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病的早期预防(精选8篇)
老年脑病的早期预防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失禁相关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老年失禁相关性皮炎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结果 实验组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 发生时间显著延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老年失禁患者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质量, 降低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 延长发生时间,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老年失禁相关性皮炎,临床疗效
失禁相关性皮炎是指由于皮肤长时间暴露在大小便中导致刺激性皮炎, 其多发生于阴囊、阴唇、会阴部位、腹股沟、大腿内侧、臀部等, 失禁相关性皮炎使皮肤对摩擦力耐受性下降, 患者多伴有水疱和皮肤破损, 临床表现为:红疹、浸渍、红斑、皮肤脱落, 严重引发感染[1]。研究显示[2], 老年失禁相关性皮炎在住院患者中发生率为18%~51%。本文通过对本科收治的120例老年失禁相关性皮炎患者进行分组, 讨论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失禁相关性皮炎的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本科治疗的120例老年失禁相关性皮炎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60例。实验组男24例, 女36例, 年龄65~96岁, 平均年龄 (76.82±6.39) 岁, 尿失禁32例, 大便失禁19例, 双失禁9例;对照组男26例, 女34例, 年龄66~94岁, 平均年龄 (77.65±5.45) 岁, 尿失禁33例, 大便失禁20例, 双失禁7例。所有患者入院时或住院期间出现尿失禁、大便失禁、双失禁, 排除患者入院时即出现失禁相关性皮炎和压疮。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家属均自愿参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 排便后及时清理, 温水清洗, 通过保护剂保护受损皮肤。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早期护理干预[3], 患者入院后应会阴评估量表评价高危因素, 高危患者在失禁2 h内和交接班时评估危险因素,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皮肤清洁的重要性, 关注排便时间, 患者排便后应及时处理, 应用p H值同皮肤相近的清洁剂清洗皮肤, 同时应选择无香味、刺激性小的产品, 在清洁过程中应保证动作轻柔, 清洁后自然通风, 保证患者皮肤干燥洁净, 应用红霉素软膏或氧化锌隔离保护, 或喷洒3M。应使用吸水性和透气性良好的防护用品, 防护用品潮湿后应及时更换, 尿失禁患者可选择尿套, 大便失禁患者可应用造口袋, 保护肛门皮肤。
1.3 观察指标[4]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和发生时间差异。结合病变部位、皮疹、发红和皮肤破损状况将失禁相关性皮炎分为三度, 其中Ⅰ度表示:大小便接触到的皮肤无水泡, 皮肤保持完整, 皮肤潮湿向周围扩散, 且皮肤边缘不规则;Ⅱ度表示:受刺激部位皮肤出现明显红色, 周围皮肤伴有发白, 伴有皮肤缺损;Ⅲ度表示:皮肤明显破损, 出血或出现明显红色, 深色部位皮肤发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失禁性相关性皮炎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失禁性相关性皮炎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2.2 两组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时间为 (14.93±2.09) d, 较对照组 (6.12±0.76) d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老年失禁相关性皮炎是因粪便、尿液导致刺激皮肤, 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失禁相关性的危险因素, 采取积极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 护士应在患者入院2 h和交接班时评估危险程度, 针对高危患者采取积极措施, 便后及时清洗皮肤, 避免应用酸碱性高的清洗剂, 患者皮肤干燥后可应用皮肤保护剂。良好吸收性的尿片可吸收粪便和尿液, 但其可能增加p H值及老年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5,6]。患者可应用棉质尿垫, 潮湿及时更换。护理人员应加强培训, 掌握尿失禁相关知识, 观察患者失禁次数及时间, 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肛门、膀胱训练计划, 定时翻身, 避免机械性损伤降低老年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
本研究显示, 实验组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 发生时间显著延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失禁性皮炎可降低其发生率, 延长发生时间,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芦慧, 骆燕芳, 孙仁娟.康复新液联合造口护肤粉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失禁性皮炎的疗效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20) :124-125.
[2]刘月玲.龙血竭联合溃疡贴治疗高龄患者Ⅳ度失禁性皮炎的疗效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20) :51-53.
[3]贾静, 徐晶晶, 仇晓溪.住院患者失禁性皮炎患病率和预防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4 (11) :1207-1210.
[4]胡玉兰, 秦玉荣.综合护理干预预防ICU失禁性皮炎的临床观察.安徽医学, 2015, 36 (9) :1151-1152.
