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物流中发展现状调研报告.doc(第四组)(共4篇)
信息技术在物流中发展现状调研报告.doc(第四组) 篇1
信息技术在物流中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近年来,由于科技发展和经济速度的提高,全球的信息技术有了质的飞跃,蔓延在全球各地的信息技术革命在不断的进行。而中国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相比以往,政府和企业也致力投入资金去建设。同时,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也要求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在物流中的发展也亟须提上日程。本文调研的正是信息技术在我国物流中发展的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原因,运用了成本核算、统计数据说明等方法来验证现状的真实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物流 成本
一.中国物流现实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全国客货运量和周转量
不过,与国外物流业高度发达相比,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
二.信息技术发展跟不上物流行业发展水平
从国际经验来看,物流领域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比较普遍和成熟的领域,物流企业正在转变为信息密集型企业群体。目前,我国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
1.信息技术总体应用水平较低,在物流方面的应用还比较少。我国多数工商企业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已开始起步,但总体水平不高,程度参差不齐。以电脑普及和应用情况为例,国内工商企业的电脑保有量还比较少,近50%的企业电脑保有量不足10台,近80%的企业电脑保有量不足50台。在电脑的应用方面,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和销售管理,超过50%的企业将电脑应用于上述方面;而在其他环节和领域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在企业最为核心的生产流程、业务流程、经营决策以及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还非常有限。
2.条形码技术应用开展较早,但普及程度仍然不能满足物流发展的要求。条形码作为商品标识方面的应用,在我国企业中开展的较早,普及水平相对较高。目前约60%制造企业的产品采用了条形码标识,相对而言大中型企业的普及程度更高。值得注意的是,38.8%的零售企业并没有完全实现条码化。这不仅对零售企业利用POS系统实现销售效率提高有较大影响,而且影响了整个物流流程的信息采集与反馈、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相互合作、以及物流作业自动化的开展。
3.EDI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企业之间物流信息的共享机制尚未形成。EDI作为一种有效的、新型的商业信息管理手段,在中国的应用范围还非常有限,相对集中在进出口企业与海关、商检等管理部门之间的使用。就国内多数企业而言,真正意义上的EDI应用还远未开展,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技术条件和信息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二是EDI系统的开发成本比较高,多数企业缺乏充足的开发资金实力。三是上下游企业之间在认识上尚未达成一致,有些上下游企业甚至没有意识到EDI的作用。
4.网络技术应用仍然停留在初级水平上。局域网、增值网(VAN)以及互联网是目前国际上物流领域中应用比较普遍的网络技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商业化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普及,网络技术已逐步取代了EDI技术,但由于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网络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物流方面的应用还处在起步探索过程之中。据调查显示,我国建有局域网的企业,制造业为44.7%,批发业为31.3%,零售企业为62.7%。可以看出,局域网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水平还不高,只有零售企业的使用情况还比较好。
三.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滞后分析
1.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化意识不强。众所周知,虽然政府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是相当低的。虽然信息化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但许多企业还是只说不做,显示出许多企业的信息化意识不够强。
2.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受到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制约。在这方面,对于众多企业而言,上网费用、带宽等因素仍然制约着企业的上网热情。
3.前期投入较大。采用信息技术要求较大的前期投入,因而企业的固定成本比重较高,规模经济明显。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达到较大的规模,才能使单位成本降到具有竞争力的水平。而规模小的物流企业如果在采用信息技术之后,不能迅速扩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则会处于两难境地。
4.企业规制影响信息化应用。目前,中国物流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一个直接原因是大量的物流活动仍然停留在工商企业内部。以制造企业为例,其近80%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物流服务由企业自我服务系统和供应商承担的,只有20%的物流服务是有专业化物流企业提供的。
5.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工商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仍然是以运输和仓储为主。与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与手段相比,我国的物流企业不仅服务内容和手段过于简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物流信息服务、订单管理、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供应链管理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增值服务方面,我国物流企业还没有或根本没有能力全面展开。
6.竞争主体多样且比较混乱,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物流网络和企业联盟尚未形成。目前我国物流市场竞争主体非常多,既有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也包括拥有物流设施和能力的工商企业,还有相当部分的传统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及货运代理企业。于这些竞争主体之间还没有根据物流流程优化的要求形成必要和合理的分工关系,上下游企业之间和从事不同物流作业环节的企业之间的长期交易关系和分工协作关系都还没有理顺,也因此影响和制约了像发达国家那样的企业协作群体或战略联盟的发展。
四.小结
所以,就对策而言,一方面要求政府大力推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也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必须有规模经营的理念。对于规模小的企业而言,做大并不一定能做强,但它却是做强的一个必要条件。国家应当尽快制定推进我国社会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或纲要,以加快我国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步伐,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需求。
