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想转变

2024-06-21

教学思想转变(共12篇)

教学思想转变 篇1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之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必须针对学情,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为目的, 多项措施灵活、交互使用,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力, 学生具有了学习兴趣, 自然就会产生“我要学”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比如教师要给学生展现人格、知识的魅力,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及精彩的导入、恰如其分的名言、典例的佐证等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融入新集体》一课时, 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既准备了活动的情境, 又注意创设问题情境。首先, 我让学生拿出课前要求准备好的13根冰棍棒, 分别按1根、2根、10根分成三组, 然后让他们每人把1根棒一齐折断, 再折两根的那一组。当他们使尽力气也折不断第三组小棒时, 我顺势提问:为什么一根棒容易断而一把棒难折断呢?学生立刻就能明白:团结就是力量、集体力量大的道理。其次, 我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看班上本期出的墙报并展开回忆:“这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三的好成绩是怎样得来的?”在再次品尝胜利喜悦的同时, 学生懂得了, 班级的各项活动要靠大家齐心协力, 才能取得成功。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提高了道德认识, 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最后, 我布置研究性课题:请大家回去搜集有关“团结力量大”的故事, 下节课大家一起交流、研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许多学生会由一个对“团结、协作”理解不深、合作意识不强的个体, 变为关心集体、懂得团结同学的好学生。

此外还要通过教学改革, 增强学科的感染力, 使学生产生学而有趣、学而有用、学而有意的感知力量。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时候, 教师要讲清楚为什么生命需要关爱, 这个问题就要从生命的特性上讲, 生命是顽强的, 也是脆弱的, 因为顽强, 给人力量;因为脆弱, 需要关爱。从生命的意义上讲, 每一种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实际的层面讲, 破坏生命, 人类已经受到了惩罚, 沙尘暴、红潮、非典等的肆虐, 就是人类离开破坏生命得到的恶果。教师通过正反论证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以及有可能造成的危害, 要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从而深刻感知到学习本门知识的实用性、现实性, 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意识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定会有一个跨越式的转变和提高。

二、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 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把“我要学”升华为“我能学”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也是学生成长中心理发展的显著特征, 在学习过程中其表现为“我能学”。我们只有尊重了学生的心理, 发挥他们的独立性愿望, 才能让其有意识、有目的地表现;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高压、低估、漠视学生的教育弊端。我校在每节新课开始时, 都会用一定时间组织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学生做阅读笔记, 把课文中的主要概念、主要观点 (或原理) 、名人名言, 用铅笔在书本上划下来, 将疑难问题写在笔记本上。为了活跃课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还可做一些挑战性的鼓动, 即在规定时间内, 看谁阅读得多, 重点抓得准, 问题提得多。通过提问或收笔记检查阅读情况, 教师对完成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并打分, 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个步骤可以说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开端。

三、突出思想品德教学的活动性过程, 培养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方式, 实现“接受性”向“内省性”的转变

体验性是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之一, 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传统的教学过程受到考试要出绩的需要, 人们往往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过程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和人格品质的健全与发展过程。所以,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想充分体现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特点, 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学习。通过给学生提供眼、耳、鼻、舌、身、脑直接参与和体验的平台, 使学生在听、说、议、评、做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亲身感悟, 获得理性的体验, 从而完成“感知—内化”的过程。例如, 对于总体小康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就可以自己家乡的现状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对比来思考、探究我国现阶段的总体小康是一种什么样水平的小康。通过对比, 我们会发现, 现在我们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不全面的小康。对自己家乡的状况回顾就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 从多个方位感悟自己家乡的状况, 这种感悟会在与其他地区的对比中升华为一种对自己家乡的责任感, 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在这种学习方式下,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去主动探究与体验, 并形成了相应的道德情操。

四、以开放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 教师要把教学任务放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并予以考虑和安排, 甚至有时要把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引导到课外, 利用课外时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总之, 新课程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 不是对哪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掌握, 而是要审时度势, 将多种方式灵活、交互使用, 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加喜欢思想品德课, 学会自主学习, 实现自主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思想转变 篇2

浅谈学校体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

从认识观、教师现和教学观念三个方面探讨了学校体育教学思想观念应如何转变.

作 者:关怀志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80 关键词:体育教学   思想观念   转变  

转变教育思想,加强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 实验教学 ; 演示实验 ; 实验能力 ; 途径 ; 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78-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实验教学应当受到充分重视。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全面铺开的形式,转变思想,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已势在必行。

下面就对实验教学提几点看法:

一、发挥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

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是学生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典范,它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仪器、安排实验步骤、操作、读数和记录数据、列表和作图线、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及分析误差等。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在长年累月的耳闻目睹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实验技能。

1.要有明确的目的。

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用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2.要有启发性。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和编制演示程序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演示实验一般情况可采用这样的几步: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建立初步表象;再做实验,又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找出规律;应用规律来说明问题,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过程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演示实验切忌难易不分,草草了事。有些新教师做实验,常常以能显示实验现象为满足,急急表演,匆匆收场。这样的实验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忽视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能达到实验所需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学生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时,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之前让学生分组实验,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

