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2024-06-11

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共8篇)

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篇1

素质教育如何推进

“作业当堂清,书包不回家;我们快乐学,个个顶呱呱。”山东烟台中小学生中流传的这段童谣,反映了近些年来当地实施素质教育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喜人局面。同时,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现状的担忧和反思。这一正一反的例子说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破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教育改革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今天,我们正处于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为何备受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所有适龄儿童“不花钱,有学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达26.9%;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增加,2012年将实现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我们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同时,当前教育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特别是素质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不论是学生抱怨课业负担沉重,还是家长感慨为子女“择校”的奔波,不论是人们诟病各种“补习班”的畸形发展,还是老师诉苦在升学率面前“压力山大”„„都反映了全社会共同的呼声——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实施素质教育。

为什么素质教育聚焦了这么多人的关注,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转向创新驱动。只有高度重视和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抢占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素质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兴国必先兴学,强国必先强教。现在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素质教育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在很多父母心中,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几代人的希望。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头。素质教育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正处在由全面普及向质量提升跨越的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日益凸显。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推动我国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芬兰:教育创造竞争力

近几年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北欧小国芬兰一直名列前茅,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完备的教育体系和良好的创新环境。芬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高中教育把培养综合素质高、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的社会成员作为根本目的。高等教育鼓励学生创新,被广泛使用的Linux操作系统,就是赫尔辛基大学的一位学生开发出来的。多年来,大学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芬兰国家创新体系的坚强基石。

◎素质教育为何难落实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我国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那时起,素质教育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国家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先后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各地也大胆探索,创造出不少有益经验。

但总体来看,素质教育仍未真正破题,“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面对愈演愈烈的学生“负担重”、“择校热”等问题,人们不禁感叹,“素质教育,想说爱你不容易”。为何素质教育人人叫好,落实起来却举步维艰呢?当前,我国就业等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间社会地位悬殊、收入差距扩大。同时,社会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还是学历、成绩、名校,对很多人来讲,只有考个好成绩、进入好学校,才能找个好工作。这种压力必然驱动考试竞争不断升级。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虽然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优质教育资源“粥少僧多”、分布不均的状况没有根本缓解。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争取有限的资源,只能通过考高分拿到进入名校的“通行证”,这无疑助推了应试教育。

教育改革滞后掣肘。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还固守“唯升学率”的教育评价机制,升学率高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升学率低就“一无是处”。考试招生制度“唯分是举”,以至于一些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围绕着升学考试转。另外,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还不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受上千年传统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影响,人们普遍把升学作为成功成才、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把命运的改变、社会地位的提升仅仅寄托于上大学、上好大学,这也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重要土壤。

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要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度解读】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推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成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思想源头。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大中小学都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

2006年9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施行,素质教育进入依法实施阶段。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上海市构建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

为改变以学科分数作为教学质量唯一评价标准,形成让广大中小学生快乐学习、促进素质教育的更科学全面的“指挥棒”,上海市构建了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十项绿色指标: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跨年度进步指数。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2011年,10597名首批免费师范生毕业,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的中小学任教,39%到了县镇及以下的中小学任教。

【专家点评】

义务教育本应是素质教育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九年义务教育本来是国民素质教育,但在一些地方被异化为所谓的精英选拔,由此导致的人格教育缺陷令人担忧。一些学校在教育理念方面仍然存在“分数压倒一切”的误区,甚至发生用“绿领巾”、“红校服”这种特殊标记来评价学生之类的教育歧视事件,严重损害了一些学生的人格尊严,忽视了未成年人的权利。素质教育为何需协力共推

提起素质教育落实难,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有专家形象地用“家长焦虑、学生郁闷、教师困惑、社会迷茫”,来形容人们的纠结与无奈。如此这般,就陷入一个素质教育人人期待、却人人无力,应试教育人人声讨、却人人助推的“僵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学校的事,也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只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育人环境,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政府是主导。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事业,让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各级政府应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对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按照4%的目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行政部门不应用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和奖惩,不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宽松条件。

学校是关键。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树立正确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真正把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个学生的进步,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家庭是基础。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成长的第一站。不少家长怀着望子成龙的期待,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不顾子女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学“奥数”、考证书、上“占坑班”„„成为应试教育的“推手”。其实,这是对教育规律的扭曲,而很多家长或浑然不觉,或无可奈何。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为根本,不能盲目地揠苗助长,甚至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应该配合学校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避免“学校减负、家长加压”,把家庭变成“第二战场”。

此外,社会对人的评价机制、用人机制,对教育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应该倡导正确的人才观,改变单纯追求学历、追求文凭的倾向,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观念。大力营造“身份无高低、职业无贵贱”的社会风气,消除行业歧视,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使人们不再仅仅靠拼升学、拼职业赢得社会尊重。努力消除社会浮躁之气、功利之风对教育的侵蚀,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

