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共8篇)
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 篇1
一、目的义务
各区县依照“避免新债、锁定宿债、明白责任、分类处置、逐渐化解”的总体要求,在省审计部分核实锁定我市各区县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的根底上,用2年工夫具体完成底层医疗卫活力构长时间债权的清算化解任务,还树立避免发作新债的有用机制。
二、化解局限
三、化解准则
(一)以当局为主
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化解任务由各区县当局一致组织施行。债权化解所需资金,由各区县当局依据中心和省专项鼓励性财力津贴统筹布置。市财务予以恰当奖励。
(二)严厉了债
各区县财务局、卫生局及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在化解债权任务中必需做到偿债对象明白、偿债金额精确、偿债手续齐备,实在维护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化解任务的严厉性。
(三)直接付出
偿付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准则上悉数执行国库集中付出,偿债资金由县财务从“化解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专户”直接付出到债务人的银行账户中,不得经由任何中心环节。
(四)严禁新债
树立避免发作新债有用机制,将卫生经费悉数归入公共财务保证局限,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建立开展所需资金由当局统筹布置。底层医疗卫活力构新上项目必需起首落实资金起原,经同级项目审批部分审批后,报市财务及卫生部分立案。
四、化解政策
化解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执行省、市、县财务三级筹集的方法。依据中心和省对我市化解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的津贴和我市财力情况,化解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的办法如下:
(一)2009年12月31日以前省当局确认锁定的债权,省财务按均匀不低于50%的化债额比例赐与鼓励性财力津贴支撑,残剩局部由各区县筹集资金进行化债。在规则工夫完成化债义务的,市财务赐与恰当奖励。
(三)资金筹集起原。各区县要积极调整支出构造,多方筹集化债资金确保资金落实。资金渠道首要包罗:
1.统筹布置当地普通预算收入、上级财力转移付出资金。
2.上级财务布置的底层医疗卫活力构施行根本药物准则“以奖代补”资金和用于支撑化解债权的专项津贴资金。
3.底层医疗卫活力构施行根本药物准则前的进出节余资金。
4.从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在“审定义务、审定进出”后超收的资金中布置必然的比例用于偿债。
5.经过统筹有关非税收入路子筹集资金。
6.社会捐资资助的偿债资金。
7.闲置资产措置收入。
8.其他资金起原。
各区县用于化债资金必需在预算或方案中做出布置,不得借新债还宿债,不得向群众分摊,不得挤占调用其他专项资金,不得影响根本药物准则在底层的具体施行。
五、化解步调
(一)制订施行方案
制订化解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任务方案是审核化解任务的主要内容。各区县要仔细体会化解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任务政策精力,抓紧制订出本辖区化解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任务方案。方案要明白以下内容:化解局限、化解义务、资金筹集、化解办法(包罗责任人及部分)、详细任务方案等,并上报市医改办、市财务局、市卫生局立案。
(二)展开债权再核实
做好债权再核实任务是化解债权的有用伎俩,也是确保债权顺畅归还的有用办法。各区县当局要一致组织开展变革、审计、财务、卫生、监察等部分,成立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核实组,集中工夫,以省审计厅审计确认的债权为根据,深化各单元对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逐笔逐项进行一次再核实,剔除不实债权,锁定实践债权。经再核实削减的债权数额,要征得债务人的承认签字,并签署和谈书。经由再核实后的债权明细,要在债权单元进行公示。对公示后果有贰言的,要实时妥帖处理。在展开债权再核实的进程中,要将再核实确认债权的项目称号、发作工夫、资金起原、资金用处、金额、记录账簿称号、单子凭证称号及其号码以及对应债务人称号、身份证号码、联络德律风、开户银行及账号等根底信息状况进行注销,并将债权的债权记录账簿、单子凭证(债权发票)、合同书、工程验收单、和谈书等原始凭证搜集复印,作为树立债权台账和销账的根据。
(三)剥离债权,树立债权台账
树立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台账是确保债权精确、平安归还的要害环节。各区县财务部分要会同卫生部分树立债权台账和债务债权数据库,并依据审核认定后果修正完美当地性当局债权治理信息系统相关数据。要对峙顺序公开、进程公开和后果公开,在必然局限内公示各项债权状况,承受监视。依照举借主体、债权起原、债权用处对债权进行分类,严厉划分县乡当局、卫生行政部分和底层医疗卫活力构等的责任,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已划转到上级当局或卫生部分的债权,不得再转给底层医疗卫活力构承当。要将确认的债权在2011年11月30日前,从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剥离出来,交给区县人民当局,归入当地当局性债权治理信息系统予以锁定,作为化解债权的根据。
(四)资金筹集治理
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资金经过在预算中特设专户,独自列支用于化解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的支出,相关资金不作为预算布置正常卫生支出的基数。财务布置用于化债的津贴资金列入“化解乡镇其他公益性债权支出”预算科目。特设专户要执行专款专用、专项治理,任何单元和小我不得挪作他用。偿债资金直接归还到债务人,实在做到分账核算,专项用于化解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
(五)偿债资金付出顺序
偿债资金准则上悉数执行国库集中付出,对银行借款、单元告贷、小我告贷和工程欠款等债权,由财务部分从特设专户直接付出到债务人的银行账户中,果断根绝用现金付出的做法。在化解进程中,区县财务、卫生部分和各底层医疗卫活力构要将“债务人欠条、发票、收条、合同书、工程验收单、和谈书、付款凭证、债务人身份证”等原始凭证搜集完全,作为销账的根据。区县财务、卫生部分按月向市医改办、市财务局、市卫生局上报偿债进度,包罗还款子目、资金数额、还款对象等。
(六)施行债权销账
财务、卫生部分要树立归还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销号准则。归还每一笔债权,经核实无误后要实时从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明细台帐中销失落对应的负债项目和金额。还,还要将“债权发票、合同书、工程验收单、和谈书、付款凭证、债务人身份证”等原始凭证搜集复印完全,作为每一笔债权的销账凭证,还作为审核化债的根据。已销号的债权要实时告诉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做好响应的账务处置。完成化债义务后,各区县应实时在债权系统内进行债权销号,债权系统不得再有2009年12月31日以前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余额。
(七)总结及验收
各区县完成化解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义务后,要实时组织对整个化解任务进行一次“回头看”运动,反省化解台账能否健全、每一笔债权的归还手续能否完好、真实、合规等,发现问题,实时改正。在此根底上对当地化解债权任务状况进行具体总结,并将化解债权所要求的各类手续复印完全,分单元编号装订成册,承受省、市医改办和相关部分的审核验收。市医改办要组织市级相关部分对各区县化债任务进行催促反省、审核验收,并将审核后果同鼓励性财力津贴资金挂钩,未在规则刻日内完成债权化解义务的,扣回省、市级财务响应鼓励性财力津贴资金。
六、任务要求
(一)增强指导
各级人民当局和市县相关部分必需高度注重,站在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维护党和当局的威信、促进社会调和不变和经济平稳较快开展的高度,充沛看法化解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的主要性和紧迫性,实在把化债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的清算化解任务首要由区县人民当局担任,执行当地行政首长担任制,市当局担任催促反省。市医改办和卫生行政部分要研讨制定化债施行方案,参加区县债权的抽查复核任务,指点催促各区县展开化债任务,组织审核验收等;财务部分担任订定化债鼓励性财力津贴资金的运用治理方法,化债鼓励性财力津贴资金的筹集、分派和拨付,参加化债施行方案的制定、化债任务的指点催促和审核验收等任务;审计部分担任牵头组织对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进行清算核实和审核认定任务,对债权的真实性、正当性进行抽查确认,并参加化债任务的审核验收和指点催促等;监察部分担任查处化债进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各区县人民当局要明白化债目的责任和义务,精心组织施行,深化实践,当场、实时处理任务中呈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化债任务扎实推进、圆满顺畅完成。
