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休闲产业

2024-08-20

公共休闲产业(共4篇)

公共休闲产业 篇1

一、研究的缘起

商业步行街最早起源于欧洲, 其发展的早期是为了将购物者吸引回已经衰败的城市中心, 发展至今, 它已成为集购物、餐饮、娱乐、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休闲空间, 是一个城市休闲的象征之一。

休闲空间是伴随着休闲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 由人们的休闲行为和所处的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它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是人们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居民休闲意识的增强和休闲方式的改变, 对城市日常休闲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商业步行街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一) 国外城市商业步行街历史溯源。

在古代的欧洲, 城市广场始终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发生地。随着巴洛克时代的到来, 城市产生了无限扩展的道路和沿路的节点, 广场也就变成了城市道路的交汇点, 其宗教权威和城市纪念意义日益独立化;与此同时, 商业机能日渐消退, 交易商贸空间也由广场形态逐渐过渡到街道两边的线形空间, 形成了沿街店铺鳞次栉比的商业街, 这就是西方早期商业步行街的雏形。

工业革命后, 西方各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中心。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随之城市人口也急剧膨胀。生产和人口的集聚, 促使城市发展, 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城市成为重要的市场。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的出现, 又大大推进了步行商业空间的发展进程, 这两种新型商业形态迫使传统的小商店在经营上向着商品专业化和服务综合化转移, 逐步形成了在城市干道路口、道路转角处布置大型综合商店, 而街道两旁排列多家专业商店和服务行业的典型商业街区布局。这期间出现的商业建筑型制的演化及商业空间规模的扩大和发展, 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形态新的发展趋向。1926年德国的埃森市由于城市结构紧凑, 人口居住密度高, 在“林贝克”大街禁止机动车辆通行。1930年建为林阴大街, 使商业获得成功, 成为现代步行街的雏形。在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 伴随着西方国家能源危机的爆发以及旧城中心商业区的衰败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 人们开始模仿早期欧洲步行街的建设, 以此来恢复城市中心区的繁荣以及解决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于是各国掀起了建设步行街区的高潮, 如德国的慕尼黑、波恩;法国的巴黎、里昂;英国的伦敦;美国的旧金山;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城市都建设了步行街区, 并且也都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经历了由单纯吸引顾客, 到对步行者的关怀, 再到成为社会活动中心三个阶段, 城市发展和街区设计更加注重对于人的关怀和重视, 使人们在空间中享受交流的乐趣, 并真正成为城市和街道的主人。

(二) 我国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发展。

在古代的中国, 街道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生活空间。人们的一切公共生活都在街道上完成。街道的产生则可追溯至周代, 在中国古代基本上按《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前朝后市”来组织城市空间形态。春秋时期, 统治阶层开始对商业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管制, 实行“里坊制度”, 只允许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商品交换, 定时聚散。北宋后,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使城市里逐渐形成了临街设店的商业街和院落型商店, 这时的商业场所不再是集中布置在特定的“市坊”内, 而是分布在全城, 与住宅区混杂, 沿街开设各种店铺, 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到了明清时期, 城市中心就已经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区, 如北京的钟鼓楼、东西牌楼及东安市场等地, 许多当时繁华的商业街甚至延续至今, 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

鸦片战争后, 传统的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开始逐步瓦解, 资本主义的初步萌芽, 使得我国的商业环境、服务模式以及建筑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伴随着南京条约签订, 外商在租界区内建立了大量的娱乐设施, 因而吸引了城市大部分的商业贸易活动, 并最终形成了城市新的商业中心;此外, 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民俗街市也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 如上海豫园、苏州观前庙等集游览、购物于一体的庙会式步行街等都是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城市步行空间。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 我国步行商业街的建设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同许多西方国家曾经遇到的问题一样, 城市化所引起的诸多问题在商业区的表现也越来越明显, 我国也开始对传统的、已有的、旧式商业街区进行改造, 如南京夫子庙商业街区的改造、苏州的观前街步行化改造, 并在新兴的城市中心区域新建一些多层的大型的综合商店和相关服务行业, 形成新的商业街区。

