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校高校(精选8篇)
中国四大名校高校 篇1
澳大利亚8大名校中的6所承认中国高考成绩
高考结束,很多高考生都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不过他们也非常担心外国高校对于高考成绩的认可度。近日传来好消息,澳大利亚8大名校中,已经有6所认可中国高考成绩,这为中国学生澳大利亚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澳大利亚8大名校中已有6所大学承认中国高考成绩,高考成绩到达当地高考分数线一本并具备相应雅思成绩,即可直接入读大一。如此一来,优秀的国际学生不但节省了一年读预科的时间,还减免了读预科所涉及的学费和生活费,大大提升了留学的`性价比。这6所承认高考成绩的名校分别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什大学、西澳大学、阿德雷德大学。高考成绩高于二本线的学生也有机会申请多所四星大学,如麦考瑞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以及迪肯大学等。对于没有雅思成绩的学生也可以先申请有条件录取,等明年2月春季入学前补上语言成绩即可。高三毕业的学生除了凭借高考成绩申请,还可直接申请1年文凭+2年本科课程的大二直通车快捷课程,无论高考成绩是否如意,都可以选择这类省时又省钱的留学方案。
而申请英国大学并不要求提供高考成绩,一般凭借高中成绩单和合格的语言成绩即可。由于多数美国大学不看重中国的高考成绩,对于高考后选择留美的学生来说,最快捷的方案当选双录取和桥梁课程。所以,海外高校认可高考成绩并不等于只要高考成绩。国外大学在高考成绩之外还要求一定的语言成绩,并通过面试等途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有些还会看学生是否有社会活动实践经历。所以,有留学意向的高三毕业生以及家长一定要悉心准备。
以上是澳大利亚高校对于中国高考成绩认可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如有更多澳大利亚留学问题,欢迎咨询育路出国留学专家。
中国四大名校高校 篇2
为推动高校医疗保健机构现场急救全员培训工作, 增强高校医务人员现场应急救护处置能力, 2011年4-5月教育部体卫艺司举办了高校现场急救骨干培训班。为了解全国高校校医院急诊科室设置与急救设备配置等情况, 笔者对参加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整群选取2011年4-5月参加高校现场急救骨干培训班的人员, 均为来自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属高校与部分地方高校校医院的急诊医疗工作负责人。在参与调查的131所高校医疗机构中, 二级医院17所, 一级医院 (含相当于一级医院) 82所, 门诊、卫生所及医务室32所 。
2 结果
2.1 急救设备配备
在17所二级医院中, 配备除颤监护仪的有17家, 其中1家仪器报废, 配置率为94%;配备人工呼吸机的10家, 配置率仅为59%;配备救护车的9家, 配置率为53%;其他急救设备基本齐全。
在82所一级医院中, 配备除颤监护仪的26家, 配置率为32%;配备人工呼吸机的4家, 配置率为5%;配备呼吸球囊的42家, 配置率为51%;配备吸引器及洗胃机的60家, 配置率为73%; 配备救护车的16家, 配置率仅为20%;其他一般急救设备基本齐全。
32家门诊、卫生所及医务室的常规性抢救设备均不够齐全。其中东部沿海地区高校门诊部、卫生所的配置情况略好, 13所参与调查的高校 (主要是门诊) 有近半数配备了呼吸球囊、吸引器、洗胃机等抢救设备, 而其他地区多数高校的卫生所、医务室还停留在仅有氧气瓶、外科处置包、担架、心电图机等简易急救设备的原始状况, 不能满足急救需求。
2.2 急诊科室设置及人员配备
17所二级医院中设有急诊科室的有16家, 未设的1家, 设置率为94%。急诊制度、队伍、急诊电话均健全, 但急诊科医护人员中除主任、护士长外, 其他人员一般为兼职。
82所一级医院中设有急诊科室的有64家, 未设的18家, 设置率为78%。急诊电话基本设立, 但制度、队伍尚不够健全。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均为兼职。
32所门诊部、卫生所及医务室中, 设有急诊科室的4家, 且均为门诊, 设置率仅为13%。制度、队伍不健全, 人员情况不详, 部分卫生所、医务室没有专用急诊电话, 仅用门诊电话代替。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高校医疗机构在急诊急救工作方面除一些二级医院相对比较规范以外, 多数高校医疗机构在急诊科室设置、急救人员配置、急救设备配备、急诊急救制度建设等方面均存在较明显欠缺[2,3]。从地域分布看, 在常规急救设备 (如除颤监护仪、人工呼吸球囊、洗胃机等) 配置上, 东部沿海地区高校的配置状况略好于其他地区。
长期以来, 因对高校医疗机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高校医疗机构人员普遍缺编且年龄结构老化, 部分高校因校区较多而造成医务人员分散、周转困难, 同时造成大量基础急救医疗设备低水平重复添置[4], 而一些关键的急救设备不能及时添置与更新, 这种情况值得高度关注。高校急诊急救工作缺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监管。除少部分高校校医院因参加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医院等级评审、在包括急诊在内的医疗管理工作方面相对比较规范、设备比较齐全外, 多数高校医疗机构在急诊规章制度、急诊工作流程、人员培训、设备配置标准等方面缺乏规范性管理与督查。同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渠道 (包括设备添置经费) 仅仅依靠学校, 投入渠道不畅通, 其运行与发展便会处于较被动的状态[4]。综合分析近年来在高校校园内发生的数起学生因意外伤害或突患急危重症死亡事件的救治过程, 其中高校医疗机构关键抢救设备的匮乏往往也是导致重危症学生在现场急救中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4,5,6,7]。
建议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医疗机构急诊科室设置、队伍建设、急诊工作制度、急救技术规范、培训与考核、急救设备配置等方面, 按照卫生部颁布的统一标准[2,3], 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 以督促解决高校急救工作的软肋问题, 加强医疗工作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高校医疗机构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后, 仍然肩负着现场急救的重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更应当承担起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监管、加强投入和管理协调的职责 。
结合高校近年来卫生工作的发展需要和广大师生对医疗保健工作的实际需求状况[5,6], 对高校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急救设备配置特提出以下建议:高校一级及一级以上级别校医院应配置齐全给氧装置、人工呼吸机、呼吸球囊、除颤监护仪、气管插管设备、电动吸引器、洗胃机等急救设备;高校门诊部应配置齐全人工呼吸机或呼吸球囊、气管插管设备、电动吸引器、洗胃机等急救设备, 规模较大的高校门诊部应配置除颤监护仪;高校卫生所、医务室中应配置齐全呼吸球囊、开口器、氧气瓶 (袋) 等急救设备, 有条件的高校可根据医疗需求配置除颤监护仪。
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高校校医院急诊科室设置与急救设备配置情况, 为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提供参考。方法 对全国131名参训高校急诊医疗工作负责人进行急诊科室设置与急救设备配置等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除部分二级医院相对比较规范以外, 多数高校医疗机构在急诊科室设置、急救人员配置、急救设备配备、急诊急救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 无法满足广大高校师生对医疗保健尤其是一些紧急医疗救助的需求。心肺复苏救治时的重要医疗设备与人工呼吸机等关键急救设备在高校医疗机构中配置率较低。结论 高校校医院在急诊科室设置和急救设备配置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对高校医疗机构急诊科室设置、队伍建设、急诊工作制度、急救技术规范、培训与考核、急救设备配置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和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卫生设施,急救医疗服务,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教学会高校保健医学分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现场应急救护工作的指导建议[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0, 7 (4) :95-96.
