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趋势

2024-11-05

贸易趋势(通用12篇)

贸易趋势 篇1

1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分析

众所周知, 各国需求偏好、规模收益、商品与要素市场等与福利和贸易相关方面, 历来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 而国际贸易市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却未得到关注。例如,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及李嘉诚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均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向前发展, 但二者仍未关注贸易过程中涉及的环境要素。既往贸易实践证明, 任何一国的贸易活动均受到各类因素影响而无法独立完成, 在国际贸易中任何一国的单方贸易行为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别国的贸易环境。而就现阶段国际贸易形势而言, 我国能够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以及更大的范围参与国际贸易, 深入经济技术合作以及竞争, 而国际分工深化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多机遇, 但与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 非关税贸易壁垒越来越多, 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严峻考验。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在近几年来以一个极高的速度不断增长, 国际分工也有了进一步深化。首先是国际分段式生产成为主流, 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统计数字显示, 全球年售超过10亿美元的300家公司中, 其中零部件制造的51%、总装的47%、合储的46%、客户服务的43%以及产品开发的39%均在国外完成。其次国际服务贸易增速与传统货物贸易增长速度相比毫不逊色, 因此也成为后者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 同时也是全球价值链构成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发达国家在当前依然是国际间货物与服务贸易的主体, 但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始终保持高速增长, 并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同时其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大, 进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扩大对外投资, 对于国际贸易市场商品结构产生的影响也随之增强, 并成为国际贸易中一部分最为活跃的力量, 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 世界贸易组织固有协调管理机制也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助力, 贸易摩擦较以往有所减少, 就此点来看, 国际贸易秩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依然面临严峻的对外贸易考验。

2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出口贸易发展速度较快, 但进口贸易作用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综合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来看, 我国对外贸易存在一定的问题。历年来, 外国外贸出口额大致保持持续上涨的态势, 但始终无法达到进出口平衡, 因此一直存在贸易顺差问题。这说明我国出口贸易依然依赖于原材料、资源和技术等, 对于国外优势货源想充分地利用, 难以增加出口竞争优势。以2014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 将去年同期不可比因素剔除后, 其7、8、9月份出口平均增速超过了10%, 明显高于2013年全年的平均水平。而进口贸易数据则相对低迷, 2014年月平均进口水平不足1 700亿美元。

2.2 出口贸易结构有一定变化, 但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我国出口贸易形式主要为加工贸易, 显而易见, 加工贸易方式中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使用廉价资源以及劳动力来换取, 甚至以牺牲环境这一恶性后果为代价。同时, 加工贸易方式下国内大部分企业均为定牌生产以及贴牌生产, 严重缺乏自主品牌。因此此种出口方式仅仅能够赚取加工费用, 而品牌所创造的无形资产则为他国所攫取。从国内外贸企业性质不难发现, 其主要均为外资企业出口, 由此说明我国依然缺乏真正具备自主品牌以及先进技术的出口企业, 仍需要借助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推动出口贸易发展, 导致外贸出口存在一定的被动性, 同时也不利于本国出口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3 对外贸易存在较高的依存度, 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表现出恶化趋势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 对外贸易始终被称为“三驾马车”之一, 在GDP中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充分证明了外贸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而就国际贸易发展角度分析而言,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也可见一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贸易出口比重大幅提升, 1995年仅为19.4%, 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跃至45%, 同时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表现出高度依赖性。在中国出口贸易中, 欧美市场份额所占比重接近40%, 这一数据充分证实我国对外贸易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与之相对的则是国内市场发展依然落后, 而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外市场波动始终对我国贸易出口产生直接影响。就贸易条件指数 (TOT) 分析来看, 我国虽然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 但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贸易发展模式造成中长期贸易条件困境, 贸易条件指数也表现出恶化趋势。

3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促进措施

3.1 政府与企业应积极进取, 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就政府角度分析而言, 有关部门应对当前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予以不断完善, 在以国内进出口企业为管理对象的同时, 还应纳入在华的外国跨国公司以及外商投资企业, 针对其贸易行为制订富有针对性的进出口法规, 主要包括进出口额的参照标准以及统计口径等, 以此来对我国对外贸易差额予以评估和衡量, 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率。与此同时, 还应建立并完善相关预警机制、专门机构以及专业贸易人才, 针对国外贸易壁垒搜集相关资料, 并对国内进出口企业受此发展的影响做出及时评估和反馈, 为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 帮助其做好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

3.2 紧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 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出口产品附加值

随着全球产业机构以及资源配置格局的新一轮调整, 我国政府与企业应对全球经济形势走向变化予以充分关注, 紧跟时代步伐, 积极转变外贸发展观念, 深入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结构, 以科学的外贸发展观为引导, 对优质进口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推动外贸出口的发展, 充分考虑进出口均衡发展, 合理控制贸易逆顺差, 实现最优化配置国际资源, 最终形成“双赢”的科学贸易发展观。此外, 政府部门还应为出口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 帮助其培养出具备较高核心竞争力的商品, 形成自主品牌, 通过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3.3 应不断扩大内需, 并对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有正确认识

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 国际资本新一轮布局随之加速, 新兴经济体复苏进程受到影响。而“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中国外贸竞争优势转换为青黄不接、贸易摩擦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挑战的突出体现。对此, 我国政府应通过新一轮调控, 努力扩大内需, 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 确保对外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帮助企业妥善利用国际以及国内资源与市场, 通过政策扶植等方法来应对企业融资困难以及流动性不足的难题。而出口企业也应对自身发展战略予以适时调整, 积极进取、果断出击, 争取利益最大化。

4 结语

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来看, 传统依赖于发展加工贸易以及吸收外资的模式已逐步有所转变。一部分国内企业开始在全球价值链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电商平台以及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 我国将会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跨国公司, 自行打造全球价值链条, 实现国际资源的高效配置, 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深入和发展, 国际贸易壁垒重心逐步转移至技术贸易壁垒, 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在复杂而又纷繁的国际形势下, 国际贸易市场更会受到不同国家的不同对外贸易政策的深远影响。我们应对国际贸易形势有充分了解和认识, 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纪林, 刘国龙.碳关税本质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学术交流, 2013 (12) :67-71.

[2]郭小影.浅论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应采取的措施[J].中国经贸, 2013 (20) :5.

[3]安礼伟, 张二震.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的中国对外贸易——兼析对我国外贸发展的错误认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 :39-45.

贸易趋势 篇2

秘网免费公文网

对外贸易发展趋势调研报告2010-06-29 19:00:14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对外贸易发展趋势调研报告对外贸易发展趋势调研报告(2)

在世界性的潮流一波又一波横扫而过的欧亚大陆,有一个安静角落没有太大改变,那就是包括中国****地区的阿尔泰山区。阿尔泰,是一座山脉的名字,是一种语言系统的名字,是一个民族的名字,是一种区域文化的名字,是包含有数个国家的独有的社会、文化、自然生态圈的名字。**地区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位置,有着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和悠久的历史,为**地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联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不仅扩大了对外贸易的规模,提高了对外贸易的水平,同时对繁荣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使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一、**地区外贸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人文优势

**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民族。多民族跨界而居,在民族族别、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日常生活消费、语言交流等方面与周边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自古以来,**地区就与周边国家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民间交往频繁,双边各族人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随着陆桥经济区的发展以及**地区加快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地区与周边国家合作前景广阔。

(二)地域优势

**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北部。西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交界,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205多公里。是全疆拥有邻国最多,边境线最长的地区,地区所辖县均为边境开放县,拥有4个对外口岸,此外,随着一个新增对俄口岸的兴建,**还成为未来**“中俄直达运输走廊”的唯一通道。再加上**地区位于哈-中-蒙世界级有色金属成矿带中段,矿产资源丰富。**地区地域辽阔,景观殊异,旅游资源丰 富多彩有奇特的自然景观,令人忘返的名胜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探险观光。

(三)政策优势

近几年**地区提出以下优惠政策,一是灵活运用多种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国家“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行海关业务改革成果,加大对境外能矿勘探开发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密切关注自治区以及**地区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积极支持沿海内地企业参与**物流建设,及时提供政策咨询和通关便利。三是继续扩大关务公开,优化通关环境,增进海关与外界沟通互动,提高

海关执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四是发挥政策优势,继续引导进出口企业用好、用足海关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从贸易结构上看,2008年,****地区共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倍,其回升态势十分强劲。在对外贸易迅速扩大的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由废旧金属,日用百货向矿产品,农畜产品,建材,机械装备等领域扩展;在此基础上,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全年向周边国家出口各类地产蔬菜2000吨;吉木乃,塔克什肯,红山嘴口岸建设性详规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喀纳斯口岸规划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启动,吉木乃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市场顺利迁至吉木乃县城,塔克什肯口岸物流园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通过宣传、科学引导和上门招商等多种形式的努力,**地区外经贸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三、**地区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针对地区资源、地缘环境而展开的。虽然**地区对外贸易起步较晚,规模不大,结构也不尽合理,但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还是明显的。为此,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促进其尽快的发展,应该说是明智的。

(一)双方合作不规范

在我方,同行间无序竞争,竞相压价,以次充好,违规操作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对方,不公平竞争,不讲信誉,商品同质不同价等现象十分普遍。尤其突出的是双方合作过程中企业大多是自发行为,缺乏双方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因此,规范双方贸易已刻不容缓。

(二)合作的门槛较高

一方面双方进出境限制较多,手续繁杂,且办理时间长。另一方面,贸易壁垒增加,市场准入门槛提高。从商检、外汇核销、海关检查到出入境办理等各个环

节手续都十分繁杂,由此付出的时间和金钱使企业经营利润大打折扣,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和较高的利润空间,企业很难介入。

(三)高层人才极度缺乏

目前,**在开展国际贸易方面缺乏通晓国际商务、金融、法律、经贸和现代企业运作的复合型国际管理人才及与之交流的语言人才。这已成为**地区扩大对外经贸活动的一大重要障碍。

(四)出口产品单一,档次底 目前,**地区出口产品主要以中低档纺织品、鞋类和服装为主。一些优质产品因局限于边境小额贸易形式,与众多低技术含量、从而使优质产品无法占领市场。另外,产品的市场运作销售手段严重滞后。目前,**地区开拓周边国家市 大争之世 网游之复活 炼宝专家 混在三国当军阀