(二)严厉规律
为进步化债任务的严厉性,确保偿债资金的标准、平安和有用,开展变革、财务、卫生、审计、监察等部分要亲密共同,树立起事前、事中、过后相连系,反省和抽查相连系的全方位监视系统和制约机制。严厉规律,严禁举借新债、故弄玄虚、虚报冒领、截留调用、套取财务津贴资金及形成资金损掉的行为,一经发现,除追回津贴资金外,还要依照有关规则追查直接责任人和有关指导的责任;冒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置。
(三)亲密共同
各区县各部分要严密共同,增强任务协作与沟通,上下联动,构成合力,务求严谨仔细,不出过失,确保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化解任务发展顺畅。还,市级相关部分要增强任务指点,实时调查债权化解状况,妥帖处置化解进程中呈现的问题和矛盾,确保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债权化解任务顺畅进行,起劲把这件关系群众好处的功德做好办妥,进一步树立当局在人民群众中的优越形象。
范文网
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 篇2
一、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的现状
在此次《决定》方案出台前,早在2008 年3 月,国务院便颁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 个省市先行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试点。各试点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精神,对本地区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经过七年的改革实地实践,5 个试点省市的各项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工作有序进行,取得了下述阶段性成效:
(一)增强了事业单位员工的自我参保意识
目前,我国试点地区普遍实行的是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模式。如上海市现行的具体做法为:养老保险缴费由国家、单位与职工共同负担。其中用人单位按本单位从业人员月工资总额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个人按本人月工资总额的8%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并为职工设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缴费部分全部记入个人账户。该种做法改变了事业单位员工传统的依赖国家和单位的观念,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个人的自我参保意识。
(二)有效促进了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一直受到人员流动问题的困扰。各试点地区通过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事业单位职工在机关、事业与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解除后顾之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推动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化管理
从试点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许多改革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实行社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如上海市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险管理局,统筹负责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同时成立养老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加强养老保险的管理与经办能力建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不仅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更是今后改革工作的方向和趋势。
(四)有助于发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互济功能
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对养老基金采取统一的管理和支出模式,可以有效发挥社会保障的互助共济功能,从而实现高效保障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目标。现阶段,我国改革试点地区大都建立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采取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的部分积累原则,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分散在各单位的局面,有利于发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互济功能。
二、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难点
综上所述,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试点推进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决定》方案的出台有助于深化我国当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社会各界对此也给予了诸多期待。然而,纵观《决定》全文,不难看出其只是规定了机关和事业单位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面的总体框架,而对具体的细则和操作条款却无明确的安排,这难免会给改革的顺利推行带来诸多障碍。为此,笔者接下来将着重探讨在《决定》出台的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难点和障碍,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统筹对象和保险范围统一划分的前提下未表现出地区间的实质公平
就目前而言,尽管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总体框架和方案,但就具体的实施细则却并未出台统一的可行性措施。从以往改革的地区看,上海市将事业单位全部纳入到养老保险范围;而合肥市则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排除在外,仅将差额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纳入保险范畴;还有地方甚至出现了在同一统筹地区将正式职工纳入保险范畴,而将合同制职工排除在外的现象。上述情况均会导致不同地区同类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同一地区的同类事业单位人员在享受养老待遇方面存在差距,此次改革并未解决这个问题。
(二)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问题潜行存在,转轨成本巨大
现阶段,由于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当前企业的抚养比例大概为3∶1,而机关事业单位的抚养比例则低至2.5∶1。机关事业单位一直实行现在现付制,个人账户“空账”将养老金的支付风险转移到了后代,形成养老金隐形的支付风险。随着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逐年减少,退休人员的逐年递增,这个问题会显现。改革要坐实个人账户,实行基金积累制,学术界预计,一次性支付转轨成本将需要9.1 万亿,而2010 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总额为8.31万亿,也就意味着改革需要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来弥补,如何消化转轨成本,是目前面临的难点。
(三)待遇下降与福利刚性的冲突
长期以来,养老保险双轨制的运行造成了我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普遍高于企业退休金的二元格局,如今实行养老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单位保障转向社会保障,个人每月分别按照工资的8%和4%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即相当于月工资12%用于缴费,势必会降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待遇,其退休后的待遇也会受到影响。然而,福利存在却是刚性的,原本我国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就比较高,现在实行改革,待遇反而降低了,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消费需求的增加、物价水平的上涨等现实问题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虽然《办法》要求建立职业年金,但是职业年金如何建立,如何运行,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四)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
