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和实践(精选10篇)
可行性和实践 篇1
学分制的实行使成绩管理工作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学习成绩的管理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管理都有着重要影响。
一、目前成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分制改革以来在成绩管理上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 成绩管理的工作时间具有不确定性, 不能集中起来, 而是在分散零碎的时间内完成的。成绩处理 (输入、查询、修改、输出等) 速度慢, 学生和教师查询起来比较花费时间, 而且无法对成绩形成系统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考试成绩的结果不能很快地形成反馈信息, 在促进教学上慢了一拍。第二, 记录不准确。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学生某些课程的成绩记录与实际不符合甚至是缺失。特别是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 遇到这种问题就比较麻烦。当问题比较集中时, 有时只得逐个与系教务部甚至是教研室核对、寻找, 这样的过程繁琐而又低效率, 牵扯到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完全是浪费时间。第三, 成绩管理不能实现良好的共享, 成绩资源的通用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学校里, 有一些职能部门并不能直接使用学生成绩信息。即使是要使用, 也还要有一些流程或者是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这样当学生需要凭奖学金、评优的时候, 会变得很麻烦。第四, 部分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考试组织工作不严谨或者是教学运行秩序的紊乱, 都会造成成绩管理出现问题。
二、对成绩管理工作提出的可行性建议
(一) 完善管理制度
成绩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各级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应该更新观念、适应时代发展, 建立健全完善的成绩管理规章制度。首先, 各级部门领导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心, 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 建立起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 而教师命题、成绩存档及查询等都应该是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次, 成绩管理工作应该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 对成绩管理工作进行量与质的规定, 对其原则范畴进行科学划定。
(二) 完善成绩管理工作
选课和学籍管理也是成绩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建立起课选中心, 它除了提供学生选课外, 还应该负责全校学生选课成绩的总体管理工作。将选课与最后的成绩管理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建立起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宏观监控全校学生选课情况系统, 选课系统维护等, 这些都是成绩管理工作中的组成部分, 而且是主体部分。学校的选课中心是面对全体学生的, 需要制定统一的成绩管理信息格式, 这样在其他部门中, 成绩信息也能很好地使用。
(三) 提高成绩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
现在的成绩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工作人员除了具备一般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对学分制的深入理解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品质之外,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包括计算机处理能力、网络使用能力、编程能力、统计学数据处理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是需要不断提高的, 因为计算机技术是日新月异的, 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的技术以适应工作的需求。成绩管理工作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事务性工作, 而且对于变化的环境要有足够的能力把握, 当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 需要及时调整成绩管理系统来适应, 这样成绩管理才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参谋作用。
(四) 提高成绩公开性
校园网络的建设为我们的成绩管理工作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公开性和快速性, 在计算机成绩管理的基础上, 开发成绩管理系统网络化软件, 扩大功能, 培训各级成绩管理人员。不断提高成绩管理水平, 让学生的选课、成绩记载、绩点都能在网上查询, 保证成绩信息快速而准确传达到成绩信息的使用者, 包括教师、学生本人、学生家长以及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等。
(五) 完善成绩管理工作的监控
提高成绩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和实践性, 还应该从完善其监控上着手, 增强成绩管理各环节的透明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第一, 考试前公布学生的平时成绩, 那么学生在考试时, 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进行的考前准备也会有所差别;第二, 命题不一定是由任课教师来, 而是可以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 或者是在考试题库中抽取试题;第三, 评卷工作可以采用非任课教师评卷的方式, 或者是集中评卷的方式, 这样可以提高评卷工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三、总结
成绩管理是每一个高校都会面临的问题, 也是每一个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评定教育教学质量, 反馈教育教学成效等都需要用到成绩管理。所以说, 我们的高校在逐步完成学分制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成绩管理工作。从全局着眼, 统一规划, 按照各级部门的客观需要, 来完善规划成绩管理工作, 保证成绩信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能准确、全面、完整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苑辉.学分制条件下的高等院校成绩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 .
[2]陈伟强.如何对高校学生成绩进行管理[J].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23-25.
可行性和实践 篇2
[关键词]高职 课程考试模式 《电工电子技术》
[作者简介]曾令琴(1953- ),女,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工程系讲师,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改革及电工电子技术发展;范文军(1957- ),女,山东菏泽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工程系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改革及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河南开封47500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05-02
为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高职教学中的课程考试内容、形式体现高职特色,我们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考试模式为例,对高职课程考试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高职考试模式可行性转变的探索
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技术基础课程,大多数学生虽然对它很感兴趣,但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又通常不设为统考课,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往往不去深入理解和探究,实践环节上也不太重视,以致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容纳专业万象的企业市场,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就是要为这些用人市场提供专业方向性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因此,要让“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思想体现在高职教育的考试中,就得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开创一种新型的、符合高职培养人才目标的考试模式。
高职课程的设置,一般都分为三大块:基础课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设定的学时数一般是“必需、够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所占学时比重大,因此,改革传统的笔试形式,实际上是针对这些课程而言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大都与实践紧密相连,这些课程通常都融入大量的实验和实训环节,目的就是加快培养出市场紧缺的技能型人才。但是,高职的这些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考试形式常常和基础课程的考试形式大同小异,一般是由笔试组成,这导致很多高职的学生仍然死啃书本,对实验和实训环节并不重视,也使得高职课堂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在加大加重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还必须对高职教育的考试形式进行改革,要探索出注重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体现高职特色的考试形式。
二、高职考试模式可行性转变的实践
所谓职业教育,即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因此,我们不但要在教学管理中重视对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道德的培养指导,而且要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期间的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训,并且要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点。为此,我们在几个非电子专业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力度。为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践技能等综合能力,我们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考核中,把考场搬进实验室,进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式的特殊考试形式。
特殊考试的具体形式是:实践考核是单人单实验桌;考试题目有5~8个,题目选自于实验课上或实践教学环节中已经做过的内容;考试项目包括线路连接工艺及布局、实验完成所用时间的记录、仪表的正确连接及量程的合理选择、实验报告等。考核题目让学生在考试之前随机抽取,当场确定每个学生的实践考试题目。考生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全部实验内容,才能保证取得相应的良好成绩。每一轮实践考核完成后都要现场检查、现场评分。与实践考试相应的理论答辩同时进行,负责理论答辩的教师对等待答辩的学生点名传唤,点到名的同学方可进入教室进行答辩。答辩学生每人现场抽取理论答辩题3~4题,根据答辩结果,教师现场打分确定成绩。最后,把实践考试分数与理论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再联系平常成绩,客观地给每个学生打出该课程的学分。
实践考试的题目以及理论答辩题目均在考试前20天交给学生。理论考核的答辩题共出95道题,题目内容包含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实用性问题及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点,学生可以根据课本或到图书馆查找相关参考资料找答案,或在同学之间进行反复研讨,以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此期间,实验室也实行全天开放,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训练。
这种新型的考试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空前的激励和促进:学生们除了上课时间之外,绝大多数时间都主动到实验室进行操作练习,甚至练习到晚上11点之后。对与实际紧密相连的理论答辩题目,也受到学生们的充分重视,100%的学生的翻书次数大大增多,并且主动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或到电子图书馆进行网上学习,讨论式和研究式学习方法得到了运用,出现了平常学习中少见的相互交流、相互提问、互相协作的学习场面,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有许多同学积极向指导老师提出自己的创意和见解。
三、高职考试模式可行性转变的继续研究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面对连年的大学扩招和沉重的就业压力,高校的教学工作出现了某些功利主义的实效性教学倾向,使高校相当一部分学生脱离了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轨道,使全面发展变成了片面发展。一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仅以英语、计算机或其他考级过关和拿奖学金为目标,另有不少学生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很高,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毕业论文却不能过关,论文答辩表达不畅,动手能力很差,一到工作岗位面对具体工作常常变得束手无策。这说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已经成为目前高职教育中的顽症。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改革普通教育中几十年不变的旧观念,淡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界限,加强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把考场搬进实验室等,都突出和体现了高职人才的培养目的,都能对学生的实际技能培训起到强化和推动作用。尤其是考试模式的改革和实践,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诸如电工电子技术这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所具有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懂得了死记硬背程式化的理论公式无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促使学生改变过去应试模式教育思维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通过实验和实践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事实证明,我们对传统笔试考试模式进行的可行性实践,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一条新路子。
继续探索和研究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把握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手脑并用,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法,让考试、考核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实际能力增长的重要环节,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挑战,深入研究和探讨高职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和新路子,必定会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令琴.谈“学习型”实验课[J].职教论坛,2004,55(3).
