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作文返璞归真

2024-05-16

让学生的作文返璞归真(通用12篇)

让学生的作文返璞归真 篇1

摘要: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 最终都是在为作文打好基础。然而, 如今学生作文很容易走上高屋建瓴的误区, 缺乏对生活的描绘, 因此, 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返璞归真, 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学生,作文,返璞归真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小学高年级, 当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识字、写字, 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后, 就可以开始进行作文的写作与训练。然而, 近年来, 我国的小学语文在作文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往往讲究宏大叙事, 而缺乏对细节的要求。

事实上, 小学生还处于童趣未泯的阶段, 对生活和自然都有着童真的眼光。作为教师, 我们不应泯灭他们的童真, 而应努力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让学生的作文返璞归真。

一、返璞归真的表现

(一) 选题生活性

选题生活性, 是作文返璞归真的重要表现。对于小学生而言, 作文写什么, 完全来自于教师的要求。因此, 教师在进行作文的布置与指导时, 应更多选择生活性的话题进行引导和要求, 从而让学生更多地观察生活, 返璞归真。

(二) 语言真实性

语言, 是小学作文的最主要表现方式。现在, 许多语文高级教师在倡导作文“说人话”, 就是希望小学生能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 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描述身边的故事, 而不是从小就进入成人的话语体系, 运用成人的表达方式。

之前网络曾曝光小学生作文, 熟练运用“新闻联播体”, 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用新闻联播式的语言表达出来, 听来让人忍俊不禁, 但却也觉得有一丝忧虑。简单的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同学, 原本可以用童真的语言描述学生之间纯洁的友谊, 却变得如此“官腔”。由此可见语言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三) 立意平实性

作文的立意是作文的灵魂, 所谓立意, 就是一篇作文究竟要表达什么。在我国考试制度之下, 许多学生的作文会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往往为了凸显作文的意义, 而将一些平凡的事情赋予不平凡的立意。然而, 这却使学生失去了其最宝贵的“童真”。因此, 在学生阶段, 应该让学生保持本心, 用孩童的眼光观察生活, 观察世界, 保持平实的立意, 不用刻意赋予意义, 从而使作文返璞归真。

二、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返璞归真

究竟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返璞归真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感受到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重要作用。所谓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 作为教师, 应从自身出发, 努力引导学生, 为学生创造返璞归真的环境和契机, 从而指导他们学会感悟生活、感悟生命, 使作文返璞归真。

(一)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是让学生的作文返璞归真的重要手段。毕竟艺术源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即使是文学家在进行文学创作之前, 都要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体验调查, 体验生活, 学生更是如此。

当然, 作为学生最初并没有观察生活的本领, 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有益指导。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一方面是告诉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另一方面也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哪些方面。

观察生活的方法主要在于用心。事实上,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多姿多彩的, 学生每天从早上出家门到晚上回家, 中间的时间都在与社会接触, 和班里同学接触。每天班级里都会发生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 只是有的学生可以记下这些事, 回家与父母分享, 但有些学生却充耳不闻, 对这些事情完全没有印象。

因此, 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例如,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观察班里发生的事情, 回家挑选一件自己认为最好玩的事情, 讲给父母听。这最好玩的事情, 可以是同桌说的一句话, 可以是教师讲的一个故事, 也可以是自己回答出一个问题。

这样的作业看似简单, 但其实是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他们养成观察习惯, 积累生活素材, 这些素材运用在作文里, 就可以很好地使文章贴近生活, 返璞归真。

(二) 带领学生感受童趣

事实上, 许多学生之所以在作文写作时不知如何下笔, 写出来的文章生涩, 缺少童趣, 主要原因在于,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 许多学生不得不整日埋头书本, 即使是小学生也要每天背着重重的书包, 面对沉重的课业压力。因此, 带领学生感受童趣, 便成为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的重要任务。

每个孩子在孩提时代都是开心果、梦想家, 因为他们每日游戏, 在游戏中被激发出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返童年, 重新感受童趣, 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精彩。

游戏的形式以集体游戏为主, 因为集体游戏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之间增加接触, 从而碰撞出更多火花。这些学生之间碰撞出的火花更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 从而使作文中充满童趣。

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游戏, 在游戏中得到充分锻炼。在游戏结束之后, 要求学生将这次有趣的活动记录下来, 提示学生要写出细节, 以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这样的作文一定是返璞归真的。

(三) 从身边做起

让学生的作文返璞归真,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身边做起, 从身边写起。在这一点上, 教师的命题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写作的最初阶段, 教师的命题应主要以身边的题材为主, 而不是从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写诸如“一个建筑”或是“一场话剧”这样难得一见的题材。

事实上, 身边的题材有很多值得学生挖掘, 也能够从中写出好的作文。例如, 在写人作文中, 尽量要求学生写身边的人, 可以是我的同桌, 或是我的小伙伴, 甚至是我的老师, 我的父亲母亲。这样的作文以身边人为题材, 一方面可以强迫学生融入生活、观察生活,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要求学生写得“像”, 从而增强学生真实的表达能力。

在写作文完成后, 可以让大家分别朗读自己的文章, 让大家一起来猜一猜他写的是哪位同学, 这样的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 让他们细致入微地观察身边的人, 看看身边的人有什么最值得注意的特点, 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将其特点真实表达出来, 使作文返璞归真。

参考文献

[1]马菊香.返璞归真:对小学作文教学问题的思考[J].课外语文, 2014 (2) .

[2]苏素芬.让作文返璞归真——刍议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 2014 (12) .

[3]李霞.小学作文教学须返璞归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4) .

让学生的作文返璞归真 篇2

毕业后,阴差阳错的将实习的地点选在了咸阳,这违背了我的初衷,那令我心驰神往的昆明,只能梦中前往;我爱的人去了伊犁,除了夜夜痛苦的思念及望穿秋水的等待,别无他法;听闻家乡建造了音乐喷泉,漂亮极了,无奈假期短暂,不能一睹其神采。人生就是这么让人无奈。咸阳的七月,炎热无比,午后的阳光也依然强烈,所以我宿舍的窗外的老榕树上经常停泊一些乘凉的鸟儿,大多是些南方的鸟,它们的叫声十分动听,像小铃铛一样和谐悦耳,每当我午休时便卖弄歌喉,起初有些厌烦,渐渐的习惯之后,竟然成了它们的忠实听众,开始欣赏这大自然的音符,也给燥热的夏日平添一股清凉,这让我很容易想起大学毕业前和她的凤县之旅,同样的,在我们旅馆的窗外也会有美妙婉转的鸟鸣。

