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衰竭

2024-10-25

心理衰竭(精选8篇)

心理衰竭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特征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 两组都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结果 护理前后两组SAS得分差异明显 (P<0.05) , 同时护理后观察组的SAS得分少于对照组 (P<0.05) 。护理后观察组生存质量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等因子等因子得分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表现为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缓解焦虑状态, 提高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 多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 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而出现的表现, 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等特点[1]。当前我国成人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高达1.5%, 同时呈现上升趋势[2]。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负性事件, 作为大强度的刺激源能引起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 造成负面的心理特征[3]。根据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 制定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满足患者需求将具有科学的临床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 入选标准:首次发作, 病程在1周内;诊断符合国际心脏学会和协会 (ISFS) 及WHO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心功能在Ⅲ级以内;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愿意合作治疗与护理。男46例, 女34例;年龄35~83岁, 平均年龄 (63.55±9.12) 岁;婚姻状况:已婚56例, 离婚4例, 丧偶10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 初中10例, 高中和中专40例, 大学及以上24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 两组一般人口学特征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治疗与心理护理

两组都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利尿剂、ACE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和β受体阻滞剂,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 具体措施: (1) 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积极询问患者的患病情况及治疗经历, 以及患者患病过程中主要的症状和主观感受, 旨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危害以及治疗的重要性。 (2) 讲授行为模式与慢性心力衰竭病之间的关系, 我们针对患者的表述采用不同的干预技巧, 对其不同的信念进行干预, 探讨在服药过程中患者遇到的问题及担心, 消除或减轻患者对疾病的紧张与焦虑, 使患者意识到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与护理后3个月,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与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对患者进行心理与生存质量测评, SAS评分>50分为焦虑。SCL-90总分超过70分或阳性项目数越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 可考虑为阳性。

2 结果

2.1 焦虑变化

护理前后两组SAS得分差异明显 (P<0.05) , 同时护理后观察组的SAS得分少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1。

2.2 生存质量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生存质量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等因子等因子得分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类型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 具有发病率、致残率, 病死率的特点。普通人群中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高达3%左右,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不断增加[4]。我国35~74岁人群中约有400万慢性心衰患者, 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心理护理干预是指通过增强情感支持、社会支持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本文结果显示, 护理前后两组SAS得分差异明显 (P<0.05) , 同时护理后观察组的SAS得分少于对照组 (P<0.05) 。护理后观察组生存质量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等因子等因子得分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总之,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表现为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缓解焦虑状态, 提高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雪燕.B型利钠肽在左心衰竭诊断及其预后判断中的价值[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 2005.

[2]张风侠.农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 2009, 16 (68) :15-17.

[3]徐斌斌, 钱荣立.重视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药物治疗[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4, 12 (2) :77-78.

心理衰竭 篇2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70-01

肾内科疾病系指一组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如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程和预后不尽相同,病变主要累及双侧肾小球的疾病。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三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指病损局限于肾小球或主要是肾小球损害的一组肾脏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大多是特发性(即发病原因不明所致),少部分由细菌感染或药物所诱发。继发性肾小球病系指全身性疾病中的肾小球损害(如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遗传性肾病为遗传变异所致的肾小球病[1]。原发性肾小球病,占肾小球病的大多数,是我国引起慢性。选取2013年8月到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7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样本,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到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7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样本,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62-78岁,平均(70.8±4.8)岁;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61-80岁,平均(71.2±3.7)岁,两组患者从年龄组成、性别组成、病情程度等各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及安全护理服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护理