[2]孙兴民.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18-19.
“叙事德育”的可行性实践及探索 篇3
一、学校德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的影响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会出台一系列促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层面,分数仍然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最重要的指标。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程设置中与升学有关的文化课的地位被无限提高,一切与升学无关课程的地位变得可有可无,考什么学什么仍然是很多学校管理者最“朴素”的教育观。所以,很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要提高“效率”,首先考虑的就是把德育窄化成德育知识课,把道德作为知识进行讲授并像语数英一样测验考试。那些不能“挣分”的德育活动,则一再被压缩甚至取消。
2.德育工作机制不健全
在中小学阶段,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虽然分属两个科室管理,但是负责德育教育的德育处(有的地方也叫政教处、政务处)更像是一个管理科室,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了行政管理上,并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德育工作体系。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向上没有研究力量支撑,学校德育处室向上面对的多是行政机关而不是德育研究机构(大多数地方不设中小学德育研究机构),除了接受一些应景的管理类事务外,不能像教学处室(教务处、教研室)一样得到更高级别研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引领(我国各地都设有省、市、县三级专门教学研究机构);二是向下没有专门的德育力量,中小学阶段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中流砥柱,但是所有的班主任都属于兼职岗位,既不“专门”也不专业,绝大多数班主任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学业务上,班级工作也大都停留在“管理”而不是教育层面。
3.德育评价手段不到位
中小学校更愿意评价教师的“师德”和教学业绩,很少有人想到去评价教师的德育能力。至于班主任工作,无论是学校的常规简评,还是评先树优的标准,大都以班级管理的结果为依据,这就直接导致了班主任工作的僵化生硬。一切工作以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为目标,用最简单的方法追求最高的 “管理效力”,几乎成为班级工作的常态。在大多数地方,教师职称中没有德育系列,教师骨干评选中没有德育类别,这种评价激励措施的缺失,也让德育工作者“行无力,做无劲”,德育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二、德育困境下的理性坚持
虽然德育困境的出现原因有很多,诸如社会层面科举意识上的惯性,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要求, 以及管理和激励措施的缺位等等。但是,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 的问题。
不容置否,德育研究是一种隐蔽中的前行,它不像学科教学成绩那么显现,也不能立刻带来学校的荣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功绩”对个体来说也许是几十年后的成功,对社会来说兴许是百年后的民族振兴。如此,德育真的是一件很寂寞的事,它不仅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内心和豪迈的教育情怀,更需要一种坚韧的力量和放弃名利的勇气。
三、学校德育的可能与可为
作为学校或者教师,若想突破目前的德育困境,有三个要素是必需的:一是要有一颗愿意实践、 研究、能够坚持的心;二是要有符合学生心理、成长和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三是要有适宜的德育方法。这三点归结起来说,方法最重要。因为最好的方法一定是在心甘情愿的心态下,在持续给与学生良好道德的教育实践中,慢慢寻找到的最佳德育途径。下面我就以“叙事德育”为例,来谈谈我的德育实践之路。
1.“故事法”的可能性尝试
从我登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撰写教育叙事就成了我最“专业”的业余爱好。迄今为止,我已留下700多万字的文字痕迹,发表的教育叙事文章也过千篇。但是,这些对我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育叙事写作让我寻找到了一条德育路径。起因很简单,一个历经几任班主任,几乎让我“黔驴技穷” 的“问题学生”,在无意中看到发表在杂志上专门写他的文章后,竟然第一次有了“羞涩”的感觉。于是, 我坚持为他写了70多篇教育故事,他也在这些故事中一点点改变,慢慢成长。由这件事,我发现了故事的教育价值,便开始尝试用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开始是我写他们,后来是我们一起写自己、 讲自己。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我们班设有“我讲我心”时段,学生把自己一天遇到的故事讲给身边的同学听,并有一至三个同学在全班分享;每天晚上, 学生会把自己的故事及反思写在“我写我心”叙事本上。相比“强制主义”、“灌输性特征”、“脱离生活”、“成人化”、“孤立化”等常规德育,“故事法”的意义在于通过“生命叙事”,可以让学生自己的道德故事进入德育现场,这就为学生个体建构自己的道德经验提供了可能、兴趣和机会。
2.“德育叙事”的可行性实践
在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以后,我开始对传统的说教法、榜样法、熏陶法等德育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反思,常规德育“忽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主体性、单一化和僵化”的弊端,让我决定改变德育方法,更新德育手段。为此,我们学校慎重提出了一种直接触动学生心灵的“软德育”———德育叙事。德育叙事就是运用故事进行德育的一种方法,不仅是对我个人前期“故事法”的一种梳理和提炼、规范和提升,也是从德育方法到德育模式的一种系统化实践。我们实践的德育叙事模式,以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个人叙事为根本,引导师生和家长一起撰写自己经历的故事,在回顾与反思中让“自我德育”入脑入心;以叙事主题班会、故事沙龙等集体叙事活动为主阵地,通过重要他人的专业引领,在学生心中烙上深刻印痕,实现外力德育的无伤害、优雅化;以心灵述说、故事撰写、影视浸润、读写绘本等德育叙事载体为手段,让德育活动真实到可以任意触及,德育效果达到了最优化。实践证明,德育叙事在学校层面的践行是可能的、有效的,也是最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德育模式。
3.“叙事德育”的可为性研究
2013年,我进入区教研室工作,开始潜心进行 “德育叙事”科学性和理论性的研究。所谓“叙事德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叙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影响和促进学习者进行自我道德建构的一种德育理念,是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习者品德发展的有效策略。从实践的价值上来说,它不是简单地叙述一个道德事件, 而是要在道德事件叙述的基础上,借助事件本身所蕴涵的道德价值观加以分析、讨论、提炼,从而理解人生、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和社会,进而达到道德自我建构的目的。与传统的道德教育相比,它有四个独特的基本特征:德育内容———以故事为主,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接纳;德育形式——以叙述为主,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和道德绑架;德育方法———以共情为主,具有触动、开启和走进心灵的功能;德育目标———以明理为主,关注品德形成的体验、自省和内化。
