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的新观念

2024-10-23

数学教育的新观念(精选12篇)

数学教育的新观念 篇1

活跃和兴趣是小学数学教育真正取得实效的基础和前提。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条件下,学生思维中的创新火花才能被点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要尊重每个学生,充分相信每个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商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养成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而这一切的取得,都依赖于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确立开放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般可分为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实质性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发展性目标包括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教师在确立每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时,必须通过教学目标的开放使这两种目标更为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

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可以综合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涵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能力目标: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让学生搜索相关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思想品德目标:通过搜集并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从以上教学目标来看,开放性比较强,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认知因素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也注意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学生的表达、组织、操作、创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创新开放的教学内容,让数学变得有趣且有益

教学内容的开放,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使之成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为教学所用。只有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才能真正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统计知识的实际运用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方法:(1)记录自己家本月电表的用电量;(2)从下个月开始采取各种节电措施,如在不用热水时将热水器的电源拔掉;(3)计算出节电后月份与此前月份比较用电量减少的数据,再计算按此标准自己家全年可能节省的用电量;(4)设定全班同学每个家庭按此标准节约用电,全年可节省的用电量。

这样来学习和运用统计知识可能缺乏常规应用题的严谨与规范,但它富有情趣,能让学生兴趣浓厚地参与其中,综合性地锻炼了学生测量、统计、运算等实践能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的书本知识和杜撰的无聊题目。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节约意识,使其感受到了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其才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了他们如何在更大范围内运用数学服务社会的思考。

实施开放的教学过程,让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过程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要综合运用网络开展交互教学、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与结构。实施开放的教学过程,课堂组织形式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具有自主性。以“设计新纸箱”为例,为了让处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设计方案中来,让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自在地设计,教师可对学生说:“在你们桌上放着几袋小方块,你可以利用小方块帮着设计,如果你觉得不必用小方块的,当然也可以。”这样,就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能让学生自主探索。于是课堂上呈现出忙碌的景象:有的学生用小方块搭、拼;有的拿着笔在纸上画示意图;还有的学生将24分解成三个整数相乘的形式在设计……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具有探究性。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知识的规律,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可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具有合作性。由于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由于学习内容的开放,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考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基础上进行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学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能让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设计开放的课堂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创新。

小学一、二年级实验教材的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不仅重视数学知识的结构,更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开发例题,巧妙设计开放性的习题,才能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不断同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实践中,开放性的习题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条件开放性练习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10以内加法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10=()+(),9=()+(),8=()+()。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掌握了10、9、8的组成和10、9、8的加法算式,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问题开放性练习题。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对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使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允许以不同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在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开放性问题:果园里有桃树20棵,李树30棵,杏树25棵,请同学们从以上内容中选出几条信息,编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兴趣浓厚,会编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如一名学生这样编:桃树与李树的和是杏树棵数的几倍?

思路开放性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解法不唯一的习题,让学生从不同思路入手,去探索多种解法。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08页第一题,教材提示按公鸡数和母鸡数相加,即8+4=12,做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可得出按白色鸡数目和彩色鸡数目相加,即9+3=12。这样的练习不但体现了思路的开放性,同时也是分类思想的渗透,并且贯穿了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的价值观。

结论开放性练习题。有的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将已知结构进行组合与重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萌芽时期,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定势,所以他们看问题和分析问题角度不同,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此类习题,是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有利时期。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知识的基础上,设计这样的练习题:请3个男同学和3个女同学到讲台前来,下面各小组同学讨论解决怎样对他们进行分类。通过本题练习,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不同的答案。

组织开放的实践活动,在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是开放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数学小报、数学乐园、数学日记等。

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如学习统计图表后,可让学生收集某段时间交通车上的客流量,制成“客流量统计表”,或收集乡镇企业近年来产值和利润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制成的统计图表,提出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在每月一次的自办小报展评活动中,学生广泛地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自办小报中去。学生在摘抄、编排、设计中,将艺术美、数学美有机融为一体,真正体会到创造美与欣赏美的快乐。

数学乐园是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发现、搜集的数学问题进行整理,做出答案,并把整理运算的过程记录下来的一种数学游艺活动。活动中,学生愉快地从报刊、电视及生活见闻中发现数学名人、数学谜语、数学趣解,巧妙地加进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有的还配以插图、注解和说明,形式活泼有趣,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理想园地。

通过写数学日记,学生可以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觉,增加学习自信心。■

数学教育的新观念 篇2

高中数学新大纲、新教材培训材料之一

一、与修订大纲的有关背景

1、我国基础教育经历几个阶段的简要回顾

2、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沿革

5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大致经历了6个不同发展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制定实施了不尽相同的课程发展政策,对课程的理论建设与实践产生了不同作用。⑪1949年-1956年:改造旧教育、学习苏联经验时期

这段时期的课程政策经历了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课程到建设新课程的过程,确定了统一性的课程政策。

①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经验,发展新课程。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借助苏联的经验来建设中国的教育。此后,各地先后开展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活动,在普通中小学普遍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1951年1月,教育部组织力量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参考苏联的教科书,改编了数学、物理、化学等教材。1954-1956年,正处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的第一个时期,学习苏联达到了高潮。1956年2月,教育部作出决定,要把苏联的经验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根据苏联的教育经验,教育部改革制定了新的学制。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学制作出了新的规定。小学部分,缩短了修业年限,改“四·二”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为7岁;中学部分,也明确了要求。此外,所颁发的中小学几个规程,就是借鉴苏联经验制定的。经过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为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0-1952年,国家改造制定了第一套教学大纲。1951年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就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当时比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改编而成的。

②课程教材由国家制定,全国推行基本统一的课程教材。

这个时期,新中国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制定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其主要标志是:

(A)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1950年8月颁发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并通过了《中学暂行规程》(195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以及中学政治等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草案。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小学暂行规程》(1952年颁布),并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教学计划》。

(B)确定了全国统一供应中小学教材的方针。1950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全国出版会议,会上确定了这一方针。

(C)决定成立了国家统一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专门机构。1950年12月,由出版总署和中央教育部共同组建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承担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任务。经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的《1951年出版工作计划大纲》规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于年内建立全国中小学课本统一供应的基础。”

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教育部于1950-1952年和1956年分别颁发了第一、第二套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和1956年出版了第一、第二套教材。

③课程政策的政治性很强。

用心

爱心

专心

④学习苏联经验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离实际和绝对化现象。

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教育部门在实行改革的时候也发生若干偏差,主要是否定了旧教育的某些合理的部分,对解放区革命教育的经验没有作出系统的总结,加以继承,并且在学习苏联经验的时候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不够。” ⑫1957年-1965年:全面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1957年-1966年,是中国开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在教育上,也开始了自我探索时期。这十年的课程探索,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可划分为特点不同的小阶段。

①调整放权,允许自编教材(1957-1958)

② 再调整,再统一(1958-1960)。③ 继续调整,成效显著(1961-1963)。

1960年下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张磐石领导下,赶编十年制中小学教材 1963年3月,中央正式颁布《全日制小学工作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小学四十条》);教育部在这一年颁布了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第三套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相应的第四套教材。这套教学大纲和教材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受到个方面好评,并成为以后30多年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⑬1966年-1976年: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时期

