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

2024-08-10

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通用10篇)

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 篇1

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

(2011-2015年)

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

以满足社会对教育公平、质量和多样化需求为重点,推进全省教育的需求导向型发展;以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按照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解决长期束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我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从人力资源大省到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到2012年,各项改革试点实验全面推进,逐步取得一批改革试点成果;2015年,试点实验成熟的经验在全省推广,教育事业各项改革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人才培养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完备的监测体系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基本建立。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二)坚持教育公益性,强化政府在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三)坚持行政措施与制度建设相统一,把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依法规范教育行为和维护教育秩序。

(四)坚持整体设计与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相结合,试验先行,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改革。

三、重点任务

(一)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从维护教育公益性出发,强化政府在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中的责任,有效利用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发展非义务教育,构建完善以政府办学为主,民办学校、社会力量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1.推进公办学校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方式参与举办现有公办学校。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选择部分薄弱学校进行改革试验,在不改变公办学校产权性质的前提下,引入民办学校的运行机制,实行学校所有权与办学权相分离,把办学权交给承办者,学校收费和人员管理参照民办学校有关政策执行。推进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研究制定《山东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调动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探索公办职业学校实施联合办学或者变更举办者的试点。积极实验、探索建立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促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制定、完善社会捐赠教育的激励政策,支持公办学校依法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相应政策措施,构建以基本幼儿教育公共服务为基础,以政府、集体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覆盖全省城乡的学前教育体系。

2.促进并规范民办学校发展。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清理并纠正歧视民办教育政策。建立教师在民办与公办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机制,民办学校教师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养老保险。完善独立学院法人制度,规范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完善民办学校重组与退出机制,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依法加强民办教育管理,完善民办教育行政执法和督导制度,促进民办教育学校规范办学。

3.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改进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审批管理办法,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建立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认证制度和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使中

外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发展。鼓励高等学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探索建立校际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支持创办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逐步建立若干国际合作研究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赴境外办学,开发海外教育市场。鼓励职业学校引进国际权威机构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管理体制改革

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区域内各类教育的责任,建立完善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责权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1.改变政府管理教育方式。建立健全政府重大教育决策调研论证、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社会听证、质询等程序和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各方面建言教育的正式渠道。成立山东省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咨询论证。完善教育经费监管制度,建立政府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全省教育数据采集体系,健全信息公布规则及协调机制,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教育信息。健全教育督导、评估和问责制度,强化督导机构的行政监督职能,加强对各级政府依法办教育和学校依法办学的监督检查。探索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教育评估。

2.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明晰省、市、县(市、区)教育事权和财权,形成省政府统筹、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部门协调合作、职能互补、责任到位的教育综合管理机制。省政府统筹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强化各级政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加强市级政府对发展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统筹,建立职业教育融入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管理模式,形成地方政府支持教育、企业反哺教育的有效机制。逐步将临沂大学、枣庄学院、德州学院、泰山学院、菏泽学院、济宁学院、潍坊学院、滨州学院8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的公办本科高校纳入省直接管理,同时建立和落实市级政府继续支持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统一的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3.支持和培育教育中介组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专业化的教育社会中介组织和教育协作组织发展,逐步把教育政策咨询、教育考试和鉴定、教育质量评估等专业服务交给中介机构。建立教育类社会中介组织的资格审查、准入、资助制度,以及外部评估审计制度和行业自律制度。

(三)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坚持育人为本,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1.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建立大中小学之间人才培养沟通机制,探索研究教学内容的衔接,更新教学内容,推动大学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学活动。探索高中阶段多样化特色发展,支持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包括技工教育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互衔接的学习渠道,建立不同类型学校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的桥梁。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探索超越传统班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学习、研究组织形式,推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个别教学、互动式教学和自主学习。探索义务教育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的途径和方法,建立社区教育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基础教育各阶段质量检测制度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同行评议制度。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加快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鼓励不同高校之间开展跨校选课和校际学分互认,推进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制。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转学、提前毕业、选修高学段课程、转换专业等给予支持;为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提供培养条件;支持高中与高等学校在优异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创新意识、创新方法教育,鼓励学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推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高校组建跨学科、跨学校、跨国别的教学、研究组织。

3.建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评价体制。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建立多元标准、多

种形式的学生评价体系,考查和激励学生多方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发展。基础教育围绕办学条件、课程开设、师资队伍、教学效果、办学特色等内容,研究制定科学、全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办学水平评价办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密切与市场、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以教学水平和就业水平为核心的职业学校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高等教育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注重考核就业率、创业率及职业素质养成、就业质量等,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充分发挥考试招生在保证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1.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行本科与专科(高职)入学分类考试,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继续执行全国招生政策,统一组织考试,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我省自定政策,单独组织考试、录取。逐步建立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建立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破格录取、定向录取的规范程序,扩大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自主权。探索高考学生注册入学录取办法,选择条件成熟的高校实施免试注册入学、宽进严出的招生培养模式。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适应高等教育需求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多种考试方式和多元录取模式相结合的考试招生录取体系。