[2]卫生部.关于下发《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试行) 》的通知[S].1994-09-02.
[3]卫生部.关于印发《诊所基本标准》的通知[S].2010-08-02.
[4]朱梅, 唐少秋, 李英奇, 等.我国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6) :124-125.
[5]万智, 何庆.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的新思维[J].华西医学, 2007, 22 (1) :60-62.
[6]方和金, 吕军, 何长街, 等.探讨院前急救的管理方式[J].现代医院管理, 2009, 9 (7) :122-123.
各大名校大学毕业院长精彩的致辞 篇3
我牵挂着你是否做好了步入社会的准备?社会可没有学校那么单纯,前行的路上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甚至会遇到陷阱和荆棘。
麓山常青,湘水长流。亲爱的同学,母校记录了你人生一段最为宝贵的时光,也见证了你曾经的甘苦与忧乐。
你是否还记得,课堂上,老师带你们诵读儒道诗书,探究宇宙奥微;实验室里,导师给你们释疑解惑,指点迷津;樟树园中,辅导员同你们促膝交谈,置腹推心。
你是否还记得,岳麓山上指点江山,橘子洲头慷慨激情;岳王亭前闲庭信步,木兰路上纵论风云;桃子湖畔窃窃私语,丹桂树下海誓山盟。
你是否还记得,夜归天马时的行色匆匆,寝室卧谈中的激烈争论,周末舞会上的热情奔放,校园排档里的相敬如宾……
别情依依,前路漫漫。亲爱的同学,是什么让你泪眼汪汪,是什么让你一步三回头,“哥要走了”的毕业签名红遍校园。此时此刻,我的心中写满牵挂,充满期待。
亲爱的同学,我期待着你们理性就业,勇敢创业;我期待着你们体面地劳动,有尊严地生活。
我牵挂着你是否做好了步入社会的准备?社会可没有学校那么单纯,前行的路上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甚至会遇到陷阱和荆棘,你必须学会勤奋、坚韧和创新。为人处世是一门必修课、大学问,值得一辈子去钻研,你必须读懂忠诚、善良和谦逊。
亲爱的同学,我期待着你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我期待着你们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失败时不要轻言放弃。
我牵挂着你是否懂得珍惜和感恩?有太多的人在为你的成长付出和奉献,含辛茹苦的父母为你操碎了心,尊敬的老师把自己燃烧照亮你前行,朝夕相处的同学彼此搀扶走过春夏秋冬,或许他们之中还有你纯真的恋情。
中国四大名绣 篇4
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除了四大名绣,在我国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尤广,影响尤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苏绣
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苏绣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
粤绣
是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等绣品。在艺术上,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粤绣的另一类名品是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多用作戏衣、舞台陈设品和寺院庙宇的陈设绣品,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
粤绣的特色形成于明中后期。
其主要特色有五:
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
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
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
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
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蜀绣
亦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刺绣产品总称。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蜀绣的纯观赏品相对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数是花鸟虫鱼、民间吉语和传统纹饰等,颇具喜庆色彩,绣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清中后期,蜀绣在当地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吸取了顾绣和苏绣的长处,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绣之一。蜀绣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过于齐整,色彩鲜丽。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5月20日,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成都市的郝淑萍为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湘绣
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分别在19和1933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湘绣绣品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被国外誉为超级绣品。原先,长沙城里的商人们为了满足一批因镇压太平军而发迹的新贵,开设了“顾绣庄”,不久又以湘绣之名压倒了顾绣。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从1958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绣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一定的发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论我国高校校标的育人功能 篇5
高校校标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外展示了高校的自身形象, 对内则是校内师生集体认同的体现, 高校校标“可以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 突显大学的办学特色, 承载大学的文化精神并透射大学的文化内涵。”正因为如此, 各大高校对设计一个体现学校精神的校标均非常重视, 很多高校甚至花费巨额经费征集校标。然而, 虽然很多高校都有自身的校标, 但在部分高校, 众多学生对自己学校的校标知之甚少, 目前, 在大多数高校, 并未开展高校校标教育, 而校标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更是很少被提及。实际上, 高校校标不仅是一件独特的艺术作品, 本身还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校标教育可以渗透到高校德育、智育和美育中,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爱国爱校、追求知识的品德, 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 本文将对高校校标的育人功能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一、高校校标的德育功能
在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过程中, 校标对于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校标作为德育内容, 既能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又能开启其心智, 培养其爱国奉献的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美术之目的, 虽与道德不尽符, 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 崇高人之好尚, 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在高校校标中, 有很多体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 如修身、爱国、奉献等。以复旦大学的校标为例, 校标整体由两个同心圆构成, 主体内容为篆书“复旦”二字, 学校英文名称和表示创校年份的1905环于主体内容周围, 复旦大学刚成立时称复旦公学, 其创建人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 马先生用“复旦”为学校命名, 包含了他们那一代人寻求教育救国, 复兴中华的梦想, 因“复旦”一词源于《尚书大传·虞夏传》, 原文为“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将其作为校名, 寓意中华必能复兴, 将此突显于校标之上, 则足以体现复旦精神, 激发复旦学子的爱国情怀, 促使他们努力学习, 振兴中华。