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草到严重破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小学教学片面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大幅度削减基础知识,教育质量严重降低。

其一,以前的国家统编通用教材被视为“封资修大杂烩”加以批判;国家不设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使用统一的教材,组织了“革命委员会”的省、市,自定课程,自编教材;课程教材建设因“大革命”而一片混乱。其二,教育教学内容方面,过分强调政治性、“革命性”,几乎所有的教材都“穿帽戴靴”,充斥着同学科知识根本无关的内容;片面地强调联系实际,如上海、辽宁等地取消了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改成了“工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生产知识”等;物理教材简化为“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生物教材简化为“三大作物”(稻、麦、棉)等。教材的编写成了任意行为。

自1972年开始,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虽然又做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教育部的领导权被夺等原因,根本无法进行课程规划和教材编写。

⑭1977年-1985年: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和初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1977-1985年,中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进入了第三个改革发展时期。这8年,根据课程教材工作任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个小阶段。

①第一阶段(1977-1980):恢复重建,再度统一,继续实行课程教材国定制。

教育部根据小平的指示,制定了中小学课程教材工作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成立“教材编审领导小组”,教育部副部长浦通修为组长,领导教材编写工作;

--重建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编写中小学各科教材;

--确定中小学十年制为基本学制,制定颁布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全日制中小学教材;

用心

爱心

专心

--确定1978年秋,开始使用新教材,即第五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

教育部于1978年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是第四套教学大纲),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完毕。

②第二阶段(1981-1985):调整修订课程大纲,酝酿课程多样化和教材审定制。

⑮1986年-1999年:实施义务教育和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时期

1986年4月,经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提出:“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根据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统一基本要求,统一审定,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需要。用四五年时间,编写四种不同类型的教材:教材内容要求达到大纲规定,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适合一般水平学校的六·三制和五·四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此两类教材,北师大编写五·四制教材;教材内容要求程度,适当高于大纲,主要面向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和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由广东省教育厅和华南师大编写;教材内容基本达到大纲规定,面向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地区和学校,由四川教委和西南师大编写;八所高师出版社协作委员会编写一套。

1986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正式成立,聘任了20名审定委员和200多名审查委员,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变为审定制。这是我国教材建设史上的重大变革。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审查委员会成立后,1986年11月,首次审查通过了中小学18个学科的教学大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和新的高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全面实施前的过渡性大纲;1992年审查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各学科教学大纲(试行),1993年在全国实施;1996年审议通过了新的同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相衔接的高中各学科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7年开始在山西、江西和天津试验。

2、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沿革

3、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 ⑪新课改的背景

背景一:社会背景(从外部看)经济社会发展,使课改势在必行。新理念(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对学科的影响; 七大科学领域:

①数学系统科学(工程科学、信息技术)

②物质科学(极端条件下物性;创造新材料、新能源)③生命科学(农业、健康、医疗)④信息科学(电信部门)

⑤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

⑥宇宙科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认识宇宙的起源、演化 ⑦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合理资源开发)

背景二:教学相关(从内部看)国家意识:课程必改 旧教材:“繁、难、窄、旧”

A:从教学内容看:高考改革与课改紧结合 B:为学生减负:第一个切入口应是课程改革

用心

爱心

专心

C: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⑫新课改的意义

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口

②将决定我国国民21世纪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的未来

4、《新大纲》制定过程的简要回顾

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从200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全国使用《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各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需要将教材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且工作量较大的省、自治区可延迟到2003年。届时,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将停止使用。

1996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制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和12个学科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并于1997年秋季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市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7年开始,山西、江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国家教委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包括新课程计划、各科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这项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的,又是第一次把普通高中作为不同于义务教育的学段进行试验的。这项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普遍好评。这项改革构建了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体制。人民教育出版社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出版的普通高中各科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人教社不仅为这套新教材的研究编写出版,而且为这套新教材的试教培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试验中有充分的数据可以作为科学结论的依据。正因为试验的方向是正确的,试验的过程是科学的,试验的成效是显著的,课程计划、大纲、教材经教育部组织修订,从2000年秋起扩大到10省市进一步试验推广。高中语文新教材将在全国推广。

1999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的精神,针对试验中反映出的问题,对“新课程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2000年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语文等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原两省一市的基础上,江苏、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安徽、青海等地也于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这套课程方案,同时,全国统一使用了普通高中语文、思想政治两个学科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版;2001年全国统一使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决定从200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全国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各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二、大纲修订的基本依据

1、建国以来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 ⑪双基扎实

优势: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解题技巧较好;勤奋和刻苦的精神。⑫教材和教学反映出:“繁、难、窄、旧”

从国内数学课程的现状看,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数学课程从内容到形式,较实施

用心

爱心

专心

义务教育前,要求有所降低,知识面有所扩大,而原有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存在比较多的缺陷,不但难以与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教材相衔接,更难应对新世纪对高中数学教育的挑战,概括起来讲,原有的数学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内容陈旧。与国外相比,我国高中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陈旧的。如在传统教材中,除集合思想有所渗透外,其他内容基本上只包括17世纪以前的代数、几何内容,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的概率统计、向量、微积分初步等很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均无所涉及。有些价值不大的内容又贪多求全,如幂函数,在很多国家的中学,甚至在我国的大学的高等数学中也只是形式化的给出定义,而在我国的教材中不仅分情况进行讨论,而且对它的性质及其证明追求全面与“严谨”,这是不适当的。

2.知识层面狭窄。由于传统《大纲》的局限性,再加上1983年以来数次删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造成原有的高中教学内容偏少,知识层面狭窄,与解放后的几个主要《大纲》相比,其规定的内容是最少的,以致于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三年课程两年学完,用一年时间去复习,在知识层面上搞“深挖洞”,造成了一种“学了的不一定有用,有用的又没学”的畸形数学教育局面,这对实施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3.课程结构单一。根据教育部1990年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在高中实行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但是由于高考制度没有相应地进行改革,评价学校的观念没有转变,选修课实际上变成了以“应考”为目标的必修课的延伸,选修课形同虚设。

4.应用意识不强。由于传统的教材中偏重“掐头去尾烧中段”,没有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致于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脆弱,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及创新能力是不利的。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设想

⑪课程计划改革的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②突出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③突出地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哪里? 问题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得到什么? 问题三: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是什么?

问题四:终身可持续发展靠什么?

答三: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培养,得以养成尽可能健全的人格,这就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四:与各方面(健全的人格;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都有关系 具体目标是:

①改革数学结构(学科与学科缺乏联系)②改变旧书现有结构:“繁、难、窄、旧”

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已探索的学习

④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建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进步。

⑤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⑫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 关于知识技能的目标;人格、个性心理品质的目标

发展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目标要靠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能力和情感态度个性品质目标的实现。

② 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三要素:要有现实意义(与现实联系);要有趣;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③ 学习方式的改变

倡导自主的学习,合作交流(学生与老师)实践创新 ④ 教学方式的改变(对象:老师)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 师: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生:学习成为付予个性的过程

⑤ 教育的民主化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课堂教学的民主性 ⑥ 教育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的公平性,教学过程中的公平性(关注学生的参与)

三、课堂教学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

⑪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本质因素

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的实施;情感体现;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形成:

横坐标:构成性要素:主体作用;情感体现;教师行为;教材处理

纵向坐标: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组织;教法的应用;教学效果及评价 ⑫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什么是课堂教学?

