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

2025-01-04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精选14篇)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 篇1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

近期,我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参加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专题探讨,令大家耳目一新,很有收获。作为在课堂数学中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创新意识。现将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些体会汇报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向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现实现象及规律,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做好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教数》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课伊始,我出示一本日历,让一名学生一页一页不停地往下翻,并依次说着:“星

一、星期

二、…….星期

六、星期日……”同时让另一名学生跟着板书:星期日、星期一…….,这样一个星期七天就重复出现,再让学生观察板书发现每个星期七天循环出现的现象,初步感受着“循环”的含义。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激发学生探究“循环小数”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主动参与了学习。

二、重视问题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还要引领组织学生经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这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组织有序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主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明确问题,收集、整理、筛选数学信息。明确问题,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问题。根据目的、有层次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获取、去分析、去整理、去筛选有关的数学信息。比较有效的做法就抓住情境中的关键字、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描述、去理解,弄清问题的指向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化思想,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抽象,比较讲求思维逻辑的学科,有很多问题,学生开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能利用转化的思想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可以容易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能激起他们探寻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极性。

3、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中,寻求解法。教学中教师用应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辨析、思考、探索,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20÷4=5 200÷40=5 2000÷400=5观察探索中,得出商不变的性质,另外适度的组织学生开展群体讨论,可使输出信息,又获得信息,互相触发思维的火花,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拓宽了探索使问题辨析呈现明朗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积累知识与经验。

所谓学习反思就是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以说,它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反思是一种再学习、再创造而不思则惘”“惘”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学生的反思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运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方法后,让学生去解决一些实际的,有关的数学问题,便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布置一些,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深刻性、有创新性的问题,让学生去尝试解决。如巩固仿练习、变化练习、拓展练习等,设计这些练习时,一定要认真筛选,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满时代感的练习挑选出来。“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做到少而精,这样做既能及时巩固,总结得来的知识与经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减轻学生的过度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始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本为主源,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训练学生思维与实际的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经常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获得同步发展。才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 篇2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 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 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选材范围扩大了, 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 教学时, 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 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 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旅游费用 》时, 可设计如下过程:我校运动员有115人去参加运动会, 已知每辆车核载40人, 租金一天950元, 小客车核载25人, 租金一天600元, 怎样租车省钱?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说说了解到哪些信息? 核载40人、25人是什么意思? 学生探究后得出以下几种情况:1如果乘大客车115÷40=2﹙辆﹚……35人, 此时引导学生讨论余下的35人怎么办? 由于这个问题贴近生活, 学生很容易理解并得出不足40人也要租一辆, 因此一共要2850元,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 “进一法”。 2如果都坐小客车:115÷25=4﹙辆﹚……15人, 学生经历了第一种方法后立即知道要租5辆共3000元。 3如果租2辆大客车40×2=80人。余下35人要租两辆小客车, 共要3100元。4如果租1辆大客车40人, 余下的75人要租3辆小客车, 共需要2750元。 在学生经历信息分析后, 引导学生用列表法, 如下表:

这样学生很快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应该选择1辆大客车和3辆小客车比较省钱。 再比如:漳州水仙花大桥全长700米, 一辆货车长7米, 以每秒7米的速度通过这座桥, 需要多长时间? 很多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 缺乏生活经验, 就得出错误算式∶700÷7=100﹙秒﹚。 此时, 我用PPT课件演示“货车上桥到下桥的全过程”。 让学生仔细观察货车怎样经过大桥的, 我抓住契机提问:“货车到什么地方才算全部过大桥或货车过完大桥实际走了多少米? ”激励学生动脑, 并同桌讨论交流, 学生很快就明白为什么要把货车自身长度也计算进去, 即 (700+7﹚÷7=101﹙秒﹚。 教师经常提供这样的生活信息,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现问题, 使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更深刻, 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牢固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进行推理, 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 因此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前, 学生需要经历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 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如教材将对话式的情境方式通过语言或者文字摘录, 使学生明确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为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问题方法做好准备。 因此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前, 学生需要经历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 很多学生常常出现久思不得其解、老师一点就通的现象, 其成因就是他们对教材所表达的题意理解不够所致。 我在应用题教学中就充分引导学生“读透题目”, 理解题意, 提高解题能力。

