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共8篇)
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篇1
在24日召开的2011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按照会议的安排,我介绍了省委组织部、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印发的《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2011-2015年)
主要目标
初步形成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保障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初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及方法、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公平等方面初步实现现代化。工作措施
(一)建立规范办学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和问责制度。强化对高考补习学校及民办学校的监管,到2012年秋季公办高考补习学校全部退出。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加大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着力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从2011年起,把学生课业负担作为社情民意调查的重要内容,委托统计机构进行科学的调查统计,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各地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监测公告。二是完善规范办学行为监管机制。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建立随机督导制度,构建全方位、经常化的规范办学督查机制。完善违规办学投诉挂牌督办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投诉信息,推动各地及时调查处理反馈,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每年对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艺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等进行深度监测分析,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公报。四是完善教育行政问责制度。对违规学校,根据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对出现严重违规办学被给予通报批评以上惩处的普通高中,取消下一高校自主招生推荐资格和省级优秀学生推荐资格,调减直至取消其省级三好学生及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的推荐计划;对出现多次严重违规办学行为的县(市、区),追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直至追究当地党政负责人的责任。五是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2012年出《山
东省素质教育推进条例》。
(二)大力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
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把德育纳入学生生活实践中,建立梯次递进、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德育培养目标,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实施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制度,高度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每10个班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全面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
(三)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初中阶段开设综合学科。切实开好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在普通高中大力推进“选课制”、“走班制”,尽快全面实现“选课走班”教学。学校不得对2011年以后入学的高中生进行文理分科。出台特色高中建设方案,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建立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节假日、双休日的学习与生活。推动各地、各中小学校设立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每个城区、县(市)至少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因地制宜建立农林实践基地。建立校外实践
教育社会义务制度。
完善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制度。每年采取定期和随机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面向社会发布评估报告,公布课程实施合格学校和不合格学校。1
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地方化解普通高中债务。严格控制普通高中规模和班额,新建高中不得超过50个班,现有普通高中要严格控制班额,到2015年班额达到
50人以下。
(四)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建立保障省内各地学生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公平的稳定平衡机制。推动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自主招生,对严格规范办学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自主招生推荐名额。逐步实行本科与专科(高职)分类考试,扩大注册录取试点范围。扩大院系专家录取试点的范围,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并逐步推广至全省普通本科高校。深化高考命题改革,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接,体现选修课内容。
加强高考信息管理。
(五)建立科学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制度
全面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指导意见》,坚持发展性评价,综合学校的课程实施、规范办学、育人情况、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指标进行全面评价,推动学校全面
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六)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结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综合考虑教师的师德表现、工作量、专业发展、育人效果、所教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优秀率等情况,努力形成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发展的评价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评价奖惩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在教师考核中,实
行职业道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度。
(七)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
2011年,出台山东省中小学校长任职标准,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条件和办法,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严禁不具备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者担任中小学校长。稳步推行普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普通中小学校长从具有校长任职资格的人选中实行竞争上岗或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
(八)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
把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纳入干部教育规划,定期举办各级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培训班。严格规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标准。2011年起,定期举办各市、县(市区)分管教育工作的市长、县长培训班和市、县(市区)教育局长培
训班。
(九)建立地方党委政府教育政绩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研究制定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提高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把教育投入和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政绩考核“一票否决”的指标。重点考核市、县政府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生均拨款标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合格率,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义务教育学校班额,义务教育辍学率,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
校安全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等指标。
(十)扎扎实实做好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
围绕推进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包括规范办学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小学考试评价,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创新教师配备机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市、县(市区)党委、政府教育政绩考核等,建立若干试验区、示范区,切实发挥先行先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山东省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2011-2015年)
主要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初步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
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主要任务
(一)实施“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
面向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完善的齐鲁名师、名校长遴选、培养制度,重点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校长,以此带动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和管
理水平。对培养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和定期考核,优秀者命名为齐鲁名师、名校长。
(二)实施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
开展中小学校长全员培训,5年内完成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任务;选拔部分骨干校长在省级教师教育基地进行高级研修。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开展普通中小
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组织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海外研修。
(三)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
各市、县要制定提高教师学历层次规划和考核奖惩办法,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小学教师达不到专科学历者、初中教师达不到本科学历者,须参加学历提高教育。教师通过进修取得研究生学历(学位),其学费由单位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资助。
(四)实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
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校长全员培训。保证专业教师每2年不少于3个月的实践时间。以市为主统筹编制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省级每年培训1000名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并从中选派部分专业带头人赴海外研修。各市负责对辖区内职业学校校长每年进行一次全员培训,对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和县(市、区)教育管理干部进行培训,遴选部分
人员赴海外研修。
在全省聘任省级特聘兼职专业教师,重点支持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提升教师专业能
力。
(五)实施高校人才凝聚工程
一是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高精尖”人才。聘任“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0名,其中“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100名;二是实施“重点学科带头人计划”和“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制度”,选拔培养高校重点学科带头人和首席科学家1000名;三是实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在全省建设20个“山东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四是实施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十二五”期间,选派1500名左右优秀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和1000名左右优秀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人选;五是建设高水平教学一线教师队伍。分批遴选建设500个“德高、学高、技高”的教学团队,每年遴选100名教学名师进行重点资助培养,每年组织200
名教学和学术骨干开展为期不低于半年的出国培训。
(六)开展教育行政干部培训工作
每年培训市、县(市、区)教育行政干部300名。通过集体授课、座谈研讨、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完善履行职责必备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力与工作指导力,为教育
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保障。
