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生态因子

2024-08-30

信息生态因子(共5篇)

信息生态因子 篇1

1 影响林火发生的生态因子

1.1 地形对林火的影响

地形的变化引起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 形成不同的局部气候, 影响森林植物的分布, 使可燃物的空间配置发生变化, 地形的起伏变化, 形成不同的火环境, 不仅影响林火的发生发展, 而且直接影响林火的蔓延和火强度[1]。

1.1.1 坡向

不同的坡向受太阳的辐射强度不一样。南坡吸收的热量最多, 西坡大于东坡, 北坡吸收的热量最少。阳坡日照强, 温度高, 蒸发快, 可燃物易于干燥而燃烧, 火势强, 蔓延快;阴坡日照弱, 温度低, 蒸发慢, 林地湿度大, 可燃物不易燃烧, 火势弱, 蔓延慢。

1.1.2 坡度

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可燃物湿度的变化, 不同坡度, 降水停滞时间不一样。陡坡降水停留时间短, 水分容易流失, 可燃物容易干燥而燃烧;相反, 坡度平缓水分降水停留时间长, 水分流失少, 林地潮湿, 可燃物含水量高, 不容易着火[2]。坡度的大小对林火的蔓延也有很大的影响, 坡度越大, 火蔓延的速度越快, 特别是阳坡的冲火, 火势猛烈, 蔓延较快, 不易扑救。相反, 坡度越平缓, 火蔓延缓慢, 火势较弱, 容易扑救。

1.1.3 坡位

坡位不同, 水分和热量的分配不相同, 因而形成不同的植被变化梯度。从山谷经下坡、中坡、上坡到坡顶, 温度由高到低, 土壤由肥沃变贫瘠, 植被由茂密到稀疏;一般情况下, 坡底的林火日夜变化较大, 白天强烈, 夜间较弱, 坡底的植被, 一旦燃烧, 火强度很大, 顺坡加速火的蔓延不易控制。坡顶的植被较少, 林火日夜变化也较小, 火强度较低, 易控制。

1.1.4 海拔

海拔不断增加, 气温逐渐下降。一般情况下, 海拔每上升100 m, 气温下降0.5℃左右。海拔高度的不同, 直接影响气温变化和降水多少, 就形成不同植被带, 出现不同的森林火灾特点。海拔愈高, 林内气温愈低, 相对湿度增大, 地被物的含水量高, 不易燃烧。但海拔较高风速较大, 有利于火的蔓延, 发生森林火灾不易控制。

1.1.5 地形风

地形风对林火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温度、气流、降水, 而影响森林植物的不同分布, 导致可燃物在数量、分布、干燥度等有差异。凸地形与凹地形的通风不同, 导致温度、相对湿度的差异很明显, 产生不同的林火行为特征。所以, 不同特点的地形风对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强度等的影响不一样的。

1.2 气候因子对林火的影响

与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控制密切联系的是风、降水、温度和湿度等气候因子, 它们对森林火灾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

1.2.1 风速

风是影响林火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风的存在, 引起温度、水分状况的改变, 使可燃物干燥, 易燃烧;特别是大风的高速气流可使火的蔓延速度加快, 火强度增加, 燃烧的可燃物被风刮起, 在火头的前方出现大量的飞火, 使火场面积迅速扩大;风还能加强火场的热辐射, 引起新的火灾, 使小火迅速扩展为大火, 使地表火转为树冠火, 提高火险等级。所以, 大风天气多, 火灾次数也多。

1.2.2 降水量

降水的多少直接影响可燃物的含水量。降水多的林区, 可燃物含水量越高, 着火率越低;相反, 降水少的林区, 可燃物含水量较低, 着火率较高[3]。如果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超过1 500 mm, 或月降水量超过100 mm, 且分布均匀, 很少会发生森林火灾。

1.2.3 温度

温度直接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温度升高, 空气中的饱和水气压随着增大, 使空气相对湿度变小, 可燃物的含水量低, 易燃烧;气温升高, 可燃物的温度也随之升高, 含水量变小, 使可燃物达到燃点所需的热量大大减少, 燃烧快。所以, 林火发生最多的时间是白天气温出现最高的时段。

1.2.4 相对湿度

空气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可燃物含水量的多少。当空气相对湿度低时, 可燃物含水量低, 火灾易发生和蔓延。在一般情况下, 相对湿度在75%以上是不易发生森林火灾的;相对湿度在75%~55%可能发生火灾;相对湿度在55%以下容易发生火灾;相对湿度在30%以下则可能发生特大火灾。

1.3 火源

火源的种类很多, 火源的种类不同, 提供的热源大小、温度高低、加热的时间长短也不同, 对森林火灾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引起森林火灾的火源主要有2大类:天然火源和人为火源。天然火源是自然界中引起森林火灾的自然现象, 主要是火山爆发, 陨石降落、泥炭自燃、雷击火等, 而人为火源是由人为的引起森林火灾的行为, 主要来自人类对火的应用, 主要包括烧荒、烧砖砖瓦、野外吸烟、烧火取暖、小孩玩火和上坟烧纸等。由于我国95%以上的森林火灾是由人为火源引起的, 火源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为火源。因此, 加强人为火源的管理是预防森林火灾的主要措施。

2 预防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

森林火灾不仅烧毁森林资源, 还改变土壤的结构, 引起水土流失, 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导致高温干旱、低温冷冻、洪涝、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对森林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 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但是森林火灾发生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和破坏性等特点, 因此, 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相当必要。

2.1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建立各种护林防火制度, 宣传森林的好处和森林火灾的危害, 严格控制野外非生产用火, 落实责任制。

2.2 了解火灾发生规律

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规律, 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相结合的办法, 运用科学技术手段, 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发生次数。

2.3 建立森林防火设施

开辟防火路, 隔离山火蔓延, 减少损失;营造防火林带, 营造耐火的阔叶树, 可以代替防火路阻止树冠火;修筑林道, 及时运送救火人员、救火工具和物资到达火场, 迅速扑灭火;设立防火了望台, 观察火情, 确定火灾发生地点及时组织扑救, 是防止火灾扩大蔓延的一种重要措施。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为了保护我们绿色的家园, 实现青山常在, 森林资源永续利用, 必须全民行动起来, 预防森林火灾, 保护森林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海清主编林火生态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2]胡志东主编森林防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3]李景文主编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79.

