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课的创设情境(精选10篇)
浅谈生物课的创设情境 篇1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 要:教学情境创设,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所学学科内容而创设的一种贴近生活的情境,具有真实性,易于学生接受知识,通过创设各类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讨论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学;情境;问题;知识的交流合作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学情境创设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作用。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大多数老师所采用。初中的生物教学情境创设,一般是从问题情境创设、教学实践情境创设以及对生物知识的交流合作三个方面着手的,力求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一、生物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在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地参与学习。初中的生物课堂一直以来都是比较沉闷的,长期以来,老师和学生都将生物课程当做一门“副科”,因此并不在意学生的学习成果,然而,初中的生物课程却是为高中更深入地学习打基础的,如果基础不牢,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好地实施问题情境教学法,以促进更多学生的发展,让生物学科不再被老师和学生当作“副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生物学科得到学生的重视,提高学习的兴趣,敢于探索和突破自我,更好地学习。
二、生物教学中实践教学情境的创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经验,也能够找到更多获取知识和学习知识的途径。初中生物教学,虽然只是整个生物科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但是教学实践也应该被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来进行,因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够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的情境中去解决自己发现的新问题。生物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情境创设,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很多新的问题,学生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改变其不良的学习方式,选找到很多适合的学习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生物教学中知识的交流合作情境创设
丰富的知识来源于不断的交流合作,通过交流,人们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有效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生物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合作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交流合作,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还可以拓宽视野,发现更多以前被忽视的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创设知识的交流合作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生物点掌握的准确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在初中的学习中对生物学科的偏见,重新认识生物学科知识对人们的重要作用,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各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并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的阶段要注重对知识的应用,让生物知识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许杰.略谈生物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4)
[2]赵悦.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生物课堂教学[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0(04).(作者单位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大坝中学)
浅谈生物课的创设情境 篇2
一、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实验及科学探究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努力实现的目标, 强化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是值得每个生物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通过生物实验可以使生物教学更加生动, 更有吸引力, 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探究。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利用生物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实际生活是学生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 在课堂中若能增加一些来自生活中的小实验, 则能大大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呼吸作用”这一内容时, 可先提前一周让学生用透明塑料袋装上一两个苹果, 有的袋口扎紧, 有的袋口敞开, 上课时让同学解开袋口, 闻一闻什么味道?学生闻到有酒味, 问题自然就在他们心里产生:为什么会有酒味?敞口则没有这个现象, 为什么呢?
二、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情境, 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在新课导入时往往是通过旧知识的拓展来引出新课题的。例如:学习光合作用时, 让学生回忆水分代谢中植物吸收的水是如何利用的?矿质代谢中Mg元素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又是如何利用的?细胞中的叶绿体这种细胞器, 它的结构怎样?执行什么功能?等基础知识作为知识的储备, 然后进一步通过日常生活现象设问:叶片为什么是绿色?植物如何释放氧气?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有什么用?等问题引入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实践证明, 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出的以学生已有知识为情境的问题或问题组, 可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
三、呈现生产、生活中需要理论解释的事例或事实创设问题情境