2.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改进普通高中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完善多元录取体制,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普通高中录取要以学生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重要依据,按照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级录取学生。推动普通高中将60%以上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

3.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优化高中阶段招生规模结构,确保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确保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改变以普通文化课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的单一模式,实行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免试注册入学

制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的领导。成立省教育发展和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方案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总体目标和配套政策措施,明确部门职能,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各尽其责,形成合力。

(二)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的教育改革策略。根据我省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整体设计,选择条件成熟的重点方面、关键环节在全省和部分市先行试点,力求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从2011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在威海市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在济南市组织实施学习型城市建设改革试点;在潍坊市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在青岛市、日照市组织实施市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鼓励各市、县(市、区)以及学校因地制宜,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

(三)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自主的教育改革路径。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自主的改革路径。政府有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参与改革,减少改革的阻力;加强教育改革中的社会参与,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不断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调动学校参与教育体制改革的积极性,以学校改革经验的积累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

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 篇2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山东省,地方本科高校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进而提高学生满意度的重要举措。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初始阶段发展缓慢,直到2013年以后,中央陆续出台了20多份相关文件,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才蓬勃发展起来,2015年起,各高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教育部或其他部委直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不高、办学经费不足等问题,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必然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挑战。通过对中国期刊网近三年有关“地方高校”和“创新创业”65篇研究文献的整理,发现地方高校面临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备等问题,而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成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省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情况为内容,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对山东省36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中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2800份,有效问卷2344份,有效回收率78.13%。其中,大一到大四各年级学生分别为469人、666人、629人、580人,分别占20.0%、28.4%、26.8%、24.8%。

1.2 研究方法

本文设计了《山东省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调查问卷》,包括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面临最主要障碍、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首要出发点,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等问题。可靠性分析显示,问卷具有很高的可信度,Cronbach's Alpha值=0.766>0.7。

1.3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所用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创业意愿情况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配套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高校的教育引导,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在不断增加。本次调查结果就显示,2344个被调查学生中1531人有创业打算,比例高达65.3%。其中,大一到大四各年级学生中有创业打算的比例分别为68.2%、63.4%、62.8%、67.9%。虽然略有差别,但是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显著性(P值)=0.094>0.05,也就是说,不同年级学生在创业意愿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别。

2.2 创业面临的最主要障碍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的相关性分析

在创业面临最主要障碍方面,60.3%的学生面临着“经验和技能不够”的问题,25.5%的学生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3.4%的学生面临着“家人反对”的问题,10.8%的学生面临着“心理承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方面,3.4%的学生表示“很没必要”,6.9%的学生表示“没必要”,14.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48.1%的学生表示“有必要”,27.2%的学生表示“很有必要”,如表1所示。

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为值=0.483,显著性(P值)<0.05,这表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与创业面临的最主要障碍之间存在着中度的相关性,面临着“经验和技能不够”、“心理承受风险能力不足”问题的学生更觉得学校“有必要”或者“很有必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2.3 对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首要出发点的认识

对于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首要出发点,21.2%的学生为了“实现就业”,46.2%的学生为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获得相应学分”和“挑战自我”的学生仅占样本总量的32.6%。从中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日益重视,仅有少部分学生认识不到位,而67.4%的学生对其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与认识。

2.4 对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问题的认识

2.4.1 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认识

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方面,10.8%的学生认为获得“很少”,43.5%的学生认为“比较少”,31.4%的学生认为“一般”,9.1%的学生认为“比较多”,5.2%的学生认为“很多”。从中可以看出,54.3%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给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无法满足需要。

2.4.2 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认识

高校要想使创新创业教育有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有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做支撑,比如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办好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对于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22.0%的学生认为“一般”,15.3%的学生认为“完善”,2.2%的学生认为“很完善”,而24.3%和36.2%的学生分别认为“很不完善”和“不完善”。从中可以看出,在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方面,地方本科高校任重道远。

2.4.3 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的认识

学高为师,教师在创新创业上有实战经验,教起学生来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才有针对性,对学生才会有吸引力与启发性。由于很多高校教师在传统教育体系中长大,实战经验缺乏,因此对于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5.0%的学生认为“很差”,47.2%的学生认为“比较差”,25.2%的学生认为“一般”,13.1%的学生认为“比较强”,9.5%的学生认为“很强”。如何让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增加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进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是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