社保基金最常用的保值增值手段就是将基金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债,收益不佳,我国证券和股票市场体制和监管也都不成熟。存款和国债利率一直低于通货膨胀率,社保基金实际上一直处于贬值状态。与原有的社保基金一样,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也面临保值增值的难题。
(五)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困难
《决定》里规定:“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流动或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并以本人改革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基金,参保缴费不足一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基金。转移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但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存在根本区别,如果不能出台具体的转移接续办法,企事业之间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势必困难重重,由此也会导致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受到阻碍。
三、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优化策略
(一)尽快完善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自由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证。2011 年7 月的《社会保障法》并没有包含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而是授权给国务院另行规定。但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部分法制上的缺失,加之新政策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未跟上改革的步伐,会导致改革缺少法律的保障而难以顺利进行大面积的推行。另外,此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为一次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完善的法律制度能稳固改革的意志和决心,成为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所以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问题上,可以考虑尽快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加入《社会保障法》范畴,统一社会各机构部门的养老保险法律。
(二)填补改革形成的成本和财政空账
在财政空账的问题上我国可以借鉴瑞典、波兰、意大利等留个国家实行的“名义账户制度”。名义账户制是现收现付制度和储蓄制度的混合型,这种“记账式”而非真正存储的模式来缓解我国目前改革养老的压力。
(三)逐步成立专门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机构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因按规定纳入统一的账户进行管理,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是刚性政策,所以需要赋予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机构合理的执法权,保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力度,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发放应从原单位发放交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比如银行邮储等机构。退休人员的管理也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减少各单位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养老金的计发也要根据实时物价以及当地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整,保障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水平。
(四)提高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水平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养老金项目单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都是地方统筹,而各地方的制度参差不齐,地方基金存储规模小且分散。有的地方基金使用率低,财政负担过重,而有的地方基金的使用率高,养老负担较大,这些将导致养老保险基金贬值等风险。在改革运行过程中出现地方管理冲突。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国家可以借鉴企业改革的办法,逐步实现统筹互济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从试点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上比较宽裕的地方,可以考虑实行省级,财力相对而言较紧张的地方,则实行市县级统筹。
(五)职业年金制度及辅助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职业年金的缴纳应以单位缴费为主,职工个人缴费为辅。自愿存储养老保险,常见形式为商业保险。就目前形式来看,我国商业保险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目前的商业保险普及率还比较低,从人均持有人寿保单数量看,日本人均持有7 张,而我国却只有0.2 张。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可以出台政策支持商业保险的发展,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人员购买商业保险,提高养老金水平。
(六)完善改革配套措施
配套制度改革随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尽快分类公益性、行政性和盈利性事业单位,对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保留事业单位人员聘任制度,对行政性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公务员制度,对盈利性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工资制度改革,为了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可实行激励性绩效工资制度。退休制度改革,据统计,2013年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 亿,预计到2050 年,会提高到4.87 亿,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提升,所以为了应对我国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我国可以采取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办法,减缓我国养老负担和压力。
摘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受到我国政府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015年初,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以下简称《决定》),并于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该决定一经公布立刻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考虑到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涉及面较广,此外,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视。因此,拟就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推进现状、改革难点以及化解对策进行一一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推进现状,改革难点,化解之策
参考文献
[1]冯菲.事业单位养老路在何方——浅析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6):144-145.
[2]李璐.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5,(2):11-13.
[1]白重恩,赵静,毛捷.制度并轨预期与遵从度: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14,(9):119-144.
