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教材教学观念(共7篇)
地理新教材教学观念 篇1
新教材在云南实施以来, 经过一年实践, 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看到了编排上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前进中的一些困难, 总体形势是好的, 只要我们坚持新理念, 采用新教法, 发扬成绩, 克服不足, 一定会锐意前进, 取得更大成绩。下面仅从几个问题谈起, 以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一、新教材理念新, 顺应了时代要求
1. 课程设计思路新颖。
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 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 其基础性不仅体现了社会需求, 还体现了学科的基础、学生的发展。地理新课程除了考虑学科的继承性、经典性外, 还体现了学科的时代性。反映当前地理科学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 渗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 应用了时代性强的信息技术, 顺应世界潮流, 紧跟时代步伐。地理课程不仅体现了学科的时代性, 也体现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时代性。从目前的实际来看, 增强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特点的一条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径, 应尽可能让学生选择他们所喜爱的课程, 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探索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 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 课程目标科学合理
总目标为: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内容,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初步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明晰该目标, 新课程提出了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分割, 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目标, 层层递进, 有机统一。不仅侧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还要求认识区域差异, 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图表和地理数据等一系列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的关键目标。“过程与方法”要求通过各种途径, 运用各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整理、分析地理信息, 运用于整个地理学习过程, 侧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 与他人合作, 开展调查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侧重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能力的培养;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 表达、交流、反思自己的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新教材编排科学, 新理念呼唤新观念
新教材的编排设计, 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从提高公民素质出发, 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学习地理的实用性, 大大删减传统的学科知识。例如, 关于太阳, 只要求掌握对地球的影响, 删除了关于太阳本身的知识;关于大气的知识只选择了大气受热、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关于水的知识只选择了水循环和洋流;关于洋流, 删除了洋流的成因、类型等知识;关于地质的知识只选择了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关于地貌的知识只选择了地表形态的变化, 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运用地图 (或图表资料) 的能力;突出举例 (或结合实例) 说明的能力;突出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例如模块一总体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即宇宙环境及地球的运动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 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从地理学科角度出发,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必修一模块是围绕一些重要观念来设计的, 但需强调的是, 本模块将人地关系作为内容设计的主线。例如, 天文部分侧重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自然环境部分关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地理意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经验不足待改进, 教法学法应革新
新教材特点是内容变化不大, 但编排不求系统性, 这给中老年教师改变观念带来挑战。个别老师总忘不了旧体系, 力求完整无缺, 加大了课堂容量和难度, 不利于减轻负担, 提高效率。目前我们对平行班和实验班采用了分类教学。平行班重视双基巩固, 实验班重能力提高, 取得了较好效果。课堂双边活动活跃, 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主体参与型理念, 适应了时代要求。不足之处是:开设课程门类多, 课时严格受限, 完成任务时间紧、负担重, 使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活动难以展开, 个别目标难以落实。另外, 缺乏较高质量的课件支撑,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难以应用, 这需要有关教育部门的配合与协调。还有高考目标尚未下达, 拓展什么内容缺乏目的, 这都是我们面临的困惑。
但是, 新教材的优点不容置疑, 课改初期出现挫折与困难是正常现象, 只要我们积极进取, 不断探索, 不断完善, 一会适应新教材教法的革新和发展。
地理新教材教学观念 篇2
漳浦丹山中学 李建波
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这次在我县第一次使用,它与以往高中地理教材﹙下简称旧教材﹚不同,现代教学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传授结构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从教材结构到教材内容组织,均渗透了这一基本思想。整个教材的着眼点,不是拘泥于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在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提高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方面开创了新的道路。对旧教材我不是很熟悉,无法了解深刻,对新教材,通过对其学习以及在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及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针对这阶段的学习与教学,谈谈自己对新教材的一点点认识。
一、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地理教学中更关注生活地理,教材内容联系社会实际,重视学生的体验。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人类获得知识的初始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使书本表述的结论式知识还原为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去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如“地球自转的证明”相似的实验,在直径50厘米的白色搪瓷面盆中放入水,在水中放一个宽0.1~0.2厘米,长8厘米的吹塑纸条,经3~4小时,观察浮在水面上的吹塑纸条的旋转,来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中的地理。如“地理1”P32关于小组合作做热力环流的实验。P38制作三圈环流艺术模型。
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先前体验所形成的概念,感受知识的存在,体验知识就在身边。如大气的受热(玻璃棚,塑料棚),海陆风等。
二、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地理知识呈现方式多样化,图文并茂,直观活泼。
人教版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应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要重点突破。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设问情景,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例: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利用台风与寒潮的案例设问,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重视学生参与,为教与学留有思维空间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设计这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教与学留下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手板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如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三圈环流图,并讲解环流的形成;如P41举例说明季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提示: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结合农业生产等)。