两年来,经过在县(区)域层面上的实践和研究,“叙事德育”已经在我区德育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无论是在集体教育还是个别教育中,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班级管理上,无论是学生的道德生长方面还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叙事德育都以强大的教育效果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愿意,学校德育不仅可行,更是大有可为。
可行性和实践 篇4
2012年4月至6月,我校通过知识测试、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本校学生的权利责任意识、道德信仰意识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和分析。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代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公民意识,表现在对国家历史、国情常识有一定了解,比较关注社会发展,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等。同时,中学生在现代公民意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光说不做,说到做不到。
中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更多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意识,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应有的公民素质。一个人道德知识不论有多么渊博,若无切身体验或情感的介入,就不会有任何行动;或者一个人光有善意,却无坚决执行善意的性格力量,那也只不过是一种伪善;即使有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不付诸行动,依然构成不了一种美德。
2.生活圈子小,缺少责任感。
现代公民意识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良好的公民意识也必须包括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中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这个小天地中,对社会的关注不多,不太关心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相关政策,更缺少对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等知识的了解,因而他们对社会缺乏责任心,做事情缺乏主动性。
3.价值观模糊,缺少现代公民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社会上出现的观望、自保、冷漠等现象,对中学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以致他们中的不少人价值观模糊、缺乏现代公民意识。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风尚教育。
二、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可行性
1.组织安排的可行性。
因为所有活动主要在学校与班级范围内展开,所以非常便于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小组可与学校德育处、团委联系,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性社会实践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
2.时间、空间的可行性。
因为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所以在时间、地点的安排上有充足的选择余地。同时,这样的活动适应了国家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能够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参与了学校各项活动的组织安排,突出以公民教育为主线,全面提升了本校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素养。
3.社会实践活动的可行性。
课题组选择的多组活动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得到了家长、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既关注了学生生活实际,又联系了社会常见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更是邀请到很多家长、社会人士参与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学会透过社会现象看问题本质,了解有关公共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对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倾听公众的心声,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公共政策提出可行性建议。这既有利于相关政策的更好实施,也有利于切实保障居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几点思考
1.宽容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生活。
“在实践中你尽力参与了吗?在实践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做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中学生的阅历经验、知识结构、基本技能以及所掌握的社会资源等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宽容地对待他们,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感悟生活、提高自己。
2.引导学生,把他们从课本中解放出来。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摒弃了一直以来传统教育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陈旧观念和不关心社会生活、社会存在等弊端,它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走向社会,倡导学生睁眼睛观察社会、动脑筋思考问题、用智慧改变现状、以双手构建未来。
3.激发学生,让他们在反思中学会成长。
可行性和实践 篇5
1 医疗生态圈的概念
1.1 传统医院集团
时至今日, 医院集团化在推进区域卫生资源重组中, 彰显了巨大的规模集约效益。陶琳 (2007) 从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角度, 将医院集团分为三类:协作经营型, 它不涉及产权变革, 各方多以协议或契约方式建立经营关系, 如南京鼓楼医院集团;连锁经营型, 产权发生部分联结, 大多发生在专科性质医疗机构, 如沈阳博爱齿业集团;兼并经营型, 是以资产或品牌等关系为纽带, 由核心医院指导, 产权变革最为彻底, 如华源生命产业公司购并河南新乡市中心医院、市二医院等5家医院后, 组建由其控股的华源中原管理集团有限公司[1]。
1.2 新型医疗生态圈概念
本文探索的对象, 是以私立医院为医院主体, 联合为医疗服务提供物资和智力支持的企业等媒介, 包括药品制造商和供应商、科研单位、医疗器械制造商和供应商等主体所形成的医疗生态圈。
华源中原管理集团公司等本质上可以看作这种特殊医院集团崭露头角的案例, 但它并没有囊括生态圈中的全部个体, 还未达到最完整的成熟状态。其特点是, 集团主体间以资产为纽带联系, 涉及产权的深入变革。医疗生态圈的出现打破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 似乎使得医院的公益色彩更深不可测。在种种质疑声中, 生态圈的各个主体, 尤其是医院主体的性质又该如何界定?这种医企联合的生态圈从长远看究竟是否可行?抑或其产生只是市场化流行下的“瞬间冲动”?
