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腺叶手术

2024-06-07

甲状腺腺叶手术(精选7篇)

甲状腺腺叶手术 篇1

甲状腺腺叶手术在临床上比较普遍, 它的并发症主要是神经损伤, 在医学水平的发展下, 手术方法得到不断的改进, 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1]。我院分别为患者采用中间入路甲状腺腺叶手术和传统甲状腺腺叶手术, 其治疗情况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来我院接受甲状腺腺叶手术的患者7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5例。观察组中, 男性18例, 女性17例;年龄15~76岁, 平均年龄 (40.23±3.42) 岁;其中甲状腺癌13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17例, 甲状腺瘤3例, 桥本甲状腺炎2例。对照组中, 男性20例, 女性15例;年龄15~77岁, 平均年龄 (40.42±3.35) 岁;其中甲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桥本甲状腺炎分别为14例、15例、4例、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别, 对比以P>0.05为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甲状腺腺叶手术, 路径为切断甲状腺中静脉, 按照悬韧带-上下极血管-峡部-喉返神经行相关处理措施, 最后将腺叶切除。

观察组:行中间入路甲状腺腺叶手术, 具体方法为:首先切开颈白线, 通过切断肌群使双侧腺叶前方显露出来;将峡部腺体、纤维组织等切除, 以便气管前方显露出来;接着依次处理悬韧带、上下极血管、甲状腺中静脉, 将喉返神经暴露出来的基础上切除腺叶, 切除物作为病理检查的标本保存起来[2]。

1.3观察指标:在不同的手术过程中, 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相关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

1.4统计学方法:本实验中所有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5.0分析和处理, 采取χ2检验和t检验表示组间差距;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实施传统手术和中间入路甲状腺腺叶手术, 在手术情况方面呈现出以下差别。在手术时间上,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 两组患者没有呈现出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对比:在不同的手术方法下,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下。观察组中, 出现3例并发症, 其中1例抽搐、2例喉返神经受损, 并发症发生率为8.57%;对照组中, 共出现8例并发症, 其中5例抽搐, 3例喉返神经受损, 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上, 甲状腺腺叶手术一般遵循甲状腺肿静脉、悬韧带、上下极血管、峡部、喉返神经的路径, 最后行腺叶切除术[3]。该方法在面对复杂的腺体情况时容易伤害到神经, 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 应该不断寻找新的手术方法, 改变路径, 最大限度保护神经,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4]。

我院分别对患者实施传统腺叶切除术和中间入路甲状腺腺叶切除术, 在效果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别。在手术时间上, 观察组以 (50.24±17.92) 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59.43±23.52) min, 对比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时间缩短可以减少切口在空气中的暴露, 减少感染概率[5]。在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 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性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中间入路甲状腺腺叶手术没有加重对患者的伤害, 而且其操作更加简单, 可以作为传统手术的替代方式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并发症发生率上, 观察组以8.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86%, 对比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和传统手术相比, 中间入路甲状腺腺叶手术安全性更好, 对患者的预后效果好。

综上所述, 中间入路甲状腺腺叶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传统手术, 能够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痛苦, 在手术操作方面, 该方法更为简捷, 缩短了手术的时间, 为患者的快速康复提供了有利条件,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中间入路甲状腺腺叶手术和传统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甲状腺腺叶手术的患者7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间入路甲状腺腺叶手术,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间入路甲状腺腺叶手术比传统手术有效性更高, 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缩短恢复时间,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间入路,甲状腺腺叶手术,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姚宝忠, 李良, 杨颖秋, 等.中间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 2012, 6 (3) :231-234.

[2]王卉, 吴涛.甲状腺微创手术入路的进展及相关颈部层面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 31 (4) :491-494.

[3]翁剑锋.甲状腺全切除术中间入路60例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30) :173-174.

[4]朱旬, 邢春根, 金涛, 等.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与传统手术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36 (1) :41-43.

[5]严斌, 彭翔, 庄一心, 等.中间入路甲状腺腺叶手术与传统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 2014, 22 (7) :490-491.

