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学案

2024-09-22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学案(精选7篇)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学案 篇1

寄语: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材,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练。【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学习重点和难点】

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学习方法】

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学习过程】 a.自主学习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概念及类型

1.日常生活中,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_______等称作_________。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信息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通过_______ 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是指通过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等传递的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____________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生态系统中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知识点拨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概念及种类 比较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运动,反复利用双向传递 范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圈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 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二、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1)根据各种植物的光周期特性和经济器官不同,人工控制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在花卉上应用很多,如短光照处理菊花使其在夏天开花供观赏。在育种上利用光照处理调节不同光周期的植物,在同一时间开花进行杂交,培育优良品种。利用作物光周期不同,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产量,例如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养鸡业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

(2)人类种植农作物,有许多是要收获果实,而动物的传粉对于许多农作物的结实不可缺少。实际上,地球上许多被子植物的传粉都是由动物完成的,如果能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3)世界上每年有大面积的农田、草原和森林遭受病虫害、鼠害、鸟害。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中有些就是利用信息传递作用。例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典型例题】

例1.在田间定点投入适量的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可防治某种害虫,其原因是该激素()a.能杀死这种害虫 b.干扰这种害虫的正常交尾繁殖

解析:b 性外激素的主要作用是吸引异性昆虫前来交尾,在田间定点投放性外激素,干扰其正常交尾。

例2.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关键措施是在适当时期()

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b.适当提高温度 【反馈矫正】

1.下列属于探究化学信息传递的是(多选)()

a.观察动物对电视图像的反应 b.用录音机记录鸟类繁殖时的呜叫声

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存在着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当一只母猎狗呼唤它的幼崽时,发出的吼叫声属于()

3.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a.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 b.蛾类具趋光性

4.母鸡发现虫子后会发出“咯咯”的叫声,致使小鸡马上跑过来。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母鸡发出“咯咯”的叫声属于()

5.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b.控制日照时间以控制开花时间

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 6.下列有关信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传播的消息,情报 b.许多指令,数据 7.下列哪一种是物理信息()

8.下列哪项不属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a.生命活动的维持者 b.作用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9.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以下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蚕蛾扣在笼子里,周围撒满樟脑。尽管外面风狂雨骤,但还是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说明()

a.昆虫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无线电波 b.昆虫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因为昆虫都具有趋化性

d.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 10.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个事实说明()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11.生物能接受光的信息并产生相应的行为。下列生命现象主要与光变化有关的是()

①菊的秋季开花 ②我国植被的东西分布 ③动物的换毛 ④飞蛾扑火 ⑤青蛙的冬眠 ⑥鹿的繁殖

12.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可以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13.2001年,科学家们在研究植物与草食性昆虫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请回答:

(1)资料中的信息能够将几种生物联系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烟草释放的信息激素,在白天和夜间是否都使它本身受益? _________。

(3)由此可以看出,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资料中显示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①构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②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科学家称之为稻田三重营养关系。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在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种间关系。(各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稻田三重营养关系中,水稻通过______________信息引来天敌、防治害虫。

(3)转bt基因抗虫水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虫害问题,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4)画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不考虑与人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自主学习

一.1.信号; 信息 2.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光; 声; 温度; 湿度; 磁力; 物理过程; 生物碱; 有机酸; 性外激素; 同种; 异种; 行为特征

二、种间关系; 稳定; 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与种群的繁衍;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反馈矫正

13.(1)4种(2)是(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14.(1)捕食:虫吃水稻(或杂草),或鱼吃虫(或其他草食动物);

竞争:水稻(或红萍)与杂草竞争;寄生:病菌寄生在水稻上;互利共生:红萍与蓝藻共生(2)化学(3)昆虫会进化(或产生抗性)(4)见图

课后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提示:通过跳圆圈舞来传递这一信息。

(二)思考与讨论 提示:参见本节参考资料。

(三)资料分析

1.如果没有信息传递,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飞行,莴苣、茄、烟草种子的萌发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2.通过信息传递,雌雄个体能相互识别、交配,保证种群的繁衍。3.将烟草、蛾和蛾幼虫的天敌三种生物联系起来。4.是。

