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风险因子

2024-09-12

生态风险因子(通用7篇)

生态风险因子 篇1

一、引言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2003年6月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13年十八大宣示了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深化林业改革”。这一系列有关林业发展的中央文件陆续出台,可见我国林业生机勃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作为我国林业企业中的佼佼者和“领头羊”,林业上市企业是否能抓住机遇、发掘潜在的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减少或化解财务危机、构建科学健全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沪深32家林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企业财务管理的五大方面提取关键性财务指标,研究林业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建立林业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对现代林业企业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二、林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设计

2.1变量的定义

选取13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表1),分别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能力共5个方面反映林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2.2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笔者通过Wind资讯金融终端,按证监会行业分类,选取沪深两市32家林业类上市公司2015年财务数据作为样本(表2),利用stata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2.3数据处理

在所选取的13个财务指标中,有12个为正向指标,1个为逆向指标,即y12产权比率。为了统一评价标准,对该指标采取倒数法进行正向化处理。

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林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

3.1可行性检验

首先,采用KMO度量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综合KMO值为0.5043,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可原始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2因子分析

3.2.1因子提取及主成分命名

采用主成分因子法进行因子提取。前5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84.69%(见表2),但由于第5个因子特征值小于1,因此只有前4个主成分入选。意味着提取这4个公因子能较好地解释原有变量所包含的信息。进而将4个主因子进行旋转处理,因子旋转结果如表3。设F1、F2、F3、F4、分别为提取的4个公因子,经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的经济含义比较明确,根据正交载荷矩阵中的高载荷,将指标分成4类公因子。提取方法为主成分法,旋转法为具有Kaiser标准化正交旋转法。由表4可见,在主因子1(F1)中,y2、y3、y4的载荷量分别为0.9169、0.9138、0.9645,远大于其他指标的载荷量,因此F1主要由y2、y3、y4来反映,称为“盈利因子”;主因子2(F2)中y11、y12的载荷量分别为0.9353和0.8883,即F2主要由y11、y12反映,因此F2称为“偿债因子”;主因子3(F3)主要由y9、y10来反映,y9、y10的载荷量为0.8373和0.9549,因此F3称为“营运因子”;主因子4(F4)中,y5、y6的载荷量分别为0.7303和0.8549,远高于其他指标,F4被称为“成长因子”。

LR test:independent vs.saturated:chi2(78)=345.92 Prob>chi2=0.0000

3.2.2因子评分

利用Stata计算出4个主因子(F1、F2、F3、F4)的得分系数矩阵(表5),并据此得到各主因子的评分模型。应用因子评分模型,可计算出各样本公司在4个公因子上的得分。然后,根据各因子所对应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可以得到各样本公司因子综合得分F。最后,根据各样本公司的因子综合得分对各样本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排序和评价。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4.1样本公司财务状况排序

公司得分越高,证明其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及现金能力越强,因此财务风险越小。将各变量代入因子评分模型,得出32家林业上市公司在4个公共因子上的综合评价得分及其排序(表6)。

4.2实证结果分析

从因子得分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32家样本企业中,综合因子得分为负值的企业有13家,由此可见林业类上市公司整体财务风险较大。综合得分最高的凯恩股份,其分值主要来源于其成长因子。其成长因子中的净利润增长率比上年同期增长172.89%。当笔者深入剖析其2015年年报时发现,这172.89%的增长主要来源于2013年的巨额亏损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以及2015年亏损额的大幅减少。排名第二的博汇纸业,其综合评分同样主要来源于成长因子。其成长因子中的净利润增长率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9.51%,而这部分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处置非流动资产的营业外利得。由此可见,这排名前两位的林业企业,其高速的利润增长要么源于巨额亏损的缩减、要么来源于非经营性收益。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这意味着高财务风险的存在。通过因子分析的实证结果,以及查阅样本企业年报,笔者发现林业企业的财务风险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利润偏低。样本中有18家林业上市公司的年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以安妮股份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6倍、ST景谷下降4.4倍、永安林业下降2.3倍。笔者查阅了这三家公司2011-2013年的财务报表,发现净利润的下降并非2015年短期现象,自2011年起这三家公司的亏损面扩大、亏损额连年增加。这已成为中国林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状况的现状。第二,资本规模小。总股本,吉林森工为3.105 0亿股、福建金森为1.3868亿股、丰林集团为4.689 1亿股。第三,资本结构较不合理。林业上市公司大多为国企,国有股独大现象严重,并且资产负债率偏高。在13家综合得分为负值的样本企业中,永安林业、ST大地、大亚科技等5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70%左右,资产负债率超过50%的超过七成,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第四,资产流动性差。资金管理和调度不当,存货等流动资产周转能力弱,一旦没有足够的可变现资产用以偿债,企业将面临财务危机。除广东甘化外,其余样本公司的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和总资产周转率均较低。

五、林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树立风险意识,提高财务风险预警水平。要把风险管理的工作纳入企业管理全过程,让风险防范成为一种理念,培训全员识别财务风险的能力,建立必要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避免损失的发生。第二,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转型进程。走多元化发展和产业转型调整的道路,向林木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向资产重组、品牌经营等低成本扩张方式发展。林业企业产业内的多元化经营有利于保持和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提升森林资源培育企业的资产增值,降低林木和林下资源深加工企业的市场风险,保证林业产业链的有效运行。第三,优化资本结构。要考虑资本结构弹性和财务灵活性的有效协调,并注意不同筹资方式之间转换的可能性,依据其偿债能力强弱来确定资本结构的负债比例,认真分析未来的现金流量,企业应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第四,实施科学的财务预算控制。全面科学的预算管理,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及时发现与既定标准的差异,加强资金管理,严控费用支出,降低资金的风险,建立预算管理体制层级关系,加强企业内部协调与运作,提升财务决策水平。

影响林火发生的生态因子分析 篇2

1.1 地形对林火的影响

地形的变化引起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 形成不同的局部气候, 影响森林植物的分布, 使可燃物的空间配置发生变化, 地形的起伏变化, 形成不同的火环境, 不仅影响林火的发生发展, 而且直接影响林火的蔓延和火强度[1]。

