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报告

2024-10-25

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报告(精选6篇)

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报告 篇1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背景与调查方法

为及时了解广大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 帮助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 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学工办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为契机, 对本院2008届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

此项调查采取典型不完全问卷调查方法。药学院2008级毕业生共202人, 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问卷200份, 有效率100%。调查采用集中采集数据的方法, 统计整理完成。由于抽样充分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和所选比例的均衡性, 同时注重对比调查的前后延续性, 因此, 本次调查的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该校毕业生的择业心态状况。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基本掌握了学生对就业形势、国家政策、薪酬标准、择业自主性、工作与考研、理想工作单位类型及地域的选择、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学生职业道德状况、采取何种方式获取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态度, 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结果及其发现的问题分析

1.毕业生认为近年来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 毕业生认为近几年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有50%的学生认为就业状况一般, 30%的学生认为较差。对于2008年的就业形势, 40%的学生认为比2007年难, 这与近几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越来越难的现实情况是一致的;还有40%的毕业生认为2008年就业形势与上年差不多, 二者合计比例超过80%。加之今年世界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多数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2.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缺乏了解

调查中发现, 学生对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缺乏了解, 50%的毕业生对就业政策不太了解, 16%的毕业生对就业政策有些了解, 只有6%的学生认为很了解就业政策。对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的不了解, 造成毕业生在毕业过程中遇到不必要的障碍。

3.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抱有很高期望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不少毕业生面对就业问题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不仅可以帮助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掌握择业技巧, 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适应能力, 增强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该院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也抱有很大的期望, 24%的学生认为, 解决当前就业难需要增加就业指导, 但对于现行就业指导课程设置, 50%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一般。在实用性方面, 50%的学生认为一般, 只有20%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的实用性较强。

4.考研依然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平均每年6.9%的速度递增。从2002年开始, 许多重点高校每年录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都超过30%。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有62%的毕业生毕业后的初步打算是报考研究生, 而想直接找工作就业的毕业生仅占24%。值得注意的是, 选择报考研究生的毕业生中有35%的同学是为了规避毕业压力, 这就说明就业形势给毕业生带来很大压力, 毕业生缺乏求职信心。

5.毕业生对岗位期望值较高

对于就业的意向, 外资合资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是该院毕业生最感兴趣的行业, 选择这三类行业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为24%、20%、20%, 占到全部毕业生比例的一半以上。调查同时显示, 在期望从事的工作岗位上, 50%的毕业生希望能成为企业的负责人和高级管理工作者, 20%的学生期望成为一般管理者, 只有12%的毕业生期望从事具体专业技术。

在就业区域选择上, 毕业生青睐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 而对西部地区只有3%的毕业生有意愿去。尽管国家与学校积极鼓励毕业生去西部工作, 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 但毕业生的积极性仍不高。这显示出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较高, 对外部环境认知不清, 思想不切实际, 自我评价不客观, 只注重经济条件和区域选择, 讲求金钱和环境条件, 而没有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工作岗位, 于是便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6.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依然是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

本次调查显示, 通过参加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的现场招聘会实现就业的学生比例为62%, 通过亲友介绍的为38%, 利用互联网的有50%。另外, 利用校友资源找工作的学生比例为30%。这些数据表明, 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仍然是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但毕业生在利用传统的学校现场招聘会的同时, 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媒体、校友资源等其他方式拓展就业渠道, 增加求职信息量, 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分析结果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若干启示

1.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很大程度上,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毕业生求职竞争能力的高低。学校应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把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有效地结合起来, 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培养知识型、复合型人才, 努力拓宽专业领域和专业口径, 增强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结合学校自身条件, 以优势学科为依托, 积极拓展新专业;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 优化课程结构, 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能具有运用知识、独立思考与独立实践的能力。

2.积极组织各类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平时与校友及用人单位接触的过程中, 校友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 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活动的学生, 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强, 也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 更能尽快适应工作。在招聘时, 他们会比较青睐担任过学生干部或具有社会活动经历的毕业生。因此, 高校应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社会调研、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 高校还应与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增加学生与校外交流接触的渠道和机会。

3.充分利用校内设施,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求职技巧以应付阶段性的择业需要, 还要有长远的职业规划意识,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以满足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具体来说, 大学应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及相关政策, 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进行合理的定位, 提高就业成功率。

4.广泛利用校友资源, 开发就业资源

校友队伍是学校拓展公共关系的重要媒介, 通过校友的协助, 将有利于学校更广泛地宣传与扩大社会影响力, 有助于与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基地。积极创建就业基地是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学校可及时推荐选拔优秀毕业生前往基地实习, 就业基地优先向学院及毕业生提供每年需求信息, 并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招聘活动, 优先录取本校毕业生。通过这种形式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可实现学校毕业生生源优势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有效结合和良性循环。

5.以人、职匹配的思想, 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意向

为了保证工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招聘单位会寻找职位和求职者合适的结合点, 避免能力不及和大材小用的情况发生, 尽可能地实现人才与职位相匹配。针对调查中显示的毕业生普遍就业期望值较高的情况, 学校通过就业指导工作, 应着力对毕业生宣传就业形势、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来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意向, 使学生能够针对自己实际情况来做判断, 以务实客观的精神面对就业, 降低对岗位的期望值。应鼓励毕业生脚踏实地, 从基础做起, 寻找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情况正确选择就业区域, 鼓励毕业生面向民营、私营等中小型企业就业, 提高就业率。

6.在就业指导过程中, 注重培养毕业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 毕业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有意就职于跨国公司、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的毕业生, 除需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之外, 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便及时进行自我调节, 来应对多变的工作环境。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应着力培养大学生自信、坚韧、乐观、开放、拼搏的观念, 以及迅速适应时代和社会新发展与新变化的能力, 从而在求职过程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对改革与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及启示。高校要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校内外各类活动,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内设施,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广泛利用校友资源, 开发就业资源;以人、职匹配的思想, 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意向;培养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高毕业生总体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顺利?在职业岗位上纵向发展情况及创业状况怎么样?需要职业学校进行哪些教学改革?等等。为掌据以上情况,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

2.调查对象:长垣县2006--2013年毕业的部分中职生,共涉及8 个专业835名毕业生

3.调查时间: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

4.调查方式: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过程中,我们共走访了36家民营企业和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了835份调查问卷(回收827份)。分析结果如下:

1.就业渠道

调查结果表明(图1),学校成功推荐就业的占到9.79%,参加企业招聘成功就业的占14.63%,经亲朋介绍就业的占73.52%,自己创业的占8.34%,其他(包括未就业)占5.80%。

2.就业工资待遇

调查表明(如图2),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情况受行业、工种、劳动强度、个人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827名毕业生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2.06%,2000--2500元的占10.16%,2500—3000元的占20.19%,3000—3500元的占43.89%,3500以上占23.70%。

3.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图3),职高毕业学生受学历限制,在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方面空间有限。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在专业技术等级提升方面困难重重。受调查的827人中,具有为初级工证书者占42.56%,中级工32.29%,高级工9.43% ,技师0.73%,高级技师为0%,无技能证书者为5.80%。另一方面,他们的职务提升空间有限,大多止步于企业中低级管理人员,进入企业中高层的确属凤毛麟角,受调查毕业生中仅有3名毕业生进入企业高管队伍中。

4.就业方向

调查表明(如图4),农村职高毕业生就业方向以民营企业为主,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寥寥无几。统计显示,民营企业就业比例占到受调查人员的78.84%,受雇于集体企业的占7.50%, 政府机关0.48%,事业单位0.85% ,国有企业1.33%,其他(含创业)占11.00%。

5.职业满意度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占38.46%,基本对口的占19.23%,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职业满意度较低,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普遍偏高(一些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在40%左右),近半数毕业生有过转岗经历。调查结果显示,愿意继续从事目前职业岗位的占40.21%,不愿意但会坚持的占21.56% ,有转岗意向的占38.23%。

6.创业情况

受调查毕业生中,有过创业经历的有86人,其中创业成功的为32人,主要集中在种植和养殖专业。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家庭承包的耕地和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进行创业,资产总额大多在50万元以下。

三、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1.学生就业意识差,对就业市场状况认识不足。受调查的学生普遍反映,毕业前对就业市场认识模糊,不能正确认识所面对的就业形势,步入职场后发现对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一时难以适应。

2.职前准备不够充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间存在较大差距,增加了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难度。一些农村职业学校没有很好地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前对所从事职业的能力要求、岗位规范了解不够,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等都使得毕业生初入职场时难以适应。

3.市场监管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一些民营企业用工不规范,主要表现如:部分经过简单培训的农民工无证上岗,充当了生产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职生的就业空间。另外,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中普遍采取生产车间分层承包的模式,企业只为产品负责,车间包工头成了实际的雇主,存在延长劳动时间、拖欠工资等不合理现象。同时,民营企业大都为家族式管理,对员工事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在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具有较大随意性。

4.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不强

职高毕业生初入社会既谨小慎微,又野心勃勃,忽视了家庭环境和本地产业优势为自己创业创造的有利条件。一些毕业生凭着激情盲目闯进一个陌生的领域。例如,一名种植专业毕业的一名女生开了一家餐馆,从选址、招聘员工到经营均无成熟的计划,开业后勉强维持半年,亏损10多万元,最后关门了之。

四、建议

1.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

此次调查表明,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学校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和毕业生认为学校专业课程开设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建议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在学校专业建设、教材的确定、教学过程、专业实习计划制订等全面参与。强化实习实训,实训课程要占专业课的30%左右,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其操作能力。

2.加强职业指导,规划职业生涯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顾客观现实,坚持寻求与自身兴趣、性格、能力相符的工作而遭受挫折的情况,应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路,掌握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修正,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实现职业生涯的纵向发展。

3.跟踪服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报告 篇3

关于就业率与起薪的调查

在2010年的8月15到20号,我进行了了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对于这个调查的进一步研究,走访了几个高校采取了访问形式,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毕业生就业率

随着高校改革和扩大招生,大学已经不是昔日那么高不可攀的学府,人们更多的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问题也是日益凸显,由于大范围的扩招,人才供过于求,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增大,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增加到2005年的338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5%。2001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了约5个百分点;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仅为50%,比上年又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这是非常非常严峻的事情,人们为了读大学就是为了能够找一份好的、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这样的就业形势却让人么事与愿违,高校的扩招带来的并不是许多人的大学梦,而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据调查,毕业生“待就业”的专科和高职为24.3%,本科为23.0%,硕士和博士分别为12.1%和10.1%。都不是很高,单就这样看来虽然从“待就业”方面来看,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是最大的,但是与本科毕业生只相差1.3个百分点,而从“真正的落实率”来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优于本科毕业生。特别地,专科生在“已经确定单位”、“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本科生,而本科生只是在“升学”和“出国/出境”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为这一批人也许他们更看重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层次,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学历越高,就业状况应该是越好的。

有趣的是,从另一组调查中,不难发现,一半毕业生起薪1500以上,男性是高于女性的,据调查,男性落实率略高于女性,男性比例为73.0%,女性为68.4%,两者相差4.6个百分点。女性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出境的比例达到19.3%,比男性高出3.9个百分点。男性毕业生起薪高于女性,男性月起薪为1500元,女性为1300元。

不仅是这样,最重要的起薪比较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查,大中城市就业四成以上,私企人气渐旺。调查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情况,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45.2%,在地级市的占35.0%,在县级市或县城的占14.1%,在乡镇的占4.4%,在农村的为1.4%。与2005年相比,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略有上升。按按工作单位性质分: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成为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分别占34.2%、23.5%和12.7%,特别是私营企业一跃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2007年所占比例增加了17.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学校和科研单位所占的比例显著下降。国家机关所占的比例略有增加,上升了3.5个百分点。

另外,从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来看,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依然重中之重,占34.3%,但是与2005年相比较,各类专业技术工作所占的比例显著下降,减少了10.9个百分点,而

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如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各类行政管理类工作、各类服务工作、一线生产工人所占的比例均有所上升,显示出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逐渐走向多样化,有更多的毕业生愿意从事服务性质的工作和一线生产工作。体力与脑力兼备的工作也是供不应求。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但是由于扩招范围增大,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高校的不断增加和专业的迅速扩增为高校扩大招生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受教育经费的影响,部分高校新办的学院和新增的专业多为对设备、技术要求不高的非工程技术类学院和专业,人文专业居多,缺少技术性,这些高校的盲目扩招,致使一些学习成绩一般的生源进入高校,加之扩招后师资力量分配不均,缺少师资,给学生培养增加了难度,造成学生综合素质下降。使毕业生在毕业后在找工作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下降,远远达不到企业所要求的条件,这样下来,就有更多的毕业生游荡于社会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许还会为社会造成巨大负担,搞不好这部分学生还会走上一条不正确的道路,致使他们的人生走向偏差。