5.信息传递对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练习基础题

拓展题提示:(1)利用光信息调节和控制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根据各种植物的光周期特性和经济利用部分的不同,人工控制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

(2)利用各种昆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大量消灭害虫,减少对农作物的破坏。(3)家禽饲养,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4)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等的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5)释放过量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6)利用植物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完成种间的竞争,也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群的内部结构的特点,将能够相互促进的植物一起种植,避免将相互影响的植物一起种植。例如,作物中的洋葱和食用甜菜、马铃薯和菜豆、小麦和豌豆种在一起能相互促进;若是将胡桃与苹果种在一起,将会对苹果起到毒害作用。

(7)利用植物可以分泌化学信息素来吸引昆虫的特性,利用人工合成的各种化学信息素,吸引传粉昆虫,提高果树及作物的传粉率和结实率。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学案 篇2

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为后续介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做好铺垫。然后依据生态系统基本结构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指出, 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没有能量的输入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进而给出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定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然后介绍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二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定义的分析及修改建议

从教材所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 该定义的关键词是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四个动词“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用这四个动词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描述便可得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定义。因此, 笔者尝试从这四个动词的本意入手, 基于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定义的修改建议。

1. 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定义中动词的解释

为了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定义, 笔者专门查阅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由商务印书馆于200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下文简称词典) 。词典将“输入”解释为: (1) 从外部送到内部; (2) 商品或资本从国外进入某一国; (3) 科学技术上指能量、信号等进入某机构或装置。词典将“传递”解释为:一个接一个送过去, 辗转递送。词典将“转化”解释为: (1) 转变, 改变; (2) 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 在一定条件下, 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 向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词典将“散失”解释为: (1) 分散遗失; (2) (水分等) 消散失去。

2. 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的系统论分析

教材首先运用示意图介绍了能量流经一个种群的情况, 然后运用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将视野从能量流经种群的情况拓宽到能量流经营养级的情况, 再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介绍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这种从小到大的介绍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利于学生通过“螺旋上升”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然而, 从这三个层次的能量流动情况来看, 无论将一个种群、一个营养级还是一个生态系统看作一个开放系统, 系统的能量流动都首先要有能量的“输入 (从系统外部送到系统内部) ”, 否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散失 (分散遗失) ”贯穿整个能量流动过程;然而, 就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而言, 笔者认为, 能量的“转化 (转变为本种群或本营养级的能量) ”应该在能量的“传递 (一个种群接一个种群或一个营养级接一个营养级送过去) ”之前完成。

从能量流经一个种群的情况来看, 可以将这个种群看作生态系统的一个要素或者这个种群所属那个营养级的一个子系统。从教材所给示意图可以明显看出, 能量输入该系统后, 有一部分能量散失了, 另一部分能量则被种群储存了起来。教材也指出,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第一营养级) 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那么, 生产者中的某个种群系统必然也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固定在该系统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因此, 种群系统的能量储存过程就是将“输入”到该系统的部分能量“转化”为本系统能量的过程。而且, 也只有通过能量“转化”让种群储存了能量, 才能实现一个种群接一个种群地把能量“传递”下去。也就是说, 从种群层次的系统来看, 能量“输入”该系统时系统先将能量“转化”为该种群系统的能量, 再从该种群系统“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种群系统。

