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2024-05-24

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共7篇)

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篇1

肺性脑病指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受到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等影响造成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酸中毒和缺氧会大大提高患者体内阿片肽的分泌量, 进而抑制其呼吸中枢功能。纳洛酮属于阿片受体拮抗剂, 能够显著改善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患者的酸中毒和缺氧症状。本研究对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了观察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80例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患者, 男46例, 女34例, 年龄30岁~72岁, 平均年龄 (52.4±11.4) 岁。所有患者依据其体征、临床症状以及相关临床检查结果, 均确诊为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 且符合WHO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利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40例, 2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及病情监测,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感染的护理及预防、用药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 健康教育。嘱患者务必戒烟, 以减少或消除吸烟对呼吸系统产生的刺激和影响, 增加运动量, 大量饮水, 改善营养供给状况, 提高身体抵抗力。指导患者掌握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方法, 每天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适当实施家庭氧疗, 并自我检测肺、心功能变化。 (2) 口腔及皮肤护理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 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 选择适当的漱口液。强化皮肤护理, 保持病房内干燥、清洁, 以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3) 病情监测。加强患者血压、体温、呼吸、脉搏和意识等生命体征监测, 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紫绀、意识、面色等情况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加强血氧饱和度监测。保持患者电解质和水平衡, 对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进行严格控制, 嘱患者尽量自主进食, 多食易消化的高能量食物, 如有需要可以进行鼻饲。 (4) 适当氧疗。嘱患者以半卧位接受低流量氧疗, 氧流量控制在1~2 L/min左右, 使患者机体保持轻微“氧饥饿”的状态, 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中枢功能, 提高二氧化碳的排出速度。 (5) 呼吸道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 注意呼吸道湿化和排痰。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自主咳痰和咳嗽, 并定时帮助患者叩背与翻身, 以加快痰液的排出速度, 保证呼吸系统通畅。 (6) 感染的护理和预防。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加强院内感染的预防和处理。入院之初即应实施尿液、血压和痰液标本采集, 并进行标本的药敏试验和细菌培养试验, 依据临床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确定敏感抗生素, 实施感染预防治疗。在药物静脉输注过程中, 应做到现用现配, 以保证药物治疗效果。另外, 应强化给氧管、雾化螺纹管等各类治疗器械的灭菌和消毒工作, 在实施各项临床护理措施的过程中,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定时通风和消毒病房, 严格控制探视人数和时间, 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率[1]。 (7) 用药护理。药物治疗效果减退后, 若患者再次发生呼吸抑制症状, 需再次实施药物护理;且药物治疗过程中, 需要将患者的血药浓度控制在较为稳定的范围内, 并加强患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监测[2]。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前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和动脉氧分压 (PaO2) 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经过临床护理, 试验组患者意识恢复正常时间、Pa CO2和Pa O2等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1) 。见表1。

3 讨论

慢性呼吸衰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肺部疾病, 其主要发病原因在于呼吸肌疲劳[3]。受到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等因素的影响,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常会发生肺性脑病症状, 早期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 缓解脑组织损伤症状。然而,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 患者还需接受系统的临床护理, 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接受早期药物治疗的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患者, 同时还需要接受无创通气治疗, 而无创通气治疗常会导致一定的不适感, 进而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所以, 系统的临床护理对于巩固和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患者接受系统的临床护理,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的护理效果。方法 80例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2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 试验组患者同时接受系统的临床护理, 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意识恢复正常时间、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和动脉氧分压 (PaO2) 等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结论 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给予系统的临床护理, 有助于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呼吸衰竭,肺性脑病,药物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淑萍.早期应用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8) :165-166.

[2]康晓燕.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早期应用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4 (9) :166-167.

[3]白金应.纳洛酮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2, 24 (4) :460-461.