1.1.1 坡向

不同的坡向受太阳的辐射强度不一样。南坡吸收的热量最多, 西坡大于东坡, 北坡吸收的热量最少。阳坡日照强, 温度高, 蒸发快, 可燃物易于干燥而燃烧, 火势强, 蔓延快;阴坡日照弱, 温度低, 蒸发慢, 林地湿度大, 可燃物不易燃烧, 火势弱, 蔓延慢。

1.1.2 坡度

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可燃物湿度的变化, 不同坡度, 降水停滞时间不一样。陡坡降水停留时间短, 水分容易流失, 可燃物容易干燥而燃烧;相反, 坡度平缓水分降水停留时间长, 水分流失少, 林地潮湿, 可燃物含水量高, 不容易着火[2]。坡度的大小对林火的蔓延也有很大的影响, 坡度越大, 火蔓延的速度越快, 特别是阳坡的冲火, 火势猛烈, 蔓延较快, 不易扑救。相反, 坡度越平缓, 火蔓延缓慢, 火势较弱, 容易扑救。

1.1.3 坡位

坡位不同, 水分和热量的分配不相同, 因而形成不同的植被变化梯度。从山谷经下坡、中坡、上坡到坡顶, 温度由高到低, 土壤由肥沃变贫瘠, 植被由茂密到稀疏;一般情况下, 坡底的林火日夜变化较大, 白天强烈, 夜间较弱, 坡底的植被, 一旦燃烧, 火强度很大, 顺坡加速火的蔓延不易控制。坡顶的植被较少, 林火日夜变化也较小, 火强度较低, 易控制。

1.1.4 海拔

海拔不断增加, 气温逐渐下降。一般情况下, 海拔每上升100 m, 气温下降0.5℃左右。海拔高度的不同, 直接影响气温变化和降水多少, 就形成不同植被带, 出现不同的森林火灾特点。海拔愈高, 林内气温愈低, 相对湿度增大, 地被物的含水量高, 不易燃烧。但海拔较高风速较大, 有利于火的蔓延, 发生森林火灾不易控制。

1.1.5 地形风

地形风对林火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温度、气流、降水, 而影响森林植物的不同分布, 导致可燃物在数量、分布、干燥度等有差异。凸地形与凹地形的通风不同, 导致温度、相对湿度的差异很明显, 产生不同的林火行为特征。所以, 不同特点的地形风对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强度等的影响不一样的。

1.2 气候因子对林火的影响

与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控制密切联系的是风、降水、温度和湿度等气候因子, 它们对森林火灾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

1.2.1 风速

风是影响林火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风的存在, 引起温度、水分状况的改变, 使可燃物干燥, 易燃烧;特别是大风的高速气流可使火的蔓延速度加快, 火强度增加, 燃烧的可燃物被风刮起, 在火头的前方出现大量的飞火, 使火场面积迅速扩大;风还能加强火场的热辐射, 引起新的火灾, 使小火迅速扩展为大火, 使地表火转为树冠火, 提高火险等级。所以, 大风天气多, 火灾次数也多。

1.2.2 降水量

降水的多少直接影响可燃物的含水量。降水多的林区, 可燃物含水量越高, 着火率越低;相反, 降水少的林区, 可燃物含水量较低, 着火率较高[3]。如果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超过1 500 mm, 或月降水量超过100 mm, 且分布均匀, 很少会发生森林火灾。

1.2.3 温度

温度直接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温度升高, 空气中的饱和水气压随着增大, 使空气相对湿度变小, 可燃物的含水量低, 易燃烧;气温升高, 可燃物的温度也随之升高, 含水量变小, 使可燃物达到燃点所需的热量大大减少, 燃烧快。所以, 林火发生最多的时间是白天气温出现最高的时段。

1.2.4 相对湿度

空气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可燃物含水量的多少。当空气相对湿度低时, 可燃物含水量低, 火灾易发生和蔓延。在一般情况下, 相对湿度在75%以上是不易发生森林火灾的;相对湿度在75%~55%可能发生火灾;相对湿度在55%以下容易发生火灾;相对湿度在30%以下则可能发生特大火灾。

1.3 火源

火源的种类很多, 火源的种类不同, 提供的热源大小、温度高低、加热的时间长短也不同, 对森林火灾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引起森林火灾的火源主要有2大类:天然火源和人为火源。天然火源是自然界中引起森林火灾的自然现象, 主要是火山爆发, 陨石降落、泥炭自燃、雷击火等, 而人为火源是由人为的引起森林火灾的行为, 主要来自人类对火的应用, 主要包括烧荒、烧砖砖瓦、野外吸烟、烧火取暖、小孩玩火和上坟烧纸等。由于我国95%以上的森林火灾是由人为火源引起的, 火源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为火源。因此, 加强人为火源的管理是预防森林火灾的主要措施。

2 预防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

森林火灾不仅烧毁森林资源, 还改变土壤的结构, 引起水土流失, 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导致高温干旱、低温冷冻、洪涝、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对森林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 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但是森林火灾发生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和破坏性等特点, 因此, 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相当必要。

2.1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建立各种护林防火制度, 宣传森林的好处和森林火灾的危害, 严格控制野外非生产用火, 落实责任制。

2.2 了解火灾发生规律

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规律, 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相结合的办法, 运用科学技术手段, 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发生次数。

2.3 建立森林防火设施

开辟防火路, 隔离山火蔓延, 减少损失;营造防火林带, 营造耐火的阔叶树, 可以代替防火路阻止树冠火;修筑林道, 及时运送救火人员、救火工具和物资到达火场, 迅速扑灭火;设立防火了望台, 观察火情, 确定火灾发生地点及时组织扑救, 是防止火灾扩大蔓延的一种重要措施。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为了保护我们绿色的家园, 实现青山常在, 森林资源永续利用, 必须全民行动起来, 预防森林火灾, 保护森林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海清主编林火生态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2]胡志东主编森林防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红古生态建设的限制因子及对策 篇3

一、生态建设现状

2002年以来, 红古区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加快实施重点工程造林, 取得了显著成绩。

