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情境教学

2024-07-19

浅谈低年级情境教学(精选10篇)

浅谈低年级情境教学 篇1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情境教学”

——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感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往往能神奇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成喜学、乐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节学习情绪,提高学习兴趣,本文结合实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使创设的情境生活化,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创设的情境生活化,就是把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有关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的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把问题情境地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买卖物品的模拟活动,我还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请学生回家逛超市,用规定的10元钱买4样东西,可以买哪4样,还可以找回多少元,学生兴趣盎然,第二天纷纷交流买东西的经历,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所以通过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激发求知欲,增强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为此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让学生亲身体验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研究、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的重要途径。

二、使创设的情境趣味化,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七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意志力较薄弱,容易思想不集中,让学生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数学符号上,必然会感到单调和乏味,影响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数学内容,创设适当的有趣的教学情景,再配以恰当的活动,可以把学生真正地推到学习的主人翁位置。

而创设趣味性情景的一个良好途径即采取游戏教学,把教学内容,尤其是

教学重点、难点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适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如在教学“减法的意义”一课中,渗透“两数相差几”这一较抽象的意义,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先请出5位小朋友,再拿4个杯子,每人分得一个后,还差几个?一看便知是1个,怎样算出来的?5—4=1,实际上就是人数与杯子数的差,再把此题改换一下,准备8个杯子,来了5个小朋友,问:“还有几个没来?”这次的结果是,杯子数与人数的差,8—5=3。最后把两次结果进行对比,总结出最后结论:两数相差几,就是用大数去减小数,得到的差,这样就使“无形”的理论,“有形”有迎刃而解。

再如,有关数的组成及20以内和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数学中,经常开展师生对口令、猜一猜、计算接龙、夺花、夺红旗、小猫钓鱼、摘苹果、找朋友、小小邮递员等游戏竞赛活动,变机械计算为丰富多彩的游戏竞赛性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乐”、“玩”中增长才干,增长智慧。

因此,游戏教学与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佳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使创设的情境活动化,确保个体的有效参与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使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亲自投身到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也是十分有利的。

例如,在减法练习中设计了“吹泡泡”活动,这一情境,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活动行列,此时此刻,老师及时用画外音“原来有几只泡泡,吹掉了几只泡泡,还剩下几只泡泡?”把五彩的泡泡变成有趣的数字,教与学收到了事半功倍,学而不厌的效果。另外,从生理的角度看,当人们精神饱满时,由于一系列生理反应,整个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提高,在这种情绪背景下进行的学习,其效果好于一般情况。学生看似玩,其实是在自身的活动中,练习了减法运算,整个课堂活动活而不乱,兴味盎然。

四、使创设的情景自然化,促使学生的能动探索

课堂中创设的情景是沟通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学生通过情景问题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个体认识,再通过自己的发现解决新的情景问题,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所以与课本所学内容无关的生活情景切忌牵强附会,不要为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由于教材的难点是正确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及对时间单位的观念形成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时,我联系学生学习的作息时间,当学和从屏幕上看到自己上学、升旗、做眼保健操,以及放学的情景时,学生的兴趣盎然,这可以从他们专注的神情上看出。此外,由于时间单位比其它计量单位更为抽象,学生又缺乏生活经验,对1时、1分、1秒的时间有多长在观念上比较薄弱,所以我截取了1分钟的MTV片段,让学生跟着片中的范晓萱跳健康操,既感知了1分钟的时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因此在情景内容的选择上力求自然、贴切,所创情景力求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概念和方法,实现教学再创造。

情景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看、自主地说、自主地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产生强烈的情绪感染,整体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谈低年级情境教学 篇2

一、借助辅助性教学手段激活课堂

有时学生受到年龄、阅历所限制,多一些生疏的事物、景况、情境难以置身于内;有时也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创设一种情境,烘托气氛,造成一种与课本内容相似的环境,以此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达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思想感情的体会。教学中我一般采用的辅助性教学手段有:

1. 让音乐点亮课堂

柏拉图说:“音乐的节奏和乐调的强烈力量能侵入心灵的最深处。”根据课本内容,选配一段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或配乐朗诵等,也能够收到入情入境的效果。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我播放了一首歌唱武夷山的MTV,孩子们在优美的歌声及仙境般的画面中进入学习,不仅心情愉快,而且初步领略了武夷山的美景,然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充分感受散文的意境。

2. 让实践充实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教材特别重视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学习《两件宝》上课之前,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让他们开动脑筋,用自己的一双小巧手,做出自己最拿手的一样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同学们,有的画一幅,有的折了小飞机、小青蛙、小衣服,有的剪出漂亮的图案。通过实践来感知手和脑是人的两件宝,比教师空讲更有说服力。

