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及方法

2024-06-11

教学改革及方法(共12篇)

教学改革及方法 篇1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传授和掌握教学内容,利用一定教学手段,师生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综合。

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方法体系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和谐统一。首先,使用教学方法目的是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也就是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其次,教学方法的施动者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使用或设计某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求学生的配合才能算真正使用了某种教学方法。再次,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的方法。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要求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应衣着整洁,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教学语言准、精、美、活,富有特色。

教学内容要科学、充实、突出其实用性:通过检查教案和听课,考查教师掌握的前沿知识,教案中所列的参考书和文献不能是摆设,要向学生积极推荐,激励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

2.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念,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为宗旨,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大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学方法改革要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强调教为学服务。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积极探索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除掌握教案书写、板书、板画、说课、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学习教学导入艺术、启发艺术、幽默艺术等,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

3.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全过程

课堂教学形式要活泼,不是追求课堂的热闹,而是要求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应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任务驱动式”、 “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灵活性,讲授时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在讲述、讲解的基础上,将案例式、启发式、对比分析法、师生易位互动教学、问答式等多种方法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吸引住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要“留给学生的应该是问号,而不应该是句号。知识固然宝贵,而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选择适合的授课内容、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环节,采用师生易位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课内预先安排等途径,在教师示范后有针对性让学生进行方法演示,实行课堂双向学习,在提高课堂活跃气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在教学方法上摒弃过去偏重教学理论、轻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对概念和事物本质的把握与理解。通过案例式教学,特别是将教师的科研实践经验融于教学活动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而且会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公开课,、汇报课、研究课制度,教师互听互评课制度,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帮带作用,促进教学相长、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4.多方配合,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风建设

辅导员、班主任和主讲教师密切配合,以教育为主,听课为辅,要求学生养成提前5分钟进教室的好习惯。对经常性“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进行谈心,了解其学习和心理动态,以情感人,让学生感到愧疚,必要时全院通报。关心学习弱势群体,帮助差生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对迟到、早退学生的管理要策略,人性化与强制性结合,以教师的人格魅力、讲课的艺术感染力影响学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对课堂的教学质量管理

(1)管理制度齐全,检查执行坚决: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过程,强化教学秩序。

(2)检查与评比并重,形成良性竞争态势:

全面开展教研室,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活动,听课组对授课教师的教风、教态、教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全面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反馈给教师本人,限期整改。

(3)经常整顿教学秩序,确保良好的教学状态:

采取各种措施,如经常组织抽查课堂教学状态,严格检查教师上课迟到、早下课、实验课教师擅自离开课堂及学生的出席和上课纪律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批评和处理,整顿课堂教学秩序,保证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用以运载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物质媒体或物质条件,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辅助用具。

1.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鼓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强调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强调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手段,并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方式。特别是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进行板书设计。强调教师即使制作了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要求教师进行适当的板书,也要制作纸质教案,不能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案,要求教师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及时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2.重视实践教学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的项目比例,教师在设计实验内容、进度、考核方法上力求科学、合理、实用、效益。

3.有选择地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提高理科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便于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改革考核方法,一方面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任课教师根据本课程情况,适当调整实验环节的比重,比如,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均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和考核标准,考核方式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另一方面探索考教分离的考试方法,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考风带动学风:克服教而不导现象,加强课内课外的辅导工作,提倡辅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杜绝习题集上画题、背题的现象。既严格进行考核,同时又要加强试卷的质量控制。

课堂教学管理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课堂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体教学质量,尽管在教学改革和管理中存在诸多困难,但通过本科教学评建工作,更加完善各项管理机制,严抓课堂教学管理,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最终一定会达到提高课程质量的目的。

摘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做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及考试方法改革是学校教学工作的迫切要求。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相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以更新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根本目标。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原则,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效益性。

关键词:教学方法,手段,考试方法,改革

教学改革及方法 篇2

一、科学方法的定义

“科学方法”的定义较为广泛,并且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其含义也在持续丰富发展。有些学者认为,所谓的科学方法即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为了处理某一实际问题从实践或者是理论上采用的方法及手段的总和,也是人们了解客观世界的主要工具。现阶段,关于“科学方法”最为系统全面的定义是,人类在科学研究以及实践活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以及操作方式。[1]

二、将科学方法运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一)对学生的学习技能及学习方法产生影响

在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同时,还应当熟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分析方式。学生在掌握了科学方法之后,可以快速找到思考的方向,明白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

在生物學的实验之中,学生需通过观察、假设、实验以及分析等基本方式,处理生物学方面的问题,并且得出实验结论。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倘若可将这些方法提炼出来,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中发现问题所在,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对学生世界观的树立产生影响

生物实验从观察到具体的操作,需要积累大量的经验性材料,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以及归纳等思维方式获取理性知识,再从实践当中检测认识的正确性。学生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建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观点,同时也可以领会到人脑的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了解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哲学思想。[2]

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应用实践

(一)观察法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首先,应当清楚观察目标是什么。在必修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以及蛋白质的鉴定”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步需了解实验原理,让学生知道本实验是利用颜色的反应来鉴定脂肪、还原糖以及蛋白质的,观察的实验目标是各种不同的颜色。脂肪+苏丹Ⅲ→橘黄色,淀粉+碘液→蓝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在此验证性的实验中,学生唯有在明确了这些观察目标之后,才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结果的颜色来确定实验成败。

在实验的实际操作中也需要细致观察,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配方存在区别;其次是二者的配置过程也存在区别,菲林试剂是把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混合均匀之后加入待测溶液之中进行检测,而双缩脲试剂是待测中加入氢氧化钠融合,在混合均匀之后加入硫酸铜溶液。再次是反应条件不同,在检测还原糖的过程中,加入菲林试剂之后,必须用水浴加热。最后一点是颜色的转变过程,在检测还原糖的实验之中,溶液颜色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淡蓝色→棕色→砖红色。以上几点均为考查的要点,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观察去发现,这样更容易理解。

