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校园网络德育建设论文(共12篇)
当前校园网络德育建设论文 篇1
德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德育方法、德育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社会发展至今天,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也必将引起德育工作的重大变革。如何利用校园网进行有效的德育工作, 使网上德育发挥其强大的优势, 已经成为我们亟待探讨的课题。现行的德育工作存在着许多弊端, 其主要问题是未能遵循情感领域的教育规律进行。比如:德育工作形式陈旧, 缺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德育内容空泛, 不能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德育材料来源落后, 与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不同步, 现代信息少, 与学生的思想状态不吻合。要消除这种种弊端, 使德育工作行之有效地发挥巨大的作用, 就要充分利用校园网, 开辟网上德育阵地。通过网络促进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使口头说教转化为精神沟通, 增强德育的情境性、情感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德育网站, 开辟新的德育课堂
由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在校园网上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德育网站, 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如理论学习:进入这个栏目, 就可以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看到名人名家的精辟论述等,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建立班级网页,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
在校园网上学生自己动手建立班级网页, 通过发挥集体协作的精神, 集中集体的智慧来增强集体意识。各班级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 灵活地设置栏目, 如班级展示、德育目标、学习园地、知识窗、团员之友等, 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灵活多样。而且通过班级网页评比, 又能增强竞争意识。
三、建立个人网页, 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实际和掌握的计算机技术, 建立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网页。可以设立德育档案、学习体会、生活信条、理想风帆等栏目, 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华, 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学生通过访问个人网页, 在比较学习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开展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 使网页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网页内容更加丰富, 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又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利用E-mail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开设心理咨询信箱, 运用E-mail进行交谈, 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 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 能够谈心理话, 容易沟通。学生有些心里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 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 就可以用E-mail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 然后用E-mail直接寄给这个学生。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如果学生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老师可以在网上解答或发表公开信。
网上德育工作的开展, 使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在一起, 开创了新的德育空间, 对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等方面, 都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同时也克服了知德分离、智德分离的弊端。网上德育工作的开展, 使学生从纯粹的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 从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成为教育者, 成为教育的主体。他们在研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体验到德育工作的快乐。他们在创造中学习, 使自己不断成熟, 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 使学生感到德育是一种享受, 从而增强了参与的热情, 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当前校园网络德育建设论文 篇2
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思路探析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整个高职教育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基本要求.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思路要清晰正确可行.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考虑到校园主体利益需求、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作 者:江巍 作者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基本思路 科学发展观浅议当前网络监督与法院廉政建设 篇3
【关键词】 廉政建设 网络监督 网络平台
1.网络监督对廉政建设的意义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司法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法院和法官的工作被放置在摄像头、显微镜之下,一起纠纷、一个案件、一份判决、一项执行都可能以一个始料未及的新闻点引起大众的注意,在瞬息之间传遍全国各地,引发争议无数。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反映民意的工具,使得其对法院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网络舆论因势利导,自觉接受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集中民智,吸收人民群众的法律智慧和法律经验,提高司法质量;有利于了解民意,吸收人民群众的司法理念,改进司法工作,更好地实现司法为民;有利于改进司法作风,培育法官职业道德,防止司法领域的腐败;有利于宣传社会主义法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廉政建设正在打上网络的烙印
当代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网民人数将成倍增长。再加上即将实现的“三网互联”(电视网络、电信网络、电脑互联网络)网络监督更显得有力,利用网络推动廉政建设的社会环境已经悄然形成。
2.1网络监督在廉政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主参与形式具有强大的威慑、警示、教育、参与和缓冲的功能和作用。网络监督己经成为法院党风廉政建设监督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在加强干警廉政监督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监督形式。在此背景下,各级法院均充分肯定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并要求适应网络发展新要求,通过网络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听取意见,高度重视和接受网络监督,推进司法廉政建设。
2.2网络监督成为推进廉政建设的有力杠杆。2010年12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是中国首次发表关于反腐败的白皮书。也首次在中央政府文件中高度肯定和评价了网络监督在反腐败和廉政建没中的地位与作用。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监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入公众视野。网络监督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虚拟社区的博客、BBS等网络常用手段,以网络舆论监督为主要表现方式,成为网络信息化条件下新的社会监督方式。
2.3利用网络推动廉政建设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看,运用电子政务的手段,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勤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普及与发展,全国各级法院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有了新的进展,运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开辟信访举报新渠道,已经成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途径。
3.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推进法院廉政建设
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廉政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廉政教育、廉政立法、廉政制度建设和廉政监督等等内容。在大力推进廉政建设的过程中,互联网这种新技术因素的出现,客觀上为法院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动力机制。
3.1借助网络宣传阵地,建立法院廉政文化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专门的门户网站和宣传主页,发布权威信息,把廉政渗透到网络文化中,实现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日常化。一是利用网络;准确解读中央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发布党风廉政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弘扬廉政文化主旋律。二是利用网络宣传充分挖掘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发挥典型带动的示范效应。三是开展不同形式的网络互动活动。
3.2借助网络监督渠道,凝聚法院廉政建设的社会合力。建立系统的网络监督体系,畅通信息反映渠道,充分发挥网络监督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首先,设立网上举报、投诉信箱,方便群众监督;切实重视解决网民反映的问题,建立投诉处理及信息反馈责任制;探索网络举报奖励制度。其次,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对审判工作中案件流程、庭审和谈话及有关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察、网上监控、及时预警、通报督办、统计分析。再次,建立网上问卷调查、行风评议等制度,奖优罚劣,敦促工作作风改进。
3.3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净化法院廉政建设大环境。建立网络舆情检测预警处理机制,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一要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分析。二要密切关注舆情变化,健全网络预警机制。三要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切实发挥法院网站的导向作用,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3.4开发网络文化精品.增强法院廉政文化吸引力。用廉政文化精品占领网上阵地,用积极健康、丰富有趣的廉政文化信息吸引更多的干警,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感染力、渗透力。一是设计精美的廉政网页。既要保证严肃性和权威性,又要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 体,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表现廉政文化。二是创新交流形式。改变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充分调动广大干警的参与兴趣。三是利用新颖的文艺形式塑造廉政艺术形象,消除干警的“审美疲劳”。四是注意兼容并蓄。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廉政文化,借鉴国外先进成果,融入时代背景,突出民族特色,使干警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接受廉政理念的熏陶。
目前网络监督的发展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网络监督是现实法院廉政监督体系的有益补充。一方面我们要更多的借助网络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廉政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着力提升监督水平。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网络监督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如关于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如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没有明确的法规对其界定;网络监督的主体合法性不明确,监督手段缺乏或受到限制,监督信息带有局部性和片面性;部分网民存在滥用监督权的现象,或素质不高或缺乏理智,或被少数居心叵测的人利用,而走向诸如散布虚假消息,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侵犯公民隐私权及其他合法权利等。如果不解决好存在的这些问题,网络监督不仅不会助益于廉政建设,而且最终会阻碍廉政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卫华 湖北汉江中级人民法院编;《网络舆论与法院审判》,法律出版社.