【百姓心声】

●素质教育就是要避免这样的怪圈:幼儿园读小学的内容,小学读初中的内容,初中读高中的内容,高中读大学的内容,而大学读幼儿园的内容——学习如何做人。

●没有钱办不好教育,有了钱不改革体制和机制问题,同样办不好教育。

●凡是与考试有关的教育,我们做得“过度”了;凡是与考试无关但与孩子发展相关的教育,却做得“不及”。

●一边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一边却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一边大谈素质教育,一边却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

■内蒙古呼和浩特从2012年起,在3年内新建、改扩建56所公办幼儿园,解决“入园难”;明确规定中小学班额的标准,解决“超编班”问题;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划片、免试、就近”入学,逐步消除“择校热”现象。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目前我国职业有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并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考试评价制度怎么改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从入学考到毕业考,从期中考到期末考,从中考到高考„„自入学起,每个学生都要经历不计其数、名目繁多的考试。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考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必然还会长期存在。但考什么、怎么考,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落实的成效。

理想的考试评价制度,可以实现“一手托两家”,既能满足对各类人才的选拔,又能始终把正评价导向、教育方向。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中考把日常评价与毕业考试评价结合,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在部分省份进行自主命题改革,一些高校开展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招生。这些探索对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现行考试评价制度下,考试依然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对学生的评价仍然集中在考试分数上,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集中在升学率上。特别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不仅“指挥”高中,左右初中,而且已经影响到小学甚至学前阶段。有人提出“高考不改,素质教育就不会成功”。为此,必须通过改革,建立起更加合理、公正、公平和科学评价学生的体系。

。现行考试评价制度,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试,缺乏对综合素质的考查,其结果是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选拔出“背多分”。纠正这一偏向,就要对考试内容进行调整,努力使考试科目和命题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社会和考生的实际,更科学地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02年以来,在全国范围推行“3+X”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改革,目前全国有16个省份进行自主命题考试,考试内容更加灵活丰富。

探索分类考试,变“格式化”为“个性化”。长期以来,我们的考试忽略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选拔。为改变这种现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院校则可以单独考试或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主要依据。这样就能依据不同的标准,选拔不同的人才。2011年开展了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高职单独录取考生约66万人。推行多元录取,变“独木桥”为“立交桥”。长期以来,高考是依据单一考试成绩来录取,很多学生因一次失利而影响一生。目前,正在健全多元录取机制,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同时积极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方式。目前已有90所高校探索自主选拔录取,为广大学子跻身大学校园提供了更多机会。

实施素质教育,既要通过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合理评价学生,也要建立对老师和学校的科学评价机制。应完善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对教师的德、识、能、绩等进行全面评估,改变只凭学生考试分数评价教学成绩优劣的做法。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评价制度,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纠正单纯以升学率评判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倾向。

■《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2011—2015年)》提出,将逐步推行本科与专科(高职)入学分类考试,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继续执行全国招生政策,统一组织考试,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山东省自定政策,单独组织考试、录取。

【深度解读】

何为多元录取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多元录取,简单而言就是指不唯分数录取。具体情况是:普通高校本科

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突出、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教育教学改革怎么深化

实施素质教育,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全方位调整。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在教育教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打破不合理的应试教育体制机制,才能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学校办学活力,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教育教学改革仍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用脱节、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厌学等问题突出,既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又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健全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体制。

优化教学内容。在很多学校,课程内容“老旧死”,超时排课、挤占副课现象突出。2011年年底,修订后的义务教育19个新课程标准发布,减少了课程容量、降低了课程难度,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既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又不随意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去锻炼。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落实好有助于提升人文和科学素养、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现在很多学校仍然沿袭着“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人从头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使课堂乏味、学生厌倦。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钻研、勤于动手,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教学是最直观的体现,而背后则需要整个教育体制全面“发力”。必须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全方位改革,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教育规划纲要对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应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克服行政化倾向,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避免千校一面。创新多种办学形式,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增加教育选择机会,满足人们多样化教育需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又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和各种高素质的劳动者。

教育是家事,更是国事;是今天,更是明天。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给每个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给亿万家庭一个幸福美好的希望,给国家民族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2010年10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从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三个层面,明确了改革的重点任务和试点地区、学校名单,标志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图为秦皇岛东港镇第二小学支教老师在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相关链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篇2

在世博会时, 中国科学家院士杨福家做的演讲的主题就是:国民素质是世博会的最大展品。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这样一个天问, 我们到底留给子孙后代什么, 拿什么去开创未来?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德育。学生不仅要有知识, 还要学会做人。德育为先, 坚持德育为先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的关键。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强调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二、减轻课业负担