1.抓住 “关系句”

解决问题都是由条件和问题组成的, 其中有些问题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如:“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少5只”, “用去草料的吨数是剩下的30%”, 等等, 抓住这些“关系语句”, 再结合其他条件, 往往能很快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修路工人修9000米的路, 计划修15天完成, 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了300米, 实际用几天完成? ”分析:由关系语“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了300米”可知:只要求出原计划每天修的米数, 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修的米数, 求出实际每天修的米数, 进而就可以求出实际修的天数。 所以可分为三个步骤解答:1求计划每天修的米数;2求实际每天修的米数;3求实际修的天数, 综合算式:9000÷﹙9000÷15+300﹚。

2.抓住 “对应关系”

对应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找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在解答归一问题、归总问题、倍数问题, 分数、百分数问题, 以及比例问题时, 找不准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黄井小学有学生550人, 其中女生占5 / 11, 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

分析:根据题意可列出对应关系:

总人数550人———“单位”1

女生人数———5 / 11

男生人数———1-5 / 11

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1-5/11-5/11

综合算式:550×﹙1-5/11-5/11﹚

3.找准等量关系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等量关系, 怎样找等量关系呢, 方法很多, 比如:1根据语句找等量关系2运用常用的数量关系式或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例:甲乙两城相距420千米, 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城相向而行, 3小时后相遇, 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 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根据“速度×时间=路程”, 得 (80+x) ×3=420。

重视抓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分析, 抓好知识间的联系和沟通, 就一定能提高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训练是提高学生解答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个数学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暂时的满足, 思维却不能继续得以深化, 其实“解决问题”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学生理清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 而同样的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已知条件。 也可以有不同关键句的表达方式。因此在教学“解决问题”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一题多变”的训练, 要求同一条件, 不同问题或同一问题, 不同条件的进行变换训练, 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深入探讨, 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 形成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 思路宽了, 思维活了,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例如:“黄井小学举行50周年校庆, 六年级学生要制作520面小彩旗, 第一周制作了全部的30%, 第二周制作了全部的1 / 4, 还剩多少面彩旗没有做? ”学生解答完后, 我及时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对此题进行延伸。

(1) 改变问题的训练。 在相同的条件下, 鼓励学生提不同的问题, 如把问题改成:1两周各制作多少面? 2两周共制作多少面?3第一周比第二周多做几面?4两周共制作总数的几分之几?5剩下的彩旗占总数的百分之几?等等, 许多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领悟知识的互相联系和灵活运用的关系。

(2) 改变条件的训练。 变换条件的训练就是要让学生认识解答同一个问题, 可具备不同的已知条件。 比如:“第二周制作了全部的1 / 4”改为1第二周比第一周少制作15%;2第二周制作的彩旗是第一周的4 / 5; 3第二周制作的彩旗是剩下的60%;4第二周制作的彩旗比第一周多35面;5第二周制作彩旗的是第一周的2倍, 这样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上述变换问题和变换条件的训练, 学生在变题中看到了“解决问题”怎样由简单变成复杂。 这样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可以达到举一反三, 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效果。

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一、引导学生动脑思考,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小明有10张画片,比小红多3张,小红有多少张画片?”可抓住“比小红多3张”,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谁的比小红多?谁多,谁少?只有让学生在审题中仔细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如:你家一周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个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个月的结余是多少……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设计几种合理、实惠的方案,并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又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四、培养发散性思维

要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教学中,可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1.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是以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用分数解决问题”后,课件出示:一本故事书有150页,小刚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10, ?“根据屏幕上的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让学生边思考边回答,并在本子上填空,列式计算,然后指名学生板演。

