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的临床护理(精选10篇)
肝性脑病的临床护理 篇1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lalopathy) 是各种肝病的严重并发症和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主。故对此病人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稍有不慎就会威胁病人生命。现将我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8例肝性脑病病人临床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肝性脑病病人38例, 其中男32例, 女6例;年龄35岁~67岁, 平均51岁;急性及亚急性重症肝炎4例, 慢性乙型肝炎6例,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及肝硬化腹腔积液共14例, 慢性重症肝炎10例, 肝癌4例;未进入昏迷19例, 存活15例, 死亡4例, 存活率为79%, 昏迷期19例14例死亡, 存活率为26%。患肝性脑病病人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年龄偏大且慢性肝病发生率明显高于急性。经过预防控制和积极护理肝性脑病, 昏迷早期的存活率明显高于进入昏迷期病人。
2 治疗和护理
2.1 早期预防和控制肝性脑病
2.1.1 肝性脑病早期症状观察
肝性脑病病人一期可出现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 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随地便溺、睡眠昼夜颠倒等。二期是一期症状的加重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 定向力、理解力均减退, 对时、地、人的概念错乱, 不能完成简单计算。这些症状类似精神病, 所以护士要特别注意关怀、体贴病人, 不能有丝毫嫌弃、鄙视情绪, 同时要加强安全防护, 防止发生自伤或伤害他人现象, 设专人陪护, 去除病房中不安全因素, 如铁床换木床加床档、暖水瓶、剪刀等[1]。向病人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谢绝探视。
2.1.2 早期发现诱因并积极消除
大多数肝性脑病病人均有明显诱因, 所以早期发现积极去除诱因是治疗和护理的关键。作为一名护理人员, 首先要对可以引起肝性脑病的诱因有所认识, 并能及时发现, 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护理手段。确认并设法去除诱因, 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常见的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利尿剂使用不当、大量利尿放腹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高蛋白饮食、催眠镇静药的使用、感染等。
清除肠道积血可采用口服或鼻饲乳果糖、25%硫酸镁;也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液进行灌肠, 将乳果糖稀释至33.3%进行灌肠。饮食上限制动物蛋白质的摄入, 保持大便通畅, 减少肠源性毒物生成和吸收。大量利尿放腹水可引起缺钾性碱中毒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使血氨升高, 诱发昏迷;还有滥用麻醉药、镇静安眠药等均可直接抑制中枢神经而诱发加重肝性脑病。在临床治疗护理中特别注意加强认真检查, 在执行医嘱中再次核对尽可能避免医源性因素[2]。由于肝功能受损、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尤其是伴有腹腔积液时极易发生感染, 感染会增加组织的分解代谢使氨及内毒素增多, 因此临床上要预防感染。我科具体措施为支持疗法, 通过静脉通道少量多次输入新鲜血、白蛋白、血浆、抗生素等, 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 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
2.2 积极治疗, 认真护理肝性脑病病人
2.2.1 病情观察
密切注意肝性脑病的早期征象, 如病人有无冷漠或欣快、理解力和近期记忆力减退、行为异常 (哭泣、叫喊、当众便溺) 以及扑翼样震颤等, 如通过严密观察, 早期发现其意识改变, 给予积极治疗、合理护理, 可使病情逆转, 提高存活率。准确记录24 h尿量, 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以每天尿量而确定输液量, 定时测量K+、Na+、Cl-、肝肾功能及血气分析。观察皮肤、大小便变化, 注意皮肤黏膜有无黄染及出血点, 以及是否出现口腔异味, 如肝臭, 做好交接班。
2.2.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按医嘱及时使用抗肝性脑病药物, 如精氨酸、支链氨基酸、谷氨酸钾、谷氨酸钠等。我科采用静脉留置针, 一方面保护血管有利于抢救药物应用, 另一方面也可静脉高营养改善病人营养状况, 促进肝细胞恢复。
2.2.3 昏迷期基础护理
将病人置于隔离病房, 做好消毒隔离。病人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以防舌后坠阻塞呼吸道。每天对病人进行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黏膜清洁湿润。对于口唇干裂涂以液状石蜡润滑, 对张口呼吸者, 盖以双层湿纱布以湿润空气, 必要时床旁放吸引器及气管切开包以备用。对于双眼不能闭合者, 可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眼部, 及时清理病人面部分泌物, 减少对家属的感官刺激。持续性低流量给氧2 L/min~3 L/min, 促进脑细胞恢复。做好皮肤护理, 防止发生压疮和感染。白天温水擦浴1次, 2 h~3 h翻身叩背1次, 必要时1 h翻身1次, 记录翻身卡及皮肤受压情况。必要时在骨隆突处垫以气圈、棉垫、减压贴等, 使受压处得以缓解, 或50%酒精按摩骨隆突处,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平整、无皱褶、无碎屑, 对大小便失禁者留置导尿管, 做好尿道口及管路护理。大便后用温水洗净, 局部涂滑石粉, 肛门涂氧化锌软膏, 以保持皮肤完整, 防止发生压疮及其他感染。用床档或约束带保护病人, 防止坠床。使用约束带需放衬垫, 松紧适宜, 定时放松。局部进行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 且不易长期使用, 做好保暖工作, 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2.2.4 饮食护理
禁食蛋白质, 控制饮食中盐的摄入量, 给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昏迷期可鼻饲或静脉输注25%高渗葡萄糖, 上消化道出血的禁食。清醒后可根据病人的血氨浓度测定及精神症状计算蛋白质的摄入。开始时20 g/d, 以后3 d~5 d增加10 g, 但短期内不能超过50 g/d, 脂肪可延缓胃排空, 应尽量少用[3]。
2.2.5 保持大便通畅
保持大便通畅, 减少氨及其他毒素的生成和吸收, 病人肠蠕动减弱易发生便秘而增加氨的吸收, 所以每天了解病人的排便情况, 应每天1次。必要时给予50%乳果糖溶液30 mL~50 mL, 每天3次口服或鼻饲, 调整到每天排2次糊状便, pH<6使肠道酸化或用30%白醋加温保留灌肠[4], 忌用肥皂水灌肠加重氨中毒。
2.2.6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输液过程中根据医嘱用药, 防止大量输液, 应限制每天液体量1 500 mL~2 000 mL, 伴腹水者入量为24 h尿量加1 000 mL, 过多会引起低血钾、稀释性低钠、心力衰竭、脑水肿等, 加重病情。输血要输新鲜血, 防止加重氨中毒。肾功能衰竭时禁用或慎用钾盐。水肿、腹水、脑水肿等应慎用或禁用钠盐。精氨酸不含钠适用于碱中毒引起的肝性脑病, 且滴速易慢, 过速不良反应表现流涎、面色潮红、呕吐等, 肾功能衰竭时禁用。支链氨基酸对血管有刺激作用, 适当调慢滴速。使用谷氨酸钾、谷氨酸钠时, 谷氨酸钾、钠比例应根据血钾、钠浓度和病情而定。尿少少用钾剂;腹腔积液、水肿时慎用钠剂。谷氨酸盐为碱性, 使用前可注射3 g~5 g维生素C, 碱血症者不宜使用[3]。