在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机会,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在交流中内化知识。在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训练,从而在训练中内化知识。如读图思考,活动等。
四、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
教材安排中的活动及每一章最后设计的《问题研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分析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可引入到其它问题的学习中。通过问题研究,让学生自己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学习分析的能力。如:在第一章
行星地球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我让学生查找资料,自己分组讨论,让他们课外研究,然后交一份讨论报告,既让他们锻炼了综合能力,又让他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突出对地理知识的应用
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且也只有通过应用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正确性与重要性。因为,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经实践验证的知识。在应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加深理解,并巩固、扩展知识,形成多种技能。也只有在应用地理知识中,才能真实地验证学生是否已真正掌握了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如回答问题、画图、分析图表、“预报”天气过程等等,这类练习必须紧密结合教学任务进行;另一种是解决实际问题,如在野外考察中对某一问题的探索,解决小范围环境问题等。如“说明季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一题中,在解答此题时,有些学生就按冬、夏季风回答,显然其内容就要出现不全面的现象(如“夏季普遍高温”这一特点,就不能答出来)。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重点 篇3
凸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新编的高中地理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接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所以教师应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应注意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是以根深蒂固的“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思想为主,忽视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被动地接受。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正确处理课堂认知教学和活动教学的关系,因材施教,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在学习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乐学,善学,创造性的学,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板块内容,可让学生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这一相关内容,了解宇宙的主要物质组成形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天体系统”图,学生很容易说出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并填写出天体系统框架图,最后归纳总结天体系统的层次,宏观把握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地理新教材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整个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在每个章节中都安排了一些“活动”。它同旧教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不同,教材中知识的讲述不再是从概念入手,而是增添了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内容,既反映了国内外地理科学发展动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充足的课题。教材中,每一节内容中穿插了“活动”“阅读”“案例”,每一章的最后还增添了“问题研究”。这些题材紧扣学习内容,又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而且课题研究得到结果又可以直接运用到课堂,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教材,把地理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重视利用课本所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讨论分析,说明一些问题,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这一问题研究内容时,我采用城乡结合的方式展开,即城市或农村的学校在一天中的同一时间观测气温,然后交换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再让学生从气温变化、地表状况、景观等方面,总结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以及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最后要求学生绘出城市和近郊区大气流动的示意图,并分析这种环流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
把握新教材的教学广度和深度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教材的外延和内涵。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给予学生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如何合理的利用环境资源,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等问题,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了解。因此地理知识具有涉及面广、时代性和科学性强等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主体,要结合教材内容,及时补充社会发展的新信息、新成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拓宽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如在学习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的“活动”:“确定外星人方向”和第三章第二节“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所设的“活动”内容(1)(2)两项可让学生在阅读材料基础上归纳总结,(3)(4)两项应视课时、学生基础而定。同时,在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上,也不要“深挖洞”,避免出现重视纵向深入,轻视横向发展,而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特点,恰当地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对教材中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要采取逐层分析、循序渐进、层层分解的方法,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有效的掌握和理解。
注意学科知识的综合和渗透
在地理教材体系中,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区域联系;高中地理则以系统地理为主,着重于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当前人地关系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和渗透,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由于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因此在教学中,还应对学生进行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学习地球的公转速度随日地距离的不同而变化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牛顿万有引力的知识来解释,或者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来解释。
