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事业单位改革(共8篇)
县事业单位改革 篇1
县事业单位改革思路的探讨
我县事业单位改革思路的探讨
近几年来,以“脱钩、分类、放权、搞活”为基本思路的事业单位改革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也在不断增加,各地先后探索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显得不够合理和相对滞后,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我认为事业单
位改革必须进一步冲破瓶颈,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健康、有序发展。
一、事业单位改革将会遇到的障碍
近几年来,我县在事业单位改革中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改革的深入,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
⒈保障制度不健全将制约着改革的程度。我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从年开始实施,目前参保范围为差补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参保单位近四百个,参保人员五千余人,实行“全额结算、差额缴拨”的征缴结算办法。但由于财本文章原创网站为网政困难,历年来财政累计欠费近六百余万元。目前,自治区尚未出台有关事业单位人员参保的规定,如果仍采用原来的参保办法必将对我县的财力状况提出严峻的考验。
⒉改革资金的缺乏将制约着改革的进度。我县属经济不发达县,是自治区级贫困县之一,不少事业单位虽然名义上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但实际上财政上并不拨钱,而不少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由于经济效益欠佳,连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现在将要改革时,竞争上岗人员就需要补缴养老及其他保险;内退及退休人员需要支付离退休费用;被分流人员需要支付置换金等,这就需要大量的改革成本,而被改革的事业单位大多资金不太充足,虽有部分资产,但变现难度较大,或虽可变现但缺口较大,这就给事业单位改革带来了资金瓶颈,其主管部门在事业单位有钱时就拼命地想收,但在事业单位改革成本不足时则不闻不问,推给政府,推向社会。
⒊人员分流难制约着改革的速度。人员分流问题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大难点,从现实情况看,事业单位的人员大多数不愿被分流,这是因为:一是事业单位有着稳定的收入,从我县将被改革的事业单位情况看,虽大多数是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但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工资(包括浮动的津贴)都是按时发放的,且事业单位的工资不仅比企业工资要高,而且比行政机关的也要高,也可算得上是一个“铁饭碗”,而一旦被分流,工资收入最起码要打折,甚至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事业单位复杂的人员关系也决定着分流难。事业单位的人员关系相对比较复杂,能进事业单位的,除急缺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外,很多是凭关系、托人情进来的,不管分流谁,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三是事业单位现有的人员结构也决定着分流难。从目前人员分流的办法看,主要是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来进行,但从事业单位现有的人员结构情况看,年轻的同志有知识、有技能,大多数是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年老的同志知识水平不高,业务跟不上形势,如果竞争上岗,明显处于劣势,属于被淘汰的对象,但这些老同志大多数是本单位的元老,甚至是创始人,曾经对本单位作本文章原创网站为网过很大的贡献,现在年老了,将之分流出去,于情于理又说不开去。从现行的人员分流政策来看,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未聘人员要以单位、行业或系统为基础,坚持以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来实现多层次、多形式的安置制度,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单位往往缺少改革成本,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得人员分流难以到位。
二、事业单位的的改革方向
事业单位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解决现有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但改革的方向不是也不可能取消全部事业单位,重点在于调整和规范。而调整和规范的重点是要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
⒈合理分类,为事业单位改革奠定基础。根据国家关于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责、业务性质、功能定位和经费预算管理形式,将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管理类、社会公益类、生产经营类三大类,并明确三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方案:
生产经营类改制
——可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办法,结合产权制度改革,打破所有制和地域、行业、隶属关系,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兼并或转让国有产权等方式进行。可以改为或进入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也可以改为或进入非国有单位;可以成建制改企转制,也可以将相关单位合并重组并改企转制。
——支持职工个人或合伙优先购买本事业单位,允许其实行分期付款,一次性买断的可给予适当优惠。鼓励民营经济和非国有单位参与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可以出资购买,也可以入股控股。
——现承担的无法律、法规授权的政策制定、审查审批职能要收归行政机关;执法与服务不分的要进行剥离,技术检测、检验、鉴定机构不再承担行政执法职能。
——整合机构编
制。职能相近、交叉重复或职能单
一、设置分散的,要予以归并重组;一个行政部门设置多个行政执法机构的,原则上合并为一个机构,实行综合执法。
社会公益类放权
——进一步扩大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在业务运营和用人、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真正确立其独立事业法人的地位,探索建立科学的事业法人治理结构。今后政府部门对社会公益类事业
单位的管理,主要是政策引导,依法监督,搞好服务,重点管好其领导班子或法定代表人,监管其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按照“区域覆盖”和就近服务的原则,职能任务相同、相近或在一个区域内重叠重复设置的,要打破部门、条块界限进行联合重组;设置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的,要予以合并;任务不足、长期不出成果、产出效益差和长期未配备工作人员投入运行的,要予以撤销。今后对需要财政拨款或财政补贴的单位,其机构编制规模要严格控制。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和国(境)外资本,以出资创办、入股联办和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兴办必须由政府举办之外的各类社会公益事业,逐步形成社会公益事业举办主体的多元化。
⒉积极推行聘用制,为事业单位改革确立合适的用人机制。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保障事业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积极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在推行聘用制的同时,要衔接好聘用合同与岗位聘用合同的关系,要按照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要求,制定包括聘用合同期限、岗位及职责要求、岗位纪律、岗位工作条件、工资待遇、聘用合同变更和终止的条件、违反聘用合同后果等个方面内容的聘用合同文本,以一个聘用合同解决问题,将岗位聘用合同内容包含在聘用合同之中。注意各项岗位聘期的衔接,但应以岗位聘用合同为基准,其他聘期应服从于岗位聘用合同期限,待办理了人员续聘手续,再考虑其他如职称的聘期,这样可以体现职称的评聘分开,更好地推进事业单位的聘用制。
⒊妥善分流,为事业单位改革扫清障碍。事业单位改革的难题是人员分流问题,除加大宣传让事业单位职工充分享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的同时,还可以:一是鼓励事业单位人员自主创新创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以离岗创业,在一至两年内保留原单位职工身份;二是鼓励自谋职业,事业单位实行首次聘用管理时,本人愿意应聘但未被聘用的人员,可以申请自谋职业,经单位批准后办理解除人事关系手续,由单位一次性发给安置费;三是转岗聘用。鼓励依托技术、行业优势,通过兴办新的产业、创办社会化服务实体等办法,对未聘人员实行单位内部转岗安置。