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篇2

1 临床资料

我院呼吸科自2006年7月—2007年8月共收治肺心病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36例。其中, 男22例, 女14例, 年龄52~88岁, 平均70岁;病情好转出院22例, 死亡14例;其中有创辅助呼吸3例, 无创辅助呼吸28例。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掌握患者24h的病情变化, 包括治疗、饮食、情绪、睡眠等情况, 尤其要掌握血气分析情况, 它是诊治呼衰、肺性脑病最可靠的指标。加强心理护理, 为病人创造舒适和安静的住院环境, 病房温度要保持在20~25℃左右, 湿度在55%~ 65%, 夜间病室灯光要柔和, 备好手电筒, 以便观察病情。卧床病人要协助翻身、拍背、加强皮肤护理, 防止褥疮的发生, 做好口腔护理、应及时补充热量和蛋白质、高脂肪的营养物质。

2.2 呼衰及肺脑的专科护理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衰竭严重时, 因支气管痉挛、多汗引起体液大量丢失, 致痰多且黏稠, 加之患者体力下降无力咳出痰液, 易引起痰栓。如不及时妥当处理, 痰栓可阻塞呼吸道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使病情进一步加剧并可直接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死亡。所以必须随时清除痰液, 解除支气管痉挛, 保持呼吸道畅通。

2.2.2 定时翻身、拍背, 勤吸痰

定期改变病人的体位, 对于不能自行翻身或翻身有困难的病人每2h翻身1次, 这样做不但能改善患者的周身血液循环, 还有防止痰液在呼吸道内积聚的作用。经常给予拍背, 能使痰液松动, 有利于患者自行排痰。年老体弱的患者, 更要注意其病情危险易变, 特别是痰多黏稠者, 因无力咳出, 有时一口痰堵住气管, 护士应特别给予帮助, 立即用力拍背, 左右上下拍, 并鼓励病人用力咳嗽, 直至一口痰咳出为止。如痰栓窒息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紧急情况下, 可用20ml 0.9%氯化钠溶液, 做环甲膜穿刺, 以稀释痰液。床边应常备吸引器, 有痰就吸, 每次吸痰不超过15s, 吸痰同时观察病人脸色有无改变及呼吸等情况。

2.2.3 湿化痰液

呼吸道湿化对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很重要的作用。雾化吸入每日进行2~4次, 在雾化吸入中可以加入庆大霉素、沐舒坦起到局部消炎、化痰的作用。为了避免因雾化吸入而引起的交叉感染问题, 我们务必每人一套雾化器, 做到专人专用, 用后彻底销毁。

2.2.4 纠正缺氧

氧疗是改善低氧血症的主要手段, 对于I型呼衰, 可给于较高浓度氧 (35%-50%) 或高浓度 (>50%) 进行氧疗, 当PaO2达9.3Pa (70mmHg) 时应逐渐降低氧浓度, 因长期吸入高浓度氧可引起氧中毒。II型呼衰。如COPD引起的慢性呼衰, 应采取低浓度 (<30%~35%) 持续给氧, 这样即能纠正严重缺氧又能防止CO2潴留的加重。在氧疗期间应向家属明确交代吸氧的意义及健康宣传工作, 不可随意调整氧流量, 以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

2.2.5 病情观察和护理

严密观察意识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如出现兴奋、烦躁、嗜睡和意识恍惚, 或夜间失眠情况, 往往是肺性脑病的早期表现, 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另外要加强防护措施, 防止病人坠床。对于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 镇静剂, 安眠剂的应用要特别谨慎, 因镇静剂能抑制咳嗽反射, 加重痰液的潴留, 还能导致呼吸中枢抑制, 甚至死亡。应禁用吗啡、地西泮等药物, 烦躁不安者, 可用小剂量10%水合氯醛, 保留灌肠。

2.2.6 备好抢救器材

在护理肺性脑和呼衰病患者时,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有异常, 应立即通知医生, 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 控制病人的病情, 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争分夺秒, 为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2.2.7 饮食护理

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由于长期卧床, 活动少, 因此消化功能减退, 饮食差, 此时应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 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如有水肿应给低盐饮食, 如应用强心甙和利尿剂应多吃含钾的食物。多进食各种新鲜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对于不能进食者, 要鼻饲进食, 总之, 要保证患者有充足的水分, 充足的热量和不同的营养供给。

