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肝吸虫病(共4篇)
超声诊断肝吸虫病 篇1
肝吸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华南地区, 其他地区散在发病[1]。近年来由于北方吃生鱼的人数增多, 肝吸虫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对肝吸虫病的B超检查, 其诊断阳性率达88%[2], 但对重度肝吸虫病, 尤其晚期出现器官损害、胆管梗阻及肝、胆、脾并发症时, 超声诊断往往易发生疏忽漏诊。本文总结了62例肝吸虫病声像图特点,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62例, 其中男38例, 女24例, 年龄19~76 (平均51.5) 岁。其中14例经外科手术证实, 另48例经血清学检查和便虫卵 (阳性) 皮肤试验 (阳性) 证实。本组6 2例均有食生鱼病史, 多数有食欲不振、疲乏无力、间断性黄染、腹痛、发热等症状。
1.2 方法
采用Aloka-SSD 1100及东芝SSH-340A仪, 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取平卧位, 左侧卧位, 行胆道系统各切面连续扫查, 测量肝内外胆管内径、胆管壁厚度, 观察胆管内胆汁的透声性, 以及是否合并胆囊炎、胆结石及脾肿大。详细观察声像图特点, 摄取典型图片。
2 结果
本组62例肝脏轻度增大, 左肝明显, 肝边缘钝;肝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回声异常, 光点增粗, 回声增强, 分布不均, 肝内可见小片状及条索状强回声, 本组8例门静脉增宽, 主干内径1.4~1.6cm, 其余门静脉系统正常;肝内胆管节段性或全程扩张, 多发生在左肝内胆管, 且肝内胆管壁增厚, 回声增强, 呈小等号型双线状回声, 整体观有“落雪”感, 本组53例患者胆总管扩张, 内径为1.0~1.8cm, 胆总管壁增厚, 胆管内胆汁透声性差, 胆总管内充满强弱不等的回声, 加压胆总管, 管腔可变形;51例胆囊轻度肿大, 胆囊壁增厚或毛糙者, 伴有结石者12例;21例脾脏肿大, 脾厚4.2~5.0cm。我们还采用了图像局部放大技术, 36例患者可见到呈管状强回声的虫体, 长约0.8~1.3cm, 有蠕动, 对本病诊断有特殊意义。本组有14例经外科手术证实, 其中3例由于经验不足, 术前诊断为胆总管泥沙样结石。
3 讨论
3.1 肝吸虫病的诊断要点
(1) 胆管壁增厚, 回声增强:此为特征性形态改变, 胆管内有较大量成虫, 且存留时间较长, 由于其机械性刺激与其代谢产物的作用,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 以后呈腺瘤样增生, 胆管壁增厚, 胆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 (2) 肝内胆管轻度局限性扩张, 也是特征性形态改变之一。它是由于胆管上皮的增生和虫体填塞胆管, 导致胆汁瘀滞所致。 (3) 胆囊病变:可能与胆管堵塞, 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胆囊炎、胆管炎而使胆囊轻度肿大。发生胆道炎症, 虫卵、成虫、虫体及碎片脱落的组织, 可形成结石核心而诱发胆道结石[3]。
3.2 肝吸虫病的超声鉴别诊断
(1) 慢性肝炎的鉴别:慢性肝炎时, 超声可见肝脏增大, 肝内回声粗糙, 但无肝内胆管扩张, 尤其无节段性扩张所见, 肝内也无雪花样强回声; (2) 与肝外梗阻鉴别:肝外梗阻时, 超声可见肝内胆管扩张, 胆囊增大, 仔细探查可见肝外梗阻的部位, 肝实质也无肝吸虫病的特殊超声表现。
参考文献
[1]陶泰梅.超声诊断肝吸虫病2例[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1997, 8 (2) :131~132.
[2]许敏, 刘晓红, 金英姬.肝吸虫病的超声诊断价值[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1998, 8 (4) :180~181.
[3]吴乃森.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
超声诊断肝吸虫病 篇2
患上哈夫病,小龙虾到底是不是真凶?