在教师组织引导下,指向多元目标的学生主动地、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

四个要素:

①课堂教学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主体性 ②教师的作用定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③教学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追求目标)④情感

⒈为什么课堂教学是学生的活动?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人学习的三种水平:懂、会、悟 懂得教书-----会教书------悟

用心

爱心

专心

仅仅要懂---不需要学生的主体性;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想得太少,老师讲得太多)我们是把悟降格为会,把思维降格为技能。

我们应这样想:学生怎么学?学什么?学好了没有?不想我怎么教?教什么?教好了没有?教完了没有?

⒉教师的作用定位(组织引导作用)

集中反映在是否能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好教案的几个要素:

① 知识教学上注意知识的结构(知识的内在联系)

易记的知识是有序的,分类的。

② 设计一个好的过程(起点:学生已有知识 终点: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用一串问题来设计(利用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许多老师的课堂提问起什么作用呢?“说老师想说又不说的话”。

好问题:学生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

例: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

问:先学什么方法?为什么先学加法?(渗透从易到难的思想方法)

问:(+2)+(-4)等于多少?足球实例(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掌握新知识)

问:观察这些式子,谁能告诉我有理数学怎么加?(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归纳一般规律)

问: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与小学学的一样吗?

③ 要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学这堂课可能发生的困难,以及引起的原因。如何找原因?问问学生,搞调查。

④ 备情感(问题要有更多的引导性,思考性)

⒊目标的多元化的问题

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人格的问题:后进生不仅仅缺的是知识,更重要缺乏责任心,对一切事缺乏责任心,做能做的事,对所作的事要负责。

⒋情感的问题

①学生是不是有学习的积极性;愿意去学

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成功的体验

“我要把我对学生的爱转化为学生对我的爱;我要把学生对我的爱转化为学生对我所教的学科的爱”

四、关于新大纲内容介绍和学习体会

1、前言

⑪数学研究的对象

⑫数学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重要基础学科。数学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力量。

⑬高中数学课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数学课是高中阶段一门主要课程。高中数学课的重要性:基础、工具、育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2、教学目的

⑪制定依据 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制定的培养目标。⑫教学目的是教学大纲的核心

⑬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 三层含义和九个要点。第一层 学习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第二层 培养五种: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互关系。

第三层 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要求、个性品质的具体阐述。

3、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⑪教学内容的确定的原则 有用、基本、能接受。即精减、淡化、增加、渗透。⑫体系安排的四个注意 系统编排,横向配合,符合认知,纵向衔接。⑬高中数字设综合数学课

⑭必修课与选修课 意义。总量。⑮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当然教学时也可以由师生自拟课题。要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以上必修);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以上选修)。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怎样开好研究性学习课?

Ⅰ、首先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

①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得到发展,而且是使学生得到的是可持续发展(发展性)②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性(主体性)

Ⅱ、教师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生活现象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观察生活,从而从中找到可以供学生研究的问题,成为研究专题,在研究专题中要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

例:复印店的广告:“本店可以复印A页的复印纸”A页复印纸是多大的纸? 例:产品有效率60%、70%数据如何得来?

例:“我的写作风格与矛盾先生的写作风格一致”

常用词、常用标点-----曲线图-----分析曲线图-----结论

例:调查南市多少人横闯马路,翻隔离带,为什么翻隔离带,横穿马路? 例:城市的光污染

作用:不在于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参与活动,增加体验 Ⅲ、应勇于实践(只有作了才能有进步)

用心

爱心

专心

研究性课程如何备课,如何写教案?

①课题名称(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②主题(是子课题)③科目(高中数学)④年级(高一年段)⑤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⑥时间(2001/8/24)⑦地点(学校)⑧材料⑨教学步骤⑩参考资料⑾教学评价⑿课题的变例(可用在买房子上、买车上)

教法:5分钟(设问,提问)--------分材料--------学生分组(随机的,匀称的)(由他们自选组长)

4、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⑪关于教学目标的四个能级: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⑫必修课 高

一、高二开设。《课程计划》规定课时280课时,其中,《新大纲》安排课时242课时,研究性课题安排课时12课时,机动课时26课时。

必修课内容12部分,其中第9部分分9(A)、(B)供选择。12部分内容是:集合、简易逻辑;函数;不等式;平面向量;三角函数;数列;直线和圆的方程;圆锥曲线方程;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研究性课题。

⑬选修课 高三开设 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分选修Ⅰ和选修Ⅱ两种水平。

选修Ⅰ《课程计划》安排课时2×38=76课时,其中,《新大纲》排课时32课时,研究性学习安排课时3课时,机动课时17课时,复习考试时间2×12=24课时。选修Ⅰ供文科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有2个部分;统计;极限与导数。

选修Ⅱ《课程计划》安排课时4×38=152课时,其中,《新大纲》排课时82课时,研究性学习安排课时6课时,机动课时16课时,复习考试时间4×12=48课时。选修Ⅱ供理科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有5个部分;概率与统计;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复数。

5、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⑪总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变化:

有计量单位用字母表示的一律用字母如kg、T时间,t时间,τ吨 2000元/人 字母用正体不用斜体 例如:л 国家规定:0是自然数 不提查表(除正态分布表外)tg---tan;ctg---cot;

⑫应该注意的七个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正确组织练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6、教学测试和评估

⑪教学测试和评估的依据和原则 ⑫教学测试和评估的目的 ⑬教学测试和评估的重点 ⑭教学测试和评估的方式

⑮教学测试和评估的结果的报告形式

四、《新大纲》的特点

1、精选内容

2、更新部分知识、讲法和教学手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3、增加灵活性

4、重视数学应用

数学教育的新观念 篇3

一、导入方式的转变

根据研究,一节课的前5分钟,学生注意力较分散;第6~15分钟,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而上课前的5分钟则是导入环节,恰当的导入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以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作出相应的贡献。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转变导入方式,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前提工作。

1.疑问导入

疑问导入是指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例如,在教学“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①思考,如果平面外有一条直线与该平面平行,请问,平面内有多少条直线与该直线平行?②平面外的两条平行线中,如果有一条和平面平行,那么另一条也和这个平面平行?③已知m,n为异面直线,m∥平面α,n∥平面β,α∩β=L,思考L与平面m、n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以上问题,接着将学生引导本节课的学习当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集中精力走进本节课的学习的当中,而且对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数学史导入

数学史的导入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相关知识。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数学教材,要让学生在数学史的带动下顺利地走进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导入时,我给学生讲述了有关“高斯”求解1+2+3+…+100的故事,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给学生自主求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提供了方法,而且对活跃课堂气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导入环节,要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1.先学后教方法的应用