生1:两天共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摇2/5+3/10=7/10。

生2: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几分之几??摇2/5-3/10=1/10。

生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几页??摇150×(2/5-3/10)=15(页)。

……

通过上述练习与口述,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一题多变

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解与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 篇4

后进生的关键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逻辑智力能力较差。后进生对解决问题没有兴趣,缺乏意志力,存在自卑心理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呈现主动性弱势化的趋势,他们的学习基础差、注意力易分散、依赖性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特别照顾、单独辅导,这让他们更加自行惭愧,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一直以失败者心态参与学习,对自己缺乏信心,如他们一直在等优等生的答案,自己却懒得去解决。

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高后进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突破。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对小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前提作用。怎样的生活化情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利于教学的开展?创设情境不是为了突出生活化,而是为了学生的学习。纯碎以“文字“为主题的数学题在低段的解决问题中少见,然而以图画、表格、对话形式呈现数学信息和问题的却占大部分。这些都成为了低段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内在兴趣。

二、教学策略显性化

对于分析“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训练后进生的思维能力恰恰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成功经验,对于以前旧的教学理念,不能一味地抛弃和遗忘,有些需要继承,是精华就要沿用。问题的解决,在于透过对情节的`理解,掌握数量关系,确定算法。

应用题的教学,要体现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的过程,即使学生从熟悉基本的数量关系,到对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过程。力求题材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解题思路方程化。

三、提升非智力因素

低段后进生在“解决问题”上存在问题,很多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因此,对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其积极地思考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的滋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行为方式、困难疑惑精心预设哪几位学生需要上课发言,并及时表扬。在作业的书写上要求其规范的书写形式。让他们逐渐进步,增强他们学好的信心,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四、与家长合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智力发展速率说认为:如果把17岁的智力发展水平定为100%的话,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已经具备了50%,到8岁时就可以具备成熟智力的80%……“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学校教育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大课堂,才能形成学校与家庭的整体联动的教育网络,为后进生营造更为广阔的“解题”空间。

《小学数学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要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要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还说过,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在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时找到一条解决的途径,就是从困难中找到出路,就是寻求一条绕过障碍的路,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综上所述,面对解决问题较弱的学生,教师需要以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必定能为小学低段的“解决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 篇5

多角度人手,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山东省海阳市东村街道五间屋小学 程芹君

大致上来讲,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是我们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

一、“亲其师,信其道”

中国人历来把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的美好境界来追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关键,更是工作的难点。在实际工作中,我觉得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学生觉得老师爱他,重视他,才敢接近老师,才乐意接近老师,才能真正地爱老师。师生之间的互爱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其次,要用宽容之心容纳学生。宽容是一种美德,而对孩子们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艺术。教育家蒙台涅说:“只有高尚和坚强的心灵才能对儿童的爱好取宽容态度,才具有指导他们的能力。”要想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一定要有宽容之心。最后,要用扎实的专业功底“征服”学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和敬佩有能力有本事的老师,无不被老师渊博的知识与深入浅出的教艺所折服。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的确,我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起来轻松自如,心情舒畅,成绩也满意。同样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会有无限的热情和巨大的干劲,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去做它。大家熟悉的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他们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是他们能力超常、智慧超群,而是他们对某项研究感兴趣,在研究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进而形成志趣。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要靠我们有意识地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1.再现数学的发展过程,诱发学生的欣赏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再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或者作为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案的来源,再现并演示历史上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体验数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欣赏意识。

2.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把学习与真实的生活、生存竞争联系起来,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热情与自觉性。

3.挖掘教材的内在美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数学,深入挖掘、巧妙运用教材中的内在美质,充分展示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同时,产生学习数学美的情感和追求数学美的意识,受到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教会学生能对整个学习情境进行有效的`监控,能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四、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怎样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呢?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向学生讲述这些数学知识,却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和范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知识途径的。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加强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建造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来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 篇6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突破的就是解决问题(应用题)部分,而解决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教师必须制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喜爱解决问题的兴趣,长期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数量关系的研究与分析能力,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解决问题 思维 能力

