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LDL-C

2024-07-14

血清LDL-C(精选4篇)

血清LDL-C 篇1

冠心病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冠心病心衰,死亡率非常高。本研究观 察心脉隆 对血清高 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钠肽 (BNP)及低密度 脂蛋白 (LDL-C)水平的影响 ,从炎症的角度探讨在冠心病心 衰的药理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5年2月102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1例,年龄47岁~65岁(56.1岁±8.2岁);对照组51例,年龄45岁 ~64岁 (54.7岁 ±9.3岁 )。两组年龄 比较无统 计学意义 (t=0.8 5 7,P =0.393)。治疗组男24例,女27例;对照组男26例,女2 5例 ,两组性别 比较无统 计学意义 (χ2=0.160,P =0.689)。

1.2排除标准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近期脑出血或脑梗死;肾功能不全、明显肝功能异常或有迁延性慢性肝炎病史;妊娠、哺乳期;近期有各种感染及甲状腺功能异常。

1.3 诊断标准 冠心病心衰的诊断标准,缺血性胸痛、心肌梗死临床病史、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诊断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为Ⅱ级~Ⅳ级;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45%。

1.4给药方法对照组给予卧床、吸氧、多参数心电图、血压、血氧监护,保持排便通畅,清淡饮食,硝酸甘油或硝普钠、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比索洛尔、贝那普利、呋塞米、西地兰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脉隆注射液(云南省腾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Z20060443)8 mL加入生理盐水2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5 d为1个疗程。

1.5检测方法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清晨空腹抽取血液标本,采静脉血4 mL,抽取后立即注入干试管内,以3 000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检测。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480检测血糖、LDL-C等。血清hsCRP的检测采 用酶联免 疫吸附双 抗体夹心 法(ELISA法 )。BNP的测定采 用免疫荧 光法测定。hsCRP试剂盒购自上海拜格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板内、板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经正态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治疗前后比采用配对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各项检测指标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BNP、LDL-C、hsCRP显著下降 (P <0.05)。治疗7 d后,治疗组患 者血清BNP、LDL-C、hsCR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3 讨 论

冠心病又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密切相关,而LDL-C增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脉血管狭窄,导致心肌缺血,临床表现为心绞痛;血管严重狭窄或斑块不稳定引起冠状动脉内膜破裂溃烂、出血、诱发血栓形成及血管痉挛,血管可以部分闭塞或完全闭塞,冠状动脉血流的减少或中断,临床表现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整个血栓形成过程中均伴随炎症过程。C反应蛋白(CRP)是机体急性期炎症标志物之一,hsCRP是低水平炎症的敏感标志物,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2]。BNP是一种多肽,其主要由心室肌合成和分泌,心室前负荷及心室壁张力增加时,血清BNP水平增加,因此BNP是衡量心衰患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也是评估心力衰竭疗效及预后的有效指标[3,4,5]。

心脉隆注射液由美洲大蠊干品经过工艺分离得到的,其主要成分为心脉隆浸膏(复合核苷碱基、结合氨基酸)。功能主治益气活血,通阳利水。临床用于气阳两虚,瘀血内阻所致的心悸、气短,浮肿、面色晦暗、口唇发绀等症。药理研究证明,1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同时抑制氧自由基诱发的心肌损伤;2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降低右心室前负荷;3扩张肾脏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利尿,减轻容量负荷;4纠正神经内分泌失衡,增加血浆降钙素基因肽水平,进而抑制了内皮素的分泌及作用;5促进心肌细胞Ca+内流,使心肌收缩力持久地增加;6抗心律失常作用;7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血脂水平,明显降低大鼠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干预及治疗作用[6]。

本研究显示,在常规心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冠 心病合并 心力衰竭,与对照组 相比BNP、LDL-C、hsCRP显著下降。心脉隆注射液可以强心利尿扩血管,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减轻血管内的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减少血管痉挛,血管内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内皮及心肌,减少心肌损伤,明显改善心功能;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进而改善动脉粥样化。

摘要:目的 观察心脉隆注射液对冠心病心衰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钠肽(BNP)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的影响。方法 102例冠心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51)和对照组(n=51)。两组均给予冠心病心衰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静点心脉隆注射液8 mL+生理盐水200 mL/d静点,连续7 d。观察治疗前后血清hs-CRP、BNP、LDL-C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hsCRP、BNP、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治疗7 d后,治疗组血清hsCRP、BNP、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脉隆注射液能使冠心病心衰患者的血清hsCRP、BNP、LDL-C水平更快恢复至正常水平,其机制可能与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过程,稳定斑块、改善供血,增加心肌收缩力有关。