会计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篇2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开不开它所在的环境,作为经济界的语言,会计也同样。会计生态环境,是指会计系统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内部生态环境与外部生态环境总和。与传统环境理论相比,生态环境包含了类似的内容,但是更加强调环境的时序演化和网络关系的特性。按照生态学理论,笔者将会计主体的内、外部生态环境分为生态库、生态位、生态核三个层面来分别研究每个层面的影响因子。生态库,指生态位更外一圈的环境,是会计主体,所在的最外部环境。它包括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等。从宏观层面看,生态位是会计生态系统环境的中间层。会计主体所处的整个生态环境构成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其核心圈是会计主体自身,构成该复合系统的生态核;第二圈是会计系统的直接环境,即生态位.

1.生态库影响因子

1.1.政治法律因子

政治因子是影响会计生态环境的一个关键因素,指会计主体所处的政治制度、政治目的境况。政治在很多方面影响会计生态环境,比如一个国家对会计制度干预程度和会计制度实施程度是有由其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决定的,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会计的处理方法比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更趋于标准和统一,法律因子对会计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有国内外各种相关法律决定的。如:证券交易法、公司法与商法、税法等。法律因子将会计法律法规分为原则导向型和规则导向型,立法机构设立这些法律法规,是为了会计的逻辑性、统一性、强制性,从而使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统一协调起来。

1.2.经济因子

经济因子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内容。一个国家的会计发展水平是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营活动的更加多元化,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会计方法,技术的显著进步、复杂的交易使会计职能不断扩张,准则不断修改完善,经济发展水平的对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水平产生巨大影响, 它甚至影响会会计的发达程度。

2.生态位影响因子

2.1.自然因子

自然因子包括会计主体地理位置特点与自然环境资源等,自然因子对会计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的不足渐渐不能满足人们追逐经济利益时的需要, 怎样使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人们眼前的首要难题,这就成为成本会计、资源会计等的研究及理论实务的发展的动因,随着环境的逐步恶化, 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也开始受到破坏, 人保护自然环境、控制环境污染的意识萌发,从而成为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等的产生和理论实务的发展的动因。

2.2.社会因子

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对于会计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广泛的。 一个国家特有的社会文化,包括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对这个国家的会计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一个高度提倡会计职业道德国家就会有更好的会计文化。

2.3.科技因子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使整个经济运转过程的更加复杂化、一体化。 科技因子也会对作为经济环境中的会计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一个生产型企业, 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原有等生产要素发生改变,进而改变会计主体的成本结构、资源结构、核算结构, 对会计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客观上促使会计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宽。

3.生态核影响因子

3.1人才因子

随着会计实务的复杂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一个企业中的人才因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生态环境。因为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信仰和专业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会计实务处理时的效率,并影响到会计法规执行的好坏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2内控因子

企业內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进而保障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内控因子从会计主体内部影响着会计生态环境,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制度的贯彻和执行及经营目标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总结

在我国的会计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良好,但依然存在很多不平衡的地方, 分布在会计生态环境中的各个方面: 在自然因子中,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谋求利益的逃避责任企业仍有很多;在经济方面,会计理论的发展脚步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很多企业还在使用原有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新的会计业务,导致舞弊的产生; 在政治法律方面, 会计监管机构的不作为与放纵,立法机构立法的不完备,使不少投资者蒙受损失; 在社会因子方面, 提倡公正的会计信仰的文化氛围缺乏, 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普遍不高,岗后培训不足; 在科技因子方面, 我国电算化会计的技术在会计实领域务中的应用还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以上的种种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到会计系统职能的发挥, 影响到会计工作的效率。(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时钰,杨志刚.实现会计管理法治化的措施[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 (10): 103-104

[2]孙德凤,陈亚雯,会计环境对会计影响的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 2005

[3]李宁.基于游说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J].经济管理,2007

[4]陈张莹 关于会计环境体系研究 现代会计2007

信息生态因子 篇3

关键词:地方鸡,生态因子,生产特征,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

我国多样的生态地理条件下形成了丰富的地方鸡品种遗传资源[1], 正是由于海拔、光照、气温、湿度等因素影响, 使得鸡遗传资源在全国分布不均衡, 同时使中国地方鸡种拥有许多独特的、优良的种质特征。因此也使得更多的学者采用各种方法研究我国地方鸡品种资源的分类特征。耿社民等[2]按其生产性能及经济用途主要分为蛋用型 (浙江仙居鸡等) 、肉用型 (惠阳胡鸡等) 、肉蛋兼用型 (北京油鸡等) 、药用型 (丝羽乌骨鸡等) 和观赏鸡 (吐鲁番斗鸡等) 。根据地形地貌和生态特征, 中国地方鸡的分布区可划分为7个不同的生态区。

微卫星标记也被用于对中国地方品种鸡进行分析。Takahashi等[3]以8个微卫星标记研究了10个日本地方鸡品种间的等位基因频率、遗传距离, 并用遗传距离对群体进行了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聚类图与品种间实际关系相一致, 微卫星标记可以用于分析群体间遗传关系。邢文丽等[4]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了5种地方家禽品种遗传多样性。Hillel等[5]根据22个微卫星座位多态性分析了52个群体 (系) 的生物多样性。张学余等[6]利用29个微卫星标记, 通过计算亚群体杂合度 (Hs) 、总群体杂合度 (Ht) 、遗传分化系数 (Gst) 和基因流 (Nm) , 并基于Reynolds遗传距离、Nei遗传距离运用NJ和UPGMA聚类法构建4类聚类图, 比较分析国家地方禽种遗传资源基因库保存的7个地方鸡品种 (仙居鸡、鹿苑鸡、固始鸡、大骨鸡、河南斗鸡、狼山鸡、萧山鸡) 间的遗传分化和亲缘关系[7]。

