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定位

2024-08-06

语言定位(共7篇)

语言定位 篇1

当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国民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日益提高。文化产业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 已经成为满足国民精神需要的主要途径。动画产业在这种国民需求形势下, 日益发展壮大起来。为推动国内动画产业的发展, 2004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等推进国产动画产业发展的政策, 这无疑为国产动漫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经过多年的发展, 现阶段的国内动漫产业已呈现出美国动画、日本动画、国产动画三足鼎立的格局。动画作为一种视觉的艺术, 其效果主要通过片中多元素的综合呈现来实现, 而作为决定整部动画作品的质量与风格的场景设计则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鉴于此, 笔者将结合动画场景设计的作用, 参考动漫大国的成功案例, 探讨一下动画场景本土化语言的定位。

国内动画场景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 国内的动画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然而在动画场景设计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表现为一些动画作品片面急于求成, 肤浅表面化地照搬模仿国外的优秀作品, 在其中的动画场景设置方面, 大规模地抄袭模仿, 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改造, 诸如在其原有作品的场景里添入几栋房屋等, 而其主体的风格显然与自身的动画作品不符, 往往成为不伦不类的“四不像”作品。片面地追求动画场面的视觉冲击效果, 忽视了动画剧情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的考虑, 优秀的动画作品要以其精神内涵取胜, 而不是简单地依赖肤浅的画面震撼。此外, 过分地强调与世界接轨, 使一些动画的创作迷失了方向, 尤其是在动画场景的本土化设计方面, 未能正确地处理对本土化语言的定位等, 这些问题限制了我国的动画产业的良性发展。

动画场景本土化的设计

1. 动画大国优秀动画场景的设计

文化是一种奇妙的东西, 自我封闭的文化成长发展模式, 往往会缺少外界干扰而专一性的实现深度的极端, 其优势是在某一局部领域内, 达到旁者不可企及的高度, 但是其范围的单一性使其缺乏与外界的共同之处, 而如若在发展的同时吸取外界的经验与长处, 则会使在保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上, 生发出世界广泛性的光芒, 因而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国在发展特色动画的过程中, 应借鉴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把眼光投向更光亮的地方, 自然有新的发现。考查国外成功的场景设计体系案例, 分析其中的亮点与长处, 进而为国内的相关动画场景设计提供新鲜的元素与别致的建议。通常道来, 在动画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自身成熟系统的动画制作体系, 因而其场景设计风格与动画风格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较强的辨别性。下面笔者将结合内动画产业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与日本案例, 简要分析一下两国在动画场景上所表现的迥异的地域特色风格, 进而为国内的动画场景设计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见。

美国的动画产业发展植根于其国内的文化母体, 在其动画产品中充溢着强烈的美国文化因素。在其动画制作发展的早期阶段, 其动画题材多以经典童话故事为主, 而且充分利用了百老汇的资源, 现阶段则更多地吸收世界的文化元素, 例如取材于埃及文化的《埃及王子》, 取材中国文化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凭借发达的电影编剧经验以及国内一流的动画制作科技, 使得美国的动画表现为近乎逼真的画面, 以及恢弘壮观的场面, 具有极强的舞台效果。在对画面线条的把握上, 美国的动画往往倾向于更为直接和简单;在色彩的选择上, 则倾向于具有强烈反差的色彩, 进而创造一种视觉的冲击效果;在故事的设计上, 则着重突出情节的曲折传奇性, 配合以适宜的观影效果, 使得动画的画面更富有张力与深度。

动画对于日本来讲, 是一扇向世界展示日本民众思想的窗户, 作为一个单一性民族的国家, 日本的文化倾向表现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性格的彰显。由于日本文化生成的历史缘故, 在其早期受东亚尤其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影响, 而历史的车轮进展至近代的时候, 日本的国内学习西方的热潮, 又使日本更多地吸收了西方的自然科学思想, 两者的结合使日本较好地综合了东西方的文化, 表现为在动画中带有浓重的东方人文温情, 又具有西方关于人类长远发展命运的理性思索。除此之外, 其动画还弥漫着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例如在其动画场景的设置中, 经常出现一些日本风格的茶道、建筑、园艺等。在其动画题材的选取上, 大多以现代题材、历史题材或者是科幻题材为背景, 通过普通的场景设置, 呈现出朴素或浪漫的地方特色, 传达着日本人所独有的对人与世界的思考。

2. 动画场景设计中对本土文化元素的运用

中国拥有世界上其他国家为之赞叹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 拥有悠远的历史长度, 以及浩渺的地域广度。因此, 动画设计者应充分利用国内的文化资源优势, 并将其贯穿于各式作品中, 从而逐渐培养起中国本土化独有的辨识性。

(1) 中国历史动画场景的设计

历史题材背景的动画作品在作品角色居住与活动范围的选取上, 要考虑时代的鲜明特色, 根据每个时代的特征, 来设计动画的场景。传统的中国文化对建筑的规模与形制根据主人地位的不同都有相应的严格的要求, 大多采用木制结构, 讲究平面布局中的中轴对称, 且建筑多以各司其职的功能性组合。而且根据历史朝代不同的推演, 历朝的建筑风格迥异。例如唐朝国富民强, 君主雄才大略, 建筑多以雄伟著称;宋朝文人气息浓厚, 建筑风格多以规范自居。中国古代场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景观的精华, 经过几千年无数精工巧匠的打磨,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古建筑特色。它凝结了中华五千年的民族精神、寄托了先民的宗教信仰, 不仅是一种民族艺术的表现, 更是体现民族文化的缩影。例如蟠龙北卧的长城, 宏伟壮丽的故宫, 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 形式别致的福建围楼等等这些都为我们动画的场景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并赋予了深刻的本土地域化的内涵, 源自其浓郁的中国元素风格, 深得国民的审美喜好。

(2) 中国现代题材场景的设计

对中国现代题材的场景设计要根据现实特点进行, 可以将其设计为具体的某一城市, 这就要求我们仔细考虑城市的地方特色, 以当地的民居、公园、名胜古迹、小巷为场景的设计基础, 在其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制作, 要善于发现设计场景的特色。除了对硬件布局把握, 还要尽量选取具有城市地域特色的地标性建筑物。在城市的生活环境场景设计时要尽量体现出城市特有的文化气息, 使观众能够很容易地识别出动画故事情节的发生地, 更加快速地融入到动画环境中去。例如, 以兰州为例, 中山桥、清真寺、白塔等地标性的建筑以场所都可以呈现在动画的场景中。在进行现代题材场景的设计时, 应学会善于发现和挖掘, 把握住城市的特色和特点, 才是设计好城市场景的关键。

结语

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既要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吸收, 又要对本土精华文化进行继承与创造。路漫漫其修远兮, 中国的动画还处于亟待发展的境地, 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动画场景的本土化无疑是中国动画打响中国特色品牌的重要选择。通过立足本土文化, 来设计动画的场景, 赋予动画以本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 使动画更具民族性、竞争性。面对当今国内的动画发展形势, 大多数的中国本土元素的运用还处于表面的模仿,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还需要当代的动画人戒骄戒躁, 循序渐进, 不断摸索研究, 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1]徐岩东.论影视动画中的场景设计[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102.

