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探究(共11篇)
可行性探究 篇1
实际生活中商誉出资的情形屡见不鲜, 很多国家也有关于认可股东商誉出资的合法性的规定, 我国因缺乏相关法律规制往往出现损害诚信的行为。本文认为, 作为治本之策, 要扩大出资方式的多元化, 通过立法确认商誉出资的可行性及法律地位。
1 商誉的内含
商誉即商业信誉的简称, 按照《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 是指某行业拥有的一种优良品质, 源于该企业名誉, 它与顾客以及使与顾客的联系得以保护的环境有关, 它与所隶属的企业不可分离, 尤其取决于商业所有人或经理的人格或个人素质, 也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 或取决于二者。我国学者对此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界定, 有的认为, 商誉是指社会公众的一种综合性评价;也有的认为, 商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无形资产;还有的认为, 商誉是经营主体在市场上留下的一种“痕迹”。概而言之, 这些观点只是单一的说明了商誉的某一特征, 本文认为所谓法学领域中的商誉是指商事主体在商事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经济能力在社会上获得的综合评价,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最无形的无形财产。这种无形财产的价值凝结在企业中, 是企业整体生存、竞争、发展及获得能力的体现。
2 商誉出资合理性评析
关于商誉应该是否作为股东出资的问题, 学界却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大体说来, 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反对者认为商誉是企业的声誉, 其价值很难衡量, 不能作为股东的出资。赞成者认为商誉是财产, 而且是无形财产, 通过建立和完善关于商誉出资的资本制度, 用法律进行必要的规制, 完全可以评估出商誉的价值性。本文认为, 商誉以当事人之间互相的信任为基础, 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资源。无论从法经济学角度, 还是法社会学角度, 又或者我国的司法实际, 都有必要对商誉出资做出法律规制。
2.1 商誉出资之可行性
众所周知, 出资是公司资本形成的基础。实践中出资财产的范围相当广泛, 可以是动产, 也可以是不动产, 可以是金钱, 也可以使非货币财物。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非货币财物包括商誉更能满足公司运营的真实需要。
(1) 商誉对企业具有商业价值。企业是商事主体, 具有营利性。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环境下,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除了有优质的产品和热情的服务外, 还必须重视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有了好的口碑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商誉是企业给顾客们的商业信誉, 是企业无形资产中最关键因素, 它会给企业带来现实的商业利益, 比如可口可乐公司、美洲豹汽车公司, 它们的商誉意味着超级利润。
(2) 商誉可以用货币估价。“可以用货币估价”意味着股东用于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商业价值具有可确定性, 而且可以通过评估程序予以确定。原因很简单, 理性的商人通常不会购买价值无法确定的商品或者服务。商誉的货币估价必须借助于专业资产评估机构的专业服务, 通过严格的把关程序, 完善的责任承担方式, 约束资产评估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 是可以准确的测评出商誉的价值的。
(3) 商誉具有可转让性。非货币财产权利具有可转让性。假定非货币出资继续留在公司并作为债权人的担保财产, 一旦公司不能及时清偿债务, 债权人就有必要拍卖或者变卖股东的非货币出资财产。如果非货币出资具有不可转让性, 则债权人的担保手段就会落空。因为商誉可以用货币估价, 所以商誉可以转让也是必然的。实际中已有大量“品牌”资产评估折价人股的实例, 应当注意的是商誉是不能离开商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 因此在转让时会有诸多限制, 比如要和商标权、商业名称权等, 甚至要和营业一起转让。
2.2 商誉出资之必要性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法对于商誉出资都做了专门规定, 因此在我国探究这一问题有充足的比较法作支撑, 同时也是符合我国新公司法鼓励投资兴业的主旨要求,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1) 确定商誉出资有充足的比较法做支撑。考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法关于商誉出资的规定不尽一致, 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允许出资。如《德国公司法》规定:可转让的著作权、专利权、外观设计权、商誉权、营业执照、可转让股份、有限公司的份额可以作为出资标的。二是有条件的允许。如我国台湾公司法规定:允许以债作股, 以技术、商誉作股, 投资人以商誉出资不再受禁止, 但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 即数额需经董事会通过。三是不作具体规定。如美国公司法就没有明文允许商誉出资, 也没有作出禁止性的规定。虽然各国的规定差异较大, 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法对于商誉出资都没有持反对的态度,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既有的立法模式来解决我国公司法有关商誉出资的问题。
(2) 确定商誉出资是完善公司法律制度的需要。商誉可为商业主体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但是目前我国公司法层面对信誉出资仍持否定态度, 这种法律和现实的冲突使很多商誉拥有者不得不另辟蹊径, 从其他方面寻找商誉没能表现的价值。如众所周知的袁隆平姓名出资案:袁隆平先生享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盛誉, 同时也是隆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之一, 根据公司和袁隆平先生签订的协议, 袁隆平同意将其姓名作为股份公司的名称, 公司则向袁隆平先生支付姓名使用权费580万元, 再由袁隆平先生从中拿出379.16万元作为对公司的出资。这正是由于我国立法缺陷造成的一个司法尴尬局面:一个商誉出资行为就被分解成姓名特许使用权的购买行为和股东现金出资行为两个行为。如果我们能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信誉出资的可能性, 就可以减少公司运营成本, 更好的促进公司资质发展, 也有利于更进一步完善公司法律制度本身。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商誉在公司企业的经营中显示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商誉出资的现象, 可是法律却漠视这些经济现象, 没有确认商誉出资的可行性地位。事实上, 商誉出资不会必然导致诚信不实,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的公平、自由和效益。因此, 本文认为商誉可以用作出资。
关键词:无形财产,商誉出资,规制
参考文献
[1]曾英姿.股东商誉出资的可行性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 2008, (7) :81~83.
[2]刘金财.论股东出资形式下的商誉出资[J].前沿, 2005, (11) :45~48.
[3]金可可.商誉出资的疑难问题探讨[J].财贸研究, 2005, (3) :106~108.
[4]李姝玮, 王永平.商誉出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1) :147~148.
可行性探究 篇2
1数学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除了计算就是证明.无论是概念的导入、定理的证明还是公式的推导,教师主要是凭借粉笔、直尺等教学辅助工具为学生讲授,这样的口头讲授,单一乏味,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更缺乏数学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画出的静态图形不能很好地展现变化过程中图形的基本特征,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和理解,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改善数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和呈现方式,成为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将数学中的实验作为一个系统并且建立实验室,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1.1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提出了“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明确了“动手实践也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并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数学实验室”供学生使用,以拓宽他们的学习领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发展其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数学实验是通过手脑并用“做”数学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剪刀、模型、测量工具、作图工具以及计算机等),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通过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获得经验,逐步建构并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活动。由此看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版)》对数学教学的方法手段提出的新要求,可以通过构建“做”数学的教学环境,建立数学实验室,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数学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
1.2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要求
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既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年版)》编写的苏科版数学教科书将数学实验引进教材,设计了章头活动以及“做一做”、“操作”、“实践与思考”等栏目,还专门设置了“数学实验室”、“数学活动”、“课题学习”等,为教师开展数学实验提供了素材和基本线索.著名的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在20世纪就做出如下预言:“要实现真正的数学教育,必须从根本上以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否则是不可能的.它要求有个实验室,学生可以在那儿个别活动或是小组活动.”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中获得数、形的观念,逐步对其适度抽象,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再实验”或“再创造”,有利于揭示和概括知识的内在规律,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3初中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由具体运算到形式演算阶段,思维水平还处于直觉经验型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期,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初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判断、推理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直观形象的支撑.而实验注重实测与直观,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可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维的物质实践方法,并掌握数学研究的规律,形成理性思维的习惯。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还决定他们喜欢动手,喜欢把新的知识跟现实生活、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喜欢富有挑战性、新颖性、开放性的问题.因此,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试验,来进行探索学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实验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探索真理的过程,它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
2数学实验室建设的可行性
2.1学校育人理念的转变
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实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各类学校教育装备条件得到明显提升,学校各类实验室的建设已基本完成.现在学校育人的侧重点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各类学校也都在关注其它学科功能室的建设,这为数学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可能。
2.2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为数学实验室建设的内涵注入新的内容.如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日渐完善,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的逐步普及使用,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计算的强大功能,各种数学教学软件的开发应用,为数学教学手段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3教师观念的转变
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广大的数学教师都能自觉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这些都为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了保证,特别是广大的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以来都能重视对学具、教具的利用与开发,重视对图表、信息的收集.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更为数学实验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3数学实验室建设的内涵
数学实验室是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实物工具或技术手段,并在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数学化操作的专有教室。实践与探究是数学实验的重要特征,也是学习方式转变的新要求.从实践与探究的过程看,数学实验室就是一个新型的“课堂”它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科内容的呈现方式,形成开放、创新、互动的教学创新载体.它将现代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技手段和最新材料运用到实验室的建设中,特别是将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内容通过建立直观的、动态的、生成的结构模型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这些都是建设数学实验室的挑战,也是数学实验室建设的难点和创新所在.
