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2024-10-15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精选10篇)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篇1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 歌词多用诗歌, 着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具有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以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强调钢琴伴奏的主要特点。各国艺术歌曲的名称都不同, 德奥称利德, 法国称旋律, 俄国称浪漫曲, 意大利称民谣, 统称为艺术歌曲, 它的源头来自于德奥。因此, 德奥的利德艺术价值最高, 代表作曲家为舒伯特, 《野玫瑰》、《春天的信念》、《魔王》等已成为流传世界的著名曲目。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 他的音乐创作无论是从题材内容、音乐风格、体裁形式上来看, 都开始与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的创作形成风格迥异对比, 因此被称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者之一。

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一个教师家庭, 父亲是小学的校长, 薪资微薄、家境贫寒。自幼随父亲学习钢琴与小提琴。在少年时期就显示出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才能, 在11岁时舒伯特被送到当地的一个寄宿学校上学, 就开始了歌曲的创作。16岁时舒伯特离开了这个学校, 在父亲所在的学校做了助教, 在这份工作期间, 舒伯特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大多以德奥浪漫主义诗歌及文学作品为题材, 共创作了艺术歌曲300余首, 其中包括《魔王》、《鳟鱼》等佳作。而舒伯特并不喜欢教师的工作, 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来进行音乐创作, 来消磨乏味冗长的教学生活。于是在1816年辞去了教师的职务, 成为了自由的、以赚取稿费为生的作曲家。然而像他一样的自由作曲家在当时的维也纳并不自由, 政府严密的监视着音乐文化生活, 不允许任何自由创作的气息, 在大多数情况下, 他无法拿到出版商的稿费。因此, 虽然他的音乐创作广受市民的追捧, 舒伯特一生仍然在贫穷中渡过, 艰难困苦的生活使他过早的离开了人世, 年仅31岁。

在舒伯特年仅31年的人生中, 他创作了1000余首音乐作品, 其中有600多首艺术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以及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的音乐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等等。

从体裁形式上来看, 舒伯特艺术歌曲分为分节歌及变形分节歌、通篇歌曲、声乐套曲三大类。这些创作是舒伯特一生音乐创作的精华, 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在歌曲结构、旋律、和声以及钢琴伴奏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被后人称为“歌曲之王”, 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旋律是舒伯特音乐创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在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中, 经常运用到很多的民间小调, 以及民间生活中的艺术特点, 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 很多旋律简直可以称之为是当地的民歌。在旋律的创作中, 他非常注重情感及意境的渲染, 以真实的情感的刻画作为出发点, 使其旋律充满了情绪与色彩, 是舒伯特音乐创作的典型手法之一。

在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中, 文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的歌词大多选自于歌德、海涅、米勒等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中, 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价值。舒伯特对诗歌有着极为细腻的理解, 他充分地运用了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将文学创作与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充分挖掘出了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使音乐与文学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例如《野玫瑰》、《猎人的晚歌》等的歌词, 都取自于歌德的诗。

钢琴伴奏在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是整部声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具有着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它激发了演唱者的表现力, 烘托出整部作品的意境及内涵。在舒伯特的创作中, 伴奏、歌词、旋律三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他将钢琴伴奏的潜能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与发挥, 将伴奏与旋律创作的重要性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作品的表现中具有独立的意义。

舒伯特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是德奥艺术歌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完美的钢琴织体与歌词都使他的艺术歌曲成为完美的艺术品。他所创作的旋律有着德奥民间小调的基础, 大量的学习及演唱有利于学生掌握德奥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在他的歌曲中, 旋律短小优美, 音域跨度不大, 有利于学生对于气息的控制, 因此, 将舒伯特艺术歌曲作为声乐教材可以代替枯燥乏味的发声练习, 并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歌唱的热情。

他的艺术歌曲大多取材于诗歌, 通过对于歌词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更加充分地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以及对于情感的控制和表达。舒伯特对于钢琴伴奏的重要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通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学习, 也有助于加强学生更好的与伴奏合作与配合的能力。

摘要: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称为“歌曲之王”。他一生中创作的艺术歌曲高达600多首, 堪称部部经典, 具有抒情性强、旋律优美的特点, 无论是从声音的控制上还是对作品的理解上, 都对演唱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是每位声乐学习者必学的曲目, 具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以歌曲结构、旋律、和声以及钢琴伴奏等方面进行概述并探讨其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音乐特点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 1998, 10.

[2]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3]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4]慕羽.西方音乐剧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5]庞桂南.音乐性与戏剧性的结合[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3 (1) :139-141.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篇2

大桥乡学校

邹一平

在备课的过程中只重视对教材的重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的知识基础,也就是说只备了教材而没有备学生。其实备学生比备教材还要重要,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学生才是主题,如果课堂教学设计只考虑到教材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今后我会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有效课堂。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篇3

关键字:演唱;兴趣;乐感;表演;训练

G623.71

现代社会生活中,声音是人类交流的主要手段,拥有甜美的嗓音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自信。通过正确的歌唱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准确演唱歌曲的方法,同时具有较强的乐感和表演能力。利用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使学生的声音更加甜美,并充分挖掘展现滋生的音乐天赋,歌声和快乐将同时伴随着学生的一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歌曲演唱素质的养成就显得十分关键:

一、培养兴趣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在《声乐教学》一文中形象地指出:“学习声乐与学习器乐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声乐没有现成的乐器,它是要在声乐的训练过程中去创造。学习声乐的过程,也就是制造乐器的过程。”由此可见,声乐的学习显得更为抽象,学生往往难以掌握,久而久之,还会打消学习的积极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

