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2024-10-26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共7篇)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篇1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教案设计

[对应的课标内容]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部分:“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想的含义;理想的作用;实现理想的途径。

能力目标:理解理想的重要性;能找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感受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愿意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和途径。难点: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绘制一棵理想树的纸、笔、剪刀和彩纸。[板书设计]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一、给未来插上翅膀

1、什么是理想

2、理想的作用

二、通向理想之路

1、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差距

2、实现理想的途经

(1)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

(2)根据实际情况,对理想进行调整

(3)通向理想之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材料: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有一次跟日本学生在上课时一起看了一场电影。电影中有一段是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而在旁边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时所有的日本学生都欢呼起来,在鲁迅听来,这一声格外的刺耳。

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的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提问: 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过渡:鲁迅能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又应该怎样处理呢?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板书)

二、新课教学:

板书: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活动一:绘制自己的理想树

1、们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让学生回顾自己小时候的理想)

2、在请同学们谈谈你现在的理想是什么?(用“理想接龙”的方式)让每个人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理想并相互交流。

3、我们以心灵为笔,以生活为纸,画出自己的理想蓝图。画出后以纸为载体把他反映出来,分别填出学业、事业、家庭、休闲、自我成长的目标,并在全班交流。

4、归纳:刚才从大家活动中我们看出:理想就是我们在学业成就、未来理想、道德人格甚至家庭生活方面追求的目标,代表着我们对生命的一种盼望,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

板书:什么是理想 活动二:欣诗明理

过渡:说起理想,在老师这里有一首著名诗人流沙河的一首诗-----《理想》:

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了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光明。这首诗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首诗说明了理想的作用?理想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材料。活动三:小张报考研究生的事例

1、请同学们阅读小张的故事,思考后面的三个问题。

(1)在确定报考研究生以前,小张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无所事事、轻松度过)(2)面对别人的嘲笑,小张为什么能够一笑置之?

(小张树立了考研究生的理想后,就产生了一种稳定、持久的内在激励和前进的动力,因此,他能排出各种干扰。在面对别人的嘲笑才能一笑置之。这体现了理想的导向和调控作用。)

(3)在确定了报考研究生的目标后,小张的目标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张每天傍晚背着书包上晚自习;周末,别人忙着跳舞,结伴外出游玩,他坚持准时走进教室,两年后,小张实现了他的理想。)

2、对比小张前后的变化,说说有理想和没理想的区别?

小结:有理想是能激励我们不断超越自我,让我们充满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幸福;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没有理想,就会使我们缺少一种稳定、持久的内在激励,容易受到各种干扰;没有理想,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迷失方向。

板书:理想的作用

过渡:我们知道理想对人生来说太重要了,那又该如何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呢?我们去看这柏惠、韩澎、宋哲三人的事例。

活动四:“他们的理想能实现吗”

1、现柏惠、韩澎、宋哲三人的事例,分小组讨论后面的问题。(1)对他们的理想有什么看法?

(三位同学树立理想是对的,但他们树立理想时,只看到自己的有利的条件,没有看到不利的条件。)

(2)认为他们的理想能实现吗?

(柏惠的理想可能会实现,韩澎和宋哲的的理想难以实现。因为理想实现的因素很复杂,有的是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如社会环境、机遇、家庭背景等;有的属于个人条件的限制,如性格、智力、身高等。韩澎受自身重要条件的限制、宋哲受到外在因素的限制,因此,他们很难实现。)

2、从这案例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必须全面分析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过渡: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要成才,首先确定目标,然后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去实现。也就是说要对自己的人身做出规划。

板书:通向理想之路 活动五:读名言,析道理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列宁.托尔斯泰-列宁.托尔斯泰这句名言对我们通向理想之路有什么作用?

小结: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这个规划要尽可能长,这样我们这不会因为在某一阶段找不到目标而迷失方向;这个规划要具体,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理想这不会仅仅是美好的愿望。

板书: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

过渡:我们知道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看下面这个材料又说明实现理想还要做什么? 活动六:杨振宁的故事

1、指导学生阅读振宁的故事并思考如果杨振林不放弃实验论文,结果会怎样?

2、这个故事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师小结:如果杨振宁不放弃实验论文,这不会成为物理学界的一代杰出的理论大师。说明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理想进行调整,以缩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推动理想的实现。

板书:根据实际情况,对理想进行调整

过渡:我们知道实现理想根据实际情况,对理想进行调整。理想可以有很多,但通向理想的路只有一条,你知道这一条路是什么吗?

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所以我们还应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等等。活动七:给理想添枝加叶结束本课

我们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中就要结束了,让我们在前面的理想树上添枝加叶吧?

绿色表示我已经拥有的能力;黄色代表自己正在努力充实的能力;红色代表自己目前缺乏,还需要真培养或学习的能力。将彩色纸剪成树叶的形状,提醒学生用树叶大小表示各项能力的需要程度。将树叶贴在理想相应的位置上,并思考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今后的打算,让自己和树一起成长,让我们生命之树更茂盛!

三、课堂总结

1、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一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3、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感想?学了后你能做点什么?

[巩固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有人说,如果没有理想,生活就象在大海中遗失了的罗盘,不知去向;如果没有理想,生活就象在荒漠中失掉的指南针,迷失了方向;如果没有理想,生活就象鸟儿失去了翅膀,永远不能飞翔。

材料二:饥寒的年代,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李冰同学的理想是当一名像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主持人王小丫一样出色的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可他现在离这个目标还很远。

假如你是李冰的好同学,得知这一情况,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巴雁四中 郭智勇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教案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篇2

研讨话题一:应如何认识体育中考的价值?您是怎么看待体育中考的具体实施和目前采用的评价标准的?