我国贸易顺差发展趋势分析 篇3

一、我国贸易差额变化情况

从1950年以来的58年间,我国有20年出现贸易逆差,37年出现贸易顺差,1年达到贸易平衡,我们将1950年以来我国贸易差额变化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贸易差额规模较小阶段(1950—1977)

在这28年间,有10年出现逆差,其中,1950年逆差最小为0.3亿美元,1974年逆差达到最大仅为6.7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2.62亿美元。有18年出现顺差,其中,1961年顺差最小为0.4亿美元,1973年顺差达到最大仅为6.6亿美元,平均每年顺差为2.68亿美元。阅此,这一阶段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规模都很小,变动幅度也很小。

(二)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78—1993)

在这16年间,有10年出现逆差,平均每年逆差为63.5亿美元,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有3年,1985年逆差达到最大为149亿美元。有5年出现顺差,平均每年顺差为50亿美元,1983年顺差最小为8.4亿美元,1990年顺差达到最大仅为87.4亿美元。有1年出现贸易平衡。这一阶段,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

(三)持续贸易顺差阶段(1994—2007)

从1994年开始,我国进入持续贸易顺差阶段。以2004年为界,可分为顺差规模较大阶段和规模迅速扩大阶段。前一阶段(]994—2004年),11年累计顺差达到2819.3亿美元,每年平均顺差规模为256.3亿美元,大部分年份顺差规模均维持在200—400亿美元规模。后一阶段(2005—2007年),2005年顺差1020亿美元,2006年1775亿美元,预计2007年甽,达到2600亿美元,按此计算,这3年每年平均顺差规模将达到1798亿美元。

二、贸易顺差的国际比较

与世界主要工业化大国相比,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时间不算长

从历史上看,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均出现过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而且持续相对较长时间。英国工业革命以后的1784—1913年,贸易顺差持续129年,其后顺差也时有山现;美国自1874—1970年的97年中,有93年顺差;德国自1952年以来,连续55年顺差,近5年来顺差规模一直位于世界第一,2006年顺差达到202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8.2%;日本自1981年以来连续26年顺差,连续18年高居世界第一。而我国从1994年开始连续出现贸易顺差也不过只有14年。

从国际经验看,一般各国都是在国际收支出现较大负数情况下,才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目标。很少有同家在顺差时要求贸易实现平衡。德国、日本长期存在较大贸易顺差,但都强调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是“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得到世界公认,是外需强劲的结果。这对我们回应近年来欧美等西方同家以顺差为借口不断对我人民币升值施压、强调“中同制造”得到世界认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顺差规模增长幅度最大

我国贸易顺差从2004年的320亿美元,到2005年的1020亿美元,2006年1775亿美元,2007年的2600亿美元,每年依次增加了700亿、755亿、825亿美元。而德国贸易顺差从2001年的955亿美元到2002年1328亿美元增长幅度最大,只增加了373亿美元。日本贸易顺差从1997年826亿美元到1998年1073亿美元增长幅度最大,也只增加了247亿美元。

(三)我国顺差占出口总额比重仍处于合理水平

目前我国顺差与出口总额的比重,与德国相当,比日本最高点还低一些。2006年,我国顺差占出口总额比重18.3%,德国18.4%,日本11%。我们对日本、德国和我国顺差占出口总额比重(在持续顺差期间)最高水平进行比较,日本(39%,1986年)最高,我国(23.7%,1998年)略高于德国(22.6%,1988年)。

三、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剧增的原因分析

2005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规模急剧扩大。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转移,由此转移部分贸易顺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转移,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我为加工装配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方、品牌持有力‘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使我国对美欧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东亚对美欧顺差。2006年,我国对美国顺差1443亿美元,对欧盟顺差917亿美元。而同期对我国台湾逆差663亿美元,对韩国逆差452亿美元,对日本逆差240亿美元,对东盟逆差182亿美元,以上逆差累计达到1537亿美元。

(二)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对我形成严重依赖

近几年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对我产品需求强劲。2004—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超过3.0%,最高达到5.4%,世界贸易增长率均在6.0%以上,最高达到8.0%。我国制造业基地珠三角、氏三角地区很多企业反映,近年来出口订单明显增加,一些公司由以前的抢订单变成挑订单。一些公司由于订单量都很大,而且客户还在继续加单,公司春节期间没有放假,各生产线都已满负荷运转。随着我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对我产品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增强。目前,我国超过50种机电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80%以上,轻工产品占60—70%,纺织产品占30%,从短期看,国际市场采购商没有替代选择,只能从中国采购。

(三)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大规模顺差有其历史必然性

世界医疗器械贸易发展趋势 篇4

依据世界医疗器械生产、消费市场分析,目前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市场状态直接反映出世界医疗器械产业和市场的状态。按国别来看,前十大国别市场占医疗器械全球销售收入比重达到了78.6%,美国稳居行业龙头地位,其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在全球占比高达40.7%,其次分别为日本占比10.1%、德国占比8.1%和法国占比3.8%(表1)。

1. 世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

依据2010年全球海关统计数据分析,全球市场中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影像设备、骨科产品和牙科产品是市场份额较高的产品,四类产品累计占比达到66.5%(图1)。

从发达国家来看,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较高,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的销售额累计1281.8亿美元,占到全球行业销售收入的近60%,体现了较高的行业集中度,而其他的27000多家企业的销售额仅占全球份额的40%,说明医疗器械行业的中小企业非常多(表2)。

在全球产业布局中,高新技术医疗设备市场(如影像诊断设备、临床监护设备、治疗设备、检验与生化仪器和激光仪器等)主要被美国、日本、德国等少数国家的跨国公司所垄断,例如美国的GE公司、皮克公司、飞利浦医疗,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的东芝、岛津、日立公司等。而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如外科手套、敷料、注射器等主要在中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生产。

世界医疗器械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并购事件的发生。1998~2011年期间,美国医疗器械行业年平均兼并收购交易达230余起,其中2006年和2007年到达并购顶峰,并购涉及金额分别达544亿美元和723亿美元。当企业凭借创新产品抢占了一定的市场先机,有了一定品牌和渠道优势以后,就会通过并购的方式拓展市场,拓宽产品线,不断地增强竞争力和提高行业进入壁垒(表3)。

2. 世界医疗器械贸易发展情况

根据全球海关统计数据分析,世界医疗器械贸易规模从2007年的2942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451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28%,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规模一度出现下滑,但2010-2011年,贸易增长已逐步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2012年上半年,世界医疗器械贸易规模为2147.4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43%,主要是受欧洲债务危机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减速影响,全球贸易出现回落倾向(图2)。

发达国家在全球医疗器械贸易中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强有力的贸易地位与国家的产业水平和医疗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较高医疗支出水平推动了医疗器械贸易的发展。2006年,世界医疗器械贸易规模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全都是发达国家,这十个国家累计贸易总量占世界医疗器械贸易总量的71.08%。到2010年,贸易规模排前十的国家和地区格局基本没有改变,仅是各国的排位次序有所调整,前十个国家累计贸易份额占比略有下滑(69.78%)。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贸易规模进入了前十强,排名第七,是除日本以外的第二个亚洲国家。到2012年上半年,前十个国家累计贸易份额占比略有上升(70.16%),中国的贸易规模排在了第五位(图3)。

从贸易平衡看,顺差额排名前十以发达国家为主,顺差大小一定程度反映一个国家在该产业具有相对竞争的优势,例如比利时、欧盟、德国、

美国和瑞士等国家借助在医疗器械产业的突出优势实现了较大的顺差,我国是医用敷料和医用耗材生产大国,借助该类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实现了24亿美元的顺差(图4)。

贸易逆差说明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逆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进口需求较高,而出口相对少,在逆差排名前十国家中,日本、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是医疗器械进口较大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较高的医疗消费水平使其仍需要进口大量的器械,因而产生了逆差。而像俄罗斯、巴西等国,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基础比较薄弱,70%的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导致较大的贸易逆差(图5)。

世界医疗器械贸易格局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出口方面

(1)出口贸易保持稳定增长,规模从2007年的1482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232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1.9%。

(2)发达国家是世界医疗器械出口贸易的主体,2012年上半年,排名前十位的国家有9个是发达国家,前十个国家出口累计金额占到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80%;发展中国家中,唯有中国进入了前十强,排名第四。

(3)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欧盟、美国和日本医疗器械出口的主要为高端设备和高值耗材,例如美国、德国和日本三国每年出口的X射线断层检查仪占全球出口的比例高达80%左右;爱尔兰、瑞士和瑞典等出口前五个国家出口心脏起搏器占全球份额接近90%。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主要是医用敷料、医用耗材和中小型设备,虽然出口产品结构经过十年的发展,有所优化,但与发达国家比仍有很大差距。在出口产品结构上,美国、德国和日本三个传统医疗器械强国的优势产业也各有差异,美国无论在高端影像设备还是高值耗材方面在全球都具有绝对领先优势,有通用、强生、雅培、碧迪、波士顿科学、美敦力等一大批跨国企业;德国在高值介入器械方面竞争力相对比美国要弱,在影像设备领域西门子独占鳌头;而日本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影像设备,在心脏起搏器、心血管介入器械方面几乎没有出口(图6)。

二、进口方面

(1)进口贸易规模从2007年的1274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218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5%。

(2)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既是医疗器械主要出口国家,也是进口的主要市场。按进口规模,排名前十位的国家有9个是发达国家,而且排名前五的国家进口金额累计占比达到了51%,而2006年,前五大市场的累进份额仅为40%,进口市场呈进一步集中的趋势(图7)。

3. 世界医疗器械贸易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回暖复苏,人们追求高幸福指数、高生活质量更加增强信心,但各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又导致对医疗服务的广泛关注,其中,医疗器械行业对提高诊疗技术和医疗水平承载更多的希望。故而,对世界医疗器械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发展中国家“替代作用”将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的费用整体下降,为了不低于原有医疗水准,由原来采购发达国家的中低端设备及低值耗材类产品就不得不用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来“替代”,基本解决了目前状况下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器械产品仍将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进口目的地。

(2)各国间通过“自由贸易协定”(FTA)方式进一步扩大医疗产品的贸易和服务。现阶段由于各国对外贸易的需求,分别通过“自贸区”形式降低彼此的关税制约,纷纷签订多种形式的贸易协定,其中“自贸区”就是扩大贸易的一种方式。近年来,我国也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签订了不少“自贸区”协定,如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以及与港澳:最紧密经贸关系和台湾:ECFA等,从不同角度和方式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其中对医疗器械产品贸易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