㈠退耕还林工程按照工程造林的标准, 8年间涉及15个村, 20处造林点建设, 累计造林0.28万公顷, 其中退耕造林0.017万公顷、荒山造林0.213万公顷、封山育林0.053万公顷。

㈡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按照全区2万公顷生态防护林工程规划, 实施了以海石北山、马家台、宝山台、平安台、柴家台等10个坪台地的荒山造林, 发展造林面积333.33公顷, 完成享堂峡封山育林0.133万公顷。

㈢公益林管护工程制定出台了《红古区重点区域实施封山禁牧的意见》, 设置永久性标牌28块, 实施封山禁牧面积0.79万公顷, 全区共纳入天然林保护0.227万公顷, 纳入公益林保护0.34万公顷。

㈣整改补植工程为提高工程造林成活率, 近年来红古区每年工程造林补植面积在666.66公顷左右, 巩固造林成果。

二、生态建设限制因子

㈠自然限制因子红古区地形狭长, 沿湟水河自西南向东北自然形成三级阶地, 依次为川水区、坪台区、北部山区, 总土地面积5.67万公顷。其中北部山区占总土地面积的70%, 沟壑纵横、山大沟深, 年均降雨量常年维持在300毫米左右。土壤以黄绵土为主, 土质瘠薄、植被稀疏。这些自然条件极不利于植树造林, 往往造成成活率低、成本高, 易导致造林失败。

㈡人为限制因子

第一, 采矿挖砂活动频繁。辖区窑街、海石境内煤矿资源丰富, 大型国有煤矿企业和众多私营煤矿连年开采煤矿资源, 造成矿区土层裸露、煤尘飞扬、地表沉陷等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 严重影响着周边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第二, 放牧现象屡禁不止。红古区养殖户长期以来以散养放牧为主, 羊群数量庞大, 对山区植被和造林成果构成了极大威胁, 加剧了荒漠化进程。而现行的有关规章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和保障措施, 管理难度较大。

第三, 生态建设有效机制尚未建立。在生态建设投入方面单一依靠国家重点工程和专项补助, 没有建立社会办林业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在营造林技术方面仍然停留在单一造林、营造纯林的落后层面上, 缺乏生态系统整体营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林业队伍建设方面存在机构不健全, 基层林业机构和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

三、对策研究

㈠红古林业的科学定位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 红古区林业的定位应是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公益林业, 以兴林富民为目的的高效林业。林业的发展对于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和林业发展水平, 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

㈡对策

第一, 强化资源管理。对辖区矿产资源开采进行严格限制, 严禁在林区采矿挖砂,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治理整顿, 明确处罚措施, 对违规采矿挖砂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大力实施封山禁牧, 研究制定《红古区封山禁牧实施细则》, 逐步改变养殖模式, 出台舍饲圈养优惠政策, 科学引导养殖业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林牧矛盾。

第二, 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紧跟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 结合红古林业实际, 广泛开展现代林业技术研究和培训工作, 提高林业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针对北部大面积荒山, 研究应用“三水”抗旱造林技术以及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措施,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封育为主、封造结合, 避免大面积人工造林破坏原有生态植被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三, 优化投入机制和建设模式。在具体建设过程中, 采取公开招标、大户承包的模式, 制定出台承包造林有关优惠政策,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放宽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流转, 保护投资人的正当权益, 引导个体和单位投身于生态建设, 逐步形成全社会投资办林业的良好格局。

第四, 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区、乡林业机构, 尤其要建立基层林业组织和队伍, 成立专业、半专业护林防火队伍, 完善护林员招聘管理制度, 把触角伸向生态建设的各个角落, 及时掌握基层林业动态, 采取及时有效管理措施。

鸳鸯庐山停歇地生态因子的研究 篇4

工作地点及其自然条件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地处长江南岸,鄱阳湖的西畔,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屹立于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中心的一座独立山体。庐山保护区南北长约28 km,东西宽约16 km,面积29 234 hm2。地理坐标为29°30′N~29°41′N,115°51′E~116°07′E。庐山山体上部比较平缓,边沿陡峭,峡谷深幽。地貌特点是“上平下陡”,海拔高度在23~1 474 m之间,相对高度达1 450m。庐山土壤由低海拔向高海拔过度依次为红壤、黄壤、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年平均气温16.7℃,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7.6℃。庐山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年平均降雨量1 833.5 mm,年平均蒸发量1 008.0 mm,年日照1 800 h,≥10℃年有效活动积温为3 295.2℃,相对湿度约78%,全年有雾日190.6 d。

2 工作方法

2.1 停歇地鸳鸯数量统计

自2009~2012年,每年9月下旬到11月中旬每周对停歇地莲花台水库内的鸳鸯种群数量做1~2次的统计。

2.2 气温的测定

由当地气象站提供2009~2012年各年内9~11月气温变化的相关数据。

2.3 植被统计

根据野外观察,确认鸳鸯的主要活动区,观察并记录其活动情况;在活动区内确定样地,在样地内随机取10 m×10 m的大样方20个,调查植被的群落特征;在每个大样方内随机取2 m×2 m的小样方4个共计80个),调查地表植物和落叶等,将所记录的资料和数据,作整理分析。

3 结果

3.1 迁徙日期

鸳鸯属于候鸟,分布于亚洲东部。国内夏季在东北地区(如长白山地区)山地水域繁殖,秋季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各省山地河谷、溪流越冬,鸳鸯在江西属于候鸟。庐山的莲花台水库由于海拔的原因,温度要比江西的低海拔地区低了6℃~10℃,特别是在冬季湖面会出现结冰,周边林区长时间积雪,所以鸳鸯在莲花台水库只是短期停歇。2009~2012年连续4 a,根据调查和野外观察,停歇日期见表1。

鸳鸯每年到庐山停歇都是一个时间段,一般9月下旬迁飞到莲花台水库,11月上旬飞离,停歇时间在50 d左右。2009年由于是首次发现,记录到的时间不能代表是迁飞来的时间,之后年份的都是提前进行监测,监测的时段为准确的停歇时间。