这里有课程、教材问题和教法与学法、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等问题。目前有两件工作, 我们要下决心首先解决好。第一, 学校和教师都要严格执行省颁课程 (教学) 计划, 既要开齐开足, 又不超活动总量。这是执行教育教学法规的需要。目前, 有相当部分中小学普遍存在随意增加课时和作业, 双休上课, 尤其毕业班上课较为普遍等现象;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大大超过规定要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 我们不少学校和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办法, 还是停留在主要通过加班加点、大量作业来争取高分和“质量”上, 还没有完全把提高学生素质的立足点转到改革教学内容, 改进教法、学法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质量和效果上来。第二, 目前, 学生学习辅助资料和读物过多过滥, 要认真组织清理。这里有教育外部, 也有教育内部的问题。要先管好教育内部自己的人和单位, 办好自己的事。除国家教委和省教委批准的用书、资料和读物外, 教育系统要做到不编、不订、不销, 不准进学校和课堂。对于违规者, 要有比较严厉的处罚规定。

由于以选择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 又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再加之现行的考试制度的诸多不完善因素, 导致学校教育内容实际上被区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的教学大大强化和扭曲, 造成学业负担过重。这不仅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被削弱, 而且智育也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

三、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课堂教学怎么改?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树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讲启发式, 我觉得启发式现在已不够了, 从现在教育的观点来看应该讲教学的参与式, 让学生参与学习。启发式是由教师启发, 参与式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 主体性、启发式往往启而不发, 你启发半天他不回答, 反而还被动, 只有参与式, 学生参与进去了, 他才是主动的。其次, 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这对我们过去主进的精讲多练不适合现在教育的要求了。什么叫精讲?精讲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讲的越深越好, 越细越好:另一种理解就是讲的精练些。这两种理解哪种对呢?多练, 我们现在减轻负担就更不要多练了。有些老师觉得让学生把天下的题都做完才放心, 有些老师恨不得让学生将复习资料里所有的题都做光, 这是多练。多练有什么好?多练只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所以笔者认为精讲多练这一教学原则我们应该质疑, 应该提倡少讲多问, 少讲多思。少讲一点, 让学生多思考一下, 多问一下, 有这么一句话:“不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如果不会提问, 说明他没有用脑, 没有思考, 因为学习是一个思考过程, 是解决矛盾的过程, 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四、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标指出:“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该理念体现在教学中, 就是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减少统一性和刚性, 增加选择性和弹性。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学生, 合格加特长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别加以引导, 单独培养特长, 利用数学讲座、研究性学习等不同的第二课堂活动,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拓宽其知识面, 提高其技能。

五、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教育评价是检验教育过程当中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教育目标是否得到实现的手段, 可以说是教育实践的指挥棒。没有有效的、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就很难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也就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教育事业的社会效益。考试是评价手段之一, 并不是评价工作的全部。除了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之外, 要按国家教委下发的《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要求, 尽快地建立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从办学方向、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及办学条件等方面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 从教书育人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 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龚乐进.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

[3].郭振有.教育督导与素质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论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篇3

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

什么是办学思想?

办学思想:它应当是一个校长的教育理念、信仰、价值观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校长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体现,是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思路。它应当不完全是一个根据上级文件怎么说就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在实践上级文件中体现他自己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理想的规划。它是校长向自我的智力和体力极限挑战的过程,是校长在实践中体验和领悟的结果。

我校立足农场教育实际,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事业成功、终身幸福奠基。根本出发点是让全体学生乐学,能够在学校学到自己一生所必备的最基本的东西。

我们认为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成功奠基,最重要的工作是维护学生学习的权利、保证学生学习的机会,以及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习惯和特长。

那么素质教育又是什么?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是寻求在考试制度下教育的素质教育化,也正是立足当前中国现实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我校要求关心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位学生负责。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我校开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习要求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努力追求全体学生思、语、数、外、音、体、美、技等课程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能从事一项或几项基本的生产劳动的健康人。“先学后教”,让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有充分的独立操作的机会。因材施教,指导自学、当堂完成作业,扎实开展“培优助困”。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选择

把每天最后一节课还给学生,开设少年版画、油彩粉笔画、水稻栽培、军乐等校本课程。成立相应的兴趣队组,或短期或长期,学生选择性学习。学校美术活动坚持有目标、有计划地教学辅导。经过20余年努力,我校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农场和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特殊人才。

每年都有几十、上百幅学生作品在各大刊物发表。2009年我校有17个专版430余幅学生作品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010年1—4月又发表了5个专版50余篇作品。2007年农场投入20万元购置了119件军乐器,成立了青山农场少年军乐团,培养了一批批文艺苗子。

学校决定艺术节、运动会隔年举办,一次一个主题,或艺术或体育,两年一循环。参加表演和各项比赛的学生达到95%。学校参加分局中小学生艺术节,军乐团演奏作为开场节目,学校在艺术节比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和特殊贡献奖,五名小选手美术现场作画获得了唯一一个满分奖。

