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原动力

2024-08-09

市场经济的原动力(精选12篇)

市场经济的原动力 篇1

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我国的经济地位是其它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替代的。每一个企业作为构成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微观细胞它的生命力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而经济效益的好与坏又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 企业经济效益要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成了无数的企业家及学者争相论述广为思索的重要课题。对于企业来讲与经济效益相关的就是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问题:战略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营销管理问题、生产管理问题、企业文化管理问题、资本管理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一个大的系统环, 每一个问题又都是一个小系统环, 这些环环环相连, 环环相扣, 在连接环的点中, 可能因为一个小的细节就造成系统环不能正常的循环, 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要真正解决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 必须弄清效益来源的原动力, 我们有必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细节问题:

1 管理者的领导魅力。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突出的业务能力, 能够驾驭现代企业这个高度复杂的机器, 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对企业投资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 有较强决策能力的管理者可以分辨各种方案的优劣, 做出正确的判断, 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取得寻找到捷径。其次,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有核心创造力及瞬间应变能力, 能够敏锐的观察旧事物的缺陷, 捕捉新事物的萌芽, 提出大胆的、新颖的设想, 并进行周密分析, 拿出可行的思路并付诸实施。例如, 张瑞敏的领导魅力就铸就了海尔集团的神话, 也让我们看到成功的企业必须有强势的领导者促进执行, 这也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动力之一。

2 被领导者的团队执行力。

对管理者的领导魅力的推崇会导致团队执行力的相对下降, 但两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对立体, 两者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是相辅相乘的缺少哪一个都会折伤企业经济高速发展的翅膀, 现实是, 如果失去领军人物, 很多中国企业往往不能有效运转, 而没有一个高效的执行团队, 任何一个好的策划方案到了最后实施阶段都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这说明, 对中国企业而言, 促进团队执行力与造就领导者个人魅力同样重要。那么团队的执行力如何激发?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团队及执行力的定义, 所谓团队是指为了某一共同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执行力是指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完成任务的能力。企业要拥有一个高效力的执行团队, 就必须有明确的团队目标, 团队成员之间要有较强的协作性, 成员的工作责任感要强, 团队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渠道, 其中优秀的领导者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团队要建立共同的愿景, 使团队成员能为了共同的目标承担责任、一起奋斗并要把员工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促进团队执行力。其次, 团队成员构成要具有互补性, 更需要优势互补的成员, 所以一个执行团队不仅需要技术型、决策型、实干型人员, 还需要人员在年龄、经验、创新性等方面优势互补。这样应对不同情况时, 成员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 更利于整体规划和团队执行。

执行力高的团队更加重视分工合作, 这种合作信任是基础, 沟通是桥梁。联想集团初始11个层次的沟通渠道, 曾使其执行力大幅度下降, 杨元庆将中间环节砍到4层后, 加快了企业内部团队的沟通步伐, 同时也加强了团队整体执行力。

激励是促进团队凝聚力、执行力的最好方法。企业的激励机制要使团队成员的行动与团队目标相吻合, 否则就是无效的。中国很多企业的激励手段在不断改进, 例如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团队精神, 给予队员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 薪酬激励、股权激励等。无论何种激励方式都要将公平和差别待遇体现出来, 把员工的业绩与团队的工作成果结合起来, 将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促进团队整体执行力的提高。

3 经营成本的节约化管理。

现代企业竞争也可以说成是成本的较量, 企业的高成长期与低成长期的经营相比, 成本意识有很大的差异。高成长期市场不断扩大, 经营者只看到了销售的增长, 成本意识相对比较薄弱, 而到了低成长期, 市场的争夺就会通过价格来进行, 经营者对成本敏锐起来, 如何降低成本是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成本节约化管理是经营者最为重要的经营理念。企业的成本费用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两部分, 直接成本指产生产品所需的各种原材料费用, 间接成本分为销售成本及人工成本, 销售成本的平均值:制造业19, 建设业约14, 批发业16~17, 零售业约28。人工成本的平均值为制造业17~18, 建设业12~13, 批发业超过6, 零售业超过13。超过了这个数值, 则说明企业的经营成本费用过高。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目标成本预测, 将此作为成本管理工作的奋斗目标。产品成本预测时要考虑产品的工艺水平、生产周期、经营管理计划安排以及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 邯钢的经验表明:核定目标成本从市场价格倒推市场成本, 认真分解目标成本指标, “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通过经济责任制的指标体系, 明确责任, 实行层层成本否决, 从而带动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另外企业要实行招标和比价采购制度, 降低采购及工程成本, 并完善成本核算和考核体系加大科技和技改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成化也是企业节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化是企业的传统、风气和价值观在成本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良好的企业成化需要通过长期自觉培养才能形成, 它体现企业绝大多数员工的意志和愿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经常向职工宣传企业的优良传统, 使每位员工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等良好风尚。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将这种优良传统不断流传下去。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来自于管理者卓越的领导才能, 来自于一个优秀团队的执行力, 来自于日常管理中目标成本预测管理及企业节约成化的建设, 做好这几方面基本的细节性工作, 一个企业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谢文辉.赢在执行力[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5.[1]谢文辉.赢在执行力[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5.

[2]曹慧.如何提升执行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0.[2]曹慧.如何提升执行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0.

[3]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3]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陈珂.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4]陈珂.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5]林万祥.成本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5]林万祥.成本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市场经济的原动力 篇2

对于社会,品牌是承担更多企业责任、提升城市价值的保证;对于投资者,品牌是具有良好保值升值能力和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的保证。对于消费者,品牌是提供优质产品、履行高品质服务承诺的保证;全新品牌已在二手电机_二手电动机_二手高压电机行业获胜的。

目睹十多年来电机行业的变迁,二手电机_二手电动机_二手高压电机也伴随着行业春天的来临蓬勃发展。河南全新液态起动设备有限公司专业出售二手电机_二手电动机_二手高压电机。公司销售经理尚总这样说道:当前,行业的竞争是必然的,有竞争才会有进步,竞争越激烈,河南全新二手电机_二手电动机_二手高压电机销售中心就更应该做好服务,自我提升。正所谓大事看胸怀,细节见素质,直面竞争才是上上之策。如今,公司员工上下一心,紧密团结,诚信经营的待人处事方式已经落来到了每一个人的身上,相信,河南全新液态起动设备有限公司二手电机_二手电动机_二手高压电机必然会迎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好契机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河南全新二手电机_二手电动机_二手高压电机,位于中原地区的,经营面积达5000平方米。集二手电机_二手电动机_二手高压电机等上万台二手电机产品。涵盖了诸多知名一线大品牌产品,江西电机厂、湖南电机厂、兰州电机厂等各种地区厂家的产品一应俱全,特别是众多著名品牌的产品,为河南全新二手电机_二手电动机_二手高压电机的品质提升做出了贡献。此外,河南全新液态起动设备有限公司有着电机维修工程师达80多位,电机维修设备及电机测试设备,充分保证了河南全新是省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品种最全的二手电机_二手电动机_二手高压电机专业卖场,它以优美的购物环境、优质的中高档商品,服务消费者。品牌是市场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河南全新二手电机_二手电动机_二手高压电机为消费者提供各环节耐压、耐流、测温、测速、噪声、振动,堵转等作各方面效果试验报告及全程的配套服务,被誉为为“消费者信得过二手电机_二手电动机_二手高压电机市场”标。管理是基础,服务是核心。对市场而言,管理、服务是有机统一的。河南全新通过强化规范管理,打造二手电机_二手电动机_二手高压电机 “信用市场”,同时注重市场与文化、信息的有机结合,推进服务功能创新,确保了市场的繁荣兴旺。相信会是品牌、环境、服务全面升级,卖场一站式服务的领域将更宽阔。

二手电机_二手电动机_二手高压电机是指被一些企业淘汰后或破产后再次进入交易市场的电机设备。其价格相对全新电机便宜很多,但由于淘汰的电机使用时间较长,在性能、使用寿命方面可能存一定问题,河南全新二手电机_二手电动机_二手高压电机作为专业的销售市场,在为客户提供试验报告的同时,还为销售者签订销售合同,并规定我按其新电机保修一年,让修消费者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河南全公司的“全新品牌,全心服务”的销售理念,让您真正的感到买的放心,用的舒心。

机场商品降价需要市场原动力 篇3

在首批商铺合约到期之际,白云机场对部分旅客必需商品实行限价销售,这无疑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顺应民意的多赢之举。但在国内许多机场,商品高价现象还是很普遍的。对于机场商品的高价问题,百姓投诉不断。中国消协发布的《中消协民航服务消费体察活动报告》中指出:超过四成的消费者认为机场餐饮价格“合理”。机场商品暴利的成因主要有三:—是机场商铺、餐厅租金高昂,商家支付了高租金,自然希望获得高回报。二是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飞机乘客消费能力比较强,不宰白不宰;由于机场多远离市区,这里几乎成了物价部门的工作盲区。其三,机场商店数目比较少,商家基本上是垄断经营。

事实上,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的机场,商家普遍是低价经营。拿香港国际机场来说,机场建有占地30000平方米的购物中心,机场内设168家商店、餐厅等供旅客选择;特区政府还引入多家企业公开竞争,机场商品价格真正救到与市场接轨。

所以,要让机场商品价格降下来,还得看机场方面是否为降价提供了市场原动力。如,降低机场餐厅、商铺的租金;彻底打破少数商家垄断机场商品经营的局面。同时,工商、物价部门也要介入加强监管。

财产申报制度与反腐利剑

中国监察部副部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屈万祥,9月13日在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纪委监察部一直在抓紧研究财产公开申报制度,在适当时候将建立财产公开申报制度。多国财产申报制度的实践已经证明,官员财产申报是反腐利器,是预防腐败的有效制度。只要发现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间存在差距,官员就必须作出解释与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即便没有证据证明是非法所得,也会被认定为是灰色收入而治罪。这样,那些公开收入情况与奢华生活状态明显不符的官员,就会被纷纷打出“原形”。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官员贪腐较少的国家,财产申报制度功不可没。

笔者认为,我国已经具备了出台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条件。国家反腐败局的成立,为出台这项反腐败的制度性措施奠定了组织基础;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在中国已经经过了广泛议论和讨论,人民群众要求出台的愿望十分迫切,反腐败的实际情况也要求我们应该尽快出台;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初步试点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对世界各国类似制度的充分了解也给我们出台这项制度做好了准备。

中国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仅需要官员在职时申报财产,任职前和离职后也同样要申报。不仅包括官员自己,而且还要包括配偶以及子女。各类官员须在任职前报告并公开自己以及配偶的财务状况,包括收入、个人财产等,以后都要按时申报。对财产申报资料的接受、保管办法、保存期限、公开方式、查阅手续、审查以及对拒绝申报和虚假申报的处罚办法,也要作详细规定。党政人大政协公检法司以及国有企业官员是申报对象。可以按照中央、省级、市级以及县乡级,规定申报级别。

总之,中国的财产申报制度不能一直处在研究阶段,而应该尽快建立完善与之配套的法规体系,及早出台!

