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

2024-09-30

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共12篇)

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 篇1

一、新词语的定义

新词语就是具有新的语音、构词形式或语义内容的词语。作为音义结合体, 词语的形式与内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对应关系的变化, 从而形成新的结合体, 即新词语。同时, 词语新不新与所指事物或概念新不新并不完全相等, 前者范围大, 后者范围小。因此, 广义的新词语包括新造的词语, 也包括新近从非普通话词汇系统中吸收进来的词语, 以及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或用法的旧词语, 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讲, 新的词义和用法带来新的组合, 同时也给该词带来新的地位和价值。

二、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注重新词新语的引入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完善词汇教学的内容, 使词汇教学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新词新语成为我们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留学生和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接触和掌握新词语, 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如果我们对此问题不加以重视, 汉语教学就会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就会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相脱离。

(二) 可以丰富汉语学习者的汉语

材料库, 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其交际范围, 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当前大部分的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时, 有着明确的动机和期望, 大多数人希望通过学习汉语, 最终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 从而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 可以及时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新动态。

留学生往往对中国的文化现象、社会问题和新近发生的社会事件较为关注, 或抱有浓厚的兴趣。新词语蕴含着大量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信息, 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心态的变化。留学生通过新词语的了解与学习, 不仅丰富汉语言知识, 而且可以获得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 了解中国的国情与民俗, 及时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新动态。

三、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策略及方法

1、联系新词语产生特点讲解新词语

第一, 类推特点产生新词语的发散式教学法。利用类推法创造新词词语中有一部分能产性很强的语素, 它们有较强的构词能力, 构成了现代生活所需要的新词。如“族”这个词, 是指一种类型的人和物的聚合, 有上班族、追星族、潮流一族等等。在这种构词活动中, 值得注意的是, 有一些词非常活跃, 它们可以作为主干词和其他词组合, 产生出一大批新的词语, 在这些新词语中, 其意义范围多少发生了一些变化。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通常会借助一定的媒介语言,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就会出现词义扩大或缩小的现象。如:节:在英语中是festival,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指节气和法定的纪念日或假日, 如“清明节”、“国庆节”。但是现在民间组织的一些比较隆重热闹的活动也被称作“节”。“节”也变成了一个能产性很强的词, 如有“啤酒节”、“西瓜节”、“服装节”、“旅游节”等等。那么在讲解的过程中, 就可以把“节”解释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

第二, 扩大化产生新义项的比较联系教学法。

原有的词语增加义项, 它是相对意义上的新词, 增加了义项, 同时也就增强了表达能力。如:炒: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个词语, 因为中国的食物大多数是要通过“炒”完成。并且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 但当它的词义扩大时, 比如说“炒鱿鱼”、“我被老板炒了”、“炒股票”等, 那么这里“炒”就增加了两个意思, 一个是倒买倒卖, 另一个是解雇的意思。发烧:原意是指体温升高, 是疾病的一种症状。香港、广东习惯把对某一事物着迷叫做“发烧”。最初是指对音乐的着迷和狂热, 后来范围有所扩大, 有“钓鱼发烧友”、“经济发烧友”等等。

2、联系时代背景讲解新词语

大量西方词语和表达方式进入汉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国际交流日趋频繁, 全球化趋势加剧, 随着外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进入而涌入的外来文字、外来语言, 如同潮水一般疯狂强烈, 冲击着当代人的视觉和听觉。酷:来自英文词COOL, 本是“冷”的意思, 而目前流行的意思中最开始是指一种冷峻的、反主流的行为或态度, 后来泛指时髦的、与众不同的。

3、联系汉文化讲解新词

民族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其差异, 前者多表现为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和相通性, 后者多表现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真空性。这种差异就导致在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急变时, 作为社会现象的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在这种变化中, 有一个词语表现得最为明显, 就是“黄色”。在中国古代, 黄色代表中央, 也就是帝王的象征。中华民族的先祖叫黄帝, 有一个“黄”字。唐代司马贞在《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记》里注释说:“有土德之瑞, 土色黄, 故称黄帝。”黄色代表土地的颜色, 中华民族崇尚黄色, 黄色就是由崇尚土地发展而来的。所以皇帝的龙袍采用黄色, 称之为黄袍。由此可见, “黄色”在以前是个褒义词。曾几何时, “黄色”被贬为“下流”的代名词。比如“扫黄打非、黄色光盘”等等, 感情色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类似的词语还有“小姐”、“三八”等。

4、联系媒体讲解新词

媒体对于新词语的运用及普及具有较大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留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报刊、杂志, 收看和收听电视节目、广播节目来发现和学习新词语;由于可以联系文章或新闻中的具体语境, 这种方法对于他们加深掌握新词语的用法及含义很有帮助。

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 篇2

【摘要】儿童绘画教育除了能够对儿童进行“全面智力启蒙”,而且还能更有效地调动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进而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在儿童画教学中赏识与信任是提升孩子学习的动力,通过儿童画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创作思维、想象能力和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文章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关键词】儿童画;教学;能力;培养;方法

每个人的绘画能力都是与生俱来的,孩子都有爱画画的特质。但孩子们绘画的特质表现的多与少,与为孩子提供绘画的环境有关。学画的天分虽然重要,但还得主要靠后天的培养与努力。所谓儿童画,即是能够反映儿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能反映出儿童的天性,反映出儿童内心情感和个性的绘画作品。儿童画教学是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儿童绘画教育不仅能够对儿童进行“全面智力启蒙”,而且还能更有效地调动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进而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这也正是有远见的父母们首选绘画作为其子女早期教育课程的主要原因。在多年的儿童画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绘画不仅能开发孩子的许多潜能,而且能培养和提高他们诸多能力。

1.赏识与信任是提升孩子学习的动力 有赏识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从生理到心理尚处在不成熟阶段,在这个年龄段上,不可能谈到什么“任务”、“毅力”或“责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喜欢画画,把画画好完全取决于兴趣。但许多孩子的绘画兴趣

还要靠老师来激发与培养。因此,在儿童画教学中,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孩子,辅以诱导、启发、培养。在儿童画教学中通过欣赏、游戏、讲故事及电教手段等方法来激发兴趣。同时绘画内容也要选择与儿童相贴近的生活内容,如动物、植物、孩子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动画片中的形象内容等等,男孩和女孩喜好的绘画对象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把握好孩子的兴趣点。教学中要不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作热情,调动儿童内在的潜力,增加肌肉的灵活性,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同时老师还应该及时告诉孩子:“你真棒!”让孩子们感受绘画的快乐,体验绘画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将绘画变成孩子永久的兴趣。有信任才能使儿童充满自信。儿童画画,是儿童的天性流露,儿童绘画看似简单,却并非如此。儿童绘画常常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加以集中夸张,在夸张变形的基础上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因此与生活原型的真实比例有所不同。因此,在绘画过程中困难与阻力也处处存在。当孩子遇到困难画不出来时,教师要耐心地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譬如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都能给孩子带去温暖和力量,并且要告诉孩子:“你能行!”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家长并没有这样去做,常常对孩子说:“画的是什么?”“怎么不像?”“你看别人画的多好,你画的这是什么呀„„”用这些否定语言对待孩子。或是用不信任的语言“这是你画的?老师帮忙了吧?”久而久之,孩子绘画的积极性就会被家长的评价所抹杀。儿童绘画不能用大人的像

与不像的眼光来评价,而是换个角度想问题,既不要高高在上,也不可妄加评论,而是要降低姿态,倾听孩子的讲述,让孩子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听完孩子的讲解后,我们才能深入孩子的心灵世界,所以说鼓励和表扬才是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2.培养观察意识,提升观察能力 一切活动,观察是基础,成人要提供观察的条件,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在活动开始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绘画欲望,不能为了绘画而绘画,还要介绍与主题相关的许多知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绘画的同时,丰富儿童的知识面,拓展儿童的视野,进而培养孩子倾听、理解、思考、表达等多种能力。

幼儿的认知规律是先整体后局部,他们的记忆是连续的。因此,在示范的时侯尽量少说话,不要干扰孩子观察绘画的步骤。在绘画过程中,最好采用一气呵成的方式将主题画出来,给孩子提供观察的条件,呈现连续而完整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迫使孩子观察整体,养成认识和表现整体形象的习惯,在认知中慢慢学会观察。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以连续的方式进行,没有时间做小动作,如果不认真观察,忽略了这一笔下一笔就接不上了。孩子观察完后,凭借自己完整连续的记忆,再一气呵成地画在纸上,很容易形成成就感,而且在连续观察的过程中,孩子学习的专注力也会得到提升。这种教法和传统的教法(教师画一笔孩子画一笔)相比,前者注重整体的把握,有利于建构孩子的观察力和专注力;