2 医疗生态圈的主体界定
2.1 生态圈中的医院主体界定
医疗生态圈因医院这一特殊主体的参加, 使它并不同于以产权关系为中心纽带而将独立企业法人联系在一起的纯粹企业集团。下文从公立医院的基本属性和产权架构出发, 结合卫生体制背景, 分析现阶段公立医院无法成为生态圈主体的原因。
2.1.1 公立医院的性质决定论
实践表明, 在以公益性为主导的医疗服务提供中, 应引入一些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效率, 但是却不能认为卫生事业就该市场化, 尤其作为主要承担公益性的公立医院更不能市场化。周其仁 (2000) 提出, 公有主体只能作为不可分割的产权所有者整体性地存在, 而不容许把公有产权以任何形式分解为个人产权。因此, 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公有制, 完全不同于个人私产基础上集合起来的企业合作制或股份制[2]。医院和企业的联立关系到产权联立, 但截然不同的产权性质决定它们对接会滋生更多问题。
此外, 正是由于全民所有, 公立医院产权变得不明晰, 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政府部门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在现阶段“医政不分”未解决情况下, 含糊的公立医院产权还会徒增“医企不分”的难题, 探讨这种医院集团也就失去了意义。尽管市场化潮流给公立医院产权改革频频施压, 但在“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未解决前, 公立医院绝不能踏入市场化潮流中。当然, 当公立医疗资源的外在治理环境成熟时, 也并不否认公立医院成为此联盟主体的可能性。
2.1.2 私立医院主体的可行性分析
孙逊 (2007) 利用Cournot对策模型, 证明即便医院集团化经营能够降低医院的边际成本, 也不一定能够改善患者的福利[3]。也就是说, 鉴于以利润为导向发生机率的增大, 医院破坏患者福利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若公立医院参与, 显然会违背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投入以满足医疗服务公益性的初衷。而私立医院承担公益责任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其社会责任感, 并不具有强制性, 因利润导向而受社会评价的压力相对较小。
鉴于以上分析, 在现阶段为避免“医企不分”等新问题, 最理想的联合形式是企业与产权变动最为彻底的私立医院联合。尽管私立医院能以营利性为目标, 但作为提供特殊性医疗服务的主体, 仍需平衡好营利和公益的天秤, 承担更多公益责任。
2.2 医疗生态圈的多方主体
医疗服务的提供涉及诊疗、就诊、取药和住院等不同环节, 依靠多样化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生产等主体支撑。医企联盟填补了这个缺口, 将外部效应内部化, 最终回归到“低价高质医疗服务”。药品、医疗器械等生产供应企业、医学科研单位等纳入医疗生态圈内, 使得医疗服务生产、药品生产、销售等紧密联系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见图1。生态圈能降低交易成本, 打破原本医企不可逾越的边界, 减少医药成本, 实现医与药的成本互为补偿。
3 医疗生态圈的可行性分析——资产专用性角度
医院集团现实个案的出现是医疗生态圈的必然趋势吗?或者它只是市场化驱动下的“瞬间冲动”?本文旨在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基于威廉姆森资产专用理论, 探讨医疗生态圈的长远可行性。
3.1 资产专用性理论的结构分析
威廉姆森提出, 企业和市场两种治理结构所引起的成本, 主要取决于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是指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 这一资产只能被用于支持某些特定交易。若契约一方投入专用资产, 另一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提前终止交易, 那投资方就会蒙受损失。制定完备契约保障或组织结构内部化是两种解决方式, 但信息不完备决定前者是无法实现的, 最终只能依托纵向一体化。进一步地, 资产专用性可从五种独特类型专用性来分析:地理区位、物质资产、人力资产、专项资产和品牌资产的专用性[4]:
(1) 在地理区位上, 两个处于同一场地, 且在生产上具有前后向联系, 不能轻易挪动的企业, 可能向一体化发展组成一个组织以节约交易费用。在研发前沿药品时, 医疗研究离不开医院的现有病例观察, 所以对疑难杂症及时跟踪分析是地理区位专用性的表现。 (2) 物质资产专用性指资产在物理性能上, 比如设计、构造上的适用特性。医院的物质资产, 如诊断设备等具有典型的此性质, 为满足诊断精确要求, 只能由技术水平很高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设计, 其他企业无法覆盖这一领域。 (3) 对人力资产元素, 其专用性意味着具有特殊技术的医务人员, 一旦离开医疗行业, 行医技术等便无法他用, 投入产出极度失衡。 (4) 专项资产专用性可这样理解, 如果把医疗器械等企业与医院看作两个独立的整体, 则当契约双方交易时, 一方投入专用资产, 如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应医院订制要求提供产品时, 院方因机会主义动机 (如第三方有更便宜产品提供) 而提前终止交易, 企业就会遭受损失, 反之亦然。 (5) 品牌资产也即组织的声誉, 若遭受损失, 信息扩散效应带来的不良后果不可计量。
3.2 经济现实可行性
基于资产的专用性, 在产品技术水平复杂、信息不完全市场中, 提供完备的契约来节约交易费用是无法实现的, 纵向集团化是交易成本和治理结构匹配的一种自然选择。节约的交易费用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合理安排就医格局实现转诊分流、品牌资产声誉机制的发挥, 能减少分散的市场化组织成本。当然, 最为直接的乃是对“药价贵”问题的解决, 湖南湘潭医院的药品差价的曝光暴露了高价药背后的利益链条, 生态圈的实现能缓解这一问题。
4 制约生态圈的深层制度原因——医疗体制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 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采纳, 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 很难为其他潜在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诺斯将路径依赖引入新制度主义中, 指出, “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 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5], 制度究竟向哪个方向发展, 是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沿着既定的路径, 制度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路径往下滑, 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停滞。在医疗领域中表现为:
4.1 对市场化医药卫生机制的认识误区
在目前卫生改革领域中, 这种范式多体现为对市场机制的绝对否认。由于相关政策制定人员对市场机制的认识并不深入, 并没有“具体医院具体分析”, 认识私立医院与公立的差异性, 导致对联盟亦步亦趋, 对市场机制始终保持谨慎。如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中关于“市场化是我国医改失败的重要原因”的结论, 使部分人谈市场化则色变。不得不承认, 这种将对市场机制的质疑作为潜在的意识形态, 一直影响着我国医疗领域的发展创新。
4.2 传统制度集合导致的路径依赖
我国当前正处于大量的新旧制度互相交汇和冲突的转型期, 医院与企业联盟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制度层面的束缚。从医院组织结构内部来看, 长期以来形成的医院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补偿机制等已使医院, 包括私立医院也或多或少积累了一定的“计划”色彩。如今, 这些制度也逆向影响了生态圈的变革效果。我国医院已经沿着“计划”之路走了很久, 伴随时间的推移, 不利的路径依赖所形成的负效应会多向扩散于其他机制。
目前我国医疗生态圈发展, 缺乏来自政府的强制性变迁促进因素, 但从最新的医疗体制改革的框架, 如2010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将民办社会事业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补充,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 可以看出政府有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趋势。可喜的是, 案例典范在诱致性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涌现。黄少安指出, “取消一种带限制性的政府政策的效应, 相当于扩大制度选择集合”[5]。政府在主动推动尚存困难之际, 应有选择地放权, 放松制度准入条件, 促进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进一步发生, 并提高其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同时, 政府应合理嵌入循序渐进的强制性制度创新模式, 增强其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两方面共同努力推动医疗生态圈制度创新。
5 构建医疗生态圈的建议
组建医疗生态圈当前及未来面临的实际困境有:医企联盟可能使医疗界被冠以营利的不雅称号, 扭曲医疗服务的公益本质;联盟内各主体及以外的相关主体间的准入和利益协调问题等。在具体实施路径上, 可以产权界定较为明晰的民营医院为契机, 实现诱致性制度转变, 逐步推进, 为我国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5.1 明晰医疗生态圈产权主体
产权界定不清会导致各主体缺乏经营自主权和经济剩余的激励, 从而没有改善经营管理、创新积极性。因此, 明晰产权关系事关重大。而产权联结统一又应以何种形式出现?本文提出, 各企业和医院可看作联盟的分支下属机构, 组建由医院主体控股的专业医药集团管理有限公司, 处于管理经营的战略高层, 将集团内部可能形成的多层控股关系调整为集团董事会与各医院、企业之间的沟通关系, 对联盟内的企业和医院实行治理。为医企的兼并创造资源合理流动的必要条件, 打破原始的行政障碍和市场分割。
5.2 完善医疗生态圈的治理机制
治理机制是生态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改革需结合内外:
鉴于医院集团与企业联盟的特殊性, 需有宏观地监督生态圈的外部监督机构, 即由政府、生态圈外其他竞争者, 消费者, 媒体等利益相关方多向地影响生态圈的发展。因此, 必须在政府的宏观医疗卫生体制指导和战略规划下管理医院和企业。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政府计划生产, 如基本药物;要在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下规范运营;通过消费者筛选机制实现产品市场的竞争;把媒体作为声誉维持的外部监督压力。
生态圈是市场与医疗圈的公共交叉部分, 不完全的市场性决定其需配备完备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等内部治理机制。构建组织结构框架包括:确定所有权、经营权和控制权的归属;赋予各层级对应的治理功能;强化外部董事监督机制等。在资本结构安排上, 须加强内部资源重组整合, 如人力资源、医疗学科的重组;联盟文化的整合, 包括认同感、处理文化冲突等, 不断提高整合能力, 顺利渡过重组后的危险期, 实现预期的效应。
参考文献
[1]陶琳.医院集团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11:730-731.