2.4.4 对创新创业服务水平的认识

相比教育资源、教师教学水平、实践教育体系,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服务对学生的作用最为直接,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在创新创业服务水平方面,5.7%和32.4%的学生分别认为“很低”和“比较低”,29.2%的学生认为“一般”,21.8%的学生认为“比较高”,10.9%的学生认为“很高”。从中可以看出,在如何更好地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方面,地方本科高校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2344名在校大学生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67.4%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与认识比较充分,65.3%的学生有创业打算且不同年级之间的差别不显著;(2)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障碍是“经验和技能不足”,这部分学生和“心理承受风险能力不足”的学生更希望学校能够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3)山东省地方本科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与问题,60.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54.3%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无法满足需要,52.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8.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服务水平不高。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山东省地方本科高校需要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以此来推进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3.1 以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顶层设计为核心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教学改革需要在本科教学工作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把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纳入教育全过程的计划和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首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为此,各院系、专业需要依据本科专业国家教育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国家和山东省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3.2 以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为支撑

针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不完善这一最大问题,各高校要立足实际,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打造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一是深化学分制改革,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学分制管理,通过把成绩合理换算成学分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参与教师科研活动、课外创新计划、创业项目训练、学术竞赛、社会实践等。二是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课时、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三是在班级内部成立一个或几个创新创业小组,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依托,支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创新性实验和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四是定期组织举办成功人士进校园、到创业成功企业考察学习、创业模拟训练等实用性创业教育培训活动。

3.3 以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体系为载体

为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体系,各高校可以从改进与拓展两方面入手。改进方面,主要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实施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一门课、每一堂课中所蕴藏的创新创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要素,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地;拓展方面,则主要是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开发专项经费,丰富和拓展创新创业课程,积极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依据学生创新创业需要,自主开发建设适应性强、教学效果好、学生喜闻乐见、具有学科专业特色、学生有较大受益的创新创业课程。与此同时,鼓励教师组成团队开发创新创业网络课程,利用慕课、在线学习等新的教育技术手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 以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为依托

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各高校必须尽可能地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可以从课堂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两方面入手。课堂教学方面,创造条件支持教师研究创新创业教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方面,选派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接受实地培训的同时,多聘用具有高等教育背景、自己开设公司、有着丰富创业经历的中小企业家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的授课教师或指导老师,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激励教师亲身参与到创新创业大潮中,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出台政策允许教师保留教籍进行创业等。

3.5 以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抓手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具有可操作性,还必须依靠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的机构、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此,各高校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校资源,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提供必要保障;二是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配备专职人员,设置各种专项经费,广泛搭建各类平台,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为学生实时提供资金、政策、市场动向和信息;三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机构,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模式探索、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质量评价、综合服务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芳.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

[2]席成孝,刘志侃.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4(2).

[3]张占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4]陈小虎,聂影,鲁宇红,黄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柱与着力点[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5]李晓华,张丽萍,王晓凤.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6]王大洋,卢秋婷.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性探究——以吉林省地方高校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

[7]李秋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5(12).

[8]赵争,王介石,丁汪敏.“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以芜湖市6所高校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3).

[9]杨刚要.基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J].科技创业,2016(10).

山东: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篇3

“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营、科技金融融合、人才培养激励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平台、园区和集群培育取得了重要成就,具备了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坚实基础。”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副省长王书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王书坚介绍,山东省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总体思路是:遵循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总体要求,科学确定山东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与政府作用叠加集成效应,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科技经济深度对接融合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区、开放合作创新示范区等四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平台,在促进科技经济深度对接融合,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励机制,开放合作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

此外,王书坚还建议:

第一,国家支持山东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并将之纳入“十三五”规划。有关部委加快现有自主创新示范区执行的国家优惠政策在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地,支持山东重点在加强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拓宽知识产权运营、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同时将更多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放在山东开展,使其率先实现动力转换、机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提升山东经济发展质量的新经济增长点,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路径示范。

第二,国家加大对山东省国家高新区等创新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山东现有国家高新区布局,支持将菏泽高新区、滨州高新区等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支持现有高新区进一步提质升级,做强做大区域“名片产业”,将各国家高新区优势产业集群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第三,建议国家加大对山东省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的支持力度。支持潍坊高新区“蓝色智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示范样板。进一步扩大山东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将更多企业纳入“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将服务不断向前端和后端扩展,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全链条、个性化的孵化服务。支持山东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载体,将一批发挥作用好,创业培育能力强,孵化企业创新活跃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纳入国家备案并享受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

山东省推进素质教育落实 篇4

一是调整作息时间。各地要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施行)》要求,抓紧调整作息时间。原则上作息时间要以县为单位统一,各设区的市可以在市区范围内统一作息时间。各地可以有两周时间的调整期,从今天起两周之后全省各级中小学都要按照新的作息时间表实施教学行为。无论怎么调整,都要综合考虑《规范》关于在校学习时间、学生作业量和节假日等各方面的规定,不能突破《规范》。有的地方反映全省由于东西跨度较大,可否允许提前上课。我们也对此进行了研究,既然是对全省的统一要求,为维护《规范》的严肃性,暂不考虑提前上课问题,也不安排夏冬两种作息时间,待以后全省整个中小学素质教育形势完全走上正轨之后再作调整。

