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2024-09-10

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精选12篇)

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篇1

1 引言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更具创造性和探索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学科是发展速度很快的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学科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学科和专业,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计算机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计算机实验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 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以下问题较为常见:

2.1 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高校对实验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师和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不少高校中,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过于重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事实上,计算机实验教学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和上机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更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实践能力比较差。

2.2 实验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目前,不少高校的一些实验教学设备已比较陈旧,使得学生在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不能顺利完成实验目的和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停滞不前。同时,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队伍不够稳定,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2.3 实验教材质量偏低,内容相对浅显

不少实验教材的实验内容已经有些陈旧,加上实验教材的质量偏低,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在实验项目方面,绝大部分是基础型、验证型实验;而灵活运用的综合设计型、研究型的实验比较少。如果实验教学仅仅停留在巩固、消化、理解理论教学的水平上,显然是不够的。有些课程的实验,只是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输入实验项目的内容或书本上的例子,验证完毕就算完成实验任务,这就容易使学生失去对实验课的兴趣。

2.4 实验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没有注意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对各个实验不同的类型和要求考虑不周,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5 学生实践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高

有些学生在做实验前对实验内容没有认真预习,进入实验室后不认真做实验,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比较差,不能灵活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后,不会认真思考,不会分析和解决问题,过于依赖老师的指导,没有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建议

高校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实验课是一项创造性和探索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要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改正目前存在的不足。

3.1 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应重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校应从制定规章制度出发,严格管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各级领导和教师都来关心并参与;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使计算机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

3.2 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室建设要从软硬件两方面考虑。一是要不断加大软硬件投入,以满足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不断改进和更新软硬件设备,使实验教学能够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二是要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学历高能力的人才,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推进实验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3.3 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

计算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也应不断更新。应根据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的需要,组织专家和教师修订实验教学大纲,订购高质量的实验教材,修订实验指导手册,规范实验教学。要注意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当减少基础型、验证型实验的数量,增加一些综合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增设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

3.4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优化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基础的、重要的实验作为实验课程的必修内容,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开设一些选修实验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选修实验应切合实际,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难度,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要转变教育思想,改革落后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效益。在现有教学计划中,适当加大实验课时的比重,改革实验教学方法。要加强实验考核,提高实验成绩所占的比重,引导学生重视实验教学。

3.5 教与学结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教学设计仅仅是围绕教师的知识传授而开展,却忽略了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就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是要摆脱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计算机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中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应当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摘要:针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教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克明,王春平.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53-154.

[2]李新.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167-168.

[3]吴皓,马庆.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126-129.

[4]殷卫莉,宋文斌.基于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实验教学[J].职教论坛,2010,(8):41-42.

[5]刘义良.计算机实验教学课堂行为管理的实践及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70-172.

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篇2

【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的微课也在不断的随着技术更新发展。微课在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有助于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能够进行有效性的教育,本文对微课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做了评价。

【关键词】微课;高校计算机;教学效果

现在,高校的计算机教育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再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了。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以往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要想研究新的计算机的教学方法,就要积极的利用微课的形式在计算机的教学中进行创新,这是计算机教育发展中重要的举措。分析讨论微课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有助于提高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地位。

1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安排了计算机这一门课程,而计算机这一课程的内容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其内容与目前持续更新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已经不相符了。现在在一些高校的计算机课上,老师主要是通过讲课,加上让同学练习一些习题的方式来完成一节45分钟的课时。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学生想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就需要不断的更新计算机的知识,但是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会花费很多精力在更新知识上,这样的学习方法会让老师和学生都变得疲惫不堪,不仅不能有效的学习计算机知识,还会影响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办法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老师的教学也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无法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爱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就是,学校没有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课上对新的知识进行补充,所以就导致计算机课程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脱轨,因此,高校的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1]。

2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最近几年新兴起的一个概念,是指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讲解重点知识的课程形式。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微课的讲授,可以在课上播放视频和课件,在这里的一些知识点往往都是浓缩的知识点,但是内容都是很全面的,通常情况下,一个视频或课件,就是一个知识点。微课虽然很短,但是它所讲述的知识信息是非常全面的内容,这也是微课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学生能够在学习一节微课之后就能清晰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3微课在高校计算机中的实践应用

微课可以应用于高校教学中的各个过程,从前期的自我介绍,到具体的讲解知识点信息,这些都可以通过微课来实现[2]。

3.1微课应用于自我介绍

老师可以通过用微课进行自我介绍,这样可以帮助老师和同学之间能够更好的了解彼此,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自我介绍,有助于增进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增加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一个好的自我介绍,会让人印象深刻,能够有效的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微课在自我介绍的过程中能够增加课堂的活跃度,为讲授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3.2微课对知识点的讲解和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各个高校已经有不少老师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开始实行使用微课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能够使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的方式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通过这一形式的教学,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们能够对学习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通过这一形式的教学,又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过程,因为很少有老师在强化知识点的内容和复习时利用视频教学。将微课有效的应用于课堂的教学中,就可以消除计算机教学中的限制性,把线上学习的模式延伸到相关的教学领域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这种线上学习模式的作用。但是若想在实践应用中保证微课模式的成功,就要求老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不仅要及时准确的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收集起来,还需要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收集,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努力的学习微课的制作方法和制作技巧,能够在为学生讲解课程的时候成功的将微课模式应用其中。

4微课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及其意义

微课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效果:微课应用于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的环节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微课的教学模式是较为有效的,微课的技能和计算机的特点和内容也会死比较符合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利用微课进行学习,也能很好的利用课后的业余时间进行巩固复习,这样使得在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上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但是微课也存在着缺陷与不足之处,下面是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点主要问题:第一,微课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它的主要的形式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通过学生自学微课的视频内容,这对于有自觉性的爱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很有效率的学习方法,但是对于那些不喜欢学习的,没有学习自觉性的学生而言,就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第二,计算机的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是十分快的,更新的速度正在以几何指数的方式变化着,同时,每个学生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和需求,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资料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这就会导致不同层次的学生无法得到与自己需求相一致的资料;第三,微课是在短时间内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讲解,但是微课讲解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这就会使学生无法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出整个的知识体系,无法将知识点之间进行联系,那么学习的效果就会有所下降。总之,微课在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很好的解决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微课提高了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计算机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会使计算机的教学工作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卢丽芬.运用微课模式实践高效教育[J].黑河教育,,(11):67.