官员炒房就是腐败症候

子从原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康慧军因为利用职权低价购房,被称为“炒房区长”之后,有媒体称,官员炒房决不止康某一个。从以前收取现金赤裸裸地受贿,到今天的“资金运作”,许多官员的“经营”手段也在“与时俱进”。如果说,官员用合法的收入、以合法的手段去投资经营,虽然有违公务员禁止经商的相关规定,在经济自由社会,公众还是能够理解的。问题是,一些官员炒房根本就说不清道不明,见不得光,是腐败症候。

首先,炒房有可能成为官员洗黑钱的途径。就目前的公务员收入水平,动辄拿出数百万元甚至过千万元资金来炒房,其资金本身是值得怀疑的。其次,低价进高价出涉嫌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报道中提到,单价4万元的房子,有权的官员用2.5万元便能拿下。2007年7月“两高”出台意见,对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买卖房屋、汽车等,性质上属于权钱交易,可以认定为受贿。此外,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带头进入炒房者行列,哄抬房价,无疑是另—种形式的腐败。小百姓还希望政府撑腰,平抑一下房价,可以安居乐业,长此以往,还有啥指望?

关于中国市场经济伦理动力的思考 篇4

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基本观点

1.1 新教伦理

1.1.1 天职观。

“德语里, Beruf (职业、天职) 一词和英语中的calling (职业、神召) , 或多或少地暗示着一种宗教概念———上帝安排下来的任务。这并不会使人误解, 因为我们在具体情况下越强调这个词的用法, 它的概念就越明确。而且我们如果将这个词放在文明语言的历史中进行推敲的话,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 无论是在以信仰天主教为主的民族的语言中, 还是在古代民族的语言中, 都没有哪个词语的含义与我们所知的“职业”———一种终生的任务, 一种确定的工作领域———相似, 但是在所有信奉新教的民族中, 这个词却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因此, 天职从现世中的一种职业成为了上帝所安排的任务, 世俗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了新教徒获得是上帝选民的“自信的最合适的途径”。劳动是每个人一生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每个人的职业都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 而是神 (上帝) 的旨意, 如果想要得到救赎就必须无条件无理由的遵从, 只有恪尽天职、勤俭守时的做好本职工作, 才能够获得上帝的荣耀。这些思想不仅促进了宗教的进化, 同时也促使了劳动者勤奋认真的工作, 并且使得资本家的经济行为趋于合法化。

1.1.2 预定论。

韦伯认为预定为上帝的选民的观念是加尔文教的最显著的特点, 他的教义认为上帝是全能和绝对超验的, 人世间的一切均因上帝而存在, 上帝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 相反, 人类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上帝。“因为这种教义的极端无人性, 必然给那些笃信它是完美辉煌的一代人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后果, 那就是所有人心中感受到的一种孤独感。对于宗教改革时代的人来讲, 能得到永恒的拯救必然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这一时代的人只能独自走下去, 勇敢地面对自己那个早已被决定、永恒不变的命运, 而且而不到任何人的帮助”。这种预定论一方面要求每个新教徒必须终生成为僧侣, 时刻坚定我是上帝的选民的信仰, 这就使得新教徒的道德行为秩序化。另一方面, 成为上帝选民的自信的最合适的途径又只能来自于为上帝增添荣誉的一系列善行之中, 并且这种善行是一种全面系统的自我控制。因此, 只有恪守职责、勤苦劳动才能获得上帝的恩宠。1.1.3禁欲主义。加尔文宗通过将其伦理建立在预定论的基础上, 得以用一种精神贵族代替另一种, 也就是以今生今世就已预定为上帝的圣徒的精神贵族来代替那种出世、超世的僧侣式的精神贵族。禁欲主义新教的一项重要结果———系统地、合理地安排全部道德生活。路德教的恩典教义缺乏一种能够促进生活合理化的从心理角度有系统行为的标准。在新教伦理中, 禁欲主义所反对的仅是无节制地享受人生及它能提供的一切, 其目的是使人能够过一种警觉而又睿智的生活, 消除自发的、出于冲动的享乐, 使其信徒的行为规律化。所以, 韦伯认为, 新教禁欲主义的实际结果是:强制性的节省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积累, 消费的限制自然能导致增加生产性投资而增加财富。

1.2 资本主义精神

在韦伯看来, 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合乎道德伦理的明确的生活准则, 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发展的一部分, 同时还能够从理性主义对于生活问题的立场中演绎出来。我们可以把韦伯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劳动是一项天职, 是一种美德和义务。劳动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职责, 不论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到底是什么, 他都对此有责任和义务。“高度的责任心在这种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 只有这种态度才能完成这种工作。因此, 人们必须将劳动视为一种目的, 当作天职去完成。”对于那些有着宗教信仰的人来说, 他们实际上最具接受教育的能力, 他们的精神很容易就被集中起来, 而且具备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并且常常与那些严格计算收入, 有着严密的经济头脑, 以及极高地完成工作的态度, 冷静、节俭的人联系在一起。这就为以资本主义自身为目的, 以及将劳动视为天职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宗教教育最有可能战胜传统主义。

(2) 专心致志地谋财致富是个人事业的成功, 体现了个人的才干美德。在富兰克林的理论中, 如果利用诚实的外表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 过多的美德只是多余, 而这些美德之所以被认同, 是因为它对个人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美德是具有功利性的。富兰克林的那种伦理观所宣扬的“至高之善”, 也就是指尽量地多挣钱, 加之那些与一切本能的生活享受相抵制的规范, 是毫无幸福可言的, 更谈不上享乐了。“赚钱、获利总是左右着人们的思维, 并将其视为一生的最终目的。”“只要合法, 赚钱就是某种能力与职业道德的体现”, 在这种理论中, 我们不难发现, 他不是把获利当做人生幸福的手段, 而是人生的最终目的。

2 关于中国市场经济伦理动力的启示

2.1 伦理动力之诚信:我国古代儒家贵“信”, 强调信为立身之本

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说道“信用就是金钱”, 在我国儒家思想里, “信”是儒家的“五常” (仁、义、礼、智、信) 之一。《说文解字》解释说:“信, 诚也。”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在注疏《礼记·礼运》中的“讲信修睦”这句话时说:“信, 无欺也。”“信”即是“诚”, “忠”即是“诚”, 因此在“忠”和“信”中都包含着“诚”。儒家主张“言必信, 行必果”,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意思是说,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 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 讲究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道理。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因道德失范而造成的经济秩序的混乱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其中, 信用危机最为引人注目。企业经营者, 企业成员都应该以诚信为立身之本, 严格约束自己行为, 将我国传统文化的要义渗透到行动中去, 进而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企业要盈利, 首先应该弄清楚为什么获利, 怎样获利的问题。企业赚钱要讲良心, 获取的应该是“阳光下的利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要牢固地树立契约意识和忠实履约的道德精神, 信誉至上, 注重商业道德。反对随意毁约、商业欺诈和言而无信。企业成员要诚实、忠实、老实、要坦诚相待, 信守承诺。要诚心待客, 货真价实。要恪守信用, 严格履约, 通过自律、自省、自觉, 从思想上消除“机会主义动机”, 减少“道德风险”。

2.2 伦理动力之勤俭:我国儒家贵“勤俭”, “勤俭持盈久”

韦伯的勤俭理论与禁欲有着同一的一面, “勤”很多时候是为了“聚财”, 而“俭”可以是反对享受, 也可以是“珍惜财富”的意思。古人云:“俭, 德之共也;侈, 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 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 要想生存, 要想发展, 都离不开勤俭这两个字。就是说, 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儒家的勤俭理论, 主要是世俗儒家的伦理, 很多时候是以物质的, 世俗的利益去规劝人们勤俭。世人熟知的《勤学诗》就赤裸裸的拿“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来劝诫人们“勤学”, 《增广贤文》中“勤俭持盈久”, 《醒世恒言》中“富贵本无根, 尽从勤里得”等等这些在传统中国很有影响的格言告诉了我们要勤俭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 发展经济, 创造财富, 进而实现更大的价值。

毛泽东曾提出“厉行节约, 勤俭建国”的治国方略, 现在国家又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 这一理念与过去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 内涵更广泛, 发展的层次更高。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 并且能够尽量循环利用, 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基于此, 必须着眼于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节约资源、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相结合, 把节约资源纳入经济转换方式的重要内容, 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同时, 让每个人羞于浪费、不敢浪费。

2.3 伦理动力之荣辱观:以荣辱观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员工的职业素养

有着5000年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 早在2000多年前, 就有古人提出了“礼、义、廉、耻”道德观, 到了宋代, 又有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八德”, 并成为中华的传统美德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当代我们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种合乎道德伦理的, 理性化的社会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 就如“新教伦理”之于资本主义的作用一样, 践行八荣八耻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顺利发展。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吸纳优秀传统道德内容的基础上, 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确提出了社会应该弘扬的道德品质、道德精神。“八荣八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为企业提供了精神动力;“八荣八耻”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形成了内在的约束力, 提供了一个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八荣八耻”有助于理顺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 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员工承受度有机统一起来;八荣八耻一方面要求企业文化从人本的角度多为员工考虑, 为员工做些实事, 另一方面, 丰富了员工的精神世界, 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 这样有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 从而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07.

