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分析法的电子信息

2024-06-21

因子分析法的电子信息(精选11篇)

因子分析法的电子信息 篇1

0 引言

CPP (cysteine-rich polycomb-like protein or Tesmin/TOS1-like) 家族是含有保守的富含Cystein的CRC结构域的蛋白质的统称, 属于成员数目较少的转录因子家族类型。该家族成员包括Tesmin[1]和TOS1[2], 其通常也被称为含CXC域的家族。CPP蛋白含有一个或两个的CXC模体 (CXC motif, C-X-C-X4-C-X3-YC-X-C-X6-C-X3-C-X-C-X2-C) , 在含有两个CXC模体 (C1和C2) 的蛋白中, 有一段可变长度的连接序列 (RNPXAFXPK, R序列) 位于C1和C2之间, 这三段保守的连接序列称为CRC结构域[3]。CPP家族参与花器官的发育, 在控制生殖组织发育和细胞分裂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水稻、拟南芥是最先测序的两个模式生物, 对于它们的CPP基因家族已经有比较透彻的研究。例如在拟南芥中, TOS1基因的6个突变体, 其中4个 (tos1-1、tos1-2、tos1-5和tos1-6) 对所有花组织的形态发育有影响, 其余2个 (tos1-3和tos1-4) 对胚珠的发育有影响[4,5,6]。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我们对于CPP基因家族的理解, 认识了CPP基因家族的类型、分布以及结构特点。然而, CPP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在小麦中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电子克隆的方法, 克隆了4个小麦基因组中的CPP家族成员, 并对其基因结构、性质等进行了预测, 并与其它同类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 获得的数据对CPP基因的实验克隆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水稻的CPP转录因子[3]作为查询探针。

1.2 方法

1.2.1 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特征分析

以水稻的CPP转录因子作为种子序列, 在NCBI中小麦ESTs数据库进行比对, 得到与种子序列同源性较高的一系列小麦ESTs序列。然后利用DNAStar软件拼接, 获得EST重叠群 (Contig) , 继续以拼接好的Contig重叠群为种子序列, 重复以上步骤, 直到没有更多的EST可供拼接为止。将最终得到的延伸产物在非冗余数据库中进行比对, 判断正确的开放阅读框 (ORF) , 获得小麦CPP基因的c DNA序列。

利用DNAstar的Edit Seq进行核酸序列的相关分析;用NCBI的ORFfinder进行开放阅读框分析;用Prot Param工具在线分析蛋白质的各项理化性质。

1.2.2 蛋白结构分析及功能预测

利用Prot Scale和SOSUI析蛋白质的疏水性强弱;TMHMM和TMpred分析蛋白质的跨膜区结构;COILS和SOUSUI分析蛋白质的卷曲螺旋结构;PSIpred和SOPMA分析二级结构;Signal P分析蛋白质的信号肽;Target P和对蛋白质的细胞内定位作出预测;SMART分析蛋白质的保守结构域。

1.2.3 蛋白同源性分析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利用Clustalw对蛋白质序列进行多序列联配分析;MEGA (ver4.0) 软件生成系统进化树。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CPP基因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以水稻CPP基因为探针进行电子克隆, 共得到4条contigs, 分别命名为Ta CPP1、Ta CPP2、Ta CPP3和Ta CPP4。将得到的4条小麦CPP家族基因序列进行序列特征分析 (表1) , 除了Ta CPP1外, 其它的三个基因都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 且Ta CPP1却无终止密码子, 可知其不是一个完整c DNA。Ta CPP2的ORF最大, 编码氨基酸也最多。

2.2 小麦CPP类型蛋白质的结构分析及功能预测

由表2可知, 只有Ta CPP4蛋白质偏酸性, 而其余三个则都是碱性氨基酸。4个CPP类型蛋白均无跨膜区, 即为非跨膜蛋白。另外, 结果还显示4个CPP蛋白均为亲水可溶蛋白, 这是由于4个蛋白中的极性氨基酸数目都多于疏水氨基酸数目,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 符合为亲水蛋白的条件。

由表3可知, 4个蛋白质都是含有无规则卷曲最多, 其次是α-螺旋, 然后是延伸链, 最后是β-转角。只有Ta CPP4没有预测出明显的卷曲螺旋结构, 其它的都存有明显的螺旋结构, Ta CPP3更是有两处。Ta CPP1拥有信号肽, 而且蛋白细胞内定位结果也显示Ta CPP1是存在于胞外的, 两项预测相吻合。但是这与转录因子通常是在细胞内作用相悖, 而另一预测工具Target P则显示Ta CPP1可能定位于叶绿体, 至于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 尚不清楚。而Ta CPP2是定位于胞质, Ta CPP3和4是定位于细胞核。

由表4可知, 4个CPP类型蛋白质均含有富含Cys的CXC结构域 (Pfam03638) , 其中Ta CPP1和Ta CPP2各含两个CXC域, Ta CPP3和Ta CPP4各含有一个CXC域。进一步说明了所克隆基因属于CPP家族。另外, 通过SMART工具我们还检测出4个蛋白均含有低复杂片段, 其中Ta CPP1含2个, 其它为1个。

2.3 小麦CPP蛋白质的同源性分析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多序列比对表明 (图1) , 小麦和水稻的CPP转录因子都含有保守的CXC域, 而且大部分还含有CRC结构域, 即含有两个保守的CXC模体C1和C2, 以及连接二者的保守的R域。克隆出来的4个小麦CPP转录因子, 只有Ta CPP1和Ta CPP2含有完整的CRC结构域, 而Ta CPP3和Ta CPP4则仅含有一个CXC域。这些进一步证明了基因电子克隆的准确性。

利用Clustalw比对结果, 采用MEGA软件生成小麦、水稻以及拟南芥之间的进化树。根据图2的分析结果, 植物CPP蛋白家族可以分成两个亚族 (A和B) , 每一个亚族内均有较多的CPP家族成员分布。其中, 小麦的4个CPP家族蛋白, Ta CPP1蛋白属于A亚族, 与Os CPP10和Os CPP15关系最为密切;而Ta CPP2、Ta CPP3和Ta CPP4则属于B亚族, 其中Ta CPP2与Os CPP6关系最密切, Ta CPP3与Os CPP12关系最近, Ta CPP4与Os CPP9关系密切。另外还可以发现, 水稻、小麦和拟南芥之间的CPP成员在进化树的各个分支中均有分布, 相互交叉进化, 这说明植物CPP基因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分化之前, 进化过程可能发生过较大幅度的延展[6]。

3 讨论

电子克隆的方法具有高效快速、成本低廉、技术要求低、针对性强等优点, 近年来在小麦[7,8]、大豆[9]、棉花[10]和甘蔗[11,12]等植物新基因克隆中都有应用。而该方法的缺点是对所研究植物的EST序列丰富度要求较高, 并且所克隆基因在其他植物中已有相关报道 (同源基因的序列部分或全部已知) , 因此该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ESTs数据库中序列较多的植物。而小麦的ESTs序列比较丰富, 截至目前, NCBI中已提交的小麦ESTs数量达到157万多条。当前后基因组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电子克隆对于高通量基因结构、功能和信息注释研究, 以及基因家族成员的克隆均有较高的指导作用。

本试验克隆了4个小麦CP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Ta CPP1—Ta CPP4, 除了Ta CPP1外, 其余基因都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CPP蛋白家族可以分成A和B两个亚族, 其中Ta CPP1属于A亚族, 其与Os CPP10和Os CPP15关系最为密切;而Ta CPP2, 3和4则属于B亚族, Ta CPP2与Os CPP6关系最密切, Ta CPP3与Os CPP12关系最近, Ta CPP4与Os CPP9关系密切。因为水稻的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 并已有了深入的注释, 所以伴随着水稻CPP转录因子在基因组水平上的深入研究, 根据这些信息也可以推测小麦CPP家族基因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 为将来小麦中CPP基因的实验克隆、功能鉴定及其在小麦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摘要:目的:运用电子克隆的方法获得小麦中的CPP转录因子基因。方法:以水稻的CPP转录因子作为探针, 对小麦的EST数据库进行搜索, 应用相关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拼接组装和延长。结果:克隆出4个小麦CPP基因, 分别命名为TaCPP1、TaCPP2、TaCPP3和TaCPP4, 序列长度分别为977bp、3 022bp、1 582bp和1 156bp, 开放阅读框为975bp、2 298bp、720bp和750bp。4个CPP类型蛋白质都具有一个或两个CXC域, 而且多数还拥有完整的CRC结构域。结论:4个小麦CPP基因与水稻CPP蛋白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实验克隆和研究其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小麦,CPP基因,电子克隆,生物信息学

参考文献

[1]Sugihara T, Wadhwa R, Kaul S C, et al.A novel testis-specific metallothionein-like protein, tesmin, is an early marker of male germ cell differentiation[J].Genomics, 1999, 57 (1) :130-136.

[2]Hauser B A, He J Q, Park S O, et al.TSO1 is a novel protein that modulates cytokinesis and cell expansion in Arabidopsis[J].Development, 2000, 127 (10) :2219-2226.

[3]王凯.拟南芥和水稻CPP转录因子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 2010, (2) :76-84.

[4]Liu Q, Xue Q.Molecular phylogeny, evolution, and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the LSD1-like gene family:inference from the rice genome[J].J Mol Evol, 2007, 64 (1) :354-363.

[5]Yang Z, Wang X, Gu S, 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SBP-box gene family in Arabidopsis and rice[J].Gene, 2008, 407 (1-2) :1-11.

[6]Andersen S U, Algreen-Petersen R G, Hoed LM, et al.The conserved Cysteine-rich domain of a tesmin/TSO1-like protein binds zinc invitroand TSO1 is required for both male and female fertility in Arabidopsis thaliana[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7, 58 (13) :3657-3670.

[7]王俊生, 李俐俐, 杨欢, 等.小麦F-box蛋白基因的电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 2013, 42 (2) :15-19, 25.

[8]武安泉, 王俊生, 张玉玺, 等.小麦Cyp450基因的电子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18) :38-44.

[9]李文爽, 刘渊, 常文锁, 等.大豆苹果酸脱氢酶基因的电子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12, 27 (3) :23-28.

[10]巩元勇, 郭书巧, 束红梅, 等.陆地棉GhNIP5.1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 2013, 29 (3) :682-684.

