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活力与创新动力

2024-09-03

市场活力与创新动力(精选7篇)

市场活力与创新动力 篇1

一、引言

新经济环境下,科技创新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企业价值创造的资源结构。创造价值的资源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源、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还包括一切以知识或信息为内涵的、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以及超额利润的各种无形资源。

知识经济背景下,专业知识对企业成长的贡献已超过实物资产,其重要性已超过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特定的专业知识是企业所独有的、难以被对手模仿的隐性资源,表现为创新力、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品牌和顾客认知度等,会计学上称之为商誉。而并购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企业在并购活动中必须正确面对。并购实务中,并购方由于可以清晰预见并购行为的协同效应,将其出价超过取得的被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确认为商誉。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包括管理、经营和财务协同效应,协同效应可以为公司带来长期发展优势和超额获利能力。

我国还有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没有将无形资产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披露,在财务报表中对无形资产的描述过于简单,甚至个别企业将无形资产视为操控利润的手段。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意识到在知识经济大环境下,无形资产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把握会计信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对外披露无形资产,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基于以上现实考虑,本文从市场类型差异视角,深入分析商誉、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创新发展理念下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问题,为企业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过程中、优化整合资源以实现协同效应、提升无形资产投资回报效率等现实问题提供经验证据。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美国会计学家纽曼·奥尔森和乔治·卡图尔特将商誉的构成要素分为:融洽的劳资关系、良好的声誉、卓越的团队、有效的业务宣传、秘密的技术诀窍、优越的地理位置、较高的社会地位、良好的资源发掘水平、良好的纳税关系等。2006年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剔除;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从定量角度界定商誉,即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购买方支付的合并成本大于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

商誉作为一项剩余价值,被广泛认为是未来期间超额收益能力的折现价值。冯卫东、郑海英(2013)分析了企业并购商誉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提出并购商誉的初始与后续计量、商誉价值估值机制以及反映并购商誉权属的财务报告,以期增强会计信息相关性,并全面反映企业价值,进而服务于企业经济决策。

闫晓平(2014)通过评价学术界存在争议的自创商誉估价方法,认为运用超额收益法得出的商誉估值在理论上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人们对商誉本质的公认观点是“超额收益观”,商誉的确认在企业并购中是“超额收益观”的具体体现,抑或是企业为扩大控制权而做出的让步。

申香华(2014)研究发现,营业利润、超额营业利润、总资产报酬率、超额总资产报酬率均与企业商誉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商誉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对拥有商誉的企业而言,商誉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其所产生的超额收益越多,意味着通过兼并收购实现协同效应的同时可以提高收益水平。

赵燕、冯巧根(2014)研究发现,拥有金融资产和外购商誉的企业分红行为表现出较大差异,在传统价值理念制约下拥有金融资产的企业分红行为表现较差。

汪金祥、廖慧艳和吴世农(2014)研究发现,企业通过提升品牌商誉以及加大研发投入可以提升竞争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为投资者带来股权投资超额回报,在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显著提升企业价值。

当新技术或商誉运用于生产过程,一般的人类劳动就凝结在产品中,从而表现为价值。协同效应又称增效作用,是并购后预期产生的净现金流量超过并购各方独立运营时预期净现金流量之和的差额,通常被表述为“1+1>2”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合并商誉的存在,明显有助于企业市场价值的提升,即商誉净额与企业价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利用和控制有形、无形资产以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获取超额利润。有形或无形资产作为潜在的战略资产,其价值在金融市场上决定了投资者对企业的估值水平。

张昭俊、谭霞和武依林(2011)认为,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部分在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无形资产的数量和状况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水平国际化与高水平创新活动密切相关,而高水平创新则需要通过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加以保护。冯仁涛、张庆和余翔(2013)考察了影响医药企业商标数量及商标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医药企业特有的营销或商标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所拥有的商标数量。

苏治、魏紫(2013)从证券分析师视角出发,分析了无形资产资本化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无形资产资本化程度与分析师盈余预测跟随、盈余预测误差、盈余预测分散性均呈负相关关系。同时,若无形资产在企业总价值中占比较高,以上负相关关系将更为显著。

李莉、曲晓辉和肖虹(2013)研究发现,形成当年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具有真实信号传递功能,能够促进经营业绩增长并显著提升企业价值;形成年末开发支出的研发支出则显现出盈余管理效应,其实质仅为名义上的研发资产,与操控性应计水平显著正相关,明显削弱了企业盈余质量。

当前,依赖于有形资产投资以追求规模效应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胡川、戴浩(2014)从无形资产驱动视角,提出以无形资产为驱动要素的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更利于企业价值创造与对核心竞争力的保持。

王娟、张世举(2014)依据技术创新理论和信息披露实践,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信息披露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后发现:在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披露状况有较大改善,但依然存在自愿披露积极性不高、重形式轻实质等问题。

陈金勇、汤湘希和孙艺铭(2014)以Hamel与Prahalad的核心能力理论为基础,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构建了一系列无形资产信息披露核心指标,为企业财务报告实现对无形资产信息的有效披露提供了可行路径。

随着我国低成本无差异化竞争的逐渐弱化,以及资源优势的不断削弱,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将主导未来的经济发展。向显湖、刘天(2014)从财务与战略相融合的视角分析了无形资产的规划和管理,构建了无形资产财务战略体系整体框架,为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与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拓宽了视野。

苑泽明、金宇和王天培(2015)基于技术创新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利用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为经营者和监管机构提供了企业在创新、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证据,并为投资者对企业价值进行预测与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陈享光、李克歌(2015)从生产条件和社会总产品分配两个维度研究了无形资产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他们研究发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收入分配格局出现较高水平分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价值增进型无形资产的无序市场化、流动性无形资产的无序资本化和价格增进型无形资产的无序商品化。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就需要规避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现象,实现要素回报的不断递增。强调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探寻发展的内生动力,该动力即为对技术的不断创新。各种不同知识、技能等无形资产的组合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无形资产信息披露所提供的知识、程序、文化等要素均具有战略重要性,可以为企业带来难以模仿、难以复制的持续竞争优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鉴于无形资产的战略重要性,提升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可明显提升企业市场价值,即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价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