[2]焦国成:《中国伦理学通论》[M], 山西,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市场经济的原动力 篇5

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著名的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这样说到:“标志着现代经济的时代创新特征,是科技广泛地应用于解决经济生产的难题。”

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发展历程,是一部创新活力不断转化的历史。各种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涌现,各种新发现、新发明不断涌现,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各种新的社会生产、科研组织方式不断涌现。这些不断涌现出来的新要素,又最终汇聚成大量的科技成果被不断地、大规模地转化为提升生产力水平的活动,持续支撑着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从1903年12月17日由美国自行车商人莱特兄弟制造出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使人类有了飞翔的权力,到1947年袁隆平发现了杂交水稻,解决了粮食问题。电的发明,使人类进入电器时代,又一次拉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给全世界带来光明。电波的发现,带动一连串的重大发明,电视、手机、电话等等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计算机的创世,把世界带入信息时代,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卫星和飞船的开发成功,使人类离开了地球,开发太空。使地球变的越来越小。。。

香港研发:经济转型的关键动力 篇6

急功近利科研不济

香港研发能力与邻近地区对比,处于什么水平?

W:国际著名智库莱加顿研究所(Legatum Institute)最近公布了2012年全球繁荣指数排名,香港整体排名较新加坡落后,其中创新及营商环境的分类指数,香港排名17,新加坡第8,这反映了香港在创新、科研应用等范畴不如新加坡。

香港科研历史短,直至1990年代仍处于初级阶段,例如,20年前,本港大学的教授中只有1/10在做科研,而每间大学的博士生不过一两个。

到2000年,香港针对科研的投入只有0.8亿美元,同年台湾投入到科研发展的资金达6亿美元,新加坡更高达17.4亿美元。如果按GDP计算,台湾的科研投资占当地GDP的2.05%,而香港只有可怜的0.49%。另外,新加坡有60%的科研资金来自商界,而香港工商界投入科研的资金则较少,港府每投入5.5港元,私人市场只投入1港元。

去年,香港科研投入仍仅占GDP的0.97%,远低于内地1.5%以及和韩国3.2%。

香港在经济及教育的发展都处于世界前列,但唯独研发能力一项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

W:这种尴尬的状况,与香港的历史及社会发展有关。传统上,一个地区的研发能力都是由国防研发的“刚需”所带动,大部分现代科技都是因军事需要而研发,最终转为民用并进一步发展。较早之前,香港作为殖民地,因便利性及保密性等原因,一直未有机会参与国防研发,直至1990年代香港的科研能力仍相当幼嫩。

另外,港英政府骨子里只关心如何从香港取得经济利益,从开埠到1970年代,港英政府对香港的教科文卫发展基本上是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在1970年代港英政府仓促推出了九年免费普及教育等政策,但由于香港的教育发展从起步时就是受短期经济发展目标推动的,缺乏远见,因此,教育与研发的配合一直未受重视。

及后香港经济大繁荣,投机炒卖赚快钱的风气炽热,相对而言,科研的“慢”节奏,在这个浮躁的城市中无法得到认可。在香港,从事科研的人不多,因为人们大多不相信做科研有出头的一天。

回归后,政府开始转变对科研的态度。但由于多年的落后加上市民根深蒂固的心态,香港研发能力要追上国际水平,谈何容易!

科研发展全赖外援

能否具体描述一下香港学生对读研及从事科研的态度?

W:在内地,很多学生都会选择考研读研,但在香港选择考研的学生并不多。香港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而所谓好工作的标准,就是收入比一般人多。香港的雇主也相当现实,如果相同的职位有两位应征者,一位是本科生,另一位是研究生,老板大多会选择本科生——雇主们并不看重虚衔,更看重工作能力及稳定性,雇主们担心硕士生好高骛远,跳槽机率高。

本港研究院中逾七成学生来自内地。因为香港的大学研究生生活津贴,相当于国内应届生白领收入的四倍以上,对内地读研学生十分有吸引力。

香港是否真的没有优质的本地研究人才?还有哪些因素阻碍着本地研究人才的发展?

W:凡事总有两面性,正因香港的科研氛围不算优异,本地人能一直执着于这份事业的,都是真正有理想有热情的研究者。名扬寰宇的科学家高锟博士,就是香港人!但由于香港政府对研发的支持不足,人才也许能在香港开花,却很难在香港结果。以高锟博士为例,或许当年光纤技术太超前,科技前景难以预料,港府竟未敢投入研究推广经费,将发明转为高科技产品及服务。最终,香港未能成为世界通讯之都,损失无法估量。

再如,中大和港大也拥有一流医学实验室和优秀医生,并非没有人才,问题是缺乏推手,没能推动业界和学界发展出商业成果。香港的大学国际排名大多在前列,学术研究也有水准,但欠缺科研商业化的能力,政府的支援也不足。

政府不积极支援专利申请、研发和验证事宜,是本地研发行业的发展障碍之一。不少研发者囿于香港知识产权制度的诸多限制,宁愿北上申请专利,既节省费用又减少麻烦。

园区孵化与国家级研究

回归后,香港的研发行业有什么变化?

W:香港回归后,本地科研人员多了做国家级研究项目的机会,在题材的选择及资金方面,都比以前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香港科研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转变:一是资助院校的教授们百分之百从事研究,不仅带动香港科研发展,更提升了学生对专业领域的认知;其次,大部分的研究都达到世界水准;再次,培养了大量博士生,成为本港科研发展的生力军。

为了解决香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研发不足、缺乏孵化基地等问题,港府在2001年成立香港科技园公司,并建立了香港科技园。之后将香港科技园公司、香港工业公司及香港工业科技中心三家公司合并,共同管理香港科学园、创新中心和位于大埔、元朗及将军澳的三个工业村,为园区所有公司提供由产品发明、设计到生产的一条龙服务。科技园分三期建设,总面积22公顷。

学制改革与促进研发

香港近年正在进行的学制改革,对研发起到促进作用吗?

W:香港的大学于2012年实行四年制(之前是三年制),政府预计各院校需要额外招揽约1000名教员,包括精于研究的教授级人马。为了善用人才以强化本港的科研实力,政府考虑增加研究生学额1500个,并就科研经费开支“加码”,估计此举需要每年额外拨款6.5亿元。

现时,香港八大资助院校的科研和师生规模,相当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竞争力不容小觑。此外,为鼓励学生在港修读博士课程,港府拟设立奖学金,资助博士生毕业后到外国读博士后课程。

在促进科研发展方面,港府近年还有哪些计划?

W:2011年香港立法会通过动议促设创新及科技局,现任特首梁振英在候任期间向立法会提出成立资讯科技局。科技及通讯局是梁振英竞选时计划重新组织的14个决策局之一,它专门负责制订香港科技及通讯政策,以配合香港知识型经济发展。

成立科技局对于凝聚香港的科研力量,包括加强院校间的合作及院校和工商界的合作,都大有裨益。

市场经济的原动力 篇7

园区经济和城市经济都是具有正反馈机制特征的复杂的经济系统,其互动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创新的过程,而推动交换、创新的内在动力源于各种动力因子,以及由此形成的有机协作、联动发展的体系和机制。实践也证明,互动发展是多种动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通过动力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协同耦合,产生新的动力结构和系统合力,才能提高系统的效率,以其强大的功能推动系统互动。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自组织动力机制、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文化创新动力机制等。

1 自组织动力机制

自组织动力的表现形式有涨落力、协同力、复制力、循环力、催化力和结构力等。自组织动力机制功能的实现过程是:系统内部的组织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地降低自身的熵,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从低级向高级运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有序度,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从而提高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实现新的有序结构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涨落的触发作用,促使新的产业诞生、成长,并不断自我复制、交叉,通过竞争与协同形成了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序参量。主导产业的更替与发展使系统素质和系统结构不断优化,进而产生持续的创新力,推动系统向高级方向有序演化。

园区与城市作为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都具有明显的自组织性。

在自组织机制的作用下, 园区经济系统遵循一种动力学的推动机制。原有的初始状态在随机事件和扰动的作用下进行因果积累, 良性的和恶性的积累都可以分别形成循环, 并最终形成不同的结构而将系统固型化。园区作为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系统, 自组织实质上就是其发展的遴选机制。只有具有正反馈的区域, 才能经过遴选, 在一定的地理上成为空间的显示结构。经济学上,正反馈的内涵就是边际报酬递增,亦即非凸性假设。自组织机制可以定义为在报酬递增的基础上,因果积累的结果放大锁定成为一种良性循环。因为在传统经济学理论关于边际报酬递减的假设前提下,园区这样的聚集空间是无法形成的。报酬递增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正是非农经济产业部门的逐渐壮大和空间分离,推动了生产活动空间的内在经济联系,并最终形成了聚集的组织需要,推动园区经济的发展。