[11]张云鹤, 曹翠岩, 邢慧清, 等.甘蔗ATP合酶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生物技术, 2013, 23 (2) :34-40.

[12]陈珊珊, 郭晋隆, 李国印, 等.甘蔗过氧化氢酶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生物信息学, 2012, 10 (1) :65-70.

因子分析法的电子信息 篇2

[摘要]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覆盖了我国的多个领域,其增速一直领先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型、先导型和

支柱型产业。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应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同时又要看清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做出明确的投资决策。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创新;

一、电子信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排名世界第二,具有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强等特征,也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战略性产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电子信息产业对中国GDP的比重贡献率逐步上升,发展到现在已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值,,整个国民经济增速不断下行,而电子信息产业能够与工业和国家形式深度整合,稳住工业的领先地位。同时,在这一期间,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电子信息、科学研究、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网络,并由此保证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增长保持至今。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不断地优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所有的产品在研发、销售等方面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完善。而自20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发展平稳,呈现出产了多方面的发展特征。

(1)产业总体实现生产销售平稳增长。自年初以来,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领先于全国工业水平2个百分点左右。全行业完成销售产值74096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提高1.2和0.6个百分点。

(2)产业效益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利润总额由的1137.6亿元增加到3194.2亿元,年均增长18.2%,增长速度较快,但最近几年电子信息产业利润总额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3)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进入提升期的趋势。自中国的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后,其国际市场份额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虽然经过了的经济危机考验,但最终中国的电子设备工业逐渐适应了新的国际定位和市场形势,自20经历了小幅跌落后基本上稳定在0.12左右。同时,近年来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比较优势指数远高于1且不断上升,该指数值创历史新高。

(4)产业投资增长放缓。年1—9月,电子信息产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

产投资8624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0.4和1.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5)行业结构不断调整。目前,软件与元器件等基础行业继续成为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增速比规模以上产业高,通信计算机和视听产品则比行业平均水平低;另一方面高端产品保持快速增长。

(6)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愈加突出。。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对全国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 30%,新增从业人员与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比例接近1/20。

(7)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大而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自身深层问题仍旧突出。还没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性产业集群,生产效率、资源使用、环境保护等难以形成规模化优化调整。此外,电子信息产业以制造业为主,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占的比重低,发展不平衡。

2)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核心基础产业薄弱。电子信息产业一直追求高速、粗放型增长,注重模仿其他国家产业产品,而在自主研发方面仍较薄弱,自主研发产品科技水平不高,从而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对偏弱、附加值较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

3)缺乏高技术人才。国内的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欠缺,高校高素质人才外流情况严重,一定情况下制约了电子信息产业向技术和信息密集型产业转变。

4)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增长及内外资企业增速差距日益明显。今年来,中西部地区产业收入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同时,东部地区增速下滑又快于中西部地区。外资企业收入少于内资企业,而同时收入降幅又大于内资企业。

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探索性建议

(1)政策扶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改善投融资环境,培育优势企业,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促进产业结构有序调整。加速整合并促成一批面向中高端市场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同时鼓励高新技术发展,支持产业技术创新;通过政策引导和规划,建立若干重点应用示范区,快速促进电子信息新领域的市场扩散和电子信息新产品的普及应用,拉动消

费与投资。

(3)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尤其是注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逐步形成适应产业发展规划和现实条件的产业技术创新运行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管理调控方面的角色定位,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体制改革的深化营造公平而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以激发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创新的内在动力。

因子分析法的电子信息 篇3

摘要:资本市场的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市场的效率。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本文选取上证电子信息行业各公司自上市以来的数据,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CAPM模型中的β系数进行拟合,对统计结果做出解释。分别计算出总体和股改前后电子信息股的β系数和R2数值,发现电子信息行业个股的波动比大盘的波动明显,个股风险偏高;该行业具有较小的系统风险。

关键词:CAPM模型;系统风险;电子信息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035-02

1投资风险的理论模型概述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在其著作《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中提出了CAPM模型,认为股票投资面临着以下两种风险: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是指市场中分散投资无法消除的风险,比如利率、经济衰退、战争等。非系统性风险(Unsystematic Risk),也叫特殊风险,是属于个股的自有风险,不随市场变化而变化,可以通过改变股票投资组合来消除。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指出分散投资可以消除非系统性风险,但不可以消除系统性风险,即使投资组合包含了市场上的所有股票。因此在核算投资回报率时,系统风险是投资者最难估算的。

1.1模型的选取

文章所采用的回归方程基于初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描述为:

Ri=Rf+βi(Rm-Rf)(1)

其中,Ri为第i种资本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收益率,Rf为资本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Rm为资本市场的市场收益率,βi为第i种资本资产或资产组合的β系数。

该模型表示某种投资组合的收益率Ri等于无风险收益率Rf与风险溢价βi(Rm-Rf)的和。如投资者要承受额外的风险,那他将在无风险回报率Rf的基础上多获得相应的溢价[1]。股票市场溢价(equity market premium)等于市场收益率Rm减去无风险回报率Rf。证券风险溢价就是股票市场溢价和β系数的乘积。

对(1)式进行变换得:Ri=(1-βi)Rf+βiRm(2)

由于Rf和βi均为常数,则(1-βi)Rf也是常数,用新参数αi来替代(1-βi)Rf,Yi用替代Ri,X替代Rm。根据回归方程理论,(2)式对应的回归方程为:

Yi=αi+βi X+ε (3)

并对所获得的数据,用(3)式进行回归。选择方程(3)作为回归方程模型不需考虑CAPM模型的严格假设条件,只需利用资本资产的实际收益和市场收益的连续变量数据来计算β系数。因此文章选择方程(3)作为计量回归的假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1.2β系数和判定系数R2

根据CAPM模型,β系数是通过统计分析同一时期市场每天的收益情况以及个股每天的价格收益来计算的,是衡量一种证券或一个投资组合相对于市场波动性的一种风险评估工具。如个股的价格和市场的价格波动性是一致的,那么该股票的β系数就是1;如果个股的β值是1.4,意味着大盘上涨1%时,股票价格上升1.4%;大盘下降1%时,股票价格会下降1.4%。β系数用来衡量风险大小,有助于投资者决定所得的回报与额外风险是否相匹配。它反映了个股对于市场变化的敏感性,也即个股与大盘的相关性或者通俗说法“股性”。因此可根据市场走势预测选择不同的β系数的股票获得额外收益,尤其适合做波段操作使用。当预测到一个牛市或大盘某个上涨阶段到来时,应选择那些高β系数的股票,它将成倍放大市场收益率Rm,带来高额收益;相反预测到一个熊市或大盘某个下跌阶段到来时,应选择低β系数的股票,避免损失。在分析结果中,除关注β系数,判定系数R2也很重要。

R2=回归平方和/总离差平方和=1-残差平方和/总离差平方=1-S2(εi)/S2(Ri)=系统风险/总风险[2]

因此就R2表示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

1.3股权分置改革

所谓股权分置是指原先一部分股份流通,另一部分股份不流通的一种现象。我国不流通的股份大概占总股本的2/3,这部分股份属于发起人享有,永远占有着控制地位,是国有控股。故只有约1/3 的股份能公开发行。也即,上市公司中存在着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两种股份,除了持股成本与流通权的差异之外,每个股份的权利都是相同的。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证券市场的国有股与法人股不能流通,导致上市公司的小股东利益容易受到侵害,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3]。而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使我国证券市场的所有股份全流通,将大力改善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可实现股票的定价机制,反映真实的股票供求关系,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良好健康发展。

2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①样本选取。近几年来,中国的电子信息行业有着迅猛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高,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1990年12月19日,上证综合指数开始正式公布,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反映上海股市总体走势的统计指标。我们选取上证从第一天开始到2009年6月22日的数据作为市场组合,共29只在上交所上市的电子信息股。②股票收益率计算。股票收益率的计算 股票收益率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分别是百分比收益率和对数收益率。前者适用于选择投资组合,后者适用于研究股票价格变化。在计量方法中,随机变量应服从正态分布,这里的对数收益率相对来说更加接近正太分布。对数收益率序列是对股票的价格序列进行对数差分计算得出的,更有利于平稳性的检验。所以这里股票收益率的计算方法采用了对数收益率。计算公式为Rt=ln(Pt/Pt-1),Pt、Pt-1分别表示在t时刻、t-1时刻个股或市场的收盘价,Rt表示在t时刻个股或市场的收益率。为了保证的数据稳定性,这里的收益率选取的是日收益率,因为电子信息行业的个股数偏少。

3电子信息行业股票投资风险构成分析

根据投资风险是由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构成,其中系统风险描述了由整个市场大势运动引起的股票收益率波动性,因此个股收益率波动中能被市场指数收益率运动解释的部分[4],即这两种收益率相关系数的平方之比,就是系统风险在总风险中的构成比例。29家电子信息股上市后都进行了股改,首先对每只股票从上市到2009年6月22日的整个时间段的个股收益率和大盘收益率进行线性回归。再分股改前和股改后两阶段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总体回归结果分析(从上市到2009年6月22日)。总体β系数分布:最小值是0.897569;最大值是1.341772;平均值是1.126533。由上可知,总体样本回归的β系数均值为1.126533,大于1。在29个总体样本中,只有2只个股的β系数小于1。说明电子信息行业个股的变化基本与大盘保持一致,大盘上涨,个股上涨;大盘下跌,个股也下跌。总体上该行业大多数的股票收益率波动比大盘收益率波动明显,个股风险偏高。股票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分布情况:样本数有29个,最大比例值是49.62%,最小比例值是7.06%,平均比例值是31.73%。据统计,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在30%以下的有10个,在30%~50%之间的有19个,在50%~80%之间的有0个,80%以上的有0个。以上统计数据说明了总体样本股票的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分布情况,即R2最大值为49.62%,最小值为7.06%,均值为31.73%,可见系统风险所占的比例较小。可以初步判定电子信息行业的风险主要属于非系统风险。那么投资者可以采取分散投资,即变化投资组合的方法来降低非系统风险。此外,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在30%~50%范围的,有19家;小于30%的有10家;超过50%的为0。这更加说明了电子信息行业的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是较小的,接近于西方各国的成熟股市。各国股市中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美国:26.80%;英国:34.50%;法国:32.70%;德国:43.80%;加拿大:20.00%;意大利:39.80%;瑞士:23.90%;瑞典:44.5%。{2}股改前后的样本回归结果分析。文章选取的29只电子信息行业股票,这29家公司都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那么对这29家公司样本分股改前和股改后两个时间段进行回归,得到股改前后不同的的β系数:β最大值:股改前为1.642581,股改后为1.295651;β最小值:股改前为0.897569,股改后为0.659621;β平均值:股改前为1.170214,股改后为1.115854。R2:R2最大值:股改前为0.537714,股改后为0.487445;R2最小值:股改前为0.070591,股改后为0.184154;R2平均值:股改前为0.320426,股改后为0.377711。对于β系数,我们由上可知,股改前β系数的最大值减少了0.34693,最小值减少了0.237948,均值下降了0.05436,更接近于1。这说明股改以后,电子信息行业的个股与大盘的联系更加紧密,两者的同涨同落的变化趋势更加趋于相近。对于R2,即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其最大值减小了5.03%,最小值增加了11.35%,平均值由股改前0.320426上升为股改后的0.377711,也就是说股改后该行业的系统风险增加5.73%。从这个平均水平上看,系统风险略有增加。那么下面从整体上来看,股改前后的判定系数R2,也即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即R2范围变化情况:R2大于0.8的:股改前有0个股票,股改后的有0个;R2在0.8~0.5之间:股改前的有2个股票,股改后的有0个;R2在0.5~0.3之间:股改前有12个股票,股改后有24个股票;R2小于0.3:股改前的有15个股票,股改后的有5个股票。由此可知,股改之前有2只股票的系统风险比率高于50%;股改之后, 29只股票的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都小于50%。其中有24只股票,即总体样本中82.8%的股票的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都集中在30%~50%。由此可以看出股改对电子信息行业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结 语