2.2.7 强化出院教育
病人出院时说明酗酒、劳累、不合理饮食、情绪都是疾病复发的诱因, 指导病人以及家属注意以下方面:注意休养, 保证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如散步、慢跑, 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合理, 根据自身状况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正确看待自己的疾病;坚持保肝治疗, 定期复查, 避免滥用肝毒性药物;指导家属了解肝性脑病的早期征象, 及时发现, 及时诊治。
总之, 肝性脑病虽然病死率高, 但只要根据病人病情特点, 严密观察, 早期发现, 于昏迷前期给予积极治疗和合理护理, 阻断病情发展, 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潘俊芳, 高旭, 陶美琴, 等.31例肝性脑疾早期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5) :10-11.
[2]刘同英, 朱春丽, 赵庭智, 等.肝性脑病诱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5) :10-11.
[3]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38-243.
[4]邹晓琴, 邓华琼, 邹利.肝性脑病使用白醋灌肠的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7) :543-544.
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体会 篇2
【关键词】肝性脑病;病情观察;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59-01
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各类严重肝病发展至肝功能哀竭,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其特点为进行性神经精神变化,从性格异常、嗜睡及行为异常开始,很快进入意识障碍或昏迷。此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001年至2010年收治40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3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4岁。以肝硬化入院30例,原发生肝癌10例。其中昏迷前期7例,昏睡期10例,昏迷23例,临床治愈15例,死亡25例,
2、方法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肝性脑病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生命垂危首先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严格交接班制度,必要时设特护,详细了解病情,以便更好地制定护理计划。由于患者肝功能哀竭导致代谢紊乱,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患者如果出现神经精神进行性变化,如性格和行为异常,睡眠时间倒错,表性淡漠、喜怒无常,举止异常,双手朴翼样振颤等症状,则提示患者进入肝性脑病的前驱期。
2.2 严密观察有无诱发因素的存在,如发热、周围血象增高等感染征象、口鼻出血、便血等出血倾向。大量利尿,放液过多(>1000m1),电解质紊乱情况。过多摄人蛋白质、便秘等诱发因素的潜在危险。
3、护理体会 肝性脑病的护理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意识
3.1 尽量避免诱发因素,肝昏迷的发生与其诱发因素有密切关系,一旦出现诱因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肝昏迷的发生。
3.1.1 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肠道淤血。因此在饮食上要求柔软易消化及含维生素高的食物,避免粗糙和刺激性食物,不可过多食蛋白质,避免应用对胃肠道刺激性药物。如有出血及时处理,以免血液在肠内分解或氨吸收后血氨增高诱发昏迷。严密观察出血量、性质、静脉充盈情况、尿量、血压变化。备好抢救药物及三腔管。
3.1.2 预防和控制感染肝昏迷患者身體抵抗力低下,长期卧床可引起肺炎、褥疮、口腔炎等。应加强基础护理,注意口腔、皮肤清洁,预防感染发生。在护理40例患者中无口腔炎及褥疮发生。
3.1.3 避免大量放腹水及快速利尿,以防血容量减少,肾血流量降低,产生氮质血症,促使肠壁渗入肠腔的尿素增多,经尿素酶作用产生氨,使血氨增高诱发昏迷。因此利尿不宜过猛,每次体重减轻不超过2公斤,尽量不抽放腹水。定期测量体重、腹围、记录出入量。
3.1.4 限制液体入量 每天2500ml,伴有腹水者入量为24小时尿量加1000rnl。过多液体可引起低血钾,稀释性低钠,心力哀竭,脑水肿等,可加重肝病或发生其他并发症。
3.1.5 保持大便通畅 因患者肠蠕动减弱,易发生便秘,应多食水果和蔬菜,用生理盐水和弱酸溶液灌肠,忌用肥皂。水灌肠。如用碱性溶液灌肠,肠腔内呈碱性,有利于血液循环至脑组织使昏迷加重。
3.1.6 禁用止痛、麻醉、安眠和镇静等药物,如需要可用安定、东莨菪碱、苯巴比妥纳。但用量要减少,或组织胺类替代。不用维生素B6,它是多巴脱氢酶。可使多巴在周围神经处转化成巴氨,影响多巴进入脑,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递质。
3.2 昏迷的护理
3.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昏迷初期可有短暂的血压下降,这种血压下降可自然恢复或通过扩溶处理回升。但之后血压下降在病程中经常出现,持续时间愈长,扩溶治疗效果愈差。在昏迷前期和昏睡期时,患者常有换气过度的表现。当昏迷加深时,患者由换气过度进入呼吸抑制。由于昏迷患者抵抗力降低,易感染,因此要严密观察体温、脉搏的变化,及时通知医生控制感染。通过观察血坟和瞳孔的变化判断有无脑水肿,及早控制,防止脑疝发生。
3.2.2 常规护理 躁动不安者加床挡防止坠床,并遵医嘱给镇静剂,缺氧者给氧气吸入。平卧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吸人性肺炎,备好吸引器,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两眼不能闭合时,涂抗生素软膏并盖纱布,防止角膜干燥。
3.2.3 皮肤护理 因意识障碍,皮肤受压部位血循环不好,低蛋白血症造成全身水肿,皮肤变薄变脆,极易擦破。因此,每天1~2小时翻身一次,受压部位涂滑石粉按摩,促进和改善血液循环。另外,可将患者置于海绵床垫上,这样预防褥疮的效果比垫橡皮气圈好得多。尿失禁患者给予留置导尿。每次大便后应以温水洗净,并涂以抗生素软膏。保持床单的平整、干燥。
3.2.4 口腔的护理 取下假牙,用试纸测口腔PH值,选择适宜的药液作口腔护理。随时以盐水纱布清除口腔内的积液,张口呼吸者要敷盖湿纱布,口唇干裂者要涂石蜡油。
3.2.5 饮食护理 有昏迷先兆或已进入昏迷期的患者,应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必要时禁止摄入蛋白质,防止血氨增高加重昏迷。
3.3 其它护理
3.3.1 心理护理 患有肝病的患者多精神紧张,情绪低落,应注意做好心理护理,给予精神安慰和鼓励,使患者保持精神愉快,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肝性脑病的临床护理应对策略探析 篇3
关键词:肝性脑病,临床护理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严重受损和 (或) 大量门体静脉分流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行为失常、意识障碍, 严重者出现昏迷, 亦称肝昏迷。肝性脑病一般可分为急性肝性脑病和慢性肝性脑病2种类型, 前者多见于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后者多见于肝硬化伴诱发因素, 如门体静脉分流术后或肝硬化的终末期。对肝性脑病进行及早诊治和加强护理, 是提高救治效果的关键。肝性脑病的诱因较多 (如感染、低钾血症、消化道出血等) , 故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是一项综合护理[1]。我院自2008年至今共收治肝性脑病患者49例, 本文结合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9病例中, 男41例, 女8例, 年龄35~81岁, 其中肝硬化40例, 药物性肝炎3例, 临床术后合并肝性脑病6例。