我所谓的大学坐落于另一座城市的城郊,其封闭的管理方式,让我愤慨,封闭的墙院,森严的制度,连谈恋爱也被束缚,但凡有血有肉的年轻人,谁能忍受禁锢心灵之煎熬,若不是命运的宽待,暗中为我打开一扇窗,恐怕我早已奔溃。我所说的窗,是指大二时迎来了一份让我感到踏实的爱情。如此才痛,并快乐的坚持到毕业。五一前,学院破天荒的早早宣布放假十天,这让全院师生兴奋了足足一周,仿佛所有人沐浴在久旱甘霖中。兴奋不已的人群里也包括她,她叫雪,天真而磊落,从不留刘海,显得特别的利索,喜欢穿平底鞋,厌恶高跟鞋,特别能吃辣,所以我们吃饭时,我随她口味,总能辣出一额头汗珠。除此以为,她经常会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她可以一天三顿吃泡面,但不会腻,而且越吃越带劲,舍友怎么也劝不住,久而久之,连她们也沦陷了,之后整个宿舍的泡面日消费量惊人。若不是我亲自出马,加以制止,她的胃早已被泡面侵蚀的体无完肤了。尽管如此,她的胃炎时常来犯,为此我总是喋喋不休,嘱咐戒掉泡面,多吃水果蔬菜,酸奶对胃好,吃饭不要狼吞虎咽,我估计我讲这些时,她完全把眼前这个人当作是爱唠叨的母亲了。

几天后,我在电话里问她假期的安排,她不假思索的告诉我她要随闺蜜去宁夏玩,根本没有把我列入她假期行程里。我略显失望的对她说:“挺好”,大概她听出了我的失望,便又调皮的说:“本姑娘这也是无奈之举啊,回家太远,加上有些人不邀请我去玩,所以只能无奈的去宁夏喽!”我总能揣摩出她的意思,便笑了笑,心里的喜悦不言而喻。晚上回去便连夜制定五一旅游行程计划,第二天便对她讲,她也很乐意加入我的计划,义无反顾的放弃了去宁夏的打算。

我很喜欢这句话: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确,我喜欢旅行,因为未知的世界让我着迷,在不确定的某个际遇,遇到不确定的人,上演不确定的情节。这次不同以往,我想给爱注入营养,让它生机勃勃。

放假三天前我在网上淘了一个的背包,紫色的,和薰衣草一样的颜色,带上相机与笔记本,方便记录旅途风光,买了景区地图,带

上一些备用药品和雨伞.......为爱的旅行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像准备一场精致的婚礼。

记得走出校门那天,我背着紫色的包走到女生宿舍楼下面遇到了等我的她,她穿着天蓝色牛仔裤,搭配着黑色帆布鞋,淡淡的妆,眼线长短恰到好处,看到我,浅浅的一笑,露出了她标志性的小虎牙,旅行从我们踏出校门时便开始了,我负责买车票,及每个景区的门票,还有住宿方面只要涉及到钱的事,我都亲力亲为,因为她的数学能力实在不敢恭维。汽车穿过城市楼房,以及各式各样的广告牌,许多繁华噪杂与我们渐行渐远,期待中青山绿水离我们越来越近,感觉我们像一对从笼子里放逐的小鸟,正享受返璞归真的快乐。

我从来不会吝啬自己的眼睛,总会将目光投向车船外,即使累了,也会去看,边看边想,脑海里的流水江南,烟笼人家,古镇小桥像播放幻灯片似的流转。也许只是一种习惯,一种体会罢了,而她的习惯是:插上耳机,头轻轻靠在我肩膀,或是酣眠,或是小憩,我的肩膀也很愿意接纳她,原因是我很喜欢她头发散发出了的味道,幽而远香,沁人心脾。我想这就是我苦苦追寻的爱的味道吧,多么弥足珍贵的味道,我找到一些合适的字眼赶紧将它记录了下来。

我们的第一站是个县城,此时已是下午六点,夕阳的余晖有些暗淡了,经过四个小时的舟车劳顿,人感到头昏脑胀,她也一样,我建议先找旅馆休息,她一改往日的强势任性,变得像的腼腆的小女孩,她说一切由我安排,下了车,我一路牵着她的手,她也紧紧的将手缠绕在我手里,直到找到一家小旅馆。旅馆临近马路很噪杂,我关上窗

户,将她安排妥当后,看她睡着了,轻轻带上门出来,像旅店老板打听附近的旅游景区。

翌日清晨,天朗气清,吃过早餐,我们便整装出发,做公交来到了红河谷景区,由于人多,上山交通阻塞,我们很耐心的等观光车来,坐上车,一路上走走停停,谈笑风生,两面山峦叠翠,水流清澈,让人舒心极了,最为艰难的路程是到观瀑布台的路,这条路,坡度大,加上天气比较热,我们走了一个小时后,已经快虚脱了,甚至举步维艰,我不时感叹缺乏锻炼,她喘着粗气说脚疼,手搭在我的肩膀问我:可不可以不上去看瀑布了,实在走不动了。我指了指同行的老大妈,鼓励她说:加把劲,超过大妈,别让她笑话我们年轻人,再说我已经听到瀑布声了。结果在爱的鼓励下,我们继续走了一个小时才见到瀑布,那一刻的风光我一辈子忘不了。晚上我在日记上写道:爱的力量足以战胜任何难以逾越的山。

到凤州旅馆已是两天后了。主人独具慧眼,把它建在山后,四层单式楼,打开窗户便迎面扑来青草与泥土的芳香,安静的只剩鸟叫,丝毫没有城市的喧嚣,从日暮的夕阳,到夜晚的繁星,继而是黎明的曙光和清脆的鸟鸣,我们尽情的享受这份安静,同时享受她含情脉脉眼神的抚摸,像是晨风吹拂过你的肩膀,然后留下一道道吻痕。

一个清晨,在她快睡醒时,我小心翼翼的潜入她床边,静静的看着她明媚的脸,记起第一次我牵她的手时,她的脸羞红了。她鼻尖的一颗痣,韵味十足,粉嫩的嘴巴不停的动,像是说梦话,渐渐我贴近她的脸,我闭上眼睛,轻轻在她脸颊吻了一下,一个温柔而安稳的吻,我的内心在阑珊的春意里摇曳。五月的暖阳从窗户照进来,照进她美丽的眼睛里,她醒了,发觉我在入神的看她,带点娇羞,带点惶恐,那是我第一次清晰的听到她的心跳。后来,她便很久很久沉溺于我怀抱之中。爱情就这样,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却不小心多了一个吻,然后你发现你还需要一张床,一场仪式,一个证。

让学生评优返璞归真 篇3

一、 确立何为优秀

学校总要表彰优秀学生,那么,何为优秀首先必须明确。过去“三好生”的荣誉称号,显然是脱胎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表述。这“三好”确实从较广的面上概括了一个学生的发展,然而,与马克思提到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对照,终究不够全面,与新课程理念中的多元发展思想和要求比也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改进。现在有人提出“新三好”,也就是说“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这是从学生生活的不同时空区域里的角色角度给以评价,确实具有先进的一面。但称号的空间大了,范围扩大了,表扬的针对性就较弱了些,在操作性方面也有欠缺。当然,还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做法,各学校也有自己的发明创造,提出了更富有创意又很具科学性实用性的荣誉称号,以选拔表彰确实优秀的学生。