二是规范双休日。规范明确指出,双休日不上课。全省中小学生双休日一律不组织上课。这里所说的上课,是指学校集体组织的集体授课和学校统一组织的自习。双休日除了部分老师按照规定值班以外,教师不再上班。双休日不上课并不意味着学校必须关门,学生必须回家。双休日不上课只是规定了不集体上课,这两天时间属于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寄宿制的学校何时安排学生回家,可以由学校统筹考虑做出安排,但是绝对不能强令学生回家。双休日,学校的教学资源如图书馆、体育馆、有条件的实验室都应当向学生开放,供学生组织活动使用。学校也要安排好相应的后勤服务,并有老师值班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高三的学生还有三个多月就要参加高考了,对今年的高三,也仅仅限于今年的高三,全省统一考虑,可以在周六组织一天自习。

三是规范学生的作业量控制。虽然规范对于学生的家庭作业量有了时间上的规定,但是在具体实施方面还有一些实际问题,那就是谁来掌握时间。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超量,语文老师也不超量,但是数学和语文相加可能就将超出规定的时间。作业总量的控制,由学校教导处的负责同志进行审核把关。学校规模较大、平行班较多的,也可以由年级组长审核把关。同时也应当明确,当天没有课程的科目不能安排家庭书面作业。

四是规范面向学生的各种培训、竞赛和考试。除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的考试、竞赛以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参加任何统一考试、竞赛。高中阶段学校的期末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各级教研机构可以提供一套完整的试题供学校选用,鼓励学校自行命题考试。高一年级末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一次统考,高二年级末由于全省组织学业水平考试各市各校不再进行考试,高三下学期可由各市根据情况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一次模拟考试,为毕业生参加高考作适应性训练。但是无论何种考试,都不得进行县与县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班与班之间的排队。关于面向学生的培训,必须明确:凡是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各种培训班校内一律不得举办。有些学校举办了一些学生兴趣小组,周末组织进行各种活动,开展拓展活动,这应当是提倡的。但是也应当力戒以兴趣小组为名组织学生上课。关于学校组织的奥赛培训班,我们明确一下:义务教育阶段不得组织奥赛培训,高中学校举办奥赛班须经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并报省教育厅备案,但不得在双休日组织上课或组织培训。

五是规范高中学生文理分科时间。文理分科的概念是高考的概念,按照新的课程方案,学生只有课程选择,或者选择发展方向。学生文理分科也面临一个彼此攀比、越来越早的问题。规范已经明确规定,学生选择发展方向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科不能早于第二学年末。在此之前的过早分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也将造成学生不能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2007年入学的学生,目前有的学校开始进行预分,这是十分不妥的。希望有关学校马上停止并采取补救措施予以更正,不能因此影响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从2008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全省“一刀切”,高中学校必须严格遵照《规范》,在第二年级末以前不得安排学生分科。如因过早分科造成学生不能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不能毕业的,由学校负责,并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

六是规范国办学校复读班。国办高中举办复读班,实质上是片面追求升学的一种具体表现。在普通高中尚未普及、教育发展并不均衡的情况下,一些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稍高的学校不把注意力放在使更多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上,而是为追求升学成绩、经济利益大规模举办复读班,这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升学权利,背离了国办高中的公共教育资源的性质和宗旨,同时也严重扰乱了高校招生秩序。对此,教育部一直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各地严格禁止国办普通高中举办复读班。2007年年初,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提出,禁止国办普通高中大规模举办复读班。我省有些市地已经认识到了复读班的危害,开始从去年起禁止国办高中办复读班。但也有一些国办普通高中仍然在大规模招收复读班。由于考虑到学校和学生的稳定,2007年我们没有把这项工作作为查处的重点。作为规范高中办学行为的一项重点,2008年我们要重点抓一下国办高中复读班问题,目前省教育厅正在研究具体处理办法。希望各普通高中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从今年暑假开始停止招收复读班。

七是关于统一假期安排的问题。这次寒假检查期间,不少地方反映,希望全省统一安排假期便于统一检查。我们经过研究也征求了部分学校校长的意见,决定全省统一高中学校放假时间,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放假时间提出指导意见。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我省的实施意见中关于假期时间的规定,2008年暑假初步考虑,全省普通高中从7月11日开始至9月1日结束,具体时间以省教育厅文件公布的为准。

八是规范高中招生秩序。去年6月份省教育厅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中招生秩序的文件中已经对规范高中招生秩序提出了要求,《规范》又作了明确。各普通高中要严格遵守国家和省关于规范招生行为的要求,不作违规招生宣传,不违规提前招生,不到规定区域外招收学生,不超出学校合理规模招生。高中不违背“三限”政策招生,不采取不正当手段招生,不接收已按规定程序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各市要对所属中学的招生范围作进一步的规定,避免因界限不清造成生源的恶性竞争。同时要认真按照省政府办公厅文件要求,尽快研究中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中考制度改革。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主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