先学后教模式的最大亮点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起点,学生真正被推上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将先学后教模式实施到课堂当中,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以教学“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例对如何实施先学后教模式進行概述,以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先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熟练掌握y=sinx,y=cosx;y=tanx的图象与性质;能熟练进行图象的平移伸缩等,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特殊点描绘法做出相关图形,之后通过平移来了解图象的伸缩,进而确保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将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

后教:我首先整理学生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高效的数学课堂顺利实现。

当堂练环节:①函数y=sin(x+3π/2)的对称轴____

②方程2cos(x-π/4)=1在区间(0,π)内的解是____

③函数y=cos(x+π/3,x∈R,该函数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

……

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有效地实施先学后教模式以确保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小组学习方法的应用

所谓的小组学习是指让学生在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也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该方法是课改下普遍提倡和应用的一种方式,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交流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对数函数”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模式,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进行对比学习,比如:比较两者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图象、性质等进行对比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模式的价值,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总之,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做好各方面的转变工作,要借助恰当的方式和方法确保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进而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浅议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培养 篇4

关键词:数学教育,观念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看法, 对学生在教学中地位的认识或理解。它是构成数学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 它关系教学对象主体位置的确定, 因此它是数学教育首先要处理好的问题。

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正在发展中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 这是别人不能代替和改变的。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 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因此, 他们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教师应该承认学生个体的独特性, 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 建立接纳、民主、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

学生既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 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 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 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既然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够成熟, 那么, 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支持、教育和关怀;学生既然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那么, 教师就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数学的, 应该积极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人。潜能是相对于显能而言的, 它是指有待于开发、挖掘的处于潜伏状态的能力, 它是人的体能与智能的总和。宋代教育家张载提倡的“教须尽人之材”, 就是要求教师要注意开发利用学生的潜能;课程改革也指出, 不能把落脚点放在缺陷补偿上, 而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上, 放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上, 放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上。

2. 学生是整体的人

学生是整体性的人, 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面对具有整体性的学生,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知识技能,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方法、能力、情感态度, 实现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面对具有整体性的学生, 教师在施教的手段、方法上也应注意完整性。如教学要注意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协调、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统一。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学, 乃是一种高超精湛的“立体塑像艺术”。

3.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强调,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新课程也认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从根本上讲是他们自己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 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创造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 给学生的发展创造一定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 尊重学生对教学语言与学习方法的选择, 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

4.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要承认、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是教学的资源

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 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 有的人善于语言表达, 有的人长于计算, 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 它们并没有优劣之分, 只是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面对学生的差异, 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多种风格的认知方式, 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不同理解, 注意倾听他们的想法, 思考这些想法的由来, 并引导学生丰富和纠正自己的解释, 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质疑, 了解彼此的想法, 达到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差异又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二、小学数学教育的学习观

1.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并不是一无所知, 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他们已经拥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 这些知识和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教师所授予的知识, 而是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建构, 在新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 使新的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获得特定意义, 从而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过程

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也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 而是新旧经验和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是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过程。这里主要涉及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具体地讲, 学习不仅需要学生从头脑中提取与新知识一致的已有经验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固着点, 而且也要关注到与当前知识不一致的已有经验, 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 并设法通过调整来解决这些冲突, 有时需要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 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3. 数学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

学习数学的过程, 自始至终都是数学的思维活动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离开了思维活动, 也就无所谓数学学习。从这个意义来说, 死记硬背公式和概念, 以及没有思维要求的反复操练等行为, 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数学学习。

4.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由于学生听力残疾程度不同, 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 导致他们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 在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 使得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 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 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 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三、小学数学教育的现代技术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要求老师要“树立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理念,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 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要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促进学生思考, 建构数学知识的意义,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要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数学信息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促进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优化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例如, 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一体化电子教材不是一般教材可与之相提并论的;要利用网络的特性进行合作学习, 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要将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和网络的特性相结合,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利用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美国家庭教育的四个新观念 篇5

1、感觉胜于思考

让孩子聒噪辨认文字、数字、颜色、形状,会迫使孩子使用较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发展学习能力;旧的育儿理念更多的是在进行一种习惯性训练,这种方式不但无助于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新一代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将焦点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所以,现在的问题变成,不是“要选择哪些玩具或书籍让我的孩子变得聪明一点?”而是“我该如何和孩子互动,以激发他对所处世界的热情与好奇?”

思考:

当你在阅读各类育儿专家的育儿指南时,心中记住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发展”。这就好象要训练一个优秀的棒球队,而教练就是“感情”。因为感情能力会告诉孩子他想做什么——移动他的手臂、发出声音、微笑或皱眉,看看整个心智团队如何一起运作。

2、婴儿不只是会哭闹

心理学家史登博士对传统的幼儿发展理论提出挑战,他认为婴儿一出生就是社交动物。在他的研究实验中,新生儿持续展现出主动寻找刺激的行为,而且有所偏好;从一出生开始,婴儿似乎就会对所处的世界有一些假想。他们的偏好显示出他们的感情取向。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感觉反应的协助,例如:摇摇他、拍拍他、安抚他或是对他说话、唱歌。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不可能形成感情互动,感情互动可以刺激婴儿脑部神经的连结,协助他接收外来的资讯。

思考:

从宝宝一出生开始,你就要将他当作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然后你可以有技巧地带领他认识这个世界,启发他的想象力,减少他的挫折。这也是学习如何协助你的孩子规范他感情的时候。例如,你以一些安抚的声音或抚拍,帮助过度亢奋的婴儿安静下来。

3、爱的环路从两个月大开始建立

大约在婴儿8周大的时候,一件奇迹似的事情发生了。小宝宝的视力开始进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并且直接和你做眼神的接触。

我们现在知道,宝宝的参与对于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受到孩子回报以爱的眼神,如此完成了一个爱的循环,有如一个爱的环路。

在这个母亲与婴儿爱的感情系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母亲与和孩子所发展出来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

当你注意到孩子正在寻求外来的刺激,于是你回应你的宝宝,发出好玩的声音,逗他开心。专家认为这种进入孩子内心世界,并且做出回应的能力,是母亲的天性本能。

思考:

当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发生时,你和孩子都会体验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则会体验到负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动所产生的大多是负面的感觉,你就应该检讨一下你的互动模式。

4、帮孩子化解羞耻感

一位母亲,有一天看到自己的女儿正拿着紫色的.彩笔在墙上乱涂,“不可以!”她忍不住对女儿大吼。女儿看着母亲,一脸惊恐,刹那间她了解她做错了事。她低下头去,一副快哭出来的样子。母亲唠叨了一会儿,告诉女儿色笔只能画在纸上,然后她抱着女儿想到她们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刷墙壁!”她女儿再度亮起双眼,开心地跑去爬去拿海绵。

这样的互动,帮助孩子成功克服了羞耻感。

最新的育儿理论则认为,避免孩子产生羞耻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羞耻感也未必是绝对不好的。

脑神经生物学的一些研究指出,一些令人羞愧的处境,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事实上可以刺激右脑的发育,这部分主要掌管创意、情绪与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觉不要太久,而且能够跟随着一些复原与补救的经验。

新一代的专家认为,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并不是羞耻感,而是父母无法帮助孩子从羞愧中复原过来。

思考:

羞耻感大约在14个月大时出现,当母亲“不可以”的指令,跟随着孩子低垂的头与难过的表情开始产生。

孩子从兴奋忽然间掉落很泄气的情境,再回到兴奋的情绪。在这一个快速的过程中,脑部许多部分开始活动,并且产生许多连结,使得这整个脑部系统获得更紧密的锻炼。其结果可以促进认知部位与感情部位的发展,并且促进这两个系统的连结,让孩子在感情与自律能力能有均衡的发展。

数学教育的新观念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也就是说,教师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所以,我们要认真分析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有何不同,要明确哪些方面需要转变,怎样转变,这样才能真正为做好改革工作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做好转变工作进行概述,以期能够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一、完善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作为高考中的重要学科,对高考的成败起着关键性

作用。因此,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目的很简单,也非常明確,就是取得好的成绩,应对高考,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也仅仅局限在了基本知识的掌握上,导致学生每堂课、每天都像一个知识接收器一样处在学—练当中,缺少消化的时间,自然也是不利于学生健全发展的。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我们就要不断完善教学目标,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

知识,同时,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力水平和素质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在课改下,单一的教学目标逐渐完善成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的设计可以说是课堂的缩影,而且,这三个目标也对学会、会学、乐学方面进行了诠释,同时,也对学生全面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

二、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是影响高效课堂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以往我们数学课堂呈现的都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数学价值的有效展示。所以,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应该是有助于学生全

面发展的。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小老师”式的教学方式。具体的就是说,让学生模仿教师授课,并自主进行教学设计。当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必要的帮助,以确保学生通过反复修改制作出一份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进而,教师可以选择其中设计比较好的来进行课上“实地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对于其他学生的设计教师也要进行评价和肯定,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教学《导数的计算》时,我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导入的相关概念等基础知识,接着,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几道试题,如:①y=x3(y′=

3x2);②y=6x2(y′=12x);③y=x3+6x2+11x+6(y′=3x2+12x+11);④y=x2-ex(y′=2x-ex)……上面几道试题括号内为其对应的导数,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并发现其中的一些特点,进而,总结出导入计算中的一些公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也打破了传统课堂沉闷的气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知识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应该是立足于数学教材,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出发的,以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多样化的评价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

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使得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厌烦”甚至“畏惧”。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情感态度等等。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要切实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多方面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评价,进而,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重拾学习的信心,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渲染气氛。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做好转变工作,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基本的数学理念,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观念下高中数学教法探索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思维训练

长期以来, 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做是教学这个舞台的主角。从这样的层面上思考问题,似乎也没什么错,这难道不是教师力求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体现吗?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 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要具有以下理念: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及就业。

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中学数学教学,虽然涉及的是数学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数学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促进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意识的生成,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数学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1.数学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数学的建构和认识 ,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数学思维能力视为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 从而把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 数学教学活 动的意义 和价值在 于学生的 数学学习 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数学知识进行机械记忆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数学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 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数学, 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数学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数学解释。

3.数学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 , 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数学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数学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数学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 ,不应只注重形式上的新颖 ,而应注重于学生学习数学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5.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使学生经过数学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数学的视野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数学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每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但是,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

1.在目前直接制约数学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 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

2.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 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 因此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 ,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 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4.学生尊重的老师首先是尊重学生的 ,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学生是喜欢老师和他们一起进行创新的。

数学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数学进程的认识和解释, 数学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数学如何生成,他们对数学怎样认识,就是数学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进行。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 ,有人说过: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数学的证据。然而,以往的数学教学往往是固定模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数学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数学本身和数学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数学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数学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数学,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

数学教育的新观念 篇8

“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培养儿童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儿童生活在现实空间,帮助他们了解、探索、把握空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空间观念更是创新能力所需的基本要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

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运动变换在人脑中的映像,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表象具体分析。有了空间观念,就能根据需要重现物体或图形的形象和特征,并能将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和重新组合,进而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包括几个角度:第一,转化。即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的转化。第二,描述。认识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并能迅速再现这些物体的位置关系的表象,从而描述图形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第三,想象。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实际上,转化和描述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指根据已有认知,创造出新事物和形象的能力。空间观念的内涵不仅涉及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等内容,而且还和分析、综合、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有机联系在一起。从根本上说,空间观念是理解和把握现实生活空间的一种能力。

在认识了“空间观念”内涵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来了解儿童的空间思维水平特征和心理特点。

二、儿童空间观念发展思维水平的分析

我们知道,儿童的思维水平与成人或更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儿童空间观念发展的思维水平有其特殊性。如何更好地培养儿童的空间观念呢?

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而儿童的几何空间思维水平的发展有其明显的阶段性,这个水平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儿童逐渐成熟的心理,更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组织。所以,了解儿童几何空间思维水平的发展和心理特点对教师组织几何教学非常有价值。

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具体(实物直观,例如具有相应几何形体的实物)—半具体(模像直观,例如已被构造出来的实物模型)—半抽象(图像抽象,例如用图呈示的标准图形)—抽象(概念抽象,例如在大脑中建立对象的本质属性)。儿童形成空间观念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心理特点。

(一)对直观的依赖性较强

首先表现在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往往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图形要形成理解还比较困难。其次表现在学习中,尤其是在最初的几何学习中,常常将图形的直观原形与图形形状的名称联系起来观察,忽视图形的所有组成部分的特征。

(二)用经验来思考或描述性质和概念

低年级的儿童对自己观察到的图形的直观特征,往往是利用日常经验的语言来描述的,例如对于“三角形”的描述,会更多地借用日常经验中的“三角”,因此,常常会说“是尖尖的那样”,或对“圆柱体”描述为“能滚来滚去的”,并会用这种描述作为图形的识别图式。到了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可能开始学习用更为精确的语言来描述一些图形的性质,但是,他们对几何知识的贮存还往往会伴有一定的日常经验。

(三)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儿童无论是通过操作还是通过观察,对图形的感知往往偏重于对象的直观性较强的属性特征,而忽视那些不太明显的属性特征。例如学生对“角”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往往会集中在组成角的两条边的长短上,而忽视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也是因为边的长短视觉刺激明显要大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3]

(四)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儿童在最初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中,其参考系主要依赖现实空间,他们在观察中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象的那些特征明显或差异较大的属性上,因此,对一些诸如“水平放置”的图形通常称之为“标准图形”的识别往往比较容易,而对于一些“斜置”的“变式图形”的识别就会感到比较困难。

(五)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渐进的,小学生从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是相当困难的,而且这种过渡的时间比较长。儿童从观察具体实物,初步获得立体图形的性质表象后,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往往需要去面对用平面方式构造的三维图形,这需要一定的平面透视能力。这对最初开始学习三维空间几何的儿童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它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形成。

以上所论述的是儿童空间观念发展的思维水平及心理特点,了解和把握儿童几何思维水平和空间观念形成的心理特点,我们就能更清楚地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教学设计。同时,儿童的几何学习与成人或更高年级的学生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就构成了小学几何学习的特殊性,儿童的这种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就是活动性。由于小学几何是直观几何或实验几何,又因为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决定了小学生的几何学习是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操作、体验、探究等方式发展空间观念。