3. 让表演丰富课堂

儿童活泼好动,乐于自我表现。课堂表演能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促进儿童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如学习《想飞的乌龟》、《小母鸡种稻子》,老师让学生戴上自制的动物头饰,分角色表演。通过课堂表演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打开了孩子的思维之门,快乐地参与学习。比如《想飞的乌龟》,在表演了课文内容之后,学生创造性地续编了乌龟掉下来之后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哎呀,疼死我了,我再也不飞了。”“哎呀,我的壳都烂了,这太危险了,我得想个安全一点的办法。对了,我坐飞碟上天吧!”又如《小母鸡种稻子》的表演,在表演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最后一张插图,注意这些小动物的神态,把他们心里想的表达出来。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比如“小鸭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小母鸡,我不该怕弯腰,不帮你种稻子。”小猫羞红了脸说:“小母鸡,我没帮你锄草,你还送我又香又甜的白米饭,你真好,明年我一定帮你去锄草。”小母鸡也很有礼貌地与他们交谈,教育他们要爱劳动,告诉他们劳动很光荣。通过表演,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作品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

4. 让说说写写创新课堂

儿童眼里的世界是丰富多彩、奇妙而神秘的。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情景,来诱发学生的创新冲动。

教材课后的问题独具匠心,为极大地提高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地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你看月亮还像什么?”“小鱼会梦见什么呢?”这些问题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世界里遨游,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如学生眼里的月亮:“月亮像一把大镰刀,在田野里收割庄稼呢!”“月亮像一面大镜子,里面有山、河、湖、海、花、草、树、木。”“月亮像老师的眉毛,细细的,弯弯的,真好看。”“小鱼的梦更神奇,星星姐姐送给小鱼许多珍珠,小鱼穿呀,穿呀,穿成一串串美丽的项链,她把项链戴在妈妈的脖子上,妈妈夸她是个好孩子,小鱼高兴地笑了。”“如果我是小鱼,我会梦见我游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和海底的动物们一起玩耍、旅游。”“如果我是小鱼,我会梦见我插上翅膀,变成了飞鱼,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我想》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以儿童的口吻,充分发挥幻想和想象,写出了“我”小小的心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学习课文之后,让学生按照课文的样子,再编一段。例如: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两段话:

我想,把眼睛装在月亮上,看,星星有多亮,瞧,蓝天有多神秘。望啊,望———宇宙是我们探索的课堂。我想,把眼睛挂在星星上,看银河多明亮,瞧,祖国多辽阔。望啊,望———一切奥秘就在星空上。

学生在仿说、仿写中既学习了语文,又发展了思维,还有所创新。

二、仔细品味,咀嚼语言文字

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反复地阅读、品读,并借助于学生的思维、联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作者所展示的语境或心境之中。

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瀑布》一课有“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一句。学生对于“叠叠”一词较难理解。教学中,我先启发学生说说是否在电视里见到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的情景,让学生闭眼回忆一下这种声音是怎样的,让他们模仿其声音,进而认识到“叠叠”的意思是一层又一层。然后请四小组的学生模仿“叠叠的浪涌上岸滩”的声音,以体会其气势的凶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边朗读边体会。

浅谈低年级数学情境教学 篇3

一、在教学情境中要会“思”

一年级学生听课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对同样一名话重复多次,也不能达到100%的效果。这样,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烦心,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尝试在教学较难的内容时,要积极设计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分析性学习。例如:小熊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35米,离学校还有55米,小熊家离学校共有多少米?在讲这道题时,出示小熊上学去的动画路线图,着重启发学生思考小熊从家开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离学校还有55米是哪个部分?生动的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明白蕴含在小熊上学这一鲜活的情境中的数学道理,那就是已经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一块积木12元,可以怎样付钱却感到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出示准备好的5角、1元、5元、10元、1角、2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份深深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排列组合,轻松的解决问题。

二、在情境教学中要会“静”

设置有序的情景、场合进行室外教学,会非常有力地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变抽象的知识为浅而易显,容易消化的知识。如在教学一册数学方向与位置时,若要在教室讲解,显得课程资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苍白无力。因此,我让学生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带队沿左边从教学一楼走到二楼,再靠右边下来,这样往返一趟,在静观中互动,既保证了讲课秩序,又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上、下、左、右前后的相对性,及方位存在空间的真正含义。

三、在情境教学中要会“动”

教学七巧板相关知识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好一块七巧板,让学生观察七巧板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每种图形分别有几个?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哪些图形最大?哪些图形最小?在明白这些基本知识之后,让学生拆开七巧板,大胆的想象、尝试、操作,看一看七巧板的组成部分进行不同的有机整合后能拼成哪些有趣的图案,通过小组合作,学独立思考,构思,拼成的图案各种各样,风筝、兔子、小狗、小鸭等。让学生快乐遨游在七巧板的海洋中,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创造力,挖掘了最大的潜能。又如:在教学小红和同学们排队的一题时,小红前面3人,后面1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又如小红和同学排队从前面数她是第三,从后面数她是第二,这一队共有多少人?遇到这类题时,学生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有时会多说一个,有时会少说一人,这时,我就指几个同学演小红,教室做到快、静、齐的情况下,自找合作伙伴,按照题目要求自行站队,等学生站好队之后,他们会自然明朗,马上欣喜自信地告诉老师正确答案,不必教师做烦琐的讲解。