2.1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尿量、尿色、性状改变,观察浮肿、血压及体重变化;每周检查尿常规。监测24小时液体出入量。一旦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时,应警惕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一般患者每周测量体重1次;水肿明显、行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者,每天测体重1次。(2)观察饮食治疗执行情况,根据病情及生理需要随时调整饮食方案。有肾功能不全患者饮食限制蛋白入量(30~40g/d)、低盐(<1g/d)、优质蛋白质(主要指动物蛋白质),按医嘱适当辅以a酮酸或肾必需的氨基酸治疗。(3)观察有无贫血、电解质失常、酸碱失衡等情况,观察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查结果,早期发现尿毒症症状和体征,注意有无其他并发症发生。(4)观察肾穿刺术后有无血压下降、体内或局部有无出血,及时发现感染的前趋表现,早期防治并发症发生。(5)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熟悉病情进展,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协助调整治疗方案。(6)观察患者心理及情绪活动,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2.2按本系统疾病护理常规,做好一般护理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适当的床上及床旁活动,以防肢体血栓形成。当疾病缓解后可适当增加活动,有利于康复。

2.3加强心理护理,扩大社会资助,促进身心健康 (1)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患者因病程长,病情反复,除长期疾病缠身外,还要面临工作、经济、家庭等问题,因此,患者常有焦虑、抑郁、悲伤、绝望等心理情感变化,常对治疗丧失信心。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交谈,开导患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感受,帮助患者解除心理压力,以乐观自信的态度正确对待疾病及身边的现实问题。(2)加强治疗,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向患者介绍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的发病原因及目前治疗进展,鼓励患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做好患者亲属工作,以给患者更多的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2.4加强饮食管理,合理摄取膳食 强调饮食以营养、多种维生素、高钙、低磷、低脂、易消化食物为原则。

3结果

总结资料及统计学分析表明,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安全护理措施,在增加患者满意度、住院期间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等方面,观察组分别为97.37%和5.26 %,明显优于应用传统护理对照组患者的84.21%和31.58 %,两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4讨论

慢性腎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各种肾脏疾病的晚期,由于肾单位进行性破坏,残存肾单位不足以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致使体内代谢产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肾内科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尿液改变(色或量)、尿闭、腰痛、下肢浮肿[2]。低蛋白血症主要原因是白蛋白从尿中丢失,胃肠道黏膜水肿导致饮食减退、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也是加重低蛋白血症的原因,水肿是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所致[3,4]。常见病种包括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肝炎后肾损害、药物性肾损害、IgA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5]。慢性肾功能衰竭在全球的发生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并且经济发达地区的发病率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美国,年发病率约为3.36/万人;英国约为1/万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约为l-35/万人;非洲的发病率很低;中国的大城市中发病率和英国相近。据美国健康基金委员会的资料显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流行趋势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有较大差异,其中老年人群中的病死率最高;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防寒保暖,合理饮食[6]。按时、按量服药,不得随意减量或停药,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指导患者预防各种感染的发生。指导患者定期到门诊复查。本组资料显示,通过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及安全护理服务,可明显促进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术后恢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潘利琴. 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13,03:231-232.

[2] 赖小惠,黄秀娟,李慧君. 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2,06:177-178.

[3] 王小青. 综合护理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存质量和情绪影响研究[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01:54-58.

[4] 冯梅,袁红珍,尹志刚. 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4,20:327-328.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6~65岁,急性左心衰26例,急性右心衰1例,急性全心衰3例;其中冠心病24例,风心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肺心病2例。对照组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24~67岁,急性左心衰28例,急性右心衰1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肺心病3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及临床治疗方案无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治预心理护理。

1.2 心理护理

1.2.1 做好入院接待

急性心衰患者常常因突然起病而急诊入院,表现为突发严重的呼吸困难,强迫体位,面色灰白,大汗,患者心理十分恐惧,常伴濒死感,此时患者家属也十分焦急、恐慌,家属的紧张情绪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护士在接待患者时要做到沉着,镇定,动作敏捷,用温和的语言简要介绍监护室的环境及医护实力,初步稳定患者的情绪,并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安慰工作,在抢救时,操作熟练敏捷,忙而不乱,使患者产生信任、安全感;同时还要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及时、耐心、准确、必要的解释。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可用鼓励性语言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合作意识;还可以用非语言性暗示,如眼神、动作等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患者在尽可能舒适和放松的氛围中接受救治。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保暖,急救室整洁、柔和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等都可对患者的情绪起到安抚作用。谢绝探视,减少陪伴,保持病室安静,避免不必要的人群走动以缓和紧张气氛。