从能量流经一个营养级的情况来看, 可以将该营养级看作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就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 (生产者) 的情况而言, 生产者先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固定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而完成该系统的能量“输入”。能量输入第一营养级系统后, 一部分能量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 能量“输入”第一营养级这个系统的过程本身也是该系统进行能量转化的过程。只有生产者先通过“转化”将能量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然后才能通过初级消费者摄入而“传递”到初级消费者。就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 (初级消费者) 的情况而言, 通过初级消费者摄入, 能量从生产者“传递”到初级消费者, 也就是能量“输入”第二营养级这个系统。从教材所给示意图也可以明显看出, 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这个系统后, 通过该系统的“同化”将“输入”到该系统的部分能量用于该系统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将“输入”到该系统的部分能量“转化”为本系统的能量。然后, 能量才从该营养级系统“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系统。也就是说, 从营养级层次的系统来看, 能量“输入”该系统后先“转化”为该营养级系统的能量, 再从该营养级系统“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系统。当然, 在能量流经营养级系统的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散失”。

从能量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情况来看, 如果把该生态系统看作一个系统, 则该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营养级都是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能量在第三、第四营养级的变化与第二营养级的情况大致相同。将各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营养级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便形成了生态系统, 将各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营养级系统的能量流动有机结合起来便形成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也就是说, 从生态系统的层次来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由组成该生态系统的各个营养级这些子系统先将“输入”到本系统的部分能量“转化”为本系统的能量, 再从该营养级系统“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系统这样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换句话说, 从生态系统的层次来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能量“输入”该系统后由该系统的各个不同营养级的子系统先将“输入”的能量“转化”为该子系统的能量, 再从该子系统“传递”到下一个子系统而形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当然, 能量流动的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散失”。

3. 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定义的建议

从上述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定义中行为动词的解释和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的系统论分析来看, 不管从能量流经一个种群、一个营养级、一个生态系统的情况来看, 还是从能量在太阳和生态系统组成的这个大系统中的流动情况来看, 能量流动都理应是先“转化”而后“传递”。因此, 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定义修改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转化、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三结束语

现代系统论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列为六个开放复杂巨系统 (宇宙系统、地理系统、生物圈系统、社会系统、人体系统和大脑系统) 之一, 且认为与总系统同维的分系统也是开放复杂巨系统。因此, 无论我们研究的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是大是小, 生态系统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也是能量在一个多子系统和多要素的开放系统中进行的非常复杂的流动。因此, 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研究也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在引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所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定义的基础上, 尝试通过对定义中动词的解释以及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的系统论分析, 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定义进行分析只是笔者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一点粗浅认识, 错漏之处希望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生物3 (必修) 稳态与环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9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增补本大字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篇3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 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 和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 。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 。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解读来考察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和来源。根据题意中“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可知,植物释放的物质X可以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传递。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无机环境和生物;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通过感知蛛网的震动来实现的,属于物理信息。物质X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所以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能驱赶乙昆虫,使乙昆虫减少,所以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答案 (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点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常考知识点如下: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又称信息流,此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消耗。但是信息流不像物质流那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流那样是单向的,而往往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到输入的信息反馈。

2.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

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3. 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归纳:

(1)范围:

[个体 个体][种群 种群][生物群落 环境][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

(2)形式: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3)来源:可来自于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4)方向: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5)作用: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6)过程:信源(信息产生)→信息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阻碍其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 [反馈作用]

例2 蜜蜂是一种群居的益虫,蜜蜂的筑巢、采粉酿蜜等行为以及“语言”等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蜜蜂中的侦查蜂可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形舞”,则表明蜜源的距离很近,一般在百米之内。这种信息是 。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朵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为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我们可以进行模拟探究实验。有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所用的实验材料有蜜蜂100只,1枝作为常见蜜源的黄色5瓣花、白纸、剪刀、染料、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

[组别\&假 设\&操作步骤\&预测结果\&结论\&1\&通过花的味道识别\&\&\&\&2\&通过花的颜色识别\&\&\&\&3\&通过花的外形识别\&\&\&\&]