(二)总体要求

1.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切实找准问题,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2.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合力。

3.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二、改革的重点和任务

(一)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县、区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相关工作。(市编办、市人社局,各县、区政府负责)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落实部门三定方案,实现审批事项“一门式”受理、“阳光式”操作、“一站式”审批。积极构建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平台,构筑服务城市大建设的.基建审批服务新体系。(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

(三)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区属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加快推进县属企业改革,稳妥处置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市国资委,各县、区政府负责)

(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策划和组织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加强银企合作、央企合作,推动直接融资,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市发改委、市金融办、蚌埠银监分局负责)

(五)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振兴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加强城乡统筹,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长效机制。(市发改委、市农委负责)

(六)加快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步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市创新办牵头)

(七)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突出产业招商和专题招商,组织重大招商活动。建立健全招商网络,提高招商能力。做好招商服务和项目实施。(市招商局牵头)

(八)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大力推进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产业,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市商务局牵头)

(九)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建设,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推进集体用地征收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加快土地流转办法的制定,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建设。(市国土局牵头)

(十)加快林业改革发展。以实行林业分类经营为重点,推进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林权保护,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加快国有场圃改革,推进森林资源流转,促进林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组合;扩大林业开放,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发展林业,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市林业局牵头)

(十一)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和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做好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办好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市人社局牵头)

(十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基本医药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财力保障和考核激励机制,确保医改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市医改办牵头)

(十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实施中小学布局优化调整,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市教育局牵头)

(十四)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积极推进国有演艺团体和电台电视台资源重组。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促进政、事、企分离。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大力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打造文化品牌。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文广新局牵头)

三、工作保障

XX年是全面完成“xx”规划目标任务和谋划“xx”规划的关键之年,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承担改革任务的各部门、单位对每一项改革任务都要明确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做到职责清晰、分工合理。

市发改委要建立健全部门间统筹协调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做到年初提出工作要点,年中进行工作调度,年底要督促检查各项改革进展和落实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着眼于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立足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能力”(以下简称“三创”精神和能力)为核心,深入探索研究生教育制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大批高层次拔尖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山东、提高山东经济社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本着“以人为本,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健全体系,提高质量,适应需求”的方针,并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1、具有前瞻性,符合规律性。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认真研究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特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用以指导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2、突出创新性,体现时代性。随着当代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学科的高度分化和又高度融合,人才的培养已经由知识传承为主向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转变。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端,“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关键所在。研究生教育“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本质和特点。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计划的项目选题与实施,要突出创新性,体现时代性,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注重地方性、强化服务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要紧密围绕山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调整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结构,丰富培养类别,提高培养质量,为山东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发展服务。争取经过较长时期的建设与改革,努力形成适应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色、山东特点,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

4、注重融合性,彰显前沿性。各学科的高度交叉和融合,是当代高科技与重大科技进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与此相适应。要重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鼓励相关学科及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培养研究生。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强的课题,有易于调动和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创新性,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强调实践性,重视可操作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与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实践与总结。一般不列纯理论研究项目。

6、注重示范性、增强导向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选题的重点,是那些具有较强推广意义的基础性、普遍适应性项目,应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或对于相关学科建设、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经过十年左右时间,努力实现下述目标:

1、建立起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学科与层次结构比较合理,导师队伍、科学实验与研究等支撑条件比较完善,培养方案、培养方式、研究方向、培养目标及其它环节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2、根据“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3、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探索与建立起科学的研究生教育监测、评价体系、信息反馈的督导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管理系统,高效、快捷的反映研究生教育运行动态,及时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形势、趋向和未来。

二、主要内容与形式

全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主要通过以下4种形式予以实施和推动。

(一)创新计划项目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选题实行学校、省、国家三级立项制度。并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要求,省级创新计划项目的立项范围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研究生培养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特别是优势与特色学科及相关支撑学科群的建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学科结构优化的研究、建设与实践;

2、研究生培养方案、导师组、资格考试、开题报告、预答辩、匿名评审、答辩评议、导师回避、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等诸多单元的成熟运转,系统工程的研究、创新与实践,搭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3、专、兼职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遴选、聘任、责任制的探索、研究与实践;

4、校校联合、学分互认、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校内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与实验中心、产学研结合模式、开放式研究生教育体系及全过程培养方案与途径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

5、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其激励、约束、监测、督导等科学运行机制的研究、改革与实践;

6、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质量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段及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7、研究生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新型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的研究、改革与实践;