课前教师必须积极投入到備课中去,深入理解作品投入情感,去“设计”一堂课,想象课堂的气氛、学生的反应等等。

上课时倾注全部的热情,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神态、夸张的表情来吸引学生。声乐理论语言常常是晦涩难懂的,而且具有不确定性,这对歌唱教学有很大的阻碍。我们如果一味地用书上的理论,很教条地讲给学生听,很多学生是听不懂的,比如说“气沉丹田”等。事实上,“气沉丹田”也就是让气息沉的深一些,有很多让气息沉得深一些的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做的打哈欠,闻花香,做吃惊状等等,这些方法更直观有效。而这些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常常使学生积极性高涨,很自然地融入到了课堂学习中来。

二、声音训练

一般说来,通畅明亮的声音才称得上是好的声音。要达到这个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

1.姿势

歌唱时的姿势,直接关系到歌唱时形象的美观、气息的通畅,因此,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获得悦耳歌声的重要条件。歌唱姿势通常有站立和坐着两种。站立时两脚自然分开,与双肩平行即可,两手自然下垂,胸稍向前挺起,腹部微收,但不要僵硬。面带微笑,整个身体的重心略向前倾。坐着唱的姿势应挺直腰,不僵硬,身子不要靠在椅背上,双手自然放松,肩要平,歌唱时身体不要左右摇晃,不要前扑后仰,更不能趴在桌子上歌唱。无论是哪一种姿势,头部都要自然地保持平稳、正直,眼睛要自然地平视前方,脖子不要往前伸,也不要歪着。我的大学声乐老师曾经告诉过我: “歌唱中所有僵硬的,难受的一定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歌唱将使人身心舒畅,精神爽朗。” 工作后,我也经常将这句话告诉课堂上那些一唱起歌来就浑身不自在的学生。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习惯是最重要的,所以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教给学生正确、舒适的演唱姿势,并用童真的话语告诉他们:这是小歌唱家的姿势!每次歌唱前,也适当强调演唱姿势。

2.呼吸

气息和声音是不可分割的,有气才有声,出声先想气。练气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声音更流畅、更动听、更自如。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没有根本上的区别。但歌唱时的呼吸没有随意性,而是一种有意识、有控制的呼吸。比如说,吸气不能出声,双肩稍稍向后,胸自然挺起,两肋扩张,象张开的翅膀。不要缩脖子,身体各部分要放松,吸入的气不要随便呼出。即歌唱时的每个字每一句都在吸气的状态下唱出来。然而就如之前提到的,这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很难使小学生明白并且做到,所以选择有趣的训练方法尤为重要。比如在合唱队的训练中我就曾这样做:拿着一束花,让学生用温柔幸福的状态享受花香,通过语言的渲染,学生如同来到大片的花海,全身放松,没有学生舍得用力呼吸,生怕用力的呼吸过快带走花香。有了这样的体验后,再告诉学生歌唱的呼吸就像闻花香一样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因为任何苍白的语言都比不过一次感同身受。

3.咬字吐字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是唱好每一首歌的关键,可不少学生因为咬字吐字方法不正确,使歌曲演唱为之逊色。如何纠正歌唱中咬字吐字的毛病呢?首先,在学习歌词的环节上,我都要求学生要说好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因为只有正确的咬字才能找到准确的发声位置,这对于小学音乐课堂上的歌唱状态教学来说是一个捷径。其次,对于低年级有些习惯用“奶声奶气”说话的学生,我首先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发声状态和正确的母音口形,并多用“a”、“o”的母音训练。其三,对于字头吐不清的学生,要多用带暴破音的字进行练习。如“达(da)”、“米(mi)”、“爸(ba)”等,多用跳音练唱。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歌曲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练习,并且在课前的发声练习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设计,而不是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使用同一条练声曲。

三、表演能力的培养

表演与歌唱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歌唱的魅力才能得到体现。歌唱表演实际上是一件复杂的心理活动,在21世纪的今天,要让学生们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在音乐课中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当众大胆地歌唱表演,这是一种自信心的培养,一种勇气的培养,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培养。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篇4

当今我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社会上掀起了“国学热”,在我国中小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尤其要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承中华古典文化精髓,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古典诗词、民歌、戏曲等等古典音乐文化形式已悄然走进中小学教材和课堂。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古典诗词歌曲与现代音乐元素和学生生活良好地结合,让小学生能与几百上千年的古人心声相通、情感交融,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这一课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

一、以古典诗词节奏感辅助音乐教学

在我国,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滥觞于《诗经》,它在形式上是四言诗,受其影响,古诗是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作为一拍,如《诗经·召南·草虫》的诵读节奏为:“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其具有均匀整齐,朗朗上口的音韵美。《诗经》中还有少量的六字一句的诗篇,是古六言诗的萌芽,其阅读节奏也是以两个汉字为一拍。汉朝以后,五言诗和七言诗逐渐成为主流,它们与四言、六言诗的不同是总有一个独立的单音节,使得诗歌的韵律更富有变化,产生了声音的回环美。此外,为了使整首诗的音调读起来更流畅和谐,古人在诗作中还要求对仗工整,讲究押韵,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中句尾的“光”、“霜”、“乡”三字,韵尾均是“ang”,让整首诗读起来十分流畅悦耳,对账与押韵让文学之美与音乐之美走得更近了。