后者则相反,不仅教法死板,孩子学习较为被动,没有主动观察的意识,而且还会影响孩子专注力,教师画一笔孩子画一笔,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会画好,能力弱的孩子比较吃力,教师在等待全部的孩子画好后才开始教下一笔,在这种等待的过程中,能力强动作快的孩子往往会分心,专注力就会逐渐破坏。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使孩子逐渐养成乐于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3.培养创作思维,提升想象能力 在孩子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给孩子想象的空间,鼓励孩子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手中的画笔展现出来。儿童时期孩子们最富幻想,他们的美术作品常常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儿童画中的想象力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了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创作新的形象的过程。因此,需要优化教学过程,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孩子进行启发和点拨,引导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概括形象引导发散思维。概括形象是具体形象高度集中概括的图像。如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引导孩子以概括形象为发散点,联想到具体形象,这是形象思维的心理过程,同时是创造形象的必要基础。如:在教学中出示三角形,问孩子:“它像什么?”孩子们顺着这条线索展开想象,得出很多答案:像三角板,像红领巾,像小红旗,像宝塔等。思维发散愈广阔,愈充分,创造出来的形象

就愈多愈丰富。

3.2 从具体形象引导发散思维。具体形象有自己的属性,以及和其它事物的联系。引导孩子通过具体形象去联想其它的形象,既加深了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丰富了绘画内容。教学时,要选择孩子比较熟悉且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的具体形象为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他们把思维扩散到四面八方。如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添画,续画的教学形式,提供不完整的图画,让孩子们自由的发挥想象,补充添加使画面更丰富更形象,并通过讲述意图来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创造思维能力,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同时又为儿童创作题材各异的画面提供丰富的素材。3.3 多渠道培养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同中求异”因此,又叫“求异思维”。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示范讲解。通过一题多画,一题多变,一画多想等形式训练孩子们的求异思维品质。培养孩子们运用丰富想象求异,敢于大胆幻想求异,善于从想象中求异,从敏锐的观察中求异,从而提高创造能力。如:在《热气球》活动中,我先利用幻灯介绍热气球的结构和原理,启发引导幼儿来设计不同形象来取代圆形的气囊„„结果孩子们设计出以动物,交通工具等为形象的热气球来,效果非常好。

3.4 创设绘画情景,指导儿童进行创作。引导孩子们进入画境,融感情于绘画内容之中,提高儿童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引导孩子们进入画境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设置情景,诱导孩子们置身于创作的故事情景之中;再让孩子们作画,则一幅幅生动有趣,天真稚拙的画面跃然纸上,逗人喜爱,显露出小朋友的创造智慧和创造才能。(2)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引人情景。创作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创作主题设计问题,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问题,支持孩子们大胆发表见解,通过孩子们自己探索,解答问题,从而进入绘画情景,深化绘画主题。启发性的问题能让孩子们按教师的思路一步步走进绘画情景中,拓宽孩子们的创造思维,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进入绘画的具体情景,这样思维就更加活跃。在指导孩子们创作过程中,发现个性较强的作品进行展示评比,使整个教学过程更能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孩子们的主体关系。(3)以孩子熟悉的故事为绘画题材,展开联想,创设情景。利用教过的讲过的故事为题材,创设情景,展开联想,进入绘画情景。我们必须通过亲身实践,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才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因此,我们对每一张画都重在鼓励、表扬、肯定这种创造力,确保创造力的延续与持久。4.鼓励孩子们大胆讲述自己的作品,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儿童画是孩子们用笨拙的小手画出来的,好的绘画作品会让人心动。对待每一张儿童画,只要我们用心,都可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和趣味性。我们所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要鼓励孩子大胆讲述自己的作品。孩子在讲述自己作品的同时,不但能增进了感情,而且能提高其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语的表达能力,在得到家长或老师的肯定后,孩子的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成为孩子绘画的动力。

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 篇3

【关键词】初三;化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一些变化规律。初三的化学知识,知识点多,记忆内容比较零碎。学好化学学科,不能仅靠死记硬背,应该掌握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才可以使化学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一、培养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

事实上,化学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钢铁放置时间长了为什么会生锈?那是因为钢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Fe2O3[1];为什么盐酸可以除水垢?那是因为水垢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溶解在了水中;为什么酸雨会腐蚀建筑物,那是因为酸雨中的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硫酸,硫酸与建筑物中的碳酸盐反应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减少了碳酸盐成分,使得建筑物千疮百孔。如果化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那么一定会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二、课前预习,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课前预习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可以在老师讲课之前进行自学,为学习新课程做好准备。课前预习可以过滤学习内容,将自己不懂的地方用笔标注,在老师进行讲解的时候,选择性地记录笔记,认真听课,并及时提出疑问,解决难题,扫除听课时的障碍,提高听课的效果,不至于盲目和被动。另外,课前预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获得新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这种积极的状态下,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在上第三单元时,化学老师在化学教课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新任务,记忆化学学科基础知识的27个元素符号,这样,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很快反应过来,化学元素代表的含义,有助于老师进一步讲解化学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

三、讲究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化学学科需要记忆的知识非常多,掌握了良好的记忆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化学的学习效率。因此,老师可以与学生交流记忆方法,从而寻找最容易被学生接收的记忆法。

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对待某一个问题,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比如镁离子符号为什么是Mg2+?因为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两个电子,从而使镁原子核多出了两个正电荷,使镁原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后就变成了镁离子:Mg2+。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学生就不会觉得很迷茫,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

2.归纳总结记忆法

由于化学知识是陆续出来的,在所学的知识上逐步推进,掌握住前面的基础知识,对后面增加难度的化学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般是一边学一边忘的。因此,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不要孤立地记忆新知识,应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不仅巩固了以前的知识,还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比如学生在之前学习了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当学生学习化合价的时候,就可以对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推敲,寻找化学方程式配平的规律,从而推算出了新的化学式运算,将所学内容系统地结合起来,加深印象。

3.谐音记忆法

对于化学的一些知识,可以采取谐音的方法进行记忆,比如在记忆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的顺序时,可以将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3]的时候,可以记忆成一个姓杨(氧)的姑(硅)娘,买了一个(铝)(铁)合金的锅盖(钙),开心地拿着回家(钾),真是又美(镁)又轻(氢)啊。如果学生死记硬背,不但觉得非常困难,还很容易弄混,而谐音记忆法富于风趣,便于学生记忆,不至于让学生产生枯燥感。

4.诗歌记忆法

诗歌朗朗上口,非常好记,如果将化学知识编成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比如在学习化学价的时候,学生可以这样记忆:一价钾钠氢铝银,二价氧钙钡镁锌,铝三硅四硫二四六,三五价上有氮磷,铁为二三碳二四,铜汞一二价上寻[4]。

5.重复记忆法

重复记忆法是保持记忆和强化记忆的基础工具。对于一些基础的化学概念、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必须进行反复记忆,才可以加深印象。因此,老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默写,或者将重要的概念知识作为背诵内容和课后作业,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重视化学实验,加深化学反应的理解

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本质,更加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因此,化学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化学实验。在进行化学实验前,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点,并按照规范的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反应物的变化和最终生成的物质,并且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在进行镁的燃烧实验时(2Mg+O2=2MgO),在试验中,除了观察镁燃烧的时候发出的白光和放出的热量,还要观察镁燃烧以后生成的白色固体,事实上这种白色固体就是氧化镁,氧化镁和镁是不同的物质,所以说镁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然后,做好实验记录,填写实验报告,从而深刻认识化学反应,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

五、定期复习,巩固化学知识

定期复习[5],可以巩固化学知识,防止遗忘知识。每学完一章都应该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在做每章小结的时候,应该好好整理课堂笔记,列出提纲,并列出章节的重点、难点,包括每章的基础概念,重要的化学反应、重要的化学实验以及重要的化学计算。通过定期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后面章节的学习。

结语

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化学的元素符号、基本理论、化学实验以及化学计算,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效掌握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好高中化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海成.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0(7):56-57.

[2]张宏星.口诀——巧计化学知识的捷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33):99-100.

[3]宁志鹏.宁字宇对几个化学反应条件符号的建议[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0(2):23-25.

[4]朱晓娥.创设有效情境使化学课堂富有魅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0(11):88-89.