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管理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

1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大学生实践性差,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社会上许多的岗位要求多数大学生亦难以胜任,这一点从很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反馈的意见中可以看出。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调查之后我们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关键是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尤其是在学习的实践性上面,问题较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跟着课本走,老师机械的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和思考性,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工具,而并不能真正的去理解所学的内容。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实验室则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提供了场所,在这里可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实验过后,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克服了以往纸上谈兵的缺陷。学校方面,应该把实验教学放在首位,对实验的内容和操作的水平进行改进,使教学实验的效果大大增加,教学秩序更加的规范,学生能够体验更为科学高质的教育。

2 从多方面入手,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2.1 优化配置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开设和安排

在当前来说,实验经费短缺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且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实验设施质量和数量上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会造成在实验的过程中课时无法安排更多,其中一部分的实验不得不用与之相似的实验来代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味的接受,缺乏实践性。因此,实验课程的开展和推进都存在着较多问题。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在实验教学质量上有所提高,最主要的就是课程的合理安排和课程目标的设定。学校中的每一个部门都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认真的调查研究,走进学生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路等等,以便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和交流,最后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开设几节课程,每节课程的内容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教授,使用什么样的软件硬件设备,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等等。而要想更加高效的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改进实验课程的安排和开设,使其科学化,合理化。

2.2 重视实验教学师资,稳定实验教学队伍

实验课教师的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凸显,教师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得出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既加固了专业知识,积累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也变得十分精通,这是学校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条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只有和实验教师互相交流合作,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加高效准确的完成教学目标。对于学校来说,将关注点之一放到实验教师的身上,充分认识他们的作用和力量,积极为教师们安排培训课程,交流讲座等,使实验教师得到更加完善的培训,水平得到更好地提高,并且公平合理的对待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促使他们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教学过程中,使他们在课业技能和实验能力更为精进。

2.3 丰富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关注实验效果的改进

虽然多数学校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但依然有多数高校保持着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不仅在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在教学设备和实验效果上都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教学方法,且与当前的教学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为使教与学过程趋于合理完善,需要进行进一步改进。教师方需改变以往的授课思路,积极发挥自己的思考和观察能力,从中归纳出经验和方法,为在教学中获得优秀成果积累经验,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应该更加的注重思想上的引导,而不单单只是知识上的传授,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技术和设备需要更新且应该被广泛的应用。

2.4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加强实验室配套设施建设

实验经费短缺是所有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计算机设备和其他的设备不同,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且在不同的课程教授中需要很多不同的软硬件设备,更新要求和软硬件的使用不同种类使得这一情况更为突出,这也是为什么在实验室中软硬件设施老化,不能更好地支持正常教学工作运行的原因。笔者认为,实验室的建设尤为重要,学校应该予以重视,在设备的更新和完善上加大力度,为完善教学手段投入更多地精力。举个例子,需要利用网络学习的课程,学校需要为此成立专门的实验机房,配备更完善的实验设备等。对于克服经费不足的这一问题,首要要做的就是将现有的软硬件设施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化配置,将计算机整体做充分评估,把计算机的配置按等级划分,将符合要求的计算机放置在实验室中,年久失修的设备进行统计整合统一处理。

3 结语

在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中,计算机实验设施的完善和维护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良的实验设备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去动手实践,而且还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学校应该在计算机教学和实验方面做好一系列工作,以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效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冰.高校实验室管理理念创新的内容与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5(12).

[2]张惠芹,周骥平,周俊.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9).

作者单位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

高校计算机教学状况浅析 篇4

1 信息社会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今社会, 计算机普及趋势已经无可逆转, 它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使信息的交流更加通畅便捷, 更加节省人力物力。这种趋势对人们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社会中, 一个有竞争力的计算机技术人才除了必须具备的存储信息、传送信息、选择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还应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 各行业之间需要频繁的沟通交流, 降低沟通交流成本的关键就在于计算机应用在企业中的普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在工作中开始不分专业年龄的要求人们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基础技能, 学习计算机的人群范围也随之扩大。同时学习计算机技能的门槛也在降低, 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普及程度变高、信息传播和接收处理变得简单方便, 强大的技术支持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 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途径越来越多。

计算机技能的推广和学习途径的拓宽, 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而言, 意味着为了保持并提升学生竞争力, 需要积极探索教学方式, 培养专业能力高自主实践能力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 计算机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教学过程主要就是教师学生两方之间的互动, 但是主导国内课堂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完全以教师为重心展开的, 几乎完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课堂上双方不存在主动的交流, 教师主要工作是把教材内容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 学生只需机械的接受, 双方的交流只发生在教师主动就课堂内容单方面进行提问时, 这种交流仅仅起到让学生反复记忆熟悉教材的作用, 非常单薄片面并且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作用不大。

但是传统教学之所以在高校教学长期使用, 是因为传统教学具备一些特有的优点:

2.1 传统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作用,

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相对于学生, 教师具备更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能够科学有效的组织课程教学。同时教师具有珍贵的教学经验和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由他们主导课程, 能够高屋建瓴的指导学生学习更有用的专业技能;

2.2 传统教学也是由我国初期教学环境

决定的, 传统教学对设施要求很低, 组织和管理都很方便, 简单的教学条件也能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

2.3 传统教学非常直观, 教师与学生面

对面的教与学, 方便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传统教学情况下, 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尽管传统教学也具备一定优点, 但随着时代进步, 缺点已经逐渐盖过了优点。传统教学把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考核指标, 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 学生会对学习缺乏兴趣, 也会丧失主动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严重不足。

