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签订问题

2024-09-11

关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签订问题(精选7篇)

关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签订问题 篇1

违约责任及毕业生违约的后果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一经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签署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否则违约方应向权利受损方支付协议条款所规定的违约金,从实际情况来看,就业违约多为毕业生违约,关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签订问题。

毕业生违约,除本人应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外,往往还会造成其他不良的后果,主要表现在:

(1)用人单位花人力、物力财力,参加人才交流会等,做了大量工作,录用人员的后期工作已考虑、安排,一旦违约,一切工作付之东流,全得另起炉灶,造成工作被动,协议书《关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签订问题》。

(2)用人单位往往将毕业生违约当成是学校管理不严,影响学校和用人单位长期合作关系,由于对学校怀疑,以后可能不会再到学校挑选毕业生。现在买方市场竞争激烈,没有需求,也就没有毕业生的就业。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将成培增加,学校作为签字方之一不会为极个别人的利益影响到明年乃至今后就业工作的整体利益和声誉。

(3)对其他毕业生有影响。一个单位,你不去,别人可以去,用人单位不录用你,完全可录用别人,录用你,就不能录用其他毕业生,日后违约,当初想去的毕业生也不一定能补缺,造成信息浪费。高校大学生应是讲诚信、***制的践行者,因此学校再次强调毕业生在签约过程中要做到慎重选择,认真履约。

2、对违约毕业生的处理规定

“违约”特指“三方签约”,学校强调毕业生要讲诚信、***治、认真履约。但毕业生一旦违约必须承担违约责任,在征得用人单位同意并交纳违约金后才可重新签约。毕业生违约时,必须办理完毕与原签约单位的解约手续(有原签约单位的书面退函,交纳完毕违约金),然后将原协议书上交还招生就业工作处,并换取新的协议书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就业协议书主要两个作用,一是规范公司和学生的行为。二是户口、转档用。而实际上第二个作用才是主要的作用。

关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签订问题 篇2

毕业生刘某与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双方未在协议中约定工资福利和工作期限, 只约定违约金3000元, 刘某7月中旬持《报到证》到该单位报到, 两天后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约定试用期一个月, 工作期限一年, 刘某在试用十天后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单位要求刘某承担3000元的违约责任。

3000元违约金刘某该不该支付?他是否应该承担违约责任?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有必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有什么不同?

有人认为,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是一回事, 这是不正确的,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有着明显的区别:

1、主体不同。

就业协议的主体一方必须是毕业生, 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不分单位的性质、类别) ;劳动合同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资格的劳动者, 另一方主体多应为企业公司类用人单位 (包括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订立聘用合同) ;毕业生的身份是准劳动者, 是在校学生, 因此, 在毕业前如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将因主体不符导致合同无效, 因为毕业生此时不具有劳动者的资格。

2、时间不同。

一般就业协议签订在前, 也即就业协议一般在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之前签订, 而劳动合同签订在后。社会人员就业一般直接签订劳动合同, 而毕业生总是先签订就业协议, 再签订劳动合同。

3、内容不同。

就业协议是毕业生介绍自身情况, 并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 用人单位愿意接收毕业生, 学校将就业协议列入就业方案, 一般可不涉及具体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的内容涉及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工作内容、劳动纪律等方方面面更为具体的内容, 劳动权利义务关系更为明确。

4、适用法律不同。

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产生纠纷所适用的法律是不同的。一般而言, 就业协议产生纠纷主要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以及参照有关的就业政策, 而劳动合同产生纠纷主要适用《劳动法》。

简而言之, 就业协议重点约定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到该单位工作, 而劳动合同重点约定在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性质