1. 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12~2014年度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交易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公司CSMAR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对研究样本做出如下筛选:(1)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企业;(2)剔除ST、*ST、SST的样本企业;(3)剔除财务指标数据缺失以及不完整的样本企业。最后共得到720家样本企业,采用计量统计软件Eviews 6.0进行回归分析。

2. 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以托宾Q值(TQ)作为衡量企业市场价值的指标。从理论上讲,企业市场价值是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期值,是在供求平衡条件下均衡的市场价值,其数值等于企业市场价值与总资产之比。当TQ大于1时,意味着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企业的发展能力与潜力评价较高。当TQ小于1时,意味着投资者对企业发展潜力评价不高,不愿意持有该企业股票,企业的发展前景与潜力未能向市场传递出积极讯号。

(2)解释变量。本文选取商誉比率(GDW)、无形资产比率(ITAR)变量,分别用于衡量合并商誉与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其中商誉比率为商誉净额与资产总计的比率,商誉是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价值,商誉净额为商誉与商誉减值准备的差额。无形资产比率为无形资产净额与资产总计的比率,无形资产净额为企业各项无形资产的原价扣除摊销和减值准备后的净额。无形资产包括企业拥有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同时,还包括市场类型(Markettype)、每股净资产增长率(EGR)、商誉净额与市场类型交乘项(GDW×Markettype)以及无形资产比率与市场类型交乘项(ITAR×Markettype)等解释变量。

(3)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总资产净利润率(ROA)、综合杠杆(DTL)、资产总计(ASSET)等变量。总资产净利润率(ROA)是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综合指标,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即用来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的净利润数额。总资产净利润率(ROA)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该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对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投入产出水平越好,在增加收入和节约支出等方面有良好的绩效。综合杠杆(DTL)可以控制企业债务结构对其财富创造能力的影响。综合杠杆会影响到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侵略性,如果拥有较多的负债,将会促使企业缩小投资规模。同时,由于企业规模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垄断力量以及不同的议价能力影响企业绩效,因此,将资产总计(AS-SET)作为控制变量,以控制企业规模对财富创造能力的影响。同时还包括以下控制变量:有形资产比率(TAR)、审计意见类型(AUDITTYP)。

各变量名称及定义如表1所示。

3. 模型构建。

为检验前文假设的合理性,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构建如下回归模型,并对参数进行OLS法估计,分别用于检验假设1和假设2:

四、描述性统计

表2为样本企业各市场类型统计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样本企业中上海A股企业占总样本企业数量的42.08%,深圳A股样本企业占比48.89%,创业板企业在总样本企业中占比偏低,占总样本企业数量的9.03%。可见,不同市场类型企业在总样本企业中的占比存在较大差异。

表3为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控制变量每股净资产增长率(EGR)标准差为0.697421;总资产净利润率(ROA)最大值为0.493925,最小值表现为亏损状态;有形资产比率(TAR)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不足40%;综合杠杆标准差值达到15.43603;表征企业规模的变量资产总计(AS-SET)标准差值为1.304126;审计意见类型(AUDITTYP)最小值为0,表明审计师针对以下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即企业财务报告是否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以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上结果为本文从市场类型差异视角分析商誉、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创新发展理念下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问题提供了现实基础。

从表3可以看出,托宾Q值(TQ)均值为1.675658,最大值达31.94132,最小值仅为0.090869,标准差为1.681209,表明不同市场类型下企业市场估值差异程度较大。在解释变量中,商誉比率(GDW)最大值已超过57.78%,最小值为0;无形资产比率(ITAR)最大值达到60.36%,最小值为0。

五、回归结果分析

表4报告了模型的回归系数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模型1中的商誉比率(GDW)回归系数在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而市场类型(Markettype)、商誉净额与市场类型交乘项(GDW×Markettype)回归系数均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假设1未得到验证。

以上回归结果意味着当商誉运用于产品生产过程,它所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凝结在商品中,从而表现为价值。该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誉与企业估价呈正相关关系,即商誉所占比率越高,则企业的市场价值也越高,投资者对于并购商誉给予了积极响应,并购商誉获得了资本市场认可。但是在单独考虑不同市场类型时,商誉对企业价值并无显著提升作用,这也揭示了商誉对企业价值的增效作用,需要在不同市场类型企业之间协同增进,才能真正发挥出增效效应,不同市场类型企业之间需要加强协作融合。

模型2中无形资产比率(ITAR)在三个会计年度中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市场类型(Markettype)回归系数在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均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无形资产比率与市场类型交乘项(ITAR×Markettype)在2012年和2013年均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但是2014年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假设2未得到验证。

可见,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并未成为企业提升市场价值水平的主要动因,可能的原因在于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在全部无形资产中所占比重偏低,无形资产的“含金量”不够高。同时揭示了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构成和组成比重:各类使用权特别是土地使用权的比重偏高,而技术性无形资产(如专利、专有技术等)的比重偏低。与此不同的是,创业板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在研发实力上更胜一筹,无形资产是其创新活动、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本实践的非实物形态的价值创造来源,这三者反过来单独或共同作用又形成了无形资产并创造出价值,进而提升企业市场估值水平。2009年我国开始在证券市场中设立创业板块,目的在于对拥有创新观念以及高新技术的企业给予关注和资金投入,优化拥有较多无形资产的企业的资源配置,这对于向投资者传递信号并降低融资成本具有积极意义。

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回归系数在模型1和模型2中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无论在何种类型的市场中,提升企业的ROA,都将向市场传递积极讯号,在增强投资者信心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企业价值水平。有形资产比率(TAR)回归系数在两个模型中均为负值,其中在模型2中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资产总计(ASSET)回归系数在两个模型中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以上结果表明:对提升企业估值水平而言,单一追逐量的扩张即有形资产投资不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成为企业价值水平提升的障碍。企业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增加研发投入,提升投入产出效率以保持和提升竞争地位。审计意见类型(AUDITT-YP)回归系数在两大模型中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审计师在执行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审计监督职能,防止企业过高估计其市场价值,以确保企业能够遵守谨慎性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同时,这一结果亦表明本文的分析及分析结果的可信赖程度较高。每股净资产增长率(EGR)和综合杠杆(DTL)回归系数均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