(二)探究实验设计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研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掉效果”是选修一当中的一个课题,与广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设计探究实验时,确定好“探究何种温度下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效果最理想”的课题,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的思路是在不同的温度下,研究洗衣粉的去污能力,通过去污能力的强弱来确定洗衣粉的理想温度。实验过程的设计是重中之重,此实验过程和必修一实验“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存在许多共同点,所以可以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步骤。在此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搅拌时间、污渍种类以及搅拌力度均需一致。在得出实验结果之后,与之前所做的假设进行对比,并且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讨论。

四、结语

教学改革及方法 篇3

关键词:篮球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使篮球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健康第一”等教学思想的贯彻实施,如何将篮球运动的教育功能和篮球文化的丰富内涵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实践中,达到提高学生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实现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 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不尽合理,不能满足学生要求

首先,从学生心理方面来看,在学习和比赛中,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展示自己精湛的篮球技术,而高校篮球课教学中过多的战术安排由于难以掌握,并不能引起数学生的兴趣。其次,过多的强调传授技战术和提高素质,忽视了篮球理论知识传授篮球欣赏等人文性内容,不能满足学生认知结构的需求和学生的多元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实现终身参与篮球运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的进程。

2、 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滞后

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是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所采用。这些方法手段在过去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对篮球教学多元性的要求,特别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有些方面已经不适于现代篮球教学,作为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应当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手段,以及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产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学生过程性评价程度不够,评价体系不完善大多数高校采用对学生评价方式是期末技能考试加上平时出勤情况对学生做出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突出了学生的技能和体能评定,但学生的进步幅度、习惯养成、合作能力、思想品德等评价内容没有体现;不能适时反馈教学和学习过程,无法适时地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和学习。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

1、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篮球教学方法是实现篮球教学任务或目标的方式,途经、手段的总称。它在实现篮球教学任务和目标中起着桥梁和媒介作用。在篮球教学实践课中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讲解、示范、练习、纠错等方法,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法、发现法、竞赛激励法、游戏法等方法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篮球技战术理论活跃不起来,只能是示范、演示与讲解分别进行,这样造成学生不容易理解或误解,最终难以掌握,限制了学生对篮球丰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2、过分强调教学目标的完成,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教学对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知识的程度、学习热情、创新能力远远达不到教师所要求的水平,教学过程中动作过程演示短暂,缺乏时空变化的关联性,因而动作细节讲解难、不准确,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制约高校篮球教学的发展。

三、篮球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

篮球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

1、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科学性

在上课过程中,一些方法和手段可以促进动作技术的提高,但技术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否则适得其反,影响技术的掌握和发展。

2、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系统性

根据篮球运动的规律,教师应有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安排好教学步骤,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水平及教学进度,学生的掌握情况,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及时转变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教学难度,促进技术的提高。

3、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灵活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突出重点,又要主次分明,如中投和抢篮板球相结合,个人积极防守和练习突、运、传相结合,可以得到兼收并用的效果。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有时为达到联系目的,可以做一些特殊的规定。

4、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针对性

根据学生特点,提高什么技术环节,都应该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任何的练习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5、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实效性。

应贯彻少而精的实效性原则,抓住基本规律的内容,高度概括,精练结合,确定几个主要的练习方法,反复练。在对一些技术性的教学中,可以多安排一些练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

四、篮球教学方法改革具体措施

篮球教学改革要求改变篮球教学现状,改变传统体育课程中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习式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学校篮球的兴趣,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使教学内容合理化,不断提升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内容忽视学校篮球“普及”与“娱乐性”的教学内容,片面强调传授技战术和提高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实现终身参与篮球运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的进程。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教学内容突出篮球教育的可持续性、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和人文性,以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参加篮球学习,逐步形成特长,养成锻炼习惯。

2、 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不断促进学生对篮球知识的掌握

目前高校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到讲解的知识,这种方法已经不适于现代篮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把一些成功的教学实验成果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广到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篮球知识的掌握。发挥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多媒体技术使用,促进篮球教学软环境的提升

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在篮球教学中,进行篮球课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术的能力,同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要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的观念也要跟转变,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上,同时多媒体教学对篮球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和技术水平 。

4、篮球教学硬件环境改善,为篮球教学提高基本保障

篮球教学的硬件设施作为学校篮球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是篮球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由于我省高校经济环境的制约和资金渠道的不畅通,导致篮球教学设施的不完善,篮球教学器材、配套设备严重不足,导致在籃球教学过程中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要求。基于这种情况,相关高校的领导应该对篮球教学的硬件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相关经费,为篮球教学提高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国瑞,陈晓龙.体育教学方法及改革探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90-93.

[2]王阁,卓莉,钟平.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

教学改革及方法 篇4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分析原理及方法,教学,改革

学校的应用化学专业是国内较早建立的专门从事表面活性剂教学和研究的特色学科专业。表面活性剂与科学研究以及工业生产、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化妆品、食品、洗涤剂、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1]在表面活性剂的研制、生产应用和环境保护 “这一链条”中, 必须解决一系列表面活性剂相关的分析方法问题。正如分析化学是科学家的“眼睛”一样, 掌握一定的表面活性剂分析方法是生产正常进行、产品质量得以保证、表面活性剂相关的科学研究不断发展、消除表面活性剂带来的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保障。[2]作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关键课程———《表面活性剂分析原理及方法》, 将教会学生从微观结构、分析检测的角度认识和鉴定表面活性剂, 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形式与性能的关联, 掌握对复杂样品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分离纯化方法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定性、定量分析鉴定方法。我在长期进行《表面活性剂分析原理及方法》课程教学的基础上, 现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一简单介绍。