体育中考对学生训练起着积极作用, 对体育教学有带动、促进、督促提高的作用, 会引起领导、家长、体育教师的重视。分数是家长关注的一个话题, 体育中考同样会引起家长、社会的关注。在应试教育的今天, 学生的考分至上已成为整个社会不争的事实。所以, 在初中生升学考试中加试体育, 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再看看我们身边的小胖子、小眼镜、小豆芽菜, 如果没有体育中考, 孩子的身体素质将越来越糟糕。

——山东张敬友、北京张振峰

体育中考能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尤其是初三的体育教学;使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加以重视, 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由被动到主动;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尤其是初三学生。

——山东杨正伟、江苏仇小进

体育中考的价值:提升学生的身体机能;引起了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对学校体育的关注。

—山东杨清妍

中考体育加试有一定价值, 但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一定程度上, 只是由于现阶段为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不得以而为之的举措。

——吉林武长河

体育中考的评价本身定位是促进更多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 促进各学校开展好本校的学校体育工作, 体育中考的评价虽有甄别优劣的功能, 但这不是设置体育中考的倡议者的本意。

——江苏夏春华

笔者所在地区体育中考总分60分, 已经实施了3年。目前, 体育中考的各种制度基本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体育中考本身已经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关注, 其中, 考试是否公正是大家首要关注的问题。从测试情况来看, 农村学生考试成绩高于县城。此外, 各个学校也非常重视督促体育教师平时注重学生的体质提高。

——山东孔庆娟

平时成绩考查, 是赋予体育教师的权力, 但是, 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实际上, 由于多方的压力, 很多考查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成绩, 反映学生的状况。

——江苏孙立同、山东张敬友

怎样把体育中考和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 要在项目的设置上下工夫, 例如, 要结合体育课表现、体能、技能 (把初中要学的重点都设为项目) ;考试项目可采用青岛的考前摇号定项目模式, 避免考什么练什么。

——吉林武长河

评分标准制订的初衷是让学生重在参与, 重在学生参与体育的过程, 重在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的乐趣, 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但目前体育中考让一些地区的初中的体育教学变成了应试教学。当然, 也有地区不是这样, 如, 南通体育中考就有一个考试库, 考试库中有二三十个体育项目。

——江苏仇小进

考试并不是要拉开分数,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得到锻炼。目前的评价标准尺度对有些学生来说当然有失偏颇, 比如说跳绳, 不同体格和体型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 但这要有一个细化的过程, 评价机制如果真正达到公平、公正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重庆张艳丽、山东杨清妍

话题小结:体育中考, 其操作部分是成熟的, 也是有其价值的。通过研讨, 参与教师一致认为:中考的存在, 引起了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对学校体育的关注;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提升了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综合素质, 优化了学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但同时, 对于中考的分数设置与内容也提出了建议。

——山东杨正伟

研讨话题二:基于您所在的地区实际情况, 您认为体育中考能否带动学校、家庭、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视, 具体现状如何?

当下的体育中考, 都是提前公布考试的具体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讲, 助长了应试教育, 导致了“考什么练什么”的现状。要想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 各地区要提前公布多项适合当地开展的体育项目, 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实施, 同时设为中考项目。并在毕业升学考试时, 把这些必学的项目按素质的侧重点进行分类, 让学生在考试现场抽签决定考试内容, 然后现场测试。

——河北陈利路

对于部分省市体育中考适度拉大分差的做法,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学校、家庭对体育中考有所重视,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及学生技能体能的提升需要一个综合的配套教育的督导机制。

——山东中尹耀

体育中考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 应通过考试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对学校体育的重视, 最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目前, 这种重视是阶段性的, 功利性较强。

——山东陈红娟、江苏王云龙

客观地说, 中考体育带动了学校、家庭、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视, 但是这个“重视”只是重视学生在中考体育中能否拿到满分, 而不是真正关心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或学生学了多少运动技能,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因此, 对体育中考的价值的认识与开发还有待提高。

——江苏吴洪椿

正因为体育考试被纳入中考, 才调动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体育考试的共同关注, 这是事实存在, 也能够直接促进学生对相应项目的重视。目前的现状是, 家长注重分数, 社会注重健康, 学校注重考核。

——重庆张艳丽、山东李向东

学校重视, 因为其涉及学校的考核;社会重视, 因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分数是家长关注的一个话题, 体育中考同样会引起家长、社会的关注;家长重视, 因为其涉及子女升学。目前, 学校往往在初一、初二会正常开展教学, 同时针对前几年的考试项目针对性地加入相应课课练内容;到了初三, 则针对中考进行相应的身体素质练习, 中考项目公布后, 再针对弱项由教师指导进行练习;体育中考一旦结束, 体育课也随之停课。由此, 体育中考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产物, 这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很不利。

——山东罗兆杰、山东高始玲

要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最根本的做法是把运动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到阳光下去跑、去跳、去尽情释放活力, 而不是盲目地“逼”他们在紧张的学习情况下还得应付体育考试。因此, 学校、家长都应该认识到:体育中考重在培育激发, 而非重在分数。

——山东穆乃国

学校、班主任、体育教师应通过必要的渠道给家长与学生“施压”, 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强调体育中考的重要性, 促进整个“环境”对该问题的重视, 这也有助于从一定程度上促进观念的转变。体育中考本身应是一种促进, 在这样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这也是无奈之举。

——江苏夏春华

对于实施操作, 要做到客观对待, 就应该把这个评价过程放在平时, 通过对平时的各项测评进行打分, 然后再上报。把评价分散地放在平时, 上级部门应在平时组织人员进行监督、评测, 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和体育教师应多注重平时, 这样平时重视了, 学生好的健身习惯也就慢慢形成了。

——安徽张伟

话题小结:只有学校领导、家长、学生都重视起来, 并被社会关注, 体育活动才能轰轰烈烈地开展, 体育中考才能不被忽略。提高社会、家长和考生对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认识, 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和家长关心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才能通过体育考试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山东罗兆杰

研讨话题三:对于体育中考, 该由谁来关注, 如何关注才能真正发挥体育中考的教育职能?