关注贫困生

确定学困生转化工作常规。学校落实助学政策,建立贫困生救助制度,设立救助基金,组织“手拉手”“扶困帮贫结对子”系列活动。老师定期找孩子谈心;检查孩子的学习工具是否齐全;让孩子做到穿戴整齐、干净卫生、精神饱满;多鼓励、少批评、杜绝歧视;制定长期的帮扶计划。力争每一个学生跟上“队伍”。近三年救助贫困学生289人次,救助金额十余万元。

强化负责意识

学校规定凡因教师主观原因及师德问题引发的学生流失,责任人必须受到处分,使学生留得住,学得好。学校因地制宜建设青山公园、稻香湖公园、绿色植物采摘园、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作为德育教育四大基地。

围绕“四项教育”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良好品质的形成。汶川、玉树大地震学校师生员工累计向灾区人民捐款超过11万元。学校连续7年开展青少年主题读书教育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学校以“九年影响一生”“乐教”“乐学”为主题,着眼整体实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在教学楼走廊悬挂学生的美术作品,形成学校特有的“风景”。

学校还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坚持做到三个“重点防范”,确保全体学生的人身安全。多年来我校学生巩固率始终保持100%。学校先后成为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课堂教学先进单位”、省“双高普九”先进单位、中华成功教育实验学校、黑龙江省首批标准化先进学校、黑龙江日报百姓评价“优质教育金奖单位”、鸡西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垦区首批少年儿童版画教育基地、中华少年作家培训教育示范学校;学校成为总局“绿色学校”、垦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获全国少年儿童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优秀组织奖”、学校少先大队获全国首届少先队“魅力杯”。

海曙如何推进教育国际化 篇4

教师出国“取经”归来,给海曙教育带来了什么?

不仅看到了一个国度更触摸了一种教育方式

今年暑假,海曙区中小学校长培训团、学前教育园长研修团、英语骨干教师考察团总计58人分赴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学习培训,通过互动研讨、考察实践、参观访问等立体多元的学习方式,深度探访国外教育的灵魂与核心。为打造现代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海曙区教育局自2011年启动境外培训项目,先后组织了5批校(园)长、骨干教师出国取经。走出国门看教育,这些教师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学前教育园长研修团体验地:日本

理想的教育就是尊重孩童天性

见与闻:玩就是孩子的课程

园长研修团走进东京的向日葵保育园时,正好遇上东京的幼师带着孩子们进行玩水前的热身运动。十来个孩子头戴泳帽、身着泳衣,卖力地进行准备活动。几分钟过去后,孩子们非常有秩序地进入水池嬉戏,有像鸭子般在池中“走水”的,有用双掌使劲击打水面的,有同伴间你来我往打水仗的。每一张稚嫩的脸庞,都洋溢着快乐。

在日期间,考察团发现,每所幼儿园不管规模大小、办园性质如何,都会设置玩沙、玩水池。即便在寸土寸金的东京,幼儿园还是会规划大片的场地供孩子玩耍。在当地的幼教工作者看来———玩,就是孩子的课程。在玩水、玩沙等活动中,孩子们获得体格的健壮、获得材料的质感(来源于水和沙的特质)、获得运动的经验、获得坚毅的品质、获得合作的愉悦。

日本的老师们为孩子们创造了足够的空间、材料,营造“玩的世界”———凹凸不平的野草地有蟋蟀隐身其中;堆起的小山坡呼唤着孩子战斗……让孩子玩得开心、玩得有价值、玩得有意义是学前课程最灵魂、最核心的东西。思与量: 让孩子长成一棵挺拔的树

一周岁多的孩子会穿裤子、上学放学父母不送、幼儿园里吃饭用的是陶瓷碗……日本之行,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不断跃入研修团成员的眼中。日本的学前教育,相当注重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成长,让孩子的身体长成一棵挺拔的树。同时,老师、家长适度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让他们的心灵也长成一颗挺拔的树。

“我们不仅是看到了一个国度,更是触摸并思考了一种教育方式。”宁波市第二幼儿园园长胡剑红说,这种爱而不宠、放而能收的教育理念深深触动了她。海曙幼儿园早在二十年之前就开始了课程改革,已经创生出一批独有特色的适宜性课堂。日本之行,日本幼儿园倡导的“重儿童自我体验”的课程观又让园长们对现行的课程改革有了新的思考与践行。

宁波市第一幼儿园以“思行合一,快乐随行”为核心理念的“新行为课程”中,儿童工作室、蜗牛考察队、职业体验日等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多通道、可选择的学习方式。

拥有三个园区的宁波市第二幼儿园根据每个园区的地理环境、周边资源、幼儿和家长源,创生了涂涂妮妮逛月湖、涂涂妮妮爱说话、涂涂妮妮会玩耍三套园区适宜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都在尊重孩童天性的基础上开展,致力于让课程自然融入儿童的生活。

中小学校长培训团体验地:新加坡

少教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

见与闻: 20新币如何安排一顿晚餐

宁波市实验学校副校长翁德仁从新加坡带回了一道小学数学题。

“给你20新币(购买力相当于20元人民币),你将如何给一个四口之家安排一顿丰盛的晚餐?”翁德仁说,这样的数学题是开放式的,它引导学生思考:一家四口要吃多少菜肴、多少主食?怎样营养搭配?什么菜适合大人、什么菜孩子喜欢?什么东西时鲜?什么东西价廉物美?

