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康复(通用7篇)
脑病康复 篇1
临床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是新生儿窒息后所发生的并发症,且具有较高死亡率和发病率,严重影响新生儿成长发育[1]。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快速发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大多存活者伴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比如脑瘫等。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与纳洛酮均可保护患儿脑组织,抑制脑损伤。纳洛酮可有效拮抗 β 内啡肽对机体的不利影响,进而减轻患儿脑损伤; 而神经节苷脂可稳定患儿神经细胞膜结构与功能,减轻脑水肿及神经损伤[2]。自我效能是影响自我管理的关键因素,可促进患儿快速康复,保障治疗效果。本研究探讨与分析自我效能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康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7月本院所收治64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符合2004年11月长沙会议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度》的诊断标准[3];经头颅CT等检查确诊且均为足月儿。排除先天性和遗传代谢性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严重性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内出血等疾病。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8 d~30 d(15.5 d±1.2 d);病情程度:轻度15例,中度12例,重度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7.5 d~28.6 d(15.2 d±1.4 d);病情程度:轻度12例,中度13例,重度7例。两组患儿病情程度、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纳洛酮(吉林敖东药业集团延吉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188,批号:20130501)0.03 mg/(kg·d)~0.05 mg/(kg·d)加入5%葡萄糖30 m L静脉输注,每日1次,4 h内滴完。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213,批号:20130612)静脉输注,每次20 mg,每日1次。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自我效能干预,对患儿实施自我效能干预主要将增强自我效果方法与实际所存在问题有效结合,并制定相关干预方案。
小组授课: 组织家长进行集中学习,并辅以个别辅导。主要讲解缺氧缺血性脑病疾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意义及要求,增强自我效能相关技能、坚持运动和服药等重要性[4]。对家属实际管理过程中所存在问题进行解答,并于小组内讨论。
发放健康宣传手册: 发放我院自编缺氧缺血性脑病宣传健康教育手册,内容主要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疾病知识和相关危险因素及并发症、运动种类、注意事项、常见认识误区等。
家属参与: 整个干预过程中必须有家属参与,因此始终需与家属保持联系。要不定期通过电话与家属联系,并鼓励家属多给予患儿关心和照顾。为患儿康复及自我管理提供必要支持。根据患儿发育情况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并训练患儿动作、认知及语言等,脑瘫或疑似脑瘫者可进行Bobath为主的功能训练[5]。
定期家访和电话随访:待患儿出院后,医护人员需每周定期与家属进行1次交流,并督促家属按时给患儿服药,并进行适当康复训练。如出现特殊情况则需及时联系家属,并询问家属关于患儿基本情况和感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12个月和14个月运动发育情况(语言和大运动及精细动作、适应能力、社交行为)、伤残。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记录症状改善时间,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NDNA)评分[6]。于18个月时对两组患儿进行发育商DQ评价,其中DQ>90为正常;75~90为可疑;<75为异常,视为伤残(脑瘫)[7]。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伤残情况
观察组伤残率为6.25%(2/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88%(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自我效能干预可增强家属自我管理能力和对疾病的认识及自信心,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详见表1。
2.2运动发育情况
两组患儿12个月与14个月运动发育情况比较(P<0.05)。说明实施自我效能干预,其可提高家属对患儿动作和语言等训练,进而促进患儿运动发育。详见表2。
分
2.3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NBNA评分情况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NBN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3 讨论
由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治疗疗程较长,而家属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因家属通常还担当社会角色,所以无过多时间及精力照顾患儿[8]。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提高家属及患儿自我管理能力,进而有效控制病情[9]。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指人对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对某种困难情境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在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0]。
大脑于患儿3 岁前发育最快,第1 年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 个月时为出生时2 倍,大约占脑重的50%[11]。第1 年年末时,婴儿脑重接近成人的60% ,第2 年年末脑重约为出生时的3 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 ,到3 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范围,已有70% ~ 80% 细胞完成了细胞之间的互相联络,脑回路、条件反射的功能和分化基本完成[12]。最初2 年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快,且可塑性最强,具有较好代偿能力,即神经元与神经元间可通过轴突和树突建立新联络,恢复兴奋传递,发挥代偿作用,且年龄越小再构成代偿能力越强,是脑发育关键时期[2]。此时提供良好刺激,则可促进突触递质释放,增强纤维髓鞘化作用[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伤残率为6 . 25 %( 2 /3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 88% ( 7 /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说明药物与自我效能干预均可降低伤残发生,但药物治疗联合自我效能干预效果更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效能干预提高患儿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进而提高患儿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减少临床伤残发生。