纵观国内和国外各种形式的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形成, 体现了如下发展过程:传统商业街坊的步行街———人车交通混杂的商业干道——现代综合步行商业街。步行商业街的使用主体是人, 从人的休闲行为出发, 人们只愿意在经过合理设计的休闲空间中进行活动。商业步行街的出现是城市居民追求精神生活的必然结果, 它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和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

三、商业步行街发展演变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 商业步行街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缩影, 是居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 它的发展演变扩展了人们的室外活动空间, 使得休闲在人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纵观国内外商业步行街的发展与演变, 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空间形式的变化, 在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提高消费水平的同时, 也促使人们的商业购物行为及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从深层次上来说, 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演变不仅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更是一种社会结构的变迁。

由于不同的人群在社会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这也就产生了收入结构上的差异, 进而形成了社会的阶层结构。经济在发展, 这种结构也在一天天变化着, 它直接影响了构成商业步行街空间的人、物及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和变化, 从而导致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等发生变化, 这些要素通过行动表现出来便触发了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从社会角度讲, 休闲空间的发展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 它体现了一个城市居民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城市空间是由人创造的, 他们从居住于其中的人们那里得到他们的特殊性。由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空间中, 他们逐渐将自己的特性施加给他们的环境, 并尽其所能地改变和调整环境, 使之满足他们的需要并体现他们的价值, 同时人类自身又适应了自然环境和周围的人。因此, 存在着一个连续的双向的过程———社会空间辩证法, 即人们在创造和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工作的空间以各种方式控制着。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空间的物化反映, 它的发展演变反映了城市发展变动的历史, 它的内在结构又反映着城市形态的本质。

四、商业步行街的未来

商业步行街是随着城市社会生活的进步、商业活动的高度发展, 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公共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呈现出诸多的趋势。

(一) 功能的多元化。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 城市休闲空间的功能也日趋完善。传统商业步行街的主要功能是经商, 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则把商业与休闲相结合, 注重非营业场所空间的设计, 商业步行街不仅有大量的绿地、水面等休息处, 还配备了一些文体设施, 形成一个多功能的商业街区。

(二) 环境的室内化。

露天步行街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受气候条件的制约, 尤其是在气候不好的地区或者季节, 很难实现全天候营业。因此, 室内步行街应运而生。最早的室内商业步行街出现在19世纪的西欧, 如汉堡的西勒姆集市和意大利米兰教会广场商业街。室内商业步行街排除了一切车辆的干扰, 完全成为步行者的天地, 便于其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

(三) 设计的人性化。

步行商业街是人们消费的载体, 一个地区与商业活动的结合度最终决定了它是否具有足够的活力。要形成一定的社会活力首先要有一定数量和密度的人群作为主体保证, 因此, 一个良好的步行系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在设计上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 为其提供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 延长行人驻留时间, 从而也提高商家的经营效益。

五、结语

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物化的反映, 它的发展演变给城市带来新的面貌, 体现了对城市历史的尊重, 并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和商业功能, 对发挥城市土地的综合价值起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 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已不再是单一的购物场所, 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商业文化活动空间, 其发展演变的最终目标是创造高度人性化的城市休闲空间。

摘要: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它有效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和功能, 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步行环境和休闲环境。本文结合旅游心理学、休闲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各学科的知识,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 探寻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演变的深层次原因, 从而探讨如何构建更适宜的人居环境, 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发展演变,休闲空间

公共休闲产业 篇2

关键词: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环境设施要素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01-01

在当今高楼林立的都市,人们更希望走出去,到有别于日常生活工作、接近自然又体现人文的环境中去。因此,城市中各种公共休闲空间如街心公园,休闲广场等也随之增加。如果说公共休闲空间承载着人们日常的休闲娱乐活动,那么其中的设施就是这种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的研究对我国城市环境的改善有很大促进作用。所以本文以公共休闲空间设施设计为主题对环境设施这一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进行关注和研究。