[2]“百度文库”、“东方法眼”,唐崇德:《人民法院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网络水军”:《百度百科》.
[5]傅勇辉 刘志栋:《网络舆论对刑事司法的影响及应对实证研究》.
[6]人民日报海外版:《透视"网络水军" 司法介入是打击利器》.
[7]杜晓:《“水军”搅浑网络社会亟待修法规制》2011年01月06日,《法制日报》.
[8]《代表委员呼吁尽快立法治理“网络水军” 》2011年3月4日4版《宁夏日报》.
当前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误区 篇4
关键词:德育品牌,学校德育品牌,立德树人,误区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 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在立德树人背景下, 许多中小学将提升德育特色, 打造德育品牌作为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使命, 德育品牌建设也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笔者认为, 德育品牌建设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 也在取向、内容、战略、过程、归属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德育品牌的发展和德育有效性的提升。
一、取向上, 片面追新求异而忽视学校传统文化资源
品牌是指组织及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有形和无形的综合表现, 其目的是借以辨认组织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品质优良、与众不同、有口皆碑是品牌的三要素。对学校来说, 品牌是其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是学校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的升华, 是对学生发展的良好预期, 其根本目的在于教育服务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优质性和持续创新性。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形态, 德育品牌是在长期文化积淀、发展过程中, 凝聚学校独特的德育思想、德育理念, 为学校师生、社会所认同, 并能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精神品质与德育模式。“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构建的全过程, 实质是学校德育特色文化营造和形成的过程。学校德育特色文化, 表现为显性的和隐性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的和制度的、行为的和精神的文化氛围和传统, 它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形成的标志和最终体现”[1]。因此, 德育品牌的建设有别于具体化的德育举措、德育活动, 应根植于学校文化传统之中, 在文化溯源与校本德育中汲取德育品牌专业化、优质化的支撑与力量。
文化环境资源是学校的无形资产, 是学校特色的根本所在, 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重要标识。在德育改革创新实践中, 一些学校基于自身学校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在充分发掘学校优势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德育的创新性发展。如山东泰安的堽城镇中心小学紧扣学校长期坚持的“树人先树德, 育人先育心”的德育模式和“四正做人, 诚达天下”的校训, 创建了“特色项目、特色班级、学校特色”三步走的德育品牌。例如青岛市崂山区晓望小学为了充分发挥学校濒临大海的地域优势, 让更多的学生从小树立起关注海洋、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 学校秉承“让每个孩子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位教师体验教育的趣味”的办学理念, 以蓝色海洋教育为依托打造“海韵育童年”的德育品牌。然而, 仍有部分学校没有正确地认识学校文化传统与学校德育品牌的关系, 将追新、求异与德育品牌的创新等同起来, 忽视从学校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中挖掘德育特色、凝聚德育理念。这种本末倒置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德育品牌的无根性, 使学校德育品牌在未来发展中陷入困境, 不仅难以真正彰显德育品牌的魅力, 更难以实现德育品牌传承、创生学校文化, 难以提升学校德育核心竞争力的历史使命。
二、内容上, 将德育品牌建设内容与日常行为规范混为一谈
德育内容是与道德相关的具体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及道德体系的综合体, 是一定社会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从我国已颁布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来看, 中小学德育内容分为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基本道德品质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或政治道德品质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四个方面。作为德育品质优异核心体现的学校德育品牌, 不仅在内容的选择和提炼上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而且要为德育在实践中增值提供条件。学生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正确政治态度的形成是德育品牌的核心内容。而日常行为规范是对主体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 二者在本质、特点与功能上都具有显著的差异。从本质上看,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一种外在约束, 是规范学生行为, 促进学生道德化的行动方案。而德育品牌则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导向, 教育性是其根本属性;从特点与功能上看, 学生行为规范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行动准则, 是学生思想、行为的底线要求, 明确规定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哪些可以做、应当做、必须做以及哪些不应该做或不能做。学生行为规范为学生提供了行动指南,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便于标准的运行及学生行为结果的考核与评价。而作为一种抽象化的精神品质, 德育品牌既是一种被社会理解和肯定的文化精髓,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中的折射, 又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重要引领。其意义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达成三维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 学校德育品牌内容应基于学校文化, 进行特色诊断和优势评估之后, 提炼主题、明确内容。而部分学校时常模糊德育品牌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界限, 甚至将二者等同起来。如一所小学为了让学校德育品牌系列化, 出台的《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常规管理部分包括: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国学文化 (弟子规及由其衍生而来的结合该校实际编写的《一日常规三字歌》) , 三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种忽视特色发掘、主题提炼等关键环节, 随便将日常规范作为德育品牌创建的内容或主题, 无疑弱化了德育品牌的教育意蕴和内在张力。
三、战略上, 以德育品牌的外延式发展代替内涵提升
内涵式发展是以内部核心要素为动力与资源的发展模式, 强调事物质量的改进、结构的优化、水平的提升等。与内涵式发展相对应, 外延式发展是以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 强调数量的增多、空间的扩展、规模的扩大。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 教育发展模式逐渐由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以人为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逐渐成为教育改进的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相应地, 德育品牌的发展也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学生的德性成长作为德育品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而部分学校对德育品牌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 出现以外延式发展代替内涵式发展的误区。其一, 把德育品牌建设归结为校园形象的塑造。虽然品牌常与形象相提并论, 都被誉为企业的灵魂, 但是品牌最核心的是一种精神的引领, 一种内在的力量。形象仅仅是价值理念的外在表征, 仅仅停留于形象建设或者以形象建设取代品牌建设, 无疑是缘木求鱼, 徒劳无功。其二, 将德育品牌辐射效能的发挥等同于德育品牌的媒体宣传。宣传手段是学校德育品牌发展的重要推介, 同时也是扩大学校德育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途径。不可否认, 在扩大德育品牌影响力, 坚定德育信念, 统一德育认识上, 舆论与媒体的宣传的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 如果脱离德育品牌的实质性发展, 德育品牌的宣传只会沦为形式化的空洞口号。当下, 许多学校管理层将德育品牌商品化、产业化。学校投入大量经费聘请文化公司对德育特色、德育理念、德育产品进行系列化包装。尽管文化公司缺乏对学校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入了解, 缺乏对学校德育理念的实践探索, 但是却通过大量后期宣传使学校德育品牌声誉及知名度大幅度提升。借助宣传的力量可能会使学校取得一定的短期效应, 但从学校长远发展来看, 这种产业化、商品化的德育品牌缺乏文化意蕴, 远离学校师生价值理念, 最终会与学校德育发展背道而驰。
四、过程上, 急于求成而忽视对德育品牌的保护
在经济领域, 品牌不同于产品。产品是输入与输出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过程”的结果, 具有完成性。而品牌则凝聚着自身价值使命, 承载着消费者不断变化的价值期望, 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验证的过程, 开放性、未完成性是其重要特征。与经济领域的品牌相一致, 学校德育品牌同样是历史的折射、是现实的反映、是未来的导向, 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架构中。德育品牌的打造既是学校德育理念、德育特色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过程, 又是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从某种层面上看, 德育品牌的建设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简单工作, 而是一个持续整合、创生的过程, 需要全体成员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当下, 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时代主题, 学校教育理念也逐渐由“智育至上”转变为“德育先行”。德育实效性的提升备受关注, 德育品牌的塑造也成为学校讨论与践行的热点。德育品牌的提出, 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学校在德育建设中的经营意识与竞争意识, 德育品牌的创建也呈飞速发展的态势。在此背景下, 许多中小学在德育品牌的建设中急于求成, 将德育品牌视为挂在墙上的“金科玉律”, 认为一旦树立起德育品牌后就可以坐享其成、一劳永逸了。其实, 学校德育品牌的诞生、成长、鼎盛时刻需要呵护, 需要不断创新, 需要融入学校的日常生活活动。“德育应融入生活, 生活的过程就是德性养成的过程, 人要有德性就离不开道德的生活。”[2]优质的学校德育品牌往往是其他学校效仿的对象, 若满足于眼前的成果停滞不前, 很容易在长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甚至走向衰亡。所谓“打江山易, 守江山难”, 学校德育品牌的保护需要打破以往建设过程中的封闭状态,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分步实施, 循序渐进, 才能够真正将德育品牌的打造落到实处。