2.2.8 心理护理

对于呼吸衰竭及肺性脑病病人因病史较长, 反复发作长期治疗, 经济负担重, 所以好多病人顾虑重重, 丧失了治疗的信心, 因此我们要及时疏导病人, 关心体贴病人, 鼓励他们与疾病做斗争,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9 健康教育

呼衰及肺脑的预后不仅取决于呼衰程度及抢救是否恰当,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原发病、病因诱因能否去除。急性呼衰处理及时、恰当、病人可完全康复。慢性呼衰病人度过危重期后, 关键是预防和处理呼吸道感染等诱因, 以减少急性发作。有条件者可进行家庭氧疗以缓解肺动脉高压, 减轻心脏负荷, 使病人保持较长时间的生活自理,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将我院2014年4月-2015年9月收治的110例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每组55例。两组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7例;年龄55~83岁, 平均年龄 (67.24±2.66) 岁;病程4 ~26年, 平均病程 (8.98±1.50) 年;观察组中男30例, 女25例;年龄56~80岁, 平均年龄 (68.01±2.36) 岁;病程4~27年, 平均病程 (9.05±1.44) 年。临床主要表现为嗜睡、烦躁及昏迷等症状。两组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对照组行营养支持、止咳、祛痰及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措施, 并确保呼吸道畅通。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纳洛酮进行治疗, 将0.8mg盐酸纳洛酮溶于100ml 10%葡萄糖进行静注, 4h/次。若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后可降低纳洛酮剂量至0.4mg, 8h/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有效率、pH值、血氧饱和度 (SaO2)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等指标。

1.4评判标准 (1) 生活质量评分:从抑郁、焦虑及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评分 (每症状分四级, 每级1~4分) , 分数越低提示生活质量越高; (2) 疗效评价:显效:治疗后, 患者行为异常等临床症状消失, 呼吸困难、电解质紊乱等显著改善, 动脉血氧分压升高, PaCO2降低;有效:治疗后, 患者行为异常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仍伴轻度精神障碍, 呼吸困难、电解质紊乱等有所缓解, 动脉血氧分压升高, PaCO2降低;无效:治疗后, 临床症状、呼吸困难、电解质紊乱及PaCO2等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并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生理指标比较观察组动脉血pH、SaO2、PaCO2、 PaO2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两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比较治疗后, 观察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社会生活评分、睡眠情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治疗过程中, 两组均未出现恶心、血压升高及皮肤发痒等不良反应。治疗后, 复查肝肾功能等无异常。

3讨论

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往往易引起患者出现低氧和高碳酸血症, 是临床中呼吸内科较为常见的危急重症。大部分患者发病后, 往往会伴随呼吸功能障碍、呼吸肌疲劳等情况, 造成死亡率较高,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中呼吸兴奋剂、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方式往往较难取得理想疗效[2]。

因慢性呼吸衰竭会刺激β-内啡肽快速分泌, 而其能够显著抑制呼吸神经中枢, 使机体对低氧及高碳酸血症敏感性减弱, 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 它可有效抑制β-内啡肽与受体结合, 改善脑部血供等方面。同时它还可提高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敏感性, 达到解除呼吸抑制的目的[1]。另外它还可改善阿片肽引起的意识障碍, 有利于患者的快速苏醒。因纳洛酮生物半衰期较短, 临床中往往需要连续给药, 因此临床医师通过临床具体情况调节用药剂量。

另外为保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还应加强护理干预, 选择合适体位以确保呼吸道的畅通;严格观察患者体温、 心率以及血压等生理指标, 并加强巡视力度;记录呼吸频率以及深度等方面;同时积极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 并行咳嗽、排痰等训练, 避免出现肺感染。本文发现, 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生理指标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综上所述, 纳洛酮可明显改善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临床症状, 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 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亚男.早期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6) :60-61.