首先, 需要全社会关注体育中考, 要有一个健康的大环境;其次, 需要领导关注;第三, 需要体育工作者的关注。因此, 体育中考需要全社会都来重视, 不是某个人的事情, 而且关键是落实。

——安徽张伟、山东吴振

对体育中考的关注与实施应该成为一种内需, 当学生真的走上社会就业, 面对生活各方面的压力, 身体需要了, 那体育就会从要求变成一种需求。所以现阶段, 中考这个强制手段是必要的, 甚至应该涉及到升学就业等各个方面。把体育基本素质系统地执行下去, 让强制变成一种习惯, 笔者认为这就会从根本上解决“做事一阵风, 不做的瞎起哄”的局面, 也会更加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与关注, 也能真正发挥体育中考的教育职能。

——山东李宁宁、江苏王云龙

体育教师关注是首要前提, 其次是学校领导的重视, 第三是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另外, 体育中考不应只是初中体育教师“关注”的事情, 小学阶段体育教师应抓住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合理有效地安排好小学体育课, 为体育中考打好基础。

——江苏凌志雄、山东张敬友

体育升学考试能够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换个角度思考一下, 即体育升学考试也能够对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因此, 应该在现有的体育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从而充分发挥体育升学考试的导向作用,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提高社会、家长和考生对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关注与认识, 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和家长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才能通过体育考试, 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川段小莉

自身关注, 说明学生能关注到自身的身体健康重要性, 因此, 最该关注的应该是学生。谁关注都不如学生关注, 无论谁关注最后还是要落脚于学生自身, 因此, 应想方设法教育学生, 这也是体育工作者的重任。在“阳光体育运动”大力推行的今天, 领导、教师们应从自身做起, 真正认识和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主动带领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解放学生身心, 锻炼学生身体, 并制订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阳光”的普照。

——山东穆乃国、山东高始岭

既然有体育中考这个机会, 体育教师就应趁此东风, 围绕本地中考的测试项目, 在平时的体育课中做好不同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健康快乐中真正得到实惠,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成绩, 让体育中考不再是一种压力。笔者认为, 这就是体育教师关注的良好价值体现。

——重庆张艳丽、江苏夏春华

话题小结:体育中考是有价值的, 是应该被关注的, 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这是我们基本的观点。那么, 体育中考既然存在着, 就应该和现在体育教育的大背景相统一, 真正的体育中考所应发挥的是其导向作用, 将学生“导向”操场, “导向”自觉主动地锻炼身体, 与“终身体育”相挂钩, 也真正发挥体育中考的教育职能作用。

——山东杨正伟

研讨话题四:体育中考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终身体育”这一指导思想下, 该如何在实践中相统一?请您结合教学实践体会谈谈自己的经验。

首先, 要转变考核目的——体育中考不是“应试体育”, 其重点不在“考”而在“育”。考核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项健身的方法, 养成日常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增强体质,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其次, 要转变陈旧观念——领导、教师们应从自身做起, 真正认识和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主动带领孩子走向操场, 解放其身心, 锻炼其身体;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第三, 要充实考核项目——体育中考的项目应多样化, 不能只是一味地跑、跳、投, 应引入如跳绳、踢毽子、技巧、传统项目、球类等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的项目, 这样, 学生的自主权也就大大提高, 学生有了选择的余地, 既能发挥自身的优势, 也能提高锻炼的兴趣与考核的科学性,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第四, 要优化考核方法, 可采取“选考”+“必考”+“平时表现”三结合的方式。第五, 要转变教学思想——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 及教学的形式、方法、手段上, 要改变乏味枯燥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自觉锻炼的习惯, 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 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

——山东穆乃国

体育中考项目是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科学研究而设定的项目, 有其特殊的价值, 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学生获得强健的体魄, 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会随之提高, 会进一步寻求运动带来的愉悦感;通过学会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来实现个人参与的自我促进, 在学校甚至在将来走出校门, 都将是促其实现“终身体育”的一种途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要让学生活动起来,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体育特长, 选择适合学生练习的体育项目, 在体育中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 为“终身体育”目的达成奠定基础。

——安徽古明、重庆张艳丽

体育考试应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 与学生日常锻炼过程相结合, 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 与过程性考查相结合, 与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采取“必考+选考项目”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体育考试项目应提前两个月公布, 从体育中考题库中随机抽取, 既增进了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 又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

——江苏刘松林

话题小结:体育中考要在“终身体育”这一指导思想下进行, 不能只局限于由最后一次考试决定体育成绩, 应将考试贯穿于初中三年的教学中, 要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列入考试内容;考试的项目要多, 要将初中的教学内容列入到考试中, 这样才会避免“你考几项我练几项”的应试教育;要将考试的部分权限下放给学校、体育教师, 上级主管部门只要做好抽测与督查工作, 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中考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实践中的统一, 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江苏仇小进

研讨综述:正确认识体育中考

一、体育中考的价值何在?如何更好地体现其价值?

通过研讨, 大家认为体育中考具有的价值取向, 超出其本身的价值。其一, 体育中考促使体育教学与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得到加强;其二, 体育中考加强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联系, 增强了体育学科的地位,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初升高评价和选拔学生一个重要内容;其三, 有助于推进高考体育的落实, 具有现实意义, 更能体现其教育价值、社会功能及体育效率。但发挥其作用, 还需要各方的努力, 营造有利于诚信的学校体育教育氛围和考试制度。“体者, 载知之舟, 而寓道德之舍。”谁都明白其中内涵, 真正把体育学科放在其应有位置才是正道。

二、营造宽松的阳光体育中考环境, 走出应试体育的怪圈

近些年来, 体育中考出现了主管部门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的现象, 不考的体育项目被忽视了, 体育教学就成了备考训练, 使学校体育工作偏离了正确方向;因体育考试分值较小, 有些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 不重视体育考试。对此, 建议加大考试分值, 对体育中考可尝试在初中三年中每年进行一次考试, 把初一至初三的三年考试平均成绩作为初升高的体育考试成绩, 这样既合情又合理, 体现了体育的公平性、连续性、客观性, 可以有效防止“应试体育”的出现。另外, 由于各地条件不一样, 建立严密的考试程序, 科学设置考试项目, 制订合理的评分标准势在必行。其中, 在选择考试项目时, 应采取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相结合的方式;项目确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特点, 项目确定后评分标准应细化, 应考虑学生实际, 不要一刀切, 要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如, 原地推铅球、投掷实心球项目评分时, 如果不分体重、身高一概而论, 对身体单薄而瘦小的学生显失公平。