另外,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破解也是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座谈会上,绝大多数毕业生没有就业的原因,主要是对岗位、薪酬、工作环境要求过高,期望做“白领”,对从事“蓝领”工作心有不甘。而在调查中,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评价不高。高校毕业生适应艰苦条件、高强度工作的能力薄弱,但企业从培养高校毕业生考虑,往往需要他们从基层、从生产一线做起。适应能力差、怕苦怕累怕压力的思想,使一些高校毕业生难以通过这样的磨炼和考验。

二、毕业生起薪调查

对于毕业生的起薪,另外一组调查数据显示:

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高。从中位数平均看,专科毕业生月起薪为1100元,本科生为1500元,硕士和博士均为3000元。从数学平均值看,专科生为1410元,比2005年的1333元增加了77元;本科毕业生为1788元,比2005年的1549元增加了239元;硕士为3469元,比2005年的2674元增加了795元;博士为3252元,比2005年的2917元增加了335元。

第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从科学平均数上平均来看,男性月起薪为1500元,女性为1300元,两者相差为200元。从算术平均值看,男性为1871元,女性为1696元,两者相差175元。同2005年的算术平均值比较,2007年男性和女性的月起薪分别增加了240元和189元。

第三,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平均月起薪较高,分别为2411元、2346元和2249元;高等教育单位、部队、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居中,分别为2231元、1908元、1724元和1536元;中初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企业最低,分别为1448元、1201元和1162元。

第四,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行政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2128元、1998元和1959元;技术辅助工作、服务工作和一线农业从业人员居中,分别为1537元、1440元和1300元;最低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收入只有1165元。

第五,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平均收入最高,为2074元;地级市的平均收入为1635元;县级市或县城的收入平均为1507元;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1332元和1567元。

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报告 篇4

皖南医学院医学二系 饶婷婷

摘要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毕业生在就业观上尚存在着盲从、期待值过高、定位不准等一系列问题,给他们的就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本文通过对皖南医学院麻醉、影像专业本毕业班学生和历届已就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观及专业社会需求状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科学合理的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地走出校园,实现与社会良好的对接。

关键词:麻醉 影像 毕业生 就业 调查

一、调查情况

(一)调查目的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在增大。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前缺乏正确的就业指导教育,毕业生在就业观上尚存在着盲从、期待值过高、定位不准等一系列问题,给他们的就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通过调查,了解我系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班学生的就业观和社会需求状况,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为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科学合理的教育指导,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地走出校园,实现与社会良好的对接。

(二)调查对象和范围

确定调查对象为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班学生和历届已就业毕业生,调查范围如下:(近三年从我系毕业的麻醉、影像专业学生中抽样调查。本次抽样调查共分发调查问卷315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回收率达到99.05%。)

(三)调查内容

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在校毕业班学生就业观调查和已就业毕业生现状调查两大块。在校毕业班学生就业观调查内容主要为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看法、影响择业的因素和主要原因、择业心态、职业价值取向等内容。已就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内容主要为毕业生现从事何种工作、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关联

度、工作满意度、用工性质、职务、收入等内容。

(四)调查程序

本次调查根据任务进程大体分成三个阶段:调查准备阶段、调查实施阶段和调查整理分析阶段。调查准备阶段主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明确调查问题、确立调查目标、设计调查问卷和制定调查工作计划。调查实施阶段系统地搜集各种资料数据,包括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主要是通过向麻醉、影像专业在校毕业班学生和历届毕业生分发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第二手资料是搜集现成的信息资料,包括报纸、杂志、期刊、网络信息、学术研究资料等。调查整理分析阶段借助一定的统计分析技术整理资料,进行汇总统计,根据调查结果对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就业教育改进措施,最后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五)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留置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于调查分析手段和网络技术手段等。

二、调查结果

我们就回收的312份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作详细的分析。

(一)就业观念

所有学生对麻醉、影像专业就业前景的评价很好。对于学生的职业兴趣,从公务员、自主创业、从事本专业工作、只要有钱赚,干什么无所谓、读硕、其它等六个方面调查。在七个备选选项中,第一位置:103人选从事本专业工作,占了总人数的93.7%;第二位置:2人选读硕,占1.8%;第三位置:2人选自主创业,占1.8%;第四位置:1人选公务员,占0.9%;第五位置:1人选只要有钱赚,干什么无所谓,占0.9%;第七位置:1人选其它,占0.9%。

学生择业的主要原因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薪水和住房不再是首选条件,大学生们更加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条件。其中18人选优厚的薪金和住房条件,占总数的16%;20人选效益好,工作稳定,占18%;36人选能为个人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条件,占33%;35人选重视能力,个人能发挥积极作用,自我价值能得到体现,占32%;1人未选,占0.1%。对于学生择业的影响因素与往年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大部分学生都是在个人的喜好中加入父母家庭的意见。可见传统家庭的影响力在学生的择业过程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及

相关的社会媒体还未在就业中起到主导作用。排在首位的影响因素,110人中,70人认为是家庭、父母的意见,12人认为是家庭经济条件,15人认为是个人的喜好,8人认为是各种就业信息,2人认为是社会上的主流择业倾向,2人认为是老师的指导,1人认为是学长们的经验之谈。

从毕业前学生的择业心态可看出学生普遍还不具有足够的竞争意识,还是非常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和长久性,但同时也可看出学生的就业心态较为平稳。80人认为只有事业取得成功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10人认为经常跳槽无所谓,是一种适者生存的表现;12人选喜欢舒适而稳定的工作;8人选注重单位的凝聚力及前景。由于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生需求较多,学生对就业城市的选择较为不合理,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中小城市,愿意到边远地区锻炼的学生只占极小的一部分。4人选大城市,占4%;82人选综合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占74%;16人选只要工作单位好,在哪里无所谓,占15%;6人选为锻炼自身能力,愿意到边远城市,占5%;1人选志愿在毕业后参加西部建设,占1%;1人放弃,占1%。