3.2 停歇地的选择

鸳鸯在庐山停歇地选择在莲花台水库,是位于庐山南麓的山中平湖,海拔900 m左右。在鸳鸯停歇期间水库水温在6℃~10℃,当水温低于6℃时鸳鸯就飞离水库到其他地方越冬。除湖面之外鸳鸯也经常活动和夜栖于湖边的林缘,对林缘栖息地的选择表现在坡度、海拔高度及植被等方面,对栖息地坡向的选择不明显;对坡度介于30°~45°之间的山坡具有十分明显的喜好;在潮湿背阴和向阳的山坡均有较多的活动,且机会大致均等。在栖息地内,植被层次结构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地表层。

乔木层植物高度多在10~15 m之间,胸径多在15~30 cm之间,树冠冠幅较大,郁闭度在80%以上。主要有樟科、壳斗科和山茶科,如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锥栗(Castanea henryi(Skam)Rehd.et Wils.)和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等。灌木层植物高度一般在1~3 m之间,郁闭度因乔木层植物的疏密而有所变化。主要有忍冬科、蔷薇科和禾本科等。地表层植物则生长稀疏,高度不足1 m,常见的有蓼科、菊科、和禾本科以及蕨类植物。乔木层植物主要决定着栖息地植被的外貌和内部环境,为鸳鸯夜栖场所。灌木层则主要影响鸳鸯的日常活动,如休息和隐蔽等,同样也作为夜栖场所。

3.3 鸳鸯数量

连续4 a用10*60的单筒望远镜对莲花台水库停歇的鸳鸯进行监测,每周都在上午或者下午不少于2~3次的定点监测,对其数量进行了统计。停歇在莲花台水库的鸳鸯数量见表3(按每年度观察到最多数据来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该群体中由雄性成鸟、雌性成鸟和亚成体组成,以2012年群体最大为38只,数量比往年多的原因是群体中亚成体的数量较往年增多了,总体来看鸳鸯种群数量每年都略有增长,推测到莲花台水库停歇的鸳鸯可能为同一群体。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群体繁殖和个体存活情况。

3.4 停歇习性

鸳鸯在莲花台水库的活动范围大概占了整个湖区的2/3,另外的1/3由于人为干扰较大,鸳鸯很少活动。在莲花台水库基本都是集群活动,少有个体游离群体到周边活动。夜间栖息在靠岸边的湖面、湖边林下或者树上,早晨天亮就开始活动,集群到水面上,上午9点钟左右飞离莲花台水库到山下的湖泊觅食,到下午4点钟左右又飞回莲花台水库栖息。鸳鸯性机警,遇到惊扰会突然起飞,并成群向着一个方向飞行,一般在湖面上空盘旋迂回数分钟再飞回安全区。有时飞离水库到山下,几小时之后才返回水库。

4 讨论与分析

中途停歇地对于迁徙鸟类完成其完整的生活史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的中途停歇地对迁徙鸟类具有不同的作用,根据鸟类对中途停歇地的利用方式,可将中途停歇地分为4中类型:补给地、休息场所、飞越生态屏障钱的停歇地和临时停歇地。每年的迁徙季节,鸳鸯都会到庐山做较长时间的停歇,为鸳鸯的迁徙做充足的补给和休息。

鸳鸯在庐山以莲花台水库为中途停歇地与周边的环境状况密切相关。莲花台水库水质较好,又不乏少量的低栖动物,即为鸳鸯的停歇提供了生存活动空间也满足了简单的实物要求。人为活动也是影响中途停歇地的重要因素,人为活动距离和干扰频次都会影响鸳鸯的活动范围和停歇地点。鸳鸯在莲花台水库的活动范围都是在干扰距离位于60 m以上,在干扰距离小于30 m的范围内很少看到鸳鸯活动。在海拔相近及生境类似的人为干扰频度较大的湖区也未监测到鸳鸯停歇。莲花台水库边上的林区满足了鸳鸯停歇地附近需要的小面积栖息地的要求,在栖息地内,植被层次结构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地表层,植被盖度都在80%以上。气温也是影响鸳鸯停歇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气温低于2℃、水温低于6℃时鸳鸯离开庐山到别的地方越冬。鸳鸯在庐山停歇地的生态特种及停留时间的影响因素与迁徙鸟类对中途停歇地的利用及迁徙对策[9]研究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Myers J P,Morrison R I G,Antas P Z,et al.Conservation strategyfor migrat ing shorebirds.American Scientists,1987,75:19-26.

[2]McNeil R,Cadieux F.Fat content and flight range capabilities ofsome adult spring and fall migrant North American shorebirds inrelation to migration routes on the Atlantic Coast.Natur alisteCanadien,1972,99:589-606.

[3]FarmerAH,ParentAH.Effectsofthelandscapeonshorebirdmove-mentsatspringmigrationstopovers.Condor,1997,99:698-707.

[4]Hedenstrm A,Alerstam T.Optimum fuel loads migratory birds:distin guishing between time and energy minimization.J.Theor.Bol.,1997,189:227-234.

[5]Schaub M,Jenni L.Fuel deposition of three passerine birdspecies along migration rout e.Oecologia,2000,122:306-317.

[6]Ricklefs R.Energetics of reproduction in birds.In:Paynter R Jr.ed.Avian energetics.Nuttall Ornithol.Club,Cam bridge,MA,1974:152-297.

[7]Ebbinge B S,Spaans B.The importance of body reserves accu-mulated in sp ring staging areas in the temperate zone for breedingin Darkbellied Brent Geese Branta b.bernicla in the high Arctic.J.AvianBiol.,1995,26:105-113.

[8]Davidson N,Evans P.Prebreeding accumulation of fat and muscleprotein by Arctic nesting shorebirds.Proc.Int.Ornithol.Conf.,1988,19:342-352.