再如清华大学的校标, 校标整体为圆形, 共分为三个同心圆, 最里层是五角星, 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围绕在五角星周围, 而中文和英文校名以及代表建校时间的1911围绕在最外层, 五角星传达了学校担当领路人的勇气。“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典出《易经》,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君子人格的最高追求, 清华大学将其定为校训并在校标中作为主要内容体现出来, 表达了清华承续与发扬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思想。
二、高校校标的美育功能
美育又称作审美教育, 旨在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知美、鉴别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倡“以美育代宗教”, 由此可知,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 审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学生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因而他们感受美的能力相对较强。将大学校标教育渗透到高校审美教育中, 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学校的精神, 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 还能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较大的升华, 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高校校标作为学校的重要标志, 本身便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因而, 高校校标作为高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 有其特有的美育功能, 高校美育理应借助校标中丰富、独特的美学特质, 训练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高校校标无不以简单形象的图文传达出学校的教育理论和学校最具特色的地方, 作为一件艺术作品, 意境深远, 特别是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高校, 纷纷在其校标上体现出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南京大学校标为例, 校标整体形状是一个盾形, 校标上半部分是一个将“南京大学”四字设计巧妙融为一体的篆刻图案, 图案两旁各设计一只狮子, 校标的下方中间为一棵松树, 松树下面为创校年份1902, 松树两边为学校英文名称。狮子图案象征着知识的威严与追求知识的勇气。校标中的松树造型来源于南京大学校内历史悠久的六朝古松, 代表着南京大学悠久的历史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南京大学校标营造出一种诚朴、雄伟的美感, 正是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的艺术体现。
再以笔者工作的学校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标为例, 学校校标主体部分由字母CY变形而成的凤凰构成。CY是学校简称“川幼”的首字母缩写, 凤凰在中国是吉祥的鸟, 凤凰飞翔的时候百鸟跟从。寓意了学校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办学理想, 意境深远。
高校校标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 可以在无形中使学生心灵产生美的体验过程, 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得到较大的提高。高校校标所体现的意境美, 以其生动的形象让学生参与到审美体验中, 在感受学校的精神和理念的同时, 也是一次感受美、理解美的过程, 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高校校标的智育功能
一般认为, 人的智力主要由观察、想象、记忆、思维和操作等五种能力组成。高校校标在发展学生的智力方面, 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三个方面。对一所大学而言, 校标本身就是一件充满象征意义的艺术作品。因此, 校标教育, 学生通过观察、欣赏, 既能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想像力, 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中国人民大学的校标为例, 校标本身为一圆形形状, 主体部分由三个篆书的“人”构成, 既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简称“人大”, 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更将中国人民大学偏重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很好地体现了出来。三个人字, 包含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力无疑是非常好的素材。
再如中山大学校标, 校标整体为圆形形状, 主体部分是学校的标志“大钟楼”, 再将校园景色层次化, 从而组合成一个庄重的“中”字造型和一朵广州市的市花——木棉花, 表示学校地处广州, 校标以红绿两种颜色搭配, 既庄严大方, 又赏心悦目。对中山大学的校标, 学生通过观察, 直接的印象便是一个中字, 而要进一步了解校标各部分所表达的意思, 并全面感受校标蕴含的文化意义, 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对校标作更深层的文化解读。
大学生在欣赏校标的过程中, 可以思考校标本身所要传达的含义, 又可以进一步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将校标作更多的文化解读。因此, 高校校标教育可以作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并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素材。另一方面, 我国大学校标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对大学生追求知识, 勤奋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 在高校中开展校标教育, 既能提升学校的文化氛围, 增强师生的集体荣誉感, 更重要的是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促进学生智力进一步发展。
德育、美育和智育三者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着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内容, 应该“有促进道德的教育, 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我国高校校标以其特有的内涵和优美的外在表现形式, 无形中提升着学生的人格 (下转第57页) (上接第66页) 修养和道德品质, 升华学生的审美素养, 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一所大学的隐性文化与学校的理念和精神, 与学校的传统和特色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审美素养。而我国大学校标, 作为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学校思想内涵的高度浓缩。大学校标中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理应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高校培养全面的人才锦上添花。
摘要:高校校标是一所学校文化内涵和教育理念的独特体现, 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校标教育可以渗透到高校德育、智育和美育中,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爱国爱校、追求知识的品德, 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校标中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理应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素材, 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高校培养全面的人才锦上添花。
关键词:高校校标,德育,美育,智育
参考文献
[1]李金桥.大学校徽的功能与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 2008 (1) .