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本院在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53~80岁, 平均68岁。所有患者均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 经过诊断均确诊为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其中存在嗜睡以及意识模糊者28例, 出现昏迷者8例, 情绪烦躁者18例。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 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试验组30例患者中,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53~80岁, 平均68岁。其中有15例患者存在嗜睡以及意识模糊, 有3例患者出现昏迷, 有10例患者情绪烦躁。对照组30例患者中,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52~81岁, 平均69岁。其中有13例患者存在嗜睡以及意识模糊, 有5例患者出现昏迷, 有8例患者情绪烦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的治疗措施, 包括祛痰、呼吸道护理、抗感染治疗、吸氧、营养供给以及水电解质纠正等。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增加纳洛酮进行治疗。使用剂量为0.8 mg, 将其溶于100 m L且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滴, 每3~4小时进行一次治疗。患者的意识有所恢复后, 需要将剂量调整为0.4 mg, 并每6~10小时进行一次治疗, 以一周作为一治疗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以及清醒时间进行观察和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对比。

1.3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主要依据以下标准作为评价依据[4]。 (1) 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发绀、呼吸困难以及气喘等症状显著缓解, 意识状态恢复情绪, 肺部啰音完全消失或者显著减轻, 血气分析结果显示, Pa CO2有所下降, Pa O2有所上升, 程度均大于20 mm Hg。 (2) 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发绀、呼吸困难以及气喘等症状有所缓解, 意识状态有所恢复, 肺部啰音情况有所改善, 血气分析结果显示, Pa CO2有所下降, Pa O2有所上升, 程度均小于20 mm Hg。 (3) 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或者病情加剧。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以及清醒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Pa O2以及Pa CO2均明显变化, Pa O2显著升高, Pa CO2显著下降,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变化程度的比较上, 程度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清醒时间的比较上, 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在临床效果的比较上,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 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主要是在呼吸衰竭临床症状的基础上出现加重情况,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疾病, 包括昏迷、抽搐以及嗜睡等, 病死率相对较高[5]。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兴奋、失眠以及记忆力减退等, 一些患者甚至会出现呕吐以及视乳头水肿的现象[6]。在临床治疗上, 由于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本身存在缺氧情况, 因此一般采用氧疗以及呼吸兴奋剂进行治疗[7]。

纳洛酮作为一种阿片受体拮抗剂, 能够对β-内啡肽以及受体的结合进行抑制, 从而使患者的呼吸中枢恢复正常[8]。另外, 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脑部血液流动情况, 改善患者脑部的灌注情况, 从而促进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产生, 另外还能够对患者的脏器保护起到一定效果, 对身体组织的氧气合成具有改善作用[9]。纳洛酮还能够使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增加, 从而使高碳酸血症得到治疗[10]。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本院对收治的60例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 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采用纳洛酮进行治疗, 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由此可见, 纳洛酮在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的临床治疗上, 具有显著效果, 值得推广和普及。

摘要:目的:对纳洛酮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观察。方法:以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措施, 试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 增加纳洛酮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清醒时间以及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血气分析上均有效改善。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PaO2以及PaCO2均有明显变化, PaO2显著升高, PaCO2显著下降,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使用纳洛酮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神志, 有利于肺通气的改善,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纳洛酮,慢性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参考文献

[1]胡湘明.纳络酮治疗肺性脑病的临床及试验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0 (8) :488.

[2]唐忠平, 陈小男, 陈敏.纳络酮对II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指标的影响及意义[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2, 27 (1) :50.

[3]赵亚丽.纳络酮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疗效观察[J].医药产业资讯, 2006, 3 (20) :67-68.

[4]张晓玲.纳络酮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7 (4) :290-291.

[5]明忠光.盐酸纳络酮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2011, 2 (20) :123-125.

[6]朱艳霞, 杨贤义, 肖敏, 等.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COPD伴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2 (12) :231-234.

[7]张艳芳, 杨肖红, 马原, 等.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6 (21) :345-346.