(3)发达国家“技术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引导”形成了新的导向性作用。目前,医疗器械高端设备及前沿技术如云诊断等,多由发达国家所掌握,他们再依靠“先发优势”、资金优势和市场渠道优势等比较容易进入新兴国家或市场,并占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和话语权优势,对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国家的高端设备技术进口并本土化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引领不同层次市场的消费概念,尤其医疗服务外包方式进一步深化贸易的多层次发展。

(4)监管政策的细化和规范使得医疗器械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并导致彼此间的贸易纠纷更加广泛。发达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医疗器械监管政策并逐步引导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的建立相应的监管政策,使得一国对来自进口产品的监管逐步趋于严格,而且不排除某些国家借助此种方法限制某种产品的进入,同时借助知识产权摩擦,引发更加广泛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世界医疗器械贸易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5)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使得医疗器械产品专利保护与购买和企业间跨国并购更加积极和广泛。在世界医疗器械行业中,中小企业占有绝对数量,尤其小微医疗器械科技公司更是医疗器械新产品研发的主力,成为大公司重点收购对象。而相对成熟的企业和某一领域领军的企业则更能成为跨国公司并购的对象,以此消灭竞争对手并通过自有品牌营销战略扩大在某一国家的市场销售份额,在不断增强自有品牌营销影响之时终结原有品牌的影响而实现该领域的独有战略。

(6)高技术与互联网联姻为医疗器械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为远程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帮助,提高了边远落后地区的医疗诊治水平,同时也可借助手术机器人实施远程操作,或通过现代通讯方式指导前方术者操作,实现即时手术方案以提高当地无法解决或因空间距离无法亲临现场而实现的高水准医疗技术。相比之下,通过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术后患者的随访以及术前疾病诊断提供更加现实的可能,也为世界范围内的服务外包提供了基础。

贸易趋势 篇5

最近几年,国际银行一个主要标志国际贸易的融资更多受到国内银行重视,各类新产品也不断问世,虽说国内各个银行发展情况也各有千秋,同时其他业务也存在同质化等情况,但是国际贸易进行融资时融资范围、对象等出现变化也是人所共知的,给予正确理解,对此项业务更为健康稳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本文对国际贸易中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前提下,对于此项业务发展展开分析,同时阐述发展启示,希望会对国际贸易的融资业务持续发展有所启发。

1当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现状

(一)融资方式与结构发生新变化

站在融资方式角度,如今融资方式开始表现出多元化特点,传统融资以信用证的方式居多,但是因为经济环境发生改变还有信用证交易受限,适用多类融资产品交易结算方式也开始涌现出来,打个比方,货押融资与订单融资形式,其同时满足企业进出口贸易汇款和信用证使用[1]。站在融资结构角度看,通常传统融资形式是经国内银行提供,虽说外国银行同样可以提供相应融资服务,但仅局限于打包放款这类业务上[2]。但从如今情况看,伴随国际经济加快发展与国际贸易活动逐渐增多,传统融资模式显然不再适用。同时贸易融资也并非是国内外外汇银行担当,部分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与包买商亦陆续涉足其中,这对企业从事贸易融资而言,融资渠道更加广阔,另外也给企业贸易活动奠定更加安全、更为坚实资金保障。

(二)融资对象渐渐深入中小企业

伴随市场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占据国民经济主要环节中小企业同样遇到了重大发展先机,发展势头蒸蒸日上。而中小企业发展以大型企业产业链为基础,而供应产业链中小企业同样会伴随大型企业贸易发展面向全球。大型企业发展还要以产业链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基础,因此,想要全面推动产业链发展,让企业更快更好走出国门,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如今我国中小企业开始融入国际贸易的融资行列。另外,想要杜绝大型企业享有优惠补贴前提下渐渐想要垄断市场的.心理生成,就应当想尽办法缓解中小企业承担成本风险与管理成本的资金困难,从而推动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当中做好自身定位,确保市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三)贸易融资进出口平行发展

中国传统贸易融资仅局限于出口方面,但是伴随国际经济更快速发展还有市场经济飞速前行,相对应贸易融资出口进口平行发展也是必然发展趋势。中国传统出口融资模式主要包含订单通融、红条目信用证与承兑等内容。但传统进口融资方法并不多,仅有开证授信、信托收据与进口押汇等形式[3]。但国家进行贸易过程中顺差越来越大,致使国内外竞争压力越发加大,因而我国贸易政策也被做了相应调整。而想要带动进口比重增大,就会不断提出相应进口融资方案。发展至今,中国进出口的贸易融资已经基本上确保平衡发展,对于国内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来讲存在积极推动作用。

2发展趋势

(一)贸易融资发展将会直接加入供应链各环节中

贸易融资发展将会直接加入供应链各环节中,来降低整体成本。想要同国际贸易的供应链相同步,国际大银行不再单纯对国际贸易当中某个环节与阶段客户做局部融资调整,而在贸易全过程均能重视客户所需,由买卖双方签署合同起至买方最终售货环节,都会对供应链当中货物和资金走向信息进行跟踪。基于此,部分金融界翘楚针对机构做出一系列调整,自从JP摩根收购美国Vastera物流公司后,进而又收购一家名为Zine的票据管理企业,希望可以对其供应链金融服务予以完善,该跨行业并购很好打破传统银行、厂商与物流公司独自参与僵局,真正实现给进口方与出口方提供一条龙服务。此举对国际贸易中融资项目影响巨大,变成贸易融资加入到供应链环节典型事件。

(二)国际贸易的二级市场将形成

如今国际贸易的融资虽说对企业发展较为有利,但国际贸易环节融资活动并未处于一个高流动性、高透明化标准市场当中。因此众多企业展开融资时均会做诸多考量[4]。因此想要让企业放心大胆加入进来,调动起企业融资积极性,部分发达国家中,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融资市场渐渐成形,此市场不仅包含传统融资市场,还包含新时期下二级市场。所谓二级市场是指结合网络先进技术,具有信息快速传递、便捷等优势特点给投资者创造更多融资机会,使投资者同时能掌握全盘讯息,使融资市场高度透明化,促进公平融资环境当中企业间更为公平的竞争。因而二级市场渐渐成形同时当中自动化管理系统、MaxTrad等高科技应用,均更大程度提升国际化贸易融资透明度与流动性。

(三)融资形式伴随市场经济发展更为活跃

传统国际化贸易融资因为各国家经济存在多元化发展模式,因而市场活跃度欠佳,致使融资形式过于单一,方法不够灵活、操作简单、周期短等。因而传统融资模式没有办法满足对于风险较高行业与地区融资需要给予满足,特别是缺乏完善经济体制,经济不发达,市场整体消费不高地区。因此想要解决该难题,在资本化市场当中融资手段渐渐被带进国际贸易之中,例如金额较大贸易当中,推行包买商提供票据,经分散融资金额为融资机构减低风险等。如此就对更多不同企业融资需要予以满足,全球贸易市场活跃性也能被带动起来。

3启示

(一)应当建立相对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国际化贸易融资当中,通常融资机构会比较重视企业信用和首次融资还款主要风险。因而银行需要将企业支付、生产与信用情况等均放进融资信用的体系当中。实际交易过程中,由融资机构挑选信用好企业并通过授信额度办法,将可能存在隐蔽风险企业客户标注出来,并在决定融资时将此作为考虑依据[5]。除此以外,对于新增企业应当提出担保制度,以使风险降至最低。

(二)应时刻对融资风险有清楚认识

因为市场环境时常变幻莫测而且各领域还存在激烈竞争,因此企业决定融资时,应当对行业发展动态和风险情况予以综合分析。打个比方,生产制造型企业,它的融资风险主要是市场消费能力、结算方式与原材料市场售价等。因而银行在做融资借贷的时候就需要积极创新融资形式,并针对不同风险分析与处理。

4结语

全球贸易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篇6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并于2015年出现萎缩。于此同时,我国贸易也于2015年出现了萎缩。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全球贸易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紧接着分析认为当前全球贸易发展停滞既为周期性因素造成,也有结构性因素的原因,如全球价值链收缩、缺乏类似中国新大国出现、新技术尚在孕育、区域贸易协定“意大利面条效应”等。最后,根据前面的特点及原因分析提出我国应对当前全球贸易发展停滞的外贸策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全球贸易也随之出现了增速放缓的现象。特别是2015年全球贸易增长滞缓更加明显,甚至出现了萎缩。根据联合国贸发会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贸易出口值下降幅度接近11.6%,这是继2009年之后再次出现下降。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我国与全球经济联系紧密,全球贸易的持续低迷也给我国外贸带来了影响。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4.5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下降13.2%。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外贸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指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因此,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全球贸易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理清现阶段全球贸易发展滞缓的原因,从而提出应对全球贸易放缓的策略,对于我国在国内外形势严峻的“十三五”期间实现外贸稳定增长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全球贸易;滞缓;服务贸易;经贸规则

一、 全球贸易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自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全球货物贸易出口额由1949年的586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6万亿美元。综观战后以来全球贸易的发展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与特点。

1. 全球贸易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根据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依据提出的著名理论--经济周期循环理论(又名商业周期循环论),经济总体活动运行要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循环一次,即为一个经济周期。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导致一个国家对他国资源与产品需求的增加,从而扩大进口;而该国扩大的进口对应他国增加的出口。经济增长最终促进国家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因此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联系。经济周期的存在也使得国际贸易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图1虽然由于厂家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年份的全球贸易增长与全球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滞后或者提前(如1974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增长与全球经济增长走势大体上保持着一致性,全球贸易在发展过程中重复着扩展与收缩,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2. 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随着货物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逐渐独立出来,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主要包括保险、金融、旅游、运输、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承接服务外包等服务需求领域。20世纪80年以来,受益于各国对服务领域的陆续放开,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由1980年的16.6%上升到2015年的22.4%。后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深入调整,各个国家经济低迷,需求减弱,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傳统货物贸易受到冲击明显。在世界各国深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驱动下,全球贸易逐渐向以金融服务、文化教育等为主的服务贸易转变。2013年到2015年全球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增长率分别为5.5%、6.3%、-5.4%和2.5%、0.3%、-13.3%。