2010年,因食用小龙虾,南京有23人罹上横肌纹溶解症,人们将目标锁定在“洗虾粉”上。但事故调查的结果却让人大感意外—这一疾病居然源自小龙虾本身,并不是人为造成的。换句话说,就算小龙虾的养殖、运输以及烹饪过程都符合规范,它依然是有风险的。
那么小龙虾为什么会使人患上哈夫病?现代科学并没有从原理上进行解释。从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因为食用水产品而导致患上横肌纹溶解症在全世界范围内多有发生,病理过程也都没有被揭示,医学上只好将这类病症统称为“哈夫病”,并猜测是由某种未知的毒素所导致。在大量的哈夫病案例中,三文鱼、鳕鱼这些听上去非常纯洁的食材,恰恰也是引发较多疾病的元凶。小龙虾致病,虽然说比较罕见,但也并不是孤例,至少2001年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就曾暴发过相似事件。
所幸的是,哈夫病虽然病来如山倒,一般吃完水产品之后的24小时内就会发病,但治疗的难度并不算大,致死率大约为1%,也不是特别凶狠。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哈夫病的患病机制似乎有随机性,但在小龙虾致病事件中,食用量还是一个较为关键的依据,多数患者短时间所吃的小龙虾数量都明显超出常人水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有节制地享用美食,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远离未知病害。
哈夫病带来的美食禁忌并没有冲淡吃货们对小龙虾的美食追求,毕竟这事发生的概率也不大,但有些事情可就不能掉以轻心了—小龙虾和它的众多生物学近亲一样,也是寄生虫偏爱的中间宿主,尤其是一种叫做肺吸虫的寄生虫。相对于哈夫病来说,它的破坏力就要大多了。
吃小龙虾会感染肺吸虫病,真这么可怕吗?
吸虫对于我们来说可算得上是如雷贯耳,早先年因为防治血吸虫而全民消灭钉螺的运动至今还可以在一些农村的砖墙上看到标语。肺吸虫虽没有血吸虫那么大名气,但也同样是一种感染人数众多的寄生虫,而它寄生到人类体内的路径也和血吸虫相仿,通过一些可以被作为食物的水生动物进行传播。肺吸虫,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喜好在人体肺部寄生的吸虫,一旦感染,就容易引发咳嗽、胸闷等症状,所以在食用小龙虾之后感觉有类似不适,就应当考虑就医检查了。
与哈夫病不同的是,肺吸虫病虽然传播范围更广,但却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在传统的十三香小龙虾烹饪技法中,大火烧制20分钟以上,其实就足以杀灭所有的肺吸虫卵。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小龙虾致肺吸虫的病例呢?
这倒是可以归结成“黑心商贩”问题了。为了能够提高翻桌率,在这个主打小龙虾的美食季,各家饭店都在精心调整烧制工艺,以求最快地将成品端到客人面前。所以如今在一些饭店点上一盘小龙虾,也许几分钟就能开始享用—但背后的风险却被忽视了。
其实,小龙虾还不是导致肺吸虫病最恶劣的元凶,毕竟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流行小龙虾刺身这样的做法,再快的做法也要确保煮熟了再吃。但其他一些甲壳类动物就不同了,如有些地区流行的醉虾或醉蟹,直接生吃的方式也许更为糟糕。
在很多人看来,寄生虫导致的疾病是贫穷落后的象征。然而近三十多年来的研究数据却说明了一个问题,寄生虫未必只是贫穷病,也可能是富贵病。
早在21世纪初,卫生部就进行过一次全国性调查,结果发现,国内各类寄生虫的发病率相较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来说,几乎都有上升趋势,有的甚至是成倍增长。比方说肺吸虫近亲之一的肝吸虫,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感染率上升了75%,而像弓形虫这样常见的寄生虫,卫生部估测感染总人数超过了一亿人—从这个角度说,近60年来,我们国家寄生虫感染的人数不减反增。
与过去因为卫生条件低下导致寄生虫泛滥不同,如今这一问题的抬头,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在饮食上过于追求山珍野味,并且在烹饪方式上又过于追求原味冷鲜,可以说是自找的。
当然,在一些食品问题上,很多人的警惕性不高或者说经验不足也是造成这些事件频发的原因。还是拿小龙虾说吧,作为一个从小吃到大的食客,我可以在一盘龙虾里,看出哪些虾会更适口,而哪些虾不宜吃。很多经验是因为一个地区的文化潜移默化影响而来的,也有很多是自己累积来的。举个例子,我不会去吃那些煮熟后虾尾不卷曲的小龙虾,这是因为根据经验来说,它们基本是在下锅之前就已经死掉的小龙虾,味道不好不说,还可能带有不明病菌。但对于一个传统上并不食用小龙虾的地区来说,突然兴起的小龙虾旋风会让很多人跃跃欲试,多数没有经验的食客也不知道怎么去辨识,那么从商业角度来说,结果会怎样,可想而知。
而这个问题并不只存在于小龙虾,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品流通越来越便捷,我们在市场上可以看到的食材越来越多,很多都不是我们原本熟悉的原料。尝鲜当然值得鼓励,但在尝鲜之前,是不是也应该多做些功课,了解一下这些食材的挑选秘籍以及正确的食用方法呢?