两组患儿12 个月与14 个月运动发育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 经实施自我效能干预与药物治疗后,两组患儿发育情况均较好,但实施自我效能组效果更为理想,因此认为自我效能干预通过对患儿实施动作和语言等训练,进而提高其运动发育情况,改善患儿语言等功能。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由此可知,实施自我效能干预让家属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可按时给患儿服药,同时还可协助患儿实施各项训练,进而加速患儿康复,缩短其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两组患儿治疗后NBN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 05) ,药物治疗与自我效能干预均可改善患儿神经行为,但自我效能干预组更为显著,因此认为自我效能干预可增强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增强其照顾等责任心,让患儿得到更好的照护和治疗,改善患儿神经行为。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儿实施自我效能干预,其可加速患儿康复,减少伤残率,进而保障患儿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 对缺氧性脑病患儿实施自我效能干预,观察与分析育儿效能信念在患儿临床康复过程中的影响。方法 将6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纳洛酮0.03 mg/(kg·d)~0.05 mg/(kg·d)加入5%葡萄糖30 m L静脉输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20 mg静脉输注。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自我效能干预。比较两组患儿12个月和14个月运动发育情况(语言、大运动及精细动作、适应能力、社交行为)、伤残。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记录症状改善时间,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NDNA)评分。结果 观察组伤残率为6.25%(2/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88%(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12个月与14个月运动发育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NBN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自我效能干预,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加速神经功能恢复,减少伤残发生,保障患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自我效能,纳洛酮
脑病康复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76例, 均符合1989年济南会议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及临床分级[2];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0例, 中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06例;其中男婴90例, 女婴86例, 年龄7~16d, 平均12.6d。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17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经积极治疗原发缺氧缺血性脑病治愈出院后依据是否进行早期干预分为早期干预组90例, 对照组86例, 两组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程度、分级上无显著差异性, 具有临床可比性。
1.2.2 早期干预方法
对患儿新生儿期既进行视、听、四肢运动训练, 依据鲍秀兰[3]0~3岁早期神经功能干预大纲进行感知、视听、语言、肢体功能强化训练, 配合按摩、针灸等综合康复训练;同时静脉应用营养脑细胞神经节苷脂等药物应用。
1.3 观察内容
应用贝莱智力量表改编标化的婴幼儿智力发育测验表 (CDCC量表) 为标准对病儿3、6、12个月进行运动发育 (PDI) 、智能 (MDI) 检测并比较。应用Cesell婴儿发育量表对病儿进行个人社交、语言、适应性行为、精细动作、大运动观察, 以发育商 (DQ) 评分表示测得结果, 优秀DQ评分>120, 正常DQ评分90~119, 边缘状态DQ评分7l~89, 智力低下DQ评分<7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 数据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早期干预组90例, 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6例 (脑瘫4例, 癫痫2例) 发生率6.66%;对照组86例, 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25例 (癫痫9例、精神发育迟滞6例、脑瘫10例) 发生率29.06%, 两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并对两组病例进行病儿3、6、12个月进行运动发育 (PDI) 、智能 (MDI) 检测并比较具体见表1。依据Cesell婴儿发育量表进行DQ评分评定预后具体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完善和设备的更新, 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围产保健医学得到广泛开展, 和的迅速发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死率显著下降, 但存活新生儿有较高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出现智力低下、运动功能落后、癫痫、脑瘫等。
注: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各月份运动发育 (PDI) 、智能 (MDI) 检测并比较P<0.05, 有显著差异性
注: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在预后各项比较P<0.05, 有显著差异性
儿童0~2岁是中枢神经系统快速发育阶段[4], 脑部可塑性最佳时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系统后遗症为脑损伤引起, 在进行早期干预可以使脑细胞得到功能加强, 细胞间突触连接增加, 经过运动、感觉、语言、颜色、外界丰富的环境等良性刺激促进神经系统发育、脑结构和功能代偿, 促进婴儿抬头、爬行、站立等正常运动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肌肉协凋运动, 干预越早效果越佳, 应在新生儿期进行以期得到最大化的功能恢复。
由于婴幼儿神经功能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 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干预应持续进行[5], 不能松懈, 并根据病儿的神经运动缺失情况进行调整干预方案, 由专业人员进行康复治疗及指导;早期干预、康复需要家庭充分配合, 使患儿能够得到充分的干预, 使干预措施得到具体落实, 效果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丁国芳, 孙金珠.围产期高危儿的早期干预[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12, 20: (1) :25-27.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论断依据和临床分度[S].中华儿科杂志, 1997, 35 (2) :99-100.