通过选取电子信息行业中的29家上市公司作为数据样本,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股改对电子信息行业投资系统风险的影响:{1}在电子信息行业的投资风险中,系统风险占总风险比例较小,平均值为31.73%,说明非系统风险才是该行业投资的主要风险,应该用分散投资,即投资组合多元化的方法来降低非系统风险。{2}从总体样本的β系数来看,其平均值为1.126533,表明该行业个股收益率的波动比大盘收益率的波动明显,个股风险偏高。{3}股权分置改革对电子信息行业还是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大部分公司与大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只是股改的程度有大有小,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证券市场实行各种股份全流通后,完善了股权结构和状态,但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状况并没有因此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中国的股改之路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 杨朝军,邢靖.上海证券市场CAPM实证检验[J].上海交通

大学学报,1998,(3).

[2] 虞婷.对有色金属板块股票系统风险的实证研究[J].管理

观察,2008(13).

[3] 赵俊强,廖士光,李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利

益分配研究[J].经济研究,2006,(11).

[4] 施东晖.上海股票市场风险性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6,

因子分析法的电子信息 篇4

赤桉 (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是在澳大利亚分布最广, 引种较多的树种[1]。赤桉其木材可制作高档家具, 工艺品, 还可以作为锯材、纸桨材、干材和薪炭林等重要用途, 同时其对干旱[1], 低温[2,3,4,5], 高温[6]和盐碱等逆境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而且耐瘠薄。由于其良好耐逆性, 赤桉已经在全世界广泛种植, 而且种植面积呈日趋扩大之势。

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 WRKY转录因子由其N端的保守氨基酸WRKY而得名, 由于其在不同的进化模式, 从而产生了多样的WRKY基因成员[7]。研究人员已经在水稻, 短柄草等多种植物中鉴定出近百个WRKY基因成员[8,9,10], 其成员广泛参与植物的抗逆, 抗病, 生长发育和衰老等多个生理代谢通路, 并起重要作用[11]。WRKY50基因是WRKY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一个成员, 但尚未见赤桉WRKY50基因克隆及分析的相关报道。

电子克隆 (In silico cloning) 是在基因组或EST测序的基础上, 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基因克隆的新方法[12]。本研究利用该技术开展赤桉WRKY50转录因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并对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结构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预测, 为该基因的实验克隆, 功能分析及其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EST序列来源

2013年12月5日从db EST/Gen Bank (http://www.ncbi.nlm.nih.gov/nucest) 中以FASTA格式下载58584条EST序列。

1.2 基因全长的获得

(1) 利用Trimmer截去EST序列两端的载体序列, 再利用编写的Perl脚本提取可能含有WRKY氨基酸的EST序列。

(2) 利用NCBI中Blastx (http://blast.st-va.ncbi.nlm.nih.gov/Blast.cgi) 对可能含有WRKY氨基酸的EST进行比对, 其中数据库为Nr (Non-redundant protein sequences) 。

(3) 利用NCBI中ORF Finder (http://www.ncbi.nlm.nih.gov/gorf/gorf.html) 对含有WRKY保守结构域的EST搜索开放阅读框 (ORF, Open Reading Frame) , 得到WRKY转录因子全长基因。

1.3 Ec WRKY50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1) Ec WRKY50蛋白氨基酸序列一级结构的预测利用Ex PASy服务器 (http://www.expasy.org/resources) 中的Prot Param、Compute p I/Mw和Prot Scale软件预测Ec WRKY50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等电点、疏水性/亲水性、不稳定系数及脂肪系数等。

(2) Ec WRKY50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利用在线软件PSORT (http://psort.hgc.jp/form.html) , 预测Ec WRKY50蛋白的位置。

(3) Ec WRKY50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利用SOP-MA (http://npsa-pbil.ibcp.fr/cgi-bin/npsa_automat.pl?page=npsa_sopma.html) 预测该蛋白二级结构。

(4) Ec WRKY50蛋白结构域的三维结构预测利用Ex PASy中SWISS-MODEL workspace (http://swissmodel.expasy.org/) 预测该蛋白的三维结构。

(5) Ec WRKY50基因的功能分类利用Prot Fun (http://www.cbs.dtu.dk/services/Prot Fun/) 预测该基因的功能分类。

(6) Ec WRKY50基因的同源性分析利用NCBI中Blast程序对Ec WRKY50蛋白进行比对, 并选择与该蛋白同源性高的不同物种构建系统进化树。

2 结果

2.1 Ec WRKY50基因的克隆

首先对下载的赤桉58584条EST序列两端各截去25 bp, 以去除载体序列, 再以WRKY蛋白对应的DNA为探针, 利用自己编写的perl脚本搜索到110条可能含有WRKY蛋白的EST序列。利用NCBI中Blastx程序对110条可能含有WRKY蛋白的EST序列进行注释, 获得17条含有WRKY的EST序列, 再利用NCBI中ORF Finder对获得的17条EST序列进行开放阅读框的搜寻, 只获得1条拥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的EST序列。该EST序列的长度为585 bp, 开放阅读框 (63~542 bp) 的长度为480 bp, 以ATG为起始密码子, 以TAG为终止密码子, 编码159个氨基酸。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N端具有1个WRKYGKK的保守结构域, C端具有Cx4-5Cx22-23Hx H结构域 (图1) , 因此认为该基因为WRKY家族基因成员。由于该基因与At WRKY50高度同源, 属于WRKY家族基因GroupⅡc成员, 故命名为Ec WRKY50。

2.2 Ec WRKY50蛋白氨基酸序列的一级结构预测

利用Ex PASy服务器中的Prot Param和Compute p I/Wm程序, 预测Ec WRKY50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等电点、平均疏水性、不稳定系数及脂肪系数等。由表1可见, 该蛋白的不稳定系数为53.31, 大于40, 说明该蛋白不太稳定;平均疏水性为-1.136, 说明该蛋白可能是亲水性蛋白。

由表2可知, 该蛋白由20种氨基酸组成, 其中Ser (S) 含量最高, 为10.1%, 其次为Glu (E) , 占9.4%;Cys (C) 和Trp (W) 含量最低, 均为1.3%。

疏/亲水性是蛋白质的重要属性, 其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预测和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利用Prot Scale对Ec WRKY50蛋白进行疏/亲水性分析, 结果见表2。采用Kyte&Doolittle标度计算, 得到明显的亲水信号, 如图2。图2显示, 除了5个小峰表现疏水性外, 整体表现为亲水性, 这再次表明该蛋白为亲水性的不稳定蛋白。

Ec WRKY50氨基酸一级结构特征的预测结果

Ec WRKY50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2.3 Ec WRKY50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分布与该蛋白的功能紧密相关,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基因的功能。研究采用PSPORT程序预测Ec WRKY50的可能分布位置, 从表3来看, 该蛋白分布在细胞质中的可能性最大。

2.4 Ec WRKY50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骨架通过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等方式盘绕折叠而成。二级结构预测结果, 由表4, 图3表明, 该蛋白由α螺旋、β折叠、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构成, 其中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的比例较高, 分别为25.16%和53.46%, 延伸链和β折叠的比例相对较低, 分别为14.47%和6.92%。

2.5 Ec WRKY50蛋白结构域的三维结构预测

正常情况下蛋白质并不是以完全伸展的多肽链而是以紧密折叠的结构存在, 并且一个特定蛋白质行使其功能的能力通常是由它的三维结构或构象决定。因此, 研究利用Ex PASy中SWISS-MODEL workspace程序预测了其蛋白的三级结构, 结果见图4。

2.6 Ec WRKY50的功能分类

基因功能分类是基因注释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加强对Ec WRKY50基因的认识, 增加对该基因功能了解, 研究对该基因进行了功能分类, 功能分类结果 (见表5) 表明, Ec WRKY50最重要的功能是转录调控和转录, 其概率分别为0.345和0.269, 这符合转录因子的功能。

2.7 Ec WRKY50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以Ec WRKY50为探针, 利用NCBI中Blast程序与reference protein数据库进行比对, 搜索到与该探针蛋白同源性较高的蛋白, 这些蛋白基本上都是来自不同物种的WRKY50蛋白。研究选与该蛋白同源性高的橙子 (Citrus sinensis) , 可可 (Theo-broma cacao) , 蓖麻 (Ricinus communis) , 葡萄 (Vitis vinifera) , 黄豆 (Glycine max) , 鹰嘴豆 (Cicer arietinum) , 蒺藜苜蓿 (Medicago truncatula) , 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 琴叶拟南芥 (Arabidopsis lyrata) 9个物种的WRKY蛋白进行氨基酸的多序列比对 (见图5) , 发现在保守结构域上氨基酸相似度高, 在非保守结构域上氨基酸的变化较大。