中国的数学题,随手举一例可见其复杂:“甲乙两人从相距5000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一条小狗在两人之间往返跑。20分钟后两人相遇,问此时狗一共跑了多少米?”这样的应用题让多少学生伤透脑筋。

两道数学题,折射出两个国家在教学方式、教育理念上的差异。翁德仁认为,新加坡的数学题更生活化,更有人情味,更注重对生活能力的教育。

这种“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让海曙中小学校长培训团大开眼界。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比如,文学课中,老师讲完一个小故事后,让学生给主人公编写其它的结尾及故事情节。学生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想怎么设计主人公的人生都可以。老师不过多地评价学生所编写的情节的好与坏,而是充分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思与量:一次成功的实践胜过99次的书本记忆

几位参加考察的校长们认为,国内较普遍地把学生关起来教的做法,除了受到应试教育和评价机制的影响之外,还有就是顾忌学生安全问题,不敢承担责任或是怕没能力承担,相比之下,新加坡人重视孩子的实践能力培养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新加坡小学的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一般主要课程安排在上午,中午1点左右就是每个学生自己的时间,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报各级各类的学生活动。这类教学辅助活动就像我国的课外活动,不过他们是国家行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至少选择参加一项,一旦确定,四年中不能变动。

课外活动分为制服团体、表演艺术、俱乐部与社团和体育运动四大类。各项活动全国都有比赛,学生们参加这些比赛可以获得奖项或得到参与证书,这些都会被记录到学生档案里面,从而进行加分,加分比重占升学总成绩的20%。“一次成功的实践胜过99次的书本记忆。”段塘学校校长沈芳定评价,新加坡对活动课程的重视让人刮目相看,不过海曙区的素质教育也毫不逊色。如,海曙中心小学开设了躲避球队、合唱队、舞蹈队等20多个社团,采用菜单式自选的方式让学生每周一、二、三下午2:50~3:30尽情享受社团活动的乐趣,这已经成为了海小艺术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高塘小学通过开展各类环保活动,让每个小学生都有个绿色梦想,全面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

英语骨干教师考察团体验地:澳洲

学生不听课,那是老师的错

见与闻: 课堂上不做聋子与哑巴

在澳洲,来自海曙区的英语教师们就读于Randwick TAFE学院,当了一回学生。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英语语音、听力、阅读教学、口语等。

“澳洲的听力课是这样上的。第一个听力活动中,我们以4人为一小组参与活动,老师先以正常的语速读了一篇小短文,读了三遍。接着4人小组开展讨论,利用各自的笔记,共同完成听力短文。最后每一小组把短文张贴在墙上,相互交流。”海曙外国语学校陆芙琼说,澳洲的课堂非常有活力,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做聋子和哑巴。小组讨论几乎是每节课的“家常便饭”,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意见。

让海曙的老师们惊讶的是,澳洲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很少批评,可以说没有批评。不管学生的任务完成如何,老师都会给予肯定和赞扬。在澳方老师的眼里,世上没有标准答案,拥有独特的想法和创意是学生最可贵的东西。

澳洲崇尚生活化的教学。李兴贵中学的方建贞老师注意到,在澳洲,不论是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在迷人的海滩、野生动物园里,经常看到老师带着一群

学生,学生们手里拿着纸和笔,他们不时蹲下来看所观察的对象,不时在小本子上写着什么。这就是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呢。

思与量:尊重每个学生,欣赏他们的不同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澳洲的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澳洲教师上课没有教科书,只有教学大纲,老师上课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精心准备大量的材料。所以,经常能看到老师捧着厚厚一沓打印的材料进教室。“学生不听话,那是老师的错。”这句澳洲老师的话掷地有声。

教师考察团成员明显感受到一种教育差异:在中国的课堂老师惯于“我教你学”,最好考试能考个一百分。而澳洲的课堂里,低年级小学生围着老师席地而坐,边听老师讲解边互相交流;中学生听课往往以长方形围桌而坐,老师拿出很多课堂时间让学生发表意见,从不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设想。

澳洲教师没有“一言堂”,允许甚至鼓励“持不同意见者”。尊重每一个学生,懂得欣赏他们的与众不同。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被带回了海曙。

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篇5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1)。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云南省自实施“三生教育”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08年12月份对部分学校管理干部、教师和学生的无记名问卷调查表明:9814%的学生对“三生教育”感兴趣,8416%的学生认为参加“三生教育”没有学习负担,8616%的学生认为参与“三生教育”直接对自己的成长非常有用。95%的学生参与学习“三生教育”的自我评价态度积极,98%的学生认为自己参与“三生教育”学习后有不同的变化(2)。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识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村中小 “三生教育”呢?