(二)就业结果

针对已就业毕业生的抽样调查,结果如下:近三年麻醉、影像专业就业率计都为100%。就业单位性质分析:在就业的学生中,50名学生供职于三甲医院,155名学生供职于城市一般医院。收入统计:已就业学生的月收入在3000元到4000元不等,平均收入为3200元左右。学生对工作满意度统计:所有就业的学生中,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的占大部分,有98%;少部分的学生只是觉得一般,这种情况占了1.7%;0.3%的学生不愿对此问题作明确的答复。

三、学生就业分析

随着当前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中国加入WTO后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旺,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正在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趋好。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后,今年全国迎来了大学生的就业高峰,毕业生就业压力仍未缓解,整个需求及就业重心在逐步下移,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加趋向实际。

首先,广大毕业生的自主择业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不再等待分配,而是主动出击,提早准备,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实力”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广泛联系,推销自己,同时注意学习就业知识和择业技巧、注重“包装”自己。其次,择业标准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以用人单位所有制的性质为择业界限,不再死盯着大城市、大单位不放,而是勇于到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和单位

就业;不再仅仅注重单位的地理位置、经济效益和福利待遇,而更侧重于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和用人机制;不再过份强调专业对口,而是更关注自己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这就由过去在就业中求稳的观念转为更注重个人的发展空间。再次,就业渠道多元化,毕业生不仅通过学校获得就业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而且也充分利用外校、外地及社会上的人才交流会来落实就业去向。部分人还借助于家长、亲戚朋友、校友、同学及老师的推荐,来获取就业信息,签订就业协议。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的毕业生采取了“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策略,有的则宁愿暂时待业,而不愿匆忙就业,其目的便是为了继续复习考研深造,或先回家再设法找对路的就业单位。

总之,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使其就业空间扩大,就业领域拓宽,就业渠道增多。许多毕业生在择业中仍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尽管用人单位的层次在逐年下降,但毕业生期望值仍然过高,在择业期间徘徊观望,犹豫不决,从而错失就业良机。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期望第一份工作具有技术性强、能够充分发挥智力和权利的特点。如希望毕业后就能成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策划人员等,而这与眼下大学生就业的现实情况显然是不符合的。医院所需要大学生具备勇于创新、踏实、合作、乐于参与竞争、好交际等的个性品质,与信息时代倡导的个性特征相吻合。大学生对于“自我定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在自身弱点的判断上,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没有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足、英语不够好、自我定位不够准确等。这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自我定位的重要性,能够进行自我心态调整;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就业观变得更理性是总体趋势。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在发生转变,大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在逐步增强,寻求个人长远发展成为择业主流。大学生的市场观念、创业精神及自立意识明显增强。过去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正在被打破,“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仅占全国人口的29%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只要转变观念考虑问题,就应该承认,我们国家大学生就业机会比发达国家要多得多。由于人才流动机制的完善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等,大学生毕业走向和就业也将更加呈现出多样化和自主化趋势。

四、就业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敬业精神

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生应及时更新就业观念,摆正心态,降低就业门槛,打

破全民保险、集体危险、个体冒险的传统就业理念,提高就业机会和就业的成功率。就目前的情况看,大城市已经人满为患,大中医院人才济济,但县城、乡镇等地急需麻醉、影像专业人才。毕业生到这些小地方、小医院,则完全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定能有所作为。

转变就业观念:①是要帮助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生纠正片面的就业观,确立全面的就业观,使他们意识到现在找工作只作好知识准备是不够的,还要作好一系列的物质准备和个性品质的准备,具备专业领域内竞争、合作和开拓的素质,尤其是要与信息时代倡导的个性特征相吻合。②是针对当前就业越来越困难的问题,要教育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生在择业问题上,应采取比较灵活的姿态,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一种变通策略。要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必须有深厚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基础,而且毕业生也日益注重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和自身的发展,所以要采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就业问题,掌握好就业与择业之间的衔接。③是注重培养甘于艰苦,踏实的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鼓励自主创业。当今的社会是个人才流动频繁的社会,我们不太可能像以往那样,一辈子只从事一种职业。但是,不管工作岗位怎么换,创业、敬业精神是必须要有的。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生如能顺应医院对创业、敬业精神的要求,并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也将大大增加自己顺利就业的机会。从分配到创业,这是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必须经过的一个根本性转变,自主创业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它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给国家创造了财富。自主创业无疑会给就业者带来新鲜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可能为我们造就一批实业界的巨子,他们中的优秀者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创业的征途充满坎坷,但它又是一种新的就业方向。④是现代社会的信息瞬息万变,一日千里,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更是如此,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生能否树立开放的学习意识,将决定就业后择业能否成功。开放意味着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来缩小与别人的差距,若不注意及时“充电”,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被淘汰将是迟早的事。医院也应要求职工有广阔的胸襟、开阔的视野,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来事物。

(二)坚持“特色化、个性化”原则,强化就业应聘技巧。

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生们应清楚地定位自己应该具备的个性品质,在就业中医院看重的个性是勇于创新、踏实、合作、乐于参与竞争等,我们的就业教育应坚持走”特色化、个性化”之路,在训练基本的应聘技巧如面试、笔试等求职技

巧的基础上,着重强化符合新时代的职业技巧。

①是就业过程中注重情商培养和情商运用

培养和发展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生的情感商数,要切实增强几个意识:竞争、合作、形象、角色(转换)和学习意识。

竞争与合作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一个人若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或者说生存意识)难以站稳脚跟,更别说求得个人发展。当然仅有竞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一味强调竞争,就可能走向它的反面,使组织内部人际关系恶化,严重的还会使整个集体陷入无谓的内耗中,最终影响到集体事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在一个集体中,合作是第一位的,竞争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合作。

形象意识 职工的个人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的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全员公关,要求每一个职工为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努力。所以,医院对有较好形象意识的大学生肯定是“情有独钟”的。然而,有的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生对此存有误解,把它和“以貌取人”画等号,要求有形象意识,并不一定要刻意去表现什么,只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时刻注意维护自身形象就可以了。

角色(转换)意识 它是指行为要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毕业生刚走出大学校门,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心理上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和恰当的方法加以调适,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医院职工的角色转变。多数医院认为角色转换慢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医院招聘职工进来,就是需要他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为医院创造效益。②是在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生中普及劳动法教育