研究利用上述9个物种的WRKY蛋白和Ec WRKY50构建系统进化树, 从图6中显示, 亲缘关系较近的拟南芥和琴叶拟南芥聚为一类,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

3 讨论

随着EST计划, 基因组计划的深入开展, 伴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改进, 产生的EST序列和基因组数据越来越多, 基因组研究已经开始从结构基因组学转向功能基因组学的时代, 获得基因全长是研究基因功能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这样的情况下, 电子克隆应用而生, 其特点非常明显, 高效快速, 成本低, 对实验要求也低[13], 势必大大推动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在电子克隆过程中, 探针的选择对能否成功地获得基因全长起到重要作用, 当选择的探针较长时, 能较完整匹配的序列就少, 减少了获得全长的可能性;当选择探针较短时, 能更多地匹配相应序列, 经过对匹配序列的拼接, 可获得较多的序列, 增加了获得全长的可能性;同时也增加了工作量。考虑到使用序列的来源不同 (不同的树种、单株或处理) , 通过电子克隆获得的基因全长与真实状况下的基因可能存在差异[14], 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5

电子工程是电子和电磁现象和规律的技术运用,它受到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方面的很大影响。按照实际运用的不同要求,到目前为止发展出许多不同的专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电子动力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电信技术)、(微)电子学、自动化技术和普通电子工程学,后者的学习内容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上述提及的课程。电子动力技术专业内容是电子动力的产生、传送、分配和运用。课程分为电机制造、电热、高压技术、能源供应、大功率电子学等等。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it行业起步至今有十年,很年轻。新鲜的事物、朝阳的产业总是备受注目。正是这个原因,计算机专业迅速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不少同学削尖又再削尖了脑袋往这个象牙塔里的象牙顶钻,或为兴趣,或为谋生掌握一门技能,或为前途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比前几年的计算机专业的火爆,近年来对这个专业的选择渐趋于了理性和客观。学生和家长考虑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更利于个人长远自我发展的出发点。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职业方向的选择,想来是更多应届毕业生就业时所想的事情,常看到论坛上不少临近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发出迷茫、困惑的感叹,不知道是否应该将计算机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太多太多关于这个行业的言论,媒体频频爆出的各类关于it从业者身心受到莫大伤害的大小新闻,it从业者工作很苦很累,繁琐枯燥的程式、技术心理与现实状态的脱节、加班很普遍、这一行更新很快,业余时间也是常用来学习新的专业技术,没有节假日、没有空余时间,不能陪亲人朋友,工作的性质使生活多了一些单调,生活仿佛学生时代一般的两点一线。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绚丽多彩:张扬的个性源自技能的自信,时尚现代的生活方式由于富余的回报,“办公室政治”的远离,“自由”的思虑空间„.,只是现在看来,现实来的更多一些了吧。

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似乎有则潜在的规律:职业生涯短暂。所以身未老心先行,思虑着“希望的路”到底应该怎样转弯,it管理、it销售、或者横下一条心从头来过去创业、或者干脆转行„.,到底干什么,仍旧在徘徊中、在迷茫,之前几年的代码人生似乎恍然被抹去一概不计,只留下空落落的一些什么回忆。

还有计算机的女生,动手能力欠缺,生理的原因、生活家庭的压力等等,就业似乎远不及男生,有着先天的劣势,包括情绪化、大局观,还有对技术的热忱度等。

太多太多的关于这个行业的不好,很多很多前辈的好心建议,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心中埋下了不安的种子,是否应该继续选择这一行,或者职业道路应该就此转弯?选择这一行,似乎意味着选择这种生理和心理的苦难历程,接受这个行业的历练。

退出呢,却是心有不甘,想一想几年来刻苦努力,一张张用铅笔写满程序的稿纸,课堂上的目不转睛,作业时的冥思苦想,少了一些浪漫无边的时间,为的就是将来能多一份自信去呈交一份专业、厚重的职业简历。谁愿意一心的努力最后化作东流的水。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着各自的光鲜和灰暗,只是行外的人不了解。对于刚刚迈进校园的我们,对于已经迈入社会的学长学姐,对于不同岗位上的每一位前辈,举步从来都是维艰的,辉煌的铸就更是循序渐进,我们不可以只看到行业光鲜靓丽的外表,而忽视背后拖起它成长的艰难,两种极端的落差当然巨大,从这样的角度去观察,显然有违客观。而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筑建也是一样,它的雏形,它的打造、它的铸就、它的丰裕、它的厚实,是靠一砖一瓦一步一步累砌而起的。

到底是做一个“入门的,不想入门的,想入门而没有入门的”it人,答案自在各人心中。

因子分析法的电子信息 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探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内容更加广泛,电话信号处理、手机声音、图像传递、网络数据传递、信息数据传递等都需要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相关联。现代的电子技术达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各种相关处理的一种工程形式。电子信息工程控制的信息包括应用于各种设备中的信息技术。另外,电子信息工程在经过我国的这些年的发展和进步后,其涵盖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同其他的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开始出现交叉和融合的趋势。所以,我们要想更好的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可以从其产品入手。并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参与到的产品研发和应用的部分越来越多。

1.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

随着工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特别是在机械领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大型的机械,内部设置的电子元件能够根据人为设定的程序操作,实现自动化工作;在农业方面,一台大型拖拉机和复杂农业机械,装置了若干个标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大大提升了人们的农业劳作效率,创造了一条农业高效道路。电子信息工程在工农业方面的广泛应用,不仅节省了人才、财力的消耗,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电子信息工程虽然惠及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但就目前中国的科技发展而言,核心的现代化技术还没有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探究其现代化技术任重而道远。

2.电子信息工程发展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起步较晚,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起步也较晚,中国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意识比较薄弱,在专业技术培养方面资金投入力度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高端技术研发发展速度缓慢,与国外的高新产品存在依赖关系,极大地制约着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虽然国家已加大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但在卖方市场中假冒伪劣电子信息产品、山寨品、盗版产品等产品层出不穷。有些商家缺乏企业道德,贩卖不合国家生产标准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了生命安全隐患等,不仅损害了电子信息产品的形象,也对电子信息工程的良性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

3.加强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对策

3.1加强自主产权保护意识

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企业来讲,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子信息技术大战”中获得优势地位,必须要不断地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更新,对投资结构进行及时地调整及优化,对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的核心技术要给予重视及加大投资力度;制定自主创新发展战略,及时地对国际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动态进行跟踪调查,寻找出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及企业在信息技术上和国际水平存在的差距,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对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更新,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增强了企业在电子信息市场中的竞争力。此外,为了能保证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良好发展,不仅要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和能力,更要对相关知识产权实施保护,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加大对知识产权相关内容的普及,并建立健全相关知识产权的保障机构及法律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有效地提高了从事电子信息技术研发者的工作积极性,利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3.2培养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

要实现电子信息工程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首先要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高端的信息产业,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要先加大对现代化技术的探究成本,解决一些较低端电子信息产品存在的问题,设立工程资金,全力支持发展势态良好的电子信息工程,淘汰一些耗时耗钱的低端产品,开拓绿色电子信息生产线,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往更现代化方向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人才是产品研发的关键和根本。因此,我们要注重挖掘有思维、有创新、开拓进取的优秀人才,加大其培养力度,以最高的人才标准来严格要求他们,保证高质量和高水平,以满足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研发的需要。

3.3对企业强强联合加以支持

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新时期的发展应以继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着眼点,以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力量继续推动、刺激其他行业的高速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的初期阶段这种促进效应就已经十分明显,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对经济的提振作用还将不断显现。一部分电子信息工程起步较为迟缓,资金短缺,研发难度相对比较大;而其余的一些企业起步相对较早,资金相对充裕,有比较多的人才,只是没有很大规模。如果这两种企业可以进行联合,就可以爆发出很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减少失业率以及两者的破产可能性,共同扩大规模等。在强化了内部联合之后,也要强化外部的发展,企业规模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具备的国际影响力,可以帮助企业在国际大舞台之上取得成绩,从而帮助我国经济稳步前进。

4.结束语

总之,电子信息工程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要紧紧抓住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展,注重国内外的技术交流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还处于刚起步状态。因此,我们要保持谦虚向学的态度,高效率地与先进国家进行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相关探讨,让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产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霖.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研究[J].科技传播,2012

因子分析法的电子信息 篇7

1.1 指导思想

1)符合国家有关高校信息化的方针政策,高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必不可少的一步,其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在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指导约束下,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效果。

2)指标体系应对比参照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以及国外高校信息化的经验。建立高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它具有社会信息化的共性,同时它又兼有高校的特点,具有自己的个性。[1] 此外,由于国外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发展程度较高,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参考国外高校信息化的经验。

3)应具备纵向和横向比较评价的能力。高校信息化是一个过程,统计分析过去及现在的信息化建设状况,可对信息化帮助学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等方面进行考察,以预测其发展趋势,为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具体指导。与此同时,必须能够进行地区间、院校间的比较,以及国际间的交流,才有可能发挥指标体系促进国际上、地区间、学校间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作用。

1.2 基本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对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要有相关的科学依据,不能想当然,也不能只凭以往的经验去运作。

2)可比性原则。

一方面,构建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要考虑国情,要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一致,通过评价能综合反映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构建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要与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相适应,便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比较。

3)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对象具有复杂性。教育信息化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在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中必须树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评价对高校信息化水平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判断。二是指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具有多元性,高校信息化不仅要能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效率、质量,而且还要能促进学校管理等方面的高效运行,应当从多个方面来评价高校的教育信息化。

4)可操作性原则。

在考虑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的基础上,必须考虑到该体系的可操作性,应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而且,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高校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以便于数据采集。同时,设计指标体系时还应考虑到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有些指标是与时俱进的,应留有一定余地,以适应其变化趋势与发展动态。

5)动态原则。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高校信息化方案也要相应地作出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高校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及时作调整。

6)主导性原则。

由于系统十分复杂,描述系统的指标涉及很广,因而应该经过认真的调查、仔细的分析,抓住系统的主要方面。同时对采用的指标也应设置不同的权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

2 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提出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中国高校信息化的实际,结合已有的社会信息化研究成果,依据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同时参考各国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的经验,结合实际调研情况提出的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体系。如表1所示。