1.2 治疗效果
其中30例肝硬化患者神经表现恢复正常, 10例肝硬化患者治疗无效, 6例术后并发症患者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药物静点后神志恢复正常。半月后电话随访, 患者健康状况良好。
2 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期
临床上掌握肝昏迷的分期对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提高生命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院通常根据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等因素将肝昏迷状态分为四期。
2.1 一期 (前驱期)
此期一般无神经体征, 多无扑翼震颤。脑电图无明显异常, 波的频率可减少。此期患者无行为反常, 偶见性格轻度改变, 如有的患者寡言少语, 有的多语;平时非常稳重, 突然出现幼稚轻率的动作, 或衣冠不整, 或随地吐痰, 随处大小便、脱衣服等;反应和回答问题尚正确。
2.2二期 (昏迷前期)
以意识模糊、睡眠障碍、精神错乱等异常行为为主要表现, 理解力下降。此期扑翼样震颤存在, 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 患者可出现不随意运动及运动失调。
2.3 三期 (昏睡期)
以木僵、昏睡为主。患者较多时间处在昏睡中, 呼之可醒, 然后又入睡, 语无伦次、有幻觉。如患者合作可引出扑翼震颤。各种神经病理征陆续出现。脑电图出现明显异常的日波和三相慢波。
2.4 四期 (昏迷期)
此时患者症状为意识完全丧失, 呼之不应, 叫之不醒, 各种反射消失, 有时张目凝视, 不能配合医生查体, 瞳孔散大, 肌张力下降, 偶发阵发性惊厥及换气过度等症状。
3 治疗方法
通常临床上要注意患者的营养, 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 以灌肠的方式清除肠道毒素, 酸化肠道, 减少氨类药物的应用, 配合门冬氨酸鸟氨酸等药物静脉注射。
4 临床护理要点及措施
在临床上, 对于肝性脑病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关注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 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心跳、体温, 必要时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心电监护, 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分期特征较不明显, 前期和后期的临床表现有时可重叠, 病情发展或经治疗好转时, 程度可进级或退级。对于肝昏迷患者应尽早发现, 可采用观察瞳孔及角膜对光的反射表现、对强刺激 (如疼痛) 的反应、肢体反映等来判断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及意识障碍的程度。临床护理人员若能对肝性脑病的早期征兆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
4.1 基础护理
肝性脑病患者达到重度昏迷的情况下, 我院在临床护理时要注意患者的皮肤护理, 由于长期卧床可导致皮肤溃疡, 通过采用红花油对皮肤进行按摩, 并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及时更换衣物, 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要相互配合, 密切观察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要及时和家属进行沟通, 嘱咐必要的护理措施, 使患者能够得到双重的护理。
4.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对于长期住院患者的一项重要护理措施, 由于患者长期入院, 心理负担很重, 情绪压抑, 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双重压力易导致患者产生悲观厌世情绪, 因此对患者采取心理干预很重要, 教育其正确对待疾病, 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关心体贴患者, 消除紧张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2]。
4.3 饮食护理
禁食蛋白质, 给予低脂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补充维生素, 总热量控制在1000~1500千卡左右, 直至完全清醒后一周内。保持大便通畅, 可减少氨的吸收, 可用轻泻剂如口服镁乳乳酸菌冲剂等排便时切忌用力屏气, 必要时可用指套掏出大便, 防止出血。
4.4 安全护理
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应有意识的避免病房内一切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例如患者床边的玻璃器皿、刀具等都应远离患者, 对于躁动的患者应使用约束带, 防止其发生意外, 护理人员要和家属密切沟通, 保证患者身边时刻有人照顾。
4.5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肝性脑病是晚期肝硬化患者及老年人术后最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 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护理人员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对于患者的日后康复非常重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给予下列指导, 首先患者要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疾病的过度忧虑和恐慌由此而产生的悲观情绪对于后续的康复有较坏的影响, 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指导, 使其全面了解肝性脑病的各种诱发原因, 同时也要告诫患者有意识避免诱发因素, 加强自我防护, 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几率。嘱家属密切关注患者后续生活,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5 小结
肝性脑病是临床上常见和多发的合并症, 死亡率高, 疾病征兆早期的发现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临床护理人员在肝性脑病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床护理人员应全面掌握该病发病的主要症状及必要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病症的好转也是至关重要的, 每名临床护理人员都应该做好患者和医生的桥梁和纽带, 急患者之所急, 想医生之所想, 在患者疾病的康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笔者认为临床护理人员不仅从事的护理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助人于危难之中的事, 因此护理人员是否能够真正成为护理方面的专家对于护理事业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芳, 罗秀娟.肝性脑病65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8) :1896.