[3]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5:240-276.
[4]王晖, 成幼林, 王兆欣, 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2例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 2010, 22 (4) :334-335.
脑病康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16例, 均符合杭州会议HIE临床诊断标致[2]的足月产儿, 所有患儿均经头颅CT确诊缺血性脑病。其中男62例, 女54例, 所有患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情分为中度及重度患儿, 年龄4~26 d。随机分为早期综合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 2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临床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儿同时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 如给予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维持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 维持下常血糖, 有效控制惊厥和颅内高压, 纠正低钙、低镁等综合治疗[3]。同时给予脑蛋白水解物、胞二磷胆碱, 三磷酸腺苷钠等营养神经组织细胞的药物治疗;给予能量支持, 抗感染。为患儿采取有效保暖措施, 给予氧气吸入。治疗后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喂养常识的指导。干预组给予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 为患儿进行高压氧治疗, 每一次, 10 d为一个疗程, 给予3个疗程。为患儿进行抚摸、按摩、推拿及运动功能训练;指导家属对患儿进行感知、听力、语言、记忆等训练, 加强对患儿的干预治疗。
1.3 观察内容 对2组患儿出院时争取家长同意和配合, 建成立HIE患儿保健随防卡, 于患儿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各随防一次进行患儿发育商的测定。患儿发育商 (DQ) 根据赛尔 (cesell) 发育诊断量表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进行DQ的测定[4], 主要包括适应行为、语言行为、粗和精细运动行为、社交行为等5个方面进行测定。并根据患儿的月龄计算DQ值, 优秀:DQ值120以上, 正常:DQ值90~119, 边缘状态:DQ值71~89, 智力低下:DQ值70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全部 数据资料用
2 结果
2.1 对2组患儿6个月、12个月、18个月进行运动发育商检测, 包括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适应能力、社交行为, 观察组患儿的发育商均明显优于对照患儿 (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是由各种因 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量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也是新生儿死亡和婴幼儿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因此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围生期最为常见的疾病, 极易造成患儿的死亡, 并且有很多的后遗症。而小儿的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代偿能力, 因此, 越早对患儿进行治疗, 则治疗效果越好[5]。早期干预是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小儿有组织、有目的的综合康复治疗活动。从新生儿开始, 早期良好的育儿刺激, 能够最大限度挖掘大脑潜能, 开发智力, 促进代偿性康复[6]。早期干预训练通过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 诱发主动运动, 可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提高家长对小儿康复的信心, 取得家长积极参与和配合, 指导家长根据小儿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相应的育儿方法、技巧, 对小儿进行早期干预。把正确的干预方法认真教会家长, 并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取得家长的配合, 共同促进患儿智力发育及运动发育。本组研究中, 采用早期综合干预及康复治疗的观察组患儿的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
综上所述, 早期综合干预及康复治疗对改善患儿的预后, 预防脑瘫、智力伤残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秦选光, 朱宏斌, 张凤仙.脑肌苷肽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 23 (1) :25-27.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论断依据和临床分度.中华儿科杂志, 1997, 35 (2) :99-100.
[3]刘玉玲.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综合干预及康复治疗体会.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5:63-64.
[4]胡永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综合干预及康复治疗.中国实用医药, 2012, 25:253-254.
[5]吴静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综合干预及康复治疗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4) :105-106.