⒋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机制,为事业单位改革开道。当前,虽然自治区尚未出台有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有关政策,我们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先做好前期工作,一是要加大保险的宣传和保险费的征缴力度。要千方百计增强人们的社会保险意识,就我县的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保险工作在我县开展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但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只停留在交保险的阶段,对投保时间、投保工资、个人帐户的增长率和退休待遇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参保人员在参加了社会保险以后有哪些权利义务,还有待于社会保障机构加强宣传。二是要普遍开设个人帐户,体现激励机制。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事业单位,都要建立个人帐户,鼓励参保人员多投多保,个人帐户积累额越多,以后享受的退休待遇就越高,建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也有利于人员流动时保险金的划转。
⒌建立健全人事争议仲裁机制,为事业单位改革保驾护航。事业单位改革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面广,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多,在改革过程中单位和个人问题的各种纠纷也不断出现,这就要求建立健全人事争议仲裁机制,凡建有工会组织的事业单位,应当设立调解委员会,对未建立工会组织人员较少的事业单位,应由主管部门统一设立调解委员会,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县事业单位改革 篇2
近年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地为适应国有资源和资产使用制度改革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需要, 积极探索国有资源和资产开发、管理、使用的有效形式, 不断加强和规范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由于国有资源和资产的范围不够明确, 对其有偿使用的性质认识不清, 加上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制度不健全、征管措施不力, 致使县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的范围还比较小, 市场化配置率还比较低, 国有资源和资产的浪费现象在一些领域还比较严重, 有偿使用收入流失隐患较多, 收入部门化、福利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
有很多县城自然资源丰富, 城市公共资源和国有资产规模也比较大, 但人均资源水平比较低, 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产权意识比较淡薄, 造成内部产权关系不清;有的单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 资产购置和处置的随意性较大, 资产购置重复, 苦乐不均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单位资产帐务设置不健全, 帐外资产存量大, 家底不清, 缺乏规范管理;有的单位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工作管理无序, 经营不善;资产布局分散, 使用效益低下。因此, 改革国有资源和资产管理体制,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全面推进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度开发、有序利用、有偿使用,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
建立和改善国有资源和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行机制, 不仅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的需要, 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运用市场手段, 配置和优化资源, 实现公平、公正和效率优先原则的需要, 同时, 也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有效手段。规范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 对于稳固政权基础, 公平财政分配, 推进财政改革, 净化市场秩序, 提高政府公共资源使用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框架
(一)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效益、优化配置、集约管理、强化监督、责权利相结合的要求, 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源和资产管理、运营、监督机制,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 总体思路
本着“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原则, 逐步建立程序科学、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有效整合政府资源, 着力打造运转高效的投融资平台, 形成“借、用、还”良性循环机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逐步增强政府投融资实力;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 强化统一管理, 降低政府债务占财政收入比重, 防范国有收益流失和财政风险;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推动全县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 基本原则
1、立足现实、改革创新原则。
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投融资体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从我县实际出发, 妥善处理老债务, 积极探索新思路, 创造有特色的政府资源、资产管理和投融资管理模式。
2、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原则。
健全政府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管理体制, 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制衡机制, 建立政府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统一管理机构, 合理界定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的职责, 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对国有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的监督和控制, 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3、优化配置、提高效率的原则。
整合政府可用于投资的货币资金、存量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源, 实行统一管理, 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高效率、低成本筹集建设资金。
4、统借统还, 风险控制原则。
规范政府性融资行为, 对利用集中管理的资源、资产和政府信誉取得的建设性资金, 实行统借统还, 合理控制借款规模;建立稳定的还贷机制, 保证政府性资金投入安全有效, 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维护政府信誉。
三、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 建立资源和资产统一管理运营机构, 健全集中调配机制
政府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国有资源和资产、政府投融资管理的执行层。依据国资委决议在县财政 (国资) 部门具体指导下运营。
(二) 以集中管理国有资源和资产为依托, 构筑政府投融资平台
按资产剥离、资本划转的形式, 依法注册, 具体运营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源和资产。把“死资产”变为活资本, 市场化运作, 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 满足政府规划项目的资金需求。
(三) 建立政府投融资审批制度, 健全决策机制
成立县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 县财政局、发改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和融资平台主要负责人为委员, 作为政府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和投融资管理的决策层