肝性脑病的临床护理 篇4
【关键词】肝硬化;肝性脑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28-01
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肝硬化代偿常见的病发症,是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以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如不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护理会危及生命。因此做好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观察、护理甚为重要。我科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了151例肝硬化并肝性脑病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制定周密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了151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男126例,女25例,年龄17——88岁,平均51岁,治愈85例,好转39例,死亡27例。
2 . 护理
2.1病情观察
2.1.1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的变化,判断有无消化道出血、感染、低血糖等诱发并加重肝性脑病的因素,及时发现报告医生处理。
2.1.2肝性脑病的早期症状:患者的性格、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如患者本来内向,沉默寡言,突然变得多言、爱笑、乱语。睡眠时间颠倒、表情淡漠和欣快。定时、定向力、计算能力减退,可通过一些简单的交谈或计算了解患者的反应情况,精神失常(如器泣、咕叫、违拗),反应迟钝,嗜睡,双手引出扑翼样震颤。及早发现肝性脑病的前期征兆及早治疗,阻止病情加重,减少死亡率。
2.1.3肝昏迷:应观察各种反射是否存在,以判断昏迷程度,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浅昏迷时肌张力及腱反射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散大,可有抽搐。患者呼吸有一种特殊肝臭味。
2.2休息:
卧床休息可增加肝脏供血量,降低代谢率,利于肝细胞再生。向患者讲解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待症状和肝功能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就避免劳累。
2.3饮食护理
2.3.1昏迷期禁食蛋白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每日热量保持1500-2000千卡,以减少组织蛋白的分解有利于降低血氨[1]。昏迷者可鼻饲流质或静脉滴注20%-25%高渗葡萄糖液,神志清醒后逐渐增加植物性蛋白,每日控制在40g以下及多种维生素,脂肪尽量少用,因脂肪可延缓胃排空。
2.3.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其他营养物的平衡,水不宜摄入过多,一般每日给2000ml,脑水肿者尤须限制。钾补充要充足,而钠盐要限制,防止诱发肝性脑病。准确记录出入量。
2.4消除诱因:
不用或慎用镇静剂、安眠药,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上消化道出血及时处理,防止大量进液或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感染。
2.5纠正氨中毒[2]:
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道氨的吸叫,及时灌肠以清除肠道积物、积血。(1)生理盐水或略微偏酸性的溶液(如用1000ml的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后,再用盐水100ml加白醋10-30ml保留灌肠)。(2)口服或鼻饲50%硫酸镁30-60ml导泻。(3)改变肠道pH值,口服乳果糖,禁用碱性溶液或肥皂水灌肠。
2.6昏迷护理:
按昏迷常规护理。患者躁动不安须加床栏保护,必要时用约束带,以防患者坠床,尽量安排专人护理。有活动假牙应取出,有痉挛抽搐的,应用牙垫垫于咬合面,以防短被咬伤,舌后坠者,及时用舌钳出。保持呼吸道畅通,平卧时,头偏向一侧,中口有分泌物或呕吐物时及时吸出。預防压疮,每2小时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必要时加用海绵垫或气圈,保持床铺平整、干洁,避免拖拉患者。做好口腔、呼吸道、泌尿道、皮肤等护理。
2.7心理护理:
肝硬化病情长,症状改善难,经济负担重,预后差,患者常有焦虑、抑郁、消极、悲观的情绪,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应关心和体贴患者,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增强治疗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出院指导
(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2)合理饮食,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禁烟酒,注意蛋白质,钠盐、水分的合理摄入。(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大便通畅。(4)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有关引起肝性脑病的基本医学知识,防止一切诱因,按医嘱服药,定期复诊。如出现原有症状加重或呕血、黑便,肝性脑病的前期表现应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和平出版社,1996:176。
[2]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卫生出版社,2002:279。
肝性脑病的临床护理 篇5
肝性脑病 (Hepatic enoephalopathy HE) 是各种肝病的严重并发症和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98%的患者均有比较明确的诱因, 而且常出现先兆症状, 清除HE的诱因和潜在危险因素, 做好预见性护理, 可减少或避免肝性脑病的发生[1]。为此我们于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 对3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了HE的预见性护理,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HE防治中临床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近2年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进行预见性护理, 男22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41.3岁, 病程6~8年。对照组为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同类患者, 共42例, 入院时不存在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两组间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肝功能分级、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预可性护理:
1.2.1 及时准确评估
多数肝硬化患者发生HE前有性格改变及行为异常的表现, 仔细观察患者意识、性格行为的改变和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变化, 包括生命体征、消化道症状、黄疸、出血倾向、尿量、腹围、大便性状等, 及时发现HE的诱发因素和潜在的危险因素, 护士经常巡视病房, 尤其在夜间[2], 并采取与患者交谈的方式询问如年龄及数字连接试验, 有异常时详细记录, 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对症处理。
1.2.2 加强饮食管理
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饮食, 保证热能供给, 维持正氮平衡, 避免蛋白质分解增强, 产氨过多从而增加HE发生的危险性。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饮食护理是预防肝性脑病的措施之一, 讲解蛋白质饮食与肝性脑病之间的关系, 使患者及家属根据病情和自己的消化能力自觉控制饮食蛋白质的量, 注意优化蛋白质结构 (植物蛋白为主) [2], 对不能自我节制者要耐心说服, 并对家属送来的食物严格检查, 同时对患者的饮食情况进行监督。
1.2.3 清洁肠道
保持大便通畅, 鼓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常规采用口服乳果糖, 以使大便保持在2~3次/d。上消化道出血停止后给予灌肠和导泻以清除肠内积血或其他含氮物, 灌肠应使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如乳果糖等, 禁用肥皂水灌肠。口服新霉素, 抑制肠道菌丛, 减少代谢产物生成。