传统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学好基础理论知识, 但在实践和创新方面力有不逮。计算机教学与传统教学的重点不一样, 计算机教学中,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等同, 所以说传统教学方式并不适合计算机教学, 高校需要探索新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3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水平及学生特点

在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 高校计算机教学也应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状态中。但长期以来, 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主要表现在:

1) 教与学的目标没有明确提出;2) 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更新较慢;3) 教学手段传统落后, 难以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目标;4)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弱;五、计算机师资力量不强, 教师队伍素质不高。这些情况已经引起了高校的重视, 也做出了初步的调整改革, 但现今计算机教学状况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要求。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 高院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了教学结果:1) 普遍缺乏自觉学习和自我控制的能力;2) 学生缺乏自信, 对计算机课程有畏惧心态;3) 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也不愿在课余时间主动去实践;4) 在进高校学习前, 由于各地计算机普及程度不同, 学生的计算机水准也参差不齐。容易有水平高者厌学、水平不足者畏学现象。因此, 选择适当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十分重要。

4 计算机教学方式研究

计算机课程重点在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缺一不可。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还要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为此, 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 整合教学内容, 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计算机课程内容应重视应用性、可操作性, 考核方式应具有激励、反馈和导向功。2) 改进教学模式, 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模式上, 实施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 并根据实际状况, 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如目标激励法和兴趣激励法。3) 做好课外拓展, 提高学生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发挥计算机社团在学生主体性学习中的作用, 也要充分运用第二课堂, 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5 结语

计算机应用水平之所以成为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指标, 是由于计算机应用带来的便捷已经深入到了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行业, 而只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一定水准的高校毕业生才能熟练地利用这种工具, 使得计算机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因此为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就业率水平, 学校要积极改进提升教学软硬件设施, 并且积极联系促进学生进行实习实践活动, 将纸上谈兵最大程度的转化为实际的动手能力, 以培养更多优秀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 2000 (10)

[2]刘秀功.“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方法新探2006 (01)

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篇5

对高校教师开展计算机维护培训的研究

面对教师计算机维护水平普遍不理想的现状,作者通过对本校教师计算机维护能力的.调查,阐述了对教师开展计算机维护培训的具体目标,并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实施的措施进行了详细描述.

作 者:孙朋 赵冲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江苏徐州,221004刊 名:中国现代教育装备英文刊名:CHINA MODERN EDUCATIONAL EQUIPMENT年,卷(期):“”(15)分类号:G48关键词:教师培训 计算机维护

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探析 篇6

【摘 要】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传统填鸭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为了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欲,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新模式的构建势在必行。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深化落实,更是当代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诉求,计算机教学与高校电子工程教学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电子工程包括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多项技术,是一项研究通信、电磁场、信息处理的学科。计算机技术是电子工程教学中基本构成要素,由此可见, 做好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对于促进工程学校电子工程学科教学来讲具有重要意义。故此,本文以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为出发点,分析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前言:

计算机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知识,在工程职业学院中更是具有重要的地位。科技不断发展,大众早已接触计算机,但由于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环境不同,这也就造成了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计算机技术学习需要长期的过程,加之计算机学习需牢记众多英文编程,此种现象也导致了学生无法更好的掌握相关技术知识。故此,高校计算机教学应积极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利用效率,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一、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高校计算机教学范围较广,但总而言之皆应以市场需求以及综合人才培养为导向,从改革内容上来看包括如下几种。

(一)谨慎选择教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但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较快,这就需要学校在选择教材时应谨慎选择,并将计算机教学与相关的学科教育相互联系,如电子工程专业,在选择教材时应尽量的了解电子工程专业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并调研相关用人单位,进而选择合适的教材。此外,为了促使教材与实践教学相互吻合,还需教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培养优良人才[1]。

(二)分层教学,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

计算机技术是一项操作性较强的科学,故此为了保证学生良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在教学时应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教学方式 ,若学生基础较差,则选择基础性训练,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良好可选择拔高训练。让师生共同运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将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结合,以此来大大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改革考核制度,全面体现学生计算机水平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重要方式,传统计算机教育中对于计算机考核通常采用笔试方式,但此种方式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后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学校纷纷实施上机考核方式。本文认为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加全面的体现出学生水平,并将学生日常课程学习表现纳入考核内容之中,以更好的督促学生学习。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素质

对于电子工程专业来讲计算机为基础性课程,故此在教学中应给予更多的重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为了保证学生能力的培养,应不断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的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可从招聘、培训两方面共同执行,一方面招聘具有专业性较强的计算机教师,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拟定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以此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保障。

二、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一)创新理念,革新传统教学观念

改革应从思想观念着手,传统思维的实施将会严重阻碍教学改革步伐,故此应创新理念,不断革新传统教学观念。重视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工程专业中的重要作用,并了解到计算机技术对学生今后就业的重要影响。革新传统教学观念,改变重知识而轻实践的思想观念,不断的提升学生计算机基本素质,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相关电子知识。

(二)寓教于乐构建高校计算机教学新模式

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来到身边,高校学生已然具备基础计算机能力,但有些学生使用不当,计算机知识仍然停留在简单应用之上,更无法结合电子工程专业技能要求操作计算机。故此,为了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应采用寓教于乐方式。例如在讲解集成电路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课前事先告知学生运用计算机演示上节电子课程知识,并告知学生本节课学习可以自由利用计算机,此时学生兴趣高涨,但在使用中学生将会相应发现计算机都具有一定的故障问题,此时有些学生询问教师,待所有学生目标聚集老师时,教师可向讲解如何操作,并让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与电路相关知识结合[2]。此种教学方式打破传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方式,并让学生体验到掌握计算机技术与电子电路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自觉的投入到该知识的学习之中。

(三)结合项目教学法与分层教学法等优化课堂教学

项目教学法与分层教学法同属于当前教育先进手段,项目教学法利用学生自主研习知识、自主收集信息、自主设计方案及自主实施方案,最终目的将是达成方案预期结果,实现教学知识点掌握。在此其中,教育者将通过从旁观察、科学引导、有效评估与最终评审对受教者获取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指证其存在问题,肯定其自学成果,从而实现项目教学法作用,确保计算机课程教学手、脑共同开发的目的[3]。而分层教学法则是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教学,如结合不同专业分别开设不同课程,如JAVA,C++等,运用此类新型教学方式更加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兴趣,借助新型的教学方式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三、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由于高校计算机改革涉及多项内容,如教材选择,教学方式变革,考核方式改变,师资队伍建设等,故此,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在探索高校计算机改革路径时应注重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探究,寓教于乐将项目教学法与分层教学法等融合到教育改革之中,以此不断提升计算机教学改革步伐,加强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瑞俊.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5:69+99.