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例如,电磁打点计时器在实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都会使用到。在做第一个实验时,由于学生对仪器比较生疏,操作时会很缓慢,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就要要求学生对仪器的安装及使用操作程序不应再有原则性错误,熟练程度应比第一次好,速度比第一次快,不过在具体细节上允许出现些偏差。第三次实验,就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无误地将实验安装并调好。

2.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讨性的实验。先让学生去研究、探索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后总结出物理规律。

3.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既可完善、丰富、深化课堂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主要形式有:①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②组织参观活动;③举行操作实验竞赛;④组织课外兴趣小组;⑤举办物理科技晚会等。

4.实验考查。考查的形式有:①书面实验考试;②实物实验操作的考查。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实验课上,应抽适当时间,讲清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容易发生的故障,点出本次实验的关键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排除故障。这样能减少盲目操作造成仪器的损坏,又能使教师不陷于被动地解答学生的问题之中。

例如《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等四个实验,都用到打点计时器,而它的故障率最高。这就要讲清它的基本原理,以及可能出故障的几种情况,启发学生依靠自己排除故障。这样引导,学生反映收获大,远远不止学到一点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也解脱了因排除故障而所致的忙乱,有了指导学生的主动权。

总之,当前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实验的过程隐含了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既包括了操作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又包括了思辩性的猜想和假设,逻辑的思考和论证,准确的数量和数据分析,严密的推理和清晰的表述,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要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思维中有着其它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2] 刘文明:初高中学生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步增长实验报告,

[3] 教育研究《中学物理教学法》 许国梁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阎金铎 田世昆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思想转变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多媒体,教育观念,创新

这学期我担任着的数学教学工作, 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 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转变思想, 积极探索, 改革教学, 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 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 转变思想, 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积极探索, 改革教学, 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 多媒体手段进入我的课堂

怎样利用多媒体手段教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利用多媒体手段去改革课堂教学,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置身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 无疑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地学习多媒体的利用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 全新的框架, 明晰的目标, 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堂教学, 让我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深知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课堂教学的实践者, 为保证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落实, 我把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 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教研组长、集体备课组长的带领下, 紧扣新课程标准, 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 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堂教学, 分工撰写教案与课件制作, 以组讨论定稿, 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 反复听评, 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与课件。在集体备课中, 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 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 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 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 课前精心备课, 撰写教案与课件, 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 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 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 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的。利用多媒体手段使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以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 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 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了过程性, 注重学习结果, 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 学中有发现, 学中有乐趣, 学中有收获, 这说明:利用多媒体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 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修炼, 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 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研讨、反思、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 让我在总结自己教学的同时, 不断反思教学, 以科研促课改, 以创新求发展, 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 把仍在困惑我的许多问题, 有个再认识。努力处理好利用多媒体展示数学教学与现实实践的关系, 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重视培养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学生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 以科研促课改, 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 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 课堂高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创新评价, 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成绩, 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 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 抓课堂作业的完成,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定量采用等级制, 多鼓励肯定学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强化对学生的管理, 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 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教学思想转变 篇5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高级中学 李美娜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德育为首更是不容置疑。

我们将尝试从教材、教师、教法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探讨影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转变的因素及转变的对策。

一、教材建设是影响政治课教学方式转变的基础性因素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基本的载体。应该说,政治课教材在各个时期,对学生养成良好素质方面的成就是不容抹杀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与基础教育的其他学科相比,政治课教材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教材内容过于庞杂。现行政治课教学内容,涵盖了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社会发展史、经济学、市场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其内容涵盖范围之广,为各学科之冠。

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虽有利于系统地进行教学,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缺乏学科间的整合,无法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再次,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也不利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及难易程度的把握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注重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超出了他们的心理和认知承受能力。某些教材内容抽象、空洞、成人化严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缺乏现实意义,存在“难、繁、偏、旧”等问题。

二、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政治课教学方式转变的直接原因

由于历史和其他一些原因,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仍较低,这是直接影响教学方式的重要因素。与世界一些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学历水平偏低,直接影响着以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水平,从而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原因之一就是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式:严肃、教条、缺乏生命活力。学生体会不到乐趣,学习行为的发生只是迫于压力和无奈。而教师缺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探索和研究,因循守旧、教学模式单一,是导致现行教学方式必须要转变的直接原因。

三、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制约教学方式转变的关键

可以说,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不用问为什么,更不能怀疑,考试按国家的内容和格式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 ‘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众所周知,当今教育面临的困境就是:今天的人(教师)用过去的方法教未来的人(学生)。据反映,重机械训练、轻创造性培养,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这种只关注知识的授受,把学生视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非具体的有个性的生命主体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这便是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

正是在传统封闭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和应试教育驱动下,政治课堂一直是“教师权威”、“书本至上”,教学过程存在着严重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缺失。其具体表现便是教学过程中的“师本位”和“书本位”。综观政治课堂,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这种反客为主,主导变“主宰”已是司空见惯,这是“师本”教学的表现之一。另一表现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什么学什么,教多少学多少。最优秀的学生也就是只能“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的主动自主的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被忽略甚至被教师代替。