一、理论教学

《表面活性剂分析原理及方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程, 在科学研究及实际生产、生活中都有重要意义。该课程以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为理论基础, 是涵盖物理化学、有机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的综合性课程。由于其所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 主要在本科高年级 (三年级下学期) 开设。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 要充分意识到本课程的特点, 还要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为前提, 改变过去的以单纯讲解为主, 转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表面活性剂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其基本性质, 在学生学习胶体与界面化学这门课时已经学习, 若是继续重复地讲解, 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且加大了学时偏少内容偏多的矛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有关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知识, 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在介绍一些基础的、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时, 注意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便于学生解释。比如:鉴定表面活性剂离子类型的比色法[4]。以生活中所真切感受到的五彩缤纷的颜色为例, 引出化学史上比色法的发现过程及其原理和应用, 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在教授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表面活性剂鉴定方法———核磁共振波谱时, 以其他产生原理上类似、学生已经较为熟悉的光谱方法 (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红外光谱) 引出该方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上进行对照式的学习, 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识。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同时, 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梳理和搭建该课程的知识体系, 把分散讲解的知识内容整合为有序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表面活性剂的多种仪器分析方法[5]的时候, 考虑到学生已具备的仪器分析的知识, 首先让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类, 如光谱法 (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荧光光谱) , 色谱法 (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薄层色谱、毛细管电泳) , 质谱法、电化学法 (电位型—离子选择性电极、电流型传感器) 等。还要让学生对各种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等进行详细地比较, 通过找出方法间的相似性、 差异性以及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索知识。总之, 在课堂上要充分根据所授内容的特点, 灵活采用互动、引导、启发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摒弃纯粹的 “灌输式”教学法, [3]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与主动性。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作为大学老师, 需要把创新意识贯穿到教学中, 要努力将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带入到课堂上。例如:在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分析方法的时候把最新出现的Ramman光谱, (激光) 动态光散射等分析方法也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在讲解Ramman光谱的时候, 让学生把这种方法同前面讲的吸收光谱法进行联系, 同时, 强调Ramman光谱作为新兴方法与其他吸收光谱的区别及其优势。另外, 也适当介绍一些高新技术如当前科学研究中的纳米材料在表面活性剂分析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具有同常规材料完全不同和更加优异的性质, 这些性质是无法从现有理论进行推断, 从而革新了化学史上的经典理论。举例如通过金纳米粒子的颜色变化就能方便地判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在介绍这些知识本身的同时, 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知识在持续更新。从而利用这些前沿的、 “神奇的”科研成果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有助于引导其树立良好的科学观和知识论。

二、实践教学

表面活性剂分析的理论知识相对抽象, 很多是理论化的模型,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 对于课堂上讲授的关键知识点, 我们都精心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课程, 以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验课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全面, 从表面活性剂的典型而重要的定性鉴定方法到定量分析手段, 从化学分析法到仪器分析法都有。 实验课的课时在总课时中占有较大比例 (近60%) 。学生通过切身的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及数据分析, 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加形象化、深入化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设计的实验课程, 是带有探究的性质。实验的结果只有学生通过实验后, 结合的理论知识的分析才能得出结果。比如对于一些未知类型的表面活性剂, 让学生通过实验鉴定出其所带的电荷 (即表明活性剂的离子类型) 。再比如, 以一个市售的香波的实际样品为实例, 让学生通过进行离子交换树脂分离、蒸馏纯化以及红外光谱鉴定出该香波中的各种类型的不同离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的官能团。这样的涉及多个知识点 (样品的分离/纯化、定性鉴定手段、图谱解析等) 的综合性实验, 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促进效果。更为重要的是, 为了提高学生独立的实验探索能力, 避免学生在做实验时只是按照实验课本上的实验步骤“照方抓药”, 实验做完后抄袭别人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上交而蒙混过关, 我们准备了多个不同的测试样品, 让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样品开展实验。 另外, 在实验报告的书写方面, 提倡和鼓励学生对实验中的现象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并把分析结果和切身体会写到实验报告的结果与讨论中。学生对于整个实验的反思, 不仅有利于其对知识的深度掌握, 也有利于培养其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

三、考核模式

与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不同,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多样化、分类考核模式。课程最终的成绩分成三部分:平时成绩、课程论文及实践成绩, 分别占总成绩的10%、50%和40% (课程论文和实践成绩是考核的重点) 。平时成绩包含平时出勤情况、课堂发言和回答问题情况, 老师会在课堂上随时记录好。课程论文由学生围绕表面活性剂的相关分析方法进行选题, 通过自主查阅相关专业书籍、学术性的期刊文献等撰写出围绕某个主题的总结报告。课程论文的评价依据从选题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全面、所写的内容是否条理、逻辑、专业术语的用词是否准确、书写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课程论文要求也对学生以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奠定一定的基础。实践成绩主要依据实验操作情况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来定。实验报告的内容是否规范、 全面, 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是否深入, 都会纳入实践成绩的评定。这种多样化、全方位的考核方法能有效避免部分学生考试前投机学习, 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情况的发生, 使评价手段更为科学, 使教学由应试教育为导向转化为素质教育为导向。

四、结束语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发现, 课程教学的总体效果是好的。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表现出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上课出勤率高, 课堂回答问题积极, 甚至经常提出一些思考性的专业问题与老师探讨。课程论文反映出大多数学生能自己查阅相关主题的文献, 正确运用专业术语, 合理归纳知识, 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概括总结能力, 对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该课程最终成绩的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 优秀率 (成绩90分以上的) 超过了28%。所培养的学生, 受到了招聘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极个别学生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学习的自觉意识不高、 自律能力较差, 仍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通过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达到了培养学生获取理论/实践知识的综合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较大提高。“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学改革需要循序渐进[6]的发展过程, 仍然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不懈地思考与探索, 才能促进教学、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荣.表面活性剂化学[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2]焦学瞬, 张宏忠.表面活性剂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3]范守信.教学方法改革的症结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18) :44-46.