[2]李修建.现代大学理念与大学校徽设计[J].文艺评论, 2006 (6) .
[3]鲁迅.鲁迅论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4]蔡元培.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59.
中国四大名校高校 篇6
一、正确认识人才队伍与学校目标定位的关系:
科学谋划人才强校战略的前提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名校的背后是名师。从顶层设计层面看, 高校既不能绕开人才队伍建设来谈学校发展, 也不能离开学校发展来谋划人才队伍建设, 两者紧密配合是必要的, 而且也是必须的。可以说, 两者之间的吻合度, 既直接影响到两者谋划的科学性和战略性, 也决定着彼此发展的质量和成效。
一方面, 人才队伍的“厚度”制约着学校目标定位的“高度”。在社会需求多元化、高等教育处于“买方市场”的时代, 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定位, 无疑是每一所高校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地方高校要做到科学定位, 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不仅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更要深入分析自身办学的基础条件, 尤其是人才队伍的储备状况和发展空间。地方高校之于部属重点名牌高校的差距, 体现在办学要素的方方面面, 但最根本的方面则是人才队伍水平的差距。地方高校在目标定位上不宜一味追求“高、大、全”, 不应该与重点名牌高校攀比, 不只是贯彻高教系统的分类办学、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的要求, 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制于自身人才队伍的客观实际。地方高校有必要“尽力而为”, 推动跨越式发展, 但也必须“量力而行”, 努力使愿景冲动与科学态度相统一, 让目标定位与人才队伍的支撑能力相适应。目标定位过高, 超越人才队伍能力承受限度, 不仅既定的目标无法实现, 还会由于人才队伍压力过大, 而衍生各种问题和矛盾, 结果适得其反。而目标定位过低, 则学校改革发展的动力不足, 不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不仅浪费人才资源, 甚至会导致学校错失发展良机。
另一方面, 学校目标定位决定着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和任务。在任何情况下, 引进人才的第一原则都要看是否合乎目标定位, 是否符合学校发展需要。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本规律来看, 高层次人才总会流向那些能够为人才提供高收入待遇、高发展平台和宜居环境的地方[1] 。相对于重点名牌高校, 地方高校明显缺乏区位优势、发展平台优势, 经费短缺的矛盾也更加突出, 面临着“引才不易, 留才更难”的多重压力。地方高校要推动学校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增强效率意识, 贯彻“服务发展、以用为本”的精神, 紧密围绕学校目标定位, 突出战略重点, 优化配置和使用资源, 用有限的资源建成优秀的人才队伍, 力争实现“事半功倍”的发展效果。不仅人才工作如此, 其实各方面工作都应该围绕“目标定位”这个大局, 坚持走“最经济”的发展之路, 努力以最少投入, 实现最大产出。
二、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基础
一所高校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具体地讲, 教师队伍是核心, 管理队伍是关键, 服务队伍是保障。三支队伍所发挥的作用各有侧重, 但互为支持、缺一不可。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统筹三支队伍协调发展, 还要根据各支队伍的不同特点, 相应采取有力的措施, 推动各支队伍的全面进步。无论从高校特性还是从高校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看, 高校的一切战略都应该体现全体师生员工的发展进步。如果师生员工的进步体现不出来, 高校的发展就偏离了本质, 就不全面, 也难以持久。
在实践中, 许多地方高校由于对什么是人才以及不同人才的不同作用等方面问题的认识有偏差, 因而对人才强校战略的谋划往往也就不够科学。归纳起来, 特别需要注意克服以下三种倾向:
一是重教师队伍建设, 轻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将人才强校战略谋划为教师队伍发展战略。教师队伍对办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当然是教师队伍。但重点毕竟不是全部, 不能因为教师队伍相对重要, 就无视管理、服务队伍。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同样的条件下, 同一岗位由不同的人来带头和管事, 所为之事的效果将完全不同。何况今天影响高校发展的因素变得异常复杂, 高校比起以往任何时候, 都更加需要科学的管理。可以说, 高校的一切问题都与管理不善有关, 高校的所有发展都源自善于管理。同样道理, 高校的有序运行也有赖于服务队伍兢兢业业、卓有成效的工作, 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高校能否更好地完成它的职责使命。美国密西根大学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就曾告诫高校, 要警惕管理问题导致的学校“机能性障碍”, 他还断言管理、服务人员“对大学不仅比教师和学生更具忠诚, 同时也支撑着大学的延续, 保持着社团法人记录, 提供了大学前进的动力”[2]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对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 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明显滞后于学校事业发展要求, 上至学校领导, 下至普通职员, 大多数既非“教育”或“管理”出身, 也不研究“教育”和“管理”。许多人从事教育不懂教育、从事管理不会管理, 这是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 它成为高校推动科学发展的一大重负。地方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应该也必须抓好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避免人才队伍出现“短腿”而导致发展举步维艰。
二是重数量扩展, 轻质量提升, 将人才队伍发展战略简化为人才队伍“数字战略”。高校应该实行目标管理, 追求运行效率, 但目标管理不能简化为数字管理。“不是一切有价值的都能量化, 也不是一切能量化的都有价值。”[3] 各类大学排行榜之所以备受非议,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排行榜“以数字看大学”, 以数字之大小来评判大学之优劣。在谋划人才队伍建设上, 尽管确立一定的指标能够使目标更加清晰, 也更有利于操作, 但人才队伍发展目标的内涵则远非几个数字所能囊括。高校的任务是出人才、出成果, 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目的也不在于“拥有什么”, 而在于“做了什么”。做得优秀才是真的优秀, 做得好的高校才是真正好的高校。要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流于空洞说教, 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注重整体提升人才队伍的品质, 努力使人才队伍发展目标实现“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的深度融合。在任何时候、任何高校, 大师始终都是“德师”和“才师”的高度统一。有了素质优良、品德优秀的人才队伍, 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文化, 进而培养优秀的人才。