1.2.4 维持内环境稳定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预防感染。在肝硬化失代偿期, 由于利尿剂的使用、放腹水等治疗措施的施行, 较易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并易形成继发感染, 应定期监测血象、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 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情况。护理过程中加强病房管理, 减少探视人员。病房定期通风换气, 并注意保暖, 以防患者受凉,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每1~2 h翻身1次, 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同时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床单, 保持床铺平整清洁, 预防褥疮发生。在腹腔放液过程中, 严格无菌操作, 如发生感染, 结合药物敏感试验, 及早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
1.2.5 心理护理。
肝性脑病患者病程长、易反复、预后差, 常有紧张、焦虑、抑郁、烦躁等精神障碍, 在患者清醒时向其讲解病因, 耐心的向患者解释其意识模糊行为异常的原因, 安慰患者,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平静的心理接受治疗, 对患者的异常行为不加嘲笑, 尊重患者的人格, 采取体谅宽容的态度, 切忌嘲笑和绝望。
1.2.6 健康教育
包括指导患者及家属认识并自觉避免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及时发现HE, 特别是性格、行为变化, 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防止病情恶化;鼓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家人给予患者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做好用药指导, 严格遵医嘱服药, 不滥用损肝药。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随访3~6月, 平均 (4.1±1.4) 月, 结果观察组死亡率及HE发生率为2.9% (1/34) 、8.8% (3/34) ;对照组分别为16.6% (7/42) , 26.2% (11/42)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75 χ2=3.77 P<0.05) 。
3 讨论
HE是严重肝病患者肝细胞广泛受损、功能衰竭所致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 以计算力和定向力下降、意识障碍以及神经肌肉运动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 HE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但绝大多数HE都是有诱因可循的, 例如高蛋白饮食、上消化道出血和感染等[3]。预见性护理是根据患者发病先兆或潜在诱发因素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4], 本文首先进行HE风险预测, 包括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肝肾综合征、心理意外等, 其次进行早期症状观察及评估, 并根据发现的问题, 调整护理方案, 能及时发现和清除HE发生的诱因和潜在的危险因素, 为早期正确的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死率、HE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提示预见性护理在HE的预防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为患者及家属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同英, 朱春丽, 赵庭智.肝性脑病诱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5) :393-394.
[2]李慧.早期肝性脑病患者5O例行为特征的观察及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22 (5) :55.
[3]李健芹.肝性脑病的预防及护理对策.医学综述, 2005, 11 (7) :642-643.
32例肝性脑病的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肝性脑病,诱因,护理
肝性脑病 (HE) 主要是以意识障碍为主的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最根本的病因是急性、慢性肝功能障碍或/和门 ̄体分流, 使从肠道来的毒性物质不能被肝脏解毒或清除, 或通过侧支循环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 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中而引起大脑功能紊乱。常常是在急慢性肝衰竭、肝硬化、自发或人为造成的门-体分流基础上发生, 也可发生在原发性肝癌、妊娠急性脂肪肝、严重胆道感染的基础上。对32例肝性脑病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 对预防肝昏迷的发生及治疗肝昏迷降低病死率均有利。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 男28例, 女4例, 年龄45~73岁。其中肝硬化21例, 上消化道出血4例, 肝癌5例, 低血糖2例。经过治疗护理, 32例患者中好转29例, 死亡3例, 总有效率90.6%。
1.2 临床观察
1.2.1 前驱期
轻度的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 如有的病人寡言不语, 有的则多言多语, 平时表现非常稳重, 突然出现幼稚轻率的动作或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脱衣服等[1]。应答尚准确, 但有时吐词不清或缓慢。有些病人由于病情发展比较快, 前驱期的症状不明显, 易被忽略。
1.2.2 昏迷前期
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要表现, 较前一期的症状加重。嗜睡或昼睡夜醒, 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 对时、地、名均出现概念模糊, 言语不清、举止反常[1]。如寻衣摸床、手舞足蹈也常见, 可有幻觉、恐惧、狂躁, 而被视为一般精神病。扑翼样震颤存在, 从此期开始患者可出现肝臭。
1.2.3 昏睡期
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 病人24h中大部分时间呈昏睡状态, 但可唤醒, 醒后数秒钟又入睡, 醒时尚可应答[1]。但答话极不准确, 常伴有神志不清和幻觉。
1.2.4 昏迷期病人神志完全丧失, 进人昏迷状态不能唤醒。
1.3 诱发因素
1.3.1 上消化道出血
是最常见的诱因, 大量血液在肠道内分解形成氨、或其他具有神经毒性物质吸收后而诱发肝性脑病[2]。积极治疗胃肠道及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防止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1.3.2 强化消化道管理, 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
肝病时保持肠道清洁, 维护正常的肠道环境是防止血氨升高的有效措施。 (1) 清洁肠道:给予温盐水1000ml灌肠或弱酸200ml (食醋加温水) 保留灌肠 (忌用肥皂水) ; (2) 口服新霉素, 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 减少代谢产物生成; (3) 口服乳果糖抑制蛋白质分解, 乳果糖口服后被肠内糖分解菌分解, 通过酸化肠腔、渗透性缓泻以及促进糖分解菌繁殖而抑制致病菌生长, 从而减少氨和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 促进氨的排除。
1.3.3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肝硬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腹水, 治疗和减轻腹水的有效措施是腹腔穿刺放腹水和使用利尿剂, 但这些措施可诱发肝性脑病。
1.3.4 预防感染
严重肝病时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 容易引起感染。诱发肝性脑病。因此, 为预防继发性感染, 须严密观察病情, 查血象、咽拭、痰液、血液等培养。发现感染及早应用有效抗生素。
2 护理
2.1 饮食护理
肝性脑病应清淡低脂、低盐、低蛋白饮食。主食以米、面为主, 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以减轻肝脏负担, 以植物性蛋白质为主, 如黄豆、花生及豆制品等含植物性蛋白类食物, 饮食中应注意补充维生素A、B、C。在少尿或无尿时, 则限制榨菜、蘑菇、香蕉、土豆等含钾高的食物, 以免引起高钾血症[3]。指导患者要避免进食粗糙、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同时要禁烟、酒、浓茶和咖啡。
2.2 保持大便通畅