[2]张席平, 邵阳, 徐珊.浅谈在动画场景设计中本土文化元素的运用[J].青春岁月, 2012, (7) :104.

[3]宋玲.中国古代建筑元素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6) :28.

[4]廖慧惠, 周守东.动漫场景的本土化艺术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4) :20.

高考语文写作语言、内容定位谈 篇2

那么,作文如何写出最好最有表现力最有创意的语言从而充实内容呢,以下语言定位是很有必要的。

一、想象联想支撑,使语言神采飞扬

我们都知道,搞科学创造和科学发明是离不开想象联想的。其实,学语文、写文章同样也是离不开想象联想的。想象联想犹如一对金色的翅膀,可以使我们的思想起飞,使我们的语言神采飞扬起来。

如李白的“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由于有想象联想的支撑,的确使诗歌语言神采飞扬起来了。

如,有个学生听了贝多芬的《命运》写道:“孤独的跋涉者又一次跌倒了,挣扎着,又奋力爬起。踉踉跄跄如无根的草,又悄然倒地。他的心似无血在淌,他的身已无汗可流。”这是一段极富想象的文字,嚼之韵味无穷。

再如李贺的:“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星宿迁移,似为天河所漂;云移流动,似闻天河水声。)(《天上谣》)语言想象力十分丰富,设想新奇动人。

记得刘勰有言:“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一个人有了想象,其语言自然也就能随之飞扬,神采熠熠。

二、多用善用修辞,使语言形象生动

要使文章的语言生动起来,有特色有个性起来,是离不开修辞的。修辞是鲜活语言的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方法。在我的感觉当中,几乎有这么一条规律:用了修辞的文章不一定都是好文章,但好文章是一定都有修辞的妙用的。

1.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移就。

所谓“移就”,最简单地说,就是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这种修辞格最容易使语言出采。诗人是最喜欢使用这种修辞格的,如果我们也学着使用,同样可以写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诗化的语句。

“他冷冷地盯着我,目光冻得我直哆嗦”,句中“冻”字的用法就是一种移就格,用得是十分的传神,极大地突出了对方目光的冰冷、“我”的心凉。

“她的眼波宛如流动的蜜,我的心似乎也要溶在这蜜里……她狠狠地剜了我一眼,掉头就走……”“剜”字用得十分形象而生动,令读者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用。

“我虽然长得矮了点,但潘长江说过:‘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倒也是真的。”妙引小品演员潘长江的话,自我解嘲,幽默风趣。

3.强化语势,突显情意——排比。

“爸,妈,我不是橡皮泥,想让我成为外交官,就把我捏成周恩来;想让我成为数学家,就把我捏成陈景润;想要我成为音乐家,就把我捏成贝多芬。”这种排比突显出了一个有个性的“我”的形象。

4.尖新异趣,耐人咀嚼——比喻。

“青春的年龄把她蕴藏着的美表现出来,像花一般,当苞儿半放花瓣微展时,自有一种可爱的姿态和色泽,叫人家看着神往。”一个像花一样的比喻,把青春的她写得活灵活现。

“一双失神的眼睛时常流淌出浑浊的老泪,那毫无表情的脸上皱纹交错,乍一看,就像一个既没汁水又没味道的老瘪果子。”这真是个尖新而又生动的比喻,一下子点出了人老的境况。

“韩老六的大老婆子应声走出来。这是一个中间粗、两头尖的枣核样的胖女人,穿一件青绸子大褂,衔一根青玉烟嘴的长烟袋。”(周立波《暴风骤雨》)作者以“枣核”来比喻形体,简洁明了地勾勒出了人物的丑陋和愚蠢。

5.特意重复,渲染造境——反复。

“黄老师在一中学教书,人长得高高帅帅的, 但只要一紧张,讲话就会口吃。 有一次月考监考时,他发现有一位学生低着头翻书找答案,他气急败坏,指着作弊的学生大吼:‘你、你、你、你、你、你竟敢作弊,给我站起来!话一说完,立刻有六个学生站了起来,承认作弊。”幽默风趣地渲染出了黄老师的口吃。

“谁?谁?谁把我的美梦炒了鱿鱼?”作者正在美梦,有人将其惊醒,于是反复质问,突出一种恼怒和不快之情。

6.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类比。

“有一天,一个人去吃牛肉面。他吃了半天也没吃到一块牛肉,于是生气地说:‘你们的牛肉面里怎么吃不到牛肉啊?没想到老板说:‘这有什么奇怪的?难道你在老婆饼里吃到过老婆吗?”强词夺理的老板形象,呼之欲出。

7.音韵铿锵,节奏明快——对偶。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这是一学生写其父母在他面前感叹生活的艰辛。

“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这是一学生写社会百态的句子。

三、拷贝时尚新词,使语言前卫新颖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更随着网络的兴起,一些时尚新词也十分自然地进入了同学们的作文语言中,这些时尚新词,有的用上去还真是鲜活生动,言简意赅而又新颖前卫。如有篇作文题为《我和物理老师的PK》,“PK”,这是个近年来非常热用的英文缩词。它是网络游戏“Playerkiller”的缩写,意思是“挑战、搞掂、杀死、末位淘汰”等。

有个同学写自己的手机:“四个红圈两个机身,还环闪,不是一般的‘亮骚啊!”“亮骚”就是“显摆、臭美、作秀或到处炫耀”的意思。

有个学生写考雅思:“明天就要考鸭了,一点底都没有,尤其是口语,一点都没准备。”“考鸭”叫考托福、考雅思。因为大家都对“雅思”趋之若鹜,纷纷去考“雅思”,所以人们就风趣地说其是一群“考鸭”(雅与鸭谐音)。

有个学生写自己整天在家:“我已经成为宅男了!夏天到了,天气很热,如果没有课的话,真的一点都不想出门。”“宅男”又叫“阿宅”,意思是:“整天沉迷于网络虚幻世界,不修边幅、足不出户的男子”。“宅男”出现后,马上就出现了其偶词——“宅女”。而今真是“宅男”“宅女”,好不热闹。

四、仿改名言警句,使语言情思悠悠

名言警句是经过时间淘洗后的精辟言辞,它往往饱含睿智,情思悠悠。我们的作文语言如果能够仿仿改改名言警句,有时也能使语言情思悠悠。

如有位同学写差生的冷遇:“幸福的同学(优秀生)是相似的,不幸的同学(差等生)各有各的不幸。”(仿改列夫·托尔斯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写出了差等生不得老师垂青和关爱的诸多无奈情愫。

再如有位同学写恶补课后归心似箭的情状:“饭票完了,衣服脏了,回家的日子还会远吗?”(仿改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写出了应试教育下的滥补课现象和学生们的烦躁、厌恶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五、善出铺排并举,使语言磅礴厚重

铺排并举的经典例子有《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学过这样的铺排并举后,我们也大可以写之。

