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名最为相似的中国大学

2024-06-26

校名最为相似的中国大学(共3篇)

校名最为相似的中国大学 篇1

校名最为相似的中国大学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中国21所最容易混淆名字的大学,你搞错了吗?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前者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学校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后者是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我国最早独立设置的药学高等学府,其前身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始建于1936年,学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童家巷24号。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现在是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的一所普通医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在中国的大学里面,有非常多大学名字只有一字之差,或者非常近似。这些大学极容易让人混淆。而这些名字近似的大学中,有很多实力差别相当悬殊。填报志愿的时候,如果一不小心报错,就会是天壤之别。下面为您盘点中国21所最容易混淆名字的高校。

前者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百年学府,北师大的前身是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后者创建于1954年,是由原北京师范学院改名而来,现在是北京市重点投资建设的市属重点大学,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05号。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建于1952年,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校。学校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现在还被誉为“钢铁摇篮”,学校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0号。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是一所为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培养信息安全和办公自动化专门人才的高校,学院隶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学校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富丰路7号。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基础上设立的一所多科性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营东路1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前者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大学,是目前我国外语类院校中历史最悠久、讲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后者是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学科、以旅游管理为特色学科,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多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北京市属普通大学,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前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专门培养对外经济贸易人才的高等学府,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目前学校正在构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学校以其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和“外经贸、金融”综合学科教育资源优势,被海内外誉为“中国的哈佛”、“外经贸黄埔”、“CEO的摇篮”,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后者是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学校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21号(校本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前者是在中央团校基础上于1985年12月成立的,是共青团中央所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后,与中央团校两块牌子,一套机构,承担普通高等教育和共青团干部培训的双重职能,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

后者前身是北京市团校,创建于1956年。以培养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为主的市属普通高等文科院校,隶属于北京市教委和团市委,办学层次为高职高专,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4号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前者是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学校地址北京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后者前身是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是一所久负盛名的美术学院,是当今国内学科完备、规模齐整的综合性美术学院之一。八十多年来,学院十迁其址,五易其名:1928年,国立艺术院。1929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中国美术学院,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8号。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

前者是目前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国家重点高校和“211工程”建设学校,学校本部地址为北京市西城区鲍家街43号。

后者是成立于1964年,是我国唯一一所以中华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的二本院校,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翔路1号。

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211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北方工业大学前身是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办于1946年,1985年由北京冶金机电学院升级北方工业大学。学校先后归属于中央重工业部、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从1998年9月起,由中央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是二本院校,学校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晋元庄路5号。

校名最为相似的中国大学 篇2

关键词:直译,意译,高校,校名

1 引言

纵观我国高等院校校名及其英文名, 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些高校出人意料但不约而同地将英文校名进行了修改, 有“意译名”被替代为“直译名”之风。众所周知, 一个学校的校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或标志, 更是一个形象、身份、价值的体现, 它承载着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情感。英文校名更是如此。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发生, 且“跟风”之势愈演愈烈?难道“直译”真的比“意译”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 中国大学校名英译现状

自古以来, 有一些院校一直运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校名。如“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等。上述四种院校统一将“交通”译为了拼音“jiaotong”。除此之外,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还有“南开大学”, 也是很好的例子。英文校名分别为“Fudan University”、“Tongji University”和“Nankai university”, 他们都是以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著称的名校。

还有一类高等院校的英文名属于“威妥玛拼音”的形式。我国高等教育的顶尖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 台湾的院校像“国立交通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 其中的“交通”和“政治”分为直译为了“Chiao Tung”和“Chengchi”, 即运用了“韦氏拼音”。

我们发现, 除了上述一些传统名校、历史古校以外, 很多大学或学院开始“跟风”, 将原有的英文校名由“意译”改为了“直译”。著名的如“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搜索网站就能发现, 原来的英文名“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和“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已经改为了“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和“Remin University of China”。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于2002年将原来的意译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改成了“Beihang University”, 且沿用至今。