四、以分数为标准的教学评价制度是政治课教学方式转变的严重制肘

尽管在观念层面上,素质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然而,在操作层面上,应试教育却依旧大行其道。不少学校的做法是,课下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课上认认真真搞“应试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依然是基础教育的主旋律。原因很简单,考试成绩、升学率依然是评价学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高、中考的指挥捧依然强劲有力。许多一线教师坦言:“只要高考指挥捧不变,我们便只能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唯分论”所导致的“教育缺失”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期连续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恶性犯罪和虐杀动物案,更令人再度审视现行教育评价制度对学生素质所造成的影响。毋容讳言,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的诸如自控力差,动手操作能力差,不善合作共事,缺乏抗挫折能力,缺乏危机意识等问题,归根到底都与现行评价制度有关。以竞争为本位的、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制度使人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无暇顾及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现行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评制度已成为政治课教学方式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严重制肘。

五、学校教育缺乏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撑,是教学方式转变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学思想转变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学方法;效率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效率,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满堂灌”加“死记烂背”的教学方法成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夺取“考试高分”的捷径,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思想品德课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课。那么,如何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从“苦学、厌学”中脱离出来而变得“乐学、善学”呢?就教学方法来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会学生学,”这句哲理名言说出了教学方法的真谛:要教会学生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素质。这里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转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方法作初步探究。

一、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想学”

“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随着教师的提问、讲解而被动地学习,被动地应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课堂教学效率也难以提高。

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将原理、结论与典型事例相结合,通俗易懂,可读性强,这就为课堂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主动进取的精神,求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复习习惯和反思习惯。

比如,本人在课堂预习这一环节上,在“导学案”上设计一些预习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本人在讲解第八课《拥护党的领导》第二框《科学的行动指南》时,在“导学案”就设计下面这样一块预习指导。

课前预习:

1.预习要求

大字部分慢看,小字部分快看,积极思考,围绕思考题看书,并在书上找出思考题的答案,并做好相应的阅读符号,10分钟后检查。

2.预习思考

(1)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科学行动指南(指导思想)有哪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地位分别是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含义和基本要求分别是什么?

(4)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分别是什么?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只有那些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才能真正切合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会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会学”

现在的学生往往习惯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会独立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学生要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不断生疑、质疑、解疑,这需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是靠学生自己练出来,所以,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地训练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在考试中运用自如。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1.善于发现问题

有些探究性试题就是以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素材来设置情境,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如,“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在校园使用手机、学生早恋”等问题,我们都可以当作课题去研究,选择一定的角度去思考。

2.善于分析、解决问题

关注社会热点、时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热点问题时,不仅要用学科知识去分析热点材料,还要在遵循“宏观把握、微观切入”的原则下,从探究性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应对金融危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增加农民收入、自主创新与科技教育发展等问题,都有可能以综合探究性试题形式出现。学生的探究,可根据问题的繁复深浅,采用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等形式,通过探究,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比较显著。

三、教会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活动、讨论,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过程蕴涵着知、情、意、信、行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的发展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施展各种才能的锻炼机会,也为教师突破重难点找到了捷径。在教学过程中,那些知识浅显、理论色彩不太浓厚,可读性强且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可运用小组活动、讨论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上七年级第二课《众人划桨开大船》第一框《个人与集体》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个游戏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完成。

以小组为单位,男生组和女生组派出六个代表,大家肘部相钩,坐在地上,主持人发令后迅速站起来。看哪个小组站立的最快为胜利。(游戏开始,女生组安排得井然有序,高声齐喊口号一起站立。男生组由于每个人都想自己先站起来,反而摔倒了,耽误了时间。)讨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是什么?(大家热烈讨论)。

女生组组长:我们大家喊着口号,劲往一处使,这样就可以获得胜利。

男生组组长:我们都太心急了,都想自己早点站起来,反而耽误了时间。

课堂讨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它把课堂的部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探索,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树立“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总之,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和发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前面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事还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力争使自己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成为真正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课。

参考文献:

[1]赵爱华.政治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段文义.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交流,2009(3).

[4]董红.创造型教师基本特征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教学思想转变 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改,教学模式,探究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品德课考核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对思想品德课的一次解放,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同时这也给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那么,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怎样把握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呢?根据近些年的工作经验,我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爱学

面对以前的考试,学生为提高成绩被迫死记硬背,逐渐对思想品德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更加难于提高自己的成绩。 所以,教师应把引导学生爱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必须积极巧妙地引导协调学生的学习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得到位,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性不断提高,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逐渐就会喜欢上学习。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加入多媒体形式,展示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现课题内容,或是通过辩论和讨论等形式,这些都能更多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其能精力集中地投入听课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变教师的主导为引导,加强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由单纯的一种知识传输转变为培养学生稳定的探究心理并积极探究问题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大量灌输权威性的事实,但这些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往往被忽视,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因此要变教师的主导为引导,即教师后讲后帮,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新内容。教材来源于生活,又是在具体生活中的体现,教师的任务应是积极的引导,改变原来的 “一言堂”,加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

三、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教学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以寻求“标准答案”为目的而提问,这种质问的方式不适应于当前新课改要求,我们应该提倡发问,着眼于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所提出的问题不是单一的“标准答案”,而且答案也不仅仅限于教材,而是给了学生更多思索的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偏于对知识的掌握。可见,教师提问的目的应是把学生作为提问的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勇于发问,由教师的启发性提问和学生的触及式发问组成真正的课堂提问。