1.2.2 加强巡视

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心衰患者常在夜间突发呼吸困难,故部分患者每当夜幕降临时即产生焦虑情绪,护士在巡视时要耐心安慰患者,说明心理放松可减少心肌耗氧,预防疾病复发。当患者喘憋严重时,应迅速主动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立即给予患者吸氧,吸氧时以20%~30%浓度酒精作为湿化剂,给氧前应先调好流量,避免氧流量剧增,压力过大而损伤鼻、呼吸道黏膜和肺泡。开始时先调氧流量为2~3L/min,待患者适应后可增加至6~8L/min,间断给氧。护士应守护床旁,通过语言及非语言方式如为患者擦去汗液,给予少量温开水湿润口腔等心理支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及时为患者提供诊疗信息

在心衰治疗过程中,有的患者急于求成,盲目乐观,有的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悲观失望,护士要及时为患者提供诊疗信息,让患者了解治疗方案现已取得的效果及预后,避免因猜测而引起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

1.2.4介绍药物的作用

在给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护士要及时介绍药物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硝酸甘油为小静脉扩张剂,可减轻心脏负荷,但用药后会引起头痛、面红等,出现上述症状时,患者会误认为病情加重而失去治疗信心,所以护士应提前告知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因药物副作用而影响患者情绪。

1.2.5 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无庸讳言,经济负担是心理负担的来源之一,许多患者拒绝住院就是这个原因。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选用较便宜的药物和简单的治疗,例如用硝普纳、硝酸甘油代替异舒吉、鲁南欣康;减少输液泵使用时间;较贵的药物和治疗要及时取得患者的同意及理解。

1.2.6 做好一般护理

心力衰竭目前没有完全控制或治愈的手段,只有通过早期预防、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饮食调节、健康的行为等综合治疗,再配合医生采用常规强心、扩管、利尿等措施,才能达到控制病情,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提高患者治疗的遵从性。

1.2.7 心理护理程序

评估患者的健康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收集患者所有资料,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采取询问患者或对其亲属调查等形式,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真正困扰患者的矛盾找出来。采用pes公式来表达,从困扰患者的主要矛盾入手。实施护理计划。

1.2.8 出院指导

当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时,护士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导患者饮食、休息、活动等。特别强调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患者正确应对生活事件,让患者明白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预防心衰的首要因素。

2 结果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组间对照t检验,P<0.05,见表1。

3 讨论

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活动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外周阻力加大,使心脏后负荷增加,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水钠潴留,心脏前负荷增加,从而导致心衰加重[1]。在30例急性心衰患者救治过程中,及时给予恰当的心理支持,使患者尽快避开负面情绪的影响,调动机体内在积极因素,使机体免疫力增强,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病程。

参考文献

心理衰竭 篇4

关键词: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心理护理,护理满意度

急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 左心衰竭则属于心力衰竭的一种类型, 而伴随着老龄化社会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其老年人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人数也不断增多[1]。由于老年人受到自身体质条件和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 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心理负担, 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2]。因此, 笔者为积极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方案在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从辅助治疗的层面大幅度提高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水平, 使其现有的临床诊疗技术得以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本研究特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应用了全面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 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 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 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96例, 其中男50例, 女46例, 年龄为60~85岁, 平均年龄为 (72.42±8.93) 岁。入选患者均与老年急性左心衰竭临床诊断标准明确诊断, 同时通过相关项目的入院体检和详细的病史调查而严格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 并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入选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进行相应治疗的同时均行常规基础护理干预, 而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系统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 具体干预措施包括: (1)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医护人员应对入院后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具体病情予以了解和掌握, 同时也应对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及时采取相关诊疗措施, 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增强患者的求生意识和治疗意识, 进一步坚定患者战胜病魔的决心和勇气。对于患者及其家属对急性左心衰竭疾病本身的相关疑惑应予以耐心细致的解答, 并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的分析, 使患者充分意识到医护人员所采取的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从而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建立一种和谐互信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及其家属都能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 (2) 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由于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 其机体本身大都具有多种躯体性疾病, 再加之急性心肌梗死的突如其来更给老年患者加重了心理负担, 紧张、焦虑、抑郁等一系列负性情绪相继出现, 严重干扰了临床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医护人员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实际状况定期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开展系统性的健康教育, 并通过对急性左心衰竭疾病相关知识和用治疗原则以及预防措施的介绍和讲解, 不断提高老年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 增强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从而积极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提高治疗效果。 (3) 完善家庭和社会支持:进一步加强患者家属、患者朋友与患者之间的积极沟通和有效交流, 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怀, 并使其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 有效调动患者全面配合治疗早日回归社会的积极性, 尽可能减少老年患者的孤独寂寞感, 重塑患者治疗的信心, 以更加饱满的身心状态完成治疗。