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 篇4

我国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始20世纪80年代。纵观现状,学者们多注重对某一(类)策略展开调查或总结(李梵,2008;陈京京,2010;黄雅丹,2010);或对学生是否使用了学习策略以及产生的学习效果差异做对比研究(程月芳,等,2003);少有学者对学习策略的培训进行探讨(黄煜,2009;黄盛,2008,2009),黄盛在分析学习策略的训练时,只给出个别例子或模式,稍欠全面。该文尝试在黄盛的研究基础进一步扩展,提出训练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新的训练方法。

1 听力学习策略的两种分类

Weinstein和Mayer(1986)认为听力学习策略就是听者在听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听力材料的解码所采用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在学习策略的分类问题上,学者们普遍采用Oxford(1990)和O’Malley(1990)等的方法,把学习策略分类三种: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情感策略(effective strategies)。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调控,包括对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认知策略主要指使用与认知有关的策略来正确理解语言学习材料的内容;情感策略的运用能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情感作出积极的调控,如提高兴趣、克服焦虑等。每一类的学习策略下又包含着若干个分项小策略。

对于听力学习策略,不少学者沿用了Oxford和O’Malley的分类。这样有利于与前人的研究做对比分析。但是学习策略总体上而言包括了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各个过程,而听力作为其中一项技能,有其特殊性。学者黄盛(2008)在学习策略的三大分类基础上,把听力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操作策略进行了针对性的描述,使之能更符合听力学习过程和听力学习特点。另外,他还根据听力学习活动过程中每项策略的使用时间进行策略学习的分类。因此,听力学习策略课分为日常策略和听时策略。日常策略包括:事先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利用目标与资源、提问以澄清。听时策略可再细分为听前策略,听中策略和听后策略。听前策略:事先准备、几种注意、推测、自我谈话;听中策略?选择注意、自我监控、推测、做笔记、联想、演绎、利用视觉形象、回避母语、集中于意义;听后策略:自我评价、总结、重复和归类。该文采用黄盛该分类方法对听力策略的训练进行分析。

2 听力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进行听力学习策略的训练,教师在设计训练环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了解学生使用听力学习策略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需要训练的策略。学生使用策略的状况,是决定教师在众多的听力策略中应选择哪一些进行培训的基础。另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情感状态,有针对性地指定训练目标和步骤,以帮助他们克服现有的学习困难。

2)对每一种策略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不同策略的特点组织不同的训练方法。

3)结合学生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组织训练。学生的学习以他们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基础。教师只有把特定的策略训练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材料结合起来,才能更合理的利用好课堂时间,从而达到更好地训练效果。

4)对策略训练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于听力学习策略的堂上训练,有必要进行合理及时的评价。这包括学习策略的选择,训练的组织与安排,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反馈。合理及时的效果评价有助于下一步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制定。

3 听力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为了更好体现听力过程中各阶段的特殊性,该文采用黄盛对听力学习策略的分类方法,对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听力策略训练进行分析。

下面以部分听力学习策略为例,总结介绍几种训练方法。

1)(解说)+训练过程+总结反馈(以日常策略中的“事先计划”和“自我管理”为例)

解说:定义及介绍即将要训练的听力学习策略。“事先计划”指根据自身特点对未来阶段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包括短期计划,如当天,本周;也包括相对长期的计划,如本学期。“自我管理”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进行练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时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作出调整。“解说”步骤可有可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训练过程:教师可指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及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学习管理的意识。

总结反馈:该过程包括学生单方面的个人总结,也包括教师对学生作出的反馈及时作出总结,不断调整训练方法。

2)解说+示范+训练过程+反馈总结(以听时时策略“做笔记”为例)

解说:“做笔记”指的是在听的过程中利用缩写,符号或数字等方法快速记下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词。教师介绍一些常用的速记方法。

示范:如W表示工作,职业:work,employ等。所以WZ就可以表示worker,而Z在字母上方表示employer,在字母下方表示employee;+表示“多”:many,lots of,a great deal of,a good many of;-表示“少”:little,few,lack,short of;=表示“同等”概念:means,that is to say,in other words。

训练过程:可依据学生教材,选取1-2篇难度适中的材料进行训练

反馈总结:对操练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建议学生:(1)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用常用符号,也可自己总结出一套;(2)使用自己熟悉的缩写方法,切勿随意乱记,等做题时却不知道该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3)解说+对比操练+反馈总结(以听前策略“推测”为例)

解说:听前推测指的是在听之前,根据题目文字或插图或题干预测文章谈论的话题。

对比操练过程:教师可从课本上选取两篇听力难度相当、题目设计相似的文章。第一篇文章,在学生完全无预览时间和准备的情况下播放音频;第二篇文章,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要求学生进行听前推测,后播放音频。两篇文章播放音频次数应一样。其后,师生共享答案。教师鼓励学生分析,在完成两篇难度相当的听力材料时,使用不同方法有什么不同感受及结果。

反馈总结:对操练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总结。教师及时引导,及时点评。

4)讲座、座谈等形式

对于许多听力学习策略而言,尤其是在介绍其定义和示范其作用时,可以采取讲座或座谈等灵活的方式进行。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一次集中地接触到多种策略,并且可以安排一定的讨论时间给学生讨论或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促进和提高。

4 总结

学者们研究发现,学习策略是可被教授的(苏远连,2003)。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听力策略训练后,能有意识并熟练地运用一系列的策略,那么他们的听力学习将会得到促进和提高。另外,教师在组织课堂进行听力策略教学训练时,应遵循以上四大原则,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灵活安排训练过程。

参考文献

[1]陈京京.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运用[J].潮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5-67.

[2]程月芳,马广惠,董娟.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语言学习策略问题[J].外语界,2003(2):47-54.

[3]黄盛.听力学习策略训练的模式和实施[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12):89-92.

[4]黄盛.听力学习策略的分类及训练方法[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8):30-35.

[5]黄雅丹.元认知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51-53.

[6]李梵.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中记忆策略使用调查[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3):81-84.

[7]苏远连.论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一项基于中国外语初学者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2003(1):49-58.

[8]肖珑.学习策略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31-35.

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 篇5

----物理教改实验方案

传统的教学最典型的写照是:教师只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教,学生只用“耳朵听、眼睛看”学。其弊端已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所认识。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中小学教学出现了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可喜变化。但是,中小学亦然普遍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奔着“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大方向,特制定此方案。

一、课改实验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粗放的、以高耗能低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引发的各种经济矛盾、社会问题日渐突现,科学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基础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既要屏弃不适应于学生发展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又要倡导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目前,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学生角色定位的错位。有些教师依然故我,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老师讲的很辛苦,学生学的也很辛苦。二是教师误解误用“学生主体作用”,表现在课堂上学生阅读、交流漫无目的,老师对重点、难点讲的少、讲不清,师生互动被简单化、成为“是不是、对与否”的问答式,一堂课根本没有解决多少问题。三是教学不能依据学科特点展开,把物理学的思想、实验的方法完全置于教学的边缘地带,使学生感受不到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独特魅力,抹杀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二、课改实验的目的1、立足于课堂教学,克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习惯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通过探索、研究、理解等方式,内化知识、提高能力。

2、在教学中,使教师逐步克服平均使用力量和平均使用时间的习惯,能够根据内容的需要合理地分配时间。注重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方法,使重、难点的突破有方法,而且在多种方法突破重、难点的教学中,1

解决什么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问题。

3、合理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使物理教学目标的定位基于观察、探究等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使物理教学目标的确定较好地反映物理学知识体系的本质;使物理教学目标的确定便于学生了解、掌握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课改实验的目标

1、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恰当地确定三维教学目标,突出物理实验和实验元素,突出变量控制法、理想化法等物理基础方法。

2、教师对教学时间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有致于学生达成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突现教师讲清,学生学习活动有较为明确的时间划分和目标要求。

3、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之中、能够积极思考。让学生情感参与、思维参与、行动参与,特别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中,形成有效的思考。

4、学生对三维目标的达成度高。这种达成体现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体现在学生的作业、实验等学习成果之中,达成度高的教学便是高效的教学。

四、课改实验之因素预设

1、有效课堂可能因素之一:着力于重、难点及其突破

吃透教材。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知识基础和基础训练的要点,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目标做必要的准备工作。更多时候,老师知道重点是什么,但是在把握重点与一般知识的时间分配上有问题,在突破重点上方法单一,不能多角度多层面去突破重点。