[2]党闰民,宁勇,孔德生.浅论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J].科技资讯,2013,24:168-169.

[3]刘晶,张翀.新形势下影响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及改革路径[J].才智,2013,36:151-152.

作者简介

刘源(1986.8.19—),男,汉族,河南鹤壁人,河南省鹤壁市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助教, 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网络计算、物联网方向的研究。

高校计算机创新性教学策略研究 篇7

一、适时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

如今在教学过程中, 不论是高校还是中等院校, 都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计算机教育中应该同样如此。对于传统教育理念要适当进行选择, 做到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注重将每一名学生的特点结合进教学当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杜绝枯燥的口头讲授。比如当对某一重点知识进行讲授时, 可以充分利用Flash或者一些简单的动画, 甚至可以进行适当的互动。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锻炼, 还可以在互动的过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 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现今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性、创造力、实用型人才。可以说教育理论方面的创新对教师教学的成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 在高等学校进行计算机创新教育, 对教育理念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

我们将每一阶段教学结束后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称为教学目标。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 计算机教学目标也是如此。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有依据的, 尤其是在对计算机教育进行创新的关键时期, 在设定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重中之重就是目标的设定应该具有科学性, 应该具有达到的可能, 不能盲目设定;其次, 就是对于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性把握, 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向的发展;当然, 对于目标的设定还应该具有针对性, 也就是说不能设置模糊目标, 要做到清晰, 要与本阶段实际情况结合。对于教学目标的优化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摆脱填鸭式教学, 注重师生互动;2.对于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使其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4.将总体目标分阶段进行, 不断将目标进行完善, 加强目标的可行性。总而言之, 对于计算机教育目标进行优化不仅对于高校计算机教育创新有推动作用, 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具有促进作用。

三、对于教学策略进行创新

众所周知, 在教学过程中, 科学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教学策略可以认为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步骤, 也是创新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 对于教学策略的创新非常重要, 简而言之就是利用科学的手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于这方面人才需求的现状, 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 以达到教育的最优化。在对教育策略进行创新时, 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以及对于计算机整体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 要注重对于实际因素的考虑, 将理论知识讲活, 将死的知识生动化的传授给学生, 将讲课手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增强课堂趣味。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个性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 要让学生拥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 创造新兴事物。

四、对于评价方法进行创新

对于学生来说, 教学评价始终贯穿于在校的生活学习当中,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督促作用。对于高等学校的评价来说, 评价可以划分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对于评价的创新就应该体现在教师评价不能像传统评价那样过分关注学生成绩, 而应该将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评价是为了对创新型教育提供一个依据, 进而对于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变, 将计算机创新性教育落到实处。学生评价就是对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改进问题的锻炼, 这种创新对于学生日后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将教育评价方法进行创新, 不仅对学生来说有积极作用, 对教育模式的创新同样有推动作用。

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篇8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始于1978年,当时高校恢复招生不久,仅有少数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高级语言课。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校才逐渐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国家为了更好地督促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于1997年颁布执行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与此同时,一些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通常会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这就使得各个高校很重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但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反馈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不少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脱节,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主要有几点:

一是学生基础差异很大。虽然教育部早在2006年就已制定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目标是在21世纪前10年内,要逐步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摆脱“零起点”,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城乡的巨大差异,仍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机盲生”,大学新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这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首先所面临的问题。

二是教学形式单一,实践不够[1]。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练习,才能形成相应的技能。早期计算机设备比较昂贵,学生的上机时间受到较大限制。随着大多数高校硬件条件的改善,学校一般都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计算机设备,但这也是和学校的扩招同时增加的,因此从比例上来分析,仍处于人多机器少的状况。大部分学生除了正常上课的时间外,很少会利于业余时间来练习计算机操作,即使少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占有了计算机,也常常会网上聊天或打游戏,这样学生的上机时间就不能保证,从根本上也就无法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

三是教材的不完备,直接导致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不好[2]。传统的数理化学科在高等教育中有着较长的历史,其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内容有着严格而明确的规定,所用教材一般是统编教材,比较有权威性;而计算机教育引入课堂较晚,各个高校的计算机教学情况差异较大:教学大纲一般是由高校自行修订,尽管社会上有不少关于计算机基础的教材,但相当一部分教材存在严重雷同情况,不少高校在选取教材时,没有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常常会出现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当然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该文从“211”院校中选取若干学校,同时又选取若干地方普通高校,让它们和重点大学形成对比,来调查分析当前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调查从课程设置、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分析,从中看到未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

2.1 课程设置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上,重点大学和普通高校没有什么差别,全部都是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进行开设的。像中山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文科)》,《理科计算机应用基础》,《C++程序设计》,《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动态网页设计与电子商务》。而河南师范大学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基础》,《VB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基础》,《Java程序设计基础》。从这两个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实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另外,根据各个高校专业的不同,都有各自的教学大纲,西安交通大学有理工类教学大纲,医学类教学大纲,人文类教学大纲。北京大学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不同需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划分为计算机专业(A类)、理科非计算机专业(B类)、文科专业(C类)三类,目的都是为了因材施教,尽最大可能的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