脑病康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接收的9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9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4例, 其中早产儿19例, 足月儿30例;观察组中男26例, 女23例, 其中早产儿18例, 足月儿3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即给予患儿抗感染、营养脑细胞等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干预及康复治疗, 其治疗措施主要包含婴儿运动发育、语言发育、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培训等, 其干预措施主要分为新生儿期及婴儿期两个阶段, 其中新生儿期干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抚触:医护人员应指导患儿家长正确抚触患儿前额、下颌、头部、胸部、腹部、背部、上下肢等, 5~10 min/次, 3~5次/d; (2) 视觉刺激: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家长利用颜色鲜艳的彩球、小红球等在患儿眼前晃动, 且患儿家长应多与患儿进行交流, 加强与患儿目光及情感交流的重视, 以增强对患儿的视觉刺激。 (3) 听觉刺激:护理人员应每天给患儿播放轻松、柔美的音乐、铃声等, 以增强对患儿的听觉刺激, 每天可播放3~5次, 播放时间应控制在15~30 min/次。 (4) 运动刺激:护理人员应嘱咐患儿家长每天适当的晃动患儿肢体, 并协助患儿进行肢体被动伸展运动, 以增强对患儿的运动刺激。婴儿期时医护人员应以每个月龄的发育标准为依据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认知、运动、语言及社会功能训练, 同时还应针对性的指导患儿进行触觉、视觉、听觉训练, 对于运动发育较差、伴有异常运动及肌张力、反射异常现象的患儿还应给予其物理康复治疗, 并对两组患儿治疗后6、12、18、24个月的发育商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6、12、18、24个月的发育商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新生儿脑损伤疾病, 是导致新生儿窒息现象发生的一项常见因素, 也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主要因素[2]。且临床研究表明症状较为严重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还可能发生视力障碍、脑性瘫痪、癫痫、耳聋、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 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 不仅会患儿自身的成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 同时还会给患儿家庭及社会造成较大的负担。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以有效地的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促进其健康成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的脑损伤形式主要为脑细胞凋亡, 而凋亡则是属于一种持续时间较长、进展较慢, 且具有一定可逆性的过程[3]。因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断新生儿细胞凋亡则可有效的避免神经细胞迟发性死亡现象发生, 有助于减少及避免神经系统后遗症等现象发生。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病情程度为依据可将其患儿分为轻、中及重度三种不同的类型, 患儿发病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造成患儿病情加重, 从而严重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及时探寻更加高效的治疗方式。随着临床上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的不断深入, 临床上逐渐将早期干预及康复治疗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临床研究表明2岁以内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时期, 其发育最为迅速, 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及代偿能力。而早期干预及康复治疗就是以此为依据所制定的一种具有明确目标的教育治疗方式, 其主要是以新生儿的发育特点为依据, 为患儿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早期干预措施, 给予患者有效的运动、语言、视觉刺激, 从而可有效的促进患儿脑细胞恢复、建立新的神经信息传递通路, 同时还可促进患儿脑功能改善, 进而可达到促进患儿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同时以患儿脑发育特点为依据给予其针对性的环境刺激及治疗,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 可更好的促进患儿受损大脑康复, 有助于患儿大脑充分发育。因此, 将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必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6、12、18、24个月的发育商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采用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方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儿发育商,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9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行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6、12、18、24个月的发育商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方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儿发育商,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干预,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陆镇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振幅整合脑电图背景活动的特点及意义.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2) :279.
[2]洪金玲.彩色多普勒用手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静脉系统检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7 (3) :272.
脑病康复 篇5
