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府公关能力探讨(共5篇)
提高政府公关能力探讨 篇1
一、抗震救灾大行动彰显中国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提升
政府危机公关是指政府面对危机事件时为了维护公众利益, 减少危机震荡而进行的传播沟通、协调关系和树立形象的活动。由于危机具有普遍性、突发性和严重性, 对政府公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 要求政府在危机发生前就应具有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预警功能。同时, 增强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使公众掌握一些处理危机的基本能力和必要知识, 努力做到把损失降至最低点;其二, 要求政府掌握舆论主动权, 快速、全面、准确反映事件真相, 一切以公众利益为主, 稳定社会正常秩序;其三, 要求政府努力恢复危机造成的损失, 积极沟通, 为公众办实事, 认真执行相关政策, 做好舆论监督, 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面对这次汶川地震, 政府展开的救灾大行动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处理危机公关能力。与以往在处理危机事件时, 不同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危机公关意识增强
前面提到的一些危机事件, 政府一开始就没有重视。在事件发生前期甚至还有阻止真相向外公布的行为, 使危机事件错过了最佳解决时机。随着危机事件快速并带有极大破坏力的发展, 使社会安全、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了重大威胁和损害, 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使政府形象大打折扣。而这次面对突发的汶川大地震, 政府马上就有了处理危机的意识。刻不容缓, 积极行动, 信息快速公开让谣言和诽谤走在真相的后面, 为政府开展救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为团结民众与政府一起抗震救灾奠定了基础。
(二) 运用危机公关原则的理论能力提升
在处理危机事件时, 运用相关的危机公共原则指导实践, 可产生极好的效果。最主要的危机公关原则有以下三项:
1、“3T”原则:
这一原则是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提出的。他强调了危机处理时要把握信息发布的重要性。第一个“T”即强调在危机处理时, 组织应牢牢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其信息的发布以“我”提供为主;第二个“T”即强调信息发布应全面、真实, 而且必须实言相告;第三个“T”即强调组织尽快提供所知信息。一句话, 政府应以最快的速度告知公众所知的全部信息。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在5月12日14点28分。温家宝总理得知地震消息后于16时40分乘专机飞往灾区, 在飞机上立即召开救灾工作会议, 启动应急预案。14时46分, 政府官方网站新华网就发布地震消息。央视在32分钟后首发新闻, 在52分钟后打开直播窗口。随后, 国内各大电视台和主要门户网站都开始对此次地震进行报道, 让全国人民对异常情况有了及时和全面的了解。在危机爆发前期, 倘若信息传播受到阻碍, 将会导致流言的扩散和恐慌的增加, 危机将会进一步加剧, 处理应对工作也将受阻。地震发生后就有传言称北京当晚将发生余震, 这种传言使人们惶惶不安。时隔2小时, 国家地震局就发布消息, 称传言不实, 北京地区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这种权威发布是对流言的最好否定, 及时稳定了人心。27日, 政府召开了17次新闻发布会, 并有专家和权威人士对公众解疑释惑。政府成功地、并牢牢地掌握了话语权、主导权和舆论权, 为政府有效处理危机赢得了良好的传播环境。与日常的公关相比, 危机公关带来的极大时间压力和公众压力要求政府运用各种传播手段, 向公众提供真实及时的危机事件信息, 满足公众在危机中的信息知情权。事实证明, 公众的知情权是参与的前提, 信息公开是政府与民众互信的基础,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府才能赢得了公众广泛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2、公众至上原则:
态度诚恳, 急公众之所急, 把公众的生命和利益放在第一位。5月12日深夜, 政府就设立了由军队人员组成的救援组、预报监测组、医疗卫生组、生活安置组和生产恢复组等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随后, 各个政府职能部门, 纷纷组织开展了积极、全面的救援行动。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 对被损毁道路、铁路、水港、空港和有关设施迅速进行抢修;电力通讯部门, 全力确保抗震救灾电力通信的畅通;卫生医疗部门, 立即组织了急救队伍, 利用各种医疗设施全力抢救伤员, 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和开展卫生防疫工作;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 正在全力向一些交通已经瘫痪的灾区挺进, 全面开展道路抢修与人员抢救工作……这些都是围绕着公众的利益而展开的活动, 真正表明了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真正做到了把人民的生命和利益放在第一位, 全心全意为人民。
3、维护声誉原则:
我国政府危机公关的目的是要树立创新、务实、勤政、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 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政府在处理危机时, 一定要“信必行, 行必果”。从实际行动中, 才能得到相应的评价。灾后, 政府制定了很多相关的制度。就经济体系来说, 有产权损失的补助制度、基础设施体系的重建制度、产业体系的重建制度;就行政体系来说, 选派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和优秀的志愿毕业大学生到县、乡、村等行政组织中任职。就社会体系来说, 首先是人的重建。如采取人口迁徙鼓励政策、对伤残者给予长期的生活救助和长期的精神救助。其次是家庭的重建。鼓励重建完整家庭, 建立对孤儿、孤寡老人的认养、领养的奖励制度, 实行特殊的计划生育政策。同时, 采取了更多必要的措施, 保证灾区人民吃、穿、住、行、教育、卫生等等, 使灾区人民有勇气、有信心面对困难, 重新生活。政府的这些制度和措施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截至5月27日12时, 全国共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值达327.22亿元, 实际到账捐款247.34亿元, 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93.71亿元。资金在有条理、有步骤、全开放、全透明地被利用, 让每一位捐助者都感到放心。这些都表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是与灾区人民同携手、共患难的。一个责任高效、反应迅速、开放透明的新中国政府形象已悄然深入人心。
二、抗震救灾中政府危机公关风格的新变化
(一) 全新意识提升, 快速反应行动
这次良好的危机意识及时、准确地成为了行动指南。这是以往在处理任何危机时都没表现出来的, 这是意识形态上的新变化。
(二) 领导人人格魅力得以显现
“有一线的希望, 就会付出百倍的努力。”“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 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我就一句话, 是人民在养你们, 你们自己看着办。”“中央没有忘记这些地方!”“我是温家宝爷爷, 孩子们一定要挺住, 一定会得救。”“我给遗体三鞠躬。”这些感人至深的话语来自这位已是66岁高龄的老人———温家宝总理。真挚的情感、热情的鼓舞、坚定的责令、亲切的问候、亲力亲为的举动, 无不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一个优秀的、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有威望的领导人在人民群众中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向心力。在公关活动中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在很大程度上领导人代表了中国政府的形象。总理的话语和行为折射出政府在危机管理时注重人文关怀、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理解人的感情、尊重人的价值即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格的感染力是跨国界的, 《纽约时报》28日报道说:中国总理温家宝已成为美国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上最受欢迎的政治名人之一。