2、有效课堂可能因素之二:备课侧重备“学生”

我们应在备课时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3、有效课堂可能因素之三:明确教学目标

如果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的处理、课堂的结构等都会失去依

据,其结果只能是教学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详略不分,就是喧宾夺主,杂乱无章,从而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每节课前最好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示给学生,然后由教师把应教的内容根据课标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较强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动机和行为。

4、有效课堂可能因素之四: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5、有效课堂可能因素之五:恰当处理“导”与“学”的关系

教师讲得多,必然剥夺了学生学的机会。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教师更大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学生的“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在学生如何“学”上做文章。重在让学生“悟”。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时间“悟”。有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实有好多知识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教师讲的少,就要精讲,把握好哪些知识需要讲,哪些知识不需要讲。课堂上教师如果滴水不漏,大讲特讲,反而会将学生引入迷魂阵里。

6、有效课堂可能因素之六: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

7、有效课堂可能因素之七:适当的多利用现代教具

如果能适当的多利用现代教具,如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挂图、投影仪等作为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这样既可节约板书,把有关内容简介出来,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立体思维。其中教材上图文并茂的插图常是教师教学疏忽的一个地方,需要我们多加揣摩,多利用。

五、课改实验方法措施

以市教研室《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方案的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县物理教学的实践,实践课题的研究工作。双石铺中学和凤州中学等学校物理教学的情况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性资源。

通过深入学校听课调研、和师生的交流调研、对教学效果的跟踪调研等,把物理教学进行恰当地分类。分类结合教师的教学习惯、结合课题研究的预设问题,在分类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确定不同风格教学的改进方向。

突出不同物理教学风格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找准风格转换的最有效和最简捷的途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法,加强课题研究与中学物理教学联系,以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促进“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六、课改实验的时间划分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0.1----2010.3)

学习<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题研究的主导思想、方法措施、实施要点,研究归纳传统物理教学的优势和缺陷,研究归纳探究教学、自主学习经验及偏差,结合初级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制定《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及方法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0.4----2010.12)

1、调查研究。普遍了解掌握我县初级中学物理老师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水平,通过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满意度,了解学生学业成绩的现状和变化,对不同教学方式的优缺点做好记录,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交流探讨。利用下乡听课等时间,和物理老师探讨各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深入了解老师的教学习惯和心理倾向,围绕“构建有效课堂的可能因素”做好双向交流,使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时成为指导教学的过程。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1.3----2011.12)

1、梳理资料。按照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等方面,分类收集和整理资料,把平时收集资料后的一些认识做系统归纳。

2、突出研究方向。依据《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及方法研究》课题的实验方向、前期研究工作的一些认识,补充、修订、完善资料,对不同教学风格的进步方向及方法措施再次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3、撰写总结报告。总结各类教学风格的成功点、改进点,总结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一般模式,撰写全县《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及方法研究》课题总结。

七、课改实验预期效果

1、使广大参与者提高对〈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2、立足课堂进行教学改革,创建适合于教师本人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3、在教学中研究、把对教学的有益探讨和课堂结合起来,提高45分钟里的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 篇6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进行课堂活动时,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不能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很好的思考,也就难以实现自主性学习。

如在“可能性”教学中开展“摸小球”活动。

师:袋子里有一个红色小球和15个白色小球,如果摸到红色的小球就能成为赢家获得奖品,这种摸奖方法是骗人的吗?

生1:不是。不过要靠运气。

生2:是。组织摸奖的人是靠这个赚钱的,肯定会用什么方法让玩家摸不到红色的小球。

生3:不是。不过一共有16小球,红色小球只有一个,白色小球有15个,摸到红色小球的可能性没有摸到白色小球的可能性大。

师:对,因为可能性小,中奖的概率比较低,那么摸到红色小球和白色小球的可能性大小有没有规律呢?

利用提问的方法,引出开展活动的目的,使学生明确活动任务,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概率有关的现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营造“随机”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事件发生的随机性。由于小学数学教材选取概率教学内容时对农村实际情况的考虑不足,教学内容与农村小学实际情况有些脱节,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使概率教学内容与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如在“随机事件的概念”教学中,可通过提出与学生生活、兴趣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统计学规律。

师:“夏天下雪”,“后天下雨”和“秋天落叶”这三个事件中,哪个是可能发生的,哪个是不可能发生的,哪个是确定会发生的?

生:“夏天下雪”是不可能发生的,“后天下雨”可能会发生,“秋天落叶”一定会发生。

师:那么打开电视机后5分钟内看到广告呢?

(生给出不同的猜测性答案)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家里电视某一时间段的电视节目进行统计,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随机时间的概念。

三、适当引入课堂游戏

安排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验证思考所得的答案,进一步感知“可能性”,在实践中可以利用课堂游戏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在学习“等可能性”时,利用“掷骰子”的方法,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分一枚骰子,让每个学生轮流投掷20下,分别记录下每个面向上的次数,由小组长进行统计后板书到黑板上。

师:大家观察一下黑板上的统计表格,可以发现什么?

生1:每个面向上的总次数相差不大,都在100次左右。

生2:班里一共有30个学生,共投掷了骰子600次,每个面朝上的次数跟600的1/6很接近。

生3:骰子的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6。

利用集体游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自观察去感知知识,提高学生对等可能性的认识。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实验的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存在着差异,如以上“掷骰子”的案例中,从理论上来看,每一面朝上的概率是1/6,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投掷6次出现每一面分别朝上的可能性极小,如果事先从定义的角度出发告知学生结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操作多次难以验证结论,就会产生疑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多次投掷骰子后,计算出每个面朝上的比例,再对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进行估计,当所得的数值接近1/6时,可引导学生得出骰子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均等的。

此外在运用游戏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课堂时间有限,难以为学生提供个体体验的机会,一般可采用集体活动开展教学。上述案例中,等可能性要求有较多的投掷次数,让学生单独进行会耗费大量时间,而采用集体活动让每个学生投掷20次,全班30个学生即可达到投掷600次的效果,使实验更快地完成,节约课堂时间。

数学课程标准将“概率”作为小学课程中的一个领域单独列出,充分显示了概率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概率”教学,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注重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合理设计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概率”的观念,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 篇7

一、微专题教学的界定与特征

(一)微专题教学

微专题教学是以某个知识点或数学思想方法等作为一个研究主题为中心,退到该知识的“最原始”概念、定义处学习,再通过一条清晰的主线串起这些问题,循序渐进,逐步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涵盖内容适量,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能力.

(二)微专题教学的特征

1. 灵活.

首先是内容的灵活.它可以不受当前所涉章节内容或形式的制约,不追求完整,而意在能力.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其可接受的程度确定.因此,微专题的来源既可以是学生的推荐,也可由教师编拟.其次是时间的灵活.它没有规定的时间,只有探究的深入.例如可以在高三第二、三轮复习中可以适当穿插进行此类微专题教学.

2. 实用.

要针对学生的疑难点,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选题时切忌大而空.在复习教学时,可以借助学生的问题设计问题情境,唤醒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建立复习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变式训练、题组策略或问题串设计来编制微专题.在微专题的教学中,通过设置“典型例题—变式、问题串设计或题组设计—真题训练”的程序来完成微专题教学.其中,典型例题提炼学生的问题所在;变式、问题串或题组设计则可以将学生问题退到最简单、最本质的地方,通过变换问题背景,逐步深入问题的核心;而最后的真题训练,则是检验所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3. 有效.

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微专题教学要对已学过的知识重组和整合,优化已有的知识结构网,从各个不同方面联系所学知识,形成横向、纵向的知识网,只有这样进行深加工,才能在解决问题时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二、微专题教学的策略

微专题教学强调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的差异,在传统教学中穿插微专题教学,可以充分使用教学资源,采取以误为鉴、整合知识、凸显思想的教学策略来创造性地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一)以误为鉴策略

数学学科中有很多知识重点,经常也是难点,也是学生在考试中出错频率较高的点.通常的情况是“常讲,常做,常错”,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教学中可以这些错误为基础,抓住重难点,精设专题,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关注认知障碍,挖掘错误背后的“知识漏洞”和“思维缺陷”,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例如,换元法的灵活运用一直是学生的难点,对这些内容就可以“以误为鉴”,设置换元法的微专题,将教材中涉及换元法的内容串联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积累素材,善于发现提炼问题,基于学生学情的微专题教学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整合知识策略

设置微专题,目的是找到一条主线把一些散落的知识点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将其系统地串联起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挖掘,使学生的知识整体化.另外,对于同一个微专题,由于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不同,因此得到的结论往往也会不一样,所以微专题的复习允许结论丰富、过程开放、思维多样.教学中,教师可以跨越章节界限,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串讲,将散乱的知识串联,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凸显思想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的本质提炼,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在教学中通过微专题的设置,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设置运算为主题的微专题,其渗透了数与运算思想,增强学生优化运算的意识和提高运算的能力.在微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的只是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有效地组织教学和复习,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构建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三、微专题教学的方法

微专题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理念,应该有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深挖掘“生长点”

微专题教学体现知识的整合和联系,探寻其本源,挖掘“生长点”,尤其能主动地与别的知识点连接,揭示所学知识的背景.如倒序相加的思想,在教材的向量部分就已经渗透,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和二项式定理时得到巩固.例如,2016年南京市一模考试第17题,学生解答得并不理想,其实这道题的“生长点”在教材中.