音乐与节奏感是天然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节奏感有生物的生理基础,许多小动物在听到富有极强节奏感的音乐时都会不由自主的跟着节拍动作,人类对节奏感的体验和把握也丝毫不亚于动物。小学生对节奏感有本能般的感受,但更加复杂多样的节奏仍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才能体验其美感,掌握其技巧。通过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上讲解一些古典诗词的韵律、节奏的知识,并有选择地教学生朗读古典诗词,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乐感,也能有效拉近孩子与古典文化的心理距离。

二、以古典诗词中的意境辅助音乐教学

许多优秀的古典写景诗词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这部分诗作不仅仅具有一般古典诗词的声韵美,更有或优美、或空灵、或苍茫、或雄壮的独特意境。意境是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能够让人体会和感悟到的、难于用语言表达来传递的独特意蕴或境界,它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朗诵写景诗的同时联想到诗创作时看到的景色之美,充分体会到诗中的唯美意境,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典诗词中的内涵,一举多得。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它出自王维赴西域边关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使至塞上》,当王维走进苍茫荒凉的大漠,目力所及,尽是黄沙漫漫,只有在遥远的天际一柱孤烟似有似无地升腾,黄昏中,诗人踏上了一座高耸的沙丘,落日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河流之上……奇异瑰丽的异域景象如在眼前!老师可以寻找与王维的这首诗意境相似的音乐,把诗句作为音乐的歌词唱出来,或者为这首诗谱曲,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学生一边歌唱,一边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景象,帮助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诗情画意之中。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为了能让小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到古典写景诗词中的“诗情画意”,老师可以借助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方式将诗与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利用多媒体设备,老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收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古代优秀画作的图片或照片,并配上与画作表达主题相一致的诗词歌赋,做成精美的PPT,在音乐课堂上,老师可以一边放旋律优美舒缓的音乐,一边将画作图片和诗词用投影仪播放出来,同时给学生讲解古诗词、古画的内涵意境。看、听、唱有机结合,能够明显提高音乐课堂的吸引力。

三、以演传情辅助音乐教学

音乐、歌唱和舞蹈自古以来就总是被结合在一起。舞蹈是一种表演,是人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出音乐与唱词中的内涵和意境,在小学生的集体活动中,表演是一种常见的形式,把表演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能产生极强的代入感,大大加深课堂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如果能将古典诗词、戏曲以课堂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一)挖掘古典诗词中的表演元素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童趣诗,比如白居易的《池上》、骆宾王的《咏鹅》、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高鼎的《村居》等等。就拿《小儿垂钓》来说,全诗为“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事件、人物、场景等元素表达的很充分,画面感十足,可以说是小学生表演的上好素材。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表演湖边的垂柳、青草、水中的鱼儿、钓鱼的小孩、路人……一边放着音乐一边歌唱一边表演,让学生深入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二)挖掘古典戏曲中的表演元素

中国古典戏曲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本身就集音乐、歌唱和表演于一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教育素材宝库。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育实践中,同样可以从古代优秀的戏曲中寻找素材。比如著名的元代戏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早有艺术团在剧院上演,小学音乐老师可以借鉴已有的演出,设计出符合小学音乐课堂实际的表演方式和情节,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实实在在地过一回“古代生活”,这样不仅能加深小学生对古时候的社会人情的理解,也能接受到古代优秀戏曲的熏陶。

四、结合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辅助音乐教学

二十世纪伊始,随着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与封建社会文化形态相适应的文言文也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作为新时代书写表达方式的白话文以其简单易懂、明白晓畅的优点迅速普及到全国并一直沿用至今。然而,由文言文写作而成的诗词歌赋天然具有的音韵美是白话文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价值被重新发现,许许多多的歌手、舞者、音乐人回归到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和创作素材,诞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饱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歌曲、音乐,这些流行音乐的“新瓶”装入的诗词歌赋的“旧酒”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到了契合时代特点的共振频率,让古典美与现代美良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不可多得的素材。

比如近几年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新贵妃醉酒》,即是一首以京剧改编而成流行音乐,其歌词表达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凄美爱情故事,在伴奏和演唱上都有京剧的表现手法,是集古典戏曲与流行音乐于一体的典范。再如广为人知的我国十大古典名曲,其实有不少只见于古籍记载,曲谱早已失传,但现代音乐家们根据古人对其意境、风格的描述记载,重新谱曲,使得这些名曲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古筝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即属此类。还有不少古典诗词直接被谱曲传唱,其中亦不乏精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独具特色的流行音乐元素,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之美,启发孩子们的音乐天赋。举例而言,《新贵妃醉酒》这首歌曲,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然后逐一讲解歌词中的典故、音乐与唱法中的京剧知识,然后收集古典文学中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诗词,如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为小学生简略讲解它们的古文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新贵妃醉酒》与《长恨歌》歌词的优劣,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结语

让古典诗词歌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文化形态日益多元,小学生接触的信息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小学音乐老师应结合现实生活和小学生的心理,积极探索小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喜爱的教学手段,在古典诗词歌曲与现代生活与音乐特色之间寻找契合点,继承与创新并重,探索更教学的多方式方法,让音乐之美与童心产生出最大的共鸣!

摘要: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每一个民族在发展自身文化的道路上,都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保持本民族文化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在音乐教育领域,古典诗词歌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小学音乐课堂是启蒙孩童人文情怀、培养孩童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让古典诗词歌曲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焕发光彩,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都有重大意义。本文就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探讨了古典诗词歌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小学,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孙明钰.谈古诗词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J].黄河之声,2011,20:72-73.