(三) 空前透明, 打破信息传播惯例
5月1日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信息全面公开提供了制度依据。使政府和民众的信息到达对称的状态, 为公众的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把政府管理放在阳光下, 使政府管理透明化。这个条例在这次地震中很好地发挥了作用。空前的信息透明开放化给政府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种制度上的突破, 本身就是一大进步。危机公关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事实给人看。对内, 政府的官方媒体24小时不间断直播, 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更新有关统计数据。对外, 截至5月21日中午, 办理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媒体的采访手续, 外宣办总共发出了300多份采访证。这种信息开放透明的程度和新闻舆论自由的宽松政策赢得了无数的赞誉。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刚刚在“西藏问题”上指责我国政府的法国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种透明度证明中国近30年来政治变化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同样壮观。美国“CNN”也在此时就“西藏问题”对我国提出正式的道歉, 并对政府的抗震救灾作出了积极、正面的评价。不难看出, 这种信息透明的力度和中国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的确令世人满意。
(四) 借助国际力量, 构筑多边合作平台
在此次地震之前, 中国政府不大愿意主动向外界公开寻求合作, 这次, 中国政府同意接受国际专业救援人员赴灾区实施救援活动。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70多名国际救援人员分别在各重灾区开展救援活动。这一举措争取到了国际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和道义上的支持, 使得外国人能真实、准确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政府, 收到了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同时, 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也的确为救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进一步提高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途径
在处理汶川地震中所作的危机公关活动为政府日后处理危机事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把危机意识的培养放在政府危机公关的首位。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有句名言: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提高政府领导人的危机公关意识和能力, 在危机到来时, 做到处事不惊、有条不紊。提高公众危机意识, 使公众掌握必要的危机处理知识和能力。减少危机带来的伤害。2、构建政府危机公关系统。尽早建立常设性危机公关部门, 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危机公关专业人才。建立高效协调、合作统一的公共危机处理应急机制和指挥系统。改善防御危机的设备, 设立专项资金, 用于机构建设和设备更新。3制定相关危机处理法律、法规。如《政府部门危机处理考核法》、《紧急状态法》、《危机管理法》、《损失补偿法》等。明确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主体权责关系, 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4、构建信息公开沟通系统, 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有效地与公众沟通。信息及时、真实、公开, 能获取公众对政府的尊重和支持、能使损失尽可能的减少。5、发挥非政府组织、国际救援组织的作用, 构筑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平台。
摘要:本文列举在此次汶川地震危机事件中政府危机公关能力提升的具体表现, 得出政府只有遵守相关的政府危机公关原则, 制定相关的法律, 作出创新性举措, 才是加强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危机公关原则,创新举措,提高途径
参考文献
[1]、居延安主编:《公关关系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三版
[2]、朱光喜、胡璇:《政府危机公关初探》,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3期
[3]、王凌:《论我国政府危机公关的途径与方法》, 来源:中国知网
提高政府公关能力探讨 篇2
关键词:公务员;政府公共关系;公关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5-0050-01
一、强化政府公务员的全员公关意识
第一,灌输全员公关理念。首先,提高领导者的全员公共关系意识。在对公务员进行公关能力培养过程中,领导者必须重视培养基层公务员注重公众利益的意识,强化政府公务员服务公众的意识。其次,要实施全员的公共关系配合。鼓励、支持、引导公务员学习公关知识,一方面,在公务员中进行不懈的公关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开展公关工作的自觉性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强调学习公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政府系统内部组织开展全员公关活动,从实践中培养公务员的公关情操和公关兴趣。
第二,强化每个政府公务员“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政府系统内部还有的干部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缺乏为民服务意识,行政管理采取人治式的“管制”方式。所以,要强化每个政府公务员“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可以采取集中培训、自觉学习、会议宣传等方式,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政府公务员进行思想上的洗礼,使其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第三,强化各级政府公务员危机公关意识。要强化各级政府公务员的危机公关意识,就必须要让政府公务员明白一个道理即在危机发生时,政府不能隐瞒,要主动公布危机事实,让公众了解危机的真实情况,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社会恐慌。另外,需要政府利用各种公关手段,集合社会资源并有效利用,化解危机,事后要有总结意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让政府危机公关工作卓有成效。
二、制订符合实际、具有个性特色的能力培养计划
第一,要制订具有个性特色的公关能力培养计划。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政府要针对具体公关活动的需要和不同职业类型的公务员,制订不同的公关能力培养计划。根据各职类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制定培养方案,同时依据个体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不同的特点对公务员的公关能力进行培养,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同时还要便于在工作考核当中加入公关能力测评指标,实时了解和掌握公务员公关能力现状。