1.3 评价指标:

分别对两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和分析。采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主要由由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相关因子组成。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 评定标准:90分以上为很满意, 75~90分为满意, 60~74分为基本满意, 6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很满意和满意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临床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并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6个分量均显著改善, 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对护理服务很满意的比率和总满意度均明显提升, 分别高达60.42%和87.50%, 并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2。

注: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表示P<0.05

注: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表示P<0.05

3 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 (acute heart failure, AHF) 往往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所引起的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的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而急性左心衰竭时所产生的的缺氧和高度呼吸困难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致命性因素, 必须予以尽快使之缓解, 待急性症状得以有效缓解后, 再根据诱因及基本病因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3]。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出具有常规症状表现外, 还会受到一系列负性情绪的影响。因此, 及时改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保障患者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其他措施无法替代的作用[4]。其往往是指医护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通过亲切的言语、微笑的表情、和蔼的态度和行为去面对和影响患者, 提高患者的感知认识, 进而改变其心理健康状况和行为的干预措施。心理护理能够积极辅助患者的临床治疗, 并通过对患者不良情绪和相关心理问题的逐一解决从而达到理想的救治效果[5]。在对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应通过系统性的心理护理来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和濒危感, 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负性情绪反应。

本研究特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应用了全面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系统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6个分量均显著改善;与此同时, 患者对护理服务很满意的比率和总满意度均明显提升。综上所述, 全面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勇, 张蔚, 王安平.医学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284.

[2]郑晓风.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7) :1378-1379.

[3]何晓燕.78例老年急性心衰患者心理护理的临床实践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6) :1487-1488.

[4]任爱红, 魏金玲, 何卫红, 等.CCU急性左心衰58例心理护理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3) :106-107.

心理衰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入住我院心内科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0例,其诊断均符合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修订的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除外标准:意识不清楚;精神智力障碍;肢体运动障碍;语言表达障碍者。其中,男74例,女56例,年龄70~81岁,平均(76.8±3.2)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48例,Ⅲ级82例。病因:高血压性心脏病28例,冠心病42例,扩张型心肌病60例。按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和NYHA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按护理程序分步骤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1.2.1 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其成因

护理评估应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做到个体化,评估内容包括心力衰竭类型、血容量状态、是否存在合并疾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心理健康状态(紧张焦虑型或悲观抑郁型)等。

1.2.2 做出护理诊断

采用名称、病因、症状和体征(PES)公式来表达,并根据病情、时间特点等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护理诊断排出主次,从困扰患者的主要矛盾入手。

1.2.3 制订护理计划

根据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特点制订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1.2.4 实施护理计划

(1)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别宣教和集体治疗的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在活动、休息、饮食、识别诱因、加重先兆、用药指导、自我保健措施等等方面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自身心理特征介绍相关知识和心理调适技术,使患者掌握调整负性情绪的技巧,协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2)支持性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主要心理矛盾,采用支持性的语言和行为来影响患者,以交谈、暗示等手段来改变患者的不正确的认知和情绪障碍。合理解释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心理问题对身体和生活的不良影响。(3)认知行为疗法。教会患者一些行为训练技术和心理应对策略和技巧,帮助患者消除消极和歪曲认知,正确认识自身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发病诱因,懂得正确的生活行为。如采用深呼吸训练、应对技巧训练、放松训练、音乐疗法和催眠疗法等认知行为技术,以调整生理和心理的紧张状态,保持情绪稳定。(4)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使家庭成员明白如何建立良好家庭环境和给予患者社会支持,同时协助患者感知社会支持,懂得积极、主动地获取社会支持。