注:*、**、***表示参数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双尾检验的t值,下同。

六、稳健性检验

为深入考察基于市场类型差异的商誉比率、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模型1中用个股回报率(EARN,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个股回报率)代替托宾Q值重新进行回归;考虑到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用开发支出比率(R&D,开发过程中资本化后但还没有结转为无形资产的部分/总资产)代替无形资产比率(ITAR),作为解释变量重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发现,在模型1中,解释变量商誉比率(GDW)回归系数在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控制变量商誉净额与市场类型交乘项(GDW×Markettype)回归系数均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表明商誉在总体上为投资回报的积极促进因素,但商誉对投资回报的增效作用需依赖于不同市场类型企业之间协作融合,才可以真正发挥增效效应。控制变量中除每股净资产增长率(EGR)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以外,其余变量回归系数并无明显变化。

在模型2中,对比表4的分析结果,开发支出比率(R&D)回归系数在上海A股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均呈现出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表明企业需要通过自主研发开展创新活动,解决无形资产“含金量”不高之瓶颈问题,使无形资产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本实践的非实物形态的价值创造来源,进而有效提升企业市场估值水平。其他变量回归结果与表4基本保持一致,从而验证了前文回归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同时,从表4与表5可以看出,多元回归分析结果F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模型拟合优度(修正R2)最高为30.42%,统计量DW_STAT值保持在略低于2左右,表明随机扰动项不存在序列一次相关性问题。同时,考虑到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对研究结论可靠程度的影响,依据变量之间的方差膨胀因子(VIF)考察多重共线性问题。依照计算结果,两个模型各解释变量(VIF)均值分别为1.1952和1.5582,并非远大于1,表明各解释变量之间并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由此验证了前文回归分析结果的稳健性。

七、结论及建议

1. 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多元回归分析模型,从市场类型差异视角,深入分析了商誉、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试图研究创新发展理念下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商誉总体上与企业估值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投资者对于并购商誉给予了积极响应,资本市场对并购商誉给予了认可。在单独考虑不同市场类型时,商誉对企业价值提升并无显著作用,表明商誉对企业价值的增效作用在于不同市场类型企业之间协同增进,不同市场类型企业之间需要加强协作融合。同时,现阶段无形资产并未成为企业提升市场估值水平的主要动因,表明企业无形资产构成中技术性无形资产比重偏低。无形资产作为企业创新活动、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本实践的非物质形态的价值创造来源,三者单独或共同作用形成了无形资产,进而创造了价值。企业需要通过自主研发活动来有效提升市场估值水平。

2. 建议。

笔者认为,对管理者实施股权激励应立足于企业长期价值,实现经营者与所有者创新收益契合,共享收益,共担风险,进而实现创新收益权与创新控制权的统一,规避创新效率损失。在考虑经营者创新收益期限的基础上,建立股权激励创新考核机制,制定股权限售期限和行权条件,使股权成为创新考核结果的激励举措而不仅仅是对经营者进行的福利分配。

监管部门应鼓励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在具备条件时实施并购,通过优化整合以实现资源协同效应,获取更多超额收益。应将商誉的未来超额获利能力作为积极信号,以使资本市场可以对企业并购及商誉确认事项给予客观评价,促进企业走出深层次的内涵发展道路,进而有效提升其市场估值水平。

近年来,企业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有形资产投资边际回报呈现明显递减趋势,加之为解决产能过剩及银行不良贷款增多等诸多问题,产业升级已成为突破经济增长瓶颈的关键举措。而产业升级又必然要求以创新为导向,创新过程又必须通过自主研发投资来实现。因此企业运营管理工作不仅要关注无形资产,更要从战略视角规划和管理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纳入企业财务战略体系,制定无形资产财务战略。与此同时,企业需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实施产品差异化,提高研发投资效率,保持竞争优势,确保提升其市场估值水平。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回归分析模型,从市场类型差异视角,深入分析商誉、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相关关系,研究创新发展理念下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问题。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对并购商誉给予了认可。但在单独考虑不同市场类型时,商誉对企业价值提升并无显著作用,表明商誉对企业价值的增效作用在于不同市场类型企业之间的协同增进;无形资产并未成为企业提升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因,表明现阶段无形资产构成中技术性无形资产比重偏低。由此可知,企业需要通过自主研发开展创新活动,进而有效提升市场估值水平。

关键词:创新,商誉,无形资产,企业价值,市场类型

市场活力与创新动力 篇2

2014年, 是天津市桂顺斋糕点食品二厂 (以下简称“桂二厂”) 优化升级、稳中发展的一年, 也是“桂二人”勇于担当、拼搏进取的一年。在集团公司正确领导下及各部室关心支持下, 紧扣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以强化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开拓营销市场为重点、以产品优化升级为核心、以加强企业管理为主线、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重点工作明显突出, 推动桂二厂实现了良好发展态势。

2014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 主要经济指标

2014年, 桂二厂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幅20.2%;实现利润同比增幅20%;人均工资实现同比增幅10%以上;年初净资产年末达到2079万元,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4.8%;2014年缴税622万元, 同比上年增长1l%。

(二) 主要工作任务

抓好一个重点, 实现两个突破, 搞好三个建设:

1.抓好一个重点, 就是创新升级产品

根据市场需求, 桂二厂研发试制出面包22个新品种, 麻花4个份量、5个口味11个新品种, 投放市场;截至目前, 取得了糕点、饼干、面包、制馅4个品类的QS质量体系认证, 增强了“桂二厂”软实力;投入150万初步完成制馅车间的建设, 设备更新、生产条件改造共计投入119万, 为企业未来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石出。

2.实现两个突破

一是在市场营销上实现了突破。建章立制, 制定了《销售内、外勤管理规定》、《加盟店审批流程》等6项制度和规定。定标考核, 针对中秋旺季和跨年关键季制定店面、品类考核目标。净化市场, 通过伊斯兰小组、市场部、片区负责人三方联合的方式开展市场净化工作。新品推广, 针对麻花类、无糖了花等13个品种向各渠道推销。开拓市场, 本着“优化市内渠道, 拓宽外埠市场”的思路, 建立新客户12家 (市内、外埠) 。