案例1 (2016年南京一模考试第17题)如图1所示,A,B是两个垃圾中转站,B在A的正东方向16千米处,直线AB的南面为居民生活区.为了妥善处理生活垃圾,政府决定在AB的北面建一个垃圾发电厂P.垃圾发电厂P的选址拟满足以下两个要求(A,B,P可看成三个点):①垃圾发电厂到两个垃圾中转站的距离与它们每天集中的生活垃圾量成反比,比例系数相同;②垃圾发电厂应尽量远离居民区(这里参考的指标是点P到直线AB的距离要尽可能大).现估测得A,B两个中转站每天集中的生活垃圾量分别约为30吨和50吨,问垃圾发电厂该如何选址才能同时满足上述要求?

此题关键先提炼有用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模型.

模型一:三角形模型

在△ABP中,已知AB=16,动点P满足:①P在AB上方;②PA,PB的长度满足.求当P到直线AB的距离最大时P的位置.

模型二:轨迹模型

平面内,已知AB=16,动点P满足:①P在AB上方;②PA,PB的长度满足.求当P到直线AB的距离最大时P的位置.

(限于篇幅,具体解法略)

究其生长点而言,在教材中可以从几何图形和轨迹两方面找到相应的本源.

1. 三角形中的源

题目1(苏教版必修5第17页习题1.2中第10题)我炮兵阵地位于A处,两观察所分别设于C,D处.已知△ACD为边长等于a的正三角形,当目标出现于B时,测得∠CDB=45°,∠BCD=75°,试求炮击目标的距离AB.

2. 轨迹中的源

题目2(苏教版必修2第100页习题2.2(1)中第10题)已知点M(x,y)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1/2,那么点M的坐标应满足什么关系?画出满足条件的点M所形成的曲线.

其涉及的轨迹即为阿波罗尼斯圆,在近几年的高考、模考中一直都是热点.将代数、几何综合,是高考、模考常用的一个手段,也是命题体现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式.这本身就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必然引起师生的重视.

(二)问题串“连成线”

由于微专题的教学特点,可以设计串“珠”成“链”的问题串来阐述知识的来源与运用,例如,笔者以《直线与抛物线相切问题的探究与归纳》为例,阐述如何利用问题串展开微专题研究.

案例2如图2,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M为直线y=-2p上任意一点,过点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

求证:A,N,B三点的横坐标成等差数列.

分析:利用求导写出MA,MB的直线方程,再根据点在曲线上可得结论.

(限于篇幅,具体解答略,下同)

变式1: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M为抛物线外任意一点,过点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设A(x1,y1).试求过A的切线方程(用x1,y1表示).

师:你能得到一般的结论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1:P(x0,y0)是抛物线x2=2py(p>0)上一点,过点P作抛物线的切线,则切线方程为x0x=p(y+y0).

类比圆:P(x0,y0)是圆x2+y2=r2上一点,过点P作抛物线的切线,则切线方程为x0x+yy0=r2.

变式2: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M(x0,y0)为x2=2py外任意一点,过点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问:A,M,B三点的横坐标是否仍成等差数列?

变式3: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M(x0,y0)为x2=2py外任意一点,过点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x1,y1),B(x2,y2).求过A,B两点的直线方程.

结论2:P(x0,y0)是抛物线x2=2py(p>0)上一点,过点P作抛物线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x1,y1),B(x2,y2),则直线AB的方程为x0x=p(y0+y).

类比圆:P(x0,y0)是圆x2+y2=r2上一点,过点P作圆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x1,y1),B(x2,y2),则直线AB的方程为:x0x+yy0=r2.

事实上,在此例题的基础上还可以引申出好多变式,充分挖掘出抛物线与其切线的内在联系.比如:

变式4: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若是抛物线准线l上任意一点,焦点为F,过点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问:A,B,F三点是否共线?

我们从一道例题出发,从特殊到一般,得到了切线公式和切点弦公式,再深入研究过抛物线外一点抛物线的切线问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大胆猜想,进一步探究切线与相交弦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抛物线应用的理解.这样的微专题复习,有机地穿插在新旧知识之间,以小见大,改变了以往复习课的枯燥、乏味、低效,把学生引入主动复习和探究,在解题的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究能力、钻研能力.

(三)寻思路“织成面”

如何找微专题主题?可以通过“主线”寻找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最值问题近几年一直受到关注,但其要求高,综合性强,学生经常感到困惑,原因即为学生不能等价转化最值问题.那我们就可以循着这条主线,向各个方向去发散,找到解决最值问题的捷径.通过不同侧面的模型构建,找到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案例3构建模型寻找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1. 构建函数模型,找到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最值问题如果可以通过消元、换元等方式将多变量最值问题化归为单变量问题,构建函数模型,那么,利用函数的性质就可以突破最值问题的障碍.

题1已知函数若存在a,b,当0≤a<b<2时,f(a)=f(b),则af(b)的最小值为__.

分析:,得到关于a的二次函数,结合x的取值范围求出最值.

(限于篇幅,解答略,下同)

借助函数模型,结合函数性质求解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常用手段之一.对于多变量最值问题可以通过消元、换元化归为单变量函数,或采用主元策略构建函数模型处理.

2. 发现不等式模型,寻求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模型,最值问题如果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这一数学模型求解,往往可以减小运算量,快速求解.

题2若a>0,b>0,且,则a+2b的最小值为__.

分析:令2a+b=x,b+1=y(x,y>0),则,出现不等式模型.

最值问题要运用不等式模型求解,往往需要具备整体的意识,配凑不等式模型.

3. 挖掘三角模型,探究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点,不少最值问题中蕴含着三角知识,我们通过构建三角模型,将最值问题化归成三角问题求解.

题3已知正实数a,c满足a2+c2-ac=3,则2a+c的最大值为__.

分析:由a2+c2-ac=3结构联想到a2+c2-2accos B=b2,又a,c为正实数,若令,构建三角形,则有a2+c2-ac=b2,再化归为解三角形问题处理.当然此题也可以配方,用三角换元处理.

最值问题中,如果能灵活运用三角模型,通过三角代换、构建三角形等方式,将陌生问题熟悉化,快速发现问题的切入点,从而找到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4. 构建向量模型,探寻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我们知道,向量是高中数学解题的有效工具,不少最值问题的结构含有向量的基本特征,如果能构建向量模型,利用向量不等式:-|a||b|≤a·b≤|a||b|、||a|-|b||≤|a±b|≤|a|+|b|,可以发现最值问题的“神奇”解题策略.

题4已知a+2b+3c=6,则a2+4b2+9c2的最小值为__.

分析:从向量的角度研究分析本题,条件可以视作两向量的数量积,而a2+4b2+9c2可以视作某个向量的模的平方,联想向量不等式.构建向量模型,另辟蹊径,往往可以发现最值问题的另一片天空,但要注意验证等号是否成立.