第二,根据已制订的公关能力培养计划,结合实际模拟公关实践活动。可以在政府系统内部将政府公务员分为公关主体和公关客体来就社会上发生的某个问题模拟开展公关活动,并邀请专业的公共关系人员进行点评。通过公关活动,政府公务员可以利用培训当中掌握的公关技巧来处理面对的公关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不仅可以通过公关活动了解到公务员公关能力的大小,同时还能够使公务员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修正自身的培养计划,使培训效果更佳。
三、拓展政府公务员公关能力培养途径
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公务员公关能力进行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公务员的公关能力。
第一,院校的系统培训。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大专院校开设了公共关系专业和公共关系系,一些省市还开办了公共关系专业的自学考试。通过大专院校对政府公务员进行公关能力培养的优点在于,政府公务员可以系统地学习公共关系理论,可以使政府公务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多方面的公关实务技巧,同时还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为其以后有效地开展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奠定坚实的业务基础。
第二,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向非公共关系专业的人员普及传授公关知识,使公关知识成为大众化知识的一种教育活动。非公共关系专业的政府公务员可以熟悉了解公共关系专业方面的知识,如果个人感兴趣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参加专门的培训,这样就可以从业余的转变为专业的公共关系人员。
第三,短期培训。短期培训具有灵活性较强的优点;培训内容上可以根据学员自身情况和具体要求灵活确定,培训时间也具有伸缩性,可长可短。短期培训既可以通过公共关系理论讲座来普及公关知识,也可通过专门性的公共关系实务技巧的探讨来加深政府公务员对公关知识的理解。
第四,业余学习。政府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促使政府公务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主学习,鼓励政府公务员在业余时间学习公共关系方面的理论和技巧,培养他们对政府公共关系的兴趣,从而起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作用。同时要求政府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 渗透公关意识,政府公务员直接承担着政府部门内的各种事情,如果政府公务员在这些常规工作中渗透公关意识, 就能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此外, 政府公务员及时地处理和答复各种函件, 可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达到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目的。
四、完善政府公务员公关能力培养制度体系
第一,建立政府公务员公关能力培养测评机制。能力测评的内容要全面并且能反应实际情况:一是公共关系基础知识。对政府公务员进行公共关系基础知识的测评是检验政府公务员是否具备基本的公关业务能力的有效方法。二是能力结构。除传统政府公关要求的基本能力之外,政府公务员还应当具备适应网络公关能力。三是性格气质与兴趣。工作作风受性格影响,特别是政府公务员在面对媒体是,不能够大放厥词,一定要言辞谨慎。因此将不同性格的人互补组合进行公关能力培养,这样效果更佳。
第二,建立政府公务员公关能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一是要有专业的公关从业人员队伍,为公务员公关能力培养提出中肯的意见。二是要聘请专业公关人员完善具体的公关能力培养评估办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要在专业人才的指导下保证评估结果的有效反馈。让政府公务员知道在能力培养过程中自身存在的缺陷,修正自身的能力培养方案。
第三,丰富公务员公关能力培养形式。一是要建立政府公务员公关能力培养的定期轮训制度,采取理论知识学习、实务技巧学习、跟班学习等多种形式。二是要重视对公务员对政府公关兴趣的培养,让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四,创造有利于公关能力培养的氛围。一是要从政府内部的领导干部着实,让领导首先知道政府公关的重要性。二是要大力宣传全员公关意识,营造浓厚的公关能力培养氛围,让政府公务员多接触政府公关事迹,使政府公务员对政府公关产生浓厚兴趣。只有培养机制完善了,政府公务员公关能力的培养才有了制度保障,政府公务员的公关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廖为建.政府公共关系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唐钧. 政府公共关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詹文都.政府公共关系[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
[4] [美]格伦?布鲁姆,艾伦.?森特.有效的公共关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 谢红霞,胡斌红.中国新公关[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6] 周安华,苗晋平.公共关系理论、实务与技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 齐小华,殷娟娟,李兴国. 政府公共关系案列精析[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提高政府公关能力探讨 篇3
商洛市“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应急体系建设提出了10个方面工作任务,安排部署了31个重点项目。实施三年来,各级各部门以完善应急运行机制、加强应急设施建设、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提升应对处置能力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截止目前,31个重点项目已实施25个,占总数的81%,有力促进了各级政府应急能力的提高。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监测预警工作快速推进 一是风险隐患排查扎实进行。全市建立了突发事件趋势研判制度,编制完成了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图、洪水风险图、森林火险和重大危险源分布图。建立了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和环境敏感资源等监管数据库。9枚废旧放射源和11户放射源单位得到有效监管。二是监测能力不断提高。气象监测建成了天基监测系统、加密雨温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监测站、生态环保监测站和商南闪电定位仪等地面监测系统建设,“多普勒天气雷达”项目正在实施。水文监测完成了水资源监测管理系统建设,进行了4处水文站测验设施改造,水文环境常规监测断面5处、分析项目25个。地质灾害监测站全部建立,森林火险监测完成商州、洛南等4个嘹望台新建和商山嘹望台改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完成了全市疫情网络保密系统、动物检疫设施和丹凤国家级疫情监测站建设。药品监测在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站232个。三是预警手段进一步改进。市政府应急平台已完成可研报告编制。地质灾害预警方面,已完成市级和柞水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地震预警平台建成方面,已完成了山阳、商南2个测震台和超低频电磁波地震前兆观测项目。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方面,已完成洛南、山阳有害生物观测场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现了乡镇以上网络直报。市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已完成MICAPS3.0预测预警平台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应急期间已成功发布预警信息8次。四是关键设施监控力度切实加大。防汛抗旱监测建成了工字型异地视频会议系统、实时雨水情数据库、B/S模式预警平台。沪陕高速和西康高速(商洛段)隧道、桥梁全部建成在线实时监测监控。全市21处尾矿库实现了在线监测。