[5]陈亚梅, 石利平.预防失禁相关性皮炎护理流程在危重症患者的应用.护理学杂志, 2015, 30 (1) :30-32.
[6]陈爱妹, 卢万俊, 于金美, 等.Braden评分对急性脑卒中病人失禁相关性皮炎的预测价值及护理策略.护理研究, 2015, 29 (7) :2585-2587.
早期预防老年痴呆 篇2
老年痴呆一般分为阿尔茨海默痴呆及血管性痴呆。本文只讨论最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也称为老年痴呆症,1907年由德国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与遗传有密切关系,有人发现父母或兄弟中有痴呆者,本人患痴呆的可能性要比无家族史者高4倍。本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痰病,起病隐蔽,呈进行性加重,一般经过2~3年后渐明显。主要表现为智能减退、性格改变、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健忘、情绪不稳、思维僵化;行动幼稚、笨拙.无目的性。往往并发感染或其他疾病而死亡。目前此病没有药物有效治疗,早期预防是唯一的上策。
情绪养生 临床发现,心理上长期沮丧、懊悔、消沉苦闷、忧伤状态,降低人的生活和活动能力,损害健康。心理上的衰老加速生理上的老化衰老,易发生老年痴呆。老年人应面对现实,及时调整心态,化解矛盾,平衡心理,心怀坦荡,自我解脱,这样就不会发生老年痴呆。
勤用脑 勤用脑丰富老年人的知识,增强记忆力、思维、判断和创造力等。脑子越用越灵的原因是,改善脑的血液循坏并刺激脑神经根重新生出新的神经,使脑血管处于舒张状态,大脑不致于过早地衰老。
合理锻炼 因人、因时、因地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掌握规律,持之以恒的运动锻炼,不但体能增强,而且在大脑内产生内啡肽物质,可以使人有兴奋感、愉快感,增强免疫功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防止心、脑动脉硬化,达到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
合理营养 如果长期吃过多的酸性食物,如肉类、鱼类、禽类、蛋类、油、米面等时,因舍磷、硫、氯等元素代谢产生酸性物质,使机体变为酸性体质,易患老年痴呆。因此,应尽量多吃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海带、咖啡等,能使脑细胞的活性和机能增强,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睡眠要足 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加速大脑细胞的衰退,逐渐发展成老年痴呆。
不要吃得过饱 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大村发现,每当吃饱餐时,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在大脑中比吃饭前多数万倍。这些因子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增多。如果长期饱食,势必导致动脉硬化而发生老年痴呆。
禁烟限酒 我国烟草生产和消费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3以上。德国科学家发现吸烟人的脑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大脑供血不足,神经细胞变性衰老,思维、判断能力逐渐减低,继而发生老年痴呆。美国诺布尔博士发现酒精全阻碍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对脑细胞损害严重,易于发生老年痴呆。
自由基与老年痴呆 体内自由基超过正常水平量时,必须用抗氧化剂清除多余的自由基,同时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抗氧化剂如酶类,有超氧化物岐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非酶类如维生素C、E、β—胡萝卜素等。维持体内自由基正常量是早期预防老年痴呆的重要措施。
老年脑病的早期预防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12年9月~2013年8月收治80例老年烧伤患者, 均无特殊临床表现。男59例, 女21例, 年龄61~78岁, 平均66.8岁。烧伤总面积16%~93%, 平均烧伤面积60.2%, 烧伤部位:头颈部23例, 四肢35例, 躯干部2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 年龄61~78岁, 平均66.8岁;对照组40例, 年龄61~78岁, 平均66.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等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迅速评估患者伤情, 根据外科补液公式进行补液, 并观察患者基础情况。
观察组采用早期切痂植皮术, 可在伤后一周内进行, 将受伤部位的表皮组织及大部分皮下脂肪组织切除, 深度应达深筋膜表面, 但应将有活力的皮下脂肪及皮下大静脉给以保留。对照组中晚期肉芽创面组患者, 可将已愈合的上皮组织切除, 范围以受伤部位边缘2 mm为宜, 再将红肿的肉芽组织刮除, 分离出黏附的纤维板, 并切除, 达到松解瘢痕的目的, 维持了局部的正常生理结构。用庆大霉素盐水冲洗处理后的创面, 取大张中厚自体皮片覆盖受伤部位, 施行植皮术后加压、包扎并固定, 常规术后护理、换药, 查看伤口恢复情况, 术后10 d左右拆线。为避免受伤部位的功能障碍, 拆线后可进行相应的康复锻炼及按摩理疗等。
1.3 疗效分析
所有患者在出院后三个月进行回访, 采用GQOLL法问卷调查, 均由患者本人填写, 总分75分。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项目: (1) 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情况、身体活动能力、睡眠、饮食等; (2) 心理健康:认知能力、情感、情绪、精神等; (3) 社会能力: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婚姻状况等。分数与患者恢复情况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采用早期切痂植皮术患者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中晚期肉芽创面刮除分区植皮术患者,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术后观察两组患者, 观察组40例患者, 出现应激性溃疡7例, 发生率为17.5% (7/40) , 创面脓毒血症4例, 发生率为10% (4/40) , 急性肾衰竭1例, 发生率为2.75% (1/40) ;对照组40例患者, 出现应激性溃疡14例, 发生率为35% (14/40) , 创面脓毒血症10例, 发生率为25% (10/40) , 急性肾衰竭例5例, 发生率为12.5% (5/40) 。