五、归属上, 认为德育品牌建设只是学校管理层和德育部门的事
德育是一项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性、综合性活动, 需要各个因素共同参与, 既非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项任务, 又非某一领导、某一部门的责任。全国德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杜时忠教授在《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一文中指出:“专门德育论”者认为“学校德育只是专职德育工作者的工作, 学校的德育职责仅仅是德育部门的职责”。“其实, 德育不是学校的一项工作, 而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学校应当担负起学生的道德责任, 这种承担不只是一部分人的义务, 而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义务。”[3]建立德育的全员机制是优化德育环境、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作为学校德育的价值标识, 德育品牌既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又蕴含了学校心理和情感上的价值认同, 其建立与维护同样需要坚持全员理念, 构建立体化育人网络, 凝聚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信念。学校全体成员包括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 甚至与学校师生密切相关的家长、社区成员都应积极参与到德育品牌的建设与维护中, 从而最大程度地整合各德育要素, 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品牌的辐射作用。然而, 在实际德育工作中, 部分教师及相关人员并未担当“同盟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而更多地扮演“旁观者”的角色, 将德育品牌的建设视为学校领导与德育部门的事情。德育品牌责任归属问题上的错误认识造成教师不愿主动参与到德育品牌的创新实践中去, 不愿将德育品牌融入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日常教学工作中, 而是将德育品牌的创建视为上级安排的任务来消极执行, 最终造成德育品牌在建设的“孤岛”中举步维艰。
对德育品牌建设误区的探讨有助于德育工作者深化认识, 明晰方向, 真正发挥德育品牌的“品牌效应”。笔者认为, 走出德育品牌建设误区, 打破德育品牌建设瓶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取向上, 改变以往为“特色”而“特色”、为“创新”而“创新”的德育品牌建设观, 将学校传统文化特色作为德育品牌的根基;内容上, 明晰德育品牌与日常行为规范的界限, 丰富德育品牌的教育意蕴;战略上, 将单一的学校物质环境建设、形式化的口号宣传转移到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上来, 以学生德性的成长作为德育品牌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与根本评价标准;过程上, 秉持与时俱进的建设理念, 实现德育品牌内适性与外适性的统整性发展;归属上, 打破传统德育品牌建设中的封闭状态, 拓展德育品牌建设平台, 树立人人都是建设者、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评价者的大德育观。
参考文献
[1]李季.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J].小学德育, 2010 (1) .
[2]韦世艺.学校德育生活化实践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6 (9) .
当前校园网络德育建设论文 篇5
摘 要:随着现代化教学及学校自身发展要求的提高,军队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受到重视。本文详细分析了军队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加强技术培训、加强教学设计及增加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军队院校;网络课程;课程建设;课程体系
Abstract: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teaching and schools to improve their own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military institution-building courses network be taken seriously.In this paper,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military institution-building courses network problems and solve these problems from the strengthening of technical training designed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ree areas in the form of suggestions.Key words: military academies;network programs;course construction;curriculum
引言 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快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总参在全军院校实施了现代化教学工程。随着校园网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员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目标通过网上教学来实现,教学活动围绕着网上教学展开,因此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发展网上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军队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课程的建设已引起军队院校的广泛关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网上教学技术一般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和有关资料,以及与其他的有关教育网连接;第二代则还要求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进行异步双向交流;第三代还要求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当前世界网上教学已正向第三代发展。但我军院校网上教学大部分处于第二代或第一代。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不全
通过浏览军队院校教育网上开设的课程,发现开设的课程不全。例如,开设了《模拟电子技术网络课程》、《计算机教研室网上课堂》、《火控教研室网上课堂》。课程的设置缺少规划,显得过于急功近利,专业实践类课程没有,而且高质量的网上教学内容比较少。
2.2 没有构建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构建一个有利于军校学员进行网上学习的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必须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环境的建构,因此网上教学不仅要提供资料,而且要影响学生使其成为自己的“教员”。而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只强调“教”,强调知识的传授,一进去就开始知识教学,而没有给予一定的情境导入。大部分的课程都是文本教学材料或教员讲稿的简单呈现,有些课程内容比较空洞,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作统一的规划,没有给学员设置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
2.3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
目前网络课程内容的呈现一般为下列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文本和静态图像,这种方式相当于书本的搬家。第二种是Powperpoint讲稿,其做法是直接将教员的Powperpoint演示文件放到网上。第三种是主讲教员的讲课录像和讲稿同时呈现。前两种方式显然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既没有对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也没有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第三种本是一种好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又变味:教学材料上出现的不是教学情境,而是将网页拆成主讲教员坐在摄像机前念讲稿的录像加上讲稿的内容或Powperpoint。
2.4 自主学习资源不足
自主学习是网络教育的一大特色,但网上教学系统并没有为学员们提供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关注的是本课程的教学,这样对该领域不甚了解的学员来说,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些学习者就非常需要相关知识的电子图书馆式的资源库。而对于所有的学习者来说,在他们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时,就需要课程提供大量的相关案例,使他们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次建构。目前大部分网上教学资源都没有提供这些辅助性内容。
2.5 导航系统不强
网络为军校学员创造出了一种由他们自行控制的学习环境,如果缺乏导航系统,就会使一些学习者迷航,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率,久而久之,会使学习者的信心受到影响。目前有很少一部分网络课程给出课程单元数、学时数、学习目标,但是,没有建立一个系统帮助学员了解学习该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自己的知识层次、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课程的组织不是层次状或网状的,也不支持学习单元之间的查询、检索功能,学习单元之间的切换只能靠前进、后退或从头开始实现,不便于跳跃性学习;学员不能记录学习路径、学习心得,一旦中断学习进程,只能重新从头开始进入;没有便捷的检索方式来帮助学员使用网上图书馆中的资料,学习者只能中断学习进程,进入“图书馆”才能查阅;缺少课程学习的帮助系统,学员只能按自己的上网知识来进行操作。对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军院校的网络课程刚刚起步,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更快、更好地开展符合我军院校实际情况的网络课程建设。
3.1 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员改变观念
网上教学的建设,如情境创设、学员解决问题、学习策略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员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上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要转变教员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要消除教员对新信息技术的“抗拒”和“恐惧”意识,让教员了解新信息技术,了解网络教育,并积极参与网络教育。
3.2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强教学设计
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最后分析评价其结果的决策过程与操作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学目的的具体预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前导和定向功能,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否。教学设计时,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学习需求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交流。
3.3 表现形式多样化