四、在情境教学中要会“记”

数学教学中概念性知识是教师最难讲解,学生最难接受的问题。在学习加法、减法算式名称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顶头饰帽,上面写有一些加法或减法算式卡片,然后同桌在对面叫准对方所准备的算式卡片中的数字名称,这样要求每人与对方进行对话学习,在具体的游戏中多次重复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学生便会正确加以区分性记忆,不易混淆,又如在教学长度米,厘米的认识及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米长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观察1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再用尺子画出1厘米的实际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数一大格有几小格,1米尺子共有几大格?共有几小格?让学生反复地数一数,加深印象,归纳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在知识形成中加深知识的记忆,又在记忆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收到了相辅相成的好效果!

浅谈低年级情境教学 篇4

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低年级数学课中的情境教学尝试

作者/ 牛媛

摘 要: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动、贪玩、富于幻想等特点,主动地、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注重概念的建立和渗透,应用最有效的方法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创设形象、直观、生动,有感染力概括性强的情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来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

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深深地感到教学方法的探求、教学艺术的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课堂变为“儿童的天地”,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学习,用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完成认识世界的任务。

一、注重概念的建立和渗透,应用最有效的方法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如在教“求差应用题”前,教师要建立“同样多”和“差”的概念。那么怎样才能在低年级学生中建立呢?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又限于知识条件,讲抽象的概念他们很难理解,于是针对学生喜欢生动、形象、有趣等心理特征,我坚持“直观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我请了一高一矮两名同学比个子,我先让矮个子同学站在讲台上,再让高个子同学站在讲台下面比,同学们马上指出不能这样比,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才能比。接着,我让他们都站在讲台上面,找出矮个和高个同样高的部分,高个比矮个高出的部分,也就是矮个比高个低的部分,指出这部分就是他们个子相差的高度,也就是差。然后,我让学生每人拿出自己的2支铅笔(一长一短)比(同学们都知道要在桌子上放平),找出铅笔“同样多”的部分和相差的部分。这样,同学们兴趣很高,找得很准确。

二、创设形象、直观、生动,有感染力概括性强的情境,点燃

学生智慧的火花来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如在教元、角、分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储蓄的`钱和家长做换钱的游戏,要求学生不吃亏,也不占便宜。同时,课堂上做小百货部卖文具的游戏(几个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来买文具,学生兴趣很浓厚)。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换算,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改错题,我经常创设让学生当医生给病人诊断病情、当调解委员评理等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去参与。通过这些情境,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好情境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会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且能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以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小学生,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张兴华。儿童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 篇5

刘思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走入课堂,走入文本,美美地学语文呢?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那如何才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超越知识符号的课堂,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的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改变了过去逐段讲解后填表总结的传统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举行“产品发布会”:学生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假设你是该玻璃厂的厂长,现在你如何把你的产品推销出去?同时也让一些同学充当记者、经销商和客户,就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加以提问。(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玻璃的特点、作用进行发问、讲解并展望发展前景)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整堂课学生学得其乐融融,有效地避免了说明文枯燥无味的毛病,又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 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 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 认识规律出发而产生的。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利用实物直观演示,创设特定情境的技能。实物演示情境的特点是直观性强,具体可感。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间接知识,形成明确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教学《琥珀》一文,课前教师展示实物琥珀,让学生对琥珀有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其形成产生好奇,触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又如教学《新型玻璃》中的“藕断丝连”一词,教师不是机械地去讲解,而是请一位学生上台折断一节莲藕,这时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就明白了“藕断丝连”的原义,再理解比喻义自然也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节省教学时间。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是指教师借助课文插图或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将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现课文情境的技能。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 图胜千言”的效果。

例如特级教师李吉林教《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时,前后三次运用了图:第一次:上课开始,教室里以蓝色的画纸作蓝天,先后出示圆月与新月。教师描述:老师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喜欢看月亮?你们看见吗,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圆月)这是什么样的月亮?有时候,月亮又是这样的,(出示新月,贴在蓝天上)教师描述导入。第二次:(师)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说像香蕉,像镰刀呢?他想做什么?那么你们看着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呢?第三次:(指图)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你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呀!现在你们听着琴声,身体也可以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地你可以眯上眼睛,这么看着,想着,你是不是好像也飞上蓝天,坐在月亮上了。三次运用图画,第一次主要导入课文,第二次着重激情,第三次着重激发联想。在指导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启发性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和塑造出的音乐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将听者带入特定的情境。音乐具有开发性、暗示性、审美性。能帮助大脑放松,激活大脑接收新信息,帮助将信息移入长期记忆中,还能极大地增强回忆力和激发灵感。因而,运用音乐渲染情境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能够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的综合调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月光曲》,课前,他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学生们凝神屏息地听着,他们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这美妙的琴声上。这时,教师望着学生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说:“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只应该为劳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谱写了许多曲子。我们现在听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片刻,教师把音量放小,接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写的――”美妙的琴声和教师动情的讲述,扣响了学生的情感之弦,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也为课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也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再高点的是改编课本剧。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排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编课本中角色的语言?怎样表现不同的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自编自演,让几名学生带上头饰,扮演角色,其他同学献策献计。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表演。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浅谈初中品德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6