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老年烧伤患者应用早期切痂植皮术可以起到使受伤部位早期愈合的目的, 减少瘢痕的产生, 促进机体恢复正常功能[3]。早期切痂植皮术通常在烧伤后3 d内进行效果最佳, 中小面积烧伤患者, 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条件下, 可立即施行早期切痂植皮术;大面积烧伤患者或者患者病情危重时, 应先给予抗生素、补液、抗休克及对症治疗, 待病情稳定, 择期行切痂植皮术, 但手术时机应严格控制在伤后1周内, 主要因为新生肉芽组织及血管的生长时间一般在1周内, 过早切痂有导致出血可能, 同时增加术后感染的机会。本实验数据表明,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老年患者烧伤后机体损伤较大, 同时遗留疤痕, 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降低了老年人生活质量, 本实验观察组患者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早期切痂植皮术的治疗效果好于中晚期肉芽创面刮除分区植皮术, 可能与治疗开始时间较早, 治疗效果明显,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使老年患者身心健康恢复得到有效治疗, 提高了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太君.深度烧伤早期植皮治疗分析.亚太传统医药, 2011, 07 (12) :166.
[2]彭坚.术前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结合控制性降压在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切痂植皮术中的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12, 41 (03) :364.
老年脑病的早期预防 篇4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38例, 其中观察到为早期肺性脑病的患者26例, 年龄53岁~99岁。
2 临床观察
2.1 熟知患者的一般情况入院后尽快了解患者的职
业、文化程度、脾气性格、生活习惯、行为、语言、家庭情况等, 以便于观察。
2.2 肺性脑病早期症状的观察多数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肺性脑病前都有睡眠节律紊乱、昼夜颠倒;
暴躁、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抑郁、少言, 兴奋与抑郁交替出现;定向力下降、言语不清等表现。
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尤其是夜间, 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 则要考虑到早期肺性脑病的可能, 及时寻找诱因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3 护理要点
3.1 严格控制感染, 积极配合医生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
医生选用抗菌药物主要是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和经验用药, 抗菌药物有各自不同的特性, 有些抗菌药物是浓度依赖性药物, 如氨基甙类药物, 此类抗菌药物1 d 1次即可, 使用较方便;但有些抗菌药物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需q 8 h给药甚至q 6 h, 所以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给药时间给药[1]。用药时要现配现用, 以保证药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加强病房管理, 减少人员流动, 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解除支气管痉挛, 改善通气。
教会患者排痰的方法, 使痰液及时排出, 对痰多而又无力咳出者, 应协助患者翻身、叩背, 指导患者深吸气后有意识地咳嗽, 以利排痰, 使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多饮水, 必要时静脉补液以稀释痰液。
3.3 合理给氧。
一般给予鼻导管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 严重呼吸困难者可通过面罩加压呼吸机辅助呼吸, 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
3.4 密切观察病情。
除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外, 还需记录24 h出入液量, 一定要注意观察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及时做好诊断和处理。合理安排输液, 补充电解质, 控制输液速度, 输液量不超过1 000 m L/d, 滴速不超过30滴/min,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配合处理。
4 安全预防措施
4.1 加强安全防护[2], 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病房, 避免靠近窗边, 以免发生意外。
去除病室内不必要的设备和危险物品, 如热水瓶、刀剪、绳子, 以免伤人和自伤。
4.2 对于出现早期肺性脑病症状的患者, 除进行必要的
监护外, 还要及时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 说明病情, 让家属配合治疗, 并请家属陪护, 同时派专职护理人员守护。
4.3 在患者出现脾气性格改变、情绪反常、暴躁时, 应以
说服劝导的口气, 并配合必要的治疗, 切不可用镇静剂使患者安静, 否则会加重患者病情, 使患者昏迷。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抗菌药物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53.