如有位同学写学习生活枯燥而又无人理解时,这样写道:“枯燥的初中时代——自从踏进初中的校门,我就开始念叨这个真理。但爷爷不理解,奶奶不理解,爸爸不理解,妈妈不理解,就连门口扫大街的老大爷都不理解。”这个铺排并举,一下子把那种无人理解的情意彰显得磅礴而厚重。

六、巧借褒贬倒置,使语言多情出采

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是非常精彩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就是善用褒贬、善用反语。褒贬言语写入作文,有时是非常有情有趣的。

如有个学生写道:“我恨妈妈的操劳,因为它使妈妈过早地衰老。”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愫,“恨”似贬语,可情却完全是褒意,这是正面表达难以达到的一种效果。

再如,有篇《我的理想》的作文写道:“阿爹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为了阿妈,情愿变成一只狗,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无褒贬倒置,恐怕难以传达。

七、敢于创写哲理,使语言深刻精警

很多时候,我们只停留在引用名言警句的用语地步上,你可曾想过,“名言警句”固然是名人的,但又何尝不可以属于普通作者呢!不是有专门收集、发表凡人名言、哲思睿语的报刊吗?可见凡人也可以有精彩、妙语。我们的作文用语,完全可以大胆地创写哲理式的语句,而使文章语言深刻、精警起来。

如有个学生写道:“快乐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自己刻意追求的;放弃那一份该放弃的,执著那一份该执著的,随意并快乐地生活。既然如此,那就善待烦恼吧!”这完全可以看作是写快乐的警句。

“一个人的爱是渺小的,但是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是一群人呢?当人们的爱汇聚起来,天空就被人们的爱点亮,同时,这由爱点亮的天空,又指引着芸芸众生,去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爱。”这又完全可以看作是写“爱”的警句。

“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吧。”这同样是句“梦想与现实”的哲思。

八、巧用熟语成语,使语言幽默诙谐

熟语成语几乎都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语言结晶,是非常简洁而又表意丰富的词语,平时多看多积累些熟语成语,对于作文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如有个学生回忆自己上幼儿园,做作业不懂而问其父:“爸爸,3加6等于多少?爸爸脱口答道:等于‘九饼!那6加3呢? 6加3那就等于‘九条吧!爸爸思索道。”两个熟语(术语)“九饼”“九条”,简直活画出其父的“光辉”形象。

一学生写自己做作业的速度与质量:“不到二十分钟,一本十几页的寒假作业就被我‘一扫而空,但仔细一看,全都‘牛头不对马嘴……”

一学生连用成语写烦恼,写得形象而幽默:“烦恼就‘源源不断地‘登门造访,使我‘应接不暇‘无以遁身难逃其魔掌……”

九、调动五官感觉,使语言丰满鲜活

五种感觉是: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这五种感觉是可以相通的。语言上如果打通了这五种感觉,就会是一种非常有创意的语言。请看数例:

①“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像安塞腰鼓一般,鼓声连绵;又好像五脏六腑在我的肚子里开了派对,上下窜动,跳个不停。”这是写自己紧张、慌乱、激动的复杂心情。

②“起初,周杰伦唱得如蜻蜓点水……”这是写听周杰伦演唱的情景。

③“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这是描写日出的景象。

④“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这是写黄昏景色。

⑤“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这是描写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子。

十、创写叠词叠句,使语言叮叮当当

说到叠词叠句,我们很快就可以联想到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乎是成功使用叠词的典范例子。我们的作文又何尝不可以使用叠词呢。

如“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堂堂”、“故故”两组叠词把“青春”与“白发”写得有了情感。

有个学生描写他的老师:“淡淡人儿,淡淡的妆,淡淡的言语,淡淡的腔……”连出多个“淡淡”,的确写出了其师的神韵。

有篇学生《创意短信》的作文,其语言非常有特色,叠词迭出,美不胜收:“愉快走过了山山水水,脚下是高高低低,经历了风风雨雨,还是要寻寻觅觅;生活是忙忙碌碌,获得了多多少少,失去了点点滴滴,重要的是开开心心!……淡淡的友情很真,淡淡的问候很纯;淡淡的依恋很清,淡淡的孤独很美;淡淡的思念很深,淡淡的祝福最真。祝你时时好心情,天天都开心。”

语言定位 篇3

由于网络语言发展快、数量大、类型多,本文不讨论所有类型的网络语言,只以近几年快速传播于网络空间并能“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新词新语或者旧语新用的网络语言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狭义网络语言的一个分支,方便起见,也称之为“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的来源

由于我们所讨论的是近年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新鲜的网络语言,所以“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是笔者关注的关键,也是选择所讨论对象、区分其他类别网络语言的一个标准。当一个事件或一种社会现象出现时,人们将事件或社会现象概括成一个词语,如“范跑跑”“谣盐”“蒜你狠”等,都是用词语来描述社会、反映生活的,因此甚至有人声称我们进入了“词时代”。[3]通过对此类网络语言的归纳总结,我们认为,网络语言的来源有的网友们的创造,有的是某事件的代名词,有的仅仅是某知名人士的一句话等,有时候还会是两者的结合。

(一)名人的言语

名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网络名人,他们拥有众多粉丝,据新闻报道,微博红人的言语浏览量有时比人民日报的浏览量都大,其影响力可见一斑。通过他们的言语而产生的网络语言也是数量可观,如:

习大大:年轻人不要熬夜、也是蛮拼的(最初源于曹格)。

成龙:duang、其实我是拒绝的。

马伊琍:“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一句,甚至成为了一种体式——网友戏称“伊琍体”。

诸如此类的网络语言,几乎都是在一夜之间风靡网络空间,占据各大头条,成龙的“duang”更是成为2015最热新词,它是成龙在接受因代言被工商部门打假的某洗发水的采访时所说的一个词,原版是:“……你拍一个广告拍完以后加了很多特技,那头发duang……很黑!很亮!很柔!结果观众出来一定骂我,根本没有这种头发……”,“duang”跟“加特效”一义密切相关,网友们甚至为它创造出了字形——“成龙”的上下结构,并且造出了不少句子,在网络平台应用甚广。

(二)一句话的缩略

网友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同时键盘打字的现实让网友们追求简便快捷的输入方式,网友不能改变输入法,就会从字的个数上找方向,多是将一句完整的话取关键字进行重新组合,造出新的词组。举例如下:

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对方在说/做什么,但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人艰不拆:人生已是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再拆穿了。

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

这类新造词,不经解释往往不明其意,解释之后让人恍然大悟,而且觉得很是新奇简洁。从语言的规范化角度来讲,这类词肯定是不合规范的,而且从语用的角度看,在交际之初也没有达到表意明确的目的,可以说对于这类词我们应该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我们认为这些语言在明白其意之后是可以用于交际的,确有其语用价值,也很受上网族的青睐,简单地予以抵制或排斥未必就抵制或排斥得了,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