(七)实施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
以高水平大学和师范院校为依托,整合校地教师教育资源,以高校独立设置的教师教育学院建设为抓手,建设20个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省级教师教育基地;整合优化县(市、区)教师培训资源,建设100个左右县级教师教育基地。教师教育基地建设采取省(市)与
高校(县区)共建、以高校(县区)为主的方式,实行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优胜劣汰的动
态管理机制。
(八)完善教师队伍管理
逐步实现城市、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执行同一编制标准,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实施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编制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的激励机制。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建立省级财政支持为主的特岗计划经费保障机制。在省属师范类高等学校进行面向农村短缺学科的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实行订单式培养。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实施教师资格五年一周期定期审核、登记制度。
(九)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师教育经费体制,大幅度增加教师教育投入。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和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师资培训、高层次人才引进等。要确保将中小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要用于教师培训。
自主学习的十大习惯
1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2养成哎读书的习惯,让自己终身受益。3有计划的习惯,管理好自己的学习。4专心致志,打开智慧之门。5质疑提问,让学习成为探索之旅。6动手实践,在做中学。7预习,成为主动地学习者。8认真听讲,提高学习效率。9做笔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10 复习,收获学习成果。
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篇2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中心环节,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关要求, 经省政府同意, 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全省工业发展现状
工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以加快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发展为目标, 积极作为、科学务实, 着力推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 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省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实力显著增强,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 工业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
2014年, 全省工业实现增加值25341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6%, 居全国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488亿元、利税14263亿元、利润8763亿元, 均居全国前列。
(二) 产业体系发育良好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我省工业在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供应业3大门类、41个大类和197个中类中均有分布。国家统计的工业产品中, 我省有100余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工业自我配套能力较强, 汽车、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纺织服装等行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三) 骨干行业竞争优势较强
2014年, 全省轻工、化工、机械、冶金、纺织、电子信息6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万亿元,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2%, 其中轻工、化工、机械 (含汽车) 3个行业突破2万亿元。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核电风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大功率发动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四) 布局渐趋优化
“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 东、中、西部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在不同区域间梯次分布, 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保税区、工业园区、特色产业聚集区、产业示范基地等成为现代工业的主要载体。县域工业成为工业布局的基本单元, 功能区划分进一步明晰。
(五) 企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 大企业支撑作用持续显现, 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日趋活跃。2014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62户, 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50%。过千亿元的企业增加到10户。全省工业技改投资中, 民间投资占85%以上。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已有18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山东。
(六)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14年, 全省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 比“十一五”末提高0.47个百分点。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有技术研发机构。全省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2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2家、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3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5家, 均居全国前列。2014年, 工业领域申请发明专利42521件、授权发明专利5152件, 分别占全省的55%和49%。
(七) 能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 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2.15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1.4吨标准煤, 累计下降34.6%。“十二五”前3年, 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1.5%。主要产品能耗明显下降, 纸和纸板单位综合能耗下降32.43%, 水泥下降29.77%, 烧碱下降28.97%, 炼铁下降23.44%, 火力发电下降4.32%。
(八) 新型业态初步显现
工业企业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服务业加快与制造业双向融合。工业总集成总承包、合同能源管理、工业研发设计等一大批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50%, 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 工业化和信息化加快融合
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及研发、现代物流、生产流程再造、节能环保、市场营销等领域广泛应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6.6, 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2%, 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生产控制和电子商务的比例达到38.1%。传统制造模式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同时, 还应该看到, 我省工业经济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着眼于在更高层次、更广视角参与国内外竞争, 推动由大到强、凤凰涅槃, 实现转型升级新跨越, 山东工业当前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和差距。一是产业层次偏低。对资源依赖性较强, 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 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较少, 基础原材料、能源和高耗能产业占比偏高。二是创新支撑能力不足。工业增长主要依赖产能扩大和产能叠加, 企业盈利仍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低价能源和资源、较少的环境成本补偿等途径。依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主流。三是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虽然“十一五”以来全省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绩, 但能源消费总量仍处于惯性增长区间, 工业增长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没有明显缓解。四是市场体系发育相对滞后。我省市场化程度不够高,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转型升级。与工业结构紧密相关的企业产权制度、市场体系、市场准入制度、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 工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机制条件和氛围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推进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对山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 围绕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总目标,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坚定不移贯彻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战略, 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打造山东工业升级版。
(二) 推进原则
1. 坚持有进有退, 注重内涵发展。
大力培植发展新兴产业,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幅度提高工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转移过剩产能、改造低效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为先进产能更好发展腾出土地、资源、环境和市场空间。
2. 坚持创新驱动, 实现融合发展。
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 推动工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深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
3. 坚持园区带动, 促进集聚发展。
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 打通一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园区为载体, 加快产业调整和退城进园, 推动工业向园区聚集。
4. 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
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打造能源梯度利用、资源接续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型工业产业链条, 实现有限资源能源价值放大倍增,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 坚持市场主导, 实现转型发展。
尊重市场规律, 落实企业转型升级主体地位,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体制机制, 以新的人才红利、改革红利替代旧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不断增强工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活力。
(三) 奋斗目标
1. 工业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继续领先。
到2020年, 争取以不超过30%的新增土地、40%的新增能耗和50%的新增物耗, 实现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人均工资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工业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成为中国工业经济重要增长极。
2. 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0年, 全省基本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高端装备产业为支撑、以原材料深加工产业为保障、以现代消费产业为亮点、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
3. 工业与其他产业加快融合。
工业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特色产业体系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工厂化生产、公司化运营引领现代农业新型生产方式。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齐头并进、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分阶段具体目标:
三、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路径
今后一个时期, 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重点领域:培植发展4大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18个传统优势行业, 化解淘汰6大领域低效落后产能。
(一) 培植发展4大新兴产业
对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 以攻克关键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膨胀产业规模为主攻方向, 加快形成我省工业增长新引擎。
1. 高端装备制造。