毕业生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阶段性的产物, 必将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市场化而逐渐为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所替代。计划经济时期, 毕业生全部实行国家统一分配, 既然是国家计划分配, 就无就业协议而言, 当时派遣证作用明显。而现阶段毕业生在打印报到证之前, 需要签订就业协议, 持报到证到用人单位报到后, 仍需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因此, 随着大学毕业生与社会一般人员就业性质的日益趋同化, 毕业生也必将与用人单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 而无需先签订就业协议。现阶段签订就业协议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编制毕业生就业方案、统计毕业生就业落实情况,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因此, 毕业生应充分认识到, 现阶段就业协议的性质、地位, 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来维护自身的就业权益。

三、关于就业协议中的违约金条款

就业协议中的违约金条款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违约情形下追究责任的依据, 就业协议中的违约金属于约定违约金, 也就是说如果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未在协议中就违约金进行约定, 则日后一方违约, 另一方无权就违约金进行追索。从目前的就业规范来看, 并无法定的违约金。因此, 违约金的数额一般由协议当事人自行约定, 有关部门提出的违约金指导性限额并无法律依据,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约定违约金金额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四、发生违约情形的期限

从一般协议来看, 其效力始于成立, 终于终止。但就业协议是在就业过程中签订的, 其有一定的特殊性, 就业协议从成立之日即对双方当事人有约束力, 效力中止于毕业生到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之日这一段时间。违反就业协议也只可能在此期间产生, 在此期间之外不存在违约情形。

明确了以上问题, 案例中的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刘某已到单位报到, 并签订了劳动合同, 则意味着就业协议已终止, 而根据《劳动法》规定, 试用期内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可单方解除合同, 而无需承担责任。

案例二

五、按规定程序签订协议

毕业生王某与一家单位经面试达成就业意向, 双方同意签订就业协议, 王某为图方便, 请求学校先在空白的就业协议上加盖同意公章, 然后自己也在就业协议书上签字, 手持协议到用人单位签约。单位人事部以单位内勤请假在家为由, 要求王某将学校已盖章、其本人已签字的空白就业协议留在单位, 要王某第二天来取。第二天王某去取就业协议时, 他目瞪口呆, 原来该单位在就业协议中增加了若干不利于王某的条款, 而此时学校、单位、王某均已在协议上签字或盖章。

一般而言, 签订就业协议的程序是:毕业生向学校领取就业协议后, 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 然后将就业协议送交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盖章, 学校盖章是就业协议签订的最后环节。但有些毕业生往往为图方便, 本人在就业协议书上签字后, 要求学校先盖章, 再交用人单位签约。而个别用人单位利用最后签约的时机, 在就业协议书上另增有损毕业生权益的其它条款后再签字盖章, 待毕业生和学校知晓时, 因协议已生效, 一旦发生纠纷只能由毕业生承担不利的后果。

案例三

六、对就业协议的解除条件可作事先约定

毕业生张某想继续升学深造, 于是在毕业当年报考了研究生。1月份参加研究生考试后, 结果要到4月份出来, 因此张某又不敢放弃找单位的机会。2月下旬校园招聘会后, 张某参加了某单位面试并被告知同意录用, 张某如实告诉了单位自己考研的情况, 用人单位表示理解, 于是双方在就业协议中约定:如张某考上研究生, 该协议解除。后张某考取研究生, 他与单位的就业协议按约解除。

就业协议一经签订, 就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一方不得随意解除, 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毕业生如对用人单位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或感到不是很如愿, 又担心就业市场的变化, 一旦放弃签约后再选择其它单位可能更困难;或本人在考研、准备出国过程中难以取舍, 在这种情况下, 毕业生可与用人单位在就业协议中就解除条件作约定。若约定条件一旦成立, 毕业生可依约定解除协议, 而无须承担违约责任。

关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签订问题 篇3

为“刷高”就业率,一些学校以大学毕业生毕业证书为“质”,向学生索取就业协议书,此举暴露了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哪些问题?又将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对此,本刊读者进行了讨论。

大学“挟毕业证以令就业率”的消息在毕业季里又不期而至。尽管受访学校不认可“就业协议挂钩毕业证”的说法,但是学生反映,没签协议的同学会被老师反复打电话催促、当面约谈。高校闭门造出就业率指标,就业率又与院系及老师的绩效考核挂钩,老师们能不逼学生去弄就业协议书吗?在老师反复催促、约谈的压力中,学生们还能淡定下去吗?高校压学院,学院压老师,老师压学生,处在就业率链条最末端的学生还有多少“不就业”的选择?