小学新一轮教材实施后小学数学“应用题”改名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更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突破的一关就是处理应用题即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W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难点,也是重点,许多学生无论是做作业还是考试,一遇到“解决问题”就一筹莫展,直接放弃。在教学中教师遇到那些数学功底不扎实,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无可奈何。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我多年数学教学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动力,事实证明只有学生爱好的东西,喜欢的学科学生才有学习积极性,自发的、主动的去学习、去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首先,理论联系实际,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数学生活实际。学生的数学生活实际主要包括: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功底、对数学的敏感度、对数学的兴趣程度、所处的生活环境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必须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向外拓展、向前延伸。教师举例题时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到不陌生,学生认为,这个例题与我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教学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掌握“跳一跳,能摘到苹果”的原则。许多教师往往犯这样的错误,在上课时狠抓教学重难点,而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在课堂上用了许多的教学方法,学生依然掌握不了要领,甚至很迷惑,总感觉数学很难,丧失了信心,结果一了解,学生连最基本的概念还不掌握,更谈不上教学的重难点了。所以教学必须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基本概念抓起,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培养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正确结论或列算式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提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圆形概念时,不要直接画一个圆,告诉学生这叫做圆形。而让学生观察各种具有圆形的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然后对圆的特点作出概括。

这样从一年级起就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到中高年级后学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研究与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部分及其重要,在每一册中都有解决问题部分。是在计算能力过关后进一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把数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学以致用的体现,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解决问题的种类很多,从计算关系上来看有加减法的解决问题,包括整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乘除法的解决问题,包括整数乘除法的解决问题、小数乘除法的解决问题、分数乘除法的解决问题。从难易程度来看可分为简单的解决问题及稍复杂的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类型来看可分为行程问题的解决问题、求平均数的解决问题、归一问题的解决问题、工程问题的解决问题、图形运用的问题、解方程的问题、四则混合的解决问题等。新教材每一册的最后,还增加了数学广角的内容,让数学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处理解决问题呢?我的观点是在看到题目后要求学生要认真地分析与研究题目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计算法则列出算式进行处理。

如何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篇7

一、夯实学生基础,精心创设情境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数学问题其中都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数学概念或公式。所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概念、公式的掌握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是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最基础的东西。只有学生在心里牢牢地掌握和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才可以更好地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其次,记忆数学公式或原理本身是一个很乏味无趣的过程,而他们运用这些原理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如果也很枯燥,这难免会让小学生更加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充满活力。

二、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教和学生学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解决问题。新课改下,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设计者,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能主动提出问题。一些学生因胆子较小,对自己缺乏自信,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更是不敢提问或是向老师或同学请求帮助。针对这些情况,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和关心他们,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主动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同时也让这些学生认识到,老师从来都不会因他们不会解决问题而轻视或嘲笑他们,进而让这些学生从心理上逐步对老师和同学产生信任,使他们也敢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进步和良好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彻底打消学生心底“我不会”“我不行”的消极思想,鼓励学生相信自己,让学生时刻在心里提醒自己“别人行,我也行”,树立起“我并不比别人差”的积极思想意识。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认识、评价自己,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而是要取长补短,多展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扬民主意识,使学生勇于提高,敢于提问

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说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有自己的主见和认识,说明他们对数学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但他们有时又会担心自己幼稚的问题提出后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在旧的教学状态下,教师是整堂课的主导者,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师生间缺乏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长期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学生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甚至学生渐渐地都变成了没有问题可提。