生态系统多样性可能影响中国地方鸡品种遗传资源生长发育以及屠宰性能。张学余等[7]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11个地方鸡品种的产蛋性能和生态特征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 单独对4项产蛋性能指标进行聚类大致可以分为大型鸡和小型鸡两类;主成分分析选取前3个特征值作为3个主成分 (占总信息量的94.99%) , 根据各品种前3个主成分值计算相似系数, 并用最短距离法分为高海拔型和低海拔型两类。由于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能够将众多的生态因子、生长发育以及生产性能指标归结成综合指标进行分析, 因此, 为更全面了解生态系统多样性对中国地方鸡品种遗传资源分布特征的影响, 本文对我国110个中国地方鸡品种所在地生态因子、体重体尺及屠宰性能共计35个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110个中国地方鸡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 对我国地方鸡品种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分析, 为研究中国地方鸡品种多样性与分类特征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中国地方鸡品种生产性能 (成年公鸡和母鸡体重、体斜长、胸宽、胸深、龙骨长、骨盆宽、胫长、胫围、宰前活重、屠体重、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腿肌率和胸肌率) 与生态因子 (平均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均日照时数和无霜期) 资料来源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禽志》[1]。

1.2 分析方法

首先采用SPSS 18.0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地方鸡品种生态因子、体重体尺、屠宰性能分别做因子分析, 相关矩阵进行显著性及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然后将因子得分变量保存为新变量, 最后利用新保存的变量及SPSS18.0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地方鸡品种进行聚类分析。根据王彤[8]对KMO的描述, 当KMO>0.7时进行因子分析, KMO<0.5时不做因子分析, 同时当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P<0.05时做因子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地方鸡生态因子、体重体尺及屠宰性能KMO统计量及Bartlett检验

中国地方鸡品种生态因子、体重体尺及屠宰性能KMO统计量及Bartlet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 各种生态因子以及公鸡和母鸡体重体尺的KMO大于0.7, 且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P<0.05, 说明所分析的各指标间并不是相互独立, 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虽然公鸡和母鸡的屠宰性能KMO均小于0.5, 但其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P<0.05, 说明所分析的各项指标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因此也有必要对其进行因子分析。

注:生态因子主成分表达式中X1~X5分别代表平均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均日照时数、无霜期。公、母鸡体重、体尺主成分表达式中X1~X8分别代表公、母鸡体重、体斜长、胸宽、胸深、龙骨长、骨盆宽、胫长、胫围。公、母鸡屠宰性能主成分表达式中X1~X7分别代表公、母鸡屠宰前活重、屠体重、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腿肌率、胸肌率。

2.2 中国地方鸡品种生态因子、体重体尺及屠宰性能主成分特征根

中国地方鸡品种生态因子、体重体尺及屠宰性能主成分特征根及解析的总方差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 5个生态因子被构建成2个主成分, 二者占总方差的80.603%, 主成分1主要由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均日照时数和无霜期解释, 主成分2主要平均海拔解释;公鸡和母鸡体重体尺8个因子分别构建出1个主成分, 其特征根为5.016和4.546, 分别占总方差的62.699%和56.819%;公鸡和母鸡屠宰性能7个因子分别构建出3个主成分, 其解释的方差分别占总方差的80.396%和81.291%。公鸡和母鸡屠宰性能主成分1主要由屠体重、宰前活重、全净膛率、半净膛率和屠宰率解释, 主成分2主要由腿肌率和胸肌率解释, 主成分3中上述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贡献。中国地方鸡品种生态因子、体重体尺及屠宰性能主成分表达式列于表3。

2.3 基于各主成分的中国地方鸡品种的聚类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所产生的10个新变量 (主成分) 对110个中国地方鸡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110个中国地方鸡品种基本上根据其地理位置和体型大小进行了分类。由于110个地方鸡品种聚类图较大, 以下进行拆分分析。 (1) 南方小型鸡品种: (1) 图1和图2分别为110个地方鸡品种聚类图中的一部分内容, 二者是聚在一起的。所显示的品种分布于我国南方 (华东、华南、华中、西南) 地区且大部分体型偏小。图1和图2中地方鸡公鸡平均体重分别为1880.13g和1709.73g, 均明显低于中国110个地方鸡品种的平均值 (2179.75g) , 母鸡平均体重分别为1487.90g和1373.13g, 均也明显低于中国110个地方鸡品种的平均值 (1737.37g) , 一般蛋重与体重呈正相关, 图1图2平均蛋重分别为45.01g和47.65g, 均明显低于中国110个地方鸡品种的平均值 (49.35g) 。 (2) 图1中的品种又被分为四类, 第一类中德化黑鸡 (黑冠型) 、德化黑鸡 (红冠型) 、瑶鸡 (广西南丹) 、怀乡鸡、东安鸡、阳山鸡、金湖乌风鸡、瑶鸡 (贵州荔波) 、桃源鸡、广西三黄鸡、清远麻鸡、霞烟鸡、广西麻鸡、余干乌骨鸡、茶花鸡、杏花鸡、丝羽乌骨鸡 (福建) 、仙居鸡、黄郎鸡、皖南三黄鸡、安义瓦灰鸡、黄山黑鸡所处环境平均海拔为548.68m, 平均年均气温相对最高 (18.68℃) , 公、母鸡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979.86g、1509.59g。第二类地方鸡品种:宁都黄鸡、闽清毛脚鸡、五华鸡、洪山鸡、太湖鸡所处环境平均海拔达307.30m, 平均年均气温17.00℃, 公、母鸡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998.60g、1705.80g, 均明显高于图1中的公母鸡平均体重。第三类独龙鸡、龙胜凤鸡、金阳丝毛鸡均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所处环境平均海拔达相对最高 (2388.33m) , 平均年均气温相对最低 (14.70℃) , 公、母鸡的平均体重最小分别为1292.33g和1234.33g。大围山微型鸡虽同分布于西南地区但其为观赏型品种, 公母鸡体重分别仅为857.00g和682.00g。虽然图1中的地方鸡品种均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 但由于地方鸡所处环境因素、体重的明显差异, 而聚为不同的类型。 (3) 图2分为两类, 第一类包括康乐鸡、丝羽乌骨鸡 (江西) 、矮脚鸡、白耳黄鸡、黔东南小香鸡、威宁鸡、东乡绿壳蛋鸡、文昌鸡、广西乌鸡 (东兰) , 分布于华中、西南和华南地区, 主要集中在江西和贵州, 所处环境平均海拔为738.06m, 平均年均气温为19.33℃, 公、母鸡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755.89g和1392.00g。第二类包括淮北麻鸡、淮南麻黄鸡、江汉鸡、济宁百日鸡、崇仁麻鸡、云龙矮脚鸡, 公母鸡平均体重分别为1640.50g和1344.83g, 相对于图2中地方鸡品种公、母鸡平均体重均较低, 其中淮北麻鸡、淮南麻黄鸡均分布于我国安徽地区。