3 原理与模型

3.1 基本原理

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收集关于分析对象的资料,进而能够对问题有比较全面、完整的把握和认识。但是在收集到的资料中,一般包括被评价的对象往往有多个评价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是不同的,每一个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因此指标的权重就不会相等。而且各个指标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造成相当多的信息重叠,不利于对分析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因子分析就是从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入手,寻找潜藏的少量能够起决定作用、控制所有变量的公因子,将每个变量表示成公共因子的线性组合,再现原始变量与公共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计算主要指标的合理权重,依照公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对每个样本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公共因子变量能够反映原始指标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不会产生重要信息丢失,并且由于它比原始指标变量的数量大为减少,所以含义也更为明确,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利于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2]最后可以应用聚类分析方法比较高校的信息化程度。

3.2 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的实施:

1)计算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假设有m个待评的高校样本,评价指标为n个,在实际评价时,选取n个高校信息化建设有代表性的指标,分别记为xjj=1.2…n。,从而得到原始数据矩阵为:

X=(xij)m×n (1)

2)将原始数据矩阵标准化。记标准化数据矩阵为Y=(yij)m×n,则标准化变换公式为

undefined(i=1,2…,m;j=1,2…,n) (2)

其中,undefined,sj分别为第j个指标的样本均值与样本标准差,即

undefined

经标准化变换后,各样本数据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0和1。

3)确定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根据样本数据矩阵估算因子载荷矩阵A是求解因子模型的关键步骤。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求解,比如主成分法、主轴因子法、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法等。本文选取的是常用的主成分法。

现从相关矩阵出发求解主成分,也就是说标准数据矩阵的特征值一般可以通过相关矩阵或者协方差矩阵来计算,在这里采用的是相关矩阵。

根据模型,现有n个变量,则必然可以找出相应的n个主成分(原始数据经线性组合形成的综合指标),现将这n个主成分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记为Z1,Z2…,Zn,Zi与Zj相互无关,则主成分与标准数据向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式:

undefined

在此公式中,yij为标准数据矩阵Y的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评价所需的相关矩阵R=(rij)m×n为一对角线上元素均为1的对称矩阵,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且有rij=rji,rii=1 (5)

由特征方程undefined可解出相关矩阵R的n个非负特征值。λ1≥λ2≥λ3…≥λn≥0。

对应于λi的标准正交化特征向量分别为: γ1,γ2...γn,其中γi=(γ1i,γ2i,...γni)。

由于特征向量之间彼此正交,从Z到Y的线性转换关系是可逆的,很容易得出由Y到Z的转换关系:

undefined

在实际评价中,通常只选取其中p(p

undefined

公式(7)在形式上与因子模型一致,将Zi转化为方差为1的变量即可符合模型假设条件,转化的方法为将Zi除以其标准差。由公式(4)可得:

var(Zi)var(λiY)=λ;所以Zi的标准差为undefined在。令undefined,undefined,则公式(7)变为:

undefined

这与因子模型就完全一致了,F就是主公因子,它反映的是在信息化中起支配作用的第1个因素。这样就可以得到初始因子载荷A矩阵和一组初始化公共因子(未旋转)。

上文中提到公因子数目P的值是根据选取的公因子信息量的和达到原始指标提供的信息量的一个合适比例为止来确定的。则第i个公共因子保持原始数据信息总量的比重为undefined,αi即Zi的对原始数据的贡献率。对于这n个特征值必然存在着某一正数p 使得累积贡献率≥α,其中α为事先选定的某个信息量标准,通常取值为80%, 85%或90%。这就意味着只需抽取P个公共因子转化为主因子,它们所保持的原始数据的总信息量的比重就会不低于80%, 85%或90%。

4)因子旋转。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不仅在于找到公共因子,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个公共因子的含义,以便对各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价分析。而不管用何种方法确定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A,都不是唯一的,只是一个初始值。如果从每个初始因子能较好地找出所代表的原始指标,就可以赋予这些因子合理的经济解释,进行下一步分析。但如果因子载荷量较为平均,难以判别哪些指标与哪个因子联系较为密切,由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和得到的初始因子解来看各主公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是很突出,容易使公因子的意义含糊不清,无法从原始指标中寻求评价对象在各个因子上得分差异的原因,不易于问题的分析。这时就需要进行因子旋转,也就是为了便于解释公共因子的含义,须对初始主公因子重新进行线性组合,使得每个变量仅在一个公共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而在其余的公共因子上的载荷较小,或者中等大小,以期找到经济含义更明确的公因子。即可以建立如下线性组合得到新的一组公共因子F1 ,F2 ,…,Fp k,使得F1 ,F2 ,…,Fp 彼此相互独立,同时也能很好地解释原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undefined

经过旋转后,公因子对Yi的贡献并不改变,但由于载荷矩阵发生变换,每一个公因子对原始指标的贡献不再与原来相同,从而经过适当的旋转就可以寻找到令人满意的公因子。实际上因子分析中的所谓“旋转”是对变量信息的再一次分配,这好比是调节显微镜的焦点,以便看清事物的细微之处,它的特点是不增加也不减少事物的信息量,只是通过适当的调整使得事物的本来面目更清楚。

因子旋转的方法有正交旋转、斜交旋轴等,本文选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正交旋转就是由初始载荷矩阵A左乘一个正交阵而得到。如果公共因子有m个,则需要逐次对每两个公共因子进行旋转,使旋转所得到的因子载荷阵的总方差达到最大值。

根据最终因子载荷矩阵,选取因子载荷较大的一个或多个指标对各主因子进行解释。

5)单个因子得分。当关于高校信息化的因子模型建立起来之后,此时希望知道每个学校的信息化优劣,如哪些学校的信息化优良,哪些高校信息化一般,哪些高校信息化较差,从而对各高校的信息化有个总体认识,这就需要进行因子得分分析。因子得分即为公共因子F1F2,…Fp在每一个样品点上(即每个高校)的得分。这需要建立公共因子用原始变量表达的线性表达式,然后把原始变量的取值代入到表达式中就可以求出各因子的得分值。建立以公因子为因变量、原变量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

Fj=βj1X1+βj2X2+...+βjnXn (10)

在最小二乘意义下,可以得到F的估计值,式中,A为因子载荷矩阵,A′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的转置,R为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R-1为R的逆矩阵,X为原始变量向量。

6)综合评价得分。设各高校的综合评价得分Wi (i=1,2,...,m),则由各因子得分加权汇总得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评价方程:

W1=α1F1+α2F2+...+αpFp (11)

式中αi为各个因子的权重,等于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P个公因子总方差的贡献率的比重,即:

undefined。

有了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中公因子的合理解释,根据因子模型求解得各高校的因子得分值和综合得分值,就可以对其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分析。还可以进一步根据得分对所有高校进行单因子得分排名和综合得分排名,从排名上可以看出高校的总体信息化在整个样本高校所占的地位,由每个因子体现出来的单项信息化指标在整体中所占的地位。这样高校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学校在哪方面做得较好,在哪方面做得较差,并作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及总体战略的制定都大有裨益。

总之,建立因子分析评价模型的目的就是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客观地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浓缩数据,提取关键特征信息。它通过众多变量之间的内在相关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基本的数据结构。这些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来众多的观测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并解释这些观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把这些假想变量称之为基础变量,即主因子(Factors)。也就是要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把众多的相关观测指标浓缩为少数几个不相关主因子。由于多个变量的内部依赖关系表现了评价指标之间对评价对象的相互影响及其对评价对象的相对贡献,因而可利用这种方法求得各指标的权数。

摘要:在评价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基础之上,提出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因子分析评价模型的构建。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因子分析法,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汪琼,陈瑞江,等.STaR评估与教育信息化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4):10-14.

因子分析法的电子信息 篇8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 通过科学的方法利用、配制和优化企业内外部的资源, 使企业的运作和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过程, 实现企业资源共享, 增进沟通交流的效率, 进而改变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和组织架构, 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学习的过程, 随着其向企业经营各环节的渗透, 企业信息化会逐渐产生战略性的影响, 从作为自动化的工具和信息沟通的手段到决策支持, 直至使企业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这可能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本文从企业信息化生命周期出发, 分析企业信息化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帮助企业识别可能出现的各种信息化风险因素, 以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信息化生命周期

企业信息化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有机体, 也具有发生、发展、成熟和消亡的生命周期的特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和重点不同, 面临的风险也各不相同, 通过使用生命周期方法来划分企业信息化的各个阶段, 根据企业信息化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的形态和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能够更加准确地对风险进行治理。企业信息化主要分为四个生命周期阶段:

第一, 项目规划阶段。项目规划阶段是企业信息化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为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明确了方向和目标。通过企业信息化规划和组织, 制定总体战略规划, 确定信息技术结构, 选择信息技术方案, 管理企业信息化投资预算, 设立信息化组织架构,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制定企业信息化的进度计划,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

第二, 项目实施阶段。在项目实施阶段, 确保企业需求的一致性, 按计划获取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资源, 通过自行开发或外包的方式获得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系统, 在用户的积极参与下, 进行相关的功能和性能测试, 并完成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授权。

第三, 项目应用阶段。在系统应用阶段, 信息化被交付使用, 通过对用户进行相关的培训, 并在用户使用期间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服务连续性和系统安全。

第四, 更新淘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企业业务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 原先的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业务发展需要, 通过对系统的评估, 对系统的软硬件进行升级或使用新的系统替代原有系统, 原有系统的消亡也意味着另一个新的系统的开始。

三、企业信息化风险因子分析

风险是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出现的与利益相背离的价值取向, 企业信息化风险是指企业在实行信息化项目过程中, 由于外部环境和信息本身的原因, 使得企业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重要信息或不能充分地获取、利用外部信息或影响了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传递、交流等, 以致造成企业难以确保其所拥有的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真实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进而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带来危险, 甚至可能对企业实现其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 使企业遭受损失。

(一) 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1、项目需求分析的风险因子。

项目规划阶段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项目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一切工作的开始和依据, 项目需求分析的失败将直接导致后续工作的盲目性, 最终导致项目失败。一般讲, 通过项目的需求分析, 要确定对目标系统的综合要求, 并提出这些需求实现的条件及需求应达到的标准, 也就是解决要求开发的信息系统做什么, 做到什么程度。项目需求分析的风险因子, 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功能需求的合理性;性能需求的合理性;安全性、可靠性需求的合理性;可扩展性需求的合理性;成本消耗与开发进度需求的合理性。