三是重科研要求, 轻教学需要, 将教师队伍建设演变为科研队伍建设。突出表现是无论引进与培养的标准, 还是分配与奖励的依据, 基本上就看科研论文、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 整个校园笼罩在“科研崇拜”之中。学术性是高校的根本特性, 不论何种类型的高校都应该发展和繁荣学术。但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高校的一切活动首先都必须服务于育人, 其发展和繁荣学术更应该成为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大多为教学型院校, 但教学工作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也成为一种风气。教师一方面经受着“被科研”的压力, 另一方面又为“科研利益”所驱使而疲于奔命。地方高校将教师角色的内涵局限于科研, 客观上助推了科研与教学的分离。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 这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 从高校的根本使命看, 则是对学生的漠视。一所漠视学生的高校, 科研再好, 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科研机构, 永远成不了一所好的高校。
三、解决教师队伍的突出问题:
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关键
不同的地方高校, 由于办学传统、办学基础以及发展所处的环境、阶段和竞争格局等方面的不同, 其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及存在的问题自然各有差异。然而, 地方高校也有共同的特点, 面临着相同的难题和挑战。在教师队伍上, 地方高校普遍苦于高层人才总量不足, 缺乏大师名师, 缺乏富有创新活力的团队, 同时存在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不高、实践动手能力偏弱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 严重制约着地方高校增强资源内聚力和成果集成能力, 也影响着地方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地方高校要解决好教师队伍的这些问题, 既要引导教师增强应变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更要根据问题的不同程度, 综合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方略, 努力使教师队伍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相统一。总体上看, 地方高校都有必要推动教师队伍向高端化、团队化、国际化、职业化发展, 促进教师队伍发展方式由数量效益型向结构素质型转变。
高端化。这是地方高校打造学科发展“高原”的迫切需要。学科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龙头。地方高校的学科实力相对较弱, 弱就弱在学科缺少拔尖人才和缺乏品牌特色。引进和培养学术领军人才, 是世界著名大学通行的做法, 也是国内高校迅速发展的经验。实践证明, 只有一流的人才才可以创造一流的学科, 一个人可以带出一个学科, 一个学科的突破可以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 进而大大增强整个学校的实力和影响力。地方高校在凝炼学科方向的同时, 要善于依托国家和地方各类“人才工程”, 结合学校发展目标, 积极搭建平台,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学术大师、教学名师。要注重给年轻的学术骨干压担子, 让他们在重大项目、重点课题中挑大梁、受磨炼、长才干, 迅速地成长为支撑发展的带头人。要解放思想, 牢固树立“不为所有, 但为所用”的理念, 探索建立柔性引人用人机制, 通过校企、校校合作等多种方式, 实现“借梯登高”、“借船出海”。
团队化。这是地方高校优化整合学科资源的内在要求。地方高校学科发展基础薄弱、团队建设起步晚, 教师队伍“单打独斗”的现象比较突出, 严重影响学校学科建设质量乃至整个事业发展。从竞争的角度看, 地方高校既缺乏也难以形成重点名牌高校那样的“群狼”队伍, 而通过培养和发挥“羊群”的合力来取胜, 也不失为一种智慧。相比之下, 地方高校更有必要实施“大师 (名师) +团队”的教师队伍建设方式, 从根本上打破教师队伍“低、小、散”的局面, 使教师队伍向“人人有学科方向, 人人有团队归属”的方向发展。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师带徒”制度, 新老结合, 以老带新, 推动年轻人在“传承”中快速成长, 促进各个团队“青黄”衔接。要以教学科研项目为纽带, 打破“院系壁垒”, 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 积极发展各种学术群体, 构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国际化。这是地方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客观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全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 教育国际化已不再是一种选择, 而是一种必然趋势。中华民族要崛起, 中国要大步走向世界, 更是迫切要求我们的高校增强全球化意识和参与国际学术交往的能力,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我国地方高校数量庞大, 地方高校的国际化程度直接制约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国际化[4] 。而地方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背景”的比例明显偏低, 迫切需要下大力气统筹谋划“教师国际化工程”, 努力用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促进学校发展的国际化。一方面, 要积极推动“请进来”战略, 制定优惠政策, 更多地从全球范围招聘教师;同时, 通过科学整合设置院系等措施, 努力从海外引进院系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 要通过“软硬”结合的举措, 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扩大海外交流、合作、进修、访学、培训等力度, 积极推动教师“走出去”。
职业化。这是地方高校增强教师队伍发展潜力的要求。近年来, 地方高校发展迅速, 新增青年教师规模巨大, 而且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训练, 作为教师的职业化素养明显欠缺。而且,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看, 地方高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教育技能也相对不足。教师的职业化水准和技能水平不高, 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成长和发展, 也严重制约着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 借助各种战略合作平台, 推动校地人才联动, 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更新教师队伍发展理念, 改善教师队伍知识技能结构。要通过强化教师岗前培训, 建立健全“导师制”、“助教制”, 以及选派挂职锻炼等途径, 帮助青年教师通过“教学关”、“科研关”和“技能关”, 促进青年教师队伍健康成长。
人才强校战略是高校发展的主战略, 是一项复杂、长久的系统工程。它既是理念问题, 也是实践问题;既需要内部环境支持, 也涉及到外部条件;既要着眼长远, 又要兼顾当前。需要各高校从实际出发, 先行布局, 不断修正,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可以相信, 一所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的全面实现, 也就是这所高校事业的全面进步。
摘要:人才强校战略对地方高校发展极为重要, 关键是增强人才强校战略的战略性和实效性。要增强人才强校战略的战略性和实效性, 必须密切人才队伍发展与学校目标定位的关系, 统筹推进教师、管理、服务三支队伍协调发展, 重点解决好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地方高校,人才强校战略,战略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辉耀.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ENSERIK M.Who Ranks the University Rankers[J].Science, 2007, (317) :1026-1028.