即目前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上存在着偏重传达招聘信息,忽略劳动法律知识普及的现状,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前连《劳动法》都顾不上看,更不用提预防劳动争议能力的培养了。同时还发现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甚至根本没有学习劳动法律知识,所持偏见令人啼笑皆非。有人认为所有医院制订的劳动合同都是合法的;有人认为找正规单位就不存在劳动争议问题;有人认为即使引起劳动争议也只是违约金多赔少赔的事;有的人认为签劳动合同时凭经验和直觉就够了,等劳动争议发生了再去问问懂法律的人。只有少数毕业生和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同学了解一些劳动法律知识,可能因为旁听过法院的劳动纠纷案,也可能因用人单位不履约吃过亏。不久的将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矛盾将成为社会的主要

矛盾之一。所以在麻醉、影像专业毕业生普及劳动法迫在眉睫。只有通过学习劳动法律知识,如《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等,毕业生才有能力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人才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就业时应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解决劳动争议等方面的内容。

(四)适应“大众化教育”新形势,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迈进。为解决目前出现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与未来医院需求量少之间的矛盾,除了以上提到的纯粹从就业角度的就业指导教育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还要努力探索逐渐结合创业教育的新路子,所谓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结合了创业教育与纯粹的就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纯粹的就业教育是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结合了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从目前来看,由纯粹的就业教育转向与创业教育结合,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就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和毕业生就业的有关问题。此外,高校还要进一步增强就业工作中的主动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促进教育部门、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多举办专业性强的人才交流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为我校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 宋木华、申俊霞.大学生实习就业调查报告.卫生职业教育.2010(02):97-99 [2] 黄小玲、曾首涛,张晓莉.医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6(05)

新疆医科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篇5

一、问卷调查基本内容

(一)关于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一方面了解新疆医科大学毕业生有关就业态度和就业意向,另一方面,由于本学期新疆医科大学首次开设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希望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意见和建议,为今后课程内容调整提供数据支持。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包括毕业生基本信息、毕业生就业意向和态度、毕业生对学校、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及对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评价和意见四部分内容,共27道题目。最后一题为开放性题目,用于征集毕业生对新疆医科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或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1】

(二)调查方法

为了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可信性,选取了新疆医科大学大四学生共302人,其中,男生80人,约占总人数的26.4%,女生214人,约占总人数的73.6%。少数民族学生约为37.8%,汉族学生约为62.2%,涉及英语、汉语言、中药学、药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卫生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八个专业。样本在性别、民族和专业上都普遍代表了新疆医科大学毕业生情况。

(三)关于问卷的统计

1. 问卷中,有些题目没有明确学生只能选择一个答案,但有少数学生做了多项的选择,在统计时以最前面的选项为答案进行数据录入。

2. 还有的题目为多选题,但少数学生只选了一个,在统计时没有进行修正。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就业心态

主要从学生目前就业心态、择业目标的明确性、选择单位影响因素、择业决策的主要影响者以及对毕业后工资水平的预期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 目前就业心态。

在调查的样本中,37.3%的学生自信能够找到满意工作,并积极准备。20.7%的学生很茫然,10.5%的学生目前很焦虑,20.5%的学生还没有考虑太多,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想法。进一步的差异检验表明少数名族学生相对汉族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和择业表现的更为焦虑,汉族学生则表现出更多的茫然和无所谓心理,忧患意识不强。

2. 择业目标的明确性。

49.5%的学生有明确的择业目标,47.8%的学生择业目标不明确,只有2.8%的学生目前还没有择业目标。从统计结果看,近一半的学生在毕业前已经有明确的择业目标,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目标。

3. 选择单位的影响因素。

针对“选择单位时,您认为以下哪个因素最重要?”这一问题,在给出的7个影响因素中,首要影响因素中选择最多的是“工作地点”,占到29.8%,其次是“工作岗位”,占18.3%。次要影响因素中选择最多的是“薪水和福利”,占26.0%。综合来看,影响新疆医科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前三个因素分别为:工作地点、薪水和福利、单位的发展前景。

4. 择业决策主要影响者。

毕业生在作出就业决策时,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自己的意愿,占59.4%,其次是家长的意见,占25.2%。说明毕业生自主意识普遍较强,对于择业这样的大事,大多能自己作出判断和决策。

5. 毕业后工作薪酬的预期。

47.9%的学生希望转正后工资在2000-3000元/月,25.3%的学生期望在3000-4000元/月,13%的学生期望在4000元/月以上,只有13.7%的学生期望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通过近一步的差异检验发现,男生、女生在薪酬预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对未来工作的薪酬期望普遍高于女生(P=0.002)。根据MYCOS调查,2009届全国医学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工资为2124元/月,而新疆地处边疆,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内地,所以,新疆医科大学学生对薪酬的期待将普遍高于工作后实际工资水平。

(二)就业意向与就业定位

针从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就业目标与所学专业相关度、理想就业区域和是否愿意下基层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 毕业后的去向。

44.7%的学生打算直接求职,35.7%的学生打算专心考研究生,13.7%的学生做求职和考研两手准备,毕业生中有考研打算的占到一半左右。另有0.8%和1.6%的学生有出国、创业打算。在进一步调查学生是否有自主创业打算中,37.9%的学生有创业打算,这与之前毕业后去向的调查数据有出入,可能这37.9%的学生有过创业的想法,但是面对其他就业选择如求职、考研时,大多数人还是放弃了目前就创业的想法。此外,差异检验表明,少数名族学生相对汉族学生愿意创业的比例更高(P=0.008)。

2. 就业目标与所学专业相关度。

11.4%的学生明确表示只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57.6%的学生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30.3%的学生表示可以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制度的改革,很多医学生开始转变观念,不再仅盯着医疗卫生单位,其他跟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相关的行业也开始受到毕业生关注,有的则可能完全脱离卫生行业。

3. 理想就业区域。

44.3%的学生希望毕业后留在乌鲁木齐,37.5%的学生希望回到生源地,13.7%的学生希望能去沿海发达地区,如京津沪、广州、深圳等地。只有4.5%的学生希望到基层就业。进一步的差异检验发现,汉族学生相对于少数名族学生更希望去沿海发达地区(P=0.004),也更想留在乌鲁木齐(P=0.01);南疆学生相比于非南疆学生更期望去基层(P=0.012)。