三、坚持“三结合”, 关注差异性, 实现体育中考的价值

正确对待衰老与年老 篇3

老年是整个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年龄阶段(60岁以上),进入这个阶段的机体,即为老年机体。衰老是个动态过程,就整个机体而言,不同的脏俯(器官)衰老速度不同,不可能绝对化而要个体化。因此对衰老进程应有如下认识。

普遍性:衰老是同种生物在大致相同的时间范围内都可表现出来的现象,而且几乎所有生物都有衰老过程。

渐进性:衰老是个逐渐持续渐进的演变过程。

累积性:衰老非一朝一夕所致 ,是一些轻度或微量变化长期积累的,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一旦表现出来则不可逆转。

内生性:衰老源于生物固有特性(如遗传),不是环境造成的,但不排除受环境的影响。

危害性:衰老过程不利于生命生存,使人体脏腑功能下降乃至丧失,机体越来越容易感染病害,终至死亡。不同个体衰老表现与年龄未必一致,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个体,某些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常常差异很大,与其多数同龄人的表现并不一致。如有的人年纪不大却已“未老先衰”;而另一些老年人却精力旺盛“不减当年”。这种以生理功能判定的年龄称为生理年龄。可见,从理论上讲“生理年龄”比“年代年龄”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水平或衰老程度。如一个人的生理功能相当于比他小10岁的人群中大多数人的心血管功能,我们就可以认为他在心血管功能上比他同等年龄人年龄小10岁。

衰老可分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前者是指人从出生生长发育到成熟以后,随着年龄加大,机体形态和功能上所表现的一种进行性衰退性变化,是人类所必然经历的进程。病理性衰老是在生理变化的基础上,由于疾病而加速了衰老的进程。生理性衰老与病理性衰老两者往往并存,并且相互影响,这就导致了衰老与老年病的复杂性。所以,充分认识二者的相互关系,掌握自我的年代年龄与生理年龄懂得生理性衰老与病理性衰老相互关系,这对养生保健与防治老年病具有现实意义。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想的含义、作用;实现理想的途径。

能力目标:找到自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愿意为理想全力以赴。

【设计意图】

理想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代中学生,生活条件的优越使他们在责任意识、坚定意志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在确立理想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了很多困惑。怎样通过短短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理想、选择理想并快乐的挑战自我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仔细研读教材后,我围绕“理想与现实”这个主题设计以下两大板块活动,力图通过参与交流,讨论归纳使学生正确面对理想与现实。

【课前准备】水彩笔,绘图纸,教师准备录音机和磁带

【教学过程】

导语:有这样一首诗写的很美: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这节课就让我们立足现实,畅谈理想。

理想空间,尽情畅想

活动导入:(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伴着这熟悉的旋律,我们眼前又浮现了那偏僻山村中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目光,对教师的崇敬、对知识的期盼,所以小女孩的理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给制自己的理想树。(引导学生从学业、事业、家庭等方面去设计)

同学们画的理想树都很漂亮,每个同学的理想也不尽相同,那么你认为什么是理想呢?一旦你的理想确定下来,它对你的行为有哪些作用?(见教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美梦成真”,俗话说得好:旁观者清,当事者迷。你的理想可能有的地方不太适合你。下面就请将你的理想介绍给最了解你的好友,请他帮你参谋;同时也应热心做别人的参谋。

现在你的理想己经确定,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以上两个问题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进行引导,最后归纳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篇5

1.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他们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2.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不等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

3.是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

4.是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旧的理想实现了,又会有新的理想鼓舞和激励着人们。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于我们来说也容易对这种情况产生困惑。在现实中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另一种偏向就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追求理想需要有执著的信念,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途径。

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为实现既定的理想,要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人生理想的实现,就是把理想从观念转变为现实。所以要实现人生理想,就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创造理想向现实转变的条件。

(一)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是:一是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二是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理想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可能性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动机也来源于现实。一句话,“理想只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三是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础。但理想毕竟不是现实。人们在理想中追求的东西,在现实中还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理想总是美好的,可是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差别,必然引起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如果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超过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产生怀疑自己的力量,对理想发生动摇,陷入苦闷和彷徨的境地。四是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旧的理想实现了,又会有新的理想鼓舞和激励着人们。理想转化为现实,现实产生理想的过程会循环往复,无终无止,由此,人类才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但理想转化为现实是有条件的,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实践过程,需要人们全身心地去开拓进取。

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就要把握理想的科学性,要在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人生理想。要正确认识社会,必须全面了解社会。既要了解社会存在的弊端,又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光明前途。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放弃或降低理想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只能使人消极、平庸,不是一个有为青年的选择。只有坚持远大理想,通过变革现实,使现实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才是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正确办法。

(二)努力走出理想认识上的误区

1.走出“渺茫论”的认识误区

在认识社会政治理想问题上,“渺茫论”认为,共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这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愿望,是渺茫的幻想。这种错误认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对共产主义的科学含义没有把握准确。共产主义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关于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二是指由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制度;三是指在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建立共产主义制度为最高奋斗目标的现实运动,即共产主义实践。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产生到现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也有80多年的历史。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在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高目标的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第二,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长期性、艰苦性和曲折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一遇到挫折便动摇、怀疑,失去信心。第三,仅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自己“看不见,摸不着”,就怀疑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现实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制度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可能性,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2.走出“怀疑论”的认识误区

持有“怀疑论”观点的人,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存在种种疑虑。毫无疑问,进行理想教育要注意层次性,要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要用共同理想来动员、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但是,这一切与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矛盾。既然共产主义是科学真理,既然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宣传共产主义理想,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反倒不能宣传了呢?而且,理想本身具有超前性。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理想是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产生在物质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的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事实证明,理想的产生和传播不仅可以高于一定阶段的社会关系,高于一定阶段的社会政治制度,而且可以高于一定阶段的大多数人的思想水平。如果否认这种高于和超越,完全拘泥于现实,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产生,就只能放弃共产主义理想的宣传,人们也就失去了长远的、根本的、明确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强调指出:“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