(二)信息指挥系统逐步完善一是应急指挥和组织机构较为健全,七县区政府应急办全部组建。市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与省政府互联互通,完成了国家移动指挥平台在商洛山区的技术测试,在应急值守、信息报告、综合协调突发事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搭建光纤信道2条,建成防汛电话专网及网络传真系统,配发偏远乡镇、暴雨高值高频乡镇短波电台3台,实现了防汛指挥联络畅通。三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已建成网络信息联动平台,组建了应急救援处置中心。应急救援设备得到更新,在全市高危行业均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四是公安指挥系统在要害部门、重点部位建成视频监控点133个、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262个、交警视频监控点58个,发挥了应急远程联网监控作用。五是森林防火指挥完成了指挥中心建设,实现了多媒体会商、有线调度指挥和信息数据管理。市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和4个国有林场半专业队营房得到改扩建。(三)应急队伍建设初具规模 一是应急骨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市级公安特警支队完成组建,武警陕南处突反恐作战协作区基本建成,公安消防特勤站建设已立项,启动了商南、山阳、镇安消防中队营房建设,军分区加强了民兵预备役应急和勤务保障队伍建设.二是应急专业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市级环境污染监测支队配备17人,装备水质监测仪4台,简易防护服40套。市级安全生产救援队伍配备27人,达到三级救援资质。组建森林灭火半专业队81支2348人,群众义务扑火队1767支62102人。组建防汛抢险队伍1215支7.72万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队伍630人,组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38支148人.三是应急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组建到位。市政府聘任了31名应急管理专家。各县区和市级畜牧、防汛、卫生、安监等9个部门分别建立了应急管理专家库。依托市红十字会招募应急救援志愿者2365人。
(四)通讯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公用通信网络安全监测手段得到改善,跟踪处置能力提升。各电信运营企业在总结处置突发事件经验的基础上,投入资金完善网络装备,提升了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二是电信公司建立了执行突发事件通讯保障制度,配备卫星传输车、移动电源车、车载移动通讯车、应急抢修车18辆,应急发电机40余台、卫星电话10部。三是移动公司对重点流域基站和偏远乡镇基站,预留配置冗余,储备油机油料,在紧急情况下可实现扩容调整。同时配备机动应急通信车1辆,集装箱基站1套,配套4个移动基站(容量各为S888),配备中宇和海事卫星电话3部。四是市政府应急办和公安、民政、水务等11个部门与省级部门建成了应急通信系统,增加了保密通信设备,市政府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已投入使用。
(五)物资保障能力有所改善 一是市级应急物资保障机构已建立,编制了应急物资保障规划。建成市级和山阳救灾物资储备库,洛南和镇安库正在建设中。市级防汛物资库储备冲锋舟、救生衣、编织袋等抢险物资40种计156万元。二是公路交通部门储备的防滑沙、融雪剂等应急物资分布合理、储备充足;安监部门储备呼吸机、气体检测仪、防化服等抢险救援装备达11种计32万元.三是卫生医疗急救中心基本建成,配备了医务人员、急救车辆和药品,组建了万人应急献血服务队。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完成了临床诊断实验室、生物制品保藏运输设施建设,畜牧应急物资储备库和105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全部建成。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新建实验室面积1610㎡,新增检验检测设备33台件。配备药品快速检测车1台,与21户企业建立了应急药品调拨制度。
(六)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公路交通、铁路部门应急交通运输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公路通达里程和通达区域得到提高,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5万公里,96%的乡镇通了油路,95%的行政村通了公路,路网基本满足应急需要。在运输能力保障上,组建了应急汽车运输保障队,编制货车120辆、客车100辆,驾驶员320人;在公路抢修保障上,组建了公路维护保障队,编制道工和管理人员300名,配备养护机具50台套,该支队伍在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运输维修保障上,组建了运输维修保障队,编制汽车修理人员50名,配备维修机具30套;在道路交通保障上,组建了运输交通保障队,编制交警50名,配备交通指挥车8辆。
(七)应急演练和培训不断加强 市政府启动专项应急预案,先后组织了森林火灾、防汛保安、食品中毒、危化事故救援等实战演练6次。全市各级组织进行预案演练1090次,重点中学及城镇以上普通小学普遍进行了火灾及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市、县区政府每年对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进行评估分析,形成评估报告17份。市政府每年召开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常务市长亲自总结部署应急管理工作。市政府应急办多次举办由部门应急机构、工矿企业和高危行业负责人和乡镇选调生参加的应急管理培训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各部门利用“5.12”防灾减灾日,扎实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向群众免费发放《陕西公众应急指南》5200册,增强了公众应
急意识,提升了公众应急能力。
(八)应急示范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风险隐患排查扎实、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队组建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充分的标准,在全市进行了以乡镇、行政村、企业、学校为重点的28个基层单位应急示范建设,其中12个基层单位被省政府命名为基层应急建设示范单位。结合移民搬迁、灾后重建、征地安置和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防灾减灾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建成防灾减灾安居示范户216户。以疾病预防、卫生应急、妇幼保健、食品卫生、健康教育为建设主要内容,全市18个村镇被省上命名为卫生村镇。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