一是教学内容多媒体化。随着军队院校校园网的网络带宽的拓宽和网速的全面提升,基于 WEB的多媒体教学将是网络教学的趋势。网上教学的发展方向是基于流媒体(实拍教学场景、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和虚拟真实教学环境等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虚拟真实的教学环境把学习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其学习效果是与仅仅往网上放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所无法比拟的。二是交互方式多样化。交互有同步、异步形式,交互方式不仅是基于文本的电子邮件、讨论区、BBS等,还将出现基于文本和图像的电子白板、应用进程的共享等方式。三是导航系统便捷化。一个适于自主学习的便捷导航系统应该至少包括:课程结构说明、课程的层次或网络目录结构、学习历史与状态记录、课程和学习单元快速链接、便捷的资源检索、导航帮助等。四是加强规划,注重绩效。建设网上教学要从部队、学员角度考虑绩效问题。首先,课程是否对部队的发展有用。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应注重科学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应更注重实践环节课程建设。其次,学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否获得自身的发展,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发展。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学效果和课程进行评估,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进行修正、调整,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结束语
通过网络课程来开展教学是教育技术的新形态,更是教育资源利用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随着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断转变,随着军队对士官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必将受到军队院校更大地关注。
参考文献
[1] 甘茂治,朱小冬等.软件和软件密集系统保障[C].维修工程理论与应用.2000.5,108~113
[2] 王小巍,朱小冬,王毅刚.基于CMM的软件维护过程管理及其工具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5.7(3)139~141
[3] 朱小冬,王小巍.基于CMM的软件维护过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29:66~69
当前校园网络德育建设论文 篇6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F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1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步骤。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力促网络文明的建设,这既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 当前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1)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起步晚,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在我国普及,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互联网普及初期,由于人们对其认识不够,所以忽视了对互联网的管理,直到网络犯罪、青少年沉溺网吧等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提醒了人们网络也需要加强管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效率、进程都远远落后。西方国家无论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在技术方面,都占有较大的优势[1]。
(2)互联网自身的一些特点增加了网络文明建设的困难。互联网自身具有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现实世界中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观念在这个人类自己创造的虚拟空间中难以起到约束作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又不能很好地抵制网络垃圾从而出现了网络犯罪、网络侵权等现象。互联网自身的这些特点被一些网民随便利用,严重破坏了网络秩序,阻碍了文明网络氛围的形成。
(3)我国现有的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滞后,网络文明建设缺少坚强的后盾。近些年来,我国有关互联网管理文件虽然不少,但多以规章、办法、通知等工作性文件形式体现,不具法律效力,关于互联网建设的基本法律法规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互联网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我国互联网在起步之时,政府部门就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条例来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但大都比较模糊,不够详细,而且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远远赶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二是现有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条例存在一些不合理成分。《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在西方国家的小学生已经习惯利用互联网来学习和娱乐之时,我们却规定自己的孩子18岁以后才能接触互联网,这是在保护他们还是在断送他们?
(4)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在互联网上的作用有限。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三者结合而起作用的[2]。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世界,现实世界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人们缺少了约束力,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阴暗的一面在互联网中寻求到了生存的空间,网上伦理道德问题日益增多;同时,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一些腐朽的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加之网民自身道德修养不高,极易受其影响。
(5)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加紧文化渗透,给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阻力。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有一半以上都设在美国,西方文化在网络上正处于一个霸权地位。互联网作为一个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斗争。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上的优势不断向我国传播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攻击我国社会制度,以达到其文化渗透的预谋。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安定团结,对我国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 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将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建立一个文明的互联网世界,是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当前的重要目标。
(1)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指导网络活动。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还要准确地分析互联网以及人们网络行为的特点,将思想与特点结合起来,用先进的理论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导网民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自身道德修养,确保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依法治网,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对于网络犯罪,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必须综合治理。法律相对于技术和道德具有更大的威摄力,所以在互联网世界中,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网络立法,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把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他们正确上网。同时,针对互联网的一系列问题,都要及时合理地立法、执法。
(3)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伦理资源,建设网上文化基地。互联网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忽视网络中的伦理道德教育。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年的凝练,博大精深,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有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学者有步骤、有计划地把中华优秀文化成果、伦理道德资源推上网络,用优秀的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同时从整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入手,通过教育和引导,使网民自动担负起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伦理资源的神圣使命[3],建设网络文化阵地。
(4)提高互联网科技水平,加强网络的安全防范措施。网络文明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网络垃圾产品,不但需要法律法规及伦理道德对其约束,更要技术做保障。要积极开发和研制一些网络安全技术,推出新的网络安全产品,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对互联网中的不良垃圾产品予以过滤和查封,或从源头上予以堵截,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破坏作用。
(5)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首先,政府机构及相关文化部门要不断加强互联网管理和监督,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来引导网络行为;不断完善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网、合理管网,坚决清除不良网络现象。
其次,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要依法经营,加强管理,尤其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网站经营要起到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播优秀文化及伦理道德、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作用。
第三,互联网用户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熟知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要严于律己,争做文明网民,积极促进网络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秋波.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1年7月 第4期,第102页.