1.要打破以分定优的陈规,树立全面发展全面优秀的观念

虽说过去“三好生”涵盖并不全面,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有很多老师没有按照“三好”的标准去评选,“德智体”三方面更多时候是以“智”代全,一好遮百丑,学习好就全部好,一些学习成绩优秀,但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人格缺陷的学生照样能评上“三好”学生。学校和教师树立正确的典型进行表彰,对其他学生能起到榜样示范和强化教育的作用,能唤起更多学生的向善向上之心,鼓励他们积极进取。那种唯分数论的观点是应试教育思想的产物,其非人性、不科学的缺陷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有些学校设立“全优生”奖项,表示获奖学生全面发展、全面优秀;有的学校设立“某某之星”(校名+之星),表示这是学校最高的荣誉;还有学校赋予“三好生”以新的内涵(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因此使得“三好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对于学生的价值引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设立多种奖项,鼓励多元发展

学生是一个个丰富生动又复杂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按照加德纳的观点,各个学生的智能特长和组合形式是各异的,发展的时间也是不一的。学校教育一方面要注意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不但要长善救失,更要鼓励个性发展,多元发展。所以,在设立奖项的时候,就需要针对多方面设立多种奖项,以表扬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有的学校设立文明礼仪之星、才艺之星、运动之星、学习之星,有的还分语文学习之星、数学学习之星、英语学习之星等;有的学校则将少先队争章活动整合在学生评价之中,授予学生学习章、孝心章、助人章、节能章等等;有的学校则更具个性化,由各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进步情况,设立个性化的荣誉称号,比如“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千里马”、“腾飞奖”、“小作家”、“小画家”、“快乐天使”、“笑星”、“故事大王”等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褒扬。如果所设立的荣誉称号符合教育理念,同时相互间能形成一个系统,那么就能对不同群体与不同层面的学生产生激励意义。

3.关注后进群体,表扬进步学生

其实,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好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多,得到的鼓励也多。而且,他们一方面从学习中收获到快乐,另一方面则从老师同学那里得到肯定和表扬,激励的机会和形式很多。而待进生则因为学习落后,受到的冷遇和遇到的挫折比较多,因此,最需要激励的往往是一些待进学生。如果老师能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给以表扬,发给奖状,这对他们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有些学校有意加大对待进学生的奖励名额,有意倾斜了爱和激励,有时一个班级设立五六个进步奖,占到奖励名额总数的40%左右,这是非常睿智深远的考虑。有的学校还规定表彰进步学生只针对待进生,不让其他学生占用这样的奖励名额;当然,有的学校以进步大小来确定奖励人选,也都各有妙处。只要得法,确能促进学生进步,就是最好的。

二、 评选优秀学生

优秀人选从哪里来?以往的做法是由班主任掌控评选过程和结果,自上而下分配名额,指定人选,后来随着民主化教育的推进,评优活动中注意引进学生参与评选,往往由老师根据条件列出候选人名单,然后由学生差额选举,产生人选。这些做法简便易行,因此很有市场。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评选都还是以教师为主导,权威影响力发挥了太多的作用,相比之下,学生的思想和声音被淹没了,这与现在提倡的“尊重学生,民主评选”仍有着不小的距离。对此,笔者以为,应该制定出详细的评奖制度和细则来,详细规定各项积分,让学生有明晰的积分累积的概念,一学期下来,根据积分多少,对照规则就可以明白自己应享受哪种奖励,据此进行申报,既让学生学会客观分析自己,又能通过积分明晰自己的优劣得失,正确认识自己,认真反省自身,从而获得有益的教育。这样,学生评优就不只是要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将此作为一个教育活动,做得更加有意义,更能教育和引导学生。

1.制定积分榜,搭建上进阶梯

有学校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表现等纳入一个积分体系,具体制定出“德、智、体、美、劳”,在校、在家、在社会”,“自评、他评、师评”等立体的多维时空表现的评价体系,以此相对全面地对学生的言行和思想等进行评价。比如,把学生学习情况分为优秀+4分、良好+3分、合格+2分、不合格+1分,各学科的积分累加,就是学习得分。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特设立活动竞赛分,列出参加一个校级活动比赛获奖得几分,参加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活动分别得几分。品德表现部分分为班务完成、个人卫生礼仪纪律等常规积分,从孝敬父母、热爱学校、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等几方面进行累计,其中常规积分以平时的班级常规考核为依据,其他各方面分别从学生互评、父母评价、教师评价等渠道打分,最后汇总得出个人“德”的积分。学生对照评分细则给自己打分,计算好分数之后再根据老师提供的各奖项的积分要求确定自己申报的奖励项目,做好申报的准备。

2.自由申报奖项,激发上进动力

为改变以往奖励由老师说了算或者同学说了算的状况,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其内在的上进动力,有些学校采取自我申报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表现和实际奖励积分情况自由申报奖励项目。为了能充分说服同学选举自己,每位同学需要详细汇报自己的实力和理由,比如公布自己的得分,通过个人演讲宣传自身的特长和取得的成绩,这样先申报,再演讲,然后评议,最后选举,得出各奖项获奖人名单。通过这样科学民主、庄重便捷、轰轰烈烈的选举活动,既能唤醒每个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和民主意识,又能调动起他们内在积极上进的思想和动力。

3.坚持公正公开,彰显公平民主

民主评选的过程要坚持公正公开,一是评选的制度要细致,要尽量涵盖各个层面的学生,要让个性各异的学生都能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评选的过程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事实说话;三是评选的权力要交还给学生,教师只做规则的制定者、活动的组织者、过程的监督者、评选的见证人,以此强化学生作为自我评价主体的意识,淡化教师在其中的干扰和权威影响,逐渐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思想和公平、公正观念。

4.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过去评奖有个传统,叫“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这个原则既是从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角度鼓励学生具备较高的精神追求和人生趣味,也是局限于学校财力物质不够丰富的客观现实。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原则还是应该坚持,但同时不妨适当增加一些物质性的奖励,比如书、笔记本、书包等,既实用又有纪念价值,也可适当增添奖励档次。有些学校还设立奖学金,这对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尤其具有激励价值。但是,不宜过分强调物质金钱方面的奖励,还是要注重强调精神性的激励。因为精神性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是物质所无法衡量的。过分渲染物质奖励,容易将奖励低俗化,等同于平时的换购行为,降低了奖励的精神价值,教育效果是不好的。

如何让学生作文返璞归真 篇4

一.优化心理, 激发兴趣

首先, 设置情境, 激发兴趣。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和活动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感官, 让学生耳听、目见、手动、心想, 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 触发写作的灵感和激情, 满足写作需要。要让学生抒发真情, 就是让学生在愉快的、无忧无虑的心境中进行写作活动, 因为学生的情感、思维、想象和个性对写作的影响很大。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心境下, 思维才能活跃, 感情才能真实, 想象才能丰富, 个性才能发展, 文章才能写好。

其次, 给予鼓励, 激发兴趣。自信是成功的起点。小学生刚刚面临写作, 大多有恐惧心理, 老师可以亲切交谈鼓励, 从欣赏同龄小作者的文章到讲述老一辈文学家写作的故事, 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教师在讲评作文时, 圈出写得好的句子, 用得好的词, 当众诵读表扬, 力求每篇都指出“闪光点”, 不断点拨, 并适时、恰当地予以肯定。一次别出心裁的习作, 一篇文章的发表, 都可成为促进学生写作成功的契机和动力。