①第1、2组实验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 。

②第2组的“模拟花”在味道、颜色和外形上的要求是怎样的? 。

③如果将三组“模拟花”摆在蜂箱周围同时进行实验时,写出两条应该注意的问 。

④每组实验测量的指标是 。

解析 (1)跳舞是蜜蜂的一种行为,属于行为信息。(2)蜜蜂采集花粉属于捕食,为植物传粉属于种间互助。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①花的味道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花的颜色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②第2组是通过花的颜色识别进行实验的,因此白纸要染成黄色,不要味道,形状不能与花的形状相同;③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均要保持一致,以防止无关变量的干扰;④实验测定的指标是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上的蜜蜂的数目。

答案 (1)行为信息 (2)捕食和种间互助 调节种间关系 (3)①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 ②将白纸染成花儿的颜色(黄色),无特殊的味道,且形状与花儿不同 ③“模拟花”与蜂箱的距离相等、晴天无风(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④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模拟花)上的蜜蜂的数目

点拨 1. 信息种类的判断:

2.信息传递的作用分析及应用:

练习

1.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选项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

A. 警犬嗅寻毒品 B. 蜜蜂跳舞

C. 蝙蝠捕食 D. 花香引蝶

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 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 蟑螂喜欢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将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概过了一个星期以后,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的结果说明( )

A. 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 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C. 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生命活动

D. 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参考答案

1. C 2. D 3. C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说课稿 篇4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说课稿1

作用地位:

本节是必修三第五章第四节,是在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后,它补充完善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信息传递有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用,为后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埋下伏笔,可见,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视频展示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及分析定义,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信息传递。

2、用实例分析各种信息传递,让学生归纳总结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通过视频展示各种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描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

通过描述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类型信息传递的视频演示,使学生认同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突破方法:视频展示、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二的学生已经能够读懂这一部分,所以学习时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理解这些内容。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及策略:

本节主要基于对生物现象的描述,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这些内容,因此利用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是良好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在自然界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在人类社会中信息往往以文字、图像、图形、语言、声音等形式出现。教师可结合“问题探讨”中的素材,让学生列举生物间信息传递的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视频显示物理、化学、行为等方面的实例进行分析、分类,由此进行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的教学。

利用“资料分析”中的四则资料,用以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同时播放“蝙蝠回声定位”、“蚂蚁的信息传递”的视频,让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出信息传递的三个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传递与生物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重要,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整体。

由信息传递的作用归纳后自然引入到信息传递在生产中的应用的教学,这时教师可补充实例,用ppt展示收集到的各种应用,让学生分析理解。

最后用具体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用概念图归纳本节所学的知识。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教材仅作了简要的概述和距离,并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

本节重点是在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资料分析”列举了几种生物的生存、繁殖与生育和信息传递的关系,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结论。随后,教材载简要概述信息在调节种间关系时所起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节内容的描述是“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举出例子,能从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角度出发,说出信息传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能把信息传递与农业生产相联系,说出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样就能从宏观的角度,表述出信息传递的功能,进而体现它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据此及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突破策略: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要和前边所学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联系,说明它们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本部分教学中,利用教材提供了四则资料,在“资料分析”中,用以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的作用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同时,要说明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指导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知识。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ppt教学课时:1课时

三、说学法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和生活实际,理解信息传递的类型,充分理解信息传递的作用。联系课件,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理解信息传递的三个类型,讨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信息传递的作用为主,突出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明确信息的类型、应用以及生活案例。

指导学生学会思维迁移,从不同案例和资料进一步巩固信息传递的类型,并从生活案例分析得出信息传递得重要性,完善生态系统功能的知识体系。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综合能力,从不同案例和资料进一步巩固信息传递的类型。

四、说教学过程

课题的引入:通过对“交流方式”中的生活事例做以分析与讨论,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怎么传递的?进一步设问:你能举出在生活中生物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例子吗?这样我们就很自然的把课题引入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设问:你知道在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哪些吗?请同学们看课本,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有哪些种类?

2、你怎样去辨别这些信息属于哪种信息类型?