3.1初中数学实验室与其它学科实验室的异同
数学实验室与其它实验室相比较危险性较小.在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中,需要防止失火、中毒、灼伤、触电等,而在数学实验中,不可能出现此类问题。
数学实验室的选材比较容易.在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时,需要电源、药品、生物体和一些专门的设备才能进行实验;而数学实验需要的专门仪器和设备相对较少,很多实验器材都可以自己制作.同时实验的下脚料和废料比较好处理,有的还可以继续使用,不会造成污染。
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的目的基本上是定律和结论的验证以及实验方法的规范化;而初中数学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实验对数学定理的发现过程进行重现、对数学公式进行推导和验证,对已有的数学定理、公式进行推广,把数学的个案进行归纳,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目的。
3.2初中数学实验室与其它学段数学实验室的区别
简单来说,数学实验室就是借助于实物及计算机软件进行实践和探索的场所.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中小学都在探索对数学这一看似抽象和枯燥的学科开展实验教学.实验室的设计及实验的内容形式与实验主体(即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学习内容是直接相关的.大学及高中阶段的学生进入了以抽象思维发展为主体的学习阶段,数学学习的内容更多地侧重于数学建模或数学探究活动,因此高校及高中的数学实验室主要是以网络计算机为主要平台,利用相关的数学软件进行数学建模或数学探究[7].而初中数学内容中增加了大量的直观几何和变换几何等内容,且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好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初中数学实验室既要重视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加工和处理,更要注重让学生通过纸张、剪刀、模型、测量工具、作图工具等操作,既动手又动脑,逐步建构并发展数学认知结构,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3.3数学实验室的环境建设
数学实验室要从体现学科环境的硬件建设入手,重视实体建设,要突出课程的要求,体现课程意识、特点和质感,切忌将数学实验室建设成一般的活动、演示场所,同时实验室的建设还要以数学学科为原点,对实体不断进行添加和更新.教师是实验室建设的主体责任人,因此实验室建设的具体方案和要求,如用何材质的桌子、桌子如何摆放、是否设置教师讲台、如何呈现数学学科文化、基本的器材配备等,都要经一线的数学教师们反复讨论,并提出建议后才能确定.实验室要体现区域性,要依托不同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特色和学科的文化特征.实验室的基本配备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模拟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虚拟软件、拓展软件)、计算器(或图形计算器)及传感器;激发学生发展数学学习兴趣,提升数学素养的图书、挂图及杂志;结合课程有代表性的实物教具或模型(如立方体、圆球、圆板、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直尺、量角器、圆规、七巧板、幻方、围棋、象棋、扑克、九连环、组合积木、魔方、魔球、拼图玩具、剪刀、浆糊、订书器、量筒、托盘、支架、小木棒、曲线的模板等)。
常见的初中数学实验室有以下几种的类型:一是操作类实验室.操作类数学实验室主要陈设一些数学模型类、组合类、测量类、模板类等工具.二是验证类实验室.验证类实验室主要陈列一些计算机、图形计算器及各种数学软件.三是计算机模拟实验室.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可与验证实验室合为一体,也主要陈列一些计算机、图形计算器及各种数学软件,它的布置相当于一个网络教室,学生在试验方案的引导下或在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场所。
4数学实验室的使用
初中的数学实验,不同于高中、大学阶段的数学实验,有些初中数学实验属于片断性的,它穿插于内容教学之中,有些初中数学实验则需要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片断性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观察等手段获得结论,直接为本课的教学主题服务,它可以直接在教室完成.非片断性数学实验则需要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讨论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或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提出结论、给出合理的数学解释,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并就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做出说明或给出证明,这样的数学实验最好在数学实验室完成。
4.1数学实验室的使用定位
4.1.1数学实验室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载体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作为全新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去探索与实践,因而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必将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教师要具有现代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创造让学生“做”的场景,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场面,让学生通过“做”,自己去发现并探索知识。
教师要不断研究、开发与数学实验相关的资源,要挖掘教材中可以“做”的内容,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途径;同时,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分析实验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引导学生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教师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软件应用的学习.如有些初中数学实验需要计算机技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相关的软件。
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实验活动的组织者、实验内容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者.为此,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发展自己,成就自己,从而达到数学实验教学的最佳状态。
4.1.2数学实验室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场所
每一次数学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分小组或个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施实验,主动探究数学结论.每一次实验,学生都要先分析实验中涉及的实验工具、实验的操作步骤,在实验过程中,还要严格按基本要求去做,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每次实验后要归纳总结,并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数学实验有时还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制作必要的实验工具,有时还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数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或图像加工,因此,要求学生能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准备。
4.2数学实验室的使用形式
根据数学实验的不同类型,结合初中数学的特点,可在不同的实验室中开展活动。
操作类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活动常常是与图形相关知识、定理、公式的探索.这类实验一般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工具、材料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得出数学结论.如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是数与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学生常常将这两块内容混淆,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操作类实验室中进行拼图活动或操作二项式模型,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加深理解。
验证类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活动一般是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验证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结论的推导分析和论证过程,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等。
计算机模拟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活动是借助于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功能和图象处理能力,模拟再现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例如,在学习函数时,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计算机,通过点的运动演示,使静止的图象“动”起来,这样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发现并归纳函数的性质。
4.3数学实验室的使用效果
数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体验、活动的最佳场所.“始于欢乐,终于智慧”,使学生在学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增强了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首先,数学实验室鲜明的数学发展文化元素,是传播数学文化的场所,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了文化氛围;其次,数学实验室展现的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试验等实践活动提供了数学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增强了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概括,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再次,数学实验室的环境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建构知识提供了可能,在实验室,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课本上的或教师叙述的结论,而是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获得经验,突破学习的时空瓶颈,逐步建构并发展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形成学科素养和学科精神[10];第四,数学实验室自由开放的时间,成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学生通过在实验室的活动,加强了对数学的体验和感知,既提升了认知能力,又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发现、创造、创新的品质。
5结束语
家庭养老的现实可行性及模式探究 篇3
发达国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之提供了强健的“肠胃功能”,使它能够将人口老化带来的问题逐步“消化”。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社会经济条件的先天不足,解决养老问题,难以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由社会包揽、采取全面社会养老的模式。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国情继续提倡和弘扬家庭养老。虽然我国各城市都推行退休金制度,但这种养老保障的覆盖面是很小的,因此,养老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也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模式,现实告诉我们,在现阶段乃至在今后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我们还必须弘扬家庭养老,发展家庭、集体和国家三结合的养老模式。另外,目前绝大多数城市老年人的经济赡养基本不成问题,但他们晚年生活的孤寂寞却是不容忽视的。可见,家对老年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倡家庭养老正是为满足老年人这一自身特点的需要。
家庭养老的现实可行性
在我国,历来有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和家庭养老的制度与风尚。 “反哺”的习俗仍然是我国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在家庭中晚辈对长辈的赡养、照料是天经地义的事;多数老人仍以能同子孙一起生活为最大的幸福和享受;社会仍以孝敬长者、赡养老人为高尚品德。所以,家庭养老的存在与发展仍有思想基础。家庭的外在性质主要源于西方文化的渗入以及西方家庭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未使我们抛弃本知所固有的社会文化牲。因此,无论是传统大家庭,还是现代的核心家庭,只要家庭存在,家庭的养老功能就不会消失。
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充分发动各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及有关职能部门,把尊老、爱老、养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开展。我们潞安集团坚持 “三关心”、“三必到”、“零距离”走访,设立服务监督台等,尽可能地为离退休老年人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2011年4月份,漳村矿组织离退休老年人开展了首届“总是春”书法展,成立了“总是春”老年艺术团。5月份,为全矿900余名离退休职工进行了免费体检。这样,老年人就能在祥和的社会氛围中安度晚年,在他们最满意的家庭环境中享受天伦之乐。
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养老的两种新形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家庭养老模式不仅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且也有现实可行性。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必须实行改革、使家庭养老在新时期内具有新的内涵、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形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路子。
·分而不离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加强,享受退休金的老人将越来越多,老人在经济上越来越多地摆脱了对子女的依靠。目前,绝大多数城市老人基本上达到了自养的水平,代际间完全可以互不依赖地独立生活。这是子女与老年人分居独立生活的经济基础。从实际生活看,分居可以使老年人在生活起居、饮食娱乐等各方面随心所欲、自由选择,可避免代际之间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分成了使彼此间更加依恋,子女常看望、孝敬老人,见面倍觉亲热,可增进子女与老年父平的亲密和睦程度,保持良好的代际关系。中国人不会像西方社会那样代际关系变得“淡如水”,而仍能保持代际之间密切联系的传统模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在我国家庭养老中是比较协调、比较完美的家庭组合新形式。