把“求同”变为“求异”,更多地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掌握问题的要领。教师要使学生养成一问多思、一问多答的习惯,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充分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变课堂僵化的模式,把灌输知识变为和学生的对话

现在的教学模式要求,是为了充分发挥现行教材的作用,促进并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现在的考试方式是开卷,学生可以把各种材料带进考场,这也就带来新的问题,比如,学生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把希望都寄托于查资料,反正也是开卷。这就导致学生脑海里一片模糊,查无所查,不知从哪儿入手,想问题不全面,所答非所问,答案五花八门却又文不对题,答案没少写,就是对不到点上。

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的重大时事,结合教材内容,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拓展思维,师生一起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从而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地提高学习成绩。

思想品德学科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学科,所以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提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学会观察、学会分析,能独立解决常见问题,生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思想转变 篇8

1.课前诵读课文, 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思想品德课没有安排早读课, 学生缺乏在课前预习课文的习惯, 但课前预习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此, 在课前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本节课所讲授的课文内容, 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有所了解和熟悉, 把学习的重点、难点和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在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课, 从而学得轻松。例如, 在教学《学习新天地》这一框内容时, 我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方式, 讨论课本中“你对初中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新感受”和“小军喜欢通过阅读来学习”这两个问题, 进而让各学习小组介绍本组好的学习方法和存在的问题。我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好的方法加以肯定, 并对学生提出的困惑做出评析。这样可以满足学生渴望了解未知学习的需求, 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每逢我的课, 学科代表都能自觉带领全班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感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 兴趣是吸引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教学机智和不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 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用自己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以轻松愉快地进入思想品德课学习中。例如我在教学《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时, 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再由小组成员代表发言, 连平时学习不太认真的学生也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对学生所发表的观点做出肯定, 并对一些问题进行评析, 进而提出其他的问题: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集体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的关系又是怎的? 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根据课文的要求, 以自己的观点进行回答, 课堂氛围活跃。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地思考、想象、辩论,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获得提升。

3.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自己去学, 去悟, 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 在教学“不言代价与回报”一框课文内容时, 首先让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班委改选”的情景剧表演, 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 其他学生感到新颖,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就使学生在情景剧表演中了解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而且使我们在承担责任时少一些盲目和冲动, 多一些理性和勇气, 从而更好地承担责任, 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 我又因势利导, 开展了“我的决定”的探讨。在探讨过程中, 一姓覃的学生发表了他的意见:“我的个人能力有限, 竞选班长的条件不够, 但我可以竞选班级的生活委员, 保证我们班在美丽乡村, 整洁校园的活动中名列全校前列, 希望同学们支持我。”其他学生对他的选择给予肯定, 在探究过程中加深了对本节课的理解。事实上,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去悟、去发现知识点, 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敢于主动承担责任, 学会承担责任, 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即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要面向丰富多彩、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善于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辨别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而逐渐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此, 在教学中, 根据课文内容, 我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长处, 组织好小组的学习活动, 提出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大家合作完成, 感觉到老师和我们一起学习。对于学生所提的有价值的问题, 进一步指导、点拨, 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并加以赞赏, 并鼓励他们谈体会, 说真话、实话, 充分肯定欣赏学生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同时, 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谈感受时, 让学生自主评价。例如在教学“我的角色、我的责任”时, 为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我提出问题: (1) 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不负责任的表现? (2) 角色与责任有什么关系? (3) 如何才能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学生踊跃地回答, 并结合当前开展的“美丽南宁, 清洁乡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 我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重视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个人思考、感悟、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 实现知识的内化。

以上几点是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和体会, 相信,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施展个人才华,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有针对性地用学生学过的、现在学的或将要学的知识、观点进行评析, 让生活走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教学相长, 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都致力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使师生合作和谐、默契, 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作者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教学思想转变 篇9

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一次重大跨越, 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轻松地渡过这一重要思维方式转型期, 学生如何入代数学习之门, 对于今后的代数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数学家笛卡儿在 《指导思维的法则》 一书中提出了一种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方法”, 其模式是:把任何种类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把任何种类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把任何种类的代数问题转化为方程 (组) 的问题, 然后讨论方程 (组) 的问题, 得到解之后再对“解”进行解释。由此可见, 方程背后是建模思想, 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化的过程。

一、注重本质, 凸显价值, 入认识方程之门

学生对方程的认识对于用方程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方程思想的核心之一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可用等式“直观”表示, 将未知数用字母代替, 这个字母和其他已知数量被一样看待。认识方程的关键是用等号将相互等价的两件事情联系起来, 方程没有经过任何运算, 只是阐述一个事实本身, 一个没有经过程任何加工的事实本身。而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 (算术思维) 是一种求得结果 (关注结果) 的模式。因此,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到提炼数学符号而表示特定关系的过程, 要强调用数学的符号把两件等价的事表达出来, 突出等量关系在求未知数中的价值, 将方程的运用渗透在意义的教学之中。