2、环境与资源支持度的风险因子。

项目的开发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与充足的资源支持, 这是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项目环境与资源的支持度风险因子, 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技术支持度;资金支持度;人员能力支持度;组织支持度。

3、开发方式与项目代理方选择的风险因子。

在项目的需求分析与环境资源支持度考查完成后, 企业需要选择相应的开发方式和项目代理方启动相应项目。一旦开发方式与项目代理方确定, 在后续的项目实施阶段一般将无法更改。因此, 这一选择至关重要。项目开发方式与项目代理方选择的风险因子,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开发方式的选择;项目代理方的选择。

4、项目合同的风险因子。

在开发方式与项目代理方的选择完成后, 企业需要与项目代理方签订相应的项目合同。项目合同的风险因子,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合同类型的选择;合同条款的全面性。

5、项目建设组织的风险因子。

在项目合同签订后, 项目开发即将全面展开, 这时必须建立一个项目组来负责各项工作的实施。信息化项目的开发往往需要企业与项目代理方双方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 这些人员在信息化项目的开发中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如何组织好这些人员, 使他们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 对成功的完成项目至关重要。项目建设组织的风险因子,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项目组成员的素质能力;项目组的组织结构。

6、项目相关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的风险因子。

在需求分析、开发方式、项目组织确定后, 在项目规划阶段还存在着一个对项目最终结果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项目相关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这项工作很重要, 一方面是因为计算机只能对规范的数据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处理;另一方面规范的工作方式有利于项目成员的沟通及对项目工作的监控, 有助于提高项目成果的质量和用户的满意程度。项目相关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的风险因子,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相关工作的规范化水平;相关工作的标准化水平。

(二) 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1、项目质量控制风险因子。

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就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费用下完成一定的“任务”, 且这些“任务”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因而,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信息系统建设的质量管理。但对于信息化项目的质量进行管理与控制是比较困难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系统的质量难以定义, 即使可定义也难以度量。由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其中运行的应用软件, 我们可参照软件质量的度量来对信息系统的质量进行界定。项目质量控制的风险因子, 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产品运行的质量情况;产品修改升级的质量情况;产品转移的质量情况。

2、项目进度与成本控制的风险因子。

在项目合同签订时, 项目的委托方与代理方已就项目的进度与成本进行了约束。因此, 对项目进度与成本的控制, 作为项目委托方的企业来讲, 并不是自身关注重点。但如果由于项目代理方的责任造成了进度的延误与成本的超支, 委托方同样会蒙受损失, 预定的项目将无法在原计划时间投入应用。因此, 项目委托方对项目的进度与成本也需要进行全程的跟踪与了解。项目进度与成本控制的风险因子,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项目进度控制;项目成本控制。

3、项目人员管理的风险因子。

在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实施的相关人员主要是项目代理方人员。这部分人员不是由应用企业直接管理控制的。但项目代理方在项目人员管理上的失败会严重影响项目的质量、进度与成本。因此, 对项目人员管理的风险也应纳入到企业考查的范围内。对项目组织内的人员来讲, 他们在信息化项目中既是成本, 又是资本。项目人员管理的风险因子,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均衡性;人力资源资本产出性。

4、项目文档管理的风险因子。

项目管理文档是对项目计划、费用和问题进行监督的管理手段和项目建设过程进行记录的工具, 它能使各级管理部门对项目的进展保持预见性, 以便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系统开发及维护过程中的问题。按照文档不同的服务目的, 信息化项目的文档可分为三类:用户文档、开发文档与管理文档。项目文档管理的风险因子,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针对性;精确性与同一性;完整性。

(三) 项目应用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1、需求膨胀的风险因子。

信息化项目的应用阶段当需求新增或者需求发生变更时, 很可能带来新的工作任务和活动, 工作规模随之变大;同样, 需求膨胀也会导致对原有需求的设计返工。无论是产品规模变大, 还是设计返工增加, 都将对项目的进度造成影响。项目需求膨胀的风险因子, 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系统的可扩展性;企业内外部环境变更。

2、项目组成员流失风险因子。

项目组成员流失或者投入不稳定, 使得项目组缺乏有经验的人员, 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新人到项目组, 将导致缺陷引入增加, 缺陷也不能尽早发现, 项目组的士气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所有这些将会导致生产率的下降, 最终引发进度延迟问题。增加新人到项目组, 由于存在接手时间, 并增加了项目组沟通的工作量, 进度也会有延迟。项目组成员流失的风险因子, 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系统开发人员的变更;系统操作人员的变更。

3、对项目平台/环境/方法不熟悉风险因子。

对项目平台/环境/方法不熟悉, 将导致更多的正式培训或者边干边学, 也会导致更多的项目沟通时间, 错误引入也会因为对平台/环境/方法的不熟悉而增加, 所有这些将会降低项目组的生产率, 从而使得进度延迟。对项目平台/环境/方法不熟悉的风险因子,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员工培训;项目沟通工作量;错误引入。

4、工作量估计不准确风险因子。

工作量估计不准确, 往往是指工作量估计偏少, 这是由于人们在进行软件项目估计时, 倾向于忽视某些“可能需要做”的工作, 而不是把“可能不需要做”的工作也计算在内。当然也有项目组工作量估计偏多, 偏多的结果之一就是项目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当工作量估计偏少时, 项目人力资源投入可能不足, 或者项目计划完成时间点提前, 这两点最终会导致项目组成员感受到过度的进度压力, 从而导致项目延迟更多。工作量估计不准确的风险因子,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历史数据的缺乏;估计方法的有效性。

(四) 更新淘汰阶段的风险因子分析

在信息化项目更新淘汰阶段的重要风险因子是项目监控与评估的风险因子。监控评估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过程, 用以帮助企业监控、评估特定的信息过程风险, 通过定义相关目标指标和绩效指标, 对企业过程进行评估, 及时地对信息化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警, 并提供准确、及时、客观的风险报告, 对背离企业目标的变化采取迅速行动进行纠正, 为企业提供相关改进建议, 帮助企业有效控制风险。项目监控与评估的风险因子, 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监控评估的合法性;监控评估的独立性。

四、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 风险与收益始终伴随着企业。只有充分学习和加强认识, 了解其中隐含的风险, 有的放矢地对企业的职能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改良, 并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 通过完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优良的人力资源的协调, 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 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实现。

摘要:信息化风险依存于信息化过程而存在, 并随着信息化过程的进展而不断呈现出来。文章在分析企业信息化生命周期的基础, 详细分析了企业在信息化各阶段的风险因子, 帮助企业识别可能出现的各种信息化风险, 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化项目,风险,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苏楠.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小企业信息化[J].技术经济, 2003 (11) .

[2]、肖荣.企业信息化风险治理研究[D].同济大学, 2005.

因子分析法的电子信息 篇9

一、农村信息化区域发展的因子分析思路

因子分析是一种将大样本多变量通过降维方法转换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将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多变量信息用较少的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来表征,综合指标个数大大少于原始变量,但包含的信息量却相对损失较少。

为了深度透视研究江苏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状况,通过在苏南、苏中、苏北实地问卷调研,笔者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这为后续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进行江苏农村信息化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在确保区域抽样精度的前提下,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苏中、苏南、苏北共发放问卷1000余本,回收有效问卷861本。其中,苏南地区247本,苏中地区323个,苏北地区291本。

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江苏农村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统计计量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

第一,根据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内涵及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和政府统计的现状,遵循代表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可比性、动态性等原则,选取11个研究指标。

第二,根据有效样本提取数据,建立861行11列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矩阵,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强弱,验证因子分析的可行性与否。

第三,对原始数据矩阵进行因子分析,确定公因子数。通过正交旋转(方差最大旋转)计算各公因子的负载权重,并对各公因子进行“命名”解释。

第四,根据样本所属地区,将样本得分平均计算得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各公因子得分,再进行地区内部各因子的横向对比和三个地区之间的纵向对比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信息化区域发展的因子分析过程

首先要考察原有变量是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提取因子。通过使用SPSS软件,借助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反映象相关矩阵、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 (Kaiser-Meyer-Olkin) 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

通过对861行11列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矩阵的相关分析,观察到相关矩阵的大部分相关系数都较高(大于0.3,单边检验值小于0.05),各变量呈较高的线性关系,能够从中提取公共因子。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为0.000,可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同时,KMO值为0.713,根据Kaiser给出的常用的KMO度量标准,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1。

通过求解相关矩阵的特征方程和特征值,根据特征值准则和累积解释方差(贡献率)准则,选取5个公因子,以这5个公因子作为评价江苏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情况的综合指标,见表2。

因子负载是公因子与原指标变量相关程度的表征。利用正交旋转法得到的11个指标在5个公因子上的负载矩阵(见表3),可以对其进行因子“命名”解释。一般情况下,因子负载的绝对值越大,则表明公因子对所代表的原始指标变量的解释效果越好。但在实际定量分析中, 认为绝对值大于0.3的因子负载就是显著的。

通过观察负载矩阵,对5个公因子做出如下解释:

(1)公因子1在生产信息需求、销售或购买信息需求和生活信息需求指标变量上负载非常显著。根据指标变量所代表的实际含义,可以认为公因子1代表江苏省农村信息化的“需求因子”。需求因子综合反映了江苏省农民对各种农业信息的需求情况,其贡献率最大,达到28.358。

(2)公因子2在互联网接入状况、信息终端数量、月均信息消费这三个指标变量上负载比较显著。考虑到指标变量所代表的实际含义,可以认为公因子2代表江苏省农村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因子”。应用水平因子综合反映了江苏省农业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水平,其贡献率达到18.227。

(3)公因子3在收入和消费指标变量上负载非常显著。收入和消费这两个变量指标的相关性也比较强,这也符合现实情况,可以认为公因子3代表江苏省农村信息化的“经济因子”。经济因子主要反应江苏省农民的年家庭收入及消费情况,其贡献率达到12.801。

(4)公因子4在年龄和教育指标变量上负载较为显著。根据指标变量所代表的实际含义,可以认为公因子4代表江苏省农村信息化的“知识因子”。知识因子主要反应江苏农民的信息素养水平,其贡献率达到8.370。

(5)公因子5在心理价格指标变量上负载非常显著。根据该指标变量的实际含义,可将公因子5设为“心理价格因子”。心理价格主要反映了农民对信息服务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其贡献率达到7.689。