甲状腺腺叶手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24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男90例, 女158例, 年龄15~75岁, 病程12d至2.5年。所有患者均因自感颈部有肿块前来就诊, 后经术后病理证实, 其中单纯甲状腺肿134例 (54.0%) , 甲状腺腺瘤67例 (27.0%) , 桥本甲状腺肿28例 (11.3%) , 甲状腺癌19例 (7.7%) 。合并高血压病32例 (12.9%) , 糖尿病28例 (11.3%) 。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128例和对照组1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情况大体一致。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选择有结节的一侧甲状腺, 在不解剖喉返神经的情形下, 游离甲状腺固有包膜、甲状腺体和外科包膜, 紧沿固有包膜离断即将切除的各分支血管, 若对侧也有结节则按同样方法切除。

1.2.2 对照组

采用甲状腺次全切术:甲状腺体游离方法同观察组, 但不游离腺体背侧, 在保留背部的情况下行囊内切除, 残留1cm大小的腺体组织薄片。

1.3 判断和评估标准[4]

根据以下指标评估临床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再出血、喉返神经损伤、低钙抽搐、饮水呛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 P S S 1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术后再出血、喉返神经损伤、低钙抽搐、饮水呛咳等指标各项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于我国外科且好发于中年女性的一种疾病, 既有单侧发生, 也可两侧发生[5]。手术治疗是甲状腺结节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讲, 具体的手术治疗方式取决于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 但目前临床在术前判断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尚存在一定困难。尽管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目前判断甲状腺结节较为准确的方式, 但仍存在一定的漏诊率[6], 对于基层医院缺乏有经验的医生来说漏诊率更高。因此, 临床医生大多时候面对的是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质不明的情况, 而目前最常采用的术式为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或单纯结节切除术。这两种术式均会导致甲状腺部分组织残留, 一旦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为甲状腺癌, 残留组织将可能导致癌症局部复发, 此时还需要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由于第一次手术对正常解剖结构的破坏和组织粘连而增加难度, 可能造成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7]。因此, 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认为对于甲状腺性质不明的患者应首选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

过去人们认为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会增加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损伤的机会[8], 但该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完善手术操作避免。大量报道显示[9], 只要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切断真假包膜间血管分支的原则, 就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喉返神经损伤。本研究纳入24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 采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和甲状腺次全切手术治疗, 结果发现,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此外,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术后再出血、喉返神经损伤、低钙抽搐和饮水呛咳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与选择采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方法有关, 上述研究与施晨峰等[10]研究结果一致。我院总结经验如下:第一, 术中尽量减少游离, 保留甲状腺后被膜, 不影响血供, 避免损伤甲状旁腺;第二, 尽量利用颈阔肌下和颈白线切除腺叶;第三, 术后标本中若发现甲状旁腺, 立即移植, 减少低钙抽搐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24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128例和对照组120例, 观察组采用甲状腺腺叶全切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术后再出血、喉返神经损伤、低钙抽搐、饮水呛咳等指标各项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与甲状腺次全切术比较, 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少, 术后并发症少, 利于患者恢复, 这可能与采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有关。

关键词: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甲状腺结节,甲状腺次全切术

参考文献

[1]陈志刚.小切口电凝刮切法治疗甲状腺结节78例[J].中国乡村医药, 2011, 18 (3) :24.

[2]刘星君, 施秉银, 王毅, 等.超声在甲状腺结节处理中的价值:123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超声声像图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 26 (11) :963.

[3]李俊, 秦贵军, 闫昱杉, 等.2843例甲状腺结节临床及术后病理结果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2, 28 (10) :802.

[4]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等.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3, 33 (2) :96.

[5]赵勇, 黄迅, 陈波, 等.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多因素分析预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7 (2) :155.

[6]许永波, 王华, 周琦, 等.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作用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48 (6) :495.

[7]史良凤, 关海霞, 李玉姝, 等.术前血清促甲状腺素水平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关系的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 26 (3) :213.

[8]杨旭芬, 勇强.术中超声在甲状腺小结节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2, 9 (7) :630.

[9]王晓华, 陈建安.改良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 2011, 5 (3) :230.