主要生态因子对火炬松生长的影响 篇5

1 试验地概况和调查方法

1.1 引种地概况

莆田城厢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南临深水良港湄洲湾,辖霞林、凤凰山和龙桥三个街道,常太、华亭、灵川和东海四个镇。境内山区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5.0~21.8℃之间,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约在8~10℃,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23~29℃,无霜期为230~340 d,年平均降水量为1 200~2 4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土壤多为红壤,占全区林业用地面积的85%;次之为黄壤,占全区林业用地面积的9.0%。立地类型以Ⅰ、Ⅱ类地居多,Ⅲ类地次之,Ⅳ类地较少。

1.2 试验设计与调查方法

1.2.1 试验设计。

按Ⅰ、Ⅱ、Ⅲ等3种立地类型,<20°、20°~30°、>30°等3种坡度区间,<200 m、200~500 m、>500 m等3种海拔高度区间,从莆田城厢区常太、华亭、灵川等乡镇,分别选取15年生的火炬松纯林林分作为调查对象,共选择调查45个林分。立地类型间、不同坡度间、不同海拔高度间林木生长的比较,均采用3个处理,5次重复。

1.2.2 调查方法。

在林分中选择典型地段,设置400 m2(20 m×20 m)标准地。对标准地内的火炬松进行每木检尺,测定胸径,统计株数,并根据平均胸径统计数值,选择平均木。伐倒平均木,按1 m区分段截取圆盘做树干解析,测定连年材积生长量,计算形数。每个标准地挖1个土壤剖面,采集0~40 cm深度土壤,混合后作为土壤肥力分析样本。测定标准地坡度、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数据从气象部门获得。

1.3 数据处理

各平均木形数f1.3根据希弗尔公式计算,即f1.3=0.140+0.66q2+0.32/qH,平均木单株材积根据公式V=g1.3×H×f1.3计算获得,其中,q为形率,H为树高,g1.3为胸径。每公顷材积生长量计算公式为:V=Vi×n×10000/400,其中,Vi为平均木材积生长量,n为标准地株数。对不同立地类型、不同海拔高度区间、不同坡度区间的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等性状表现,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1。求算年降水量、2~7月份降水量、年积温,以及土壤主要养分与火炬松的胸径、树高生长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2。

2 结果与分析

2.1 数据分析与比较

2.1.1 不同立地类型对火炬松生长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Ⅰ类地的火炬松胸径平均值达到19.8 cm,分别是Ⅱ类地、Ⅲ类地的胸径平均值的120%、148.9%,Ⅱ类地是Ⅲ类地的124.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17.33>F0.01(2,10)=4.96,Ⅰ、Ⅱ、Ⅲ类地之间的火炬松胸径生长速度有极显著差异,对立地条件的反应敏感;多重比较结果表明,Ⅰ类地与Ⅱ类地、Ⅰ类地与Ⅲ类地、Ⅱ类地与Ⅲ类地之间,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水平。树干解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火炬松胸径生长量差异,在造林后1~6 a间表现最为明显。火炬松根部有根瘤菌共生,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元素,自肥能力较强[3]。立地质量对早期生长影响大,以后随着林木的生长,根系逐渐发达,根瘤菌数量增加,自肥能力逐渐体现出来,土壤改良的效果得到提高,造林地立地类型对火炬松胸径生长量的影响被削弱。Ⅰ类地的火炬松树高平均值为11.6 m,分别是Ⅱ类地、Ⅲ类107.4%、133.3%,Ⅱ类地是Ⅲ类地的124.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9.85>F0.01(2,10)=4.96,Ⅰ、Ⅱ、Ⅲ类地之间树高生长速度有极显著差异,对立地条件的反应敏感;多重比较结果表明,Ⅰ类地与Ⅱ类地之间无显著差异,Ⅰ类地与Ⅲ类地、Ⅱ类地与Ⅲ类地之间,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水平。树干解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火炬松胸径生长量差异,在造林后3~9 a间表现最为明显。树高生长与个体间的竞争有密切关系。在相同的造林密度下,立地条件好的林分由于个体生长快,林分郁闭早,个体间的竞争剧烈,促进了树高生长[3]。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立地类型下的火炬松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均存在较大差异,Ⅰ类地>Ⅱ类地>Ⅲ类地。不同立地类型下的火炬松单株材积平均值方差分析结果为F=78.44>F0.01(2,10)=4.96,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性水平,不同立地类型下的火炬松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方差分析结果为F=138.25>F0.01(2,10)=4.96,同样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性水平。火炬松根系根瘤具有固氮自肥能力和改良土壤的作用,但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对火炬松的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2.1.2 不同海拔高度对火炬松生长的影响。

不同海拔高度火炬松的胸径生长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见表1)。<200 m海拔高度的火炬松胸径平均值达到18.4 cm,分别是200~500 m、>500 m海拔高度胸径平均值的112.9%、141.5%,200~500 m海拔高度是>500 m海拔高度的125.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6.02>F0.01(2,10)=4.96,火炬松胸径生长速度差异极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200 m、200~500 m、>500 m等3种海拔高度之间的胸径生长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不同海拔高度火炬松的树高生长量同样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200m海拔高度的火炬松树高平均值为11.3 m,分别是200~500 m、>500 m海拔高度树高平均值的111.9%、148.7%,200~500 m海拔高度是>500 m海拔高度的132.9%。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14.71>F0.01(2,10)=4.96,<200 m、200~500 m、>500 m海拔高度之间的火炬松树高生长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结果表明,<200m与200~500 m海拔高度之间、<200 m与>500 m海拔高度之间、200~500 m与>500 m海拔高度之间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水平。海拔高度对土壤结构、水肥条件均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了火炬松的生长。不同海拔高度林分的火炬松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均存在较大差异,Ⅰ类地>Ⅱ类地>Ⅲ类地。不同立地类型下的火炬松单株材积平均值方差分析结果为F=26.58>F0.01(2,10)=4.96,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性水平,不同立地类型下的火炬松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方差分析结果为F=225.60>F0.01(2,10)=4.96,同样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性水平。不同的海拔高度的林地,土壤肥力、水分条件存在较大差异,从调查的林分统计,<200 m海拔高度的林分中,Ⅰ类地占80%,Ⅱ类地占20%,无Ⅲ类地;200~500 m海拔高度林分中,Ⅰ类地占40%,Ⅱ类地占40%,Ⅲ类地占20%;>500 m海拔高度的林分中,Ⅱ类地占20%,Ⅲ类地占80%,无Ⅰ类地。莆田城厢区常太、华亭等乡镇属沿海山区,海拔高度变化主要是山体引起。随着山体高度变化,土壤营养状况、水分状况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火炬松的生长。