关键词:胆红素脑病,三级预防,发育商数,康复护理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 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及康复护理, 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并发症和伤残, 促进康复和生活能力的锻炼的预防措施[1]。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高, 幸存者常留下胆红素脑病四联症及智力低下、脑瘫等后遗症, 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2],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三级预防康复护理对已患病者采取康复护理措施, 使患儿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尽早采取感觉统合康复训练, 以减少脑病患儿残障现象, 最大限度提高患儿行为的发育。我科对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进行三级预防康复护理, 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9月—2008年9月我科收治64例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住院患儿, 男36例, 女28例;胎龄32.1周~41.3周;出生体重2.26 kg~4.23 kg;均符合胆红素脑病的诊断金标准[3]。选择2006年9月—2007年9月32例患儿为对照组, 男18例, 女14例;胎龄38.4周±1.9周;出生体重3.31 kg±0.44 kg。选择2007年9月—2008年9月32例患儿为观察组, 男20例, 女12例;胎龄38.3周±2.8周;出生体重3.29 kg±0.8 kg。两组患儿在日龄、出生体重、血清胆红素、疾病分期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常规治疗与护理, 在住院期间至2岁均未采取康复训练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儿的病情、发病时间、行为发育的特点制订三级预防康复计划。两组均采用了常规治疗:降低血清胆红素、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给予改善脑细胞代谢的药物。康复护理一般在病情稳定后 (7 d~14 d) 开始[1], 根据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及患儿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康复计划。具体措施包括听觉、视觉、抚触、肢体运动等刺激以及感觉统合康复训练。住院期间由护理人员实施医疗护理操作后给予康复护理, 出院后让家长每周定期带患儿到医院接受康复训练, 并指导家长掌握各阶段康复训练方法、技巧。根据患儿具有的不同能力训练, 以提高其适应性、手眼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精细动作能力、语言交流和认知能力、个人-社交能力等。
1.2.1 康复护理
1.2.1.1 听觉刺激
每次与患儿接触时都与其对话, 床头悬挂风铃, 用不同发声的玩具刺激患儿听觉, 清醒时播放柔和、欢乐的乐曲。
1.2.1.2 视觉刺激
在患儿视线范围内悬挂色彩鲜艳的玩具如气球、红花等让患儿观看, 经常与患儿进行目光交流, 用色彩鲜艳的图片、玩具等逗引患儿注视、追视物体, 以训练患儿对人与物的注意力。
1.2.1.3 抚触训练
抚触按摩在两次喂奶间进行, 每天1次或2次, 每次10 min~15 min, 按摩前在双手掌涂以按摩油, 依次按摩头面部、胸腹部、四肢和背部, 抚触时可播放柔和的轻音乐[4], 抚触者面带笑容, 给患儿以爱的感受, 抚触持续至患儿6个月。
1.2.1.4 被动运动及俯卧抬头训练
清醒时将患儿俯卧位, 在前方逗引其抬头和转头并逐渐增加保持时间, 在关节的活动范围内进行四肢的被动运动。
1.2.1.5 其他训练
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如滚球、荡秋千等。出现姿势异常或运动落后者, 根据患儿运动模式、肌张力、肌力等情况, 选择性采用Vojia法、Bobath法、上田法、穴位按摩等康复技术[5]。
1.2.1.6 加强营养支持
指导喂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6个月内坚持母乳喂养。以上各种刺激均要在患儿觉醒、安静状态下进行, 刺激的强度和时间因人而异, 以不引起患儿疲劳为度。
1.2.2 评价方法
在患儿6个月至2岁时, 对其进行跟踪, 行为测试采用盖塞尔发育量表 (GDS) 测查, 测查工具用测试箱,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完成, 测查者不知道测试者是否经过干预。要求检查5个方面, 包括:适应性行为、大运动行为、精细动作行为、语言行为、个人-社交行为。发育量表测查的得分成为发育商数 (DQ) , DQ=成熟年龄÷实际年龄×100, DQ等级划分:130分以上为上等;116分~130分为中上等;85分~115分为中等;70分~84分为中下等;70分以下为低下[6]。两组患儿均于随访时间内定期进行检查评定, 时间分别是6个月、1岁、2岁。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三级预防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越好。现代康复医学认为, 疾病发作病情控制稳定后, 康复护理即应开始。目前已知脑组织在出生6个月内尚未发育成熟, 还处在迅速生长发育阶段, 异常姿势和运动尚未固定化, 这一时期脑的可塑性大, 代偿能力高, 重组能力强。若此时给予良性刺激, 大脑能以新生的细胞重建神经受损部分或替代已经死亡的细胞, 使脑在损伤部位的周围实行改组或重建, 使脑功能得到良好的代偿[7,8], 这为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早期康复护理的必要性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本研究介绍的三级预防康复护理方案抓住了脑发育的关键期, 充分刺激脑细胞发育, 以促进大脑潜在能力最大限度发挥,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重视:训练应循序渐进, 特别强调应指导和教会家长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手法、力度、原则, 以保证患儿回家后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训练;训练应持之以恒, 定期召开家长联系会, 鼓励他们坚持训练;加强随访, 密切追踪, 建立随访记录;对家长进行有关胆红素脑病危害性的宣教, 使其充分认识到早期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也是影响康复训练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祖华.三级预防康复护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 15 (27) :2762-2763.
[2]张艳萍.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早期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 2009 (6) :29.
[3]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97.
[4]杨旭芳.新生儿抚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康复, 2004, 19 (3) :176-177.
[5]鲍秀兰, 孙淑英, 虞人杰, 等.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J].北京: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1903-1906.
[6]林传家, 李寄平, 张秀玲, 等.婴幼儿发育检查手册[M].北京市儿童保健所, 1986:1-2.