有关部门公布数据显示,去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7%,但“被就业”现象的屡屡曝光,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去年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某学院以扣发毕业证和学位证相要挟,逼学生找单位盖章抬高就业率,结果这个二本院校的就业率超过了90%,部分院系接近100%。尽管该校表示,将对实际就业率进行核查,给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然而学校自查结果不了了之,焦点访谈也成了“沉默的声音”。

其实,就业率本身就不是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不仅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叫就业,开个小店也叫就业,还有学生为了积累工作经验,被迫“零工资”就业。要考察学生的真实就业情况,最好不要仅凭刚毕业这一段时间就“盖棺定论”,不妨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建立一定时间的毕业学生就业档案,追踪学生的就业及职业、收入等變动情况,并将真实的信息反馈到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调整方面上来。

就业率造假不仅损害了毕业生利益,破坏了学校形象,而且干扰正常的招生就业秩序,误导国家招生就业政策的改革、调整。但是,让高校不在就业率上动脑筋,还真有些勉为其难。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对就业率造假“一票否决”,另一方面又加大高校教学评估中的就业率权重,就业率低的专业面临少招、甚至停招的危险。就业率造假被否决,就业率低就停招,这让就业情况不理想的学校如何是好?在生存重压下,学校在就业率造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业率成为“数字游戏”并不奇怪。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反映出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的矛盾。正如有教育专家所言,“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就业供求关系本是一个动态概念,产业结构有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今年就业不理想的专业,不意味着明年、后年“滞销”。暂时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也不意味着来年风景依旧独好。

《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签订程序 篇4

毕业生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以下简称“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生应该正确认识和严肃对待就业协议书,慎重签订就业协议。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基本程序如下:

1、毕业生到学院(系)领取就业协议书。

2、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经双向选择、达成就业意向后,必须签订就业协议书。

3、用人单位填写甲方基本内容,其中档案接收一栏必须完整填写;毕业生如实填写乙方基本情况栏目,学号、专业名称等各项内容要与毕业生推荐表一致。

4、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就业协议书的条款逐项协商一致后,在条款空白处填写清楚,不需要填写的空白处以斜线“∕”标注,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附加条款。

5、双方确认填写内容无误后,用人单位代表在甲方处签字,毕业生在乙方处签字,此时就业协议已经生效,无特殊情况,双方不可随意更改。

6、毕业生将协议书递交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在甲方(公章)处盖章。学校招聘会现场签约,用人单位代表签字后,即可视为单位盖章。

7、各学院(系)收到用人单位寄来的或毕业生上报的就业协议书或有效接收函,由各学院(系)毕业年级主任或辅导员进行审核,并就协议条款、诚信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后,各学院(系)在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上加盖毕业生就业专用章,同时登录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协议手续齐全后,就业协议书学校联(蓝联)和接收函由各学院(系)暂时保存。

8、到北京、上海、深圳以及江苏省属企业等地单位就业,需要办理毕业生接收审批手续,就业协议书经各学院(系)盖章后还需就业单位和本人进一步完善接收审批手续。

9、学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审核接收各学院(系)的就业数据,形成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以后无特殊情况,各学院(系)无修改数据权限。

10、派遣前学校集中审核各学院(系)上交就业协议书及各种接收证明。毕业生签约和接收审批手续齐全后,列入学校建议就业计划,上报主管部门办理派遣手续,毕业生方可离校。

上述签约程序不可颠倒,请毕业生严格按步骤进行,不得越级实施。录用为公务员和选调生不必签订就业协议书,以文件或接收函作为派遣依据。

毕业生如何签订就业协议? 篇5

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有什么不同?