如果你已经想过了这些问题,恭喜你,你可以尽情享用你手上的那只小龙虾了。
超声诊断肝脏吸虫病的临床研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3月至2011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20例肝吸虫病患者, 男95例, 女25例, 年龄36~78岁。平均 (54.55±7.34) 岁。经肝吸虫酶标阳性证实56例, 粪便查见虫卵证实12例, 胃镜取十二指肠液查见虫卵证实8例, 手术证实44例。均有食生鱼等不良饮食史,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腹痛、间断性黄染等。
1.2 仪器与方法
Phillips Envisor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MHz, 彩色超声多谱勒 (CDFI) 频率为2.5MHz。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观察肝实质内回声, 肝内外胆管壁厚度, 胆管内径, 胆管内胆汁的透声性, 以及胆囊内回声, 是否合并胆囊炎、胆结石及脾肿大。
2 结果
2.1 肝实质及血管回声情况
本组120病例肝脏均呈现轻度增大, 以左肝明显, 肝边缘钝, 肝实质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回声异常, 光点增粗, 回声增强, 分布不均, 可见小片状及条索状强回声。15例门静脉增宽, 门静脉主干内径1.3~1.6cm, 其余门静脉系统正常。
2.2 肝内胆管损害
胆管壁增厚型48例, 回声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壁增厚, 回声增强, 局部肝内胆管呈“双轨征”, 或肝内胆管壁呈较均匀回声增强, 以肝左叶胆管明显, 胆管内回声不均匀。本组病例肝内胆管壁厚2.5~5mm。胆管扩张型43例, 表现为胆管内径呈不同程度扩张和局限性扩张, 以肝内胆管扩张较明显, 回声增强, 在肝内胆管周围可见数量不等、分布不均的斑点状、类实质强回声团块状及片状强回声, 如“落雪”样增强, 内部回声不均匀。扩张胆管内可见管状强回声虫体及蠕动现象具有一定特征性, 虫体长8~14mm。本组有39例可见管状强回声虫体及蠕动征象。类实质强回声团块最大9mm×12mm, 最小5mm×5mm。胆囊病变型29例, 表现为胆囊内斑点状强回声、类似泥沙样结石强回声团块及絮状沉积物, 无声影, 部分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 胆囊增大、胆囊内隆起性病变及胆囊内结石。团块最大7mm×8mm, 最小5mm×6mm。
2.3 诊断证实及误诊
本组120例患者, 误诊4例, 分别为胆总管结石2例、胆囊泥沙样结石1例、硬化性胆管炎1例。超声诊断率为96.67%。
3 讨论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 人类是其最终宿主, 由生食被感染的鱼肉、虾肉, 引起的一种胆道寄生虫病, 主要为成虫于肝内小胆管寄生起[2]。成虫寿命长, 并不断繁殖产卵, 肝内胆管可被成虫、虫卵及排泄物充满, 亦可移居至肝外胆管、胆囊内甚至胰管内。由于成虫及其排泄物进入胆总管, 导致胆总管扩张, 管壁增厚;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淤积, 形成阻塞性黄疸;胆汁排泄不畅引起细菌感染, 而发生胆道炎。成虫虫体碎片、虫卵等组织, 可形成结石核心而诱发胆道结石[3]。因此, 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及时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超声检查是诊断肝吸虫病的主要手段, 本组诊断率达到96.67%。
通过分析本组120例病例超声回声特点, 总结如下: (1) 胆管壁:肝内外胆管壁增厚, 回声增强, 部分呈“双轨征”或短等号。本组误诊硬化性胆管炎2例, 鉴别要点是后者肝内胆管壁弥漫增厚、管腔闭塞, 胆汁透声性良好。 (2) 胆管内径:胆管内径多呈弥漫型不同程度扩张, 回声增强, 肝内胆管周围散在斑点状及“落雪”样增强回声。可见特征性管状强回声虫体, 有蠕动。本组误诊胆管结石1例, 鉴别要点为后者呈强回声、后后声影。 (3) 胆囊:胆囊内斑点状强回声、类似泥沙样结石强回声团块及絮状沉积物, 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 胆囊增大、胆囊内隆起性病变及胆囊内结石。本组误诊胆囊泥沙样结石1例, 应结合胆管扩张及管壁增厚等征象予以鉴别。此外本病肝脏轻度增大, 还应与慢性肝炎的鉴别, 慢性肝炎时, 超声可见肝增大, 肝实质内回声粗糙, 但无肝内胆管扩张, 尤其无节段性扩张所见, 肝内也无“落雪”样强回声。综上所述, 超声诊断肝吸虫病能明确病变位置、大小, 观察肝实质、肝内胆管及血管的变化, 具有准确率高、无创、快捷的优势。临床应用是应提高对各种特征性回声征象的掌握及与其他基本的鉴别, 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梁萍.肝吸虫性胆道损害的超声诊断[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27 (5) :785~786.