3.走出“实惠论”的认识误区

在对待人生理想的态度上,“实惠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讲理想,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太空洞,还是讲“实惠”好,说什么“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实惠论”的错误,表现在理想人格的追求上,往往是放弃或轻视思想品德要素,片面追求有才能的实用型理想人格;表现在职业理想上,往往是功利化倾向严重,选择职业时过分强调个人需要,一味追求既能多挣钱,又能轻松工作的职业;表现在生活理想上,往往是迷恋拜金主义,只追求眼前的物质享乐,羡慕和效仿“大款”的高消费生活方式。这种“实惠论”在大学生中颇有市场,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对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指出,共产主义者绝非抛开物质利益空谈理想,而是要为了人类享有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去追求理想。如果只讲眼前的“实惠”,忘记了对崇高人生理想的追求,那么国家和民族就没有了希望。

(三)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往往会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波动,对理想问题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的模糊的看法,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正确看待这种矛盾是很必要的。

1.走出“以理想来否定现实”的误区

在社会生活中,当人们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是因为看不到二者的统一性,把二者对了立起来。其中一种倾向就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有的人用理想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极为不满。这样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逃避或反对现实社会。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告诫人们,“不要迷信,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在我们的社会里,一定有好的东西,也有坏的东西,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正因为是这样,我们才要进行改造,把坏的东西改造成为好的东西。” 毋庸讳言,我国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不少消极腐败等丑恶现象,对此不能视而不见。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生活的主流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消极腐败和其他丑恶的现象。但这些毕竟不是生活的主要方面,怎么能因为看到这些东西,而对社会主义社会不满或失去信心呢?而且,这些消极腐败和其他丑恶现象正是社会主义社会要努力克服的东西。应该同这些现象作斗争,而不应逃避现实,更不应把对这些东西的怨愤发泄到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身上。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应当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做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2.走出“以现实来否定理想”的误区

在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的误区中,还有一种偏向,就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他们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对于现实中一些消极乃至丑恶的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与之同流合污。有的学生在开始走向社会的时候,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时间长了就不以为然,甚至自己也搞起腐败来,失去了自己的理想。还有的人由于看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对理想失去信心和热情,“告别理想”、“告别崇高”,热衷于“实惠”,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就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比如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等等。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因此,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们相一致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关系,不会因为现实中遇到这一矛盾而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态度。理想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理想很重要,所以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中国古人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等等。

但我认为,关注“理想”不如关注“梦想”。每个人都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期待,但不能过深地思考理想、志向、未来这些问题。这是因为,理想往往诞生于热爱,热爱一定产生自爱好,而爱好来自于兴趣,兴趣则来自我们周围的生活。反过来说,从兴趣到爱好,再到热爱,再到理想,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接触新鲜事物后熟悉、了解、探究它的过程。每一个孩子,从咿呀学语到升入初中、高中,都会不断地接触到新鲜事物,会对其中的一部分产生兴趣。为什么会对这个的事物而不是那个事物产生兴趣呢?不用问为什么,鸭子生下来就喜欢水,天鹅生下来就喜欢蓝天,天鹅即使长在鸭群里,也必然会与众不同。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鸭子型的,有的则是天鹅型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种兴趣爱好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不必刻意去关心理想的问题,随着不断接触新鲜事物,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当作一个爱好,直到开始热爱它,你的理想就很自然地在你的头脑中萌发了。

我认为,对年轻人来说,理想就是梦想,有理想,就意味着对明天充满了追求与渴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向往。有诗人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我看,诗中的“理想”也不如换成“梦想”,梦想虽然不像诗里说的一样伟大、神圣,但它的确会成为我们披荆斩棘不断前行的动力,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有梦就有希望。

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社会发展程度要远远超过中国,竞争力也远远大于中国,但孩子们也不会过多关心将来要干什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一直倡导自由思想,表现在孩子们身上,就是大人对孩子的要求不多,愉快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有这些就足够了——至少18岁之前是这样;18岁之后,自由发展,大部分人凭兴趣选择职业,考虑的是自己的幸福程度或舒适程度,考虑的是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而不是简单的干什么能赚多少钱。

所以说,理想确实很重要,但比理想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不单单是“努力”、“机遇”、“财富”、“快乐”、“健康”等等,最关键的,是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对事物的热爱!

理想与现实区别:当你抛弃理想,只有现实的时候,你一定一步一步走向一个死胡同。从来没有一种现实能够满足人类,人类不是完全活在现实的东西,很可能,明天你可以赚更多的钱,后天可以更有名。可是,更多的钱能够做什么?更有名能够做什么呢?但是当你为了理想而抛弃现实的时候,你会变成一个空中楼阁的英雄,很快你就牺牲了,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诚恳的,没有一个人是好人。在人生的整个路上,你只有把持着你的理想,但是你要看到现实,用现实的方式去实现理想,你的整个人生才可以做出自己要做的事,走出自己要走的路

理想太美,现实则太不尽人意。许多人都热衷充当“空想家”,然人们想象力如此丰富,那也没办法。当人们拿自己的现实状况与美好的理想相比时,会不禁埋怨现实世界带来的不幸,乃至残酷。即使是在许多人看来都算得上是令人满意的现实生活,那现实生活的所有者也可能未必满意,因为人总有所希冀,现实往往在理想之下,现实永远也无法与理想相提并论!在座每一位,有谁能够举起手告诉我,你的现实已超越了理想呢?我不相信人的欲望会停止!人的欲望只会越来越大,至少可以说不会减少。当现实的某一领域满足了你,你还会力求追索其他东西,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也是不断提升的。从以上观点看来,理想与现实永远也不可能相遇。生活中有部分人容易满足,〔满足现状确实会让人活得比较快乐些〕但容易满足不代表无所追求。这个时代的不存在无欲无求的人,无欲无求根本就是一种境界。现实生活中如果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该是寥寥无几吧。