让生物教学向生活、生产实践延伸, 拉近学生的“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相结合, 让学生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现象或事实, 学生急需想知道为什么, 就会激起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从而顺利的进入课堂教学, 主动、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时, 设疑:盐拌黄瓜、糖拌西红柿时盘子里会出现很多水, 这些水从哪里来?如果青菜有点蔫了, 该怎么办?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植物既能吸水也能失水吗?使用加酶洗衣粉为什么能有效除去血渍、奶渍?为什么用温水效果更好?为什么男性色盲患者的比例高达7%, 而女性仅为0.49%?等等, 可以说在生物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的事例, 这是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我们应当重视知识内容与实践经验的联系, 多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参与教学活动, 在体验、感悟、解决问题的同时, 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四、从疾病预防、健康习惯养成方面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因此从疾病预防、健康习惯养成方面创设的问题情境, 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研究生命的科学, 因此作为生物教师, 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养生的理念, 使他们能健康地生活和健康地工作, 积极地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这也符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其实在授课之余, 学生也经常拿这类问题来咨询, 俨然将生物老师当成医生, 比如学生常来问的问题有:怎么科学合理减肥?怎么治愈青春痘?肝功检查时为什么要检测血液中的“转氨酶”?为什么打预防针有预防疾病的作用?为什么说和艾滋病患者一起学习和工作是安全的?等等, 可见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
五、从新闻热点、诗词歌赋中创设问题情境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体现时代性, 如果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热点信息融入课堂教学中, 不仅能让教学紧跟时代脉搏, 还会创设出新颖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极大热情, 让学习过程趣味盎然。例如在学习“病毒”知识时, 用“禽流感”、“非典 (SARS) ”、“甲流 (H1N1) ”这一最热点话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就非常感兴趣, 如以“禽流感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为什么禽流感难以控制?药物可以治疗禽流感吗?吃鸡蛋和鸡肉会传染禽流感吗?”等问题作为导言, 这些问题都给学生无尽的思考空间。
在生物教学中, 有时巧用一句俗语, 就会增加几分诙谐, 学生倍感轻松;妙用一句诗词、一个神话故事, 课堂就会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趣味无穷。例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用“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光照所引起的向光现象。用“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展示无性生殖的魅力, 等等, 让生物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
当然,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 这需要我们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 这样, 则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让生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
参考文献
[1]褚颖.生物学教学的理念和实践[J].生物学教学, 2000 (11) .
浅谈生物课的创设情境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情境;创设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花的结构”时,教师先用现代技术出示以下问题:1.“说出花的各部分的名称,并思考其功能?”2.“在一朵花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觉的无意识性,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带着问题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对照课本的桃花的结构模式图观察并解剖自己准备的花,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到内的次序来认识自己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并思考其功能,同时来比较自己手中的花与桃花结构的区别。对于“在一朵花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自学、自己的思考、体验,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又如,在学习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时,教师要抓住关键,注意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来设置问题,而且学生的学习应从感性认识开始,以感知为基础,因此教师可先提出“说出花生果实各个部分的名称”来指导学生从外到内解剖花生、对照书本认识花生。接着再让学生回顾:“雌蕊的子房包括哪些结构?”用这些问题供学生探究推测,这样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可使学生的思维通畅如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 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精炼清楚,切忌颠三倒四,拖拖拉拉,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在讲述“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节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各种不同植物美丽花朵的视频,然后提问:“花对于植物自身有什么作用?”提问后,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并回答:是形成果实和种子。于是就顺理成章引入“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这一课题。
(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提出问题。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可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如在巩固“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种子”这一知识点时可提出“我们吃的西瓜有许多种子而桃子只有一个种子,这是为何呢?”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来设置问题。初中生有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直接推理得到,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宽松和谐的问题创设环境。教师要热情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尽量先亲切的叫出学生的名字。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而且教师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放下为人师的架子。还要注重保护学生自尊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异。从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激励学生大胆质疑