——浅谈初中品德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马关县浪桥中心学校 杨云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学中大力倡导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其中情境教学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这种教学能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教学情境在初中品德教学中的创设、作用、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一些初浅的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 初中品德 教学情境 创设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今天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尽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要达成这一目标,可用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而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一种。

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情景的创设应以现行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为本,选择综合而典型的材料,创设特定的语言、问题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学习、讨论并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继而让学生形成新知识、新观点,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一、情境创设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好评,它在初中品德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

1、提高学习积极性。它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启迪思维。情境教学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学生易接受。通过形象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既激情参与,获得知识,又能启发其思维。

3、获得感悟。情境教学的创设不但能启迪学生思维,学生从活动中还能受到启发,拓展了学生视野、开阔了眼界并获得感悟。

在教学中要想更好的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必须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在教学中更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非常重要。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能引起学生知识、情感、行为变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创设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以达到知、情、意、行最佳统一效果的一种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创设的情境,激发并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如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以达教学效果最优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中我做了多种有益的尝试:

(一)根据教材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自主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前认真熟悉教材,精心备课,这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设法搜寻相应的情境材料并精心设计。平时注意收集报刊杂志或网络、电视中的相关信息及各种情境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有一种亲切而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严也是一种爱》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前,我先提出两个小问题:①从你记事起至今是否有与父母发生过争吵,如果有,主要发生在什么时候?;②进入中学后父母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听了这句话后你的反应如何?心里感受怎样?学生积极讨论,然后自由发言,有的学生说:“我一听到父母说好好学习,我就烦透了。”有的同学则抱怨:“爸爸根本不了解我,还要 常常管着我!”“我与妈妈很难沟通,说不到两句就会吵架!”„„这时,我及时点拨:从大家的这些说法中,我们发现随着一天天长大,我们和父母的矛盾产生了,这是怎么了,难道父母不爱我们了吗,我们还能不能和父母交朋友?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得到提升,带着诸多问题,老师领着学生进入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可见,精心的设计,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很关键,而创设恰当的教学活动情境,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活动的情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活动去感悟、明理,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活动情境的创设,可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好奇心,可刺激和调动学生大脑的兴奋中心,促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主动参与活动。

例如在教学 《礼貌显魅力》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买书》的小品表演。甲同学一上来指着图书管理员大喊:喂!快给我拿一本《水浒传》!此时乙同学走了进来,礼貌的说:阿姨,请您给我拿一本《爱的教育》,这位“阿姨”先将书给了乙同学。甲同学很生气地问:我先到为什么先给他?“阿姨”告诉他:你人先到了,可礼貌没到!通过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切身感受礼貌用语的作用,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对道德的认识,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礼貌是文明的体现,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当然,创设活动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小品表演、哑剧、说相声、角色扮演等,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适当取舍。总之,活动创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活动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同时,也增加了必要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果,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三)、注重心理感受,创设体验情境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在交往中要学会沟通,需要掌握一定的心里常识,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去体会他人、理解他人。比如在教学八年级品德《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一节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将眼睛用布蒙着或者紧闭着,学着盲人的样子,围绕教室走道来回走一圈。活动开始,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但大多数同学不是碰到桌子,就是撞到别人,差点弄了个人仰马翻,能顺利完成任务的没有几个。活动结束后,我提问学生:做盲人容易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容易”。我及时引导:我们身边有些同学身体带有残疾,行动不便,我们不应该嘲笑他们,相反应该帮助他们。我们要站在别人的立场学会换位思考,同学之间要学会与人为善。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作盲人的艰辛与不易。教师联系学生生活举一反三,让学生从心里上去体验,知道关心、尊重、理解别人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四)、利用多种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多媒体技术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等优点,根据中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尽可能地去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男生.女生》一节时,我先谈话引题:

“进入青春期的男生、女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这是你们的一大优势,也是老师羡慕你们的地方。但交往中总免不了会遇上这样那样的问题,遇上许许多多的困惑,有的甚至陷入某种误区而不能自拔。迷茫中的你,碰到过以下情形吗?如果你是画面上的当事者,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你有什么更好的妥善处理这种事的高招?”

因势利导,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分别展示了男女生交往、相处中碰到的一些典型的困惑和误区场景。接着谈话:

“以上情形或许我们都碰到过,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希望能有效避免的,大家希望妥善处理却又无可奈何,这是为何?原因就在于我们不善于交际,没有很好地掌握交往的技巧,特别是异性同学之间的交际方式,同学或许会问:那么我们该怎么样正确交往呢?”