在因子分析中,通过公因子的线性组合来表征原始多指标变量,以公因子作为新的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求得各个样本的公因子值。根据样本来源地区,计算出苏南、苏中、苏北各地区五个因子的平均值,如表4所示。

三、农村信息化区域发展的因子分析结论

根据苏南、苏北、苏中地区的因子得分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挖掘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短板因子所在。

(1)苏南农村信息化发展短板因子——知识因子

从表中可以看到,苏南地区应用水平因子、经济因子和心理价格因子在三个地区中名列前茅,需求因子其次,知识因子得分相对较低。这表明苏南地区农民对信息的需求相对而言不如苏北强烈,知识因子已经成为当前苏南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短板因子,这可能与“苏南模式”发展路径下农村城镇化演进节奏有关。

苏南农村目前的信息化状况在全省范围内都处于领先水平,信息化现状也几近适应了农民当下的信息需求,知识因子已成为苏南地区农村信息化深层次发展的主要瓶颈,苏南农村知识及信息需求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多年来伴随农村信息化的快速透支积累,知识和需求被持续消耗,目前苏南的知识和需求已经开始显现出相对滞后性,已经无法持续满足农村信息化深入开展的需求,需要高新信息技术的导向和引领。苏南地区需积极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借助无线传感器技术拓展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的导向作用。

努力打破农民现有意识层面的局限,利用信息素养较高的返乡民工及大学生村官,帮助农民快速适应信息时代不同阶段的变化,树立更加先进的信息化意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基础,可以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各类免费的信息技术普及讲座,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不仅培训其生产技能,更培训其信息采集、判断、选择及计算机使用等方面的技能,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及技术的认知、分析、接受利用能力。

此外,苏南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好,农村对于信息服务可以承受的心理价格较高,可以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加大投资,建立涉农数据库和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整合和利用各方的信息资源,如涉农部门、科研机构和社团组织 (协会) 等,及时开发与“三农”紧密相关的本地信息,提升苏南地区农村信息消费的层次。

(2)苏中农村信息化发展短板因子——需求因子

苏中地区应用水平因子、知识因子和心理价格因子得分都处于中等水平,需求和经济因子得分较低。制约苏中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为需求因子。

虽然苏中地区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虽然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但总体需求仍不旺盛。这是因为农村对于农业信息需求的强度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密切相关,而目前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还不高。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将带动农业总体需求的增加,使得农村信息需求规模发展,进而突破需求因子的制约,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除了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必须依靠激发民间信息需求。现阶段农村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他们对农村信息化的认知和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其经营活动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农民大得多,对信息的需求也较强烈。他们是农业信息的主要接受者和传播者,是促使信息产品和最终用户供求衔接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必须积极促进民间力量发挥其引领作用,利用民间力量启动并扩大民间信息需求。

(3)苏北农村信息化发展短板因子——应用水平因子

苏北地区的需求因子和知识因子得分较高,这说明苏北地区农民本身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很旺盛,需求导向明显,而当地的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信息应用水平滞后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农业生产、销售、生活等信息需求。信息网络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在苏北地区推进农业信息化,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对于江苏沿海尤其是苏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

除了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之外,还要提供适合“三农”群体的信息通信设施设备或服务。设施服务等产品既要质量好,又要适合农村生活消费层次,尽可能地降低农民使用成本。目前具有适合农村特点的信息技术和低成本的信息终端还十分缺乏。政府应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鼓励电信企业发挥自身信息技术优势,将电信产品融入到当前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中,降低宽带互联网接入资费、综合信息服务费用等,让并不富裕的农民能够用得起信息,付得起费用,使农民真正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相对于苏北地区农民旺盛的信息需求,信息内容的缺乏仍是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调研情况来看,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渴望的信息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农副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信息;养、种植业、病虫灾害防治等实用科技信息;教育培训信息等,可以围绕这三部分内容,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农村信息员,或专门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培训不同层次、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员。为了保证涉农信息的真实性、实用性,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下乡调研工作,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界资源,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充实更新信息内容,切实提高当地农民信息应用水平,加快苏北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对于平衡城乡二元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我国东部地区(以苏南地区为代表)在现有农村信息化发展积淀基础之上,需借技术导向、应用先行,深层次引领农村信息需求,“物联网——感知中国”、“三网融合”行业创新应用正是不可多得的契机。同时沿海地区需要牢牢把握“沿海开发”战略机遇,开拓更专、更深的沿海农村特色信息化发展空间;我国中部、西部地区(以苏中、北地区为代表)在继续挖掘农村信息化需求的同时应积极推广能满足现有及适度超前需求的农村信息化应用。中、西部地区要积极跟随“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步调,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有选择的将东部成熟的农村信息化应用方案进行高效复制和推广。在未来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和挖掘我国东、中、西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差异及存在的短板因素,准确把握农村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步伐,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进而更好、更快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杨诚, 蒋志华.我国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情报杂志, 2009 (2) .

因子分析法的电子信息 篇10

近年来, 随着汽车、居住等消费热点的降温, 信息消费持续快速增长, 逐渐成为消费的一大亮点。我国市场规模庞大, 正处于居民消费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阶段, 信息消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1]。国务院在2013年8月印发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 加快促进信息消费, 能够有效拉动需求, 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 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8]。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7月12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促进信息消费, 拉动国内有效需求,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可以看出,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应用发展, 再加上国家正大力推动信息化基础建设, 信息消费必然会成为信息社会的消费热点[2]。

对于信息消费水平的度量, 由于其影响因素众多, 并且包含许多定性的因素, 因此很难建立较为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 在对信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过程中, 国内学者仅从收入决定信息消费这一因素建立信息消费函数[3]。沈小玲 (2012) 通过引入时间约束, 应用现代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信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理论模型;朱红 (2006) 从信息消费的主体、客体和保障因素三方面对信息消费进行了水平测度。总的来说, 目前对一个地区信息消费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文献很匮乏。本文采用安徽省各市2012年的统计数据, 旨在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因子和聚类分析对安徽省各市的信息消费能力进行研究,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把握安徽省各地信息消费的水平, 以期加强对信息消费水平评价结果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研究[5,6]。

1 信息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网站评价的核心工作, 没有完备科学的指标体系, 对网站的正确评价就无从谈起。按照指标的代表性、多样性、权威性、系统性和可获得性原则, 构建了评价信息消费水平的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 具体如图一所示。

2 信息消费水平的因子分析方法

2.1 因子分析模型及其步骤

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 众多解释变量之间如果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则会导致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不准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因子分析。因为它的核心就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7]。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X=AF+ε。其中, F称为公共因子;A称为因子载荷矩阵;ε称为特殊因子, 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因子分析步骤如下:

(1) 将原有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 计算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矩阵R;

(3) 求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根λ1≥λ2≥…λn≥0, 并得到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当累计贡献率不少于85%时, 取前k个主成分代替原来m个指标。

2.2 因子分析过程

本文使用SPSS (19.0) 软件作为统计分析工具, 先对16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消除量纲差异和数量级影响) , 并得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通过分析统计结果发现, 相关系数矩阵中的大部分相关系数值大于0.8, 指标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能够从中提取公共因子。KMO的值为0.67, 表明可能不太适合因子分析, 需要再分析Barteltt球度检验情况。Bartel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接近于0, 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存在显著差异, 表明原有变量还是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的结果如表一所示, 可见前4因子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9.437%;其次因子旋转后, 累计方差贡献率没有改变, 也就是没有影响原有变量的共同度, 但是却重新分配了综合因子解释原有变量的方差, 使得因子更易于理解, 因此提取前4个为主因子。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明, 因子经过正交旋转法之后, 原有变量在因子上的载荷值发生了变化, 因此根据表二可将指标分为4类。

通过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第一个主因子Fl在x3、x4、x6、x7、x8、x11和x14上荷载比较大, 特别是在x6、x7、x8、x11和x14上载荷较大, 能集中反映各市在发展信息消费建设方面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分析各市信息消费水平时, 将上述指标归为一大类看似矛盾, 但因子分析中的公共因子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观测的、而又具有一定意义的变量, 只要对原始变量具有较高的荷载, 能够将原始变量归为合理的类别, 就可起到简化指标、便于解释的目的。第一个公共因子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39.693%, 是研究区域信息消费水平所需要考虑的重点方面。

(2) 第二个因子F2在x1、x2、x10和x15上的荷载比较大, 其中x1和x2反映的是信息消费主体的支付能力和素质水平;x10和x15这两个指标, 特别是x15更为明显, 能客观地反映信息消费力质量水平。

(3) 第三个和第四个综合因子集中反映每个地区消费者的电子产品购买力, 能较全面的反映地区居民的计算机普及程度和传统信息设施建设情况, 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

依据因子载荷矩阵写出F1、F2、F3和F4的因子得分表达式为:

采用因子得分法根据上述得分函数就可以计算出各市的因子得分F, 即

将各个地区的数据代入式 (1) ~式 (5) , 可得出各个地区信息消费水平的综合得分, 以这个综合得分的大小进行排序, 就可以排列出各市信息消费水平的排名, 如表三所示。

2.3 结果分析

根据各市信息消费水平综合因子的得分和排名, 我们可以看出:

(1) 结果表明, F1、F2和F3三个因子提取了信息消费水平样本中85%的信息量, 能基本涵盖影响信息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

(2) 表三中因子综合得分越大, 说明信息消费硬件基础设施越完善, 主体的支付能力和素质水平越高, 信息产品购买力越强, 综合竞争力越强。由于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意味着将整个行业各公共因子和综合因子的平均水平定为零点, 综合得分为负的仅表示信息消费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还需要继续努力发展;正值的意义则相反。分析发现, 合肥、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等地的信息消费明显高于其他地市。

3 基于主因子得分的聚类分析

聚类就是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 按照样本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对其进行分类, 使相同类内部的个体在特征上具有相似性。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 得聚类谱系图, 如图二所示。

根据图二, 论文大致将安徽省16个市的信息消费水平分为三类, 如表四所示。

由表四可以看出, 虽然聚类分析的结果所得的各类型所包含的地区数不一, 从形式上看不如主观人为分组整齐划一, 但恰恰反映了聚类分析的科学性, 它避免了人为定性分析分类的主观随意性。部分城市的聚类情况与综合因子得分排序的基本趋势一致。如宣城和马鞍山的排序 (位于第五、六位) 与按照五项指标的归类的结果 (位于第二类) 出现不一致。这是因为聚类方法以各样本间的距离 (离差平方和) 为分析依据, 将“距离”较近的对象划归为一类, 而非独立计算各样本得分做出比较, 划为一类的对象间具有更多的“相似”处。