[4][日]北原文雄, 早野茂夫, 原一郎.表面活性剂分析和试验法[M].毛培坤, 译.轻工业出版社, 1988.

[5]王文波.表面活性剂实用仪器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 篇5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由主要教育因素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步骤、环节与流程。它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与桥梁。不同的教学实践、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学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也不同。笔者在探索与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适于小学三―五年级学生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其宗旨在于使孩子们对音乐发生兴趣,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并在大面积全过程的参与活动中发展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音乐新教材的课程标准在具体实施中把小学音乐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一、二年级为唱游课,三、四、五年级为音乐课,分别编成两套教材。对于唱游教学模式基本定格为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这里要建立的是三、四、五年级音乐课的模式。其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分为热身、主题及结束活动三段,其中主题活动又包括“唱、想、做、评”四个步骤。现举例说明如下:

1、热身活动

目的是引起学习动机的准备活动。比如一个小小的游戏、猜谜或是师生问好歌等等这样的方式可以创设一种音乐氛围,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教学气氛更加活泼生动,从而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2、主题活动

这是教学的主要活动,包括“唱、想、做、评”四个主要步骤。

(1)唱。

唱就是演唱歌曲或音乐,通过学生、老师的演唱,构建师生互动的情境和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通过多种表现形式的演唱,感受歌曲、理解歌曲、表现歌曲,为歌曲创作做了较好的铺垫。

(2)想。

“想”就是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鼓励学生思维的联想与发散、引导自由想象,以寻求创意。

(3)做。

“做”就是引导学生实践与创作,利用各种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做中创,通过唱、想的体验,把亲身感受表达创作出来,成为个性化的作品,同时把自己的作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在这一阶段中,不同的活动方式,是指写、说、演、唱等实际操作活动。

(4)评。

“评”主要是师生共同评估儿童作品,共同评鉴,相互欣赏,充分开发学生资源,促使创造性思维由个体萌芽而进入整体发展的阶段。在此阶段,强调的是师生相互的尊重与反馈,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延缓判断”原则的具体表现。

3、结束活动

结束活动主要就是对本课的一个总结。

例如教学案例《我的梦》中,通过唱、想、做、评,每个学生把对《愉快的梦》的理解变成《我的梦》,有的学生创作《我的足球梦》,他们唱道:“冲啊冲啊冲啊,我的中国队,在绿色的球场上努力射门,喂咿快来看,那就是胜利的曙光,为了大力神杯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有的学生创作《我的空中花园》,他们表演:“飘啊飘啊飘啊,我的梦之船,在蔚蓝的天空轻轻飘荡,喂咿快来看,那就是空中花园,可爱的花儿青青的小草正在轻轻歌唱。”还有的学生创作了《我的秋千梦》,他们写道:“荡啊荡啊荡啊,我的秋千,在美丽的云里轻轻荡漾,喂咿快来看,那就是海上天宫,可爱的小鱼儿正在那里玩耍嬉戏。”多么美的音乐啊!这就是学生的音乐作品,这就是他们的创造力。

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学中宏观的对策与方略,它是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它与教学方法是战略与战术之别。因为它所起的作用是规范、指导具体方法。而在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就需要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的支撑。

(一)开放性教学策略

是开放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思维空间、表现形式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它是实施创造性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裁体。开放的教学内容包括:教科书内容、生活内容、实践内容、时代内容的有机融合。课堂向课前、课后开放,学校向家庭、社会开放,以充分开放思维空间,教会学生从小敢听唱,能听唱,敢想做,能想做,鉴于此,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听唱想做”的兴趣,教会学生“听唱想做”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听唱想做”的意识,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为主线,使开放性教学成为“唱、想、做、评”教学新模式形成有力的助推器。

(二)创设支持创造的音乐环境策略

在学校,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布置理想的教室及校园环境,如在音乐教室、在教学楼的楼到墙壁上适当地悬挂音乐家的画像,张贴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格言,还可以出版一些音乐墙报或音乐板报;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播放、评论音乐家的优秀音乐作品,介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发表学生对社会音乐生活的种种议论或评价。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策略

组织各种音乐社团,如合唱团、乐团、钢琴组、作曲小组等,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组织各种音乐演出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表演欲望,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同样影响也很大。

(四)引导独立探究策略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在音乐情境中引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音乐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学习环境的互动,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意义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实践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绝不暗示,而要千方百计去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

(五)评价体验策略

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内容,一是对学生在独立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精神品质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知识的成功与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以多渠道地获取改进音乐教与学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以提高音乐教与学的质量。

三、教学方法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即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战术性方法。它是对提高儿童的音乐素养、发展其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时、因条件而异,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针对不同内容与教学对象选择合适教法,不仅是对教师水平的一种全面、综合性的考察,而且也是培养儿童创造性的需要。

(一)口诀教学法 学生们在做“找领袖” 等游戏中,边玩边念口诀,“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 种方法。电子琴教学中,可把指法要领编成口决“指尖站、手掌圆、手腕稳、双臂通、肩松驰、两手撑”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具有统一行动、便于记忆、提示动作等功能。它启示教师可以让口诀法迁移运用到教学中,对掌握知识技能具有较好的作用。

(二)生活引入法

小学生虽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但很喜欢观察大人们如何进行生产劳动,并能记住一些劳动场景。例如:教学生民歌《劳动号子》时,先让学生看船夫号子的录象,学生们看到渔夫拉着纤,唱着有力的船夫号子,一下子被他们的精神所打动,也自然明白了号子来源于劳动,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三)形象体验法

小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去启发他们的抽象思维。例如:教学生唱好顿音记号,就用一个乒乓球在桌上抛几下,让他们细心观察体会乒乓球落下的声音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通过形象学习与体验,学生再唱顿音就不难了。又如教学生唱《春天》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美景,除了用图画来引导以外,还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春天公园里的景象。同学们通过丰富的联想,展示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在形象的支撑下,再唱感情就不同了。