新课标的地理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自由发展空间。一方面是向学生传授地理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是使学生获得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优化教学方法,坚持课堂内外相结合,既抓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又重视学生个性引导与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积极参与,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新教材教学观念 篇4
一、转变本本的“教材观”,灵活运用新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目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主要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和中图版等。教师不仅要从地方的教学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材,更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科学地把握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地理课。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改”教材,但是,这样的“改”显然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而是建立在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和对新课标要求的透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二、转变空泛的“说教观”,联系生活实际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新课改把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视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地理课程在“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时,要从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等角度,拓展学生生活的视野。学生生活视野的拓展,不仅要从衣食住行出发,更要放眼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通过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解生活意义,以致力于更加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创造。在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转变沉闷的“课堂观”,强化课堂互动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大多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只有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导致课堂教学主要被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是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主要类型,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很容易导致在课堂教学中互动形式的单一。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地理课堂互动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性互动方式,使课堂教学方式由灌输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变单向的信息传递为双向互动,在师生交流和生生合作中完成教学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通过丰富的课堂互动,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打破过去单一的学习观,使学生体会到民主、宽容、尊重、自由和平等,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转变陈旧的“教法观”,激活创新思维
地理新教材教学观念 篇5
[摘要]:本文通过对布鲁纳所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流派的分析,列举对结构主义课程论与教学论流派的认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其教育目的及对教育的贡献,阐述自己对结构主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布鲁纳 结构主义 课程与教学论 发现学习启示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从19世纪以来,课程与教学论产生了众多的流派,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有比较大的影响。其中,有八种影响比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分别为赫尔巴特主义课程与教学论、儿童社会活动中心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范例教学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论。
这八种流派各有其特点,在课程与教育问题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这些流派中,我比较赞同布鲁纳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在此,我想对以布鲁纳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课程与教育问题上发挥的作用及对产生的影响,并对此引发对课程与教学论思考。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观点
(一)大胆的假设
布鲁纳宣称:“任何学科以一定的知识的正当形式,能有效地教给处于任何发展时期的任何儿童。”这个大胆假设往往被人误解,然而它的实质是“使问题配合学生的能力,或者找出该问题的某方面以便作出这种配合”。它要求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课程实施方式相配合,形成“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
(二)课程编制
1.课程内容:反映学科的基本结构。
每一门学科中都存在着某些“广泛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观念”,这些观念形成着学科的结构体系,它们不仅能解释这门学科中某些特定的客观事物,而且能规律地反映出这门学科中一般的客观事物。作为教师,不管教授什么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因为一旦学生理解了这种基本结构体系,就能够理解事物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更有利于学习知识,能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这样使学生主体认知上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变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可行的条件。在社会实践中,随着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对学科知识结构的发展创造了可能,从而也使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生与时俱进的改变。2.课程编排:螺旋式组织。
学科的基本原理及概念要螺旋式组织,学习与探究态度也要螺旋式组织。布鲁纳指出,课程编排既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又要使教材能够进行适当的转化,以利于寻找适合 1 儿童、促进儿童智慧生长的教学策略。他提出了课程编写的原则:一是把学科普遍的和强有力的观念态度作为课程的中心;二是将教材分解为不同的水平,使之与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他强调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之间的沟通,提出了以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螺旋式”课程编排,一方面体现了直线式编排方式的逐步提高、深化的顺序,一方面又现实了圆周式编排的扩展、加宽的特点。3.课程实施:发现教学
如果没有发现学习型的老师,就教不出发现学习的学生。发现教学的基本步骤有:(1)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让学生在疑问中提出自己的问题;
(2)将确定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小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和方案;(3)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有关资料,以供给发现和解决问题;(4)组织学生审查这些资料,从中得出应有的结论;(5)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证实结论,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
实质就是以问题解为核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以及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和引导性。4.强调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导我们进行课程建设和实施教学服务的。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过程中,课程评价,我们要把其当成是一种教育智慧,充分利用课程评价来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课程评价要遵循以下观点:(1)课程评价必须对教育目的做出贡献。