甲状腺腺叶手术 篇3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叶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甲状腺结节指的是甲状腺内出现肿块, 并且人们在吞咽时, 肿块会随着甲状腺上下移动,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1]。甲状腺结节的致病原因除了食用碘过量以外, 还同检测技术的发展有关, 临床中有多种甲状腺疾病均能够表现为结节, 如甲状腺退行性变、炎症、自身免疫和新生物等, 并且其可以单发亦可多发, 临床上单发结节的发病率明显少于多发结节, 但由甲状腺单发结节恶化成甲状腺癌的可能性非常高[2]。由此可见, 倘若甲状腺结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甚至癌变, 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所以甲状腺结节的诊治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3]。笔者所在医院自2012年开始, 采用甲状腺叶切除术法治疗甲状腺结节,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122例于2012年6月-2014年5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患者, 随机将其均分为两组, 每组61例。治疗组患者中男20例, 女41例, 年龄31~59岁, 平均41.6岁, 通过彩色多普勒诊断, 患者中23例为单发结节, 38例为多发结节, 病程3~12个月, 平均5.5个月, 术后进行病理分析, 32例 (52.46%) 属于单纯性甲状腺肿, 19例 (31.15%) 属于甲状腺腺瘤, 9例 (14.75%) 属于甲状腺乳头状癌, 1例 (1.64%) 属于滤泡状腺癌;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 女40例, 年龄32~58岁, 平均41.4岁, 通过彩色多普勒诊断, 患者中24例为单发结节, 37例为多发结节, 病程4~11个月, 平均5.6个月, 术后进行病理分析, 31例 (50.82%) 属于单纯性甲状腺肿, 20例 (32.79%) 属于甲状腺腺瘤, 8例 (13.11%) 属于甲状腺乳头状癌, 2例 (3.28%) 属于滤泡状腺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理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甲状腺叶切除术, 方法如下: (1) 为了防止术中对甲状腺实施牵拉时, 拉破静脉血管, 先对甲状腺中静脉进行处理, 处理时把腺体牵拉至内侧, 采用钝性分离方法将附着在腺体表面上的结缔组织组织清除, 从而找到静脉血管并进行结扎[4]; (2) 对于甲状腺上级血管的处理, 应把腺体向外下牵拉, 分离内外侧的结缔组织时应使用直角钳, 使甲状腺上动、静脉一级分支游离出来, 随后对其结扎, 切断, 最后对血管进行处理; (3) 对甲状腺下静脉、动脉二级或三级分支进行处理, 在气管表面对患结节一侧实施腺叶切除[5]; (4) 倘若患者双侧均有结节, 为了能够让患者保留一定的甲状腺功能, 对于结节较多的一侧实施腺叶切除术, 结节较少的一侧实施次全切除术, 术后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 (5) 通过甲状腺下动脉路径寻找喉返神经, 从甲状腺下极起, 使用神经剥离器, 让喉返神经在整个解剖过程中一直显露, 一直到喉返神经入喉处[6]。对照组患者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方法如下:游离方法同治疗组, 腺体背侧不实施游离, 保留背部的前提下给予囊内切除, 残留1 cm左右的腺体组织薄片于其中[7]。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全部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例数、住院用时以及总费用等情况, 并作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

治疗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

术后, 治疗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远远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3 卫生经济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总费用均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在我国,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 并且好发于中年女性, 患病率已经突破5%。至今为止, 手术疗法仍然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首选方法, 但是选择何种手术进行治疗仍然有许多争议[8]。根据目前的医疗条件, 要想术前准确的判断出甲状腺结节的恶良性仍有不小的难度, 尽管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以比较准确的知道甲状腺结节的恶良性, 可是其漏诊率仍在10%以上, 尤其是基层医院, 由于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都比较缺乏, 导致漏诊率高达20%以上, 又因为术中快速病理切片也不能准确查明甲状腺结节的性质, 医生不能根据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实施最恰当的手术, 从而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强人意[9]。

对于甲状腺结节性质不明确的患者而言, 临床医生实施手术治疗时常选择单纯肿瘤切除术或甲状腺部分切除术, 但是这类患者中一部分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 而上述两种手术方法可能导致癌组织不能被彻底清除, 从而导致甲状腺癌在局部复发, 不得不接受二次手术治疗[10]。由于第一次手术破坏了正常解剖结构甚至导致粘连, 必然为第二次手术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使甲状旁腺以及喉返神经受损的机会大大增加, 治愈情况不容乐观[11,12]。

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性质不明的患者, 虽然理论上会造成甲状旁腺以及喉返神经受损, 但只要严格遵守切断血管分支的手术原则, 便能够显著降低喉返神经受损的可能性, 这样便要求医生在术中尽量避免游离、保留甲状腺后被膜、避免甲状旁腺及其供血受到损伤, 从而达到彻底切除病灶, 最终治愈的目的[13]。

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无论是手术用时, 还是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 采用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 术中安全性更高, 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更小;术后, 治疗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远远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的明显减小, 有利于促进术后的恢复, 提高了治愈率;治疗组患者无论是住院时间, 还是总费用均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为患者节省了一笔不小的费用, 减轻了患者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 采用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上有较高价值, 深受患者好评。