这样,循着最值问题的模型化解题这条主线,借助一些已有的数学模型(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向量),降低了问题的思维难度,增强了对问题的理解水平,提升问题等价转化的能力.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及策略研究 篇8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现实困境:教师与学生负担过重, 教学效益差、效率低。传统数学教学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忽视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都迫切需要减负提质,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

数学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 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 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现行的教学已不是教师单一地传授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根据课型的不同特点, 可以尝试使用以下方法实施教学:

1. 引导发现法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将教材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发现过程, 引导学生亲自去发现数学的概念、定律、公式以及解题方法等。

2. 知识结构单元教学法

把教材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 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教学。单元教学法包含四个步骤:

(1) 自学探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分两种形式进行, 属于讲述概念和描述现象的内容可用自学的方式;属于观察实验和推导论证的内容可用探究的方式。

(2) 重点讲授。根据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确定重点讲授内容, 讲这个单元的重点与难点, 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

(3) 综合训练。让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灵活地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

(4) 总结巩固。让学生整理所学的理论、方法和习题, 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这种方法教学, 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同时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会有明显提高, 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四、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高涨, 就会激发他们了解和理解数学的需要, 激发他们要求掌握数学知识的需要, 激发他们要求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成就也高。因此,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和信任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间要进行双向信息交流, 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 以情感为载体的。教师不仅要做学生智慧与心灵的引路人, 又要做关心他们的朋友。不论学习处于何种状态的学生, 他们都希望受到重视和喜欢, 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做到尊重、鼓励学生并和学生保持适度的交流, 学生将更容易进入有效学习的状态。

3. 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能说、会交流、会合作、会展示, 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培养个性。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就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特点。

五、数学有效教学的反思

1. 数学有效教学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做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与反思的精神。

2.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数学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理性和思维能力。数学有效教学要突出情境中的问题, 引起认知冲突,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及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过去“双基”强调形式化的训练, 现在的“四基”更关注知识的背景和应用, 重视个体的活动经验, 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注重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中归纳演绎数学基本思想。

4. 采用多元化评价和发展式评价, 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关注学生对数学过程的体验和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知识间的联系。

摘要:本文在有效教学概念的基础上, 探究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包括引导发现法、知识结构单元教学法等, 并提出了教学实施策略, 最后对有数学效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明生.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厚德.有效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4.

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 篇9

1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以及教学方式四个部分组成。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即教授法与学习法相结合。其中,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只有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基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说,教学方法主要以教法为主,也就是教师讲授所占的比例更多。

2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

2.1 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

在校学生中,除了一些真正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之外,剩下的也仅仅只是不排斥体育课而已。因此,对每周所安排的体育课程,学生并不感兴趣,仅仅当成消遣或旷课的借口。他们宁愿躺在宿舍床上或痴迷于网络,也不愿意在运动场所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的淡薄和态度的不端正,严重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

2.2 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不理想

现在我国大多数的中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尽管学校提倡学生进行晨炼和安排课间操的锻炼,但短时间的运动并没有对学生起到很大作用。高校对学生的晨跑锻炼已不强迫,但鼓励学生晨炼并提供较为完善的条件,锻炼与否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因此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尤其是城市户籍学生,对体育运动较为排斥,缺乏运动精神。学生的体育素质的不理想现状,亟需改善。

2.3 学校对体育课堂不重视

中等教育中,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而大学体育教学也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体育课堂虽然依据学生的选修而进行选课,但参与课堂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考试不挂科,顺利拿到学分罢了。因此,也就造成学校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进而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2.4 课堂效率差

课堂效率差是每一位教师都想认真改善的问题,除了老师自身的问题之外,很多时候是因学生本身而造成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不符合某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体育的学习也会因此落后。再加上一些特殊情况的发生,就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3 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创新策略

3.1 教师首先要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

教师要积极地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思想,摒弃世俗偏见。虽然现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现象与学校都不是非常重视体育教师的地位,没有给予体育教师一定的尊重。但是体育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工作,就应该认真对待,并且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再者,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精神饱满,言于律己。另外,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师生做到相互尊重,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学生喜欢一个老师,也就会喜欢这位老师的课。反之,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呈现僵化的状态,也就无心好好上课了。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体育有浓厚的乐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学,自然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并且可以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积极自动的学习念头。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新颖,是否接近生活,是否能接近学生。有的老师在上课时,采用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学生不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除了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之外,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体育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善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

3.3 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多样化

体育教师应该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课堂上,教学的内容即要丰富,同时教学方式也要多种多样。每一节课,都要争取做到趣味性与游戏性以及竞赛性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既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选择适合所教授的学生的水平的教材。不能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盲目追求成绩,最后导致学生的客观分数与实际能力不符,进而扼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难易程度上要学会变通,要将学习的难度尽量降低,适应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控制运动量,防止学生负荷过重,从而引发反效果。

3.4 师生积极互动

学习本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课堂死板,毫无生气,学生自然也不愿意学习。教师可以采取特殊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事实上,体育课更容易进行比赛,因为体育所教授的内容如排球,乒乓球等,本身就是比赛性极强的运动。因此,老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比赛中,积极互动。

3.5 教师要循序渐进合理教学

体育学习是终身的事业,教师也不能因为应付考试与升学率,而淡化知识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培养。比如,在太极拳的练习当中,有的老师一节课就教授学生过多的招式,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完全记忆,因此,课堂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同时,也可能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所以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效率,循序渐进的进行。

3.6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教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是成功的关键。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练习。比如基本功练习。在一节课开始之后,教师不要着急于教授新的学习内容。首先,可以让学生进行几圈左右的跑步与做操练习。当然,在此过程中,蹲马步也是对学生基本功的一项重要练习方式。其次,在课堂开始之后,应该与学生一起简单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巩固练习。

3.7 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所讲的教材内容,以及所带的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及时的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单一的采取既定的教学模式教学。尽管现行中国的课堂大部分是班级教学,集体上课,但教师仍然不能以偏概全,笼统的教学。教师要用心观察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师生互动练习中,有的学生天生内向,不善言辞,也不喜欢群体活动,教师应该事先了解情况,必要时与学生进行谈话,了解事实的根本原因。决不能因为学生的表现不好,就在群体面前大肆批评。既影响课堂效率,又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4 结语

该文通过对教学方法概念的阐述,以及对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使我们对目前的体育教学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而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创新,本文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即教师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师生积极互动;循序渐进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等。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善与创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推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进而影响自身身体素质的增强,促进自我的完善与发展,为以后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天夫.高校实施开放式体育教学的途径和环境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125-126.

[2]唐东阳.综合性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A].学园,2011(01):57~58.

[3]谷磊,刘毅.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A].运动,2012(01):70-71.

[4]龚德贵,黄阵,钟秉枢,左琼,余学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A].2001(07):27.

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及学习方法研究 篇10

1.学习化学首先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化学的知识比较细碎,所以要找到自己学习化学和好玩所在。比如说,化学的一些试验很神奇很漂亮。再者就是要勤奋认真,化学课上老师讲的内容会很多,很多公式需要记忆,所以一定要认真的记化学笔记,任何细节都不要遗漏。要注意,笔记不仅是入门学习的帮手,还是复习的好资料,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当然,要重视做题,特别是高考卷子,又不会的就请教老师,老师会指导你怎样思考化学题,一旦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做起题来会顺手得多。请记住,高中的学习不要太注重技巧,勤奋最重要,每一个高考高分的背后都是无数的资料和习题,收获是要靠勤奋来换取的!

2.学习化学其实是有一个大框的。(1)主要就是元素周期表。也许大多数人都认为化学周期表就那么点东西,被几个元素就行了。其实不是这样的,要研究透了元素周期表你会掌握很多知识。学化学重要的还是要先记住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再做一些练习题,化学比较碎,记忆的时候要注意规律。(2)总结化学反应表:酸+碱=盐+水,盐+盐=新盐+新盐……基础非常重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比什么都重要。有的同学不知道怎么总结,其实你明白了就很简单,比如氧气这一节,我们可以大致按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室制法、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用途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后,每个气体都按这个模式。这样,每天都总结,记忆的效果就好。知识点就记得牢固。(3)化学平衡里边有几条定性的结论,我建议书上的那些结论要记住,老师给的结论好记的就记,不好记的就别记算了,而且记住了之后要会用,别光会记不会用,如果碰到用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的话就动用平衡常数来进行计算,平衡常数虽然说计算麻烦但是绝对是解决化学平衡最根本的方法,大学化学里边讲平衡的那一章根本就没有提所谓的结论什么的,都是根据平衡常数来进行推导结论的。因此,如果你不嫌麻烦,就用平衡常数,不过要记住用平衡常数是最后的绝杀技,实在没办法了再用。

3.学好化学要熟悉课本的脉络关系,知道课本的大致的各个章节的内容,然后就是重点复习重点的章节的重点的知识,把知识点都熟练的掌握了,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手。弄懂课本,脚踏实地的攻下知识点,基础分就能拿到。如果时间有限,只看历年高考真题,看透,实在理解不了的背过模式,太难的坚决舍去,求精不贪多。