·居家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无论城乡,大多数老年人都生活在家庭里由家人照料日常生活,这也是多数老人所期望的。但是,老龄化的加剧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对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许多老人无法与子女同住享受子女的劳务养老。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其基本内容是:劳务养老由社会承担,精神生活养老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养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这种模式能让老人充分享受家庭的温暖。让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靠近他们的亲朋好友和睦邻,同时开展社区老年人服务工作,向家庭提供各种设施和劳务,这样能使老年人保持晚年生活的社会性、自立性,减少因环境变化而产和的消极影响。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大批社会福利设施一安置老年人,即使今后社会保障有了很大的发展,也要考虑到多数老年人希望在家居住的愿望。因此,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对减轻国家负担,弥补传统家庭养老的不足,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可行性探究 篇4
1 锁孔手术的优势分析
锁孔骨窗能够对锁孔显微手术进行形象概况, 其在设计手术入路的时候, 一般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 同时, 还可以尽量缩小手术切口。锁孔微创手术能够提高手术外观美观效果, 提高神经外科病人对治疗的信心, 同时, 微创特点有利于将感染概率降低, 对于手术后并发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锁孔手术中入路便捷, 有利于操作者将精力集中在处理病灶上, 并缩短住院的时间, 减轻护理工作量, 为患者减少大部分的开支。
2 锁孔手术过程中采用的显微手术器械
一般来说, 目前已经实现小型化器械, 其夹钳的前端可以全方向地转动, 在进行锁孔入路操作中意义重大, 如果锁孔为两厘米, 多种器械可以同时使用, 可以应用吸引器管、脑压板等。有时候还可以采用内腔镜。
3 锁孔手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入路的设计
目前一般使用翼点入路, 在设计时将KEYHOLE孔水平线外两厘米的地方作为中心, 并沿着发际设计长度为四厘米的头皮切口, 沿着颞肌的表面将皮下组织分离, 并将肌肉撑开。采取一根直径为2 cm左右的骨窗, 将蝶骨脊磨除之后, 将硬膜切开, 并暴露出脑组织。将侧裂打开之后, 其手术范围跟传统的翼点入路是很相似的。从入路设计来说, 目前还有其他方式, 如对侧锁孔入路、内侧眉弓入路等。
4 采用锁孔入路手术方法的临床基础
随着临床显微技术的不断发展, 目前锁孔手术应用越来越广, 其主要是建立在临床操作者娴熟技巧以及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的, 还需确保医疗器械的精细化。因为采用锁孔手术方法很难在手术过程中改变手术的入路方式, 因此, 在手术前应完善其设计, 以确保手术的成功。一般来说, 采用眉弓锁孔以及翼点锁孔作为入路的方式, 都能够有效显露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顶端以及小脑上动脉等起始部位, 但是将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夹闭的时候, 因为受到动眼神经阻挡的影响, 因此采用翼点锁孔时, 其操作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因为受到小骨孔的局限, 在手术过程中要将侧方入路改成前方额下入路也是很难的, 但是如果采用眉弓锁孔, 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 其能规避动眼神经, 从而直接到达靶区中, 简化了手术操作。在手术前进行设计的时候, 应加强对手术过程各影响因素的考虑, 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个性化的设计方案。
在神经外科中应用锁孔入路技术, 加强对解剖结构的研究, 有利于提高手术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的熟练性, 以提高手术效果, 明确不同锁孔入路形式下暴露的具体范围, 并了解颅内的解剖结构, 提高操作者进行手术的信心。
5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锁孔手术的应用
以脑部肿瘤和动脉瘤为例, 对其锁孔手术应用进行分析。 (1) 脑部肿瘤中, 锁孔手术应用具有手术野暴露范围大的有点, 在临床上, 激光刀以及电磁刀等的应用都为肿瘤切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有利于手术时间的缩短, 并且在小骨孔中应用杆状器械头墙很方便, 手术证明, 锁孔手术可以成功切除松果体区、第四脑室等部位。当采用颞下入路时, 可以切除颅窝后面的一些病灶, 而采用乳突锁骨入路的时候, 可以将听道中残存的肿瘤切除, 采用翼点或眉弓入路时, 可以有效切除肿瘤, 而在一些巨大肿瘤中, 采用联合入路方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其有利于降低操作的复杂性。还能借助内镜进行辅助检查, 以提高肿瘤切除的效果。但是需注意的是, 除了手术治疗, 还应该结合放疗对病情进行控制, 在锁孔入路手术后, 因为颅脑中还残存着一些肿瘤在功能区中, 因此采用放疗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 在设计入路的时候, 如果有的患者存在巨大肿瘤, 应根据其实际情况, 选择个体化设计。 (2) 动脉肿瘤中, 为了防止手术过程中发生出血的现象, 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手术进行控制, 分离动脉瘤颈。可以采用眉弓锁孔入路方式, 并根据实际需求暴露同侧的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以及眼动脉等, 将liequist膜打开之后, 可以将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以及小脑上动脉分叉的部位显露, 并且, 在将前床突磨除之后, 能够对眼动脉瘤中的血管进行有效控制, 同时, 将后床突骨质磨除之后, 能够扩大小脑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等动脉瘤的空间, 对于一些不能显露近端载瘤血管的患者, 可以再手术前采用球囊导管, 有利于在手术过程中加强对动脉瘤出血的防范。
目前, 显微手术已经在神经外科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其是现代微创手术的一个产物,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不仅降低了手术的创伤程度, 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也有利于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从而提高患者生存概率, 改善其生活的质量。在上述分析中, 我们知道锁孔手术在神经外科中应用具有其优势, 且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其可行性。同时, 锁孔入路方式的选择也有其临床的基础, 因此, 从整体上来看, 这种手术方式可行性是较高的, 值得在神经外科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继宗.我国微创神经外科学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4 (10) :793-795.
[2]赵继宗.促进我国微创神经外科健康发展[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85) :217.
[3] Pemerczky A, Mflller-Forell w, Linden VE, et al.Keyhole concept in-neuresurgery.withendoscope·assistedmicrosurgeryandcasestudies [M].Stut tgart.NewYork:Thieme, 2009:7-10.
可行性探究 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中 数学 可行性
一、翻转课堂简介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翻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其在为侄女和侄儿辅导数学功课的过程中,想到了制作教学视频。这些视频在为家人观看、学习的同时,还让更多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享受到了福利。后来,萨尔曼·汗将更多的视频资料传到网上,供学生免费观看学习,并最终成立了可汗学院这一非盈利性的教育组织,让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蔓延,并从家庭走进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更被认为是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
在颠覆传统课堂的尝试当中,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亦可谓是先行者。他们针对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缺课而学习跟不上的现象,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声音,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来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更具开创性的一步是,他们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将课堂时间开辟出来,为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帮助。
渐渐地,该实践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二)翻转课堂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它打破了以往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通过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进一步内化新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转课堂不是用视频取代教师,也不是在线课程,更不是无序的、孤立的学习。其本质是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以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是一个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
二、高中低年级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可行性研究
(一)高中低年级学生学情特点
在高中低年级,学生心理处于自主、自立、自强、自信等心理品质迅速发展及其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的过渡时期。学习焦虑、性格孤独、精神过敏、行为冲动和总的焦虑倾向均显著高于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比如,学习的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性格比较自我,相对缺乏表达能力,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但是能够接受新鲜事物,喜欢主动探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特别是喜欢网络,喜欢玩手机、聊QQ、上微信。
本次翻转课堂的实施对象是我校高中一年级的两个班,一班作为实验班,另一班为对照班。该年级学生除了具有以上高中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外,还缺乏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意识和能力,而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恰恰可以发挥他们的长处,弥补其不足。
(二)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
以下是我针对课本中某一章节,在两个实验班级中分别使用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1.“活”——微课。制作微课,也就是结合学习内容制作一个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力求将学习的难点、疑点在7—10分钟时间内做一个合理、正确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直观的记忆,同时便于反复播放学习。
2.“图”——任务。为了便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拓展学习方向,制作学习导图,让学生能够以更高的视角审视当前需要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流程和知识体系,其特点不同于微视频,学习效率高于微视频。
3.“实”——讲义。翻转课堂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实施翻转的同时,还要兼顾学习效果,所以讲义是将学习内容落到实处的最好载体。讲义中给出的问题要源于课本,体现在微视频和学习导图中,让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落实课本知识,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交流。分组协作能够锻炼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意识和能力,还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就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在组内先进行交流,不能解决的请教师点拨,将知识内化。
5.“内”——解惑。内化新知在这个阶段到了强化巩固时期,课堂的答疑解惑好比固化剂,可以让学生在大脑中扎实地形成记忆。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做成演示文稿,并用ppt展示提出的问题。当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时,便是平时听课时注意力集中程度的10倍以上,以这种形式解决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一)翻转课堂的有利之处
1.微课视频,可以作为永久性的学习资料,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學生可随时观看,特别是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以帮助理解。
2.翻转课堂改变了课堂管理。课堂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了课堂互动的过程,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翻转课堂使教学反馈变得越来越及时。由于学生在课前对新知进行了充分的自学,课上又对重点进一步内化,所以课上有大量时间可以用来检测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并且在教师答疑解惑的过程中,还能不断发现问题,予以及时解决。
(二)翻转课堂的不足之处
1.翻转课堂需要学生课前充分的自学,而一些中职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不愿自学,影响了课上知识的内化,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现象:课前自学充分的学生,课上积极参与组内活动,踊跃回答问题,而没有自学的学生则依赖性较强,不开口,不动手。
2.翻转课堂教学在高中低年级中进行可行性研究,教学效果不好体现,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苏耿堂.创设有效情境,推进知识内化[J].考试周刊,2014(49).
[2]朱伟丽.基于翻转课堂的文检课教学设计[J].图书馆杂志,2013(4).