通过发扬民主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发现问题的过程。给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胆量也是教师改正自己言行和态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过程。只有学生真正把自己心中的疑惑大胆表述出来时,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教师才能更好地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教学方法或是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以,积极发扬民主意识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养成总结有效学习经验的习惯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总结的过程。但小学生往往缺乏对学习经验的总结,不懂得如何进行归纳,一道题做完就完了,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题型又不知道该如何解答。可见,适时对学习过的知识或题型进行解题方法总结是非常必要的。在数学问题解答完以后,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及方法加以回顾探讨、分析研究,这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特别有帮助的。解题教学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注意对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总结,并引导学生将这些学习经验运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五、深化应用,拓展数学问题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习数学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身边”“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我常常联系现实生活,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已学的知识和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问题;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57-02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数学思维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调查发现,有不少老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出现过这样的尴尬局面:学生对计算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却呈现出被动、沉闷、低效的状况,无法独立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反映了教师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的不足。通过调研探索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对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一、培养兴趣是基础

大家都知道兴趣在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习理论知识也好,解决数学问题也罢,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学习行为有效的基础。通过教学活动的开晨,可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深厚兴趣。例如:我在教“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时,由于这个单位小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又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小学生很难想象到底一公顷有多大。于是,我在教学时,带领学生拿好测量工具到操场作实际测量。先把学生分成组,由小组长为头,组员协作,让学生手拉手站在测量好的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正方形上,看一看100平方米的面积有多大,再想一想l公顷就是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面积。通过这样实地测量,学生不仅很轻松、愉快地在活动中掌握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而且这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能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从而使之衍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为后面数学问题的解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理解题意是根本

学生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充分理解题意,理解题意就是常说的“审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审题正确与否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慢慢地引导学生学会理解题意。首先引导学生精细地、渗透地读懂题意,学生通过咬文嚼字地仔细研读,逐字逐句地反复思考,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理清脉络,抓住重点,略去多余条件,找出隐蔽条件,弄清题目说的是什么事,进而想象事物所在的情景,抓住题目叙述的实质,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过程,弄清给出的已知数和所求的未知数直接有什么连带关系,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解决问题。或反向思维,先思考要想解决未知,首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些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根据这些关系解决所求问题。例如:把一段木料锯成4段需要16分钟,那么,用同样的速度把这段木料锯成5段,需要多少分钟?引导学生画一条线段代表这段木料,这样很直观地就可以看出只要锯4次就能把这段木料锯成5段。再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可知锯一段用16÷4=4分钟,从而知道锯五段用的时间。

三、思路训练是关键

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质是: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借助各种策略,构建从已知条件到达未知结果的逻辑链条的过程。因此,解题时的思路分析与训练是关键。教师要将获得解题思路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已知找未知,不能就方法讲方法。比如,条件与条件之间有无直接的关系?如有,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推出什么结果(综合法的思路)?问题与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题中已知什么,需要什么条件(分析法的思路)?再根据这些分析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梳理。

四、站在学生的角度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因为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精心备课,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不对等的交流,这与处在“摸索前行”的学生相比,悬殊较大。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不妨给学生呈现一个并不“高明”的自己,真实地再现自己在思考问题时的努力、失败、尝试、调整、猜测,甚至疏忽、错误,这样,学生不仅可能学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为获取解题思路而使用的方法,而且还能学会一种思考的努力和坚持,包括体验失败的挫折。

五、展现多种解答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灵活解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灵活性强的、非固定答案的、有多种解答方法的应用题,引导小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途径与方位进行思考,促使最终解决问题,培养起学生灵活运用解题策略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小学减法”时,教师可以先呈现以下资料:文具店中的铅笔每支为1.1元,笔记本每本为3.5元,背包每个为24.5元,文具盒每个为10. 45元,卷笔刀每只为0.8元,如果让你携带人民币分别为50元、20元、10元、1元,每种各一张,且每一次只可以买一件文具用品,请你考虑买何种文具用品,需要拿出多少钱?应该找回多少钱?要求列出相应的竖式加以计算。利用这一炅活度强的自列算式的探究性小数减法施教,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

在现行教材中,特别是小学高年级课本中,大多都属于固定一个答案的应用题。对于这些题目,教师可通过隐藏一个或是多个已知条件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探寻应用题结论成立的最佳条件,让原先单一的题目变得灵活多变,从而充实学生的解题策略。

提搞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者去探索、发现、实践、总结,教师要掌握一些数学方法论的知识,并以此为指导来审视和优化平时的教学,关注学生获取思路的方法体验和思维发展,逐步提升学生获取解题思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广阔.提升学生自主获取解题思路的水平.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J]. 2012-10-20.