[2]王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晓沛.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李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一、引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事业单位也开始逐步向市场靠拢,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事业单位的會计制度依然沿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这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此要想完善事业单位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近几年一些事业单位已经在尝试进行改革,但是由于思想观念以及会计基本等本身存在问题,导致推动相对困难。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通过分析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可行性的改善措施,从而为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
虽然我国经济改革已经持续三十多年,但是事业单位的改革却相对落后,这导致了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在管理思路上依然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那就是对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将会计作为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者,选择的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甚至没有专业素养的人管理财务,还有的事业单位存在裙带关系,会计工作人员是事业单位领导的亲支近派,这就造成会计工作很难开展,制度改革起来也非常困难,会遭遇非常巨大的阻力。
2.私设小金库现象较为普遍
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帮助单位领导通过不法手段以及相关规定,非法侵占以及截留本应上缴的收入,而这些被截留的收入成为事业单位自己的小金库,事业单位的小金库问题存在方式表现出多元化,而这种问题的广泛存在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对落后不无关系,很多会计制度难以执行或者被监管。
3.预算问题相对突出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财务预算方面的关注度非常小,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仅仅流于形式,并不能够被贯彻执行,预算的可操作性较差,对预算要么要求过于细致,要么过于粗疏,财务预算并不能够相对准确的提供,自然会导致事业单位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成本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资金变得难以管理,控制效率较差,从而严重影响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4.会计核算问题较为突出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控制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成本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一般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进行核算,但是这个核算原则会导致单位没有办法将本期的成本费用以及单位的资产和负债被及时的反应出来,从而导致单位财务信息披露速度慢,容易出现失真的问题,进而影响到资产的监督和控制。
除此之外,很多事业单位在会计电算化的投入热情也相对较低,当然会计人员的本身素质也相对较低,不能够适应新的会计管理方式。会计人员的重要性不能够凸现出来,这些都是要在改革过程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措施分析
1.加强财务制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国家一方面需要从宣传上加大力度,促进事业单位领导积极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管,让事业单位领导不能够将财务工作当成自家的后花园,事业单位资金可以随意挪用。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事业单位也已经面临会计制度改革的迫切需求,这些都是革新财务观念的重要契机。
2.完善立法应对小金库
事业单位的小金库问题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治理,但是总是从行政角度上进行监管,其力度依然不够,应该从立法的角度上进行监管,当事业单位存在私设小金库的问题之后,就需要对财务人员以及涉及到这个问题的领导进行追责,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事业单位进行不定期的财务审核,引入第三方的财务机构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审核,发现可能存在的违法隐患,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小金库等违法违规问题。
3.优化预算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管理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对运营过程中每个部门的经费进行合理科学的预算,而且这些预算还要通过后续的监管进行控制,当发现某些部门的预算经费超过标准,那么这些部门就需要向财务部门以及事业单位领导解释预算超标的原因,当然预算也包括收入预算,财务部门对此可以在银行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并对这个转化采用双线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对现行的收费内容进行全面整顿,从而让公共管理变得更加规范和合理。
4.对核算制度进行优化改革
事业单位应该结合自身逐步建立责任制的会计核算制度,并对这个制度进行优化,在财务部门在核算的过程中发现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的问题之后,相应的部门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在核算制度中要不断扩大权责范围,从而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够统一,并能够和国际惯例进行接轨。
四、总结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需要谨慎对待,要细致分析事业单位当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并逐步和国际接轨,财务部门对事业单位具有监管作用,而相关的政策也应该对财务部门进行监管,这样才能够不断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伟.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5)
关于社会矛盾的化解措施 篇4
社会矛盾纠纷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对于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下,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一、加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干部执政水平
1、加强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方面,对危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坚决纠正。另一方面要改善工作作风,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政策法规处理行政事务,形成浓厚的依法办事氛围。
2、改进工作作风,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实施“一把手工程”,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广大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坚持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职能部门要注意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能力,从加强基层调解入手,把民间调解、信访调解、行政调解、治安调解和诉讼调解有机的结合,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以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当前,仍有相当部分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普法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在各有关职能部门、本级组织的配合下,采取各种形式,依托各类宣传载体,加大法律、政策宣传力度,让法律、政策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教育群众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使群众遇事后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按照政策办理,而不是采取激进的方法,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强提高广大调解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法律服务水平,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当调解手段无法化解矛盾纠纷时,应积极引导群众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矛盾,通过诉讼代理、非诉讼代理和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认真解决好群众的问题,防止因久拖不决而酿成群体性事件。
三、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控预防机制
1、加强基础党组织建设,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要把开展依法治县同健全基层组织结合起来,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配套组织建设,实行政务、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强化监督机制,让群众充分享有知事权、议事权、决事权和监督权。要切实抓好单位干部的法律知识学习,充分利用各种成人教育阵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单位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