甲状腺腺叶手术 篇4

关键词:甲状腺肿物,患叶甲状腺全切加峡部切除,最佳术式

甲状腺肿物是外科常见病, 大部分表现为甲状腺结节, 恶变率1.18%, 外科手术是目前最常用和可靠的治疗手段[1]。传统的手术方式是甲状腺肿物剜除术或腺叶次全切除术。近年来, 对治疗甲状腺肿物的手术方式争议颇多, 不断有学者提出患叶全切加峡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肿物的合理术式。自2002年开始, 我院外科开始逐渐改用患叶全切加峡部切除术式治疗甲状腺肿物。现就148例手术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8例甲状腺肿物患者中, 男30例, 女118例, 年龄16~72岁。单侧叶肿物99例, 双侧叶肿物49例;术前均行甲状腺功能五项检测, 各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3例, 占2.0%;甲状腺瘤 (包括囊肿) 45例, 占30.4%;结节性甲状腺肿100例, 占67.6%;单个肿物33例, 占22.3%;临床以颈前无痛性肿块为表现119例, 伴疼痛29例;颈部压迫感28例;术前B超肿块最大8cm×5cm×3cm, 最小0.7cm×0.9cm。入院主诉“单侧颈部肿块”的患者术前行B超等影像学检查或术中探查时发现另一侧叶有单个或多个隐性小结节的42例, 占28.4%。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式:

患侧腺叶全切加峡部切除术。

1.2.2 术前准备:

对采用本术式的148例患者均在术前行甲状腺功能五项检测, 以了解肿物的功能状况;148例均在术前行B超检查, 以了解肿物的位置、数量及大小;78例术前行细针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 以排除桥本氏病、癌性病变及其他病变, 其余70例因经济困难、害怕穿刺疼痛等原因不愿行针吸细胞学检查。经上述项目及血常规和出、凝血功能检测等常规术前检查148例均无手术禁忌证。148例患者术前均进行颈过伸仰卧体位训练, 以增加对手术体位不适的耐受力。

1.2.3 手术操作要点:

(1) 处理甲状腺上极同经典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把腺体向外下牵拉, 钝性分离上极内侧及外侧的疏松结缔组织, 紧贴甲状腺上极把甲状腺上动、静脉逐一钳夹、切断, 残端双重丝线结扎。 (2) 解剖喉返神经:按经典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方法处理甲状腺中静脉后, 向内侧牵拉腺体, 使腺叶背面的组织间形成一有张力的间隙, 锐、钝性交替小心解剖、分离覆盖在腺体背表面的疏松结缔组织, 遇有进出腺体背面的小血管则用蚊式钳钳夹后切断、结扎。于气管、食管沟内距甲状腺软骨下角8~12mm处找到喉返神经入喉部, 自此向下继续钝、锐性交替分离腺体背面的结缔组织至完全显露喉返神经的甲状腺背段。此时, 甲状腺下极已远离喉返神经;腺体背面向内侧的解剖已达气管表面处。因此可在直视喉返神经并远离喉返神经的情况下继续甲状腺背面的操作。 (3) 处理下极血管、切除腺叶和峡部:紧贴腺体包膜钳夹、切断、结扎进出甲状腺下极的血管, 不结扎甲状腺下动、静脉主干。于气管表面用小刀锐性分离腺叶及峡部的背面至峡部与对侧腺叶交界处, 于交界处用3~5把蚊式钳钳夹腺体组织并切断。峡部及患侧腺叶被完整切除。对侧腺叶与峡部之间离断的创面用4号丝线按蚊式钳钳夹的部位分部进行“8”字缝合。 (4) 甲状腺肿物若为双侧性, 则肿物体积较大或结节数量较多的一侧腺叶完全切除, 另一侧行肿物、结节剜除或腺叶次全切除术。

2 结果

148例甲状腺肿物手术治疗的患者中, 无1例出现声嘶、声音低钝、呛咳、呼吸困难、术后大出血等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随访2年无1例出现抽搐、粘液性水肿等甲旁低、甲减等远期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3例 (其中1例术前诊断为甲状腺腺瘤, 2例术前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 , 其余145例病理诊断与术前诊断相符;术后3年随访未发现甲状腺肿物复发病例。