有人认为,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是一回事,这是不正确的,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有着明显的区别:

1、主体不同。就业协议的主体一方必须是毕业生,另一方是用人单位(不分单位的性质、类别);劳动合同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资格的劳动者,另一方主体多应为企业公司类用人单位(包括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订立聘用合同);毕业生的身份是准劳动者,是在校学生,因此,在毕业前如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将因主体不符导致合同无效,因为毕业生此时不具有劳动者的资格。

2、时间不同。一般就业协议签订在前,也即就业协议一般在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之前签订,而劳动合同签订在后。社会人员就业一般直接签订劳动合同,而毕业生总是先签订就业协议,再签订劳动合同。

3、内容不同。就业协议是毕业生介绍自身情况,并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愿意接收毕业生,学校将就业协议列入就业方案,一般可不涉及具体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的内容涉及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工作内容、劳动纪律等方方面面更为具体的内容,劳动权利义务关系更为明确。

4、适用法律不同。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产生纠纷所适用的法律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就业协议产生纠纷主要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以及参照有关的就业政策,而劳动合同产生纠纷主要适用《劳动法》。

简而言之,就业协议重点约定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到该单位工作,而劳动合同重点约定在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

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性质

毕业生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阶段性的产物,必将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市场化而逐渐为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所替代。计划经济时期,毕业生全部实行国家统一分配,既然是国家计划分配,就无就业协议而言,当时派遣证作用明显。而现阶段毕业生在打印报到证之前,需要签订就业协议,持报到证到用人单位报到后,仍需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因此,随着大学毕业生与社会一般人员就业性质的日益趋同化,毕业生也必将与用人单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而无需先签订就业协议。现阶段签订就业协议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编制毕业生就业方案、统计毕业生就业落实情况,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因此,毕业生应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就业协议的性质、地位,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来维护自身的就业权益。

3

关于就业协议中的违约金条款

就业协议中的违约金条款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违约情形下追究责任的依据,就业协议中的违约金属于约定违约金,也就是说如果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未在协议中就违约金进行约定,则日后一方违约,另一方无权就违约金进行追索。从目前的就业规范来看,并无法定的违约金。因此,违约金的数额一般由协议当事人自行约定,有关部门提出的违约金指导性限额并无法律依据,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约定违约金金额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4

发生违约情形的期限

届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小贴士 篇6

1.签订就业协议的流程

(1)领取三方协议

毕业生在单位同意接收后,凭用人单位接收函或就业推荐表中 “用人单位回执”到院系就业办登记备案,领取空白三方协议。

(2)用人单位盖章

学生填写“毕业生情况及意见”并签字,用人单位填写并签字盖章(无人事权的.单位需要有人事接受权的上级单位签字盖章)。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签字盖章后,视为协议生效,一经确定不能更改,否则将按照违约处理。

(3)填报毕业去向

毕业生登陆“校内门户”,进入“我的门户——业务办理——就业中心——填报毕业去向”,按就业协议书上的内容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

(4)院系老师审核

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审核毕业生“校内门户”就业系统填写情况,确认无误后方可在三方协议上签字并加盖院系公章。

(5)就业中心盖章

学校就业中心再次审核毕业生系统填写情况,确认学生填写完整且院系完成审核,即可签字盖章,

三方协议签章齐全后由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各留存一份。

(6)完成毕业派遣

学生在毕业时到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处领取《就业报到证》,并持《就业报到证》到派出所、档案办办理户口和档案迁转。

2.签订就业协议书应该注意什么?

(1)毕业生就业是否都需要签订就业协议?