就这样,学生的心一下子被紧紧抓住了,被深深地吸引到了当前的教学内容上来,可以看出,谁都渴望赶快了解并掌握交往的秘诀,以便在今后的交往中大显身手,成为交际中的佼佼者。这就有效地创设了相应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我特意播放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久久地激荡着学生的心田。歌还是原来的歌,此时此景的学生听起来却别有一番感受。这样,学生在美的旋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像力,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常用的情境教学模式很多,如音乐视频情境、漫画图片情境、教师表述情境等。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而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创设情境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情境设计要真实得当。

情境设计只有真实得当,才能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最佳效果,从而获得感悟。

2、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选择活动情境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以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

3、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

只有教师准确的把握、理解课程标准,理解教材内容,自己对教材观点有独到的看法,才能准确的选择创设情境。

4、情境创设要有目的性。

教师必须明确情境活动设计的目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去体味、去感悟。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感悟和认识,继而达到创设的预定目的。

浅谈低年级情境教学 篇7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导课呢?这就要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导课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音像画面导入, 利用音乐的姊妹艺术导入, 利用创设问题导入, 创设情境内容导入等。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 情境导入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利用多种形式创设各种情境, 相信每个学生都会爱上音乐课。

一、利用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以它扑塑迷离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 爱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 因此如果把教学过程的开头创设成一个故事, 我想这样的导入肯定能抓住孩子们的心。

如:在《动物说话》这一课中我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导入的。“小朋友, 你们的歌声真好听, 有一位远方的朋友被你们的歌声吸引来了, 看是谁?” (点击课件, 出现本课主人公形象) “嗨, 是我!”“小朋友你们的歌声可真美, 让我忍不住停下来欣赏一番, 可是我正赶着去一个美丽的地方, 要不你们和我一起去吧。” (好) “这是一片美丽的森林, 在这个森林里有一棵神奇的果树, 今天我就是冲着它来的, 它的名字叫‘节奏树’, ‘节奏树’上长满了‘节奏果’。每当秋天果子成熟时, 它就会发出自己特有的节奏声。” (学生观看屏幕, 仔细倾听。)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秋天) “正是秋天, 走我们去看看‘节奏树’上的果子成熟没有。”“瞧, 真的有果子就要熟了, 让我们来听听哪枚果子成熟了。要是你们能拍出这条节奏, ‘节奏果’就会掉落下来。小朋友让我们来帮助七仔得到这些‘节奏果’好吗?”

在这节课的导入时, 我用学生熟悉的长江七号中的人物“七仔”创设了故事情境, 学生的所有注意力都被它吸引了, 都融入到了故事中。到森林里寻找神秘的“节奏树”, 摘采“节奏果”, 进行节奏练习, 学生非常乐学。这个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玩乐的界限, 整个课堂犹如一个艺术的舞台, 师生就是舞台上的一个个角色, 课堂精彩而热烈。

二、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 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因此在新课导入时, 如果能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 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 寓教于乐, 相信学生肯定会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如在进行《传, 传, 传》教学时, 我就利用学生平时玩过的游戏———击鼓传花作为歌曲的导入。“小朋友们, 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游戏, 相信很多小朋友都玩过, 它的名字叫击鼓传花。”师生一起玩游戏。“这个游戏可真好玩, 后来有人就把它写成了一首歌, 想不想听听?”“想!”教师演唱歌曲。

再如:用猜谜语的游戏导入新课, 在低年级的课堂中也非常常见。如在《小伞花》这首歌曲的教学时, 我就出了个谜语请学生猜:“独木造高楼, 没瓦没砖头, 人在水下走, 水在人上流。 (谜底:雨伞) ”到底在雨伞下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有时我还会采用竞赛的游戏形式进行导入。如在上《大风车》这一课时, 我模仿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中“大风车”这个栏目, 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4个队进行比赛, 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吸引到了今天的课堂中,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参与面也非常广。

当然作为导入过程的游戏, 其作用是揭示课题, 吸引儿童注意力, 激发儿童兴趣和积极性,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短小有趣的游戏中以高昂的情绪迅速进入课堂, 从而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现代多媒体创设音乐意境, 具有快捷、方便、超越时空的特点。适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营造与音乐主题相匹配的教学情境, 有助于唤起学生的美感, 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 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我在教学生学习歌曲《我爱我的家乡》时, 随着乐曲的播放, 荧幕上展示了祖国的一幅幅美景:有最长的城墙———长城, 有最古老的宫殿———故宫, 有波澜壮观的大海, 还有同学们熟悉的地方———自己的家乡……学生们被这美丽的画面陶醉了……只见有些学生在小声地赞叹, 有些学生轻轻拍打着节奏, 有些学生随着乐曲小声哼唱, 有些学生随着乐曲的旋律摇晃着身体, 有些同学两眼注视画面, 聚精会神地倾听。在这里, 音乐美加上画面美展现了音乐深邃的意境美, 使音乐如一股暖流缓缓流入孩子们的心田, 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感受。

又如在教唱《红星歌》时, 我用多媒体播放《闪闪的红星》片断, 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我又出示了大量的图片帮助学生体验歌曲。在演唱歌曲时, 我发现他们唱得很投入, 好像自己就是潘冬子, 就是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一样。多媒体的出现,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歌曲的情绪。