园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就是城市经济的涨落过程。基于自组织机制的作用,城市经济具有集聚和扩散两种基本运动形式, 其集聚力和扩散力随着城市质量的提高而增大。外部经济产生集聚力,外部不经济导致经济要素的扩散, 产生扩散力。从这个意义上讲, 城市经济是经济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对冲结果: 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扩散力限制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聚集和扩张。现代城市经济的发生和发展就是城市空间主体围绕园区所进行的经济空间集聚, 城市以特有的集聚效应,使人口与要素资源向园区集中,并向园区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撑,园区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导向和目标。反过来,园区把从城市所获得的要素资源转化为园区产品并推向市场,财富效应使园区迅速发展壮大,人口急剧增加,功能随之扩张,园区城市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之势。这样,园区城市化和城市园区化成为不可逆的自组织过程。特别是城市经济和园区经济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互动时伴随着大量复杂的非线性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张与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并存,使得依靠园区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的第一推动力。

2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是指技术创新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包含的创新组织内部的结构与内在工作方式以及创新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所形成的互动关系的总和,包括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机构、技术、制度等要素。它具有指挥推动、整合转化、消化吸收、自我调节、更新拓展等功能,并通过这些功能来推动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对两者的互动起着决定性作用。

技术创新可以改变园区与城市互动的通道、互动的内容和方式。通过技术创新使创新成果走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众多企业对创新进行模仿,推动技术创新扩散,进而产生乘数效应、增值效应,逐渐“植入”经济领域,从而完成“技术创新→进入市场→企业模仿→生产”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技术推力→市场拉力→扩散力”的实现过程。首先,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从而产生一些新兴产业。竞争力强、比较优势好的新兴产业进入园区,而竞争力弱的产业就被迫转移到城市的其他地区。这种转移促进了园区与城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推动。其次,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了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而新的消费需求又促进了产品流通,创新园区与城市互动的内容。第三,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新制度促进园区与城市建立新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改变和影响园区与城市互动的内容和形式,放大互动的强度,进而改变园区与城市的空间格局,形成了新的空间发展模式。第四,技术创新带来的时空转变不仅扩大了园区与城市互动的范围,而且深化了互动程度,强化园区与城市的关系。例如,随着磁悬浮城际列车建设和家庭轿车的普及,生活在甲城市的人也可能在乙城市的园区上班,从而扩大了园区与城市互动范围,拓展了互动空间。

3 文化创新动力机制

文化创新动力机制主要由文化观念、 文化定势、 文化模式、 文化效应、 制度文化等要素构成。文化创新动力机制的表现形式有激励力、 导向力、 凝聚力等。功能的实现过程是文化动力首先作用于人的思想观念,继而深入到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人的智力、精神动力为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提供了无限动力,并形成持久的推动效应。

在文化创新的三大作用力中,激励力赋予经济以活力,导向力赋予经济以价值意义,凝聚力则赋予经济以组织效能。园区与城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其发展过程最能彰显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由于文化的传播与调适必须在开放的系统中才能进行,而文化又深深地扎根于经济,因而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必然成为园区文化与城市文化融通整合的基础。

园区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通整合, 是园区文化与城市文化接触、融化、吸收、调适而趋于一体的有序动态过程,是园区与城市互动的重要内容。园区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 一方面能够促使园区与城市文化设施布局更加合理, 从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促进园区与城市的融合; 另一方面, 园区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既可以使城市优秀文化人才向园区有序转移,又可以通过对现有园区文化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文化带头人,使之发挥最大效用,促进园区与城市文化人才的有序流动,进而促进园区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互激荡,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文化创新动力的推动下,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以文化互动维系着整体互动,并且不断为互动提供精神动力。通过文化互动,园区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思维观念向城市快速扩散,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又促进了园区与城市的融合调适;通过互动,城市的传统文化和管理理念向园区渗透,既提升了园区文化品位,增强了园区竞争力,又提高了园区管理水平,促进了园区发展,同时推动了园区与城市空间管治与协调。

4 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相对于城市这个大系统来说,园区经济只是城市经济系统中的一部分。但是,作为城市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园区无时无刻不在与城市经济要素发生联系。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本质上是园区经济的各种因子与城市经济的各种因子相互作用的过程。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在互动范围反应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大领域。城市经济中,这三大领域主要通过政府、产业组织和市民来体现。因此,动力机制模型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园区经济与城市政府、产业组织和市民三个维度的互动。城市政府、产业组织和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主要体现为园区与这三大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政府与园区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决策和管理层的互动。产业组织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城市经济最重要的部分,其与园区的互动,是产业对接与合作的互动。市民是城市社会的活跃分子和基本组成单位。园区的存在离不开市民支持,园区员工与市民生活在同一城市,二者密切联系。园区文化角色在市民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园区既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责,也承担着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改善城市文化形象的任务。

在园区与城市互动的三个维度中, 包含了多主体、多目标的活动, 因而活动要素是多元的。对城市政府而言, 与园区经济和城市经济紧密相联是规划、政策和管理(干预)等因素, 这些因素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对城市产业组织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而言, 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 技术、 文化上的优势, 而知识和技术的根本在于公司拥有大量高层次人才。现代园区承担着创造知识、 培养人才、 服务社会的使命,满足着城市产业组织对知识、 技术、 人才和文化的需求。因此, 在园区与城市产业组织这一维度中, 知识、 技术、 人才、 文化就成为分析园区与城市互动的核心要素。对市民而言,市民与园区的互动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 他们与园区同处于一个社区,双方都需要一定的生存资源、生活和娱乐设施以及安全保障,主要要素包括住房、交通、社区环境等。

城市政府与园区之间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与市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因为城市政府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市民服务的。同样,园区与市民之间的冲突也经常需要城市政府来协调,通过城市与园区管理者的协商解决。产业组织遵守城市政府的相关法律和规章,园区与产业组织关系的和谐发展不仅能够使双方受益,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城市政府、 产业组织、 市民可以看作是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互动的主轴, 规划、 政策、 管理(干预)、 要素(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 区位、 文化、 住房、 交通、 环境等则看作是互动主轴上的要素, 这样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互动的整体框架就形成了以要素为核心的动力机制模型(如图1)。

这个模型是根据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主要活动群体及相关要素之间的互动建构起来的,能比较清晰地展示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互动的主要维度和具体方式,从而揭示出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互动的主要机制。

总之,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过程是园区与城市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既合作又冲突的过程,情况复杂,内容丰富,本模型只是提出了一个分析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还不能完全涵盖园区与城市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在运用该模型分析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园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园区和城市自身的特性。

市场经济的原动力 篇8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东中西3大经济带的空间格局,而且在小区域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明显加大的趋势。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总的说来既有内力因素又有外力因素。内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它包括自身的人口、劳动力、资金、技术、市场、资源、环境等。但是从联系的观点看外部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如外部的人才、资金、市场等对区域的竞争和合作,都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经济增长问题[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政策。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程度的加深、领域的拓宽,增长的负效应也日益凸现出来[3],尤其是外来经济在股权、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容易导致本土经济被抑制,使本土经济依赖于外来经济,以致损害区域的宏观经济。所以,如何科学地协调内外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针对如何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外来经济问题以及外来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问题,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4,5,6,7,8,9],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科学的指导,但目前还很少有学者用非线性动力学来研究一些问题。

非线性科学作为一门崭新的科学,已广泛地应用于地球科学[10]、环境科学[11]、大气科学[12]和管理科学[13]。其最大特点是能够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激励。在深刻了解了对象(要素)之间的内在动力关系和演化机制上,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对系统进行预测、调控和优化。

1 模式的建立

如果用x代表某外来经济规模,y代表某本土经济规模,r表示不考虑本土经济规模的影响下,在一定有限的资源和基础设施下,外来经济规模影响下的经济增长率;而R则表示不考虑外来经济规模的竞争和合作,本土的经济增长率。如果假设它们之间是独立的,互不影响,那么可以用以下的动力学方程来表示外来经济影响下的经济增长和本土经济影响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即

本土经济是外来经济的支持条件,提供了其存在的可能性;然而在区域本身的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下,本土经济和外来经济之间又必然存在着相互竞争和制约的关系。在有限的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下,外来经济因素的导入必然受到本土经济的限制,不能无限增长,因而本土经济是外来经济增长的限制机制;用a来表示单位本土经济所承载的外来经济增长量,实际上a是小于1的,则ay表示在一定的经济规模下,外来经济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的规模。而ay-x则表示该区域所允许的外来经济的剩余容量。随着外来经济的增长,区域所能容纳的外来经济数量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越接近在一定的本土经济规模下所允许的外来经济的极限规模。这就是区域经济内力对外力的负反馈作用,它保障了区域中资源和基础设施的供给。所以将模式(1)的第一个方程可以扩充为

另外,假设在不考虑外来因素对资源和基础设施消耗的情况下,在有限的资源和基础设施下,区域可容纳最多的本土经济总量为ym,而在不考虑本土经济的影响下,外来经济的最大规模是xm。由于资源和基础设施是有限的,因此本土经济和外来经济的增长必然受到其制约。用1来表示资源和基础设施对本土经济和外来经济的限制,用b和1-b来表示在最大限度上,本土经济和外来经济所分别消耗的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比重。因此,将模式(1)的第二个方程可以改写为