老年脑病的早期预防 篇5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0年6月—2007年6月收治各种原因的肝硬化病人382例, 年龄3岁~73岁;发生肝性脑病29例, 其中男22例, 女7例;性格外向型6例, 性格内向型23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例,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9例。29例病人诱因明确, 分别由电解质平衡紊乱、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短期摄入大量的高蛋白食物、便秘和药物等诱发引起。经密切观察, 积极去除诱因, 早期治疗后24例获得满意的效果, 3例因家属放弃治疗未愈出院, 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出院。
2 临床观察及护理
2.1 病人的一般情况了解和肝性脑病早期症状的观察
入院后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 包括病人的职业、文化程度、脾气性格、家庭情况、生活习惯、行为、语言等, 以便于观察。多数肝硬化病人发生肝性脑病前都有脾气性格的改变、情绪反常或行为错乱等表现。我们应观察其有无以下情况:表情淡漠、烦躁不安、抑郁少言或兴奋抑郁交替出现;有无衣帽不整、随地大小便、昼夜颠倒、睡眠节律紊乱、定向力下降、语言吐词不清、多语、重复语言等。因肝性脑病早期病人症状大多时隐时现, 当出现有上述症状时, 应通过询问、谈心等方式了解病人的反应能力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记忆力、计算力等。肝性脑病早期病人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时常出现错误或反应迟钝。通过观察, 可以及时发现肝性脑病的前期症状, 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2.2 及时寻找和排除各种诱发因素
大多数肝性脑病有明确诱因, 我们应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并排除各种诱因。①仔细观察大小便性质及量的改变, 如发现柏油样大便提示消化道出血;大便溏稀及次数增多或黏液脓血便, 提示肠道感染;②便秘可致肠道氨的吸收增加, 所以应保持大便通畅, 每日了解病人的排便情况, 保持每日1次, 有便秘时采取乳果糖口服, 必要时用米醋50 mL加生理盐水200 mL~500 mL灌肠, 每日2次, 也可用硫酸镁30 mL~60 mL导泻;③发热、腹痛、腹胀者为腹腔感染;④严重腹泻、大量放腹水、过度剩尿等均可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加重和诱发肝性脑病的发生。病人的出入量能反映病人的代谢和液体进出的平衡情况, 应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为医师提供治疗依据。病人的入水量应限于每天2 500 mL, 伴有腹水者的入量为每24 h尿量加1 000 mL, 过多液体可引起心力衰竭、脑水肿等, 可加重肝性脑病的发生。使用利尿剂的病人须加强观察, 定期测定血电解质, 并及时给予补充纠正, 在使用利尿剂的同时, 宜联合间歇使用, 以避免电解质紊乱。
2.3 休息及饮食护理
①肝性脑病病人肝细胞大量坏死, 肝细胞供氧供血不足, 直立体位肝脏血流量减少40%, 运动时肝脏血流量减少80%~85%[1]。故活动可增加肝脏耗氧量, 使肝脏损害加重。因此, 要求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以保持肝脏足够的供血, 以利于肝细胞的再生, 至症状消退及肝功能明显改善后方可以进行适量活动。②向病人和家属讲解蛋白质饮食与肝性脑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使病人及家属根据病情自觉控制食物中蛋白质的摄入。指导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低蛋白 (每日低于20 g) 、清淡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无渣饮食, 如藕粉、面条、稀饭、果汁和水果, 保持肠道酸性环境, 促进氨的排泄, 多食植物蛋白, 伴有腹水者需限制钠的摄入, 肝功能明显改善后, 每日增加蛋白10 g, 最多每天食用50 g, 应逐渐增加蛋白质的量, 防止再度昏迷, 对不能自我节制的孩子, 耐心说服并对其进行监督。
2.4 用药的护理
按医嘱及时使用抗肝性脑病的药物。根据病人的血液酸碱度和血钠、血钾情况, 选用谷氨酸钠、谷氨酸钾或精氨酸, 注意滴速不宜过快, 观察有无流涎、呕吐、面色潮红的反应, 防止感染时要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抗生素;应用乳果糖时, 注意观察腹胀、恶心、呕吐、腹绞痛等副反应, 应从小剂量开始;禁用止痛、麻醉、安眠和镇静类药物, 如确实需要, 可用地西泮、东莨菪碱、苯巴比妥钠等, 但用量要减少, 只能用常用量的1/3~1/2, 或减少用药次数, 或用组织胺类药物代替, 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2], 使用后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 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2.5 加强安全防护