[2]罗平凡,赵年秀.音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04:89-93.

[3]饶泽荣.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J].音乐探索,2011,01:49-51.

[4]徐婷婷.浅谈新学堂歌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J].黄河之声,2009,07:122-123.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篇5

浅谈小学歌曲教学中的音乐创造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音乐课的主体——唱歌教学,要注重多种方式的音乐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水平。第一,音色的模仿创造。比如我在上一年级《春天》《小雨沙沙》时,在同学们已理解了歌曲中春雨细小,打在小禾苗的身上会发出沙沙的声音,那么春雷,春风会发出什么声音,让学生想,并用声音模拟出来,等学生们把歌曲学会了之后,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出示了一部分图画如小雨打在幼小禾苗上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雨水打在已长大了的禾苗身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雨水打在一片大石头上会发出什么样子的声音?雨从房檐上流下来打在盆里,与水桶里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让学生通过看图,再联系着我们刚才所学的歌曲中所描绘的几个声音,让学生充分的想象并用声音模仿出其声音,使学生很好地创造出了雨打在不同的物体身上发出的不同声音。第二,肢体语言的想象创编。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篇6

一、感受旋律, 体验音乐美

艺术教育是自由地、协调地, 完全处于精神的自由状态, 就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对于小学生, 这种精神的自由很大程度上受身心自由的影响。如果一言一行都受牵制, 又何来艺术体验时的精神愉悦呢?所以音乐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少点限制和规范, 多点宽容和鼓励”。例如, 在教授四年级教材中《小螺号》一课时, 由于歌曲节奏欢快, 旋律熟悉, 有些学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手舞足蹈甚至离开了座位, 这时我没有去呵斥他们的随意, 而是以赞许的目光欣赏他们的表演, 待他们心满意足地回到座位后, 又进行了点评, 对学生对艺术体验的敏感性进行了赞扬。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喊唱与使用自然、美妙、动听的声音演唱哪种声音更好听。这时, 学生就会发现, 唱得太响感觉刺耳, 使用自然、美妙、动听的声音演唱会更好听,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了怎样歌唱声音是美的。

二、自学歌曲, 理解音乐美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实践为主线的教学原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 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情境里, 充分地感受美, 使情感得以激发和深化。因此, 我在进行《田野在召唤》这一课的教学时, 没有刻意地去教歌曲的旋律, 而是犹如一个领航者, 引领学生徜徉在音乐知识的海洋。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聆听中, 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音乐, 用不断的设问来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拍、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 在反复的聆听、感受下,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一步步攻克了知识的堡垒, 很快自己掌握了这首歌的旋律和节奏, 并随着音乐的节拍创编出各种动作进行表演。在学生热情高涨的课堂气氛中, 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学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情境, 感受音乐美

创设有效的情境,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内容,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我在《理发师》一课的教学中, 设计了理发店这样一个场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理发店理发的情景, 随着音乐旋律, 学生互相模拟理发的动作, 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中, 淡化了教师教的痕迹,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很快的听会了歌曲的旋律, 并随着歌曲进行着歌表演, 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学得开心, 老师教得省心, 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情感体验, 创造音乐美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 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我在教唱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时, 为使学生了解妈妈对孩子的爱, 首先请他们欣赏了少儿歌曲《妈妈格桑花》, 由妈妈的爱引出了《小乌鸦爱妈妈》的旋律, 通过歌曲重难点的突破, 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这支歌曲。学生们通过学习、表演、体验到了妈妈对自己无私的爱, 同时也把对妈妈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教学活动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合作, 使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天性得到了发挥。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篇7

1 从“重教轻学”到“重学善导”

音乐教师长期接受知识是反映、真实再现客观事实的, 即真理的“符合”理论, 体现在教学观念上, 支持“传递”的教学模型。教师将自己作为传输中心, 由上引导书本或专家的权威真理, 下传至学生的头脑。教师的“教”并非不重要, 但学生的“学”却不是以此方式而获得的。

音乐教师应意识到, 音乐是诉诸于感性的艺术, 教师的任务不是在于教习、传授, 而在于怎样引领、激励学生走入音乐世界、探索音乐奥妙的兴趣, 唤醒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的活动, 在体验中引导增强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学生对音乐的实践、体会, 不依靠教师语言的讲解, 范唱、范奏的教习, 音乐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音乐的思维、审美体验, 营造宽松、充满理解、相互支持的环境, 信任学生的音乐潜能, 使自己的“教”是为学生的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的“学”而服务, 给予学生对音乐进行自主建构的支持, 引导学生唤醒、调动已有的音乐经验, 使得音乐的审美意义不断被更深层的挖掘、揭示, 并作用于自身的情感, 在反思、感悟中丰富完善审美的心理结构, 将音乐客体融入、内化于主体建构中, 形成全新而独特的意义, 这一审美心理建构的过程除学生个体, 任何人都不可代替, 因此, 音乐教师要转变观念, 从要求学生掌握为教学目标到促进学生理解为目标, 从“重教轻学”到符合建构主义个体建构观的“重学善导”。

2 从“静态孤立”到“动态交往”

传统的音乐课堂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 看似学生的一起、共同学习实际上学生彼此之间是隔离的状态, 大家自己学自己的并无实质往来, 音乐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的集中主宰、管理、支配, 形成单一渠道传授, 学生在静态的课堂中孤独的接受学习。