四、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意义
(一) 促进了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打破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部门格局, 有效地解决了国有产权虚置问题
一些部门单位一直把行政事业国有资产视为自有资产, 以为资产产权属部门所有, 单位负责人说了算,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产权所有部门化, 部门利益个人化, 资产购置盲目化, 资产处置随意化”倾向。推行改革之后, 通过广泛宣传发动, 以及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管理, 重新确立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政府所有、部门使用、收支统管”的管理原则, 较好地实现了产权归位, 转变了传统观念, 统一了思想认识。
(二) 摸清了资产“家底”, 实现了资产的集约化管理, 提高了资产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
改革以前, 由于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产权不清, 政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资产, “家底”不清。实施改革之后, 不仅核实了县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具体数目, 还根据现政府的授权, 由县财政局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实行了集约式管理, 使政府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宏观调控与优化配置等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为高效使用和合理调剂资产奠定了基础。通过资产权属证明集中到财政部门管理之后, 避免了部门单位随意抵押贷款、对外投资及低价处置国有资产等现象, 规范了资产处置行为, 有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三) 规范了经营性资产运作, 杜绝了“暗箱操作”, 增加了非税收入
对经营性资产委托国有资产管理实行集约管理, 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 将经营性资产运作行为置于阳光监督之下, 实现了资产收益的最大化。对资产经营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和部门预算管理之后, 还有利于铲除行政事业单位滋生腐败的土壤, 解决部门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问题, 端正党风政风。
(四) 推进了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 拓展了改革内涵, 延伸了改革触角
通过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相结合, 有利于解决行政事业单位盲目购置资产问题, 对提高预算编制特别是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的准确度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与收支两条线改革相结合, 有利于堵塞收支两条线管理漏洞, 推动收支两条线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改革相结合, 有利于增强政府采购工作的针对性, 扩大政府采购规模, 提高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将经营性资产收益及相关支出纳入完全部门预算管理, 实现国库集中收付, 使部门预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全”。
(五) 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 实现了财政管理由单纯的资金管理向资金、资产和财务管理并重
过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重钱轻物”、“重使用轻效益”。推行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集中管理之后, 财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资产使用和管理制度, 严把资产入口关和出口关, 加强对资产动态管理, 促进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实现财政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 拓展了财政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徐国民.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会计核算[J].财会通讯, 2008, (07)
[2]、周爱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7)
省直管县改革探讨 篇3
从2004年河南省在财政上试点省直管县以来,省直管县的探索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10年来,省直管县来自省里的支持更多了,财政更充裕了。但笔者认为省直管县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省直管在充裕县级财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在经济发展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区域间融合协作对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1+1>2的效果,省直管县改革有必要考虑到被直管县与省辖市的区位和文化因素,即如何通过区域融合协作来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省直管县的背景
目前我国实际上施行的是省、市、县、乡的4级管理体制,这样的管理体制在经济发展中呈现出了由于行政层级的增多而产生的提高行政成本、降低行政效率的现象,以及一些弱地(市)强行从县里抽血的“市刮县”等现象,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省直管县的模式,一些省份也据此进行了试点。其中河南省在2004年开始试点4个县市经济单列,2014年全面对10个县市(固始县、新蔡县、鹿邑县、永城市、兰考县、长垣县、滑县、巩义市、邓州市、汝州市)施行了省直管。
二、省直管县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一)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的积极影响
增强了县级政府的财力,提高了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缓解了县级资金调度压力,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等。
(二)存在的问题
1 与地级市融合协作度有所减弱。在经济发展弥合度日益紧密的今天,在一定的区域内更加需要区域间的相互合作,而省直管县游离于以前的地级市之外,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区域间的融合发展。省直管县在一定程度上与所在的地级市显得比较孤立,不能够融入到当地协作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中。
2 存在着县域开发的无序建设以及省直管县人员更难晋升的问题等。
三、县与地级市的哲学思辨
(一)县与地级市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我国现在的基本状况是地级市辖若干区、县或县级市,区一般为地级市的驻地或者离地级市较近,而县和县级市离地级市有近有远,县和地级市其实就是一个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这个局部与全局是事物的存在状态,地级市是省这个全局的局部,县又是地级市这个全局的局部,那么在这里地级市相对于上一级是局部,而对于下一级就是全局,同样县相对于地级市是局部,而相对于乡镇则是全局。那么战略思维中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笔者有幸拜读了中央党校段培君所著的《战略思维理论和方法》一书,书中这样来描述战略思维,即战略思维具有三个维度的基本特征:一是目标与手段的效用性结构;二是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三是现在与未来的预见性和发展性结构。其中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则指出局部和全局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打个比喻就像胳膊、腿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支撑的。胳膊只有在人这个整体中功能才能得以实现,县级政府这个局部有时候也只有在地级市这个整体中某些资源才能得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因为县一般缺少地级市的教育科研等优势资源,所以县级政府在省辖市中,在某些方面操作得当可以更好地借力省辖市具有的优势资源。