3 讨论

对于甲状腺肿物的治疗, 目前多主张采用手术治疗[2]。但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有争议。为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和误切甲状旁腺及其他副损伤, 传统的做法是行单纯肿物、结节摘除、部分腺叶切除、腺叶次全切除, 甚至有的外科医师出于降低手术风险的心理, 只在甲状腺结节相应部位做活检式的小切口, 在小创口中将结节挖出。这些术式虽可降低手术操作的风险, 但会导致肿物切除不彻底、甚至恶性结节癌细胞播散、污染局部软组织的不良后果, 还会增加再次手术的难度、影响再次手术的彻底性[3]。孔凡民等[4]通过分析2 266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术中损伤喉返神经的情况, 发现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组喉返神经损伤率显著低于未显露喉返神经组。本组148例无1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及甲旁低、甲减等甲状腺术后的早、远期并发症, 说明行甲状腺肿物患侧腺叶全切术, 只要操作方法得当, 显露喉返神经, 在直视喉返神经的条件下进行腺叶切除的其他操作从而使喉返神经免受损伤, 是完全可能的。同时, 由于本术式不断、扎甲状腺下极血管主干, 使患者残留的甲状旁腺得以保证血供而维持正常的甲状旁腺功能。王庆兆等[5]认为, 只作一侧甲状腺腺叶全切而保留对侧甲状腺腺叶不切或仅作次全切除, 是一种保护甲状旁腺的有效术式。当然, 对切除的甲状腺组织应仔细检查有无甲状旁腺组织, 如有, 则应对其切成薄片进行自体移植, 这是必不可少的操作程序。

本组148例甲状腺肿物病人中3例术后诊断为甲状腺癌, 占2.0%, 略高于文献[1]统计比例。说明行肿物剜除术或患侧腺叶次全切除术存在遗漏恶性病变的风险。曹其彬、唐平章等[6,7]认为术前行B超、彩超、CT、MRI、ECT及针吸细胞学等检查难以检出的甲状腺微小癌多为乳头状腺癌, 其治疗措施主张行患侧腺叶全切除加峡部切除术, 若只行腺叶次全切除或肿物剜除术, 则须行二次手术。而除非临床查体及CT、B超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肿大的淋巴结, 否则不主张行常规颈淋巴结清扫或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已有大宗资料表明[8,9], 约80%的分化型甲状腺癌仅行患叶腺体切除已足够, 因为此类患者的腺叶全切加峡部切除与预防性颈根治术的10年、15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故行患叶甲状腺全切加峡部切除的甲状腺肿物患者, 即使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癌, 也可免受二次手术 (颈淋巴结清扫) 之苦。对于甲状腺微小癌行患叶全切加峡部切除即可达到临床治愈目的。

临床上常遇到患者以单个结节或一侧腺叶肿块就诊。而实际上所谓“单个结节”患者多是多发的甲状腺结节, 本组术前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术中、术后证实100%为多发, 且其结节数均多于术前诊断、估计的数量;所谓“单侧腺叶肿块”的患者行B超等影像学检查或术中探查时也发现另一侧叶有单个或多个隐性小结节的现象, 本组为28.4%。行患叶全切除术可彻底切除临床上认为是单发而实际上是多发的甲状腺结节, 从而避免因腺体残留复发而再次手术。本组术后随访3年未发现复发病例。遇到双侧腺叶均有肿物、结节的病例, 笔者均采用就诊肿块侧或肿物体积较大侧或结节数量较多的一侧腺叶完全切除, 另一侧行肿物、结节剜除或腺叶次全切除术, 也可达完全切除肿物、结节而保留甲状腺、甲状旁腺功能的临床治疗目的。

甲状腺肿物是外科常见病。本组148例行患侧腺叶全切加峡部切除的患者, 无1例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手术并发症, 且使其中3例术前漏诊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免受二次手术之苦。笔者体会, 在熟悉甲状腺解剖的基础上, 加以精细得当的术中操作, 对甲状腺肿物患者施以患侧腺叶全切加峡部切除术, 既可降低损伤喉返神经等手术风险, 又可降低良性肿瘤术后复发和遗漏癌性病变的风险, 使患者免受二次手术之苦。患侧腺叶全切加峡部切除术式, 手术安全的, 效果可靠, 是治疗甲状腺肿物的最佳术式。

参考文献

[1]马东白.甲状腺肿瘤.现代肿瘤学 (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817-829.

[2]汤钊猷.现代肿瘤学 (M) .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089.

[3]马东白.甲状腺结节手术方式的探讨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3) :129-130.

[4]孔凡民, 王春声, 李航宇, 等.甲状腺良性病变术中损伤喉返神经的原因及预防 (附2266例分析)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3) :209-210.

[5]王庆兆, 魏韬哲, 等.甲状腺手术并发症 (M) .现代甲状腺外科学.河南: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420.

[6]曹其彬, 吴旭东, 等.甲状腺微小癌92例临床分析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 22 (12) :751-752.

[7]唐平章, 罗京伟.甲状腺癌 (M) .头颈恶性肿瘤的规范性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28-241.

[8]王深明.甲状腺外科的进展与热点问题 (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3) :174-175.