[8]刘永梅, 米日古祖农.166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8 (28) :120-122.

[9]邓灿亮.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肺性脑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4 (21) :98-99.

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40例慢性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16例, 年龄41.3~86.2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并借和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 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 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补液等对症处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给予尼可刹米持续静脉滴注, 于治疗前、治疗后48h, 分别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的检查。

1.3 护理措施

(1) 用药期间的护理:待药效消失后, 患者会再次出现呼吸抑制, 所以, 用药期间, 医护人员要注意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同时, 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2) 感染的防治与护理:严格控制感染, 入院后早期给予痰、血、尿等标本的采集, 送检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检查, 根据药敏结果, 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静脉用药时, 注意现配现用, 以确保药效。同时, 加强雾化螺纹管、给氧管等各种管道的消毒和灭菌操作, 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 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病房要定时消毒、通风, 减少探视时间和人员, 避免交叉感染[2]。

(3) 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气道管理, 加强排痰和湿化。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和咳痰, 协助患者进行定时翻身和拍背, 促进痰液的及时排出。

(4) 合理氧疗:嘱患者采取半卧位, 保持低流量氧疗, 流量大约维持在1~2L/min, 使机体处于轻度的“氧饥饿”状态, 这样可以刺激患者的呼吸中枢, 促进体内二氧化碳的排出[3]。

(5) 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对患者的生命体征 (包括意识、脉搏、呼吸、体温、血压的变化) , 进行密切观察, 期间注意面色、神志、紫绀等呼吸困难情况的变化。并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注意水及电解质平衡[4]。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和输液量, 鼓励患者进行自主进食, 以高能量、易消化饮食为主, 必要时给予鼻饲。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6) 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房间清洁、干燥, 注意皮肤护理, 避免发生褥疮。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选择合适的漱口液, 做好相关的口腔护理。

(7) 健康指导:告知患者必须戒烟, 去除和减少呼吸道的不良刺激, 加强营养, 多饮水, 适当运动,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指导患者进行如腹式呼吸, 缩唇呼吸等呼吸功能锻炼, 合理进行家庭氧疗, 并对心、肺功能的变化进行自我监测。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数据以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 (55.3±6.5) , 治疗后动脉氧分压明显升高 (91.7±8.3) , P<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 (71.9±10.5) , 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 (55.4±7.8) , P<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慢性呼吸衰竭伴发肺性脑病患者, 多数都具有较多的基础疾病, 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当, 可危及生命。所以, 要在呼吸道通畅的条件下, 改善缺氧和纠正二氧化碳潴留, 以及代谢功能紊乱[5]。并在治疗过程中, 注意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 这样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中,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动脉氧分压明显升高, 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 P<0.05。总而言之, 对于慢性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 早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亚丽.纳络酮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疗效观察[J].医药产业资讯, 2009, 3 (20) :67~68.

[2]张丽萍.脑活素治疗慢性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7, 16 (12) :1142~1143.

[3]陈月.慢性呼衰致肺性脑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厂矿医学, 2010, 13 (4) :308~309.

[4]黄芳芳.纳络酮治疗肺性脑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0 (2) :260~261.

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患者共68例, 入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诊断标准[1] (同时伴有嗜睡、昏睡、意识模糊等症状) , 同时排除气胸未置闭式引流、严重肺大泡、面部畸形、创伤、深昏迷、上气道阻塞易发生误吸、严重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胃肠胀气、极度肥胖、持续大量气道分泌物排除困难及不能耐受无创通气者。