关键词:冠心病心衰,动脉粥样硬化,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尿钠肽

血清LDL-C 篇2

研究概要:2013年1~12月, 共在17个国家、198个中心纳入2067例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血脂异常患者, 随机分为24个组。积极治疗组为evolocumab 140mg每2周1次/420mg每月1次。对照组为安慰剂或依折麦布。患者同时接受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包括阿托伐他汀10mg, 辛伐他汀10mg, 瑞舒伐他汀5mg) , 或者高强度他汀 (阿托伐他汀80mg, 瑞舒伐他汀40mg) 。

对于接受高强度他汀治疗的患者, 加用evolocumab可使12周时LDL-C水平降至35mg/dl;对于高强度瑞舒伐他汀组, 加用evolocumab (每月1次) 可使12周LDL-C水平降至33mg/dl, evolocumab (每2周1次) 可使12周LDL-C水平降至37mg/dl;与基线相比LDL-C降低了59%~65%。对于接受中等强度他汀治疗的患者, 加用evolocumab可使12周时LDL-C水平降至39~49mg/dl, 较基线降低了59%~66%。而他汀+依折麦布组LDL-C仅降低了24%。

血清LDL-C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66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的高血脂患者, 其中男41例, 女25例, 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 (56.9±2.4) 岁;病程6个月~8年, 平均 (2.8±0.4) 年;合并糖尿病12例, 冠心病8例。对照组66例患者为我院同期收治的高血脂患者, 其中男38例, 女28例, 年龄41~79岁, 平均年龄 (56.6±2.7) 岁;病程6个月~9年, 平均 (2.9±0.7) 年;合并糖尿病13例, 冠心病7例。两组患者肾功均无异常, 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确诊后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 (1) 阿司匹林80mg, 每日一次口服; (2) 低盐低脂饮食; (3) 戒烟限酒干预; (4) 积极并积极治疗并发症。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10mg, 每日一次晚间顿服[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 治疗7、14、28d后血清LDL-C水平。监测均采用统一型号机器测定, 降低系统误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0统计处理软件, 对所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由表1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 治疗7、14、28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血清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共监测到不良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 观察组共检测到不良反应5例, 发生率为7.58%,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1.697, P=0.000) 。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脂血症是我国居民罹患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 多发于中老年人群, 近期监测显示, 其发病有向低龄人群发展趋势。继发性高脂血症, 多继发于代谢性紊乱疾病, 例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患者LDL-C异常增高是其主要表现之一。LDL-C在转运内源性胆固醇中有重要作用, 异常增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清LDL-C是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辛伐他汀是临床一线用药, 广泛应用于高血脂及其合并症的治疗中[3,4], 经口服吸收良好。口服吸收后对肝脏有高度的选择性, 其在肝脏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非靶性组织, 辛伐他汀的大部分经肝组织吸收[5]。临床常用剂量为每日10~20 mg, 单日不高于40 mg[2,4], 可联合用药增加疗效, 不可盲目增加剂量, 以免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6]。

我们采用辛伐他汀治疗66例患者,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7、1 4、28d后血清LDL-C水平, 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LDL-C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LDL-C水平的影响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的66例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以同期未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的66例患者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7、14、28d后血清LDL-C水平为 (3.45±0.57) (、3.03±0.47) 、 (2.69±0.27) mmol/L, 对照组分别为 (3.57±0.56) 、 (3.29±0.52) 、 (3.10±0.42) mmol/L, 观察组明显对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8%,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1.697, P=0.000) 。结论 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LDL-C水平。

关键词:辛伐他汀,高脂血症,LDL-C,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赵先锋, 刘艳红.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8) :101-102.

[2]叶子思, 黄正有, 戴德栋.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J].当代医学, 2011, 17 (34) :133-135.

[3]陈才奖.血脂康与辛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调脂作用影响探讨[J].当代医学, 2011, 17 (34) :128-129.

[4]曹琴.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蛋白尿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9) :138-139.

[5]陈瑜.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比较[J].河北医学, 2011, 17 (12) :1703-1704.