1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

1.1 城市公共空间构成要素

古代西方的城市公共空间多由一组公共建筑群组成,如神殿群、市场、政府机构建筑、广场、纪念建筑群、体育竞技场等,通常是用建筑围合成空间形成一体化的连贯的功能场所。这类场所对城市的大多数人开放,进一步成为城市公共活动场所。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范围内由建筑实体围合的对公众开放的可以进行聚集性活动的空间。要构成这样的空间需要以下几个要素:(1)界面感。与我们所熟知的建筑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一样也是由界面围合而成的,只不过室内空间由既定的地面、墙面、天花围合而成,而城市公共空间的界面更为灵活,可以是大地水体、天空,也可以是建筑、植物等。(2)领域感。城市公共空间是有别于个人私密空间的,其主角是城市居民,其中进行的公众活动复杂多样,有动有静,有公共的、有半私密的,这就需要营造不同的领域感来支持不同活动的开展。

1.2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内涵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是将环境设施的设置范围限定在公共休闲空间这一特定的户外环境中,为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员提供休闲活动所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同其他的环境服务设施一样具有相应的使用功能和社会价值,但需要指出的是公共休闲空间服务设施有其特殊性,它直接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服务,人们在休闲的过程中心态是放松的,更有可能去关注自己周边的事物,特别是自己要频繁使用的设施。因此,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的设计更要求设计师以游憩者的得心态反复审视自己的设计是否与环境相协调、与参与休闲活动的游憩者的心态相符,是否自己的作品能与游憩者产生一种对话,使其欣赏,品味甚至流连。

2 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设计的相关要素

2.1 人与环境要素

2.1.1 人的要素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是由人设计和制造的,以为人服务为目的。因此设施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环境设施的研究自然要关注人本身的需求和期望。(1)人对设施的生理需求人在公共休闲空间中的行为类型复杂多样,一般有观赏、散步、娱乐、锻炼、交谈、表演、浏览等。模式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模式下人们的行为主要是观赏周围景色和交谈等,因此不可能长时间的站立,都要下意识的寻找可以依凭和就座的休息设施。动态模式下人们的行为变得更为复杂,需要与之配合的设施就得更加多样才能满足人的行为需求,如人们在休闲空间中要找到自己想去的活动场所,就要有路牌、标识牌等设施;夜晚在空间活动就要有景观灯来提供照明。(2)人对设施的心理需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仅仅满足人的行为需求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人们对审美的需求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2.1.2 环境要素

设施的设计都是以一定的环境为背景的,我们都能观察到同一功能的设施在不同的环境中能演绎出许多的形态,这除了设计师本身的设计理念和审美偏好外,与设施所放置环境不无关系。

(1)自然环境对设施的影响。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走来,到现在可以建设大规模的城市人工环境,人们受到自然的限制越来越小,由于技术的进步人们甚至可以在恶劣自然的条件下建设宜人的人工环境。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从来就没有降低,如人们在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时还是大规模的引入绿色植物和水体等自然元素,除了生物性的需要外,也包含着对回归自然的向往,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的接触和抗争中体味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社会环境对设施的影响。人是以社会性组织在一起的,人在不断的社会性交往活动中形成了文化、宗教、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即为社会环境,除自然环境外社会环境是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影响最大的因素。以建筑文化为例,西方以石构建筑为主,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各种流派曾出不穷,其建筑形制深刻的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学者称西方的美术史可以用建筑风格来划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则形成了以木构为主的一脉相承的建筑形制。

2.2 功能要素

(1)基本功能。基本功能即为环境设施直接向人们传达的最为本位的功能,如休息设施向人们提供就座依凭功能、景观灯为人们提供照明、信息设施指引人们到达正确的地点等。

(2)装饰功能。装饰功能是指环境设施以其形态、色彩、组合等对环境起到的美化和装点的作用。一种是以自己强烈的艺术处理给人以视觉冲击,“目标就是建立、支持或强化一个地方的地域精灵。”另一种是对环境特点的呼应和对空间气氛的烘托作用。