8、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信息软件、网络与信息传播的研究、建设与实践等。

(二)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

支持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与有关用人单位、科研院所等联合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社会实际科研需求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充分发挥在校研究生这一有生创新力量,提高社会相关单位创新竞争力的需要。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主动加强与社会相关单位的联系,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密切结合。要充分重视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科研力量强、实验设备先进的相关单位,联合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外试验中心或培养基地。在此基础上,将有计划的建设一批省级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培养基地。

(三)设置奖励项目,强化激励机制

表彰和奖励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容造创新活动氛围,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在继续推进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评选的基础上,设置有关奖励项目,创新激励机制。

1、继续推进每年一次的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评选,同时设置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评选优秀学位论文,进一步激励和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设置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力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勇攀高峰的精神,鼓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对在校研究生在知识创新、科技发明与进步等方面的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予以表彰奖励。2006年为首次,以后每年评选一次,与研究生优秀论文奖评选同步进行。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

2、设立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该奖项与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致,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并选拔其中优秀成果推荐参加国家级优秀成果评选。2009年为首次,以后每4年评选一次,与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步进行。

3、设立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奖。根据《山东省学位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意见》(鲁学位[2004]26号)中有关“设立研究生优秀导师奖,对为研究生教育做出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的精神,设立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奖,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2006年首次评选并进行表彰,以后每3年评选表彰一次。

4、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管理奖。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是加强研究生教育“三创”精神和能力培养,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关键。为进一步调动和鼓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工作的积极性,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管理奖。对在加强研究生教育“三创”精神和能力培养,组织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获奖项目为省级奖励。2009年为首次,以后每4年评选一次,与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同步进行。

(四)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

以“启迪智慧、激发兴趣、激励创新”为指导,有计划的组织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以研究生培养单位自主或联合举办为主。

举办学术论坛的目的,是要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导师和著名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论坛活动,帮助研究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培育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争先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营造良好的创新学术环境,大力推进研究生“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学术论坛活动围绕若干优势学科群进行。论坛内容包括学位论文宣讲与张贴、学术沙龙、专家点评与咨询、专家学术报告、科技成果展示及有关参观交流活动等。

三、组织、实施与管理

(一)我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在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统一领导下进行,具体组织与管理工作由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二)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合作单位等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资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要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实施创新计划的经费,主要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并列入预算,省给予政策支持与一定的经费资助。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广开门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合作单位等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资助。

(三)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要将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列入单位整体建设和发展重要议程。研究生导师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是主体、管理人员的创新与科学管理是保障。要充分重视与发挥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的主导、保障作用,激发、鼓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和勇攀高峰的精神。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和采取有力政策和实施措施,充分调动和支持广大研究生教育、研究生与管理人员参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及时总结经验,定期表彰先进。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研究制定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扎实推进各级创新计划的组织实施。

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 篇7

管理工作数字化, 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

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优势, 实现工作网络化管理, 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益。

1. 以学校网站为平台, 全面展现教育教学工作, 使校务信息公开化

学校网站上开辟了“工作园区”栏目, 包括:教科研工作、德育工作、后勤管理和办公管理等;设立“工作动态”栏目, 及时展现学校各处、室近期工作思路和具体工作, 如每周工作安排、学校计划及总结、各类师生比赛通知等;通过“教育信息”栏目展示学校近期的各种校内外活动, 向广大师生、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进展及成绩, 做到了信息共享, 反馈及时,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建立教师QQ群, 促进校务管理和沟通

学校利用互联网的即时通讯功能, 建立了教师QQ群, 形成了一个便捷的管理、交流系统。每周发布学校工作安排, 随时下发消息、通知, 广泛征集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建议。在教师Q Q群中建立了各学科讨论组、班主任讨论组等。有了QQ群, 教师感到工作效率提高了, 开会的次数减少了, 研讨交流方便了。

3.校产、图书、学籍管理的数字化

学校加大投入, 购买了校产管理软件、图书管理软件、数字图书馆系统以及学籍管理软件等, 体现了数字化管理的便捷。

教学工作数字化, 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

1.多媒体网络教室为课堂教学信息化及课程整合提供了条件

学校要求教师备课、上课电子化, 现已实现了教师人手一机。教师已能熟练使用多媒体, 在课堂教学中能合理使用课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2. 多渠道开发网络资源, 建立了高质量的校本资源库

学校重视资源库建设, 努力发挥学校网站以及因特网的强大作用, 将方方面面的教学资源集为一体。学校先后购置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软件和电子音像制品, 形成规模大、范围广、内容齐全的教学资源库;录制了一批影像资料, 建成了音像库;学科骨干教师与学校课件制作中心人员合作开发和建立了适合教学实际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库;把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试题等进行整理、归类, 建立了教案库、试题库等。

3. 网络教研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篇8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朱开轩