地区林业经济实施的可行性探究 篇6
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建设迎来了巨大的矛盾。一方面,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带动了以工业为首的经济快速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建设。另一方面, 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 极大地影响了生态环保。
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目的是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因此,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成为非常必要的举措, 通过发展林业经济, 不但能够进一步推动国家经济建设, 还能够达到保护林业、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最终达到维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因此, 发展地区林业经济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通过发展地区林业经济可以利用地区资源, 为地区经济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能够达到统筹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基于此, 本文对地区林业经济实施的可行性进行探究, 以期能够为地区林业经济的实施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 林业及林业经济的定义
2.1 林业和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是指林业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组织管理, 包括正确处理林业生产和再生产中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 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发展林业, 除可提供大量国民经济所需的产品外, 还可以发挥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重要作用。
2.2 林业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
根据上述对林业及林业经济定义的阐述可以得出, 林业经济是一种兼顾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任务的绿色经济。简单地说, 通过发展地区林业经济, 不但能够为地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还可以保持地区水土, 起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重要作用。
3 地区林业经济实施在理论上的可行性
3.1 科学发展观是地区林业经济实施的理论基础
首先,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础上的先进科学的方法论, 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先进理念。
由此可以看出, 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背景下, 我国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经济。结合林业经济的定义可以得出, 发展地区林业经济正是顺应了科学发展观, 完全符合了科学发展观当中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正因为地区林业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 这就使得科学发展观成为地区林业积极实施的可行性之一, 为其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 能够得到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3.2 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地区林业发展提供可行性
党的十七大已经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并在“十二五”规划中将“绿色发展”作为主基调。
同时, 在各地区的政府工作会议上也已经不止一次将开发地区林业经济当作地区经济建设的目标, 地区的政府工作也为地区林业经济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地区林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中的代表, 其已经符合了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 也就是说为了贯彻和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各地区的政府组织也纷纷提出了发展林业经济的相关政策, 这就进一步为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
4 地区林业经济实施在物质上的可行性
林业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上的经济, 要在地区实施林业经济就必需要有丰富的林业资源。
根据我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普查得到的数据显示, 我国现有的林业用地达到39.5亿亩, 森林面积达到23.8亿亩, 森林储蓄量112.7亿m3, 活立木蓄积量124.9亿m3。
同时, 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 大力推动了植树造林活动, 大量的人造林又在此基础上扩大了林业资源的数量。
虽然从平均数量上看我国的林业资源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并且存在人均占有量不高、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所拥有的林业资源总量相对庞大, 部分地区占有的林业资源非常丰富。
另一方面, 政府推动的植树造林活动营造了大量的人造林, 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无法作为开发的对象, 却可以成为林业旅游的资源。林业旅游就是充分利用林业资源所发展的旅游类型, 依靠丰富的森林资源, 林业旅游的发展也成为林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
在这种背景下已经可以得出, 地区发展林业经济具有非常充足的资源, 丰富的林业资源已经足以支撑林业经济的发展, 并且成为地区发展林业经济的可行性之一。
5 地区林业经济实施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对于林业经济的大力支持, 使得发展林业经济所需的相关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
目前, 在林业经济方面的技术, 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方面都已经拥有了完善成熟的工艺技术和管理制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林木采伐的效率, 也提高了木材等产品加工的工艺技术, 使得林业经济拥有了更多发展的方向。经过精密的加工工艺, 原本以生产生活必需品为主要目标的林业经济已经拓展到更多方面, 例如精美的木质工艺品等等。加工工艺的成熟和进步不但拓宽了林业经济的内容也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
同时, 在资源回收等方面, 随着技术的发展废弃木料的回收使用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就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资源使用率。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林业经济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减少了资源浪费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此外, 因为国家重视程度的提高, 在各个高校中已经设立了如林业资源管理、林业资源开发等专业。拥有了高等教育作为基础, 培养出一大批拥有高专业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只是时间的问题, 以人才作为基础就能够为地区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提供动力。
总的来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为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极大地提高了商品的附加价值, 也为地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6 地区林业经济实施在实践上的可行性
要在地区实施林业经济并不是一个空谈, 随着国家对绿色经济的大力推动, 使得各地区已经逐步开始了林业经济的开发和建设。
首先, 因为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 地区上的企业已经逐步领悟到了可持续发展观, 并且意识到林业经济将成为国家大力推动的一种经济类型。因此, 地区上的企业早已经拥有了发展林业经济的意识和念头。企业的管理者也接受了发展林业经济的理念, 并会以此开展讨论, 将发展林业经济当作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在此基础上, 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 其必定能够理解到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 已经感受到国家发展林业经济的决心, 能够感受到发展林业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拥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支持, 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必定会更快速和顺利, 这就能够吸引很大一部分企业投入到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中。
最后, 地区的政府为了发展地区经济建设, 同时也是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方针, 也会大力支持林业经济的发展。
在上述背景下, 地区林业经济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并且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基础。各个企业在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后已经开始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
也就是说, 地区林业经济实施并不是一个从头开始的工作, 而是一个已经拥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经济体系。这就为地区林业经济实施提供了足够的基础, 也成为了可行性之一。
7 结语
发展林业经济是顺应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 也是在保护生态环境背景下必然出现的产物, 也使得科学发展观成为地区林业经济实施的理论基础。同时, 国家另外的政策和方针也为地区林业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简单地说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地区林业经济实施的可行性之一。
另外,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林业经济发展的道路更加丰富、获得的经济效益更高。同时,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区的林业经济已经拥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 能够为林业经济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这也成为地区林业经济实施的可行性。
总的来说, 无论是从理论或是物质方面, 地区林业经济的实施都具有充足的可行性。各地区应该抓住林业经济发展的机遇, 积极配合政府的方针政策, 充分利用地区的林业资源,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贡献。
摘要:指出了林业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形成的绿色经济, 在地区发展林业经济不但能够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 还能够为生态环保提供有力支持, 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地区林业经济实施的可行性分为理论基础、物质基础以及实践基础三个大的方面, 通过可行性分析才能够确定地区林业经济能否顺利实施。
关键词:地区,林业经济,实施,可行性探究
参考文献
[1]李媛媛.对社会林业发展的思考[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8.
[2]屈术群, 文建林, 叶华琳.社会林业发展问题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 2004 (3) .
可行性探究 篇7
关键词:公共设施,能源创造,可行性探究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简言之, 是人类对生产生活工具改造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 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善, 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提高又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人们借助内外因素达到某一目的的这一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设计的过程。
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包括建筑、公园绿地、街道及附属设施、广场等等一系列子系统。其中每个子系统都需要设计,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与此对应的形成了建筑设计、园林景观、环静艺术设计等的专业分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如空间资源紧张、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水污染等。解决这些问题要分清问题产生的根源, 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条件。其中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设施作为供人们使用的休闲娱乐设施, 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产品设计应该包括人机交互 (造型) 、实体生产、市场推广、营销、用户使用到回收再利用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要体现绿色设计理念, 使产品设计从单纯对物质的创造上升到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社会学高度。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深度, 进而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规划自己的生活环境。
1 城市公共设施能源创造的可行性
城市公共设施主要分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室内空间, 包括公立的图书馆、医院、博物馆、体育馆等空间及设施;另一种为室外空间, 如公园、街道、电话亭、报刊亭、候车亭等室外空间及一系列组成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代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市民的生活质量、文化品位等城市软实力。城市公共设施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将城市公共设施与清洁能源创造技术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正是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能源供应紧张问题、环境问题、空间资源不足问题的方向入手, 在满足公共设施基本功能的同时, 创造城市生活必需的能源资源, 使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系统化设计中发挥协调、优化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增加城市公共设施功能的灵活性。
1.1 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清洁能源的创造及利用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 太阳能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潮汐发电技术及生物发电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发电的原理是利用电池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太阳能电池组件 (Solar cells) 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电子学特性实现P-V转换的固体装置。在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无电力网覆盖的地区, 该装置可以简单方便地实现为用户照明及日常生活等的供电, 部分发达地区还可以考虑与区域电网并网实现互补。目前从民用的角度, 在国外技术研究趋于成熟且初具产业化的是“光伏———建筑 (照明) 一体化”技术, 而国内主要研究生产适用于无电地区家庭照明用的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在我国始于1958年, 第一组有实用价值的太阳能电池于1959年研制成功。1979年开始生产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但是光伏发电的真正应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 我国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已较成熟, 如图1所示为将路灯与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相结合的示例。
1.2 市场需求
据统计,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虽然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含量丰富, 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 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在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同时,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能源浪费现象严重。仅靠煤、石油等传统能源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加之空气污染、油价上长、全球气候变暖和以所谓的绿色环保产品形式出现的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受能源资源制约的情况日益突出。以石油为例, 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2.5%, 面临很高的能源安全风险, 为了解决能源资源过度依赖进口的现状, 必须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的潜能。城市作为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的市场, 如能就地取材, 将大大减少能源输送过程中的浪费, 省掉输电基础设施的建造, 节约成本。
1.3 形态结构的适宜性