(3)环境意向功能。环境意象功能是指环境设施通过其形态、数量、空间分布方式等,对环境要求予以补充和强化的功能特性。环境设施往往通过自身的形态以及与特定场所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显示出来。

(4)附属功能。附属功能在公共休闲空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环境设施把诸多功能集于一身,既减少了设施的冗余,又使环境显得整体。如路牌与路灯设施的结合,白天可以看成一个简单的路标,到了夜晚就会发挥照明和引导双重功能。

2.3 色彩要素

(1)色彩的辨识性。利用色彩辨识性的特点,来合理的区分环境中的设施,使它们各司其职,易于我们的辨识和使用,如英国的环境设施往往采用高纯度的原色来与周围环境相区分,一方面增加了设施的识别度,另一方面在城市统一的色彩规划中寻求变化而使城市充满活力。

(2)色彩的美观性。环境设施要想有很好的审美感染力除了要有富有表现力的造型外,其色彩的运用和合理的搭配也至关重要。色彩美常使人觉得物品有舒适、轻快、活泼等感觉,这正是公共休闲空间设施应有的品质,它有利于人们缓解疲劳,振奋精神。另外设施的色彩设计不能只注重其本身,还要着眼于整体的环境,做到与环境相协调。

(3)色彩的象征性。环境设施色彩的象征性多表现在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上,人对色彩有冷暖的主观感受,我们利用这点可以调节人们对环境的不适感受,如出于寒带的地区可以有意的在环境设施的色彩设计方面多加入一些暖色调,使人们的户外活动更从容,而热带的则要做相反的处理。

参考文献

[1]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休闲体育和休闲体育产业探究 篇3

1、相关定义

当前关于休闲体育的定义有很多种, 罗歇.苏认为“休闲体育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运动 (包括竞技体育和一些带有强制性和规定性的体育活动) 是有区别的。它没有硬性刻板的的规则, 不需要有规律的科学化的运动训练, 它更不是为满足个人自尊心和荣誉感而通过比赛追求优异成绩。

它是它是自发、非形式化、充满娱乐性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是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的一种心理体验、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 是一种个体的内在的需求。在休闲体育这一概念中休闲是目的, 而体育在这里知识休闲的方式之一, 用作为实现休闲这一目的手段而出现的。因此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 自主选择以体育为基本手段满足其休闲需求的一切活动。

2、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

2.1、自娱功能

休闲体育, 作为全民健身的支柱, 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休闲体育是“自娱性”的体育运动。它源于人们本能的冲动和自我完善的健康意识, 它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娱乐之需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娱乐的活动, 人们积极主动进行休闲体育的运动不是为了供别人观赏, 而是为了满足自身需。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休闲体育主要是供娱乐消遣之意, 离开娱乐这个根本特性, 就离开了群众。通俗讲大家聚集起来在一起自娱自乐的运动方式, 就是休闲体育的表达形式, 这也是休闲体育的基本属性, 是实现自娱的基本目的。

人们通过休闲体育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渴望, 它使参加者共同投入, 练习者身心愉悦, 观赏者愉悦快慰。因此, 它在当今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2、健身功能

经常参加休闲体育锻炼, 能有效的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长期坚持休闲体育锻炼的人, 无论在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灵活性、协调性, 还是在肌肉力量、反应速度、爆发能力等素质方面, 均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高, 对人们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长期坚持休闲体育运动可以能使够使得锻炼者体态均匀, 紧实肌肉、健壮机体, 看起来充满美感和力量。

现在社会是处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人民的生活压力大大增加, 由运动不足引起的文明病正不断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近年来“猝死”在非正常死亡中的比例不断飙升。特别是IT、工业设计等新兴行业中, 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神经衰弱等问题越来越“青睐”年轻人。若多进行休闲体育运动, 不但能能够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调节精神状态, 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心肺功能, 促进细胞的代谢和营养物质的供给, 还能通过特定的动作来锻炼颈、肩、腰、腿等部位, 能够加强关节韧性, 从而有效的缓解颈椎病、腰肌劳损、关节痛等症, 有助于健康心态的保持和寿命的延长。