2.1.3 不同坡度对火炬松生长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坡度对火炬松的生长有较大影响。<20°林地的火炬松胸径平均值为19.2 cm,分别是20°~30°、>30°林地的胸径平均值的108.5%、158.6%,20°~30°林地是>30°林地的146.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89.67>F0.01(2,10)=4.96,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结果表明,<20°与20°~30°、<20°与>30°、20°~30°与>30°林地之间,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水平。<20°林地的火炬松树高平均值为11.8 cm,分别是20°~30°、>30°的胸径平均值的112.4%、138.8%,20°~30°坡度的林地是>30°坡度林地的123.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58.14>F0.01(2,10)=4.96,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结果表明,<20°与20°~30°、<20°与>30°、20°~30°与>30°坡度林地之间的树高生长,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水平。不同坡度林地的火炬松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立地类型下的火炬松单株材积平均值方差分析结果为F=72.52>F0.01(2,10)=4.96,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性水平,不同坡度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方差分析结果为F=109.61>F0.01(2,10)=4.96,同样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性水平。坡度大小影响了土层厚度、土壤水肥条件[4,5]。坡度大,容易因雨水冲刷、地表径流而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流失,也不利于水分的蓄存、腐殖质的形成与保留。

2.2 性状表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2.2.1 性状年生长量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分析。

胸径与土壤腐殖质、速N、速P、K含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5 6、0.524 3(见表2),线性相关关系明显;与速P含量相关系数为0.323 9,有一定的相关性;与K含量的相关系数仅为0.001 6,相关程度极低。树高与土壤腐殖质含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660 2,与速N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618 1,呈较为密切的线性相关;与速P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302 4,有一定的相关性;与K含量的相关系数较低,仅为0.132 0。单株材积与腐殖质含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689 1,与速N的相关系数为0.558 6,呈明显的线性相关;与速P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3103,有一定的相关性;与K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105 2,呈弱相关。单位面积蓄积量与腐殖质含量、速N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604 6、0.505 8,线性相关关系密切;与速P的相关系数为0.310 3,有一定的相关性;与K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075 5,无明显的线性相关。

从以上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土壤养分状况对火炬松的胸径、树高生长和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增长有着很大的影响,选择肥沃的林地造林,有利于树木生长;瘠薄的林地,应在造林时通过施肥等措施,进行一定的土壤改良。施肥应以N、P肥为主。施加K肥,对促进火炬松生长无明显的作用。火炬松松针腐烂分解的速度慢,可考虑与阔叶树混交,以增加林地土壤的腐殖质含量,促进火炬松的生长。

2.2.2 性状年生长量与气候因子间的相关分析。

对各平均木的胸径、树高年生长量平均值与当年主要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火炬松胸径年生长量与当年的年降水量、2~7月份降水量、年积温间相关系数为0.587 8、0.561 1、0.783 5,呈较为明显的线性相关,与年积温的相关系数达到0.883 5,线性相关极为明显;火炬松树高年生长量与年降水量、2~7月份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21 1、0.789 4,存在较为明显的线性相关,但与年积温间无线性相关。以上分析结果表明,火炬松胸径对年积温有较高的要求,年积温越高,胸径生长量越大,这可能与积温高低影响了光合作用速率和细胞分裂速度有关。年积温对火炬松的树高生长无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可能与莆田城厢区地区的季节温度变化规律和火炬松生长规律有关。莆田城厢区地区高温期在6~10月份之间,这段时间火炬松已完成春梢生长,秋梢尚未萌发。年降水量、2~7月份的降水量对胸径、树高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莆田城厢区一带,火炬松的春梢生长期为3~5月份,这时细胞活跃,新陈代谢旺盛,充足的水分供应有利于细胞分裂进而促进了胸径、树高的生长。

3 结论与探讨

火炬松适应性强,生长快,木材质量好,松脂产量高,莆田已较大规模引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通过对莆田城厢区引种的火炬松林分调查,分析主要生态因子对火炬松生长的影响,对实现适地适树,提高造林效果,提高林分质量和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试验结果表明,立地类型、海拔高度、坡度对火炬松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立地条件好、低海拔、小坡度的林地,营造火炬松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土壤的腐殖质含量高的林地,火炬松生长好;土壤速N、速P含量高有利于火炬松胸径、树高的生长,从而提高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土壤K含量对火炬松生长没有影响;年降水量、2~7月份的降水量对火炬松的胸径、树高生长有明显的影响,过于干旱的地块、蓄水保水能力差的土壤,火炬松生长慢;年积温对胸径生长有明显影响,年积温越高,胸径生长越快,但年积温对树高生长没有影响。综上所述,可以得出:1)火炬松虽然具有固氮自肥能力,但在早期,充足的土壤养分和水分对其生长是必要的。火炬松可以作为造林先锋树种,可以用于较为贫瘠的荒山荒地造林,但是,在造林时应施足基肥,在造林后郁闭前,应该加强水肥管理。合理的水肥管理,将有利于根系、树冠生长,提高根瘤菌的数量和树冠的叶面积,从而提高了固氮能力和光合作用效率。2)作为速生丰产林培育,应选择立地条件好的Ⅰ、Ⅱ类地,阳坡地,施肥应以N、P为主。3)为提高林地的腐殖质含量,应提倡营造火炬松与阔叶树种混交林,特别是落叶量大、落叶易分解的阔叶树种。伴生阔叶树种的选择,要考虑种间关系,最好先小面积试验,探讨其适宜的混交比例和混交模式。由于从现有林分中调查,各调查林分的造林时间、造林后管理措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影响试验的精度。火炬松后期的生长表现,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国外松协作组.浙江省湿地松、火炬松引种推广的调查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1988,12(2):223-226.

[2]沈国华,劳家骐,汪企明.江苏省湿地松火炬松适生范围的初步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1981,28(3):347-350.

[3]兰成富.湿地松、火炬松生长情况调查[J].四川林业科技,1984,24(4):48-52.

[4]李立潮,杨传书.云台山引种湿地松和火炬松试验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1994,18(2):23-27.