(四)迁移法

“迁移法”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教学生视唱、合唱时,学生往往唱不准音高。怎么办?我就先教学生先弹后唱,电子琴有它固定的音符与指法。指法与音符一一对应,看得见,摸得着,只要弹得准就能唱得准。这种方法在合唱教学中尤其见效。先合奏,后合唱,两个乃至三个、四个声部往往只需两、三遍就合上去了,这真是“以琴代声,方法巧妙”。

语文阅读教学兴趣及方法探析 篇6

关键词: 语文阅读 教学兴趣 学习方法

要学好语文,必须开放语文学习空间,增加阅读量,使学生形成全面丰富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倡导“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阅读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快乐而有效地阅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激发、呵护并扶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保证阅读的关键。我在提高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等方面作了实践与探索。

一、选择读书范围

我们常见的阅读是主张多读书。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令人神往,但是在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新世纪,每年出版的书籍成千上万,学生面对茫茫书海不知该何去何从。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就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定向选择,找到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对学生感兴趣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要生动地向学生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特色,捕捉感动和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拓展读书空间

在精读课内作品的同时,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开展“我爱文学”读书周活动。当学生陶醉于著名作家巴金、冰心的优美诗文、法国文豪雨果的动人小说时,建议学生读《巴金散文集》、《繁星春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作品,并以“我爱文学”为题,分组合作编辑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设计“我与文学”、“名家介绍”、“文学新星”等多样化的栏目,从而拓展和延伸学生读书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创设读书环境

教师应该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借阅图书,争取读书时间,这是创造读书环境的一种方法。应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挑选读物,教学生具体读什么书。要有“不求甚解”的精神,还要有披杀拣金的执著,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美妙的书中境界就容易处理好教材与课外读物的关系,使课内外读物相辅相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博学多识,又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如果鼓励家长配合学校营造家庭读书学习气氛,支持学生多读书并定期检查,那么读书环境将更佳。

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一定要恰当地施以阅读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抓语言,把握作品意境。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认识事物,拥有世界,才能进入事物和世界的深处,窥其奥妙。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思维的成果,民族传统的结晶。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突出强调了语言的作用,他借韩麦尔先生的口气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学会和理解本民族的语言不仅是掌握了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对民族传统、意识和精神的继承。

阅读教学要以语言为入口,因为语言不仅是思想的外衣,而且蕴藏着思想内核。理解语言形式与把握思想意义,这两者是同步的。我们进行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与文本会面,以语言文字符号为媒介,进入文本世界。

(二)抓体裁,把握作品特征。

文章因结构形式、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文体。鲁迅说:“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分类有助于界定文体之间的差异及各自不同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体,虽非包罗万象,但是古今中外皆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对文体的类别有一个整体认识,不至于相互发生混淆;对每一类、每一种文体能够作出具体分析,注意它们的细微差别;重视文体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驾驭文体的能力。

(三)抓结构,把握作品内容。

就作品文体或课文而言,结构指段落、层次之间稳定的联系方式。任何作者,在创作之前都要成竹在胸。清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把作品结构比之为“工师之建宅”。他说:“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结构是作者安置材料、体现创作意图、显示作品文体题旨的骨架,因而在落笔之前,须惨淡经营。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构,正是读者解读的枢纽。阅读时若能发现作品结构的缝隙,即段落层次的衔接处,则结构自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形式技巧就昭然若揭。

实践教学的误区及改革拓展方法 篇7

一、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 误区一。

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实践教学是职业学校的特色, 学生技能的好差, 既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之本, 也是职业学校生存之本。目前, 大多数职业学校在课时分配上存在重理论偏实践, 忽略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导致了大多数职业学校为了完成教学计划, 为了考工而实习。而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合格的中级技术工人, 自己的理论知识要丰富固然很重要但实践技能更要精, 但是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是有针对性地为了拿证书而实习, 导致了学生技能的下降, 所拿证书和自身技能存在很大差距。

(二) 误区二。

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自制定计划, 实际教学计划与制定计划不符, 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 一是实验内容安排的随意性, 二是实验教学时间安排的随意性。很多学校不能很好地规划, 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 往往学的很多理论教学的知识和实践教学知识不能相互结合, 更不会利用学校的现有实习的设备把实践教学很好地应用到理论中去, 任意安排实践时间, 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好地接受和运用。以至于教学效果差, 实践质量不高。

(三) 误区三。

重视校内学习而忽略校外实践, 实践教学是用来检验理论教学的, 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 在学校学的技术要和校外企业相互融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学得的技术得以发挥。但很多学校只重视校内实践而忽略校外实践的教学, 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 实习设备的落后, 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 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 导致了现在很多实践教学在校所学的技术与企业所需求脱节很大, 学校不能充分把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有机地融合, 使学生毕业就可以直接适应企业。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实习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劳动, 将教材、设备、器材和社会资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分项目地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有形的教学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这种教学也有助于理论教学。现代企业对于工人的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 这就对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 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和教师在设教学计划时, 将课程的设置与每一个教学实践环节相配合, 进而和理论教学形成一种互辅互助的理论体系。它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 整合社会信息和学校自身力量, 改变以往的实践教学为考工而实习, 改变教学计划, 设置有效的课堂,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主体在实践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理论为基础, 从强化技能训练入手,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实践教学计划为主, 理论教学计划相配合。

在制定教学任务前, 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相互配合, 以实践教学计划为主理论教学计划相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实践相互融合, 不会走弯路, 不会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还可以试行不同形式的考核评价机制, 在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中, 分别试行应知、应会和了解、掌握、熟练两类评价机制, 这样有利于考核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避免“一刀切”的产生。在不同专业、不同时间段内尝试使用技能等级考核制, 以适应社会不同的需求。