2.3、观赏功能

任何一种休闲体育运动都包含着无穷的运动美, 都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体育运动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姿态为表现手段的运动方式, 具有较高的形式美感, 观众通过欣赏优美的技术动作和完美的肌肉线条, 从形态到内涵都能得到愉悦和陶冶, 满足审美欣赏和精神需求, 给人以美的享受。体育欣赏能够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通过休闲体育欣赏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休闲体育的运动中来。紧张、兴奋、刺激、对抗、拼搏的竞赛场面激动人心, 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激励和感染人不断进取的人们。

在休闲体育运动的学习和练习中, 消耗大量能量, 减掉多余脂肪, 保持适当体重, 造就优美、大气的外形奠定坚实的基础。休闲体育的魅力, 往往能在运动场效应产生一种移情作用, 传播于运动员和运动员之间, 运动员和教练员, 运动员和观众之间。它使人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由的与他人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沟通感情、互相合作, 获得愉悦的身心, 使其身心舒畅, 保证良好的心理, 保持健康的体魄, 陶冶人们的情操, 有助于消除紧张、郁闷、失落等不良情绪。

2.4、教育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说的就是教育在社会发展、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系统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 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条件, 通过资源配置建立教育发展的某些结构, 然后通过教育引导、规范教育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休闲体育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休闲体育以其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唤起人心中的美好, 让人充满正能量, 增加自信心, 促进人际交往, 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将“全民健身”运动推向了高潮, 体育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 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大大提升, 目前为止, 我国已然发展成为体育大国, 我国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已开设了休闲体育、社会体育、休闲体育服务管理等课程, 旨在认真落实和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终身体育”思想意识的建立, 旨在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严格意义上讲, “终身体育”是一个课程理念, 它的指向在于应该编制什么样的课程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但由于课程与教育的不可分割性, 这一理念也必然引发体育教育思想的变革。而休闲体育以其简便、随意的特性为新的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的变化, 一些反映人文关怀思想的目标出现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中。休闲体育的多样性恰好的贯彻了教育原则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 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要而不同。同时, 休闲体育反应了管理地方化和民主开发的主体在于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有利于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使更多的人加入休闲体育的队伍中来, 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

2.5、交际功能

任何一种休闲体育运动从外部形态上看, 是各种动作和姿态的交替展现。从内部结构看, 它是各种各样的感情和人类自身发展情感和逻辑的迸发。休闲体育通过人体律动来传达信息, 它具有强烈的传感作用。由于休闲体育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人体动态文化, 所以他没有文字、语言的障碍, 它可以突破国家、种族的限制, 以通用的运动方式沟通彼此的情感, 促进彼此的交流。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娱乐活动,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已逐步成为社会娱乐和交往中一项高尚的文体活动。它有着广泛的群众性, 人数不限、场地不限、简便易学, 练习者之间有密切的交流和广泛的接触进而, 拉近彼此的距离, 增进彼此的友谊。

2.6、团结功能

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是休闲体育长久发展的前提。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存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彼此间缺乏信任及人们出现的迷茫、焦虑、困惑等现象, 心灵的健康在紧张的工作中越来越来重要, 身体与心灵的疲惫会互相影响, 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良因素。通过休闲体育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 还可以改善邻里之间关系, 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促进邻里情感交流的沟通,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促进身心健康。休闲体育通过肢体表达内心情感, 提升身体素质, 提高身体抗压能力, 开拓人际关系, 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团队融合度, 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休闲体育产业

产业一般是指部门、行业、可动产业、不动产业等泛泛地概念。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体育产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 人民习惯对围绕体育运动开展的经营活动集合称为“体育产业”。顾名思义,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是指, 在符合本国国情的前提下, 人们对围绕休闲体育运动开展的经营活动的总和。包括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体育赛事产业、体育旅游产业、高尔夫产业、冰雪休闲和休闲体育赞助、休闲体育出版、休闲体育纪念品销售等。