二是在采购供应上实现了突破。我们建立了供应采购小组, 改变了单人采购进货的不良习惯。采购人员, 坚持以企业利益为重, 保证了质优价廉的原材料采买使用。

3.搞好三个建设

一是搞好企业管理建设。我们坚持“亲人型、保姆式”的人本管理, 修订了企业管理制度7项。通过各道生产环节把控、强化食品安全意识、丰富职工早餐、物流统筹配送、设备定期安全检查、工厂每日巡检, 保证企业各环节正常运行。还对值班室、车队休息室、业务室等进行了改造, 为职工创造了温馨、和谐、安全、快乐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二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召开了全厂职工庆祝“桂顺斋”创建九十周年大会, 激发了全厂员工的工作热情。其次通过《今晚报》、《天津新闻》黄金时间宣传“桂顺斋”国有老字号产品。

三是搞好企业队伍建设。注重企业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按规定对党支部、党小组进行了改选换届, 提拔了中层干部4人。坚持中层、业务周例会, 节日全体动员大会制度, 对直营店营业员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教育, 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和员工的凝聚力。

2015年目标任务及措施

(一) 主要目标

目前市场环境状况:一是整体市场需求对团购、邮购渠道有较大影响;二是“大桥道”、原和平区门店“桂顺斋”及天津本地新兴糕点企业的产销规模进一步扩大, 对传统桂二产品市场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三是月饼礼盒、粽子礼盒利润主品销量大幅度下滑, 对全年利润率有较大影响;四是新产品的投入需要适应市场的过程, 培育期内将产生较大投入折旧, 影响正常利润率。但是面临诸多困难, 我们将全力以赴完成2015年既定目标, 确保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增幅10%, 力争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增幅17%;确保完成利润增幅10%, 力争完成利润增幅17%;人均收入力争达到增长10%。

(二) 主要措施

2015年的工作思路是:“品类创新, 包装改革, 渠道拓宽, 细化管理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在5个方面上下工夫。

一是在改革上下工夫。包装改革, 力争完成各类产品整体包装物的改革和创新, 通过统一风格, 统一规格、统一内置、统一标识等多种方式提升“桂顺斋”品牌形象。绩效改革, 业务人员要实行客户经理制, 逐步实现业务人员收入与业绩挂钩的考核办法。生产人员要实行产量到人, 生产人员收入与产量挂钩的考核办法。同时把企业改制逐步纳入工作规划中, 为未来集团统筹发展做好准备。

二是在调整上下工夫。产品结构的调整, 在原有糕点类、炸活类、饼干类等7大系列产品基础上, 研发生产不同份量的4种规格、5种口味的麻花, 同时形成麻花礼盒高、中、低档套系, 实现麻花产销系列化;完成面包类及馅类产成品的制作及渠道推销工作, 力争实现桂二产品休闲化、大众化、快销化。通过品类的增加带来业绩扩充点。销售政策的调整, 针对主销区适时尝试片区促销政策, 针对新地区及新建立店面适当给予宣传品的支持, 从而带动成熟地区的增量, 增强新地区的售卖信心。人员结构的调整, 加大中层和骨干员工交流的力度, 促进中层之间、骨干之间、职工之间的换位思考, 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工作效率的良好氛围。

三是在拓销上下工夫。面临当前市场大环境的影响, 紧抓团购渠道不放松, 强化其他渠道补充销售份额。在做好市内及郊县市场的同时, 我们致力于立足本市, 扩宽河北省卖场, 走向全国市场的营销理念。市内拓销, 以强化直营店、优化加盟店及专柜, 净化市场为扩销点。外埠拓销, 在维护原有渠道的同时, 努力拓宽河北省市场、北京市场, 力争将河北省11个地级城市、172个县级城市回访调研完毕, 针对京津冀市场回访、开拓、调研、规划同步进行, 为逐步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销售格局打下坚实基础。网络拓销, 以电子商务、电视购物为平台, 大力宣传传统老字号产品, 叫响“桂顺斋”品牌。现已与“三佳购物”电视直销平台实现了3000份八件礼盒的订单, 尝试了新的销售方式。针对不同市场需求, 形成高档、中档、低档等系列化。实现多地域、多品种经营格局, 发挥第三产业一服务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寻求创效新亮点。

四是在增效上下工夫。向管理要质量, 向管理要效益, 要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开源方面:首先努力增加销量, 抢占市场份额;其次创新老味面包系列、切片面包系列, 形成量化生产, 向各个渠道推广, 实现常态销售, 形成民生主食中的一个品类;再次对厂前用房调解收回, 择机合法出租, 挖掘收入来源。节流方面:首先要加强对企业主要流程的管理, 要完善用好系统软件的运行, 彻底解决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在企业产、供、销, 人、财、物等主要流程实现计算机管理;其次降低原料、包装物成本, 节省大项费用开支。

五是在党建上下工夫。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 (即:一帮一结对子、一学一共进步、一带一促发展) , 充分发挥职工主人翁精神, 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和员工整体素质, 激发干事创业激情, 努力培养建设一支尽职尽责、吃苦耐劳、敢打硬仗、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和员工队伍。

六是在安全工作上下工夫。首先成立企业安委会、逐级明确安全责任;其次强化全员食品安全意识, 严格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再次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强化全体职工安全意识;最后定期进行自检, 接受外检, 及时调整。在全厂营造“一人事关一处安、众人把关稳如山”的工作氛围。

变革与创新为老字号注入新活力 篇3

一、新机制带来新发展

企业的改制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活力。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成为了茶庄改制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改制,国有参股20%,社会法人股15%,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65%是职工股,当时张一元的全部60多名职工都成为企业股东。改制后,企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领导班子经营责任制,在经营、发展、人、财、物各方面获得了充分的自主权,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同时,改制为员工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改制后第一年的分红,企业员工作为股东最少也拿到了相当于一年工资的1万多元,大大激发了职工积极性。关心企业的兴衰和前景,已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改制后无论是市场消费的导向,国家的政策法规,还是企业内部的发展动向,员工们都更加关注,同时经常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日常工作中,员工全身心投入,节假日供应期间,全体员工放弃休息,全部坚守在第一线,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

改制完成头五年,张一元股本累计增值回报率就达到745%。张一元品牌也由“小有名气”成长为北京茶叶市场家喻户晓的品牌之一,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充分认可。公司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中国商业名牌企业”、“中国商业服务名牌”、“北京优秀特许品牌”、“北京商业创新品牌”等众多称号和荣誉。同时职工队伍保持稳定,待岗待业人数为零,人员结构得到迅速调整,知识层次明显提高。