1.2.5 评价护理效果

护理效果的评价应从患者满意度、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效果以及护理工作对医院质量、形象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真实反映护理效果的本质内容。尤其要注重患者的心理和知识需求、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问题。并根据护理效果调整护理计划。

1.3 观察指标

(1)于干预前后采用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先由患者自评,然后将原始分换算成量表分,以我国常模的上限为界[3],SAS量表分>50分表明有焦虑症状;SDS量表分>53分表明有抑郁症状;(2)6 min步行距离测验(6MWT)[4],受试者在安静及空气流通的长30 m走廊上来回行走,在初始试验时进行2次适应性6MWT,以便受试者熟悉试验过程,2次试验间隔1 h;在适应性试验之后再进行2次,共4次;若4次走距的差异在10%以内,则以4次走距的均值作为6MWT的结果;若差异>10%,则需增加1次试验,取其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和6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3],P<0.01(t=15.780,15.900,16.102,16.350)。干预后实验组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6MWT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11.920,5.031,9.243)。见表1。

3 讨论

CHF患者受躯体症状、日常活动力下降以及慢性疾病的长期性等因素的影响,较易发生且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目前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生化、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有关。李杰等[5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了218例CHF住院患者,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得分明显高于中国成人常模。本组资料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进一步证实了CHF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因此,对CHF患者而言,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重视和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语言、表情、行为举止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患者逐步改变其不科学、不正确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方式的活动,促进其全面的身心康复[6]。陶菊等[7]的研究表明,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CHF患者的抑郁症状。刘芳等[8]的研究证实,对CHF患者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和行为指导可有效控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按护理程序分步骤对CHF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CHF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明显改善,提示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按护理程序分步骤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CHF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和加强CHF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以促进其尽早康复。CHF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重且反复发作、生活自理受限等原因,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继而影响心脏功能,而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又可与心力衰竭形成恶性循环。6MWT是一种运动量较小的次极量运动试验,与运动峰耗氧量有很好的相关性,是一种简单、易行并与日常生活接近的具有重要性、可靠性评价心功能的方法[9]。本研究采用6MWT评估心理护理干预前后CHF患者的心脏功能,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的6MWT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按护理程序分步骤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CHF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提示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按护理程序分步骤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有利于其心脏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CHF患者的心理状况,促进其心脏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刘春利.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6):113-114.

[2]吴小平.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1):71-72.

[3]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75.

[4]刘国仗,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5-13.

[5]李杰,黎频,吴红金,等.心力衰竭患者年龄、性别及心功能分级与心理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8):622-624.

[6]刘杰.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2):219-220.

[7]陶菊.心理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症状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5):23-24.

[8]刘芳,方淑华,赵强,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32):2952-2953.

心理衰竭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锦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就诊的12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62例, 采取普通心内科心理护理,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31例, 年龄56~74岁, 平均年龄 (62±2.4) 岁。试验组6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阶段性心理护理,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32例, 年龄55~75岁, 平均年龄 (63±2.5) 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比较。