部分肝性脑病早期病人若因情绪异常, 行为错乱, 狂躁而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本组案例中出现自伤行为5例, 多见于抑郁型病人;伤害他人行为8例, 多见于狂躁型病人。在病人出现上述症状时, 护士除加强巡视外, 还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去除病房内的危险, 如热水瓶、玻璃杯、剪刀、刀子、皮带等, 以防伤人。②将病人病床转移到远离窗户的位置, 防止出现爬窗意外, 必要时可使用床档和约束带。③及时和病人家属联系, 说明病情, 并请家属来院24 h陪护, 对没有家属陪护的病人, 应派专人守护。④病人出现躁动时, 医护人员应以说服、劝导的口气与病人对话, 而不能用训责的语气或口气与病人对话, 以免使病人更狂躁。⑤当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时, 切不可为使病人安静而滥用镇静剂, 否则会加速病人进入昏迷[3]。
2.6 心理护理
肝性脑病病人因病程长、病情重、并发症多、医疗费用高等原因, 常出现烦躁、焦虑、悲观等情绪, 甚至不配合治疗, 因此, 要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问题, 给予耐心的解释和劝导, 鼓励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除其顾虑及不安情绪。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 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 取得信任和合作。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病情发展经过, 并列举已经治疗成功的病例, 鼓励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采取正确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周淑梅.肝功能衰竭出血的预防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1990, 6 (9) :21.
[2]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0:174-178.
老年脑病的早期预防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梅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神经系统症状及DWI影像资料、病例完整的26例≤32周的早产儿脑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E)22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2例,脑室周白质软化1例,低血糖性脑损伤1例。
1.2 检查方法
生后1周及3周分别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利用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新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方法,TIWD及T2WD序列及DWD序列对早产儿脑病进行早期诊断。患儿在扫描前半小时静脉注射苯巴比妥钠10~20 mg/kg,或10%水合氯醛0.5~1 ml/kg灌肠,让患儿处于睡眠状态并监视其心率变化。西门子MR扫描仪,相控阵头线圈完成MR扫描。常规做轴位T1(T1WD)、(T2WD)、弥散加权成像(DWD)。
1.3 判断标准
本研究将脑病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①轻度:病灶局限在两侧大脑半球的1~2个脑叶,病灶区域的灰白质信号对比模糊,不伴有脑室内或脑内出血或其他重要功能区的灰质受累。②中度:病灶累及两侧大脑半球的3~4个脑叶,病灶区域的灰白质信号对比模糊甚至消失,并伴有脑室内或脑内出血或1~2个其他重要功能区的灰质受累;病灶累及大脑脑叶的数量少于3个,但伴有脑室内出血病灶或1~2个重要功能区的灰质受累或1个脑内出血病灶也属于中度。③重度:病灶累及范围大,约累及两侧大脑半球的6~7个脑叶,病灶区域的灰白质信号对比完全消失,并伴有脑室内或脑内出血或其他重要功能区的灰质受累;一般病灶累及脑叶的数目少于6个,但伴有2个及以上的脑实质或脑内出血病灶,或2个及以上的重要功能区的灰质受累,均属于重度。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梅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32周早产儿共180例,其中经DWI检查诊断为脑病患儿26例,占14.4%。26例早产儿脑病中,轻度8例(30.8%),中度13例(50.0%),重度5例(19.2%)。