可见我们在讲地方经济发展时,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必须考虑到局部与全局的整体性结构,不能抛开全局来谈局部的发展,也不能抛开局部来谈全局的发展。
(二)在一定范围内,县的局部和省辖市的全局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全局和局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只能在一定范围的整体内,比如人这个整体中,胳膊、腿和人体是相互依存的,但仅限你个人这个范围内,你不能说你的胳膊、腿和别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可见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但这个一定范围的全局究竟多大合适呢?举个例子,邓州市是南阳市的一个局部,但邓州市也是河南省的一个局部,那么邓州市相对于哪个全局更合适呢?笔者以为这个整体主要应从区位距离和文化因素方面考量。一个上午可以轻松一来回,也就是在大约1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可以算作一个整体。其次也要考虑文化因素,这个区域有共同文化特质,历史上南阳郡曾经在邓州,南阳盆地的核心也曾长期在邓州,邓州到南阳约55公里,都在南阳盆地内,属于南阳文化圈内的重要一员,而邓州到郑州有约355公里,所以就局部与全局的整体性结构而言,邓州应在南阳这个全局中。看似浅显的道理,但实际上说明一个道理,邓州只有融入南阳这个全局中,邓州这个局部的功能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其他如周口与淮阳、驻马店与汝南,距离都约在50公里的范围内,又都属于同一个文化特质,所以它们都应该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就是全局与局部的相互依存的整体性结构,更应该融合发展。
所以在一定范围和文化影响下的特定区域内,县级政府和省辖市是局部与全局的整体性结构,县级以及省辖市发展得好坏有赖于两者的相互支撑和配合。
四、省直管县模式探讨
就笔者对于当前国内县域经济的观察,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省直管,另一种是县改区,省直管一般在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地方,而县改区一般在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区域。由于县对于所在的地级市是局部与全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既需要财政上的适当独立,又需要所在地市在优势资源上的辐射和带动。在如何实现县域经济既独立又能在地级市这个全局中相互融合、相互借力的问题上值得研究。
(一)省辖市有存在的必要
省辖市一个适度范围内的区域可以当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就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河南省自2004年推广省直管县管理试点以来,一直都存在着省辖市和县级市之间的利益之争,难免相互拆台。笔者认为,要根据这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个区域内必然要有一个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这个地区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内涵,这个地区所有的县级政府都可以通过文化符号来达到发展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省辖市有存在的必要,它能起到凝聚本地区的文化以及辐射带动作用,但带动得好不好要看省辖市和县配合得好不好,实际上只有制定区域融合发展规划,才能使省辖市真正起到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省直管县要因地制宜
对于省直管县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要看直管县与省辖市的距离远近以及文化因素等,笔者认为,60公里以内适合合并或者融合发展,100公里以外可以直管。在省辖市周围约100公里范围内的县级政府还是要算在省辖市这个范围之内,但是要制定区域融合发展的规划,使省辖市的优势资源往县级政府延伸。比如有些县可以划区,但也不是离省辖市近的都可以划区,关键要看划区对于省辖市和县能否产生倍增效应,比如惠阳并入惠州,就使惠州打开了通往南海的门户,拉大惠州的城市框架,规划建设和资源调配方面更具系统性,有助于惠州市融入珠三角这个发展的更大全局中去,这也是距离惠州约50公里的惠阳能划区,而距惠州十几公里的博罗县不划区的原因所在。比如邓州,笔者认为应该和渠首地区合并划为南阳的一个区或者借助丹江设为南阳的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区,因为两地本身并不远,文化同源同宗,应该融合发展,这样,既有利于邓州借力南阳的优势教育科研资源等,同时南阳也可以做大做强,提升南阳的影响力、辐射力,对于南阳构建豫鄂陕区域中心城市也大有裨益,如果暂时不符合设区条件,可以在行动上先施行开来。
对于离省辖市较远、而且有自己区位优势的县市,就有必要施行直管或省辖,因为他们与省辖市距离较远,有一定的辐射范围,比如潢川,在信阳市偏东的位置,其作为宁西铁路和京九铁路的交会处,战略位置很重要,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可以将潢川打造为一个地级市,塑造一个河南东南部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对带动大别山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三)可以探索在财政上半省直管
在实际中难免有些省辖市有吸取县级财政的现象,人们都是追求利益的,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地区之间也是这样,如果县完全不给省辖市缴税,省辖市也不愿将一些优势资源往县区延伸,省里就可以规定财政上缴到省辖市的比例,比如可以在探索县级财政省直管的同时实施一些削减向省辖市缴税比例的半直管模式,以及省辖市在优势资源往县级延伸中占股份的形式等。
五、做好区域融合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
发展本身就需要合作,各个地方优势资源不一样,所以在一个适度范围的整体中,融合发展才是区域发展的必然出路,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即省辖市内必须制定区域融合发展规划,使省辖市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往县延伸,使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产业链,实现带动融合发展。省政府在顶层设计上,要指导省辖市根据具体区位和文化因素制定本区域内的区域融合发展规划,以及省辖市之间的区域发展规划。要制定既致力于弘扬当地优秀的区域文化,又要使地级市优势资源往县域延伸的区域融合发展规划。
(一)制定融合发展规划,应该以弘扬当地优秀文化为先导
区域融合发展规划首先要考虑当地的区位和文化因素,使规划能够更好地弘扬区域的文化资源,而且有些省辖市可以通过改名使当地深厚的优秀文化弘扬出来。可能有人认为改不改名对于发展可有可无,但笔者认为改名对于发展的意义重大,发展不仅要靠产业,更要靠文化来带动,人有文化才有价值,一个地区如果能够将自己深厚的历史文化弘扬出来,这个地区将更有价值,更能吸引人们来到这里,只要人来就必然产生消费,就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能为来这里投资兴业的企业家提供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一个地区通过改名能弘扬当地的优秀文化,从而通过文化的弘扬带动经济的发展。
区域融合发展规划,首先要确定一个或几个文化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各个县、区再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比如南阳市,南阳楚汉文化辉煌灿烂,另外还有中医药文化、玉文化、水文化等,后三项可以归结为健康文化。楚文化在淅川的丹江库区,而淅川县城由于太偏,导致楚文化无法更好地弘扬出来。南阳市主城区主要是汉文化,而现在南阳市区的汉文化和丹江库区的楚文化中间被邓州所割裂,如何制定区域融合规划使楚汉文化能够对接融合起来?笔者认为,可以将淅川的渠首四镇与邓州合并设丹阳湖区并入南阳市,将丹江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引导到交通位置便利的邓州来,和南阳市的汉文化对接融合起来,这样一来,可以通过文化的弘扬带动人流的汇聚,通过人流的汇聚带动经济的发展。而且淅川山多地少,而邓州作为南阳盆地平原的核心地区,将渠首合并过来能更好地发展生态农业,也可以将这一区域作为河南省的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区来培育,不仅能解决南阳和邓州长期相互之争的问题,也能够实现双赢。南阳也可以将某些大学资源往邓州延伸,这样一来,不仅丹江的楚文化能够得以更好地弘扬,丹江的水资源也能够得到更好地开发利用,促进库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南阳也能够做大做强,提高影响力和辐射力。
南阳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水文化、中医药文化、玉石文化都很有名,因此,南阳要围绕健康文化这个主题做文章,然后各个县区围绕健康来发展不同的产业,比如南阳和邓州可以发展中医药文化,南邓两地应该融合一起搞一个南邓仲景中医药产业带,通过办中医学院来吸引人,而周边的山区县则围绕健康做健康养生产业或者休闲体育运动产业。在位置好的南阳、邓州、镇平地域以输出文化为主,而在周边的山区县以健康养生旅游为主。