课程评价应该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集中到一个问题,就是促进人类的发展,使人类能够运用他们潜在的力量去获得一种美好的生活。因而,教育评价应指向教育理想的完善。
(2)课程评价的真正性质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一方面,利用课程评价对课程提出质疑,不断在反思中优化课程结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再以问题题解决为核心,使学生达到自主发现学习。(3)课程评价要有效果,必须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我们不能脱离课堂进行课程评价,必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进行。因为教学过程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剧本情况作出判断,从而才能客观的作出课程评价。(4)课程评价要产生作用,必须有一个组织完备的委员会,其成员包括有关学者、课程制定者、教师、评论者和学生等。
(三)重视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
直觉是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的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它是直接观察而不是间接认识,可经由某种捷径而不循惯常的逻辑法则快速地进行。直觉在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创造活动的重要特征。逻辑思维是重要的,直觉思维也是重要的。已有的教育和课程与教学,忽视了儿童的直觉思维,所以要格外重视儿童直觉思维的挖掘、运用和培养。直觉与学科基本结构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直觉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基本结构,但是直觉好的人可能生来有些特殊,不过只有以牢固的,熟悉的学科知识作为背景或基础,直觉 2 的创造性特征才能有作为。
(四)倡导“发现学习”法
1.如果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结构,这种理解就会使他不断去发现知识,独立前进。
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时间和资源有限,要使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去健全自己的认知水平,只有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理解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这种基本结构,学生在自己支配的时间范围内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去不断完善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结构,进而达到终身学习的境界。
2.学生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就可以推断所学知识的个别属性。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利用学习迁移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境地。
3.学生不需要在头脑中记住大量的知识,只要掌握了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就自然使他获得大量的知识。
按这样的思路,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是教给学生系统化的知识,而应该是让学生理解学习知识结构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想法设法让学生亲自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二、结构主义课程论给我们的启示
创新知识从何而来?“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可见,布鲁纳倡导的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激发学生自觉思维等教学观念与我们今天发展创新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我们可以针对我国当前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从中获取更多的启示。
(一)紧跟时代发展,提高课程质量
当前,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知识“老化”的现象,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布鲁纳认为,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只能有一个模式。它可以随着学科基本知识和观念的不断扩大和加深而不断提高和完善”。课程的编写要反映时代的要求,应探索和吸取科学研究的成果,反映各科学术领域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某门学科对学生来讲,是否值得学习,往往与它本身是否有用、是否有趣和学生对它是否产生兴趣有关。“一门学科要值得学习,除了有质的保证(注意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计等)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因此,课程的编写在体现教育本身的价值外,还要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把握好学科体系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根据布鲁纳的思想,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主体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人(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活泼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探索问题。
2.发现学习法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创设恰当 3 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所提供的材料主动而有兴趣地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同时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和创造发明的能力。
3.学习和探究的态度布鲁纳曾说,仅仅单纯地传递教材结构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学习和探究的态度。态度是一个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一个人的态度规定着他认知的对象和对某个对象所持的情感及行为的准备状态。学生态度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掌握基本结构的能力,二是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发现态度,有助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4.改革课程设置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种课程为内容构成的综合性课程,突出必修课的基础地位,以体现国家对学科课程的共同要求,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开设多种多样的、实用性强的选修课和活动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个性和特长。5.优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只靠“一枝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布鲁纳认为,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和技术本身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又同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给我们的学校造成更为严肃的学术气氛,以改善中小学的学习气氛”。学校应开展广泛的学术活动,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吸收知识的机会。在学术活动中,应提倡师生平等交流。自由辩论。这种自由式的思想交流往往是新思想、新观念产生的源泉。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力求直观、形象,努力使静态的事物变成活的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校园中,欣赏自然美,发现社会美,塑造人格美,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四)强化内部动机,改善评估机制