至此,可以把模式(1)修改为以下的动力学模式,即

模式(4)代表了外来经济和本土经济的相互竞争、制约及其合作,以及资源和基础设施对外来经济和本土经济的限制。

2 平衡态和稳定性分析

所谓平衡态及定态就是系统在时间趋向于无穷大时的解,令式(4)右边为0,得出本系统共有3个平衡态,即

平衡态的物理意义是系统发展的最终状态。所以,知道了平衡态及其性质就知道了系统的发展方向、特点和最终的结局。以下将应用稳定分析理论讨论这3个平衡态的稳定性。

由稳定分析理论[10]可知:

1)平衡态A(0,0)特征根方程解为:1w=0,w2=R。当外来经济增长为正时,也就是R>0,A(0,0)是一个不稳定的鞍点;而当外来经济增长率为负值时,A(0,0)也是一个不稳定的鞍点。所以,平衡态A(0,0)是一个临界点,这意味着外来经济和本土经济都将以马鞍状的形式离开A(0,0)点。

2)平衡态的特征根方程解为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率大于0,本土经济增长率R也大于0,所以2w=-R<0。

现在讨论外来经济增长率r,如果外来经济增长率大于0,那么平衡态B(,0ym/b)为不稳定的结点,这意味着外来经济和本土经济都将以非周期的曲线或直线的形式离开B(,0ym/b),即外来经济趋向0的态。因为,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外来经济,这个平衡态是不科学的。如果外来经济增长率小于0,那么平衡态B(,0ym/b)为稳定的结点,这时平衡态B(,0ym/b)的含义为本土经济占用了所有的资源和基础设施,外来经济向0发展,这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外来经济达到顶点。然而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大多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这对我国来说毫无意义。

3)平衡态由稳定性分析理论可知,它是一个稳定的结点。

3 讨论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较为普遍的区域经济发展结局为平衡态,也就是一个理想而有意义的局面。为此将进一步讨论该平衡态。

现在用xe,ye分别表示平衡态C,即

根据式(5)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1)外来的经济规模是本土经济规模的a倍(xe=aye)它们之间是线性的关系。因此,在本土经济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它能容纳的外来经济规模也是一定的。外来经济的盲目扩展,必然导致区域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巨大压力,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不要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引进外来经济,控制外来经济的规模也十分重要。

以看出ym的增大将导致xe和ye的增大,所以要大力提升本土经济实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外来经济,快速发展壮大区域经济规模。

xm-aym>0时,a应该取较小的值,即单位本土经济所能支持的外来经济的能力减小;b的增加,即本土经济对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占用不但不能使资源和基础设施对经济的承载力增加,反而导致本土经济和外来经济的规模减小,也就是使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减小,其利用率降低,如图1所示。所以,在单位本土经济所能支持的外来经济的能力减少的情况下,盲目的增加本土经济对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消耗,对有效利用资源和基础设施是不利的,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注:在a小的情况下,b的增加,即本土经济对资源和基础设施消耗的增加,将导致本土经济总量ym的减少

当xm-aym<0时,对应a应取较大值,即单位本土经济所能支持的外来经济的能力增加,b的增加,即本土经济对有限的区域资源和基础设施消耗的增加,使本土经济和外来经济的规模都得到壮大,也就是使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增大,其利用率不断增加,如图2所示。所以,在单位本土经济所能支持的外来经济的能力较大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本土经济对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消耗,不仅可以加快本土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经济,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注:在a的情况下,b的增加,即本土经济对资源和基础设施消耗的增加,将导致本土经济总量my的增加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确定mmxya/0=一临界参数。所以,为了达到提高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同时保持本土经济和外来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必须提高本土经济对外来经济的承载力,以确保a>0a。要做到这点,必须协调好本土经济和外来经济的关系,减少竞争,加强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合理的分配、使用资源和基础设施,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本文建立了区域外来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本土经济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式,讨论了区域外来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本土经济的关系稳定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1)区域外来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本土经济3者之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既存在负反馈的稳定机制,也存在非线性的不稳定因素。

2)盲目的限制和引进外来经济都是不科学的,将会影响区域的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开发和利用,阻碍经济的发展。

3)稳定的外来经济和本土经济成线性关系,在一定的本土经济规模下,应该控制外来经济的规模,不应该让外来经济盲目的流入区域,应该使外来经济和本土经济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

4)在本土经济对外来经济承载能力低的情况下,也就是它们之间的竞争强烈,本土经济对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占用不但不能使资源和基础设施对经济的承载力增加,反而导致本土经济和外来经济的规模减小。

5)为了既达到提高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又可以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这样一个合理的要求,必须协调好本土经济和外来经济的关系,减少竞争,加强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合理的分配、使用资源和基础设施,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区域经济的发展即受本土经济规模的决定,又受外来经济的影响,同时还受区域内资源和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制约。为此,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角度上来研究本土经济、外来经济、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3者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并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解决了如何客观对待外来经济的这一问题,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绿色建筑的市场动力亟待破局 篇9

去年, 第三届能源基金会建筑项目交流会在甘肃敦煌召开, 交流会围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路线、大数据时代下的城市节能战略、建筑垃圾处理等主题展开。

现状:政府强制大于市场动力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杨榕在交流会上表示, 目前的建筑节能工程, 政府强制推动多于市场动力。具体而言, 建筑节能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推进:第一, 政府应该从更大范围内来强制推进建筑节能;第二, 明确能效水平的标准;第三, 积极建设能耗监管、管理以及节能平台;第四, 使得政府引导和市场动力并行发挥作用;第五, 通过推动建筑节能来促进相关产业水平的提升;第六, 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满足发展的需要, 更是改善民生的需要。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在《中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我国在建筑能效提升上面所做出的努力及工作的进展。目前, 通过对上海、重庆、山东、河南、天津等城市的广泛调研, 召开了30余场座谈会, 确立了建筑能效提升的初始路线图。

调研结果表明, 未来绿色建筑适合用“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三个五年来实现三个转变——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转变, 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建筑的转变, 从“浅绿”到“深绿”的转变。

武涌称, 绿色建筑未来路线图从2016年开始, 并分三个五年的阶段, 是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 将绿色建筑的节奏和国家每个五年一规划的步调统一起来;其次, 研究结果升级到正式文件要有一个准备期, 这个准备包括了宣传扩散, 让社会知悉的准备, 也包括技术、标准的准备;最后, 未来城镇化的高速增长窗口期也将与绿色建筑的发展相结合。

针对绿色建筑或难以在2015年完成10亿平方米目标的质疑, 武涌强调, 现在统计的已完成7000万平方米的数据, 漏掉了定义为绿色建筑的节能建筑。“在一些城市, 比如北京, 是强制将绿色建筑一星的标准, 融入了节能建筑的标准, 节能建筑是国家强制实施的, 也就是说所有的建筑都达到了绿色建筑一星的标准, 只是没有去认证, 没有认证就没有被统计在绿色建筑的数据里面。”

武涌还表示, 绿色建筑的行动方案个地方都有积极行动, 各地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 明确本省的目标。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保障房, 都被强制要求建设成为绿色建筑, 这项工作正在有序地推进中。

“标准有了, 还是要以落地为目标。”武涌认为, 绿色建筑理念、规划都完成了绿色化, 那么还要完成基础设施的绿色化, 比如要推动垃圾分类处理, 推动绿色、低碳出行等。“经过一系列的环节, 最后通过土地出让时附加转让条件, 谁来投标, 谁就承担绿色化的责任。”

难点:轻盈利与重投入难以协调

绿色建筑推行到落地的环节, 房地产企业“任重道远”。目前, 购房者买房更多的还是看地段、价格, 即便有了绿色建筑的标识, 也不会对销售产生多大的利好影响。真金白银地投入, 短期内得不到实实在在的产出, 这对于在商言商的房地产企业们来说, 并没有积极投身的动力。

本次交流会, 仅有招商地产一家企业代表出席, 这或许从某种侧面上反映了房企对绿色建筑的“冷淡”态度。

招商地产是国内绿色建筑的先驱, 2005年招商地产泰格公寓拿到第一个绿色建筑项目LEED银级。然后是2006年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8年开展了国内第一批绿色建筑星级评审, 当年共评了10个项目。

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 招商地产首席绿色低碳官胡建新表示, 招商地产最早在2009年成立绿色建筑研发中心, 首先跟央企“百年老店”的企业社会责任有关;其次是品牌宣传, 招商局集团的使命叫“以商业成功, 推动时代进步”, 招商地产的使命是“铸造绿色家园, 推动社会进步”, 这与绿色建筑是呼应的;再次, 要有经济效益的, 招商地产做绿色建筑的原则是“适用、经济、美观”。

胡建新认为, 做绿色建筑要先把能耗的量降下来, 再把提高能效做上去。在采光条件良好、通风环境良好的情况下, 要更多的利用自然资源, 而不是去用节能灯泡或者是新风系统, 那种是全天候都在消耗能量的, 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 最好是先降低能耗, 再考虑提高能效。

因地制宜来做绿色建筑也是胡建新认可的, “比如在北京用‘新风系统’做宣传就会受到消费者的认可, 人们已经意识到雾霾、PM2.5的危害了, 但是在广州那种喜欢开窗户的地方, 可能就不太行。”

人民网记者梳理发现, 目前主动进入绿色建筑领域的企业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受益于土地一级开发, 以绿色建筑标准进行一级开发, 提升土地的价值, 促进销售, “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反哺, 做一级开发的企业往往容易拿到该土地的二级开发。”中投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设计部主管聂雪峰告诉人民网记者, “方兴在长沙梅溪湖新区的一级土地开发就做得很成功。”

第二类是商业地产的自持型物业做绿色建筑, 交流会上有演讲嘉宾举了万达自持型物业的案例, 绿色建筑在运营阶段中, 是能够实实在在为企业节约能耗的。“一些中小开发商, 卖了房子就走了, 物业也不是自家的, 所以做绿色建筑对他们来说不能直接受益。”聂雪峰说道。