三、基于儿童的空间观念培养的策略

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在图形与几何学习的全过程,无论是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和图形与位置都承载着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任务。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知识结构图予以呈现。

由上图可知,儿童主要通过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位置以及图形的运动等来逐步构建空间观念。基于对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研究,围绕儿童学习的基础、需求和认知规律提出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一)典型素材,引导观察,建立空间观念

课标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因为儿童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形象思维与生活经验给予支持,对感知图形变换这样抽象的概念来说尤其重要。小学阶段关于图形的变换教学定位在积累感性体验,形成初步认识。因此结合实例展开教学是一条相当重要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由于学生在二年级初步感受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时,教材中提供的生活中旋转现象的素材旋转角度比较特殊,几乎都是旋转了一周。所以,在五年级再次学习“图形的旋转”时,在对学生进行前测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都认为只有旋转一周才是旋转。而五年级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材提供的素材多是旋转90度的,很有局限性,不利于学生正确地建立旋转概念。为此,教师在引入环节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时,除了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之外,还可以增加道闸、钟摆、秋千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但旋转角度并没有达到360度的素材。这样自然地使学生认识到旋转方向、旋转角度都是可以任意设定的,从而引出“图形旋转”的概念,拓展了学生对旋转的认识。

(二)直观教具,加强操作,形成空间观念

提供丰富的教具学具,帮助学生从直接观察几何体形象,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到最终能够根据直观几何体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得到的形状图。梯度教学,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先提供给学生4块小立方体自主搭建立体图形。

(1)提出拼搭要求。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从简单立体图形开始研究,搭的时候注意面与面重合不要错位,如:让立体图形正对自己。

(2)学生用4块小正方体自主搭建立体图形。

(3)初步感受图形语言的价值。

(1)怎样让别人知道你们组设计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样子?

(2)用画图来介绍物体的形状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今天,我们就用画平面图的办法把立体图形记录下来!

(4)明确观察方法。

观察一个立体图形,一般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怎样从这三个方向进行观察呢?

实践表明,成功的几何学习应强调儿童在主动构造知识中的作用,并不是一味地识记那些形状、名称和规则,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努力感知概念、性质的形成过程,从自己的活动系统模式中构建空间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注意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活动中,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然后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图形的特征,把知识内容与空间形式统一起来,形成空间观念。

(三)运用变式,突出比较,发展空间观念

如果说“标准图形”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抽象出观察对象的性质特征的话,那么,对“变式图形”的观察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运用于概括同类对象中去。在进行认识图形的教学时,在第一学段,一般可以先向学生呈现观察对象的“标准图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操作来获得对观察对象性质特征的认识,然后再向学生呈现性质同构的多种“变式图形”,使学生在概括过程中获得对观察对象的进一步理解。在第二学段,一般可以先向学生呈现具有形体性质特征的“变式图形”,让学生对这些性质同构的观察对象进行比较,从而概括出它们的基本性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用“标准图形”来建构观察对象的图形模型。

下面是“梯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仔细观察这些梯形,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

预设:

梯形的上下两条边互相平行,左右两条边不平行;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大家都说到,梯形有一组对边不平行,怎样知道的呢?

预设:借助三角形的边,我们能够看出梯形中一组对边是相交的,并不平行。

课件演示:

师:怎么能肯定另一组对边平行呢?

预设: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而梯形的一组对边在平行四边形上,所以梯形的一组对边肯定是平行的。

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组梯形的特点。还是这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如果让图形继续动起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重叠的部分还是梯形吗?

课件演示:

师:不是标准摆放了,同学们怎么也能判断出重叠部分是梯形呢?

预设:梯形是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随意交叉摆放得到的。所以梯形中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另一组对边是不平行的。

师:谁能来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引入新图形时,配以标准图形,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缩短认知差距。然而,出于掌握形体概念,实现概念守恒的目的,教学中又必须注意适当使用变式图形。这既是教学的需要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需要,也是反映学生形体概念理解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

(四)多元活动,重视应用,深化空间观念

成功的几何学习常常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强调儿童在主动构造知识中的作用,他们并不是一味地识记那些形状、名称或规则,而是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努力感知概念、性质和过程,从自己的活动系统模式中构建空间观念。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相结合。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先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图形的面积,再把这些图形的纸片,通过剪拼、割补等方法变换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面积,从而发现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

再如在教学折叠和展开时,进行折叠和展开的操作过程,必须要通过儿童的想象,使学生认识到这个立体图形的结构和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那么,怎么让他们来认识这个对应关系呢?这里有一个例子:下面有三个正方体,哪一个展开以后可以得到下面的展开图?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想象一下,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然后再通过学生的操作,去验证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活动往往能将空间推理的过程用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相互转化中,无论是“分解”———立体图形表面展开、立体图形平面截面、辨认立体图形三视图,还是“组合”———二维图形绕某轴旋转生成三维图形、二维图形沿某些线段折叠产生三维图形,都需要通过实际尝试和动手操作,在头脑中进行加工、组合,其中必将基于直观的表象,伴随着对一维、二维、三维空间方向、形状、大小等空间概念的理解、内化与不断想象。通过二、三维之间的转化,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在活动与思考中,可以初步提高空间想象力。

还需要注意的是,几何语言固然十分重要,但对儿童的几何学习来说,不能作为教学中心,而是在儿童的操作、观察、实验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几何语言。

(五)沟通联系,把握本质,提高空间观念

几何初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非常密切,沟通几何形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各种形体的本质特征,弄清楚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应避免学生认知活动的单一性,以长方形的面积或者以梯形的面积为主线,引导学生运用联系、转化的数学方法,根据图形运动的特点,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变化规律,自主地把各个平面图形与长方形联系起来推导各个面积公式。

再如,小学阶段,在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时刻都能感受到变换的重要作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会用到拼凑、割补等多种推导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实质是图形的移动。例如在推导梯形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演示时,通常让学生看清两张梯形纸片完全重合后,就非常随意地拿在手上把它们拼成平行四边形,很少考虑按图形变换来操作。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图形变换在图形转化上的价值,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ABCD和A'B'C'D',重叠在一起,经过怎样的几何变换(只允许平移、旋转),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请你边操作,边说清楚变换的过程。

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图形变换的思想,边说边实践,采用多种方法去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总之,空间观念是一种“无形”的知识,是比“有形”知识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它不仅是认识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不可缺少的能力因素,而且是形成和发展创造力的源泉。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下足功夫,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要“刻意”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丹,主编.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庆余,主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朱智贤,主编.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4]马云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赵云峰.浅谈初步空间观念的培养[J].江苏教育,1997(Z1).