3 直译的原因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著名的翻译家玄奘曾经提出过“五不翻”的思想, 那就是:秘密故不翻、多义故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及生善故不翻 (陈福康, 2000) 。顾名思义, “秘密故不翻”意思是说, 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采用音译;“多含故不翻”意思是说, 具有多种含义的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采用音译;“此无故不翻”意思是说, 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采用音译;“顺古故不翻”意思是说, 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遵循习惯, 沿袭其原有的音译;“生善故不翻”意思是说, 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之念, 否则容易等闲视之, 所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采用音译 (1) 。下面我们来看看音译有哪几种情况之分, 他们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1) 一些“交通”类的大学

我们怎样理解大学校名里“交通”这个术语呢?这可是大学校名英译的关键。大家知道, “交通部”的翻译是“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如果这样推理, “交通”类的大学能直接译成“University of Transportation”吗?与此同时, 我们也了解“中国交通银行”的翻译是“Bank of Communications”, 那么, “交通”类大学是不是也可以翻译成“University of Communications”?实际上“交通”这个术语在“交通大学”中并不是简单地表示“transportation”或“communication”, 而包含着一个相结合的含义, 在很大程度上, 它比“transportation”、“communication”还有“exchange”等词在一起的组合含义更要广泛。我们发现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能包含“交通”所有的意义。所以很多学校及学者主张用直译的方法直接将“交通”用汉语拼音“Jiaotong”来表示。这种属于五个“不翻”里面的第三类, 那就是在目标语中没有与源语言词语原义相对应的词时, 采用“不翻”比较贴切。

(2)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一类的历史名校

“复旦大学”建于1905年, 它的前身是“复旦公学”。“复”、“旦”两个字是由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马相伯摘自名句“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而命名之。它的寓意是自强不息, 体现着当时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期望, 那就是“自主办学, 教育强国”。

“同济大学”建于1907年, 是德国人作为德国的一所医疗学院而创办的。之所以取名为“同济”, 是因为在汉语中“同济”表示“同舟共济”, 而在英语中表示“cooperation”, 即合作、协作。1912年增设了“工程学院”, 后来于1921年准许将校名由“学院”改为“大学”。1927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

“南开大学”是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它建于1919年, 它的创始人是著名的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在抗日战争时期, “南开大学”同其他两个著名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起组成了世界著名的学府“西南联合大学”。

像上面介绍的三个大学, “Fudan University”、“Tongji University”和“Nankai University”, 他们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他们的英文名沿用了近百年, 其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众所周知。他们代表着独特的身份文化和内涵, 所以保留原有的音译名实为明智之举。

(3) 用“韦氏拼音”法的高校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顶尖学府, 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北京大学建于1938年, 它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同时, 它也是我国第一个国立综合性大学, 是当时最高的教育和管理机构。1911年革命之后, 被更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坐落于“清华园”, 是清王朝的御花园。1910年一个名为“清华学堂”学校用庚子赔款建立的, 并于第二年更名为“清华大学”, 且一直沿用至今。威妥玛式拼音法是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出现之前, 国内国外都比较流行的中文拼音法。它在人名和地名的拼写方面用得比较广泛。像“Peking University”和“Tsing Hua University”这样的英语名曾经被广泛地应用, 现在乃至将来也会继续使用。

台湾的两所著名院校“国立交通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同样也是运用韦氏拼音法直译的英语名。推测起来, “政治”这个术语在很大程度上同英语的“politics”相联系, 而“politics”又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所以这两所高校选择用直译来表示英语名以避免误解和歧义。

在前一部分中, 我们已经列举了几年来一些高校加入了直译的“阵营”。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发生?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无论是“青岛农业大学”将“agricultural”改为“nongye”, 还是“东北电力大学”将“electric power”改为“dianli”, 不难发现, 之所以一些高校将改变了原来的英文名是因为他们认为原来的翻译不能够体现他们“显著”、“综合性”、“多学科”的特色。换句话说, 他们认为大众会低估或轻视了自己。通过现象看本质, 无论是原语篇还是翻译过的语篇, 任何改变都体现了办学方让学校看起来“更完善”、“更高层次”的想法。“更完善”主要是让大家知道此学校专业丰富, 为一流综合性大学。例如将学院“college”改为“university”的大学比比皆是, 而将职业技术学院“polytechnic”改为学院“college”或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 science”的大有人在。“更高层次”, 显而易见, 是一些大学让大家了解我们办的是高层次的院校。举两个最典型的例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英文名分别为“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和“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4 关于直译的讨论