3、你能举出这些信息类型的其他实例吗?并举出。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多提供几个案例,要求学生从教师所给的案例中,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信息类型,你是怎么判断的?以加深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本的“资料分析”,要求学生从中得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得出结论,这时教师要适时的点拨,给予小结,并引导学生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去分析信息传递,并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联系在一起,说明它们都是生态系统各组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指出信息传递是长期的生物进化的结果。

学生了解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后,教师适时进行话题的转移,“我们学习信息传递,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它,谁能说出信息传递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方面的例子”?学生们这时就开始讨论了,他们可能做不出正确的回答,但他们却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信息传递的许多例子。讨论几分钟后,让看看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吧?使教学回归课本,使知识得以沉淀,形成自己牢固的知识体系。(依时可以安排学生自学)

最后,教师应当指出,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精巧的信息传递和联络,但是目前人们只能模糊地认识自然界的这种“对话”。信息传递是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定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五、板书设计

六、效果预测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学案 篇5

课型:新授课 执笔人:彭娜 审核人:刘莎

使用时间:2009.11.30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目标: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学习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四、授课内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或 的能力,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是 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自主学习』分析河流受到轻微污染和森林害虫数量增加时,生态系统是如何自我调节的。

『典例分析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温带草原

(五)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 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 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合作探究』分析北极苔原和热带雨林两个生态系统,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典例分析5』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虫危害,其主要原因()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虫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总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其自我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而恢复力稳定性。

(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的协调。『迁移运用』举例说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措施。

五、反馈练习

4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

A.生产者 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温带草原 4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温带针叶阔叶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D、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一旦消失,原有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

44.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虫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4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可以说明生态系统的 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

C.食物网的结构可以改变 D.受气候更替的影响 48.18.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错误叙述是

A.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不同的 B.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低

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学案 篇6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就是化学信息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C.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4.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5.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6.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7.(2015·泰州模拟)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8.(2015·西安模拟)下面是某城市人工湿地示意图,需要补充完善的碳循环过程包括()

A.植物光合作用大气中CO2 B.动物―――→大气中CO

2C.植物光合作用大气中CO2和动物―――→大气中CO2

D.以上均错误

9.(2015·南昌调研)下面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有关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0.(2015·合肥质检)下面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11.下图一为科学家提供的大气中近40年每月平均CO2浓度图,图乙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g”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一所示CO2浓度逐年升高,主要原因是植物被破坏,使CO2的消耗减少 B.图二中c过程代表光合作用,f过程代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二中甲代表的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D.图二中丙所代表的生物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12.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下图甲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从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二、非选择题

13.(2015·湖北八市联考)下面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①至⑩表示过程,Ⅰ至Ⅳ表示细胞中的某些结构。据图分析回答下列相关的问题:

(1)图中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请用图中数字符号填写)。

(2)甲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该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和X,其中的X在过程①中与绿色

要的不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代表分解者,其中的Y主要指________类生物。

(3)图中结构Ⅲ与 Ⅳ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正常情况下,①=②+③+④,故大气中的CO2含量相对平衡,但是⑥这一途径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释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请你提出降低温室效应的措施(至少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2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2)图2中农作物所积累的有机物中能量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该生态农业较好地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提高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依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应科学增加农田中的________。

(4)图2中属于图1中丙代表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2015·银川模拟)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中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的养殖方式。养殖技术人员对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调查后,得到了下面甲图所示的食物网,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的生物中,含能量最少的是________,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有食物链________条,鲫鱼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黑鱼的产量将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将________。

(3)甲图的食物网中,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黑鱼能够根据鲫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说明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y表示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y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x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一个生态系统的x与y组成的面积越大,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

1.选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三大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也有利,这样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选A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抵抗力稳定性弱,但由于温度极低,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

3.选A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学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2。

4.选D A项为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C项均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故为抵抗力稳定性;D项表现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故为恢复力稳定性。

5.选B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6.选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7.选C 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丙体现双向性,因此为信息传递。