主攻方向:高端数控机床、海洋工程和油气开采、石油化工设备、发动机、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核电装备、大型成套设备、高档仪器仪表、清洁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基础零部件。
转型升级路径:攻高端, 强基础。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加快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 突破核心和系统集成技术, 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加强基础工艺和基础材料研究, 实现关键零部件自主化, 提升基础配套体系发展水平。
2. 现代医药。
主攻方向:化学药品、生物技术药品、现代中药、海洋药物、新型医疗器械、生物医用材料等。
转型升级路径: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攻克并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加快创新药物产业化, 加快新版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改造, 提升医药产业国际化水平。优化医药产业结构, 壮大产业规模, 加快发展海洋药物、生物技术药物、中药现代化、新型医疗器械等产业领域, 延伸、扩展和提升产业链条, 实现产业高、新、特发展。
3. 新一代信息技术。
主攻方向: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云计算设备、数字家庭、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物联网、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应用电子等产品和领域。
转型升级路径:完善基础, 以用兴业, 融合发展。以促进信息消费为总抓手, 以构建“智慧山东”为目标, 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和服务能力, 推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围绕高端、关键终端设备和产品, 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技术, 发展专用电子装备、器件和软件,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提升信息技术产业水平和规模。
4. 新材料。
主攻方向:高性能碳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 高性能酚醛树脂、环氧树脂、氟材料、超/微滤膜、特种橡胶、工程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 先进陶瓷、特种玻璃、新型隔热保温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高性能磁性材料、催化材料、发光材料、抛光材料、储氢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与器件, 高品质特殊钢、航空航天铝合金、大型及超大型铝合金工业型材、高档铝箔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石墨烯、碳纳米管、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转型升级路径:立足现有优势领域, 着眼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 加强重点新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发挥重点新材料企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优势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新材料企业。打造特色新材料产业聚集区, 带动吸引上下游企业向基地集中, 加快完善新材料产业协作配套体系。
(二) 改造提升18个传统优势行业
我省造纸、食品、纺织、服装、家电、家具、汽车、工程机械、船舶、农机、建筑陶瓷、水泥、玻璃、有色金属、钢铁、轮胎、石化、煤化工等行业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转型升级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对基础扎实、质效下降的传统优势行业, 以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主攻方向, 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进一步巩固扩大竞争优势。对产能过剩、消耗较高、效益偏低的产业, 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 削减总量, 优化存量, 提高产能利用率。
1. 造纸行业。
重点领域:纸浆、纸及纸板等。
转型升级路径:深度开拓纤维原料资源, 攻关突破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终端产品, 完善提升产业链条。创新管理营销服务, 提升品牌影响力。研究推广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重点任务: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整合木浆原料资源, 加快发展地产秸秆清洁生产制浆。研发置换蒸煮、生物酶促制浆、高得率制浆、中水回用等清洁节能制浆技术, 提升高强度、功能化、环保型、高附加值造纸技术。控制一般产品产能规模, 开发和增加高得率浆和再生纤维原料造纸产品, 大力发展专用信笺、特种笔记本、精美包装、艺术壁纸和中高档办公用纸、产业用纸等高附加值产品。适应纸消费市场变化, 转变创新营销理念, 发展自主品牌行销和品牌网络营销。探索建立适合国情省情的废纸回收体系, 完善政策措施, 促进再生纤维回收利用。
2. 食品行业。
重点领域:粮油、肉禽水产、调料乳品等日常需求食品, 罐头、焙烤、饮料等休闲方便食品, 白酒、啤酒、葡萄酒等酿酒系列产品。
转型升级路径: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作为增强行业竞争力的核心和根基, 加强食品行业标准建设, 引领健康营养消费模式。专注优质产品精深加工, 加强地域特色品牌培育, 创新市场营销开拓方式。
重点任务: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法制体系, 围绕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全过程, 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打造公平、公正、安全的食品生产、销售、消费环境。探索市场营销新方式, 积极实施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制度。加强食品原料基地建设, 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的支撑带动, 丰富原料品种, 提升原料品质。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 提高精炼油和专用油比重, 扩大低温肉制品生产, 加强水产品综合开发利用, 研发多功能、高附加值乳制品, 开发营养型、旅游特需型休闲食品。以芝麻香型和浓香型为主打, 攻占白酒市场制高点;以增强品牌影响力为目标, 通过强强联合提高啤酒市场份额;以引领健康时尚饮酒理念为突破, 扩大葡萄酒消费群体。
3. 纺织行业。
重点领域:棉纺织、毛纺织、家纺、产业用纺织品。
转型升级路径:加快改变以棉纺初加工为主的行业结构, 加大新材料研发力度, 补齐印染行业短板, 推进毛纺织、家纺高端化, 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及应用。
重点任务:加快发展高档精梳、多种纤维混纺、色纺纱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纱线, 及交织、色织织物和功能性整理产品。加强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新型生物质纤维的开发应用。加大印染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技术、无水少水印染技术及功能性后整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大力发展高支毛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高端系列化家纺等高附加值产品。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在汽车船舶、建筑环保、卫生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4. 服装行业。
重点领域:男女正装、休闲装、运动装、职业装、时装、童装等服装。
转型升级路径:走高端服装制造和时尚引领之路。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带动, 促进服装产业集聚协作发展;以信息化改造为引领, 实现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新变革。
重点任务:壮大提升一批服装产业链龙头企业, 凝聚服装设计、面料研发、品牌营销等关联企业, 建设特色服装产业集群。积极采用人体数码扫描技术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 大力发展工业化量身定制和高端定制。加强营销创新和供应链管理, 探索网上销售等电子商务模式, 提高市场消费快速应变能力。大力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 夯实自主知名服装品牌基础。
5. 家电行业。
重点领域: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视机、热水器、小家电。
转型升级路径:巩固传统家电产品市场优势地位,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提高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 推动产品向高端、节能、智能化发展。培育配套产业支撑体系, 提高集约集聚发展水平。
重点任务:开发生产高效能、智能化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骨干产品, 突破产业核心技术, 加快传统电视向网络显示终端转型。开发新一代高效热水器产品, 普及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扩大小家电产品系列规模, 提高市场占有率。
6. 家具行业。
重点领域:实木家具、软体家具、钢塑家具、文体用家具、人造板材。
转型升级路径:提高产品设计水平, 积极培育市场知名品牌, 推进企业间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兼并联合, 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行业技术进步, 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开发个性化产品。强化产业标准, 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重点任务:巩固实木家具市场地位, 丰富产品品种。加快发展各类健康、新型软体家具。立足我省板材资源优势, 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终端产品比重。进一步突破核心技术, 发展更加环保、健康、时尚产品。
7. 汽车行业。
重点领域:轿车、客车、载货车、专用车及关键零部件, 汽车新能源技术。
转型升级路径:加快调整产品结构, 巩固优势产品地位, 发展中高档产品, 提升新能源汽车水平, 开发新型专用车。加强关键零部件研发, 提升配套能力。强化品牌建设, 提升市场知名度。
重点任务:进一步巩固重型载货车优势地位, 加强汽车动力、环保、控制等新技术研究和应用, 提高整车产品质量水平, 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中高档轿车、客车比重, 加大设计研发投入, 夯实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各类新能源汽车, 掌握核心技术, 提升产品档次。加快发展节能型载货车发动机和乘用车发动机、变速器总成、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 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开发生产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 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用动力耦合及传动装置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 突破关键技术, 增强配套能力。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政策, 规范管理, 探索新型经营模式, 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发展零部件再制造技术。
8. 工程机械行业。
重点领域: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路面机械, 液压件等关键零部件。
转型升级路径: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 加强配套体系建设, 提高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能力, 不断开发市场竞争能力强的节能、环保高端产品。强化自主品牌建设, 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知名度。
重点任务:加快30吨以上液压挖掘机、6米及以上全断面掘进机、320马力及以上履带推土机、6吨以上装载机、600吨以上架桥设备发展速度。发展动力换挡变速箱、湿式驱动桥、回转支承、液力变矩器、压力25兆帕以上液压马达、泵、控制阀等关键零部件。提高筑路机、大马力推土机、大吨位汽车起重机、大吨位装载机、大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大型智能全液压履带式钻车等重大装备自主创新水平。
9. 船舶行业。
重点领域: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游艇、船用主机及配套产品。
转型升级路径:加快传统低附加值产品升级换代步伐, 强化核心技术及产品设计研发等薄弱环节, 开发培植新一代特种船舶、现代游艇、大功率船用主机、海工装备等高端产品, 削减长线低附加值一般产品产能。
重点任务:提升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远洋渔业船舶产品档次, 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游艇、船用大功率发动机、船用锅炉、压载水处理系统等优势产品, 积极开发现代公务船、执法船、出口型全铝垂钓船等新型产品, 提高产业集中度。
1 0. 农机行业。
重点领域:大中型拖拉机、农用运输机械、联合收获机械、植保机械、经济作物机械、农产品加工与畜禽养殖机械等。
转型升级路径: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提升, 发展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高效智能化农业装备及核心零部件。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扶持“专、精、特、新”小型企业, 加强农机配套体系建设, 完善产业链。
重点任务:加快大中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 大型联合收获机械和植保机械等优势产品升级换代, 向大型、多功能、联合复式作业、智能化方向发展, 拓展发展领域。发展果蔬种植与收获、设施农业装备、畜牧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新能源利用等设备, 开辟新的发展领域。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基础部件, 研究开发拖拉机传动和电控技术, 地理信息、作物产量自动测量、故障报警、自动调节技术, 智能化作业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等, 加快提升产品技术水平。
1 1. 建筑陶瓷行业。
重点领域:高档瓷砖、卫生洁具、功能陶瓷、新型建筑陶瓷等。
转型升级路径:走基地化发展路子, 控制生产总量, 提升品牌质量, 增加花色品种, 推广先进技术, 加强节能减排。
重点任务:按照专业化、标准化、配套化要求, 建设淄博、临沂建筑陶瓷工业基地。大力推进陶瓷砖产品薄型化, 开发设计耐磨、耐污、防滑、保温等多功能型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干法制粉、压机、窑炉、喷墨打印、增材制造等工艺装备及制造技术, 加快工艺装备的更新换代。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除尘、脱硫、脱硝、粉煤灰制砖等环保技术与装备, 加强余热回收利用, 加快窑炉、喷雾干燥塔等设备节能改造。