多媒体的适当运用使我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临其境, 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上进的心理状态。

浅谈低年级情境教学 篇8

关键词:聋生;语文;情境教学法;低年级

低年级聋生由于不同程度的听觉障碍,视觉感知成为他们认识世界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基于此,在聋校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殊诉求,以学生常态化的语言情境为依托,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丰富恰当的视觉教学情境。以此作为低年级聋生语言习得困难的突破口,刺激以视觉为主的感官系统,达到显著的教学成效。

一、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低年级聋生也不例外。教师应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构建丰富的教学情境,突破聋生局限的认知水平和薄弱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化静为动、去腐存真,将低年级聋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衍化为具体的实际意义。将所学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段落大意、所涉及的故事梗概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加深学生的认知。例如,在学习《明明上学》时,明明酷爱蛐蛐,不想放弃捕捉一只好蛐蛐的机会;但上学路上时间紧迫,明明在捕捉蛐蛐和按时到校之间难以取舍。对于低年级聋生来说很难产生共鸣,体会这种难以取舍的两难情绪是学习的难点。此时,如果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用形象的画面呈现“为难”这一抽象的情绪,就会使学生马上明白明明所面临的窘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与学生探讨“假设自己是明明,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权衡利弊、遵从内心的思想斗争,引起对明明的共鸣。探讨后学生自行体悟明明的窘境,做出自己的选择,升华主题: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学生自然就能明白为什么明明知道自己没有迟到的时候,“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

多媒体资源是化虚为实的利器,能把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资源无限整合,以视觉感知情境来弥补听力障碍的缺陷,激发低年级聋生的学习兴趣。

二、角色扮演拓展情境,引起情感共鸣

创设表演情境,是利用课文内容本身的丰富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以语言、表情和动作的形式将具体课文内容和情节表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把静态的文字变成可视的具体情境,加深聋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提高了低年级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习《老山羊请客》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排练课本剧。揣摩人物性格特征,设计具体情节,丰富角色语言内容,最终将这部课本剧表演得非常生动富有创意。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调动自身积极性,将每个人的巧妙心思都融入课本剧中。他们用手语和夸张的姿态语言以及表情,将每一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些都能反映出他们对角色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课本剧为聋生提供了角色扮演的机会,提供了表演情境。在表演过程中,引发了学生对文本角色的强烈共鸣,加深学生对角色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的理解。

三、手语优化导入情境,提高低年级聋生感知能力

对低年级聋生来说,手语是他们最重要的语言,而恰巧手语是要借助表情、肢体等传达沟通意义,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手语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创设具有沟通意义的情境,也能吸引聋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聪明的华佗》时,教师在介绍故事情节和任务背景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影视作品和手语结合,呈现多彩的内容。通过手语将聋生置于丰富的视觉情境中,学生会被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华佗深深吸引,在此基础上再回到原文中学习,聋生就会有趣味盎然之感。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时,应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夸张的肢体语言来呈现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受到文本的情绪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亲近自然感受生态情境,提高低年级聋生生活感知能力

情境教学法助力聋生走出教室,来到更广阔的天地。教师可以利用周边的生态环境,与课本内容做有效的衔接,带领学生感受生活化的环境,习得的知识更牢固,并且更有利于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有效地运用。

综上所述,在聋校低年级段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巧妙地从多种途径建构教学情境,从多角度、多维度呈现教学内容,准确地把握情境教学法的效能,激发低年级聋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信息感知系统,提高学习效率。在情感的感召下,使语文学习变为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曹锭.情境教学之我见[J].上海幼托,2015(5).

浅谈对话教学情境创设的论文 篇9

叙事性的文本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但是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特定背景之下人物的特定言行与学生的经验认知有较大的差距,往往成为学生与文本形成有效对话障碍,因此我们要针对这一特点,巧设对话的情境。

1.语言描绘情境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是课堂中各种形式灵活的对话过程,主要由教师的语言进行引导调动。教师绘声绘色而充满情感色彩的生动语言所营造出的愉悦、逼真的对话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为学习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导入《窃读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对话情境:同学们,如果把自己比作某种动物,你会把自己比作什么动物,请说明理由。学生马上就被这个奇特而带有童趣的问题给吸引住了,产生了强烈的“对话”欲望,畅所欲言,纷纷介绍自己的特点。之后我顺势导入:“有一个和大家同龄的美丽小姑娘却把自己比作了一匹贪婪的恶狼,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在《窃读记》寻找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兴奋地阅读课文,自觉与文本“对话”,从而很快从字里行间品悟出林海音的这份贪婪源于对读书的渴望,她这份求知若渴的情怀深深感动了每个学生。最后,在学完这一课,让学生谈感悟时,引导学生“跨越时空”对林海音说几句心里话。学生放开思维,说得淋漓畅快。有的说:林海音,我佩服你的坚强,为了读书,要受那么大的委屈;有的说:海音同学,你真好学,我跟你比起来太渺小了,爸爸妈妈为我买了很多书,但是我却经常随便翻翻就不看了,真是不应该;甚至有的真诚地说:海音,如果可以,我要作你最要好的朋友,欢迎你随时到我家看书……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总结:是啊,‘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让海音充实快乐,哪怕阅读要面对种种歧视和责难。阅读让我们成长而收获智慧,只要我们愿意投入的阅读;所以让我们和小海音一样和书籍做朋友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因此,在教学这种叙事性强的文本,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恰当的对话情境,构建一个发散性的对话情境,就能激发起学生的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教师应当积极地从学生的认知实际以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切入,建立具有共情效果的话题让学生自觉地参与文本的对话、学习,那么这样构建的课堂将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语言情境的创设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完全沉浸在文本说描述的故事情节之中,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悲欢,学习无尽思索的同时,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阅历。