音乐教师要树立学习是一个往来过程的观念, 每个学生因为音乐知识技能、审美思维方式、认知风格上的差异行成为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在“学习共同体”中, 成员间彼此分享、讲解自己的想法、意见, 可以方便使他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 多角度多维度看问题, 形成“增值效应”, 从而进一步更新、完善每个人自己对知识的构建。音乐学科是一门综合艺术, 它不仅需要学生的各个感官都积极参与, 而且更需要学生形成一股合力, 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音乐教室不是孤立个体的聚集地, 而是合作学习者的交流地。

教师自己也是“学习活动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 他与其他成员平等的交流、对话, 倾听、理解学生的想法, 一同积极参与对音乐的表现, 或以辩论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不同看法, 以求知识的互补、思维的发散、使创意碰创意、实现头脑裂变, 并多承担着组织、中介的任务, 确保每个个体都“浸入”意义建构的网络, 与学生一起分享、贡献着对音乐更为深刻、多维度的理解与感受。

3 从“统一要求”到“尊重个性”

音乐教师在传统观念里深受班级授课制奠基人夸美纽斯影响, 在管理、教育学生中以工厂流水线的标准统一要求学生, 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许多孩子, 用同样的书去教一切学生, 所有的学生同时做同样的事情, 同类科目用一种教法——”音乐教师应明晰音乐是必须通过欣赏、实践者展开想象与联想的再创作才完成的艺术, 具有非同一性, 每位音乐欣赏者、实践者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正如建构主义所强调的, 学生是具备已有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的个体, 他们有着个性化的独立特质, 在学习中会用自己独有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 形成对新知识专属于自身的意义建构。对同样的知识、事物等外界信息、刺激, 每位学生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过程而获得, 并得到不同的理解。同样, 学生在学习、实践音乐时, 受家庭、社会教育背景、个人天赋等因素的影响, 每位学生的音乐心理水平、结构有所不同, 在对音乐的审美感知、体验上体现出差异性。音乐教师要本着尊重、理解个体独一无二的特性观念出发, 遵循建构主义对学习者特性的解析, 摒弃一刀切、大统一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 不急于否定、忽视学生别样化的回答、表现, 不孤立、冷落音乐课堂中不活跃分子, 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音乐经验、能力特征, 了解他们想法的来源, 知识获得方式, 意义建构的过程, 以最适合的辅助、引导方法去协助他们完成自己音乐审美的积淀、知识技能的提升。由衷的欣赏、认可每位学生的对音乐的学习的付出和表现, 赞赏他们在努力中表现出的善意, 形成尊重每一位学生尊严、价值的观念。

较之传统, 建构主义式的音乐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中教师的让位于生, 放权少控, 看似轻松实则高深。音乐教师的任务、工作量有增无减, 不但要进行常规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准备, 还要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探究学习的指导和教学策略的设计等等。音乐教学具有发展性, 社会文化、背景的发展使得音乐教学需紧随新时代的步伐, 在符合时代特征的理论基础上, 持续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与调整。

摘要:建构主义式的音乐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中教师的让位于生, 放权少控, 看似轻松实则高深。音乐教师的任务、工作量有增无减, 不但要进行常规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准备, 还要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探究学习的指导和教学策略的设计等等。音乐教学具有发展性, 社会文化、背景的发展使得音乐教学需紧随新时代的步伐, 在符合时代特征的理论基础上, 持续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与调整。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篇8

(一)建立正确的备课观念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师行为,更应注重效率。一是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备课通常会出现目标不明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应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要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对多媒体互动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上的使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立体输入的优越性。

2.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直以来,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之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是很好。学生在听一些音乐作品时,即使反复地听,也难以接受与理解,他们缺乏足够的热情认真感受作品、理解作品。而对于教师而言,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往往也是其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教师很难从这些单调的曲目之中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但是,在多媒体教学引入到音乐欣赏课当中,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有效地创设情境,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的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在进行《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教学时,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流动的画面,反映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欢快激昂的乐曲。这样一来,通过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将声、光、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创设出一个紧密联系作者创作背景的情境,在带给学生熏陶的同时,也激发出其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教学当中。

3. 发散思维,解决难点

在音乐教学体系之中,音乐欣赏具有基础性地位,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对学生的音乐事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拓,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音乐内涵,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有效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对多媒体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应用,再辅之以相关的教学软件,可以将原本抽象的理论进一步形象化,将原本虚拟的音乐直观化、具体化,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教学之中的难点问题,并有效突出重点。例如在对《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进行教学时,一边使用多媒体教学,一边让学生寻找音乐中的欢乐主题,并进行确认:采用听辨对比的方法辨别“欢乐颂”主题出现次数,音乐主题采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乐队全奏,力度的角度来讲,第一段的力度的确是比较弱的,很低的音区,欢乐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我们找到后,埋在土壤里面,第二段中提琴的时候,有一种整个重心都起来,好像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小提琴出来时,非常具有歌唱性,欢乐已经茁壮成长,最后一遍时,斩钉截铁地出来。