一、加深对“三生教育”内涵的理解

“三生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决定》的理解,准确地概括了“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同时对“三生教育”的内容框架也进行了规定,为我们准确把握“三生教育”的内涵和实施“三生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实施“三生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

“三生教育”作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来抓,是合乎教育规律,顺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需要的。实施“三生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家庭幸福

必须以家庭成员的幸福追求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观,去追求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家庭幸福的基出。家庭幸福以每个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标志。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和谐,是生命的和谐振、生存的和谐。实施“三生教育”对帮助学生增强爱心、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奠定基础,从小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培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激情、理智和意志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途径

1、抓好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实施“三生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针对性强的“三生教育”。

2、抓好家庭教育。教育部门要主动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实施“三生教育”。要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信箱、家长热线电话、家校联系制度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要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选择适合的家庭教育内容,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3、抓好社会教育。教育部门要主动参与优化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形成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的长效机制。

四、“三生教育”的教学原则

1、人本性原则。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了取向,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促进人的发展。

2、实践性原则。突出实践育人的思想,着眼于智、情、意、行统一的原则,课堂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3、现实性原则。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学生中切合我国国情及地方实情。

4、整合性原则。注意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使各科教学能优势互补,互为延伸,构建整体合力。

五、“三生教育”的教学方法

1、引导型教学法

引导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主张以实践性为特征的整体性学习代替传统的知识学习行为。要求

教学过程中“教、学、做合一,手、心、脑并用”,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师需要改变主讲的角色,成为项目主持人或导演者,让学生集体主动参与,并且教学答案非唯一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沦、交流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3、讲座式教学法

结合“三生教育”的内容,选取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和较有争议的问题,为学生开办各种相关的主题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谈人生,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体悟。同时也要求学生开设讲座,讲座的对象是教师和同学,讲座题目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问题选取,讲座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为宜。

4、渗透式教学法

课程大纲明确规定的、渗透在其它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的内容,可结合相关课程进行教学,一方面,结合通识教育中的必修课程进行分散教学,如结合《形势与政策》进行生命、生存和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结合相关的校级或院级选修课程进行教学,诸如人际关系心理学、云南文化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文化选讲、当代婚姻社会学、民族歌舞赏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是进行“三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5、活动式教学法

如何推进精准扶贫 篇6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区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那么,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呢?

(一)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规模分解、入户调查、初先对象、公示公告、填写相关表格手册、数据录入等内容。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经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二)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就精确到户到人来说,重点为:一是坚持方针。精确帮扶要坚持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

二是到村到户。要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三是因户施策。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四是资金到户。在产业发展上,可以推行遂宁市船山区唐春村的专项财政资金变农户股金的模式,也可以通过现金、实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补到户;在住房建设上,可以推行南江县农村廉租房的作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补助资金可以直补到人;对读中、高职学生的生活补贴、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资助费用,可通过“一卡通”等方式直补到受助家庭;异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发展等项目补助资金可以直接向扶贫对象发放。

五是干部帮扶。干部帮扶应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三)精确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一是农户信息管理。要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二是阳光操作管理。按照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将筛选确立扶贫对象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治理资金“跑冒滴漏”问题。同时,还应引入第三方监督,严格扶贫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用准用足,不致“张冠李戴”。

浅谈如何有效推进中学素质教育 篇7

但总的说来, 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不够理想, 实效性不强。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乏、薄弱中学的办学条件依旧差、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没有跟上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在中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瓶颈。

那怎样做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落实到位呢?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些问题说说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素质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提高教师素质是保证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的提高, 必须建立在教师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否则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发现问题, 而应试教育是解决问题。而考试不考发现问题。问题发现越多, 教师答不上来, 教学就进行不下去, 考试没法考。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知识贫乏、心胸狭窄的教师, 能够培养出思想道德高尚、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心理健全的学生来。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了要求, 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让教师教育的终身化, 造就适应未来教育需要的新型教师, 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改革现行的中、高考制度

在现行的中考制度下, 中学生疲于应付考试, 本来初中阶段是培养和塑造人创造能力时段。但在过去的考试模式下, 也就是通过一次考试决定去好学校还是去次等的学校, 而考试发挥不好不是补习一年就是交高额的“择校费”, 这样不仅加重家庭的负担, 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基于这种情况, 既使开明点的学校有心实行素质教育, 但恐怕也难以切实地实行。