城市公共设施就使用功能来讲, 往往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体出现在城市的某个区域, 本身的功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一般公共设施的形态结构也比较简洁, 没有复杂的曲面过度与过多的装饰, 且受“风吹日晒”的面积较大, 这给其与清洁能源创造设备的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结合空间。此外, 由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产生的能源, 可用于自身的消耗, 如图2所示的公共汽车站牌的设计, 此类站牌的设计既不影响基本使用功能, 又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城市的可用空间, 产生的电能又可用于夜间站牌的指示消耗用电, 无需从其它地方输电, 从而减少了在输送过程中电能的损耗, 省略了输电设备, 节约成本。图3中的太阳能座椅造型新颖独特, 设计者将太阳能发电技术与座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白天闲暇时可以“沐浴阳光”, 给座椅充电, 夜晚休息时人们可以在这里读书小憩, 别有一番滋味。此座椅的设计顶部采用圆弧过渡的处理方式, 与下面符合人机工学的弧形相呼应, 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此设计从人们的需求出发,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 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功能性原则
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满足大众的基本需要而存在, 其承载着大众日常生活、工作、出行、休息、娱乐等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与此同时, 公共设施也反映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市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城市的文化底蕴等方面。因此, 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设计要以人为中心, 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使造型、色彩、材质、加工工艺满足大众的使用需求, 由于公共设施使用者的广泛性, 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行为能力人群的使用需求, 使不同人群均能感受到公共设施带给人们的方便、快捷、舒适。同时还要考虑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 起到装饰美化城市的作用, 其色彩、造型、材质的运用应符合城市整体的设计要求。
2.2 系统性原则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老子在《道德经》中很好的诠释了系统化的思想。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这个复杂系统中又包含了众多的子系统, 每一个子系统的设计都要以城市主体相协调, 符合城市系统规划的发展理念。但城市各个子系统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其设计与规划可以按照各自的特点进行设计, 由局部到整体的设计, 最后又统一于整体。
2.3 艺术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 不仅承载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使用功能, 还起着点缀、装饰城市的作用, 与城市其它系统一起组成城市的视觉符号。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人们对于美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因此, 在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时, 要符合“美”的要求。设计中通过对重复、交替、协调、对比、主导、统一等构成方法, 搭配以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过度与呼应等表现形式使公共设施的设计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 并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 使城市公共设施在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突出城市独特的艺术符号特征。
2.4 经济性原则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社会发展的精辟总结。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在规划时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源, 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投入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在对公共设施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经济性原则。公共设施从结构设计、色彩匹配、材料选择及加工工艺的选取等方面影响着其生产成本, 还包括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及劳动力成本的投入等等。规划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这个过程需要设计师具有系统观念, 从设计开始, 到后来的生产、使用、回收的各个环节综合考虑资源配置情况, 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3 能原创造的公共设施设计的现实意义
3.1 城市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
我国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2014年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 我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3.6亿。其中城镇人口占53.36%, 越来越多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这无疑给城市生活空间带来巨大压力。城市空间资源不足问题已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大中城市正在积极探索开发城市空间资源, 其中较成功的案例要数高架桥项目, 次设计理念考虑到城市空间资源不足的现状, 在原有路面上部空间重新规划一条交通线, 进而对城市交通进行分流, 成为缓解城市交通紧张问题的重要措施。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将清洁能源创造技术“赋予”公共设施, 使公共设施在满足传统使用功能的同时创造城市生活必须的能源, 这种设计理念与高架桥项目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的设计, 达到城市空间资源充分利用, 改善城市生活状况的目的。
3.2 缓解城市能源供应紧张问题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虽然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含量丰富, 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 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在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同时,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也较低下, 能源浪费现象严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生活在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 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 东多西少, 分布较集中, 这对城市能源需求提出严峻挑战。传统只靠外界供给的能源供应方式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急需新的能源创造方式来替代或补充传统能源供应的不足。文章中将清洁能源的创造技术与公共设施的设计相结合, 既满足公共设施传统的使用功能, 又可创造城市生活必需的能源, 使部分能源消耗设施“自给自足”, 达到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目的。
3.3 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深化
产品的存在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前提, 这就决定了产品设计要以人为中心。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来, 设计大致经历了功能主义、消费主义、可持续设计几个发展阶段。发展至今逐步达成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但以往只在产品外观设计、宣传、销售过程中考虑人的心理需求, 以促进赢利的经营手段现实看来只是片面的以人为本,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物质消耗都源于自然, 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资源的物质支持, 破坏了生态环境, 人类失去生存基础, 设计中还何谈以人为本呢?因此, 尊重自然,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积极开发清洁能源, 减少环境污染, 才能真正实现为人的设计, 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是必然趋势, 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也不可避免,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人类用智慧去探索。综观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是因为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没有系统的考虑, 缺乏整体观念。以往只为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城市规划方法已然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 需由一个有系统观、全局观的城市设计理念来替代。设计自产生之日起就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为目的, 只要人们合理进行设计规划, 用发展的态度对待问题, 不墨守成规, 相信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文章中介绍的几种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只是这一设计理念的具体应用案列, 更多的设计方案需要设计师慢慢的探索, 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创造, 单纯的产品设计还不如说是一种简单的制作。城市内可再利用的空间很多, 只要我们用科学方式努力的去探索, 就会有广阔的空间等着我们去“开发”。例如, 可在一些公共空间的地板上安装脚踏发电装置;利用垃圾分解的生物能进行发电;将传统的跑步机设计成跑步者带动皮带运动, 将皮带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等等方式。能源创造的公共设施设计要遵重客观事实, 符合科学规律, 设计者要充分挖掘自己的创作思维, 注意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理性思考, 善于积累, 相信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任立生.设计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3]付黎明.设计美学法则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项目化教学考核方案可行性探究 篇8
工学结合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当前积极倡导和推行的一项重大理念变革, 近年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界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最终必须要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来。课程体系改革方法多样, 项目化教学是很多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它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项目化教学以行业真实项目案例、仿真项目和实战项目为中心来选择、设计、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 并以面向职业岗位技能、完成工作任务为基本教学目标。为实施项目化教学, 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就不能适应考核要求。本文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探究新的考核方案及其可行性。
1 考核方案改革探索
1.1 课程特点要求进行考核方案改革
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课程, 首先要进行项目的选择, 项目选择的优劣直接决定课程改革是否成功。项目的设计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在设计上很多课程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项目化教学是以行动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目前, 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评价还以单节课为基础, 以课堂理论教学评价为主体。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课程, 在考核中很多老师仍然沿用“实训+期末卷面”的传统评价模式, 显然这种模式既不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也无法准确客观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不能适应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1.2 教师考核方案改革探索
1.2.1 项目内容选取:
教师根据专业职业岗位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 选取适合课程的项目, 项目教学内容的安排等做成PPT, 在教研会上与相关专业教师交流探讨。教研组根据教师选取内容与技术领域市场需求的符合度, 与生产过程所需知识技能的针对性及学生就业岗位系统性进行研讨。最终确定该课程授课的教学内容, 并且根据教师的论证、分析情况进行打分, 作为教师质量考核的一部分。
1.2.2 项目教学模式:
根据教研组确定的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组织教学。理实一体化, 从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进行教学。案例教学, 从实际工程中抽出经典案例, 从咨询———策划———执行等环节进行教学。教研组以一个项目为单位组织随堂考查, 从教师的项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环节对任课教师进行考核。
1.2.3 项目考核方案:
从教师对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的考核方案的执行情况, 教师创新性的考核内容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
1.3 学生考核方案改革探索
1.3.1 知识能力:
项目化教学的六个环节中首先就是资讯, 资讯包括教师给学生提供完成项目所需的理论知识、信息、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准备。其中学生的资料准备决定了学生执行阶段的效果。教师应该收集学生准备的情况给予考核评定成绩, 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
1.3.2 素质表现:
项目化教学最终实现的手段就是通过实践来完成任务。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态度决定学生实践成果的优异与做事效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对学生考核评定, 以确定学生态度价值目标的实现情况。
1.3.3 技能表现:
项目化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 项目实施的结果是作为项目化教学成果的展示, 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 是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环节。应该作为考核学生的重点内容。
2 考核方法改革探索
2.1 教师考核方法改革探索
考核教师的过程中形成相关表格, 项目内容选取占教师考核评价的25%;从选取内容的科学性、实际性、实用性和论证的充分性为每项设置对应分值。教学模式的考核中教研组根据教师选取的内容、选择的模式是否恰当, 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利等方面设置对应分值占25%;教研组随机选择跟踪教师某个教学项目来考察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施与组织、学生管理、先进教学媒体使用等环节, 由于此部分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 分值占40%;教师严格执行新的学生成绩评定模式, 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方法等占10%。
2.2 学生考核方法改革探索
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实践性很强, 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需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因此该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教学管理部门需制定考核项目卡, 每个考核项目涵盖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成绩的评定在项目化教学中进行, 以项目完成情况为基础。既重视项目成果, 也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职业态度。期末教师整理各项目内容进行包装整合, 布置一个综合项目, 学生从查阅资料、设计实施方案、形成成果几个阶段实现。考试时间2-4小时, 这个阶段主要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等。该课程学生成绩形成性考核部分占60%, 终结性考核部分占40%。
3 考核方法改革可行性分析
教师考核以量化标准形成表格, 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在各个阶段进行考核打分。教学管理部门有科学化的表格存档, 以利于教学管理部分评价教师教学质量。
学生考核打破了传统的笔试+实验考核模式, 以项目为基础的考核加综合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模式, 更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教学管理部门设计了考核表格, 科学系统地对项目化教学课程提供考核项目, 避免了不同老师考核的随意性和无存档资料等问题。
4 结束语
考核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教师认真施教的重要手段。因此, 考核方法改革需符合高职培养目标, 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相适应, 与学生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有机的融为一体。实践证明, 本文设计的考核方案是可行的,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本文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与考核方式的现状及需求, 提出项目化教学模式下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和学生考核方案、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考核,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徐文.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高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实践[J].科技信息.2010, (33) :263.