对于这种将意译变为直译的现象,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持不同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有人表示赞同和理解, 认为是一种创新和简明的表现;但同时也有人不理不睬, 抱有“隔岸观火”的心态, 因为他们觉得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关联, 更改与否都是高校自己的事情;第三种观点是不同意甚至强烈反对。我们认为在发现和权衡利弊之前不要轻易地尝试直译。这样的“从众行为”并不是“明智之举”。什么事情, 刚开始做时是创新和独特, 但随着越来越多人重复和模仿, 这种“独特”就会显得“索然无味”, 且“越来越臭”。虽然说个人有个人的想法, 但是还是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注意:

首先, 直译并不可以提高国际交流。翻译的主要功能在于让不能理解原语篇的人理解其含意和信息。由于很多外国人对汉语拼音一无所知, 这种直译的方法实际上就相当于“不翻”。大家知道,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曾经提出过翻译的三个难点, 也就是翻译的标准, 那就是:信、达、雅 (严复, 1986) 。如果说外国人根本不了解它的意义, 怎么来实现“达”?因此可以推理出直译并不能增进高校的对外交流。不难发现一些“农业”类大学, 像“华中农业大学”仍然使用“agricultural”, 但依然在国际舞台上发光溢彩, 与很多外国高校建立了良好而长期的友谊。

其次, 直译会让一些相关的高校被排外。推测起来, 在当时那个年代, 一些“交通”类大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并且和其他同类别的学校讨论过怎样准确地、恰当地表达“交通”这个术语。如今, 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且变得越来越复杂。同一类院校中, 有些改为了直译, 有些又没有改。他们本应该属于同一类院校, 但结果看来没有改的院校被排他了, 且视为“罕物”。拿“青岛农业大学”来说, 它现在已经将农业的意译“agricultural”改为了直译“nongye”。但仍有很多“农业”类大学像“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沿用原来的意译名, 这让“青岛农业大学”看上去“很奇怪”, 也显得“很孤独”。

最后一点,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直译让高校的英文校名显得混乱无序。何自然 (2005) 在他的文章中曾指出:由于我国的法规没有就高校或其他机构的英文名字作出任何的指引, ……我国高校的英文校名五花八门, 同一类型的学校其英文校名的命名方式都各有不同, 让国外人士不得要领;有时英文校名本身就存在歧义, 致使在对外交流中遭到误解, 或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

5 结论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 高等院校的对外交流在近年越来越频繁。在一些场合, 如高校交流、企业合作、学者互访等等, 都让高校成为了对外关系中的“关键”。高校的英文校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马俊波 (2003) 曾指出:“中国高校在中外科技交流方面担当排头兵的作用, 众多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的引进都是由高校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 一个不统一、不标准、甚至不伦不类的英文校名很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 进而带来意想不到的交际障碍”。

既然高校扮演的角色愈加浓烈, 那么高校的英文校名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更多的关注。意译和直译是我们在翻译时常用的两种方法。翻还是不翻, 用意译法还是用直译法, 都需要仔细地推敲和考虑。我们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传统老校, 百年学府, 且用了直译多年, 请继续沿用你原来的英文校名, 它将帮助你体现个性, 提升形象;如果你属于“跟风大军”, 想将原来的意译名改为直译名, 你可得在实施之前报以严谨的态度, 考虑清楚。如果新的直译就比原来的意译好, 那尽可大胆地更改;否则, 请停下你“跟风”的脚步。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31.

[2]何自然, 麦胜文.中国高等院校英文校名问题刍议[J].外语教学, 2005 (5) :7-9.

[3]马俊波.论中国高校校名英译的标准化[J].术语学与术语标准化, 2003 (3) :8-12.