[2]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J].经济研究, 2000, 11:5.
[3]孙逊.公立医院集团化经营的经济学分析及其治理结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军医大学, 2007.
[4]国彦兵.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155-156.
可行性和实践 篇6
随着科技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些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 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明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物质文明的繁荣并未带来精神文明的提高。物本来是服务于人的, 而在很多情况下, 人反而成为物的奴隶和受害者, 为了获得财富, 人们宁可抛弃理想、道德、亲情、爱情、友情这些更加珍贵的东西, 完全颠倒了其中的轻重关系, 造成了官场腐败现象的时常发生,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 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严重冲击。因此, 恢复部分传统的伦理观念, 重建道德, 改变社会与人性的不正常状态, 已成为文明社会努力走出困境的基本方略。孔子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人, 他的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而“仁”的思想又是整个孔子思想的核心, 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显然离不开仁学思想的指导。孔子仁学思想内涵丰富, 主要包括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以及仁政的思想。
二、孔子仁学思想在当今社会实践的可行性
1、以爱人调节紧张的人际关系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爱人”主要强调的是要把人当人看待, 要尊重他人, 关爱他人。爱人主要包括两层内容:首先是爱亲。孔子认为“仁者, 人也, 亲亲为大。”[2]在孔子看来, 爱人的本始就是爱亲, 爱亲进一步具体为孝悌, 也就是爱父母兄长。爱人还包括爱众的含义, 爱人必须推己及人, 孔子认为应该把这种亲亲之爱推广到社会, 实行广博的大爱, 以至于爱朋友、爱周围的人, 正所谓“泛爱众而亲仁。”[3]
孔子的仁学思想凸显了对人的重视, 强调爱亲爱众, 寻求的是对人的关怀, 爱亲带来的是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 爱众最终使整个社会走向和谐。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更高历史时期, 孔子“爱人”的仁学思想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建立在关注人、保障人、凝聚人的基础之上, 以人的自身和谐为出发点, 正确处理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一条现实的好途径。
2、以克己对治现代的人欲横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在这里, 孔子道出了仁的另一层内涵, 即“克己复礼”, “克”是“约”的意思, “克己”就是约束、克制、修养自己, “复礼”是合于礼。孔子同时指出了实现仁的方法, 即“为仁由己”, 就是说, 实践仁德全凭自己, 而不能指望别人。行仁的关键在自己, 事实上这与“克己”是一致的。
孔子承认人的欲求是多样的、可能膨胀的, 而且, 那些并不是将人导向仁德的即“复礼”行为的欲求, 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他肯定人的自然欲求, 以为它并不是复礼的障碍, 而是促成道德行为的动因之一, 这样去实现仁德就简单多了, 对主体自身的“克己”要求自然不会是十分苛刻的, 而是实事求是的, 就是说, 主体必会反过来用“人之所欲, 我亦可欲”的原则, 来调控“克己”的限度, 通过个体主观的德行修养将其完全内化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 从而自觉按照“礼”的规定去做。
3、重树为政之德约束官吏行为
孔子“仁”的原则体现在执政者身上, 就是要求执政者恪守政德, 为政以德, 端正品行, 净化心灵。孔子认为从政是很严肃的事情, 上要对君负责, 下要为民造福, 因此, 它对为政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他说:“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他要求为政者首先要以身作则, 身正公正, 作出表率。具体说来要做到三点: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今天我们所倡导的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实际上是对孔子“为政之德”的继承和发扬。“为政之德”贵在“修己”, 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珍惜自己的名誉, 待人接物要与自己的身份相吻合, 经常查找自己的不足, 自觉加以克服和纠正, 做到“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
4、强调为国以礼建设制度文明
《论语·颜渊》篇记载了孔子回答“颜渊问仁”的对话, 也就是上文提到过的“仁”的另一层内涵, 即“克己复礼为仁”。“克己”的目的是“复礼”, “礼”是处理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的法度和规矩, 是指西周以来的典章制度和仪节。孔子提倡最高的为政方式是:“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他认为, 用道德、礼仪等去教育感化人民向善, 让他们自觉服从政、遵守秩序, 才是最高的为政之道。
孔子的仁学强调把人们的行为都纳入到“礼”的规范之内, 按照“礼”的标准对人们进行道德教化, 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等级秩序。礼治是孔子思想中治理国家的一贯主张, 秉持以礼治国的理念, 必须有一套完好无备的礼仪规范供社会成员遵守。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文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也存在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事实, 这就客观上要求必须积极建立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 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 保证制度的效力, 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只有文明规章制度建立了, 社会成员都依制度行事, 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富强才能成为现实。
摘要: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要使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 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任务, 还有艰难的路要走。在进一步改进、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除了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以外, 还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仁学,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之德,为国以礼
参考文献
[1]论语·颜渊,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黎孟德:《四书感悟大学·中庸·论语》, 巴蜀书社, 2005年。
可行性和实践 篇7
各个部门的线损分析结果可能无法对应, 供电企业无法得到准确的综合线损, 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将输送电、配电等各个环节的数据有效整合, 分析输配电损耗、营配损耗, 并按照电压等级, 分区域、分公司、供电所、分线路、分台区计算出全面准确的线损。
如何实现中低压线损实时统计, 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分析数据是我们广大从业人员应该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 中低压线损实时统计的优点
笔者所在的黄石供电公司是湖北省第一家全面建设电能量信息采集平台的单位。09年该公司开发出用户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 该系统采集现场几乎所有关键节点的电能量信息, 这些节点包括:6-10KV线路联络开关、台区配变、专变用户、低压居民用户, 另外6-10KV线路在变电站内的关口采集数据从调度中心TMR系统中导出。该系统采用的部门、线路、公变、大用户资料均来源于营销系统, 并且保证了营销客户信息、计量装置、电能表换表等主要数据准实时的数据同步, 保证了同一类数据只有一个数据来源。公司借此机会大力改造现场计量设备, 到10年底时实现了TMR、台区配变、专变用户采集终端的全覆盖, 低压用户自动抄表覆盖60%, 基本达到了抄表数据的实时采集。这就意味着只要有某条线路上的终端用户实现了电量信息采集全覆盖, 就可在用户电能信息系统中得到统一时间点上的整点、每日、选定日期、每周、每月的线损统计报表, 从而为企业的降损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
在用户电能信息采集系统中, 满足采集全覆盖条件的线路中低压线损理论计算相比传统的线损统计方法, 这种利用采集平台自动实时统计线损的方法有着以下几个优点: (1) 实现同时统计。系统统计线损很好的解决了传统线损统计不能同时的问题, 从而得出更真实的线损率, 对于营销工作更具重大意义; (2) 实现定时统计。系统提供线路、台区中低压线损日数据统计和月数据统计的功能, 实现了每日统计线损的目标, 从而得出更加实时的线损率, 对于降损工作更具重大意义; (3) 节省人力物力。系统统计线损相对于传统手工统计线损而言, 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更加快捷、方便。
2 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
2.1 影响因素
虽然这种统计方法具备上述优点, 但是笔者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体会到, 这种线损统计方法虽然具备很强的实时性, 但其准确性受到许多实际环节的影响, 比如: (1) 计量点档案信息不准确, 影响线损统计的准确性; (2) 数据采集不齐全, 影响线损统计的准确性; (3) 中压线路分布情况复杂, 影响线损统计的准确性。
2.2 解决措施
产生这些问题来源, 有技术因素, 有管理因素, 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
(1) 为解决计量点档案信息不准确的问题, 我们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方面完善采集系统与营销系统间的数据接口程序, 要做到变电站档案、中压线路档案、公变档案、专变档案、用户档案信息、抄表册的同步;另一方面: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核对完善营销系统中变电站档案、馈线档案、配变档案、客户档案、部门关系等, 尽可能保证采集系统中计量点档案信息完整、准确。
(2) 数据采集成功率是推广用户电能量信息采集系统的重点, 系统本身具备完善的采集成功率统计功能, 技术因素可以排除。因此要达到线损实时统计准确性所要求的较高数据采集成功率对企业在终端设备的运维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
(3) 重点讨论如何通过不同的统计公式来减少中压线路分布情况复杂带来的影响。 (1) 双电源或多电源用户, 由于计量表计所计数据分属不同线路, 线损统计时的解决办法是将所有专变用户下计量表计档案标记所属线路, 并将此信息与线损统计相关联; (2) 变电站间联络线由于中间未设开关并直接向公变和专变用户供电, 无法区分开来统计线损, 因此按整条联络线路统计线损; (3) 在城区所有6-10KV线路联络开关处安装采集终端及双向多功能电能表, 在系统档案中对线路间电能传送作出人为正反方向定义, 然后根据终端所采集的正反向有功算出各自线路的真实线损; (4) 城区开闭所往往都采取两进多出的接线方式, 且开闭所内一般未装终端或电能表, 因此将开闭所所有关联线路综合起来统计线损。
3 结论
用户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已在国网系统内全面推广使用, 随着国家电网十二五规划智能电网的建设实施, 采集终端全覆盖近期就可实现, 为这种实时的线损统计方法创造了条件, 但是因为这种线损统计的数据来源全部依赖于系统自动获得, 为保证其准确性, 故对相关业务的规范程序、终端设备的运维有着较高的要求。为此要密切加强生技、营业、计量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 规范基础档案管理;建立高效的设备运维体制与人才队伍, 这样就能及时利用系统进行准确的线损统计, 为企业降损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袁冰冰, 白路, 温铁锁.包头供电局电量采集与线损分析系统介绍[J].内蒙古电力技术.2010 (05)