4. 丰富主题,巩固知识

对于音乐欣赏课而言,它具有内容容量大、知识面涉及广生行为的结果。传统“应差事”式的备课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音乐教学的改革探索中,出现了只强调和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现象。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气氛很浓,学生似乎可以放开手脚、任意发展,但有的时候这种课堂会不自觉地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社会在发展进步,我们的学生也在不断地变化,他们想从音乐课中获取的除了有限的几首歌曲之外,还有其他的各种美好的体验。这就要求音乐教学形式多样,器乐、律动、游戏、欣赏等教学内容都应真正落到实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还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欣赏相关音乐作品,还需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风格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讲解。因此,仅仅是让学生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多媒体技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运用,播放一些有关作者的电影或者文字记录,从而拓展课堂内容,丰富教学主题,从而巩固学生的知识。例如,在对《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进行教学时,欣赏电影《复制贝多芬》中的《第九交响曲》首演场景,带领学生感受体验欢乐盛典。这是拍摄与2005年的影片《复制贝多芬》中最感人的场景,各领域的艺术家们重现了1824年贝多芬《第九交响乐》首演的场景。影片的女主角安娜是虚构的,她的工作是给贝多芬抄谱的,“复制贝多芬”由此得来的。剧组在匈牙利的考托纳剧院模拟这幕场景,由当地的凯奇凯梅特交响乐团和合唱团协助演出。由55人组成的交响乐团、66人组成的合唱团和几百名临时演员身着华丽的服装齐聚一堂,给予人们完美的视觉、听觉审美体验及心灵碰撞。

5. 充分利用多媒体,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固然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尤其是音频、视频素材的采集整理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课件一旦制作完成就可以重复使用,下一轮上课前不必再整理众多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只需打开课件即可快速熟悉讲课内容、完成教案编写,进而轻松地完成备课。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真可谓“一劳永逸”。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这往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会被发现。任课教师只需在课后根据课上学生的反馈情况对课件进行调整或修正,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互动性,使课件设计越来越完善。由此看来,使用多媒体课件上音乐欣赏课可以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6. 结语

多媒体教学与音乐欣赏的有效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生吸收能力的增强。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赵易山,张路路.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7.

[2]缪亮,郭刚,李捷.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4.

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石荣艳

(淮安市淮阴区吴集镇中学,江苏淮安

摘要:美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学科,在新教育模式下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艺术美,从审美的角度感受生活。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途径

1.引言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要目标。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场所,在美术教学中,利用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视觉认知,还能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能力。在初中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

美育即所谓的审美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全面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感受及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包括教师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计教案,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觉得老师离他们很近,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直接从整体感受歌曲入手,变换形式地让学生多听、多感受,很自然地解决一些所谓的难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喜欢,教师也会教学更轻松。

(四)避免形式上的合作教学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这当然会给音乐教学带来清新的空气,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音乐教师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理解成外在的东西,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上,认为把音乐课堂弄得热闹起来,让学生更多地合作、讨论、交流,就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二、新课程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建议

(一)丰富学习内容

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灵活多样的音乐活动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进而形成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音乐学习方式,而且便于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二)组织实践活动

首先,实践性是音乐课程的重要特征,“新课标”指出“在所有的音乐教学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途径”,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点,组织好课内外音乐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创造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次,教师还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外音乐实践机会,通过多种组织形式,搭建实践表现的平台。

(三)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强调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在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应关注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多维的课程内涵和终身学习的要求,使音乐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书匠”角色

善于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所以,初中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审美教育的实施,实现学生个体人格、完整个性的完美塑造,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因此,在美术审美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渐渐渗透审美教学的优势,联系生活中的美进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生活情操的培养,使学生建立健全的审美观及健康的审美观。审美活动的进行深受审美理想及审美情趣的制约,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加强学生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确立,从而全面实现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

3. 利用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1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度,采用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的开展中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传统教学中,学生及家长都缺乏学习美术的意识,所以教师一般在中解放出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音乐教师应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者,即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者、有效学习方式建立的促进者、良好认知结构的构建者。引领、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学习策略,有效调控音乐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探索中习得音乐知识,获得音乐技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交流者。合作需要尊重,需要分享与欣赏。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权威意识和完美主义者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与选择权,关注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不要以专业的标准衡量学生,而要欣赏学生。学会彼此分享,促进师生的友好交往;学会彼此欣赏,使师生合作的音乐课堂更加快乐与和谐。

(四)实施差异性评价

转变音乐学习方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评价的转变,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关注差异,实施评价项目的多元与开放,即打破传统的知识技能的单一评价,设置开放的、多元化的评价项目,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如实践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学习等纳入评价体系,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考核项目,充分利用兴趣的动力作用,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的音乐学习。其次是针对差异,实施过程性与差异性评价。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如有的善于分析综合,有的善于体验感知,有的善于表演,有的善于欣赏,等等。针对这一点,教师要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注重音乐学习的过程性和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实施过程性与差异性评价,即评价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的知识构建、能力获得、学习方式的转变等。

总之,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以对于教学的种种方法,要灵活运用,勇于创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认为教学最重要的就是理论结合实践,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勇于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完善,不断培养出德智体素质综合发展的高中生,为提高高中音乐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音乐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发展的要求、音乐审美特点的要求。本文论述了新课程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建议。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篇9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则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所谓的幼儿歌曲弹唱, 就是指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课外活动中幼儿教师都能够弹唱幼儿歌曲的一种专业能力。现阶段, 很多幼儿园在招聘的时候, 都将能够自弹自唱幼儿歌曲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考察项目。所以, 这就要求那些培养专业幼儿教师的高职院校能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幼儿歌曲弹唱能力。