总体而言,“十一五”前期商洛市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在2008被省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但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是体制机制有待继续完善。七县区虽然全部组建了应急办,但仅编制主任1人,无办公人员编制,不能保证应急办职责落实。市级部门除公安局、药监局、安监局、林业局、水务局等部门设立应急机构之外,其余部门没有建立应急机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篇幅繁琐冗长,职责划分不一,缺乏工作衔接,存在应急措施不具体、不明确和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急需组织力量开展预案修订工作。对于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事故灾难,救援队伍、装备资源等没有形成共享机制。二是应急保障能力仍显不足。商州刘湾、柞水下梁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资金筹措比较困难。森林消防应急机具和物资储备十分缺乏。市级防汛物资储备库面积不能保证有效储备,新建重点流域性防汛物资储备库项目进展不快。救灾物资库项目,商州、丹凤、商南、柞水等4个库建设进展缓慢,已建成的市级直属库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单一。应急药品储备库项目,因未批复立项没有实质进展。交通运输保障项目,因缺乏征收、征用和补偿抚恤规定,已建成的“两团两营”人员不稳定。应急信息和指挥项目中的应急指挥车、车载移动指挥系统和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络,由于缺乏项目资金支持,进展比较缓慢。三是监测预警手段仍然滞后。水情信息和水环境监测项目只完成可研报告,农业有害生物控制、洪水预报系统、水文数据库建设因未批复立项,项目没有进展。市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缺乏配套资金,三个子系统实行租用方式,使灾害信息发送不及时。加密自动气象监测项目建成后,缺乏维护经费,运行比较困难。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项目,未完成6县区快速检测设备配备。地质环境预警项目中的地质环境调查和灾害信息系统没有进展,6个县区的预报预警系统未建成。地震应急联动协调系统和地震救援技术平台没有工作进展。森林火险预报监测项目,柞水、丹凤、洛南火情监测站未批复立项,已建嘹望台缺乏设备、电力和道路配置。四是应急队伍建设尚需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因机构编制、经费未落实,队伍建设缓慢。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县区专业队未完成建设任务,半专业队缺乏装备和补贴等预算,人员流动性大;农村义务队因人员外出多,导致火灾时拉不出、用不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项目,因救援队员不足、无调度大厅、救援装备落后等,没有达到国家二级资质;小岭铁矿、黄龙钼业、商南钒业、中村钒矿和市级危化应急救援队建设迟缓,均未达到国家四级资质。五是应急演练和培训亟待推进。市政府28个专项应急预案,仅有防御洪水、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电力事故、食品安全、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6个专项预案进行了演练,占预案的21%。部门和单位经费充足的,演练活动开展好、效果明显,经费少的没有组织演练,同时部分演练存在技术含量不高、部门联动不够、与应急实战不紧密等问题。六是投入不足制约了应急能力提升。市级31个应
急设施建设项目,已建和在建的25个,还有6个进展缓慢。主要在于项目资金未落实,一是向省上争取的项目资金,因争取力度不够大,项目得不到批复立项;二是部分项目配套资金落不实;三是虽然市、县区把应急管理专项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但资金管理办法未出台,没有形成资金拨付机制,对应急设施项目建设支持不够;四是个别部门至今没有对项目进行规划论证。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项目实施进度,制约了政府应急能力的提升。
三、对策和建议
当前,商洛市应急体系建设应重点强化应急机构建设,加强救援力量增配,提升救援装备水平,推进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指挥和通信能力。
(一)加强应急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机构改革,加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和专家组建设。增加市、县区政府应急办编制,使编制水平与其承担职责相适应。市级相关部门也要结合机构改革,建立专职应急办。预算应急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监测预警项目、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应急队伍装备配套等,以解决这些项目前期费用缺乏、资金缺口过大、项目建成后维持运行经费落不实等问题。当前应急管理要重点健全排查监控机制,强化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处置联动机制,建立社会动员机制,完善趋势分析和信息报告机制,推进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评估机制。
(二)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依托武警部队、公安特巡警,组建集处暴反恐、群体事件、抢险救援于一体的处置社会事件、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攻坚力量;依托公安消防、安全生产救援中心,加强小岭铁矿区、中村钒矿区、黄龙钼业区、商洛炼锌厂等应急救援队建设,使之成为事故抢险救援的专业力量;依托林业、水务、国土等部门,组建集森林火灾、防御洪水、地质灾害于一体的专业救援队伍;依托疾控中心、急救中心和畜牧疫情中心,组建卫生事件应急快速反应队伍。2010年底前,各县区完成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组建。
(三)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加强政府财政投入,重点对公安消防特勤队伍所需的救援抢险防护装备、雷达和视频生命探测仪、切割扩张起重等破拆设备,以及处置危化事故所需重型防化服、移动供气源、有毒(可燃)气体持测仪和9个类型堵漏装备,进行全力保障,提高装备水平,加强实战演练,使其成为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生命抢救的中坚力量。加强市应急救援处置中心装备建设,采取企业出资、政府补贴等方式,落实井下救援无线通讯、阻爆灭火装置、支护破拆、分离剪切等救援设备和防护装备。
(四)加强应急保障制度建设。民政部门要制定突发事件生活必须品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水务、林业部门要分别制定防汛抗旱、森林火灾应急救援物资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安监部门要制定事故灾难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的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卫生部门要制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装备和救援物资实物储备和市场储备保障制度;交通部门要制定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和补偿办法;公安部门要制定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通信部门要制定应急状态下,社会通讯设施和工具征用程序和补偿办法。
(五)加强预案修订和演练。经过4年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或实战演练,市政府28个专项和60个部门应急预案,需要结合实战进行修订改进。按照《陕西省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年内启动应急预案修订工作,专项预案修订实行部门牵头负责,政府应急办审核,常务会议审批;部门预案实行部门负责修订,向政府应急办备案。修订预案坚决做到职责明晰,简明扼要,好记易懂,真正管用,力争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工作。同时在修订中演练,在演练中修订,用五年时间使预案演练率达到70℅。
提高政府公关能力探讨 篇4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仅2013年上半年发生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就不少于20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影响了国人的健康。2013年3月,我国新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对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再次进行调整完善。国务院还提出,要“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制度的调整能否提高食品监管的有效性,能否遏制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呢?究竟什么原因制约了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呢?