信息技术在物流中发展现状调研报告.doc(第四组)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流信息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建议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物流信息化的标志
目前, 信息技术已应用在当今社会中的各个角落, 大到载人航天, 小至百姓生活。物流行业应用信息技术既是现代化物流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是区别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物流行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以物流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保障的21世纪的物联网。
1.物流现代化与信息化
现代物流主要包括货物流、货币流、信息流, 其中任何一种物流形式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就是说, 现代物流中的货物、货币和信息的有效流动, 都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的。
(1) 在进行货物流时, 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从物品的原料采购、生产、仓储、运输、分散和全程服务都能找到信息技术的影子。凭借信息技术的手段, 对整个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 从而达到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2) 在进行货币流时, 安全是重中之重, 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流通渠道。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的安全体系, 有效地阻止了“黑客”的进攻, 避免了带宽带来的不利影响。
(3)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物品信息流就更能体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整个物流过程中,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对物流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调节, 形成高效、快速、低成本的新物流体系。最终实现物流资源的合理分配, 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利益, 节约社会资源, 创造财富最大化。物流是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行业, 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显得十分重要。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 战略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其中, 信息技术被确立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被重点推进。因此, 深入揭示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采用科学方法正确测度信息技术的经济效应, 提出加快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政策建议, 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已成为目前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1]
2.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核心技术
在21世纪的物流活动中, 信息技术应用的体现, 是单一及复合型条形码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IS) 、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GPS) 等。[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也在随之进步, 其应用在物流行业中会更加全面, 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现代物流业效率和经济利益的提升。
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
在进入21世纪以后, 各种信息技术已在物流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对物流行业向现代化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1.信息技术在物流设备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在设备上的体现, 是带有条形码识别功能的货物自动分拣机。这种机器可以自动根据提前设置好的条形码信息, 自动高效地分拣货物。这种设备已广泛应用在物流企业中, 大到港口码头的货柜识别, 小到快递物流。从客户网上购物后卖家填写的信息开始, 到物品的分拣, 以后再集中运送到各个地区的分发中心, 直至派送到客户家中, 分拣机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基础的应用。
2.信息技术在物流追踪中的应用
物流追踪是对物流过程中各种物流载体工具的具体位置进行追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目前物流过程中追踪的方法有很多种, 既可以使用先进的RFID手段进行阶段性的追踪, 也可以使用传统的信息反馈手段进行被动追踪。目前, 国内物流过程中追踪使用最多的是GPS定位系统, 即对运输载体的地理位置进行追踪, 结合每一个阶段对条形码的扫描和识别, 最终在机房的处理终端进行处理和分析。这种技术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交互应用。[3]
3.信息技术在物流反馈中的应用
现在, 消费者都喜欢在网上购物, 在购买以后进行网上追踪, 这样的一种追踪是物流动态的体现。对追踪过程中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统一处理、分部显示, 经过计算机的链接性处理, 最终呈现在购买者的面前, 同时, 也会反馈给卖方。最终实现买方和卖方根据物流所反馈的信息及时互动沟通。此外, 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样的一种反馈平台也应用到港口国际物流中。
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发展
1.物流行业中的信息安全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安全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网络“黑客”已成为许多物流企业正常运营的烦恼, 尤其是当今有些“黑客”的技术, 甚至优于物流企业自身的安全技术。面对这种情况, 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 定制自己企业的安全软件, 通过差异化的安全措施使得“黑客”无从入手。
物品流的安全技术也是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例如, 冷冻食品的物流过程中对温度的掌控至关重要。这时, 可以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运输过程中的温度传感器感知运输载体的温度, 使运输的冷冻食品更加安全。
2.物流行业中的信息采集技术