1 2. 水泥行业。
重点领域:水泥及制品。
转型升级路径:坚持存量调整, 严格控制水泥熟料新增产能, 提高产业集中度。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推动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废弃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拓展水泥基材料及制品应用领域。
重点任务:控制熟料年产能, 稳定提高新型干法熟料占比, 提高产能利用率。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商品混凝土及水泥制品。加大余热发电、粉尘高效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应用。
1 3. 玻璃行业。
重点领域:玻璃及深加工。转型升级路径:坚持减量调整, 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广应用高端工艺技术, 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坚持节能环保约束, 面推进清洁生产。
重点任务:严格控制省内新上玻璃产能, 加快产能转移, 提高玻璃产品销地产比重。大力发展钢化玻璃、夹层玻璃、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导电膜玻璃、电子玻璃等深加工产品, 拉长产业链, 开发多功能复合型和特种产品, 推动企业联合重组。
1 4. 有色金属行业。
重点领域:铝及铝制品加工、铜及铜制品加工。
转型升级路径:适度控制铝和铜冶炼能力, 加快发展精深加工, 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拉长产业链。推广应用冶炼节能环保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 加强铝、铜回收利用。
重点任务:鼓励铝冶炼及加工企业差异化、专业化发展, 加强新材料开发研究, 突破铝材加工关键技术, 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用铝材、航空航天用铝材、汽车和船舶用铝材、药用和电子铝箔、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推进铜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提高我省铜材与精炼铜的比重, 以替代进口为目标发展铜材精深加工产品, 生产高性能、高精度、高附加值的铜杆、线、缆、箔、管、板带等产品。推广应用先进电解铝节能环保工艺技术。研究绿色环保铜冶炼及铜加工技术, 推广应用新型冶炼、连续铸造、轧制、连续挤压等技术。以重点企业为依托, 完善铝、铜回收体系。
1 5. 钢铁行业。
重点领域:炼铁、炼钢及钢铁深加工。
转型升级路径:优化产业布局, 推动内地产能向沿海临港发展。推进企业联合重组, 提高炼铁、炼钢企业产业集中度。坚持减量提效,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依法依规清理违规项目, 引导鼓励规模较小的钢铁企业退出炼铁、炼钢生产, 向钢铁产业链下游转移。
重点任务:加快实施青钢搬迁, 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 组建形成山钢、淄博齐鑫、潍坊精特、邹平钢铁、鲁中钢铁、临沂钢铁6大钢铁冶炼企业集团。改造提升板材、H型钢、优质线材等高端产品, 积极发展家电、汽车、轮胎、精密铸造、机械产业用钢铁品种, 提高钢材深加工能力。
16.轮胎行业。
重点领域:乘用子午线轮胎、载重子午线轮胎、工程子午线轮胎、农业子午线轮胎、航空轮胎, 以及安全轮胎、智能轮胎和特种轮胎等。
转型升级路径:提高轮胎行业集中度,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产能整合。调整产品结构, 控制低档轮胎产能规模, 发展高性能、绿色、安全、特种轮胎产品。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 开发应用绿色制造技术。鼓励发展配套原材料,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自主知名品牌。
重点任务:参照国际先进标准以及欧美等国轮胎标签法规, 制发实施我省轮胎产品的能效、环保、安全强制性标准, 提高全钢和半钢子午线轮胎质量水平。提高工程子午线轮胎产品质量稳定性, 积极发展高性能、长寿命巨型工程子午胎。加强研发设计, 开发生产农业轮胎, 以及安全、节能、高速高里程和智能轮胎。发展新型合成橡胶、骨架材料、橡胶助剂等配套原材。加强轮胎设计研究, 开发先进生产、检测设备。规划建设轮胎试验场、橡胶材料研发、橡胶轮胎大宗商品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发展自有品牌, 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强化商标国际注册工作, 开拓国际市场。建立轮胎回收网络, 规范轮胎翻新, 鼓励胶粉和再生橡胶的利用, 开发推广再生橡胶生产、橡胶粉直接应用、再生橡胶尾气净化、废橡胶环保节能型热解等新技术、新工艺。
17.地方炼化行业。
重点领域:炼油及深加工。
转型升级路径:压减一次炼油能力, 延长产业链条, 调整空间布局, 推进联合重组, 合理规划建设油气输送管线和石化物流配送体系。
重点任务:推进石化工业园区建设, 引导企业退城进园和向沿海布局, 促进炼化一体化发展。提高二次、三次加工能力, 加快发展石化深加工产品。稳妥推进乙烯产业发展, 破解石化产业升级瓶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炼油企业与中央企业联合重组, 做强做大一批重点企业。推广和攻克劣质重油加工技术、清洁油品生产以及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18.煤化工行业。
重点领域:化肥、焦化。
转型升级路径:压减氮肥和焦炭产能, 调整产品结构, 降低煤炭原料消耗。延伸产品链条,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 降低能耗, 减少排放。
重点任务:严格控制氮肥新建项目, 实施化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制度,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合成氨生产企业在不增加原料能源消耗总量的基础上, 发展烯烃、芳烃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新型肥料, 积极开发各类新型缓控释肥、抑制剂型稳定性肥料、增效剂型缓控释肥、氨基酸螯合肥料、生物肥料等。推广应用先进气体净化技术、低能耗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生产技术、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废气废固处理及清洁生产综合利用技术。焦炭年产量控制在4000万吨左右, 鼓励发展高精密铸造焦。提高焦化行业化工产品比例, 发展高附加值焦油深加工产品、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支持企业加强协作, 推动焦化行业内部联合重组和钢焦联合发展。
(三) 化解淘汰6大领域低效落后产能及设备
严格节能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通过经济、技术和市场手段, 加快其淘汰、退出市场的步伐, 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2017年年底前, 全面完成现有落后产能淘汰任务;2020年年底前,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 结合我省实际, 制定实施省淘汰计划。鼓励各地结合实际, 主动转移不适合当地发展的产能, 主动淘汰低质低效产能。
1. 轻工领域。
主要淘汰以下产品、工艺设备及生产线:年产1万吨及以下废纸制浆生产线;元素氯漂白工艺技术;小幅宽、低车速文化用纸、包装纸板、生活用纸纸机 (生产线) ;直接接触饮料和食品的聚氯乙烯 (PVC) 包装制品;以氯氟烃 (CFCs) 为发泡剂的冰箱、冰柜、汽车空调器、工业商业用冷藏、制冷设备生产线;以氯氟烃 (CFCs) 为发泡剂的聚氨酯、聚乙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达不到环保标准的铅蓄电池。
2. 纺织领域。
主要淘汰以下产品、工艺设备及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生产设备;浴比大于1∶10的棉与化纤间歇式染色设备;R531型酸性粘胶纺丝机;年产能2万吨及以下粘胶短纤生产线;湿法及DMF溶剂法氨纶生产线;涤纶长丝锭轴长900 mm及以下半自动卷绕装置;间歇法常规聚酯产品等。
3. 机械领域。
主要淘汰以下产品及生产线:WP-3挖掘机、J31-315机械压力机等高耗能落后机电产品;淘汰GC型低压锅炉给水泵、JD型长轴深井泵;1-10/8型动力用往复式空气压缩机、9-27系列高压离心通风机、BX2-500交流弧焊机、磁放大器式弧焊机;JDO3系列变极、多速三相异步电动机;达不到节能、排放法规要求的各型号内燃机及单壳油船;BLR-31型称重传感器等。
4. 化工领域。
主要淘汰以下工艺装置:200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主产品为尿素的8万吨/年及以下合成氨装置;隔膜法烧碱;50万条/年及以下的斜交轮胎等生产装置;淘汰小包装 (1公斤及以下) 农药产品手工包 (灌) 装工艺及设备;雷蒙机法生产农药粉剂等装置。
5. 冶金领域。
主要淘汰以下工艺设备:电解铝行业16万安培以下预焙槽;200立方米及以下铁合金、铸铁管生产用高炉 (镍铬生铁高炉按炼铁项目进行管理) 。
6. 建材领域。
主要淘汰以下生产线:不符合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与建材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平拉工艺平板玻璃生产线 (含格法) ;1000万平方米/年以下纸面石膏板生产线;100万平方米/年以下的建筑陶瓷砖、20万件/年以下低档卫生陶瓷生产线;500万平方米/年以下的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生产线;500万平方米/年以下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生产线;100万卷/年以下沥青纸胎油毡生产线等。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打造有利于产业升级的良好环境。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简化审批程序, 放宽民间投资领域, 打破市场准入壁垒, 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促进各类要素在市场中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创新政府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方式, 强化政府指导和服务职能, 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监管, 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创建良好发展环境。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指导推动作用, 依托各行业协会, 加强行业转型升级辅导工作, 吸纳行业专家学者承担发展规划、指导、评估评审方面的工作, 提供社会化服务。 (省编办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环保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安监局、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
(二) 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标准倒逼机制
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继续实行节能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实施节能重点工程, 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建立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 完善能源环境交易平台, 扩大节能量交易试点, 推行节能量交易制度。突出重点领域, 严格执行能耗、环保等准入标准, 制定全省分阶段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转移低效产能的指令性计划。对能耗、电耗、水耗达不到行业标准, 以及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总量排放超标的企业, 提高差别电价加价标准, 实行惩罚性电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 提高排污费用标准, 形成落后产能退出的倒逼机制, 建立进退有序的市场通道。完善重点行业生产经营技术标准规范, 强化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质量安全、生产安全、职业危害等市场准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加强重点行业的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省政府节能办、省环保厅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安监局配合)
(三) 实施“五个一百”工程
按照分行业转型升级导向和规划目标, 在产业培植、自主创新、改造提升、产业链延伸、兼并重组、转移淘汰等方面建立项目化管理制度, 全省每年筛选500个左右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导向性作用的重大项目, 强力推进, 加快培育一批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 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转移淘汰一批低效产能, 兼并重组一批关联企业。对列入省“五个一百”重大项目, 由省、市、县三级相关部门落实专人负责, 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 强化要素保障, 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确保按时完成。各市要抓好本市范围内重点培植发展的优势支柱产业, 做好产业园区规划, 优化以县 (市、区) 为单位的工业产业布局。各县 (市、区) 要重点抓好新建企业、新上项目, 以大项目带动骨干企业发展, 以大企业引领优势产业形成,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 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配合)
(四) 建立创新驱动机制。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载体, 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建设。鼓励大型行业检测、认证等中心逐步向第三方机构发展, 提供社会化服务, 提高关键设备利用率。扶持发展行业性和区域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成果进行产业化应用和推广。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牵头, 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配合)
(五)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深入实施两化融合“477”工程 (《山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 (2014—2018年) 》提出的4项重点任务、7个重点行动、700个配套项目) , 围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模式培育等重点领域, 建设一批“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突破核心元器件、高性能芯片、高端软件等核心技术, 构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应用创新平台, 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再造发展新优势。加大对“好品山东”全省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力度, 整合全省电子商务资源, 打造群体品牌, 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式、品牌化发展。依托济南“中国软件名城”、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超算中心, 在济南规划建设“山东信息馆”, 作为信息技术交流、成果展示、产业示范、消费体验的基础平台, 纳入全省经济社会重大基建项目。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 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