再比如周口有伏羲、老子道文化以及陈州文化,那么周口所制定的融合发展规划就应该往这些文化上靠近,使这些文化汇聚起来,要制定恢复古陈州、弘扬陈州文化的区域融合发展方案,淮阳可以设区,在周口淮阳一带形成周口这个区域整体的凝聚点和发动机,从而带动全区的发展。驻马店可以往汝南一带发展,将汝南设区改为汝宁市、蔡州市或豫州市,弘扬汝南深厚的历史文化。信阳市的潢川可以合并周边若干县,择潢川以东20公里左右的乡镇组建省辖光州市,弘扬光州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带动大别山地区的发展。
所以在一个有特定文化圈的整体中,区域融合发展规划要以本区域深厚的历史文化弘扬为先导,通过文化的弘扬来提高本地区的价值,开发利用各种人文自然资源,发展不能光靠工业产品,更要用文化来吸引人,只要人来就会产生消费。实际上我们的文化就是无形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无限次地提供给人们,大家觉得好的话还可以再来。所以人的因素也是发展经济的另一抓手,我们要通过塑造优秀的文化吸引人,促进第三产业以及与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督促省辖市在优势产业上做好往县域延伸的规划
省辖市一般在教育上、科研上和区位上等具有优势资源,省里要督促省辖市将这些优势资源产业链往县区延伸,在一定范围的省辖市及其周围形成以省辖市为中心、县级相关产业链围绕的共同发展的局面,使省辖市真正成为辐射带动的发动机。可以探索省辖市在县里延伸产业的办法,在省辖市优势产业延伸到县的企业中占股份,使省辖市在将产业延伸到县的同时,从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获益,从而实现共赢。
(三)如何既保粮食安全,又实现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
由于河南是农业大省,河南的城镇化率较低,而且河南有着保农业保粮食的国家担当,对于新型的城镇化可能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有所限制,比如有些省辖市的县已经融合到市区里了,仍不能设区,对于确实可以通过撤县设区或改名来达到弘扬本地区优秀文化的,可以在没有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制定区域融合发展规划。我们可以将县设为省辖市的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区,以更好地保护农业。比如邓州合并渠首,可能设区的标准不够,但是可以本着塑造一个丹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生态农业、更好保护农业耕地这样的理念,采取托管等形式在地方上先行先试。
总之,任何政策都有利有弊,关键要看利多一点还是弊多一点,省直管县对于提高县级政府的财政充裕度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方面又有一定的阻碍。省辖市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教育、文化中心,它所具有的优势资源是一个县所不具有的。在当今经济弥合度日益紧密的时代环境下,区域之间的合作愈来愈密切,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时候,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因地制宜,更好地发挥省辖市所具有的文化教育科研优势,切实把省辖市变成一个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这就需要省政府指导省辖市做好顶层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来制定区域融合发展规划,从而使本地区的资源串成一个产业链,使各种文化自然等资源得以有效的利用,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省辖市经济的发展,从而为本省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县事业单位财务干部竞职演讲 篇4
二、做执政为民的先行者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宗旨意识,把执政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争做郑培民、周国知式的新时期一心为公的好干部。
三、做真抓实干的务实者
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从根本上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多深入群众,多深入实际,多了解情况,多解决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为办事、衡量工作的依据,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是非、衡量得失的标准,讲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不脱离实际、不喊空口号,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工作,让群众放心、让百姓满意。
四、做增进团结的执行者
切实增强团结,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合单位、合思想,合工作、合力量,自觉维护好班子团结统一,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做到争事不争权,干事不争名和利,在合作中加深了解,在配合中促进团结。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一名新时期财经战线的精英。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果这次竞岗成功,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理论学习,做到个人服从组织,感情服从原则,主观服从客观,团结拼搏,埋头苦干,为我镇财经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业中,我将与大家一道立足本职,服务大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财经工作的新局面,决不辜负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和××七万人民对我的殷切希望。
县事业单位改革 篇5
作总结
县机关事业单位保险福利局工作总结2007-12-07 17:32:2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县机关事业单位保险福利局工作总结县机关事业单位保险福利局工作总结(2)
二OO四年以来,我局在县政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第1文秘网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在省机关事业保险办和市机关事业保险局的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求真务实,全面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工作水平”的工作主题,按照“狠抓班子,带好队伍,树立形象;狠抓改革,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狠抓服务,保险为民,确保稳定”的工作思路,全局上下团结一心,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骄人成绩。
一、基本情况
(一)、全年征收基本养老保险金万元,占市局下达万元的,其中由地税局直接征收万元,我局配合税务征收万元。
(二)、已开展二OO五年社会保险费申报工作。已申报的单位个,申报率为,对申报表统一进行了认真核定,核定率达。
(三)、全年应发基本养老金万元,实发基本养老金万元,发放率达,全部名离退休人员统一在银行领取离退休费,社会化发放率达,比××××年的增长了。按省劳动和社会保险厅和省财政厅的文件精神,我们为离退休人员从二三年七月和十月起调整并增加了离退休待遇,确保了增补的待遇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四)、对所有名参保人员全部进
行了建帐,建帐率达。
(五)、对全部家参保单位中的家开展了稽核工作,其中实地稽核家,书面稽核家,稽核率达。
(六)、成立了黄梅县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协会,发展单位会员个,个人会员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协会活动。
(七)、成立了黄梅县博雅劳动保障代理服务中心并已转入正常运转。
二、主要作法
(一)、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是在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徐圣贤同志及县四大家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对由前届政府作出的《关于解决经委口产业局无财编人员进入养老保险问题》(黄梅县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号)的错误做法,以县长办公会议纪要号按政策规定进行了纠正和规范,县四大家领导还和我们一起对这些部门上访的老同志做了大量的说服解释工作,让他们
心服口服。