(三)某事件的代名词

这种情况又可以分为三小类:事件本身的代名词、事件人物的言语成为事件代名词、事件主要人物成为事件代名词。

事件本身的代名词,可以是对某事件的概括,比如“xx门”,甚至有专门的名词——“门事件”。“门事件”最初源于“水门事件”——专指尼克松所属的共和党为了赢得大选当上总统而做出的种种丑行,后来不仅用于政治领域,还代指任何发生的丑闻或新闻,多指丑闻。其次直接是事件自身的代名词,如“十六大、世界杯、三个代表”等等,这些事件因其年度性,事件名称本身作为网络热词也会在年度固定时间得以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事件人物的言语而产生的网络语言,最典型的要数“什么仇什么怨、我项链两千多、一百块都不给我”三句,这三句都是相关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不断重复的言语,因事件本身及其所反映的一定价值观而受到关注,并得以迅速传播。

事件主要人物往往也会成为网络语言,典型的有“xx族、xx控、最美xx”等,“族”泛指一类人,“控”多用于个体,“最美xx”多是针对某一时间中的具体人物而催生的网络语言。如“月光族(每月挣的钱还未到下月就用光的一类人)、地铁族(经常坐地铁的一类人)、短发控(超级喜欢短发的人)、阿狸控(对阿狸有强烈嗜好的人)、最美妈妈吴菊萍”。而且还有类似“中国大妈、广场舞大妈”等的网络语言,这类语言甚至被应用于官方媒体,如《四川新闻网》在2013年5月1号的新闻题目是:“‘中国大妈’10天抢金300吨专家称难撼动金市”,《华尔街日报》甚至专创英文单词“dama”来形容“中国大妈”,这类词语应该说是已经得到了国际的承认,我们绝不能简单对待。

二、网络语言的分类

关于网络语言的分类,目前常见的是按照网络语言的构成对其进行划分,如郑远汉在《关于“网络语言”》中将网络语言归纳为七种类型,分别是:符号组形类、数字会意类、谐音替代类、缩略简称类、转义易品类、双语混杂类、重字赘语类等七种。[2]我们是从网络语言表意的积极与否来进行的,按照其表意的积极程度将网络语言分为积极网络语言、中性网络语言、消极网络语言三类。

(一)积极网络语言

积极网络语言是指能够产生社会正能量、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能够给人积极向上的心态的正面网络语言,诸如打老虎(反腐的代名词)、最美xx、年轻人不要总熬夜等。

“打老虎”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上台以后最能突出其政治作为的词语而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究其原因主要是腐败问题一直是中国敏感而又难以触碰的大问题,而习近平的铁腕政策既是对腐败官员的沉重打击,又使民众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它不仅是一个词,更是一种能量。“最美xx”往往是人物本身做出了感动社会大众的事情,才被冠以“最美xx”之名,他们传递的是爱,是美,是社会正能量。“年轻人不要总熬夜”是习近平针对目前年轻人作息不规律的劝告,体现了对青年人的关爱和劝诫,因其身份特殊、言语亲民而被众网友广为接受并迅速传开。这类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对社会、个人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中性网络语言

中性网络语言是那些在感情色彩上既不积极也不消极的网络语言,它们只是有意义的语言符号。

通过总结2010年到现在出现的网络热词,我们发现中性网络用语只是网友为了交际的方便或者对某一事件的调侃而频繁使用,如:有钱任性(本意是对于有钱人的做事风格具有嘲讽语义,而现今多出于好友间或者微博空间论坛上调侃用语)、不造(不知道)、人干事(这是人干的事?多用于嘲讽或否定)、注孤生(注定孤独终生的缩略)等等,并不能从中看出这些词是否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给人以积极的心态这样的功能意义。

(三)消极网络语言

至于消极网络语言则是那些涉及色情、暴力等不利于社会和谐、不利于塑造个人良好心态的一些网络语言。因其本来就是受抵制的,而且粗俗不堪,所以就不多加举例。因为消极网络语言的存在对个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有着极大的诱导作用,进而做出一些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是阻碍个人发展、阻碍社会发展的潜在的巨大威胁。因此,对于这些网络用语我们是一定要坚决打击的。

三、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

我们不能简单的看待网络语言这一语言现象,要想对网络语言这样一种客观存在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我们首先要去研究它、分析它,弄清楚它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发展、未来的道路会怎样,然后才能对其进行规划,使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一)网络语言的定位

郑远汉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依附于全民语言的一种言语行为、言语活动,能实现其交际功能”[2]的一种语言现象。邓文彬在《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中说:“网络语言是通用语言或全民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属于社会方言的性质”“属于一般词汇的范畴。”[1]

我们认为,网络语言是特定对象在特定场合所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语言,如果脱离了网友、脱离了网络平台,那么网络语言的表意功能、交际功能均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这与社会方言的特点很相似。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有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社会方言主要是由社会成员聚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而产生的。广大网民是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可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特定阶层,网络平台是网络语言的主要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言语社团。所以我们是同意邓文彬先生的意见,将网络语言定位为“社会方言”,并且由于众网络语言并未进入到基本词汇,故也是将其看作是一般词汇。

(二)网络语言的规范

在在网络发展的早期,就有学者就一些规范的原则或者对策。我们认为针对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不能仅限于语言学家的讨论,而应该全民参与,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政府或相关组织应该对其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有目的的干预和规范,就像对待其他社会方言一样。

首先,语言最根本的目的是交际,网络语言也是如此,其首要原则就是要表意明确,利于交流。这就要求网络语言要简明易懂,满足交际需要。

其次,要注意网络语言的使用场合和范围。网络语言是在特定人群特定场合所使用的语言,一旦脱离特定环境就不能保证其表意的明确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小学的作文写作中,一定要杜绝网络语言的使用,以纯洁我们的语言教学环境。

再次,网络语言还要力求“高雅”,对那些粗俗不堪、涉及色情暴力的网络语言一定要坚决抵制。

最后,还可以建立相关机构对网络语言加以研究,制定网络语言具体的发展规划,甚至可以编纂辞书,[4]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网络语言纳入其中,这也可以达到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作用的目的,同时也是正面引导网络语言健康发展的一个积极途径。

摘要:本文所讨论的是最近五年风靡于众多网络平台并反映社会事件的新词新语或者能够旧语新用的言语,这类网络语言有其存在的价值,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对此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任其泛滥。本文主要从网络语言的来源、类别以及定位与规范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网络语言,来源,类别,定位,规范

参考文献

[1]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

[3]刘楚群.文化转型语境下语言文字规范纷争探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04)

语言定位 篇4

1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内涵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兴起的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强调让学生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简言之, 就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 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运用英语去完成各种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 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水平出发, 强调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通过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达到学习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体现了现今教学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为本”、“以学习为本”, 注重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2 传统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及地位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 教师基本上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讲师的讲授往往占到课堂时间的80%。教师往往着重强调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正如英语语言学家埃克斯利说:“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就是讲得太多。他们试图以教代学, 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在传统英语课堂上, 教师的主要教学用具有教材、教案、黑板、粉笔、录音机等, 因此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1) 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传授学生所需的语言知识;2) 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控制者, 教师负责设计和控制课堂问答、听写、讨论等所有活动内容、步骤、时间等, 包括提前准备好所提问题的答案;3) 课堂活动的评价者, 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及完成活动情况做出评价。

3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及地位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任务型教学法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受到了新的挑战。