(2) 南方地区中等偏小型品种: (1) 图3为110个地方鸡品种聚类图中的一部分内容, 所显示的品种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地区且体型中等偏小大多为肉蛋或蛋肉兼用型品种, 其公鸡平均体重为1927.35g, 母鸡平均体重1564.59g, 平均蛋重为48.62g。 (2) 图3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郧阳白羽乌鸡、淅川乌骨鸡、汶上芦花鸡、惠阳胡须鸡、河田鸡、灵昆鸡、雪峰乌骨鸡 (黄麻羽) 、中山沙栏鸡主要分布于华中、华东地区, 所处环境平均海拔302.25m, 平均气温17.63℃, 平均年均日照时数1916.38h和287天的无霜期, 公、母鸡平均体重分别为1703.63g和1342.00g, 其中中郧阳白羽乌鸡、淅川乌骨鸡和汶上芦花鸡体型均较小, 公鸡平均体重1444.00g, 母鸡平均体重1272.00g, 所以在第一类中单聚为一个小的分支, 其中郧阳白羽乌鸡和淅川乌骨鸡均分布于我国河南。第二类包括狼山鸡、固始鸡、米易鸡、如皋黄鸡、江山乌骨鸡、正阳三黄鸡、卢氏鸡、武定鸡、北京油鸡, 除北京油鸡外均分布于华中、华东和西南地区, 所处环境平均海拔 (517.31m) 、年均日照时数 (2213.00h) 均高于第一类, 公、母鸡平均体重分别为2126.22g和1762.44g, 明显高于第一类中地方鸡品种体重的平均值。其中狼山鸡、固始鸡和米易鸡体型均较大, 公鸡平均体重2464.00g, 母鸡平均体重2032.00g, 所以在第二类中也单聚为一个小分支。

(3) 南方地区中等偏大型品种: (1) 图4为110个地方鸡品种聚类图中的一部分内容, 所显示的品种大多分布于我国西南和华中地区且体型中等偏大, 其公、母鸡平均体重分别为2534.24g和1961.18g, 均明显高于中国110个地方鸡品种的公鸡平均值体重 (2179.75g) 和母鸡平均体重 (1737.37g) , 其平均蛋重为52.34g。 (2) 图4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中四川山地乌骨鸡、西双版纳斗鸡、景阳鸡、峨嵋黑鸡、瓢鸡、漳州斗鸡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湖北、福建且均为大体型, 其公鸡平均体重为2803.50g, 母鸡平均体重1974.17g, 所处环境的平均海拔为1151.42m, 显著低于图4中地方鸡品种的平均海拔1556.71m。第二类中大宁河鸡、彭县黄鸡、兰坪绒毛鸡分别分布于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 生长环境海拔平均达2234.00m, 显著高于图4中地方鸡品种的平均海拔。郧阳大鸡、无量山乌骨鸡、竹乡鸡、长顺绿壳蛋鸡、高脚鸡、城口山地鸡、腾冲雪鸡、太白鸡所处环境平均海拔1606.69m, 接近图4中地方鸡品种的平均海拔, 公鸡平均体重2324.63g, 母鸡平均体重1946.88g。

(4) 北方高寒高海拔品种:1图5为110个地方鸡品种聚类图中的一部分内容, 所显示的品种均分布于我国北部高寒高海拔地区, 所生长环境海拔平均为1509.36m, 明显高于中国110个地方鸡品种的平均值 (875.28m) , 年均气温平均7.64℃, 显著低于中国110个地方鸡品种的平均值 (15.99℃) , 公母鸡平均体重分别为1996.71g和1606.86g, 为中等体型, 平均蛋重为50.64g。其中和田黑鸡和拜城油鸡均产自新疆, 公母鸡平均体重分别达2131.50g和1692.00g, 高于图5中地方鸡品种的平均值, 属于肉蛋兼用型品种。