4.记住物质结构与性质。也就是记一下书上的那些东西,不难,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做题的时候注意审题,如果考你晶胞的计算(比如说,给你个晶胞让你算密度)就老老实实地算,检查的时候用量纲计算看单位是不是对的。物质结构的选做题容易拿分但是拿满分的几率不是特别大,有机化学一般人都不想做(至少在我们学校是这样的,大部分人都选结构,只有少数人选有机),因为有机推断比较难,对于这个我其实感觉很好笑,那些人觉得有机难就是因为高一下学期学必修2的有机的时候被吓到了,高一考有机完全是按高二的题出,但是高一的学生就只有那点知识,肯定不会写,这样就有了心理阴影,到后边学有机的时候就害怕了。只要你把书上的知识搞懂了全都完事儿了,有机难一点的就是考同分异构体,认真分析就行了。非常赞同一句话:“想考高分选有机,想考一般分选结构。”

5.只要把那些方程式和各种各样的颜色(颜色反应,溶液颜色,物质颜色等)记住,脑子在转的开一些,不要被题给绕进去,做题做的是方法不是要把题背下来,还要举一反三,做出这道题,再把这道题的方法用到别的题上,有的题不只是一种方法,有的麻烦有的简单,但不管多麻烦,都要把所知道的方法都做一遍。第一,可以知道这道题的其他思路。第二,还可以熟练一下其他的方法。题目中往往暗含着很多条件,并不是直接给出来的,这就要看你会不会用你脑袋中的东西了。比如,一杯无色溶液,蒸发后将剩余固体进行焰色反应,发现火焰呈黄色,不要盲目的判定这个是钠盐,还可能包含钾盐,因为钠盐的焰色呈黄色,钾盐呈紫色,钾盐的焰色不如钠盐的亮,很容易被钠盐的焰色盖住,所以还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不要被书上那些死板的题绕进去了,重要的是你能掌握好方法,

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重要一环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这能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化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如通过一题多解或多题一法总结规律,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开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高中化学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就得死记硬背+一点理解,只要记住了,拿高分不是问题。有机化学重点就在分析理解,分析理解透彻了,拿高分也不是问题。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不在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重要一环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化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总结规律,记忆

参考文献

[1]杨赵芳.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2]张映林.化学概念意义建构的教学过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张淑新.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 篇11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意义;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建构策略;案例分析

1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哲学上把概念理解为,人脑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形成判断和推理的基础.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数学知识体系(定理、法则等)的基石、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也是数学研究的起点,判断、推理、计算、证明和解决问题的依据.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有效的数学概念教学,绝不能以让学生学会概念为终极目标,同时要让学生在参与概念的形成、发展、巩固、应用和拓展的过程中,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体会隐含在概念中的思想方法,从而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在知识、能力、素养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数学概念教学的问题

数学教材中大多采用“定义——性质——定理——应用”的演绎体系呈现概念,希望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后再解决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概念.这样的演绎体系虽然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但是把有意义的、鲜活的生成数学概念的活动给掩盖了,使学生不知道一些定义从何而来、为何如此规定——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称其为“教学法的颠倒”.

由于多种因素,当前很多教师主要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数学概念教学:(1)“一个定义、几项注意、一步到位、举例训练、反复练习、迎接考试”的急功近利式;(2)“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直接授予式;(3)“照本宣科+解题教学”的大容量训练式.这些方式的共同特征是,重解题技巧、轻概念生成,追求习题讲解的最大化和概念教学的最小化.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学生认为概念学习单调乏味而不重视它,只会死记硬背概念本身,不能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到概念引出的必要性和概念应用的价值,难以把握概念的本质;导致学生在知识掌握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匆忙解题,只会机械地模仿某些特定的题型,掌握某些特定的解法,一旦遇到新的情况就束手无策.以解题教学代替概念教学的做法,还会导致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知识的外围重复训练,结果还是对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知之甚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使得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知识、能力、素养发展终将落空.

3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由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经验可知,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概念: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前者主要指依靠对个别、具体事物、例子的概括、抽象来获得概念;后者主要指利用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概念来理解新概念.前者的主要的操作步骤为:(1)辨别一类事物的不同例子;(2)概括、抽象出各个例子的本质(共同)属性;(3)把本质属性与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概念与已有的有关概念区别开来;(4)把本质属性推广到一切同类事物中去,以表明新概念的外延;(5)扩大或改组原有认知结构.后者的主要的操作步骤为:(1)揭示出概念的关键属性,给出其定义、名称和符号;(2)讨论概念所包含的各种特例,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3)把本质属性与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概念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体系中;(4)辨认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使新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产生分化;(5)使有关的概念融会贯通,组成一个新的整体.

通过概念形成方式学习数学概念,便容易接受概念,理解概念的关键属性,把握抽象概念背后的丰富意藴,但有时不容易建立概念体系,不符合学习的经济原则——主要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通过概念同化方式学习数学概念,则正好相反——主要体现从一般到特殊、由此及彼的认知规律.

因此,在数学概念学习中,两种方式不能孤立使用,而要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在揭示出概念的定义后引导学生去观察实例,定义的导向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揭示实例中包含的概念的关键属性,而正例与反例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分析、比较、分类、概括中将概念的关键属性清晰化;然后引导学生以实例为概念的认识载体,将新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建立联系,形成概念体系.

4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4.1建模建构策略

数学建模是指为了某种目的,将现实原型简化、抽象为数学结构.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是数学反映客观事物的途径,也体现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数学建模,对于领会数学内容、掌握数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也对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很多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都有力地体现了建模思想的价值.利用建模思想,让学生历经、体验“从现实事物,到事物的本质(数和量)特征,再到数学概念的定义和名称”的创造过程,从而在理解简化、抽象方法的同时,领会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意义,是数学概念教学最基本策略之一.这一策略最大的特点是,将对概念的理解建立在对概念建构过程的体验,而非对概念定义的反复辨析上,即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概念作用和意义的理解,而非对概念字面的反复纠缠上.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认识概念是怎样的,而且能使学生认识概念为什么是这样的,因此是学生通过对形成过程的体验到对概念本质的认识的必由之路.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物体具有大小(占有一定空间)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建模思想建立长度、面积、体积、测度等概念;从物质世界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建模思想建立正负两个概念;从自然界具有等量关系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建模思想建立方程的概念;等等.

4.2实验建构策略

数学实验能改变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利用实物(如教具、学具)或模拟(如几何画板)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概括等活动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也是概念教学最基本策略之一.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活动情境,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完成“接触概念、体验概念、使用概念、建构和完善概念、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过程.

案例1“无理数概念”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利用一把剪刀、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边长视为1)剪拼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难完成多种拼图;通过班级交流,学生不难选出比较简便和美观的拼图,如图1所示.由此,教师提问:观察拼图,拼得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学生能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是2.教师追问:估计2的值在哪两个整数之间?利用取平方的方法,学生也不难得出2的值在1和2之间.

然后,教师提问:2能用分数表示吗?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探求2的小数部分:(1)试输入一个大于1、小于2的数,如果平方的结果比2大,如何调整?比2小呢?(2)通过实验,猜想能否找到一个有限小数,使它的平方等于2?由此,引导学生体验2=14142…,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从而,引出无理数的概念.

实践表明,通过变换角度的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切身感受有理数外还有一类数,抓住无理数的本质特征,加深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经过对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问题发现、解决过程的猜想、验证等实验探究,学生拓宽了思维视角,增强了合作意识,同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很多数学概念都可以这样教学,如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椭圆,向量坐标运算,概率等.

4.3演绎建构策略

数学知识是以概念为基础的强大演绎体系,很多数学概念之间都有着密切的逻辑相关关系(联系).这些相关关系是界定概念同化最有效的联系,为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牢固建立知识结构指明了方向.所以,对于那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有逻辑关联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演绎过程,帮助学生同化概念.

比如,教学“三角函数概念”时,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只注意到三角函数概念出现在三角比概念后面,从而认为三角函数概念是单纯的三角知识,对于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也往往就事论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三角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引导学生利用函数的概念和思路加深对三角函数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三角函数概念不是孤立的三角知识,而是函数知识体系中一个特殊的节点,只不过多了几个特殊性质而已,从而使教学自然、高效.

4.4类比建构策略

数学知识也是以概念为基础的广泛类比系统,很多数学概念之间都有着丰富的直觉相似关系(联系).这些相似关系也是界定概念同化有效的联系,使学生理解概念、建立知识结构有了认知基础.所以,对于那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有直觉关联的概念,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概念的属性,再创设联系已有相似概念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直觉类比方法获得发现,并尝试给出新概念的定义.