2.2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在这方面“211”院校与普通地方高校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以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为例,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重点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施情况:西安交通大学建立数字式教学平台,该平台集成课程网站、上机考试系统、多媒体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等。通过最近几届新生的教学实践,在众多教师制作的课件中优选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将选出的课件再经过专业美工处理,力争在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此同时,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由原来采用大批教师人工授课教学模式,转变为采用网络化的数字式授课教学模式,同时实现网上实时答疑,网上提交和批改作业、网上自助式学习和实验、网上自我测评;北京大学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布在网上,成为网络课程;重庆大学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微机接口及应用等14门计算机课程变成网络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还有其他的重点大学,它们都有自己的网络课程,这样就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而其它的普通地方高校,从它们的官方校园网上来看,根本没有网络课程。像河南农业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等。可见,它们的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上机等方法来组织教学。

2.3 教学评价

目前,根据课程的不同,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大多采取笔试和上机考试相结合的考评方式。笔试考察的是学生的基本知识,而上机考试则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从2006年的2门国家计算机基础的精品课程来看,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二是杭州师范学院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由于这两所大学都开发了“无纸化”考核系统,所以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评方式都采取“无纸化”的上机考试,学生通过在上机考试系统上注册就直接可以参加考试。和仍有一大部分的高校仍旧采用笔试考核相比,上机考试更能促使学生积极实践,更有利于技能的掌握。

3 建议与对策

鉴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上述问题,应该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该文在调查多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之后,提出以下四点建议[3,4,5,6]。

3.1 计算机基础教学分层、分类规划和实施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所以不少高校都对计算机基础进行了改革。以中国人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出台的新举措为例,人大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行分层、分级教育改革,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允许部分基础较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在提前完成全部作业的基础上提前进行期末考试。期末考试的题量和难度与全校期末统考相当,如果学生的提前考试成绩达到70分以上,则可以申请提前结课,结课后学生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更多拓展内容和高级课程的学习上。还有些大学在新生刚入学时,先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进行考核,然后让他们进入到不同层次的学习中,对于那些基础特别好的学生允许免修,基础差的学生再划分为若干等级,实行分层次教学。

此外,高校还可以根据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需求的不同,分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比如一些专业,对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要求相当深入,而另外一些专业,则完全是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工具使用,因此应依据有限的学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以北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例,根据专业不同,有不同的教学大纲,开发不同的教材,争取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努力地学习,最终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达到计算机基础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3.2 抓好重点基础课程的建设

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只有有了好的课程,再加上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好的计算机教学,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所以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就要开发好最基本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各个高校应该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讲授知识时有所偏重。比如对于会计类专业,应该在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加以倾斜,以达到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相融合,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3 网络平台+数字资源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从黑板到投影仪,进而到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目前,随着我国高校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学校已经有条件进行网络化教学,大部分高校学生宿舍已经有了网络接口,不少学生还拥有了自己的电脑。同时,学校都在不断的购置计算机设备,学生上机困难的局面已经基本解决,下一步就是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校园网中的共享资源,这实际上就是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网络化教学平台是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应该不断的改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西安交通大学已经建立的数字式教学平台为例,该平台集成课程网站、上机考试系统、多媒体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等,采用网络化的数字式授课教学模式,实现网上实时答疑、网上提交和批改作业、网上自助式学习和实验、网上自我测评。

此种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的首要前提是“网络平台和数字课程资源”。所以高校要加强自己的网络资源建设,开发优质的课程,把它发布到网络平台上。课程资源系统要具有网上实时答疑、网上提交和批改作业、网上自助式学习和实验、网上自我测评系统等多项功能。在信息化社会,如何去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通过网络环境教学,让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开阔学科视野,让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

3.4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教学目标

信息素养的定义是: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的教育实质就是培养大学生快速的获取知识的一种能力。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就像用纸和笔一样,是人人必备的基本功,这也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计算机基础课的很多内容都与信息素养有关,例如在讲授网络知识时,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信息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什么是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模式和工作模式,以及如何获取这种知识的能力教育培养。总之,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更为密切,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应该以信息素养为教育目标。

4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获取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一种很重要途径,该文重点分析了影响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成因,从分层次教学、课程建设、网络平台建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但是,只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勤于思考,不断改革,就一定能跟上技术的步伐,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月琴.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5):206-207.

[2]刘利萍.计算机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4):236.

[3]包杰军.对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264.

[4]郭玲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对策[J].宁德师专学报,2010(3):294-296.

[5]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6):52-53.

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 篇9

实验教学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还停留在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远远达不到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另外,虽然大部分计算机实验课程中实践课学时占总学时量的一半以上,专业实践课开出率为100%,然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没有较大的提高,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面对社会的需求,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做实验,进行本专业各项基本技能的训练。计算机开放实验室正是为现代大学生验证及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各项基本操作技能的基地,更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强化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

为此,我就如何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网络技术等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从而改进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室管理

对于计算机这样一种日新月异地发展的专业来说,软件版本的不断更新,必然要求学生用书的版本也跟得上。学生的用书特别是应用性强的课程,在实验室进行的教学基本上都是面向应用的、实操性强的,否则因为版本的不一致,操作起来对不上号,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因此,实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必须要求保证教材与所用软件版本的一致性。另外,实验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讲稿和课件必须跟上版本的变迁,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单单停留在教科书上,一个课件用多年。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验课程在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不间断,难度逐步提高,内容承上启下,使得硬件实践训练层次化、系列化,以此来系统强化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同时调整各课程的开设顺序,理顺每门课与前导课和后续课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硬件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计算机硬件实验内容分为4类,即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所有硬件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全部开设实验课程。实验课程由验证实验(50%)、设计实验(20%)、综合实验(20%)、探索实验(10%)组成,形成“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系统地强化学生的综合设计和硬件动手能力。验证性实验是为了加强理论基础知识,设计性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设计和调试方法;综合性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硬件课程群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的部分内容属于探索型实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及相关开发工具,写出设计书,交给指导老师审核后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验证性实验,指导老师要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参考实验教材写出不同的预实验方案,实验课上除了验证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还要验证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一般安排4—8学时,安排在课内实验中完成,也可以安排在课外实验中完成。指导老师只给定实验的课题和目的,中间过程需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设计方案,直至最后调试完成。在调试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这样能使学生从应付实验变为主动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更为实际、更加全面的科学研究的训练。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声望。实验资料的整理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实验资料包括实验教学资料和设备档案,每门实验课程都要结合理论课程认真组织研究,从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出发进行基础实验设计。同时对基本原理进行扩充和结合,设计出一套由浅入深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结合现有的实验设备编写出相应的实验教学讲义、实验教案、参考实验报告等一系列教学资料,并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一套让学生认可的实验资料。