这种制度在这几年遭到社会各界人员, 学生家长的抨击, 纷纷要求改革。在这种形势下, 山东、云南、江苏、陕西等地陆续推出的中考改革方案, 意在通过多元的综合评价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但在“分数为王”的高考指挥棒下, 中考“一考定终身”的“坚冰”难以打破, 改革的种种努力被质疑为“隔靴搔痒”。中考改革的探索应该鼓励, 但在我国现行的“唯学历”“唯名校”“唯分数”的用人制度和教育评价体系下, 中考制度很难超前于高考制度进行实质性变革, 教育改革在“局部改良”之外更需要“整体推进”。

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 找到一种更好的考核制度来使学生真正接受素质教育?

(一) 要对现行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

《教育部中考改革意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考改革的原则和思路。教育部明确规定: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要适当减少考试科目, 探索行之有效的考查方式, 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考试、考查方式应鼓励采用纸笔测验、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听力测试、成果展示以及面试答辩等多种形式。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增加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和评估, 并根据考查方式多样的特点, 逐步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规范及制度。同时要逐步建立命题专业队伍, 不断提高命题水平。这些规定在一定意义上符合了素质教育要求的全面发展。

(二)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了让孩子读好学校, 家长煞费苦心。但我们并不敢责怪家长爱折腾。望子成龙心切, 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第一起跑线上, 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家门口的学校就不错, 或者他们有门路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 他们也不必动脑筋择校。

因此, 改变中考模式的同时应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们看到, 近几年, 教育资源经过整合, 名义的重点学校被取消, 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 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这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 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方面的差异。尽管师资流动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但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了自身利益, 学校对优质师资多采取保护措施, 甚至到处挖掘优质师资。这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一大障碍。由于校际差异, 优质师资非但不愿向薄弱学校倾斜, 还有向名校集中的趋势。

三、改变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

素质教育评价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动力。尽管我国素质教育评价发展的时间不长, 但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已经显示了其特有的力量。然而,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现行教育评价与素质教育评价的深入贯彻实施尚存在诸多矛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育评价观念狭隘

狭隘的教育评价观念严重束缚着素质教育评价的改革实施。现行教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应试性教育评价, 仍以应试的观念、考试的方式、分数和升学率为尺度去评价学校教育。由于价值观的错位, 因而产生错误的评价逻辑:高分数———好学生———好教师———好学校———好教育。

评价教育, 就是将教师评价等同于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升学率或考试分数评价;评价学校, 就是将办学水平评价等同于教学水平评价、等同于学生升学率或统考分数评价;评价学生, 就是将学生素质评价等同于学习成绩评价、等同于课程考试分数评价。这样的教育评价显然是片面的、静止的。

所以, 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只注重对学生已有能力水平和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判断和测试, 是在学程的终点裁判胜负、优劣, 而忽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评价, 因而评价的方法也是僵硬的、缺乏活力的。

(二) 评价过程不透明

封闭的评价操作模式使素质教育评价出现畸形发展。现行的教育评价的整个操作过程是在一个由政府掌握的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 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政府的工作检查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在组织系统上, 评价基本上是由政府组织进行, 其他社会力量极少介入评价;在评价信息收集渠道方面, 只局限于学校内部, 十分单一;在评价结果处理方面, 由评价的组织者掌握处理, 直接向政府汇报, 不为社会所知晓。现行教育评价模式的封闭性给素质教育评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明显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 评价队伍落后

教育评价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制定评价方案、设计指标体系、实施评价、处理评价结果等一系列工作, 无不要求评价者既要有良好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技术基础, 又要有良好的教育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 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是教育评价得以科学、有效进行的基本保证。

但是, 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尚无相对稳定的专业评价队伍和评价机构, 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还非常缺乏教育评价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 除了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教育评价与测量方面的课程外, 其他师范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以非专业评价专业, 很不合理。所以, 在当今教师队伍中缺乏有较好的教育评价理论修养、熟悉教育评价与测量技术的人才, 更谈不上普及了。没有一支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精通教育评价的人才队伍, 是不可能很好地发展素质教育评价的。

(四) 腐败现象的影响

教育评价中的种种不良现象腐蚀着素质教育评价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评价过程是一种建立在评价双方互相信任基础上的双向交流过程, 整体和谐的气氛必须贯穿于全过程。教育评价成功与否, 取决于评价双方在评价过程中的坦诚和参与的程度。但由于评价观念的错位、评价队伍素质不高、评价模式封闭以及评价操作欠当等原因, 出现下级为迎合上级的评价就请客送礼, 弄虚作假等一些不良现象。这些严重损坏了教育评价的形象。