[2]袁建, 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 (2) :18-20.
可行性探究 篇9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冰箱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用电量也相应增加。据统计,冰箱用电量已占居民全部用电的50% 。按照目前的冰箱能耗和生产水平,在今后的15a内生产的冰箱将在其预期寿命内耗电6010亿k Wh,这些冰箱将需增加5700MW的发电,消耗400多亿元的投资,同时排放大量的CO2和温室气体。
目前,家用冰箱广泛采用传热系数低的内藏式冷凝器,并且对于夏季空调房间来说冰箱运行时向室内散发的冷凝热量也会加大空调的冷负荷,从而加大空调耗电量。文中以避免冷凝器的散热量进入室内及其散热效率增大为切入点[1,2],提出分体冰箱的概念,通过对能耗进行分析统计,来验证分体冰箱的可行性。
1建立分体冰箱模型
冰箱的组成部分为箱体、制冷系统及控制系统。分体冰箱可类比于分体空调,即将冷凝器和压缩机与机体分开,放置在室外阴凉空旷处,有利于散热。现取2台相同的冰箱,对其中1台进行改装,将其压缩机、冷凝器置于室外,称为分体冰箱, 另1台不做改变,称为原型冰箱。将2台机器置于相同环境里,进行能耗的分析与比较。
2分体冰箱能耗分析
2. 1分体冰箱消除回传量对其能耗的影响
丝管式冷凝器和箱壁式冷凝器实际应用与试验结果表明: 在相同传热温差条件下,丝管式冷凝器的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较箱壁式冷凝器的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约高30%[3],故这里主要研究丝管式冷凝器的性能。
选取美的BCD - 206GSMK型号冰箱,其参数如表1所示。
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理论计算分析。
由于蒸发器热负荷与压缩机功率之和为冷凝器负荷,列新平衡方程为:
式中: Q1—冰箱蒸发器热负荷,取Q1= 126W;
Q2—冰箱压缩机的功率,取Q2= 100W;
Q3—冷凝器的负荷,取Q3= 226W。
其中,Q3+ A为考虑回热量时冷凝器的负荷; Q1+ 0. 12( Q3+ A) 为考虑回热量时蒸发器的负荷; Q2× 0. 12 / Q1( Q3+ A) 为考虑回传热量时压缩机增加的功率。
代入数据,得: A = 62W。
2种工况下各部件负荷如表2所示。
W
因此,将冷凝器放在室外,与原型冰箱相比较而言,压缩机的功率降低27W,节省了27% 的能量。
分体冰箱的冷凝器与室外空气的温差比原型机的冷凝器与室外空气温差大,传热温差越大,冷凝器散热效率越高,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压缩机功率,更好的节约能源; 温差增大,所需的冷凝器表面积降低,从而降低冰箱的成本。2种工况下压缩机功率对比图如图1所示。
2. 2冷凝器传热系数的分析
在箱壁式冷凝器与丝管式冷凝器( 即分体冰箱与原型冰箱) 所处的外环境相同时,丝管式冷凝器因室外风速影响其表面传热系数较高,使得制冷剂制冷系统的冷凝温度有所下降,压缩机的功率减小,功耗低。
在自然对流空气冷却式冷凝器中,通常情况下,自然对流表面传热系数都很小,而有时辐射传热系数较自然对流表面传热系数还要大,因此辐射换热的影响一点不能忽略。
在家用冰箱中,进入冷凝器管内的制冷剂蒸汽均为过热蒸汽,制冷剂蒸汽在管内经历显热段和饱和段。显热阶段,制冷剂与环境空气之间的传热温差大于饱和阶段的传热温差,所以显热阶段和饱和阶段的自然对流表面传热系数与辐射传热系数均不同于饱和段。所以需要分别计算过热段和饱和段的自然对流表面传热系数和辐射传热系数[4]。
2. 3冷凝器的有效换热面积分析
对于丝管式冷凝器由于管壁与空气侧自然对流系数较小,辐射换热所占比重较大,辐射换热不可以忽略。
冷凝器的自然对流系数 αof为[5]:
式中: λf—空气的导热率,W/( m·K) ;
de—当量直径,m;
Prf—空气的普朗克数;
Grf—空气的格拉晓夫数。
空气的格拉晓夫数Grf为:
式中: g—重力加速度,m/s2;
β—空气的体积膨胀系数;
θm—对数平均温差,℃;
ν—空气的运动粘度;
de—当量直径;
ηf—肋效率。
显热段的定性温度tf= ta+ 0. 5θm,潜热段的定性温度tf= ( tk+ ta) /2。
冷凝器的辐射传热系数 αof'由式( 3) 计算:
式中: ε—黑度;
Tw—壁面的平均热力学温度,K;
Tr—室内壁面平均热力学温度,K。
显热段传热温差 θm'为:
取内外环境温度均为ta= 32℃ ,冷凝温度tk= 54. 4,制冷剂蒸汽进口温度为ti' = 80℃ ,潜热段传热温差 θm″为:
代入数据,得: θm' = 28. 3℃ ,θm″ = 16. 65℃ 。
选取外径db= 4. 5mm的邦迪为传热管,相邻两管中心距sb= 42mm,钢丝直径dw= 1. 2mm,相邻两根钢丝间距sw= 5mm。
确定显热段及潜热段热负荷Qk' 及Qk″制冷剂在tk= 54. 4℃ 、ti' = 80℃ 时过热蒸汽比焓可以查得h' = 458. 399k J / kg,tk= 54. 4℃ 时饱和蒸 汽比焓h″ = 422. 456k J / kg,取制冷剂出门框防露管时过冷液体温度tg= 35℃ ,过冷液体比焓hg= 248. 759k J / kg, 显热段热负荷与总热负荷的比值 Δh为:
代入数据,得: Δh = 0. 1715。
分体冰箱总的冷凝热负荷为226W,显热段热负荷Qk分' = 0. 1715 × 226 = 39W。
一般情况下,通过防露管放出的热量占总热负荷的40% ,则潜热段热负荷Qk分″ = ( 1 - 0. 1715 0. 4) × 226W = 97W。
原型冰箱的冷凝负荷为288W,显热段热负荷Qk原' = 50W,潜热段热负荷Qk原″ = 127W。
2. 3. 1计算显热段所需传热面积
显热段的传热温差 θm' = 28. 3℃ 、ta= 32℃ ,则显热段外壁面平均温度tw= θm' + ta= 60. 3℃ 。
靠近壁面附近的空气平均温度tm= ( tw+ ta) / 2 = 46. 15℃ 。
显热段热物性系数如表3所示。
由式子可得de = 0. 0533m,计算格拉晓夫数Gγf为:
代入数据,得: Gγf= 426273。
计算空气自然对流表面传热系数由公式得 α'of= 9. 158W / ( m2·K) ,取表面黑度 ε = 0. 97,房间壁面平均温度tr= 25℃ ,室外墙壁 平均温度 为32℃ ,代入式( 3 ) 可得: 原型机显热段辐射传热系数aor原= 8. 57; 分体冰箱 显热段辐 射传热系 数a'or分= 7. 52。
显热段所需的传热面积Aof'为:
代入式( 7) 得原型机的Aof原' = 0. 10m2,分体冰箱的Aof分' = 0. 083m2。
显热段各计算参数及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2. 3. 2计算潜热段所需传热面积
潜热段壁面空气的平均温度tw= θm″ + ta= 48. 65℃ 。
靠近潜热段壁面空气的平均温度tm= ( tw+ ta) /2 = 40. 325℃。
在tm= 40. 325℃ 条件下,潜热段热物性系数如表5所示。
代入数据,得: Gγf= 273318。
分别代入式( 1) 和式( 3) 计算。原型机潜热段空气自然对流表面传热系数和辐射传热系数得: αof原″ = 8. 04W / ( m2·K) ,αor原″ = 9. 31W / ( m2·K) ; 分体冰箱潜热段空气自然对流表面传热系数和辐射传热系数: αof″ = 8. 04W / ( m2·K) ,αor″ = 7. 51W / ( m2·K) 。
则潜热段所需传热面积为:
可得原型 冰箱Aof原″ = 0. 44m2,分体冰箱Aof分″ = 0. 37m2。
潜热段各计算参数及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原型冰箱 所需总传 热面积Aof原= Aof原' + Aof原″ = 0. 54m2; 分体冰箱所需总传热面积Aof分= Aof分' + Aof分″ = 0. 45m2。
由计算可知: 在室内外空气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分体冰箱冷凝器所需换热面积比原型冰箱节约20% ,减少了材料损耗。分体冰箱冷凝器与外界总的换热量为226W,是原型冰箱的0. 78倍,可知分体冰箱压缩机的功率低于原型冰箱。同时原型冰箱将这部分热量全部散至室内,增加了空调的室内冷负荷,而分体冰箱将冷凝器这部分热量全部散至室外,降低了空调能耗。这是在没有考虑风速的影响下得到的结论,当考虑室外风速的影响时分体冰箱丝管式冷凝器其表面传热系数较高,使得分体冰箱制冷系统的冷凝温度有所下降,压缩机的功率减小,较原型机相比节能更加显著。
2. 4压缩机散热得到改善
压缩机机壳向空气中散发热量,使从机壳排除的制冷剂蒸汽温度降低,从而使冷凝器的热负荷减少,但电冰箱采用的是全封闭式压缩机[6],它的体积小转速高,散热性差,当压缩机置于室外时由于风速的影响,其散热效率提高,从而可以提高压缩机的效率,继而减少能耗。
3结语
“分体冰箱”采用丝管式冷凝器,其散热效率比内藏式冷凝器高,并且丝管式冷凝器置于室外, 由于风速的影响其散热效率进一步提高,其表面传热系数提高,压缩机功率降低,能耗减少[7]。原型机的冷凝器在向室内散热的同时也向冰箱传热,增加了压缩机的功耗,当采用外挂式冷凝器时这部分热量就不会散失至室内同时也避免了回传热量。
经过分析得出,原型冰箱增加了室内空调的冷负荷,分体冰箱外挂式冷凝器和压缩机避免了向室内散热也消除了向冰箱内部的传热,压缩机的功率降低了27W,节省了约27% 的能量。分体冰箱冷凝器所需换热面积比原型冰箱节约13. 3% ,减少了材料损耗,而且由于外挂式冷凝器在室外空气风速的影响下其传热系数增大,散热效果更好,加上现有节能方法的利用,分体冰箱的节能效果显著。
摘要:针对现有冰箱其冷凝器向室内散失热量的同时也会有一部分热量回传至冰箱,不仅增加了压缩机的功耗,也增加了室内空调的负担等情况。提出分体冰箱的假设,即将冷凝器、压缩机置于室外。通过理论分析及对比的方法,对分体冰箱进行能耗分析。结合分体冰箱回传量的计算,阐述分体冰箱冷凝器产生的热量不会散失至室内,同时也避免了回传热量。研究表明:分体冰箱冷凝器所需换热面积比原型冰箱节约13.3%,减少了材料损耗,压缩机功耗降低27%,节能效果显著。
关键词:功耗,分体冰箱,回传热量,节能
参考文献
[1]赵志军,李红旗.家用电冰箱的能耗分析及节能研究[J].家电科技,2004,21:96-97.
[2]王小娟,董华,汤俊芳,等.建筑一体化冰箱技术初探[J].科技传播,2014,(1):47-48.
[3]邵秀利,赵小月,王世锋,等.节能冰箱及其冷凝器设计[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3,(4):141-143.