可行性和实践 篇8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校的实践教育信息管理工作的改革和运行模式的分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课题。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是衡量高校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管理的重要指标,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通过实践教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得以实现的,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可靠性运行包括了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构建、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估和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的落实等各方面。①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可靠稳定运行模式是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及教学进程的全年评价,通过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优化运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质量监控。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信息管理,贯彻以评促管的方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②③④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信息管理中,管理体制包括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上通过教学实践和管理的全面建设优化提升,提高管理水平。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分为基本管理、实习管理、开放实验管理等模块。引入计算机辅助管理模式,促进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运行机制和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促进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可靠性运行的新型模式的改革对策和方案,通过改革优化,为高校的实践教学提供正确、科学的指导,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奠定基础。
1 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基本特性描述和运行模式分析
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是指导高校学生进行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的系统工具和综合管理系统,是一种无形的教学管理机制,包括了校园网络资源的应用、数据库的构建和大数据资源信息的分析等,为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管理提供资源利用平台和考核评估机制。可见,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是进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是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尺度,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可靠性运行模式是评价高校教学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由于高校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差异性,导致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运行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总体来讲,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可靠性运行模式都是建立在对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规划整理的基础上的,通过制定一些力的实践教学体制管理机制,整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实践教学的管理实施过程中强化执行力度和管理尺度,⑤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运行模式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在高校实践教学的信息管理中,处理的数据信息和教学资源信息较为庞大,需要构建系统的规划的管理体制,在硬件投入和力量建设上下功夫,结合大数据库分析系统构建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的资源库和教学平台,通过对实践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在大规模混杂数据中理清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有用信息和资源,增大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度。
二是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规范整理。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中的涉及的资源信息内容较多,涉及面光,信息庞大且分散,需要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规划化整理,利用智能化的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和系统,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的优化安全,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信息沟通,加强教师与教务部门的信息交流,维护教学资源设备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三是明晰权限管理,建立系统数据库,在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运行过程中,明确管理职能和权限,全面推动实验室开放,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进行管理优化和系统完善,在申请实验室、教师网上审批等中理清权限,提高教学实践管理信息平台运转的可靠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当前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不足
在上述分析了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基本特性和运转模式的基础上,可见,实践教学管理对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生成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实践教学,推动实践教学的创新性管理,但当前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信息管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前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的管理机制,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发展和改革的目标还不够清晰明确,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一直是高等教学改革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各级领导部门对高校的实践教学管理还缺乏系统和长远的筹划,实践能力培养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了大量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生,对工作的适应性不能得到有效的匹配,同社会所需求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差距增大。
二是高校的实践教学师资与管理队伍的能力素质和水平不够,在规范化、科学化的实践教学管理道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各个高校在组织和开展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的同时,由于起步较晚或者思想重视不够的原因,对实习、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力量的培养和投入还不够,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践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由于不能受到教学主管部门的重视,导致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创新动力不足,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稳定运转。
三是实践教学的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方法与手段匮乏。由于高校的实践教学师资缺乏系统、阶段性的管理知识培训,导致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存在管理理论取法和方法欠妥的问题,影响了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可靠性运行,在业务培训和激励中缺乏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对策,实践教学的质量不能得到实质的飞跃和提高。
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需要不断的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针对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了促进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可靠性运转,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在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充分利用好教学实践管理信息平台的资源,开拓创新,促进能力水平的提升。
3 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可靠性运行模式探讨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历史沿革和传统思想的约束,导致很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还较为突出,对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与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还比较滞后。为了促进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可靠性运行,需要进行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优化分析设计和运行模式的优化,主要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思路作为探讨:
首先是加强思想重视,提高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和管理力度,在硬件配套资源的投入和信息化平台的开发方面再下功夫,管理部门在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投入上增大师资力量和资源配套建设的投入开支,构建集成智能化的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实践教学的资源共享能力。
其次,引入计算机辅助管理模式,促进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在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设计中,以总体需求作为分析报告的依据,根据前期的系统平台设计的详细需求,结合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求,采用计算机辅助信息管理模式,在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测试和维护阶段,保障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功能的完善性,促进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升级。
再次,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在管理层需要着重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结合不同高校的学科文化、专业特色和不同教育环境,进行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和创新。根据专业的特点与企业实习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明确实践教师的分工和目标任务,促进实践教学考评和教学机制的完善,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 结语
实践教学管理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而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仍需要创新和改革。本文分析了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基本运作模式,分析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加强高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运行体制的创新提出新的思考。通过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可靠性运行模式分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推动建立大学内部有效合作的管理方式,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或管理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管理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分为基本管理、实习管理、开放实验管理等模块。引入计算机辅助管理模式,促进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本文分析了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基本运作模式,分析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加强高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运行体制的创新提出新的思考。通过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平台的可靠性运行模式分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实践教学信息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实践教学,信息管理,运行模式