二、学前幼儿音乐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前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些年龄较小、思想不够成熟的幼儿, 他们有着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点。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生, 如果让他们对某一歌曲进行反复学唱, 必然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 从而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 而且开展学前音乐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他们的音乐素质。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而且还能够对少儿歌曲进行自弹自唱, 从而带动幼儿们的学习积极性, 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结合语言节奏,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一般儿歌都具有节奏鲜明、节奏感强等特点, 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儿歌的这些特点, 运用语言节奏, 编排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 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 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这样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会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学习效率, 而且还会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歌词, 训练歌曲节奏

一首歌曲中的歌词, 实际上也是一首好听的儿歌。幼儿在掌握歌曲节奏后, 教师出示歌词, 要求幼儿自己将歌词填入节奏。这是节奏与歌词的同步训练, 幼儿运用已掌握的节奏, 成功地将歌词填入, 他们会满足于自己的劳动, 体验成功的喜悦。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 是歌曲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培养和发展幼儿音乐才能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 应重视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并注意促进幼儿节奏感的提高。

3.结合身体动作, 培养歌曲节奏

当人们沉迷于某种音乐或者节奏的时候, 往往会不自觉地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也要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巨大作用, 用身体来表现出自己对节奏的感受。这种对节奏的肢体反应是教师无法一步一步教导出来的, 完全是一种自然的表现。可是, 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与手段, 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运用动作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对歌曲节奏的掌握。

三、学前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幼儿歌曲弹唱能力创新改革的途径

1.积极提高学生对幼儿歌曲弹唱的认识

部分培养专业幼儿教师的高职院校在培养幼儿教师的时候更加注重对他们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 虽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会定期组织学生去幼儿园实习, 可是由于环境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制约, 很多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 尤其是对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缺乏认识。所以, 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弹自唱幼儿歌曲的重要作用, 导致很多幼儿缺乏学习兴趣。这就需要积极提高学生们对幼儿歌曲弹唱的认识, 高职院校要对学习幼儿专业的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宣传, 让学生们知道在进行幼儿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掌握较强的幼儿歌曲弹唱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只有积极发挥这一专业能力, 才能带动幼儿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幼儿教师连弹唱幼儿歌曲都不会, 那么则无法从事这一职业。

2.培养学生掌握幼儿歌曲弹唱中“唱”的基本方法

一般幼儿的想象力都比较丰富, 好奇心较强。正是由于幼儿的这些性格特点决定了幼儿歌曲的生动性, 所以大多数儿歌的歌曲内容都是一些比较活泼生动的小动物或者是色彩艳丽的大自然等。要想充分带动幼儿的想象力, 让他们对歌曲中的内容产生兴趣, 这就需要在演唱的时候充分做到形象生动, 这样才能够比较容易的被幼儿们所接受。

因此, 在中职的声乐课中所学的近似于美声的发声方法就不适合幼儿歌曲的演唱了。笔者认为, 选择适合唱幼儿歌曲的方法, 在本声的基础上加上科学的发声方法, 使声音得到美化就可以了。声音位置尽量往前靠一些, 使共鸣靠在前额, 发出的声音会比较明亮, 而且具有形象性。刚开始, 学生常找不到这种发声感觉,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3.学生要掌握简易的幼儿歌曲伴奏的理论知识

要想具有较强的幼儿歌曲弹唱能力, 首先就是要能够掌握比较简单的幼儿歌曲伴奏的相关理论知识。虽然是学习幼儿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学生, 可是在刚开始学习自弹自唱幼儿歌曲这一内容时, 也会觉得比较困难, 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 有点不知所措。可是, 只要对有关歌曲伴奏的相关理论知识有所了解, 在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 就会慢慢的找到进行幼儿歌曲弹唱的方法,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将“弹”与“唱”进行很好的结合, 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 就可以达到自由弹唱幼儿歌曲。具体步骤主要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 教会学生大致分清和了解幼儿歌曲的风格、体裁和特点。任何歌曲都有自己的风格、体裁和特点, 幼儿歌曲也不例外。

第二, 幼儿歌曲可以基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欢快、跳跃、活泼的舞蹈性幼儿歌曲, 占幼儿歌曲教材中的比重比较大。因为它最符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如娃哈哈、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快乐的小司机、剪羊毛、粉刷匠, 等等。这类歌曲的速度稍快, 能够表现轻快、活泼、快乐的情绪。第二种为进行曲风格的幼儿歌曲。其特点表现在节奏上, 因为进行曲源于队列行进和节日游行这样的现实生活。这类幼儿歌曲节奏鲜明, 强弱规律分明, 速度为中速, 可以表达激昂的情绪。如小海军、扬基歌、玩具进行曲, 等等。最后一种为抒情性幼儿歌曲。

摘要:为了更好地解决好幼儿歌曲教学与发展水平, 改善音乐教学过程中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不足, 必须要从教师自身出发进行整改, 还要结合幼儿教育相关的工作环境与幼儿歌曲弹唱能力本身的兴趣发展相互结合, 形成未来的发展动力, 保证学前音乐教学中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提高幼儿歌曲弹唱学习状况的有效改善, 提高幼儿学习的有效性, 通过老师的帮助, 幼儿学生可以对歌曲以及乐器弹唱形成自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认识, 对未来生活与学习形成良好的帮助。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学培养,幼儿歌曲,弹唱能力,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波.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如何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新课程研究, 2010, (02) :30-33

[2]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04) :44-46.

[3]张春娣.多媒体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小学科学 (教师论坛) , 2011, (07) :76-79.