有欲望,有追求,才有了理想可言。然而,符合希望,真正令人满意的常常是难以达成的,因此就有了现实。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通常很大,甚至会出现反差的情况。好坏、优劣、美丑等矛盾个体的对比,总结概括起来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或许有人会质疑:我长得并不丑,还算得上好看,怎么能把现实都看做是不好的呢?问得很好,我说的这种观点当然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种意义上才成立的,否则,我也会认为那是谬论。

再说出我很内心的事来讲理想与现实这个问题吧。我是很喜欢懂得玩音乐的男生的。这类音乐型的男生很懂得用他们的歌声或舞步去张扬个性和演绎生活。他们轻唱抒情的慢歌所反射出来的令人心动的温柔,散发出的浪漫气息以及跳节奏舞时表现出来的动感和力度,实在令我销魂„„ 简直就是不可奢想的王子!然现实中让我死心塌地的人却不如此。他根本就是王八蛋,老让人伤心难过的坏人!„„ 看,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你一面追求美好的理想,一面又离不开你整天抱怨的现实。我想,如果有一天,那不可奢想的王子真出现在我面前,我果真会与现实的王八蛋挥手告别吗?应该不会吧,即使会,也是个很艰难的过程。

理想的未必是适合自己的。你从前就住惯了瓦房平屋,现在如你所愿让你住上几百平方的高级别墅,不多久你可能埋怨从大厅走到房间要花你好几分钟的时间;一直以来你渴望娶一位温文尔雅的美妻,可婚后不到一个月,你发现她太安静、太无聊,成天坐在梳妆台前抹脂涂粉;你在街上见到一超级火辣,款式又新潮的紧身牛仔裤,你在那里摸了又摸久不愿离,然而却不必要买下,因为你155厘米的身高足有60公斤的体重。

理想毕竟是理想,现实依旧是现实,理想与现实真的难以相融。太完美的理想实质也是空想,空想是虚幻的,不可能实现的。现实跟不上理想,理想也难取代现实。像开头所说,理想美得无法攀,而现实又不太尽人意,然而,如何呢?

理想和现实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理想和现实的区别在于:理想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现实是向目标进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李大钊同志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理想就其本质来说,是人们对客观事实发展的超前反映,是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给自己构筑的未来蓝图,是观念上存在的明天的现实。”但理想不等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总是美好的、完善的。是真、善、美的集中表现。正因为理想高于现实,比现实更美好,所以,它才成为人们的奋斗目标,对人们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于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过去的理想,经过实践,可以变成现在的事实。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艰苦奋斗,积极实践。理想实现的过程就是改变现实的过程。人们之所以追求理想,无非是为了用理想状态去改变现实中那些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和不合理的状态,使之更加完善。

只要能顺从自己的良心,必有所获。

人生若不从时代的枷锁中解放,活着也只是在呼吸而已,丝毫不具意义。

建设那跨越你自己生命之河的桥,非得你自己动手所不可。

世上似乎有很多为你搭好的桥梁和捷径,但却都是陷阱,不可不提防啊!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条除了你以外,别人无法走的路。

能够成为你自己本身的导师和典范的,唯有发自你自己的天性。

唯有自己,才有资格成为自己的导师和内心的解放者。

教育本身便是解放。

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即使是最有良心的人,良心的谴责面对这样的情感也是软弱无力的:“这个或那个东西是违背社会习俗的” 最强者也害怕旁人的冷眼和轻蔑,他是这些人当中受过教育的,而且是为了这些人才接受教育的。他到底怕什么呢?怕孤立!这个理由把做人和做事的最佳理由打倒了!我们的群体本性如是说。

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

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

智者问傻子,通往幸福的途径是什么?傻子毫不迟疑,就象别人向他打听去附近那个都市之路似的,答曰“自我欣赏,再就是东游西荡。”智者嚷道:“住嘴,你要求太多拉,自我欣赏就够拉!”傻子回答说:“没有一贯的蔑视,又怎能不断的欣赏呢?” 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哪里缺乏意志,哪里就急不可待的需要信仰。意志作为命令的情感,是自主和力量的最重要标志。

忠告:你是否旨在博取声望?若是,这信条务请记取:自动放弃名誉,要及时!

若不是在通向知识的道路上,有如此多的羞愧要加以克服,知识的魅力便会很小。

鄙薄自己的人,却因此而作为鄙薄者,尊重自己。

要填饱肚子,是人不能那么容易的把自己看作上帝的原因。

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如果你长时间的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由感觉产生一切信任,一切坦然的心境,一切真理的证据。

赞扬比责备有更多的强加于人的成分。

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其他人的虚荣心只有在和我们的虚荣心相反时,才会令我们反感。

人们不相信聪明人会做蠢事:人的权利竟丧失到了如此地步!

每一位深刻的思想家较为害怕的是被人理解,而不是被误解,后者可能会伤害他的虚荣心;但前者会伤害他的心灵,他的同情心,他的心灵总是说:“你怎么也和我受过同样的苦?”

人与人之间是应当保持一定距离的,这是每个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间。一个缺乏“自我”的人,往往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自我”需要生存空间。你刚好要独自体验和思索一下你的痛苦,你的门敲响了,那班同情者络绎不绝的到来,把你连同你的痛苦淹没在同情的吵闹声之中!

我们越是接近事物的起源,事物对于我们就越是变得兴味索然。

如果我们老是寻根究底,那么我们就会走向毁灭。

一些人统治是由于他们愿意统治;另一些人统治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被人统治---对于他们来说,统治不过是两害中之轻者。

我走在命运为我规定的路上/虽然我并不愿意走在这条路上/但是我除了满腔悲愤的走在这条路上/别无选择

充耳不闻的智慧。---如果我们整天满耳朵都是别人对我们的议论,如果我们甚至去推测别人心里对于我们的想法,那么,即使最坚强的人也将不能幸免于难!因为其他人,只有在他们强于我们的情况下,才能容许我们在他们身边生活;如果我们超过了他们,如果我们哪怕仅仅是想要超过他们,他们就会不能容忍我们!总之,让我们以一种难得糊涂的精神和他们相处,对于他们关于我们的所有议论,赞扬,谴责,希望和期待都充耳不闻,连想也不去想。

赞美使一些人变得谦逊,使另一些人变得无礼。

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致孤独者。如果我们在我们一个人独处时不能像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时那样尊重别人的荣誉,那我们就算不上正人君子。

没有根据的根据。你讨厌他并且为这种讨厌提出了一大堆根据--但我只相信你的讨厌,而不相信你的根据!由于在你自己面前以及在我面前把那些本能使然的行为说成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你提高了你在你自己心目中的位置。

成为道德的行动本身不是道德的。使人们服从道德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奴性,虚荣,自私,阴郁的热情,听天由命或孤注一掷。服从道德,恰如服从一位君主,本身并无道德可言。

我的灵魂平静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可是他们认为,我冷酷,是开着可怕玩笑的嘲讽者。

不要再把头埋进天堂这类东西的沙滩里,而要使头自由,使这颗尘世头颅为尘世创造意义!