[2] 张波,闫建芳.道德主体教育与网络文明建设[J].大连科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12月第22卷第4期,第32页.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 篇7
(一) 不足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还很不丰富。当前, 学校建设者和管理者都未能深入思考校园文化建设深层次的问题, 校园的文化到底从何而来?是上级检查时一夜之间的一蹴而就, 还是历任校长苦心孤诣传承发扬过程中的反复积淀?校园文化建设如果仅仅停留在环境创设上的话, 那么谁都可以代校长完成此项使命。学校的精神文化、特色文化很显然需要长时间的艰苦探索和精心总结, 才能逐渐凝练出来, 否则要么不合适, 要么不完整, 反被贻笑大方。学校的课程文化、管理文化更是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总结, 赶急图快、一蹴而就是无法形成真正的校园文化的。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还不高。现如今, 部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开展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不高, 一方面是因为经费的原因, 另一方面也有校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的因素存在。经费紧张只是客观原因, 如果校长有心, 创造条件开展工作也是完全可以的。主动性不高是个人的工作态度决定的, 创造性不高的原因则在于校长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尚有欠缺。无论是哪种原因, 都应该考虑校长是否称职的问题。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还有一些盲区。当前部分校长提到校园文化建设言必曰校园及校舍布置, 把校园内外的布置当作工作的重点, 却忽视了校园文化中内在的、精神的内容, 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者长期坚持的和自己将要沉淀的内容, 忽视了需要创新的和发扬的特色内容。这些方面会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伤, 硬伤不除, 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 误区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认识误区, 过分倾向于环境文化的创设。校园文化大致包括环境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管理文化和特色文化。而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过多地倾向于校园环境文化的构建和创设, 忽略了校园文化中其他文化的创设。许多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将教室、宿舍、校园墙壁、地面草坪等美化、绿化、净化和亮化, 不能深入去思考其他文化的建设。看到校园里空旷, 就多了些雕塑和喷绘, 看到校园里绿化面积不够, 就多挖了几块草地, 看到校园里墙上光秃秃的, 就让墙壁“说话”, 多了几块喷绘等, 岂不知这样的缝缝补补只是浮于表面的“文化符号”, 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筋骨”。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了“建”而忽视了“设”。校园文化应该在建之前做好规划设计, 当然, 这种设计提前到修建学校之前最为合适, 学校一旦建好, 今后的设计和建设就应该以此为基础, 尽可能地扬长避短。校园文化的“建”和“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缺一不可, “设”是“建”的基础和蓝图、目标, “建”是“设”的手段、方法和途径。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主要突出了“建”, 而忽视了“设”, 往往有些建设只是满足于临时的修补, 应付差事和完成阶段任务, 忽视了所做工作对校园整体文化的影响, 短视利益过多, 长远利益过少, 由此出现了有“建”无“设”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反思校园文化建设的取向
(一) 学校应该成为文化建设的高地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不同于其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它是为学子成长和他们未来事业奠定良好基础的第一阵地, 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因此, 不论城市还是农村, 学校都应是文化建设的高地。学校里聚集着学有所成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聚集着渴求知识的未来接班人, 聚集着全社会期盼的目光和无私的支持、帮助, 更聚集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巨大共识, 这些都为学校成为文化的高地创造了条件, 我们不能漠然视之, 而应责无旁贷, 敢于担当。
(二) 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己任, 在改变环境的同时, 改变自己的观念
校园文化建设表面看上去好像是仅仅改变了校园环境, 事实上它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灵魂和思想。好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 陶冶学生的情操, 构建学生的健康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是他周围的环境。”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等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办学校就是做文化, 用优秀的文化浸润校园, 用良好的文化营造校园, 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不仅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 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 还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对提升办学品位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 我们也要来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真正从内心深处解放自己, 把校园文化建设视为己任, 在改变环境的同时, 不忘改变自己的观念。
(三) 文化的提升需要全员参与, 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正能量, 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 还可以使师生的校园生活得到丰富, 使每个校园人的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 促进师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 维护学校的长期稳定。反过来, 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土壤和推动者也是全体师生, 单靠校长之力是不够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土壤需要我们呵护和热爱, 更需要我们全员去耕耘, 唯有这样, 才能使学校文化发展持续长久, 永葆生机和活力。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逐渐成为校长们的执着追求。当前, 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区, 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该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反思
参考文献
[1]李京禄, 徐金玲.关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辽宁教育, 2001 (9) .
校园德育建设探微 篇8
一、加强德育建设,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青少年还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各方面思想还不成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有的同学存在一种叛逆的心理。比如,在九零后人群中流行的非主流,在他们看来,那就是现实中的美,他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对于这类现象,我们不能盲目地将它定义为完全不好,或许这就是现代这个社会大背景下的时代产物,我们更不能一下子去制止他们不合理的行为,这样会导致叛逆期的孩子们更加迷失自我。而对于他们崇拜的那种非主流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教师首先要对其进行合理引导,然后让他们亲身去体验其中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长成熟,逐渐步入正轨,早日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二、加强宣传
加强宣传是将道德教育长期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举措。首先,校园广播每天抽出一小段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充实之余了解一下身边的好人好事,每个班级自发地组织起来,把身边的好人好事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交给学校,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又能为校园德育建设增添素材。我们还可以在学期末评出优秀的小作者,相信长期坚持,好的校园风气必将形成。其次,可以采取板报和专栏的形式,让学校的先进道德事迹无处不见,这样学生就会形成荣辱观,主动地完善自我,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
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这其中不仅仅包科学文化水平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德育和其他方面教育不是彼此孤立的,因为它们的主客体对象都是完全一致的。没有谁在任何方面都是天才,学习好的同学体育可能不好,道德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一定好。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要把这些无形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其相互促进和带动。例如,让学习标兵给体育好学习不好的同学讲学习经验,让体育标兵带领学习好体育不好的同学强身健体,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风气,这本身就是道德水平较高的一种体现。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学生,个个都能成为三好学生。