3. 最大限度地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长处,做好实验教学辅助安排。

(1)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平台。现在屏幕录制软件,如Camtasia Studio的功能足以轻易将演讲内容进行捕捉录制。教师可利用校园网络,将录制后的内容保存到课件库中即可被学生重复利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后的远程教学适当结合,打破学习的时空约束,另一方面又为学校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积累,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机整理和重复利用。学生通过过种录制和整理,可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想听多少次就多少次,想重放哪个部分就重放哪个部分。技术服务于教学,新技术的恰当应用能给实验教学带来质量性的变革。

(2)开设相应课程的网站,提供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平台,让教学的互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网站上可以将学生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整理成精华问题库,以供学生搜索。例如,JSP或Java课程学习中,中文显示乱码的解决是常见问题之一。教师可以把常见的乱码问题及解决方法整理后放在网站上,供学生参考,这样也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以在网站设计在线交流平台,供师生交流。

(3)学生互助的教学方式,让易上手的学生来指导接受慢的学生。这样能让学生在互助中或团队合作中通过解决所遇到新的难题,从而学到更多更扎实的知识。

(4)另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在教学上学生自由上机时间可以适当安排相关专业的实验老师作随堂辅导,让学生的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4. 加强监管,实现自觉教育与自觉学习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样的教学模式本身是好的,但在实际应用上,太偏向于学生这个主体,结果在实验教学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学生是在操作了,不过大部分在专心玩游戏或上网,完全处于放纵状态,只有少数人会按教师布置的课程内容进行操作。在等待学生举手提问时,有些不负责的教师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或不见踪影。这种现状的出现,极大地归咎于教与学缺乏必须或恰当的监控,特别是在教师与学生缺乏自觉性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教师可以利用摄像头或多媒体广播系统的监控功能对实验室教学及实践情况进行监控,实现实验教学情况或教学质量与绩效考核系统挂钩。

5. 结语

培养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计算机教学开放实验室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科学、系统的管理来保障开放质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使计算机开放实验室成为创造性实验教学的场所和基地。如何让高校大学生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受益面扩大,而又如何为那些出类拔萃的学者提供更好更适用的科学研究平台,也正是计算机教学开放实验室建设的重要课题。

摘要:计算机实验室是高校信息类专业学生重要实践基地, 它不仅为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 而且是学生掌握专业应用能力的重要之地。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总结, 从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实验室开放和实验教学监控等方面来探讨该课题, 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高校实验教学,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万晓东, 王友仁.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29, (02) :4-6.

[2]王华.提高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水平的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6, (05) :104-106.

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篇10

为了更加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好计算机这个强大的工具,几乎所有的高校都竞相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则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的优劣,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就如何抓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展开初步的探讨。

1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开设的普及类基础课程,多面向的是刚刚踏入象牙塔之门的大一新生,作为他们进入大学后的启蒙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他们大学四年的学习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新踏入高校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但又会对未来感觉到些许迷茫。为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逐层递进的方法,首先讲述这个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得到日益广泛应用的计算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多么的突出,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进而说明熟练掌握这个工具有多么的重要,最后可以用激励的话语表达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殷切希望,进一步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他们学好这门课程的决心。随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维护好学生的这份激情,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有时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不如多一份耐心和信任,引导他们展开对知识的探寻,使被动的听课变成主动的学习,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即有利于他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入学习,使他们得益于良好学习习惯的逐步养成,更有利于保持这种旺盛的学习劲头,为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区分层次因材施教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早已不再是高校中独有,很多师资条件较好的地区,在中学甚至部分小学都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而对于一些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计算机却始终存在于书本中,而从未曾真正接触过。因此,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照本宣科,一视同仁的进行教学,而不区分对象加以正确的引导,势必会导致学生渐渐产生畏难厌学情绪,丧失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应重点做好这个方面的考虑,针对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太多的专业知识,而应多收集整理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根据不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科学合理的安排好课程的进度,因材施教的设置好授课内容和上机实践环节的操作项目。教师可在开课之初,安排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摸底测试,充分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计算机实际操作的应用能力;在随后展开的课程教学中,可重点帮助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加快学习进度,缩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而对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应紧跟时代的潮流,多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一些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帮助他们调整好学习心态,克服急躁、盲目自大的厌学情绪,根据其自身的水平制订针对性较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拓展学习计划,甚至可以安排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间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进而更加有效的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3 以案例教学为驱动

计算机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需要经常接触、熟练掌握的一个工具,其实践操作性相对较强,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就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操作过程中,达到自如驾驭计算机这个强大工具的目的。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以计算机科学体系结构来设置,而应该基于专业应用的实际需求来设置和组织课程。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身的丰富实践经验,认真组织好授课内容,注重运用以理论讲解为辅、实际应用为主的授课方式,将枯燥繁杂的理论知识嵌套在实际的专业应用案例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运用生动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尽量准确、简练地把操作过程展现给学生,让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中得到深化。当然,案例教学不仅仅要将经典的案例讲解给学生听,更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或个人独立模拟这些案例,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专业的项目训练,最后由授课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一教一学,一练一评的过程,使学生达到即深化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双重学习目的。

4 认真落实上机操作

上机操作训练的好坏,关乎学生对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空有一身理论知识而毫无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依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入门者。因此,要认真落实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中的上机操作训练,预先按照各个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的计划好他们各自的上机操作题目。使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始终明确个人的实验任务,能够按照实验步骤逐步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全过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和熟悉计算机。做好对学生上机练习的指导,认真解答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尽快的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穿插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机实验小常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其避开一些弯路。实验操作题目完成后,学生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不但能够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能够更加明确的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涉及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应用能力的掌握,更是对大学生适应高校学习方式,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启蒙教育。在各个高校都在大力推行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试点之际,担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各位老师更是担当着改革试点的桥头堡、排头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积极探索与研究一套新时期适合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努力开创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培养出满足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大学生,是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提出一些教学思路,力求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卢冰原.高校经管类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2]周蕾.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5).