我学习过走路,从此我让自己奔跑;我学习过飞翔,从此我能就地飞走,而不愿首先被推送。我现在轻松自如,我现在飞翔,俯视下方,现在有个神明在我内心舞蹈。

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 38 当我到达高处,便发觉自己总是孤独。无人同我说话,孤寂的严冬令我发抖。我在高处究竟意欲何为?

总有一天孤寂将会使你厌倦,你的骄傲将会扭曲,你的勇气将会咬牙切齿。有朝一日你会呐喊:“我孤独!”

所有的人都没有我这样的耳朵,在这样的地方,我说话又有何用!我来这里为时过早。

谁明知恐惧而制服恐惧,谁看见深渊而傲然面对,谁就有决心。谁用鹰眼注视深渊,用鹰爪抠住悬崖,谁就有勇气。

谁的思想过于丰富,谁就宁愿把自己变愚。

对财富的喜爱,以及对于知识的喜爱,是推动地球的两种力量,其中一种力量增加了,另一种力量势必减弱。

天生的精神贵族是不太勤奋的。

高贵的灵魂,是自己尊敬自己。

梦想和现实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的趋势。人们越上了年纪,越能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梦想必定屈服于现实。现实是何等残酷,岂容尔等贱民有翻身的机会?曾经踌躇满志的青年最终也会摸着自己油光的头发,说,我还是被现实和谐了。梦想就好像温水里煮着的青蛙,现实就是那温水,最终梦想会毫无知觉地葬送在现实环境当中。韩寒在《1988》里说,实际上有这种想法的人纯粹是给自己不能坚持梦想找的借口。他说他做了实验的,青蛙一感到周围的水温不对头了,它立马会从里头跳出来,而不是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继续傻*呵呵地在里面游直到被煮熟。

正确认识与对待恐怖主义 篇6

摘要:恐怖袭击是极端分子人为制造的针对但不仅限于平民及民用设施的不符合国际道义的攻击方式。多年来,暴力恐怖分子先后已制造了多起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的暴力恐怖案件,其手法呈现出一种日趋残忍、极端的趋势。如何应对恐怖主义产生的危害,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难题。以下将简单介绍恐怖袭击在我国的现状及其危害性,以及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心态与姿态对待恐怖分子的恶行。

关键词:恐怖主义 反恐

恐怖袭击在我国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暴力恐怖事件,随着事件次数的增多,恐怖袭击呈现出由小城市向大城市、由边境向内地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有四级反恐力量。国家级反恐力量有雪豹突击队、反劫机特种大队;省级有特战中队;地市级有特战排;县级有机动班。目前,我国暴力恐怖事件大多发生在新疆、西藏、云南、北京、广州等地。暴力恐怖手段残忍,层出不穷,这让看似太平的世界却危机四伏,危险就在我们身边。

反恐的必要性

在丧心病狂、穷凶极恶的暴力恐怖分子眼里,无辜的生命可以任意残害,他人和公共财产可以随意破坏,法律的尊严可以肆意践踏,他们犯下了一系列反人类、反社会的暴行。恐怖袭击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如何应对恐怖主义产生的危害,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难题。虽然从事恐怖主义活动的人只是极少的一小撮,但由于恐怖活动所具有的特性,使它所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普通的刑事暴力犯罪,并影响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从2001年9月11日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至最近2014年3月1日的昆明火车站暴恐案,恐怖主义已经笼罩了全球十几个年头,恐怖组织策划的恐怖事件更是多如牛毛。恐怖主义变成了破坏世界和平,危害世界各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

如何有效开展反恐斗争

科学认识恐怖主义和有效开展反恐斗争,必须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任何国家、民族和公民都必须始终如一地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对世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于恐怖主义,无论发生在何时、何地,针对何人、何物,出于何种原由,以何种形式而发生,都必须坚决谴责与反对。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同事业,是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的较量,而决不能以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划线,决不能指向任何民族、任何宗教、任何文明,必须坚决反对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宗教或文明挂钩。

第二,第二,全球社会都必须科学认识恐怖主义的基本特点,充分认识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与恐怖主义进行恰如其分的不懈斗争。恐怖主义是一种畸形的政治或社会现象,是一种不对称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是现实世界各种利益矛盾尖锐化或畸形化的产物,具有相当的顽固性、复杂性与长期性。因此从根本上说,反恐怖主义主要是一种复杂的政治斗争,不但要从政治的高度致力于解决产生恐怖主义的原因,而且要讲究斗争策略,一手严厉打击恐怖主义的暴力活动,一手有效遏制恐怖主义的宣传活动,想办法削弱恐怖主义造成的恐怖气氛;必须科学评估恐怖主义的客观危害,既要充分认识恐怖主义的严重危害,防止低估恐怖主义的威胁,避免麻痹松懈、掉以轻心,又要理性评估恐怖主义的危害,防止夸大恐怖主义的危害,避免反应过度、草木皆兵。简言之,既要重视恐怖主义,又要藐视恐怖主义。

结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宗教教义宣扬滥杀无辜,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法律允许滥杀无辜。那些肆意滥杀、伤害无辜群众的暴徒们,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我们一定要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干扰破坏世界和谐稳定社会局面、干扰破坏各族人民安定祥和幸福生活的暴力恐怖分子。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篇7

一、什么是阻抗?