1)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 学生是课堂主体, 被要求要参与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则主要负责组织课堂活动。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怎么去组织。教师把握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运行。在做任务前, 教师应该先向学生清楚的说明任务的要求、目的、及任务实施的步骤, 另外,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施任务所需的生词、短语, 及相关的语言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

2)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 教师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开始前, 教师就要做大量的工作去准备任务、研究任务、设计任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任务的可操作性预先设计好任务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例如在实施任务的不同阶段, 教师该做什么、学生又该做什么。在具体实施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对任务的实施情况, 来调整任务的难易度, 以确保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

3) 教学活动的监控者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负责监控学生的参与、完成任务的情况。但是, 教师要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关注任务的进展情况, 以便及时对学生做任务的情况进行指导, 或对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活动时间进行及时调整。

4) 教学活动的帮助者

教师是为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保障。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心理上和语言学习上的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因此, 在课堂上, 当有的学生灰心沮丧时,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 以使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当学生在遇到表达困难时, 教师应及时提供语言上的帮助, 有时可根据实际情况, 做出必要的示范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任务。

5) 教学活动的评价者。

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是教师工作的重要部分。教师通过评价来了解并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及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以适应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迫切地渴望老师对他们的表现做出评价。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及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 及时有效地表扬鼓励他们, 尽量少批评。在任务后的评价阶段,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对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改正, 还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做出点评, 让学生从教师的反馈中进行自我批评和反省, 帮助他们更好地探索语言, 进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4 教师在担当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角色时的注意事项

1) 教师应该熟悉并掌握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任务型语言教学对高职英语教师来说, 是个挑战。有许多高职英语教师承认, 他们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知之不多, 而这正是阻碍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主要因素。尽管许多老师已经意识到了把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应用到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但是由于对相关知识的欠缺, 他们无法很好地把它应用到高职英语教学中去。因此, 对高职英语教师来说, 学会和掌握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相关理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2) 教师需要转换观念

要使任务型语言教学有效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发挥作用,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 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教师应从一个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一个课堂活动的主动创造者。在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法, 以新的教学观念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3) 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

任务型语言教学对英语教师的文化素质、语言水平、教学技能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使用能力, 以及语言教学理论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 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是教师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完美体现。新课程, 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这要求教师要突破学科框架, 掌握学科综合知识, 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英语学科教授的是语言, 语言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加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为此, 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 具备一定的本专业和与本专业相邻学科的知识。

5 结束语

在我国, 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它使英语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监控者、及教学效果的评价者。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的应用, 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把握好自身角色的转换, 同时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李黎.论任务型教学理念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 2007 (19) .

语言定位 篇5

一、对第二语言汉语课堂中的案例教学的运用的再认识。

尽管案例教学在近年的第二语言汉语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但毫无疑问的是,对于这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法,不管是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依然存在着广泛的疑问。有人觉得案例教学和我们课堂举例就是一回事,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时髦的说法而已,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有人觉得案例教学课堂虽然看似精彩,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根本没有掌握实际知识;更有偏激的人觉得案例教学就是教师的一种懒人工作法,根本不是一种有效的可以称之为一门专门的教学方法的方法。

上面我们列举了诸多对案例教学这一问题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疑问。但我们认为,案例教学的出现和推广是具有广泛意义的,这一点在范围日益扩大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验证。从事实上,哈佛商学院、医学院的实验已经证明,案例教学法在教育领域是存在着巨大意义的,虽然这并无法验证在语言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但这依旧是可以探究的。第二,案例教学是符合社会发展:

(1)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MTCSOL,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英文全称是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现代社会,人们的各种观念、习惯都在快速变化,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适应新时代教学活动的需要,我们需要挖掘案例教学这样的新兴方式方法。第三、案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绝不是一种随意地糊弄,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准备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等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上好一堂好的案例教学课,并不像大家猜测臆想中的那么简单。从根本上讲,伴随着现代社会多媒体的发达,人们获得结构性知识的途径变得十分丰富,而大家认知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在这样的一种新的形势下,如何让学习者建立起程序性知识,才是教师应该致力于解决的问题。用中国一句老话来说即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深入了解并推广案例教学,是具有深刻的意义的。

二、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作为我们前文提到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在案例教学式的第二语言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呢?根据台湾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王千幸教授的说法,教师必须具备倾听、回应及沟通,以引导学习者进行案例探究的能力,促使学习者针对案例批判分析及深入洞察(insight),此乃案例教学法成败之关键。那么在第二语言汉语课堂教学中,又有哪些不同呢?

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引导者,怎么引导呢,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一)课前教学准备。这一方面不仅仅要求教师自身进行案例准备,教学设计,这里要解决怎样选择案例,怎样使用案例等多方面的问题;另外,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堂的准备过程,案例教学的课堂,学生是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做了充足准备的,否则,整个课堂教学中会死气沉沉,甚至无法延续。

(二)课堂的教学实操,这一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

1、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抛弃传统的教师定位,学会当一个倾听者,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里要求我们必须摆脱传统的唯一正确答案的枷锁,例如我们用汉语怎么问一个陌生人的名字这个问题,那么答案将是多方面的,学生可能会回答“你叫什么名字?”,也可能会回答“你姓什么?”,“你叫什么?”,“你的名字是什么?”……区别于我们的传统教学,我们往往只会教一到两个规范的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法,但这也往往造成我们的学生说话死板,而在实际交际中显得非常奇怪。语言是一种生动的东西,注定在运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千奇百怪的变化,这不是像数学公式那样的固定化。这一点在口语表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你叫什么名字?”“我的名字是XX。”“我叫XX。”这是标准的规范的表达,但实际呢,我们往往会直接回答名字,而不是回答一个完整的句子,因为完整规范的句子在这里这不符合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省力原则(1)。

2、除了当好一个倾听者,教师还应该当好一个引导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为主导,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还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虽然答案可以多样化,但是不代表着答案的任意性,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中去寻找合适的答案。我们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汉语数字表达中,很多学生由于文化习惯不一样,受母语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往往会说出十三千,二十十万这样的表达。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准确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会严重影响交际,但我们认为对于这样的答案,教师还是应该进行引导的,引导学生掌握符合汉语表达规范的方式。我们再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们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发展汉语教学,学生给出一个答案:把不说汉语、不学汉语的人全部抓起来关到监狱里。从理论上讲,也许这是可能实现的,但从人性、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来说,这个答案是必须得到引导纠正的。以上两个例子都表明了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结合我们上文提到的引导,我们进一步认为,教师应该隐性地掌握着课堂教学过程,而且教师还应该以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回应。这种回应既包括鼓励学生重新检视自己的个人观点、引导学习者分析以及挑战学习者的思考三个方面。虽然我们要保持学生是主导,但教师仍然可以通过有效的回应,对学生的思考过程、思考结果进行有效调节,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并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4、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三点,我们还认为教师应该把握好“教学相长”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很多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往往会比较发散,超出了教师的教学设计预期,但这正代表着一堂案例教学式课堂的成功,如果学生在长期的课堂表现中都无法突破教师的设计预想,那么这只能说是课堂教学的失败了,没能达到案例教学课堂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放下,要承认学生的能力和表现,真诚地为学生哪些超出自己预想和自身知识范围的见解而喝彩。