2.2 HIE分型
26例≤32周的早产儿脑病患儿中,HIE 22例,占84.6%。将HIE新生儿期后及神经后遗症期的DWI表现分为旁矢状区型、底节/丘脑型、脑室旁型三个基本类型。本组22例HIE脑病患儿中,以脑室旁型为主,共19例,底节/丘脑型2例,旁矢状区型1例。
2.3 HIE病变区域与胎龄关系比较
在患儿胎龄1周和3周时分别进行磁共振检查。结果见表1。可见,早产儿生后1周时磁共振表现与生后3周时磁共振的表现差别较大。
2.4 HIE病变区域与临床表现比较
①急性期:DWI见脑室旁室管膜下出血,患儿表现为嗜睡、昏迷、兴奋;DWI见基底节出血,患儿表现为肢体瘫、躁动;DWI见小脑出血,患儿表现为兴奋、呕吐;DWI见皮层点条状出血,患儿表现为躁动、兴奋;DWI见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表现为兴奋、哭闹。②恢复期或后遗症期:DWI见脑室旁白质软化,患儿表现为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抽搐;DWI见局部脑萎缩,患儿表现为抽搐、肢体活动障碍;DWI见基底节白质软化,患儿表现为肢体瘫、智力低下;DWI见颞顶叶软化灶,患儿表现为抽搐。
3讨论
脑病尤其是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也是早产儿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研究中,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梅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32周早产儿共180例,其中经DWI检查诊断为脑病患儿26例,占14.4%。由于早产儿大脑发育的成熟度不够,脑部氧耗较大,容易发生缺氧缺血性损伤。本例中,早产儿HIE占脑病的84.6%。
目前认为早产儿脑病早期诊断主要依靠脑影像技术评估。目前头颅B超、CT及MRI是诊断新生儿脑损伤的主要影像学技术。头颅超声便于床旁操作、无创和经济,但仍有其局限性,24 h内的急性病变,其敏感度仅30.5%。超声和CT对脑白质非囊性的胶质细胞增生和点状出血的漏诊率较高,且对HIE临床分度的判断存在不确定性。头颅MRI在诊断早产儿脑损伤中具有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更准确地反映脑内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研究[1]指出,新生儿8个月是MRI发现缺氧后期继发神经病学损害的最早时间。但因早产儿皮质白质含水量相近,常规MRI检查中SE序列易出现诊漏,但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新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方法,主要反映细胞内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当脑组织受累,尤其是局灶性脑白质损伤早期,发生细胞内毒性水肿时,该区域的水分子即出现扩散受限,损伤后不到3 h即出现高信号,DWI比常规MRI能更早地显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故据最新美国神经学会新生儿神经影像指南中提及,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进行磁共振检查较B超更易探查到白质损伤、出血性损伤及更多或广泛性囊腔损伤[2]。因此,早期行DWI检查发现脑病患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轻症病患患儿的治愈和重症患儿生存质量的提高。
此外,不同胎龄早产儿大脑的成熟部位不同,对缺氧缺血的易感程度也不同。但由于新生儿的髓鞘化仍在不断形成,早期行磁共振检查也很难发现窒息引起的非出血性损伤。因此,对于有异常表现的患儿或初步治疗后的患儿,应定期复查[3]。一般而言,早产儿脑病的高发病变区域是脑室室管膜下的生发层、脑室周围的白质区动脉末梢区等。本研究中,早产儿脑病患儿脑室旁型为主,且生后1周的患儿与生后3周的患儿DWI的表现有很大差别,反映在患儿的临床表现方面差异也较大。医生应根据患儿MRI的表现和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正确的辨别和诊断。
参考文献
[1]Byrne T,Eken P,Toet MC,et al.Predictive value of early MRI,pulsed Doppler and neurophysiology in full term infants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Neuropediatrics,1994,25(6):301-307.
[2]刘敬,曹海英,陈焰.新生儿脑损伤的超声诊断与临床.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65.