[2]刘英.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科普童话[J].2014-11-10

[3]王存礼.浅谈小学数学如何提升学生自主获取思路的水平.学生之友(小学版)(下)[J].2012-09-15.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 篇9

高三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是学生能否步入大学校园的关键一年。同时,这一年也是学生心理过程最为复杂的一年,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眼看高考接近,很多学生会潜意识的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给自己施加过大的压力。甚至有此学生由于不能正确排遣学业上的压力而患上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总而言之,如何解决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话题,必须引起老师以及家长的重视。本文针对高三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疏导和策略方法,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一、高三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激烈的竞争环境是影响高三学生产生压力的首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高三学生正处于心理未成熟的阶段,情绪不稳定,心理变化快。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必然会加剧学生们的心理恐慌、焦虑的情绪。加之虽然大学正在逐年扩招,但是很多重点大学并没有降低对招收优秀学生的要求。高三学生会为考取心目中的理想大学而寝食不安,郁郁寡欢。长此以往,必然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很多高中老师一味的迫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庞大的压力让学生喘不过气。除此之外,家长的态度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家长急切盼望孩子的未来前程似锦,所以会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注入太多的期望反而会导致学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负担而不能正常发挥,影响正常的学习进度。

二、高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三是高中进入大学的关键一年,还要面对高考这一重要时刻。很多教师为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会让学生置于庞大的题海中,超负荷的题海战术无疑会加大学生的心理负担。无休无止的考试、复习接踵而来,使得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无一不摧残着学生的强大耐力和毅力。例如很多同学为提高为快速提高学习成绩而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反而会影响白大的听课质量。致使听课不认真,精神不振,不利于考试的正常发挥。

为了应对高考,平时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以评测出学生近段时间的考试成绩。但是为激励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水平,往往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出考试名次。但殊不知考试名次会给学生的心情和情绪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在日程中,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面对考试的失败,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一撅不振,也就不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学习。还有部分同学从小娇生惯养,精神相对比较脆弱,看到其他同学成绩比自己好就会产生嫉妒心理,不能正确对待考试结果,挫败感极强。

三、解决高三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众所周知,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常见问题之一。所以对于心理疾病的关注度有所改进,并且与此相关的心理咨询体系逐步健全。学校应该聘请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让学生可以有机会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尤其是高三这一重要阶段,更应该设立专业心理团队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诉求。

为提高学生的成绩,老师布置海量的作业也无可厚非。但是老师还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劳逸结合,在辛勤用功的同时,不忘心理的舒适愉悦。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同学生相互认同,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在班级中形成和谐的风气。另外,老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及时发现学生是否遇到某方面的问题需要帮助,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上的指南。

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应该为自己树立一个坚定的目标。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激烈或者复杂,学生本身的自身条件或者家庭环境是否优越,最终能否在高考中取得胜利还是要取决于学生本身。所以学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对自我认知和人生规划的教育,让自己不至于在复杂的环境中迷失方向。所以每次考试之后,学生应该准确查找出现的纸漏,并对错误及时改正。在生活中,应该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不骄不躁,也不卑不亢,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即便出现一些挫折和考验,也能从容面对,毫不退缩。

结语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 篇10

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体会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阅读也是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也曾倡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不能不由此而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呢?阅读是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课上教师的讲解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用心读课文,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因为,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有着自主意识的生动活泼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信任与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全盘否定,而是鼓励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逐步明确正确的答案。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提倡教师与学生要多向交流,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答,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答,或者是学生提问学生答。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交流。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质疑,共同探讨问题,使师生成为交流的伙伴。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有阅读的兴趣与欲望。