中国四大名校高校 篇7
一、新高校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内容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以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作为切入点, 对事业单位会计进行改革, 推动政府会计的改革。在对高校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过程中, 本着渐进式的改革思路, 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改革:
1.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通过完工进度对横向科研收入进行确认, 对非财政资金收入利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 通过建立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二维框架来满足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
2.在新高校会计制度之中, 全部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 而非旧制度之中的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
3.在新高校会计制度之中新增了大量与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 例如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等。
4.为了可以对资产价值进行真实的反映、合理的确定教育成本, 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同时对会计要素以及会计科目进行了修改。
5.为了改善会计信息完整性, 要求将纪检会计也纳入到事业财务之中。
6.调整了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的设置, 以便于对高校的现实收支情况进行真实反映。
7.重新规定了高校财务报表, 对表中的项目构成重新进行了设计 (例如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支出项目) , 并对报表格式进行了改进, 进一步完善了报表体系。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 增强了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虽然国家对于高校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在财政投入上逐年增加, 但是增加的额度满足不了高校发展的需要, 因此其他的资金渠道被高校所采用, 并逐步成为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从当前情况来看, 有很多高校欠款过亿, 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了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些问题在新会计制度出台之后得到有效改善。这些改善不仅体现在高校的办学经费管理上, 而且体现在有利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风险管理上。例如收入、费用以及结余类科目的设立, 分别对财政资金结余、预算外资金结余以及其他资金结余等设立明细账, 使得高校收、支、存的情况得到有效规范, 通过全面实行权责发生制让高校树立起更加牢固的收支存观念。对于高校的管理者来讲, 上述的这些改革内容, 能够帮助他们对高校自身的财务风险形成清晰的认识, 起到遏制高校过度举债行为的良好作用。与此同时, 高校基建工程支出、基建贷款都在高校资产、负债项目中进行反映, 让高校资产更加完成, 进而反映出高校因基建贷款所存在的财务风险, 促使高校加强风险管理。
(二) 满足了高校财务与公共财政改革衔接需求
近年来, 我国对于公共财政体制的各种改革之中, 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政府集中采购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诸多的内容都和高校财务工作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但是在旧的会计制度之下所使用的预算方法以及会计核算方法与公共财政改革内容存在很多的不协调的地方, 形成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障碍。新高校会计制度顺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新增了“财政应返还额度”和“零余款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应用国库集中支付的高校, 对高校年终应收财政下年度返还的资金额度、财政部门已经批复之后还没有动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及用款计划收到的用款额度进行核算, 通过“财政应返还额度”和“零余款账户用款额度”这两个科目对资金的收入与使用以及结余进行较为清晰的记录, 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透明度、适应了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在新高校会计制度中还新增了“预算收入”、“预算支出”、“本年结余”、“累积结余”这四个以及预算科目, 让预算会计科目和财务会计科目进行平行核算, 在反映高校收支情况的同时提供开展财政预算管理需要的预算收支信息。
(三) 校准了培养学生的成本
新高校会计制度实施之前, 类似的高校之间在学生成本投入上没有多少的区别, 也不能够进行相互之间的对比, 学生的培养成本得不到准确的计量。近年来, 高校就读人数不断增加, 导致高校的收费标准受到社会上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这就要求高校需要形成一套较为准确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制定出公众认同的收费标准。新高校会计制度则能够有效地弥补原有核算体系的缺陷, 通过充分的吸收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合理理念并应用到高校的高校财务管理上, 对每一项经费都进行归类, 可以根据经费及固定资产折旧等数据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的费用进行详细的计算, 实现了学校之间学生培养成本的对比, 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在控制成本的同时, 提高了教学效能。而且避免了公众对高校收费的质疑。同时, 在新会计制度中, 对科研经费收入等部分收入通过权责发生制来进行确认, 从而影响到当期收入并影响到会计盈余, 这将有助于高校对会计成本核算, 并凸显高校的办学效益。
(四) 修正了高校会计核算方法
权责发生制是国际公认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所有企业都采用权责发生制。高校财务多样化, 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够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 权责发生制必然对传统的收付实现制进行取代。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会计核算, 可以对高校的资产情况、负债情况、偿债能力等各项情况进行真实的反映, 服务于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在新高校会计制度之中明确提出高校会计使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指的是在原则上使用权责发生制, 在部分特定业务, 例如政府拨款、捐赠收入以及奖励支出、赞助支出等则偏向于使用收付实现制。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满足高校发展过程中对于会计工作的需求, 真实地反映出高校各方面的财务现状, 为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
(五) 完善了高校财务信息
新高校会计制度中规定的财务报告之中主要包括了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等。这些报表的格式得到了更新, 报表的内容更加完整。如:利用“资产=负债+净资产”来代替原资产负债表之中的收入与支出项, 利用收入费用表“收入—费用=本期盈余”来取代收入支出表, 等等。在新高校会计制度第七条 (五) 项中明确规定有“高等学校在编制财务报表时, 应当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纳入学校财务报表反映”。同时, 在收入支出表与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附注编制说明的部分中也进行了说明。单位的资产独立核算、负债与净资产加总计入到总资产负债表中, 内部的往来款项, 进行抵消;单位的收入与支出独立核算, 将抵减后的净额加总计入到总收入支出表之中的“其他收入”项目之中;在会计报表附注之中披露独立核算单位的收入总额以及支出总额。新的报表体系更加合理、完整地体现出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 使预算收支信息为决算提供支持, 高校相关的基建投资、财务报表附注等信息使管理者可以获得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在新会计制度中所提出的报表体系更加完善成熟, 并在很大范围上遵守了修正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从新的报表体系之中能够准确获得基建投资信息。
三、结语
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实施为高校财务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让高校能够更好的防范财务风险, 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效能的提升。要对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不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让新会计制度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升才.浅谈新时期高校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通讯, 2014, (4) :47-48.