在陆路物流过程当中, 地理环境的变化, 天气的影响, 和为人的交通因素都会给物流企业带来影响。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使各种信息都汇总到企业数据机房中, 能及时对陆路物流载体进行调配, 对线路进行优化, 使得物流企业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取得利益的最大化。在全球物流中, 经常存在信息的不及时和不对称的情况。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国家之间可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相互匹配, 及时反馈作出调整, 保证物流的及时性和可靠性。[4,5]
3.RFID技术逐渐成为物流行业中的核心技术
RFID技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是一种新型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正在物流过程当中的货物, 通过附加RFID标签信息进行识别, 其特别之处在于射频标签不同于条形码, 需要附着在物品表面明显的地方便于识别, 而是嵌入追踪物品的内部。RFID是信息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载体, 目前在全世界的物流企业中普及率很低, 但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在物流行业中采用RFID技术这种射频识别, 可实现从商品的原材料采购、半成品与成品之间的生产、储存、运输、配送、销售, 甚至客户服务和反馈各个环节都可进行。这种无线集约化的技术形式, 可为物流企业节约运营成本, 降低物流过程中错误的产生。同时, 由于无线技术的应用, 使得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都能时时得到物流过程的反馈, 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监督和管控。也使得物流企业能够准确掌握物流品的相关信息。新的信息技术的采用, 可为物流企业节约和控制成本,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6]
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应用和发展的建议
1.物流行业应设立规范、建立标准并实现资源共享
虽然信息技术早已应用于物流行业当中, 但是至今为止设立的规范屈指可数, 标准更是参差不齐, 资源闭塞并迫于经济利益无法做到资源共享。信息技术的应用规范应由国家相关部门设立, 并不断更新和调整, 使整个物流行业根据不同种类, 对信息技术进行规范化操作和管理。
目前, 大型物流企业使用的标准也是根据国际标准为主, 自身发挥为辅。小型物流企业则是随心所欲, 无章可循。对于这一点, 政府应针对国际化物流形式和国际标准, 建立我国自己的物流标准体系。无论企业大小皆可有章可循, 同时做到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无缝对接。
信息技术原本就是以资源共享为前提的, 通过不断的发展为国家、企业和个人所用。但是很多大型物流企业在得到最先进的技术的同时, 并不会在意小型物流企业信息技术的进步。这就需要物流行业联合会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调配, 在规范和标准的前提下, 实施信息技术资源的共享, 最终实现我国物流行业的健康、有序和飞速的发展。
2.培养并鼓励信息技术人才投身物流行业
若想将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物流行业服务, 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优秀且高素质的人才可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流实践当中。近几年, 物流人才逐渐在国内成为稀缺人才。由于我国物流行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各个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相当大, 而且这种需求也是不同层次上的需求。其中, 最高层次的人才需求, 就是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这种人才也是含金量最高的人才。信息技术人才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管理理念和手段, 降低物流企业的成本, 提高企业自身的工作效率, 进而达到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上实现物流品、物流信息和物流资金的快速高效流动, 为物流企业节省成本和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物流行业应根据自身情况, 制定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同时, 物流行业也应建立各自的人才培训体系, 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贮备。归根结底我国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 是由于人才的培养机制未跟上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 但是这个问题是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的。如今要解决这个难题, 除了物流行业自身的培养之外, 还需要加快高等物流人才专业的建设速度, 配合各大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 开展信息技术和物流相结合的专门学科。
物流行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工程, 需要各级政府、各高等院校、物流行业协会和物流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才可实现和完成。只要大家都关注物流行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只要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认真好学, 我国的物流行业一定会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加繁荣。
3.真正实现物流信息技术化
(1) 信息技术系统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我国的物流行业中, 中小型物流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些中小型物流企业大多数不具备使用信息技术处理物流当中产生问题和信息的能力, 即便这些中小型物流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系统, 其对技术信息化的需求也大多属于基本需求。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 原因是物流技术信息系统建设的成本很高, 而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市场着眼点又很低, 同时, 在我国物流产业中缺少适合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系统。[7]
(2) 降低物流信息技术系统的成本势在必行。各级政府应制定积极的培养和扶植政策, 使信息技术系统的研发得到深入和普及, 摒弃针对国外国情所开发的物流信息技术系统, 研发出针对我国国情的物流信息技术系统。各大高校和系统研发企业也应积极配合政府的扶植政策, 切实服务于我国的物流产业。同时, 要针对不同的物流企业, 研发相应的物流信息技术系统, 真正做到大型物流企业和中小型物流企业各取所需。
结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影响, 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在物流行业, 促使物流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未来的世界无论何种行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也使各种行业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当今, 信息技术不断飞速发展, 这对物流行业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因此物流行业更应把握好这个机遇, 迎接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苏惠香.网络经济技术创新与扩散效应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07.