(六) 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品牌提升计划
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 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 创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 夯实创建名牌的质量基础。鼓励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引导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企业制定联盟标准等团体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加强专利政策与科技、产业等扶持政策的衔接, 制定奖励办法, 扶持发明专利授权单位、专利代理机构发展。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会展活动, 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加快培育一批代表山东工业、山东产品新形象的国际知名和国内一流品牌。 (省质监局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工商局、省知识产权局、省财政厅、省商务厅配合)
(七) 深入开展行业对标活动
围绕自主创新、技术改造、质量品牌、“两化”融合、管理创新、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等重点领域, 在各行业选树一批行业标杆示范企业, 深入开展行业对标助推转型升级活动, 推广典型经验, 促进先进技术标准、科学管理方法、高效工艺设备等广泛应用。组织企业以同行业国际一流企业为标杆, 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等, 提升企业整体素质。探索建立行业对标长效机制, 推动各类企业缩小与省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差距, 实现跨越赶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 省商务厅配合)
(八) 鼓励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鼓励设立工业设计中心, 发展研发设计交易市场。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 加快标准化设施应用, 推进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平, 促进工业生产流程再造和优化。推广合同能源管理, 积极发展社会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推广制造装备、施工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线等融资租赁, 创新抵押质押、发行债券等金融服务。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知识产权等咨询服务。鼓励服务外包, 引导发展总集成总承包, 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强化典型示范带动, 树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典型,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政府节能办、省环保厅、省金融办配合)
(九) 提升工业领域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 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利用国内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智力资本优势, 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积极引进研发团队等智力资源, 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 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鼓励跨国公司在鲁设立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 发展配套企业。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合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省内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 向境外转移部分生产能力。推动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重化工园区。鼓励有实力企业开展境外油气、铁矿、铀矿、铜矿、铝土矿等重要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的多元化、多渠道资源安全供应体系。鼓励企业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 (地区) 设立研发中心, 与境外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合作。鼓励实力强、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开展成套工程项目承包、跨国并购、绿地投资和知识产权国际申请注册, 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区域营销中心, 在全球范围开展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 (省商务厅牵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配合)
(十) 强化人才支撑保障
围绕工业转型升级需要, 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加强院士引进和服务工作, 依托“千人计划”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型人才。增设产业“泰山学者”岗位,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实施工业转型升级“领军计划”, 着力培育一批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重大产品研发、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加快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监督和服务机制, 打造一支掌握现代经营理念, 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家队伍。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 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配合)
(十一) 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
通过盘活存量、优化增量, 统筹安排项目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建立以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创造税收等为指标的分区域、分行业工业用地标准体系, 对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不予供地或对项目用地面积予以调整。整合、挖潜和盘活存量土地, 建立完善工业用地退出机制, 依法清理低效、闲置土地, 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投入产出效率。科学合理布局工业项目,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 有序引导工业项目进区入园。探索建立“飞地经济”用地模式, 合理确定项目转出地与转入地税收分享办法, 实现合作共赢、转型发展。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计划的调控作用, 引导新增建设用地向列入省“五个一百”工程的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培植产业倾斜, 优先支持转型升级项目用地需求。 (省国土资源厅牵头,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配合)
(十二) 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
统筹安排省级工业类、科技类财政资金, 扶持重点向工业转型升级领域倾斜。对符合条件的“五个一百”工程重点项目, 优先纳入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项目备选库。鼓励低效产能有序转移和退出, 每年安排一定的产能转移和退出补偿专项资金。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 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 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工业项目, 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列入“五个一百”工程重点项目, 适当给予贷款利率优惠。鼓励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并购、重组等形式,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以及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进行融资。 (省财政厅牵头, 省金融办、省国税局、省地税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省国资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
(十三) 建立强力协调推进机制
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篇3
一是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前期,分公司党委利用党委中心(扩大)学习、周例会、参加专题讲座、宣传板报、开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专题专刊等形式,组织大家加强学习习总书记讲话和集团、股份的相关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组织M2A以上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央指定的三本必读材料以及东航下发的资料汇编。领导干部、机关各部门带头学习,为党员干部当表率、做示范。各直属单位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特点,尤其是在旺季生产期间,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处理好工学关系,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精学读本与多种形式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指导实践相结合、自修学习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等形式进行,围绕本单位“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对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带着问题开展专题讨论,努力提高学习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学习,坚定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使全体党员干部认识到新形势下群众路线时代内涵以及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认清了纠正“四风”问题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党员干部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分公司作风建设、实现安全飞行二十周年、圆满完成全年各项任务指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是认真听取意见,深入基层调研,明确整改目标。
分公司领导班子认真落实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制度,围绕安全、效益、服务、稳定等中心工作,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机关职能部门加强落实与基层单位“一对一”的联系点制度,采取书面征询、座谈走访、现场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分管领导、协作部门、对口基层单位对本部门作风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认真分析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在“四风”方面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分公司党委及时召开党委扩大会,向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干部进行通报,同时对征集到的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工作责任,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带着问题下基层,把调研工作与完成重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重点围绕安全运行、市场销售、空地服务、后勤保障、队伍稳定等重点工作领域以及热点难点集中、员工诉求较多的单位展开调查研究,使调查研究工作服务于重点工作任务,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三是党员干部主动服务意识增强,作风改进效果明显。
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一直是分公司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分公司党委把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契机和有力举措,在加强基层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群众反映什么,就解决什么”的工作要求,并明确了“急事急办、急事办好”的工作方法。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重点围绕转变工作态度、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存在问题上下功夫,结合旺季生产,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带头做表率转变作风。面对旺季生产任务重、空勤人员短缺严重的情况,分公司飞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积极参加一线飞行,月飞行时间达规定上限,当天执行完航班任务后仍然坚持值班。面对大面积航班延误的情况,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冲在前面,白天晚上连轴转坚守岗位。分公司两位主要领导将自己的专职司机直接投入到航班车辆保障中。在他们的影响下,山东分公司机关所有飞行人员合理处理地面工作与飞行任务的关系,积极投入到航班生产中,做到没有特殊原因不请假,全力保障旺季生产。机关各部门将旺季调研和慰问一线工作有机结合,现场征集群众意见,加大送清凉频率,送去茶叶蛋、方便面,坚持每天熬绿豆汤送往一线生产部门。在看到济南基地高温天气时空调故障的情况后,机关部门特事特办现场立即予以解决,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基层干部员工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旺季生产经营中,真正做到了作风在基层转变,使教育实践活动更加务实高效。