当前校园网络德育建设论文 篇9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让校园主体感受“人性关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体, 是高职院校最核心的资源, 不但发展要靠人, 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对人性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 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体现人性关怀。具体到学校就是要以教师为本, 以学生为本。在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师生员工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客体。教师是主导, 以教师为本, 就是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正当合理需要, 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关心教师、爱护教师, 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 营造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氛围。让教师感受到来自学校的人性关怀, 从而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的各项工作, 很好地融入这个学校。学校制定工作目标既要考虑学校的整体发展, 也要顾及教师的个人发展, 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学校的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密切关联, 从而增加工作的动力。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 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实施人本管理, 把学生置于学校管理的中心地位, 同时树立服务意识, 将学生当作自己的顾客,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 要根据形势需要, 适时调整理念, 把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并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主要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而且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灵魂、熏陶学生的人格。此外, 管理者在制定各项工作、活动的有关政策时, 要善于换位思考, 多角度思维,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总之, 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让校园文化饱含爱的春风, 吹拂每一个人的心灵。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 协调好高职校内文化与校外文化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高职院校与所有高等院校一样, 是半个小社会, 随着现代社会交通通讯的快速发展, 围墙内外的差异已是微乎其微。校园内的某些文化现象往往是校外文化的翻版。所以当前要做的并不是想方设法用一道围墙将学生隔离起来。正如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应对校内文化与校外文化作细致的考察, 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 对校外文化采取辩证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校外的文化现象, 校外的价值观念及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一心想学到一些技能, 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太重视, 导致在是非美丑的辨别力上也不是很高, 对校外的很多文化现象是不加鉴别的“拿来主义”, 导致校园内一些人为追求所谓的时尚、另类, 将一些不健康不美的事物带进了校园。比如男学生打耳洞戴耳环, 女学生穿露脐装。甚至很多学生以为说脏话抽烟都是酷帅的表现。盲目模仿校外文化现象, 在校内举办一些无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比如在校园开展选美、选秀活动。所以校外文化进校园应当是有选择的, 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准。此外, 协调校内文化与校外文化的关系也可以在学校的指导下加强校内校外文化的交流, 让校内文化积极地走出校园, 让学生主动接触社会, 让高尚纯洁的校园文化去净化社会, 让高职校园文化发挥其社会功能。这样反过来又能加强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式是统筹兼顾。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学校校园生活存在的总和。狭义是指学校教学过程以外的师生的校园存在方式。它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1]因而, 校园文化狭义的内涵主要指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 而它的外延, 即广义的校园文化还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在高职院校,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尤其要统筹兼顾好这三方面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基础, 精神文化是灵魂, 制度文化是保障, 这三者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缺一不可。
物质文化建设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 主要指校园环境的建设, 包括学校的建筑群、学生公寓、实习实训中心、休闲运动场地以及校园绿化带等。对这些场所的建设要优化功能, 配备齐全设施, 也要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 注意体现生态环保、贴近自然, 同时要使物质环境蕴含文化气息, 充分发挥校园的陶冶功能和育人功能,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构建人本化的和谐校园。在高职院校, 大多数学生都是高考的失意者, 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迷茫, 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引导, 所以校园环境的建设尤其要注意从细节着手, 处处都要体现对学生的关爱, 在过往频繁的通道张贴、悬挂一些富有深意的字句图片, 排队等待时伸手可及一张报纸等, 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淡漠了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就如光有躯体没有灵魂的空壳。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培养强化有特色的“大学精神”。高职院校的三风建设说到底离不开学校的人力资源, 即教师和学生。校风建设要体现学校的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 蕴含学校的办学宗旨。需要能独当一面和有人格魅力的校长, 虽然一个校长可能成就一所大学, 但也需要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的教职员工, 更需要一届届学生继承严谨踏实、奋发向上的优良传统。
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俗话说“无以规矩, 不成方圆”, 高职院校校园的制度建设目的不是惩罚人、约束人而是规范人的行为, 从而提高处理学校事务的效率和公正性、平等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大运行机制: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学生事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公共服务保障系统的运行机制。[2]教学、管理、服务环环相扣, 其中的任何一项规定都会牵扯很多人的利益, 稍有不当就会激发矛盾, 本着科学的管理理念和人文精神, 建立一套人性化的制度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迫切任务。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 将“发展”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要建设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就必须把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大发展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的新变化, 不断创新校园文化;二是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 发展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可谓沧海桑田, 历经巨大变化。首先是纷纷建立新校区, 办学规模扩大, 师资力量加强, 学生人数激增。这也让校园文化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新校区刚刚建成,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校园文化底蕴单薄;学校规模扩大, 校内人数增加, 学校管理需加强。其次, 当前高职院校招生对象主要是80后、90后青年, 他们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心理反应、价值观念等与过去的学生有很大差异, 如何发展校园文化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是当前建设好高职校园文化急需考虑的问题。
应对这些变化, 只有创新校园文化的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 因势利导顺应这些变化, 既讲原则也讲策略, 既注重形式的多样化也注重内容的新颖性, 才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大学校园是产生新鲜事物的地方, 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地方。对学生关心喜爱新事物, 我们只有和他们一起分享, 懂得他们的心理, 满足学生的需要, 再进行积极的引导, 才能让他们一边欢声笑语, 一边健康成长成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地横加阻拦, 只能让学生反感甚至渐行渐远。高职院校可开展的文化活动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规定性活动, 主要指配合社会形势或专业学习需要对学生进行的各种政治教育活动和各种学术报告, 如英模报告、热点时事讨论及邀请一些社会成功人士给学生传授从业经验等;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活跃学校文化气氛举行的各种仪式活动, 如各种典礼、校庆、授奖等;各种校方主办或协办的艺术节、读书节、文体演出等文化娱乐活动。二是自选活动, 由少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各类社团协会, 如诗社、文学社、音乐协会、爱心协会、科技协会、轮滑协会等;也有借助现代化的传媒手段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 如校园BBS、网络博客, 鼓励教师参与, 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等。三是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应注意将学生的所学和他们所担心所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 帮他们解决一些困惑、丰富大学生活, 同时带动整个校园文化良性发展。
关于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贴近经济, 面向社会, 服务企业;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应发展特色校园文化, 即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应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日程, 着力开展和学生职业成长相关的活动, 如各种技能大赛、招聘模拟等。同时要大力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培训中心, 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工学结合, 以此培养高职院学生的职业技能。
总之, 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充满挑战, 但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保持清晰的发展思路,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以百倍的热情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投入其中, 一切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锦川.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8, (3) .
