 将合作创新活动纳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要明确科技成果产权和合作各方的责权利, 企业内部分配要合理体现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

1.2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政策激励机制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加强政策面的导向和支持。通过税收、信贷、价格、财政等经济杠杆, 形成对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倾斜,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激励与引导作用, 使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获得市场优势并尽快将其转化为竞争力。政府应通过设立技术创新风险基金、建立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等办法推进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1.3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机制, 对未来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作出合理评估。逐步建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 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谁投资多谁受益大, 谁承担风险大谁受益多。研制阶段的技术风险, 主要由技术供给方, 即学、研方承担; 转化过程的技术风险应由双方共同承担; 营销阶段的市场风险则主要由技术吸纳方, 即企业承担。

1.4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分配方案要体现责、权、利对等的原则, 体现产学研各方所做贡献的大小。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应大于结合之前单个成员的收益之和, 以保证各成员在结合之后所获取的利益大于其不加入时的利益, 体现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先进性。注意无形资产在利益分配中的适当份额。

1.5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 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要素的有效组合。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能力越强, 创新绩效越显著。要强化各方的协同、合作, 形成统筹各方资源协同创新的机制、流程和操作系统。

2 创新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机制

2.1 建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把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工作日程, 列入主要领导抓科技发展的考核内容, 作为各级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督导的重要依据。制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 建立各级政府科技创新指数定期公布制度, 系统评价监测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重点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制度, 务求实效。

2.2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估制度

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依法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制定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自主创新产品、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经费投入、研究开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成效定期进行评估, 明确国有企业负责人对自主创新的领导责任并将其作为业绩考核主要内容之一。探索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2.3 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 把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制订科学的科研资质评价、科研能力评价制度。完善政府资助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将科研资源和科技信息的协作共享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完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将建立科技园区、创办科技型企业、联合建立工程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 以及大型科研仪器的协作共享等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

2.4 创新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 出台有关政策, 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研究与开发经费等方面倾斜支持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活动。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奖励等方式激励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 增强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

3 创新科技企业培育机制

3.1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申报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工程 (技术研究) 中心、重点实验室等, 安排专项科技经费, 对认定的企业研发机构予以项目资助或奖励。鼓励企业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研发机构, 或通过联营、投资、参股、控股等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建紧密型技术研究开发联合体。加大企业参与科技计划实施的力度, 产业目标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进一步落实税收激励政策, 对企业从事的各类研究开发活动, 按照税法,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3.2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落实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结合实际, 按照突出企业主体、鼓励技术创新、实施动态管理、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积极培育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促进企业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 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引导和服务, 认真落实有关优惠政策。

3.3 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

鼓励企业的创新成果申请知识产权, 支持企业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支持企业采用和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财政科技投入倾斜支持企业核心技术的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和标准全球化活动, 对重大发明专利申请以及相关标准制订产生的费用给予适当补贴, 对经济效益好、社会贡献大的专利项目及发明人给予奖励。

3.4 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由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牵头, 整合优势学科和技术资源, 通过成果转让、委托 (合作) 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实体等多种形式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 共同承接政府重大研发项目,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引领产业发展。

3.5 建立政府分类指导机制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开展分类指导。建立面向初创企业的专业化支持服务体系, 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和输入, 加快初创型企业的出孵、成长。加强对成长型企业的培育, 发挥各类科技园区的功能, 促进成长型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集聚, 实现规模、效益的快速扩张。引导各类要素向具备一定产业优势的成熟型企业集聚, 以重点产业和主导产品延伸产业链, 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发展, 完善产业供需和协作链, 形成产业集群。

4 创新科技与市场对接机制

4.1 促进技术转移

以加速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主线, 以建设技术转移体系为支撑,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 加强产学研结合与互动,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开展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应用型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 提高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成功率。培育和发展技术转移机构, 支持创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支持创建民营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鼓励各类技术转移机构探索多种形式的服务创新。

4.2 加强技术市场建设

建立功能齐全的常设技术交易市场, 进一步加强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在省、市、县的服务网点建设。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及各级分市场, 并结合产业需求逐步建立网上专业技术市场, 吸引成果、技术、中介、资本、人才等要素集聚, 实现互联互通, 形成服务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技术交易网络。

4.3 发展科技中介机构

政府切实转变职能, 由科技中介机构履行职能的事项, 要尽快由政府行政部门转移到中介机构。鼓励、扶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 发挥其在提供科技信息、节省企业研发成本、提高资本效率、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科技中介机构联合和重组, 形成一批规模较大、执业水平较高的科技中介机构, 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竞争力。

4.4 打造技术经纪人队伍

完善促进技术经济人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积极培育技术经纪人协会、技术经纪人专业委员会等组织,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开展技术经纪活动, 加强对技术经纪人的培训, 提升技术经纪人队伍的整体素质, 逐步形成一支活跃、稳定的技术经纪人队伍。

4.5 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模式

整合资源, 建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和人才天使基金, 开展创新创业风险投资服务。拓展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方式和途径, 鼓励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设立科技分支机构, 加强新型融资模式、信贷产品、服务手段的创新和推广。试点开展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结合业务。开展技术产权交易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5 创新科技管理机制

5.1 建设资源型科技管理部门, 提升科技管理能力

从过去以项目管理为主的“项目型科技管理部门”向以统筹科技资源为主的“资源型科技管理部门”转变。跳出单纯的项目管理, 从如何凝聚、统筹科技资源, 发挥资源作用出发, 担负起集聚、调动和有效运用科技资源的职责, 打破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壁垒, 统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资源, 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5.2 实施“主题计划”和“专项工程”管理模式

从以“促进技术”为主的解决“点”的问题变成以“满足需求”为主的解决“面”的问题, 构筑基于共同目标、从系统着眼的不同技术领域相互协作机制。各类科技计划服务于主题计划和专项工程, 统筹科技资源, 加强协同创新, 切实解决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

5.3 完善项目管理监督机制

在重大项目管理上, 实行“立项、管理、验收”分离的管理模式。科学设计、严格规范项目评审过程, 确保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加强过程管理, 落实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 加强项目中期评估、验收和档案管理。加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 完善预算评估和调整程序, 探索建立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完善企业科技经费管理机制, 设立企业科技经费专户, 企业获得的各类财政资金全部进入专户, 实行专账专户管理。

5.4 完善科技投入体制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创新投入方式, 优化投入结构, 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进一步探索、完善成果转化类项目政府投入的有偿使用机制, 逐步扩大科技投入参股、贴息范围。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

上一篇:时代的要求下一篇:高中英语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