(1)语言中的省力原则使人们在使用和发展语言中普遍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语言发展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系统中任何一个层面的发展都可以看到这条原则所起到的作用。

(三)课后总结。上面我们重点探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我们所不能忽视的,还有课堂教学过程结束后的总结。这种总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每节课的课堂小结,一是整个课程结束后的总结。教师必须要定期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这样有利于更加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轨迹及知识成长轨迹,并根据学生水平的变化及对案例教学方法适应程度来合理设计课堂难度,以便让更多的学生最大限度获得我们前文提到的程序性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来适当调节结构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安排,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对国际汉语教师角色定位的建议

前文我们重新认识了第二语言汉语课堂教学中所运用到的案例教学,并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探讨了作为一个教师所需要做到的方方面面的细节。我们在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一个总结性的表述:我们认为,要成为一位成功的国际汉语教师,要学会把握全球化发展下时代新形势的变化,掌握学习者的变化,学会接收了解认识并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诸如“案例教学”。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加深对案例教学本身的了解,调整作为一个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及基本素质,更需要结合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不同因素,采取适当得体的教学实施方式,从教师自身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等多个方面做好准备,以便更加有效地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完成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搬运工到一个知识体系构建者的转变,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让参与到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本门课程学习的成功,更能够锻炼其自身愈发强大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我们才可以算德上是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1]所颁发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要求下的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

参考文献

[1]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11):ISBN:9787100066617,P284.

[2]央青.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01).

[3]赵嫚.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4]曹晓霞,王飞.纠正案例教学教师角色错位的几项措施[J].管理观察,2009(17).

[5]周蓓,李杰.关于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03).

[6]邓杉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D].武汉大学,2011.

[7]王千幸.个案教学法迎向千禧年:新世纪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创新,1999(台湾).

语言定位 篇6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 人们总是在预想未来世界各地的人们能用同一种语言交流沟通。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国际语言, 几乎无一幸存, 这一现实似乎扼杀了国际语言的理想并封锁了其前进的方向。然而, 这种预料中的挫折应当成为一个教训, 而不是扼杀国际语言的理想。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翻译成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 但是如今很多人都认为随着英语的日益普及, 翻译将逐渐失去意义, 其前途堪忧。从这个意义上讲, 国际语言的可能出现和翻译活动重要性的可能下降实际上让它们二者之间产生了联系。根据迄今所做的研究, 作者认为构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有助于定位未来的翻译活动。然而, 目前学术界很少将目光投向这两者的的关系, 也缺乏相关的研究。

几个世纪前, 人们开始投入到对广阔和未知的新世界的探索, 一些欧洲学者提出有必要构建一种简单易学、便于使用和推广而且文化认知充分的国际语言。在随后涌现的一批创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被称为世界语 (Esperanto) 。1887年, 波兰医生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 (□azarz Ludwik Zamenhof) 创建的世界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所构建的最广泛使用的国际辅助语言。他当时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方便灵活的语言, 作为通用的第二语言, 促进世界和平与互相了解。据维基百科提供的数据, 1996年有200-2000人把世界语作为母语, 10万-200万人能流利使用世界语 (Wikipedia) 。不过, 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和普及, 这种理论上所需的语言几乎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中。到目前为止, 大约有两百万人已经掌握了这门语言的基本知识, 但大多只是出于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的目的。显然, 世界语的现状并不利, 它未能达到人们的期望。很多学者们甚至得出结论, 世界语的普及已经成为一个彻底的失败。

尽管世界语推广失败,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一种国际语言的需求减弱了。相反, 如今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文化的交流以及自我更新速度的频率已经并正在随着网络的扩大在世界各地极大地加快。可以说, 对于文化融合的未来趋势最大的挑战将是不同语言的地域性, 因为至今都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的国际语言, 显然是翻译活动使当前的国际沟通和交流成为可能。作者将会尝试说明未来的翻译活动如何通过构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来得到定位。

据统计, 在电子媒体, 平面媒体, 网络等世界文化交流的多种平台, 约50%的人采用英语, 15%的人采用西班牙语。此外, 除了法语、阿拉伯语、汉语和日语, 世界其它语言应用的比例相对较小。这种情况一方面不利于一些优势语言 (仅从普及率来说) 的普及;另一方面, 那些优势较小的语言被更加削弱了, 最终会增加不和谐的因素。这两种情况会给世界各地的进步潮流带来负面的制约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 一种新型的世界语或新的国际语言仍是全球的巨大需求。为了证明是否需要构建新的国际语言, 必须先找出推广世界语失败的原因。

在殖民时代, 世界语的普及受到限制有各种原因。作者的分析如下:

1. 历史原因

(1) 在殖民地时代, 没有像如今这样开放的的全球市场。国际商人只在自己国家的势力范围进行交易活动, 他们只需要掌握目标区域的语言以及自己的母语, 就足以开展大部分交易活动。此外, 因为军事安全和势力范围的激烈竞争, 主权政府不可能推广一种国际语言。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 他们更加注重建立和维护自己独立的文化圈。

(2) 世界语自诞生以来就存在诸多缺陷, 学者们花了一百年多年的时间去改进它。当改进完成时, 殖民主义正在迈向尾声, 并被帝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时代以及冷战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所取代, 从而错过了推广世界语的黄金时代。

(3) 在上个世纪, 进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尚未凸显。文化先进的殖民国家有诸多相似点, 所以他们不需要相互学习。通过武力和贸易就足以让他们达到掠夺全球市场的目标。因此, 文化交流未被提上日程。

(4) 当时, 劳动分工和贸易规模还处于初级水平, 远远低于当今拥有先进物流的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所处的水平。因此, 在语言沟通方面还不需要达到任何深度。

2. 专注于语言本身

虽然已投入相当大的努力去改进世界语, 但批评声仍然持续不断。“批评世界语的点在所有情况下几乎是相同的, 即柴门霍夫曾武断地创造, 而不是去发现什么已经是最国际化的表达的东西。” (Jespersen, 2009:109译) 。更重要的是, 世界语大量借鉴了大多数欧洲语言, 例如, 它的词汇是基于罗马和日耳曼语, 因此, 它忽略了亚洲和非洲的广大世界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幸运的是, 当前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冷战时代已不再阻碍全球交流和沟通。在这样的背景下, 更多的重点已转移到语言和文化上。构建新的国际语的目的是让它成为第二语言而不是取代任何现有的语言。如今, 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语言, 是翻译活动使国际间的交流与沟通成为可能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共享一种语言, 翻译工作也更加容易。这将一种国际语言的构建、翻译活动以及参与翻译研究的人们密切联系起来。

在这个新时代, 得益于人们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了解的加深, 翻译活动在技术层面上变得更容易。英语得到普及, 谷歌翻译、金山词霸等翻译工具出现, 在可预见的将来, 大多数人日常的语际传播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机器或机器辅助翻译可以帮助证明有必要构建新的国际语言, 并能有限地协助构建。“即使计算机可以用于大多数的翻译, 世界的上任何一种重要的语言都不会被编程用于翻译彼此 (工作量巨大) , 否则每一种语言都将被编程, 以翻译成或从国际代码语言翻译过来, 这仍然意味着选择或建设一种国际语言” (White, 2009:114译) 。除了可以通过机器解决的语言问题, 其他的僵局只靠翻译是解决不了的, 即文化不可译性。