(三) 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 重视顶岗实习。

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同时, 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 使学生多参加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作为“2+1”模式教育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确保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所提供的岗位要求, 也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当前, 顶岗实习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绝大部分进行的场地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顶岗实习期间, 职校学生巩固了在校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 提升了综合素质。另外, 处于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生的工作目的明确并且也要肩负一定的责任, 这对于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说, 具有较强的挑战性。

三、实践教学的拓展

(一) 充分利用平台, 培养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校以校技能节, 省市技能大赛, 创新大赛为契机, 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学校的有效教学资源, 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多媒体、模型相配合为基础,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组建兴趣小组, 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新闻媒体报道,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多阅读本专业报刊、杂志, 了解该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开拓学生视野, 拓宽其知识面, 这样有利于延展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二) 教师引导, 端正学习态度,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传授的同时, 很注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加强其素质教育, 注重目标教育, 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项目教学为主, 通过分层模块教学, 使学生掌握专业的学习方法 (循序渐进法) , 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 逐步分解学习难度,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极大地提高实践教学学习的效率。

(三) 以技竞促教, 强化技能训练。

学校以技能竞赛促进强化技能训练, 以技能大赛为前提, 创建技能集训队, 为此注重“以技竞促教, 强化技能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技能竞赛的作用, 来激发教师和学生对实践学习重要性。由于考虑到在实验实习中, 工艺过程复杂, 又采用“分层模块教学”法, 设定实验过程, 分步骤分阶段逐个击破。一是设立单项分组训练, 其内容立足于操作技能的达标和规范化;立足于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操作的能力;立足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二是设立综合技能训练, 在单项分组练习达标后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其内容立足于强调整体装配的重要性, 提高其熟练程度;立足于整体装配、协调处理的能力, 培养群体合作精神, 以适应社会实践需要, 再次让学生技能训练和素质教育得以充分提高。

(四) 以实习严谨, 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在实践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素质教育, 以团队协作为前提,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师平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能力, 以帮助学生学会对故障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学会排除方法, 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实训前加强安全教育规章制度, 认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实验实训前, 对参加实践教育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参加安全学习考试, 并签定安全教育责任书, 最大程度上避免产生安全事故, 加强其毕业到企业工作的安全责任心。

四、结语

总之, 经过几年的探索, 学校已经在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初步形成了技术应用与综合实践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实习教师的我们必须要走在实践教学的前沿, 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的养分,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努力提高自己。

摘要:对实践教学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下,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指出了实践教学中的种种误区, 并阐述了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拓展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建松, 谢峰.开放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12, 1

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解决方法 篇8

一、分层递进, 围绕重、难点

动作教学时, 根据学生的能力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划分出不同的难易度, 并紧紧围绕重难点中的一条主线, 引导学生从较容易的动作学起, 逐步增强练习的难度, 并与另一要点动作进行连接, 分层递进的组织教学, 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让学生阶段性地掌握要领, 使学生分层地掌握动作, 逐步完善重难点动作的质量。例如:跳上支撑——前翻下的教学, 将动作内容分解为三个由易到难步骤, 教学顺序为:“自主杠上支撑 (适应器械, 初步体验重点动作) ”——“跳上正撑 (直臂顶肩支撑, 学习重点动作) ”——“腹贴杠前翻下 (腹部贴杠前翻下, 学习难点动作) ——完整练习 (突破重难点)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能力, 从体会重点动作到学习重点动作, 继而与难点动作进行连接, 初步尝试练习, 最后不断完善动作, 学生就会感到完成动作学习较容易, 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重难点动作的掌握水平。

二、针对练习, 突破重、难点

体育教学受学生认知水平、心理因素、体能状况的影响, 导致不同的教学对象在学习同一教材、技术、技能时, 或一个教学对象学习相同性质教材, 所出现的问题也各不同, 因此, 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状况, 弄清楚为什么学生会感到难, “坎”在什么地方, 问题的焦点在哪里, 根据问题的所在, 抓住共性问题, 分化个别问题, 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突破重难点, 使学生顺利地掌握动作要领及方法。

案例一: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不同练习方式的喜好, 教学时, 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选择他们喜欢的练习方式, 将重难点动作融汇其中, 有效激发他们的练习积极性。如中高年级学生喜欢游戏、挑战的练习方式, 在肩肘倒立的学习中, 可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 将重难点动作融于用身体“书画”不同形状的图案和字母的趣味练习之中, 在游戏、比赛中潜移默化地学习重难点动作。以谁书写的L立得稳 (夹肘内收) 5秒比赛, 巩固学生的重点动作;以看谁写的L更标准、立得更直 (展髋挺腹) 的比赛, 突破难点动作。再如一组蹬地翻身上的动作教学时, 学生翻身上杠后, 抬头不及时, 往往容易翻下或支撑不稳, 可以利用杠前上方的标志物, 吸引学生抬头制动, 从而有效解决难点动作。这样的方法, 利用学生勇于展示、喜欢创新的心理, 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顺利完成重难点动作的学习。

案例二:学生因为自身能力的不同, 完成重难点动作的水平参差不齐, 并且有时会因为场地因素、安全措施等产生畏难情绪, 不敢练习。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场地、器材摆放, 降低难度, 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掌握动作重难点之后, 在标准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动作。如在支跳教学时, 可以从低器械开始练习重难点动作, 逐步增加器材高度, 让学生适应器械, 消除恐惧和为难情绪,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解决重难点动作;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 摆放高、中、低三组不同难度的场地, 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针对性地选择练习场地, 学生重难点动作具有一定基础后, 再同一标准, 进行完整动作的学习。不仅增强了练习的针对性, 还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 有效提高动作质量。