血清LDL-C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南方医院中医科和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确诊为原发性头痛的患者。

1.2 诊断标准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按照2004年出版的头痛的国际分类的第二版(ICHE-2)有关原发性头痛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诊断标准:按照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头痛”的诊断分型标准执行。

1.3 纳入标准

凡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诊断为原发性头痛者;同时符合中医辨证诊断标准者。

1.4 排除标准

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妊娠期妇女、恶性肿瘤患者、严重肝肾疾病的患者;有卒中病史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史者。

1.5 研究方法

LDL-C由临床检验科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美国ADL公司)。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学资料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实验结果用 (±s) 表示。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总共收集30例原发性头痛患者,其中辨证分为痰湿内蕴型14例,非痰湿内蕴型16例。痰湿内蕴组平均年龄为 (40.21±12.46) 岁,平均病程为 (3.45±1.66) 年,其中有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9例;非痰湿内蕴组平均年龄为 (38.44±10.27) 岁,平均病程为 (2.98±1.42) 年,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9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2.2 痰湿内蕴组和非痰湿内蕴组脂联素、LDL-C比较

由表1可见,痰湿内蕴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非痰湿内蕴组患者,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痰湿内蕴组LDL-C与非痰湿内蕴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注:与非痰湿内蕴组相比较,*P<0.01

3 讨论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通常指发生于全头或者局部的疼痛。关于原发性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原发性头痛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对自己感受的描述,并借助各项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变化,目前尚没有公认的用于诊断原发性头痛的检查指标。

脂联素又称脂肪细胞补体相关蛋白,与血脂代谢关系密切[2,3]。近期有国内外研究表明,脂联素具有一定的内皮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保护过氧化物对内皮的损伤,促进一氧化氮合酶合成一氧化氮,进而使血管舒张,起到保护血管平滑肌内皮细胞的作用[4,5,6]。因此脂联素的测定可间接反映机体抗氧化的能力。

中医通过辨证分型实现对疾病的认识,但辨证分型个体化明显,缺乏客观指标的支持。痰湿是导致头痛发生的常见病因,痰湿内蕴是头痛辨证中的常见类型。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在原发性头痛患者中痰湿内蕴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非痰湿内蕴组,初步考虑原发性头痛患者血清中脂联素水平与其痰湿内蕴辨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清中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是原发性头痛痰湿内蕴证区别与其他证型的证型特点之一。脂联素可初步作为辨证痰湿内蕴型头痛的客观指标及疗效改善的参考依据。痰湿内蕴型头痛患者和非痰湿内蕴型头痛患者的LDL-C无明显差异,但LDL-C是否有助于其他辨证的分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原发性头痛患者痰湿内蕴辨证与脂联素、LDL-C之间的关系, 为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头痛寻找客观依据。方法 共收集原发性头痛患者30例, 辨证分为痰湿内蕴型14例, 非痰湿内蕴型16例。测量患者的脂联素、LDL-C, 分析脂联素、LDL-C与痰湿内蕴辨证之间的关系。结果 痰湿内蕴组脂联素水平低于非痰湿内蕴组, 两组LDL-C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脂联素可初步作为原发性头痛患者痰湿内蕴辨证的客观指标。

关键词:原发性头痛,脂联素,LDL-C,痰湿内蕴

参考文献

[1]万琪.原发性头痛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 (1) :77-82.

[2]陈小玲, 黄志清.脂联素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23) :4777.

[3]刘国栋, 李敏, 毛楠, 等.肥胖与结合珠蛋白及脂联素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11) :1841.

[4]Adya R, Tan B K, Chen J, et al.Protective actions of globular andfull-length adiponectin o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novel insightsinto adiponectin-induced angiogenesis[J].J Vasc Res, 2012, 49 (6) :534.

[5]Yoshida H, Ishikawa T, Suto M, et al.Effects of supervised aerobicexercise training on serum adiponectin and parameters of lipid andglucose metabolism in subjects with moderate dyslipidemia[J].JAtheroscler Thromb, 2010, 17 (11) :1160.

【血清LDL-C】推荐阅读:

梅毒血清07-21

血清凝集07-01

血清肌酐07-29

血清蛋白08-15

血清标本08-18

诊断血清09-01

静脉血清09-13

中药血清09-28

血清水平10-01

血清叶酸10-02

上一篇:高校新区下一篇: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