――在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报告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同志们: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目标,使高等教育 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关键所在。1994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会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又进一步对高等教育 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为了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指示精神,我们召开这次高等 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学习、领会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体 制改革的有关精神;交流、总结近几年来已在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情况;着重讨论进一步推进高等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政策和措施。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国家教委和中央有关部委、有关省市教育部门及 高等学校的同志们进行了半年多的准备,起草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提交 这次会议讨论修改。下面我着重就三个方面的问题讲一些意见。

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经济、政治、科技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 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以后,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近几 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方 面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新进展。

在改革办学体制方面,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参与办学,民办高等学校、合作办学都有所发展,由政府包揽办 学的格局开始打破,正在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办学的新格局。

在改革管理体制方面,政府职能逐步转变,

学校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篇9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必须进一步提高,既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又要在教育手段、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以适应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地需要。

1、以“爱岗敬业”为重点,加强师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以较强地情感自控能力协调与学生及家长的关系,树师表形象。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在教育教学中具备创新意识,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生活的启发者活动的参与者进步的帮助者。

3、重视教师的在岗继续教育培训,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要求青年教师做到“六个一”,即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幅精美的简笔画,一次流利的说课,一份优质的教案,一堂生动的汇报课,一篇优秀的教科研论文,进行评估并将成绩记入个人档案。

4、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教研和科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记录、有小结,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师中大力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向县市等报刊和杂志投稿,进行素质教育的讨论和交流。

5、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听著名教师及专家上示范课,作讲座,组织听课、评课,校内人人都要上合格课,新上岗教师上“亮相课”,中老年教师上“研究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

6、认真抓好中队辅导员以及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时召开素质教育交流会,认真开展中队主体观摩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二)严格课程计划,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把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开启开足开好,建设和保证活动类课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1、依法治教

(1)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办学,认真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计划,课程呈教育局备案,并通过学生座谈会及校内检查,了解课程表执行情况,及时整改。

(2)切实抓好教学“六认真”管理,建立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控制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3)新生入学不进行任何测试,各年级不以成绩高低重新编班,不搞课后、假期中的集体补课,建立部分学生跟踪制度。

(4)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分析,严格控制考试次数,认真做好质量抽测工作,期末时根据教育局教研室指导性命题参加测试。(5)严格按照教育局审定类目征定学生用书,由总务及教导处把关,征定教学用书。

2、落实德育课程

(1)建立德育序列化教育,确定德育主体,形成循序渐进由若干个教育活动组成的德育体系,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定期表彰先进集体、优秀班主任、五好生、好队员制度。(2)通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素质要求》等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在校内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经常学习,经常训练,经常检查,经常评比,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并通过红领巾监督岗,对全校的文明、卫生、纪律进行督促评比,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3)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除加强思品课和班队工作外,要重视各学科主渠道渗透,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建立心理咨询相关部门。

(4)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对学生加强自我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继续深入各项活动。

(5)加强社区教育,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建共管共育”德育新格局,共同开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活动,对家长进行宣传,并发放书面宣传材料,开好家长座谈会,谈素质教育体会,通过学生的作业展示、活动汇报、听课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3、优化学科管理。

(1)组织教师学习大纲和教育部中小学课程调动意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四优化”: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教学环节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鼓励教师个人的创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主体作用,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3)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制度,改变以试卷、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评定学生发展水平的做法。建立考试、作业检查、学生座谈、家长调查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取消百分制,采用等级制,重视学生评语改革,坚持正面肯定、表扬、鼓励为主,学生评语由教导处把关,确定无刺激性评语才可与学生见面。

4、强化活动课程

(1)保证搞好常规型的班级活动,包括文体、阅读、小制作、办手抄报等。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地。

(2)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定人定时间,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健康个性,使95%以上的学生参加科技、美术、微机、英语等各种活动,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

(3)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继续实行图书借阅制度,每天抽时间各班学生轮流进图书馆阅览,并开辟班级图书角,开展读好书、征文、演讲比赛。

5、开发环境课程。

(1)教师注重以情育人,建立和谐融洽,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2)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红领巾广播站、班会活动、国旗下讲话等阵地和渠道,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宣传,大力宣扬校内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激励全体学生团结向上,积极创优争先。(3)挖掘开发学校环境所蕴含着的育人功能,教室、校园保持整洁,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的每一面墙上都有名人名言、养成教育、学生的书画作品,在艺术长廊以及教室的墙壁上有“文明礼貌用语”等主题的彩色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突出我校艺术教育特色。

(4)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建立花坛和绿化带,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并倡导学生种花、种树、爱护花草树木。

6、补充地方课程和现代科技课程。

(1)加强计算机教育,把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引进课堂。(2)按要求开设英语课程,努力实现愉快教学和情景教学。