案例2“三角形概念”的教学.

师:刚才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欣赏了美丽的图片.那么,请问这些美丽的图片中都含有哪种平面几何图形?

生(众):三角形.

师:对!(课件出示图2)小学时我们已经学过三角

形的一些知识,从今天开始将进一步学习有关三角形

的知识.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生: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投影出示图3、图4)请大家看我画的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它们不是三角形.故应改为,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图3图4

师:这下,大家没异议了吧!

生:不行!必须添上条件“不在同一条

直线上”,否则,组成的图形可能是线段.

(投影出示图5)请看.故应改为,由不在

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

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真聪明!这样就准确了.我们知道图形的角用符号“∠”表示,垂直用符号“⊥”表示,那么,三角形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

生众:用小的三角形图形.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生众:受角、垂直的符号表示法的启发呀!

师: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就叫作类比.类比是关注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测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的相同或相似.它是非常有创造力的一种思维方法.的确,数学家们用小的三角形图形“△”表示三角形.这一符号形象、直观,便于记忆.(指着图2)我们还知道这个三角形中的三条线段可分别记作线段AB、BC、CA,三个角可分别记作

∠ABC、∠BAC、∠ACB,那么,那么,这个三角形又该如何用符号表示呢?

生:记作△ABC.

师:能否记作△BCA或△CAB呢?

生:不能.因为∠ABC、∠BAC表示不同的角,类比角的表示法,所以△ABC、△BCA应表示不同的三角形,所以△ABC不能记作△BCA.

生:我认为可以.因为在三角形中点A、B、C呈“三国鼎立,势均力敌”之势,所以“排名不分先后”(有学生笑).而在角中点A、B、C的地位是不同的,故不能盲目类比.

师:说得太棒了!从中我们得到启发,有时由类比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需要仔细斟酌.我们知道符号“∠ABC”读作“角ABC”,那么符号“△ABC”又如何读呢?

生众:读作“三角形ABC”.

这里,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已有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特点,产生新概念的“生长点”,以类比方法获得三角形的概念,使学生觉得这一概念是小学三角形概念的一种自然发展.对很多数学概念都可以这样教学,如分式(与分数类比)、不等式(与方程类比)、空间(与平面类比)、无限(与有限类比)等.

4.5反思建构策略

指导学生反思概念形成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本质特征的重要环节,也有利于提升学生从自身经历中学习、提炼的意识和能力.进行课堂总结时,很多教师通常会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认识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板书,作出简明扼要的语言回答.但是,这样的问题过于笼统,这样的回答过于表面.实际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反思概念形成的过程同样需要学生具体、深入的实践、练习,才能有效促进数学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案例3“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

(在课堂总结阶段,教师提出问题:你是如何认识反比例函数的?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经验.)

师: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有何异同?

生: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一样,它们都是用一般式来定义的.

生: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式中,都只有一个自变量,都只有一个不为零的常数.

生:两种函数的解析式的形式不同,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

生:两种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不同,正比例函数的自变量可取一切实数,而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不能等于0.

师:由此你能猜想一下两种函数图像的不同点吗?(出示图6)下列哪幅图可能是反比例函数y=12x的图像?为什么?

生: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不能等于0,当然函数值也就不能等于0,所以它的图像上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不能等于0,也就是它的图像不能与坐标轴相交,所以排除A和D,选择B或C.

师:很好!你的分析体现了数向形的转化.那么,到底选项B,还是选项C呢?为什么?

生:选C.因为满足y=12x的x、y的值是同正或同负,B中图像在第二象限时x的值为负,y的值为正,所以排除B.

生:(投影展示图像)我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画出了y=12x的图像.虽然没有C中的图像那么美观,但是变化范围和趋势是一样的.

师:通过本节课,你积累了哪些学习函数概念的方法?如果让你去自学二次函数,你有什么想法?

生:也是从实例、概念、图像、性质、应用这几个方面去研究……

在反思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对比猜想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类比猜想二次函数的研究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由已知内容很自然地迁移到未知内容,有利于产生进一步的认识或疑问,以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自然延伸概念学习,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 篇12

一、生活与初中语文随笔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

生活是所有知识的融汇, 在生活中, 我们处处都可以发现其蕴含的学问、哲理以及感受。生活中每天都有许许多多或新鲜有趣, 或感动, 或快乐, 或伤心, 或愤怒等事件在发生, 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对这些事情进行敏锐的观察和感知, 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生活感悟, 将其记录在记事本上, 这就是语文中所说的随笔。而在初中语文随笔的写作教学中也将引导学生亲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及感悟生活作为教学的中心思想, 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 更加深入地体会生活这个舞台的多姿多彩, 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而这两种思想结合在一起, 即是初中语文随笔的生活化表现, 即在写作中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自然、社会、人生等的独特感受记录下来。

二、初中语文随笔生活化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

1. 在随笔生活化的素材教学中, 应积极地激发学生对生活中事件的积累

写作素材一直是困扰学生写作的关键问题, 随笔生活化就是要求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 并表达自己的个人感受, 这种积累主要还是靠平时来进行。因此,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写一次周记, 以随笔的方式对这个星期内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或者多件事情进行记叙, 并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教师在对其进行批阅的时候, 也应该以事件描述的生活性和真实性评价作为重点依据, 并且可以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周记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比如有的学生写妈妈因为爸爸偷偷将钱借给急需钱的叔叔而吵架、生气这件事情;有的学生写邻居家的叔叔、阿姨因为孩子应该上哪个幼儿园而争得不可开交的事情;有的学生写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游, 度过了开心的一天;等等。这些事例都是非常具有生活气息的, 也是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应用的最好的素材, 对其稍加加工和润色就可以写进随笔里, 使自己的随笔成为一篇充满生活情趣和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这就能够为学生对生活中素材的可使用性进行把握, 并且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对周围动态的观察和事件的收集, 在写随笔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困难了。

2. 在随笔生活化的写作方法中应促进学生对事件丰满性的细节描写

初中时期的学生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都还不成熟, 因此在写作中对事例的描写往往很简单, 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 缺乏可读性。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在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用活灵活现的文字对具有现实性的素材进行丰富和再现, 在写作中尽量要求学生用可以想到的词语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情境。比如学生的随笔写作《妈妈买菜砍价》, 在原文中是这样写的:星期天早上我和妈妈一起到菜市场买菜, 妈妈在买五花肉的时候, 老板走过来说:“要不来两斤?”“这肉多少钱?”妈妈问。“15一斤!”“15?太贵了”, 妈妈转身拉着我就要走。“给你便宜1块钱, 14一斤, 要不要?”老板连忙说。“那来两斤吧!”妈妈说。最后妈妈给了老板28元钱。这段随笔的描写是典型的记流水账的写作, 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范例, 在课堂上念给学生听, 让他们对如何将这段描写丰富起来发表意见。如:我和妈妈一起到菜市场卖菜的时候, 周围有熙熙攘攘的人群, 卖菜的老板在大声地吆喝着, 妈妈认为15块钱一斤贵了, 别人都是卖14一斤的, 以及老板在卖便宜了之后说您吃着好了再来, 等等。

3. 在随笔生活化的写作思想中应融入学生思考的智慧, 升华对生活的哲思

随笔写作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素材和写作的技巧, 还要帮助学生从这些生活琐事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和生活智慧, 这对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妈妈因为爸爸偷偷将钱借给急需钱的叔叔而吵架、生气这件事情中, “我”是怎么看的, 爸爸到底应不应该将钱借给叔叔, 妈妈应不应该因为这件事情跟爸爸生气, 以及爸爸、妈妈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有什么正确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等, 这些都是可以写进随笔中的。通过这种形式的写作, 学生写出来的随笔一定是既具有生活气息, 又具有生活哲理的好文章。

三、总结语

在以前的语文随笔写作教学中, 教师往往将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而忽视了从学生的生活角度来进行写作的教学活动, 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初中语文随笔生活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抒发对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具体感受, 不仅使教学联系实际, 更加贴近生活, 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满足了新课改对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摘要:初中语文随笔的写作是其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面对这个学习内容, 学生往往无法解决“写什么”这个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活与初中语文随笔两者之间的联系, 并提出了初中语文随笔生活化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的实施措施, 以期为初中语文随笔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随笔,生活化,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朱奇松.让语文教学荡起“生活”之桨[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03) :73-74.

[2]周迎春.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5) :105-106.

上一篇:电影符号下一篇:初中语文学科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