第三类是一些中小型开发商通过多年来做绿色建筑, 形成有辨识性的高端产品, 在宣传上也侧重于强调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以获得高端购房者的青睐。“南京的朗诗, 北京的当代都是走的这个路线。今后所有的建筑都是绿色建筑, 这时还是需要有一些有特色的产品, 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立住脚。”聂雪峰表示。

当被问及招商地产属于那种盈利模式时, 胡建新说:“招商地产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到, 有做土地一级开发, 也有自持型的商业物业, 也有住宅产品, 我们的商业模式叫社区综合开发, 但是有些不一定能盈利。”他还说道, “很多时候是牺牲掉一部分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在我们能承受的范围内, 来为社会做点贡献, 从而获取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平衡, 三者是有妥协的。”

观点:需靠奖励政策激发企业积极性

据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发展处副研究员马欣伯的报告, 目前全国绿色建筑达到1.627亿平方米, 2015年要完成的目标为10亿平方米, 也就意味着2015年新建建筑中30%需为绿色建筑, 完成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任重道远。

马欣伯总结绿色建筑在推进中存在困难有如下三个原因:

首先, 绿色建筑政策措施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国家和部分地方的激励政策尚未兑现, 对企业开展绿色建筑时间积极性有一定影响;不同激励措施的事实效果还有待检验;如何协调各部门关系是确保绿色建筑要求得到落实的关键;强制与标识评价的关系及对接方式还有待探讨。

胡建新称, “有个别地方政府的补贴款项下来了, 但是国家的还没有下来。”聂雪峰也表示政府的激励政策尚未兑现, “北京的政策里面虽然明确了绿色二星标准奖励45元/平方米, 三星奖励80元/平方米, 但是没有落实下来。”

其次, 绿色建筑能力建设与宣传推广中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绿色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尚未建立;权威机构培训较少;标识评审专家能力不够、数量不足;能够展示绿色建筑水平和实际效益的案例不足, 对社会公众的宣传不够。

最后, 绿色建筑市场发展中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设计单位能力不足, 积极性不够;资讯行业亟待规范;开发企业积极性尚未真正调动;绿色建筑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尚未显现;物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以消费者为主体的绿色建筑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美国户外极限运动的市场动力 篇10

“BASE”运动风摩美国

“五、四、三、二、一,跳!”此时,25岁的凯文·卡瓦托正站在北加利福尼亚200米高的钢筋水泥大坝上准备往下跳。1秒钟后,他下降了4.87米;2秒钟后,下降了19.20米,3秒钟后,已经下降了41.75米。他正以每小时104.58公里的速度向下急坠。他心里默默地祈祷:过会儿高空降落伞能够顺利打开,高空降落伞的天篷千万不要损坏;降落伞绳针千万不能脱手;千万不要来一阵狂风将他撞向冰凉的水泥墙上。忽然,降落伞打开了,他下坠时擦过耳边的风声犹如枪响。卡瓦托狂叫着,在空中以S形向下滑翔,最后快速地掉入一条蜿蜒的小溪。着陆后的他就成了小溪中的一个斑点。他匆匆收起降落伞,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还活着,是到了水流湍急的水面上。

像卡瓦托这样充满惊险的一幕正是目前许多美国人所热衷的一种运动。他由衷地发出了叫喊,这是一种挑战、感激和胜利的呼唤,因为他又一次赢得了叫做“BASE”的高空跳伞极限运动。卡瓦托是一名极限运动的老运动员。“BASE”(即建筑跳、跳顶,越桥和攀岩的英语缩写)是世界上死亡宰最高的一项运动,18年内竟有46名参与者命归黄泉。然而,这项运动却从未如此普及过,目前美国有100多万名这样的“BASE”爱好者,而且参与的人数有增无减。高楼跳,大坝跳,大桥跳,飞机跳,凡是能跳的地方美国人都会去跳。

出于身心放松、寻求刺激、挑战自我及变更生活方式等冒险需求,美国人日趋喜爱参加各种冒险体育活动,尤其是各种户外冒险活动。据美国官方统计(2013年),美国人喜爱的冒险体育活动依次是:“BASE”练习约8600万人,大桥跳6700万人,高楼跳约5000万人,飞机跳约4300万人,大坝跳约4300万人。冒险体育吸引了众多美国人参与,刺激了旅游、交通运输、食宿等消费与服务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冒险体育用品的消费起着巨大的市场推动作用,为美国体育产业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

层出不穷的冒险家

以前,美国投资者曾经满足于买卖股票,后来有许多人辞去了正常工作而全身心地投身于冒险体育用品商界,成为职业不稳定的冒险者。现在甚至美国的整体社会行为也倾向于叛逆,许多人就像吸毒者选择海洛因一样,以各种方式参与那些遭父母和先辈反对的冒险体育活动。这是无形的“BASE”运动。

“BASE”运动正在演变为美国人的国民性新潮流。于是,人们不断地改变职业,进入非实业性的冒险体育行业,并以为该行业到处是致富的机会。如此反映人们自愿离开职业的当前辞职率是14.5%,为10年来最高。即使那些在受过风险管理高等教育的人们,包括走向华尔街或进入商界的MBA快手们也偏好在冒险体育行业赌一把。丹佛大学毕业的格雷格·舍恩尼曾经尝试过建立科技公司,现在他在一个叫做斯坦伯格文体企业的子公司内工作,他说:“我不希望有人在20年后责问我当冒险体育腾飞的时候我躲在什么地方。”舍恩尼是一个双重冒险者,他还喜欢在险象环生的洛矶山上和无人光顾的边远地带滑雪。今年,有30%爱好冒险体育的哈佛商业学院毕业生准备进入高风险合资体育产业公司或高科技文体用品公司,与4年前相比提高了12%。

实际上,许多硅谷企业家就是极限运动者的狂热者。32岁的麦克·丹尼尔是Tellme网络公司的执行总裁和主席,他居然离开了有数百万美元薪水的工作,开办了一家高山跳伞用品公司,加入到高空跳伞行列,这是他的第三次变换职业。丹尼尔经营高山跳伞用品公司不到两年,就在美国北部的十个州开张了20多家分店,各种高山跳伞用品的生意非常红火。丹尼尔说:“过去只有一些专门的俱乐部才举办这种活动,现在任何人,只要有胆量,便可以跟着教练,‘飞天’去过瘾。我自已的每次高空跳伞经历都体验了各种各样的惊险。”

丹尼尔还是一位狂热的攀岩飞翼者。他说:“我喜欢体验独来独往和完全独立的感受。当我站在高高的山顶时,我很清楚,哪怕是系错了一个结,我也会扮身碎骨。”但是,这项冒险体育活动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他们爱攀岩上山,却不爱下山,觉得乏味极了。现在只要一张臂,几百米高山与岩壁便被抛在后头,在空中悠然而下,多么省事,多么潇洒。

在人们追求极限运动的过程中,受伤的美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据美国体育用品安全委员会报告,2013年有4.8万名美国人因攀岩飞翼受伤而进了医院的急诊室,比往年多33%以上。因高空跳伞而进急诊室的人高达31%,滑浪受伤者人数高达20%。各种统计数据表明,当今参与惊险运动的美国人人数是史无前例的,受伤者比比皆是。然而,这项运动纯粹的隐喻性——即人们完全将安全置于脑后,铤而走险,也许正好与美国人所处的时代合拍。在卡瓦托这样的冒险者身上有着美国人所具有的共同点。像“BASE”这样的高空跳伞、滑雪、溜冰等的冒险运动和极限运动的兴起,证明了美国人乐于冒险的一面。

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丹佛的一位环境工程师和高空跳伞滑翔者迈克.卡尔的经历。去年他跳伞时遇上了一场灾难,摔断10根肋骨,摔坏了内脏。当时,这位高空跳伞者使用羽状尼龙滑翔器,从山顶上直飞而下,结果遇上紊乱热气流,成了完全失控的滑翔者。卡尔还喜欢登山骑车,攀爬岩峰。2011年,他从457.2米高的岩石上跳下来,结果差点摔死。身体恢复后,他又继续高空跳伞。他说,“我很清楚,这项运动夺去了我们多少人的生命。但是,你可以像一只鸟那样漂浮在空中。你可以到达5500米的高度,漂浮300公里。那真是人生最震撼的刺激。”

冒险体育兴起的动因

冒险体育的极限运动日益流行激起了几百万美国人参与类似攀岩活动的热情。这种活动将惊险、技巧和恐惧融为一体,使周末勇土们和专业运动员一样体验到来到人生边缘的感受。据美国一家咨询性质的运动数据公司统计,所谓极限运动的参与者正与日俱增。5年内,参与滑雪运动的人数增长了113%,据说目前已接近550万人。特别是攀岩飞翼、登山跳伞、高山骑车、潜游、滑沙、滑石和滑草等,凡是能说得上的惊险活动的增长曲线显示,这个国家喜欢玩惊险。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参与棒球、触身式橄榄球和增氧健身法等活动的人正在日趋减少。

为什么现代美国人日趋喜欢冒险体育?