[3]张居晓.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2).

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技能;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1-0000-02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的信息化要求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简单地说就是吸收、处理、创造信息和组织、利用、规划信息资源的能力和素质。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简称155号文件),对促进和规范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目前大学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加强、重视不等于加重学生负担,而是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科学,教学模式更加有效,在这方面需要有一些新的思路。

计算机操作技能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随着基础教育全面实施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同时在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的一项重要考核目标。

一、高校计算机操作技能课程教育现状与特点

从西安邮电学院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别很大,旧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校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了加强本科生的计算机基础素质培养,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就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基础上面向全校大学新生开设了计算机《上机训练》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只有中英文指法练习,后来又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将该课程更名为计算机《上机操作》,内容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字编辑、幻灯片制作和电子表格制作。考试方式也在原来的单一指法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关内容的大作业考试。

随着新的技术、新的应用系统、应用方式层出不穷,所以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课程的内容也需要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提高和加强我校学生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在计算机发展迅速的今天,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必须对计算机操作技能实验课程进行相关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的变化。

二、计算机操作技能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培养出新时代的理想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我校的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实验教学的改革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一)构建课程主体思想,优化教学内容

计算机操作技能课程是大学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训练实践课,是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顺利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该课程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融为一体,坚实基础,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为后续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从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出发,遵循课程理论适度化的原则,理论和实践的比例设为2:8,突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原来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网络技术基础、常用工具软件、多媒体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使他们不仅仅会基本的办公操作,而且会利用现代先进丰富的网络技术和常用的网络多媒体工具,既能保证学生顺利参加陕西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又能掌握一些当前应用十分广泛的新技术、新工具软件。同时将该课程的名称改为《大学计算机操作技能》,编写了《大学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实验指导教材。

(二)改变教学模式,强化操作技能

我校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教学分成文商类和理工类两种,要求和学时数均不同。其中文商类的《大学计算机操作技能》内容包括:中文指法训练、英文指法训练、电子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制作、网络技术基础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学时数为60。理工类的《大学计算机操作技能》包含了文商类的全部内容,并且增加了“常用工具”一章,让理工学生掌握当前应用十分广泛的新工具、新软件,以满足理工类学生日常应用需求。学时数设计为课内学时+课外15学时这样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在目前学时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够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处理技术,为其后续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打下良好和完整的基础。

大学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学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改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互动式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创新和实践为重点的宽松教学环境,提倡“精讲多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自己通过该软件的帮助系统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不多的时间演示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学习使用这个软件去完成实例,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主动学习状态。

(三)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师共同研究开发了本课程各个部分的电子教案、幻灯片、课件等,并在实际教学使用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随着现在技术的发展,将大学计算机操作技能教学从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过渡到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我们设计并创建了“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网上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在该网站发布教案、布置作业、通过网站论坛答疑解惑。学生可以通过该网站完成自学,向老师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学生讨论协同学习。并且在网站上为每个学生开辟了空间,以供学生递交作业、存储学习资料,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给学生布置若干大作业,使学生在构建自己作品的过程中学到实际的技能;通过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探索知识的能力;并应用任务驱动设计模式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

(四)改革考核模式,理论实践并重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课程内容的改进,计算机操作技能教学的考试方式也在原来的单一指法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幻灯片制作、电子表格制作、多媒体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四个大作业。中英文指法考试是通过计算机考试系统进行,自动改卷自动评定成绩,另外四个大作业通过该课程学习网站提交给教师批改。我们将该课程考核分成四个部分:平时作业、指法练习、实践作业、实验报告,其比例设为10%、20%、60%和10%,从各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整体能力,对教学效果进行很好的检验。

同时,坚持将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贯穿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学已致用,每年对在修《大学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生进行一次文字录入大赛,每年组织一次全校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能力,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改革成果和创新点

两年来,按照既定的教学改革目标,我们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并且在高校计算机操作技能改革中具有一定的创新。

1.开发建设“计算机上机操作基本技能”学习网站,为学生学习、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学习提供一个教学平台。

2.在学生中提出原学时+15学时的教学模式,增加了网络技术、常用工具软件及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内容,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处理技术,提升其信息素质。

3.网络教学环境和资源建设具有创新,为每个学生提供虚拟目录以便学生上交作业。

4.提供15学时的免费上机学时,以灵活学生的学习时间。

5.全面的考试形式,精心设计多个大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总成绩由平时作业、指法训练、实践作业、实验报告四部分形成。

四、结束

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在对大学的第一门计算机操作技能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办学理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适合自己学生的课程改革方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难点的解决方法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3):81-83

[2]曾以,杨天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保障[J].计算机科学(增刊),2005(12):1-4

[3]俞克新等.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篇12

1 高校计算机教学分析

为了加强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工作中有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对将NCRE整合到高等教育中的举措进行了分析探讨。在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基础课程中,与NCRE的考试思想基本是相吻合的,主要针对大学生的计算机理论测试和应用能力进行检测。在NCRE考试中,操作能力主要考察是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和因特网的简单应用等考试内容。在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的教育中,主要注重的是应试教育,理论方面考察的较为普遍。每年在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报考的人数逐年递增,但从近几次考试通过率的调查得知,考试通过率却在逐年下降,连续四次考试中,某高校通过率下降了四分之三。所以,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好的计算机基础,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在工作面试中多一项实用技能,将NCRE融入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迫在眉睫。