3.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提高。二战后,由于经济建设依赖的技术、基础设施、资金、制度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贸易规模明显不及发达国家。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世界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在跨国公司的主导下,国际产业链由水平分工向垂直分工转变。发展中国家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承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等不同方式,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来,进行产品的生产、制造与组装等。通过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规模取得了长足进步。数据显示,发展中经济体占全球贸易的份额由1980年的28%增长到2015年的45%。在发展中国家地位提升的同时,全球贸易模式结构也由南北贸易、北北贸易的双环结构逐渐转变为南北贸易、北北贸易和南南贸易并重的三环结构①。1995年时,南南贸易、南北贸易、北北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分别为12%、37%和51%,到了2014年,这一数据则分别为26%、39%和35%。未来,随着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项目的推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将更加密切,全球贸易模式的三环结构将成为新常态。

4. 全球贸易区域化、集团化。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GATT)的签署标志着国际自由贸易体制的确立。在GATT的推动下,战后全球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之间经济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区域内多个国家或地区联合起来统一成员内部的外贸政策,从而消除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诸如欧盟、亚太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等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应运而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多边自由贸易体系举步维艰,国家之间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成为了各个国家的重要对外贸易政策之一,区域贸易协定遍地开花,规模逐渐扩大。WTO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1日,总共有625项RTAs在GATT/WTO登记备案,其中267项处于实施阶段。

二、 当前全球贸易发展停滞的原因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冲击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贸易增长出现明显下滑。当前全球贸易发展停滞,甚至出现萎缩,一方面是周期性因素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结构性因素使然。

1. 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全球价值链收缩。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信息技术进步以及运输能力的提升,国际合作成本大大降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企业价值链延伸到全球,在全球布局以寻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从而形成全球价值链。此时经历“去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将国内诸如汽车、钢铁等制造业向中国等具有劳动力、土地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占发达国家比重降低,发达国家更多地依赖金融业为主的虚拟经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经济遭遇了沉重打击,经济增速放缓。为了应对“去工业化”带来的经济结构不平衡,提振国内经济,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引导制造业回归国内。随着美欧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制造业产业链面临重构,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调整,全球价值链收缩,从而导致全球贸易减少。

2.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未有他国接棒引领全球贸易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土地价格,中国大量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制造业,充当起“世界工厂”。中国“世界工厂”式的经济使中国在过去二十多年内实现了经济和外贸的腾飞,2009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商品和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加,促进了全球贸易规模的扩大,这也使得全球不少国家对中国工厂经济愈发依赖,诸如日本、韩国对中国的工厂经济依存度2013年达到0.30左右②。而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逐步放缓,对于商品和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同时为实现经济转型,国家更加重视发挥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外贸的重视程度有所减弱,受此影响,全球贸易增长乏力。

3. 新技术还在孕育,已有技术边际效应减弱。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说明,各个国家之间技术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20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加剧了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各个行业生产力的不平衡,这也创造了国家之间的贸易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配置与管理提供了优良条件。交通技术、通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国际间生产合作的成本与障碍,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爆发式发展。金融危机之后,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生产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世界主要国家在大力发展新一代互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技术,但是这些正处于孕育期的新技术还无法像原子能技术、信息技术那样带来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和贸易条件的便利化,因此当前国际贸易徘徊不前。

4. 区域贸易协定遍地开花,“意大利面条”效应凸显。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为代表的区域贸易协定遍地开花。这些区域贸易协定的签署和实际运作,一定程度上为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和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过多的区域贸易协定造成了贸易协定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歧视和贸易转移,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主导的高标准区域贸易协定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些区域贸易协定高标准产生的排他性,也使不少发展中国家被排斥在外。另外,由于各个区域协定诸如原产地规则等标准规定有所不同,如果一个国家同时参与几个区域贸易协定,那么该国的企业在出口时将面临复杂的协定标准,从而增加该国企业出口的成本和不确定,区域贸易协定的“意大利面条”现象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国家间的贸易。

三、 我国应对当前全球贸易发展停滞的外贸策略

展望未来,由于发达国家經济复苏进程艰难而缓慢,新兴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全球贸易仍将可能保持低速增长。面对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如何调整我国的外贸策略,引导我国的优势企业走出去,构建我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进一步促进我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的开放水平,对于我国外贸的持续健康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以优势行业的重点企业为核心,构建我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近些年来,中国高铁、中国核电已然成为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时随身携带的“中国名片”。相比与世界其他国家,我国在高铁、核电、施工建设等多个领域不仅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而且在工程造价、设备成本等成本方面优势也很明显,我国在这些行业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我国可以这些优势行业的重点企业为核心,延长其产业价值链,从单纯的最终品设备输出转变为设计、研发、营销、服务综合输出。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产能合作,推动我国优势行业的综合输出,从而构建我国主导的以这些行业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2. 利用外部压力倒逼国内企业改革,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外贸形势日趋严峻,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建立在低成本劳动力基础上的“中国制造”时代渐渐过去;另一方面我国还要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带来的产业竞争和国际新规则在技术、环保等方面的高标准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挑战。经济与外贸增长步入新常态阶段的中国此时应利用国内外压力倒逼国内企业改革,使我国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意识,进行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打造国产品牌,最终实现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3. 逐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开放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将成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因此,我国应以现有的上海、福建、广东、天津四大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平台,在试验区内积极探索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举措,特别是建立适合我国服务业开放和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使各项入单有据,实行动态审核,从而进一步降低金融、教育、文化等服务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开放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复制并推广,最终全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通过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提高我国服务业竞争力,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4. 把握国际经贸规则新动向,积极参与并引领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的制定。面对当前区域贸易协定遍地开花的国际形势,首先我国应深入分析当前国际新规则的高标准可能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把握这些高标准在我国与他国的双边、多边贸易协定谈判中的可适用性,完善我国的传统的贸易理念,使国际新规则的溢出效应促进我国外贸的发展。其次,主动加强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双边、多边贸易协定谈判,积极推进中美BIT、中欧BIT的制定,使我国不被孤立世界贸易之外。最后,我国应积极参与并引领国际经贸投资规则谈判,加强主动设置和推广议题的能力,联合发展中国家提出兼顾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议题,使得新规则重构能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注释:

①南指发展中经济体,北指发达经济体。

②用X和Y表示不同的经济体,X对Y的工厂经济依存度此为零部件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如下:X对Y的零部件贸易依存度=X与Y的零部件贸易量/X与世界的零部件贸易量。

参考文献:

[1] 邓世专,林桂军.亚洲经济体工厂依存度及其与出口及GDP关系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5,(5):5-13.

[2] 盛斌,陈帅.全球价值链如何改变了贸易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和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5,(1):85-97.

[3] 盛垒,洪娜.美国“再工业化”进展及对中国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14,(7):80-86.

[4] 王跃生,马相东.全球经济“双循环”与“新南南合作”[J].国际经济评论,2014,(2):61-80.

[5] 熊彼特.经济周期循环论[M].长安: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6] 张亚斌,范子杰.国际贸易格局分化与国际贸易秩序演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3):30-46.

[7] 蒋永宏.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其国内经济的影响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学位论文,2013.

[8] 易瑾超.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学位论文,2005.

[9] 王跃生,马相东.全球经济“双循环”与“新南南合作”[J].国际经济评论,2014,(2).

[10] 盛斌,陈帅.全球价值链如何改变了贸易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和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5,(1).

[11] 王跃生.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国际经济条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3).

[12] 王跃生,陶涛.世界经济结构、全球经济“双循环”与中国经济转型[J].新视野,2014,(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两大开放战略的协调机制与对策研究”(项目号:15AZD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新常态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项目号:71541001)。

作者简介:洪俊杰(1976-),男,汉族,安徽省黄山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宏观管理与政策;林建勇(1991-),男,汉族,福建省莆田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

论国际煤炭贸易发展历程及趋势 篇7

1 国际煤炭贸易发展历史

煤炭作为世界三大能源之一, 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能源战略地位。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 煤炭开始成为近代工业主要的动力来源。由于当时开采技术和运输等条件的限制,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国际煤炭贸易还只在北美、中美、西印度群岛以及欧洲少数地区中进行。一次大战时, 欧洲煤炭减产、需求增加, 美国及时向西欧扩大出口。战后英、德等国煤炭增产, 与美抗衡, 使美煤输欧受挫;加上西方发生多次经济危机并且石油逐渐取代煤炭成为主要的船用燃料, 使世界煤炭贸易骤然下降。二次大战中, 煤炭成为战时的主要能源并且在战后对促进欧洲经济恢复起了显著作用。上世纪60年代初期, 世界石油增产, 油价平稳, 动力煤的竞争能力减弱, 世界能源消费中的煤炭比重下降。此后的18年中, 国际煤炭贸易主要是冶金工业所需的焦煤。1973年底至1974年初, 油价暴涨, 由每桶3美元涨到每桶10多美元, 石油危机促使人们重新对煤炭产生重视。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成果, 迅速渗透到煤炭领域, 使这一古老的传统产业发生巨大的变革, 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煤炭工业的面貌, 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 生产成本明显下降, 安全状况大为改善, 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开发将使煤炭成为干净、高效和廉价的能源。这在高技术领先的美国尤为突出。1989年世界煤炭产量达48.8亿吨, 比1976年增加50%。

从1991年至2000年这十年间, 受前苏联解体经济严重滑坡、西欧各国煤炭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国和印度煤炭生产趋缓等影响, 世界煤炭生产出现明显的负增长, 其中, 1993年世界煤炭产量为43.8亿吨, 比1990年下降7.2%, 受其影响, 国际煤炭价格也连年下滑。进入21世纪后,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以及石油价格的高位波动, 世界煤炭业开始新一轮复苏, 并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国际煤炭供需两旺, 价格趋升。此间, 虽然曾是世界主要产煤国的日本和法国分别在2002和2005年取消了采煤业, 世界煤炭产量却稳步增长, 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1998年至2008年10年间世界煤炭产量增长48%。其主要原因是:这段时间世界经济稳定快速发展这段时间世界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量减少, 价格不断攀升;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等。根据BP统计年鉴2012年数据显示, 2011年煤炭成为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 增幅达到5.4%, 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份额增至30.3%, 达到历史最高点。