8.选C 图中只有生物成分之间及微生物与大气中CO2间的碳流动过程,缺乏植物和动物与大气间的CO2交换过程,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大气主要通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图中已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9.选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此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沼渣、沼液肥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利用;营腐生生活的食用菌、产甲烷杆菌及蚯蚓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0.选D 由图示信息可知,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④过程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③过程代表呼吸作用;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进行的循环;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11.选C 图一中CO2浓度逐年升高主要是由化学燃料的燃烧造成的;

图二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无机环境中的CO2库,c过程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f过程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甲是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固定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因此占有的碳元素最多;丙是分解者,其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

12.选C 根据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小于a点,生产系统的稳态将遭到破坏;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使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增加,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根据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S”型曲线中的K值。

13.解析:(1)图中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二氧化碳的过程,过程②③④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2)甲是自养型生物,因此属于生产者;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的生产者,与绿色植物比较,这类生物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所利用的能量来自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则Y主要指真菌。(3)结构Ⅲ和Ⅳ分别是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和原核细胞的拟核,细胞核有核膜包被,拟核没有核膜包被。(4)温室效应是由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引起的,降低温室效应,可以增加大气中CO2的“去路”,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来消耗大气中更多的CO2,同时减少大气中CO2的“来源”,即可以通过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同时开发新能源替代化学燃料来实现。

答案:(1)① ②③④(2)生产者 不能利用光能,但是能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来制造有机物 真菌(3)Ⅲ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Ⅳ没有(4)①植树造林;②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③开发新型能源(答案合理即可)14.解析:结合图1分析碳循环过程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2过多,而大气中CO2过多是人类大量燃烧化学燃料造成的。图2中农作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固定的有机物中能量的去向有: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物种类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图1中丙代表分解者,图2中属于分解者的生物有蚯蚓、食用菌。

答案:(1)生产者 细胞呼吸 化学燃料过快过多的燃烧 直接(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 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3)生物种类(4)食用菌、蚯蚓 15.解析:(1)甲图中黑鱼所占的营养级最高,其所含能量最少,原因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该食物网中食物链有3条,分别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鲫鱼→黑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鲫鱼→黑鱼,浮游植物→摇蚊幼虫→鲫鱼→黑鱼。鲫鱼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2)如果除去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必然导致摇蚊幼虫增多,可推出黑鱼的产量将会上升;因为物种丰富度减少,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会降低。(3)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黑鱼能够根据鲫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些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功能。(4)乙图的虚线部分表示处于动态平衡,说明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y表示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偏离程度越大,说明越容易受到破坏,抵抗力越小;x表示破坏后恢复平衡的时间,x越大则恢复平衡越慢,说明恢复力越小。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学案 篇7

第一节 现代顺风耳—电话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电话的结构工作原理

2、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3、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导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电话的结构: 年 发明了电话,最简单的电话由 和 组成;

2、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是 ;

3、信号可分为 和 两类。课堂导学

1、电话的结构:

(1)话筒:把 信号转化为 信号,工作原理:话筒中有一个装着 的小盒子,当对着话筒讲话时,膜片时紧时松地迫,它的 随之改变,流过碳粒的 也相应改变,于是就形成了随声音变化的。

(2)听筒:把 信号转化为 信号,工作原理:听筒内有一个,磁铁上绕着

,磁铁吸引一块,传入听筒的电流流过,由于电流的不断变化,对膜片的作用也不断变化,使 振动,在空气中形成,这样就把 信号变成了 信号。

2、电话交换机:如右图电话交换机工作示意图

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是

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1).模拟信号:信号电流的、与声音的、完全一样,模仿声信号的电信号。

缺点: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易失真,从而使传递的信息发生变化。(2).数字信号:利用 来代表信息的信号。