[4]吴业正.小型制冷装置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5]章熙民,任泽霈,梅飞鸣.传热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GBf F8059.2-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塔家用制冷器具冷藏冷冻箱[S].
可行性探究 篇10
关键词:搪瓷产品;民族;非主流;科技含量
1 传统民族搪瓷工艺的特征
搪瓷是将一种玻璃性质的瓷釉涂在某种金属材质的胚胎上,然后高温烧制而成。近代的搪瓷工业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经后期由奥地利传播到中国,由此开始一段搪瓷制品的流行风,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的侵略打断了原本的商业发展轨迹,乘欧洲战乱之际,大量的往我国倾销廉价而低质的搪瓷制品,开始在我国大办搪瓷厂以便持续它们这种倾销行为,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市场被日货所占据。很多有良心的实业家看到这种状况,决心以一己之力拯救我们的民族工业,刘达三、姚慕莲在上海创办了第一家中国的搪瓷厂——中华美术珐琅厂。为了打破日商对瓷釉的垄断,这些活跃在上海的商人开办了第一家专门制作琅粉的大钧琅粉厂,还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研究珐琅业的机构——中华珐琅研究会。诸多必备条件渐渐成熟后,上海开始自己制造各种搪瓷车牌、门牌等,民族搪瓷工业终于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体系,产品的品种和技术已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的大量份额,也有了相当一部分忠实的消费者,国内由此掀起了一股推崇国货的风潮,大量的洋商和华洋结合的厂陆续停产,五卅惨案爆发后,国内激起一股抵制洋货的高潮,国外搪瓷制品的输入较以前大为减少了。民族搪瓷品的转折点由此拉开了帷幕,很快,国产的搪瓷品开始出口,成熟的堆花描金新工艺和面盆喷花复喷新工艺,还有不断发展着的新工艺搪瓷产品饰花的贴纸,贴花是搪瓷制品的一种彩饰方式,它主要用在需要制造精细和复杂的图案,具有颜色鲜艳、光泽度好、图形清晰度高,立体感强烈等特点,而它的工艺也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在较厚的涂有胶料的纸张上裱上薄纸或者有机薄膜,然后将清油墨涂抹在机器上在薄膜上印出事先已设计好的图案,接着把各种色彩的氧化物彩料有区别地洒在清油墨压过的地方,这样就很好地把颜色固定在了图案的区域,其他多余的色料就可以轻轻拂去了,另外,也可将彩色涂料粉与清油墨搅拌均匀后直接印在上面,这样图案就可以很好的显现出来了,除此之外,搪瓷产品工艺还有很多其他上色方式,像喷花技术、印花技术、洒花技术、堆花技术、丝网印花和手工描绘等,贴花纸转印技术和网版印刷搪瓷贴花纸技术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在此之前,用的都是平版印刷技术,效果不是很好,后来随着要求的提高,网版印刷搪瓷贴花纸技术被很快运用到搪瓷工艺中来,与传统搪瓷喷花技术相比,采用机械印刷的网印搪瓷贴花技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原材料的利用率上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使用搪瓷产品,商家开始研究国人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开发了大量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器形,比如有边缘较宽、底高且大的“得胜盆”,还有专门为新婚燕尔夫妻设计的婚庆搪瓷系列,分万紫千红、花好月圆、芙蓉鸳鸯、竹编牡丹、桂林山水五个主题,还有穆艺林先生主导设计的“万紫千红”系列主题产品,其设计和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上海搪瓷行业的最高水准,搪瓷制品的图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喜好和对生活的愿景,“大跃进”“文革”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在搪瓷制品上留下了痕迹,早期的搪瓷制品,颜色和图案都比较单一,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图案制作逐渐的丰富起来,一个图案可能用好几层色彩来表达,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满足了人们的期待。解放后搪瓷制品继续呈现发展的趋势,花卉主题成为当时的经典题材,在物质匮乏的20世纪80年代,设计师用牡丹等具有美好寓意的图案用在日常人们的器具上,寄予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一些机关单位把带有寿星图案的脸盆作为礼物赠送给干部和员工,表达祝福之意,更多的厂商专门为职工奖品制作搪瓷产品,印上大大的“奖”字和不同厂商的名称,成为中国搪瓷产品极具特色的题材,还有一些厂家在装饰图案上汲取中国画的意境,产生了一批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搪瓷产品。
2 当代非主流搪瓷制品的商业走向
京剧英译对外传播的可行性探究 篇1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 是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下, 京剧艺术已变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丰富实践积累、以及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瑰宝, 她是民族智慧和艺术精华的结晶, 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及审美情趣, 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 京剧逐渐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 不但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 同时也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与推崇;并引起了他们了解、学习京剧的兴趣与愿望。为了对以英语为媒介传播国粹京剧,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输出的可行性进行探究, 本课题组采用了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 受试人群为京剧从业人员、外国友人、翻译从业人员以及英语专业的学生, 本课题组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探究和分析。据调查数据显示, 国内外人们对京剧的喜爱程度比较高。大约66%的受调查人员认为京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无限的艺术魅力, 应该大力推广, 而且, 在受调查的外国人群中, 40%认为京剧已经具备国际化条件, 虽然存在语言隔阂, 但其美妙动人的旋律, 独特的服饰、化妆, 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已经令世界各国人民为之折服、倾倒。因此它即具有民族性, 也具有世界性。由此可见, 民族瑰宝—京剧, 发展市场广阔, 发展潜力具大, 因而使其走向国际舞台, 让世界人民真正领略到中华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继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可能性较大。
1 传播困难
以英语为媒介传播京剧面临着三种典型困难, 这些困难犹如难以攀登的三座大山, 归纳如下:
1.1“三座大山”之京剧从业人员交流之苦
虽然京剧在世界很多地方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但在其国际化过程中, 仍然存在阻碍其普及的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即是京剧演员和国际票友之间交流和理解问题。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重要工具, 在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中, “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来推介自己的文化”是一个通行原则 (朱琰2010:004) 。发展京剧同样需要共同语言作为桥梁, 这就需要在语言与文化背景不同的情况下, 用英语这一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将京剧充分的解说、传达出来。