(5) 南北地区大体型品种: (1) 图6为110个地方鸡品种聚类图中的一部分内容, 主要分布在华东和西南地区且大多为大体型, 其公、母鸡平均体重分别为3105.89g和2501.32g, 均明显高于中国110个地方鸡品种的公鸡平均体重 (2179.75g) 和母鸡平均体重 (1737.37g) , 平均蛋重为50.64g。 (2) 如图6所示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中浦东鸡、鹿苑鸡、双莲鸡、大骨鸡、溧阳鸡、河南斗鸡、鲁西斗鸡、皖北斗鸡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北地区, 所处环境平均海拔为151.66m, 公母鸡的平均体重分别为3316.13g和2696.13g, 其中鲁西斗鸡和皖北斗鸡公鸡体重分别为3924.00g和3670.00g, 显著高于图7中地方品种公鸡平均体重 (3105.89g) , 母鸡体重分别为2873.00g和2880.00g, 也分别明显高于图7中地方品种母鸡平均体重 (2501.32g) , 所以在第一类中单聚出一支。第二类包括寿光鸡、吐鲁番斗鸡、盐津乌骨鸡、泸宁鸡、他留乌骨鸡、乌蒙乌骨鸡、萧山鸡、旧院黑鸡, 主要分布于华东和西南地区, 所处环境平均海拔1098.25m, 公母鸡平均体重分别为2923.13g和2390.88g, 其中寿光鸡和吐鲁番斗鸡分别分布于山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其年均日照时数分别为2548h和3056h, 位居图7地方鸡品种日照时数之最。第三类中略阳鸡、石棉草科鸡、凉山崖鹰鸡分别产自陕西和四川地区, 所处平均海拔1749.33m, 公母鸡平均体重分别为3032.667g和2276.33g。

3 讨论

3.1 主成分的提取分析

石建州等[9]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我国107个地方品种鸡的蛋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6个变量通过矩阵变换综合成了3个复合变量, 3个特征根的累积贡献率达到66.82%。据报道, Pundir等[10]对Kankrej牛体型的生物性状研究报告中指出, 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66.02%;Sadek等[11]研究了阿拉伯马的体尺性状, 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67%。该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我国110个地方品种鸡产地生态因子的5个变量 (平均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均日照时数、无霜期) 进行了分析, 通过矩阵变换提取出2个主成分, 其累积贡献率达到80.603%;将110个地方成年公、母鸡的体重、体尺因子8个变量 (体重、体斜长、胸宽、胸深、龙骨长、骨盆宽、胫长、胫围) 分别分析后, 公鸡和母鸡各得出1个主成分, 其累积贡献率分别达到62.699%、56.819%;将110个地方成年公、母鸡屠宰指标的7个变量 (屠宰前活重、屠体重、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腿肌率、胸肌率) 分别分析后, 公鸡和母鸡各得出3个主成分, 其累积贡献率分别达到80.396%、81.291%, 说明数据统计有效, 基本上反映了原始数据所涵盖的信息。

3.2 采用不同方式对地方鸡品种的聚类分析

曲鲁江等[12]通过Nei氏遗传距离和邻接法将中国地方鸡种进行聚类, 结果表明, 中国地方鸡品种可以分为六大类 (西北型、华南型、西南I型、西南n型、华东型、华中型) , 分类结果与品种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张学余等[13]采用2种聚类方法均可将11个地方鸡品种划分为高海拔型和低海拔型两类, 这说明了生态因子也是品种分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李慧芳等[14]基于DA遗传距离运用NJ算法构建的聚类图将10个地方鸡品种总体上分为2大类:轻体型的鸡种 (包括茶花鸡、藏鸡、仙居鸡、固始鸡和白耳鸡) 和重体型的鸡种 (包括狼山鸡、大骨鸡、北京油鸡、鹿苑鸡和萧山鸡) ;在轻体型的类别中, 茶花鸡和藏鸡、仙居鸡和固始鸡聚为一类;在重体型的类别中, 鹿苑鸡和萧山鸡聚为一类, 狼山鸡、大骨鸡和北京油鸡则表现为独立分支, 聚类结果与品种间基因流动相一致。本文中研究结果表明, 110种地方鸡按照体型大小以及所处生态环境的气温海拔、地区等分类明显。包文斌等[15]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我国11个地方鸡品种的体尺、体重和生态特征资料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进行聚类分析, 11个地方鸡品种可划分为高海拔型和低海拔型两类, 这说明生态因子亦是品种分类中一个重要因素。吴信生等[16]利用模糊聚类分析, 周群兰[17]以遗传距离Dc构建NJ、UPGMA一致树分别对12个地方鸡种进行了分析, 邓呈逊[18]根据Nei氏遗传距离将6个鸡群进行了UGPMA聚类, 陈红菊等[19]计算了地方鸡品种间的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S和DA遗传距离, 对地方鸡品种进行了分析。正是由于海拔、光照、气温、土壤、水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鸡遗传资源在全国分布不均衡;同时使中国地方鸡种拥有许多独特的、优良的种质特征突出了我国地方鸡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4 结论

信息生态因子 篇4

摘要:额济纳平原生态环境退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极端干旱多风气候因素起着主控作用。典型的干旱荒漠气候及地质地貌条件是额济纳平原生态环境退化的动力条件和物质基础。人为地破坏自然植被,并影响河流来水量,导致水源减少成为额济纳平原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额济纳;包气带;植物;土壤;生态环境

1. 植被生长环境条件

影响额济纳平原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包气带土壤水分条件、包气带土壤岩性和含盐量、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1.1 气候因素

额济纳平原深居内陆腹地,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酷热,冬季严寒,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38.2mm,年内降水量60%~70%集中在七至九月,一次降雨在10mm以上者甚少;多年平均蒸发量3653mm,是降水量的95.6倍左右;多年平均气温为8.2℃,最高为42.2℃,最低为-36.4℃;年均绝对湿度为4.2mb,相对湿度32%~35%;风大沙多,年均风速4.2m/s,最大风速15.0m/s。这种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非常不利,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主要靠黑河中游来水的灌溉和地下水两方面,降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微乎其微。风沙的强烈吹蚀,使土壤中植物根系裸露,造成植物吸收水分困难;风沙同时也埋压植物,使其难以正常生长。