二是在县领导及财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三是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物价、工商、审计、税务等部门的支持下,我们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组建了为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服务的黄梅县博雅劳动保险代理服务中心。
四是在县民政局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成立了黄梅县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协会,并迅速地发展壮大,得到社会一致好评。
(二)、科学规范业务工作流程
一是为了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我们下大力气,狠抓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基础业务工作,按照登记申报、核定缴纳、缴费记录、待遇审核、待遇发放、基金结算六个环节进行了科学规范:首先对内设股室进
行了调整,将原来的办公室、财务股、保险统筹股两股一室调整为办公室、财务股、核定股、稽核股、退休管理股、发放股、计算机管理中心、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协会、博雅劳动保障代理服务中心等九个内设机构;其次建立健全各股室责任范围和每个人的岗位职责;最后完善考核办法,平时只发工资,年终将工资及年终奖拿来用于与个人工作业绩考核挂钩。
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首先高起点、高配置,投入巨资添置了计算机网络及打印机、扫描仪等硬件设备,已配置奔四微机台,全部接入宽带网及局域网,配置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共台套;其次建立了黄梅县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网站,网站内容十分丰富,信息量大,并适时更新;第三建立我县机关事业保险数据库,对
一九九二年本局成立以来的参保人员基本情况、单位及个人缴费情况、待遇发放情况、退休人员照片及其他各
项信息统一录入数据库保存,便于随时查找审核;第四所有业务人员统一进行了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全部能独立完成各项录入、统计、打印等操作。
三是规范了个人帐户管理办法,个人帐户建帐率达到,在手工记帐的基础上,将一九九二年以来所有的核定数据及实缴和欠缴数据全部录入微机管理。专程到省机关事业保险办购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册,发送到参保对象手中,对于养老金已交清的单位和个人,做实个人帐户。
四是规范了各类对象、各类情况下的核定办法,特别是在公路系统的养老保险业务从市移交到县管理的工作中,我们精心设计、精心规划、精心测算,与县公路段相关人员反复磋商、协调、解释和说明,终于达成了既符合市政府黄政办发号文件“以支定收、适当积累、略有节余”的原则,又让双方满意的核定办法,保证了公路段退休人员按时足额
领到了退休费,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县事业单位改革 篇6
遵县编办通„2011‟28号
关于开展2011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检的
通 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各事业单位:
根据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的规定,为保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对在我局已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进行年度检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检时间: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
二、年检对象:凡在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领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且证书有效期截止日期为2012年3月31日的事业单位法人。
三、年度检验的具体内容
遵义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通过审查事业单位年度报告,对各事业单位进行以下方面的监督检查:
(一)是否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是否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
(三)是否继续具备承担与宗旨和业务范围相适应的民事责任能力;
(四)是否继续具备相关登记事项所要求的资质;
(五)是否自核准登记后无正当理由超过一年未开展业务活动或者自行停止业务活动一年以上;
(六)是否在出现依法应当申请变更登记的情况后按时申请变更登记;
(七)实际使用的名称,包括单位印章、标牌及其他表示该单位名称的标记与核准登记的名称是否一致;
(八)有无抽逃开办资金的行为;
(九)有无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单位印章的行为;
(十)接受和使用捐赠、资助的情况是否符合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
(十一)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四、年度检验程序
我县已从2011年1月1日起,全面启用了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系统,请各事业单位法人按网上操作流程和基本要求申办年度检验业务。
(一)网上申办程序
1、各事业单位通过事业单位专用光盘以及用户名登陆“事业在线”网站按照有关要求进行网上填表以及提交材料,所有需提供材料全部扫描或者用数码相机拍摄成图片直接上传,图片要使用材料的原件进行扫描或者拍摄,jpeg的图片格式,文件不大于512K,材料内容清晰可辨;
2、事业单位法人主要登记事项有变更的,应先在网上申请变更登记,在变更登记通过审核后再进行年审。如开办资金增减幅度超过20%且资金增减金额达到十万元的,应当凭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变更其他事项的应按要求提供相关文件资料。
3、各种证明材料要盖主管部门公章,资产负债表要加盖事业单位公章,净资产合计的年初数、期末数必填。所有材料需加盖公章后才可以扫描上传。
4、及时利用光盘登陆网站查阅回复信息,按照回复信息的要求及时进行修改,然后再进行提交;在回复信息提示单位已通过变更或年检后再打印相关表格与有关证明材料一并提交到遵义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办理纸质资料的复核,如有变更的则需打印新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二)纸质材料复审程序
1、事业单位在网上报送变更年检资料获核准通过后,直接在网上下载变更表格或年度报告书,调整好页面设臵后统一用A4纸双面进行打印,封面盖本单位公章,其中年度报告书 中的举办单位意见一栏盖主管部门公章,连同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按照网上的材料目录)一式二份(注:纸质资料一律用A4纸),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进行纸质材料的复核。
2、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对填报规范、材料齐全的事业单位予以受理,进行审查审核,并做出“年检合格、年检不合格”的结论。
3、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在审查期间,根据情况可以要求事业单位提交有关材料和有关文件,也可以要求法定代表人和有关人员说明情况。对年检合格的事业单位,在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上加贴年检标记;年检不合格的,视情节轻重,限期纠正或按《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年审应提交的材料
(一)《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本和副本;
(二)加盖事业单位财务印章的上一年度末《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决算表;
(三)提交在有效期范围内的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证明文件(业务范围不涉及资质认可事项或者执业许可事项的除外);
(四)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原提交的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未设定任职期限或者未超过任职期限且未出现依法应当申请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情况的除外);
(五)住所证明(原提交的住所证明未设定有效期限或者 未超过有效期限且未出现依法应当申请住所变更登记情况的除外);
(六)登记管理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相关材料。注:以上有关资料必须一次性提交,证明及财务审计报表应提交原件,其他资料无法提交原件的可以提交加盖原发文机关或举办单位公章的复印件,并注明与原件相符,否则不予受理。