二 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就要做到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

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激发“乐于提问”的兴趣,变“要我提问”为“我要提问”。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来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兴趣外,有着重要作用的仍是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魅力。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

学习《凡卡》,为什么还能写出长长的信给爷爷?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大家展开思路,丰富想象,各抒己见,就会提出以下问题:(1)《凡卡》是俄国契诃夫写的一篇著名长篇小说,其中的一些内容可能是虚构的。(2)凡卡七八岁时,可能上过小学,加之聪明好学,所以学会了很多字。(3)凡卡当学徒受尽欺凌,心理有吐不完的苦水。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质疑和提问。在阅读探究中如果小学生能有一点独特体验,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都应给予鼓励。

三 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阅读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快读)”三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是综合运用的。在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三者还常常遵循“快读→略读→精读”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最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四 要多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书

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也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方向发展。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小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比如,低年级要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书籍,如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也积累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此外,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如《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的故事等。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 篇11

一、为什么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是学习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保障从行动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那么,到底为什么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

首先,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课程价值的直接体现。所以,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到课堂之中,继而,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

其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能够展现自己的知识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二、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的创设是课改下所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熟悉场景中,以加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的问题:某商品的进件为每件40元,售价为每件50元,每个月可卖出210件;如果每件商品的销售每上涨1元,则每个月少卖10件(每件价格不能高于65元),思考:当每件的售价定为多少时,每个月可获得最大利润?组织学生对上述熟悉的情境进行思考,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二次函数,这样的生活情境的练习,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2.实施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课改下所提出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也是凸显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教学“轴对称”时,为了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也为了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如:蝴蝶、蜻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土”字、“士”字、工行标志、无把手杯子、足球等等,目的就是要给学生营造熟悉的环境,之后,在引导学生自主动手找到这些图形的“轴”,同时,动手画出其他的轴对称图形,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在素质教育下,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不仅能够展现数学课程的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作为新时期数学教师的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 篇12

一、英语课堂提问现状

为了准确地了解中学英语课堂的提问状况, 我采取了听课的方式, 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近距离地观察和精确地记录。通过六个课时对英语课堂中学生提问次数的记录看出, 平均每节课学生主动提问只有3次, 这相对于老师的不断发问的情况,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重要的是, 这些主动提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 仅仅是对老师一些问题的重复, 或者是询问自己依旧不懂的问题, 只为提问而提问, 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

二、影响学生提问的内因分析

我在课下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该问卷涉及如下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在课堂是会向老师主动提出问题吗?第二个问题是一堂廛提问有几次?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针对初二72个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发现, 高达35名学生选择了不主动提问, 有15名学生选择了会提问, 但是在第二问中选择了次数不多, 也就是说72名同学中只有22名学生经常向老师主动提问。针对第三问, 我进行了详细的归类, 学生不愿意提问主要有3种情况:不愿提问、不敢提问、不会提问3种。大部分学生抱着不愿意提问的态度, 对“提问”表现出极大的冷漠, 认为无问题可问, 对教师的“知识”毫无质疑的想法, 认为老师讲的就是对的, 对于老师讲过的而自己不会的问题则是得过且过。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不敢提问, 怕被老师或者学生嘲笑, 而选择放弃提问。剩下以小部分学生虽然想问、敢问, 但是不会问。

二、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适当点拨, 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师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切实提高提问教学的有效性, 使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务必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问的目标性, 注重提问的艺术性, 突出提问的主体性。