正是由于教育评价中的种种不良现象, 致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教育评价产生误解和厌恶。他们把教育评价当作自上而下的外部强加的行政任务, 自身内部缺乏评价需要, 也就失去积极参与评价的动机。所以, 当前评价中的不良现象严重阻碍着教育评价的健康、深入发展。

克服当前教育评价中的种种弊端, 使之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选拔转向发展, 从一元走向多元, 从产出转向效率和过程, 评价模式从封闭、单向转向开放、双向, 评价方法从单纯量化走向量化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但是, 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及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得以实现, 才能保证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基于对素质教育评价的认识和对现行教育评价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要真正发挥教育评价对素质教育的“助推器”的作用, 必须建立一种由政府、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教育评价机制。

综上可以得出, 要切实地落实素质教育必须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 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即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多元化的质量观, 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观, 以及动态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提升教育者的各方面素质, 改革过时政策、制度, 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落实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多方面的工作, 只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英明.中学素质教育势在必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0.

[2]康昭标.素质教育内涵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1999 (06) .

[3]孟宪显, 侯玲.改革高考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湖北招生考试, 2003.

[4]杨盛清, 伍贤光.浅谈中学素质教育评价[J].广西教育, 2004.

[5]白巍.实施中学素质教育势在必行[J].呼兰师专学报, 2001 (02) .

[6]南莉萍.谈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原则[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篇8

一、正视语文教学的现状,努力减轻学生负担

语文教学中的不合理负担,就是学生提高母语应用能力所不必要的负担。面前教学中有不少内容,是顺应某些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要求而被纳入语文教学中来的,到底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什么必要性,并说不清楚。这方面不合理的负担,概括起来,表现在四个“不可”:阅读教学非对一篇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进行分析不可,文言文非逐句翻译不可,现代文或文言文的教学非讲文体、语法等知识不可。并不是说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文体语法知识等等不该讲,有时不但该讲,甚至不妨大讲,但若变成非讲不可,就会造成学生极重的负担。在不同的情况下,四个“不可”的表现,或者有轻重不同,但总的来说这是一种“主流”倾向。

二、必须加大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改造的力度

文体、语法、修辞、写作等现成的学科知识体系,基本上是对所有语言现象的静态的理论概括。但在一个相当的时间里,人们误以为这与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是同一个东西误以为课堂上讲讲这类知识,再完成某个知识点的迁移,就完成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完全忽略了知识的迁移所必须的条件,忽略了提高母语应用能力的固有规律,在教学方法上把母语教学和数理化教学简单地划了等号。目前学生语文学习负担过重,根本原因在于语文学科的自身建设还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加大了语文学科知识系统改造的力度,便是其中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是对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学讲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只有在这方面取得突破,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掀开新的一页。语文学科知识的改造更新,离不开语文教学的实践。课堂教学应当是这种改造更新最好的实验基地。哪些知识需要学生记忆、积累,哪些知识不需要强调记忆、只需要大致了解即可;哪些知识必须反复梳理、系统掌握,哪些知识不需要系统掌握、但需要反复渗透;哪些典范的语言材料需要记诵而且也可能使学生记诵,哪些只需要学生有所感受即可;在阅读写作时最管用的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学生……这些都需要反复实践,不断总结。

三、从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科学研究三方面为建立语文能力目标系统创造条件

推进语文素质教育,使语文教学进一步科学化,是一个全面的教育实践的过程。合理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合理的语文能力目标体系的建立,都不是少数人开会讨论做文章所能完成的,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求得完善。课堂教学不仅应继承发展广大教师所创造的成功经验,不仅应探讨语文知识分类的问题,还要研究语文能力的项目层次如何划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是很复杂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具体的能力项目并不合理,能力层次很不清楚,因而无法形成循序渐进的语文能力体系。这方面问题的解决,应从认真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个案”做起,要总结学生在阅读或写作中所出现的问题、所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具体过程。这种具体的活材料是极有价值的。这类材料多了,覆盖面广了,对学生能力的实际状况就会逐步心中有数。有些能力是无法诉诸训练的,但有些是可以训练的;有些是能够通过全班的练习讲评收到效果的,有些只适合个别辅导、小范围谈话来解决。这样的经验多了,就会对能力项目、能力层次有更深入的认识。

语文能力的目标定位,关乎语文教学的全局。因此,教材问题就不能不给予高度重视。现今语文教材是语文教材改革的成果,浸透着选编写教材人员的心血,对语文教学功不可没。但由于语文能力定位这个历史性的课题尚有待于解决,所以,现行教材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实践证明,阅读基本功能力这一概念不仅可以适用于语文教学,对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价值,而且由于阅读基本能力所强调的是基础的、普遍的、本质的能力,所以,它既鲜明的体现着语文的工具性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有助于简化名目繁多的语文知识,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上一篇:关于高中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下一篇:投票结束活动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