老年脑病的早期预防 篇7
关键词:肺性脑病,早期临床观察,护理措施
秋冬季节是肺性脑病的高发季节,而肺性脑病又是在肺心病的基础发展而来的。肺性脑病常在呼吸功能严重不良的基础上发生,因患者烦躁不安,应用镇静剂、氧疗不当及气管支气管或肺部感染而诱发。所以对肺性脑病患者早期临床症状的观察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治疗肺性脑病的成功的关键。
1 临床资料来源
金堂县第三人民医院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肺心病患者396例。其中通过临床观察到为早期肺性脑病的患者有102例。最小年龄58岁,最大年龄97岁,平均年龄为70.8岁。男性67人,女性35人。
2 临床观察
2.1 熟悉患者的一般情况
入院后尽快了解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脾气性格、生活习惯、有无吸烟史,行为言语情况,家庭情况等以便于临床观察。
2.2 肺性脑病早期症状的观察
多数肺心病患者发生肺性脑病前都有睡眠规律的改变,如白天嗜睡、夜间兴奋或脾气性格发生改变、情绪反常和行为错乱等表现,见表1。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肺心病患者的临床观察,特别是夜间。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就应该考虑到早期肺性脑病的可能,及时寻找诱因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相应的处理。
2.3 确诊后的护理
2.3.1 积极寻找诱因,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我们对102例肺性脑病患者中大部分都可寻找到诱因,见表2。
因此,我们从表2中可以看出,引起肺性脑病的主要诱因是呼吸道感染、气道不通畅、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此外,由于氧疗不当,使用镇静剂等原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不明诱因的12例肺性脑病患者更应仔细观察,把环节做细。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护理工作应做好以下几点:
2.3.1. 1 严格控制呼吸道感染,认真配合医师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医师在选用抗生素时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就必须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针应用抗菌药物;(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因此住院患者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1]。抗菌药物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有些抗菌药物是浓度依赖性药物,如氨基甙类药物,此类抗菌药物1次/d即可,使用较方便。但有些抗菌药物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需按时间给药,如q8h或q6h准时给药一次。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根据第一次用药时间准确推算出后期的给药时间。各班护理人员在执行治疗时,要严格按给药时间,足量给药。药品要保证现配现用,以保证药品的有效性。
2.3.1. 2 加强病房管理,防治交叉感染。所有的护理操作必须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执行。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畅,避免空气污染或刺激性气体的吸入,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每天早晚用人机共存空气消毒机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每次1h。室内清洁用湿式清洁法清洁,防止尘土飞扬。
2.3.1. 3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护理措施。包括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翻身拍背,湿化合雾化方法,胸部扣与机械吸痰,及时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护士应做好祛痰工作,使痰液及时排出。对痰量多而无力咯出者,应协助患者咳嗽,防止窒息发生,并禁用强镇咳剂。因此护士对卧床患者要定时做深呼吸运动,经常给患者翻身、拍背,拍背时鼓励患者用力咳嗽,对痰多而又无力咳出者应采用机械吸痰,吸痰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吸痰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并取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后方可吸痰。这样可减少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给患者吸痰时动作要轻,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所用的吸痰管每次1根,所用的无菌换药碗和无菌生理盐水做到一用一换,防止交叉感染。对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配合超声雾化吸入及化痰药物,协助医师通过支气管纤维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痰。
2.3.1. 4 电解质紊乱在肺性脑病的诱因中也占了重要的比例。大多数患者都进食少或不能进食,有消化道并发症的出现,如呕吐、腹泻,应用了利尿药物等。因此,对肺心病患者一定要注意观察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及时做好诊断和处理,如合理安排输液计划,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
2.3.1. 5 肺心病患者经常出现浮肿,同时由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晚上睡眠差。此时一定要慎用利尿药和禁用镇静药。否则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和呼吸抑制,诱发肺性脑病的发生。护士在执行类似医嘱时一定要谨慎,不要机械地执行,应先提醒医师,使医师作出权衡利弊的考虑。
2.3.1. 6 合理的氧疗也是预防肺性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肺心病宜长期氧疗,是指每天吸氧不少于15h,使Pa O2>78.0k Pa的氧疗。持续低流量吸氧每天>19h效果更明显。长期氧疗可减轻呼吸困难,增加运动耐量,降低肺动脉压,延长生存期[2]。吸氧浓度25%~30%,氧疗时护士应加强病情观察,如果患者通过氧疗后意识转清,发绀好转,如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动脉血气进一步恶化,则应采用气管插管或切开进行机械通气。对长期氧疗的患者应加强监护,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用氧宣教。临床上发现患者和家属把调好的氧流量开大,他们误认为氧气越大越好,从而造成呼吸抑制,诱发肺性脑病。
持续氧疗的患者,选择患者舒适的氧疗效果,好的给养方法很重要。根据血氧饱和度的检测方法,分别于吸氧前后10、20、30、40min,用美国生产的PALCO型经皮无创性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连续检测血氧饱和度(Sp O2),其原理是通过置于手指末端的红外光传感器来测定血氧饱和度,它与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的相关性很好,仅有1%~2%的误差。结果表明鼻塞法和单侧鼻导管法纠正缺氧的效果好,面罩法效果较差,双侧鼻导管法居中。但在躁动和经上呼吸的患者中,双侧鼻导管法几乎无效[3]。因此我们在临床上选用单侧鼻塞法给养,患者耐受良好,愿意接受较长时间氧疗。护士在氧疗中应加强护理,经常检测鼻导管是否通畅。每天更换鼻导管,避免分泌物堵塞导管。
2.3.2 总结
我们对肺心病患者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加强监护,观察仔细。对出现肺性脑病早期症状患者应及早认识,尽快告诉医师。对出现一系列的行为错乱、情绪反常,在做好监护的同时,配合医师做好适当的处理。
2.3.2. 1 加强安全防护,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病房,避开窗边,以免出现意外。除去病房内的不必要设备和危险物品,如热水瓶、刀、剪、绳子,防止伤及他人或自伤。尽量将桌椅靠边,防跌伤,做好安全保护措施。
2.3.2. 2 医护人员在患者出现脾气性格改变、情绪反常、暴躁时,要多给予理解,耐心细致地位患者做好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多关心患者,不可使用镇静剂让患者安静,否则会使病情加重,重点工作应放在去除诱因。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原则[S].2006.