2、充分发挥村级人民调组织的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一要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调处机制。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因征地、土地、婚姻家庭等易发生的纠纷且容易激化的特点,认真排查摸底,发现有苗头和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预案,并探索新形势下调解的方法和手段。二要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司法所和基层调委会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力量和第一道防线,特别是村级调委会,要立足广大农村,最大限度地做好各类简单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坚决防止矛盾激化和引发治安刑事案件,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坚决杜绝群众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努力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3、各单位各部门应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工作。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的出现和发生,都与本单位、本部门有着必然的联系。对内部出现的矛盾纠纷要在所属辖区调解组织的帮助下,主动配合做好纠纷化解工作;对出现在不同单位和部门间的纠纷要搞好相互协调与配合,主动沟通情况信息,共同做好纠纷化解工作;对于出现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在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
四、强化预警与处置,严格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1、保持信访工作超前性,把群众性事件苗头解决在基层。信访问题往往是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因此要充分重视农村的信访工作。一要健全信访工作网络,使其“横到头、纵到底”,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努力实现“重心下移”,实行“一把手工程”,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二要切实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对人民群众申办的事项,要热情接待,依法审批,依法行政,切实为人民群众搞好服务;对人民群众反映的基层党政组织和企业内部的有关问题,要充分理解和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对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并做好情况反馈;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要采取“主动靠上去”的工作方法,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疏导化解,做好维护稳定工作。
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 篇5
一、结合党员教育载体,强力推进信访积案化解
一是知行合一学指示。认真学习党章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深刻把握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关于信访工作的指示批示内涵,以“做合格党员”要求,把践行党员先进性转化为化解信访积案的主动性,把勇于担当的精神转化为工作行动,把增强党的宗旨观念转化为化解信访积案的紧迫感。二是结合实际作部署。立足广西作为边疆地区实际,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下,对照“两学一做”标准标尺,把化解信访积案作为检验专题教育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总结信访积案排查化解“百日攻坚战”成效并作新一轮的安排部署,切实做到“底数清、台账全、录入准、上报实”。三是明确目标抓落实。自治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协调小组和自治区信访局共同组织开展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信访积案化解集中攻坚活动,把各地各部门排查出来的l000多件信访积案化解工作,作为全区“两学一做”立足岗位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作为检验“两学一做”教育成果的标尺,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实现信访积案“清仓见底”。
二、领导挂帅,高位推动信访积案化解
一是高层部署。自治区党委彭清华书记批示有关部门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好信访积案化解工作。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范晓莉指示自治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协调小组和自治区信访局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抓好信访积案化解工作落实。二是落实责任。自治区信访联席会议办公室、自治区信访局制定《关于化解信访积案集中攻坚活动的方案》,各市、县、区主要领导作为信访积案化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挂帅,为活动开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各级各部门、各市党政一把手、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履行“一岗双责”。三是领导包案。由各市的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包案化解;各市的市党政班子领导成员分别主动认领包案,主动接访下访,约见信访群众,亲自看案件资料;相关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主动担责,全力推动了信访积案化解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创新方式,构建多元化解信访问题工作机制
一是拓宽受理渠道。完善网络受理处置办法,落实下访、回访措施,坚持领导定期接访制度,公开举报电话、电子信箱,进一步拓宽信访渠道。二是创新化解途径。建立积案化解联合会商和疑难信访案件救助等工作机制,引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专家参与;同时组织发挥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综治中心作用,加强网格化管理,推动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工作联动、矛盾联调,对信访事项实现受理、登记、交办、承办、结案各个环节工作衔接,做到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促使大批信访问题及时就地解决。三是强化防控措施。完善信访苗头采集机制,密切关注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信访动态,积极做好前期处置工作,努力消除信访隐患。加强信访研判监测,建立节假日、重大活动前期排查制度,全力防范突发信访事件。
四、发挥专项资金作用,化解特殊疑难信访问题
一是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以“地方筹集为主,中央财政适度补助为辅”的原则,积极配套落实特殊疑难信访问题专项资金,加强对资金申报、审批、发放的管理监督,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专项资金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发挥专项资金带动作用。各地十分注重运用中央解决特殊疑难信访问题专项资金,依法及时解决一批长期积累、久拖未决、责任主体不清的“无头案、钉子案、骨头案”。
五、加强督查问责,依法处理违法行为
一是形成监督常态。自治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协调小组和自治区信访局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化解信访积案督导组,对相关市和部门进行实地督查,并通过电话催办、简报通报等形式,建立 “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机制,使国家信访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决策落地生根。二是建立问责机制。对信访积案办理不负责、敷衍推诿的单位及工作人员以及缠访闹访、非正常上访的典型案例,予以通报,以案释法、以案说理,督促责任单位加强工作力度,以督查问责推动积案化解。三是依法处理违法行为。实施法律手段,对20多名长期闹访、缠访、无理取闹的信访人依法处置,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既维护信访秩序,又让信访人回归依法到理性信访的轨道上来。
六、加强总结推广,形成长效机制
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 篇6
根据中共蒲江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蒲委发【2008】2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实施意见。
一、工作原则、目标及调解程序
(一)工作原则。坚持“属地原则、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 地解决问题和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工作目标。通过全面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耕保金)矛盾纠 纷排查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因产改引发的问题和矛盾纠纷,避免群体性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确保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调解程序。发生矛盾时,应先由所在社、村逐级进行清理疏导、调解,建立纠纷调解台账。镇产改纠纷调解小组负责指导、协助调解工作。对调解结果有异议的,申请镇产改调解领导小组调解。