[7]周从乐, 黄真, 姜毅, 等.围产期脑损伤小儿康复治疗的效果及相关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8 (4) :197-199.
脑病康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86 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均为医院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期间收治, 其均与杭州会议通过的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相符合[2], 且通过头颅CT检查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家属均就本研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 男45 例, 女41 例;日龄为11 d~24 d, 平均日龄为 (17.5±2.1) d;疾病严重程度:轻度34 例, 中度36 例, 重度16 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43例, 2 组患儿的性别、日龄和疾病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 即:应用复方丹参、脑蛋白水解物、神经节苷脂以及高压氧等疗法, 10 d为1 个疗程;隔10 d后进入下一疗程, 坚持治疗3 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 即:通过理疗、运动功能训练和推拿按摩实施康复治疗, 同时参考鲍秀兰所著《0 岁~3 岁早期干预大纲》进行早期综合干预治疗, 依据每个患儿的发育标准实施干预措施, 协同家长进行言语、动作、个人-社会交往和认知4 个方面的训练, 坚持治疗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应用0 岁~4 岁儿童心量表检测2 组患儿的运动发育情况[3], 主要包括语言、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交行为和适应能力等, 每项总分均为100 分, 得分越高表示其运动发育情况越好。②评估2 组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 其发育商 (DQ) >90 为正常, 75~90 为可疑, <75 为异常 (即为伤残) , 对比2 组患儿的伤残率。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儿运动发育情况对比观察组患儿语言、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交行为和适应能力方面的评分, 均高于对照组, 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 组患儿智力发育情况对比观察组43 例患儿中, 正常者35 例, 可疑者7 例, 异常者1 例, 其伤残率为2.3% (1/43) ;对照组43 例患儿中, 正常者16 例, 可疑者19 例, 异常者8 例, 其伤残率为18.6% (8/43) , 观察组患儿伤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3, P<0.05) 。
3 讨论
当前医学界已证实, 新生儿窒息引发缺氧缺血性脑病, 同时还可损伤其中枢神经系统;即使成功挽救患儿生命, 也可遗留较多后遗症, 使得患儿智力低下、神经系统功能损伤, 出现癫痫、脑瘫等临床症状。患儿发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 其神经细胞坏死主要形式为细胞凋亡, 因此只需探寻导致细胞凋亡的因子, 即可有效降低患儿的神经细胞损伤程度, 并避免其细胞凋亡。
本组研究所用的早期综合干预, 其应用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原理为新生儿脑部尚未成熟, 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即使其神经细胞凋亡, 但脑部一些区域仍然能够再生新神经母细胞。国内外有研究报道, 不足2 岁的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十分迅速, 该阶段也是儿童脑发育的关键期。因此, 在此期实施良性刺激, 可促进其脑功能、脑部结构代偿, 刺激神经细胞形成, 建立触觉联系, 并促使患儿神经系统发育和智能成熟。早期综合干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儿受损的神经细胞, 同时配合针对性的、合理的康复运动, 则能够使受损神经支配肌肉协调患儿运动, 在恢复、改善患儿运动能力的同时, 促进其智力发育。由本研究结果可知,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和康复治疗的观察组患儿运动发育情况更佳, 且伤残率较低, 预后良好, 印证了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和康复治疗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 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和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智力和运动功能, 可作为理想疗法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8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3例。观察组以常规药物治疗为基础, 采取早期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 对照组单纯采取常规药物治疗, 对比2组患儿运动功能以及智力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伤残率是2.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同时, 观察组患儿语言、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交行为和适应能力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临床效果确切,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综合干预,康复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彩丽, 冯小平, 罗江萍, 等.早期微量喂养与全静脉营养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2) :32-33.
[2]谭宁, 彭华保, 费淑兰, 等.围生期窒息新生儿有核红细胞计数与早期脑损伤的关系[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2015, 11 (1) :50-54.