甲状腺腺叶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月于本院手术的115例甲状腺结节病例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37~63岁, 平均 (48.1±13.6) 岁, 均因颈部有肿块而就诊, 彩色多普勒诊断结果为单发结节68例, 多发结节47例。手术后标本病理检测结果为:单纯性甲状腺肿59例 (51.3%) , 甲状腺腺瘤38例 (33.0%) , 甲状腺乳头状癌11例 (9.6%) , 滤泡状腺癌7例 (6.1%) 。将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65使用双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 对照组50例应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两组在年龄构成、性别比例、病程及术后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疾病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或颈丛麻醉。其中TTD手术方法具体为: (1) 体位:垫高肩部、头枕头圈并适度后仰, 防止过度后仰导致术后患者头颈不适。取反的屈氏 (Trendelenburg) 体位, 即手术台倾斜20°角, 头高脚底, 缓解颈部静脉压力。 (2) 切口:取胸骨柄切迹约2横指或适当颈部皮肤皱褶, 但不能低至锁骨处, 会造成术后形成疤痕疙瘩或疤痕变宽。切口取4~6 cm, 两侧成对称弧形。 (3) 游离皮瓣:锐性与钝性相结合, 用电刀于颈阔肌深面、颈前静脉浅面处将皮瓣分离。上下皮瓣分别分离至甲状软骨切迹、胸骨柄切迹。 (4) 以电凝将颈白线打开, 可先在颈白线较宽的胸骨柄下部寻找。沿上部至甲状软骨, 打开颈白线, 暴露甲状腺峡部。 (5) 以组织钳、阑尾钳向上将两侧胸骨舌骨肌提起, 如此则更易打开颈白线。 (6) 分离颈前肌群包括内侧胸骨舌骨肌、外侧的胸骨甲状肌, 无需离断颈前肌群。游离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与甲状腺间较为疏松的组织。若肿瘤体积较大, 为显露甲状腺, 可离断颈前肌群, 尽可能靠上部进行离断, 以尽可能保留神经、肌肉营养。 (7) 游离腺叶:一般是先离断甲状腺中静脉之后, 再行游离上极。以拉钩向外侧牵开颈前肌群, 注意牵开胸骨舍骨肌时需将胸骨甲状肌同时牵开, 以止血管、阑尾钳钳夹甲状腺, 将甲状腺腺叶向内前方提拉。提拉颈前肌群、腺叶组织动作应轻柔, 防止撕裂中静脉。用直角钳将腺叶侧后面与颈动脉鞘间的疏松组织进行分离, 甲状腺中静脉暴露后, 贴近腺叶将中静脉结扎、切断。拉钩向上、向内牵开胸骨甲状肌, 以完全游离上极外侧面, 若胸骨甲状肌影响游离上极, 可于其甲状软骨止点位置处切断部分肌肉组织, 以完全显露上极。此时, 应分离上极内侧与环甲肌间的环甲间隙。切断环甲肌与上极内侧的筋脉, 可结扎、切断此处小的血管。用阑尾钳、血管钳钳夹上极甲状腺, 向外向下提拉, 保持直角钳与上极内侧贴近, 以分离其与环甲肌间间隙, 将上极血管游离, 勿靠近环甲肌分离环甲肌间间隙, 以防造成喉上神经外侧支损伤。沿甲状腺上极进行结扎、将上极血管切断, 注意勿远离上极甲状腺处结扎, 也不要大块结扎上极以防导致喉返神经外侧支损伤。向上向内提拉上极, 将上极后内侧分离, 不要切除或损伤上甲状旁腺, 而应将其游离出术野。 (8) 游离完上极后, 显露喉返神经并将甲状腺下动脉离断。向内向前提拉甲状腺, 游离甲状腺侧后面, 暴露甲状腺下动脉, 贴近甲状腺结扎下动脉分支, 尽可能保留甲状旁腺的血供, 此处应在明确非神经时才能结扎以防损伤喉返神经。见喉返神经后, 向上沿气管食管沟暴露喉返神经至环甲肌下缘的入喉处, 完全显露以防损伤。游离下极:贴近甲状腺切断甲状腺下静脉 (注意下静脉进入下极、下动脉不进入下极) , 有时还有甲状腺最下动脉, 该动脉也要切断。 (9) 甲状腺此时只依靠Berry韧带固定于气管。紧贴甲状腺切断并结扎Berry韧带, 这步操作易损伤喉返神经, 切断时应结扎预防出血, 注意该处盲目钳夹或用电刀非常易致喉返神经损伤。Berry韧带切断后, 将腺叶继续向上向内牵拉, 用电刀将甲状腺组织、峡部与气管前的部分疏松组织切断, 于对侧叶将峡部切断, 残端以8字缝合并结扎, 切除甲状腺腺叶及峡部。 (10) 温生理盐水冲洗术野, 压迫止血近喉返神经处出血点。散在出血点压迫一段时间后喷洒蛋白胶止血。依次缝合颈白线、颈阔肌并皮肤。部分置引流, 一般1 d后即可拔除[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形式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