[2]司伟娟.对实施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9) :47-48.
中国四大名校高校 篇8
一、新高校财务制度中变化内容分析
新高校财务制度包含了14章共76条, 与旧高校财务制度的13章54条相比, 新制度在适用主体、管理层职权职责、预算、收支、结转结余、资产、风险、成本费用和财务控制和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3]。主要变化如下:
一是调整了适用范围。旧财务制度对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同样适用, 但在调整之后仅适用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二是明确了总会计师的职权职责。在旧制度中, 规模较小的高等学校可以不设总会计师, 但是《新制度》中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的岗位, 总会计师的领导级别为副校级, 总会计师协助完成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 并对财务管理成果承担对应的责任。
三是完善了预算管理制度。《新制度》对高校编制预算时所应参照的依据、编制预算的原则、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上网程序和发生变化时预算的调整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加精细的要求, 另外《新制度》还特别添加了关于决算管理的规定。
四是调整了收入和支出分类与口径。《新制度》按照改革的政府收支的要求, 规定从与自身同级别的财政部门获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定义为财政补助收入;规定科研事业收入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
五是增加了收支管理的内容。在目前经济状况下, 公共财政的管理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和要求, 为了适应这一新的要求, 财政部、教育部在编制新制度时把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支出绩效和票据管理等内容都列入其中。
六是完善结转和结余管理的规定。《新制度》规定高校在管理专用基金时, 不能取消学生奖助基金的设置。
七是强化资产管理。《新制度》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和价值衡量也做了调整;对高校进行对外投资的审核、控制等进行了更为精细、严格的规定。
八是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新制度》要求高等学校对借入款的管理要更为正规, 审批程序要严格执行, 要按照规定借债或提供担保。高校的具体审批办法由上级主管单位以及与本单位同级的财政部门共同制定。
九是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高校的内部成本费用是指在教学、科研、管理等过程中产生的当期的资产损耗。《新制度》在成本费用的汇总、分类和计算等方面做了更为细致的要求。
十是完善财务监督的制度。《新制度》完善了对财务监督的过程、责任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二、新高校财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 《新制度》完善了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涉及到高校财务活动的全过程, 新的经济政策形势对高校编制预算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要求。如新制度规定, 预算管理的范围要涵盖高校各部门的经济活动, 编制预算时要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高等学校在进行预算管理时要核定收支、超出部分不予补齐、结转和结余的现金金额要按照规定使用;定额和定项补助要依照相关政策和自身财力, 结合高校特点、未来发展目标、高校自身的资产和现金流通状况等确定;高等学校编制年度决算时要按照规定, 审批程序要严格;高等学校还应该加强在决算方面的审核和分析, 保证数据的完整、准确。
《新制度》在预算管理方面的这些规定, 促使高校要建立起一套严谨并且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 从而不断改进高校财务管理的工作方法, 以更加积极稳妥的收入预算和统筹全局、重点突出的支出预算方式相辅相成, 从而更加合理、合规的编制预算, 这使得在预算执行中更加容易控制和管理, 也有助于保证预算的实施和弹性;同时《新制度》中重点增加的决算报告编制准则、要求和申报审批程序等与预算编制相互照应, 便于发现在预算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 对财务状况和运作秩序的良好保持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 《新制度》中关于预算管理的新规定会促使高等学校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更加合理的编制财务预算, 对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更为科学、更为精细的控制和管理。
(二) 《新制度》规范了收支管理
新政策、新环境下高等学校在合法取得财政拨款之外, 应当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 充分利用自身不同于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优势, 积极的从多渠道获得资金来源, 并且努力节约开支。因此, 《新制度》调整了收入和支出分类与口径, 增加了收支管理的内容。
《新制度》的规定, 促使高等学校建立起完善的收支核算和管理体系。使得高等学校必须按照规定将基金按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高等学校将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内, 建立健全了收支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将获得的有指定用途的专项资金要用到专门的项目中去, 另外要单独设立账户, 规范了高等学校资金的使用;高等学校在收支方面不得虚列虚报, 要有效进行收支管理的评价, 对合理、有效使用资金有了很大帮助;高校要按照规定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 更加规范了票据管理。因此, 《新制度》增加的关于国库集中支付、采购和票据等管理的有关规定, 对结转和结余管理做的详尽说明, 适应了公共财政改革要求, 从制度层面合理规范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收支管理。
(三) 《新制度》强化了财务管理体制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 高等学校应当依照国家法律制度、行政法规和财务管理相关制度, 结合高校的自身情况, 及时修订或者完善更正学校内的财务规章制度, 合理、合法的监督学校的经济活动。同时, 学校还要合理分配现有经济资源, 努力开源节流, 加强核算, 建立健全管理人员责任制度, 明确责任, 从而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新高校财务制度完善了结转与结余资金的管理。新制度对结转资金与结余资金进行了划分, 清晰管理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 资金的结转与结余在执行时都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遵循收入和支出相平衡的原则, 强化对事业基金的管理, 合理安排, 专门的款项应用于专门的项目, 而且支出的规模不应该超出基金的规模。新高校财务制度还增加了成本费用管理的规定。如高等学校应当以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计划, 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 按照生产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进行分类、汇总和计算高校各项业务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 把收支合理分配;高等学校应当将效益只涉及本年度支出中的计入当期费用, 而将效益涉及多个以上会计年度的支出, 以折旧、摊销等形式分期计入费用。
因此, 《新制度》中新的规定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相关性和完整性, 可以更加清晰直接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管理成果。新制度将高校的基建投资作为正常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 对基建投资进行统筹安排和可行性研究, 强化了基建资金的监管, 规避了风险。《新制度》也优化了财务报表所涵盖的整个体系, 增加了适应目前新的政策、经济环境需要的一系列重要报表, 这些报表更加清晰准确的表明了相关的财务数据和指标。《新制度》的实施, 使得高校财务报表体系提供的各项财务数据和指标更加真实、准确、完整, 这些数据便于高校的直接上级部门和高校的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 同时, 也为社会公众以及各利益相关者了解和监督高校的运转情况提供了有效依据。因此, 《新制度》建立健全了高校的财务制度, 大大加强了经济核算功能, 同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评价,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 《新制度》强化了资产管理