2.音乐渲染情境

让学生走进叙事性的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文本,实现与文本零距离“情感对话”,是语文对话教学的能否取得成功的标志之一。选择适当的音乐渲染文本情境,能够加快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世界的步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经典童话,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所有人为之惋惜、愤怒。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小女孩的凄凉,我从一些影视作品剪辑合成了一段反差巨大的音乐,乐曲的前半段是欢快的《铃儿响叮当》背景音乐中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后半段则是忧郁低沉的《G弦上的咏叹调》夹杂着寒风的呼啸,中间教师辅以深情的解说,“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大家都沉浸在快乐幸福之中,而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无力地徘徊在这寒冷的街头,她就是……”音乐渲染和教师的描述让有的学生泪眼盈盈,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文本。

音乐是灵魂的颤栗,文字是情感的结晶。音乐与文学都是人类情感世界的表达,两者通过不同形式的语汇各自塑造出令人感慨深思的意境。音乐的语言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文学的表达更贴近现实,显得更直接。两者相通相连,具有同样美好的意蕴。

因此,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选择气质吻合的音乐作为情境对话的背景,渲染出一种相得益彰的情感意境──一种由饱含深情的音乐和美丽的文字构成的艺术文化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世界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那些饱含作者或喜爱同情褒扬、或憎恶批判等真挚强烈的情感的叙事性文章,选择恰当的音乐渲染对话教学的情境,往往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音乐与文本的意境形象有较大的差距,那么不仅无法实现用音乐渲染情境的目的,还起到反作用,妨碍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情感世界。这要求施教者自身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够为不同的文本度身设计音乐情境,起到积极的教学作用。

3.情境演说异构对话情境

情境演说,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给定情境,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在既定情境下的言行。这是一种表演式地说话练习。通常是作为文本对话情境的拓展与延伸,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课例1《草船借箭》

在上《草船借箭》最后一课时,我把当时中央电视台很火爆《实话实说》栏目引进课堂,打造一个别开生面的对话平台。

投影出示幻灯片:

“实话实说”之

《草船借箭》篇

现场直播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创设对话情境,教师扮演实话实说主持人,现场的学生自由选择扮演文中的诸葛亮、曹操、周瑜等角色接受采访,现场访谈人物的角色可以转变,同时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并及时作出补充性发言。甚至主持人和嘉宾的角色也可以互相转换。例如采访诸葛亮的问题包括:

(1)您是否知道周瑜让您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枝箭,是故意刁难您?

(2)您既然知道其居心险恶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

(3)您借箭为什么一定要在第三天,而且要在这一天的四更天呢?

(4)为什么要铁索连船,并一字摆开呢?为什么要调转船头让船的另一面也受箭呢?

……

对周瑜提出的问题,包括:

(1)您为何要请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枝箭?

(2)您叫工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齐全,用意何在?

(3)诸葛亮如期交箭,您终于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此刻,您觉得在哪些方面比不上诸葛先生?……

创设一个较为逼真的故事情境,从而让学生通过对角色的把握,内化文中人物的言行,让师生在同一个对话平台中,完成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安全、愉快”的对话过程。学生参与的讨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活动持续到了课后,班级里掀起了一股“三国热”。

课例2《矛与盾》

《矛与盾》是一则古代寓言,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寓意,我设计了最后的拓展环节:同学们,如果有一位军需处处长,因为战势的需要,要买大量的矛与盾,作为矛与盾的推销者,你应该怎样才能够成功地推销这些矛与盾,并建立良好的供需要求的呢?