4. 是否愿意下基层。

针对“如果有工作机会,您是否愿意到基层就业”这一问题,57.5%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就业,41.3%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到基层就业。虽然之前调查显示,只有很少数量的学生期望到基层工作(4.5%),但很多学生在了解到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鼓励基层就业政策后,也愿意到基层工作。进一步的差异检验发现,在是否愿意下基层问题上,没有民族、性别和生源地的差别,也就是说,不同民族、性别和生源地学生在是否愿意去基层的想法上没有差异。这与我们最初设想即“少数名族学生相对汉族学生可能更愿意下基层”不同。

(三)就业途径

主要考察学生获得就业流程相关信息和就业信息的渠道。学生获得签约流程、签定时间和就业政策信息主要来自院系就业指导老师处(47.9%),其次通过学校就业网(22.1%)、校友和同学(18.2%)。11.5%的学生会直接询问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对于就业信息来源,排在前三位的来源分别是:各种招聘会(47.8%)、就业网站(39.9%)、学校就业指导中心(38.6%)。这说明学校是新疆医科大学学生就业信息获得的重要渠道,这与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单位较固定和集中有很大关系。同时反映出新疆医科大学学生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不善于利用亲朋好友及其他服务机构。

(四)对学校、学院就业工作的看法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52.6%)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工作对其求职有一定作用,31.7%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工作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到重要作用。这对我们的就业工作有积极鼓舞作用。但仍有约15.4%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工作没有太大作用或说不清楚。进一步的差异检验表明,少数名族学生相对汉族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更为满意一些(P=0.03)。而对学院就业工作的看法中,45.0%的学生认为所在院系“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但对就业作用不大”。40.5%的学生认为院系“能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工作”。另有,10.0%的学生认为所在学院“只是被动完成学校下达的就业工作”。4.5%的学生认为学院“就业工作对学生毫无作用”。从整体上来看,学院还需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就其就业工作的认可度。83.4%的学生知道院系举办过就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活动,但大部分(61.7%)认为效果一般,只有32.5%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近一步的差异检验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对学院就业工作持更肯定的态度,认为学院能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而更多汉族学生的觉得学院虽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但对于其就业的作用帮助不大,即汉族学生对学院的就业工作更不满意。

(五)对就业课程的看法

在针对学校开设的五个就业课程模块的满意度调查上,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简历制作、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42.8%);就业形式与就业政策(25.3%);求职心理调适和职业适应(24%);就业流程(21.6%)。因为发放问卷时,老师还没有讲授“创业相关知识”模块,所以对其的评价最终没有进入分析结果。总体来看,学生喜欢实用性更强的课程模块,这与临近毕业学生有实用主义思想相关。此外,我们还设计了专门题目用于了解具体模块的上课效果。比如针对就业形式与就业政策模块,学生对“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策了解最多(68.9%),其次是“自主创业”政策(45.7%)、“助学贷款代偿”政策(27.3%),其他政策如“应征入伍”、“就业失业登记”、“企业吸纳毕业生”大约各占20%左右的比例。学生对每种政策的了解程度,与老师上课的授课详略相当。今后,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和政策实用性有选择、有侧重地备课、授课。

(六)希望获得哪些指导

这一问题从学生希望获得哪些方面就业指导,目前困扰学生求职的因素和期望的培训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在学生“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就业指导”问题上,学生最希望获取的是“应聘技巧”(75.4%),其次是“用人单位的信息”(60.8%)。而目前困扰新疆医科大学学生求职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分别是:信息量少(53.2%)、对岗位和专业知识缺乏了解(50.9%)、缺乏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46.4%)。在提供的六种学生希望培训方式中,最受学生青睐的是模拟训练,占到总人数的46.6%,其次是个体咨询(38.6%)和室内面授(33.1%)。通过最后三道题目,我们了解到目前学生缺乏对用人单位和岗位必要的、客观的了解,同时,在求职和应聘技巧上也相当缺乏,这些内容往往也是目前我们就业工作做的不足的地方。为我们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依据。

三、应对策略

(一)紧抓新疆发展机遇,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

当前新疆正步入跨越式发展时期,新一轮19省市对口援疆工作为新疆带来了包括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支持。在“十二五”期间,对口援疆的19省市计划援助资金650亿元,而这些资金的绝大部分将用于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以及教育、卫生等民生项目,投资重点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南疆。【2】此外,根据新疆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社区医院和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已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重点投入领域和项目。【3】新疆的社区和基层医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例如伊犁州某些县级医院2012年通过高级人才直引计划和可观的待遇吸引了大批医学毕业生。

但是,从调查分析来看,目前新疆医科大学很多毕业生没有意识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机遇,看重眼前利益,毕业后不愿下基层,不愿去社区医院和基层医院。学校应向毕业生呈现学校历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就业地区、工资水平等,分析目前毕业生面临的机遇,尤其是基层发展机会,让学生对就业市场有客观的认识,调整不合理的预期,抓住机遇,引导毕业生尤其是南疆毕业生回家乡工作,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工作。

(二)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平台

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及时掌握就业信息,意味着拥有更多就业机会,能更快更好的就业,而缺乏信息或有了信息却不知如何充分利用,则会错失良机。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就业信息不畅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学生的择业,这里的就业信息不仅包括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还包括用人单位的情况、岗位条件和发展前景等。由于专业和地域发展的缘故,学校和院系是新疆医科大学学生就业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院系就业指导老师应更多收集相关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努力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全的就业信息。学校还应重视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并全面的发布用人单位情况和需求信息,虽然目前新疆境内的高校、用人单位、学生对网络信息平台的重视度和利用率都不很高,但信息数字化必将成为将来求职就业的主渠道。同时,毕业生也应培养信息意识,利用多种渠道,例如实习、招聘会、家人、校友和朋友等处获得就业信息。

(三)重视学生实习,提高学生基本功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医学生临床实践——实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它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是巩固和丰富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在招聘医学生时,除了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还很看重学生的实习情况,包括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导师等。新疆医科大学本科生至少有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时间,学校应提高对毕业生实习的重视程度。实习前,对毕业生进行有关实习意义、实习注意事项和方法等培训。实习中,加强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建立互访、互助、互学的良好关系,派具有带教能力的教师到实习医院带教,加强实习管理、监督和指导作用。实习后,完善实习考核和鉴定,通过实习科室、带教老师、实习报告、实习鉴定等多方面多角度对毕业生进行考核。【4】加强顶岗实习制度,实行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习后可进行双向选择,择优录取。