案例三: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 在重难点动作掌握上会存在理解和进度上的差异, 有些学生刚刚接触, 便能掌握重难点动作, 而有些学生在需要不断的强化练习才能很好地运用, 这时,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间的合作互助、合作探究, 弥补他们的认知差异, 使重难点掌握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处于各个小组之中, 利用优秀生的带动, 拓宽动作的纠正范围, 有效提高动作教学质量。如在练习时, 教师根据学生能力, 均匀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提示、相互帮助,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促进学生学习重难点动作质量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动作问题, 设置不同的练习小组:完整练习组、强化重难点动作组, 引导学生针对自身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进入不同的小组进行学习, 解决相应的问题后, 再进行整体完善的练习。这样, 同质、异质的分组, 解决不同的重难点问题, 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互助能力、学习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三、量化评价, 细化重、难点

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解决方法 篇9

随着许多人把目光聚集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上, 该课程教学的许多问题暴露出来。 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 1) 小学科学教学的不重视。 经调查, 在我国的部分小学学校对于小学科学的教学很不重视, 甚至在部分学校没有为小学科学课程安排时间, 小学科学课程成了一个摆设的科目, 没有实际的意义。 ( 2) 小学科学教师的不专业。在部分学校, 小学课程的教师是学其他专业的教师来代课的, 教师的科学素质自然不高, 对于学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自然收获不高。 ( 3) 学校没有小学科学课程相应的教学设备, 教学资源的匮乏使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只能有一个比较抽象的认识。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 学生自然没有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自然不高。

二、小学科学课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要解决小学科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方面一定要重视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是学生接触科学的基础, 能否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一定要开设正式的小学科学课程, 保证该课程的教学时间, 这为学生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第二, 学校要保证小学科学课程教师的专业化, 定期对教师展开培训, 使小学科学课程教师能够保持教学的先进性。 同时, 小学科学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使自己有着较高的科学素质, 能够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真正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 第三, 教育部门要加大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 要保证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有着一些相应的设备, 使学生对于一些科学现象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最后, 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以课本内容为核心, 而要适当离开课本, 将课本上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想象相联系, 能够使学生对于科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 学校方面要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 重视对专业教师的培养, 为小学科学课程提供相应设备, 这样才能为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打造良好的基础。

摘要:科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科学素质已逐渐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于是, 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移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是怎样的呢?面对其中的一些缺点又有哪些解决方法呢?基于此, 就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及解决方法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数学思想及教学方法探讨 篇10

(1) “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 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 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 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2) 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 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 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 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 而且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 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 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 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 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受益终生”。

(3) 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认为:“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 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 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 形成类比, 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 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2.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称为表层知识, 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 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 教材中明确给出的, 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 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 才能进一步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 是数学的精髓, 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 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 领悟到深层知识, 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 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 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是不完备的教学, 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 难以提高;反之, 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 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 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 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 提高数学能力, 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3. 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 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 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我们认为, 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其理由是: (1) 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的中学数学内容; (2) 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 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 (3)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 (4) 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此外, 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及极限思想等在中学数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 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数学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这些策略与人们的数学知识、经验及数学思想掌握情况密切相关。从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 本着数量不宜过多的原则, 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 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 运用数学方法, 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的。

4.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数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的辩证统一性。基于上述认识, 我们给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个教学模式:操作—掌握—领悟。对此模式说明如下: (1)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教师较好地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 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2) “操作”是指表层知识教学, 即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操作”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础。 (3) “掌握”是指在表层知识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表层知识的掌握。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数学表层知识, 是学生能够接受相关深层知识的前提。 (4) “领悟”是指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对掌握的有关表层知识的认识深化, 即对蕴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体会。 (5)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往往是几种数学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突出渗透与明确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 效果可能更好些。

摘要: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 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 领悟到深层知识, 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 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关键词:数学思想,教学方法,探讨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浅探高中德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 篇11

【关键词】高中德育 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

一、高中德育课程教学方法

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探索,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这方面已有不少的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平台,从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思想认识上,我很赞同“主题参与、主导互动”的教学方法,或者称为德育过程民主化。这种方法的基本要求是:

1、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过程,学生仅仅被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到把学生的学习当成外部知识信息主动汇入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当成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体验和参与过程。因为一切外在的影响,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追求欲望,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能够激发起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引发他们真诚而深刻的情感,才能真正起到沟通理解,进而受到教育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观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创造性,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创设民主的德育环境氛围

德育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和谐民主,将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会使他们自觉不自觉的融入课堂,有利于他们展示个性表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品质的形成,这是德育对素质教育的有力回应和支撑。除此之外,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间的互信互动合作交流,有利于师生、学生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也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生成和个体品德的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民主和谐的德育环境氛围,要求教师切实尊重学生,平等交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讨论问题,让课堂充满活力,形成敢于说话,认真讨论问题,积极追求真理的氛围。

3、多种教学形式并行

对于德育课而言,课堂教学不应是唯一的教育形式。思想道德修养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德育课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更多的取决于学生实际运用践行的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品德养成。因此,德育课教学要更多的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感悟、意识意志的锻炼和行为的养成,鼓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

二、高中德育课堂教学评价

德育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全过程及课堂教学的直接结果进行的综合价值制定。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价是提高德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评价信息的反馈,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教师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优劣,并加以强化发挥。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明确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做到不断优化德育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顺利完成德育课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1.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统率全课的整体性目标,教学目的的正确确定,是顺利实现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关键。评价要点是:符合教学大纲规定和教材要求的知识范围,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实际,重点突出,明确恰当。

2.教师讲授内容

讲授内容要科学、准确,能正确理解、选择和组织教材,评价要点是:概念、原理、观点的讲述正确无误,准确清晰,并能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体现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新旧知识联系紧密;内容充实、充分,思想有一定高度,知识有一定广度和深度;教学举例说明符合观点要求,切合实际,具有启发性、典型性和说服力,新颖具有时代气息。