注释
1刘群,王国胤,吴思远.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9):50-53.
2吴翊.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1(1):67-68.
3张茂仁,耿立明,等.构建质量监控系统保障本科教学质量[J]1高等农业教育,2002(8):40-431.
4林英,李彤,杜磊.创新设计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法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5(9):72-74.
可行性和实践 篇9
关键词 翻转课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94-0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翻转,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查缺补漏,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翻转课堂的意义、重要性以及实施的可行性
翻转课堂的意义 翻转课堂也称为反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师授课过程替换为学生在课下通过各种手段自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上课时间则改为学生的练习和交流,实现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将传统教学模式颠倒过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是当下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1]。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学习,并在练习和交流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利于对知识的掌握,极大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课程改革,小学教育更加强调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并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分析与应用。这种学习方式正顺应了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行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如教学视频的制作、专业软件的使用调试和网络平台的建立等,而小学信息技术科目的性质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智的机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网上整理相关的知识,并将知识点制作成教学视频。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要学生在家中使用电脑,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电脑已经成为普通家电之一,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2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转变教师角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已经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彻底实现教学形式上的转变。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制作教学视频、引导学生交流和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其重点放在学生的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使学生进行高效率的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上时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提高,可以将学生分为三至四人一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自己通过教学视频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交流探讨的同时也要参与到讨论之中,随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随机提问,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通过师生交流,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到应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2]。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制作教学视频 在小学生课余时间,大部分都用来学习数学、语文等科目,留给信息技术科目的时间并不多,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制作教学视频时,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制作出既迎合学生口味,又包含核心知识点的教学视频[1]。如“刻录作品光盘”一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视频中添加如何刻录光盘的操作教程,并给予学生一些符合他们口味的视频或者动画,让学生在观看完教学视频和动画之后再将该影视资料刻录在光盘上,第二天到学校进行验收。这样一来,有了动画的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和布置教学任务时,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而忽略教学部分,导致本末倒置的情况。迎合学生口味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略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要格外注意,合理安排知识与趣味内容的比例,或者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玩儿中学、在学中玩。再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上的交流,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达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有的效果。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提前设定好学生的学习目标,并通过教学视频规定学生的学习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利用互联网,根据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在家中完成自主学习过程,新颖的学习方式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2]。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之后,学生之间的交流练习和师生交流部分也非常重要。在课上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时刻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并加以引导,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向学生讲解,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可以将学来的知识活学活用,进一步巩固知识。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精准发现学生自主学习中面临的知识难点,并将知识难点重新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并促使在自主学习上还存在困难的学生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视频的内容做出调整,强化知识的重点、难点部分,并通过相应的例子与学生的兴趣结合,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
3 结语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今网络环境下为教学提供了便利。学生通过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完成自主学习,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顺应了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同时,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时也要筛选知识重点,将知识与学生兴趣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梦.“翻转课堂”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数字教育,2015(1):73-77.
可行性和实践 篇10
1、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以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为出发点, 以因材施教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素质教育理念等作为理论基础, 根据高职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及他们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 力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 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状态参差不齐, 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根本不能兼顾到个体差异, 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 为了培养实践型、创造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英语教育必须以不同专业和就业方向的需要为导向, 改变教学思路、内容和模式, 适应社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 提出高职英语实践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研究。
2、理论基础
第一, 分层次教学符合个别差异理论。认为由于每个人的发展受到遗传、家庭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导致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教育是为了树人, 就必须要考虑到这种“个性差异”。因此, 高职教育必须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针对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模式。
第二, 分层次教学符合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每个人有着不同方面的智力, 比如: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智力、身体智力等。高职教育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专长不同和专业不同, 提供适合他们和能够发挥独特智能专长的教育, 传授相应的知识。
第三, 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理论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 强调结合学生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内容开展教育, 这也是中国教育千百年来一直被推崇和借鉴的教育法则, 而“因材施教”中的重点在于“施教”, 如何区别教育, 这是研究的关键。
3、研究现状
在国外,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一直致力于分层次教学的研究, 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他主张“班内学习的分化现象的存在”, “对于不同的学生, 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教, 而不同的学生对不一样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但是, 对于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开展分层次教学实践的研究很少, 原因是分层次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否具有可行性的研究不足, 缺乏案例研究经验, 以及预期操作性难度大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和心理状态的不同, 以及不同专业和就业方向对英语教学的需求不同, 研究引入分层次教学到高职英语教育中, 具体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 分层次教学是否具有可行性?开展分层次教学的难度是什么?