四是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初显,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员工群众真切看到了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的转变,激发了党员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整个员工队伍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旺季生产期间,分公司安全生产平稳有序,月飞行小时创历史最高峰值,空地服务各项指标不断提升,旅客赞誉纷至沓来,市场销售频传佳绩,后勤保障万无一失。同时一批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也不断涌现,并在不同媒体上广为流传,如“最美民航人”救人英雄刘东儒、受到总部督导组赞誉的Mu2406全体机组、雨中保障航班的货运人员、8月16日“空地携手架通途以客为尊保暑运”青岛一宁波航班保障典型案例等等,无处不显示出教育实践活动对提振员工士气、提升整体精神面貌带来的巨大影响。
目前,分公司在认真总结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学习动员、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对照检查活动,认真梳理问题,深刻剖析根源,明确整改方向,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新成效,顺利实现安全飞行20周年,努力完成全年的任务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着眼于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立足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能力”(以下简称“三创”精神和能力)为核心,深入探索研究生教育制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大批高层次拔尖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山东、提高山东经济社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本着“以人为本,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健全体系,提高质量,适应需求”的方针,并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1、具有前瞻性,符合规律性。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认真研究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特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用以指导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2、突出创新性,体现时代性。随着当代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学科的高度分化和又高度融合,人才的培养已经由知识传承为主向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转变。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端,“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关键所在。研究生教育“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本质和特点。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计划的项目选题与实施,要突出创新性,体现时代性,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注重地方性、强化服务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要紧密围绕山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调整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结构,丰富培养类别,提高培养质量,为山东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发展服务。争取经过较长时期的建设与改革,努力形成适应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山东特点,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
4、注重融合性,彰显前沿性。各学科的高度交叉和融合,是当代高科技与重大科技进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与此相适应。要重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鼓励相关学科及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培养研究生。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强的课题,有易于调动和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创新性,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强调实践性,重视可操作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与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实践与总结。一般不列纯理论研究项目。
6、注重示范性、增强导向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选题的重点,是那些具有较强推广意义的基础性、普遍适应性项目,应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或对于相关学科建设、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经过十年左右时间,努力实现下述目标:
1、建立起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学科与层次结构比较合理,导师队伍、科学实验与研究等支撑条件比较完善,培养方案、培养方式、研究方向、培养目标及其它环节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2、根据“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3、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探索与建立起科学的研究生教育监测、评价体系、信息反馈的督导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管理系统,高效、快捷的反映研究生教育运行动态,及时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形势、趋向和未来。
二、主要内容与形式
全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主要通过以下4种形式予以实施和推动。
(一)创新计划项目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选题实行学校、省、国家三级立项制度。并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要求,省级创新计划项目的立项范围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研究生培养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特别是优势与特色学科及相关支撑学科群的建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学科结构优化的研究、建设与实践;
2、研究生培养方案、导师组、资格考试、开题报告、预答辩、匿名评审、答辩评议、导师回避、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等诸多单元的成熟运转,系统工程的研究、创新与实践,搭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3、专、兼职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遴选、聘任、责任制的探索、研究与实践;
4、校校联合、学分互认、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校内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与实验中心、产学研结合模式、开放式研究生教育体系及全过程培养方案与途径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
5、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其激励、约束、监测、督导等科学运行机制的研究、改革与实践;
6、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质量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段及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7、研究生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新型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的研究、改革与实践;
8、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信息软件、网络与信息传播的研究、建设与实践等。
(二)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
支持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与有关用人单位、科研院所等联合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社会实际科研需求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充分发挥在校研究生这一有生创新力量,提高社会相关单位创新竞争力的需要。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主动加强与社会相关单位的联系,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密切结合。要充分重视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科研力量强、实验设备先进的相关单位,联合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外试验中心或培养基地。在此基础上,将有计划的建设一批省级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培养基地。
(三)设置奖励项目,强化激励机制
表彰和奖励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容造创新活动氛围,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在继续推进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评选的基础上,设置有关奖励项目,创新激励机制。
1、继续推进每年一次的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评选,同时设置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评选优秀学位论文,进一步激励和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设置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力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勇攀高峰的精神,鼓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对在校研究生在知识创新、科技发明与进步等方面的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予以表彰奖励。2006年为首次,以后每年评选一次,与研究生优秀论文奖评选同步进行。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
2、设立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该奖项与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致,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并选拔其中优秀成果推荐参加国家级优秀成果评选。2009年为首次,以后每4年评选一次,与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步进行。
3、设立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奖。根据《山东省学位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意见》(鲁学位[2004]26号)中有关“设立研究生优秀导师奖,对为研究生教育做出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的精神,设立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奖,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2006年首次评选并进行表彰,以后每3年评选表彰一次。
4、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管理奖。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是加强研究生教育“三创”精神和能力培养,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关键。为进一步调动和鼓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工作的积极性,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管理奖。对在加强研究生教育“三创”精神和能力培养,组织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2009年为首次,以后每4年评选一次,与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步进行。
(四)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
以“启迪智慧、激发兴趣、激励创新”为指导,有计划的组织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以研究生培养单位自主或联合举办为主。
举办学术论坛的目的,是要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导师和著名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论坛活动,帮助研究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培育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争先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营造良好的创新学术环境,大力推进研究生“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学术论坛活动围绕若干优势学科群进行。论坛内容包括学位论文宣讲与张贴、学术沙龙、专家点评与咨询、专家学术报告、科技成果展示及有关参观交流活动等。
三、组织、实施与管理
(一)我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在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统一领导下进行,具体组织与管理工作由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二)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合作单位等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资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要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实施创新计划的经费,主要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并列入预算,省给予政策支持与一定的经费资助。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广开门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合作单位等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资助。