六、年度报告书填写要求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填写事业单位在本年度内,依据《条例》的规定,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开展业务活动的项目,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有关数字,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改进措施等,要求300—1000字,其中学校要填写班级数量、学生数量等具体的办学规模;没有行政管理权的事业单位总结中不得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措施等内容。
住所、补充经费来源等内容要根据法人证书来填写,尤其是补充经费来源栏不能为空,要填写法人证书上经费来源的内容。
开办资金请按本单位结转后的《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合计”一“专用基金”填写;年度报表中“上年度结余=净资产合计一(年初专用基金+年初固定基金)、本年度结余=“净资产合计一(年末专用基金+年末固定基金);财政收入:财政部门除本单位上缴返还款外,另外划拨的经费,其中全额拨款 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数字不得低于人员经费。经费自理单位财政收入不为0的,需要在备注栏加以说明:人员经费:本单位在编人员经费的支出合计,非在编人员的经费可以在备注栏注明。数字填写要和资产负债表一致。
受奖惩和有关评估情况:受奖惩是指有关部门对单位的奖励和惩罚情况,不包括针对职工个人的奖惩情况;
接受捐赠资助及其使用情况:指单位接受的捐赠资助的数量、方式、使用方向和使用结果等。
人员编制:指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额,一般和上一年度一致,有县编委办新发文增加或减少编制的,按新的编制数额填写。从业人数:(见编制本)指单位的实有在编人数。
开户银行和银行帐号:填写事业单位开立基本账户的银行及账号。注意:“联系人”填写具体经办人员、“联系电话”要详细,注明办公室座机、手机。
七、有关处罚
(一)不按规定时间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擅自改变登记事项的事业单位,必须向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作出书面说明并补办变更登记手续后方可申请年检。
(二)年检被定为不合格的事业单位,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扣《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整改期满成效明显的,可按基本合格通过年检;整改期满仍不合格或拒不整改者,撤销登记,吊销《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收缴印章,并发布公告。
(三)至2012年3月31日仍未年检的,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自然失效,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将按照规定依法进行处理。
八、其他事项
(一)各主管部门自收到此电子文件后,务必及时将此通知转发到各事业单位,并督促所属事业单位按上述要求办理年审手续。
(二)各主管部门、单位在审核2012年3月工资基金前,请务必按时完成所属事业单位的法人年检工作,否则,县编办将暂停该单位的机构编制审批事项和工资基金审批事宜。
遵义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地址:遵义县人力资源社保局五楼(遵义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联系电话(传真):0852-7223896,联系人:王晓鸣、刘金永、李娅。
遵义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12月23日
主题词:事业单位法人 年检 通知 抄 送:各镇(乡)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县国税局、县 地税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内各银行 遵义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2011年12月23日 网发
关于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篇7
一、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之前实行市管县财政体制, 其中金融体制的发展和突出问题的形成存在是互补的。中国市管县财政体制的历史渊源悠久, 最远可以追溯要元朝时代的省制制度。元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割据威胁郡主统治, 以汉唐为鉴, 统治者在省级区划分交错的势力, 防止地方割据。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发展, 为了适应适应时代的要求, 结合当今中国国情,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普遍实行市管县政治体制是自中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 财政、人员管理都是由省级部门下达文件实行, 再由市级部门下达到县级部门。全国各地的市管县财政体制服从“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 全国各地的财政大体由中央、省、市、县分别支付到下一级直属行政机构而不会越级。在中国经济转向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 市管县的财政体制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磨合行政与经济区域从而使经济区增大。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中国经济制度深化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市管县财政体制弊端也日益显露, 对许多地区经济发展起了滞后的作用。
在困境面前, 部分省份开始尝试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 由原来的省管市、市管县变为省管市、县, 制度的实行为许多强县带来经济发展的动力, 进一步提高了省管县财政体制运行的效率。
二、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1. 财政体制关系调整
在合理的税收制度和政策的金融体系中, 建立了由省直接到市、县直接关系的金融体系。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统一收支划分, 升级以上除外, 市县级别财政收入按入按收入属地原则统一划分。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事权”的要求, 明确市级与县级财政支出责任;其次是确定基本的转移, 各市财政体制的改革使其对之前县财政补贴, 补助等专项等技术。
2. 改革财政预决算制度
市管县财政预算制度取消, 分别建立省与市、省与县的财政预决算制度。省政府不会再对下属的各市县下达指令性财政收入计划, 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全省的预期增长, 自身确定该地区的财政收支预算。另外一方面, 省政府采取省财政为各级政府办理财政结算, 取代了之前冗杂的流程, 提高了结算效率。同时按照省财政的要求标准, 县级政府的财政统计报表不仅要抄送市级政府同时应当报送省财政, 方便省财政了解各个县的财政情况, 更方便制定要求标准。
3. 改革财政往来管理制度、严格分配制度
建立省与市县直接财政外来支付, 取消市县之间的财政往来制度。由省财政根据各级政府报送的收入报表直接决定各市县的财政收入金库留解比例。资金方面, 省政府对县级政府的专项资金不会通过市级政府而直接分配到下属的各个县, 从而解决了资金的滞留现象, 提高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除直接分配资金到县政府外, 县政府的资金调度也直接归省政府管理, 其中包括县政府的自己往来, 以及资金结算。在实行省管县制度后, 省管辖县的财政收入也不得划入该市的财政收入, 并对资金安排严格把关。
三、县财政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及弊端
1. 盲目跟风、脱离实际省情
随着多年来浙江省实行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不断取得成功, 以及近几年部分试点省份的初尝甜头, 许多省份在中央提出省管县的改革目标之后, 为了早日提高政绩可能会出盲目跟风、脱离实际省情。浙江省的成功源于浙江省无论在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布局、行政机构配置都有优越的条件, 并且浙江省多年的试点经验为其全省贯彻实施这一制度带了更牢靠的保障。但是许多省份只是局部地区进行短期试点调研甚至有的省份没有进行试点调研, 没有因地制宜, 未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 盲目的生搬硬套推行到全省范围内。
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 由于省管县制度的实施, 省级部门的管理范围也在迅速膨胀, 省级部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会相应下降、省级财政的压力和难度也会增加很多, 因此会导致省级和县级的办事效率低下、工作协调方面滞后。