[2]陈自安.现代物流及物流信息化技术[J].杭州科技, 2002 (5) :39-40.
[3]姚晓玲.GIS GPS在物流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7) :217-218.
[4]李小娜, 董绍华.物流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21) :111, 113.
[5]秦海, 李红升, 丁振寰.信息通讯技术与经济增长——一项基于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运用RFID标签加强数据中心环境监控[DB OL].Tech Target中国.2013-12-03.
信息技术在物流中发展现状调研报告.doc(第四组) 篇3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近年来幼儿园电脑普及率及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延伸到早期教育领域。不仅为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而且使幼儿音乐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更加有吸引力,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但是,当前在幼儿园的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及教育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值得研究者深入探究和调查,为此,课题组以沧州市3所公私立幼儿园的12个班,随机选取32名一线幼儿园教师做《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课程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结果发现,现代信息技术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在幼儿园音乐课程中的应用,与幼儿园的现代信息教育环境、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对现信息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水平有关。基于此,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希望给广大幼儿园和幼儿园一线教师提供一点参考。
二、调查内容
本课题主要对幼儿不同年龄班、不同体制幼儿园音乐课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数量、频率、幼儿教师及幼儿分别在幼儿园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查。
三、调查范围
主要在沧州市区3所公私立幼儿园12个班级,随即选取32位幼儿教师,对幼儿园音乐课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
四、调查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先根据已往研究自编《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课程应用的调查问卷》,经过小范围测查后,筛去语义模糊的选项和问题,最终确定调查问卷,分别涉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数量、频率、幼儿教师及幼儿分别在幼儿园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查。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设施中,音乐教学所需的必备的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不足,只重视钢琴、打击乐器、影音资料的配置与收集。而与现代信息技术有关的软硬件设施陈旧落后,因此,信息技术并未真正的应用于幼儿园音乐课程之中。简陋的设备难以使教师真正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课程之中。在调查中发现,50%以上的园所只有简单的录音机、电视机、VCD等设备,而且很少应用于音乐教学中;48%的园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室,只有少数几台应用于日常工作中的计算机以及配备了简单的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设备。这些园所,偶尔利用一些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相融合,充其量也只是走形式,花架子。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课程的整合表面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课程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中的应用认识不足,有少数教师甚至不清楚把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之中的目的,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看成是一种时尚;有的教师不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只是将其视为现代化的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未能深刻理解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表现的艺术性,往往忽略了教学音乐内容的本身。调查中发现,65%以上的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中没有考虑幼儿的接受性和使用的实际教学效果,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设备和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于课程的整合。其实,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音乐课程之中,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低下,亟待进行培训和提高
目前,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多数幼儿园教师仍喜欢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范唱、教唱,钢琴、录音机成为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的专业素质、理论水平以及综合技能较差,这严重制约了音乐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调查中还发现,首先,一部分幼儿园的教师不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于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课件制作技术、音乐软件使用技术等不能很好的驾驭,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中的应用就成为空谈。其次,有的幼儿园对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培训过程中没有注意教师的年龄结构和水平差异,采用一刀切的培训办法,培训内容不能适应老师的需要,内容浅、范围窄、力度小。这些也造成了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幼儿园音乐课程的主要原因。
六、结论与建议
在调查中发现,要想使教师把现代信息技术真正有效的应用到幼儿园的课程中,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园音乐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并真正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
(一)要加大对幼儿园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建设,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的音乐教学环境
幼儿园要增加多媒体设施的投入,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为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的应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1.建立多媒体音乐教室
多媒体音乐教室是指将计算机等多种图像和声音设备连接起来,能清晰地显示计算机传输的或由计算机控制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的教学环境。运用多媒体音乐教学系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调用声音、文字、图片、图像,使音乐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更加有吸引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脑进行音乐创作,并当场聆听个人创作的音乐效果,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建立多媒体阅览室
多媒体阅览室是一种基于个别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选择媒体学习,通过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等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自主学习。控制中心也可按照幼兒的要求传输所需的媒体信息给幼儿视听阅览,达到学习资源共享并能有效利用。这种音乐教学环境的基本组成包括控制中心、多媒体计算机、录像机、VCD机、电视机、音响系统、媒体资源中心等。