传统教学方程的认识过于注重方程形式上的特征, 以学生能识别方程为主要教学目标, 一般按照“先给出形式化的方程定义, 然后解形式化的方程, 最后再进行方程的应用”的程序教学, 这样注重了形式, 淡化了本质, 导致方程的意义与运用相脱节。在教学方程的认识过程中, 首先要让学生将方程的认识置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之中, 体现方程的价值。如设置一个魔盒, 外面一个已知数, 怎样才能求出魔盒里的未知数?学生得出需要知道魔盒里的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此时, 教师告诉了几种关系, 有相等关系, 也有不等关系。这样, 就突出了方程是作为表达生活情境的一种关系。就在学生经历生活情境抽象出关系, 并把关系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后, 并不是急于比较分类, 而是让学生说一说, 根据哪个算式可以知道未知数?为什么?学生认识到等号在方程中的作用, 正因为有了它, 才能够在未知数x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某种等量关系, 并根据等量关系找到未知数的结果。像这样, 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的等量关系式, 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这样教学, 放慢了方程的认识过程, 经历了将“生活语言译成等量关系式, 再将关系式用符号模式表达出来”的过程, 不仅渗透了模型思想, 而且突出了方程的价值, 凸显了等量关系在方程中的作用, 从而体会到方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二、在直观中把握等量关系, 入模型之门

方程即模型, 等量关系是高度概括与抽象的, 隐藏在题目的文字叙述之中, 而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要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 需要将繁杂的枝叶去掉 (不同的情境) , 剩下主干 (数量关系) 。显然, 图的直观能调和等量关系的抽象与儿童思维具象之间的矛盾, 便于学生将等量关系表达出来。在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根据图列方程比较容易, 教材中 (苏教版, 下同) 在列方程解决问题之前也编排了过渡性的练习。如:

1. 根据线段图列方程

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图形舍弃了各种不相干的因素, 从而就可更为深入地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从而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抽象的力量, 体会数学思维的特点, 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因此, 画图, 把模型的抽象直观带到儿童的世界, 是由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 (等量关系) 之间必要的跳板。在本单元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整理中, 我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情境, 画出线段图, 找等量关系, 通过比较, 找到不同题目中相同的模型。

出示题目:王老师带500元买足球, 买了12个同样的足球后, 还剩140元。每个足球多少元?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图找出不同的等量关系。此时, 教师将图中的数量隐去, 只剩下线段。问:你能根据图编一道题目吗?

学生说出不同的题目后, 又出示不同情境的题目:甲、乙两地相距810 千米, 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出发, 相对而行, 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20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根据题目画出线段图, 说一说等量关系。教师将这两幅图中的数据全部隐去, 学生发现, 图的结构一样!经过讨论, 学生还发现还有很多不同的题目, 把图画出来, 都是这样子的。此时,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这些题目都表达了两个部分与它们合起来的一个整体之间的关系, 都可以写出3个等量关系。经过这样的抽象, 图形将总量模型直观地表达出来, 无论是两个量的聚合, 还是指同一个量的增加性变化, 所有的这些意义在相应的数量关系中却被完全舍弃了。这事实上是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是一个学习数学化的过程。同样, 也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探究两个量比差关系的模型, 可以代表两个量的比较, 也可以代表同一个量的减少性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走出情境, 是为了让为生建立模型, 进行数学化的过程, 又进入情境, 是为了加深对模型的认识, 也是数学化的过程, 在数学与生活之间转化, 丰富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 着力于思维的深刻性的培养。同时, 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互译, 文字与图形的互换, 图形的直观就是一种抽象。对于学生而言, 抽象深刻的模型通过直观的图形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直观就是为了有深刻抽象的理解。

三、在比较反思中转变, 入思维方式之门

方程思想作为源于解决问题的思想, 其核心之一是已知数和未知数被一视同仁在“能否参与运算”这个“法律”条款面前。学习方程解决问题最大的障碍就是原有观念的影响, 而观念的改变需要学习主体进行自我的反思, 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言, “如果儿童未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 他就达不到高一级的层次”, 因此, 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比较反思的机会, 体会方程解决问题的特点, 建立新的认识, 甚至与原有观念进行决裂, 学生才能慢慢适应代数的思维模式。

一是在多种等量关系中优化。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 一道题目常常可以找几个等量关系, 而这些关系背后的代数水平不同, 有些关系列出的方程不利于解答, 还有些实际上是算术方法的思路。因此, 在教学中, 要组织学生进行比较, 进行优化, 提高感受最能体现代数思维的等量关系的能力。如在教学例题“西安大雁塔高64米, 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时, 画出线段图后, 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可以得到三个不同的等量关系, 教学时组织比较, 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学生在讨论中得出“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这个关系在思考时顺着题目的表达, 更加方便。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比较中, 学生体会感受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最“顺”的等量关系。同时, 我们应注意到, 有时观念的改变需要过程, 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也许有学生不能一下子体会, 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 唯有学生从心里接受, 这种想法才能变成他自己的。

二是在方程与算术方法中选择。通过同一情境相同数量关系的题组比较, 体会方程与算术方法各自的优越性。有些学生在学习了方程后, 不管什么题目都不加思索用方程, 原来会做的题目反而不会了或者把简单的题目做复杂了。因此, 在教学中, 要组织学生充分体会方程与算术方法各自的适用性。如运用题组进行比较:

①张大伯家的果园有桃树60棵, 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 梨树有多少棵?