当前校园网络德育建设论文 篇10
1. 军营网络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的必然选择
(1) 网络日渐成为军营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在新时期, 网络已成为指导工作、获取知识、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在网络时代形成的网络文化, 迥异于以往的所有文化载体, 且发展迅速, 影响巨大。利用网络技术手段, 增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的有效性, 是廉政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地加快, 军队网络的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经过几年建设, 军队网络迅速普及, 一大批主题突出、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功能齐全的网站更多地呈现在官兵面前, 日渐成为了军营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2) 网络带给廉政文化建设更多内容创新。网络廉政文化建设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经济便利的特点, 它弥补了传统教育形式内容相对枯燥和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缺陷, 充分体现了网上教育的亲和力和渗透力, 为深化反腐倡廉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有效载体, 从而为廉政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网络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户外宣传等其他现存的媒体优势, 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廉政信息以及成果, 国内外、军内外的廉政文化知识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汇总。这不但有助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拓宽人类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 还能使廉政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开阔, 有助于借鉴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
2. 当前军营网络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 专题网站 (页) 数量规模小, 内容形式单一。目前军队各大单位都在各自政工网上开设有廉政文化专题网页, 并开辟有廉政法规、廉政论坛、经验做法、先进廉政典型、政务公开等专栏, 设立了廉政电子邮箱等。但是还有部分单位没有设立廉政文化网站 (页) , 且部分已设立的网站 (页) 更新不及时, 内容不全面, 页面的访问量较小;网站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在版面布局和专题设置上拘泥于形式, 大多都是应景工程, 没有实际效果。
(2) 网络监督运行机制建设不完善。一些单位没有充分认识文化育人和文化反腐的重要意义, 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廉政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组织。特别是网络廉政文化建设力量薄弱, 没有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 健全制度机制, 构筑制度防线, 形成以制度加防范为核心, 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部队纪委监察部门没有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没有利用网络平台将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与廉政教育相结合、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相结合形成长效机制, 利用网络开展廉政建设的认识还不深刻。
3. 加强军营网络廉政文化建设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1) 廉政文化网要突出导向性和针对性。把信息网络引入廉政文化, 通过信息网络的传播, 使传统廉政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 信息网络为廉政文化提供了全新的传播载体, 开创了一个廉政文化的新天地。但是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廉政文化网站舆论的导向, 这是网络廉政文化建设的生命线。要在交互式网络平台上, 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 有正面的声音给受众以政治上的引导, 要旗帜鲜明地表达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弘扬什么、批评什么, 在网上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可以综合利用教育性栏目和娱乐性栏目,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避免生硬地说教和简单地贴政治标签, 切实增强廉政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2) 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廉政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军营廉政文化网作用, 定期传播反腐倡廉工作动态, 开展网上征文、党纪条规知识测试和竞赛活动, 展示有图、文、音、像、多媒体等特点的书籍影片, 适时开展网上廉政调查, 努力使军营廉政文化网站成为党员干部和基层官兵了解党的政策和反腐倡廉工作动态、学习党纪条规、发表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和阵地, 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健康发展。要通过网上“书画园地”和“flash动漫”展示官兵原创的廉政书画作品和优秀箴言警句, 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 通过采用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反腐倡廉自我教育, 陶冶情操,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组织官兵观看高格调的具有观赏性、审美性的廉政教育影片和视频, 开展谈体会、讲认识活动, 切实升华理论认识。
摘要:在军队网络文化日益繁荣发展的今天, 利用网络平台, 不断加强网络廉政文化建设, 对于进一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当前军营网络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
当前校园网络德育建设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对策
校园文化是学校校园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弘扬学校精神风貌、展现办学特色、凸显教育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一所学校办学过程形成的文化积淀。作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的活动场所,校园文化建设是教学活动更好开展的保障和基础。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在小学校园的特定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其内容包括校风校纪、学风建设、师生关系以及环境氛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作为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是小学开展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校园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促进自身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养成,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客观评价社会和自我评价。
一、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物质文化建设——硬件配套设施不齐全
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的保障,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小学在建设校园、改善校园硬件设施的力度和强度方面还不够,主要面临着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教育发达地区,硬件设施的完备,并未利用好,发展好。许多学校都建立新校舍、引进新设备,大量的新教学楼、图书馆、体育运动场所得到了建立和完善,但是其发挥物质文化作用的效率太低。例如,有些图书馆并未实现对小学生的全天开放,不及时更新书籍,书籍的种类学生并不喜欢。(2)在教育落后地区,硬件设备不完备,受到升学的压力,领导并不重视也无力提供大量的新设备,学生每天只能坐在教室学习。一方面,这是客观现实,另一方面,是领导和教师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的忽视,强调的硬件配套措施并不一定要新,而是要用“心”。例如,调查中发现,一个山区的小学,每年都会组织特色的运动会,他们没有操场,没有专业的跑道,但是效果却非常好。
2.精神文化建设——不重视引导教育学生
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精神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而现实情况中,精神文化建设的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不知道或者不了解学校校园的基本知识,甚至连校训、校歌都不清楚,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归属感和凝聚力;(2)日常的价值观引导不够,大部分的时间学生都在教室里,日常的校园广播宣传以及公开课教育跟不上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3.制度文化建设——协调组织管理不到位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离不开协调组织,保证文化建设的有序性和制度性。从制度的角度来说,制度的建立需要体现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在小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现状中看,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并未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校园管理,管理制度都是教育管理内容,内容单一,更新的速度慢;(2)教师和学生对制度的遵守力度不够;(3)从非成文制度來看,学校和教师,学校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处理并不融洽。
4.活动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收获不理想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小学是塑造和养成个性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小学生都非常爱玩,所以校园就成为他们玩的理想场所。通过学校科学组织、精心安排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目前小学校园建设的现状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课程安排过慢,活动课较少,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比以前更大,造成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时间被严重压缩;(2)学校开展活动的效果不理想,现在学校开展的日常活动,主要有广播操、运动会、歌咏比赛等等,还缺少相应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外活动。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是建设小学校园文化的关键。校园文化是小学生的个性塑造和价值观念培养的重要载体,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个性特点,通过校园文化这一平台,塑造和培养自己的个性。这不仅是为了建设好校园文化,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2.坚持以教育为目的的原则
素质教育理念在新时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调整中,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能摒弃学校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作为开展正规学校教育的开端,是培养社会的起点,这更坚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时刻将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双向带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
校园文化是有机整体,所以在建设和组织时,需要统筹规划。从校园风貌到校风校纪,学风学纪上都应有整体的规划和安排,在强调物质文化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文化。其中,需要重点注意和规划的是校园核心文化建设和校风校纪的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各个领域都要统筹和协调,是组织好、发展好、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三、提高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1.物质文化建设——投入和规划
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主要抓住的两个方面是“投入”和“规划”。首先,加大财政支持,提高物质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拨款,提高学校的经济实力,从而建设美丽校园,实现物质文化的飞跃。其次,规划和设计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单依靠财力的支持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内涵修养,提升物质文化建设品质。
2.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和激励
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主要抓住的两个方面是“引导”和“激励”。首先,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提升内在修养和品质,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面向更大的舞台奠定基础。其次,激励学生潜力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实现,小学生的可塑性和潜力是无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发挥潜力和创造力的舞台,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利用好这个舞台去发掘、去创造。
3.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和弹性
小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主要抓住的两个方面是“规范”和“弹性”。首先,校园的校风校纪应该明确和广泛宣传,树立校园核心价值理念和完善的校园规章制度,学生在规范的制度和制约下环境下学习。其次,以人为本,弹性而灵活地处理人际关系,将学校、老师、学生的三者关系处理好,充分以学生为本,把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看成为学生建设的文化乐园。
4.活动文化建设——丰富和长效
小学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主要抓住的两个方面是“丰富”和“长效”。首先,学校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活动学生能够得到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应该进一步扩大,特别要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带领学生去探索社会的“走出去”能力。其次,建立长效机制,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总结活动的效果和经验。争取做到办每一个活动都能有收获,组织每一项比赛都能有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芬.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J].学周刊,2012(06).
[2]李明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以呼市郊区小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陈岩.海勃湾地区城郊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4]马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08.