开放性问题可激发学生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并且从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衍生出多种不同的问题,求得多种不同的结果。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开花”前,先让学生欣赏我国的十大名花的视频后提问:“欣赏完以上画面同学们有什么要说或要问的吗?”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讨论,大部分学生会感叹:“花真是太美了!”;有的问:“这些花的花蜜好吃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的会问:“植物开花的镜头为什么会这样快?”这样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在学生了解“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后,教师可适时设置“用你所学的知识,请你设计一个方案让菊花在‘五一’节开放”这一任务。教师鼓励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让学生列举出自己设计的方案,学生提出了多种方案,教师可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最为可行的方案,布置学生课后进行实验。这样学生独立地进行方案设计,分析、讨论得出最佳结果,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想象。
浅谈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 篇4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以下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实践。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会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渴望内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又如在《一件小事》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讲述了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位老太太给手提大袋小袋的我让座的故事,学生很快明白了小事中蕴涵的美好心灵。做文同做人,有的时候,要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做人。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也觉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大家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 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不过,课文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 要丰富多彩得多。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变化无穷的语言呢?学生回答多种多样。如:“《中国电视报》,报中国电视”这条广告语把一个报名的一处词序加以变化,宣传了这张报纸的功能。又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弄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 这么说了,而是„„“弄什么吃什么。”待学生掌握工具后,由课本走向生 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的取研究。在八年级说明文的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八年级《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的理解上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又如九年级的小说单元中《孔已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孔已己》中我以讲台桌做为酒店的柜台,请学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在《范进中举》中,请学生做出范进时的“拍、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长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春》这一课,有各种教学方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引进音乐,取得了好效果。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我给学生放了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瓦格而那的音乐,仿佛置身与春天的原野之上。八年级的《听潮》中涨潮一段,文字激越,我给学生放了古筝曲《战台风》,在同样急昂的古筝曲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潮水的汹涌。在诗词的教学,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与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就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八年级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与八年级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中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了那种离愁别绪,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我在课堂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七年级下的《挺进报》的教学目标中有要求学生了解伏笔和时间词语的巧妙运用。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前后呼应的伏笔,看谁找得多、快!学生被激发了全部的主动性,紧张的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同样的也把陈然被捕的时间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寻找。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了问题。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课文,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一些课文的开发性结尾,可以很好的达到目的。如七年级《皇帝的新装》,结尾并没有点明两个骗子的结局,利用这一点,我让学生自由想象,给课文加上结尾。《小麻雀》中,也在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写出小麻雀的各种未来。学生争红斗绿,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写小麻雀终于回到广阔的天地,天高任鸟飞。有的则写小麻雀痛苦的死亡。还有的写依旧是从前的生活„„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九年级课文《孔已己》同样也可做这样的处理。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5
靖城镇柏木小学
侯江燕
当前的作文教学,大多仍沿龚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当堂布置文题,接着作一些指导,最后便留一段冗长的时间让学生作文。在这种模式的长期压制下,学生的作文变成了“榨文”,文章即无新颖的立意,又无充实的内容,更谈不上妙笔生花了。“假、大、空”的现象在作文中肆意蔓延着。
针对这种模式的弊端,按照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要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长期的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教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如在教学生写自已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首先,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接着,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水果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的滋味,可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水果的了解。通过我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吃法等方面的特点,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习作欲望。