(四)调整授课模块,提高学生应聘技能

所谓求职技能是指“找”工作的能力,如找工作的策略、渠道、方法和应聘技巧等。新疆医科大学的办学规模和质量在疆内医学类院校中首屈一指,其毕业生向来受到疆内医疗卫生机构的青睐,但近些年来,随着一些兄弟院校的崛起和内地毕业生对疆内就业市场的竞争,新疆医科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直以来,新疆医科大学没有系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毕业生的求职技能有待提高。虽然首次开设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总体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目前就业指导课程中涉及求职技能的内容还是相对不足,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就业指导课本身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今后我们的课程需增加实用性内容,如如何找工作、求职礼仪、应聘技巧等内容,通过模拟求职情景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切实提高学生的应聘素质。【5】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仅依靠就业指导课本身授课,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求职技能的理想效果,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学院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专业更多地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求职技能培训。新疆医科大学处于西北少数名族地区,少数名族学生和女生各占毕业生近一半之多,而这两类群体又是求职相对困难的群体,因此,加强对少数名族学生和女生的就业技能培训也将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代颖,董珍文等.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J].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2009,8(3):60-63.

[2]斳薇.关于援疆问题的调研报告[J].科学社会主义,2012,(4):118-122.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2011(12).

[4]姜丽杰,李士臣等.论提高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对策与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7):39-40.

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报告 篇6

关键词:淄博职业学院 毕业生 就业意向 就业指导 调查

1 问题的提出

高职高专院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个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招生数量以及办学前景。毕业生不能如期就业或用人单位不能如愿招聘,常常使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人员处于尴尬局面。这样的现象往往是由学校和学生双向造成的。学校作为人才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和提高教学质量来解决,而一个大学毕业生如何对就业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位进行选择,是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虽然个人选择就业问题,最终能通过实现就业而得到解决,但往往是以毕业生错失最佳就业时机和离校后独自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代价的,同时也影响着学校的“一次就业率”。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做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体系,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任务。作为全国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淄博职业学院一直把就业指导与服务作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摸清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我们在全院09届毕业生中进行了此次就业意向调查。

2 调查研究的实施

2.1 调查范围与对象。本次调查范围覆盖了淄博职业学院所设的工商管理系、会计系、电子电气系、信息工程系、生物制药系、建筑工程系等14个系部约5000名毕业生。我们从各系具有代表性的专业中按毕业生人数12.0%的比例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

2.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并以个别访谈为补充。整个调查活动由5名指导教师和10名学生参与合作完成。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进行问卷设计、样本抽选、调查过程的组织与指导、调查结果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和个别访谈;学生的工作主要是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调查数据的统计与整理,并归纳得出初步报告。

2.3 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本次调查内容主要从“职业定位”、“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就业薪酬期望值”、“就业去向”、“就业准备”、“影响就业因素”、“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等八个方面展开,设计了20个封闭式单项选择题。为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形成正式问卷之前,调查组对《淄博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在工商管理系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试测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筛选了问卷题项,调整了问卷结构,以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2.4 问卷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从2008年12月25日至2009年2月30日进行,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2份,回收率为93.7%。在回收的问卷中,剔除无效问卷14份,有效问卷共548份,有效率为91.4%,从有效率和回收率看,本次问卷的调查结果真实可信。调查分析以有效问卷的数据为基础。

3 调查结果的检验

为了检验抽样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随机抽取了淄博职业学院学生(共50人)关于第10题的回答做统计检验。大样本为本次调查全部的548份有效问卷,小样本为50份问卷。第10题的问题是:您是什么时间开始关注就业的?A.大一B.大二C.大三D从未关注过。为检验小样本结果的准确性,以大样本为标准进行统计检验,有关数据如表1。

抽取其中的A与C两项做检验,有统计检验公式:

Z=│p-PO│/〔p(1-p)/n〕1/2pA=0.34 POA=0.343 n=50

代入公式求得:ZA=0.04 查正态分布表得Z11-A/2=1.96 ∴│Z│=0.04∠1.96 同理求出ZC=0.16 查正态分布表得Z1-C/2=1.96 │Z│=0.16∠1.96

以上说明,抽样结果与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统计结果应该是准确的。

4 结果统计与分析

4.1 职业定位 在职业定位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在上大学时或毕业时对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职业已有清晰的定位的学生分别占56%和16%;而选择在毕业时对今后的职业选择仍然不太明确或根本没有定位的学生分别占22%和6%。这说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部分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已有了战略意识和长期规划。个别访谈结果表明,少数职业定位不太明确或在毕业时对今后的职业选择仍然不太明确或根本没有定位的学生,一是打工的学生;二是谈恋爱的学生;三是家庭较富裕的学生;四是贪玩的学生。因此,学校有必要针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面向低年级的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促使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决定学生职业定位因素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是:自身的兴趣爱好(50%)、社会需求(30%)、家庭要求(16%)、学校指导(4%)。这表明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在选择职业时更加注重发展、稳定、实惠,但也从侧面说明了部分学生对家庭仍然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思想,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4.2 就业观念 在就业目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就业有明确的判断和意愿,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选择实现自身价值的学生(占46%)少于选择生计需要和享受物质生活的学生(占52%),这表明现代社会中讲求利益导向、效率优先等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行为,限制着他们专业水平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以“为社会做贡献”为就业目的的仅占2%,这表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性。在人才的评价标准方面,选择企业最关心应聘者的素质为综合能力的学生竟高达58%,这说明在清纯、听话、考试高分等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大学生理想化、缺乏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而随着以各种尖端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和高技能服务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既要有创新意识和专业知识,又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则被42%的学生所忽视。

4.3 就业心态 在对当前高职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上,认为形势好、就业没有压力的为0%;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的为6%;认为形势较严峻、就业比较困难的为52%;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非常困难的为42%。这说明,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在专业对口方面,58%的学生选择了愿意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有36%的学生主张“先就业,再择业”;有6%的学生选择了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其中,选择专业对口的比例最高,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学以致用”的工作认识。这启发我们:在今后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自身专业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取长补短。另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学生能理智地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工作,但也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有平静、乐观、兴奋,更多的是紧张、无奈、烦躁、焦虑。