[2]刘素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西医结合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2005,31(15):375.
老年脑病的早期预防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76例, 均符合1989年济南会议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及临床分级[2];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0例, 中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06例;其中男婴90例, 女婴86例, 年龄7~16d, 平均12.6d。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17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经积极治疗原发缺氧缺血性脑病治愈出院后依据是否进行早期干预分为早期干预组90例, 对照组86例, 两组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程度、分级上无显著差异性, 具有临床可比性。
1.2.2 早期干预方法
对患儿新生儿期既进行视、听、四肢运动训练, 依据鲍秀兰[3]0~3岁早期神经功能干预大纲进行感知、视听、语言、肢体功能强化训练, 配合按摩、针灸等综合康复训练;同时静脉应用营养脑细胞神经节苷脂等药物应用。
1.3 观察内容
应用贝莱智力量表改编标化的婴幼儿智力发育测验表 (CDCC量表) 为标准对病儿3、6、12个月进行运动发育 (PDI) 、智能 (MDI) 检测并比较。应用Cesell婴儿发育量表对病儿进行个人社交、语言、适应性行为、精细动作、大运动观察, 以发育商 (DQ) 评分表示测得结果, 优秀DQ评分>120, 正常DQ评分90~119, 边缘状态DQ评分7l~89, 智力低下DQ评分<7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 数据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早期干预组90例, 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6例 (脑瘫4例, 癫痫2例) 发生率6.66%;对照组86例, 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25例 (癫痫9例、精神发育迟滞6例、脑瘫10例) 发生率29.06%, 两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并对两组病例进行病儿3、6、12个月进行运动发育 (PDI) 、智能 (MDI) 检测并比较具体见表1。依据Cesell婴儿发育量表进行DQ评分评定预后具体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完善和设备的更新, 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围产保健医学得到广泛开展, 和的迅速发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死率显著下降, 但存活新生儿有较高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出现智力低下、运动功能落后、癫痫、脑瘫等。
注: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各月份运动发育 (PDI) 、智能 (MDI) 检测并比较P<0.05, 有显著差异性
注: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在预后各项比较P<0.05, 有显著差异性
儿童0~2岁是中枢神经系统快速发育阶段[4], 脑部可塑性最佳时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系统后遗症为脑损伤引起, 在进行早期干预可以使脑细胞得到功能加强, 细胞间突触连接增加, 经过运动、感觉、语言、颜色、外界丰富的环境等良性刺激促进神经系统发育、脑结构和功能代偿, 促进婴儿抬头、爬行、站立等正常运动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肌肉协凋运动, 干预越早效果越佳, 应在新生儿期进行以期得到最大化的功能恢复。
由于婴幼儿神经功能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 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干预应持续进行[5], 不能松懈, 并根据病儿的神经运动缺失情况进行调整干预方案, 由专业人员进行康复治疗及指导;早期干预、康复需要家庭充分配合, 使患儿能够得到充分的干预, 使干预措施得到具体落实, 效果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丁国芳, 孙金珠.围产期高危儿的早期干预[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12, 20: (1) :25-27.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论断依据和临床分度[S].中华儿科杂志, 1997, 35 (2) :99-100.
[3]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5:240-276.
[4]王晖, 成幼林, 王兆欣, 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2例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 2010, 22 (4) :334-335.
【老年脑病的早期预防】推荐阅读:
老年人肺性脑病的注意事项08-26
预防肝性脑病06-30
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08-07
肝性脑病的临床护理08-16
肝性脑病的综合治疗11-23
预防老年肺炎的窍门09-21
老年早期糖尿病06-28
早期老年性痴呆09-07
老年人心理障碍的预防08-16
迟发性脑病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