②张大伯家的果园有梨树60棵, 比桃树的3倍多15棵, 桃树有多少棵?

教学时, 让学生根据题目写出关系后, 学生发现, 数量关系相同, 都可以写成“桃树的棵数×3+15=梨树的棵数”, 提问:第①题你想用什么方法?第②题呢?选择用什么方法时你是怎么思考的?学生在交流中发现, 一倍数是已知数时, 用乘法解答比较好;一倍数是未知数时用方程解答, 比较方便。再追问:为什么第②题用方程更易思考一些?学生发现桃树的棵数直接代入到等量关系中去了, 也就是原来树的棵树是未知数, 也参与了计算, 从而体会到方程解决问题时已知量与未知量放在同等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 一些逆向思考的题目, 如上述“大雁塔”的例题在教学时, 不少学生还是习惯用算术方法。要想说服学生主动用方程, 而不是强制, 是要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方程思考的优越性, 强制只会带来机械的照搬与模仿。一般来说, 能这样思考的学生是比较优秀的, 不用方程是因为用算术方法较轻易地就能解决, 一方面, 可将算术方法与方程解决再进一步对比, 沟通联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一些难度更大的题目, 从而体会方程的优越性。

另外, 要想让学生较快较全面地进入代数思维模式, 教学中不可忽视一些细节的处理, 如等号意义的拓展, 除了表示从左向右运算的一个结果, 还表示两边相等, 两边的位置可以相互交换, 右边的项不一定是单一的数, 也可以是一个代数式, 对于一些学生而言, 都是一些全新的观念。除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的练习外, 并且要捅破这层“窗户纸”。如在教学运算律时, 将题目14×99=14× ( ) - ( ) 有意识地改成14 ×99= ( ) ×14 - ( ) , 或者132 +299=132 + () - () 改成132 +299= ( ) +132- ( ) , 使学生在思考等号右边第一个数时便有意识地思考等号表示的意义, 不再是从左向右运算的结果, 而是表示两个算式相等。这些看上去不经意的小问题, 教师不帮学生跨跃, 在观念上不突破, 会阻碍学习的进程, 认识上甚至会出现一些反复。

教学思想转变 篇10

一、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 即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其次要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那么,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物理教学应让学生充满对物理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物理源于生活, 教师可以列举现实生活中最简单, 却最不引起重视的现象来激发学生。比如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 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 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对着电视画面拍照, 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 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装有滚烫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将气球吹大后, 用手捏住吹口, 然后突然放手, 气球内气流喷出, 气球因反冲而运动, 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等等,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学生困惑的同时一定想探个究竟。由此可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研究方法

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在此基础上, 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育有疑, 有疑者须无疑, 此至方是长进。”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 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 教师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步步激疑、导疑、释疑。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 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习惯, 苏科版教材上的 “www”就是按照what-why-how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的顺序来循循善诱的。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 我们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 主动探索新知, 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要时时考虑能否用科学探究的方式, 尽可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 比如替代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推理法、归纳法等等, 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 其基本的探究步骤不会变, 依然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尽信书, 不如无书。要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 勇于质疑的精神。教材中的一些科学家所经历的实验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 加之如今科技飞速发展, 有的结论可能需要改进。这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不妨让学生去思考, 去创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 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努力对实验进行改进, 瓦特正是基于这种精神而改良了蒸汽机。比如教材上的关于“熔化和凝固”实验, 以前测温度的变化要用温度计, 可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如果使用温度传感器, 则既精确又方便。

4.注意学科渗透, 关心科技发展

“注意学科渗透, 关心科技发展”是《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 新版初中物理教材注重反映时代性, 注重渗透学科思想。“知识本位”的传统思想应当调整, 种种迹象表明现代教学越来越呼唤学科间的渗透, 以便学生更好地领悟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在备课前认真研究相关学科的教材, 收集各门学科的素材, 文学中的很多诗词、谚语、成语、谜语、歌曲、人生哲理等;数学中的平均值法、对称法、极值法、不等式法、图像法、几何作图法、三角函数法、图形法、二次函数法、因式分解法、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法、比值法等等;化学中的一些反应现象;地理中的一些人文景观;历史里的科学发展史等等, 尤其是当今社会的最新研究成果, 将它们巧妙地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相信你的课堂、你的人格魅力将大放异彩。

二、注重评价改革导向, 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 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 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以前, 大家的指导思想是一切向中考看齐, 重视知识点的考核, 不注重过程及能力的甄别。而今中考考试评价功能调整了, 在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 过程性评价也受到了关注。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对学生评价不要只停留在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层面, 知识的掌握只是学生学习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更主要的是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虽然由于个性差异的存在, 学生的发展不尽相同, 但只要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提高, 那么你的目标就实现了。在平时的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这样, 才能为他们终生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总之, 一切评价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成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课程改革要紧随时代发展!教师的观念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课前要准备好充足的资源:素材、导学稿、多媒体、实验器材等;课堂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会的教师一律不讲, 学生能完成的实验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做, 估计学生单独完成有困难的, 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不曾经历不成经验, 相信学生亲身经历过后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即使学习能力最差的学生也会受到成功的鼓励而逐渐喜欢物理, 这个时候让学生自我评价, 一定会事半功倍。课后教师和学生再一起梳理知识, 并进行必要的反思。使学生和教师的情感形成积极主动的形态, 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活泼、融洽的学习氛围。