[2]罗双琪, 孙恩涛, 高锡银, 等.胆道探查发现肝吸虫病一例[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0, 29 (1) :60~61.
超声诊断肝吸虫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02~2008-08在中山市古镇医院住院驱虫治疗的43例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其中男41例,女2例;年龄23~62岁,平均41岁;食用生鱼史≥5年。以右上腹疼痛或不适入院26例,以黄疸入院2例,以肝功能损害入院2例,其余1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体检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后要求入院驱虫治疗。43例患者驱虫前超声检查均表现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肿大,但无明确的梗阻部位及病变。所有患者粪便中均查到华支睾吸虫卵,证实为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的胆道梗阻。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日立8500及ALOKA 35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空腹状态下先作肝、胆、胰、脾常规超声检查,再重点对胆管及胆囊作全面探查,排除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并与胆总管病变引起的胆道梗阻作对比。
2 结果
2.1 声像改变
超声检查显示:①肝内胆管轻至中度扩张,以Ⅱ级以上胆管扩张为主,近肝被膜下胆管呈小囊状扩张(图1)。②胆管壁增厚,回声增强(图2)。43例患者除7例因有脂肪肝而表现为胆管扩张外,余36例均显示肝内胆管壁增粗增厚,回声增强。③胆囊肿大,内见絮状或点状低回声(图2)。4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囊肿大,肿大程度与肝外胆管扩张程度不成正比,其张力比胆总管张力高(图3),合并感染者胆囊壁可增厚。④胆总管扩张,43例患者中胆总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但扩张的程度要较肝内胆管扩张程度轻,一般为轻度扩张(图3),部分扩张的胆总管内可见絮状低回声。⑤肝实质回声改变,43例患者中有7例出现肝实质回声增粗,分布不均匀。
2.2 治疗结果
43例患者经驱虫治疗1个月后复查,全部患者肝内外胆管扩张消失,胆囊恢复正常,但胆管壁回声并无改善。3例以腹痛入院患者驱虫半年后反复出现右上腹疼痛,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这3例驱虫后的患者日常检查并无胆道梗阻现象,只有在疼痛发作时才会出现胆管轻度扩张,多次粪便检查亦未发现华支睾吸虫卵,最后经手术证实为慢性胆管炎。余40例经多次复查均无胆道梗阻现象,但增厚的胆管壁恢复较慢。7例合并肝质不均者预后良好。
2.3 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总管病变所致胆道梗阻的区别
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胆道梗阻与胆总管病变所致胆道梗阻临床及超声表现比较见表1。