3.1、发展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体育产业概念随之而来, 一个大众化的休闲时代正在到来。休闲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集群, 已逐步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 能够反映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休闲体育运动开展的差异性, 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繁荣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性。不断挖掘和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及其代表性特色精品, 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重要战略之一。在推进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同时, 应抓住我国休闲体育的文化背景、运动特征、群众特点和地域特性, 创造顺应时代潮流的休闲体育产业精品, 是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前提条件。

3.2、完善休闲体育产业市场

休闲体育产业在我国的兴起, 是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建立客观、完善、规范的休闲体育产业市场,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要求, 是繁荣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必要条件。首先, 转变政府职能, 加速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造良性市场调控主体, 解决好政府在市场中的身份, 加大政府的干预, 只有获得政府的支持, 才能建立良好的休闲体育产业市场大环境。其次, 要调整和完善休闲体育产业市场结构, 进一步完善休闲体育产业市场, 积极协调地方市场、区域市场乃至全国休闲体育产业市场形成立体化的市场格局。最后, 完善休闲体育用品价格体系。例如:定期举办公益性赛事, 降低休闲体育运动服饰、设备、器材等成本, 逐步建立一个统一、开放、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化休闲体育市场, 推进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繁荣和长效发展, 加强休闲体育产业资源的整合力度, 提高我国休闲体育产业资源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开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更好地体现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在国际体育产业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实力。

3.3、打造休闲体育产业链

不同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 一定是以突出其地域特性为基础而形成的, 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路径,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 是推进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打造我国休闲体育产业链, 政府应组织科研人员人员, 结合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 对不同休闲体育项目的运动方式、运动理念、运动效果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成立休闲体育运动研究所, 建立休闲体育产业专业网站, 出版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专著, 出版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光盘, 建立休闲体育培训基地及文化传播公司, 定期举办休闲体育大赛等, 形成以休闲体育为主的一系列相关的产业链。

4、结语

终身体育体系构建是一个工程, 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构造。这需要今后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 才能使其完善。终身体育体系的构建成功也是终身体育健康发展的开始, 更是终身体育发挥作用的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的娱乐、消遣方式, 受到越来越多广泛的关注和喜爱。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休闲体育爱好者数量的不断增长和人民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 为中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并提供了良好的中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卉, 周丽君.休闲体育发展环境要素构建的理论探索[J].浙江体育科学, 2014, 02:24-28.

[2]屈宏强.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理论困境及对策建议[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2:81-84.

[3]焦现伟, 孙南, 岳新坡.我国高等学校休闲体育专业发展态势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4, 04:476-480.

[4]韩志芳.全球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发展[A].北京大学.体育社会学与社会变革中的挑战——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暨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C].北京大学:, 2014:2.

[5]张鸿.休闲体育的幸福内涵及实现路径[A].北京大学.体育社会学与社会变革中的挑战——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暨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C].北京大学:, 2014:2.

略论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 篇4

我们已进入普遍有闲时代, 国民的休闲需求正在日益增长。国民休闲需求的充分满足有赖于各类休闲服务的有效供给, 其中重要的一类就是城市公共休闲服务, 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这类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是主要由城市政府提供以满足市民及游客休闲需求的一种公共服务, 是由城市政府主导或组织的, 为满足公众休闲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包括公共休闲环境营造、公共休闲空间构建、公共休闲设施完善、各类休闲教育开展以及直面公众的休闲服务等。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是新时期对城市政府职能提出的新要求, 为满足市民及游客不断增长的休闲需求, 城市政府应在提供公共休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但从城市公共休闲服务现状来看, 目前各类城市中普遍存在公共休闲服务不足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是公共休闲环境待优化, 二是公共休闲空间待充实, 三是公共休闲设施待完善, 四是各类休闲教育有待加强, 五是直面公众的休闲服务质量待提升。