摘要: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为每一位教师构建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迅速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显得十分重要!文章就《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谈了作者的看法。

教学思想转变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物理实验

所谓“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由此不难发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有必要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就该方法的教学实践可知:诸多中学在引入后,却未能真正遵循探究式教学法的要求。从而,在形似的基础上仍然沿袭着传统教学模式。

本文,将结合以上出现的问题展开探讨,并给出具体的构建模式。

一、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仍然需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而展开针对性的实施。为此,探究初中物理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学生方面出现问题的分析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首先有赖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其它综合素质的后天养成。众所周知,在现阶段应试教育处于主流地位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它综合素质并不理想。在这种背景下,就弱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主观能动性的意识。具体所表现出的状态便是:学生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仍然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去思考。由于,物理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内容相对枯燥、抽象。结果,这又造成了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困难,叠加效应使得,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能力上形成的难度增加。

(二)教师方面出现问题的分析

教师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除了授业解惑,还需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则非常重要。因此,反馈效果不理想的又一原因:就在于部分物理教师,对教与学互动关系的内涵还理解不深刻。理解不深刻,体现在教学中的方式上就是:(1)只注重单项反馈;(2)在备课过程中过于重视书本上的信息;(3)为了简便教学而缩小问题讨论的范围。

综上所述,下文将结合上述问题,针对性的考察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功能导向

根据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主体性”教育要求,可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等环节在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引致,需要以问题导向为载体。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核心,便在于突出问题的导向功能。同时,物理学科在以自然现象作为自身的研究对象的特征,就需要学生逐步形成一种科学精神。作为探究式教学的最终目标,便在于:通过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平等交流,来达到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推动下,便使学生形成了实际应用能力的主体性要求。

三、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方面,需要围绕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一)物理实验教学课前准备

物理教师一般应提前一到两周时间,将需要准备实验课题布置下去;并且,教师在布置实验课题准备任务时,将一些需要提前思考的问题植入到了准备任务中。并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前期的准备工作中,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到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信息等方式,完成教师预留的问题。

物理教师在课前准备中,主要完成这样几项内容:(1)挖掘本实验课题与现实生活中有关现象的联系。惟有加强实验对现实生活有关现象的解释力与应用性,该实验才具有吸引学生的特质。(2)挖掘实验课题各环节的问题连贯性。通过问题的一一引入,来启发和吸引学生不断完成物理实验。

(二)物理实验教学实施

物理教师应习惯用形象化的语言信息来阐述物理现象。如,在向学生讲有关热能、温度及热量的规律问题时,教师会提问:一群孩子在玩堆雪人游戏,突然发现“雪人”融化了,该怎么办?学生则能够根据教师的问题,提出诸多方案来延缓“雪人”的融化。在方案的罗列中通过教师的最后评判,自然会引出有关“热导体”的相关知识。

为了满足一些对物理实验有浓厚兴趣学生的需要,教师也可以布置能在家庭环境下完成的生活物理实验。学生则在家,通过简单的物理实验在求正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一来,便提升了学生独立的问题探究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效果反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课前准备、课程实施的阐述,不难发现: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手段,问题教学为依托,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一种非功利化的实验教学氛围,也使得学生能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主体性,不断提升自己的问题探究意识与能力。最终,达到探究式教学的目标。

四、小结

所谓“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仍然需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而展开针对性的实施。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推动下,便使学生形成了实际应用能力的主体性要求。本文以物理实验教学为考察对象,尝试进行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方面,需要围绕以下三个环节进行。即:物理实验教学课前准备、物理实验教学实施,以及最后的教学效果反馈。

参考文献:

[1]侯玉乐.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内江科技,2011,(1).

[2]张晓芳.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独立创新[J].现代交际,2010,(12).

教学思想转变 篇12

Utilitarian (功利主义) , 又称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 产生于西方, 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代表人物主要有杰里米?边沁、詹姆斯?密尔, 他们认为人是趋乐避苦的, 在教育中强调追求人生幸福和利益的最大化, 把个人利益是放在社会利益之前, 并强调实用的课程体系, 注重实用性和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西方功利主义渗透到我国的各个领域。在高校里, 持功利主义学习观的学生增多, 他们在学习时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实惠、实用的取向, 把教育视为一种工具, 甚至把教师工具化, 片面地追求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 往往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 忽略看起来和就业没有直接关系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的学习。

面对功利主义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冲击, 大学迎合着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重科技轻人文、重操作轻思想的倾向, 丧失了对社会的超前性、批判性、创造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在生前表明中国近三十年来没有出大师的原因就在于, 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文理兼修的特质, 一个只对自己专业感兴趣、只熟悉自己专业领域知识的人是不能触类旁通, 把自己的专业同造福人类连接起来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 真正优秀的人, 首先应该有想象力, 有想象力, 才会创新;其次应该有很强的洞察力, 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生入校前两年都不分专业, 学生学习两年基础课程后, 再考虑以后的方向。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科学习兴趣, 培养通识型人才。