1、监管外部环境制约因素
1.1地方政府管理方面
我国地方政府管理有两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着食品监管的有效性。其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热衷于经济建设中的资源配置,过多地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其二,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和现实利益需求。现行的财税体制、政绩考核制度难以克服地方政府的增长主义倾向。这些追求经济发展、维持形象和稳定的倾向会让地方政府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纵假护假、干预监管部门的执法等行为,采用不正当手段保护本地食品企业的利益,影响监管部门的监管。
1.2法制方面
其一,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由于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缺乏国家整体指导和精心规划,使得不同位阶和部门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内容有交叉重复、不协调现象。法律法规数量虽然多,但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需要。
其二,维权渠道不畅。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政府在食品监管方面的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等公权力,消费者被侵权时通过司法等途径获得经济补偿的渠道不畅,广大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促进食品安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且最终沦为不安全食品的受害者。
其三,处罚力度轻。现行的法律没有实现守法所获得收益大于违法所承担的成本之目的,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远没有西方发达国家大。而且,监管中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也让惩罚力度大打折扣。食品生产者的违法成本低,起不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1.3社会性监管方面
我国食品安全的社会性监管主体包括行业协会、消费者、中间层等。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长期以来政社不分,在法律地位、资金来源、运作独立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监管作用不突出。媒体监督涉及背后的经济、政治、管理体制等制约因素,最终无法形成有效的舆论监督。由于社会性监管力量薄弱,加重了政府监管的负担,而政府监管部门却没能很好地发挥支持社会性监管的作用。
1.4食品生产和消费方面
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讲诚信道德,目无法纪,唯利是图。社会诚信的严重缺失,搅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破坏行业的正常竞争。另外,消费者有关食品安全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对口感的偏好加大了食品的不安全程度。而且,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也直接影响了生产者的市场行为。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消费者不理性,给政府食品监管增加了难度。
2、监管行为自身制约因素
2.1监管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监管一直存在多头监管问题。监管环节过多,导致政出多门,多头执法,监管职能交叉重叠,条块分割、沟通不畅容易造成监管漏洞甚至监管真空。2013年3月,改组成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后,以前我国食品药品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体制变成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新的食药监总局由多家部门组建而成,如何将这些机构较好地组合在一起,还需要一个磨合过程。
2.2监管行为
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很容易被企业的不法利益诱惑,出现权力异化、出租和寻租。由于监管职能的绝对垄断性,无法直接评估内部行为效率,也无法比较各部门之间的效率,工作人员没有竞争压力,导致监管措施不能有效地执行到位。
2.3监管目标
我国监管机构被赋予了无所不包的含义,监管目标不明确。这既会造成“监管缺位”,不能保障公众利益,也有会造成“过度监管”,损害市场机制活力。食品监管部门的目标应该是确保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防止欺骗、促进健康,让那些触碰了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企业和个人及时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这种总体引导功能,导致在责任的承担上倾向于抽象的总体责任或转嫁式的替代责任,监管部门争权夺利、趋利避害,给权责的统一带来冲击,使监管越来越无作为或形式化。
2.4监管方式
我国目前的监管方式还存在“运动式执法”、重审批轻监管等缺陷。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这些传统的统治型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已经内化到监管部门的运行模式中,即使知道存在缺陷却也很难轻易改变。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的更新同样受到原有制度的约束和阻碍,并且这些传统监管方式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路径依赖,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2.5监管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科技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物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而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结果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不足,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发展的一大瓶颈。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1万名正式员工中,2100名是有学位的科学家,其中包括900名化学家和300名微生物学家。据了解,美国FDA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食品中360多种农药残留物,德国的方法可检测325种,而我国只能检测180种农药残留。
3、提高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有效性的途径
3.1优化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环境
其一,转变政府职能,改变传统绩效考核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政府要把其职能转移到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上,地方政府的职能应当从直接抓经济项目转移到执法、监管、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改革财税体制,使地方政府事权、财权相统一。结合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强化导向机制,建立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奖惩机制,制定明确的考核目标和奖罚办法,严格奖罚,尽量遏制地方负责制带来的激励不相容弊端。
其二,加强司法保护。首先国家建立完备的司法体系,以便确权、规权和维权。其次,监管部门应为公民维权提供便利,使消费者和食品监管者一样成为遏制食品企业违法的主角。针对消费者维权时所遇到的取证难的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应建立起针对消费者的便利检验制度,积极协助消费者进行检验,以便消费者能通过司法途径获得赔偿。再次,要加大惩罚力度,不仅加大经济上的处罚力度,更要让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肇事者受到严厉的法律惩罚。
其三,重建中国社会诚信体系。在全社会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开展尊重生命教育,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思想的土壤已经刻不容缓。同时要采取德法并重的手段,通过立法的方式加大力度惩治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
3.2完善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治理结构
其一,明确保障食品安全、保护公众健康、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基本目标,充分发挥监督、支持和评价的作用,充分体现监管专业化和本位化的需求。按照透明的规则,运用
法律对市场准入、生产和服务质量、安全、卫生进行专业监管,把该让渡给社会、市场职能的让渡出去。
其二,必须保障公务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经费,对监管部门实行严格的收支脱钩,杜绝行政收费和罚没款返还,防止监管部门为了生计和部门利益而“生财有道”。
其三,严格问责。《食品安全法》、《刑法修正案
(八)》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责任追究的规定更加严厉,但制度再好也要严格执行才有效。国家要完善责任追究规则,要将个体承担作为责任落实的关键,避免问责流于形式。
其四,公开监管过程,及时发布监管信息,引导公众监督。监管政策设计要听取公众意见,维护公众利益。监管政策要保持稳定,给生产企业提供稳定的监管环境。建立有效的监管决策程序机制,可使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其五,实现检验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公益性检测可由监管部门所属检验机构负责,经费由财政负担。凡是面向企业、个人收费的检验均应市场化,避免行政垄断。
3.3完善食品安全综合性治理体系
完善综合治理体系,需要提升行业协会的代表性、权威性和自律性,加大对舆论监督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制定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维权能力的相关措施。
行业协会监督:首先实行政社分开,成为自律组织。其次要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与权威性,保护广大中小企业的利益,充分发挥其作用。再次,国家要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扶持,研究制定行业协会专门性法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行业协会的职能、地位和作用做出明确的规定。