4.4 就业薪酬期望值 对于将来就业薪的期望值,1000元以内的学生占8%;1000~1500元的占68%;1500~2000元的占14%;2000元以上的占10%。这说明学生对于薪金的要求主要集中在1000~1500元。这与淄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是比较相符的,说明大部分学生的薪金要求已趋于理性化,能开始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以提高应聘工作的成功率。个别访谈结果表明,在选择接受与期望值不一致的工作的学生中,只有23.8%的学生愿意努力适应工作,有高达76.2%的毕业生则准备“跳槽”或继续深造。如此高比例的学生选择就业后再“转业”,意味着他们在初次就业后流动的可能性和比例都较大,这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说明高职学生对学历的看重,相当多的学生并没有把“高职高专毕业”与“就业”直接联系起来,这将直接表现为求职行为的被动与消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学生的就业积极性有待提高。

4.5 就业去向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70%的学生首选城市就业;选择回生源地就业的占22%;愿意去县级及以下地区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各占2%和6%。这符合地方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当然,也反映了学生在就业选择中更加看重自我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尽管学校大力宣传并采取了许多鼓励措施,但仍然收效甚微,这不能不引起重视。个别访谈表明,学生选择回生源地的原因,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有这样的要求;另一部分则是希望借助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获得理想的工作。在就业单位的选择方面,选择自主创业的为30%;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为26%;选择中外合资企业的为26%;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的为18%。可见,学生基本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选择,就业行业意向相对分散,已明显呈多元化趋势。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严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学生就业趋于理性化,自主创业成了学生就业的第一选择,这是一个巨大的观念变化。政府部门应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应进一步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以此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工作比较稳定,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等方面占有优势,仍是不少学生就业的选择,而人才相对缺乏的乡镇集体企业仍然不为绝大多数学生(占0%)看好。

4.6 就业准备 在关注就业时间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从大一开始关注就业资讯的占34%;从大二开始关注的占52%;从大三开始关注的占10%;从未关注过的占4%。可见,在就业准备上大部分学生具有主动意识,但还有部分学生未关注或关注时间相对滞后,这不得不引起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重视。在就业渠道的选择上,选择家长和亲友介绍、学校推荐、校内招聘会和网络招聘的分别占46%、24%、16%和14%。上述数据显示家长亲友介绍的比例仍然较高,其它各种求职方式比例相差并不悬殊,表明学生能开拓多种渠道求职,另网上求职的方式也开始为学生所接受。在访谈中,有的学生提出应提高校内招聘会的针对性,只有专业对口率较高的招聘会才能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4.7 就业因素 在影响就业因素的调查中,学生对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哪些条件的选择依次是:职业能力与特长(占54%)、所学专业(占34%)、相貌(占8%)、学历(占4%);对于影响就业的不利因素,学生的选择依次是:缺少实践经验(占46%)、自身竞争力有限(占28%)、学历层次偏低(占14%)、社会关系不足(占12%);对于影响就业的主要问题,毕业生的选择依次是:人才供大于求(占44%)、毕业生就业思想不端正,期望值过高(占24%)、就业市场不规范(占18%)、凭关系走后门现象严重(占14%)。以上调查结果说明:①学生已经认识到用人单位首先看重的已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②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历与就业竞争力信心不足;③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关系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这表明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程度与公平性较低,大学生在就业时仍然存在依赖心理;④学生认为现在的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这反映了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忧虑。

4.8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在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方面,有76%的毕业生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对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与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的占68%;选择就业指导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和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的各占16%。对于希望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哪些服务的回答中,选择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比例高达74%,选择为就业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搭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培训和宣传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分别占16%、6%和4%。这说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了解就业市场行情,然后把信息提供给学生,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特别是对就业相对比较困难的专业更应该加强针对性的指导,从目前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我院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还得不到广大学生的认可,需要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培训的作用,认为对将来就业意义重大和有影响的高达90%(各占32%和58%);仅有8%的认为可有可无和2%的认为不必要。而对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应从何时开始,64%的学生认为应从大一开始,18%的认为应从大二开始,14%的认为应从大三开始;认为毕业后才开始的仅占4%。对于学校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42%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50%的认为有必要,6%的认为不太必要,2%的认为没必要。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对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开始相关培训的时间,只有64%的学生认为应从大一开始,说明在就业准备的认识和实践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滞后的情况。

5 总结与建议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08届毕业生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自我定位较准确,就业态度务实,就业选择趋于理性,但也发现少部分学生存在对就业形势过分悲观,就业态度相对被动,或者就业准备不足等问题。对于学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绝大部分学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意见。结合此次调查,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加快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近年来,我院就业服务机构虽建立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就业网站,以及相应的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但其人员队伍建设不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应尽快配齐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争取实现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以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性。

5.2 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就业指导不能只停留在为学生提供有限的需求信息、讲解简单求职技巧等方面,而是要结合地方院校实际,明确办学目的,按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有选择地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建立并规范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等教育,切实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过程,实现全程就业指导。

5.3 加强学科建设,重视理论研究。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也一样。但从我院就业指导的实践来看,这一部分的理论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在学院内部也没有一支有组织、有领导的专门研究力量。

5.4 规范就业指导的工作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对择业人员进行职业设计、职业培训和职业实践咨询与指导活动。包括职业规划、职业设计、职业培训、信息采集与处理、素质测评、帮助实施六个技能模块。具体措施包括:①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讲授就业形势与择业观点、就业政策与择业程序、就业市场求职向导、择业方法与求职技巧;②发放《大学生就业指南》;③邀请专家、校友等举办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题系列讲座;④召开各种类型的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价值倾向等信息,并加以分析和正确引导;⑤广泛邀请用人单位,举办校内供需洽谈会和招聘会。洽谈会和招聘会不要求“大而全”,而是要“精益求精”,便于学生参加,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⑥收集、发布用人单位需求信息;⑦开展职业素质测评。运用科学的测评软件和工具,为毕业生提供职业能力、职业性格的素质测评服务,并对测评结果加以科学的解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科学定位,避免盲目求职;⑧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正确分折自己的职业取向,指导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未来职业取向,指导学生科学分析和认识自己的职业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

5.5 加强大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教育,其落脚点还是在于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意向形成、自我定位与评价、对就业时社会因素的看法以及就业观念的确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如有些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形成较晚,直接影响到他们顺利地择业和就业;有些学生在面向落后地区、支援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态度和认识上仍较淡薄等。这就提醒我们,要在今后加大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力度,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岳昌君.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行业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2]谢维和.高等教育内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3]傅方正,阮啸.高校大学生群体新特点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

[4]杜文忠,吴贺珍.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上一篇:暑假研修英语观课报告下一篇:记录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