特点:一般只有两个数字。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课堂练习

1.1876年________发明了电话,最简单的电话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在电话的一端________把声音变成变化的电流,电流沿着导线把信息传到远方.在另一端,电流使________的膜片振动,携带信息的电流又变成了声音.2.电话之间是通过电话交换机来________,一个地区的电话都接到同一台交换机上,每部电话都编上________.使用时,交换机把需要通话的两部电话________,通话完毕再将线路________.现代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利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按用户所拨的号码________接通话机.3.电话分模拟和数字两种.模拟信号是:在话筒将声音转换成________时,其________、________变化的情况跟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变化的情况完全一样;数字信号是:用不同________的不同________来表示的信号.4.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电话的几种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电话能将声音沿着导线传至对方 B.电话是通过导线将携带信息的电流传到对方的 C.话筒中变化的电流使膜片在磁场中振动,发出声音 D.听筒中把声音变成变化的电流 5.(多选)陈小刚同学“五一”放假期间,给远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表哥打电话,当他正确的拨完电话号码后,发现听筒中传来短促的“嘟、嘟”声,他就放下了电话,过了一会儿,他又拿起电话重拨,在听筒中传来的还是短促的“嘟、嘟”声,对于这种现象,他有以下几种解释,你认为正确的是()A.表哥一方的电话机一定正在通话中 B.“五一”期间一定是交换机的电话线不够用 C.表哥一方的电话机可能正在通话中 D.“五一”期间可能是交换机的电话线不够用 6.(多选)有几位同学在学校用“IC”卡打电话时,议论起电话交换机,他们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早期的电话交换机是靠话务员手工操作来接线和拆线的 B.自动电话交换机是通过计算机自动接通话机的 C.程控电话交换机是通过电磁继电器接通话机的 D.电话交换机提高了线路的利用率,减少了电话线的数量 课后反思

第二节 电磁波的海洋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2.知道光速是电磁波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导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电

波的产

件是 ;

2、电磁波的传播 介质,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是。课堂导学

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课本10.2-2,探究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电磁波的产生的条件是:

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

1、演示:把一个移动电话放在真空罩中,并给这个移动电话打电话,看这个移动电话是否能够收到信号。

现象是: ; 说

明了。还举一现象可以说明这一点:。

2、真空中电磁波传播的速度是,电磁波频率的单位是,符号是:,常用单位是 和。

3、电磁波的波速c、波长λ和频率f 之间的关系是。

4、电磁波是个大家族,通常 叫无线电波。

5、引导学生看课本第100页的科学世界《微波炉》。

说出:(1).微波炉的工作原理;(2).使用注意事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课堂练习

1.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如果要相互交谈,不能直接进行,而是要用 来传递信号.这说明声波的传播 介质;而电磁波的传播 介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2.在“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战役中,科研部队针对“SARS”的早期症状研制出一种红外线测温仪。与可见光一样,红外线是一种 波,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波长约为10μm,频率约为 赫兹。3.单位换算:

(1)103.8 KHZ= HZ= MHZ;(2)0.725 MHZ= HZ= KHZ.

4.我国的卫星通信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在北京发射的信号通过通信卫星会转到上海被接收.实现这种信号传递的是()A.超声波 B.次声波 C.声波 D.电磁波 5.关于电磁波的传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在真空中传播 B.在水中不能传播 C.可以在很多介质中传播 D.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6.微波炉中不能使用金属容器,这主要是因为()

A.金属易生锈,弄脏炉体 B.金属容易导电,造成漏电事故 C.微波能在金属中产生强大的电流,损坏微波炉 D.金属易传热,使炉体温度过高 7.下列设备中,没有利用电磁波的是()

A.电视机 B.录音机 C.微波炉 D.移动电话 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频率越低的电磁波的波长越短 B.频率越高的电磁波传播速度越快 C.频率越低的电磁波传播速度越快 D.频率越高的电磁波的波长越短

9、某调频立体声广播的频率是97.4MHz,它的波长是多少?