舆论监督:国家要提高舆论监督的法律地位,保障其依法行使监督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该支持配合和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高信息透明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消费者监管:一是完善信息传递和管理制度,改善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状况;二是建立消费者健康教育计划,提高消费者食品卫生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培养成熟、理性的消费者;三是建立食品行业相应的社会保险、企业赔偿和国家救助制度,使消费者利益能够得到制度保障,实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持续性监管。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明亮,刘进.美国食品安全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及改革动向[J].中国卫生法制,2005
(3).[2]林闽钢,许金梁.中国转型期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规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
政府危机公关(推荐) 篇5
课程名称:公共关系 姓名:邱孟影
学号: 09006218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
【摘要】近年来网络开始成为大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问责的一种新途径,这与传统的监督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新的应对手段以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政府需要合理并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避免网络舆论对社会和政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有着清醒的认识。本文首先对网络环境、政府危机公关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描述说明。其次通相关的基础过理论,从网络媒介传播的特点以及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的传播的渠道,分析了政府危机公关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后针对上述问题从政府公关危机意识,危机公关的管理和对应措施等几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关键词
政府危机公关
网络环境
政府危机
应对措施
1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发展的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是政府在危机事件背景下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事件具有对人员和资源的威胁,对人员、资源和组织造成可见和不可见的影响的特点。政府也经常遇到危机状况:一种情况是政府部门本身面临危机,一种情况是在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公众面临危机。在第二种情况当中,虽然是公众而非政府本身面临危机,但由于政府作为公共部门,是公众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因此公众的危机也可以看作是政府面临的危机。政府危机公关是指政府面对危机事件,为了维护公众利益,减少危机震荡而进行的双向传播沟通、协调关系和树立形象的活动。1.1政府危机公关的定义
政府危机公关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
根据国际社会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发展阶段时,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也是危机频发的时期。高速发展+社会转型→危机频发。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一个高度传统化的社会和一个已经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其社会运行是稳定而有序的,而一个处在社会急剧变动的、社会体制转轨的现代化之中的社会(即过渡社会),往往充满着各种社会冲突和动荡。”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是一个黄金发展期,更是一个问题凸显期,危机不断出现,所以更应该注意研究高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常发性危机形态,做好政府的危机公关工作。
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系统的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的预防与应对。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能够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一个有序、规范、条理的轨道中,保证政府在危机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2网络环境及网民结构特征
网络环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指随着互联网,电子公告,手机网络等新闻媒介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由新闻媒体所主宰的生态环境,当今社会是一个媒体高速变革的社会、网络、手机、博客等新的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在技术的推动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网络传播、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媒体间的汇流展示了媒体融合的趋势,而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和传统媒体的改革共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网络环境。从前两年的图可以直观看出我国网络环境的险峻: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所以该环境下的政府公关更要小心和谨慎。政府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要摒弃传统的公关模式,而采取更加性质有效的手段来处理各种危机。
网络媒体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有效的利用网络媒体可以改善和 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利用网络媒体为公众参政议政、行使其政治权利提供了具有互动性和便捷性的交流渠道。比如利用党政机关的门户网站为公众提供电子论坛、网上的政务工作评议类栏目、网上民意测试等一系列的形式参政议政的新方式和渠道。
1.3从上图网民的年龄结构可以看出,年轻人依然是网民中的中坚力量,但是他们往往思想不够成熟、理性,思维不够严谨,容易被网络上不良的、虚假的信息所迷惑,常常人云亦云的随大流抨击时政。他们把自己当做这个国家的“八九点钟的太阳”,认为自己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翁,看不惯一切不良、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他们需要通过抨击时弊来表达他们的声音,他们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愤青”,他们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和思想容易被一些不良分子所利用,成为各种危机事件中网络上的围观者、瞎起哄者、推动者,这是他们对政府公关的负面作用。例如,2009年7月24日,吉林省直通化市钢铁公司因为股权调整引发职工不满总经理被打死的事件,在上网的关于这起事件的很多跟帖竟然赞扬“通钢工人阶级了不起”,“打死个把资本家有什么了不起”,这种非理性的泄愤事件会对政府的公关活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已经意识到年轻的网民在各种重大事件中,对网络上舆论的一种导向作用。根据专家进行的年轻人媒体观念的调查显示,年轻人最相信的信息传播渠道是网络,其次才是电视、报纸、广播等其他媒体。年轻的网民往往是“一呼百应”的,他们不再是单独的个体,他们在网上结成虚拟的社群,表现出网民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相对其他年龄段的网民,他们有更多空闲的时间可以用来泡在网上来打发,所以对于各种最新的信息动态他们比其他网民了解的更早更及时,所以他们行动起来的时机更早,当其他网民对于网络上的某某事件还只是有个初步了解的时候,他们早已通过自己发表的评论对事件下了论断,其他不明事实的网民也就跟着人云亦云,一些不负责的网络媒体也跟着引用网民的观点,这样很容易就对网络舆论起到一种导向作用。近几年我国发生的网络舆论事件也表明,网络舆论逐渐开始成为社会舆论的源头并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我国的网民群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意见阶层,并开始以强大的舆论力量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政府看到了这种网络舆论引导并影响社会舆论的趋势,顺应这种趋势并从中找到可取之处就可以很好的为政府公关服务。
2.政府危机公关的特点
2.1主体的自觉性
当社会危机发生时,政府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开展公关活动。从一般意义上讲,“政府公关的重点是搞好自身的形象建设,然后通过传媒,实现同公众的双向沟通,提高政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政府危机公关也不例外,其重点在于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而良好的政府形象不是自然形成的,政府要得到人民的认可,必需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取信于民。从政府自身的性质来看,政府的行动代表国家意志,政府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在危机面前,人民群众自然而然会向政府寻求保护和安全感。向公众提供保护,让公众知情是政府的义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行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利益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政府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政府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正因如此,在危机事件中作为危机公关的主体——政府,毋庸置疑要有自觉性。2.2目的的社会性
政府所进行的活动大部分是公共行政活动。现代公共行政学认为公平与社会效益是政府的价值取向。民主行政立论认为“公共行政的价值在于代表和最大限度地表达公众利益”,“始终如一地维护社会的公平、公理、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因此,政府危机公关与企业公关关系有很大的区别。政府的效益不能仅仅用利润和经济效益来衡量,其衡量标准还包括社会效益和工作效率。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下,人民根本利益与政府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我国政府危机公关的目的是树立创新,务实,勤政,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2.3内容的复杂性