2 高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了对各高校师生的调查,得知了在高校中计算基础教学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学生自身计算机水平不同

高校的生源复杂,有的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来自偏远山区,城市的学生在从小的教育中对计算机的使用能力远远高于落后山区的学生,甚至有的偏远山区,学生入学前基本没有过计算机方面的相关教育,只是从书本上接触过计算机的相关概念,在这些学生中,计算机的理论水平普遍偏低,加之应用技能几乎为零,对于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开展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各个高校应该联合起来,统一来制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研究教学计划,尽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教学基础。

2)教材更新不及时

计算机技术是一项快速更新的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惊人。但在现在的高校中,计算机的应用教材却还是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电脑设备还是上世纪购买。从大学走出去的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中还要重新熟悉最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这些充分反映出大学教材与当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严重脱节,教科书内容相对落后,教师的学习理念不深入,授课内容又过分依赖于教材,使学生无论是在计算机考试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都无法用计算机来高效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3)课程设置不达标,考核项目单一化

在当代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只有中学生计算机基础,考试内容以笔试形式为主,笔试分数占到总分的80%,而剩下的20%涵盖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简单的上机考试分数。计算机毕竟是一项以实用为主的操作类型的学科,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设置了相同的考试方式,否定了计算机基础的使用价值,使得学生不能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只能枯燥的懂得一些理论知识。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应该以实用为主,以计算机实际操作为主要的考试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

4)缺乏自主实践

在高校四年的教育中,只有一年的课程中设置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有一半的时间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导致学生接触电脑时间最多的时候还是在寝室玩电脑游戏。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计算机课程的控制力度,让学生从被动变主动地接受教学理念和相关知识,将教学方式融合到日常的教学之中。与此同时,应该更多的关注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与计算机应用的公司达成协议,每一年由学校组织到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让学生从心里感受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将形式上的计算机教育融入到工作中,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

5)教学体制不完善

在每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之后,都会有一定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采用网上评价机制,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考核上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学生在评价时,大多只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进行匆匆地评价后查看自己的考试成绩,所以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客观的真实的反应教师的教育成果,适当的改变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制,让学生在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的时候,反思学生自己在课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课程的修改提出意见。教师评分的高低并不能代表教师教育能力的优劣,如果继续让这种评价方式进行下去,受害的不仅是学生,更难以让教师的教育方式有所提升,所以改变现状,重新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当下势在必行的事情。

6)计算机设备更新不及时

计算机设备相对一些其他的教学设备来说,投入较大,更新速度过快,近些年各高校扩大规模后,教学经费明显不足,加之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没有完善,在与教师的互相协作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在教学设施方面,配套的硬件设施相对陈旧,最新的软件无法安装。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有的班级由于人数多于设备数量,甚至还不能达到一人一台机器,在两人使用一台机器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质量明显落后。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导致学生和教师陷入不得不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际操作的学习的恶心循环中。

3 提出对策与方试

在第二点中提出的计算机教学问题中,高校计算机的基础教学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地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多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从而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提升。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全校各个学院的计算机教育与其他专业的教育联合起来,进行一个整体的教学研究计划,在各个学科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全面的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

1)在课程中注重实效性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行分类别的教学,将课程分层次教学。可以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接受情况进行分等级的教学制度,按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系别进行机动地划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平衡式的教育。同时照顾到基础知识薄弱和计算机上机考试薄弱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体现出了学校的个性化教育。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典型的案例,让同学们从兴趣入手,增强课堂中学习的实效性。

2)更换教学观念,规划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以书本为核心,教师是主导地位,以课堂教育为主要教育途径,教学观念陈旧。在新的时代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大胆地创新,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注重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实用性,开展对学生的思维教育,使用但不依赖于教材,让教学方式变得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3)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将知识由简到难,进行系统化的分类,按照固定的章节对学生进行讲授,但在结合了NCRE后,应注重知识的灵活使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首先,让学生能够在项目中感受知识的魅力,用项目任务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学生最好的导师,用实践带动教学,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同时将使用的知识熟练于心,从而提高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利用到实践当中去的转化效率。在这种模式中,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教学项目进行比赛,在比赛中提高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同时在小组中成长,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注重实际,重视基础。

4)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不仅仅在计算机基础这一个学科中,高校所有的学科都存在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自身也应该总结如何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日常的授课中,精讲多练,让学生勤加练习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幕课系统的发展让学生的知识来源不仅局限于书本和教师,在幕课系统中,将知识凝结,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学知识相融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直观性。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建立一个无缝互助的平台,可以随时的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在学生放学后,依然能通过网络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指导,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5)多种考核方式进行考核,避免单一化

在传统的考核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地按照平时表现供给于学生一定的分数,除此之外,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平时成绩。教育部门应该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的比例,在笔试中不理想的同学可以在实践和基础实验中获得高分来弥补一定的不足,这也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考核中得到公平的对待。

6)给学生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

各个高校应该加大学校教学设施的硬件配备程度,更新实验室的陈旧设备,并添置最新的软件环境,在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水平的同时,给学生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同时,设计开放无偿使用的计算机实验室,充分满足学生实践环节的需要。

4 结语

近年来,根据教育部的统计,高校的毕业生数量已经严重超出了社会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就业形式变得严峻复杂,为了提高应届生的就业率,首要的就是做好高校的实际教育。在将NCRE融合到高校计算机基础的同时,映射出了我国高校教育方式的不足。我国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人才为主旨,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实用性,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大学生的普遍教育,是今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实际工作技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就是提高了我国高等院校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珍连,冯建湘,张少波等.整合NCRE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12-114.

[2]张晓兰.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基于整合NCRE的教学改革[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2):47-50.

[3]李小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网上考务管理考场编排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4]李红艳.整合NCRE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42):75.

[5]李红艳.整合NCRE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5):75-75.

[6]战德臣,王浩.面向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7):59-66.

[7]林旺.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9):55-58.

上一篇:COMSOL下一篇:“西方音乐史”公共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