科林·卢卡斯说, 如果我们相信创新可能带来未来发展的稳定与繁荣, 那么我们必须承认创新活动只能源于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帮助我们的科学家欣赏艺术, 艺术家欣赏科学的场所, 它帮助我们看到用其它方法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它使我们作为个人和我们社区的成员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对于今天的大学, 学风浮躁, 人们都急功近利的追求所谓实用的东西, 没有人追求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技术, 教育成了一种谋生手段, 而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我国现阶段大学教育目标的过分功利化必然淹没教育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体系的神圣使命, 削弱教育的根本价值。大学生尚未意识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是他们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坚固的基石, 而靠短时间死记硬背而获得的证书即使能让他们换取一时之利, 也无法为他们提供未来长远发展的后劲。当代大学生的这种急功近利心态对一个人长远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功利主义学习观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 影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如何才能转变这种功利主义的学习观, 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富有实效性?

教师必须首先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只有让学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学生才会选择主动接受。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之前, 要转变大学生的思维惯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 大学不同于职业培训机构, 大学要培养的不是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 而是能通过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来开拓视野和启发思维, 拥有良好心智、自由精神、独立人格、善良德性的精英人才。大学教育主要是以培智养德为核心的教育, 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说, 大学一为普通教育, 它能养成共和国民之健全人格;一为专门教育, 它能养成学问神圣之风气。所谓的学术可以理解为学为学理, 术为应用。具体而言, 博学多识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求大学生不仅学好专业课, 还要学好基础课和公共课, 提高大学生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更重要。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探索, 能够开阔大学生广阔的视野, 训练他们敏锐的判断力, 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良好地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塑造健全完善的人;能够培养出具有社会正义感、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不畏强权、独立不倚的清白作风, 追寻真理的理想信念等个人品质。这些品质不仅仅是一个人获得成功所必需的, 而且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

在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之后, 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使学生不再感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乏味。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遵循实效性原则。在信息时代, 网络的传播和现实的影响下, 学生接受各种信息的途径增多, 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 学生的价值观就会出现偏差。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乏味和现实生活相去甚远, 很难使学生信服, 学生从而产生反感。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一定要跟随时代的脚步, 用现实来论证理论, 而不能就理论来讲理论。例如, 在讲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命题时, 很多同学都怀疑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引导他们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就需要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是通过对弱小国家的剥夺 (战争、殖民、奴隶贸易) 和对本国人民的压榨 (圈地运动等) 取得的。在现代, 剥夺的手段更多样了, 除了战争 (借人权问题发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战争) , 还有经济上的掠夺 (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通过大量发行美元等手段转嫁经济危机。) 除此以外, 资本主义奢侈荒淫的生活方式、思想的腐朽性 (超前消费的消费理念、吸毒、现代版僵尸———啃脸男) 也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总之, 资本主义现代的繁荣是建立在对世界广大无产阶级的剥削之上的,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世界无产阶级的苦难史。这样的讲述, 学生们就能从资本主义表面的繁荣背后看到它的腐朽本质, 理解并接受资本主义最终将要被先进的社会主义所代替这一命题。

教学内容的改革还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中国社会正处于极不稳定的转型期, 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如人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党内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屡禁不止, 一些地方社会治安混乱等, 这些都给大学生思想造成不少负面影响。在理论说服过程中, 既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又要不粉饰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 要敢于揭露和谴责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引导大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分清主流和支流。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

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适应学生的需求, 找准课程的切入点。根据我们在课上的调查, 大多数同学知道决定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走势的党的十七大会议的召开, 但是大都没有主动了解会议的详细内容, 许多同学很少和聊宏观时政话题, 而对物价上涨和就业形势等微观层面的形式内容, 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出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探讨的热情。如果对宏观层面没有必要了解的话, 对微观层面的形势与政策的把握就不可能深入、全面, 只能停留在比较浅表的层次上。这就启示我们要从学生对微观形式关注的内在需求出发, 找到切入点。这是吸引学生关注课程、学好课程的重要内在动力。例如:在讲述形势与政策课时, 可以从物价上涨问题作为切入点, 最终引导学生了解全球以及国内的整体经济形势。从微观层面切入课程, 最终达到把握宏观的目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主要依靠的还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灌输,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教学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正式讲课前, 可以利用5分钟将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政策的变化向学生“播报”并进行点评, 和学生做一些问答互动,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根据需要有时也可以让学生“播报”、让学生走上讲台, 即兴演讲, 阐述自己对关心问题的见解, 学生点评, 最后教师做出总结。这不仅能引起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 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相互交流看法, 可以帮助大学生准确掌握区分是非的标准、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 从而自觉地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 及时识别和抑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总之, 只有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思想政治教学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共鸣, 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的功利主义学习观, 学生能够主动愿意接受思想政治课教学, 能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真懂、真信,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近年来,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功利主义学习观的形成已经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要转变功利主义学习观, 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富有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其次, 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遵循实效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适应学生的需求, 找准课程的切入点, 在此基础上, 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的理论灌输模式,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改革, 思想政治教学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共鸣, 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的功利主义学习观, 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课教学,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功利主义学习观,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住房消费者下一篇:日光温室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