二、健全机构,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
镇成立产改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组,主要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维护稳定,指导具体工作和对工作进行督查督办。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亲自带头包案督办重大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重大事情不出镇”。
二、整合资源,加大矛盾纠纷调解力度
各村(社区)要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要积极动员党员、议事会成员、村社代表等参与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形成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强大合力,确保群众的合理诉求和矛盾纠纷达到及时合理解决。
三、建立预防机制,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坚持把产改工作中矛盾纠纷的 排查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建立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积极预测,超前防范,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做到预防与化解相结合。
附件:
1、XX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纠纷调解工作组名单
2、XX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纠纷调解小组工作职责
XX镇人民政府 二00八年八月二十五日
附件1:
XX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纠纷调解工作组名单
组长:谢先进副镇长 副组长:吴应松统筹办主任
杨炯经建办主任
成员:许建国统筹办工作人员
罗兴建统筹办工作人员 何桂华群工办工作人员 黎艳华劳动保障所所长 方磊群工办工作人员 刘鑫梅统筹办工作人员 陈燕统筹办工作人员
办公室设在镇统筹办内,谢先进任办公室主任。
2008年8月25日
附件2:
XX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纠纷调解小组工作职责
(一)做好各村(社区)产权制度改革纠纷调解的业务指导工作。
(二)调解当事人之间因土地的性质、面积、流转、调整、承包合同的履行以及实测确权等事项发生的争议;
(三)宣传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和引导当事人依法维护自身的产权制度改革权益;
(四)检查和督促纠纷当事人自觉履行调解协议;
(五)调查处理上级机关转办和交办的产权制度改革纠纷信访案件,并在规定的期限内报告处理结果;
(六)向同级领导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汇报产权制度改革纠纷调解工作。涉及矛盾激化或可能出现群体性纠纷等情况应及时向同级领导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XX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矛盾纠纷调解小组
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 篇7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网络建设
新时代下, 需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网络建设, 一要科学地利用专业财务管理软件, 不断提升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 从而为财务信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二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 真正实现信息化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创新;三要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内部信息服务系统的综合性, 高度重视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此, 软件服务商和系统服务商必须及时地升级产品, 进一步完善用户反馈和售后服务机制。
二、构建区域性财政信息网络平台
对于事业单位财政的管理机构而言, 建设财政部门信息网络平台至关重要, 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因此, 在建设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网络平台时, 一定要重视资源整合、标谁制定和综合监管的作用, 这样才能够构建出一个科学的财务信息网络平台。比如: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 首先要采用专业的管理软件, 统一数据口径、开发标谁和编码体系, 然后构建涵盖部门预算、资产管理、工资统发等多项内容的财务信息网络平台。不管怎么说, 只有构建和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才有利于实现稽查和审核手段的信息化, 才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效益, 从而真正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
三、构建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当今社会, 市场经济占流, 在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下, 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着来自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 同时在运行和生存发展中又要面对市场经济波动所带来的风险等等, 而这一切都会影响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有序运行。为此,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一定要构建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风险管理, 这就要增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树立风险理念, 真正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与此同时, 作为事业单位, 只有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的事前防范, 不断提高人员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认真预测、评估和控制财务风险,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质量。
四、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 深入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必须完善会计核算基础, 以便弥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缺陷。所以, 事业单位很有必要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 这样可以实现双管齐下, 更加准确地反应事业单位的成本、消耗的资源及其收入, 从而公正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绩效。只有这样,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才能取得胜利, 从而提供出真实、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 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管理层和决策层的财务决策能力, 使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确保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的监管力度
为了深入改革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还需要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的监管力度。近年来, 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 但是事业单位还未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相关监管制度, 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这就要求相关人员重视事业单位财务的监管工作。所以, 为了实现信息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事业单位一定要建立财务工作的监管体系, 首先要建立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科学地审核与监督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行和经济活动情况, 实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同时还要重视司法、行政等一些外部监管机制的综合运用。
六、结束语
总之, 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 使我国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同时也给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科学地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才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资金使用率, 而且能够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与健康发展。因此, 信息时代背景下, 一定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网络建设, 构建区域性财政信息网络平台, 构建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 以及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的监管力度等等, 最大限度地满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深入改革。