根据层次划分, 结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类:合肥市。首先从整体经济发展情况来看, 目前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全市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853.57亿元, 增长1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4元, 增长12.5%, 均位列全省首位。其次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合肥市城镇人均信息消费额为7003.02元, 占人均消费支出的36.10%;2013年度安徽省信息消费首批创新产品中, 6件创新产品均出自合肥, 合肥正成为全省信息消费的领头羊。

第二类:芜湖、马鞍山、宣城属于挑战型区域。这些地区的信息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都是沿江重点开放城市、长江流域区域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 有发展信息产业的良好政策与制度体系; (2) 科技实力强。例如《2013福布斯创新能力最强的25个中国大陆城市排行榜》中, 芜湖市是安徽省唯一进入此榜的城市;马鞍山市也是“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城市”。但是这几个地区与第一集团不论是在城市基础建设、城市规模、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类:以淮南和淮北城市为主, 属于追赶型城市。主要包括淮北、宿州、亳州、阜阳、黄山、安庆、六安、铜陵、池州、蚌埠、淮南。这些地区的第一主得分因子的平均值为-0.2782。究其原因, 这些市主要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信息消费基础比较薄弱。但是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 安徽省也越来越重视对这些地区的资金注入和技术支持。这类地区的信息消费水平将有所提高, 对繁荣及提高安徽省信息消费整体水平有重要意义。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的方法对安徽省16个市的信息消费水平进行定量分析, 并且利用主成分分析, 将繁多的指标浓缩为少数几个主因子, 而且可以用提取的主因子来反映影响信息水平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 利用得到的主因子得分矩阵作为聚类分析的样本矩阵,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分为三种类别, 结合因子分析了解各个类型的特点, 所得结论客观、可信, 较有说服力。

地区信息消费水平的高低受到各地区信息产品、服务质量水平、政策法规完善程度 (如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投资等方面) 等诸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 将这些定性指标与我们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相结合, 能够更加准确的衡量一个地区的信息消费的真实水平, 这也是我们今后深入研究该课题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旭辉, 李超, 魏瑞斌.基于CSSCI的信息消费被引文献计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4, (04) :104-108.

[2]卢小宾, 张蕊.信息消费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

[3]沈小玲.引入时间约束的信息消费理论模型分析[J].情报科学, 2012, (03) :395-400.

[4]朱红.信息消费水平测度方法研究[J].情报科学, 2006, 24 (02) :175-179.

[5]李军军.基于聚类分析视角的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85-90.

[6]汪文雄, 李启明.基于因子与聚类分析的中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8, 27 (02) :329-337.

[7]任志安.经济分析试验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

[8]新华网.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14/c_116945851.html.2013-06-17.

[9]沈小玲.安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ELES模型[J].科技经济市场, 2013, (09) :28-33.

因子分析法的电子信息 篇11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6-0000-02

Web-based E-commerce Information Security Countermeasures

Yan Zhengxue

(Anyang Normal College,Anyang455000,China)

Abstract:Web-based E-commerce to bring a commodity trading electronic,fully digital communications to facilitate business;for E-commerce activities in a broad space for development,but also to the E-commerce information security pose unprecedented preventive measures Challenges.How can the freedom of using the Internet,resource sharing,E-commerce information services,expand the network in a secure operating environment,effective against all possible negative factors against the network,as the current network to carry out the primary task of a comprehensive e-commerce.

Keywords:E-commerce;Information security;Preventive measures

一、前言

所谓电子商务是指基于网络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广泛的优势传输各类商业信息,从而简化商品交易中需要实地看货、现场验货、当场付款的机械化操作流程,使电子交易更加便捷、快速,能充分的适应当今人们生活步伐加快、消费渠道拓宽的发展趋势,实现了整个商务活动过程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及一体化。当然,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电子商务的兴起在为人们丰富多样消费需求提供了广阔便利空间的同时,也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他们利用网络的漏洞、黑客软件窃取客户的资料;恶意盗用消费者的账户和密码盗取他人财物;发布虚拟的交易信息骗取消费者的钱财。这种种的劣迹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电子商务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好反而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严重的危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究其原因,不难看出,电子商务中大量的客户信息流、资金流、产品推广销售流、客户反馈信息流都是依靠网络平台进行频繁交换的,且交换的信息、购买的记录随意查询、清晰可见,这给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保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再者网络平台搭建的不完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商家對信息安全的不重视、缺乏有效的安全防范意识也是导致电子商务活动频繁受到恶意攻击的根源。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只有在扩大商品宣传、特色广泛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同时,加强信息安全防范、针对电子商务交流广泛、信息频繁的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全程的监控才能为电子商务活动营造安全有序的开展空间,使其在无所不能的网络中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分阶段实施对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安全的全程监控与防范

(一)信息交流的防范

信息交流的阶段包括商家对产品信息的加工、录入及网上的发布,是将实物通过网上的推介与展示转变为电子宣传的重要途径,一旦商品特别是新产品发布到网上,将得到全体受众的关注,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中加强对产品信息发布之前的加工与录入,按规定程序实施对产品信息的保密是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产品投放初期就加强管理能有效的避免信息失窃、杜绝仿冒品、经营权侵犯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在产品信息录入过程中我们应实施专人专项的管理,通过设置管理权限、密码访问等措施使犯罪行为无机可乘。

(二)合同签订的防范

电子商务活动中合同签订的工作也是通过网络传输来完成的,是对于购买意向的各项指标规范,包括产品种类、规格、价格、数量、交易时间、送货方式、付款方式、送货地址、客户信息及联系方式等,通过电子合同的签订能有效的约束商家的供货行为,因此确保合同的细则清晰与条款准确是十分必要的。倘若在合同的电子传输中泄露了签订信息,将会给企业在发展中的合理竞争、购买者的个人隐私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引起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使不法分子扰乱了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秩序。因此,在合同签订阶段及网络传输阶段我们应确保各项信息的保密,使企业与购买者双方享受应有的信息安全保障。

(三)商品交换与结算阶段的防范

商品交换与结算阶段是最易受到恶意攻击与钻空子的阶段,因此在该阶段实施安全的防范措施、利用开发严谨、设计周密的软件进行防控是十分必要的。如淘宝网、易趣网等运用的支付宝软件就是一种很好的防范发布虚假消息诱骗消费者的手段。同时在该阶段,销售企业还应在商品销售环节、配送环节、银行网上付款环节寻求更多的法律援助与支持,引入一定的保险机制,加大对网络安全信息防范技术的投入,引进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为商品的交换与结算阶段营造坚实的安全壁垒,使之坚固的无懈可击。

三、加强全面技术防范,为电子商务企业信息提供安全的保障

(一)传输数据的防范与虚构身份的欺骗控制

电子商务数据的对外传输过程中极易由于操作人员的管理不当造成信息丢失、次序排列混乱、冗余信息过多而占用网络资源现象的发生。因此为了防止非法操作、非法拦截现象的发生我们要严格操作管理程序,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加密、口令核实,引进必要的网络监控体系检测网站受攻击的可能性,遇到非法攻击立即采用相应的防控措施拦截,以保证交易文件、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同时,针对时下流行的虚拟身份入侵欺骗,我们可通过身份双重确认的相关技术加以防范。即使犯罪分子利用非法的手段窃取到了合法用户的身份信息,我们还可通过二次确认的方式拦截掉一部分欺诈行为,使冒充他人消费、骗取经济收益的犯罪率降到最低。

(二)防止黑客攻击及网络病毒传输

网络中的bug、漏洞是黑空攻击的主要对象,他们运用特定的程序窃取网络的后门,并最终进入到整个系统的中心窃取企业情报及信息,篡改网站数据、对网络硬件及软件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甚至使服务中断、网络架构瘫痪。由上所述不难看出黑客攻击对企业网络造成的破坏是严重的,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网络运营体系,定期的打补丁、进行必要的程序更新,才能使整个电子商务活动的网络服务在有序、健康的环境中高速运转。同时,防范网络病毒也是防止黑客入侵的又一有效途径。我们应通过定期的病毒库升级、查杀病毒软件更新来防范一些新兴诞生的病毒类型,使企业庞大的网络服务系统坚不可摧。

(三)加强对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器的监控与完善

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器是整个企业网络系统得以正常运转与服务的核心,其中集成了大量的电子商务信息与重要的软件防控系统,一旦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我们要时刻加强对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器的监控与完善,采用数据库阵列、双机热备、系统监控等方式对企业服务器形成全面的保护,防止服务器接受非法用户请求及非法链接,一旦发现多次的非法操作就对该用户进行关闭及永远禁止其登陆。

四、加强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的技术防范

首先在技术防范策略的应用上我们应采取基于编码技术的二次加密防范,通过验证的手段确保数据访问、保存、接收及传输的保密安全,同时在传输过程中采取加密路径、加密传输、加密接收等方式实现接收数据终端方接收权限。再者,按照预先设定的访问规则进行防火墙的安装,从而给外界信息和程序的访问提供特有的通道和认证系统,对于符合既定规则的便允许其进入,否则便将其拒之门外,该方式对进出数据的合理筛选、防范攻击具有重要的安全作用。接下来,对于访问用户的身份验证也是确保其合法访问身份的重要依据,我们可以采用数字证书认证的方式,使每一台访问机器与一个固定的钥匙绑定,失去了证书就无法进行系统的访问与后续的操作。这种基于数字证书的安全方式能有效的控制资金结算的合理流向,使交易的各个环节及时准确。另外,对于常规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我们也应极度重视,可通过采用安全交换机、数据定期备份、实时更换代理网关的方式确保系统的安全性,一旦系统出现故障时,及时的通过系统还原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五、结语

总之,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加强基础建设、系统安全防范的同时,我们还应从管理上加大对安全技术的投入,从操作规范上养成良好的操作与管理习惯,提高安全管理队伍的素质,才能最终使电子商务活动在日常的规范管理中防患于未然、及时排除故障,以强有力的服务态势实现电子商务的全面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农业废弃物下一篇:三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