2011年全球煤炭产量增长了6.1%, 其中亚太地区占全球产量增长的85%, 世界最大的煤炭供应国——中国以8.8%的增量一马当先。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 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 其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

2 国际煤炭贸易特点

(1) 国际煤炭贸易具有相对集中性。澳大利亚、中国、美国、南非、加拿大、印尼、哥伦比亚等煤炭出口国是世界煤炭出口的主体, 占世界煤炭出口贸易的90%以上;以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为主体的东亚地区和以欧洲共体为主体的西欧地区是实际煤炭进口的主体, 合计进口量占世界煤炭进口量的75%左右。

(2) 国际煤炭市场供应充足, 已呈买方市场, 价格战愈演愈烈。同一国家的煤炭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相互压价, 恶性竞争对各自企业乃至国家利益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3) 国际煤炭贸易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贸易, 在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更易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在煤炭供应中, 稳定的供应量更受重视, 谁能信守合同, 按质、按量、按时地向国际煤炭用户交货, 谁就能牢固的占领国际煤炭市场。

(4) 在国际煤炭市场上, 焦煤和动力煤的贸易比重发生逆转。至1990年开始, 动力煤的贸易量在煤炭产品贸易总量中的比重有逐年增加之势。

3 国际煤炭贸易现状

2011年全球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增长6.6%和5.3%;中国超过日本成为最大煤炭进口国, 印度尼西亚超过澳大利亚成为最大煤炭出口国。

2011年, 全球煤炭产量增长6.6%, 达到76.78亿吨 (表1) 。从每年的产量看, 1999年是煤炭产量下降的最后一年, 2011年煤炭产量比1999年增长了68%, 这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动力煤 (增长74%) 和炼焦煤 (增长101%) 产量的增长, 而褐煤产量增长较为缓慢, 自1999年以来增长了26%, 年均增长仅1.9%。目前,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 产量达34.71亿吨, 其次是美国的10.04亿吨, 其它主要煤炭生产国还有印度、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 (表2) 。

近年来, 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和地区煤炭产量发展截然不同。2011年OECD国家煤炭产量比1998年的产量少1000万吨, 而同一时期非OECD国家的煤炭年产量增长了29.87亿吨 (115%) 。2010~2011年的增长率也能反映这点, OECD国家煤炭产量仅增长0.8%, 而非OECD国家总的煤炭产量增加了9.0%。

注:合计中不包括泥煤。

2011年, 全球煤炭消费量增长5.3%, 达到52.67亿吨标煤。OECD国家消费量减少3260万吨标煤, 非OECD国家 (地区) 消费量增加2.99亿吨标煤 (表3) , OECD国家煤炭消费占全球消费量的份额也因此下降到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 (28.7%) 。中国继续驱动全球煤炭市场, 2011年, 中国煤炭消费量增加到25.51亿吨标煤, 净进口量增加3310万吨, 达到1.77亿吨。

4 国际煤炭贸易发展趋势

(1) 跨国资本重组聚集煤炭业。今后大型企业集团在煤炭贸易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伴随着煤炭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涉足此领域的资本输出也加快了步伐, 收购、兼并将是煤炭企业扩大规模, 提升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手段。而且就煤炭工业本身而言, 也必须要走大公司、大集团的路子, 即以市场为导向, 以技术为支撑, 以资本为纽带, 以优势企业为主体, 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 建立跨地区、跨国经营、业绩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公司。美、德、英、澳的煤炭已经通过兼并、购买的方法向全球化的煤炭经营方向发展, 其中一些国家的企业已开始涉足中国的煤炭企业和煤炭市场。所以说煤炭行业的跨国资本重组是大势所趋, 不可逆转。

(2) 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煤炭价格将起伏不定。世界经济的低迷, 股市的不景气, 世界油气价格的反复无常, 使国际煤炭市场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将使各国在煤炭的进出口操作中变化很大, 从而引起煤炭价格的起伏不定。同时, 反观以前的煤价:自1997年国际煤价大幅下滑, 到2000年才有所回升, 而近两年煤价持续上涨、势头较好, 预计几年后又可能有所回落。照此看来, 国际煤价到底如何发展仍是未知数。

(3) 可持续的贸易发展观将贯穿于国际煤炭贸易的始终。由于煤炭是一种稀缺但在短期内无限供给的资源, 煤炭公司会因资源的垄断而获得暴利, 尤其是在国际煤价攀升的背景下, 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获得眼前产量的增加, 给未来煤炭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许多隐患。此外, 煤炭的开采对水源也有很大的危害, 有损人体健康和生物生长;还有被环境保护组织一直提到的空气污染问题。对此, 一些国家为保护资源已开始限制煤炭的采掘, 同时为改变大气温室效应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力争使煤炭产品向洁净化方向发展。所以, 对于煤炭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可持续的贸易发展观显得尤为重要。它要求煤炭企业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同时, 更要关注行业的长远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4) 在国际煤炭贸易中, 煤炭除了用于现时需要外, 还将作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质。随着人们加深了对煤炭的认识以及各国工业的快速发展, 大规模基础建设消费层次升级, 对钢铁、电力、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产品需求猛增;同时, 国际煤炭市场上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也会对煤炭贸易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对此, 各国尤其是工业国家都会倾向于建立煤炭战略储备, 一方面以备国内供应的不时之需, 另外它也是平抑煤炭市场使之稳定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新民.中国煤炭内需改变世界煤炭贸易格局[J].经济参考报, 2005, (4) .

[2]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当前中国煤炭经济运行态势分析[J].中国煤炭, 2009, (2) :5-7.

[3]李金克等.我国煤炭贸易国际竞争优势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 2008, (1) :21-23.

[4]魏胜兵.目前经济环境下煤炭行业如何应对[J].现代商业, 2009, (5) :104.

中美贸易失衡现状及趋势研究 篇8

中美建交后, 两国双边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中美贸易依赖度差异大、产品结构不平衡、贸易失衡、贸易摩擦频繁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美贸易失衡。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原因分析上, 关于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 国外学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金融结构、中国出口产品的超强竞争力和中美统计差异, 国内学者认为由出口管制、FDI大量流入、中国高储蓄低消费、劳动力成本差异导致。另有国内学者就争议比较大的汇率这一因素进行重点分析, 认为人民币汇率的调动不是解决中美逆差的根本途径。

本文在对中美贸易逆差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0年前中美贸易总额及中美贸易逆差值的变化, 对中美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论述, 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二、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美贸易越来越密切, 双边贸易额不断加大。按照美方统计数据, 2013年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国和第一大进口国。在2004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在2006年中国以94.72亿美元的优势再次超过墨西哥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013年中美贸易额高达5621.84亿美元, 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1217.36亿美元, 美国对中国的进口额为4404.48亿美元 (见图1) 。伴随着中美双边贸易额的不断加大,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数据来源:美国贸易统计网http://tse.export.gov)

(数据来源:美国贸易统计网http://tse.export.gov)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由来已久, 美方统计数据显示, 从1983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小于从中国的进口额, 也就出现了贸易逆差。1983~2013年, 中美贸易逆差可以分为两个增长阶段, 一是1983~2000年的缓慢增长阶段, 在该阶段中美贸易逆差不断加大, 但速度相对缓慢, 中美贸易逆差从1983年的3.1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838.33亿美元。二是2001~2013年的迅猛增长阶段, 在该阶段除2009年中美贸易逆差有所回落外, 中美贸易逆差仍在不断加大, 并且速度加快, 中美贸易逆差从2001年的830.96亿美元增大到2013年的3187.11亿美元, 增长达2.84倍。据中方统计数据显示, 在1993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小于从中国的进口额, 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中方同美方统计的中美逆差趋势基本相同, 只是在起始年份和逆差大小上有所不同。

从2013年的美方统计数据来看, 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 2013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是3187.11亿美元, 中美贸易逆差占到美国总贸易逆差的46%, 而且中美逆差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这也是近些年来美国不断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的主要原因, 由此也引发了中美贸易摩擦 (图2) 。

三、中美贸易逆差预测分析

通过对美方统计的中美贸易额数据分析中美贸易额的变化状况, 发现中美贸易逆差在2009年时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针对2009年-2013年这五年的数据, 为了能精度较高的预测未来中美贸易额, 本文将采用灰色预测模型。1982年, 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的灰色系统理论 (Gray Forecast Model) , 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问题的新方法。

灰色系统预测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处理和灰色模型的建立, 发现、掌握发展规律, GM (1, 1) 模型是基于随机的原始时间序列, 经按时间累加后所形成的新的时间序列呈现的规律可用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来逼近。

(一) GM (1, 1) 模型的建模原理

设非负原始时间序列X (0) 有n个观测值X (0) = (x (0) (1) , x (0) (2) , …, x (0) (n) ) , 对其作一次累加, 得X (1) = (x (1) (1) , x (1) (2) , …, x (1) (n) ) , GM (1, 1) 模型的微分方程为dxd (t1) +a x (1) =b, 其中, a为发展系数, b为内生控制灰数。设为待估参数向量, , 利用最小二乘法可求得a与b的值。, 其中,

求微分方程, 可得预测模型 (时间相应序列) 为:

根据上述公式, 就能计算未来的预测值。计算出预测值来后, 要进行相关检验。灰色预测的检验主要包括残差检验和后残差检验。

残差检验:分别计算残差:

后验差检验:分别计算x (0) 的均值:

(数据来源:中美双边贸易额来源于美国贸易统计网http://tse.export.gov)

小误差概率:

(二) 未来中美贸易逆差额预测

1.建立模型。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2001~2008年中美贸易逆差额迅速增长,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美贸易额急剧下降, 从2009年-2013年中美贸易逆差额恢复增长趋势。因此选择2009年-2013年的中美贸易数据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原始序列为X (0) = (2268.8, 2730.4, 2952.5, 3151.1, 3187.1) ,

对其进行一次累加得累加数列为X (1) = (2268.8, 4999.2, 7951.7, 11102.8, 14289.9) ,

YN= (2730.4, 2952.5, 3151.1, 3187.1) T,

计算可得a=-0.051526988,

由此可得中美贸易额的灰色预测模型是

2. 模型检验

通过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 得到检验结果见表2, 相对误差都小于0.05, 平均相对误差是0.0167, 均方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的精度都是一级。因此, 模型的预测精度可靠, 可用于中美贸易额的预测。另外, 根据-a<0.3, 本模型可用于中长期预测。