3.教学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课教学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也是德育课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它应包括课堂结构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评价要点是:发掘教材的思想性,讲授的理论观点要正确、鲜明。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或用理论加以分析说明,或用实际事例印证理论。并注意利用讲授中联系实际营造的言语情境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追求。讲授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知识密度要适当。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说明社会实际问题,改变注入式,提倡啟发式,引导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对问题的热烈讨论,并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说明正确的行为方式,使课堂主动活泼,和谐协调,最终达到课堂的教学目标。

4.教学效果

德育课应有它自身独特的特点,一个好的德育教师和一节好的德育课应及时反映课堂效果,那就是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如果一节德育课顺利地上下来,并能吸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认真听课与参与,那么也说明了德育课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正是这种特色吸引了学生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它的评价要点主要是指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对课堂的反馈。完成了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对课堂教学有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反应。教学中发挥了教师自己的创造性,教出了自己的特色,就说明了德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和德育课堂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吕忠萍.论德育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从教师的角度[J]. 广西教育. 2009(12)

[2]李云.德育教师与课程资源开发[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0(02)

教学改革及方法 篇12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理工科, 电子信息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 DSP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最前沿, 作用巨大, 应用广泛的一门技术, DSP教学是高等学校中重要的难以教学的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教学。随着DSP技术三十多年来的发展, DSP教学也迅速提高, 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 学生课程的繁多, 学习时数的有限, 以及错综复杂的知识和教学[1], 而当前DSP的教学方法既少而不适时宜[2], 因此, 有待于改进当前的DSP教学方法, 提出新的DSP教学方法。本文作者就是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 探究和提出了一种新的简约DSP教学方法, 供飨读者, 与同行共勉。

1. 教学方法的背景和主题

一般普通高等理工学校, 数字信号处理和DSP课程都是安排在大三、大四及研一等高年级阶段。这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硬件知识, 如单片机原理, EDA等, 还学了汇编语言和C语言程序;对教师则要求懂教学规律, 又有教学经验, 做过项目, 综合性应用DSP技术能力强的人才。该课程现行教学计划和大纲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门应用技术, 培养他们成为动手能力强, 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以此为纲, 工科本科的信号处理、仪器测量、自动化控制和通信工程专业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都以三十二总课时/学期讲授这门课程, 笔者近几年讲授这门课程都采用理论十六课时+实验十六课时的课程安排教学, 理论课从硬件、单片机与汇编语言和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着手, 由芯片级、板级到硬件设计、软件设计顺序[3]展开教学, 实验课利用Matlab仿真平台、FPGA实验箱、TMS320系列平台, 从CCS软件、C语言、汇编语言开始设计实验、调试, 由算法、例程、开发和项目[4]的构造来进行教学, 以这种过程主题教学, 实验表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教学过程和反馈

教学过程是课程教学质量好坏最重要的环节。从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知道, 在教学目的和环境构造后, 学方是一个循序渐进, 不断解决问题的构造过程, 教方是一个诲人不倦, 徐徐善诱的引导启发过程, 教学质量取决于这一矛盾的相长和发展。这就是构建主义的教育发展观[5]。在每周二课时的安排下, 前八周开展DSP的理论教学, 教者始终从基本的数电、摸电和单片机物理硬件出发, 介绍DSP芯片的原理、构造, 突出与普通微机芯片的不同和作用, 强调实现算法的高效性以及如何实现这些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学者始终以教者提出的问题的解决为目标, 把各个平台从芯片级到板级, 硬件设计到软件设计的构造过程作为任务, 思想上逐步完成DSP技术的理论搭建过程, 行动上完成动手能力的培养。后八周每周二课时的实验安排是:二个验证性的典型例程, 前四周共完成八个例程实验;设计性课题历练二周过程, 共四课时, 分组实训;使用最后的二周四课时完成一次综合性小项目, 演示答辩。实验内容的主要安排是:CCS软件的安装与使用, 用汇编和C语言写一道简单的数学算式或算法, 中断及各种中断的使用, LED灯与PWM中断, 卷积与FFT算法。实验前必须预习指导书中对应的实验报告, 教师在课中引导、演示、启发和调试;学生主动编程与运行、理解与改进、质疑与讨论;课后上交实验报告, 使用不同的模式和简单的评估来对算法进行批改和评价。设计性实验时, 教师命题或者根据网上相关资料论文, 学生各组独立完成, 构造自己的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最后完成综合小项目, 实验考试, 验收。教学过程如图1。最后举行期末考试, 把理论考试, 上机操作, 软件创新, 硬件设计结合起来确定学生成绩。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教学矛盾综合相长法。这就是教育学中典型的构造主义, 心理学上的兴趣导向解决方案创新法。

3. 教学效果与结论

课程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教学过程及其方法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我们教学组采用40%理论考核 (硬件与软件) +40%实验考核 (程序与文档) +20%平时考核 (考勤与作业) 的评价体系, 完成了几届学生的成绩评定, 既有过程历练, 又有成绩, 还有项目成果, 取得了满意的认定和效果, 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其以后的能力提升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和效果的统计关系如图2。

这种启发式、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方法, 实验表明是比较成功的, 值得同行参考和借鉴, 表1是一些平行班实现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效果。

这样我们也就实现了在少课时的情况下提高DSP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 为应用型教学和培养创新复合性的人才提供了一种方案。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和DSP的飞速发展以及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熟练应用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学“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DSP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必须上一个新台阶, 在当前学时比较少、课程难度大的情况下, 应不断探索新的DSP教学方法, DSP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参考文献

[1]高国旺, 党瑞荣, 等.DSP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 2010 (Vol.29No.1) 132:133.

[2]黄永华, 王彬, 等.DSP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 2011 (1) 31:32.

[3]高海林, 钱满义.DSP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4]李利.DSP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下一篇:“3+1”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