最后, 开展活动, 激发兴趣。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 改变作文教学单一、单调的状况。如在班级、学校中开展作文竞赛, 将优秀作品贴到板报上展出, 或者送到学校广播室播出, 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校刊物、其他各类报刊发表, 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实践表明, 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作文中, 我们提倡写真人真事, 表达真情实感, 提倡写现实生活和为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写。如让学生写日记, 笔记, 书信等, 既要文字口语化, 又要力求用朴实的语言来写, 不矫饰, 不做作, 心里怎么想, 口里怎么说, 笔下就怎么写, 让写作成为平常事, 使学生的文章闪现真、朴、美的光彩。

二.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人生的感悟往往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历。用心感受生活, 从生活的体验中提炼有个人特征的感受, 而不是关在象牙塔里从书本到书本地做纸上功夫, 这是做人也是作文的要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 内容空洞, 没有时代感, 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 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学生远离生活, 是因为没有生活, 或者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假如学生写作时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某一环境、某一氛围中可以利用的一切, 加上平时的留意, 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将这一切“召唤”到自己的笔下, 用一根思想红线穿起生活中那些散乱的珍珠, 那么, 学生的文字就能增添几分明快, 几分意味。因此, 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是应当使学生明白:写作绝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技术训练, 而应是现代社会人所应当必备的一种生活能力, 所以它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 而必须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 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 为交际而写作, 为实用而写作。这样的作文不单是为了“应试”, 而是与生活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通,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增强他们的生活能力。

作文的本真是生活简单的返璞归真 篇5

在2月28日,这个春意生发的季节里,我有幸聆听了于永正大师小学作文教学观摩研讨会现场。我怀着敬重、钦佩,更带着学习的心情,聆听了于永正大师的讲课报告。素有“中国苏霍姆林斯基”之誉的于永正老师以“生活”为源泉,使学生“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 这其中激情四溢的睿智老者――于永正,他那幽默的教学语言、精湛的驾驭课堂的技巧以及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更使我聆听后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多年的作文教学困惑令我顿开茅塞!

我从教虽不算太长,但也算有几多年头了。之前,只是在一些杂志上看到过于老师的大作,从未近距离接触,更别说零距离了。今日一见可谓三生有幸!于老,一身庄重朴素的着装,一头银发,戴着一幅眼镜,一脸的`智慧和慈祥。举止端庄、言谈和蔼可亲。大师,毫无专家教授的派头,谦逊得很;也没有那傲气十足的势头,和善得很、朴素得很、儒雅得很。

听完于老师的课,我感觉自己的眼睛一亮,是啊,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想让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前提应是,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令我折服的不仅仅是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更有他伟大的人格。

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我觉得我眼前一亮――找到作文指导课上自己的位置。小学生作文其实就是依托简单的生活和生活简单的本真!作为教师首先做一个善于发现者。于老师之所以能把作文课上得非常有意思。就是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于老师就认为写作很简单,教写作并不难,只要教师把作文课上得有意思,他强调有意思和有意义并不同,有意义不一定有意思,而有意思必定是有意义的。教师要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发现到新奇生动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诚然,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陶行知先生曾大声呼吁:“要解放儿童的空间,提倡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活动中去。”因此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广泛地去关注生活,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事、物都要留意观察。引导学生到大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学语文。让学生走出封闭的空间,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观察大

自然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日出日落。这样学生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所感。为写出属于他们的闪耀个性色彩的作文奠定了基础。

聆听于永正大师讲习后。我深深明白:小学生作文是习作,习作不同于成人的创作,习作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作文。虽然要求学生自能作文,那也是在教师指导之下,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提高,逐步达到自能作文。小学生作文不同于中学生作文,更不同于大学生作文。小学生作文时开始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求不能过高。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在“新课标”中已有明确的规定,在课程总目标中要求作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于永正大师不正是这样要求写作的返璞归真的生活真实写照的吗?

我由衷的敬佩大师!因为大师让我从教学的迷茫中找到前进的曙光!教学本真在于生活的简单中返璞归真!

莘县十八里铺镇中心小学 王雪芬

让学生的作文返璞归真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化 教学理念 课外 必要性

一、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生活化教学理念是新課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具体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比较落后,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泼,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然后指导学生去完成作业,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被激发出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毫无生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要学习的内容,又能提高他们掌握知识的速度。此外,学生也可以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

二、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生活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目前,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学生也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我们班就有一个男生因为别的同学随口叫了他一声“大头”,他就把那位同学给打了一顿。针对这件事,我在语文课上给学生们读了《读者》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的内容是以德报怨。读完后,我又组织了全班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很多学生都认为要学习文章中主人公的行为,这个时候,打人的那位同学也主动进行了自我反省,我又趁此机会教育学生要以宽容之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要和班上的学生和睦的相处。通过以身边切实的事例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开导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还能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多鼓励学生开展随笔生活写作

为了保证学生全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语文教师要随时训练学生养成写随笔的好习惯,随笔的内容和题材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决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行创作,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出来。这种随笔练习的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此外,教师还需要锻炼学生的积极创作心理,让他们在写随笔的时候都能够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态,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出来。基于此,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权利,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避免强制性的教学,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由教师所提供的写作环境以及学生的思维状态决定的,学生只有在相对比较放松的环境下思维才能得到放松,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写作口语交际:“想象和联想”一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飞翔”为主题。进行创作。这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生活题材,学生的写作材料也会很丰富。但是,很多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把他们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创作。

四、走出课堂也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俗话说;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语文课堂既要拓宽教学的宽度和广度,又要寻找出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教学的教材。语文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比较重视学生知识的前伸后延、推动迁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工作,让学生准备丰富的素材,指导学生多去阅读一些优美的语段,之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所见所得,将自己听到的内容分享给大家,然后学生再进行分析评价,实践总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且掌握的知识也会更加丰富。

在生活中去学语文更重要,因此,我们不能将目光局限于课堂内。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如在主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去寻找生活中的语文痕迹,品味生活的语文味。这样,他们的课外生活也会逐渐丰富起来。同学间也可以进行交流,他们可以将自己读到的、想到的与伙伴们一起分享,在交流中掌握更多的生活知识,明白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也正是应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入都有一个很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感觉到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以及探索者,在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会特别的强烈。”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建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既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总结一些实用性的经验,又需要教师努力践行“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教学思想,树立起大语文的教学观,把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地相结合起来,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将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的沃土当中,让让“语文”这棵大树在生活中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长大成荫。

参考文献:

[1]王晓张.返璞归真——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学习:下, 2011(7).

[2]孙春玲.生活化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1(12).

[3]周勇晖.初中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策略之我见[J]现代阅读,2013,(2).