二、新产品占领新市场

除了体制机制的变革,老字号企业还面对产品创新的挑战。放眼全球老字号的发展,产品创新无疑是企业得以存续百年、名冠全球的重要因素。爱马仕(Hermès)于1837年在法国巴黎创立,是世界著名的奢侈品品牌,早年以制造高级马具起家。随着社会进步,高级马具的需求逐步萎缩直至消失。爱马仕这家老字号在1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不断创新产品,目前已拥有箱包、丝巾领带、男女装和生活艺术品等十七类产品系列。

中国是传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饮茶的习惯已经深入到很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革,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饮品的多样性和健康性。为此,张一元经过全面调研,决定进一步探索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开发出适应本企业发展的茶叶深加工项目。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2500万元成立了张一元饮品有限公司,拥有了4800平方米的现代化饮料生产厂房和生产流水线及先进检测设备,生产10个品种的茶饮料、果汁饮料及桶装水,成为中国茶行中第一个从事生产与销售饮料的老字号企业。公司所开发的系列产品在北京零售市场一炮打响,受到广泛好评。目前10个品种的瓶装饮料、桶装水,已覆盖北京地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并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饮品公司的运作,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更增强了企业与同行业间竞争的能力,使老字号实现了第二次腾飞。

三、新模式开辟新道路

企业要做大做强,灵活的机制和创新的产品是基础,同时还必须要有不断扩张的战略措施。张一元正是不断提升经营模式,并由此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和前景。张一元从逐步深化连锁再到产业链的整合,实现了由单店经营向连锁经营的转变,由传统的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的转变;由直营连锁向直营连锁与加盟连锁相结合,以无形资产整合社会商业资源,实现了品牌管理的有效输出;由单纯贸易型商业老字号企业向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克服了单纯贸易型商业老字号企业品牌没有产品支撑,商品无特色的问题,解决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问题。

由此,张一元从最初的一个茶庄发展为拥有300家连锁店,覆盖北京市18个区县以及河北、山东、山西、内蒙等地。改革前的公司仅有5个茶叶基地,现在已在在闽、浙、川、皖、台等地区建立优质茶叶生产基地达30余个,遍布全国主要产茶区。此外,企业还拥有一家饮品生产厂、一个配送中心及茶楼等,已形成产、供、销于一体的专业公司。老字号的价值得以不断发挥和提升。

市场活力与创新动力 篇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动力之二源于我们教师的本身, 从活动到课程, 从主题探究到常态实施, 教师是流光溢彩的, 充满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2006年11月, 本人参加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 更进一步地接触了综合实践课这门课程, 在这里, 揭开了老师的神秘面纱, 让学生心中的偶像变为学习生活的知心朋友, 让孩子们的心与老师贴得更近、靠得更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离我们并不遥远, 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随手可得, 随手可取。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我校一名数学老师对我说:“自从我上完一个长线综合实践课后, 我再也不怕上数学综合课了。”的确, 他做到了。我校分别于2008年6月、2009年5月对区开设六节综合实践课, 我们老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综合实践课让我们改变了教学方式,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服务于学生, 并为其他学科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笔者的孩子是六年级的学生, 他说“综合实践课真好!”我惊讶, 孩子说:“你不相信, 可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也可以让你的小助手采访一下同学呀!”心动不如行动。于是, 我让五年级 (1) 班的学生问卷调查了我校三至六年级408名学生, 结果显示, 13%的学生对因老师外出学习回来不补上音乐课、美术课没有意见, 45%的学生对不补上体育课没有意见, 100%的学生对因老师回来不补上综合实践课是有意见的, 一定得补上。因此, 我想:综合实践课为什么会赢得学生的深爱?为什么真好?其实, 它的深远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课程的本身。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 分工合作;在分组活动中, 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 组长认真分工;在活动中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孩子在心得体会中写道:“综合实践课真好!它把我们从小世界引向了大世界, 让我们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让我们走向社会, 走进自然。”是啊, 在课上老师像自己的知心朋友, 尤其是学困生, 不用担心自己会出错, 不用害怕被同学笑话, 自己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为同学和班级出谋划策, 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他们能愉悦地学习, 彰显自己的个性, 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

流通持续创新的驱动力与创新方向 篇5

一、流通创新已取得的成就

30年来流通产业的创新成果可以概括为:地位由末端到先导, 业态由单一到多样, 形式由单体到连锁, 组织由分散到集中, 技术由人工到智能, 店铺由现实到虚拟, 横向分工深化, 纵向合作加强, 竞争力和产业链驱动能力不断提升。

1. 观念创新带动制度创新, 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得以确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供求态势与市场竞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流通学者创新性地提出了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先导产业的观点, 这一观点逐步深入人心, 对流通相关制度的变革、具体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实践领域开始重新认识流通产业的作用, 基于流通先导地位的产业链变革悄然发生, 至今仍在演进之中。

2. 开放深化带动业态创新, 流通产业特别是零售业开始百花齐放

与流通领域向外资开放的进程同步, 20世纪90年代成为我国零售业态集中创新的时代。短短十几年时间, 在西方社会发展近百年的各种零售业态迅速进入中国, 到本世纪初, 我们已经拥有了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网上商店等近20种零售业态, 成为世界上拥有最丰富零售业态的国家。

3. 以连锁为特征的经营方式创新、以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创新, 带动了流通组织创新, 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进入门槛低导致企业规模小、竞争过度是我国流通产业的痼疾, 也是我们面对国际商业巨头竞争时最致命的弱点, 理论界开出的药方是通过合并重组打造商业航母, 实现流通组织创新。在实践领域, 流通企业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创新为切入点, 以信息技术创新为支撑, 通过多业态并举、企业间战略合作、跨区域扩张等途径, 有效地创新了组织形式、扩大了组织规模。以零售业为例, 2011年我国零售百强企业的入围门槛达到了30亿, 位列第一的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年销售额为1947.3亿, 百强企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9%, 产业集中度正在逐步提高。