现代翻译活动的基础性作用难免会被技术进步所取代, 如果要保持翻译中人的因素的积极作用, 其未来发展必须找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作者认为, 这与新的国际语言的构建本质上是相呼应的。翻译在构建新的国际语中必不可少, 同样, 后者将有助于帮助我们定位未来的翻译活动。

首先, 未来的国际语言必须强调全球文化以及不同语言的普遍性, 这应该是国际语言的最重要的特征。《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中指出:“任何事件---为了要能被阐释进而具有意义---必须重复能被普通代码识别的结构” (Davis, 2004:22译) 。这表明, 国际语言的基础必须根植于世界各大现有的语言中, 保持其固有的特点和优势, 但它也必须超越文化不可译性, 以显示通用性, 而成为国际交流的统一标准。因此, 具有翻译专业知识的人在构建国际语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为只有他们能站在战略上的有利位置为创建新的国际语言建立根基。

其次, 未来的国际语言, 必须保持提升空间。它本质上要求语言要简单、灵活、实用, 发音易被不同人群掌握, 简单易学, 表达力强。因此, 在构建过程中必须有跨语言专业知识的人才的积极参与, 不仅应包括语言学家, 还应包括专业翻译人员以及翻译研究学者。专业翻译人员以及翻译研究学者能够通过翻译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由于其跨文化、高平台的性质, 基本语义翻译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 未来的国际语言, 必须有多平台技术兼容性。未来语言会在各种渠道同时进行交流, 包括平面媒体、网络、电子媒体、官方和民间交流、文化传承等。这些要求语言是能够各自兼容的, 这不仅需要语言专业知识, 而且需要掌握网络技术、推广、统筹建设等诸多跨部门知识。因此, 未来语言专家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同时, 专业翻译人员和翻译研究者未来虽不会被电脑取代, 但也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能力, 以保持其在构建未来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 构建未来的国际语言,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0版本的新国际语言发布之后, 一定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世界各种语言的使用者, 更需要一个权威专业的机构, 从不同来源收集整合意见, 在全球范围内做出明智和合理的调整。其成员必须包括专业翻译人士, 他们的作用在语言完美 (这将永远不会结束) 之前是不可替代的。前瞻性的语言构建只能通过他们完成, 因为它不只是单纯的数据整合, 例如, 如果在国际语词汇表里某种意义对应的字或词空缺, 而在现有的母语中字X是指这一含义, 那么很可能大多数人会为了短期的便利将X加入国际语言系统中。但是, 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不可译性。因此, 需要翻译人才仔细评估进行选择, 他们应该肩负起监控这全过程的责任。

最后, 在推动新的国际语言的早期阶段, 翻译仍然会发挥作用, 在母语和新语言之间切换。国际语言的构建并不意味着现有语言的消亡, 而事实上它使现有语言不会如人们原来所想那样阻碍交流。“一种语言的限制, 不是‘可判定的’或绝对的 (这会将不同语言相互切断) , 而是语言和语境之间的边界和开放结构” (Davis, 2004:20译) 。由此可以推断,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当地的语言因为其传统性和成熟性将继续在交流中发挥主导作用。即使国际语成功推广, 当地语言依然会是第一语言, 甚至是唯一的官方语言。在一定的历史阶段, 使用当地语言会更方便, 也比新的国际语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更具表达力, 这种情况在本地交流时更有可能发生。在极端情况下, 推进国际语言可能会被压制排斥或遭遇挫折。然而, “语言不断借鉴和变异其他语言中的元素, 每一代语言和方言会‘打破’和重塑标准化语法规则......那些用来区别不同语言的规则和界限并不事先存在任何有差异的系统, 这些规则和界限自身就是结果” (Davis, 2004:21译) 。在这个意义上, 语言的现有差异可以成为构建新的国际语言的丰富的资源。未来的翻译人才不仅要具备推进新语言的技术, 但还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 为全球推广做出努力。

结语

在目前的历史进程中, 翻译活动的功能将迎来根本性的变化。翻译现在所面临的是像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等必然来临的改革, 其集中体现其实就是一种新的国际语言的诞生。语言的形式没有限制, 它可以是人工语言、自然语言或两者的结合, 但它不会对翻译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在未来多元而一体化的世界, 构建和完善新的国际语言的目标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得以实现。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翻译仍会是一个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的专业。如果不能在改革之前找到正确的道路, 那么未来所有的翻译活动将面临衰退。但是, 如果能够找到, 那么翻译将持续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贡献。

对于参与翻译活动的人而言, 新时代将带来职业素质的新要求。作者大胆推断, 未来翻译人才将会主要有两种基本分工:传统的翻译活动以及一种新的职业人群----他们是基于兴趣、教育程度, 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文化的积淀建立的“桥梁”, 其重要职能是在新的国际语言推进过程中提供的技术和跨文化的支持。如果全球化必然会提升并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那么明智之人应该顺风扬高帆。否则, 就会像很多坚持旧方式的其他事物一样被全球化的潮流所吞没。

参考文献

[1]Davis, Kathleen.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Jespersen, Otto."International Language."Science New Series31.786 (1910) :109-112.JSTOR.Web.3 Jan.2009.

[3]White, Ralph Gardner."To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Lingua Humana."Current Anthropology 13.1 (1972) :113-123.JSTOR.Web.6 Feb.2009.

语言定位 篇7

西方当代观念艺术几十年来一直是艺术学科发展的主流, 它不仅领导当代艺术潮流, 同时也影响当代国内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然而, 教师的个人艺术风格不能代表就是学生能够触动灵魂的表达风格, 教师的个性化语言强加于学生的结果便是千篇一律教师的“临摹品”。结合中国的经济、文化现状, 研究并探索西方当代观念艺术的发展, 会使国内高校美术教育走上更科学的发展道路。通过与公共美术教育相关领域进行沟通和联系, 构建美术教育专业的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整体思考, 体现和反映社会公共领域对美术教育的当代需求, 确立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科整体发展定位。

西方艺术观念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

1. 苏联的美术教育及其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

苏联美术与美术教育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 它是整个欧洲美术体系的一部分, 它的基本观念与造型技巧的评价标准与西欧诸国特别是法国、意大利没有本质性的差异;其二, 它在发展过程中, 结合本国社会的需要, 渗进了本民族社会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因素, 形成它的某些不同于西欧美术的特点:特别强调关注社会生活, 批判社会丑恶现象 (俄国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 ;歌颂社会光明, 塑造劳动者或英雄人物的形象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概括地说, 苏联美术教育特别重视下列几个方面:强调基础的造型训练, 在基础造型训练中又特别重视素描造型的功力, 认为它是基础的基础;从现实主义艺术的要求出发, 特别重视对学生构图能力的培养;创作课在苏联美术学院中特别重视, 每学年学生都要有在构图基础上完成带有创作性的草图, 最后一年完成毕业作品;完成每学年的创作草图和最后一年的毕业创作, 学院还在暑假前安排学生去工厂、工地或农村写生和搜集作品素材, 这一措施的重要目的是保证学生的创作题材来自现实生活;与上述艺术实践相适应的是, 学院安排系统的艺术历史与理论的课程, 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灌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观念。