课后反思

第三节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无线电广播发射和接收工作过程.2、大概了解电视的发射和接收工作过程.3、了解移动电话的发射和接收,它与固定电话的区别、特点.导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 完成,信号的接收由 完成;

2、电视用 传递 信号和 信号;

3、移动电话是靠 来传递声音信息的;移动电话既是 又是。课堂导学

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 完成,2、话筒的作用

3、载波发生器的作用

4、调制器的作用是

5、天线的作用是

6、收音机的天线的作用是

7、调谐器的作用

8、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的作用是

9、扬声器的作用是

二、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1、声音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跟 的工作过程类似;

2、图像信号的工作过程是:

(1)摄像机把,(2)发射机把(3)电视接收机的天线 ,通过 把图像信号取出并放大,由 还原成图像。

三、移动电话

1、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的区别是 ;

2、讲话时移动电话的作用 ; 接听时移动电话的作用 ;

3、移动电话的体积,发射功率,天线,灵敏度,通话时要靠 转接,这种固定的电台叫。

4、介绍无绳电话。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是无线电广播接收过程的几个步骤,其合理顺序是________。(填序号)

A、调谐选择所需要接收的电磁波

B、接收无线电波

C、检波器取出音频信号

D、耳机放音

2、下列关于移动电话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移动电话既能接收电磁波,也能发射电磁波 B.移动电话与其他用户通话需基地台转接 C.移动电话发射功率非常大,其天线的灵敏度很高 D.移动电话用微波信号与电话网络联系 3.收音机的天线接收到各种频率的。转动收音机调谐器的旋钮,可以选出特定 的信号,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再把音频信号从中取出来,送到扬声器里,扬声器把 电信号转换成,我们就听到广播电台的节目了.

4.电视不仅要用电磁波传递声音信号,还要用它传递 信号,为此电视台用 把图像变成电信号,在电视机中由显像管把它还原成.5.移动电话机从功能上看,与收音机和电视机都不同.它既是 台,又是 台. 6.以下关于收音机的说法正确的是()A.收音机的天线只能接收音频信号 B.收音机的调谐器可以同时选出多个频率的信号 C.收音机的调谐器一次只能选出一个特定频率的信号

D..扬声器的作用是把音频电信号转换成电磁波

课后反思

第四节 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导学目标知识点:

1、常识行了解微波通讯、卫星通讯、光纤通讯、网络通讯;

2、通过了解现代通讯技术,了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导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微波的波长是 之间,频率在 之间,微波的性质更接近,大致沿 传播,不能沿地球表面绕射,因此每隔 左右就要建立一个。

2、现在用 做微波通讯的中继站,这种卫星大多是。在地球的周围均匀的配置 颗同步通讯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3、光也是一种,与微波相比,光的频率,年,国科学家 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

4、激光的特点是

5、通讯用的激光一般在特殊的管道——

里传播,它的材料是,光从它的一端射入,在内壁上经多次,从另一端射出,将信息传到远方,由于光的频率,所以在一定时间里传输的信息量。通常数条光纤一起敷上保护层,制成,用来传递、等多种信息。

6、目前人们经常使用的网络通讯形式是,它不仅可以传送文字,也可以把、及 变成 进行传送。

7、计算机之间的联结,除了使用金属导线外,还用、等各种通信手段。课堂导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现代各种通信技术的特点,感受科学的魅力。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课堂练习

1.微波的性质很接近于,大致沿 传播. 地球表面是弯曲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人们用建设微波 的方法来解决.

2.通信卫星消耗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电池板,它把 能转化成 能. 要想实现全球通信,至少需 颗同步卫星.

3.光纤通信(填是或者不是)可见光传播信号的. 4.无线电波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A.越多 B.越少 C.与频率无关 D.与波长无关 5.激光的特点是()A.频率单

一、方向高度集中 B.频率多变、方向高度集中 C.领事单

一、方向变化 D.频率多变、方向变化

6.月球是地球忠实的卫星.为什么不选择月球做地球的通信卫星,而要用造价很高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

7、你发送过电子邮件吗?电子邮件有什么优点?

上一篇:2021年防溺水安全的初中日记下一篇:买年货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