1.2方法:对照组采取普通心内科心理护理, 试验组采取用阶段性心理护理, 第一阶段取得患者的信任, 信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 护理人员热情主动的接待患者以及家属, 主动向患者交代病房情况, 以及住院期间的相关诊疗过程, 消除患者由于住院带来的紧张以及焦虑情绪, 同时取得患者的信任。第二阶段, 讲解疾病知识, 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强调积极配合治疗对疾病的重要性。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疾病困惑的地方, 消除患者对疾病的主观妄想, 日常护理中如果出现悲观、愤怒等负而情绪, 护理人员积极进行干预, 引导患者正确的认识疾病, 帮组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并且鼓励患者多与家属以及医护人员倾诉, 缓解心理压力。第三阶段, 积极动员患者家属, 鼓励其余患者多进行沟通, 增加患者的家庭存在感,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 使患者心情舒畅。第四阶段离院医嘱, 在患者即将出院时, 认真向患者讲解出院以后的日常饮食以及活动注意事项, 严禁患者做剧烈运动, 但可以保持适当的小范围运动, 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检查, 观察病情变化。

1.3观察指标:在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RSD) 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SF-36) 进行评价, 分数越高, 抑郁程度越重;SF-36包括8个方面: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痛觉、活力、社会交往能力、情绪功能和心理健康、总体健康情况, 分数越高, 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进行t或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入院时HRSD评分、SF-36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出院时试验组HRSD评分、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P<0.05;#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人性模式逐渐的取代生物-躯体型模式, 有文献显示, 患者的心理变化可以影响患者的疾病进程[2]。由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病情发展缓慢, 病程较长, 疾病反复, 迁延不愈, 反复住院, 使患者容易失去治疗信心, 不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导致很多有意义的治疗半途而废, 并且在消积的心理的作用下, 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 血管内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3,4], 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 使其科学的了解病情, 不被自己的主观感受左右, 过度的夸大病情, 建立健康的疾病观念, 也增加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的心理以及躯体负担。并且在护理人员的细致护理下, 减少了周围环境的刺激因素, 再加上患者加家属的积极配合, 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疾病观。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本研究显示, 试验组在阶段性心理护理下, 其HRSD评分、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可知阶段性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抑郁心理,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阶段性心理护理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锦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就诊的12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62例, 采取普通心内科心理护理, 试验组6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阶段性心理护理,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RSD) 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SF-36) 对两组日常生活品质进行评价。结果 试验组HRSD评分、SF-36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阶段性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慢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抑郁心理,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阶段性心理护理,充血性心力衰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1]徐钦娟.分阶段心理护理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8) :132-133.

[2]胡经文, 刘美丽, 王文茹, 等.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随访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7) :593-594.

[3]胡新君, 张颖, 王倩, 等.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8) :12-15.

心理衰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36例,男19例,女17例。均符合我国心力衰竭治疗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指南中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试验组男11例,女7例;年龄为44~73(51.9±11.4)岁;呼吸困难3例,乏力5例,水肿3例,食欲不振2例,恶心4例,腹胀1例。对照组男8例,女10例;年龄为41~77(54.6±12.5)岁;呼吸困难2例,乏力4例,水肿3例,食欲不振4例,恶心3例,腹胀2例。2组性别、年龄、伴随症状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试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2.1. 1 入院护理

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做好记录,并与其他护理人员制定最佳的护理模式。

1.2.1. 2 治疗前心理护理

(1)热情诚恳地照顾患者,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告知患者家属餐板和病床摇床的使用方法及尿壶、垃圾桶的放置地点;(2)跟患者进行交流,叮嘱患者多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3)提前让患者了解主治医师及相关的护理人员,做好心理准备;(4)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并做好记录,将患者的身体状况告知主治医师。

1.2.1. 3 治疗中心理护理

(1)耐心地跟患者讲解治疗的进度,让患者放松;(2)认真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疼痛反应情况,同时也要配合主治医师的需要。

1.2.1. 4 治疗后心理护理

(1)打扫卫生,保持病房内清新整洁,增加患者舒适感;(2)注意饮食,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3)辅助患者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饮食、睡眠、休息等[4];(4)观察患者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向医师反映,以免耽误治疗。