4. 横向分工深化, 现代物流业在创新中壮大;纵向合作加强, 供应链管理实践方兴未艾

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是流通产业横向分工深化的结果, 同时, 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等物流活动创新又是生产、流通、消费相结合的大流通格局形成的代表性标志。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还不成熟, 但是自2009年物流业纳入十大振兴产业后, 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横向分工的深化带来了专业化效率, 同时对产业主体的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运而生的是以纵向合作为特征的供应链管理实践, 流通组织致力于加强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组织间的协调实现业务流程的调整, 达到整体提升竞争力的目的。

二、持续创新的驱动力及创新方向

尽管流通创新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我们的流通曾经长期躺在流通无用论的阴影下, 发展的起点低, 又受到市场分割、竞争无序、外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 流通业的综合实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十八大为今后10年的经济发展树立了新目标, 流通产业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形势, 放开眼界、总结经验, 坚持持续创新, 使流通产业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1. 流通持续创新的驱动力

(1) 产业内分工日趋深化, 创造了对流通服务的旺盛需求。2011年, 我国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元, 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技术的进步, 社会分工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特别是产业内分工加强, 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 与之相连的是制造业对流通服务需求的升级。首先是生产制造与流通加工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以现代物流为代表的流通业成为生产者服务业的主力军;其次, 在生产和分销链条上, 产品在生产环节所占的时间只有10%, 而在流通过程中的占用时间是90%, 分销压力使制造业对渠道的依赖程度加深。流通作为供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在衔接产业链、构建分销网络方面被寄予厚望。

(2) 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 为服务业发展打开空间。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9亿, 占总人口比重为51.3%, 首次超过50%, 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快速变革。特别是此次十八大着重强调了推进城镇化进程, 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作为解决重大结构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以预期今后10年城镇化比例会明显提高, 而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 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 这将为服务业的发展打开巨大空间。把握住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 在城镇化进程中有效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成为流通产业创新的现实驱动力。

(3) 竞争态势愈益严峻, 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坚定不移的开放战略使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深入, 在面对国内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我国的流通产业也面临着国际化竞争态势愈益严峻的挑战。流通成本过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世界市场的供求约束发生根本性转变以后, 制造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重新审视物流成本, 注重构建供应链联盟成为全球生产企业拓展利润源泉的核心战略。与发达国家比较, 我国的流通成本过高且降低速度缓慢, 降低流通成本已经不仅仅是流通企业自己的事情, 而是关系到整个经济系统发展潜力的大问题。

2. 流通持续创新的方向

(1) 以提升流通服务能力为目标, 在产业渗透与融合方面做文章。传统的流通服务可以概括为销售服务, 是为了把产品销售出去而提供的购、销、运、存等服务。随着分工的深化和广化, 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分工与合作, 而这些分工与合作过程产生了新的服务需求, 这成为流通创新的方向:流通组织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有效客户反应 (ECR) 对生产者选择与决策进行反馈和调节, 引导生产流程再造, 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同时提升生产的有效性, 降低库存;流通还要致力于承接生产领域的服务外包, 成为金融、教育、咨询、软件等要素资本与生产相衔接的通道。总之, 流通产业要从单纯的销售服务状态下解放出来, 提升“生产+销售”服务的能力, 也就是向生产领域渗透, 与生产服务业融合发展。

(2) 以流通市场拓展为目标, 实行城乡联动、线上线下联动。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市场范围日益扩展, 消费层次越来越复杂, 企业面临更多的市场机会, 同时也要面对更严峻的竞争态势, 产品对市场的强烈渴求使流通业在产业链上的地位不断提升, 也使其市场扩张压力不断增大。前不久发生的电商大战, 正是风险资本驱动下市场扩张竞争白热化的体现。有效的市场拓展必须建立在对市场特征的分析与把握之上。当前流通企业要抓住两个市场时机, 一是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民将进入城市, 城乡消费鸿沟将逐步弥合, 消费层次丰富的同时差别缩小、连续性增强, 在网店布局、物流配送等方面实行城乡联动正当其时;二是网购规模连年扩大, 线上销售在渠道租赁费用、人力成本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苏宁、国美等大型零售商在线上开拓标志着线上线下联动时代的到来, 流通企业需要在产品采购、物流、支付、售后服务等方面努力创新为线上线下联动提供强力支撑。

(3) 以降低流通成本为目标, 进行多模式规模扩张。在连锁经营形式和信息网络技术出现之前, 流通产业规模经济性并不明显, 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产销衔接的方法和过程,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运、存方式, 储运成本不再随规模扩大而成固定比例的增加;同时, 连锁经营又通过集中采购和配送产生了规模效益, 由此规模扩张成为降低流通成本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流通企业规模扩张可以在以下三个方向上努力:第一, 以连锁形式进行跨区域扩张, 国内市场分割的局面正在弱化, 流通企业抓住机遇凭借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进行跨区域扩张是扩大规模的可行途径;第二, 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进行业态扩张与创新, 通过业态扩张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有利于企业将规模做大;第三, 与生产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通过调动产品供应链能力的提升, 拓展市场扩大规模。多模式规模扩张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 流通企业需要及时掌握和应用最新技术, 这是降低流通成本的必要保证。

三、持续创新的必要保障

流通组织作为创新主体具有创新的内在冲动, 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以个体利益为界限的组织创新行为并不一定能简单叠加为具有社会利益的创新体系, 比如价格欺诈、合约欺诈、垄断获利、利润盘剥等行为的存在会使市场秩序混乱, 造成社会利益的损失, 所以流通创新体系的形成需要有必要的保障。

1. 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指约束与支持创新行为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相关支持政策的及时、完备。目前完善法律、法规的工作在于细化, 使规范流通企业行为真正能够有法可依;优惠政策的制定则需要科学和公正, 在财政资金、用地、税费、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应该做到有依据、有标准、有反馈、有评估。

2. 管理保障

管理保障涉及各级主管部门行驶行政职能的态度与效率。一是要避免介入本应由市场调节、流通主体自由选择的领域进行过多干预, 二是要大大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提高办事效率。

3. 平台保障

产业集群创新动力与机理解析 篇6

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s) , 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 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 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 以及相关的服务业, 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人们常又称其为产业群、产业集聚、企业集群, 或簇群经济 (cluster economy) 、集聚经济 (agglomerations economy) 。