就业协议书主要是明确三方的基本情况和责任:对毕业生来说,是承诺愿意在毕业后到用人单位就业报到;对用人单位来说,用人单位及其上级人事主管部门同意盖章后,意味着承诺按规定接收毕业生并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对高校来说,承诺办理学生的离校及学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工作时所需的材料,如报到证、档案转递、户口迁移等手续。所以,如果单位不能解决毕业生落户,也就不需要签订三方协议。

(2)在就业协议上学校为什么最后一个盖章?

按照学校的签约流程要求,三方协议首先由学生本人与就业单位签字盖章,学校作为就业约定的见证方最后审核签字盖章,如果学校先于单位签章,可能会对后续单位是否履约失去控制,所以请同学明确签约顺序可能带来的风险,认真与单位协商。如单位坚持要求学校先签字盖章,单位首先要出具正式的接收函,说明不能提前签字盖章的原因,否则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应由学生本人承担。

关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签订问题 篇7

关键字:高校;毕业生;就业能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

(一)专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有待优化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就开始放松学习,不思进取,睡觉上网玩游戏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一学期下来去教学楼的次数不会超过个位数,如此散漫的学习态度断然不可能造就过硬的知识本领。专业能力不足的另一方面是有些学生在校期间虽然能够好好学习,但却只“学”不“用”,或重“学”轻“用”,不能很好的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理论无法联系实际,从而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

就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数据来看,缺乏经验和实践能力差已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通病”。现今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因此导致大部分毕业生“会说不会做”,参加工作后没有办法立刻胜任工作。一般情况下,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用人单位必须耗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去培养,作为以营利为目标的企业自然倾向于雇佣那些已经参加工作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社会人才。

(三)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职业目标指的是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规划则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编制的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对每一步的时间、项目和措施做出的合理安排。相当一部分同学到大四的时候对自己所学专业依然一无所知,面对就业时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知识,他们的职业规划意识较差,择业意识的形成比较滞后,对自己的职业适合性缺少应有的了解,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而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四)创新能力不足,创业意识淡薄

许多大学生在学校“死”读书,完全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这些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不用说什么创新欲望了;另外许多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自主创业也是实现就业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未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受其影响,很多学生把自主创业视为是没有能力、没有单位接收的无奈之举,毕业后最好的途径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待一切水到渠成之后再考虑跳槽或另立门户的事情。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原因分析

(一)就业岗位相对有限。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再加上受最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受到冲击,有的倒闭,有的裁员,使得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高校多存在如下现象: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课程体系设置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势;对语言表达、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等能力培养的重视与训练不够;缺乏创新创业的教育指导;学校非理性的扩招,违背了教育规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有待完善等。

(三)我国就业市场不够完善,信息渠道不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起步较晚,缺乏严格的法律法规制约与规范,市场还很不成熟,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相互侵犯对方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同时,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比较狭窄,除了考公务员之外,主要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和校园招聘等,而企业了解毕业生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常常为没有人才来源渠道苦恼。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因素。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一)政府的责任。第一,政府要正确认识,加大政策改革力度,强化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地方政府更应该结合本地的情况,使大学生主动融入市场。第二,政府应调整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职能定位,从管理型职能向服务性职能转变,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履行好信息预测、计划安排、政策指导、科学决策等职责。第三,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刺激经济的复苏,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减少国家外汇储备来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以此来增加国民的就业机会。第四,政府还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市场,畅通就业渠道,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对那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毕业生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二)高校的责任。首先,高校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动向,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合理安排招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以应用技能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拓展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以活动促进教育,并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再次,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创业创新教育。重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养成,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减轻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学与指导,构建全方位的行业创业教育体系。最后,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开展就业教育。

(三)高校毕业生自己的责任。知识结构是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夯实自己的专业课基础,唯有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方能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锻炼自己的临场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提高工作能力;关心集体,培育团队合作意识;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培养,人脉资源是缔造成功事业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踏实肯干,诚实守信,培育艰苦创业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万茗.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2).

上一篇:宣传部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下一篇:中共辽宁省委党校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