叶圣陶认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作文要有材料,而材料来源于生活;作文要有感情,而感情发于生活。作文离开生活,将是无地之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开发各种各样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如我利用学校组织的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的契机,在班里开展了一次“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的现场献爱心活动。活动开始,我伤感地告诉了学生青海玉树“4.14”7.1级地震的不幸消息,以及地震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灾情况。我还动情地描述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央视赈灾晚会的感人场面,并重点讲了香港义工阿福舍己救人的事迹。在我真情洋溢的言辞中,学生的神情显得专注而肃穆,有的学生眼睛已经湿润了,我知道此刻他们的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感动。接着,我拿出特意制作的红色“捐款箱”,宣布现场献爱心活动正式开始。学生依次上台献自己的爱心,并说一句心里话。而当每一位学生走下讲台,教师里就响起一次热烈的掌声。在活动即将结束时,我播放了歌曲《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感人的旋律,把这次献爱心活动推向高潮。随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这次活动,写一篇作文《记一次献爱心活动》。由于学生都真切地体验到了充满真情的生活情境,拥有了真情素材,因而写的文章富有真情实感。
三、创设阅读情境,学习习作方法。
小语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知识非常宽泛,不仅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还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地结合一些优秀范文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读写结合。
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品析文中那一个个有趣的情节,如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童年的乐趣在这妙趣横生的描写中展露出来,学生们兴致盎然地讲着,绘声绘色的读着,似乎也回报了美好的童年时代,借此机会,人对同学们说:“孩子们,你们和作者一样,都经历了梦幻的童年,你们一定也有一些让你惊喜的发现吧,想一想,给大家讲一讲好吗?”只一会儿,同学们的倾诉热情便被点燃了,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如蝉为什么会叫;油为什么比水轻;手盆中的水流呈顺时针的奥秘等。嗬,别看年纪小,他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呢?这个话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写作冲动,于是水到渠成,一篇篇生动活泼的小文章便从此诞生了。
其实,利用课文来创设情境的例子有很多,如《燕子》中燕子的外貌描写;《东方之珠》中热闹场面的描写;《北大荒地秋天》中先总后分的描写方法„„这些情境都可以很好地切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作文的好素材。
四、创设评改情境,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依常规,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在小学作文训练总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除了要对当次作文作一次总的回顾和评价外,又要明确今后作文训练的目标。因此,重视作文讲评并提高作文讲评质量对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在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我们做教师的试想一下,如果在未誊写作文本之前,我们先收起学生的草稿,从语言、选材、结构、中心几个方面粗评出典型的优秀习作,拿到课堂上来欣赏,创设一种赏文的情境,更能让你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的具体做法是:挑选出好的作品,叫小作者一个个走上讲台,把他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很显然,他们感到这是一种骄傲,一种自豪,便能读得绘声绘色,做到了抑扬顿挫。可以说,这是作者表达感情去朗读的最佳时机——让所有的同学都听他(她)来读自己的习作;更是同学们赏识文美的最佳方式——亲耳聆听作者倾吐自己的感情,真是两全其美。这个时候,你看吧,那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有听得入了神的,有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的,有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有敬佩得竖起大拇指的,还有啧啧称赞、情不自禁地进行议论的„„可以想象出他们的内心已经在琢磨了:人家怎么写得这么好呢? 噢,原来他„„看到这种情景,我就趁机让他们进行评价,果然不出所料:他(她)动脑筋了,选材新颖;他(她)写得是真人真事,表达的是真情实感;他(她)写得生动,做到了详略得当;他(她)敢于展开合理的想象;他(她)语言积累多,词汇丰富„„这句句肺腑之言,不正是我们教师想说的吗?这个时候,再去修改——自改、互改作文,是不是比老师细评,学生根本不看评改情况和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习作上要见效得多呢?用我们常听的一句话就是“知错就改”、“就地‘罚办”。先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但使教师批改的任务减轻,而且对端正学生的习作态度、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都起着明显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6
白艳红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课前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随机设计的。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
运用文本,创设活动情境,体味人物的形象美。《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它改编成课本。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展开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受到人格的熏陶。
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生命力的美文。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陕北生活环境民风民俗以及腰鼓文化的资料,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空旷的黄色的背景,雄健的后生,激
越的鼓声。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节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境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而
谈生物教学中探究情境的创设 篇7
一、创设探究情境的方法
1. 运用生活现象创设探究情境
生活现象中蕴含丰富的生物探究资源。如在潮湿的夏季, 在许多背阴的地方都会有绿茸茸的苔藓植物, 而有污染的工厂附近没有苔藓植物的存在。教师可根据这一现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从中发现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此时探究的问题不是由教师提供的, 而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的欲望会比较强烈, 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增强。他们并不满足于课堂的教学环境, 而是主动要求走出教室, 把课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 来实地探究苔藓植物的结构。这样, 学生不仅能了解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 而且对其生活环境也会印象深刻。不仅解释了污染工厂周围没有苔藓植物的原因, 还很好地理解了苔藓植物的结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总结出苔藓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不仅如此, 学生还深刻理解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再如, 学习“根尖结构”前的一周左右, 提供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大豆种子分别正着和倒着种植在土壤中, 其根分别会向哪个方向生长?”许多学生由于没有生活经验, 想当然地回答“根会分别正着或倒着生长”。此时教师没有必要去纠正学生的答案, 而是组织他们通过实践探究。这不仅能纠正学生认知上的错误, 而且会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根的“向地”生长的特性, 同时还会为观察根尖结构准备了充分的素材, 可谓是一举多得。