创新 (innovation) 最早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如下内容:①引入新产品;②引进新技术, 即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的市场;④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⑤建立工业的新组织[1]。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 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 而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入新组合。

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创新为集群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集群又为创新提供重要的基础。集群为创新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人才, 集群网络中社会关系为又降低了创新成本, 也为创新成果的共享提供了可能。

产业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平台。集群内的企业在地域相对集中, 受到相同地域文化的影响, 容易形成了密切合作的联系, 这种联系有利于加速知识生产与知识应用的过程, 有利于组织学习, 可以促使隐性知识在集群内企业之间进行转移, 共同创造新的知识, 进一步加强各自的创新优势。同时, 集群内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与参观访问, 产生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 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高新技术企业所发现。其他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对此项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技术改良, 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

从创新体系的角度看,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集群是创新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竞争性创新机制主要来自于集群内外的竞争压力。如果不能实现创新, 企业就无法长期生存。集群内的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非常相似, 竞争优势差异很小, 从而迫使它们必须通过持续创新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同时, 集群内企业个体进行创新使它在企业间得到领先地位, 获得更好的效益, 所以创新得到重视。重要的是, 集群内企业是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 这种竞争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 追求的是双赢。可见, 竞争合作是企业集群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集群创新更强调合作性, 因为合作创新有利于群内企业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实现优势互补。

企业集群降低创新的成本。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避免了单个企业创新资源的不足。集群内的企业能够分享共同的信息资源, 共同利用交通、实验基地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同时, 它能够把各类人才吸引到一起, 能够使企业更方便地得到所需人才, 也能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此外, 集群能使投资者更加了解产业的发展状态及所在区域的投资环境, 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这样就更容易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由于集群的存在, 逐渐形成较好的信息、法律、财务咨询等服务体系, 降低集群内的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加速企业的成长。集群内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和生产的产品具有高度相关性, 供应商、客商、互补产品的制造商等机构有序地汇集, 使企业能够通过分工使生产更加专业化, 有效地利用资源, 降低创新成本。

2 学习机制

对于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 可以从知识外溢、学习机制方面进行分析。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获取的过程, 学习还不断改变着知识。学习过程对于创新活动是一种强有力的驱动。

创新活动中的学习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三种:①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Arrow, 1962) [2]。这种学习方式跟实践性的知识获取密切相关, 有助于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和工艺的创新。②用中学 (Learning by using;Rosenberg, 1976, 1982) [3][4]。最终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使用必定有经验积累和信息反馈。这些信息和经验的获取和及回传对于产品工艺提高和R&D活动的改进非常有帮助。“用中学”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可在企业内导入体现型或非体现型的产品和工艺变化。由于它与企业的R&D活动有着更好的联系, 因而比“干中学”创造更多的知识。③相互作用中学习 (Learning by interacting;Lundvall, 1988) [5]。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创新过程跟企业和其他组织间的相互作用非常有关。比如说企业与用户可以通过一种紧密的合作获得双赢;通过交流, 用户能够依照自己的需求更加客观地评价产品的价值, 而厂商也能由此了解用户的需求, 从而相应地调整创新活动。当双方最终在各自行为方式上达成一致时, 这种网络式的学习有利于不确定性的减少和良好信用关系的建立。

有学者总结了企业群的三种学习机制, 即显性技术和管理专长以企业家形式在本地流动和企业衍生;企业网络的交互活动;研究开发人员在企业间的流动 (Keeble et al, 1999) [6]。集群内的企业在区位上接近, 经济联系频繁, 信息交流便捷, 新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能迅速扩散到集群中的相关行为主体中, 彼此提供较多的学习机会。这种学习效应不仅发生在同行之间, 还会通过知识流动, 扩展到集群创新网络的其它节点之间, 形成产业集群范围的协同创新。

3 知识外溢

处于集群中的企业, 比较容易获得有关技术开发、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外溢效应。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两种类型的知识对于创新过程而言尤为重要: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和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普遍认可的逻辑路线是, 创新过程涉及大量隐性知识输入, 这类知识根植于行为、人、日常事务之中 (Nelson & Winter, 1982) [7], 只能在人与人的接触和口头或非口头的交流中传播。因此, 为了提高创新收益, 创新主体需要在地理上与相关知识源邻近从而能够与之进行频繁互动来获取所需要的隐性知识 (Lundvall, 1992;Feldman, 1994) [8][9]。

知识外溢, 即知识的外部性, 是指知识一旦产生就会很快扩散到其他地方, 进而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当技术知识溢出到竞争企业而没有补偿给创新企业时, 知识溢出就发生了。实际上, 知识的溢出效应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相关的知识或技术。产业集群化现象, 实际上是一种网络化关系的体现[10]。创新是一个交互过程, 也是一个社会化过程。从创新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 产业集群中创新的产生与节点的数量和节点之间互动程度的大小密切相关, 互动越密切, 知识或贸易流动就越频繁, 创新机会也就越多。创新的产生强烈依赖于企业和产业之间以及企业和知识生产机构之间的供应商和用户联系的数量和多样性[11]。

产业集群促进技术扩散。所谓技术扩散, 按照OECD (1998) 的定义, 是指创新随后被许多使用者采用。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创新成果在整个经济系统的扩散效果。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扩散系统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推广和应用, 从而提高产业集群内各企业的技术水平, 改善集群内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事实上, 产业集群内部并非每个企业都有能力和条件进行创新, 少部分创新企业对产业集群的效率提高、竞争能力增强以及对经济增长等多方面的影响, 大多是通过创新扩散形式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作为技术创新的后续过程, 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的顺利实现更为重要。在集群内, 技术扩散以及技术扩散引起的企业技术创新都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由于产业集群内存在信息和人才的大量集聚和流动, 有专业市场相配套, 以及完善的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和较为相似的文化, 从而使产业集群内创新的结果会迅速扩散。

4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创新日益依靠企业间的合作与网络化以及企业和知识生产机构间的相互作用, 产业集群在决定企业、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绩效以及建构国家创新体系中间的联系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产业集群是一个微缩的区域创新系统, 集群内的创新也是一个互动学习过程, 相互作用因素起了关键作用。

创新是产业集群持续生命力所在, 而创新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创新动力的推动作用。产业集群的循序演进发展与科技进步间有着内部联系, 集群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优势, 创新能增强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是培育产业群核心能力的要求, 也是产业群分层竞争的结果, 有助于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和整体技术水平。研究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和机理, 利用内外部条件引导集群创新扩散, 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促进集群创新扩散的升级, 鼓励自主创新而不是陷入低水平的复制和模仿, 是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 J A.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2]ARROW K.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 29 (3) :155-173.