115例患者随访1~10年, 平均 (4.2±2.1) 年。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 (160.4±29.5) min, 对照组为 (155.8±37.5) min,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 (69.2±22.9) m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55.0±38.6) ml。

2.2 并发症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如术后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损伤、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声嘶发生率4.6%, 皮下血肿发生率1.5%, 低钙抽搐发生率3.1%,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术中发生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者, 治疗后6个月发音均恢复。观察组永久性、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分别为6.2%、3.1%,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无需补钙, 永久性低下患者需补充钙剂+VD3口服。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见表1。

例 (%)

3 讨论

术前甲状腺结节定性较为困难, 而临床医生往往采用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或单纯肿瘤切除手术[5,6]。但部分甲状腺结节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癌, 而这些术式往往引起甲状腺癌组织残留而致甲状腺癌局部复发, 需再次手术。而首次手术后导致的组织粘连及解剖结构破坏会增加手术难度[7,8]。理论上看, 虽然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可能导致甲状旁腺、喉返神经损伤, 但若完全遵守切断真假包膜间血管分支的原则, 就能避免上述损伤。且对于恶性肿瘤, 在甲状腺腺叶切除后, 若淋巴结未出现转移, 即等于给患者开展了一次小范围甲状腺癌根治术而无需二次手术;即使出现了淋巴结转移, 也只需行淋巴清扫而无需对首次手术区域行特殊处理, 因此, 较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应该具有自身优势[9,10,11]。本组中,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 (160.4±29.5) min,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 (69.2±22.9) ml, 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本组调查还表明,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如术后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损伤、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声嘶、皮下血肿、低钙抽搐发生率分别为4.6%、1.5%、3.1%,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永久性、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分别为6.2%、3.1%,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甲状腺腺叶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甲状腺结节患者100例,按就诊顺序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男性8例,女性42例,年龄25~69岁,平均42.5±6.23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1.68±0.69年;单发33例,多发17例;术前TSH水平0.9~3.3μU/L,平均2.06±0.83μU/L。对照组男性6例,女性44例,年龄22~68岁,平均43.05±6.58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53±0.89年;单发35例,多发15例;术前TSH水平0.8~3.5μU/L,平均2.12±0.79μU/L。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TSH水平、发病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结节5mm×8mm~21mm×33mm,术后病理诊断为阳性,未曾接受放射治疗。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颈浅丛阻滞麻醉,研究组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胸骨切迹上方约3cm处作一弧形切口,常规切开颈括约肌后分离皮瓣,沿颈白线切开直至腺体,切开外包膜后游离甲状腺并探查;紧挨腺体上极将动、静脉完全游离并断扎,紧挨下极切断相关血管,气管暴露于视野后腺体向健侧牵拉;甲状腺后侧包膜内完全切除患侧腺体,对侧有小结节行单纯切除术。对照组行甲状腺次全切手术:游离方式同研究组,术中保留腺体后侧,直接行囊内切除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出院1月后甲低的发生率。患者出院1月后回院连续检测2次,TSH≥5.5μU/L则为甲低[2]。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

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2 甲低发生率

研究组出院后1月甲低发生率为2%,对照组为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01,P>0.05)。

3 讨论

甲状腺结节作为临床常见疾病,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结节的良、恶性则是决定术式的重要标准[3],临床尚缺乏有效手段确定其良、恶性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结节较为常用的方式,但恶性结节者易残留病灶而需再次手术。受上次手术的影响,操作部位粘连以及正常解剖结构剖的影响,再次手术操作难度大,且增加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的机会。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完全切除腺叶,较好地避免恶性腺体残留,故术后复发率较低,可使患者免再次手术,即使术后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恶性结节,只行淋巴清扫术即可。对于术者而言,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术中无需处理非病变侧,节约手术时间并减少出血量。研究表明,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甲低是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个体差异及随访时间的影响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多为1.7%~45%[4],研究组术后甲低发生率为2%,且与行甲状腺次全切术的对照组比较,两组甲低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可见,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患者术后恢复较快,避免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术后虽有并发甲低的风险,但并发率较低,总体疗效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甲状腺次全切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出院1月后甲低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患者临床恢复更快,术后有并发甲低的风险,但并发率较低,总体疗效满意。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术,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潘光林.120例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50-52.