第二, 高职英语实践分层次教学需要遵守的原则和避免的问题是什么?
2、研究对象
对辽宁省一所高职院校的322名大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选择笔者所在学校的四个专业:物流专业, 财务会计专业, 会计电算化专业,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每个专业选取一个实验班参与实验步骤。
三、实验过程
实验组班级的学生参加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因材施教, 实验调查的对象分别从“因材”和“施教”两个部分着手, “因材”部分指从学生入手, “施教”部分指从教师入手。
1、学生方面
(1)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实验组学生对现在的英语教学的评价。本轮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1份, 实际有效问卷318份。通过调查和分析, 整理实验结果如下:
教材方面:68% 的学生认为英语教材的难度适中, 能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29% 的学生认为教材很难, 无法理解课文内容, 很难掌握知识点, 超出了自己的知识水平;3% 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知识点曾经学过, 并已经掌握。
教师方面:82% 的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方法、模式等比较满意, 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对教师授课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师授课形式单调, 讲的多, 互动少, 不能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上课时使用的英语较难, 听不懂, 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教师比较严厉, 课堂气氛严肃而紧张, 产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情绪等。
教学内容方面:62% 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通过讲解后能够理解和掌握;18% 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有点难, 知识量大;20%的学生认为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很简单, 有点“吃不饱”的感觉。其中也有部分同学认为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无关, 对学习专业课以及将来的就业毫无帮助。
教学方法方面: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着不同的偏爱, 86% 的学生认为自己更适合小组学习法, 能够提高兴趣;36% 的学生喜欢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46% 的学生愿意参与自由辩论的教学活动;也有21% 的学生能够接受讲授的方式。绝大多数在教学方法上选择多项不同的参与方式, 渴望创新。
考核方面:考核难度上47% 的学生任务适中;考核方式上86% 的学生在听说测试中感觉吃力;64% 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平时表现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比重, 减轻压力;也有46% 的学生希望“以证代考” (即通过大学英语A级考试可以免于参加期末考试) 。
以上的调查研究, 充分证明了现在的英语教材、教师授课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不能够满足全部学生的学习需要, 由于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的不同, 他们期待改变英语教学“一刀切”, 为分层次教学在英语教学的运用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2) 了解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和学习情况, 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本轮测试采用两种方式:问卷调查和试卷考核。首先,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态度:学生是否重视英语学习, 是不想学、不爱学还是学不会;目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对专业课的学习和就业是否有帮助;兴趣:学生对英语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 对什么方面的英语感兴趣;内容: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更擅长或喜欢哪个方面, 或者哪个方面更渴望提高;存在问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哪些实际问题。本轮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2份, 实际有效问卷320份。
然后, 分析2013级学生入学英语测试成绩判断学生的英语水平, 满分150分, 成绩如下:20% 学生是60分以下;32% 学生是60-79分;41% 学生是80-99分;5% 学生100-119分;2%是120分以上。
总结调查结果发现, 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目的、兴趣等存在很大差异, 以学习成绩相联系后发现成绩较低的学生有共同点, 即从主观上表现出对英语学习的不积极, 成绩低于80分的学生当中22% 的学生认为自己根本学不会, 31% 的学生一直都对英语没有兴趣, 35% 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专业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没有任何帮助。他们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的基础很差, 存在语言学习的焦虑, 对于这部分学生, 要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完全区别于成绩较高的学生。然而, 成绩高于90分以上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保持较高的热情, 并愿意提高在英语听说方面的学习。通过以上的研究显示, 高职英语教学急迫需要引入分层次教学模式, 不同的学习情况、态度、兴趣等都必须纳入分层次教学的考量标准中, 以解决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状态。
2、教师方面
通过调查问卷和集中座谈的方式研究教师对教学等方面的感受以解决如何“施教”的问题。研究内容包括:了解现在英语教学的弊端;对分层次教学的初步认识;应该如何“分层”;推广分层次教学的难度;开展分层次教学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具体实验内容如下:
本轮实验共发放调查问卷36份, 实际有效问卷36份。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开展分层次教学有很大的可行性, 其中3人表示“一般”, 33人表示“非常支持”。参与实验的教师认为分层次教学的确能够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反馈如下:
其中, 36人认为分层次教学能够满足基础好和基础差的学生的需要;33人认为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29人认为克服了学生的语言学习焦虑;32人认为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36人认为体现了培养人才的全面性;35人认为改善了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关系;28人认为增强了英语教学对专业课的辅助作用;28人认为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1人认为提高了大学生活的学习质量。
实验表明教师对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分层次教学具有可行性, 表现出很大的信心, 并且愿意参与实践,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同时, 在调查问卷和集中座谈中, 教师也对开展分层次教学的实践表现出忧虑, 认为在“施教”过程中必须要慎重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 谨慎把握“分层”的标准, 以及应该“分几层”合适, 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专业方向、就业岗位等因素都将考虑在内, 避免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感觉自己被分到了“差班”, 反而对学习非常不利。而且, 合理的“分层”是分层次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
第二, 严格筛选教材。在选取教材时, 既要考虑“分层”学生使用不同的教材, 也要考虑在不同专业中使用同一种教材时的教学要求的不同, 以专业和就业为导向, 教学内容的“分层”侧重, 并扩大相关专业所需的英语知识。
第三, 创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职院校的生源很复杂, 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而且参差不齐。通过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情况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 使分层次教学事半功倍。
第四, 改革英语考核方法。在实行分层次教学时, 不同层次的考核标准和内容是否应该一致?设置期末总成绩的比例 (即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 是否应该统一?考试的形式是否应该笔试和口试相结合?或者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学分制考核如何在应用?这些问题都是在开展分层次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结论
通过对高职学生和英语教师进行关于开展分层次教学的实验, 总结出分层次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具有可行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需要, 兼顾高职学生生源复杂、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 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挥, 学生对这项教学法地应用保持很高的热情;同时, 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们也关注分层次教学在高职英语的应用, 认为这项教学法解决高职英语面临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水平, 对专业课和将来的就业都有促进作用。但是, 教师也提出了分层次教学在实践中将遇见的问题, 这将为今后研究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实践奠定基础。总之, 分层次教学的实践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是, 它以自身的优势,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弥补班级授课的局限性, 符合当下高职英语教学的迫切需要, 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初步的实证研究, 并分析分层次教学改革中将遇到的问题, 为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闫乃娟, 张巧英.分层次教学法浅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3) .
【可行性和实践】推荐阅读:
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08-13
项目建议书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0-02
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08-13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不同09-15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报告10-17
抗肿瘤药物和口服固定制剂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04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有机废弃物处理处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7-27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0-28
可行性实验05-20
可行性评估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