了解患者的排便情况, 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便秘, 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灌肠, 灌肠时协助患者取右侧屈膝卧位, 插入肛管时动作要轻, 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 询问有无不适。
2.3 安全性护理
肝性脑病患者往往狂躁不安, 前驱期患者定向力差, 应避免其单独外出, 对躁动不安患者要由专人看护, 避免单人上厕所时摔倒, 必要时加床档, 防止出现意外伤害。
2.4 加强基础护理增加患者舒适感
环境护理:病室安静整洁, 空气新鲜, 温度适宜, 保持床单位整洁。生活护理:嘱患者卧床休息, 病情轻者可适当活动。重症患者加床档或护栏, 以防坠床, 及时清理分泌物和排泄物。口腔护理:意识清醒患者可漱口, 昏迷患者给予口腔护理每日2次。皮肤护理:指导或协助患者勤换内衣内裤, 穿棉质衣物。勤翻身, 以防发生压疮。
2.5 对症护理
2.5.1 上消化道出血
出血期间患者应严格卧床, 避免活动, 减少恐惧心理, 绝对禁食禁饮, 及时补充血容量, 采取止血治疗, 如静脉或皮下给予止血药物, 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 少量频饮或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 及时检查血常规。如患者出现呕血, 应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出血停止, 可进温凉流食少量多餐, 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
2.5.2 腹水
患者避免体力劳动, 卧床休息, 采取半卧位, 准确记录24h出入液量, 每日测量腹围和体重, 检测腹水消长情况。臀部、足部及其他易发生水肿的部位可用棉垫, 并给于热敷或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 避免剧烈咳嗽, 用力排便等, 以免增加腹内压。
2.6 心理护理
重视健康教育进行健康指导, 帮助病人及家属掌握有关引起肝性脑病的基本知识, 防止诱发因素。对病人饮食、休息、用药等进行引导提示性护理, 减缓或消除心理压力, 鼓励病人树立治疗信心, 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 结论
出现肝性脑病后在积极去除诱因的同时, 给予细致的护理措施, 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有效减少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提高病人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29-230.
[2]赵敏, 杨萍, 李淑娟.肝性脑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21 (8) :97.
肝性脑病45例的观察和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住院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38~68岁,平均 (54.4±11.61) 岁;原发病分类:肝硬化32例,重症肝炎5例,药物性肝炎8例。按肝性脑病分期标准[1]:前驱期6例,昏迷前期11例,昏睡期20例,昏迷期8例。1.2治疗方法 (1) 消除诱因,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清洁灌肠或导泻,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抑制肠道细菌生长; (2) 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采用降氨药物,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药物等; (3) 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保护脑细胞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脑水肿等。
2 护理
2.1 密切监测病情
给予心电监护,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进行动态变化监测;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抑郁、健忘、嗜睡、言语不清、行为异常、扑翼样震颤等意识前驱症状变化。通过观察瞳孔对光反应、角膜反射、肢体活动、疼痛反应等来判断患者有无意识障碍,通过患者的语言反应,了解其思维、反应、情感活动、定向力等。
2.2 心理护理
因病情严重,大部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不了解,特别是对以后能否康复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其表现为心神不安、烦躁易怒。护理时要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心理反应,采取个体化心理护理和指导。耐心的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介绍以往救治成功的病例,让患者对自己的疾患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一个温暖、亲切、关怀的环境中安心治疗,放弃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3 饮食护理
肝性脑病患者的膳食治疗原则是控制总能量和蛋白质,减少体内代谢产氨。能量供应应适当控制,饮食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对于昏迷患者每日蛋白质供给量控制在每人0.5 g/kg左右,以后每隔2~3 d调整1次供给量,但最大限量不超过每人1 g/kg。若有血氨增加同时又有神经系统症状者,在2~3 d内不宜给予动物蛋白质,以后从每人0.2~0.3 g/kg开始供给,每隔2~3 d调整1次。蛋白应以豆浆、豆腐脑等植物蛋白质为主。胃肠道良好者,均应鼓励患者口服以获得营养支持[2]。对患有肾功能不全或肝肾综合征的患者,应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特别是动物性蛋白。膳食中脂肪量以每日30~40 g为宜,为防止供给热能不足,可采用脂肪乳化剂,既可提高能量,同时也可预防腹泻。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有解毒作用,供给量可充足一些。低蛋白饮食常会导致钙、铁、维生素B2、维生素K等缺乏,应在饮食之外予以补充。对伴有腹水或水肿的患者,应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并需限制液体的输入量。
2.4 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会使肠道内积血、积食及含氮物质增加,产氨量增加,血氨浓度增高,导致意识障碍加重,诱发肝性脑病。保持大便通畅是治疗和预防肝性脑病的重要措施。保持大便通畅最好的方法是应用乳果糖。乳果糖口服是治疗肝性脑病安全可靠,方法简便,效果良好[3]。乳果糖使肠道呈酸性环境,不利于某些产氨细菌的生长而使产氨量减少,同时使血氨弥散到肠道中从而降低血氨,达到治疗肝昏迷的作用。灌肠时切勿用碱性液 (如肥皂水) ,而应予酸性液 (例如灌肠液中可加食醋) ,因为碱性液能使氨的吸收增加,有可能加重肝昏迷。笔者使用中药加食醋灌肠,疗效理想。中药用大黄、败酱草、石菖蒲等,取大黄、败酱草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之功,大黄更具通里泻下之效,石菖蒲开窍宁神。2.5健康教育利用自己掌握的肝性脑病知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肝性脑病的各种诱因,让他们了解预防肝性脑病的措施,如合理饮食,滥用药物对肝脏的损害,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各种感染及戒烟酒对病情恢复的必要性等。指导亲属及时观察患者的思维过程变化、性格行为失常、睡眠障碍等病情早期变化;并指导亲属给予患者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了解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要求患者定期复诊。
3 结果
45例肝性脑病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全面观察和护理,43例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及生化检查复常,2例因病情加重而死亡。
4 讨论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及重症肝病常见的并发症及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病情复杂而多变,故应极早控制病情发展,及时去除诱因,及早治疗,实施优质高效全方位护理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肝性脑病,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4]。中药食醋灌肠液中,大黄有导泻解毒、保肝利胆、清除内毒素、抑菌、抗感染的作用,石菖蒲有改善大脑缺血缺氧,营养脑细胞的功能。因此,加强预见性护理,去除诱因,采取积极、有效、恰当的护理,配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才能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58.