(三)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要将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列入单位整体建设和发展重要议程。研究生导师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是主体、管理人员的创新与科学管理是保障。要充分重视与发挥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的主导、保障作用,激发、鼓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和勇攀高峰的精神。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和采取有力政策和实施措施,充分调动和支持广大研究生教育、研究生与管理人员参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及时总结经验,定期表彰先进。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研究制定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扎实推进各级创新计划的组织实施。
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篇5
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
先进市”工作实施方案
四会市江谷中学 2012年9月20日
四会市江谷中学
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江谷镇教育综合实力,打造“乡镇品牌教育”,为实现四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2015年底,四会市创建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工作目标。我校根据四会市创现有关文件精神和市教育局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迅速行动,加快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确保2015年12月中旬我校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以下简称“创现”)工作目标的实现,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围绕市及市教育局“创现”工作的要求,结合我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我校整体规划,周密部署,攻坚破难,扎实推进,积极开展“创现”工作,巩固基础教育,强化学校管理,以增大资金的投入促硬件建设,以加强师资的培养管理促软件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树立江谷中学的“乡镇品牌教育”,确保江谷镇“创现”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工作目标
根据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局安排,按照四会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工作实施方案,我校在领会精神、逐项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分解明确任务,积极有效行动,落实目标措施,确保我校2015年12月中旬实现分解指标,达到省验收标准,并通过省督导验收组的考核验收。
三、组织机构
为了保障我校“创现”工作扎实有效推进,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我校成立“四会市江谷中学创现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李文生(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副组长:罗水权(副校长)谢伟成(副校长)成 员:蒙毅峰 伦伙兰 余志义 黄奕洪
梁灿光 邓金兴 孔少平温 磊
下设“创现”工作办公室及协调联络工作小组、宣传建档工作小组、教学工作小组、德育工作小组、后勤工作小组等五个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副校长室。
四、主要任务及自查情况
1、继续巩固基础教育。
①高质量、高水平保障初中教育,切实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目标,辍学率控制在1.0%以下,确保初三毕业生全面实行普高教育,升学率要达到100%。
②总务处对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硬底化工作要做好规划协调,确保各项硬件建设工作稳步、有序进行。
2、切实完善教育管理。
①学校各部门要认真执行教育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办学;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评价考核细则,形成完善的学校教 学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管理、德育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体系。学校各领导小组及各部门负责本领导小组、部门专项工作的计划(规划)、实施、总结及规章制度、考核细则的制订和档案整理工作。做到用制度管理人、用业绩评价人、用量化考核人。此项工作目标已很好实现。
②教导处要积极进行学校课程改革,扎实有效推进素质教育,重视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德育部门和团委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全面发展。此项工作目标已很好实现。
③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还要深入改革,狠抓落实。
3、积极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创现”工作要求,我校硬件建设等方面资金约需90万元,在学校自筹的基础上,还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
4、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①学校准备制定《学校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目标》,按要求开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学校现在初步建立了校园网络系统,还需进一步建设完善的校园网络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实现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信息化。
②保证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全员培训合格率达100%,45岁以下的教师都能掌握计算机网络使用和多媒体教学,45岁以上教师基本掌握使用技能,95%的学科能运用多媒体教学,课时覆盖率达85%以上;建立学校试卷、课件资源库,对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
5、高标准强化师资建设。
①按照“数量足额、结构合理”的要求,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教师本科学历已达90%以上。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教研,推进“名师”工程,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培养造就一支以骨干教师为主导、优秀教师为支撑、大批合格教师为基础,适应教育改革创新的梯次型教师群体。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
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激励机制。对紧缺学科的教师在市教育局宏观调控下解决教师学科不配套的问题。完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对优秀教师、班主任采取倾斜政策,对有突出贡献者,进行重奖;实施教师聘任制,建立教师考核新机制。在稳定教师队伍上真正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
6、继续开展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
我校的办学有一定特色,但特色还不够鲜明、体系不够完善,需通过专家指导,参观学习,集中全体教职工的集体智慧,整合提炼我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努力建设内涵丰富、适合我校的办学特色。
7、扎实开展教育行风建设。
由学校党支部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加强师德修养,倡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坚决杜绝违规违纪收费,推行依法治校和校务公开,接受师生监督,社会监督,塑造学校良好形象。
五、学校“创现”工作的具体要求
1、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学习有关“创现”工作的文件精神,积极营造浓厚的“创现”舆论氛围。以各班为阵地、以课堂为依托、以教师为载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全方位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高全体师生对“创现”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2、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工要肯定成绩,正视不足,提高认识、加强协调,切实增强“创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保障工作的开展,积极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3、明确任务,争取资金,加大投入,查漏补缺,全力推进“创现”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各部门及各领导小组要针对负责的工作和分解任务(目标、指标),及时梳理自查,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强化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办学质量;深化改革,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努力加强学校基础建设;规范档案资料,切实做好“创现”的各项工作。
4、加强领导,把握重点,分工协作,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学校各部门及领导小组要根据自查的结果和制定的工作措施,一项一项进行梳理,一条一条进行落实;把握学校的实际,结合市委市府市局“创现”工作要求,全力以赴针对学校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上开展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协作,避免推诿、扯皮,贻误工作时机和影响工作实效,将“创现”工作纳入本部门的日常工作中,作为重点加以实施,领导小组对各部门的工作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进行定期监督、考 核,确保2015年我校顺利通过省督导验收组的考核验收。
六、学校“创现”工作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深刻领会各级会议和文件精神,迅速成立“江谷中学创建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攻坚动员大会,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创现”工作指标逐项梳理、分解任务。
(二)指标落实阶段(2013年1月—2014年12月)
1、针对突出的问题进行筹划,加强与各级领导的工作联系,及时反映情况并认真加强自身建设。
2、对照省验收标准落实行动,派出建档工作人员到同类中学参观学习。积极行动,落实目标,整建档案,建立一批统一、齐全、规范、准确的档案。确保档案材料的连续性、完整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同时认真进行自查,并按要求及时上报各类表册。
3、多方争取资金,真正加强学校各项薄弱环节、薄弱硬件的建设。
4、对照省验收标准落实行动,切实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管理。
(三)自查强化阶段(2015年1月—2015年8月)
1、进一步自查整改,确保各项指标达到省验收标准,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县)评估。
2、查漏补缺,学校各部门进一步按照省验收标准完善工作,迎接市府、市局督导检查。
(四)整改提高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
根据市府及市局督导检查情况进一步抓好整改提高工作,做好迎 接省督导验收组的准备工作。
(五)迎接验收阶段(2015年12月)
严格按上级党委政府及市教育局的有关“创现”工作的要求高标准做好各项准备,制订详细的迎检方案迎接省督导验收组的考核验收。
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篇6
办学目标:规范管理促和谐,质量立校建示范。
办学思路:以教学为中心,抓队伍抓校风抓德育。
校训:努力学习,认真做事。
工作方法:校长负责,分层管理,分明奖惩。
任用标准:一看人才,二看人品。鼓励教师学习提高、勇创佳绩为校争光、争当名师,禁止窝里斗、杜绝违法、反对不思进取。
工作原则:用心工作日事日毕(态度);选马不如赛马(过程);反复把简单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不平凡(习惯)。
第二部分:学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坚决执行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强力开展素质教育,大力开展校园建设,强化规范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抓好安全稳定工作,以人为本,又好又快的建设高效益的和谐校园。
二、工作目标
1、千方百计提高队伍素质,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坚定不移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坚定不移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提升规范管理水平。
4、齐心协力抓好校园建设,努力建设高效和谐校园。
三、工作重点
1、开展素质教育,提高质量育人夺奖牌。
2、开展校园建设,科学管理和谐促效益。高质量效益。
四、工作思路
校长负责,分层管理,目标考核,责任追究。
五、工作方法
态度老实,作风务实,工作扎实,考核落实。
六、工作安排
(一)提高队伍素质,坚定不移地促进教师发展
1、牢固树立用素质换素质的观念,把两支队伍建设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校长亲自抓,条块负责具体抓,个人努力提升,着力打造特别能工作、特别爱学校、特别有师德的教师队伍。
2、以建设“四好”班子为目标,努力提高管理效益。
(1)努力提高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2)全面树立好讲政治形象、讲团结形象、讲服务形象、讲文明形象。
(3)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校长负责、分层管理、目标考核、责任追究的管理机制。
(4)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学月行政领导负责制,强化条块配合,强化工作落实。
(5)人人做到“六个一”:有一个会议学习记录本,有一个工作记录本(含工作、巡校、安全、思政、座谈等),带好一个班级(包括教师培养、学生关爱、班级建设等),组织一个全校性师生活动,建设一个窗口(亮点),搞好学月学期的一次总结。