1.2 方法

对全部患者做血气分析、痰培养、PCT、血常规等检测, 予心电监护、吸氧, 吸痰、适当抗感染, 纳洛酮、肺脑合剂 (氨茶碱、地塞米松、尼可刹米、洛贝林) 、甘露醇等静脉滴注, 当动脉血气分析p H<7.25时静脉滴注 (快速) 5%碳酸氢钠50~150 m L。自主呼吸微弱或意识模糊者使用球囊人工呼吸10 min~30 min, 待自主呼吸增强且Sp O2>90%时, 在高流量吸氧情况下, 使用PENTAX便携式纤维支气管镜 (自鼻腔或口腔) 迅速插入气道, 吸取口腔、鼻咽部、喉部、气管、各支气管分泌物, 如分泌物黏稠吸取困难时给予生理盐水冲洗, 冲洗完毕后迅速使用美国伟康Bi PAP Vision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模式使用S/T (分泌物多时, 使用鼻罩便于吸痰) , 吸气压力 (IPAP) 8~22 cm H2O, 呼气压力4~10 cm H2O, 呼吸频率12~18次/min, 氧流量据患者氧饱和度调整, 使末梢Sp O2>90%。此过程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Sp O2、心率, 调整呼吸机参数, 安慰、鼓励患者使其与呼吸机相适应。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指脉氧、动脉血气分析 (p H、Pa O2、Pa CO2) 、意识变化, 并记录意识恢复的时间, 胸闷、气促症状是否减轻。

1.4 疗效判定[2]

(1) 显效:综合治疗10 min~2 h后患者意识转清, 胸闷、气促缓解, 心率及呼吸频率下降, 血气分析p H>7.30, Pa CO2下降>15%, Pa O2上升达到60 mm Hg以上。 (2) 有效:综合治疗3 h~12 h后患者意识转清, 胸闷、气促缓解, 心率及呼吸频率下降, 血气分析p H>7.30, Pa CO2下降>15%, Pa O2上升达到60 mm Hg以上。 (3) 无效:综合治疗过程中, 病情无缓解, 且出现恶化的趋势, p H、Pa O2下降或者改善不明显, Pa CO2无上升。

1.5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综合治疗前后患者呼吸频率、心率、p H值、Pa O2、Pa CO2有显著差异, 见表1。

注:q、P为治疗后2 h与治疗前比较检验值, q1、P1为治疗后4 h与治疗后2 h比较检验值, q2、P2为治疗后12 h与治疗后4 h比较检验值。

2.2 68例患者治疗10 min~2 h后显效19例, 治疗3 h~12 h后有效36例, 无效13例 (6例选择气管插管后好转, 4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 3例家属放弃插管, 死亡) 。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多见于年老体弱、肺功能极差的患者, 此类患者常常由于营养不良、气道重塑、气道痉挛导致气道阻力增加、呼吸肌疲劳、咳痰无力, 急性感染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 以至于黏稠的分泌物常堵在气管、支气管甚至喉部, 引起患者分钟通气量降低, 导致低氧血症、CO2潴留所致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症状[3,4], 治疗上需解除气道阻塞并缓解呼吸肌疲劳。因为使用吸痰管吸痰有一定的盲目性, 故我们使用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吸痰 (且可以判定患者气道阻塞程度) [5], 解除气道阻塞后立即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减轻呼吸肌疲劳、阻止肺泡萎缩, 增加分钟通气量、降低Pa CO2、增加氧合, 改善通气/血流比值;且保留了气道的自我保护能力, 能够有效避免误吸细菌[6,7]。而对于自主呼吸较弱的患者, 我们使用球囊人工呼吸, 待自主呼吸明显好转后, 才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在此操作过程中, 我们使用的药物有纳洛酮、肺脑合剂、碳酸氢钠、甘露醇等。肺脑合剂由氨茶碱、地塞米松、尼可刹米、洛贝林组成, 氨茶碱直接松弛呼吸道平滑肌;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等作用, 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支气管黏膜的水肿、降低气道阻力, 还可以减轻脑水肿;尼可刹米、洛贝林兴奋呼吸中枢;碳酸氢钠迅速缓解酸中毒、稳定内环境;甘露醇减轻脑水肿。

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了80.88%, 而且效果差的使用有创呼吸机也未耽误治疗。所以大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患者可以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抢救药物综合治疗使其好转, 从而避免有创机械通气, 减少患者及家属痛苦、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 即使以上综合治疗效果不好, 2 h~4 h后仍然可以改为有创机械通气, 不影响患者的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联用无创通气、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呼吸内科行纤维支气管镜联用无创通气、药物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患者,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 h、4 h、12 h后的血气分析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68例患者中55例 (80.88%) 临床症状、血气分析结果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p H值升高 (P<0.05) ,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降低 (P<0.05) , 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升高 (P<0.05) 。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联用无创通气、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患者疗效确切, 能迅速缓解患者症状。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无创通气,纤维支气管镜,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13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 (4) :255-264.