放飞童心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 篇7

一、童真感人———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放飞童心,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即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表达真情, 让童真感人。巴金曾说过:写作就是无技巧地再现生活。生活既然是创作的源泉, 我们就应该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 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植被, 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无啥可写、难以下笔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获得写作的乐趣, 让童真童言恣意放飞。

例如:一次周末, 我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当半天的哑巴。为了让孩子真切地体验到哑巴的生活的艰难, 我特别提醒孩子:这是我和你们的秘密, 谁也不许告诉。结果, 到校上课时, 孩子们叫苦连天, 不停地抱怨。“哎, 妈妈急得脸色煞白, 拉着我上医院。”“看着弟弟那一副胜券在握的洋洋自得之态, 我真是委屈极了, 可又能怎么办, 师命不可违, 我只能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我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喃喃诉说, 心里却暗暗欣喜:这是多么可贵的资源呀!于是我让他们把心中的委屈诉之笔端。结果学生写出了《哑巴的苦》、《当“哑巴”的半天》、《特别的“味道”》等一篇篇精彩的文章。之后, 我开展了一次“分享”活动, 让他们交流自己的作品, 互相切磋, 彼此分享, 并推荐优秀作品25篇参展, 让他们收获写作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要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 要热爱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就应该让孩子走进生活,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 让真挚的感情, 真实的生活留驻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这样他们就拥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而他们的文章就会有血有肉, 情真意切, 个性突出。

二、童趣盎然———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放飞童心,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即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快乐, 从而收获童趣盎然的文字。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小孩子的天性是爱玩, 作文教学就要让孩子在玩耍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在玩耍中唤起他们创作的欲望。因此, 我们应经常开展趣味活动, 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让他们有意识地在玩中观察, 在玩中体验, 写出玩之乐, 玩之趣, 玩之智, 让童心童真得到充分张扬。

例如, 我组织学生开展“肺活量大考验”, 让学生开动智慧, 利用一张信封把竖立的砖头吹倒。顿时, 教室如炸开了锅, 孩子们跃跃欲试, 课堂成了他们体验成功的舞台, 他们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过程中, 一篇篇童趣十足的文章呈现在我面前。有的学生写:“我们鼓足了劲吹, 可砖头如生了根似的, 纹丝不动, 我们就像斗败的公鸡, 耷拉着脑袋走下了讲台。”有的学生写:“瞧, 我们班的大力士上台了, 瞧那神色似乎胸有成竹, 只见他鼓起劲一吹, 哎, 可怜的砖头仍然没倒, 却沾了一身唾沫。”……又如:“纸上站兵”、“斗蛋比赛”、“假面联欢会”、“吹鸡毛比赛”等活动, 我和孩子们一起玩, 一起乐, 课堂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活动后的学生习作更是充满了童真童趣。

正是通过开展各种趣味活动, 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 让孩子在最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去观察, 去发现, 去感悟, 因此他们写作时自然而然就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字里行间童趣盎然。

三、童言无忌———在想象中编写故事

放飞童心, 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即让学生在想象中编写故事, 让童言无忌。想象是一种建立在, 现实基础上的, 开放式的, 跨越时空的, 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 让我们的思维更敏捷, 思路更宽广, 生活更有色彩, 生命更有活力, 文笔更流畅。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 应千方百计激活学生大脑中的表象, 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 引导学生畅想未来, 续写故事、编写童话……让童真焕发异彩。

例如, 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静静地看着圆, 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说说这圆是什么?孩子们想象这个圆是春节时大街小巷挂着的红灯笼;这个圆是储蓄罐, 等罐里的钱存满了就捐给希望小学;这个圆是妈妈的自行车轮, 载我闯过严冬度过酷暑……我赞许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的想象真丰富, 你们可以给圆添上几笔, 组成新的图形, 说说他们的故事吧!”顿时, 教室可热闹了, 孩子们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将它变成球拍、茶壶、光环、运动会上的环形跑道, 甚至将圆想象成了中秋节的金黄圆月, 无私奉献的地球母亲, 母亲映在灯光下的温柔慈祥的笑容, 还想到了人的一生, 美满的家庭, 实现的梦想……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 原本简单的图形组合, 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焕发出活力。我还会提供一组声音组合, 让学生想象一个完整的故事, 还让学生想象20年后, 家乡的学校、道路、汽车、房屋会有什么变化等等, 这些犹如一簇簇火星瞬间点燃学生想像的火花:《“O”的畅想》、《二十年后》、《亚马逊探险》、《猪八戒减肥记》、《假如地球的寿命只有三天》等一篇篇充满奇幻色彩的文章, 在学生挥洒自如的笔下诞生, 彰显着学生的个性, 绽放着童真的光彩。

由此可见, 作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就应该创设一种“开放式”的想象情境, 它应该是自由宽松的, 可以唤起学生的探究和表达欲望, 学生可以异想天开, 无拘无束地表达, 毫无顾忌地写作, 从而创造出奇趣无比的故事, 品尝想象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让学生的作文返璞归真 篇8

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生活即教育”, 要想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 广大教师必须要不断培养学生认知生活、发现生活的良好习惯, 使得学生真正成为生活当中的有心人, 在感悟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中, 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积累写作的素材。比如, 让学生写“公园的春天”, 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去公园参观, 去感受公园中春天的味道, 让学生去主动了解公园中春天有哪些特别的景色, 学生自己观察的内容自然就能够成为其写作的素材。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应当积极地指引学生, 教会学生多看、多想, 对生活周围的点点滴滴留心观察, 在不断观察的同时进行不断的积累, 最终在习惯的帮助下, 真正成为生活当中的有心人, 学生的作文自然就能够与生活进行有机的联系。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的真谛, 帮助学生真正融入到生活当中, 在生活当中能够有自然情感的流露, 比如, 植树节组织学生去进行植树、浇水活动;重阳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进行表演活动等。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教师要不断培养小学生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才能够让他们写作出来的作文具有思想与内容。

二、整合游戏开展生活化写作教学

游戏是每一个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的活动之一。基于此, 教师倘若将小学生生活当中常见的一些游戏融入到作文教学当中, 不但能够有效满足小学生对于游戏的需求, 同时还可以将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激发起来, 可谓一举两得。比如, 笔者在一堂作文课开始的时候, 并没有直接进入到教学的主体, 而是将学生都带到了操场中, 让学生将自己生活当中经常玩的游戏道具拿出来进行游戏。学生异常高兴, 他们有的一起踢足球、有的一起打篮球、有的一起跳皮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快乐的玩耍着。二十分钟之后, 笔者让学生们停止游戏, 将学生带回到课堂中, 学生通过几分钟的讨论之后, 笔者问道:“刚刚的游戏大家玩得高兴吗?”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答道:“高兴!”笔者接下来向他们布置任务:“既然大家都玩得十分高兴, 下面大家就用‘我最喜欢玩的游戏’为题写一篇作文, 具体写出游戏时的过程及心情, 字数在300字以上。”当作文内容布置完之后, 学生立即联想到刚刚进行的游戏, 在滔滔不绝的讨论后, 许多学生马上就写了起来。由于学生通过了亲身体验, 作文内容又与自己喜欢的游戏息息相关, 写出来的文章非常贴近于其实际生活, 作文内容既真实又生动, 作文水平自然也与平时无病呻吟的文章高出了不少。将小学生最喜欢的游戏融入到作文教学中, 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 无形中就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作文教学自然达成了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三、整合社会调查开展生活化写作教学