(6)继续开展“三争当”活动,以大家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为检验标准,完善作息考核、工作考核和问卷考核制度,全面带好头。
3、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突破口,努力建设好班主任队伍、骨干教师队伍,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
(1)唯有学习才能进步和发展。学习是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务。建设学习型团队是我校教育质量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每一个四公学校的教师都要做勤奋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楷模。
(2)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校兴我荣、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追求卓越要成为我校教职工的核心价值观。
(3)为搞好学习,全校教师要开展好“六个一”活动:每年订一份报刊,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有一个学习记录本、练好一项基本功、研究一个教学问题并形成书面文字、写一篇学习总结。为此要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搞好进修提高学习。
(4)打造有爱心有责任心的班主任队伍。班主任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班级建设与管理、学生教育与激励上,让班有特点,让生有特长。班主任的任用要坚持能上能下、德才兼备的原则,其考核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奖优奖勤。
(5)培养各级骨干教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骨干教师的培养要立足现实和长远、严格要求和相关待遇相结合,骨干教师要向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学生敬爱、上县评估年级,学校将努力为骨干的成长创设必需的内外部条件。
(6)积极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年轻教师是我校教学的重要力量和希望所在。首先要引领年轻教师热爱教育这一光荣职业,领会这一特殊职业的职业内涵;其次要引领年轻教师逐步成长为教学骨干,通过站稳讲台、站好讲台、驾驭讲台担当教学的重担;还要让年轻教师从基本功入手、提升学历水平。
(二)尊重教育规律,坚定不移地开展素质教育
1、要深入地全面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为人的终身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全面的教育质量,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得到更好的发展。
2、实施素质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执行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我校要在严格执行上级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我校师生发展的素质教育之路,努力夺取学校素质教育新成果。
3、重视教育科研,做有思想的教育者。
(1)设立教科室,全面负责教育科研工作。
(2)设立文科(含语文、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理科(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外语、综合学科教研组(含音乐、体育、美术、活动、信息等),具体负责相关教研工作。
(3)继续开展上展示课、汇报课工作,评比校级优质课。
(4)切实抓好校本教研,把课标、教材体系、教法与学法作为重点来抓。
(5)坚持走出去学习的战略,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研究活动。
(6)把研究性学习、解决具体问题、小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抓出成绩。
4、既重视教学过程,更重视教学质量。
(1)严格按照县教管规定制定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考核细则。
(2)教导处经常性地开展好教学六认真的指导和督促工作,更加重视过程的监管。年轻教师、考试成绩不理想和下滑的老师的六认真工作要周查周结。
(3)学月考试全面抓落实,做到考试科学、分析及时、对策有用。
(4)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和年级特点,千方百计向教师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
(5)开始好特色教学、特长培养和活动教学,突出因材施教,把实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要组织学生观看知识光盘、课堂光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
(6)实行大年级组长质量责任制,推行班主任负责班级质量管理模式,奖勤奖优。
5、坚定不移继续落实“四三制”。
(1)制定更加有激励机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真正把班主任蹲班工作抓出成效。
(3)科任老师坐班听课持之以恒,严格管理。
(4)坐班办公及教学研究作为作息考勤和职业道德考核的重要工作天天检查。
(5)要开展好文体活动,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要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学校),注意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6、突破质量颈瓶,全力夺奖牌。要在全面管理好各年级质量的同时,重点抓好六九年级的质量管理,确保获奖。
(三)深化规范管理,坚定不移地规范教育行为
1、遵规守纪是职业要求,法纪意识必须加强。
2、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是客观需要,这也是建设法制学校的必然要求。
3、突出教育治污,加强行风建设。严禁乱补课、乱收费、乱订资料,严禁违法乱纪。
4、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知晓、人人遵守、人人拥护。
5、进一步突出管理重点。
(1)作息制度体现的是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个人修养,必须有效执行。
(2)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教师责任心的体现,必须遵守。
(3)校产管理制度事关集体财产,必须落实。
(4)例会制度和升旗制度是学校形象的体现,必须遵守。
(5)财经制度尤其是专项经费的管理,必须坚决贯彻。
(6)安全稳定制度是学校发展前提,必须严格执行。
6、以人为本,把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相结合。
(四)营造优良校风,坚定不移地推进校园建设
1、开展创建市级校风示范学校活动。
2、开展创满意活动,让领导作风更加务实,教风更加严谨,学习更加活泼,服务风更加体贴。
3、继续推进校园建设,以绿化、美化、文化为目标。
(1)绿化好校园,特别是对草坪和设施的管理。
(2)净化好校园,做到整洁、整齐和规范。
(3)文化好校园,特别是要增强班级文化。
(4)努力让校园成为花园、乐园和家园。
4、德育为首,活动育人。
(1)抓实德育常规。
(2)重视班主任培养,重视班级管理。
(3)开展好各类主题教育(健康教学、禁毒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爱国教育等),尤其是对学生的行为常规和礼仪常规要持续训练和规范。
(4)抓好亮点工作:升旗仪式、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天天广播站。
(5)抓好薄弱工作:双岗、团队活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
(6)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讲团结,树正气,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狠抓软硬环境,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1、执行好主管部门和党政安排的各项工作。
2、协调各级关系,协调好与社会和家长的关系。
3、适度硬件建设,重点是添置教学设备、完善功能室、努力改善生居条件。
4、突出教育迎检,迎接好各级对学校的检查验收,在检查验收中展示学校和个人形象,为集体和自己赢得荣誉。
(六)建设和谐校园,进一步树立好教育者形象
1、充分发挥党群工团退作用,做到民主、科学、和谐。
2、重视村小、幼教、后勤、财经和人事工作,做到协调发展。
3、突出安全稳定,落实“一岗双责”,确保万无一失。
4、积极参加上级活动,为学校争光。
5、巩固各种荣誉成果,确保我校在相临学校的领先地位。
6、开展爱我校园系列活动。
(七)大型活动安排
时间内 容时间内 容
上
学
期开学典礼
下
学
期开学典礼
爱心活动庆祝教师节国庆节元旦
三八节庆祝重阳节慰问
运动会教学质量总结大会
德育表彰大会运动会、教工活动
爱我校园读书活动五四、六一节庆祝爱我校园
散学典礼散学典礼
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篇7
在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中,山东省规定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控”机制,为教师合理交流轮岗提供制度保障。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和教职工与班级比例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保证专任教师“退补相当”。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按照班额、生源及师资结构等情况具体分配到学校,县域内中小学岗位设置实行动态调整。
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方面,山东省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职不超过两届 ;教师已聘任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超过两个聘期,应当交流轮岗。交流轮岗重点是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
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篇8
党委重视,督导到位,重点突出一个“优先”。泗水联社党委始终把有效防范安全责任事故作为安全保卫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保卫工作在联社党委会上享有优先权,议题优先讨论,安保支出优先考虑。党委成员在坚持定期不定期查岗制度的同时,每逢重大节日、敏感时期积极开展以联社党委成员任组长的专项安全风险大排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堵塞风险管理漏洞。同时,在联社综合考核中,实行安全、信访、案防事件“一票否决制”。
抢前一步,早防一招,突出三个“早”字。为转变工作理念,增强保卫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变被动防御风险为主动规避和掌控风险,泗水联社突出三个“早”字,积极开展14个“百分之百”建设。一是“早知道”。2015年,组织全员学习通报了4次“案件信息”、进行了2次安全风险提示,做到对安全保卫工作面临形势的“早知道”;二是“早防范”。联社每半年都进行典型案件的剖析,通过对同业和行内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做到对同类同质案件的“早防范”,切实感受14个“百分之百”建设的针对性;三是“早关注”,加强对高发、频发及高危案件的定期通报分析,做到对重点风险领域的“早关注”,深刻体会办事处14个“百分之百”建设的前瞻性,真正做到风险防范“抢前一步、早防一招”,使其在安全管理上发挥积极作用。
以人为本,激发热情,突出一个“情”字。为进一步加强对保卫及押运人员的人文关怀,泗水联社实行了押运人员“每天有例会、每周有学习、每月有评比、每季有总结”的“四有工作制度”。通过每天早晨出发前的例会、每周的定期学习、每月的定量评比、每季度的汇报总结,及时了解和掌握押运员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和生活状况。组织押运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购买人身保险,增发就餐及押运补贴并按季配备作训服,通过以上举措有效地激发了押运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了“我以保卫部为荣,保卫部以我为豪”的相互支撑、团结互助的工作局面。到目前为止,押运队连续6年执行任务2300余次,无任何责任事故。
强化培训,狠抓训练,突出“三性”建设。为提高安保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御敌本领,泗水联社注重在“实”字上下功夫,形成技能体能训练常态化。一是讲求训练的实用性。强化对枪弹常识和操作的训练,熟悉掌握武器性能,通过擒敌拳、健身锻炼等,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讲求训练方式的灵活性。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请进与走出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重点,分段实施,确保工作训练两不误。活动以来,保卫部共组织业务培训9次,体能训练30余次,组织岗位技能业务考核2次,请武警进行集中培训6次,2次负重野外拉链,组织全员消防安全知识及常用消防器材使用培训4次,防抢防盗应急处置演练和火险应急处置演练1次。三是讲求理论学习的经常性。保卫人员除执行年度练兵计划的规定内容外,还坚持每月一次业务学习、一次保卫工作会议,做到上级文件必学,基础知识常温,基本操作熟知,“各种预案”牢记。
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全面贯彻“规范化”要求。一是管理制度规范化。本着内、外兼防的原则,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定岗定责,规范行动,做到遇事不乱,指挥有序,协调默契,增强了保卫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管理程序规范化。根据工作实际,泗水联社制定完善了《泗水县农村信用社押运期间安全保卫工作操作细则》、《泗水县农村信用社防尾随门使用管理及违规处罚办法》、《泗水联社安全保卫非现场检查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及相应的操作规程,制定了《泗水县农村信用社安全防范设施动态管理办法》,确保了“14个100%”规范化建设先期规划的前瞻性、建设期的有序性、后期管理的科学性。三是管理措施规范化。建立了每月一次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全面进行交流思想,确保队伍团结;建立了思想工作分工负责制,采取主管领导和保卫部门负责人与员工谈心、家访、重点帮助、集中谈话或个别谈话等方式,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积极帮助他们抒解心中的困惑,化解思想上的“疙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队伍的纯洁性;建立健全了《保卫值班人员日常考评制度》,把每个同志的值班和工作情况,与奖金分配和年终评先评优挂钩,分清优劣,奖罚分明,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坚持每周和重要节日前后进行一次全面安全检查制度,采取常规性检查与突击性抽查、白天查与晚上查、电话查与现场查相结合的办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文/李超钱豪)
【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推荐阅读:
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08-10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08-31
山东省会计继续教育09-10
山东省残疾人高等教育07-25
鲁卫妇社发〔2011〕21号(印发山东省推进基 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05-18
山东教育报07-02
2017山东省教师教育考试题09-15
3山东诸城突出四个重点推进双创双争活动07-17
青岛大学承办山东省“一流本科教育”论坛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