布鲁纳认为,“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16]。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宜过分重视各种奖励等外在刺激。外在刺激虽然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只是激发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行为,并且是短期性的,学生如果如愿以偿(如考试合格)的话,学习往往将会停滞,对学生的长远学习并无益处。因此,教学过程中,更应强调内在奖赏的重要性,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认知活动方面、让他在成功和失败的亲身体验中增强后继学习的动力。这样的刺激,驱动力强,持续时间长,能使学生切实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教育需求,持久地激发学习的动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知识经济时代不但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当今的教学过程中,单有基础知识的教授是不够的,还应重视学生自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布鲁纳所说,在发现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靠直觉思维的作用,而且,今后的社会形势将越来越需要人们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校应注重创设民主、4 和谐、积极、活泼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使学生感到有创造的自由,要多给学生思考、提问和发言的机会,同时,采用趣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索发现法等多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认识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弊端
1.“任何学科都可以智力上可靠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这种大胆的假设是不可靠的,它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对人智力发展的影响。
2.它忽视了儿童智力活动与成人智力活动的差异。
在结构主义可从理论中,强调了认识事物时整体结构的重要性,但它没有把整体组成的因素——部分的作用充分考虑,没有进一步强化部分的差异性,即个体差异性对整体的影响。
3.就理论而言,它片面倡导一种狭隘的学术主义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的发展速度加快,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必须跟上其发展的步伐。人们的发展必须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片面强调知识和智力,片面强调高级专门人才,不符合社会需要。还有,我们教育者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时,学生掌握了知识的结构并不一定能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知识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转化为能力才能为社会服务。
4.它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现实
教育是生活的历程,是为准备生活的一种手段,也是延续社会的工具。教育应该本着现实的需要来从事教育,为人类生活的需要而服务。真正的教育便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的组织和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任何脱离社会生活和客观现实的教育,都是不切实际的教育。而学生是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现实。任何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现实的教育都是不可取的。
5.“学科结构”难于把握
在现实教育过程实施中,所谓的“学科结构”标准难于统一,这就导致“学科结构”的泛化,且每一种学科结构又不能以充分的优势超越于其他的,实施困难重重。还有以“学科结构””作为编写教材的原则,增加了教材内容的难度和抽象性,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
发人深思的是,布鲁纳在其研究反思中曾言,“我们最终必须重视:教育不是一个与社会无关的中立性题目,也不是一个孤立的题目。教育是一个深刻的政治问题。”从这话中我们更要体会布鲁纳创建结构主义课程论的艰辛和贡献,只有深层次的研究他的理论著作,才能理性的辨析他的理论对于社会的贡献。因为每一种思潮的兴起绝不是空穴来风,它能过站住脚跟也说明它对当时的时代要求有自己的优势,理性和评判的借鉴这些优势,对于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理新教材教学观念 篇6
一、教学中的困惑
1.“正文”之惑。
新教材正文简短,有的框题甚至只有几句,许多知识内容只是点到为止,教师对教材不容易把握。虽说依据课标要求可以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进行教学,但究竟参考到什么程度,给学生讲多深、讲多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要求。若按旧教材要求做一定程度的拓展深挖,就会拔高教学要求,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负担。因此,当学生预习教材时,文中简短的讲述,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图表”之惑。
新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图表。图表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可是,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再加上自身传统的学习习惯,一下子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根本不会阅读地图,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经纬线的划分和经纬度的标注、地图方向等都不知道。可以说,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水平极低。因此,对高一学生来说,新教材中穿插的许多图表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课改”之惑。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而我们的教学仅仅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放开了。比如,有的教师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气氛十分活跃,可往往是发散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兴趣,可结果却是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或者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结果是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是轻轻松松、无所事事的样子,课堂收效甚微。
除此之外,教师的困惑之处还有很多,如课时紧张、教辅资料不配套、网络教学资源缺乏等。这都给我们的日常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二、教学中的思考
纵观这次新课程改革,无论是课堂组织形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其科学性、进步性和可操作性。但是新课改毕竟还是新生事物,具有不成熟性。对于以上的困惑,我想广大的地理教师应该会有同感。那么,新课程到底该怎么上?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正文”之思。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新教材,在篇幅不长的正文中抓住“文眼”——教材章节的重难点,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掌握地理学科的原理和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比如,在“水循环”内容的教学中,可在学生知道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基础上,通过指图、画图,让学生发现: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物质和能量迁移过程。这样,还把四大圈层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最后让学生联系我们当地实际画出有关的水循环示意图。这样下来,不仅锻炼了学生基本的读图、绘图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比较、分析、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坚持集体备课,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新教材不是很追求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删减了一些内容,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与实际生活结合密切的内容、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比如,通过城市中楼间距的确定、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之间夹角的确定来加深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理解和应用等。
2.“图表”之思。
新教材中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了以图代文的形式,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突出了新课程理念。虽然高一学生的读图能力很低,分析图意的水平有限,但是通过阅读大量的图表,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同时,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还能提高他们从图表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日常教学中还必须补充一些阅读地图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多读图、分析图意。比如:教学新教材中的“大气垂直与分层示意图”时,就要求学生能够读出以下问题:大气垂直可以分为哪几层?各层分别有哪些特征?各层与人类活动有哪些关系?