阻抗是学生在师生交流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它可表现为学生对某种焦虑

情绪的回避,或对某种不愉快经历的否认。因此积极地认识阻抗的表现形式,并加以有效地克服,可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也能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的领悟。

阻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它可以表现为学生对老师指出的问题或要求的回避与制止,也可体现为学生对教师的敌对或依赖,还可以表现为学生对特定认知,情感方式等的阻抗。

二、现就学生常见的阻抗方式做一分析:

(一)、阻抗在讲话程度上学生主要以沉默的形式出现。

沉默往往表现为学生对于师生关系的某种强烈的抵触情绪。要缓解这种情绪不可强求。教师要注意将阻抗性的沉默和反省性的沉默区分开来,前者是敌对的表现,而后者是领悟的需要。

(二)、学生与老师交流过程中的几种沉默形式:

1、怀疑型由于学生不完全相信老师而不把某些信息说出来或尚在犹豫中。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安的神情,用疑虑,探索的眼光打量老师。

2、茫然型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知说什么好,什么是老师想知道的,什么是重要的内容,有时连学生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问题,所以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清,或者是想说的太多,而一时陷入沉默状态。这时学生的目光常常是游移不定的,会有询问的色彩。

3、情绪型学生可能是由于情绪所致。如气氛,羞愧,害怕等。

4、思考型当学生正在反思老师的话时,或正在体验某种情绪,感情,学生的沉默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

5、内向型由个性原因所致的沉默。内向不善言谈,沉默是他与人交往的经常方式。

6、反抗型学生不愿提及老师所谈之事,老师非要让他讲出来,所以用沉默的方式反抗。伴随沉默的是怀疑,无所谓,随心所欲,很不耐烦,甚至气愤,敌意等。

沉默行为的出现,将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无法进行,导致紧张,压抑,尴尬。只有第四种情况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主动,最重要的是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注意提高面谈的技巧。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包括: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不在这里赘述。面谈的技巧需要在这里说明。

教师在沉默出现时要保持镇静,因为自己的急躁不安会加强沉默时的紧张,有时甚至是对立的气氛,同时也会减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反过来给学生一种不慌不乱,沉着冷静的印象,则会给学生一种可信,充满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如果学生的沉默是由思考引起的,教师最好等待,同时以微笑,目光,点头表示自己的关注,理解和鼓励,不可打断学生的思路。若沉默时间过长,教师可关切询问,协助其思考。

如果发现学生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犹豫不决时,应给予鼓励和必要的保证。如:“你不必担心”“你放心,我会对你所说的事保密的,请你相信我”“你不必怕,有什么尽量讲出来,我们一起分析商量”。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与学生交流的开始或是所谈问题在学生看来很严重,内心很矛盾时。

当学生以沉默表示气氛对抗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寻找原因采取主动、和好、鼓励宣泄的方法。若是由教师自己的不当引起,应主动说明,采取建设性的交流方法。

因个性原因导致的沉默,教师应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加以引导。多用倾听技巧多做主动地反应,善于领会他们已说的和想说的内容,切不可急躁,不耐烦,否则学生可能会更退缩更沉默。

沉默现象有可能是师生之间的危机,也可能是一种契机。有时是激战前的寂静,黎明前的黑暗,有时是问题的爆发或无声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沉默现象应予以高度重视,把握时机仔细分析,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尤其不能使学生因愤怒而产生的沉默的阻抗因教师的权威而没有得到释放,缓解,梳理,转介于处理其它人际关系问题中,产生过激行为和不可预测的后果。

(三)、学生的阻抗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顺从。

顺从是指学生对教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表示绝对的赞同和服从,态度极为诚恳。但事后,在行为和态度上没有多大的改变。顺从具有隐蔽性的特点,教师不易觉察。

针对这样的学生建议教师为他做个人行为,态度记录。利用跟踪记录和定期反馈的方法,把他的行为,态度,认知系统化,具有可对比性。记录内容为教师每次与其谈话的内容,双方的看法,尤其注重学生个人的看法,必须要求学生把对自己的评价,自己下一步将要改进的方面,落实到纸上,签字。落实到纸上是为了监督其行为,对其具有约束力。这种方法似乎每一位老师都用过,我们曾经称其为“思想汇报”。其实,“思想汇报”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而且对于那些能说会道,善于揣测老师心理的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件小事,写多少次都是没有意义的。而行为与态度记录则将“思想汇报”具体化,在学生写反思之前先总结自己近一段时间的行为,态度,情绪,内心体验。这几项需要在教师细致,全面的指导下完成。指导是教师在学生无意识中规定了他所写内容的范围,并引导其向自身存在的认知问题的错误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后,把其详细记录反馈给学生看,在系统的综合量表中,学生才能承认其处理问题的不正确性和认知中的错误观念,有理有据才能使这样的学生用合理的信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形成健康的心理。让他们知道回避和敷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闪烁其词的眼神后必有言不由衷的话语,用学生现在的谎话推理,判断,分析他先前说过的话,使其内心有被揭露感,在自相矛盾中,去寻找到正确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一解决阻抗的策略需要教师有耐心,有信心,更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否则好的方法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三、教师应如何应对学生的阻抗。

(一)、解除戒备心理

对于学生的阻抗教师首先要解除戒备心理,不要认为这是学生有意给老师出难题,不合作的表现。教师一方面要了解阻抗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以便在阻抗真正出现时,能及时的发现并处理。另一方面不必过分关注学生的阻抗行为,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感到被羞辱,出现不冷静的言语和行为。

(二)、正确的进行判断和分析。

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有助于减少阻抗的产生。学生最开始谈的话题可能是浅表性的,教师要学会把握其隐藏的深层问题进行指导和教育。

(三)、教师要以诚恳的态度对待阻抗

一旦确认阻抗的存在,可以把信息反馈给学生,但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以诚恳与对方共同探讨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教师可阐明自己的观点争取得到学生对问题一致性的看法。帮助学生减少紧张,焦虑,担心的情绪,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

上一篇:八渡镇中心小学幼儿园自评报告下一篇:服务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