造成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 就是标准化建设的滞后。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公共休闲环境营造、公共休闲空间构建、公共休闲设施完善、各类休闲教育开展及直面公众的休闲服务等诸多方面, 需要城市政府的科学统筹与各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在多年来的城市建设实践中, 各地城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也形成了很多有益做法, 但在提供公共休闲服务方面, 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来进行引导和规范, 因此城市政府对其具体内容与相关要求不清楚、不了解, 找不到工作的切入点和抓手, 从而导致各地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水平偏低。因此, 加强标准化建设, 通过标准来规范引导城市公共休闲服务, 提升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水平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 就是运用标准化原则和方法, 围绕城市公共休闲服务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标准的活动。开展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 有利于提升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水平, 强化城市休闲功能, 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提高我国标准化活动的国际影响力。

1.有利于完善公共休闲服务, 满足公众休闲需求

虽然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 但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 尽管公众的休闲需求在日渐增长, 但商业性休闲活动还不能成为公众的普遍选择。这就需要城市政府在休闲领域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 通过提供完善的公共休闲服务来满足公众的休闲需求。然而, 绝大多数城市中, 公共休闲环境不优、公共休闲设施不够、公共休闲空间不足、休闲服务质量不好等现象普遍存在, 公众的休闲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通过标准化推动, 能够增强城市政府的公共休闲服务意识, 明确公共休闲服务的要素与要求, 指导相关部门完善公共休闲服务内容与提升服务质量, 从而满足公众的休闲需求, 提高市民的福利水平。

2.有利于强化城市政府职能, 实现城市休闲功能

休闲是现代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 公共休闲服务则是新时期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城市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城市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的完善有助于促进城市休闲功能的实现。目前城市政府的公共休闲服务职能还很薄弱, 公共休闲服务整体乏力, 这不利于城市休闲功能的充分实现。通过标准化建设, 能够在公共休闲环境营造、公共休闲空间构建、公共休闲设施完善等各方面提升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水平, 从而强化城市政府职能, 更好地实现城市休闲功能。

3.有利于转变城市发展理念, 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 旨在通过标准化建设倡导休闲创造快乐、休闲创造价值的理念, 为市民乃至全社会提供一种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 转变以往城市“重生产, 轻生活”的畸形发展状态, 不断提高城市的特色、品质和魅力。通过标准化建设, 能够明确城市公共休闲环境的构成与营造要求, 公共休闲设施的类型和质量要求, 公共休闲空间的类型和规模要求, 休闲服务的质量要求等, 引导城市在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进程中, 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实现和谐发展。

4.有利于开拓服务标准化新领域, 提升标准化国际影响力

从国外休闲服务标准化现状来看, 在国际、区域、国家3个层面上, 标准化的主要对象都是商业性休闲服务, 而在公共休闲服务领域中, 标准化活动尚无实质性进展。因此, 开展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建设, 不仅开拓了我国服务标准化新领域, 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一个创举, 将使我国走在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的国际前沿。进而通过相关标准的国际推广应用, 使其转化为国际标准, 这将有助于确立我国在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领域的主导地位, 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影响力。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的主要进展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建设起步于2009年。五年来,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标准化技术组织建立

经国家标准委批准, 2009年11月10日, 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以下称全国休标委) 正式成立, 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首个以“休闲”命名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全国休标委汇集了国内休闲服务领域和标准化领域的一流专家, 在国家标准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主要负责传统特色休闲方式开发与保护, 现代休闲创意与服务, 休闲节庆活动, 主题休闲俱乐部, 公共休闲服务, 休闲咨询服务等领域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其工作领域与世界休闲组织相关联。全国休标委的成立, 标志着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启动。