1.2 包气带土壤水分条件

地下水面以上,岩石孔隙中没有充满水,包含有空气,称为包气带。在包气带中,水分以支持毛细水、悬挂毛细水、孔角毛细水及结合水的形式存在,包气带水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其他生态环境,实际上真正能够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只有毛细水。

根据野外采样测定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分析,以及在不同类型植物和无植被的荒漠戈壁区所进行的土壤水基质专门观测结果表明,额济纳平原区包气带水分具有如下特征:

1.2.1 包气带水分在不同地貌单元上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情况下沿河细土地带与古日乃湖盆洼地中,土壤含水量较高,为1.69%~20.43%,戈壁地带含水量很低,一般<3%,沙丘含水量最低,一般<1%。

1.2.2 相同的土壤,包气带水分垂向上的变化规律呈现由上到下渐增的趋势,接近潜水位时,含水量趋于饱和状态;沿河边包气带土壤在接受河水入渗补给量时,其含水量呈现上下大,中间小的形式。

1.2.3 包气带土壤含水量的分布与土壤的组合特征有关,岩性结构单一的均质剖面中,从潜水面到地表,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的变化是相对连续的;在岩性相差较大的非均质剖面中,在岩性变化的地方,含水量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1.2.4 在植物根系主要发育深度段,土壤含水量的大小随植物生长季节而变化,其含水量的历时变化规律是:5月~8月,含水量由大到小再到大,一般8月底含水量达到一年内的最小值,9月~10月含水量又向增大的方向变化。

1.2.5 不同的土壤岩性,其水分状况也存在很大差别,在地表以下2.0m的土层范围内,土壤平均含水量:中粗砂、砂砾石为0.30%~3.00%;细砂、粉细砂为0.5%~20%;粘性土为3%~20.43%。

包气带水分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植被生长状况和分布。野外调查统计得知,生长好的植被一般都分布在接受河水补给或灌溉比较容易的沿河细土地带和部分湖盆洼地中,这些地区的包气带只要河流来水,均能得到较充足河水补给。同时,沿河地带地下水位埋深较浅,蒸发作用强烈,地下水能源源不断地补充包气带,所以包气带含水量较高,植物生长也较好,如额济纳旗县城以东,八道桥以西,吉日格郎图苏木与苏古淖苏木之间,老中幼各龄乔灌木都生长良好,是工作区植被生长最好的地区。但在赛汗桃来以北的西河沿河细土地带尤其是河流西岸,这一带由于经常得不到河水灌溉,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远低于东河,植被生长状况普遍较差,地面草场稀疏干枯,甚至死亡。赛汗桃来以西的西戈壁,两河之间的中戈壁以及东戈壁,包气带含水量很低,只有零星分布耐旱植物,如梭梭、麻黄等生长在戈壁洼地中。

1.3 包气带岩性

额济纳平原区土壤母质组成为冲洪积、湖积和风积的松散物质,物质来源除风积沙及山前洪积物外,均由黑河从南部搬运而来,形成的土壤多为缺乏有机质而富含盐分的含砾荒漠砂质土、灰棕漠土及盐化草甸土等。平原南部以及平原北部国境线一带,地下水多深藏于砂砾石土中,缺少水分,不宜植物生长;平原区中北部水位浅藏,地表砾石厚度薄,下部多为疏松的细砂、亚砂土,结构松散,较易于保存水分,有利于植物生长;沿河细土地带与湖盆细土地带,水位浅藏,土层由亚粘土、亚砂、粉细砂及细砂等细颗粒物质组成,结构松散,土质较肥沃,是植物生长发育的良好场所。

1.3.1 不同的植物类型具有不同的生长土壤

胡杨一般生长在沿河细土地带,红柳、芨芨草等多生长在沿河细土地带与湖积平原地带中,岩性主要为亚砂土;白刺、骆驼刺生长在地下水位浅埋的盐渍化土壤中;梭梭、沙杨枣等生长在砂质、砂壤、砂砾质和砾质物质组成的广大戈壁平原上;土质疏松的沙丘上主要生长梭梭、红砂河米等植物。

1.3.2 包气带的岩性组合特征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

在地下水位相同的情况下,植物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包气带的岩性及其组合特征。

(1)由潜水面到地表,包气带岩性组合为砂性土——粘性土的剖面,在地下水位埋深一定的情况下,土壤的含水量相对较高。这种剖面的岩性组合特征较为单一,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相对不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由潜水面到地表,包气带岩性组合为砂性土——粘性土——砂性土——粘性土的剖面,在地下水位埋深4.0m的情况下,位于地表以下0.8m~1.5m的砂层,其下粘性土的含水量为15%,而其上的粘土层含水量仅为7%,这样的岩性组合,其土壤含水量的分布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该剖面所在地段的红柳生长就差。

(3)由潜水面到地表,包气带岩性组合为粘性土——砂性土或砂砾石的剖面,其上部粗颗粒地层的含水量一般都很小,植物难以生长。位于额济纳旗县城以西4km处的荒漠戈壁中的剖面,地表以下砂砾石层厚度为1m,其下含水量为5%,而其他剖面相同深度内的土壤含水量都在10%以上,这就是此剖面段不生长植被的原因。广大的戈壁滩上,其包气带岩性组合基本上都是这种类型,所以大部分戈壁上一般不生长植被。

1.4 包气带土壤盐分

包气带土壤盐分的组成及含量对植物的生长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在植物生长发育状态上表现出来,不同的植物耐盐碱的程度也有差异,植物必然生长在其适宜的盐分范围的土壤中(见表1),当土壤中的含盐量超过该范围时,植物就会枯萎、死亡,而被另一种适宜该盐分含量的植物所代替。