2. 利用诗词、谚语创设探究情境
例如, 在学习“光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 提供“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诗句, 让学生推测“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是墙外的空气好, 有的认为是墙外的空间大, 有的认为是墙外的光线好, 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对这些答案,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来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经过自己设计实验, 不仅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 而且对植物生长的向光性和向水性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对生物适应环境也会有深刻的理解。又如, 在学习食物链时, 引入“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并询问这是不是一条食物链呢?这会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并急切想知道答案。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阅读课本, 探究食物链的概念以及特点, 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3. 利用科学史来创设探究情境
每一个生物学知识的产生都蕴含一定的探究资源, 特别是一些生物学史更是如此。如在学习生物遗传规律时, 首先介绍孟德尔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生物遗传规律的兴趣。当学生获得一些遗传规律后, 组织学生探究人的性别决定, 并要求他们解释在自然情况下, 男女比例为什么接近1∶1。这样, 学生就会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来探究之。又如, 学习微生物时, 充分利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过程, 来引导学生理解霉菌的一些结构特点和探究过程中要关注一些细节问题的重要性。
4. 利用媒体网络创设探究情境
媒体和网络为教学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资源, 也为课堂探究情境的创设注入了新活力和动力。无论是图片和视频,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 学习《单细胞生物》时, 首先播放一段有关微生物的视频, 而后再利用网络搜集一些单细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针对视频和图片, 提出有关单细胞生物的一些问题, 而后根据问题来获得有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无论是动手实践, 还是阅读课本, 一切都是学生主动的, 教师在背后指导、激励, 学生的收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又如, 学习《食物网》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图片, 并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生物写出其中所含的食物链, 由于这些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 学生对食物链知识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而且对食物链中伴随着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理解非常深刻。但也必须看到, 尽管多媒体的资源异常丰富, 但仍需要进行一定的甄别, 绝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否则, 就会出现喧宾夺主而影响探究效果。
二、创设探究情境的时机
在探究性学习中, 为了达到探究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局限于哪一种固定时间和模式, 要多角度、多方位创设探究情境。既可以在导入新课时进行, 以促使学生对整堂课的探究情趣;也可以在课堂中间进行, 以改变学习方式, 使课堂教与学形式不断变化, 减少学习的疲劳度;还可以在重点、难点处进行。知识重点、难点处, 学生往往都存在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往往就是学生思维断续或没有实际经验和实践所致。在此处创设探究情境, 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把重难点攻破, 而且还能利用重难点进行深入探究。
浅谈生物课的创设情境 篇8
【关键词】问题情境;原则;利用;激发;学生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没有创新就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科学的发现,科技的发明和创造,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高中学生,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也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因此,教师只有深入分析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才能诱发出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动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
一、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生活有关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
在学习《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一节,对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面包是有的,牛奶也是有的。”有人说吃早餐时要“啃面包前先喝几口牛奶”;也有人说要“喝牛奶之前要先啃几口面包”。大家是这么做的呢?到底那种合理科学一些呢?(将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些问题设计到问题情境中来,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
生1:我平时都是“啃面包前先喝几口牛奶”,面包干巴巴的,先喝几口牛奶,既补充一下水分,也能够增加食欲。
生2:牛奶主要是蛋白质,而面包主要的糖类,补充能量主要用糖类(面包)
师:到底谁说得有道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三大类营养物质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生对生活经验问题的疑惑,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带者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利用生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趣事,有趣味的生物故事、夸张的卡通图片或动画、生动的生物史料、适合学生言语习惯的文字对白等,都能吸引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无机盐”教学片段导入。
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
你知道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呢?