苏联美术早在上世纪30年代由鲁迅、徐悲鸿等人陆续向我国美术界介绍, 从苏联留学回来在延安鲁艺任教的胡蛮在这方面也做过不少工作。但苏联美术教育真正对我国美术教育发生影响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五六十年代。当时除了大量介绍苏联美术的翻译文章及来华的不少美术展览外, 人员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有中苏两国美术家的互访, 从1953年开始中国派留学生到苏联学习, 1955年至1959年苏联政府先后派美术家到中国来主持油画训练班和雕塑训练班的教学, 帮助中国培养创作、教学人材和完备教学方法。[1]

2. 西方现代美术思潮

所谓西方现代派美术, 是指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和波普艺术的统称。“现代派”一词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 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派美术既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美术, 也不包括现代的各种现实主义流派, 它与现代的西方美术更不是同一概念, 它在其中只占一席之地。后现代艺术观念既影响着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也深深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无论从美术教育理念, 还是从美术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和结构模式方面, 它都对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而现代艺术的诞生, 也不是凭空出现的, 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现代绘画的三位开山鼻祖:塞尚、梵高、高更, 都曾经醉心于当时时髦的日本画, 他们也受印象派影响, 但是也怀疑印象派对自然的忠诚, 日本画的象征主义和装饰平面化手法, 深深地触动了他们, 他们开始感到, 艺术的符号, 应该是种种象征, 应该是有着独立于自然存在的内在精神的。于是, 艺术的功能又变了。艺术这种东西, 在人内心的语义, 也变了。之后, 继承了他们的思路, 又出现了现代主义若干流派, 人本主义哲学、精神分析学说的流行, 又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头脑。现代主义, 是我行我素的, 其中几十种流派, 却没有什么内在的分工, 他们不是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 而是许多独立的个体。究竟有没有现代主义?其实没有, 是讲历史课没有办法, 为了方便, 创造了这个词而已。

3. 图象时代的绘画

尽管绘画曾被“当代”艺术判处了死刑, 画家们却从不自甘边缘, 他们在其他媒体的冲击下从没有停止过努力。老一代的画家培根、戴维·霍克尼、里希特和凯兹等人一直在尝试用这种传统媒介表达当代人不断更新的视觉感受。80年代早期, 具象的新表现主义绘画曾对艺术界有过相当大规模的冲击, 但是这种回潮是短暂的, 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得到足够的理论评价, 就被90年代汹涌而来的后前卫的大潮所吞没。直到90年代末, 新一代的画家才终于成长起来, 他们成长得虽慢, 却有可能比新表现主义画家更强大。新一代画家用自己的风格而不是主题来创造现代性。他们的作品多是具象的, 但并不沿袭前现代 (pre-modern) 时期的传统模式和教条, 而是采用了后现代时期更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他们从辛迪·舍曼、迈克·凯利和杰夫·昆斯这样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中得到很多启发。[2] (p20)

教师个性化语言对教学的影响

表现主义是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 它对人的主观世界的表现方式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表现性教学丰富了传统以写实为主的美术教育模式, 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创作力的空间, 它的存在和发展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 随着当今各大艺术类院校不断扩招, 生源专业素质明显不如80年代以前。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 大家似乎都想速成艺术家, 于是出现了美术教育过分强调个性化教育, 渐渐地忽视美术基础教育, 表面的个性化风格语言难掩基础的薄弱、审美修养的欠缺等问题。再者, 教师的个性化语言不能代表就是能够触动学生灵魂的表达风格, 教师的个性化语言强加于学生的结果绝大多数是千篇一律教师的“临摹品”, 学生的风格何在?作为教师应传授艺术的普遍规律, 体现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公共性, 而不应是个性化的特殊现象, 学生个性化的东西因人而异, 教师把“抛砖引玉”做好比强加于人的教学方法更具科学性, 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西方艺术院校的教育思想中, 常常把“个性的展望”、“创造精神的培养”摆在至尊的地位, 这是他们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 有他们的道理, 自然也有他们的问题, 这些对我们都有启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当代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 绝对不应该把戴有各种光环的西方美术教育思想简单地拿来作为我们的教育思想。

帔对创造精神的提倡, 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是不足的。对于西方艺术教育中这方面的长处, 我们应当借鉴。但是我不同意离开对人的“质”的价值判断抽象化来谈创造性, 使创造性既成为艺术的目的, 同时又是衡量艺术的标准的观点, 它的后果必然是出现用“创造性”来衡量创造性的尴尬局面, 以至使创造性失去客观的、真实的价值尺度。在西方艺术的诸多困惑和苦闷之中, “价值失真”不能不算是一个问题。

把创造性摆在艺术教育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用对创造性的教育来掩盖或代替对精神素质的教育是不正确的。特别是不能把创造性仅仅看作是语言样式上的“出新”。现在某些标榜“创新”的作品, 其体现的精神素质甚差, 就是这种理论误导的结果。[3] (p4-5)

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定位

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应在大美术教育背景下, 对在现代美术教育平台上的美术教育进行重新的诠释和拓展, 并以公共 (社会) 美术教育与领域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的, 使学校美术教育与公共美术教育成为有机的整体, 并承担公共美术教育中普及教育功能。要确立以公共美术教育为方向的美术教育专业首先要从“公共”意蕴来理解公共美术教育是公共领域中面向所有的人, 通过培养公众的审美品质、提高人文素养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其次体现在公共美术教育能通过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优秀美术作品的研究与探讨提高人们的审美, 同时也紧跟时代的步伐, 与时俱进, 吸纳当代具有创新思维和新思想的艺术作品, 体现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公共性。

对此我们应该围绕着对公共 (社会) 美术教育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 确立公共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主要是社会公共领域的相关美术机构包括学校、博物馆、美术机构、社区以及媒体 (电视、报纸、网络) 等机构的美术教育人才。坚持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应在当代美术教育的平台上, 吸取先进美术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依托学院的传统美术优势, 保持和加强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同时, 通过与公共美术教育相关领域进行沟通和联系, 构建美术教育专业的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整体思考, 体现和反映社会公共领域对美术教育的当代需求, 确立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科整体发展定位。[4] (p56)

摘要:后现代艺术观念既影响着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也深深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构建开放式、全方面的美术教育体系的大美术教育观念正逐渐为社会所提倡和关注, 个性化语言教学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发展定位应更多地体现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公共性。

关键词:个性化语言,美术教育,发展定位

参考文献

[1]悉静之.苏联的美术教育及其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N].中国艺术报, 2008.

[2]邵亦杨.绘画又回来了[J].世界美术, 2006.3.

[3]杜键.为建设中国当代成熟的高等美术教育而努力[J].美术研究, 2004.1.

上一篇:安徽省旅游业下一篇:综合优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