[2]郑春晓, 甘艳.肝衰竭患者的营养支持[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4) :2534-2536.
[3]孔华.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3) :15.
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篇8
关键词:肝性脑病,临床特点,诊治疗效
肝性脑病 (HE) 是一种由于肝功能障碍引起的机体代谢紊乱神经系统性疾病, 患者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意识障碍及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目前临床上肝性脑病患者主要是由重型病毒肝病或肝硬化引起的, 这也与患者外科性门体分流有关[1]。肝性脑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严重时引起患者生命危险。患者患有肝性脑病后, 其存活率均较低。为了探讨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治疗的因素, 本文选取108例2010年1月-2012年1月因肝性脑病在本院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8例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因肝性脑病在本院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78例, 女性30例, 年龄12~78岁, 平均 (47.6±4.9) 岁, 患者诊断标准符合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传染病临床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 患者临床表现见表2。
1.2 方法
对患者及时进行止血, 给患者补充钾, 对患者进行通便, 抵抗感染。给患者服用门冬氨酸和鸟氨酸, 每天服用2次, 持续服用7d, 并对患者静脉注射支链氨基酸, 观察患者肝功能及血氨水平的变化。给予患者口服或者灌肠导泻剂, 及时清除患者肠道内的淤血和积食, 减少患者体内内毒素的吸收。对于脑水肿患者应对其进行脱水治疗, 给患者吸氧以改善患者肝及脑部供氧状态。
2 结果
不同类型的肝性脑病患者其治愈率及病情转归的比例均存在差异性, 其中由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引起的肝性脑病病死率较高, 急性乙型肝炎的病死率次之, 患者临床治愈效果见表3。
3 讨论
HE是由于肝功能障碍或失调、肠道血流门体分流引起的代谢紊乱, 并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由各种肝炎引起的肝性脑病较为常见, 而由原发性肝癌引发的肝性脑病病死率达100%, 是临床上病死率最高的一种肝性脑病[2]。
HE的临床表现方式多样化, 其可以由轻微的神经性疾病演变为深昏迷状态, 甚至死亡[3]。HE发生可由一系列的诱因引起的, 如各种肝炎感染、高蛋白质的饮食、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大剂量利尿、服用过量镇静药物等[4]。
HE的形成学说目前国内外有很多不同的学说和理论, 但近年研究的热点则认为HE患者脑内的基因的表达方式发生改变, 相关研究显示, HE患者脑内某些编码基因的表达方式发生变化。相关研究显示, 肝硬化HE病人体内某些转运蛋白基因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和变化, 从而损害患者脑部神经质的传递[5]。
目前, HE在临床上尚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以治疗, 临床上只能采取消除诱因、对症治疗等方法来纠正患者病理及生理为目的的综合性疗法, 其方法主要包括降低患者肠道内的pH值, 降低患者肠道内产氨菌的含量, 从而控制血液中氨浓度。近年, 国内外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通过肌肉和肾脏来影响氨的代谢, 以达到降低患者血液中氨的含量。人工肝在未来的临床治疗途径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大部分学者也认为肝脏移植是HE患者治疗的最有效手段[6]。
HE患者的愈合效果较差, 死亡率可达19.44%, 是肝癌及肝硬化主要的死亡原因, 其发病的机理目前尚未明确, 而且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对HE患者开展有效的预后, 对积极诊治HE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向东.36例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2008, 2 (12) :458-459.
[2]徐法贞, 周爱军, 李桂芹.66例肝性脑病诱因及预后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16 (5) :987.
[3]李让钱, 江宇泳, 王宪波.急性肝衰竭时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C].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1:258.
[4]张筠.肝性脑病60例诱因与预后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7, 4 (12) :269
[5]张泽进.54例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10 (2) :587.