要想让作文教学更加贴近于生活, 教师还应当通过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中的调查活动, 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身调查的结果来完成写作。尽管这种教学模式较为耗费时间, 但是学生通过参与调查, 在调查中积累素材, 其作文自然有话可说, 写作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就事半功倍。比如, 我曾经组织过学生去调查生活当中的一些污染问题, 在进行调查以前, 笔者将班级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每一个组都安排好统计员、记者以及记录员职位, 让学生在放学后去进行调查。当通过为期半个月的调查之后, 我在课堂中向学生提问:“通过半个月的调查以后, 大家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污染问题?”之后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选出代表来回答其调查的结果, 当每个小组都发言完成之后, 我针对他们调查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同时向学生讲解了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紧接着, 我布置了“如何保护大自然环境”为题写一篇作文, 作文必须要在400字以上。等到学生将作文交上来以后, 我大吃一惊, 大家的调查、走访非常细致, 日常生活当中许多污染环境的行为他们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正是因为细致入微的调查, 学生的作文更加有话可说, 部分学生的作文洋洋洒洒已经在800字左右, 文章当中充分表现出来他们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视。

四、生活化的写作指导教学

通常来说, 小学生的自主能力都是较差的, 他们对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认知也是较为模糊的, 很少学生能够灵活、自觉地去进行自主学习。但从写作教学来说, 广大教师则应当从自主积累、自主阅读的层面着手, 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进行自主的积累, 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当为学生指定一些书籍, 而这些书籍必须是要对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有利的书籍, 比如奇闻趣事、童话故事以及优美散文等, 而小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需求在这个范围当中进行选择。

回归生活的小学作文教学不但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根源所在, 同时也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与发展方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加强对于现实生活的感受, 更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主动改革, 只有这样, 作文才能真正回归生活, 真正返璞归真。

参考文献

[1]董琦.试论如何在小学作文课堂中践行生活化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3 (4) .

[2]蔡春菊.探析小学作文课堂生活化[J].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2 (11) .

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篇9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呢?

一、没有僵死的模式, 只有永远鲜活的真理

全国在高效课堂探究上, 先后出现了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等9种影响比较大的模式。我们发现, 这9种模式其实殊途同归, 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健全精神人格、培养与时俱进的现代公民素质, 实施的原则无不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 突出学习者主体地位, 以生为本, 实施的措施无不是鼓励自主学习、问题引导, 及时反馈。再回过头来看, 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经过长期的研究、吸收、实践, 我们的语文教育可以说找到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锁定了基本的理念, 这就是我们语文课堂应该坚守的真理。

高中语文课堂的主体是即将走向成人世界的高中生, 我们更应该宣扬真理, 尊重个性, 高举语文教育真理的旗帜。但是, 真理的推行需要具体的实践措施或者行为模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思想提醒我们课堂操作的模式只能吻合个体的实际需要, 绝不可“大一统”, 这就是所谓的“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

所以, 模式是僵化的, 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 没有哪一种模式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必须坚守真理, 坚守语文理念, 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二、没有学生和教师, 只有动态发展的对话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是什么呢?“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读者与读者、读者与文本、文本与文本、作者与作者的对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所呈现的孔子讲学的风格, 其实就是师生一起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为什么高高在上, 学生只能俯首帖耳?教师是万能的、学生是无知的吗?课堂是重要的交流场所。语文的人文性较强, 对于语言文字、各种作品的理解最易呈现多元状态, 甚至模糊、不确定的, 那么每一个人几乎都可以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 理出属于个体的思路, 获得独有的心得。很显然, 个体的阅读体验, 需要交流。那么, 语文课堂上又有谁可以称得上老师, 或暂时用学生称呼呢?学高为师, 学低为徒, 无他耳!韩愈在《师论》一文中早就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

所以, 语文课堂上师生全是学生, 也全是老师, 或者说没有学生, 没有老师, 只有读者、探究者、辩论者、生成者。一厢情愿的老师不会得到学生的真诚呼应, 彻底降低姿态, 以学生的身份潜水于学习、冒尖于课堂, 像普通学生一样听说读写思, 才会赢得学生的深度共鸣。

总之, 纯净的语文课堂是动态发展的, 是学者们体验和思想的大融合。

三、没有飘浮的粉饰, 只有扎实有效的习得

李白在《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亿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说:“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洗尽铅华方能呈现素姿, 这两句诗道出了自然之美。同样, 语文课堂不是表演课, 而是扎扎实实地习得语文能力的课堂。它不排斥思想启迪, 也不排斥情感濡染, 但思想启迪、情感濡染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才能有效地实现。语文包罗万象, 涵盖古今中外, 但它绝不是大杂烩, 而是有明确地担当。语文课就是语文课, 不是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 就是语言文字课。语文课堂存在的价值, 就是研究语言文字的意蕴, 研究语言文字的建构, 习得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存在的唯一价值, 就是和学生一起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请看高中语文必修2第1课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此文的魅力在哪?不是靠老师的单向灌输或是仅靠查阅资料所能深刻体悟的。如果抓住语言文字这一核心, 我们自然就能剥笋般地发现散文的内核, 展开深度对话, 从而越过感性层面, 抵进理性认知, 留在心底不断发酵。在这个动态、充满惊喜的课堂上, 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就会分享、同化、顺应个人习得。

举出一例。品析“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等一组语言。师生研读, 各自展示, 出现了碰撞场面: (1) 学生联想到徐志摩的《沙扬娜拉》, 并很有感情地背诵了这首诗;又有学生认为, 秀美的村姑更能体现莲花本色。这样, 白莲上叠加了娇羞的日本女郎和朴素的乡村姑娘的印象, 大大丰富了学生对此形象的体验。 (2) 老师则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以前所学文章《赤壁赋》等让学生思考:为何朱自清在半夜要到荷塘边去赏景? (3) 这是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描摹出具体可感、又富有韵味的形象。 (4) “点缀”“袅娜”“羞涩”等词语的美妙。

这样, 师生们构建一个强大的学习共同体, 体验到这篇散文的语言美、建筑美、情感美, 经受了又一次心灵的洗礼, 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自然这样的语文课堂是纯粹的, 唯美的, 语文的。

真理永远是朴素的, 语文课堂应该是践行真理的地方, 一切偏离真理的渠道最终要走入死胡同。我们力求把语文课堂打造成朴实、扎实、厚实的语言文字的收集、筛选、鉴赏和创造的阵地, 让它回归本来的面目。

摘要:语文课堂属于真正需要学习的人, 不属于哗众取宠的表演者。能不能受到学习者深度地共鸣, 取决于语文老师是否坚守语文教育的真理, 取决于语文课堂是否呈现本真的面目。紧紧抓住语言文字学习这一根本, 积极对话, 构建语言文字吸收、鉴赏、创造的能力, 习得真正的语文素养, 促进终生发展, 健全良好人格, 净化个人精神世界。

关键词: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坚守真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之一、教学建议 (四) .2009.