1.5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额济纳河在工作区内流程约240km,由南向北在三角洲上又分为19支,向下径流。额济纳河每年一般来水两次,分为冬水期和洪水期,河流年径流量呈逐年减少趋势(见表2)。地表水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造成河水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显得极不稳定,而且时间短暂,在植物生长最需要水分的季节(3月~7月)都没有河水。地表水的这种来水特征,使得平原绿洲区植物的生长发育所需水分主要依靠地下水来维持。然而,地表水(包括灌溉水)的入渗是本区地下水(包括包气带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所以归根到底,地表径流的变化对本区植物生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前已述及,植物的生长是靠包气带土壤供给水分的,包气带水分条件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水分的补给状况,在沿河绿洲和湖盆绿洲地带,包气带水分主要为季节性河流的入渗补给和地下水的毛细补给;广大的戈壁平原与沙丘地带,则主要是凝结水的补给。

由于本区植物主要是吸收利用包气带中的毛细水维持其生长,至于毛细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则主要取决于地下水位的埋藏深度和植物根系的下潜深度,当植物根系深度能够到达毛细水上升高度的范围,则植物可通过吸收毛细水的持续补给而正常生长,如果植物根系深度达不到毛细水上升高度的范围时,植物根系就得不到足够的水分而出现枯萎,甚至死亡。据调查,工作区80%的植被都生长在水位埋深<5.0m的地带。

1.6 其他因素

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的其他因素包括人为因素、虫害等。

1.6.1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的破坏主要表现在过度载畜、樵采、滥伐、采挖药材四个方面。工作区,牧民樵采乔灌木做燃料,伐取乔木修房、围栏、砌井;采挖药材,破坏梭梭根部,致使梭梭根部裸露干枯;部分地区过渡载畜,致使胡杨、红柳、梭梭林幼苗被吞食,造成后继乏苗,成片林木变为荒滩。

1.6.2 虫害

气候干旱缺水导致本区虫灾泛滥,胡杨天幕毛虫(象鼻虫)、柽柳条叶甲(金花早),是危害最严重的害虫。

综上所述,影响本区植被生长发育的因素很多,气候的极度干旱,河流来水量的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土壤干旱化,是植被衰退的根本原因,而人为破坏,虫害等是加速植被退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土壤盐渍化与土地旱化、沙化

2.1 土壤盐渍化

工作区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一些径流不畅的由细粒土组成的湖盆洼地中,如古日乃盆地与嘎顺淖尔湖盆等大型湖盆,以及一些小型洼地。这些湖盆洼地地下水的共同特征是,水位埋深浅,径流不畅或径流受阻,在强烈的蒸发作用影响下,地下水通过毛细上升蒸发,盐分累积于土壤层中,便导致土壤的盐渍化。

土壤含盐量的大小与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岩性、地下径流条件的关系密切,在远离河岸和湖盆洼地的戈壁地带以及河流的上游,由于潜水埋深大,岩性较粗,地下径流较强,往往不发生盐渍化,在沿河的细土地带,由于地表水将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并淋洗到地下水中排走,一般只发生轻微的盐渍化。

2.2 土地旱化

土地旱化的最直接原因是河流来水量的减少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包气带土壤处于极度干燥状态。

2.3 土地沙化

在无植被覆盖区,土地发生沙化是由土地旱化造成的。

在植被覆盖区,土地发生沙化是由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死亡,地面裸露,沉积物遭受吹蚀所造成的。

额济纳地区,地理位置远离海洋,干旱少雨,风沙大,日照强烈,缺水,且植被分散稀疏,覆盖率很低,淤沙沉积导致额济纳河流泛滥,形成众多的古河道、大面积的冲洪积平原,沙物质来源丰富,这些都是土地沙化的自然因素。

本区土地沙化,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人类活动也是主要原因。

鸳鸯庐山停歇地生态因子的研究 篇5

工作地点及其自然条件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地处长江南岸,鄱阳湖的西畔,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屹立于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中心的一座独立山体。庐山保护区南北长约28 km,东西宽约16 km,面积29 234 hm2。地理坐标为29°30′N~29°41′N,115°51′E~116°07′E。庐山山体上部比较平缓,边沿陡峭,峡谷深幽。地貌特点是“上平下陡”,海拔高度在23~1 474 m之间,相对高度达1 450m。庐山土壤由低海拔向高海拔过度依次为红壤、黄壤、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年平均气温16.7℃,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7.6℃。庐山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年平均降雨量1 833.5 mm,年平均蒸发量1 008.0 mm,年日照1 800 h,≥10℃年有效活动积温为3 295.2℃,相对湿度约78%,全年有雾日190.6 d。

2 工作方法

2.1 停歇地鸳鸯数量统计

自2009~2012年,每年9月下旬到11月中旬每周对停歇地莲花台水库内的鸳鸯种群数量做1~2次的统计。

2.2 气温的测定

由当地气象站提供2009~2012年各年内9~11月气温变化的相关数据。

2.3 植被统计

根据野外观察,确认鸳鸯的主要活动区,观察并记录其活动情况;在活动区内确定样地,在样地内随机取10 m×10 m的大样方20个,调查植被的群落特征;在每个大样方内随机取2 m×2 m的小样方4个共计80个),调查地表植物和落叶等,将所记录的资料和数据,作整理分析。

3 结果

3.1 迁徙日期

鸳鸯属于候鸟,分布于亚洲东部。国内夏季在东北地区(如长白山地区)山地水域繁殖,秋季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各省山地河谷、溪流越冬,鸳鸯在江西属于候鸟。庐山的莲花台水库由于海拔的原因,温度要比江西的低海拔地区低了6℃~10℃,特别是在冬季湖面会出现结冰,周边林区长时间积雪,所以鸳鸯在莲花台水库只是短期停歇。2009~2012年连续4 a,根据调查和野外观察,停歇日期见表1。

鸳鸯每年到庐山停歇都是一个时间段,一般9月下旬迁飞到莲花台水库,11月上旬飞离,停歇时间在50 d左右。2009年由于是首次发现,记录到的时间不能代表是迁飞来的时间,之后年份的都是提前进行监测,监测的时段为准确的停歇时间。