[2]李光明, 陆小娜, 方育霞, 等.无创机械通气联合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7 (34) :3767-3769.

[3]金惠铭, 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89.

[4]刘克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并早期肺性脑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31) :18-19.

[5]朱波, 党焱, 何小鹏, 等.床旁支气管镜在重症患者吸痰中的应用[J].临床误诊误治, 2014, 17 (1) :82-84.

[6]赵京梅.气管镜引导气管内留置吸痰管配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Ⅱ型呼吸衰竭[J].河北医药, 2013, 35 (10) :1481-1483.

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Ⅱ型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76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2年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指南》诊断标准[1]。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8例, 男28例, 女10例;年龄62~86岁, 平均 (73.1±6.5) 岁。对照组38例, 男26例, 女12例;年龄60~85岁, 平均 (72.6±5.7) 岁。两组在性别、年龄、血气分析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积极控制感染、持续低流量吸氧、解痉、平喘、祛痰、保持气道通畅、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0.4 mg/支) , 首剂负荷量0.8 mg加入生理盐水20 ml中静脉推注, 继之给予纳洛酮注射液1.6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缓慢持续静脉滴入, 2次/d, 连用5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咳喘、精神、神志状态改善情况及血气分析变化。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咳、痰、喘症状明显改善, 意识状态在24 h内由谵妄、躁动、昏迷转为清醒;有效:咳、痰、喘症状有改善, 意识状态在24~48 h内转为清醒;无效:咳、痰、喘症状, 意识状态及PaO2、PaCO2动脉血气分析无改善, 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恶心、呕吐, 无血压升高、心律失常, 无皮疹、皮肤发痒等药物过敏反应, 肝、肾功能均正常。

3 讨论

Ⅱ型呼吸衰竭是由于肺通气功能障碍所引起, 其发生机制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是呼吸动力和呼吸阻力的不平衡。由于呼吸衰竭伴肺性脑病患者处于应激状态, 此时体内的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β-内啡肽为内源性吗啡样物质, 主要来源于下丘脑和垂体, 其能抑制呼吸中枢, 减少呼吸冲动, 降低呼吸动力, 导致呼吸困难及每分钟通气量下降, 使低氧及高碳酸血症更趋严重, 形成恶性循环[2]。而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心、脑、肺及循环功能损害,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躁动、谵妄, 甚至昏迷。纳洛酮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3], 是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而无激动活性, 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比β-内啡肽强, 它可以直接、有效地拮抗和逆转β-内啡肽所介导的各种效应, 还可自由通过血脑屏障迅速发挥作用, 产生强有力的兴奋呼吸中枢作用, 阻断β-内啡肽所致呼吸抑制的病理过程, 从而阻断恶性循环, 改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 改善脑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促进患者意识恢复。另外, 纳洛酮静脉给药作用快, 维持时间短, 不会产生依赖性, 可重复给药, 是治疗肺性脑病的一线药物。

本组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纳洛酮治疗Ⅱ型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的疗效甚佳。另外,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说明该药的安全性较高。总之, 纳洛酮治疗Ⅱ型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的疗效显著、安全、实用, 值得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纳洛酮治疗Ⅱ型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将72例Ⅱ型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两组疗程均为5d。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纳洛酮治疗Ⅱ型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的疗效显著、安全、实用。

关键词:纳洛酮,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8) :453-460.

[2]华俭.纳洛酮治疗Ⅱ型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7) :1042-1043.

上一篇:对农村水利现代化下一篇:肿痛安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