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学生纷纷讨论。孩子们积极而热烈的回答,提炼出以下几种答案:

1)打价格战,打五折,以不低于成本价的最优惠价格销售;

2)提高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买二送一,买一对矛盾就送一盒创可帖(这是一条颇有远见的销售策略,如果孩子的阅历更丰富些,可以有更好的搭配促销内容);

4)我吕布做产品形象代言人,对进行产品进行包装(用这种现代广告方式树立品牌效应);

……

孩子们纷纷面红耳赤地介绍自己推销方案,并积极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产生激烈争辩,包括三鹿奶粉、周正龙拍华南虎等事件都成了学生论点的佐证。一阵热烈的讨论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终于达成了共识──产品的质量是竞争的根本,自我吹嘘是没有市场的……课程终于圆满结束。学生的辨析替代了教师的讲解,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对话是深入而广泛的,《矛与盾》的课堂成了学生对现实生活反思与提炼大平台,不同的生活阅历与人生见解在这里交流碰撞,这种情境对话实现了对文本的跨越。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10

靖城镇柏木小学

侯江燕

当前的作文教学,大多仍沿龚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当堂布置文题,接着作一些指导,最后便留一段冗长的时间让学生作文。在这种模式的长期压制下,学生的作文变成了“榨文”,文章即无新颖的立意,又无充实的内容,更谈不上妙笔生花了。“假、大、空”的现象在作文中肆意蔓延着。

针对这种模式的弊端,按照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要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长期的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教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如在教学生写自已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首先,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接着,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水果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的滋味,可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水果的了解。通过我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吃法等方面的特点,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习作欲望。

叶圣陶认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作文要有材料,而材料来源于生活;作文要有感情,而感情发于生活。作文离开生活,将是无地之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开发各种各样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如我利用学校组织的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的契机,在班里开展了一次“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的现场献爱心活动。活动开始,我伤感地告诉了学生青海玉树“4.14”7.1级地震的不幸消息,以及地震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灾情况。我还动情地描述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央视赈灾晚会的感人场面,并重点讲了香港义工阿福舍己救人的事迹。在我真情洋溢的言辞中,学生的神情显得专注而肃穆,有的学生眼睛已经湿润了,我知道此刻他们的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感动。接着,我拿出特意制作的红色“捐款箱”,宣布现场献爱心活动正式开始。学生依次上台献自己的爱心,并说一句心里话。而当每一位学生走下讲台,教师里就响起一次热烈的掌声。在活动即将结束时,我播放了歌曲《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感人的旋律,把这次献爱心活动推向高潮。随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这次活动,写一篇作文《记一次献爱心活动》。由于学生都真切地体验到了充满真情的生活情境,拥有了真情素材,因而写的文章富有真情实感。

三、创设阅读情境,学习习作方法。

小语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知识非常宽泛,不仅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还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地结合一些优秀范文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读写结合。

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品析文中那一个个有趣的情节,如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童年的乐趣在这妙趣横生的描写中展露出来,学生们兴致盎然地讲着,绘声绘色的读着,似乎也回报了美好的童年时代,借此机会,人对同学们说:“孩子们,你们和作者一样,都经历了梦幻的童年,你们一定也有一些让你惊喜的发现吧,想一想,给大家讲一讲好吗?”只一会儿,同学们的倾诉热情便被点燃了,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如蝉为什么会叫;油为什么比水轻;手盆中的水流呈顺时针的奥秘等。嗬,别看年纪小,他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呢?这个话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写作冲动,于是水到渠成,一篇篇生动活泼的小文章便从此诞生了。

其实,利用课文来创设情境的例子有很多,如《燕子》中燕子的外貌描写;《东方之珠》中热闹场面的描写;《北大荒地秋天》中先总后分的描写方法„„这些情境都可以很好地切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作文的好素材。

四、创设评改情境,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依常规,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在小学作文训练总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除了要对当次作文作一次总的回顾和评价外,又要明确今后作文训练的目标。因此,重视作文讲评并提高作文讲评质量对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在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我们做教师的试想一下,如果在未誊写作文本之前,我们先收起学生的草稿,从语言、选材、结构、中心几个方面粗评出典型的优秀习作,拿到课堂上来欣赏,创设一种赏文的情境,更能让你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的具体做法是:挑选出好的作品,叫小作者一个个走上讲台,把他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很显然,他们感到这是一种骄傲,一种自豪,便能读得绘声绘色,做到了抑扬顿挫。可以说,这是作者表达感情去朗读的最佳时机——让所有的同学都听他(她)来读自己的习作;更是同学们赏识文美的最佳方式——亲耳聆听作者倾吐自己的感情,真是两全其美。这个时候,你看吧,那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有听得入了神的,有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的,有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有敬佩得竖起大拇指的,还有啧啧称赞、情不自禁地进行议论的„„可以想象出他们的内心已经在琢磨了:人家怎么写得这么好呢? 噢,原来他„„看到这种情景,我就趁机让他们进行评价,果然不出所料:他(她)动脑筋了,选材新颖;他(她)写得是真人真事,表达的是真情实感;他(她)写得生动,做到了详略得当;他(她)敢于展开合理的想象;他(她)语言积累多,词汇丰富„„这句句肺腑之言,不正是我们教师想说的吗?这个时候,再去修改——自改、互改作文,是不是比老师细评,学生根本不看评改情况和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习作上要见效得多呢?用我们常听的一句话就是“知错就改”、“就地‘罚办”。先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但使教师批改的任务减轻,而且对端正学生的习作态度、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都起着明显作用。

上一篇:《斑羚飞渡》读后感400字小学下一篇:m开头的形容词英文形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