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篇10

一、教学手段花哨

现在有的教师热衷于用多媒体课件来包装课堂, 一节课中, 课件做得漂漂亮亮, 图片、影视、动漫异彩纷呈, 画面有声有色……应该看到, 恰当科学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确实可以使课堂生动、形象, 但也应该看到, 这些声像毕竟是“非语文”的东西, 离开了“语言文字”这一语文的本质和承载, 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 却又使学生脱离了对文本的研读和体会, 有时还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教学效果反为过分花哨的形式所累。所有这些干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各种形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进入语文, 从而达到在语文的茂密山林里静心吸纳、潜心修路的美好境界。

二、教学重点题偏

比如说, 说明文的要务在于引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精彩的语言以及怎样用语言准确生动、深入浅出地解说自然现象、科学知识, 而不在现象、知识本身。教文学味很浓的课文, 也不应着眼于听教师讲故事或研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而目标仍在于表现故事的方法。但我们看到的常常不是这样, 有一位老师在上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竹影》一课时, 不是引导学生从语言的揣摩去体会、感悟文本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却紧紧抓住课文中“西洋画像照相, 中国画像符号”这两句话, 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搜集有关西洋画、中国画的知识, 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交流知识、探讨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区别, 其结果是学生有关西洋画、中国画的知识倒是掌握了不少, 语文课的“专务”却被旁落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成为知识的拼盘;否则就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

三、语言训练内容浮浅

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问学生答”, 或是“讨论交流”。有时甚至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通顺, 就引着学生发议论、谈体会。表面看看, 煞有介事, 好不热闹, 细细品品, 学生的发言往往又是言不及义, 缺少深层次的思考。当语文教学逐渐被抹去了本色, 拧干了原汁, 出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 越来越多的人却在不断地反思中领悟到了“原色、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才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我也常常在思索:语文课堂究竟要不要披上华丽的装饰外衣, 课堂上五彩缤纷、沸沸扬扬的表象里, 涵盖的究竟是什么?学生们在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里, 学到的又是什么呢?在这样的氛围中, 我们的语文课堂逐渐出现迷失“自我”, 发生“错位”的现象。语文教材的主体就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文章, 它们是值得我们去用心开掘的宝藏, 它们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语文教学以文本为基础, 不同的人, 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 但无论你如何解读, 你都不能脱离文本, 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所以, 语文教师需要展示一个真实的课堂, 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 不可有半点模糊。不需要架空文本看似漂亮热闹的无效的课, 需要的是文本的回归, 需要的是师生走进文本, 研究文本, 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当中获得体会感悟, 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

一、在诵读中感悟文本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朗读是一种和作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 每个人在读中一定都会产生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古人读书时, 大都会摇头晃脑的读, 他们其实就是徜徉在书中的感人的言语中, 被文本完全陶醉如入无人之境。在诵读中, 把无声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 学生更易于感受语言的音韵美, 进而感受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真意美。当学生的情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蓄势、释放时, 也正是他们对文章所传达的感情最敏感的时候, 这远非理性的启发、诱导所能达成的效果。在教《安塞腰鼓》、《春酒》、《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这类形神俱美的文章时即以诵读为主, 让学生在回荡着音乐般的语言的氛围中去感同身受安塞腰鼓的豪放热烈, 乡情的醇美浓厚, 大自然的生机盎然, 冬天的宁静祥和。另外, 可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营造诵读的气氛, 丰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在体验中走进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 没有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参与, 真情体验, 真切感悟的课堂教学是何等的荒谬。在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的思维启发、点拨侧重于引导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他们所熟知的生活领域, 让他们回想与文章中出现的相似或相反的情景, 由此激发他们的心情感受去感悟文章。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为例。这首流传久远以哲思见长又不乏情感的昂扬的诗歌, 语言高度精炼。如果停留在对诗句的直接的理解与分析上, 既可能使诗的韵味流失, 也可能把对诗味的体味变成了苍白枯燥的说教。在指导学生以多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后, 我抓住其中较为抽象的又是关键的词语———“生活的欺骗”设计了一个环节: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 回想一下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曾经欺骗了你?你是如何面对的?请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在学生脑海中闪现的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 一件件刻骨铭心的事情取代了抽象的语言符号。朋友的背叛, 亲人的离去, 重点中学之梦的破碎……成为他们理解“生活欺骗了你”的最好注解。我进而引导他们比较自己经历这些时的心情感受与作者的心路历程, 由此水到渠成他们总结出:诗人表达了希望我们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面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失意、困苦、挫折的良好愿望。在课后延伸性的作业:写一篇《当我面对困难 (挫折、失败、失意) 》的小作文时, 学生的思维也烙上了“普希金”式的明丽, 更多表达的是“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即将来临”的豁达坦然。

三、在品析中理解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 无论是诗文词曲, 总要像吃东西一样, 细细咀嚼, 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只有认真揣摩文字的表达, 才能领悟语言的内蕴, 体会作者的深意。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学中就提倡精读一段。什么叫精读, 就是反复地读, 从各个角度去读, 从各个侧面去读。老师准备把这个层次安排为这样几个内容:先读课文, 理解词语的含义;再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句式;又读课文, 感知这一段的层次;还读课文, 品味写作的手法, 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如朱自清《背影》作者着力描写了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外貌, 尤其几个动词“探、穿、攀、缩、倾”的刻画, 既有手的动作, 又有脚的动作, 整个形体刻画得十分精细。这几个动词及外貌描写的词, 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 更让人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我们只有细细赏析这些词语, 慢慢品赏, 个中滋味才能感觉得到。因此在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略读课文, 找出最感人的画面, 自己点评;在全班同学达成共识后, 精读描写背影的一段, 反复诵读, 并注意画出最感人的词语;接着对这些词语作进一步的赏析;最后则延伸要求学生进行有关父亲的动作或外貌的描写。在文本品析教学中, 我认为应依凭文中的字、词、句, 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 启发点拨学生, 揭示语言的结构美, “在胸中细加比较”, 使其对所学文章获得整体的美的感知, 审美意识提高了, 审美能力也逐步形成, 这样他也就可以在阅读其他作品时更好的理解文本。

当我们将语文教学深深地扎根于文本语言之中, 将语文教学的重心切切实实地落在“让学生亲历阅读的全过程”中时, 语文教学的精彩就不再是表面的“热闹”和“精彩”了, 而是人与文本不断碰撞, 情感和思维相得益彰, 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华彩了。