[3]ROSENBERG N.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4]ROSENBERG N.Inside the black box:technology and econom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5]LUNDVALL B A.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er and user[J].Journalof Management, 1988, 3.

[6]KEEBLE D, LAWSON C, MOORE B, WIKINSON F.Collectivelearning processes, networking and institutional thickness in the Cam-bridge region[J].Regional Studies, 1999, 33 (4) .

[7]NELSON R R, WINTER S 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chang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8]LUNDVALL B A.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M].London:Printer Publishers, 1992.

[9]FELDMAN MP.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M].London:KluwerAcademic Publisher, 1994.

[10]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创新的途径与驱动力分析 篇7

一、创新的途径

1.继承性创新

继承性创新是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 部分或全面地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创新。继承性创新由于有一定的基础, 创新过程容易进行, 创新成果容易取得。继承性创新应在原有的基础上选定有开创性的突破口, 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原有基础进行改造或重建。达到创新的效果, 取得创新的成果。继承性创新在基础理论发展和老设施改造等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也是创新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2.原始性创新

原始性创新一般没有原有成果基础, 而是在新的领域或新的方法下的全面创新。原始性创新需要长期积累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用创新思维开拓新的领域, 建立起新的理论和方法。原始性创新一般难度较大, 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而且创新思维要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 通过长期的创新思维, 不断改进和总结经验, 在创新进程成熟时, 会顺利地得出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许多情况下会与原有的理论和方法相悖, 但它更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对促进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更大应用价值。原始性创新成果面世后, 有一个被接受和承认的过程, 成果一旦被应用, 对社会的进步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动力。

3.自主性创新

自主性创新是创新的个人或团体在没有援助下的情况下, 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创新过程的创新行为。自主性创新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 正因为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 更容易获得创新成果。自主性创新要借助其他理论和方法, 通过自身的创新思维, 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通过无数次的探索和实践, 去达到创新成果问世的目的。自主性创新难度也比较大, 只用长期坚持和不断改变思维方式,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自主性创新有专利权, 自主创新者是创新成果的拥有者, 自主性创新越多, 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贡献越大。

4.合作性创新

合作性创新是几个人或几个团体共同完成创新过程的创新行为。由于有众多人员的创新思维, 可以取长补短, 多元创新思维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所以合作性创新容易取得创新成果。但合作性创新团队成员要团结, 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并要有团队领头人, 领头人并要与成员搞好协调关系, 并要有不同的创新领域, 综合创新思维, 共同努力, 不断进取, 直到达到创新成果圆满成功为目的。在今天高端技术充分发展的当代, 合作性创新是重要途径之一。

5.综合性创新

综合性创新包括创新内容上的综合性创新和创新手段上的综合性创新。创新内容上的综合性创新是指在众多领域范围内的综合性创新, 众多领域根椐事物的内在结构, 可以分为若干层次, 抓住主要层次突破创新, 可以带动其他层次的发展, 并产生综合效益, 所以内容上的综合创新在促进事物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创新手段上综合创新, 是指应用综合方法来创新, 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是复杂的, 有时用单一方法来创新不容易达到理想的结果, 若此时应用综合手段可能会迎刃而解。综合手段可以激活事物的内在潜力, 引起其质变, 从而使事物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达到创新的目的, 所以创新手段上的综合创新是创新的有效途径。

6.全民创新, 全面创新

全民创新, 全面创新是周秉根教授提出的创新途径, 可以纳入国家创新驱动力战略。所谓全民创新就是动员具有创新能力的全体民众参与创新活动, 这对组建国家创新生力军有重大作用。任何人参与一定的工作, 对其领域都具有实际经验和教训, 而每一项工作都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都有待改进, 所以全民创新有很广阔的舞台。全民创新有利于汇聚民众的智慧, 提升全民族的素养的科技水平, 有利于增强国力, 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全面创新是指全领域的创新, 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管理、军事等领域。全面创新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促进全社会的全面发展。全民创新有利于促进全面创新, 全面创新有利于激励全民创新, 所以说全民创新和全面创新是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创新的驱动力

1.激情暴发力

创新激情暴发力是指通过长期的创新思维, 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的引导下突然产生的创新火花, 在此基础上完成创新过程, 达到创新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创新暴发力是长期创新思维的结果, 但它的暴发力具有偶然性。所以没有长期的创新思维, 一般是不会产生激情暴发力。激情暴发力与好奇心有很大的关联性, 所以创新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激情暴发力在个体和多个创新中都可发生, 但以合作性创新和综合性创新更为多见, 尤其是发生在创新领域的边际效应上更为突出, 而且效果更佳。

2.利益驱动力

利益驱动力是创新成果问世, 获得验证后得到党和政府的奖励, 或成果转证和应用获得了报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政策”是利益驱动力的有力保障。由于有创新报酬更有利于激励创新的源动力和研发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3.理想驱动力

理想驱动力是创新者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不断进取, 在某一方面或不同方面坚持创新的过程。理想驱动力由于有崇高的理想, 创新目的明确, 创新过程更能持久而也更容易获得创新成果。

4.团队迸发力

团队迸发力是创新团队在集体创新过程中, 不断交流, 总结经验和教训, 在集中讨论或平时交流时, 由于有多种创新火花相迸激, 而出现创新思维, 这一创新火花往往是创新成果成功的关键, 创新团队应重视团队的创新迸发力。

5.追求真理献身力

在大型创新和原始创新中要有追求真理献身力。在这些创新过程中是非常艰难的, 有时还要受到各方的压力和非议, 没有献身精神是坚持不下来的, 没有追求真理勇气也是坚持不下来的, 所以创新的献身精神要受到称赞和鼓励, 这样才会有大的创新成果和更多献身创新者。

上一篇:医院财务系统管理下一篇:生态与艺术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