1.2.1. 5 出院引导

(1)告诉患者出院流程及交款地点,交代患者复查时间;(2)注意保暖;(3)将服用的药物交给患者并告知服用剂量和方法,将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提前告知患者;(4)让患者清楚日常注意事项,若患者身体不适及时联系医师并到医院检查。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护理人员向患者说明治疗的目的及重要性,测量血压、体温等。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消失为显效;症状有所好转,则为有效,患者症状没有好转或病情加重,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8.9%高于对照组的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2护理满意度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4.4%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总满意度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试验组出现消化不良1例(5.6%);对照组出现腹胀1例,消化不良1例,嗜睡1例,不良反应率为16.7%。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我院实施的护理模式对护理人员起到了约束和引导自己的作用[5],要求护理人员举止端庄,和蔼可亲的对患者进行全面服务。但心理护理模式不单单是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相关医务人员均要参与到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中,以科学态度、温和的语气对患者进行疏导,更加注重患者的感受及满意程度等[6,7]。其次护理人员必须十分警惕,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免出现差错,引发不必要的风险,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8]。

本文中试验组采用心理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相比,心理护理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护理质量有明显提高,家属满意度也明显提高,这与胡新军等[9]的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心力衰竭的治疗有效率,不仅实现了护理的整体化[10],更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有利于提高我院知名度,加强市场竞争力,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

摘要: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6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2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8.9%高于对照组的72.2%,护理满意度为94.4%高于对照组的77.8%,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后,心力衰竭治疗效果大大提高,提高了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护理,常规护理,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陈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3(1):266-267.

[2]韩群英,杜兰英,魏静丽.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3):376-378.

[3]曾利娅,秦银波.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2010,7(12):128-129.

[4]庞玉华,杨艳.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11(20):120-123.

[5]吴研.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3):133-134.

[6]靳建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临床护理,2013,11(31):549-550.

[7]莫伟文.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71-72.

[8]刘芳,方淑华,赵强,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1B):2952-2953.

[9]胡新军,张颖,王倩,等.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8):12-15.

心理衰竭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2012年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12例, 男62例, 女50例, 平均年龄45岁~78岁 (61.2±5.3) 岁, 其中心功能Ⅲ级患者35例, Ⅳ级77例。纳入本研究的条件: (1) 符合心力衰竭标准; (2) 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在Ⅲ~Ⅳ级。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 其中男34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58.8±6.3岁;对照组56例, 其中男31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57.6±7.2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心功能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的药物治疗及护理,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主要包括: (1) 健康知识教育: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病基础知识的宣教, 告诉患者如何正确适当地控制饮食、血压、血脂及血糖等; (2) 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及相关治疗措施, 使患者充分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相关治疗和预后, 稳定患者情绪, 以期一定程度上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心理,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3) 及时询问并耐心倾听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 及其对治疗和护理的相关意见和要求; (4) 鼓励患者适当锻炼; (5) 设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减少不良刺激对患者影响。每次心理护理时间20 min~30 min。

1.3 观察指标

(1)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超声心动图检查, 测量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LVEF; (2) 血浆脑型利钠肽 (BNP) :应用Triage meter plus诊断仪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BNP值。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 治疗后, 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明显较对照组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型利钠肽 (BNP) 值比较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治疗后, 观察组脑型利钠肽 (BNP) 值的降低幅度明显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身心疾病, 其发生发展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密切相关, 其中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2]。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问题对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影响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3]。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行为疗法能够使患者的恐惧情绪明显缓解, 对疾病的转归起到间接促进作用。心理护理的出发点是帮助患者正确接纳自己与自身的疾病, 正确认知疾病本身, 改善患者对疾病的不良认知, 向患者传达积极的心理支持信息等, 使患者以积极的求医行为改善不良情绪[4]。胡新君[5]等的研究表明:持续的心理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同心功能等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情况, 延缓疾病进程。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对照组好, 说明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的患者心理状况, 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从而能有效地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符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可以作为临床辅助治疗措施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美华, 黄晓青.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3, 2 (5) :208-209.

[2]崔春玉, 于爱武, 李志强.早期心理干预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5) :27-28.

[3]俞明辉.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8, 28 (1) :139-140.

[4]苏便苓, 李拥军, 刘振红.心理干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 (4) :354-355.

上一篇:农业机械的管理下一篇:工程补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