当前校园网络德育建设论文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路径
一、导论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 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生命无血脉难以生长延续, 民族无文化难以生存壮大。以此类推, 高职院校没有文化特色也难以存续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高等职业教育兴盛崛起, 其宛然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作为文化批判、选择、传承和创新的园地, 理应承担起文化建设的使命, 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高职教育在初步解决了规模扩张问题之后, 校园文化建设却出现了趋同普通本科高校的迹象, 使原本应具备的职教“特色特不起来, 亮点亮不起来”, 校园文化特色的缺乏越来越成为学校内涵建设发展的软肋, 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永续发展无法避及的问题。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文化的诞生、存在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需要吸收扬弃并对其进行不断的积淀、提取和升腾。调查研究显示, 无论公办或民办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普遍不理想, 有的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有的对校园文化定位模糊或不准确, 有的甚至盲目抄袭普通本科高校的文化建设模式, 根本就谈不上校园文化建设, 更别说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1. 认识不到位。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文化存在认识上的种种误区, 有的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务虚的工作, 做少做多无所谓;有的认为校园文化本身就存在, 无须再建设, 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软件建设被边缘化或片面化。对校园文化定位不准确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造成校领导的思想认识不一致, 成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桎梏。
2. 方法不当。
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不健全, 缺乏了学校领导的统一指导。纵然有些校领导负责校园文化建设, 但极少对整个校园文化系统、宏观的调控进行有力探究, 而将偌大的文化建设“指派”给学团机构或宣传部门。校园文化建设陷入一盘散沙、群龙无首的困境, 有的校园文化简单“沦落”为单一的社团活动。
3. 投入不足。
招生生源争夺愈演愈烈, 很多学校把目光单单停留在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社会知名度上面, 只注重专业学科建设, 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 直接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4. 文化内涵缺乏。
我国高职教育兴起时间不长, 多由以前的技校、中专甚至成教学校改制而来, 短期内很难改变其文化底蕴薄弱、层次较低的缺陷。因为校园文化的形成是长年累积发展的过程, 是大学精神不断传承、沉积、淀练的过程。
5. 职教元素缺失。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是职业性的教育, 其校园文化建设必定需要显示职业性特征。目前追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忽视了职教元素在校园文化特征形成中的决定性影响作用, 根本没有意识到职教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三、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特色校园文化的路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同时具有“高等”和“职业”双重特性, 在与企业行业文化交流、渗透和融合中, 不但丰富和创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载体和表现形式, 而且体现和强化了高职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职业文化特色。
1. 增强认知, 明晰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定位。
高职院校要明确意识到校园文化是“潜在”的育人力量, 它在师生道德思想、政治理论、身心素质、文化知识的提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领导应对宏观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保持高度重视, 将狠抓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工程贯穿始终, 逐渐扩大校园文化的人力、资金投入, 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同时, 让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不断满足, 进而为学校发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亦有利于打造师生幸福和谐的共同精神家园。
2. 凸显特色, 竭力打造职业特征明显的校园文化。
一要凸显企业特色:按照高职教育宗旨,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入企前的企业文化意识, 让学生在步入企业之前就能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预熏陶”, 进而入企后就能尽快融入企业。二要凸显高职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定向教育, 注定让打造校园文化的高职特色成为必要。三要凸显地域特色:众所周知, 区域内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一定程度上由该区域技术结构决定。因此高职教育要谋求发展必须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主动服务于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从而在逐步适应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四要凸显行业特色:专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和根基, 也是各项工作的龙头, 通过结合专业、行业特点来建设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3. 融入社会, 适时加强职业规范熏陶。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提升职业教育价值的前提便是研究人的社会化问题与职业规范的融通关系。第一, 职业教育经考究成为塑造职业规范的最直接类型。其次, 职业教育是形成职业规范的最佳形式。第三, 职业教育让人们掌握职业技能和生存本领, 使他们获得必要的社会生活规范, 继而更好地在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自己的角色。最后, 职业规范教育在职业院校中具有更强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学校通过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创造发明、勤工俭学、技能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长见识、学知识、强技能、做贡献、受教育, 在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好地履行了良好的职业规范。
4. 注重内涵, 努力推进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层, 它影响着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形成, 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从某种程度讲, 一所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优劣程度, 往往是评判整个学校校园文化好坏的标准。它主要体现为学校风气、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群体意识、校园传统等等。它在日积月累中发展, 历久弥浓, 历久弥坚。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来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示范引导者, 其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对学生所作所为造成直接影响。大学之大, 并非在于建筑物的高大与豪华, 而在于是否有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授业解惑的学者大师。不可能每位教师都成为大师, 但作为教师就应该时刻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职业规范, 积极提升人格魅力, 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兼备, 通过言传身教、道德教化及潜移默化的方式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品质、得体的行为递送给学生, 让职业规范养成和道德教育培养如春风化雨般发挥。
二要深化人文教育的渗透作用。目前高职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 致使他们适应能力不强, 价值观念混杂, 想象创造力缺乏, 敬业精神不强。调查表明,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人文教育缺乏的高职毕业生很难从容应对。怀特 (美国著名学者) 在《教育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针对职业教育特点, 学校可对技能教育中的人文因素进行深入挖掘, 将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 精心设置课程, 扎实有效开展各类人文教育活动;强化隐性课程建设,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让专业技术中的人文价值得以传递;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人文精神, 从而树立良好的技术价值观。
5. 交流合作, 有针对性地提高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水平。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底子薄、时间短、问题多、投入低、经验少, 怎样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特色校园文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 职业院校可通过实地考察交流, 积极主动与普通高校、知名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加强沟通交流合作, 总结其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缺点, 吸取它们的失败教训, 总结它们的先进经验, 实现“为我所用、人有我优”的目的。
四、结束语
一所学校想要永续发展, “文化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势必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一经形成, 便成为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亦构成其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我们只要把握好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借以科学的路径来努力建设, 凸显文化特色, 形成文化品牌, 保持竞争优势, 树立学校形象, 那么浸染教师、熏陶学生、永葆生机、活力四射的高职校园文化场的孕育将不再遥不可及, 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愈来愈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升整体文化实力与竞争力, 推进中华文化兴盛与崛起, 我们信心满满。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之路上昂首挺胸、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陈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5) .
[2]叶仙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论文, 2010.
[3]马多勇, 徐德志.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 2013, (4) .
[4]钟丽君.论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J].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2) .
[5]黎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构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
【当前校园网络德育建设论文】推荐阅读:
当前学校德育09-08
当前中职学校创新德育09-26
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07-06
当前网络广告发展07-08
当前网络教育的缺陷09-10
当前城市综合体建设10-17
当前网络教育的利与弊10-24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09-16
当前社区护理管理论文11-04
当前南海局势论文范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