上述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引起学生对“野果”成分的好奇,导引学生对无机盐、维生素等的功能及对人身体健康有何益处的好奇心。从故事或其他途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而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
三、利用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真实直观的体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生物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直观的学习环境,让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参观和考察等实践活动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其问题意识,产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利用生物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我们通过创设如下的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劣质奶粉,致使食用劣质奶粉的小孩成为大头娃娃,你能证明劣质奶粉中不含有蛋白质吗?”“我们知道大豆、鸡蛋中含有比较多的蛋白质,通过实验你能加以证明吗?”通过这些问题,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进行实验探究的积极性。
我认为这样做教学效果很好,探究思路清晰,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矛盾和困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未知。例如在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学生会发现洋葱表皮中某几个紫色细胞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不能发生分离,或分离后在清水中不能复原。当学生对这些已经产生的问题情境解读之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动物细胞是否有质壁分离现象?利用质壁分离现象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这样就以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和提高其实验设计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仔细地深入分析和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的创造力,使学生乐于创新,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生物学科是贴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我们在教学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做生活的有心人,收集丰富的生活资源,优化问题情境设计。在以后的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期待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有进一步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宋世亮.《浅谈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的策略》.《生物学教学》第49--50页,2013年第1-2期
浅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模版] 篇9
滕志林
关键词:十一
五、教学情境研究、课题管理、成果。
摘 要:本文介绍了学校开展十一五扬州市规划课题“浅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研究的过程情况,从课题组的成立、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含义的界定、课题管理采取的措施、子课题实施情况、课题实验取得的效果和成绩、课题研究遇到的困惑等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正 文:
一、课题组的成立:
2006年秋季,为了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教学研究实验,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我校向扬州市教科所递交了《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市级规划课题研究的申请材料,于2006年10月开题,2010年10月顺利结题。
本课题按教研组下设五个子课题。政治组子课题:“用政治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语文组子课题:“追寻语文味的课堂”,英语组子课题:“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口语能力”,数学组子课题:“数学-生活-数学”,理化组子课题:“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科室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组员的学校“十一五”课题中心组。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本课题以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和国外皮亚杰为代表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首位)为支撑,遵守新一轮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施研究,教师充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在高效、愉快、有序的课堂情境中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三、课题含义的界定: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目的在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在学生活动空间中创设不同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使课内与课外相通,教学与活动结合,学校与社会相通。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
四、课题管理采取的措施:(1)资料管理。
各课题组有专人负责课题资料工作。方案、计划、教案、个案、调查、测试、音像等过程资料均存档,特别重视原始资料的积累与保管,负责资料管理的成员定期搜集、归纳提炼,向课题组提供鲜活的信息,开发信息资源。
(2)成果物化。
构建教学模式,组编论文集,推荐优秀教案。课题组每学期一总结,每学年撰写阶段研究报告,教师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教师每月完成随笔两篇,定期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或向报刊杂志投稿。(3)制度保证。
学校课题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视了每一个课题组成员的自身学习与提高,做到了五个一:①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研究探讨情境教学如何设计。坚持执行集体备课制度,重在研究课堂情境的生成、创设、有效等,突出学法指导以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等问题。②每周一组织一次“教学沙龙”,着重交流:两周以来,本人学习了哪些新的教学理论?教学工作存在哪些得失?在教学中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理念?③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研究回顾与展望”,交流课题研究的体会,讨论下一步研究的预案。④每学期组织一次“优秀课”评选。优秀课评价标准专设“情境创设及运用效果”一栏,通过听课、评课、磨课形式提高教师的上课水平。