多媒体阅览室的建立使幼儿的自主学习音乐的热情得到保证,真正实现了幼儿的个别化学习。它注重人机交互活动对幼儿学习活动的影响,支持同伴间的音乐交互活动,同时也提高了幼儿信息化学习的能力。
3.幼儿园网络
幼儿园网络是一种基于教学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校园内所有的计算机全部连成网络,建立强大的教学资源库,教师与幼儿在任何终端机都能索取资源信息进行教学与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幼儿个别化学习和协助学习。
网络音乐教学正在发展之中,网络因为其丰富的音乐资源和便利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方式,正成为音乐教学巨大的“资源库”和“交流中心”,成为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能熟练的运用网络获取资源、开展教学,将会使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极大地促进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
总之,幼儿园良好信息化环境的建立,为幼儿园一线教师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供了可能和保障,这也是将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幼儿园音乐课程的基础。
(二)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信息时代的幼儿园教师应该能很好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教学,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并使之服务于教学,才能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音乐教学。因此,对幼儿园教师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走入音乐课堂。
1.更新教学观念,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课程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形成以幼儿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真实、形象、有趣、实用,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培养幼儿想象美、发展幼儿创造美。 另外,现代教育手段的有效利用,还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很好的调动幼儿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有,在音乐课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使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效果发生变化,而且对幼儿的信息素养、音乐素质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作用 ,这更加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教学需要和信息技术的特点,自觉地、主动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改变知识结构,进行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应用方法的培训
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包括:
(1)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已有光盘资料进行教学。
(2)课件制作技术:能够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Microsoft 、PowerPoint、FrontPage、Macromedia Flash等},制作音乐教学课件。
(3)网络应用技术:能使计算机网络查找和使用教学资料,能把网上搜集到的有用的资料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课件之中。
(4)音乐软件使用技术: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要学会常用的音乐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运用音乐软件合理设计音乐教学。
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时,还要考虑到老师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争取做到分层培训、以点带面儿、以新代老,争取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让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知识水平的老师都能做到信息教育为教学服务。另外,我们在培训时还要注意克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相脱离的弊端,联系音乐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教学过程的实际讲解信息技术。
(三)推广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质量
幼儿园信息技术设备的完善为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园音乐课堂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对教师的培训也使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园音乐课程成为了可能;推广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能自觉、主动、自然、流畅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1)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情景引导幼儿感受美、培养幼儿想象美、发展幼儿创造美。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每一首歌曲或乐曲、都为幼儿塑造了完美的音乐形象,教师要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美发掘出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景,使幼儿如身临其境,置于美的氛围之中幼儿能很好的体验美、感受美;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想象美、创造美。
(2)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突破教学的重点很难点。有数据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说明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获取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图、文、声、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对人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综合的刺激,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幼儿既能看的见还能听得到,还能用手操作,这种教学效果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幼儿园的音乐欣赏一直是幼儿园教师教学的薄弱环节,而影视资源的融入使欣赏真正成为享受,例如在欣赏民乐《金蛇狂舞》时,可以配上舞龙的画面资料,让幼儿眼中能看,耳中能听,手中能舞,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使幼儿亲身体会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帮助幼儿轻松地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3)运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交互学习环境,为幼儿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网络互动、开放的特点有利于启迪幼儿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造的音乐意境,能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协作交流活动,开拓了幼儿创造美的艺术思维能力,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教师因势利导,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有机融合,让幼儿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在物流中发展现状调研报告.doc(第四组) 篇4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物流管理 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引起了教学的深层次变革。有关专家明确指出当前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职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的呈现方式、信息的获取渠道,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终身学习创造了技术条件,并使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让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中终身受益。