《新制度》要求高等学校的对外投资要进行要严格的把控;进行对外投资时不得使用财政拨款或者其结余;高校应当要按照相关规定, 并且要在相关的主管部门严格审批之后再出租、出借资产;学校在编制预算时要把投资收益及出租、出借收入全部纳入, 这些收入要一并进行核算和管理。新高校财务制度强化了资产管理。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 对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和衡量标准都进行了有效调整, 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时, 折旧方法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是工作量法来计提折旧;新制度还增加了在建工程内容, 规定当在建工程完工,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正确合理的办理竣工手续, 并按照规定将资产交付使用;对可以合理估计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时, 应当在其合理的使用年限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高校在对外进行投资时要进行严格的审批控制;新制度对于处置高等学校的资产规定, 应当按照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 将收入和支出分开进行管理。
《新制度》对高等学校资产的管理规定方面, 一方面实施政府采购, 从根本上对高校财政支出加强管理, 使财政资金的使用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新制度也参考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与理念, 采取了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对无形资产取得费用按期进行摊销, 内部费用参考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等有效举措, 这些有效的举措一方面能真实体现了高校资产的有效价值, 另一方面为高校的管理层在合理分配现有资产提供合理依据, 做出正确的决策, 用有限的资产获得最大的效益, 提高资产回报率, 保持资产价值提高增值率, 真实体现了高校的资产负债率。因此, 《新制度》强化了资产管理, 真实完整地反映资产使用状况, 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 防止了资产流失。
(五) 《新制度》建立健全了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和财务监督制度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大, 因此我国高校也近几年都在大规模的进行资金投入, 但是因为政府的财政支持不够, 投入力度不够大, 向外界借债筹资是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方式[4]。但是, 向外界借债筹资所带来的负面问题日益凸显, 严重的已经开始影响到部分高校的正常、可持续运营。在这种大背景下, 高等学校应该提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 对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加强财务监督和控制, 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预防财务风险。高等学校要依法自觉接受各财政、审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高校在完善内部的财务监督和控制制度时, 要将监督和控制的重点从事后监督转移到事先控制和预防, 把原来单一的上级监督制度完善为要在高校内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 并且把会计的监督、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相结合, 将之融入管理之中, 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新制度》的实施必将会加快对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 及时进行可行性研究, 甄别出高校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 并且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和规避。《新制度》中要求高校在借款时要严格审批, 高校在借款时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的管理, 不得违规举债和利用国有资产提供担保”, 这些规定对于高校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 防止出现资产危机, 为防范国有资产发生不合理的损失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因此, 《新制度》加强了对学校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防范财务风险。
三、新高校财务制度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新高校财务制度在高校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虽然都给予了强化, 但在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体制、风险管理等方面依旧不健全。例如高校在预算管理中如果缺乏中长期战略预算, 将难以统筹安排高校的资金, 保证资金使用有效性, 从而难以保证可以将资金投入教学、科研的使用当中;在资产管理中, 高校只重视设备的投入, 却轻视对设备的监督与管理, 带来资产设备的浪费, 对于这方面新制度依然缺乏有效的管理规定;对于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还缺乏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机制等。
但是, 《新制度》的实施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 在新旧制度的交接更新替代过程中, 《新制度》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 高校应当要全面的、系统的做好固定资产的核查和清算工作;第二, 高校要更加规范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核算, 定期开展往来账务处理, 关注往来账目的经济衔接, 降低出现坏账的风险;第三, 高校在电子信息化建设上要与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和财务管理新要求的节奏同步, 在新的制度环境下不断地摸索更为有效的措施, 要避免在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一刀切”, 要保证在新旧制度的交替过程中平稳顺利的衔接。
总之, 新的高校财务制度的实施对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了实质性的创新和改革, 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制度、调整收支、建立财务管理体制、强化资产管理、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和监督体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各高校要与新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不断进行创新, 深化体制改革, 强化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监督机制, 进一步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机制, 确保高校正常运行, 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新制度、新变化、新思考——基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改革分析[J].企业导报.2013 (16)
[2]财政部, 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财教[2012]488号.
[3]李文君.《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解读——访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处处长林皎[J].教育与职业.2013 (4)
【中国四大名校高校】推荐阅读:
中国国学四大名家话07-18
中国四大名著解析07-29
中国有关四大的知识11-26
中国企业面临四大挑战07-14
中国古代四大女中豪杰09-25
中国四大名著小升初知识考点09-22
校“中国梦”宣讲材料05-20
中国四大发明 传统节日 名人伟人简介09-06
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作文700字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