3. 中美贸易额预测

依据模型对中美贸易2014~2018年的贸易逆差额的预测见表3。由此可见, 未来几年内中美贸易逆差还将进一步加大, 这需要引起注意。

四、中美贸易失衡原因分析

近年来, 因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加大, 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现象严重, 这成为中美双方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主要有统计误差、外商投资、高技术出口管制三个方面。

(一) 统计误差因素

中美双方的统计数据一直存在着差距, 2013年中方统计中美双边贸易差额数值是2160.64亿美元, 而美方统计的中美双边贸易额是3187.11亿美元, 两者相差1026.47亿美元, 差距巨大, 而且两者的统计误差还在逐年扩大。统计口径不同、香港的转口贸易的因素、服务贸易的统计差异共同造成了中美双方统计误差的存在。两者对货物是按照何种价格, 以及是否纳入统计资料;对经香港转口的产品是否纳入统计;服务贸易的统计等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 外商投资因素

贸易过程中的资本流动是影响中美贸易平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美方在华投资金额不断加大, 2013年中国实际利用美国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是28.1987亿美元, 占到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2.4%。越来越多的美资企业在中国兴建, 这是中美逆差不断加快的重要因素。此外, 东亚地区的相关国家 (地区) 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实行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间接造成中美贸易逆差的加大。

(三) 美国对中国的高技术管制

长期以来, 中美双边贸易过程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美国对中国奉行的都是合作与管制出口相结合的贸易政策。为实现中美贸易间的平衡,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应该是由高技术产品为主。但美国为了防止技术外溢, 以国家安全为由设置了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 导致了在该种贸易模式下的中美贸易逆差的不断加大。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 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在中美贸易现状基础上, 预测2020年前中美贸易总额和逆差变化情况, 并分析了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经研究发现, 中美贸易逆差额也会不断加大, 预测到2020年中美贸易逆差额将会增大到4648.70亿美元, 中国仍将会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 中美贸易失衡现象将会进一步加剧。经分析本文认为中美贸易逆差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统计误差因素、外商投资因素和高技术管制因素。为平衡中美贸易逆差, 使中美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 要建立贸易统计协调机制, 统一中美贸易统计口径。中美统计误差由来已久, 双方就自己的统计数字争执不下, 但双方却没有给出很好的解决办法。据悉, 美国与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家设有专门的贸易统计协调机制, 尤其是美加之间的贸易协调机制已经相当成熟。从中美贸易的长远发展来看, 建立贸易统计协调机制非常必要, 以此来协调两国之间的贸易统计数字。

其次, 加快产业升级,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现阶段, 我国的知识产权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知识产权竞争力更是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我们要加快产业升级, 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上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要加强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运用现代营销方式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争创国际名牌。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探讨 篇9

1 建立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体系的重要性

1.1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与贸易体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潜力, 同时也是国家进步的立国之本。在市场经济形势下, 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已经从单一的内向型体系转化为面向世界、面向全球的多元化结构和层次性体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我国经济已经完全融入于世界经济, 只有进一步发展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 才能够使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得到保障, 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够找到基础, 可见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价值。

1.2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认知价值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体系是基于信息化、多元化的大系统, 通过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体系和模式的建立, 有利于加强社会和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全球化观念。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可以引入国际市场上激烈而全面的竞争机制, 从市场、管理、认知等方面激发全社会和企业的能力与潜力, 使我国整体上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

1.3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市场价值

进入21世纪, 市场和竞争理念已经深入到企业的内部和个人的意识之中, 尊重市场、开发市场成为企业的核心目标。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可以帮助企业和个人建立起正确的市场行为和决策, 采用合理、合法的经营模式与行为方式, 从客观上实现了对企业与个人的市场化改造, 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 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与人才。

1.4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创新价值

创新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目标之一,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同样需要创新, 同时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在不断地鼓励创新。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将会为具备创新和竞争意识的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 同时也会为企业进行科技和管理创新提供客观需求, 这就使企业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进而做到市场、发展、创新三者的有机平衡和良性循环, 有助于企业和整个社会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升。

2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的研讨

2.1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全球化

在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体系之中需要企业具有全球化的目光, 同时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也需要企业具备全球化的能力。新时期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需要企业进行相对应地调整,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企业应该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 以全球化为中心建立起以市场为中心的结构与体系, 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对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适应能力的提升。同时从国家的层面出发, 要根据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全球化的特点, 展开对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结构的调整, 以达到对全球化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有效适应。

2.2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多元化

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 网络技术对国际贸易具有更加直接的影响, 国际贸易模式的多元化首先从网络信息时代开始,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大幅度提升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利润。所以, 未来社会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是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形式的多元化, 这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3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化

知识经济的发展成为未来社会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这也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在不断创新的知识体系下进行, 也是体现人类社会全面了解自然、有效利用资源的价值体现。自然经济的增长是国际经济增长的雏形, 只有人类与自然更加协调地发展, 才能建立健康的国际经济体系, 所有这些特点都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化的必然趋势。

2.4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规范化

科学技术的创新需要满足人类的道德水准、符合正常的科学规律。同样,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遵守相关的规则, 通过标准贸易规则的制定, 避免在国际市场上部分企业的投机倒把对经济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变化已经逐步体现出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的重要性。

3 结语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有了新的方式,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也有了增长的新势头, 多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格局已经呈现。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途径, 应该立足于经济发展, 以科技进步为助力, 建立起全面、科学的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新模式, 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在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建立起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新机制的同时, 确保社会和国家的全面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苗苗.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02) :24-25.

[2]王晓宁, 俞姝.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冲突与协调[J].知识经济, 2008, (02) :68-69.

贸易趋势 篇10

1.1 技术性贸易措施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比较

技术性贸易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都是指对国际贸易活动产生影响的技术标准规程, 但贸易壁垒强调该措施的产生和设置是以阻碍自由贸易为目的的, 即那些为国际贸易制造了不必要障碍的, 在国家之间形成了不合理歧视的技术实施方式。而技术性贸易措施则是以WTO贸易规则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 协议的各项标准、法规及合格评定程序, 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Standards, SPS) , 以及信息技术措施、绿色技术措施等其他对贸易产生影响的技术性措施。显然, 采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目的是出于科学、合法地保护国际贸易合理性, 确保贸易活动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开展。然而,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也使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通过其技术上的优势对产品工艺、规格、安全及环保性能等设置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 以实现保护本国企业不受国际竞争冲击的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 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一带有非理性含义的名称, 开始成为被人们更加熟知的概念。

1.2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特点

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广泛, 并具有合法化和规避性等特点。首先, TBT、SPS等措施实施以来, 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由针对单一产品的工艺标准转变为对一系列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 直至销售和处置等全过程的规范和评定体系。美国、欧盟针对水产品、肉类等产品实行HACCP体系, 贸易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分析和评估;而欧盟的WEEE指令则覆盖包括家用电器、小型IT、光伏面板以及含有消耗臭氧物质的设备等所有电子电气设备。且随着技术性贸易措施涉及的行业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入到TBT的制定和实施之中, 使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覆盖面愈加广泛。其次, 以环保、节能、食品安全、动物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名义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更具合法性和规避性, 也使其他国家更加难于应对。

1.3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技术标准及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标签要求、检疫制度、信息技术及绿色壁垒等。以其中的技术标准及法规为例, 技术标准是指经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执行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而技术法规是指必须强制执行的有关产品特性或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欧盟拥有10万个以上的技术标准;日本有8184个工业标准和397个农产品标准;美国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则更多。

2 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2.1 消极影响

2.1.1 对全球贸易的冲击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实施, 显然已经使全球贸易体系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发达国家打着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旗号, 制定的TBT协议和SPS协议均过于强调强制性的高技术标准, 而没有对这种权利滥用规定相应的限制手段。虽然WTO规定各成员不允许歧视其他成员的同类产品, 但产品检验、检疫, 绿色壁垒等的技术性措施的实施却使这一规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外, 还有很多技术性贸易壁垒隐藏在国际公约协议中, 借由人们对生态保护、健康生活等良好愿景而促成了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如碳关税不仅违反了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及“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原则”, 也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但却成为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

2.1.2 对我国的消极影响

随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迅速成长的趋势, 而这些保护主义措施又兼具着广泛、合法、隐秘等多重特点, 且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严峻和全球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呈现出复杂、尖锐和频发等状态, 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愈加严重。作为一个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的出口大国, 近年来,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了继汇率之后, 我国出口企业遭遇的最大障碍。受到TBT影响的企业几乎涉及了所有行业, 其中影响最严重的工业品遭遇的壁垒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要求、认证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包装及材料要求以及环保上;农产品则主要集中在食品中农兽药残留要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微生物指标要求、加工厂、仓库注册要求以及食品添加剂上。

2.1.3 中国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中国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三大类。①对象国技术性措施制定合理, 我国技术能力也可以达到, 但由于企业信息不畅和重视程度不够而出现了决策错误。首先, 我国甚少参与国际通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对相关技术性管理措施了解不多且缺乏重视;其次, 我国自身技术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 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标准化技术法规的规划和发展都相对滞后, 国家标准中有70%以上低于国际标准;此外, 出口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经营秩序混乱, 缺乏联合应机制对也是其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原因。②对象国技术性措施制定合理, 但我国的技术能力暂时无法达到其标准化水平。产业研发投入低、缺乏品牌效应、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都使我国出口产品比之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弱质性。时至今日, 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仍多是纺织、机电类依靠密集型的劳动产出的低附加值产品, 且普遍存在着质低价廉的问题。③对象国采取了歧视性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合理的技术性措施, 导致我国企业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 既有我国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而引发其他国家保护意识的因素, 同时也是我国出口方向这一客观因素决定的。由于我国对外贸易量的持续增长, 很多国家将本国的贸易逆差和失业率归罪于中国的出口, 针对中国产品制定各种歧视性的壁垒政策, 而美、日、欧盟作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对象, 正是世界绝大多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对各类型商品的技术限制都相当复杂严苛。

2.2 积极影响

由上述原因分析可知, 我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技术、意识发展的滞后造成的, 因此理性面对技术性措施带来的种种变化, 对我国出口产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从全球贸易的角度来说, 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阻止境外产品对境内产业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冲击, 并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能力。此外, 该措施也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 促进贸易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而言, 技术性贸易措施则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行业的标准化, 有利于改变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方式, 能够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并对劣质或重污染产品产生了一定的屏蔽作用。