脑病康复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9月至2007年8月娄底市妇幼保健院收治HIE足月新生儿63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足月儿HIE诊断标准[2]: (1) 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 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率<100次/分, 持续5min以上和 (或) 羊水Ⅲ度污染, 或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 (2) 出生时有重度窒息 (Apgar评分1min≤3分, 并延续至5min≤5分) , 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 H≤7; (3) 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并持续24h以上; (4) 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 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全部病例完成了2年的跟踪随访。63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 男15例, 女7例, 为出院后其家长拒绝进行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者;干预组41例, 男27例, 女14例, 为出院后由其家长自觉带其在娄底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门诊进行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者。两组性别、体质量、日龄、生后Apgar评分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儿均给予保暖, 保持呼吸道通畅, 间断低流量给氧,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维持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 维持正常血糖, 有效控制惊厥和颅内高压, 纠正低钙、低镁, 防治感染等传统综合治疗;在生命体征平稳、颅内出血控制后加用胞磷胆碱125mg/次, 1次/d, 7d为1疗程, 连用1~2疗程。对照组患儿出院后仅给予一般育儿指导。干预组患儿出院后, 在儿保科门诊给予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 (1)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20mg/次,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1次/d, 用10d停10d; (2) 高压氧治疗, 用10d停10d; (3) 运动功能训练+中医推拿按摩; (4) 经络导平治疗仪、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并指导家属坚持不懈的家庭式干预进行感知、视听、语言、记忆和动作训练。智力发育测评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标化的“0~4岁小儿神经精神发育量表”监测3、6、12、18、24月龄的发育商 (DQ) 。DQI>85为正常, 70~84为边缘状态, <70为异常。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儿完成全程随访, 经测定, 干预组患儿在3、6、12、18、24月龄的发育商 (DQ)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表明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HIE患儿的预后, 降低其后遗症的发生率, 见表1和表2。
χ2=4.62, P<0.05
3 讨论
HIE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 是围生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高, 后遗症多。HIE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一般认为HIE是多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再灌注损伤 (包括钙离子内流、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氧自由基生成增加、一氧化氮和炎性因子产生过多等) 、脑血流的改变等, 均参与HIE发病过程[3]。在这诸多因素中, 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被认为是最早发生的最基本的重要环节, 再灌注损伤是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凋亡是再灌注损伤阶段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细胞凋亡早期是一可逆过程, 它受多种基因调控, 也受诸多细胞外因素的影响, 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神经生长因子等, 均可触发凋亡。如能及早使能量代谢恢复正常, 抑制或减轻再灌注损伤, 消除凋亡触发因素, 便可阻断或逆转神经细胞凋亡过程, 防止HIE的发生或减轻HIE程度, 从而减少或避免产生神经后遗症[4]。
目前, 对HIE尚无特珠的治疗方法, 最重要的措施是维持血气、血压及内环境在正常范围, 及时控制惊厥和脑水肿, 病情稳定后, 应用脑细胞活化剂, 使神经细胞能量代谢恢复正常、受损神经细胞修复和再生。随着NICU的建立、抢救技术的提高, HIE患儿多能度过发病极期而存活, 但如后续治疗不当, 其后遗症的发生率亦很高, 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巨大的精神压力, 给社会亦带来一定影响及负担。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能促进“神经重构” (包括神经细胞的生存、轴突生长和突触生长) , 对损伤后继发性神经退化有保护作用, 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因损伤后导致脑水肿有积极的作用, 能通过改善细胞膜酶的活性减轻神经细胞水肿;高压氧疗可有效改善大脑细胞的能量代谢, 配合脑循环电刺激 (脑循环治疗仪) , 促进受损脑细胞功能的恢复;运动功能训练、中医推拿按摩, 配合经络导平治疗仪, 以刺激外周神经末梢, 从而使受累肌群、功能障碍的肢体恢复或部分恢复正常功能。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对HIE患儿采用传统的综合治疗措施加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进行续贯治疗, 能明显提高HIE患儿发育商, 改善预后, 从而有效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且明显减轻其严重程度。即使患儿最终发展成为脑性瘫痪, 其早期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亦可通过降低肌张力、抑制异常姿势、激发正常运动功能等, 使患儿恢复基本生活自理的能力。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患儿分为两组, 干预组 (41例) 在传统综合治疗结束后在门诊继续给予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 对照组在传统综合治疗结束后仅给予一般育儿指导。监测两组患儿3、6、12、18、24月龄的发育商 (DQ) 。结果干预组患儿3、6、12、18、24月龄的发育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预后正常率高于对照组 (χ2=4.62, P<0.05) 。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和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HIE患儿的预后, 降低其后遗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干预,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鲍秀兰.降低早产儿脑性瘫痪发生率的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4) :245.
[2]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2-105.
[3]敖余森, 崔汉琦, 丁明.正常范围内的不同血糖水平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 18 (7) :42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