3.“课改”之思。
对于新课改理念我们应有理性的认识,课型的选择应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地球的运动”、“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等,对于这样的内容,宜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先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当然,如果能插入讲解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会让他们既感到亲切,又觉得学地理很有用。如:“锋面与天气”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讲解这一内容时,我就结合前几天我们这里经历了一次冷锋过境天气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将前几天整个天气的变化过程做了回忆:哪天是冷锋过境前,天气状况怎样?哪天是冷锋过境时,天气状况怎样?哪天是冷锋过境后,天气状况怎样?最后又以“一场秋雨一场寒”进行小结,课堂效果很不错。
对于一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如“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结构”、“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与环境变迁”等,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学。然后由学生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应用多媒体技术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可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地球表面形态”、“季风环流”、“自然带的分布”等章节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一些现象进行模拟,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样,还大大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达到了优化课堂的效果。
施行新教材 更新教师观念 篇7
一、树立新时期的教育观念,克服封建专制主义。中国是个具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等级观念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师道尊严”。教师与学生在地位上是一种上下级关系。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单向输出。这种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按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学生动手参与实践的内容大幅度增加。因此,每个教师都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和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
二、备课要根据教学双边需要,克服本本主义。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过去由于传统的重知识轻群体,因而产生了许多教学参考书籍和模式化的教案。新教材体现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现代教学思想,这就要求备课要从“教案”编号向“学案”设计转变,即备课要从本校实情出发,在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作业推荐、活动形式等部分内容上,设计学生自学、自研、互研,教师导学释疑的方案,授学生以“渔”。备课要根据教学双边的需要,灵活地处理和重新建构教材,克服本本主义。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应试教育下的教材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是学生摄取知识的主阵地、发挥能力的大舞台,也是师生交流互学的好场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注意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教学环境,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讲座等多种交流形式,让全体学生有一个发展人格、展示才智的机会。
四、作业训练分层要求,反对形式主义。笔者在听课指导中发现,不少教师为追求教学过程环节上的完整性,都要布置训练、作业,而练习题不分层次要求,毫无针对性;还有些教师在布置作业后立即订正答案,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的时间,这是形式主义的体现。推进素质教育,就要讲求教学效率与效益,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练习题必须有针对性、新颖性。新课标在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体系的同时,重点解决了“繁、难、偏、旧”问题,增强了作业的实效性,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同时,作业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尤其是重视课外训练,包括调查活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课外训练与实践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学生在课外训练与实践活动中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更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才能。人脑解剖学表明,人脑各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视觉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占37%,听觉学习者占34%。因此,作业训练应选择能够调动学生所有感官的方式。作业训练的优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新教材教学观念】推荐阅读:
新课程地理教材10-20
高中地理新教材06-24
高中地理教材10-15
地理教材分析12-05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08-16
活用高中地理教材论文07-15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教材07-28
地理空间思维观念在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