(一) 营造积极活跃气氛, 引导有效提问

罗杰斯强调, 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 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将会决定学生“自我”能不能得到开拓、发展并不断完善。经验丰富的教师也认为积极活跃、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提高学生发问的数量, 教师首先要以平等的姿态深入到学生中, 与学生建立一种轻松的交流气氛, 使学生的心理处于放松状态, 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帮助学生克服不愿发问、不敢发问的的心理负担, 并在学生发问的过程中向学生落实“什么是有效的提问”,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 注重方法和技巧, 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项艺术活动。因此, 教师提问时, 要十分注重方法和技巧, 以强化学生的认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纪、认知规律。例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英语教材中的有趣问题等, 切忌过于复杂、开放, 让学生无处下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也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课件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 使问题情境的创设刺激学生的提问兴趣, 并且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于教材、教师的质疑精神, 通过合理的情境和教师的引导, 不断增加学生有效提问的次数。

(三) 开展有效激励策略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

在答问时, 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是难免的。教师可以注重发挥好评价的激励作用, 以表扬为主, 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如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 可竖起拇指说“Great”, “Excellent”, “Well done”, “You did a good job!”, 对于错误的回答, 可安慰、鼓励他们说“Never mind!”, “Don’t worry, try again.”等。教师的鼓励态度能够极大促进学生发问的积极性, 但是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对所有学生的提问采取同种评价——“好!不错!”, 这样不仅会削减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还会使学生对于“有效提问”产生误解, 认为只要提问就是有效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提问质量进行分类表扬, 对于愿意提问、敢于提问但是没有提有价值问题的学生, 教师可以对其提问的行为进行表扬, 表扬之后重申什么是“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的标准是什么, 引导学生再思考怎样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提出创新问题的学生, 教师则可以动员全班同学给予掌声, 对其进行鼓励。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得体会 篇13

很多考试都会涉及到简单题和论述题,而记忆就成为了最大的障碍,这篇文章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理解和联想的方法教大家熟练记忆。

涉及的知识点: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应避免低水平、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埋没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等。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记忆过程:

第一步:理解记忆四大点。

首先解决问题一定是需要靠知识经验的,所以第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储备就要在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同时抓。有了知识作为我们的材料,就需要方法把资料堆积,因此就有了第二个大点,教授与许梿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万事俱备,接下来我们只要不断重复练习就好,因此有了第三步,提供多种练习机会,练习多了也就成了习惯,因此,最后一步,培养思考的习惯。

第二步:记忆小点。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要有质量有数量首先要记住,因此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怎么牢固的记忆呢?除了简单的复述,那就是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用起来,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就是精加工,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就可以理解为组织策略。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方法不同各依学科。所以首先得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那有没有通用的呢?有的,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我不要傻傻在题海中遨游,我要美美只精选。(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心得体会 篇14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1、鼓励创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的从事探讨活动。

在教学“比一比”时,老师创设了和学生比高矮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说“老师比我高,我比老师矮,但有的学生提出了,我长大了会比老师高 ”,这是老师在备课时所没有考虑到的。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在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学会比高矮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体验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并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孩子使用发展的眼光想到若干年以后的变化,并将所学得知使用语言表达出来,当然值得肯定。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了表扬,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创设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时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引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如在教学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时,展示角猜中”作业评比“的情景图时,就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名字来称呼。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本班学生评比栏中的红花的数目相比,或以学生看课外书的数目相比等等,让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在想一想能提出什么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不同分的,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一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学生意想不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的意识。

4、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实现中寻找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如在教学人教版“认识人民币“知识之后,在教学中,教师腾出一定的时间,创设”模拟购物“情景,让学生在课堂演练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次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物,达到了”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真正实现了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与数学。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实现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解决方案,也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根本所在。如在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时,我们给学生上了一节”学校运动会活动课“。学生对这节课很感性趣,当教师提出在召开运动会中可能会碰到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谈了自己想的问题:运动会几时开始,几时结束,一共经过多长时间?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那些同学参加?男生几人?女生几人?每个比赛项目各奖几名?我们班能有几人获奖?------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师事先考虑的并不完全一致,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捕捉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于是教师积极提出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同学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改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以课堂标准为指导,将教学置于一定的问题情景之中,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心得体会

上一篇:救火英雄作文下一篇:2024初中组希望之星省赛比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