让学校德育返璞归真 篇11

那么,什么是学校德育的“本真意义”?德育究竟应该教些什么?学校德育是否应该向社会问题开放?如果要开放,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和程度开放?德育的范围是越大越好吗?所有以为是“好的”道德标准都应该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吗?在现有范围庞大的德育内容中,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有没有更为根本的道德要素?笔者以为,对所有这些问题的探讨,都需要找到一个逻辑起点,即德育到底是为谁服务的问题。我们谁都不会否定德育是为人服务的,这就是德育的“本真意义”。既然德育是为人服务的,那么德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道德。那么,人的道德又有哪些呢?似乎有很多,比如诚实、正义、乐于助人、尊敬他人、尊老爱幼、好学、勤奋、乐观、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等,但是所有这些可以被列举的品德都不是毫无联系地堆砌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在众多的道德中应该有更为基础的要素,比如尊敬他人、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理解、宽容等品质,都是可以建立在“人人平等”这样一个意识之下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恰当的教育,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意识,那么,诸如尊敬、礼貌、一视同仁等品质的建立就非常容易了。

所以,我们借鉴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做法,笔者认为,人的道德也是可以分为一般道德和特殊道德的,或者说基础道德和职业道德(比如师德、医德),而让学校德育返璞归真,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的培养。学生一旦在学校打下了较好的道德基础,那么踏上社会进入各行各业之后,自然也就比较容易建立起相关的职业道德。所以,返璞归真的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培养的德育。至于基础道德有哪些?这同样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诚实肯定是的,平等也是,其他应该还有诸如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对真理的追求、包容开放的情怀、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要建构起一个体系的话,还有待系统的研究。

贴近生活让德育返璞归真 篇12

作为一名德育老师, 走在这样的校园里, 真的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既感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叹息于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和人们精神生活的贫瘠。以前, 甚为担忧5+2<0的教育现象, 可如今, “五一”长假, “十一”黄金周, 那简直就像一场梦, 把我们的德育功效大打折扣。看来, 只有创新德育方法, 提高德育效能, 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才能洗涤学生身心的疲惫, 让学生沐浴在德育的阳光雨露里;让学生在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的条件下, 摆正自己的人生定位, 充实其精神生活,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走上德育课的讲台, 我不禁想起了如今中学生消费心态的精辟概括:“猎奇心理——跟着时尚走, 摆阔心理——跟着名牌走, 攀比心理——跟着大亨走, 从众心理——随着大流走, 享乐心理——随着懒汉走”。面对眼前长假后的学生, 我明确了肩负的重任, 理清了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 (1) 实话实说, 学生简述七天长假的经历和感受。 (2) 自主讨论, 比较生活消费的类型和优劣。 (3) 理性反思,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一、实话实说

学生甲:“这次长假我和爸妈一起到北京旅游了, 因为是旺季, 交通、吃饭、住宿都特紧张, 这还不算什么, 关键是旅游景点, 像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圆明园、天坛、故宫、天安门广场, 到处都是人山人海。仅是天安门前的金水桥, 我们就足足花去了半小时才过去, 简直是花钱买罪受。买了一些零食和地方特产, 但食、宿、行、门票等还是花去了每人近两千元, 回来一核算, 现在还挺后悔的。” (众多学生鼓掌, 共鸣)

学生乙:“黄金周出去旅游, 真是傻到家了, 倒贴钱请我去我也不会上当。这七天嘛, 我就呆在家里, 吃饭、睡觉、看电视、上网玩游戏, 简直是跨进了自由世界, 开心至极。可是, 现在想想, 特没劲, 玩得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不说, 总感觉这七天自己是在虚度青春, 哪像个风华正茂的热血少年?” (不少学生感叹、低头)

学生丙:“这次长假我既未出去旅游, 也没有上网玩游戏, 只是和爸妈一起参加了两个婚礼, 一是表姐出嫁, 一是爸爸同事小孩结婚。几天下来, 山珍海味吃得我都腻歪了肚子, 真正是暴饮暴食, 又喝了那么多的饮料, 难怪同学们都说我又胖了许多。唉, 我该如何是好啊?” (哄堂大笑, 怜惜的目光)

学生丁:“这次假期几乎都是按照假前规划进行, 目标完成率达到95%以上。假日第一天进行家庭卫生大扫除, 一天劳累下来家里焕然一新, 得到妈妈100元的奖励。第二、三天主要是走访亲朋好友, 重点拜访了外公外婆、舅舅和姨父家, 虽然也带去了一些爸妈准备的礼物, 本人却获得了600元的意外创收, 下月的伙食费和零花钱有了保障。第四、五天与几个初中好友一起分别举行了家庭聚会, 相互通报了各自所在学校和个人学习生活近况。尽管是相互交流, 但同学之间却聊得十分开心, 增加了友谊。第六、七天主要是呆在家里, 收拾了要带的衣物, 并重点锁定了中国新闻、中国电影、江苏卫视、江苏公共、东方卫视等几个频道, 收看了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新闻和上海世博新闻, 看了几部经典电影, 劳逸结合, 轻松、充实、快乐。” (赞叹声, 羡慕的眼神)

二、自主讨论

学生一:“我的假期根本就没有好好规划, 只是跟着感觉走。”

学生二:“不少同学的假期安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未能理智地约束和调整。”

学生三:“生活是艺术, 消费是学问, 如何解决假日消费问题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

学生四:“假日生活离开了老师的指导, 在家里又缺少父母的支持, 再加上个人的自控能力不同, 故假期生活质量差异较大。”

学生A:“上网打游戏虽是精神类的生活消费, 只是层次较低。”

学生B:“旅游属于精神类生活消费, 而且层次较高。只是务必周密计划, 有效避开热点线路和旅游高峰, 否则只能是花了冤枉钱, 遭了一身罪, 得不偿失。”

学生C:“暴饮暴食属于物质类的生活消费, 只是层次太低, 还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这绝对是大家的共识。问题是我国几千年的食文化传统根深蒂固, 要真正消除这一现象却也不易。”

学生D:“我很欣赏丁同学的假日生活安排, 既有事前规划, 又能统筹安排, 结构合理, 层次错落有致, 十分有益于个人身心的发展,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三、理性反思

家庭生活消费虽是家庭小事一桩, 却又不仅是个人问题, 它其实关乎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乎着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追求。成千上万的家庭消费构成了社会消费的主力, 对国家生产和分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生活消费富有理性, 紧张有度, 结构合理, 既能与生产环节产生良性循环, 又能反映国家综合实力, 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正所谓:“不善理家, 何谈国家?不懂生活, 何谈幸福?”

在个人生活消费问题上, 我们要树立健康、合理、文明的科学消费观, 既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一味追求个人享受, 又要反对铺张浪费, 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奢华消费都不足取。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刻苦学习, 开拓进取, 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大幅度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心中有信仰, 精神有支柱, 事业有追求, 我们的人生理想才会实现, 这样的人生才会有价值和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源于生活, 却又高于生活, 德育也不例外。通过学生生活案例, 攫取德育素材, 有机结合教学内容, 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这是德育的生活化, 也是生活中的德育。这样的德育, 学生有兴趣, 课堂有情境, 教学有实效。所谓“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这才是德育所要追求的境界;也只有德育贴近了学生生活, 方能活力大增, 魅力毕显, 充满着非凡的战斗力。

上一篇:欧洲城市公园下一篇:语言应用能力商务英语