(4)尊重激励。
课题研究是项劳心劳力的工作,需要得到鼓励和肯定。对于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①庆功表彰,发挥舆论导向,形成有利于课题研究健康发展的舆论导向。②评优晋级,突出课题研究含量。在教师考核中适当增加课题研究成果比分,在评聘职称、评先晋级方面,突出其科研成果。③利益分配,实行政策倾斜。学校设立多种奖励项目,重奖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奖励。
五、子课题实施情况简介:
语文课题组: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构建有语文味的课堂。情感活动体现在多个方面:(1)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堂上,语文教师对学生倾注真情,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教师设身处地地感觉体验,回归到学生的情感状态,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产生“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2)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上,教师创设语文味的四部曲是: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3)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合作探究。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英语课题组: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平时要求学生间尽量用英语表达交流,每节课前要求学生就学校、家庭、个人、天气等方面用英语演讲,课堂上每位老师能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学习用品来表演学习内容,同时各班还组织了英语“PATY”,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排、演出文娱节目,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近几年中考我校英语口语测试满分率均在90%以上。
政治课题组:把沸腾的社会生活请进课堂,使政治课富有动感,具有吸引力,结合时政,引导学生关注时局的发展,让学生站在新闻的最前沿。指导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理性分析时事政治,如初二的法制课上,教师根据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组织学生开展诸如“道德与法制哪个更重要”的辩论会,会上学生踊跃发言,且言之有理有据,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思想道德都有了提高。
数学课题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枯燥的数学概念、方法的学习生活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达到取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的,形成“生活-数学-生活”的良性循环。在几何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践,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节教学中,让学生自备一张长方形纸,用剪刀剪去一个等腰三角形,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
理化课题组: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将日常生活与学生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用物理、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质与现象。注重实验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观察动画视频等,放手让学生操作,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的结论,由感性向理性飞跃,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
六、课题实验取得的效果和成绩:
几年来,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与课改之前相比,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①初步建立了持久稳定的教学效果,将丰富多姿的具体活动化为不断激励,教育空间得以拓宽,令学习效用发挥得更深更广。②增强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感,通过“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缩短了学生与老师、同学、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参与,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作用。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力,课堂上创设了一种探究的教学情境,发展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究的精神,通过情境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
本课题研究时间虽短,但成绩已经从学生、教师方面体现出来。(1)学生方面:
各种竞赛成绩喜人,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有一人获全国二等奖;在省初中生数学竞赛中有一人获省一等奖;在省初中生化学竞赛中,有二人获省二等奖;在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竞赛中,有一名同学获市三等奖;在省第9、10届中学生作文大赛现场决赛中有多人获省一、二、三等奖;在高邮市英语能力竞赛、口语竞赛各有一名同学获市一等奖;几年来,有40多名同学的文章在大市、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生考试成绩与实验前期相比有明显提高,初一、二在市期末统测中总均分名列全市前茅,初三毕业班每年均有40名左右学生被重点中学录取,有100名左右学生被普通中学录取。
(2)教师方面:
全校老师在课改实验过程中,积极探讨并总结理论与经验,每学期都完成一篇课改专题小结。李校长在扬州市百名校长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展示中获二等奖,在扬州市“成功杯”百名校长有效引领校本教研展示中获三等奖;教科室主任滕志林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物理教学》《物理教师》《理科考试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共发表物理文章100多篇,自编论文集《滴水成像》;孔老师围绕课题撰写的论文《初中英语情境教学》在《英语大课堂》发表,薛主任的《浅析初中化学课情境教学策略》论文获市论文评比二等奖,藏老师围绕语文组子课题撰写的主题文章《追寻语文味的课堂》在《扬州教育》发表,吴校长的《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在《中学课程辅导》发表,余老师的《反比例函数三个重要性质的运用》在《初中数学教与学》上发表,《找出题目中隐含的圆》在《中小学数学》上发表;朱庭喜老师的《元素化合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化学教与学》上发表;嵇元庭老师的《关注课堂为教学插上理想的翅膀而努力》在《英语教学研究》上发表;赵春霞老师的《浅谈如何创建和谐的英语课堂气氛》在《英语大课堂》上发表。另有20多篇教师论文在各类报纸上发表,有10多名教师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一二等奖。我校教师以课题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积极创新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洗课、磨课,自身上课能力迅猛提升,十一五期间,有两名教师在扬州市赛课中获一二等奖,有近10名教师在高邮市赛课中获一二等奖;李校长被评为高邮市名校长,吴校长被评为高邮市优秀教研站站长,滕志林、刘伟高被评为扬州市骨干教师,两名教师被评为高邮市学科带头人,三名教师被评为高邮市教科研先进个人,两名教师被评为高邮市教坛新秀,多名教师被评为镇先进个人。
七、课题研究遇到的困惑:
(1)情境运用延伸不够。目前一些教师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为导入而导入的,情境的设计没有贯穿于全堂课,在整个过程中,不知如何创设情境,在导入结束时(以致于课外)情境不能继续为教学过程服务。(2)注重认知激情不够。
情境教学应处理好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应该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教学过程应是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课,注重的是认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随和推动。
(3)情境例子选择不当。
浅谈生物课的创设情境 篇10
新课程突出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尤其是新课程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交往与对话的过程,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生与环境的对话。
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借助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把握提问时机,精心设疑。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我国古代圣贤对于学习、思考与疑问的关系所做的精辟论述。
1.从课题之处提问题。
课题是文章的眉眼,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应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平分生命》一文,就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要平分生命?怎样怎样平分生命?等等。
2.从矛盾处提问题。
教师应适时地提出一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争论,进行思维训练。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我就引发学生思考:诸葛亮前两次不见刘备的另外可能是什么?还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引导学生思考:小金花在得知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时没有流一滴眼泪,可为什么跟志愿军叔叔分别时流泪了?
3.从重点处提问题。
重点句段是表达中心的主体部分,紧扣重难点发问,学生的学习讨论才有的放矢。如《詹天佑》一课,“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文章开头这一中心句统领全文。我就抓住这一关键句引发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从哪里看出詹天佑是一位爱国的工程师?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对问题的实施,要选准时机,启于愤悱之时,问于矛盾之际,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二、优选问题类型,以趣激疑。
我认为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的问题应当以广义的问题为主,尽量避免狭义问题。
所谓广义的问题是指开放式问题、评价性问题和情感性问题。开放式问题允许学生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在自己的组中合成和探究一些观念(例《观潮》:为什么只有在八月十八才有大潮?为什么海宁盐官是观潮的最佳地点?);评价性问题是允许学生综合各种信息,来形成自己对某个人物、事物、文章或某一事件等的判断和评价(例:与周瑜比较起来,你为什么更喜欢诸葛亮?);情感性问题是允许学生表达他自己真实而纯粹的感觉和情绪(例学生阅读了《军神》这篇文章之后,可以提问:从沃克大夫“冷冷”到“肃然起敬”态度变化说明了沃克大夫心中充满了敬佩,那么此刻你想对刘伯承说些什么?)。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我们应当多设计些广义性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回答答案单一,促进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小组讨论,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建立新型关系,自主质疑。
这里的“新型关系”指的是师生关系。我们应当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的管理要从“教育爱心”向“教育民主”转化。在课堂中应当努力营造一种融洽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参与、主动实践、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他们在预习课文时和在课堂教学进程中会提出各种教师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以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起点,极容易引起班上同学的共鸣和争论。这些问题中有不少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是教师所设计问题的重要补充。及时地肯定学生所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并进行讲解或展开讨论,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
【浅谈生物课的创设情境】推荐阅读:
生物课堂如何创设情境07-22
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08-07
微生物检验情境教学法06-14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7-06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07-27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08-02
浅谈新教材插图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08-15
浅谈如何上好高三生物讲评课08-21
浅谈各学科领域中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论文07-22
生物《生物课的导入技能》教学反思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