摘要:近年来, 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 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 这对于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当然, 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设方面, 一定要与时俱时, 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求。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 讨论了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改革措施。
关键词:信息,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1]刘菁.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与改进措施的思考[J].财经界.2013, (20) :191.
[2]杨曙, 彭小珈.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J].现代商业.2009, (8) :243.
化解改革攻坚中的稳定难题 篇8
认识、分析、研究、处理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战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务求实效
首先,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制定和实施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或方案,决策层应当充分考虑职工的实际承受能力,应当充分了解其推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损益程度或损益范围的大小,尽可能地在国家政策允许和企业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趋利避害、择善而从”。有的国有企业在实施政策性破产及其职工安置工作中,提出并体现了“执行政策就宽不就窄,计算费用就高不就低,最大限度地考虑职工利益”的原则,从而有效地争取到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减轻了群体性矛盾冲突的强度,增加了政策宣贯的可信度。
其次,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和矛盾。遇事要沉着应对,冷静处理;凡事要预先防范,有的放矢。要做好维护企业稳定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摆花架子、不能仓促上阵、不能打无把握之战。有的企业在深化改革的实际运作中,突出了抓住机遇、加快步伐,却忽略了夯实基础、完善条件,以为只要高擎改革大旗,“登高一呼”,就会“一呼百应”。实践证明,这样的主观愿望或主观努力是不切实际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快与慢是相对的。基础不牢、工作不细、条件缺乏,想快也快不了。
再次,在实施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或方案的过程中,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开展都应当增设一道预先进行稳定工作“可行性评估”的必要程序。评估若是不过关,绝对不能够单凭勇气“冒险”闯关。要打好改革和发展的攻坚战,在维稳工作方面多花些时间、多投些精力、多做些准备是完全必要的。相反,“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主意多”;或是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思路、观念、经验和方法来应对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坚持“政策后墙不倒”,用政策来说服人、引导人和武装人,乃是维护稳定的坚实基础
政策是国有企业推进改革的“主心骨”。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理解政策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政策贯彻、执行成效的力度和高度。如果最广大的职工群众不能充分地掌握有关改革的政策和方案的具体要求,那么,一有“风吹草动”,相当部分的职工群众就容易是非莫辨、人云亦云,并可能为别有用心的人煽风点火、激化矛盾提供可乘之机。有的企业在推行改革的实际运作中,对有关政策的宣传、对有关方案的说明不深不透,甚至把改革政策和实施方案只作为少数人掌握的“囊中之物”,使得企业内部的多数员工对有关改革的政策或方案不知其然,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做法,不仅不能维护稳定,反会激化矛盾。
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学习和转变观念教育,着力提高职工队伍思想素质,是企业加快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实基础。
“磨刀不误砍柴工”。企业越是深化改革,越是要注重并加强企业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越是要坚持并深化有关改革政策的宣传疏导工作。有的企业在实施政策性破产的过程中,仍然坚持正常的党员组织生活、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和职工形势任务教育,主动而深入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认清厂情、掌握政策、明辨是非,循序渐进地引导职工群众充分了解企业为何实施分立破产、军工改革脱困的主要政策、安置方案的具体要求等等,从而有效地帮助职工群众在掌握政策的基础上,逐步理解、支持和参与改革。
在改革的重大考验面前,人们各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因而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其诉求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所以,有关的政策宣传和思想工作也应当做到“点面结合、有的放矢,以点带面、细致入微”。一些企业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式主动疏导思想:
主动召开座谈会,进行面对面沟通。有的企业在落实改制方案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群体对破产安置的不同认识,主持召开了中层领导干部,离退休老干部,退休中干和退休专业人员,退休人员骨干分子(包括历次图谋闹事的头面人物),提前退休、退职人员,科技人员和先进人物,在岗、下岗人员代表等座谈会,宣讲政策、听取意见、答疑解惑,用政策来引领职工的行动。基层单位也结合实际,分门别类地召开了若干座谈会。这些举措有效地起到了理顺情绪、增进了解、平和心态的积极作用。
主动登门造访,把帮教工作做到家。有的企业在实施政策性破产的过程中,其党政领导充分利用各种慰问的机会,深入到经济困难职工或情绪躁动职工的家中,一面“送温暖”,一面坦诚对话,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各单位根据职工的实际表现,确定重点对象,经常深入到家开展帮教工作,从而有效地减少或化解了对立情绪,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互信。
持续强化信访工作,妥善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信访工作对于企业的稳定至关重要。有的企业在推行重大改革举措的过程中,重新调整信访工作领导机构,设立了企业信访接待室,由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同志轮流在每个工作日“全天候”值班。与此同时,通过积极努力,引导并帮助职工群众养成了必须依法信访的习惯,牢固地树立了合理的要求要通过合法的方式表达和处理的意识。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要努力提高处理信访事项的效率和质量。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有的放矢的思想疏导工作,乃是促进改革、维护稳定的重要保障。
维护稳定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支持,而煽动闹事的人则同样需要制造蛊惑人心的舆论误导。正反两种舆论导向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不尽相同,我们占据着主要的舆论阵地,打的是“正规战”;别有用心的人则利用非主流渠道,打的是“游击战”。一些企业的改革实践表明,在争夺人心的舆论会战中,企业应当坚持“掌握主动、不拘一格、以变应变、务求实效”的原则,在实际运作中切实做到:
增加透明度。凡是涉及职工利益的重要政策方案,企业领导班子都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代会专门委员会与职工代表小组组长联席会议讨论,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切实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有关企业改革的各项政策及其实施方案,广泛宣讲、不打折扣,使之家喻户晓。
提高时效性。改革政策及其实施方案的学习宣传要持续深入、注重时效,与其让人“道听途说”,不如“一竿子插到底”;对于围绕改革政策及其实施方案的各种舆论,不能听之任之、观望回避,要高度重视,采用多种形式及时回应、正本清源、澄清是非,严防谣言、谬论形成“雪球效应”。
控制主阵地。建立严格的审稿制度,凡是涉及改革活动的报道、言论,必须经过规定的送审程序才能播发、见报;有关部门对非法聚集活动要及时进行疏导,对张贴大、小字报的行为要立即采取处置措施。似是而非、蛊惑人心的谣言、传闻,对于企业的改革、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干扰和破坏作用。尤其在企业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对于各种歪理邪说的谣传绝不能够置之不理、等闲视之。
主动深入群众,开展疏导工作。有的企业在实施政策性破产的攻坚阶段,突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变上访为下访”,凡是有群众“打堆堆”的地方,都是领导干部进行政策宣讲、做好思想工作的“战场”;同时,他们通过积极的努力,使厂房空地、厂区花园、茶馆、市场这些容易滋生是非、传播流言的主要场所,成为有关单位领导干部掌握民情、澄清是非、弘扬正气的阵地。
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退休职工是企业稳定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是别有用心者竭力争取的利用对象。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工作。
始终坚持“政策后墙不倒”,用政策来说服人、引导人和武装人,首先应当做到:对政策的宣传要全面而准确,对问题的处理要依据政策“一碗水端平”,这样才能够收到调适心态、理顺情绪、沟通互信的实际效果。面对一些职工群众对有关政策的疑惑或异议,各级组织应当理直气壮地积极引导职工群众充分认识到,国家有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所着力解决的是普遍性的问题和最主要的矛盾,而不可能同时涵盖和完全解决所有的矛盾和问题。要明确告诉职工,提出问题、反映要求,必须着眼于这些问题和要求是不是政策本身应当解决的;有关超越国家政策界限的诉求,应当自觉地遵循合法和组织程序进行表达或反映。如果有人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态,不能依法、有序、客观、理性地表达或反映自己的诉求和问题,那么,承受伤害后果的不仅是企业、社会,同时也包括自己和家庭。