[2]王会元,李非,罗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2012,41(1):136-138.

[3]顾书成,管小青,吴骥,等.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5):637-639.

甲状腺腺叶手术 篇7

关键词:甲状腺结石,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甲状腺结节是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多见于青壮年, 是指由甲状腺局部组织增大, 但其他组织未见明显变化的疾病[1]。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是临床常用于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手段, 但由于甲状腺解剖结构的复杂性, 需合理选择手术方式。由此, 笔者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采取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 现将所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来院行手术治疗的9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颈部有肿块, 单发结节72节, 多发结节48节。术后经病理检查单纯性甲状腺肿51例, 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8例, 甲状腺腺瘤37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8例。观察组男15例, 女33例, 年龄12~48岁, 平均 (35.4±2.3) 岁。对照组男16例, 女32例, 年龄12~49岁, 平均 (36.5±2.4) 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采取颈丛麻醉, 同时手术过程中保持呼吸通畅。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处理后, 沿胸骨上切迹上方3~4 cm作弧形切口, 切开皮下组织及颈阔肌, 使用电刀分离颈阔肌后面的周围组织, 并将甲状腺前肌群进行切断, 充分显露甲状腺。从右叶开始实施手术, 以便于甲状腺上、下级处理。沿甲状腺外缘向下极进行分离, 为充分显露甲状腺体组织, 从腺体的外缘将甲状腺体向前内侧翻开, 切除甲状腺体结节部分, 同时切除过程中保留甲状旁腺, 避免损伤喉返神经。缝合切口时注意穿针深度适宜, 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必要情况下放置引流管。

观察组患者行甲状腺叶切除术:采取颈丛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处理后, 沿皮肤纹理行弧形切口, 切开皮下组织以及颈阔肌, 应用电刀分离颈阔肌后面的周围组织, 充分显露甲状腺, 对腺叶进行游离。首先认真处理甲状腺下级血管分支, 将中静脉阻断, 随后缓慢向下牵拉腺叶, 分离上极腺叶。切断腺叶顶端的上级血管分支。并向下牵拉腺叶向内侧, 将腺叶结节进行分离。分离过程中注意保护周围血管及神经[2]。手术结束后, 常规缝合包扎切口, 必要情况下合理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中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手术情况, 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术后低钙抽搐、术后再出血、声音嘶哑等。

1.4 统计学处理:

详细记录本组数据结果,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单位以 (%) 表示, 组间手术情况的比较采取χ2检验, 计量资料单位以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术后发生情况比较采取t检验, (P<0.05) 时则代表组间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低,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有1例声音嘶哑, 并发症发生率为2.08%, 对照组有1例低钙抽搐, 2例声音嘶哑, 1例感染, 1例术后再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354, P=0.0148) 。

3 讨论

甲状腺结节是外科常见常见病, 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的主要手段, 包括甲状腺全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甲状腺腺叶部分切除术等。由于甲状腺结构的复杂性, 针对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前临床通常通过判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决定。就当前的诊断技术而言, 尤其是临床检验相对较少的基层医院, 对甲状腺良恶性的判断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易出现漏诊的现象。以往临床多采用甲状腺全次切除术治疗本病, 但该手术存在部分组织残留的风险, 若术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癌, 残留的组织可能会引起局部炎症复发, 导致患者必须进行二次手术,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如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再出血、低钙抽搐等。

随着人们对甲状腺手术方式的不断研究,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认为, 采取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可能会增加甲状腺旁功能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3]。但大量临床表明, 术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严格规范操作, 遵循真假包膜间血管分支切断原则, 可最大限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4]。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具有以下优点: (1) 严格遵循手术操作规范, 可降低手术风险, 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2) 可防止微小甲状腺结节的漏诊; (3) 对未有淋巴结换衣的恶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采取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 可避免再次手术, 若存在淋巴结节, 仅需进行淋巴结清扫即可, 无需特殊处理。经本组分析研究, 结果发现,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 低于对照组的10.42%, 差异显著 (P<0.05) , 与文献报道一致[5]。

综上所述,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春华, 蒙小文.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 2014, 13 (24) :69.

[2]龙安莉.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 (11) :1933-1934.

[3]杨红卫, 黄祖仁.甲状腺肿瘤行腺叶切除术84例体会[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0, 31 (5) :381-382.

[4]池洪波.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23 (4) :95.

上一篇: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下一篇:地域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