基于因子模型的我国金融风险研究 篇6

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我国的金融形势更加复杂。为了对我国的金融风险状况有一个客观准确的把握,需要对金融风险进行系统分析。我国现行的一些金融风险等级评定法都属于综合评分法,其显著特点是计算简便,易于理解和操作,但评价标准的确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有时难以令人信服。本文试图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的金融风险进行分析,以把握金融风险的发展态势,找出影响金融风险的因素,制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二、我国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本文所指的金融风险是宏观层次上的,即引发整个金融系统出现严重动荡不稳的可能。根据中国现有的经营领域与范围,中国的金融风险可以分为:

(一)商业银行风险

是由银行呆坏账逐渐累积而引起的,表现为随着坏账率的不断上升,银行业陷入支付危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由于引发这种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制度本身的缺陷,因此呆坏账率的上升并不只限于少数银行,而是绝大多数银行都如此。由此可见,只要这种风险演变成金融危机,就必然意味着整个金融系统同时瘫痪,其危害程度将远远超过任何一种风险。

(二)泡沫型金融风险

其典型特征就是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联系逐渐脱离,资本在逐利的天性下纷纷涌向股市等投机性市场,金融资产的现实价值被严重高估,与其所代表的实物基础价值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金融资产在虚拟的价格高位上蕴藏着金融风险。

(三)国债风险

在政府负债规模过大的情况下,只要经济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重大事件,政府就有可能无力偿还债务。其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国债规模和国债投资效益。

(四)外资冲击型金融风险

是指外国投机资本对本国货币和金融市场进行攻击的可能性,只有在资本流动比较自由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

在认识金融风险产生根源、基本类型的基础上,本文共选取了中国自1999年~2009年5个方面,16个监测指标,包括宏观经济环境(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M2增长率、企业资产负债率)银行坏账累积型风险(不良贷款比例、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收益率)泡沫型风险(股票市盈率、股票市价总值/GDP)国债风险(债务依存度、债务负担率、财政赤字/GDP)外资冲击型风险(外债/GDP、短期外债/外债总额、经常项目差额/GDP)

三、我国金融风险的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

因子分析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相关性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后,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定量分析。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了4个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921%。四个因子的解释能力占所有变量总方差分别为36.021%、24.901%、15.614%、13.385%。为了使因子能更好地解释变量,需要进一步进行因子旋转,本文采用方差最大化旋转方法,因子载荷值越高,表明该因子包含该指标的信息量越多。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因子载荷矩阵呈现出0和1两极分化,四个因子已经有了明显的实际意义:

(一)公共因子F1

在经常项目差额/GDP、短期外债/外债总额、外债/GDP上的载荷值较大,可命名为外汇冲击型风险,它对整个国家的金融风险状况影响最大,有着36.021%的方差贡献率。可见,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长,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导致我国的对外经济风险不断上升。

(二)公共因子F2

在通货膨胀率、M2增长率、资本充足率、债务负担率上的载荷较大,可命名为国内金融体系风险,它对整个国家的金融风险状况影响居次,但仍然是中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三)公共因子F3

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企业资产负债率上的载荷值较大,可命名为投资增长性风险。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速,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提高明显导致金融机构基建贷款等中长期贷款增大,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了潜在金融风险。

(四)公共因子F4

股票市盈率和股票市价总值/GDP上的载荷较大,可命名为股市泡沫风险。我国资本市场的市盈率明显过高,从发展趋势看,由于中国股市规模仍属于扩张型,所以应警惕股市泡沫成分的过快增加。

四、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危机时有发生。为了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为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控制对外经济风险

加强对隐性外债的监控,优化外资结构,坚持以直接投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的利用外资方式。

(二)加强国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逐步建立起金融风险的综合防范体系

在央行等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企业之间建立起一套沟通联系制度,并制定和实施风险防范相应的对策,要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建立全社会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大体系。

(三)健全证券市场制度化建设,积极、规范而稳妥地发展资本市场

中国的股票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着制度性缺陷致使资本市场行为扭曲,减弱了证券市场资源的内在配置能力。

(四)稳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加快发展和不断深化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尽快建立完整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扩大资本市场流通规模,增加上市品种和数量。

参考文献

[1]黄赛男, 曾松林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国金融风险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06期

[2]陈守东, 杨莹, 马辉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3]段敏芳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金融风险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03期

[4]宋清华, 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生态风险因子 篇7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菌株

实验菌株取自某发电厂循环冷却塔塔底粘泥,采用厌氧菌滚管分离法对硫酸盐还原菌分离纯化。

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1.2.1 固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用于SRB菌种的分离纯化。其组成为:乳酸钠4.0 m L/L;酵母浸汁1.0 m L/L;维生素C0.1 g/L;Mg SO4·7H2O 0.2 g/L;K2HPO40.01 g/L;Na C10.0 g/L;(NH4)2Fe(SO4)2·6H2O 0.2 g/L;琼脂15.0 g/L。

将固体培养基缓慢加热溶解,用HCl、Na OH调节p H值至7.3,在121 k Pa高压蒸汽灭菌锅中消毒20 min,稍冷加入经紫外线消毒的硫酸亚铁铵。

1.2.2 API-RP38培养基

API-RP38培养基用于SRB菌种的活化培养,其组成为:乳酸钠4.0 m L/L;酵母浸汁1.0 m L/L;维生素C 0.1 g/L;Mg SO4·7H2O 0.2 g/L;K2HPO40.01 g/L;Na Cl10.0 g/L;(NH4)2Fe(SO4)2·6H2O 0.2 g/L。

培养基用HCl、Na OH(0.05 mol/L)调节p H值至7.0~7.2,在121 k Pa高压蒸汽灭菌锅中消毒20 min,冷却后加入经紫外消毒的硫酸亚铁铵。

1.2.3 Postgate C培养基

Postgate C培养基组成为:K2HPO40.5 g/L;NH4C1.0 g/L;Na2SO42.26 g/L;Ca Cl20.1 g/L;Mg SO4·7H2O2.0 g/L;Na Cl20 g/L;维生素C 0.1g/L;乳酸钠5.0m L/L;酵母浸汁1.0 m L/L。