[4]王立群.应用英语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5]严复.严复集 (五) [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校名最考究的大学 篇3

复旦大学的前身,是马相伯于1902年创办的震旦学院。震旦开学一年多之后,因法国教会势力干预学校教务,篡夺校政,以于右任为首的绝大部分同学愤然退学。1905年,他们重新拥戴马相伯创立了复旦公学,校名“复旦”便是于右任所取,表示不忘“震旦”之旧,更含复兴中华的意义。

“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中的一篇《虞夏传》。《尚书大传》的作者是公元前二世纪的大学者伏生,秦汉之际,六经中的《尚书》正是通过他的口头传授得以传承。《虞夏传》记载,舜将禅让给禹时,“卿云聚,俊乂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二字便出于舜所唱的《卿云歌》。所谓卿云是一种祥瑞,《史记·天官书》记载:“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喜气也。”

糺同纠,糺缦缦形容卿云纡徐曲折之状。“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为“明明相代”,日月光辉长久照耀,象征舜禹禅让将给天下带来无穷光明与福祗。《卿云歌》因为出自传说中的圣贤之口,具有感召国民的巨大力量;而且舜以庶人登帝位,又禅让给禹,足以为平民政治的楷模,与清末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时代背景颇为吻合。所以,民国二年教育部征集国歌,众议员汪荣宝便将《卿云歌》稍加损益,提交部议,得到吴敬恒等名流的赞同,起到了临时国歌的作用,1921年更被指定为正式国歌。这样一来,校名与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中华民国国歌同出一源,复旦与近代中国反帝、反专制的主旋律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复旦的诞生,是由于反抗宗教的强迫,追求学术独立与思想自由。复旦命名的初衷,是为了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旦”二字高尚优美,意旨宏远,足以感发复旦人的爱国情怀。校名有典,又不失时代意义,其内涵和外延为复旦精神作了最好的注脚。

清华大学

因为该大学所在地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清华园”,所以就以园名作为大学名了。清华园之名乃清代咸丰皇帝所赐。清华园原址为康熙年间所修的熙春园的一部分。在道光年间,原来的熙春园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西边的园子起名为“迎春园”,东边的园子仍名为“熙春园”。咸丰皇帝登基之后,就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清华园了。

现在清华园的工字厅后面的匾额为“水木清华”四字,两旁有一副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这“水木清华”四字典出晋代谢叔源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湛”为澄清之意。因此厅后面有水池,所以就用了上面的诗句题匾为“水木清华”。

1906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用清朝政府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在明恩溥等人推动之下,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出赞助中国教育的谘文,1908年5月25日由国会通过。

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为了开展派遣留美学生工作,清朝政府于1911年在北京开设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4年改名为“清华大学”。

同济大学

“同济”的校名不但深受师生和校友的热爱,并且因为其内含的文化意蕴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难能可贵的是,学校自创办以来,一直使用“同济”为校名,从来没有改变。同济,有“同舟共济”之意,比喻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其最早见于《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三国魏文钦《与郭淮书》亦记载:“然同舟共济,安危势同,非言饰所解,自公侯所明也。”然而同济是由德国人创办的,这些西洋人难道对中国的典籍和成语也非常熟悉和喜爱吗?他们为学校取名“同济”还有什么其他含义吗?让我们追溯到十九世纪后期。

十九世纪90年代,德皇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向海外扩展殖民地,争霸世界。德国政府为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文化教育上迎合中国的要求,在中国办学,培养介绍德国文化,熟悉德国工业产品的人才,力争其科学技术在中国赢得声誉。

1893年,德国海军医生埃里希·宝隆(Erilch Paulun)来到上海,在德国总领事馆附近设立了诊所。起初,中国病人由于惧怕西医,不让宝隆诊病,他就进行宣传解释,使人们了解西医,相信西医,他的宣传词就是“茄门(German)医生呱呱叫”。

宝隆得到了德国驻沪总领事馆克纳佩(Knappa)的支持,通过中国绅商和德国公司、企业募捐到一笔款项。又获得上海道台衙门拨给的张家浜新马路(现上海凤阳路)旁一块地皮,于1900年正式办起了一家医院。由于医院是德国人所办,德国(Deutsch)的讀音与中文“同济”很接近,而且宝隆希望中国百姓认可他的医术,希望与中国人和衷共济,因此把这所医院命名为“同济医院”, 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1917年,华人校董会接管校政,定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4年,北京政府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命名学校为“国立同济大学”。

暨南大学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远传播到五洲四海。暨南大学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为“宏教泽而系侨情”设学于六朝古都南京的暨南学堂,中国第一所国立华侨学府由此诞生。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9月合并于复旦、上海交大等大学。1958年在广州重建。

上一篇:六个说话技巧下一篇:商场,超市,播音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