歌曲教学的音乐观念 篇10

下面我以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环球之旅——走进非洲》一课中的歌曲《当太阳降落》为例, 浅谈新课标理念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给音乐课堂带来的变化。

●对传统教学思想、模式的反思

《当太阳降落》是一首典型的南非民歌。歌词运用比兴手法, 以太阳的降落和升起为引子, 借物抒情:太阳降落, 黑暗来临, 与黑人抑郁的思乡之情形成照应;而太阳升起, 光明来临, 象征黑人归乡的明朗心情。就是这样的一首歌曲, 如果在传统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 以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指导下, 会上成单纯的“唱歌”或“唱歌加乐理”课, 教学模式就是一部录音机、一架钢琴加上教师的“喋喋不休”式说教……音乐教育成了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技术教育, 学生在音乐课上领略不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所以, “100%的学生喜欢音乐, 而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 20多年来一直担任中学音乐教学工作, 对上述的教学模式和令人难堪的教学效果有着深切的体会。

●新课标呼唤音乐课堂“真情体验”的回归

艺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依照对音乐新课标理念的理解, 我认为, 本课的编写意图主要有两个:一是体现“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学理念, 应以开阔的视野, 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通过音乐教学, 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二是体现音乐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同时, 由设立的三维教学目标 ( (1) 通过学唱歌曲《当太阳降落》, 让学生能够用轻快明朗的声音唱准唱美歌曲; (2) 感受歌曲的节奏、节拍与歌词形象, 体验黑人对家乡缠绵的思念和急于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 (3) 了解运用非洲多声部歌曲的声部结合方法, 了解丰多姆佛罗姆舞蹈动作, 让学生感受鉴赏同一作品, 不同表演形式的艺术效果, 培养创新思维) 可以看出,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传统教学目标有了根本性的不同,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鉴赏, 同时注重对想象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情感性原则和参与性原则。由此, 在深度感受歌曲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能不能一边演唱, 一边加入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学生热情高涨, 各抒己见。我趁此机会让学生分组讨论, 最后学生分工明确具体任务后, 每组学生使用一件打击乐器, 并用拍手、跺脚的舞蹈进行表演习唱, 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并适时用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的最大快乐。

●多媒体辅助教学魅力无穷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完成学习任务, 在歌曲《当太阳降落》的备课过程中, 我利用因特网搜集了有关非洲黑人的人文资料、乐器、风景图片以及不同版本的歌曲表演视频, 并从中选取与本歌曲学习内容联系密切的典型、新颖的资料作为素材, 制作出内容恰当、设计美观清晰、突出教学重难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为这堂课主要带来三方面的优势。

1.直观生动地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当太阳降落》这首南非民歌的生活背景和所表达出的黑人郁抑的思乡之情,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是没有相应的感情体验和知识储备的, 在传统教学模式里要想向学生传达出这些信息就是靠教师的“说”了, 方法单调抽象, 结果自然不佳。因此, 在引入新曲环节,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当太阳降落》的非洲黑人有关人文信息和非洲大陆图片;在初步学唱歌曲环节课件出示了牧场图片和歌曲演唱视频, 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代替空洞的说教, 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启发了学生想象, 营造出浓郁的课堂的环境, 直接让学生进入歌曲描绘的情境, “触摸”到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教学效果。

2.省时增效轻松突破重、难点

从教学目标中看出, 学生既要学会演唱歌曲感受情绪, 还要了解运用非洲多声部歌曲的声部结合方法和丰多姆佛罗姆舞蹈动作, 鉴赏不同艺术作品等。整堂课的信息量很大, 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非洲歌曲旋律、节奏的特点, 如X|X XX XX XX等重难点乐句及简洁的文字表述, 让学生一目了然, 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还可以观看不同非洲黑人的丰多姆佛罗姆舞蹈的视频片段, 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其舞蹈动作的特点与节奏,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视觉、听觉和思维, 从而使学生在感受、体验、思索、激发等实践活动中由最初的感受美, 上升到自觉地欣赏美, 进而升华为可贵的创造美。这些任务也不是靠传统的一部录音机、一架钢琴的模式可以完成的。

3.穿越时空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 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在因特网上的信息, 跨越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包括世界各地的各种新闻、人文和科技信息。正因为这些特点, 因特网就成为教师备课的得力助手, 同时也要成为学生在课后针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自主学习的一种途径。如在本课的学习中, 我不仅通过搜集有关非洲黑人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充实了自己, 还安排了学生课后搜集有关的资料, 学生将不受时空限制, 多方收集教育资源, 有利于提高兴趣, 开阔视野。课堂上师生是平等交流、共同提高的氛围, 这种状态在稳定学生的情绪、培养自信、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上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 新课标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带给音乐课堂的变化是巨大的、乐观的,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探索也对新形势下的音乐教师提出了要求, 需要其继续努力研究、创新课堂教学中的新方法、培养新思维, 使音乐课堂更富有个性。在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 音乐教学不论如何改革、如何创新, 音乐的本质属性和教学中所表现的丰富情感、内涵是不会改变的, 所以, 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多媒体与音乐教学整合的定位问题, 即以音乐为主、多媒体为辅, 要始终以体现音乐性为主线, 找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最佳整合点, 切忌出现滥用、错用、“为用而用”多媒体, 脱离音乐学科“审美”本质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3]朱树民.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之我见[EB/OL].http://zsm751227.blog1.63.com/blog/static/26284200200792435850808/, 2007-10-24.

上一篇:审计监督分析下一篇:线路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