冒险体育演变为新一代美国人的国民性,人们必然越来越广泛地追求一个共同点:要体验比触身式橄榄球更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登山跳伞运动员、专门拍摄极限运动影片的制作人埃里克·珀尔曼说:“凡是有两条腿、两只胳膊的人都想如何走得更快,如何才能变得强壮,如何才能更有耐力。人类的天性不是实践就是死亡。”

《违背上帝意愿:冒险者的故事》畅销书的作者彼得·伯恩斯坦说:“繁荣期的延续阶段鼓励了人们前所未有冒险体育的行为方式,从而改变了人们花钱、变换工作、辞职和日常交易的方式,人们总想比他人更多地了解这个新兴的市场。别小看这些,所有这些均需要一种特定的环境。”这种环境,即空前的繁荣和长期无地面战争的环境直接导致美国人极想冒险的动因。特别是冒险体育活动中那种乐意在高度惊险中感受生命的行为得到了运动员、商界人士和其他冒险者的共鸣,甚至许多千万富翁也热衷此道。

“的确,现代美国人的前辈们并不需要追求惊险活动。那是因为危险不邀而至,常常光顾人类:全球性战争、疾病,还有流感和小儿麻痹症,危险品,甚至是相互伤害的冷战无所不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流行文化教授丹·卡迪说:“我认为,冒险体育的极限运动在有地面战争的时代是不可能流行的。刚从战争中恢复过来的人们会爱溜冰,但并不会走向极限运动。”但是,对新的一代来说,高度发展的科学削弱了许多传统性风险,政府或个人伤害律师团体的保护,使新一代所面临的真实风险太少:人的生寿命延长;暴力犯罪下降;心脏病的死亡串要比前辈们减少57%;天花、麻疹和小儿麻痹症实际上已经根绝。于是,在没有地面战争的富裕时代,追求勇士生存者们乐意炫耀死亡游戏中所经历的恐惧感和兴奋感。许多人认为,如果我们没有体验过那种人生边缘的恐惧和兴奋,作为一个人来说,是否有点不完整?

克里丝蒂娜·罗丽亚是一位冒险赛跑者,也是完成2012年“罗曼·高拉斯探险赛跑”七大健将中唯一的女性,今年36岁。她说:“人们之所以要冒险,那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风险太少了,而现代人们的身心需要挑战。”

探险赛跑运动要求参与者接连几天在世界上最险恶的地形中不停歇地跋涉、登攀,用绳索攀岩、激流乘筏等。35岁的探险赛跑者约翰·格雷说:“我们的社会太病态了。我们好像被这个极其安逸的社会麻痹了。每次我外出参与这项冒险活动时,我都在探索自己的灵魂——那就是刘易斯和克拉克基因应激反射——总想寻求冒险,寻找自己的极限。”

坦普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富兰克·法利认为,有意识地体验冒险感受需要克服自我本能。他指出,没有一种动物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置身于危险境地。他说,“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尤其具有冒险精神。”他将冒险者划归于T型个性,他认为美国人就是T型民族,而亚洲许多民族则是反冒险民族。他还将T型人进——步划分为体力型(极限运动员)和智力型(如爱因斯坦和伽利略)。他提醒人们说,还有一种负T型人,会导致不良行为,也就是说,会导致犯罪、体验吸毒等破坏性行为。一些T型人均有内在的联系,相同的性格特点也许会有截然不同的职业背景。

法利说,爱因斯坦和“BASE”高空跳伞者凯文·卡瓦托之间有一种相似的性格联系。他们在寻求我们性格中刺激成分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爱因斯坦追求的是极致的智力生活,而卡瓦托追求的是从极限高空中跳下来。当这种T型性格转向消极面时,就会给人带来麻烦。这里的关键是,性格中有多少“T元素”才合适呢?如果没有某种冒险精神的表达方式,我们就无从知道我们自己的局限性,因而也就不了解我们每个人的个性。

当然,时势造英雄。著名的巴顿将军在和平时期可能只是一个“捣乱者”,但在战争中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51岁的高空跳伞者韦德·埃利特说:“如果你不参与某种程度的冒险,你就失去了某种生活。只有通过冒险才能体现我们每个人的杰出之处。”为了防止过多的伤亡和造成其他社会性的伤害,美国一些州议员要求制定一些规定来限止某些极限运动。但是,美国白宫政府与商务部则看重冒险体育兴起的巨大市场的利益。

冒险体育流行的新潮极限运动

事实的确如此,不知是否富裕和平的生活,令美国人活得厌烦了。不论在政治上,或是日常生活中,他们都表现出一种追求刺激的极端冒险态度,和英国人、德国人、荷兰人的现实主义大异其趣。这种冒险主义搬上公路,便是连串飞车;搬到工作中,便是薪水十足,工作两成;搬到政治上,便是视国家经济为命运;一句话,不负任何责任,甚至度假娱乐,美国人也是这个态度。在佛罗里达和纽约长岛一带的“蔚蓝色海洋”,向来是度假者的天堂。这儿的酒店数十年来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可是近几年,度假者数目有降低趋向。细查之下,原来他们不再满足浑身晒古铜色,而是要寻找身体与感官的冒险运动刺激,一种冒险的运动项目还不够,愈是变化多端,愈是是新鲜,那就愈受欢迎。

那些旅游地区的“搞手”,为了吸引客人,绞尽脑汁,壁球,泰球刚刚流行几年,投资尚未全部回笼,客人们已经厌倦。在头痛之余,不知是谁发现,冒险的活动最能投合美国人的国民性;于是乎,海边、高山、急流、雪原,到处都兴起自己找辛苦来挨,自己找惊险来吓的极限活动。

美国人的大部分冒险体育活动都和一个“滑”字有关,都是风驰电掣的高速度,和新颖奇特的极限刺激并无二致。让我们看看美国现今流行的新潮极限运动有些什么新玩意。

惯性滑沙:全新的环境,全部的感受,全新的挑战,这便是滑沙带给人们的惯性乐趣所在,以往滑雪梦,今日便可随时随地的实现了。例如在佛罗里达州的是黄金海岸,滑沙最吸引人的运动项目。游客可先乘坐索道缆车直达沙顶,然后在竹木制成的滑沙板上,从几十米高的沙山上呼啸而下,速度也越来越快,冲到平地后由于惯性的作用,还会继续向前滑出几十米远,感觉既新鲜刺激又安全可靠。

惊险滑石:艺高胆大的冒险滑行族们又别出心裁,要“制造”更惊险、更刺激的玩法。终于,美国人在阿拉斯加山脉上的乱石堆中,寻找到了自己追求的新奇运动项目——惊险滑石。这种被人称为“蛮干”、“危险”的滑石运动,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参加进来。作为一种向生命极限挑战的运动,滑石是具有一定的危险的,当然,实际情况也绝非那样“恐怖”,只要你戴好头盔、护膝,手套等防护用具,再加上专人指导,就可以放心大胆的享受这种新奇的“刺激”了。

海上滑浪:近年来,人们开始厌倦了风帆滑板那种四平八稳而转向滑浪。过去在美国南部亚热带沿海地区,因为风浪较大,度假者都不爱去,现在却出现了人潮。时装商人鼻子最灵,他们已经生产了一系列的滑浪运动衣,出售这些服装的商店正在滑浪区一间接一间出现在美国人眼中。滑浪是个人对大海的挑战,当他们在浪头上轻盈滑过,所得到的感觉,就象自己征服了海洋,成为“海王子”。

越野超行车:这种阔轮胎的智能自行车,本来的用途只是让人们能够比较容易在乡间穿田过野,或者在森林中散步。不知是谁带头,把车子运到高山,然后从山上冲下来,时速可达到60公里以上,加上山势迂回不平,每分钟都有可能摔倒,不可谓不吓人。传统的滑雪场夏天没有生意,现在找到点子,有些人连忙把缆车吊位改装,把游客和他们心爱的自行车来回送到山上。今年,卖出的越野超行车超过1200万辆,约为自行车总销数的78%。

急流滑水:有独木舟、充气木筏和新型快艇。独木舟虽然历史悠久,但向来被视为运动项目,现在已经普及到连五六十岁的老头也爱试一试。至于新出品的超强橡皮木筏,试过的人虽然浑身湿淋淋,象坐完碰碰车后那样晕头转向,却众口一词,大加称赞;频呼“过瘾,过瘾!”特别是发明家罗布·伊纳斯为Innespace快艇公司推出的海豚造型喷气艇超酷而流行,该气艇可以像海豚一样跃出水面5m高,让传统快艇望尘莫及;其“功力”配置自然也不低,全是劲爆的装备,价格自然也是“富豪”级别的。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顾问沃纳.伍尔夫:“这种极限运动是一人一艇,速度特快,特别受青年人的青睐,它带来的刺激远过木筏。凡是购置了这些设备的山区旅游点,今年的生意特别兴隆,有些甚至提高了300%。”

跳越滑飞:是结合登山和滑翔伞飞行的一种体育活动。人们在历时数日,登上海拔几千米的高峰,然后利用滑翔伞从山上跳伞下来。由于山势通常十分险峻,高山气候异常,险川地段很多,所以对于许多青年人而言这无疑是一项考验生命与生存极限的运动。

跳跃滑泥:在雷尼尔火山和符兰格尔火山等地,有不少土质坚硬的火山泥丘。每逢春夏秋的雨后,这些火山泥丘就变得滑溜溜地,好像涂了一层油似的。这时,当地年轻人和运动爱好者可以脚蹬木鞋滑板从火山泥丘上飞快地跳跃着滑下坡。美国的跳跃滑泥运动是从秘鲁科利利城的民俗活动中引进流行的。这项运动符合新时代环保的理念,又具备新奇的特点,所以颇受冒险人们的喜爱。

由于冒险体育与极限运动侧重刺激、追求极限和新奇好玩等因素,从而吸引了美国男女老少的眼球,自然而然的成为美国体育的“摇钱树”。美国AEG体育用品集团执行总监盖奥尔克·福克斯指出:冒险体育与极限运动用品是美国体育产业的“权重股”,它是美国体育产业中的一个大户,占据目前美国体育总营业额的近三分之一,这是美国体育市场长盛不衰的法宝与动力。

亚洲经济转型的压力与动力 篇11

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关注亚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转型的压力主要来自美国主推“可持续和均衡增长框架”以解决世界经济失衡问题,而动力则来自亚洲国家日益清醒地认识到,在现有的发展模式下难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亚洲经济奇迹仍将继续

亚洲地区是不断创造经济奇迹的地方。大部分亚洲国家都具有一定基于儒家思想的共同价值观,比如提倡节俭和量入为出、集体主义、家庭和睦、和谐共处等,再加上相同或相近的经济基础和条件,决定了亚洲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共性。一度以来,亚洲大部分地区相比美欧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消费层次、消费能力和意愿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全球化把这种经济落差,转化成为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亚洲地区强调面向美欧地区出口为导向的低成本生产,充分发挥了亚洲地区阶段性的要素禀赋优势。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潜力不断引起世界惊叹。

但随着这种模式的长期发展,弊端不断显现,经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小波折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再次敲响了警钟。财富的增加给亚洲国家带来的也不全是繁荣。正如有人质疑:财富真的像海水一样,喝得越多,就越口渴吗?