数学教育的新观念 篇9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感悟数学、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教师和学生只有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完成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譬如,我在学生学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后,就在课堂里面设计了一个24点的竞赛游戏,把全班学生一共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里的获胜者再代表本组成员参加下一轮的淘汰赛,一直到选出优胜者为止。许多学生本来就好胜心强,一听说竞赛,个个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还增强了他们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快速运算反应能力。竞赛结束后,我在课堂总结时再对学生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和赞扬,让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更加增强了自信,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听课更认真,再上数学课时效果也就更好了。

二、运用好多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四个优点:其一,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其二,减轻教师手工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其三,直观性强,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四,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板演量大的内容——诸如立体几何中的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当然,教师最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譬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效果事半功倍。

三、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

新型的师生关之间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会与人和谐共处、紧密合作和交流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又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必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给学生的思考留有广阔的空间。譬如,我将每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其中一个学生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人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为了避免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的盲目性,我也积极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坚持从细微处着眼,灵活进行指导,从而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四、善于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

由于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在基础上,勇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准确解答问题,最终找出有关规律或原理。譬如,我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内容时,展示了呈这样的问题情境:李卫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众所周知,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这六个条件呢?其全等条件能尽可能少一些吗?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并进行了深入分类探究。针对部分学生的不合理分类,我就及时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我也予以适度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按照三角形的“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如下三个结论:

其一,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其二,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其三,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学生按照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和比较,最终得出总结性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进行自主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路还很漫长,但愿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努力摸索有效课堂新模式,为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稳步前进,初中数学改革也如火如荼。本文作者站在改革的前沿,从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好多媒体、加强师生互动和善于启发引导四个方面论述了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新模式。

浅谈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观念 篇10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能力,教育观,课程观

知识经济时代的二十一世纪, 能上重点高中、能读重点大学、能做办公室的高级白 (金) 领仍然被人们所追逐。学生只要成绩好, 在老师、家长的眼中就是好学生, 而成绩差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差生”。但是社会的需要是多元化的, 它需要白 (金) 领, 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蓝领;人的智能结构也是多元化的, 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智能标准去考核所有的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有别于其它类型教育和教育活动的, 它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因此职业教育应该具有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目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发展观,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下面具体阐述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教育观和课程观。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

由于激烈的竞争以及国际国内市场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受到重视, 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为了保证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同时, 我们务必认真研究职业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培养人的总要求, 深刻理解教育目的, 对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有重要作用。教育目的是受社会条件所制约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状况) 。同时社会成员的教育意识水平又对教育目的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不同教育类型的存在, 是由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所决定的, 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教育的需求又具体体现在教育的目的上。职业教育的目的与普通教育的目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的教育目的的两个重要的方面, 在于培养和造就合乎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或地区发展目标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从广义讲, 每个社会成员所受的教育都应由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部分组成, 而且这两种教育是贯穿于人一生的经常性的教育活动。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而使社会成员获得某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发展潜能, 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二、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观

(一) 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职业技术教育是传递职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社会劳动力的教育, 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这主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而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为:

1) 劳动分工由单一向复合工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跨越、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跨越、蓝领阶层与白领阶层的跨越。毫无疑问, 这三种跨越需要我们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具有跨岗位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

2) 技术进步导致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需要我们培养学生跨职业的能力, 即培养他们跨专业的智能结构、跨行业的智能结构、跨产业的智能结构。

3) 信息爆炸催化一次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需要我们具有开发自身潜能的能力, 在学习中注意显形学习、隐行学习、和虚拟学习。一次学习受用终身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新技术、新知识, 新需要层出不穷, 发展变化, 面临的是要求我们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知识, 提高能力的局面。人们须“长到老, 学习到老”, 才能提高自己适应现代社会。

4) 竞争机制迫使职业向多种职业跃变。劳动市场需要的不断变化, 迫使人们不断更新提高自我, 来适应市场的需要。任何人若不思进取, 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正所谓“物竟天择, 适者生存”, 激烈的竞争迫使人们必须具有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 学会跨职业转移、跨行业转移、跨产业转移, 以拓展自己的就业面。

(二) 教育对象的多元智能理论基本结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 不能用同一种智能标准去考核所有人, 有些人也许不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或许具有非凡的形象思维能力。人的智能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逻辑数理智能;2) 言语、语言智能;3) 音乐、节奏智能;4) 视觉、空间智能;5) 身体、动觉智能;6) 自知自醒智能。

(三) 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观

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教育对象的多元智能理论, 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观认为, 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正确取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真正的教育是:理解关爱学生、打造受教育者实现自我的过程。它培养受教育者进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及信心, 帮助每个受教育者发挥潜能、以达到他的最佳状态, 使每个受教育者向其可能的方向发展。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要正确发展学生的个性, 千万不要做扼杀他们个性的刽子手, 更不要把学生压制成千篇一律的“板鸭”。

三、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

架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应突出“三性”与“三观”, 即定向性与能力观、应用性与基础观、整体性与过程观。具体阐述如下:

(一) 定向性与能力观

定向性是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主要的教学活动, 必须服从与各行各业特点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方向的实现。而能力观是指它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包括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课程的定向性与迁移性的矛盾通过三种能力来调整。而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 这种能力依然存在, 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或新的技能, 从而有了更好的定位适应能力。

(二) 应用性与基础观

即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既有一定的专长, 又有较强的适应性。这里主要应合理解决应用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对普通文化基础、职业通用基础、职业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分配, 可以边学边完善基础。

(三) 整体性与过程观

即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并合理解决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要培养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能力本位的考核, 即从以下几方面来全面地考核学生, 而不是以偏概全。1) 技能与知识考核;2) 笔试与口试结合;3) 模拟与现场;4) 结果与过程;5) 学业成绩与能力评价;6) 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

总之, 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 能力是素质的外延, 素质是能力的内化, 让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有意识、有目标的、有反馈的活动, 并始终以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生产性、社会性、目的性为导向, 才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进而获得良好的社会信誉。职业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关系到学校的发展, 联系着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该用责任心和智慧认真做好它, 为创造和谐社会尽一份儿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教育出版社, 1999.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 篇11

关键词:数学观念;整体意识;推理意识;化归意识;抽象意识

所谓数学观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头脑、数学素养,准确地说,是指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

一、数学整体意识

整体意识是指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这是体现教学的辩证思维性的一种数学观念。

培养整体意识,不能仅强调一个整体,还要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针对性、整体与结构的关系。学生学习每一门课程都应力求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这就是教学的认知结构。需要指出的是,掌握整体并不是要求掌握某些关键的点与线,以便能够结成一张网,覆盖全部内容。这张网也就是认知结构。一个人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行程,实际上也就是数学理论逐步积累的过程。这对培养人的数学素养起着决定的作用。

二、数学推理意识

推理意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自觉意识。严格的证明是数学的标志,这是数学所能提供给一个人的不可缺少的素养,是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一个学生若能对数学证明从未留下印象,那他就缺少了一种基本的思维经历。所以,推理意识是学生应该具有的素养。

新教材选编了大量的情景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创设实际情景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调控者,又是直接参与者,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创设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合作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在交流、互动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合作、适度探究,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习惯,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相关内容时,我利用图片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母亲节到了,明明想送给妈妈一束鲜花,于是,来到了一个漂亮的鲜花店,只见花架上标着“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蝴蝶兰2支40元,玫瑰8支16元,郁金香4支24元”,明明在犹豫:如果花30元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买哪些合适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帮明明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束最漂亮。此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合作,设计出了理想的买花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让学生置身于愉快的学习氛围,有了合作交流的欲望,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数学化归意识