一、物流管理高职教育的特点
与普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相比,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培养目标的技能性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能胜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仓储配送中心以及内外贸公司的物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学生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所从事的工作具备较强的技能性。
2.高职院校学生需要长时间操作和训练来熟悉流程与操作技巧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对理论知识要求不高,以够用为度,重点要具备过硬的技能素养,强调高职学生的动手操练能力,并注重面向社会(地区)需求进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
3.高职院校教师的强调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弱化科研的要求
受到物流管理高职教育目标的影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的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导致很多高职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组织与协调能力,更多的被当做中职层次的学生对待。为了更好的培养高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力倡导并鼓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的同时,加强对老师科研、教研能力的培养。
4.高职培养目标的定向性决定了其培养过程的多样性
在高职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更要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育实施者,既要有学校专职教师,也可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施双向化,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学生提供资料、咨询等方面的支持;1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教和学成为双向教学过程。
二、信息技术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课堂灌输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注重识记和模仿,强调教师的权威,存在教师劳动强度大、教学效率低、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等不足。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形式、方法、学习活动更加灵活多样。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形等多种方式表示。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功能,将其应用于教学课件的制作上,不仅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样化、集成化和交互性,大大丰富了课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学生们通过计算机操作,设计软件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大提高,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拓展其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了的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多是以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和积极性。
2.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育下的师生关系
以往的高职教育中,“传道”即传授知识和参与学校事务是老师的主要角色。但长期以来,高职教师在工作中,与学生的关系仅仅表现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中。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产生而带来的信息系统彻底改变了这种关系。双方之间的沟通有了手机、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教学(实训)软件等媒介,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交流的形式也从传统的一对多扩展为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等。师生关系在这种交流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自由、互为主体的状态。为此,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教师若不善于学习、主动接受新事物,则必将被学生所抛弃。
3.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各专业高职学生必备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相关设备软件的使用,既包含基本的操作技能,如计算机的使用与简单维护、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等;也包含专业性强的技术能力,如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网页的制作、数控机床的操作使用等。这自然对教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各专业的高职教师应主动进行相关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努力提高其信息技术能力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努力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能上得课堂,还能下的实训厂房。同时要注意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补充新的信息知识。
4.信息技术可以改变高职教师的科研条件
在传统环境下,教师进行科研需要查阅大量的参考书和科技文献,高职教师往往受客观条件所限,难以在教研和科研中有所成就,进而也会影响其专业教学思想与效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前的纸制资料被网络化、数字化的文献资料所代替,查询信息与数据更加方便,效率更高。此外,由于网上资料更新快、动态新,提高了科研的质量和效率,对老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效果也有了很大帮助。
nlc202309012001
三、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高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整合的观念传统、难以协调
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并成为影响教学和课程的重要因素。在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组成的教学系统中,环境因素对教学媒体的影响必将导致教学要素产生相应的变化。信息技术在微观的课堂实施过程中使用需打破很多原有的习惯,这必将对很多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者产生诸多的“反效应”。
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上述“反效应”最直接的体现是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下,不知如何定位自身教学,因此有两类教学模型是在教学中常见的:一类是以“教师”为绝对主导的课程教学;另一类是以“学生”为绝对主体的课程教学。
在“教师”为绝对主导的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用来演示知识,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教师的如何“教”,忽视学生的如何“学”。学生的注意力被过多的动画展示不断分散,有效学习的目的未能达到,而且学生被教师的教学思路牵着鼻子走,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忽视,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比如,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来帮助教师说清用其他教具所不能说清问题的教学模式占多数,很少教师会用课件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在以“学生”为绝对主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很多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上网查询、分析资料、成果汇报等活动,但教师对各项活动的指导不够,学生自主学习处于“放羊状态”。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让学生利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有效监控;在讨论时,放任学生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不仅没有发挥出来,而且教师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