京剧中的很多元素, 只能靠京剧自身的演绎, 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外国票友很难理解其内涵, 易产生认识的偏差和误解, 调查显示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已经成为京剧走向国际的主要绊脚石。京剧对外普及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瓶颈便是语言沟通的障碍。从业人员英语水平普遍滞后, 很难在京剧方面与外国票友进行交流与探讨, 致使京剧无法在外国票友面前完全展现其魅力, 这严重阻碍了京剧走向世界的步伐。京剧语言大都精简凝练, 语言手法丰富, 唱腔风格独特, 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听得懂中文就可以听得懂京剧;听得懂京剧也未必能理解其深刻内涵。很多出国演出的剧院, 大都是临时找翻译人员进行翻译, 翻译中出现错误就在所难免。翻译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用精练的英文表达出戏文丰富的内容, 京剧唱词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具备很高的英语水平, 还要求其对中国古典文化以及传统戏曲有较深的了解, 英文唱词须表现出传统戏曲特有的意境和韵味。现今进行英语字幕翻译的人员, 匮乏专业戏曲知识, 对戏词本身理解不透。但是若要京剧演员同外国票友交流, 演员自身的英语水平又有较大局限。调查显示, 只有14%的京剧从业人员英语水平相对比较高, 绝大部分仅限于认识一些基本单词, 只能够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英语水平非常有限, 无法将京剧用英语的形式展现出来, 将京剧的真正内涵及其传承的精神准确地传递给外国友人, 导致他们在了解、学习京剧时产生很多误区与障碍, 无法充分享受京剧的艺术魅力。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专业2008届优秀毕业生孙宝贺表示, 虽然现在的不少京剧院团都意识到京剧英语人才缺乏的问题, 也希望对一些有条件的专业演员、工作人员进行英语培训, 发展其成为专职翻译人员, 但目前来看, 很多京剧院团还是没有专职的英语翻译, 这严重影响了京剧的对外传播。
1.2“三座大山“之外国友人理解之苦
为了了解外国友人对京剧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 疑问, 以及可以寻求哪些帮助, 本课题组对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外国留学生 (国籍主要是美国, 英国, 法国, 埃塞俄比亚, 老挝, 越南, 马里等国家) 发放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133张, 课题组对调查问卷做了一些数据分析, 如下:
在调查的人员中, 98%的留学生都愿意了解京剧, 52.6%的留学生表示很感兴趣, 只有3.8%的留学生表示不喜欢。51.1%的留学生是通过朋友介绍了解到京剧, 而通过多媒体 (如网络) 和相关课程的开展了解到京剧的留学生比例只占28.6%和20.3%。与美国百老汇, 意大利歌剧等剧种相比, 京剧因为其独特魅力吸引他们, 而京剧吸引他们的地方主要来自于脸谱和服装以及京剧的音乐和旋律, 而台词和剧情却仅仅占了13.3%。57.1%的留学生在了解和学习京剧时在翻译的字幕方面遇到困难, 也有一些表示对京剧的故事情节, 背景以及动作和脸谱所表达的含义感到不解。大部分留学生都希望对京剧能有更好的翻译并在表演之前做一些介绍来消除他们对京剧的一些疑问。
通过进一步地研究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外国留学生对京剧的了解程度仅限于一些常识性知识, 对其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较低, 但是他们对京剧有比较大的兴趣。“有的外国人迷恋中国京剧绚丽夺目的服装, 色彩鲜明的脸谱, 情趣盎然的故事, 其中最令他们感兴趣的, 还是中国京剧那“虚实相生, 以一当十”的表现手法。然而正是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和缺乏专业人士的辅导和讲解, 他们对京剧产生了很多难题并在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主要的误区来自于对京剧台词、剧情以及虚拟动作的费解。为了让外国学生了解和掌握京剧的虚拟动作, 中国教师们煞费苦心、细致讲解, 并加以示范, 如骑马、行船、吃鸡、轰鸡、开门、关门等等。这种外表的摹仿还仅是第一步, 要让他们通过准确的动作来艺术地反映生活, 就还需要他们了解现实生活的面貌。中国学生因为熟悉国情所以易于理解, 而外国学生对此却是一连串的未知数 (胡世均, 《老外学京剧》, 中国京剧, Peking Opera of China, 1993) 。正所谓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交际工具, 人们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沟通感情都需要语言, 所以外国人学习京剧, 面临的最大障碍即是语言问题。由于京剧翻译者普遍缺乏对京剧的内涵和文化知识, 使其不能够把京剧的精髓翻译出来, 而专业的京剧学习者本身的文化水平有限, 不能将京剧的情节阐述清楚。当今社会, 由于针对外国友人学习京剧的相关的课程设置较少, 相应教师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而且国外网站有关京剧的教程视频资料又十分有限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这个平台, 因此多数外国友人只能通过朋友的介绍了解到少量的京剧知识, 而缺乏专业的训练和学习。
1.3“三座大山“之英语服务人员翻译之苦
就英语服务人员而言, 采访调查对象涉及翻译工作人员, 英语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三类人群, 分析数据后发现, 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京剧基本知识, 对于国粹了解的情况堪忧。据回收的有效问卷显示, 仅7%的人表示自己是票友, 对京剧了解程度高, 约42.5%人了解京剧常识, 能列举出数部名剧, 其余绝大部分人都对京剧知之甚少。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期间能接触到京剧翻译的机会较少, 京剧翻译理论也几乎未专门引进课堂,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情况类似。由于各省市的教学规划不同, 在义务教育期间, 一小部分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开设了京剧课程, 如深圳市设立了“京剧进课堂”教学试点, 而全国其它各地则缺乏相关课程, 因而学生对于京剧了解的程度参差不齐,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高等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京剧一知半解, 小部分学生具备京剧基础知识, 远不能满足京剧英译形意兼具的要求。据受采访的职业翻译坦言, 他们接触京剧题材的翻译极少, 广义的文化类翻译市场需求较大, 但极其细分且专业性极强的此类翻译较少, 不过京剧英译作为市场空白点, 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前景极为可观。
英语能否成功负担起传播京剧以输出中国文化的重任, 取决于英语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对外京剧推动市场需求, 挖掘市场潜力的。
2 解决途径
京剧传播不能仅仅依赖于翻译人员, 毕竟翻译人员普遍对京剧的理解广度和深度比较浅显。因此, 一方面, 京剧从业人员要认识到学习英语、尤其是京剧专业英语, 提高自身的英语素养的重要性, 利用有效资源学习英语, 配合自身深厚的京剧功底, 从而最大程度地为外国友人演绎京剧艺术, 让外国友人更好的体会京剧表演的魅力。另外, 政府及京剧院团等应该注重对京剧从业人员的英语普及教育, 比如提供资金支持, 加大师资投入, 开设英语课程, 开设英语培训班等, 使京剧人员能够在学习京剧的同时学习英语, 提高整个京剧行业的英语水平。
京剧对外交流形式主要有:按照京剧本来面目用中文在国外演出或以京剧电影的形式在国外播映;或者在第一种方式演出或播映时提供英文字幕 (Subtitling) ;这两种方式代表了京剧外翻英译传播的未来主流发展方向。有的学者经研究认为, 字幕对原京剧演出和京剧电影文本的干扰要比同步英语配音小很多, 观众由此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的享受会更大, 京剧原汁原味的唱腔, 念词都能得以保留, 以原貌展示, 更能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曹广涛.基于演出视角的京剧英译与英语京剧, 2011:6) 。目前, 京剧主要对唱词、念白等进行了翻译, 其主旨是帮助外国观众了解剧情大意, 使之体会唱词的意境和韵味, 从而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在京剧翻译的过程中, 要根据京剧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的特点, 如舞台的瞬时性、大众性和视听性, 遵循与字幕同步性和口语化的原则;对于富有诗性的念白和唱词, 要遵循功能对等原则, 使译语观众能与原语观众一样对剧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对于京剧中文化的翻译, 要遵循异化与归化平衡的原则, 使观众通过译文了解一定的异国文化 (韩英焕, 以“四郎探母”为例论京剧的英译原则, 2011:2) 。本科期间的英语专业学生会接触到翻译理论的学习, 其中异化和归化理论也可用于京剧英译当中。虽然京剧题材较为少见, 对学生翻译而言具有一定难度, 不过对于具有丰富翻译经验的从业人员来说, 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和文本资料, 即能够较为完整的表现出京剧的语篇含义, 能够起到对外传播交流的作用。
外国友人可以借助英语专业学生尤其是京剧翻译者的辅助, 并寻求多媒体网络关于学习京剧的渠道, 以及通过国外孔子课堂的帮助使其能够对京剧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也可参加与京剧相关的课程以便能够深刻理解京剧所表达的内涵并学习其精华。
要移除京剧英译对外传播的这“三座大山”, 需要京剧从业人员本身提高英语交流水平, 给外国友人创造更多学习和了解京剧的机会, 也需要英语服务人员积极参与京剧英译的工作, 虽然面临一些障碍, 但怀着“愚公移山”的精神, 定能将国粹京剧远传海外, 弘扬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曹广涛.基于演出视角的京剧英译与英语京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
[2]胡世均.老外学京剧[J].中国京剧, 1993 (1) .
[3]韩英焕.以四郎探母_为例论京剧的英译原则[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