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学会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有关矛盾和问题实行综合治理
国有企业内部发生的不稳定事件的性质,大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所以,在开展维稳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各级组织一定要吃透政策、吃透厂情、吃透民意,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方。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过问、调研、处理涉及稳定的有关问题;要在坚持疏导为主,坚持“政策后墙不倒”的前提下,综合采用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工作与力所能及地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政策、法纪、行政、经济等手段,从规范言行、强化秩序入手,逐步遏制事态、消除对立、理顺情绪、排解纠纷。
在坚持“政策后墙不倒”,用政策来说服人、引导人和武装人的同时,企业还应当着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忠诚可靠的维稳工作骨干队伍。
首先,应当建立健全企业信访、维稳工作机构,集中统一领导企业的稳定工作,具体负责企业维稳工作计划的制订、落实、检查和考核,以及与上级机关、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协作。建立健全企业信访、维稳工作机构,必须强化其职责、充实其职能,使之真正成为有职有权、权责统一、运作有序的工作班子,避免职权不清,形同虚设。其次,认真落实各级维稳工作责任制。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每一个领导、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应当认真履行维护稳定的义务,都应当按照职责范围落实维护稳定的责任,并有职有权地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干好自己的事”。
再次,高度重视企业两级维稳骨干队伍的组织、思想、作风、制度和业务建设,使维稳骨干不仅理解应该做什么,而且懂得应该怎么去做才能够不辱使命。在有的企业,做基层维稳工作的往往只有单位的几个领导同志,遇到突发事件,往往“兵到用时方恨少”。如果一个单位,有一定数量的维稳骨干团结在领导班子周围,单位的局面就会大为改观。有的企业在实施职工重组上岗的工作中,各个基层单位以党政工团骨干分子为基础,组建了职责明确、行动有力的维稳队伍,并在维护稳定的各种考验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例如,有人到厂部上访或围观,单位迅速派出由主要领导同志率领的维稳骨干来到现场,领回本单位人员并进行思想疏导工作;在发生集体上访事件时,单位领导同志率领维稳骨干成天守护在生产现场,严禁外来人员前往串联,阻止本单位人员参与违规活动。一些企业的经验教训说明,发挥基层组织的中流砥柱作用,对于构筑企业稳定大堤非常重要。
形成一套分门别类、有的放矢的维稳工作预案,建立健全快速反应、处置得当的维稳工作运行机制,对于做好维稳工作十分重要。
近些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破产、重组,经历了许多的曲折艰难,但就不稳定事件的表现形态及其后果而言是可以预见的。为确保实现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根据新形势、新变化,研究、制定、完善各种有的放矢的维稳工作预案非常重要、非常必要。有的企业在实施破产安置的过程中,不仅制定了维稳工作的纲要总则,而且开展每一项重要的工作、针对每一个重要的问题,都编制了相应的维稳工作预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编制维稳工作预案,其指导思想必须突出针对性、凸显可行性、追求有效性;其基本内容必须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工作程序、明确工作方法、明确工作责任、明确牵头部门以及配合单位。各种维稳工作预案不是写给上级交差的“应景文章”,不能只有原则要求,没有具体举措;只有做到有的放矢、具体细致,才会便于操作、利于执行。合格的维稳工作预案,应当是易懂易会、环环紧扣的行动“路线图”或“作战计划”。
按照从实战出发的根本要求,一些企业在推行重大改革举措的时候,就对几乎是所有的维稳工作预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以后又根据新情况、新变化适时地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有了精心制定的维稳工作预案,还要有计划地组织有关部门和骨干人员进行深入的专项学习和业务培训,按照维稳工作预案的具体要求开展必要的演练,使有关部门和骨干人员从意识到行动都能应用自如。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企业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是企业维稳工作的“领头羊”。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严峻考验面前,企业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勇于面对困难、面对群众,深入细致地做好有关工作,发挥了率先垂范的带头作用。由于改革工作的特殊性,企业领导总是处在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风口浪尖,必须时常忍受各种谩骂、误解和屈辱,但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应当始终以推进改革和维护稳定的大局为重、以职工的根本利益为重,不回避困难,不推诿责任,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光明磊落,坦然应对。
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做好稳定工作必须筑牢反腐倡廉防线。
应当看到,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是确保职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基石。企业党政领导班子必须始终致力于筑牢反腐倡廉这道防线。要通过加强学习和警示教育,从正反两方面提高觉悟,筑牢思想防线;通过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财经纪律,筑牢管理和制度防线;通过加强经常性监督检查,对容易出现问题的部门或岗位,进行重点防范和监管,切实防微杜渐,以筑牢组织防线;对于群众反映或举报的违纪问题,要做到早核实、早处理、早结论。我们要把反腐倡廉的大旗紧紧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实践经验证明,只有筑牢了反腐倡廉这道防线,企业各级领导干部才有可能赢得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有可能为企业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和职工队伍的基本稳定创造有利条件。一家军工企业在实施政策性破产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党委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倍加廉洁自律,具体要求是“四多四少”。“四多”是:车间现场多转一点、困难家庭多走一点、稳定问题多想一点、思想工作多做一点;“四少”是:少喝一点酒、少打一点牌、少跳一点舞、少钓一点鱼。由于筑牢了反腐倡廉这道防线,这家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赢得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破产工作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职工队伍保持了基本的稳定。
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稳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会面临诸多的复杂情况和严峻挑战,所以我们应当力求做到:问题发现要快,信息反馈要快,处理反应要快;面对各种隐患、困难、问题,我们的观察、思考、认识要细,我们的对策、措施、要求及其落实的过程也要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运用企业管理的规范,将企业的维稳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的范畴;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有效地分析问题、落实措施、持续改进。同时,我们必须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全员、全面、全过程地牢固树立稳定意识,精心细致地开展稳定工作,从而真正地构筑起企业长治久安的稳定大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必须坚持“政策后墙不倒”,凡是政策规定与部分人的意愿要求相抵触的,一定要严格执行政策并坚持用政策去教育人、引导人。如果出于恻隐之心等原因而逾越政策界限去迁就一些人的利益要求,不仅不能维护稳定,相反,只会影响或破坏稳定;另一方面,凡是政策要求中有利于职工利益的规定,一定要认真贯彻、不打折扣,最大限度地考虑和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
总之,要化解各方矛盾,维护企业稳定,要求我们在推行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中,从准备到实施,都切忌粗心大意、粗枝大叶,必须细心细致、精益求精。没有细致,就没有洞察力、执行力;没有细致,就无从体现务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勤奋的敬业精神;没有细致,就可能使各种矛盾、问题积累发酵,最终破坏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事业单位改革化解措施】推荐阅读:
2024年最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保障措施05-09
县事业单位改革10-01
企事业单位改革07-17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06-10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06-29
深圳创新事业单位改革07-14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建议09-16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08-28
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10-17
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