肝性脑病的临床护理 篇9
【摘要】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门冬氨酸鸟氨酸静脉滴注,乳果糖口服,对照组仅采用综合治疗。药物均用7天。治疗前后观察血氨水平、总胆红素,并观察肝性脑病转归。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临床较好的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方法。
【关键词】肝硬化肝性脑病 门冬氨酸鸟氨酸 乳果糖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和昏迷[1],是肝硬化和重症肝炎的常见并发症及致死原因。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中氨中毒学说占重要地位。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被认为能有效降低血氨,治疗肝性脑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到2012年我科住院的肝硬化合并不同程度肝性脑病患者82例,年龄30-70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51例,酒精性肝硬化20例,其他原因肝硬化11例;肝性脑病分期Ⅰ期15例,Ⅱ28例,Ⅲ期30例,Ⅳ期9例。所有病例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诊断标准[2]。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症状、病因、病程、及症状、体征、肝性脑病分级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限制蛋白饮食、纠正离子紊乱、抗感染、补充白蛋白及支链氨基酸、保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20克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乳果糖口服10-20毫升,每日3次,连续7天。
1.3 临床观察及疗效判定 观察患者定向力、计算力、昏睡、昏迷等症状和清醒情况,治疗前后检查血氨、总胆红素情况。显效:精神紊乱、昏睡、昏迷症状消失,血氨恢复正常;有效:精神紊乱、昏迷症状明显改善,血氨下降,但未到正常值;无效:精神紊乱、昏迷症状改善不明显,血氨无下降。症状继续加重及治疗不足7天死亡者为无效。显效加有效率计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机制中氨中毒学说最为确定和被广泛接受,一般认为产生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腔静脉之间侧支循环建立,肝功能损害越重,肝性脑病发病率越高[3],肝细胞功能衰竭时,肝脏解毒功能下降,机体产生的氨不能被肝脏转化,而在体内蓄积,来自肠道的氨不经过肝脏代谢直接进入体循环引起血氨升高,氨的神经毒性可使脑组织、脑细胞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肝性脑病的神经和精神症状。因此,临床上减少氨的吸收、促进氨的排泄、加强氨的转化是治疗肝性脑病的主要措施[4]。门冬氨酸鸟氨酸是合成尿素和谷氨酰胺的必需底物。在体内,门冬氨酸鸟氨酸产生两种氨基酸——门冬氨酸和鸟氨酸,鸟氨酸几乎涉及尿素循环的活化和氨的解毒的全过程。门冬氨酸还参与肝细胞内核酸的合成,间接参与三羧酸循环,促进肝细胞能量的合成,加速肝细胞的恢复和再生。
乳果糖是人工合成的不吸收酸性双糖,它使结肠PH值下降,使NH3转变为不被吸收的NH4+,从而使血氨下降,同时乳果糖还有渗透性腹泻作用,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不利于氨的产生。另外,乳果糖还能抑制肠道内嗜碱性有害细菌的生长,减少氨的产生。我们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治疗组总有效率90.2%,與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氨、总胆红素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疗效显著,以上提示我们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宇明 肝性脑病的定义、命名和诊断(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5):305-306.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肝炎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3] Blei A T.Portal Hypertension and its complications(J).Curr Opin Castroenterol,2007,23(3):275-285.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护理 篇10
1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2月~2009年12月收治肝性脑病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38~80岁,平均56岁。
2护理
2.1心理护理严重肝病患者往往因黄疸、低蛋白水肿和严重的胃肠道反应,患者精神紧张,影响睡眠和饮食,对治疗悲观失望。因此,护理人员要关心患者,耐心解释病情的经过和治疗,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尽早发现先兆症状,加强病房巡视,及时了解患者的反应性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记忆力、计算力等。对精神萎靡、性格行为异常的肝硬化患者,应考虑为肝性脑病早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密切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呼吸气味等。如闻及肝臭味时,常为肝昏迷的先兆。
2.3积极寻找诱因,并及时排除。大多数肝性脑病有明确的诱因,因此,在肝硬化患者出现肝性脑病先兆症状时,应立即寻找诱因,并及时排除。
2.4按医嘱及时使用抗肝性脑病药物,通常采用六合氨基酸或凡命注射液静脉滴注,并给予精氨酸20 g加入10%的葡萄糖溶液中静点。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10%~25%的米醋灌肠,以保持肠道内酸性环境,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2.5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对于使用利尿剂患者,应定期抽血测定电解质及血气分析,并及时给予补充纠正。使用利尿剂时应注意保钾和排钾利尿剂交替使用。避免快速利尿及大量放腹水,以防血容量下降,肾血流量减少,产生氮质血症,使血氨升高,以避免或去除加重肾损伤的危险因素[3],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
2.6肝性脑病并发症的护理
2.6.1消化道出血除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外,还应清除肠道积血,减少氨的产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10%~25%的米醋灌肠,以保持肠道内酸性环境,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灌肠液温度适宜,选较细肛管,插入深度17 cm左右,低压灌肠后取右侧卧位,使药液进入右半结肠,保留2 h以上再排便,以利药物吸收。肠内pH值保持5~6。忌用肥皂水及碱性溶液灌肠,口服乳糖、果糖溶液,可促进双歧乳酸杆菌生长,并分解为乳酸和醋酸,也可口服或鼻饲25%硫酸镁导泻。
2.6.2脑水肿按时使用镇静剂、脱水剂,严格控制输液滴数,观察尿量。观察瞳孔、对光反射、血压、呼吸变化,有无恶心、头痛、意识异常现象,严格控制输入量,成人每天输入量应小于2500 ml,同时,消除引起脑水肿的因素,如体位不当(头低位)、低血氧、高碳酸血症、发热等,减少脑水肿的发生。
2.6.3肝肾综合征发现少尿、无尿、血尿素氮升高,应按肾衰竭护理。
2.6.4感染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吸出口腔及呼吸道痰液,防止吸入性肺炎、褥疮等发生。
2.7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口腔3次或4次,以保持口腔清洁,去除口臭、污垢,预防口腔感染。
2.8皮肤护理及时更换被污物污染的被褥、衣物,及时清洁皮肤,定时翻身,保持皮肤干燥,预防褥疮发生。
2.9加强饮食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蛋白质饮食与肝硬化恢复及肝性脑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患者根据病情和自身消化能力自觉控制饮食中蛋白质的量。嘱患者多食植物蛋白,少食动物蛋白。
2.10注意隔离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若同时处于肝炎活动期(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者)则应实施隔离措施。
3讨论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及主要的死亡原因。由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也无突破性进展,故及早诊断、治疗、精心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预防并发症是抢救成功的关键[4]。要想做到全面、及时、高质量的护理,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护理基础理论知识,以推测预后和转归。在护理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锻炼自己的职业悟性及敏锐的观察力,对病情的发生、发展正确分析判断,及时、准确地执行治疗方案,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对68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患者抢救护理成功,10例死亡。结论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这需要护士掌握相当全而的医护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才能准确、及时地护理好患者,保证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肝硬化,肝性脑病,护理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李宗明.内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419.
[2]Vaquero J,Poison J,Chung C,et al.Infection and the progression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acute liver failure.Gastroenterology,2003, 125:755-764.
[3]武卫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46例.吉林中医药, 2006,26(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