2. 扰乱正常的省域整体发展战略规划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中等城市的经济增长。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后, 市级政府对辖区各县的经济调控能力也会有所下降, 市级出台的相关政策在县级执行方面也会有所折扣, 因此此政策对地级市调节自身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带来限制。在省管县财政体制实行后, 各县的资金交由省级部门同时资金也由省级部门直接配发, 由于省级财力有限, 各县配套的政策也不能及时跟进, 而地级市此时没有责任缓解各县的财政压力, 则会使当地的经济发展, 以及民生事业发展缓慢。
四、总结
各省份应因地制宜, 结合本省具体实际省情, 先进行试点调研分析再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循序渐进的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市管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篇8
【关键词】 市管县体制; 局限性; 改革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57-01
1 市管县体制的演变
所谓市管县体制,是指以中心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它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核心,依据行政权力关系,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共同发展,形成城乡一体的区域整体。
1949年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三次大规模实行市管县体制的高潮。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为了保证城市的蔬菜、副食品供应,我国在一些地方如旅大市、本溪市实行过“市管县”的管理体制。1959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市管县”体制逐步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试行、推广。1960年底全国共有48个市管辖234个县、自治县。由于“市管县”当时主要被当作克服经济困难的临时措施,大多数地区在经济形势好转之后又逐渐废止了这一管理体制,至1965年底全国仅剩24个市管辖78个县、自治县。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市管县体制。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各类经济中心,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需要加速城市化进程,壮大经济规模,此时出现了地市合并所带来的第三轮实施市管县的热潮。到1996年底,除广西壮族自治区的4个地区与地级市同在一个城市外,全国其余地区都实行了地市合并。截止2001年底,全国共有地级行政建制332个,其中地级市265个,占地级行政建制的80%。地级市领导县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70%,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市管县”由此发展成为我国主导性的地区行政体制。
2 现阶段市管县体制的局限性及改革的必要性
隨着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市管县体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日趋凸显。市管县体制弊端主要表现如下:
2.1 层次过多,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
实行市管县体制,省县之间的层次由虚变实,行政层次变成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组成。所以为了加强对县乡的管理,地级市就必须要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根据资料显示,以一个中等地级市的市级为例,一般地厅级干部20人,县处级干部200人,科级干部1000人,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一般在1万人以上,每年光工资就要财政支出2亿左右,再加上后勤、办公经费等,一年一个市本级的财政支出要在5亿左右,而全国共有270多个地级市,匡算下来,每年全国单地级市本级的财政支出就要在1300亿以上。
2.2 地级市下侵县级的各种权益,束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市管县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以周边地区工业相对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带领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县市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地级市往往利用其行政强势地位不断截留上级下放的各种权力,下侵县级的各种权益,从而存在市吃县,市刮县的现象,县市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抑制。有资料提供,福建省南平市是规模较小的地级市,供养人口11295人,一年支配财力4亿元,除教育和离退休人员5470人的工资外,其它支付都是用于维持一个地级市的正常运转。有时公务员工资发放都困难。
2.3 经济实力弱的地级市在带动县的发展上显得力不从心
目前在我国的地级市中,中心城市的实力相对较弱,“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大量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中心城市实力确实不强,市域范围又较大,而市管辖县的数量又多,从而造成了一种“小城区、大农村”的现状,这种情形在我国中部地区最为典型,比如江西省的赣州市就管辖了18个县市。二是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并不是很小,实力也不是很弱,但由于县域经济较强,所以相对来说,中心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也就是所谓的弱市强县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我国东部沿海一带是比较突出的。比如在第3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评比中,浙江、江苏两省是拥有全国百强县最多的两个省,分别为27个及21个。从这两个省拥有百强县的地级市来看,除杭州、无锡等个别市区实力较强的地级市外,绝大部分地级城市规模偏小,辐射力不足,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在发展水平和运行质量上存在着落差,不能够很好地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2.4 管理上的非专业化,不利于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在管理学上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往往会采取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城市和农村是有着质的差异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地域,在人口的结构、密度、产业集中程度、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管理结构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距。城市一般是以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而农村则不一样,农村主要是农业、林业、渔业为主导产业.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两者的不同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在城市重点是要做好招商引资的工作,大力促进第二三业的发展.
总之,作为现代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市管县体制是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尤其是市与县经济差距的缩小,由于市管县体制缺乏系统配套的城市发展机制和人口政策的平台,该体制下的市县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群区行政区划管理中的最突出矛盾。尤其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市管县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县事业单位改革】推荐阅读:
县统计局是事业单位吗09-29
事业单位转制改革11-15
事业单位改革最新11-28
企事业单位改革07-17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06-10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06-29
深圳创新事业单位改革07-14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建议09-16
事业单位的改革目标12-03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