化归意识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意识地对问题进行转化,使之变为已解决或易于解决的问题;化归意识还意味着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认识问题。

客观世界是充满矛盾的统一体,是具有普遍联系的;各种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客观世界的这些特征中,要求我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要具有化归意识。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概念的亲缘关系,使用着相同的逻辑工具。数学内部的多种联系为问题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化归思想,无论对于实际生活还是工作、学习都能给予一定的启示。化归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迅速、妥善地处理问题,及时摆脱思维定式。强调化归意识,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事物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

四、抽象意识

抽象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两个思维习惯:

1.从本质上看问题。对于复杂的事物,有意识地区分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本质与表面现象,从而抓住本质解决问题。

2.自觉地把适当的问题化为数学问题,集自觉地进行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号。

抽象意识是数学抽象性的反映。数学的抽象性不但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也是一个优点。数学中用的抽象手段有等值抽象、理想化抽象、实现可能性的抽象,它们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数学教学,尤其是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体会与揣摩抽象思想,行成抽象意识。

培养抽象意识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及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上、工作上都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想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就不能被表面的现象迷惑,而应具有透过现象抓本质的思维习惯和洞察、揭示事物内在发展规律的能力。

培养抽象意识还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要想使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想到建立模型,运用某种理论来解决,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抽象意识,使他们正确认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抽象意识强调对事物的结构、关系有着敏锐的分析和抽象能力。

数学教育的新观念 篇12

一、和谐及和谐理念

人类对“和谐”的孜孜以求与期盼,更多表达的是对社会的一种理想追求。在人们看来,家族中的亲人之间、邻里之间、社会上不同的行业之间、朝堂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等等的和平相处是太平盛世的标志。目前学术界对于“和谐社会”的概念理解存在很大分歧,如有人从宏观的角度认为,和谐社会就该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也有学者从利益调节的角度,认为和谐社会是依赖法律和道德调节社会利益冲突的社会;其中法律制度要通过民主政治建立,道德则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长期积淀的基础上。

其实,“和谐”就是内外协调、上下有序、力量均衡、功能优化的状态。如果从处理矛盾的角度看,“和谐”就是平衡、协调矛盾的意思,是矛盾的统一性在人类世界的最高表现形式。辩证法认为只有把矛盾的双方连结起来,使事物处在稳定状态,才能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我们把人们渴望这种和谐状态的思想观念叫作和谐理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和谐理念的价值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属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协调人际关系、团结群众投身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其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一致,与社会整体的发展保持和谐的步伐。

高校应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牢固树立起公平、公正、正义、宽容的和谐社会理念;坚持以德育人,将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真正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自觉要求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使学生树立人与社会和谐的理念。倡导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精神,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断丰富其精神需要、提升其生活品位,使其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平衡发展。

2.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所需

作为一个具体教育领域的建设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体系建设,还是教育内容、操作方法等方面均需达到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要与社会的其他部分保持和谐一致,同时亦指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本身的内部和谐。自身的和谐发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前提。

3. 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改善所迫

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上存在着种种“不和谐”,主要表现有:一是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仰模糊。由于中学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使得学生以上大学为人生奋斗的唯一目标。进入大学后,西方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引起的社会分化,使部分学生思想混乱,失去理想信念,有的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态度冷漠,政治淡化倾向较为明显。二是功利意识强烈,道德修养滑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功利意识不断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人际关系中真实和坦诚的氛围淡化、浮夸虚假的东西日增。受其影响,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自我,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养成,美丑善恶概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功利意识强烈。不少学生在道德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严重脱节,言行不一。三是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较差。随着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日趋提高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观念、抗挫折能力较差等性格上的缺陷较为突出,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

此外,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不少误区,主要体现在:

(1)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在我国高校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重理轻文”是许多包括一些著名高校的通病,很多高校只讲现实、讲利益,不讲长远、不讲理想。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太过现实和短浅。“因此,科学教育必须有人文精神的导引与约束,必须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

(2)重学校强制管理,轻学生自律。一些高校管理学生的基本方法仍然是强制性的奖惩,而非民主基础上的学生自律;只制定规章制度,忽视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说服教育和引导工作。

(3)重形式,轻效果。计划上安排的活动一个接一个,但大都是虚化、泛化的东西。缺乏适合高校学生年龄特征、形式新颖、教育目的明确的活动。

(4)重成绩,轻德行。《大学》开章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一些学校的头等大事就是围绕学生的就业率做文章,学生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忽视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教育。

(5)重智能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重智能的表现形式就是唯成绩论,以成绩好坏这一个标尺来衡量学生的各个方面。事实上,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面对着来自许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出现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媒体已就有不少关于高校学子不堪重负而选择自杀的报道。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理念

1.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理念的本质

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理解他们、相信他们,高度重视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同样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内心世界将更加复杂多变。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国政策的导向对社会和谐问题关注不够,反映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是在认识思想教育的目标时,比较多地强调它的政治功能,而对于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则很少谈到。所以,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跟形势、适应变化,贴近大学生思想需求和多元思想的实际,让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更近”,围绕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把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实”。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务。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理念的基本要求

(1)兼顾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实施的管理。它要求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主体地位,努力从被管理者全面和谐成长需求的角度设置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自身的积极因素。同时,它要求管理者自觉地将管理与育人结合起来,努力将管理的要求内化为被管理者自身的需求,不能简单地“管、卡、压”。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较强。因此我们必须将学校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建立互动交流、平等对话、互相信任的思想教育平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人格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激发其积极思维的主体意识,使其从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中去寻找真理、学会做人,建立诚信、友善、责任、自我约束等优良品质,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2)兼顾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之一。高校应注重发挥人文精神具有的开启心智、文明教养、磨砺意志的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和行为控制,更要重视人性的呼唤和人格的塑造,把培养学生的人格作为基本任务,以求在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和谐进步。淡化对财富的物质冲动和单纯的牟利动机,弘扬以现代人文精神为主旨的终极关怀;强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现实价值与期望价值相统一的价值伦理精神;倡导鲜活的符合时代精神的语言风格,杜绝庸俗粗鄙、不健康的语言;提倡高雅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调,提高学生精神素养,使之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在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潜在作用下,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实效。

(3)兼顾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稳定存在的心理基础。有些违法行为就是心理障碍或心理不和谐的结果。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影响着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应采取措施,不断探求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兼顾共性与个性。和谐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鲜活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要的任务。要克服那种为求得统一而忽视人的正常自我需求、扼杀人的个性发展的现象。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5)兼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应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更为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突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坚持多元化与主导文化的统一,坚持娱乐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坚持现实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校园文化建设应有利于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要突出时代特征和高校特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党国英.在中国建立和谐社会的可能性.人民网, 2005-01一11.

[2]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 2005-02-26.

[3]张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 1995 (3) .

[4]赵捷.和谐社会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6 (2) .

[5]何祖佳.强化“和谐”理念, 不断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J].新西部下半月, 2007 (9) .

[6]姚锋.人本精神, 和谐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湖南教育网.2008-11-28.

[7]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8]秦晋.关注与超越-也谈人文精神与文学[N].北京作家报, 1995-06-17.

上一篇:承包商的工程索赔策略下一篇:失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