培养基用HCl、Na OH(0.05 mol/L)调节p H值至7.3,在121 k Pa高压蒸汽灭菌锅中消毒20 min,在37±1℃下恒温培养。

1.3 菌种的富集、分离与纯化

取5 g塔底粘泥加入45 m L无菌水浸出,充分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即粘泥浸出液,接入API-RP38培养基中进行厌氧培养。API-RP38培养基中含有Fe2+,与SRB的代谢产物S2-生成黑色的Fe S,待培养基变黑后采用稀释涂布—叠皿夹层培养法对菌种进行分离、纯化,将其置于4℃以下冰箱中保存。

1.4 SRB菌量的测定

SRB菌量的测定采用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测定。

1.5 SO42-分析检测方法

可溶性SO42-的定量分析采用Ba SO4重量法。

1.6 p H值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

用HCl和Na OH调节培养基p H值分别为4、5、6、7、8、9、10,编号,高压灭菌后加入等量的SRB菌种放入37±1℃下生化培养箱中恒温培养14 d,期间每天测定各培养基中SRB菌量。

1.7 SRB生长过程中p H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调节Postgate C培养基p H值分别为7.3,加入等量SRB菌种放入37±1℃生化培养箱中恒温培养20 d,第0~10 d,第12,14,16,18,20 d分别测定培养基p H值。

1.8 COD∶SO42-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

1.8.1 硫酸盐致变COD∶SO42-值对SRB硫酸盐还原率的影响

硫酸盐致变COD∶SO42-值即以COD为定值,改变硫酸盐浓度而导致的不同COD∶SO42-值。用乳酸钠将Postgate C培养基中COD固定为1 000 mg/L,调节培养基中SO42含量,使COD∶SO42-分别为1∶1、2∶1、3∶1、4∶1,编号后加入等量的SRB菌种,放入生化培养箱中37±1℃恒温培养10 d,测定各培养基中初始时刻及第10 d的SO42-含量。

1.8.2 COD致变COD∶SO42-值对SRB硫酸盐还原率的影响

COD致变COD∶SO42-值即以SO42浓度为定值,改变COD浓度而导致的不同COD∶SO42-值。将Postgate C培养基中SO42固定为300期mg/L,调节培养基中乳酸钠含量,使COD∶SO42-分别为2∶1、3∶1、4∶1、5∶1,编号后加入等量的SRB菌种,放入生化培养箱中37±1℃恒温培养10 d,测定各培养基中初始时刻及第10 d SO42-含量。

1.9 温度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

将Postgate C培养基编号后加入等量的SRB菌种,放入生化培养箱中,在20℃、30℃、35℃、40℃、50℃、60℃、70℃恒温培养5 d,分别测定各培养基中SRB菌量。

2 结果分析

2.1 p H值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

在SRB代谢过程中,p H值高低主要影响硫酸盐还原酶系的构象、性质、生物学活性与稳定性,引起细胞膜电荷的变化,从而影响SRB对底物的吸收[1]。

不同p H值的培养基中SRB生长曲线见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在相同培养时间内,SRB在p H值为7时生长最好,3 d时菌量峰值达到3.548×108个/m L。当p H值>7时,随着p H值升高,培养基中SRB数量逐渐减少,3 d时菌量达到1.798×108个/m L。当p H值<7时,随着p H值降低,培养基中SRB数量逐渐减少,生长受到抑制。

式中:G——平均世代时间;

Nt1——对数生长期中t1时刻的菌量;

Nt2——对数生长期中t2时刻的菌量。

可计算出SRB在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平均世代时间,结果见图2所示。

SRB在对数生长期,菌体内成分均匀,酶系活跃,代谢旺盛,平均世代时间G可以表征菌体生长代谢活性的强弱,G值越小,菌体代谢活性越强。由图2可知,在p H值为7时,SRB的G值最低,为3.28 h,菌体代谢活性最强。当p H值>7时,随着p H值升高,G值逐渐增大,菌体代谢活性逐渐减弱。当p H值<7时,随着p H值降低,培养基中SRB的G值增大,菌体代谢活性逐渐减弱。

在p H值为7.0的条件下生长情况最佳,在p H值为7.0~8.0的范围内生长情况良好,p H值过低时大部分SRB难以生长和进行硫酸盐还原。

2.2 SRB生长过程中p H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SRB生长过程中p H值随时间的变化见图3所示。

图3表明,Postgate C培养基中接种SRB后,前5 d中p H值由7.3急速降至6.3,此后下降趋于平缓,第20 d后p H值递减为6.2。可见在对数生长期,SRB生长代谢旺盛,菌量呈指数级增长,代谢产生大量脂肪酸和硫化物,使培养基p H值急剧下降。

2.3 COD∶SO42-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

硫酸盐致变COD∶SO42-值、COD致变COD∶SO42-值对SRB硫酸盐还原率的影响见图4所示。由图4可知,随着COD∶SO42-值增大,有利于SRB的生长代谢,硫酸盐还原率均逐渐升高。当COD∶SO42-为4∶1时,硫酸盐还原反应进行得比较彻底。

2.4 温度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

温度主要通过影响SRB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生物大分子的活性来影响其生命活动。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内酶反应速度加快,生长、代谢加快;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细胞中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发生不可逆改变,参与生化反应的功能下降,高温也可使细胞膜中脂类溶化,膜中产生小孔,细胞内含物泄露,导致细菌死亡[2]。图5表明,SRB在35℃时生长最好,生长速度快,代谢活力旺盛,最适生长温度为30~40℃。当温度超过该范围时,SRB生长均不同程度受到了抑制。

3 讨论

(1)SRB所能耐受的p H值范围较窄,其生长适宜p H值范围为7~8,当p H值为7时生长最优。SRB生长过程中p H值随时间递减;

(2)随着COD∶SO42-值增加,各培养基中SO42-还原率逐渐增大。当COD∶SO42-为4∶1时,SRB硫酸盐还原转化能力和COD去除能力较高。

(3)SRB适应中温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30~40℃,在35℃时生长情况最好,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其生长。

参考文献

[1]刘安波.硫酸盐还原作用对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工艺性能影响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1993.

上一篇:老年脑病的早期预防下一篇:画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