政府危机公关内容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众的复杂性。危机事件是关系到政府管辖范围内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辖区内的任何人都是潜在公众。这些公众包括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内部公众即政府机关内部工作人员;外部公众即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人民群众;各种社会组织以及政府管辖范围外的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国际公众。无论是内部公众还是外部公众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组织,他们的利益要求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二是公关活动的复杂性。危机事件不只是政府某个部门的单独活动,而是整个政府系统——消防、卫生、安全、交通、医疗、通讯以及警察、部队等单位的集体协作和快速反应。哪一个子系统出了问题,就会对整个政府危机公关活动构成威胁,势必损害人民的利益,影响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在处理危机事件时,政府从小处要考虑人民的衣、食、住、行、心理因素,从大处考虑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关系因素。总而言之,相对于企业危机公关,政府危机公关的内容要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2.4效果的多重性
政府危机公关首先影响的是公众,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得到保护。在危机面前,政府若能迅速展开危机公关,建立被害人援助制度,可以使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失降到最低或避免损失。其次,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如果政府在危机面前畏手畏脚,软弱无力,相互推委,漠不关心,置之不理或措施不力,自然会降低政府的威信。第三,政府危机公关具有波及性。它可能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氛围,严重的还可能会激化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造成人民群众的动荡。
3目前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在处理公共危机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政府公共关系对于建立透明、高效政府,提升公众民主参与危机的治理能力,塑造政府在国内的良好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政府公共关系在现代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壤中诞生、成长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对于政府在公共危机中相应的公关活动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较少,所以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在提升公共危机治理能力方面,政府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1专门政府危机公关机构的缺失。
自从199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成立以来,许多省也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增进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机构都承担着政府的公共关系职能:(1)办公厅(室);(2)政府部门的调研机构;(3)信访机构;(4)举报中心;(5)外事机构;(6)政府应急处理中心。如果在危机情况下,各个部门由于职责不清,互相扯皮,势必给公共危机治理带来更大的难题。3.2政府危机公关理念淡薄。
政府公共关系作为危机顺利解决的软手段,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管理功能。具有公共关系意识和理念的人,会在工作、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公众的影响以及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形象。但是,我国有的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则在危机时刻一方面不注重对媒体进行良好的公关,面对媒体时,要么是一种不耐烦甚至厌恶之情,要么是由于公关技巧的缺乏,不能正确有效的口头表达自己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策略、方式或方法等。另一方面,主要是在危机情境中不能对公众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由于公众对存在的危机状况和问题不明白、不理解,在谣言四起的情况下,不仅加深危机的影响和扩散,更容易使公众对政府及其公务员产生不信任。所以,必须把政府公共关系理念渗透到政府公务员的日常行为中,用意识指导行动,才能取得危机治理的胜利。3.3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素质低下。
“治国之道,首在治人”,政府公共关系工作是否能够顺利的展开,主要取决于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只有在一个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完全良好的公共关系团队领导之下,政府公共关系工作才能顺利的展开。
3.4政府公关人员与公众公共沟通渠道不畅。“在危机管理中,沟通是最重要的工具。如果身陷危机情境的人,与它有牵连的人和管理危机情境的人之间没有沟通的话,就无法评估危机及其影响。”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和官智民愚思想影响着政府公共关系人员,使其不愿与公众和媒体交流,而公民由于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缺乏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公众冷漠是对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极其消极的态度。4提升政府公共关系危机处理能力的措施
针对政府公共关系对危机治理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在以下方面努力和尝试,以提高危机治理的效果。
4.1设立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中心来处理公共危机。
政府公共关系机构处于领导层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管理层与非管理层之间,在组织与外部公众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不仅对内可以通过信息,充当参谋,而且对外可以代表政府发布信息,协调关系。由于我国政府的公共关系人员和部门众多,所以在为公众和媒体提供信息时,难免出现不一致和不协调的情况。所以为更好的应对和处理危机,我国也应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来统一设置各级政府公共危机公关机构。4.2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
公共关系意识代表着一种开明的经营管理观念,是顺利地、有效地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思想基础,是公共关系自觉化的动力。
4.3建立合理的公关人员,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的能力。
我国政府公关人员由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存在不合理,首先要让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女同志从事公共关系工作。
4.4实现媒体的双向沟通,提高政府公关效率是危机治理的重要渠道。
“开展任何公关活动,都要研究公众,掌握充分的、明确的、相应的事实做基础„„对每一信息都要完成传播——反馈两个环节的过程。如果任何一个环节中断,或者是任何一项信息的沟通过程不完善,就会造成整个信息链的中断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以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借助于双向流通渠道,来展开公关具有重要的意义。4.5提高政府国际公关能力,实现危机国际合作治理。
在全球化形势下,公共危机的解决必须借助于国际组织的力量来共同应对和治理。但是如果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国外公众无法从中国媒体和政府方面得到及时报道,就只能通过本国媒体了解事态的发展,所以,一方面通过建立有效新闻发言人制度,让高水平的新闻发言人代表中国发布信息,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政府利用公共关系网络使外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及时、客观、准确地了解公共危机发生、发展的相关信息,不仅是危机管理者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国外组织参与危机治理的重要条件。
5总结
在网络时代媒体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政府公关已经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公众通过网络,知情权的范围不断扩大,表达自己利益的声音不断放大,监督政府行政、作为的权利不断加强,网民通过网络舆论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已经不容政府忽视。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体给政府公关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正确的应对和处理新形势下的突发事件,维护政府的形象,政府对处理公共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手段作出调整时十分必要的。政府要正确和全面的认识网络时代媒体传播的特点和网络舆论的作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维护和塑造政府的形象,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打造稳定、健康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敏.试论当代我国政府管理中的公共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2]朱小宁.我国政府公关活动浅论[j].社会主义研究,2003,(2).[3]赵红.论政府公关中的双向对称沟通模式[j].现代商贸工业,2009,(2).[4]刘畅.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构建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09,(8).[5]贾宝林.网络公关:地方政府与社会关系和谐的新探索[j].理论导刊,2009,(12).[6]大卫·菲利普斯:网络公关:Online Public Relations[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University of Hawaii, School of Communications, 2550 Campus Road, Crawford Hall 314, Honolulu, HI 96822-2217, United States
【提高政府公关能力探讨】推荐阅读: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11-29
依法行政与提高政府能力分析08-28
提高政府官员与媒体的沟通能力及新媒体时代的危机沟通策略、方法与技巧08-10
提高政府管理效率06-21
探讨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08-19
提高政府执行力工作报告05-30
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05-24
如何提高政府机关调查研究水平07-31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群众满意度08-14
培养与提高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探讨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