3.2 停歇地的选择

鸳鸯在庐山停歇地选择在莲花台水库,是位于庐山南麓的山中平湖,海拔900 m左右。在鸳鸯停歇期间水库水温在6℃~10℃,当水温低于6℃时鸳鸯就飞离水库到其他地方越冬。除湖面之外鸳鸯也经常活动和夜栖于湖边的林缘,对林缘栖息地的选择表现在坡度、海拔高度及植被等方面,对栖息地坡向的选择不明显;对坡度介于30°~45°之间的山坡具有十分明显的喜好;在潮湿背阴和向阳的山坡均有较多的活动,且机会大致均等。在栖息地内,植被层次结构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地表层。

乔木层植物高度多在10~15 m之间,胸径多在15~30 cm之间,树冠冠幅较大,郁闭度在80%以上。主要有樟科、壳斗科和山茶科,如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锥栗(Castanea henryi(Skam)Rehd.et Wils.)和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等。灌木层植物高度一般在1~3 m之间,郁闭度因乔木层植物的疏密而有所变化。主要有忍冬科、蔷薇科和禾本科等。地表层植物则生长稀疏,高度不足1 m,常见的有蓼科、菊科、和禾本科以及蕨类植物。乔木层植物主要决定着栖息地植被的外貌和内部环境,为鸳鸯夜栖场所。灌木层则主要影响鸳鸯的日常活动,如休息和隐蔽等,同样也作为夜栖场所。

3.3 鸳鸯数量

连续4 a用10*60的单筒望远镜对莲花台水库停歇的鸳鸯进行监测,每周都在上午或者下午不少于2~3次的定点监测,对其数量进行了统计。停歇在莲花台水库的鸳鸯数量见表3(按每年度观察到最多数据来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该群体中由雄性成鸟、雌性成鸟和亚成体组成,以2012年群体最大为38只,数量比往年多的原因是群体中亚成体的数量较往年增多了,总体来看鸳鸯种群数量每年都略有增长,推测到莲花台水库停歇的鸳鸯可能为同一群体。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群体繁殖和个体存活情况。

3.4 停歇习性

鸳鸯在莲花台水库的活动范围大概占了整个湖区的2/3,另外的1/3由于人为干扰较大,鸳鸯很少活动。在莲花台水库基本都是集群活动,少有个体游离群体到周边活动。夜间栖息在靠岸边的湖面、湖边林下或者树上,早晨天亮就开始活动,集群到水面上,上午9点钟左右飞离莲花台水库到山下的湖泊觅食,到下午4点钟左右又飞回莲花台水库栖息。鸳鸯性机警,遇到惊扰会突然起飞,并成群向着一个方向飞行,一般在湖面上空盘旋迂回数分钟再飞回安全区。有时飞离水库到山下,几小时之后才返回水库。

4 讨论与分析

中途停歇地对于迁徙鸟类完成其完整的生活史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的中途停歇地对迁徙鸟类具有不同的作用,根据鸟类对中途停歇地的利用方式,可将中途停歇地分为4中类型:补给地、休息场所、飞越生态屏障钱的停歇地和临时停歇地。每年的迁徙季节,鸳鸯都会到庐山做较长时间的停歇,为鸳鸯的迁徙做充足的补给和休息。

鸳鸯在庐山以莲花台水库为中途停歇地与周边的环境状况密切相关。莲花台水库水质较好,又不乏少量的低栖动物,即为鸳鸯的停歇提供了生存活动空间也满足了简单的实物要求。人为活动也是影响中途停歇地的重要因素,人为活动距离和干扰频次都会影响鸳鸯的活动范围和停歇地点。鸳鸯在莲花台水库的活动范围都是在干扰距离位于60 m以上,在干扰距离小于30 m的范围内很少看到鸳鸯活动。在海拔相近及生境类似的人为干扰频度较大的湖区也未监测到鸳鸯停歇。莲花台水库边上的林区满足了鸳鸯停歇地附近需要的小面积栖息地的要求,在栖息地内,植被层次结构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地表层,植被盖度都在80%以上。气温也是影响鸳鸯停歇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气温低于2℃、水温低于6℃时鸳鸯离开庐山到别的地方越冬。鸳鸯在庐山停歇地的生态特种及停留时间的影响因素与迁徙鸟类对中途停歇地的利用及迁徙对策[9]研究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Myers J P,Morrison R I G,Antas P Z,et al.Conservation strategyfor migrat ing shorebirds.American Scientists,1987,75:19-26.

[2]McNeil R,Cadieux F.Fat content and flight range capabilities ofsome adult spring and fall migrant North American shorebirds inrelation to migration routes on the Atlantic Coast.Natur alisteCanadien,1972,99:589-606.

[3]FarmerAH,ParentAH.Effectsofthelandscapeonshorebirdmove-mentsatspringmigrationstopovers.Condor,1997,99:698-707.

[4]Hedenstrm A,Alerstam T.Optimum fuel loads migratory birds:distin guishing between time and energy minimization.J.Theor.Bol.,1997,189:227-234.

[5]Schaub M,Jenni L.Fuel deposition of three passerine birdspecies along migration rout e.Oecologia,2000,122:306-317.

[6]Ricklefs R.Energetics of reproduction in birds.In:Paynter R Jr.ed.Avian energetics.Nuttall Ornithol.Club,Cam bridge,MA,1974:152-297.

[7]Ebbinge B S,Spaans B.The importance of body reserves accu-mulated in sp ring staging areas in the temperate zone for breedingin Darkbellied Brent Geese Branta b.bernicla in the high Arctic.J.AvianBiol.,1995,26:105-113.

[8]Davidson N,Evans P.Prebreeding accumulation of fat and muscleprotein by Arctic nesting shorebirds.Proc.Int.Ornithol.Conf.,1988,19:342-352.

上一篇:大学生兼职的利与弊下一篇:FIR结构滤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