(二)加强教育科研,深化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深刻改革,必须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通过改革开辟新路,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通过教科研改革实验获取经验,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1、形成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各课题组教师组成的教育科技网络。抓好教科研组长,课题主持人和广大青年教师组成的教育科研三级梯队的建设,争创教学科研先进学校。

2、在市教育局,县教研室得当指导下,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安排实验汇报,写阶段实验报告,并对实验中出现的倾向性及时加以纠正,鼓励教师在教改实验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水平。

3、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优化教育手段和方法,将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引进课堂,鼓励教师多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并做好相应记录。

4、定期召开教研工作及课题组负责人会议,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新的目标和工作安排,促进教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和不断深入提高。

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 篇10

截至6月底, 全省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400多次, 组织送教下乡活动2100多人次, 共培训农机人员35.5万余人次, 占全年任务的58.2%, 其中培训技术人员5.5万人次, 培训新购机农民5.6万人次, 培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18.2万余人次。农机培训为夏收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为玉米机播、马铃薯收获等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强抓基地, 农机化学校培训能力不断提高

山东省农机办按照省政府的要求, 从抓规范, 建基地入手, 注重加强培训基地建设。今年4月份, 抽调人员组成7个检查组, 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农机化学校的培训条件集中进行了现场查验。对培训学校的教练车、教学仪器等主要教学设备一览表逐一进行对应登记, 并规定对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办学条件滑坡、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未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 不得承担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任务, 农机化其他项目及资金也相应减少。这些措施的实施, 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化学校发展。目前, 山东省省级农机化教育培训基地已达5个, 市级培训基地36个, 县级培训基地74个。农机化学校的领导班子健全, 教学设备设施配套较全, 教学队伍稳定, 初步形成了以各级农业机械化学校为骨干, 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 农机培训能力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保障了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顺利开展。

示范引导, 教育培训大行动全面实施

为科学引导各地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山东省农机办在分解农业部培训计划任务的同时, 组织安排了农机管理、农机师资、农机推广、农机质监、农机检测、农机监理、农机维修等22个全省性培训事项, 并在全省组织开展土地深松作业现场会, 推广鉴定技术培训班, 设施装备建设培训班, 购置补贴管理、中澳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与研讨、玉米机械化播种等全省性培训活动。各市根据省农机办的部署安排, 结合当地农机化发展特点, 分别确定了相应培训事项, 组织对农机化重要推广实用技术、农民群众急需的知识以及重点农机化工作人员进行示范性培训。目前, 全省共举办市级以上示范性培训班193个, 共培训农机化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1.8万余人。这些人员经过培训后, 不仅在工作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还在当地农机化教育培训中担负着教师的重任, 为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全面实施创造了条件。

竞技比武, 农机教育培训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为加快推进农机化实用人才培养和机械深松等增产增收技术推广, 促进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取得更大成效, 今年5月, 山东省农机办在全省开展了农机技能竞赛活动。对农机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了一次大比武, 对各地的教学质量进行了一次大检阅。各地以竞赛活动为主题, 积极开展农机法律法规知识、农机修理技能、农机深松、收获作业、农机化玉米播种等形式多样的技能训练、技术比武和技能竞赛。参赛选手表示:“来参加比赛, 就是要看看自己学的怎么样, 想知道自己对最先进的技术了解多少, 操作技能掌握如何。”围观的群众也从选手的表现中, 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榜样。由于技能竞赛活动从基层抓起, 竞赛内容贴近实际, 竞赛形式多种多样, 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在全省农机从业人员中掀起了学知识、长技术、比技能、争先进的氛围。

“机艺”融合, 农机化新技术得到普及应用

今年上半年, 各地围绕春耕生产, 农机安全生产和夏收夏种, 坚持农机农艺融合, 深入开展了抗旱保苗、春播春管、农机农艺融合和农机安全生产、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一条龙”作业、马铃薯收获等农机化新技术知识培训。全省共举办抗旱保苗农机化实用技术培训班700多次, 培训农机化实用技术4.35万人次, 培训农机化农艺知识2.22万人次;共举办夏收夏种培训班1400多次, 培训农机人员20余万人次;召开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现场会5个, 培训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新技术1000多人次。由于培训全面细致, 讲解生动透彻, 农民群众的认识程度大幅提高, 弱苗促壮机械灌溉, 机械化施肥, 机械植保及春耕备播机械化技术知识得到有效推广应用;小麦机收、秸秆还田、玉米免耕贴茬播种“一条龙”农机化作业模式全面推行, 实现了小麦随收、玉米随播, 机收机播同步推进, 全省共推广实施“一条龙”作业面积1500余万亩, 较上年增加10%。广大农民对马铃薯机械化收获认知程度大幅提高, 马铃薯收获机械的面上推广工作取得了新突破。今年上半年, 农民通过农机补贴购买马铃薯收获机1708台。

照单“做菜”, 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得到满足

上一篇:大班科学教案磁铁下一篇:关于物理学的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