3 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3.1 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的新趋势

目前, 各国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升级。一方面大量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推动了标准中技术含量的提高;另一方面, 世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结构的升级, 高科技产品贸易促使各国建立相应的高科技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在全球注重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 碳排放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性措施, 更成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的新趋势。2009年首个碳标签制度正式实行的澳大利亚, 已作出了在未来5年内将5%~10%的连锁超市上架产品贴上碳标签的承诺。英国最大的超市“特易购”也要求所有上架的7万种商品都加注碳标签。

3.2 新形势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在逐渐逼近的碳标签压力面前, 我国出口企业应提早采取措施, 主动应对。首先, 应重新思考企业自身发展思路, 充分认识自身的减排重点和潜力, 集中力量对生产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革新, 积极采用低碳技术和设备切实降低碳排放;其次, 要关注低碳足迹认证, 积极推进节能认证或低碳认证, 提高企业及产品的低碳竞争力;此外, 企业还应大力开拓新兴国外市场, 以市场多元化分散发达国家“碳标签”带来的风险。

4 结论

综上所述,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安全、环保意识的提高而产生的国际性贸易规范措施, 既在限制贸易自由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 同时也是我国乃至全球经济面临的一大机遇。出口企业必须把握好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通过企业整合、产业优化、技术创新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并在积极应用国际技术标准的同时, 逐步完善国内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建设, 从根本上完成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徐嘉铭.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科技标准化作用的双重性研究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河北企业, 2011 (4) .

[2]王漫淳.后危机时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新特点及其应对措施[J].技术与市场, 2011 (2) .

[3]张秀娥, 张波.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2) .

[4]王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9 (6) .

[5]朱星华, 刘彦, 高志前.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频发趋势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3 (10) .

美欧对华贸易救济新趋势述评 篇11

本文在简要介绍近期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救济行动中值得关注的做法和动向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缘由、法律争议焦点以及可能对“中国制造”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其中评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观点,文责由作者个人自负。

反补贴:美国对华贸易救济“新工具”?

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不适用反补贴规则这一惯例最早由美国商务部(DOC)及相关司法机构以判例的方式形成,并为其它国家所遵循。此后20余年,DOC一直坚持该原则,拒绝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发起反补贴调查。然而在2006年铜版纸案中,DOC不顾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反对,包括面临向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提起诉讼和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的压力,坚持发起调查,最终裁定中国企业构成7.40%-44.25%的反补贴税率。

2007年12月15日,这起曾经让中、美双方政府和业界崩紧神经的反补贴案“出人意料”地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无损害裁定而告终。这一裁定使得中国出口产品免除了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被征收反补贴税(同时还有反倾销税)之累,但对于双方政府和法律专家而言却没有赢家:中国政府和企业进一步通过美国司法渠道讨说法已无必要,中国政府申请WTO争端解决机构解决也缺少了现实意义(2006年9月14日,就美国DOC对铜版纸反补贴案作出的初步裁定,中国政府向美国正式提出WTO项下磋商,但至今无任何进展——中国政府并没有要求成立专家组)。

然而,美国业界和政府针对中国产品采取反补贴行动的“热情”丝毫未减。一方面,自2007年6月至今,美国国内生产企业针对中国产品提起8起反补贴指控,一跃使中国成为全球反补贴行动的最主要对象。另一方面,DOC及时启动了每一次反补贴申请,而且至今已就其中四起做出存在高额补贴的初步裁定。

美国针对中国产品频繁发起反补贴调查不仅对中国出口企业多设置了一道障碍,而且也为相关政府部门和组织增加了繁重的额外负担(包括填写问卷和接受核查)。从目前裁定的结果来看,中国企业要么被裁定极高的反补贴税,要么被裁定不合理的倾销幅度。有的企业则因不堪重负(包括数据、时间、人员投入和律师费等各种费用投入)而中途退出。

通过反补贴美国国内生产企业和相关组织似乎找到了一个新的武器,DOC等调查机构也借此工具安抚国内产业。令人担忧的是,美国政府似乎已经成功打破了其自己在20多年前创立的惯例,而且有向其它国家“传递”的迹象。这不得不引起我国出口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商会、行业协会的警惕。

反倾销税复审:出口企业二次救济,进口国生产商借机“寻租”?

反倾销税一旦通过最终裁定确立后,一般征收期限为五年(可续期)。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和各国反倾销法律,在反倾销税生效期间利害关系方可提出复审申请。

一般情况下,复审包括年度复审(或期中复审)和新出口商复审两种。其中,美国反倾销税复审最为活跃:法律规定由DOC公告每年一次行政复审机会,一年内新出口商至少有两次提出复审申请的机会。在过去大量实践中,不少中国企业通过复审获得了低税率甚至零税率(典型的如鲜大蒜案,在原调查阶段DOC裁定中国企业统一税率为376.67%,但最近几年不少企业通过复审取得了零税率),而另一些企业则虽然在原反倾销调查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却遗憾地败北于年度复审之中(例如卧房组家具2004-2005年度复审案,上海某公司的税率由15.78%提高到216.01%)。

中国出口企业和充当反倾销诉讼原告的美国生产企业在通过年度复审等程序较量的同时,复审程序之外的动作也引人关注。在卧房组家具复审案中,美国原告每个年度复审机会来临时将所有可能涉及的中国企业列为复审对象,但在随后的几个月内又有选择地撤回对其中多数企业的复审申请。该案中,原告对其复审申请权和撤回权可谓用到了极致,其通过复审申请迫使部分中国应诉企业寻求妥协和支付“捐款”在业内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对于原告如此“寻租”方式,一些出口企业在愤怒之余也感无奈,而其是否合法也成为律师和家具行业争论的焦点话题。

相比较而言,欧盟的反倾销税复审是沉寂的。从最近的迹象来看,欧盟也开始启动一些复审程序,例如通过复审决定暂停对原产于中国的钼铁的反倾销措施,在措施不到一年即主动启动对中国塑料袋生产和出口企业的期中复审。但是,要说欧盟近期启动的零星复审显示其态度转向积极还为时尚早,因为相关案件只不过是应欧盟境内有政治影响的生产企业或其它利害关系方的政治压力,而不少中国等国家出口企业根据正当的法律程序提交的复审申请却至今石沉大海。显然,欧盟主管当局在这方面极其慵懒和缓慢,甚至可谓官僚味十足。

由此可见,应对欧美反倾销复审,中国企业和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管是法律层面的还是非法律层面(包括政治层面和商业层面)。

欧盟东扩:中国出口企业福兮祸兮?

随着欧盟成员国不断增加(2004年从15个增加到25个,2007年再增加2个至27个),欧盟统一市场不断扩大,近年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一方面,欧盟成员国增加和市场扩大为中国制造的产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近年来,中国出口企业日益重视甚至专注欧洲市场,出口数量和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德国、瑞典、英国等贸易强国则大力开拓中国采购市场,从而带来中国出口大幅度提高。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在欧盟市场也面临不小的阻力,有时甚至面对一种强烈的市场驱赶力。首先,中欧贸易存在很大的顺差,这成为一些国家政客指责的对象;其次,大量廉价物美的中国产品进军欧洲市场,这对本来已经因为欧元持续大幅度升值而竞争力下降的欧洲制造产品造成强大的冲击;第三,新加入的东欧国家中,不少成员将驱逐或限制中国产品作为发展本国相关产业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良机”,因而表现得格外“积极”(在2006年皮鞋案中表现最为明显:在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家明确反对征税的情况下,波兰等国家则成为意大利、西班牙等主张征税国的忠实盟友)。因此,在人民币汇率、产品质量、劳工标准等问题上,在欧盟境内总能听到与美国遥相呼应的声音,也不时出现抵制中国制造的行动。

2007年,欧盟先后针对柠檬酸、味精、焊接管材、橘子罐头、钢铁紧固件和热浸镀锌板等7种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2008年来势似乎更为凶猛:截止2月19日,欧盟先后针对不锈钢板、蜡烛、钢绞线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欧盟对华贸易政策更趋强硬,这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连续发表的立场强硬的讲话中可见一斑。多方面迹象表明,欧盟对中国产品反倾销不再“手软”,甚至也在考虑仿效美国启动针对中国产品的反补贴调查。

从这个意义上说,2008年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对欧盟贸易救济行动任重道远。

贸易趋势 篇12

后危机时代,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以下四个主要趋势:

一、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张, 国际地位将稳步提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推进, 服务贸易已作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源在各国经济增长中彰显其优势。据UNCTAD统计, 2001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726.01亿美元, 2007年增长到的2523.17亿美元, 7年间增长了2.48倍, 年均增长23.1%。其中, 服务贸易出口额以年均24.2%的速度, 从2001年的333.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222.06亿美元, 增长了2.67倍;服务贸易进口额则从2001年的392.67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301.11亿美元, 增长了2.31倍, 年均增长率高达22.1%。

金融危机爆发初期, 我国服务贸易并未受到很大影响, 2008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较2007年增长了21.3%, 其中进出、口分别实现了22.1%和20.4%的增长。但随着危机波及程度地深入, 国内外对服务业的需求极度紧缩, 从而放缓了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张的步伐。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额较去年降低了近12个百分点, 从而造成了我国进出口总额, 近11年来的首次下降, 年均增长率与2008年相比, 降低了近127个百分点。但从世界比重的角度出发, 我国服务贸易的地位仍处于稳步提升状态, 2008年、2009年分别实现了7.1%和5.6%的增幅。

2010年, 世界经济扭转下滑势头, 整体保持温和增长态势, 这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较稳定的外部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5%, 中国前四大服务贸易伙伴——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欧盟 (27国) 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8%、3.9%、2.8%、1.8%, 而中国经济增长率达10.3%。国内外经济的总体走势带动了货物贸易的大幅增长, 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2010年, 服务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26.4%, 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平均增幅18个百分点。其中, 中国服务出口和进口增幅均在20%以上, 服务出口1702.5亿美元, 由上年的下降11.9%转为增长32.2%;服务进口1933.21亿美元, 增幅由上年的0.01%提升至21.6%[2]。