很明显,这两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模式都有弊端,绝对主导的课程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教育功能,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层次性、主动性与学习的个性化;在绝对主体的课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和指导不到位,在学生还不会走的时候让学生跑,必然会导致看着热闹、实质不牢的结果。
2.教学中物流行业信息化程度低
物流管理专业所培养的高职学生能了解物流系统设计方法,熟悉现代物流运作流程,并能处理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业务,有运用计算机进行物流信息收集、处理、管理的能力,并能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简单的维护;具有对物流作业进行现场组织管理的能力和对现代物流设备的操作能力。在目前的专业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不能充分满足物流专业教学的要求。比如日常教学中,用来展示理论知识的多媒体技术很普遍,但与物流行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条形码技术覆盖率低、信息管理软件的使用率也很低。尽管目前对于物流行业来说,有以下软件可以帮助现代物流管理,如物流系统集成软件、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供货商管理库存系统(VMI)、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等,但是在目前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却是少之又少。
3.物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效率低、存在“换汤不换药”的现象
当前,在软硬件设施有保障的情况下,有些教师已经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比如,创设问题情境,插入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但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却多停留于“形式”,并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给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带来的专业性质的改变,也就更谈不上新型学习环境的形成了。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常常只顾用多媒体技术一路“点击”,缺乏专业性,不仅会影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大多数学生往往在“多信息、大容量”的轰击下反而对专业性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没有任何帮助,也就根本谈不上進行有意义的学习。
四、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高职课程的整合策略
1.转变教师观念,树立信息化意识
信息技术运用于高职教育,根本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成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资源获取、认识与探索的工具,同时对师生关系、师生心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融入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更加凸显学习者的主体性及中心地位。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信息化意识,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增强信息技术的情感意识,实践中坚持三个结合:“自觉能动性与政策激励性”、“自学为主与争取学校培训为辅”、“自主开发与资源共享”相结合。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信息化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技术的选择获取、开发、整合与应用能力。
2.融合信息技术的高职物流管理教材建设
高职物流管理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材建设要适应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内容设置要做到“3个面向”,即“面向专业、面向学生、面向科技”。面向科技,即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材体系中。首先,将信息技术纳入教材内容体系。以其中一门基础理论模块为例,内容可包括运输管理理论教学、运输路线优化与第三方物流软件应用,共计64学时,除了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理论教学外,其中软件应用为l2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学生上机实训;其次,以物流管理精品课程为平台,构建立体化的内容体系。包括电子版、网络版、静态版、动态版内容体系。
3.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建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有助于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相得益彰、优劣互补的课堂结构。实践证明,在高职教学中,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保持持续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且每堂课可增加10%~20%的信息增量。但是,多媒体只能定位为辅助教学,重点用来帮助教师讲清楚用其它方法不能很好讲清的问题;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进行形象描述;使最新的信息知识得到更好的展示;但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理论教学、知识展现、学生操作有机融合,尽量使课件播放时间控制在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内。
4.通过课内实训、集中实训与技能大赛,提高物流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物流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普遍适用的、可以实现的关键技术——物流技能,成为当代社会探究“第三方利润源泉”的重要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教学深度融合的最佳途径是开展实训与技能大赛,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探索认知工具,用观察、归纳和不断训练的手段来学习物流管理的各项技能,用探索与研究的方法来寻求物流效率与成本问题的正解。
五、结论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教育领域,蕴含着“以人为本”、“学生主体”及“个性化培养”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为实现先进教育理念提供了技术、平台和认知工具;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解放了教育生产力,已经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在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教师应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平台,把现代教育理念融会到教学实践中,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旭升.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李冶,汪洪祥.高职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3).
[4]首珩,陈维克,刘志成.对接信息产业的高职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标准与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7).
【信息技术在物流中发展现状调研报告.doc(第四组)】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05-16
物流信息技术 实习报告09-04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08-21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07-07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0-26
第四组数字测图实训技术总结09-21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12-13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05-10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11-06
谈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