首先,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模式,使得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易波动,依附性高。其次,亚洲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缩小了与美欧市场的差距,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凸显,外驱动力下降。再次,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的另一面就是民众消费能力的低下,国内消费市场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必须要用创新等形成的竞争优势取代成本优势。最后,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要求过度消耗资源的发展模式必须适可而止。

由于长期重视国家和民众的积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有“充足的弹药”来抵御经济衰退,在此轮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历次经济危机中都没有的现象。以往都是发达国家首先经济复苏,进而带动其他国家复苏。而现在世界经济要依仗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经济拉动。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指出,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成为拉动全球经济走出危机的重要力量。亚洲国家率先复苏,并积极寻求经济转型,也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抢占经济制高点创造了良机。在美欧等国捉襟见肘、以债养债的困窘中,亚洲经济奇迹仍在延续。

亚洲经济转型关键在中国

日本和韩国等国经济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东西方比重的失衡,而中国的崛起真正引发了世界格局向东方的倾斜。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也渐趋理性和客观,从“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中国在作为世界经济治理主要平台的二十国集团中成为重要成员。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亚洲经济转型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中国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8.7%,而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9%;而通过对外经贸合作和“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亚洲地区的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利支撑。2009年,中国在战后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根据世贸组织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超越德国而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世贸组织统计数据传递的更重要信息是,2009年中国还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大量的进口中包含了相当比重的用于制造出口产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但中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转型的方向已经明晰,中国经济转型所拓展的发展空间将为中国本身和世界带来巨大的商机。

在中国之前,曾有三个国家被先后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英国、美国、日本,成为世界工厂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经阶段。而中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要特征的世界工厂初级模式,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解决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就业,提高其收入,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化拉长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层次的经济转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中国用了5年,日本用了11年,德国用了15年。2009年我国人均GDP接近37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低限水平。而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人均GDP都已经超过1万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收入水平,并成为消费热点地区。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消费热点地区对京津塘、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带动和联动效应更加突出。中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经济转型的方向将重在承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梯度转移的产业。

中国政府也开始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方面加大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如同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将加速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市场”。无论从市场容量和消费潜力,中国国内市场必将成为世界级的市场和面向世界的市场。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新车市场,还仅仅是开始。

美国要明白远水难解近渴

奥巴马担任总统后定下了一系列的目标,一件一件地,奥巴马在兑现他的承诺,并继续书写美国历史的奇迹。奥巴马作为一个“新科总统”,却实现了以前历任资深总统们所无法完成的使命,我们很难将其完全归因为幸运。但当奥巴马试图施压亚洲地区和国家经济转型扩大内需增加进口、进而配合美国经济由消费推动型转向出口推动型时,部分评论指出,这回奥巴马无法达成目标是正常的,而实现承诺也许只能靠运气了。

在2009年匹兹堡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奥巴马推出“可持续和均衡增长框架”,试图将金融危机归因于全球经济失衡,并设计了平衡增长框架下的成员国经济政策相互评估机制,借此推动相关国家扩大进口。奥巴马把经济不平衡涵义简单地描述为部分国家经常项目赤字或盈余的扩张,并刺激了美国民众对主要贸易盈余国的对立情绪。他指出,我们不能听任中国、德国等国把一切都卖给我们,我们背负“一打信用卡和房屋贷款”,却没卖给他们任何东西。在顺风顺水的时候,美国利用其金融优势尽享便利,默认并支持世界经济失衡局面;一旦形势发生不利美国的变化,美国立刻站在世界经济整体利益的道义制高点上,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态,指责别国,这种有失公允的做法早已引起多国的反感。

奥巴马最终目的是为了缓解国内失业问题的压力,并把矛头指向了亚洲国家。奥巴马今年3月1日在《总统2010贸易政策议程报告》中承诺,在今后5年将使美国出口翻一番,创造2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而美国贸易代表柯克解释到,要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关键要与世界上主要新兴市场接触,尤其是要致力于亚太地区各国的谈判。当日本提议建立将美国排除在外的东亚共同体,以及今年初中国与东盟启动了自由贸易区之后,美国为了巩固其在亚洲地区的经济影响力,马上同意加入鲜为人知的“泛太平洋伙伴协议”(TPP)谈判,并给予其高度评价。奥巴马认为,TPP是一项“21世纪的贸易协议”。美国贸易代表柯克说,我们把这一谈判视为重新定义美国贸易政策的机会。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更强调,奥巴马政府已决定“做出进一步努力,在亚太地区的一些制度性考量与接触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论循环经济发展动力的来源 篇12

系统论原理指出,任何系统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演进,都必须首先获得稳定的动力予以支撑。循环经济是一个由经济、技术、生态、社会等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从经济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出发,就有必要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1 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动力源是推动系统发展演进的动力要素的来源,循环经济系统的动力源是指推动循环经济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推动力[1]。从不同的角度看,其动力源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从动力的作用方式出发,将其划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企业追求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目标,企业、公众、政府追求循环经济的资源、环境、幸福指数等社会效益目标是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政策支持、社会监督、法制保障和技术支撑等是循环经济的外在动力,二是从动力产生的主体要素出发,将其归结为企业、公众和政府三个维度。

2 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

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是循环经济发展中作用方式不同的两种动力源。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动力、社会发展动力、资源环境发展动力以及国际竞争环境动力。

2.1 经济发展动力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市场的作用自然不容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于通过向经济活动参与者提供持续的经济激励,改变其行为方式,使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并最终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2.2 资源环境发展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愿望越发强烈,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保障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企业研发环境友好型产品,推进清洁生产,促进企业之间的共生合作,形成工业生态群落。

2.3 社会发展动力

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影响巨大而深远,从观念到习惯、行为,从生产到流通、消费,从个人到企业、社会,都需要政府支持的促进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其快速发展。此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能力、人口文化素质以及循环经济宣传力度的差异往往致使对循环经济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效果也有明显差异。

2.4 国际竞争环境动力

首先,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迫使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的国家不得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有限资源利用率及环境、生态等社会综合效益;其次,市场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更新产品,对发展循环经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三,“绿色壁垒”被广泛运用到国际贸易活动中,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谋求一席之地[2]。

3 企业、公众、政府三维主体

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它受着市场作用的影响和制约。在市场中,企业是供方,公众是广义上的需方,市场机制通过成本、价格、利润等信息向供、需双方提供持续的经济激励,以此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推动向前发展。同时,政府作为另外一维主体,在处理市场“失灵”方面也同样有其不可或缺性[3]。因此,市场和政府构成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市场上的供、需双方———企业、公众,加上政府部门是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产生的主体要素。

3.1 企业

企业是循环经济的微观实施主体,也是循环经济动力产生的直接有效来源。在现实和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企业面临着双重抉择:粗放式的生产经营与清洁化、集约化、循环式的生产经营,企业最终按照哪种方式去经营生产,取决于哪种方式能够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最优化。对企业来说,经营目标实现和循环经济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矛盾,要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必须着重做好两点:一是转变经营理念,从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现代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创新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在企业各部门、各生产环节中实施环境管理,使新的环境管理体系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3.2 公众

公众是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广泛参与的主体。作为市场中需求方的代表,其行为方式对于市场供给导向、政府政策取向乃至经济发展走向有着深刻的影响。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在公众认知及实践方面予以恰当的引导和支持,发挥其社会监督职能,形成带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3.3 政府

在发展循环经济进程中,政府最主要职责是“规范、引导、激励、惩治”,尤其是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这种外部强制的推动,积极作用尤为明显。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安排来限制和规范经济参与者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又可以通过制定激励性的政策手段来引导市场行为向着循环经济目标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公众、政府构成了循环经济系统的主体,它们通过各自不同的机能推动循环经济向前发展。其中,企业追求循环经济的效益目标及公众、政府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实现资源和环境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公众引导消费、履行社会监督职能,政府政策支持、法制保障和技术支撑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从本质上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际上是采用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协调各相关方———企业、公众、政府利益关系的一种机制。

摘要:系统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演进需要持续稳定的动力予以支撑。从动力的作用方式和产生主体看,循环经济系统的动力源分别表现为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和企业、公众、政府三个维度。各动力要素通过各自不同的机能激发系统产生发展动力,推动循环经济向前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动力源

参考文献

[1]韩玉堂.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Vol.24(4):46-50.

[2]陈芳,薛耀文,师文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Vol.21(1):37-40.

[3]耿永志,闫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研究[J].特区经济,2006,(3):365-366.

上一篇: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下一篇:无线动态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