2.标准制定工作卓有成效

全国休标委成立后, 积极开展休闲服务领域标准的立项和研制工作。五年来, 全国休标委先后承担了《旅游休闲质量安全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休闲服务与管理基础标准研究》等国家标准化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 向国家标准委申报了《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导则》、《城市中央休闲区服务质量规范》、《社区休闲服务质量导则》等多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项目计划。截至目前, 由全国休标委组织起草并由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实施的城市公共休闲服务领域相关标准已达11项, 包括《城市中央休闲区服务质量规范》 (GB/T 28003—2011)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导则》 (GB/T28102—2011) 、《度假社区服务质量规范》 (GB/T 28927—2012) 、《社区休闲服务质量导则》 (GB/T28928—2012)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分类与要求》 (GB/T 31171—2014) 、《城乡休闲服务一体化导则》 (GB/T 31172—2014) 、《国民休闲教育导引》 (GB/T 31173—2014) 、《国民休闲满意度调查与评价》 (GB/T 31174—2014) 、《休闲咨询服务规范》 (GB/T 31176—2014) 等。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定发布一系列城市公共休闲服务领域的国家标准,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工作可谓成效显著。

3.标准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意见》 (国标委农联【2007】7号) 及《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实施细则》的原则和要求, 经国家标准委批准, 自2012年起, 《城市中央休闲区服务质量规范》、《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与管理导则》、《度假社区服务质量规范》、《社区休闲服务质量导则》等城市公共休闲服务领域系列国家标准陆续在秦皇岛、青岛、西安、上海等地开展试点 (预实施) 。当前, 各地试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城市公共休闲服务领域系列国家标准是我国首次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 做好标准试点工作十分重要。通过标准试点, 有助于及时发现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积累工作经验, 为下一步标准的全面实施打好基础。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面临的不利因素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的探索和实践,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国际上, 都是首次。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当前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工作已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其深入开展的不利因素。

1.政府部门标准化意识淡薄

标准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适用于工农业, 也适用于服务业;既适用于企业, 也适用于政府部门。由于长期以来标准化活动主要是在工农业领域中开展, 服务业标准化活动持续时间还比较短, 而且在以往的标准化工作中, 企业一直是标准的主要贯彻执行者, 相关政府部门只是行使标准实施的监督职能, 因而在政府部门中就形成了一种“标准化是企业的事”的认识, 似乎标准化与政府部门及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没有什么关系, 政府部门标准化意识普遍淡薄, 对于标准化在促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基本的认识。这种状况不利于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的有效实施。

2.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欠缺

虽然国内外在休闲服务领域均开展了标准化工作, 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方面则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全国休标委的成立及其实践开创了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的先河, 也正因为这是国内外的首次探索, 故无任何经验可供借鉴。这就需要展开必要的基础性理论研究, 如城市休闲功能与政府公共休闲服务职能的关系,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的内容与要求,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的特点、方法,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综合体框架等等。但对上述理论问题, 目前还缺乏相应的研究。相关理论研究是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基础理论研究欠缺会直接影响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3.标准化专业人才短缺

标准化专业人才是标准化事业的智力支撑。就我国而言, 目前既没有专门的标准化人才培养院校, 也少有独立设置的标准化学科及专业, 在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上远落后于俄罗斯等国。因此我国的各类标准化领域专业人才普遍缺乏, 在休闲服务特别是公共休闲服务等新兴领域, 标准化专业人才更是短缺。在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活动中, 标准的起草、验证、宣传、培训、试点、实施、监督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一批专业人才。标准化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 将会影响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的推进举措

一项刚起步的事业在发展中遇到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影响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的不利因素, 应采取相应措施克服其不利影响, 推动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的深入开展。

1.提升政府部门标准化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认识上的提高, 就没有行动上的跟进。对于城市政府部门而言, 首先是提高认识, 对标准化在公共服务特别是在公共休闲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是转变观念, 应改变“标准化是企业的事”的思维定势, 树立政府部门也是标准实施主体的意识, 在思想上实现由原来的标准实施监督者到现在的标准实施者的角色转变, 提高在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实施工作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是实践工作的重要前导。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是服务标准化的崭新领域, 涉及众多基础理论问题, 由于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未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 因此, 相关理论问题没有进入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视野也就不足为奇。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全国休标委作为城市公共休闲服务系列国家标准的归口单位, 应充分发挥各位专家委员的研究特长, 并加强与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协作, 共同推动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为城市公共休闲服务标准化活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3.强化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

上一篇:增产不增收下一篇:英语视听说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