2011年, 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206.84亿美元, 较2001年增长了近4.8倍, 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9.2%, 较同期全球服务贸易总额年均增速高近个10百分点。其中出口1831.01亿美元, 较2001年增长了4.5倍, 年均增长18.6%;进口2375.82亿美元, 较2001年增长5.1倍, 年均增长19.7%。

在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 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中的地位也在稳步提升。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总额的2.37%, 之后以年均7.9%的速度, 逐步增长到2011年的5.05%。国内薄弱的服务业, 导致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致使我国与国际服务贸易强国相比, 国际占比还有一定差距。但近年来, 尤其是后危机时代, 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中的排名却处于持续攀升的状态, 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已经不容忽视。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居于世界第12位, 服务贸易进口居于世界第10位, 2005年则分别升至第9位和第7位, 2011年我国服务出口和进口世界排名双双攀升, 进出口总量排名第四, 其中出口第四, 进口第三。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已然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之一。

由以上分析可以预测, 后危机时代, 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继续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并且我国国际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技术、知识密集化趋势日益明显

后危机时代, 国内强劲的服务业需求以及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 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3], 促使服务贸易在交易内容日趋扩大、服务品种逐渐丰富的同时, 其结构和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使得与传统服务贸易的差距逐渐缩小, 而传统服务贸易总体份额趋于下降, 增速放缓。我国服务贸易正逐渐由传统的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 逐步转向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4][5]。

2001-2007年, 我国服务贸易构成中, 以运输业、建筑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与以保险业、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差距呈现逐年缩小的态势。2001年, 传统服务业总额达到476.6亿美元, 是现代, 服务业的总额的1.9倍, 其服务业内部占比高达65.6%, 与现代服务相比高出近32个百分点。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与国际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使得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得到了快速的扩张, 2007年现代服务业内部占比上升到43.9%, 较2001年, 其规模扩张了3.4倍, 增长率更是达到近7年的高位39.8%。我国传统产业主要以资源、劳动密集型为主, 其附加值很低, 处于微笑曲线的末端, 而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是造成我国对外部经济环境具有过大依赖性的主要原因。2008-2009年, 全球危机致使我国贸易的外部需求低迷, 进而使得我国传统服务业呈现了负增长的态势, 2009年较2008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 而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受到的影响却较小。2010年, 虽然世界经济虽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 但是, 经济复苏趋势已初见端倪。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贸易额较2009年增长了25.6%, 增长近10倍, 世界占比上升到4.3%, 较去年增长27.9%;同期专利许可服务贸易增长了20.6%, 增长了近4倍, 世界占比增长了76个百分点。2011年, 我国运输服务的出口虽然在运输成本大幅提升和货物贸易快速增长的双重推动下有所增长, 但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却从2010年的4.3%下降到4.1%, 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旅游服务出口额虽然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其世界所占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 从4.8%下降到4.5%。而同期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则从2010年的4.3%上升到2011年的4.9%, 保险从2.1%上升到3.9%。由此可见, 一方面受到国内服务业出口结构的限制, 我国传统服务贸易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 进而导致我国服务贸易整体抵抗危机能力较弱;另一方面, 从计算机信息服务、保险等行业在后危机时代的恢复性表现可以看出, 现代服务业的独立性较强, 因此其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强。由此断定, 后危机时代, 外部经济的逐步回温将带动传统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 受到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限制, 我国现代服务业整体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 从短期角度看, 这将导致两者差距将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但从长期角度出发, 两者差距依然呈现缩小的态势。

后危机时代, 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来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取向, 将促进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进而使得服务业在高新技术的不断渗透下, 突破原有要素配比关系, 价值倍增, 逐步使国内服务产品附加值向微笑曲线两端移动, 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端替代, 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力[7]。而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兴现代服务业, 将成为未来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重点领域。新兴现代服务贸易包括计算机和信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可统计项目, 这些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部门, 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推动下, 其增长速度远超过传统的运输服务、旅游服务的增长, 成为当代服务贸易的主要增长点。

从服务贸易内部结构角度出发, 运输和旅游是我国传统的服务贸易项目, 而且旅游长期为我国服务贸易的顺差项目,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 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 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正逐步让位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项目。2001年至2011年的11年间,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整体浮动不大, 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和专利许可服务贸易等新兴服务贸易增幅变化较大, 并且大体处于持续上升状态。其中, 运输服务贸易从2001年的159.6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160.6亿美元, 年均增长21.9%;旅游服务贸易从317.1亿美元增至1209.9亿美元, 年均增长14.3%。而同期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从8.1亿美元增至160.3亿美元, 增长了近19倍, 年均增幅34.8%, 较运输业高出近13个百分点, 较旅游高出近21个百分点;专利许可服务贸易从20.5亿美元增至154.6亿美元, 增长了近7倍, 年均增长22.3%, 也大大高于同期的运输业和旅游业。由此可见,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许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服务贸易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主力。

三、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规模差距将进一步增大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货物贸易的发展会带动服贸易的扩张, 而服务贸易的发展会降低货物贸易的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 因此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应保持平衡[6]。截至2011年,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之比约为8.5:1, 同期, 世界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之比为4.3:1, 说明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2001-2011, 10年间我国货物与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情况来看, 绝对数值上, 近10年间, 二者在规模上有逐渐扩大的趋势:2001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为4981.3亿美元, 占总贸易额的比重为87.3%, 服务贸易总额为726亿美元, 仅占总贸易额的12.7%, 贸易逆差达到4255.3亿美元。在之后的5年中, 货物贸易在总贸易的比重逐年上升, 2006年, 我国货物贸易总额高达1928.32美元, 占贸易总额的89.93%, 是同期服务贸易总额的8.9倍, 逆差也增大到2006年的15287.9亿美元, 比2001年扩大了2.6倍。2007-2011, 5年间, 虽然货物贸易总额占总贸易额比重有所降低, 但, 货物贸易依然居于主导地位, 其比重仍维持在88.5%左右, 贸易逆差以年均10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近5年间的高位, 31427.7亿美元。

此外我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和货物贸易增长速度很不匹配。我国2001-2006年间, 总体上货物贸易的增长率都快与服务贸易的增长率, 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外部需求紧缩, 导致我国货物贸易增长受阻。后危机时代, 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将持续带动了货物贸易的快速扩张, 虽然部分服务贸易将受到货物贸易的带动而增长, 但较弱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使得我国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服务贸易增长速度, 进而, 我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差距将进一步加大。2010-2011年的数据也可以证明以上论断, 2010年货物贸易的增长率, 从2009年的负增长提高到2010年的34.8%, 提高了48.7%, 是同期服务贸易的1.5倍, 贸易逆差较去年增长了36.1%;2011年货物贸易增长率更是快于服务贸易近7个百分点, 贸易逆差更是达到11年来最低点, 31427.7亿美元, 较2001年增长了7.4倍, 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22.1%。

四、服务贸易内部逆差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薄弱的服务业基础, 使得我国服务贸易盈余常年呈现逆差状态。从1992年起, 我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的局面。2004年服务贸易逆差达到高位-96.9亿美元。在此后几年间, 服务贸易逆差呈现小幅缩小趋势。2007年为79.1亿美元, 较2004年下降了18.2%, 但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外部需求急剧萎缩, 使得货物贸易出口增长受阻, 进而带动服务贸易逆差又出现了进一步扩大的态势。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118.1亿美元, 同比增长59.4%, 而后随着危机的逐步深化, 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 达到近10年的最高水平, 逆差额为293.9亿美元, 比2008年增长了近1.5倍。

金融危机使原有的世界贸易格局、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呈现复苏态势, 货物贸易出口的极速增长将带动服务贸易出口的激增, 使得服务贸易的逆差扩大趋势有所缓解。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较进口增长率高出10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逆差缩小到221.2亿美元, 较去年缩小近25个百分点。但是, 由于缺乏经济动能的支撑, 复苏基础仍不稳固, 复苏进程仍将面临多重困难。并且, 我国“十八大”召开后, 其通过激发内需实现经济转型的政策取向以及萎缩的国际需求将协同作用, 进一步促进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贸易入超规模的扩张。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到21世纪以来最高水平, 544.8亿美元, 较2001年增长了近8倍, 进口增长率高达22.9%, 较同期出口增长率高出近16个百分点。

从贸易结构上看, 保险服务、运输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一直是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 2004年三项逆差之和为10289.4亿美元, 约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1.8倍, 2007年更是高达3.7倍;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则一直是我国主要的顺差项目, 2007年两项顺差和为161.3, 约是我国服务贸易顺差额的2.1倍。从主要进出口国别组成上看, 美国为中国服务贸易最大逆差来源地。2010年, 美国对华服务进出口总额为296.9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24.4%;对华出口200.6亿美元, 同比增长28.1%;自华进口96.3亿美元, 同比增长17.4%。中国对美国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2010年逆差额为104.4亿美元, 为上年逆差的1.4倍。

服务贸易逆差的出现, 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强劲的服务需求拉动, 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贸易出口增长缓慢。但是持续高额的逆差势必影响我国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从而削弱国内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形成恶性循环。

总体来看, 2001-2011, 11年间, 我国服务贸易均处于逆差状态, 而且呈现逐年扩大的态势。2001-2004年期间, 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从2001年的59.3亿美元, 以年均增长率17.8%的速度逐年递增到2004年的96.9亿美元, 且这4年间服务贸易的出口同比增长率与进口大致相同;2004-2007年间, 服务贸易的出口增速略快于进口增速, 使得逆差不断增长的局面有所缓解;2008-2009年,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外部需求低迷, 进而限制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 由此使得逆差进一步加大;2010-2011年, 危机阴霾仍未清除, 逆差不断增大的情形仍很严峻。

由以上分析可以推断出, 后危机时代, 国内外需求的极大落差将致使进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出口增长率, 服务贸易入超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参考文献

[1]殷凤.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测度及其稳定性分析[J].财贸经济, 2010 (6) :81-82.

[2]吕世平.国际服务贸易竞争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3]Jiyong Chen and Daoxian Yu.The New Tre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and the Strategy of China in the Times of Knowledge Economy[J].World Economy Study, 2009 (4) :3-8.

[4]毛传新.国际服务贸易[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5]陈燕清.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定量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 2009, 31 (5) :80-83.

[6]Zhijun Sheng and KuoWang.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in the New Er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12, 3 (4) :98-100.

上一篇:个体化运动处方下一篇:武夷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