3 讨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胆道梗阻是由于大量虫体堵塞引起的胆汁滞留,在扩张的胆管中,虫体积聚并非只局限于某一部位,而是弥漫于各肝叶的胆管内,最初是以次级胆管为主,随着病情发展,虫体增多并逐渐向肝外胆管推移,继而发展到肝外胆管。所以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胆道梗阻虽有胆管扩张的表现,但无明确的梗阻部位及病变[2],在超声和CT检查上找不出梗阻的病变。胆总管病变引起的胆道梗阻存在胆道疾病,如结石、肿瘤等,超声往往能找到梗阻的病变。在治疗上,两者完全不同,单纯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胆道梗阻患者只需驱虫即可治愈,无需手术治疗;而胆总管病变所致胆道梗阻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所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可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性检查或外科手术。
在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胆道梗阻患者中,肝外胆管扩张程度与肝内胆管不成正比,肝外胆管扩张程度要比肝内胆管扩张程度轻。这种特征性改变在胆总管病变引起的胆道梗阻中不会出现。胆总管病变时,胆总管首先扩张,继而肝内胆管相继扩张,肝内胆管扩张程度与胆总管成正比,华支睾吸虫病时则与此相反,因此,肝内小胆管弥漫性扩张,而大胆管只是轻度扩张,是华支睾吸虫病特异性表现[2],主要原因可能为:(1)华支睾吸虫主要病变在次级胆管。(2)尽管随着病变发展,虫体逐渐向肝外胆管蔓延,但由于肝外胆管内径较大,虫体积聚引起梗阻的难度就相对较大[3]。所以,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胆道梗阻以肝内胆管扩张明显,胆总管通常只是轻度扩张。
华支睾吸虫感染者肝内胆管管壁增粗增厚是由于成虫、虫卵及其代谢物长期刺激,使胆管黏膜增生、化生,内皮细胞发育异常或腺瘤样增生,胆管壁及胆管周围组织炎症浸润或纤维化,导致胆管壁增厚[4]。胆总管病变所致胆道梗阻是由于结石或肿瘤等病变的堵塞,使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导致肝内胆管扩张,而肝内胆管本身并无病变,所以无胆管管壁增厚现象。但长时间梗阻后常合并感染,炎症刺激使胆管壁不断增厚,此时需要结合其他表现才能鉴别诊断。
华支睾吸虫感染者胆囊肿大与肝外胆管扩张程度不成正比,其张力通常要比肝外胆管的张力大。本组有2例曾误诊为阑尾包块,后经超声检查发现右下腹包块只是肿大的胆囊底部,其胆总管只是轻度扩张。而胆总管病变的胆囊肿大,胆囊的张力与胆总管的张力是一致的[5]。当胆囊与胆总管的张力处于矛盾状态时,通常考虑为胆囊颈或胆囊本身的病变,但此类病变肝内胆管并无扩张,且胆囊本身病变超声检查能发现,所以,胆囊与胆总管的张力不一致也是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胆道梗阻的另一特征性表现。胆囊内絮状低回声是大量虫体、虫卵及胆汁滞留的共同作用所致。需特别注意的是,虫体积聚与胆汁滞留所形成的点状或絮状沉积物在胆总管中容易误诊为胆管结石或胆道肿瘤,如果能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胆总管病变所致胆道梗阻多见于结石与肿瘤,对胆总管结石,超声诊断特异性较高,对较大的肿瘤超声亦能发现,但对胆总管下段的恶性小肿瘤,超声往往较难显示,在鉴别诊断中,在胆总管的显示上也有助于鉴别:单纯华支睾吸虫感染者胆总管全段均能显示,管壁连续光滑,即使胆管内有絮状物,也能清楚显示管壁的完整性;而胆总管恶性小肿瘤通常表现为胆总管回声中断或管壁增厚毛糙、管壁层次不清。
本研究表明,超声对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胆道梗阻有特征性表现,可作为诊断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胆道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不足之处是对合并胆管炎的患者,超声难以作出诊断,结合腹痛病史有助于诊断。
参考文献
[1]徐秉锟.人体寄生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90-93.
[2]陆冰冰,苏海庆.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超声诊断分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7,25(4):348-349.
[3]黄继福,刘仰斌.198例华支睾吸虫病胆道扩张的超声改变.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26(6):920.
[4]李建辉,李泉水,李琦,等.华支睾吸虫致胆道阻塞的超声诊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9):692-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